钱塘江海堤检查机制初探

钱塘江海堤检查机制初探

一、钱塘江海塘巡查机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0)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浙政办发[2020]31号沿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0年6月28日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促进人与海岸带和谐共生,制定本方案。方案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田献东[2](2020)在《钱塘江嘉兴段“3+X”协调联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钱塘江管理体制机制随之发生变化。为不断适应改革发展形势,进一步推动钱塘江嘉兴段河道管理工作,阐述以防汛防台、水政执法、海塘工程标准化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协调联络机制(简称"3+X"机制)基本情况及必要性。

田献东,王建华[3](2019)在《钱塘江河口嘉兴段“3+X”协调联络机制的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引言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也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源自安徽省休宁县,贯穿皖南、浙北,至杭州湾入海口汇入东海,全长668.1km,流域面积55558km2。钱塘江属独流入海河流,河口段受潮汐和径流双重影响,涌潮动能强劲,河床摆动频繁,其独特的水文江道特征和水沙条件,孕育了有着"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美誉的杭嘉湖平原。沿线有嘉兴港区、嘉兴电厂、杭州湾大桥、秦山核电、嘉绍大桥等重要涉水工程,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浙江省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建设的前沿阵地。

叶榕[4](2019)在《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文中提出本文以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西湖疏浚机构与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而强调西湖疏浚工程对西湖文化遗产的巨大贡献。杭州西湖自唐代以来,迭经人工浚治,始得一直维持湖体景观,延续至今,而没有像本区其他类似水体经历淤浅、湮废的命运;故其间的浚治事例既历代多有,其过程亦曲折复杂;从中可以体现出不同时期官民互动的不同特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正好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关键阶段,其间又历经承平及战乱的政局变动,“中学为体”至“西风东渐”的思想流变,皇权专制而民主共和的体制更替;所以,这一时期围绕西湖浚治主体的变迁过程,堪称典型。本文即选取这一时段,以杭州西湖浚治为例,系统探究清中后期以及民国初年杭州西湖的浚治过程,以及浚治过程中成立的不同机构、人事运作等状况,分析其中的环境影响,进而揭示西湖疏浚工程对于西湖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将西湖疏浚工程的机构与人群变迁状况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详细梳理,即雍正时期、道光时期、太平天国之后以及民国初年。(1)雍正时期:该时期的西湖疏浚工程,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官府主导的特征,上下通力合作,上至江浙行省内的官员,下到杭州府内的地方官,都参与到这一工程之中,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大型工程的案例。(2)道光时期:该期官府建立专门的浚湖机构——“岁浚局”。岁浚局内浚湖事务的管理者是民间绅士,但是受到官府的监督,属于官督民办的治理机构。(3)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之后的时期:该期社会各方面面临重建,官方诸多机构(包括浚湖机构)由于战乱影响,短期内难以恢复,遂由杭州民间绅士承担大部分社会责任,甚至一部分行政职能,建立了以“同善堂”、“普济堂”、“育婴堂”三堂为主的、同时包含其他机构的“杭州善举联合体”,主导西湖疏浚的“浚湖局”也包含于其中;呈现出一种民间主导的形态。(4)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机构重建的完成,至清朝后期,在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政府组织改革的背景下,将西湖疏浚的权力收回官方,由“工巡局”替代“浚湖局”,此时西湖治理呈现出意图重新恢复官方组织,即由官方负责的模式;但由于其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此一过程在清末仅现端倪。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初期,“工巡局”又改为“西湖工程局”,归浙江省政府管辖,并开始用新式机器船从事西湖的疏浚。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民国初年政治、行政体制的变化,政府机构不断进行重组,主导西湖疏浚的组织也不断变化。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西湖工程局”改为“省会工程局”。但仅经短短三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杭州市政厅建立,“省会工程局”又为“工务局”所替代。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历次疏浚西湖后的环境影响,主要从自然环境角度与人类角度出发分析。自然环境角度分别为:(1)灌溉面积的增加与耕地面积的变化;(2)空间范围扩大与景观丰富;(3)对西湖下游水源的影响;(4)城市建设与商业繁荣。人类角度是环境观念的变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历史上的西湖疏浚工程为今天的西湖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今天西湖治理的范本,也是西湖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刘旭[5](2019)在《风景园林视角下浙江传统海塘景观探究》文中指出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海塘景观及其他水利设施逐渐遭到破坏,曾为浙江沿海平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传统水利设施也由于功能的单一而逐步被忽视和荒废,这对于浙江地域的地域景观特征的保护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本文将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各平原内传统海塘的地域性景观特征,并从景观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为传统海塘水利景观的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展开:1)通过解读历史文献,探究浙江传统海塘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浙江传统海塘系统的多种营建模式及其特点;2)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浙江地区各传统海塘的保存情况、营建体系的特点以及海塘与圩田、聚落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对浙江省传统海塘水利系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梳理;3)结合区域的上位规划以及传统海塘系统的遗存情况,提出具有保护作用的绿色生态网络构想;4)在规划网络中选取传统海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块进行设计研究,通过海塘公园的设计为日后海塘景观的优化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案。传统海塘景观承载着我国珍贵的水利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性景观特征,应受到应有的保护和关注。为了使其适应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师应对传统海塘水利设施进行景观的优化提升,帮助其在社会发展中得以转型和再利用。

杜晓伟[6](2019)在《明清时期海防同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视海防、建设海防的主要时段,也是由建设海防军事力量向军政协同配合转变,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海防体系的重要时期。其中,海防文职官员的设置,是海防系统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乎全国的海防运作与执行效果。但当前学术界关于海防的研究,多集中于军事层面,对于海防文职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本文从明中后期以来的海防危机出发,突破研究内容的局限,以海防同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方志、档案、文集等大量史料,探讨明清时期设置海防同知的原因、过程、职能、空间分布与沿革变迁等,详细分析海防海防同知在明清时期发挥的历史作用,从而对明清海防的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本文研究认为:首先,海疆安全形势的变化,要求沿海地方海陆配合、军政协同,这是在地方行政体系中设置海防文官的主要原因。从总体来说,在海疆危急严重时,上至海防督抚,下至海防同知等官,都是以海防为核心任务,但在海疆宁谧时期,防海的重心便会集中到基层文官身上,这些职官不仅保留,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设,形成一种防务重心下移的现象。但在海防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海防军事、思想、政策的变革之后,传统的海防体制完全被打破,海防同知的海防职能被严重弱化,随之便会逐渐被大量裁撤。此外,对分布和辖区而言,在海疆危机较重,或者是水文环境独特地区,海防同知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而且战乱时期海防同知的驻地比较稳定,辖区并不细划,和平时期则驻地变迁较繁,多驻地理位置重要或是难治之地,管理区域有一定明确性。其次,明清海防同知管理事务呈现“专—泛—少”的演变现象,职责重点则是由“军事向民政”转变。具体来讲,明嘉靖至清初期,海疆长期处于动乱局面,因此在本时段内,海防政策的核心在于“重防其出”,海防同知的主体职责便偏重于军事领域,主要是协同驻军抵御外敌入侵,管理事务范围也相对较小。但在清中期,海防压力大大减缓,海防同知的职责泛化,管理重点已经不再是军事层面,更偏重于民事方面。到清代晚期,即鸦片战争之后,原先的海防体系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不堪一击,海防同知的传统海防职能严重弱化,或是逐渐改为抚民同知,或是将职责重心放在了中外交涉等方面,职责范围由泛化向集约过度。最后,海防文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防海作用。因为设置专门的海防文职官员,战乱时期,在后勤与配合作战等非直接性军事行动等方面,既可以协调军、政、民三方关系,弥补军队的不足,又可以节约不必要的军费开支,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和平时期,则可以从民事方面来执行防海政策,抑制海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海防事务还是要靠基层政府来执行,明清虽设有“海防厅”等专门负责海防事务的地方机构,但受海防思想、政策、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海防同知职责的不确定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职能。于是在军政协同的海防体系下,海防同知并不能够完全专注于海防事务,对军队的监督也不到位。所以对于清中期及以后所发生的海防废弛现象,除了受客观的海防环境影响外,不能说与海防文官的监督配合没有任何关系,而这也为我们今天海关、海警等相关机构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警示。

靳雨思[7](2018)在《钱塘江杭州段海塘现状及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典籍、志书、舆图、现代书籍、论文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结合考古及现场调研情况研究钱塘江杭州段海塘的现状及历代变迁。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二章:在正确认识海塘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研,了解海塘的现状及问题,正确认识海塘保护的紧迫性。第三章:钱塘江河口的形成及钱塘江河口地区的强涌潮特性是影响钱塘江杭州段海塘肇始、发展与变迁的原因,本章对钱塘江河口及涌潮的形成进行初步探讨,作为研究杭州段海塘现状及变迁的背景和基础。第四章:通过早期海塘与杭州城的关系、结合海塘修筑史、杭州城池建设史、杭州水利史等分析海塘的肇始及发展建设,并结合考古报告及现场调研等资料相互印证补充,探讨唐代、五代、南宋及明清海塘走向,在对明清海塘走向加以详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定点明清海塘位置。

陈涛[8](2018)在《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萧绍平原为研究地域,以区域水利系统和地域水利共同体的形成演变为考察的切入点,探究明清时期萧绍平原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其中的国家、地方社会、士绅和普通民众等各方利益诉求和博弈过程,在此基础上审视地理环境、区域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对地方水利乃至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明中叶浦阳江改道前后萧绍平原内外水利形势的演变及区域水利系统形成过程。在区域大环境和局部小环境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分别讨论由三江闸、西江塘和麻溪坝构成的萧绍平原结构性水利体系在明清两代运行和维护中展开的一系列事件史,分析自然、人群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水利协作的视角来探索县域之间的水利社会史。全文从篇章组织上利用系统—结构—功能的分析框架,将明中叶已经形成的萧绍平原水利系统分解为闸—塘—坝三个要素,动态地考察各要素在地域开发中的功能及其工程背后的社会组织形态。首先简要梳理萧绍平原的开发历程及区域水利系统的形成过程。本区域的开发经历了从南部山区到北部滨海平原的推进过程,其中唐宋时期沿海堤塘的渐次修建及平原中部湖泊水利的兴起为区域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区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湖田之争成为宋元时期萧绍平原水利的主要矛盾。至明中叶,浦阳江彻底改道西出,三江闸的创建使得萧绍平原内部河湖水网连成一体,进而演变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水闸的渐次创建反映了萧绍平原开发的空间展开历程,作为萧绍平原水利系统形成的标志性工程——三江闸,它的建造与维护过程也是地域社会联系的重要节点。康熙朝末期三县的议修争端则集中体现了自然环境变迁背景下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揭示出动态的自然环境变迁对区域水利协作关系的冲击。西江塘的修筑从最初的的萧山一县独修发展到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协修,再到乾隆年间的中央政府全面接管萧绍海塘。在区域内外地理环境变迁背景下,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乡绅群体等不同权力主体相继介入,围绕工程组织、经费筹集、管理维护等事项展开协作与冲突博弈。及至清末,山会萧塘闸水利会的成立则是这一利益共同体走向组织化的标志。围绕麻溪坝产生的长时段水利纠纷,集中反映了坝外天乐中乡与坝内整个萧绍平原之间的利益纠葛。除了作为基础的环境作用外,还交织着地方权力建构与基层行政运作等问题。而矛盾的平息不仅要依靠工程技术手段的改良,而且还需要经济手段、社会应对措施的跟进和完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张权[9](2017)在《明清时期绍兴地区水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浙江绍兴府下辖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平原地带合称为萧绍平原。本文以萧绍平原为核心,解析明清时期绍兴地区以湖泊为主体的水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原因。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在考古、传说和文献的基础上定位绍兴地区,探析绍兴城市的发展历程及绍兴地区的建置沿革;并从绍兴的地理条件及区域生态的特点出发,以萧绍平原为基础,绍兴城市为中心,建构起区域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评述绍兴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绍兴气候的变迁过程。第二部分简述并分析明以前绍兴地区农业发展、人口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环境改造的历史过程。以鉴湖兴衰为时间标尺,探析前鉴湖时期、鉴湖兴衰时期、后鉴湖时期绍兴地区水环境变迁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人口、国家、市场和气候等因素为分析对象,探寻上述三个时期绍兴水环境变迁的动力所在。第三部分考察明清时期绍兴地区的人口压力与农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人口已经成为影响绍兴地区水环境的首要因素,所以论文阐述明清时期绍兴人口的变化历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绍兴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并揭示造成绍兴地区农业畸形发展的后果;论文还进而分析绍兴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及气候和市场对该地的影响。第四部分重点阐述国家权力对绍兴水环境的影响。政府针对人口、气候、市场等因素对绍兴地区水环境的影响,采取了各种措施维护本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论文分析了三江闸修建前后,政府面对西小江水患、钱塘江改道以及萧绍平原内部水文情况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水利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环境变迁。第五部分以明清绍兴城市、聚落和水生植物景观为考察对象,探析明清时期绍兴地区的水环境变迁对区域景观的影响,并通过景观的变化来分析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在人对于水环境认知的改变。概言之,人口状况和国家政策是促成明清时期绍兴水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气候在绍兴地区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分析,探索绍兴水环境变迁的历史原因。从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面,即过去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模式、概念与价值观,建构出明清时期以萧绍平原为核心的绍兴地区水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变化。

邢云,哈长伟[10](2016)在《关于建设钱塘江海塘工程运行管理平台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钱塘江海塘工程运行管理平台建设背景,提出了建设原则和总体布局,总结了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重点:1基础数据的整编与标准数据库的建设;2其他应用系统的支持;3海塘工程管理流程和内容的标准化;4建立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最后,提出了建设数据服务平台,推进水利单位管理标准化和运行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等建议。

二、钱塘江海塘巡查机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塘江海塘巡查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建设原则。
        (三)建设路径。
        (四)建设目标。
    二、建设任务
        (一)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二)绿色通道联网工程。
        (三)文化资源挖潜工程。
        (四)生态海塘提升工程。
        (五)乐活海岸打造工程。
        (六)美丽经济育强工程。
    三、建设先行
        (一)海宁海盐先行段(河口田园型)。
        1规划范围。
        2先行模式。
        3主要特色。
        4建设策略。
        (二)杭州钱塘新区先行段(滨海都市型)。
        1规划范围。
        2先行模式。
        3主要特色。
        4建设策略。
        (三)宁波前湾新区先行段(滨海湿地型)。
        1规划范围。
        2先行模式。
        3主要特色。
        4建设策略。
        (四)温州168先行段(山海兼具型)。
        1规划范围。
        2先行模式。
        3主要特色。
        4建设策略。
    四、保障措施
附件

(2)钱塘江嘉兴段“3+X”协调联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建立“3+X”协调联络机制必要性
3 “3+X”协调联络机制运行
4 机制运行成效
5 展 望

(4)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湖疏浚背景以及早期西湖疏浚历程概述
    第一节 西湖疏浚的背景
        一、杭州的概况
        二、西湖成因
    第二节 早期西湖疏浚历程概述
        一、唐宋时期的西湖疏浚
        二、元明以及清前期的西湖疏浚
第二章 以官府为中心的西湖浚治——雍正时期的多部门协作(1724-1729)
    第一节 雍正时期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二节 官府主导的西湖浚治工程
        一、环环相扣的多部门
        二、复杂的经费收支
    第三节 官府主导的西湖疏浚工程中的民间力量
    第四节 雍正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督民办的西湖浚治——以道光时期的岁浚局为中心的考察(1829-1843)
    第一节 岁浚局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二节 官府对岁浚局的监督
    第三节 绅士管理的岁浚局
        一、岁浚局人员构成
        二、岁浚局经费
    第四节 岁浚局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绅士阶层为中心的西湖浚治——以同光时期的浚湖局为中心的考察(1864-1909)
    第一节 浚湖局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善举联合体的概况
        二、浚湖局的建置
    第二节 浚湖局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三节 绅士主导的浚湖局
        一、浚湖局以绅士为主导的缘由
        二、视浚湖局为“畏途”的绅士
        三、浚湖局经费收支
    第四节 官府在浚湖局内的角色
        一、人事
        二、经费
    第五节 浚湖局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回官方手中的西湖浚治——清末民国时期的部门更迭(1909-1927)
    第一节 清末短暂设立的工巡局(1909-1912)
        一、工巡局的建置
        二、剧变的经费
        三、工巡局裁员后的社会动乱
    第二节 民国时期频繁变动的机构(1912-1927)
        一、西湖工程局(1912-1924)
        二、省会工程局(1924-1927)
    第三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杭州西湖疏浚后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视角下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一、直接影响
        二、间接影响
    第二节 人类视角下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分析
    一、西湖疏浚主体变迁的四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的异同点
    二、西湖疏浚后的环境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道光时期四所甲商认领治理西湖本金(湖本银)银数
    附表2. 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67-1898年)浚湖局收入
    附表3.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73-1898年)浚湖局支出与杭州善举联合体总支出
    附表4. 光绪三年至光绪五年(1877-1879年)盐捐与养鱼经费

(5)风景园林视角下浙江传统海塘景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海塘的概念
        1.1.2 城镇化对传统海塘系统产生的影响
        1.1.3 传统海塘系统的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项目来源于经费支持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价
        1.6.1 水利史领域
        1.6.2 工程史领域
        1.6.3 风景园林相关领域
2 浙江省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形地貌
    2.2 河网水系
    2.3 土壤类型
    2.4 气候条件
3 浙江历代传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
    3.1 萌芽时期——汉晋时期
    3.2 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时期
        3.2.1 隋唐时期
        3.2.2 宋元时期
    3.3 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3.4 稳定时期——民国时期
4 浙江传统海塘的营建体系解析
    4.1 海塘塘身结构
    4.2 主塘类型
5 浙江传统海塘体系的衍生物
    5.1 经费来源
    5.2 管理制度
    5.3 民俗文化
    5.4 沿塘镇水建筑
        5.4.1 祠庙
        5.4.2 塔、楼
6 浙江传统海塘系统的实例解析
    6.1 浙西海塘
        6.1.1 历史沿革
        6.1.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6.1.3 海塘与圩田开垦
        6.1.4 海塘与聚落营建
    6.2 萧绍平原海塘
        6.2.1 历史沿革
        6.2.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6.2.3 海塘与圩田开垦
        6.2.4 海塘与聚落营建
    6.3 三北平原海塘
        6.3.1 历史沿革
        6.3.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6.3.3 海塘与圩田开垦
        6.3.4 海塘与聚落营建
    6.4 三门湾、象山港海塘
        6.4.1 历史沿革
        6.4.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6.4.3 海塘与圩田开垦
        6.4.4 海塘与聚落营建
    6.5 台州海塘
        6.5.1 历史沿革
        6.5.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6.5.3 海塘与圩田开垦
        6.5.4 海塘与聚落营建
    6.6 温州海塘
        6.6.1 历史沿革
        6.6.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6.6.3 海塘与圩田开垦
        6.6.4 海塘与聚落营建
7 浙江传统海塘系统在城市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其策略
    7.1 面临挑战
        7.1.1 海塘功能需现代意义的转化
        7.1.2 地域海塘景观缺乏保护及利用
        7.1.3 传统海塘系统破碎化
    7.2 解决策略
        7.2.1 传统海塘系统功能的多元化
        7.2.2 海塘为核心的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7.2.3 以海塘为基础的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
    7.3 以镇海区绿色生态网络构想为例
8 案例研究
    8.1 构建巢湖半岛蓝绿生态网络的总体规划
        8.1.1 项目概况
        8.1.2 设计要点
        8.1.3 借鉴要点
    8.2 美国亚特兰大城市环路
        8.2.1 项目概况
        8.2.2 设计要点
        8.2.3 借鉴要点
    8.3 新英格兰绿道网络规划
        8.3.1 项目概况
        8.3.2 设计要点
        8.3.3 借鉴要点
    8.4 琴江老河道湿地公园设计
        8.4.1 项目概况
        8.4.2 设计要点
        8.4.3 借鉴要点
    8.5 休斯顿河湾绿道系统规划
        8.5.1 项目概况
        8.5.2 设计要点
        8.5.3 借鉴要点
9 镇海后海塘带状公园设计
    9.1 前期分析
        9.1.1 区位分析
        9.1.2 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9.1.3 山水结构分析
        9.1.4 交通分析
        9.1.5 周边绿地分析
        9.1.6 历史文化遗产分析
        9.1.7 场地现状分析
        9.1.8 机遇与挑战分析
    9.2 设计定位与理念
        9.2.1 设计愿景
        9.2.2 设计定位
        9.2.3 设计理念
        9.2.4 设计策略
    9.3 总体设计
        9.3.1 景观分区
        9.3.2 景观结构
        9.3.3 景观空间规划
    9.4 分区设计
        9.4.1 欢动休闲娱乐区
        9.4.2 滨水观光游憩区
        9.4.3 历史文化展示区
        9.4.4 科普教育体验区
        9.4.5 海塘遗韵观赏区
        9.4.6 幽静密林漫步区
    9.5 专项规划
        9.5.1 交通规划
        9.5.2 驳岸规划
        9.5.3 植物景观规划
        9.5.4 节日活动规划
        9.5.5 历史探访路径规划
        9.5.6 竖向规划
        9.5.7 照明规划
        9.5.8 服务设施规划
    9.6 经济技术指标
10 结论
    10.1 镇海后海塘水利景观特征及其发展方向总结
    10.2 浙江传统海塘景观研究对笔者今后从事景观规划工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明清时期海防同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问题及方法
    五、本文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海防形势与地方行政系统下的海防职官
    第一节 明后期至清前期严峻的海疆形势与海防行政职官
    第二节 清中期趋于缓和的海疆形势与海防行政职官的演变
    第三节 清晚期的海疆威胁与海防同知的职责弱化
    小结
第二章 环渤海地区海防同知的置废沿革、职能演变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明嘉靖中后期至清康熙前期的设置与分布
    第二节 康熙中期至道光中后期的沿革与职能演变
    第三节 道光晚期至清末间的职能与分布
    小结
第三章 江浙地区海防同知的置废沿革、职能演变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明嘉靖中后期至清康熙前期的设置与分布
    第二节 康熙中期至道光中后期的增置与职能演变
    第三节 道光晚期至清末的变迁与分布
    小结
第四章 闽粤地区海防同知的置废沿革、职能演变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明嘉靖中后期至清康熙前期的设置与分布
    第二节 康熙中期至道光中后期的调整与职能演变
    第三节 道光晚期至清末的裁撤与分布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7)钱塘江杭州段海塘现状及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5 研究现状
        1.5.1 钱塘江河口发育与涌潮的形成
        1.5.2 钱塘江海塘
        1.5.3 杭州城池建设
    1.6 技术路线
2 杭州段海塘的现状
    2.1 海塘的价值
    2.2 杭州段海塘的现状
    2.3 杭州段海塘现状问题
3 钱塘江河口及涌潮形成
    3.1 钱塘江水系发育和河口形成
        3.1.1 入海口形成阶段
        3.1.2 河口岸线频繁变动阶段
        3.1.3 喇叭形河口形成阶段
    3.2 钱塘江河口涌潮的形成
        3.2.1 河口河床纵向沙坎的形成
        3.2.2 涌潮的成因
4 杭州段海塘的肇始及发展建设
    4.1 海塘的肇始——唐之前
        4.1.1 杭州先民聚居点的形成
        4.1.2 杭州段海塘的肇始
    4.2 杭州段海塘的发展变革阶段——唐至元
        4.2.1 文献研究
        4.2.1.1 杭州段海塘修筑史
        4.2.1.2 海塘舆图
        4.2.1.3 杭州城池建设史
        4.2.1.4 杭州水利史
        4.2.1.5 小结
        4.2.2 现状印证
        4.2.2.1 考古
        4.2.2.2 地名
        4.2.3 总结
5 杭州段海塘的稳定
    5.1 杭州段海塘的稳定阶段——元以后
        5.1.1 文献研究
        5.1.1.1 海塘修筑史
        5.1.1.2 海塘舆图
        5.1.1.3 小结
        5.1.2 现状印证
        5.1.2.1 考古
        5.1.2.2 实地调研
        5.1.2.3 地名
        5.1.3 总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1) 典籍类
    2) 方志类
    3) 现代文献
    4) 论文
附录A 海塘修筑史
附录B 地名
附录C 杭州建置沿革
附录D 附图

(8)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一、绍兴区域水利史研究述评
        二、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
        三、从村落到区域:更大的共同体
    第三节 研究内容的界定
第一章 萧绍平原水利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 滨海平原的环境与早期开发
    第二节 湖泊水利的兴起与湖田之争
    第三节 明中叶浦阳江改道
第二章 阻咸蓄淡:三江闸的建造与维护
    第一节 三县共举:创建与维护
    第二节 康熙朝末三县议修风波
        (一)康熙四十七年初议:彻底大修
        (二)康熙四十九年再议:小修补罅
        (三)康熙五十一年三议:再请小修
    第三节 拒修西江塘:山阴、会稽的反击
    第四节 “异议群师毛检讨”:乾隆年间议修余波
    小结
第三章 平原保障:江海塘的协修
    第一节 嘉靖以前山会萧三县分修
    第二节 嘉靖朝西江塘协修
        一、西江塘之形势
        二、萧山黄九皋倡议协修
        三、明中叶至清初的协修
    第三节 康乾时期的萧绍塘工
        一、江田归江:值塘经费的整顿
        二、“南坍北涨”理念下的萧绍塘工
    第四节 重归民办:山会萧塘闸水利会
    小结
第四章 边缘控诉:麻溪改坝为桥始末
    第一节 资料述评及学术史
    第二节 来自平原边缘低地的控诉
        一、麻溪坝:名坝实闸
        二、天乐荒乡之环境与生计
    第三节 明末的争端与调整
        一、刘宗周《天乐水利图议》
        二、麻溪坝、茅山闸的改建
    第四节 清代的历次调整
        一、专值桥差、蠲免赋役
        二、增洞减洞、方志书写
    第五节 清末民初的改坝事件
        一、请愿废坝、争议调解
        二、暴力拆坝、改建为桥
    附录:1990年15 号台风侵袭浦阳江下游纪实(摘录)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以水利为核心的“山会萧”地域共同体的形成
    二、适度干预:区域水利协作中的国家角色
    三、余论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1.正史
        2.方志、专志、地名录、文史资料
        3.文集、笔记类
        4.谱牒资料
        5.地图资料
    (二)研究成果
        1.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4.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相关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明清时期绍兴地区水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和问题源起
    二、相关环境史与绍兴地方史研究综述
    三、基本史料来源与文献评介
    四、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绍兴地区的区域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考古、传说与文献中的绍兴城市及绍兴地区
        一、考古与传说中的越文明
        二、绍兴的建置沿革
    第二节、在区域生态体系中定位绍兴
        一、绍兴地区的地理条件
        二、绍兴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
        三、湖泊、河流和水环境
    第三节、生物资源和历史气候变迁
        一、历史时期绍兴地区的森林资源
        二、历史时期绍兴地区的动物资源
        三、历史时期绍兴气候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明以前绍兴地区的人类定居与水环境变迁
    第一节、国家、战争与农业:前鉴湖时代的绍兴水环境变迁
        一、农业的发展与早期国家的出现
        二、越国复兴与对吴战争
        小节总结
    第二节、人口、农业、市场: 鉴湖水系的兴衰
        一、外来移民
        二、鉴湖兴废与水环境变迁
        三、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四、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小节总结
    第三节、人口、水利与农业: 后鉴湖时期的绍兴水环境变迁
        一、人口及其变化
        二、土地利用和种植模式
        三、地貌景观与水利工程
        小节总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明清时期绍兴地区的人口压力、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及其压力
    第二节、土地利用模式与农业结构变化
        一、渔业
        二、种植业
        三、绍兴农业结构的变化
        小节总结
    第三节 、人口压力带来的生态影响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气候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绍兴地区的水利与水文生态
    第一节 、泄洪与遏潮: 明清萧绍平原西小江治理与区域水环境演变
        一、萧绍平原水环境
        二、西小江水患及原因
        三、改道与建闸: 西小江的治理
        四、治理西小江所反映出的治水的局限与困境
        小节总结
    第二节 、三江闸外泥沙淤积与海涂屯垦
        一、三江闸的兴建与泥沙淤积
        二、沙田与绍兴北部海涂屯垦
        小节总结
    第三节 、三江水系的变动与影响
        一、钱塘江河道变迁造成的政策转移
        二、河潮水网状态
        小节总结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水环境视野下的景观变化
    第一节 、聚落变迁与城市水环境治理
        一、明以前绍兴城市的发展
        二、明清绍兴区域水环境与聚落变迁
        三、城市生态问题与水环境治理
        四、总结
    第二节 、水生植物景观变化——以莼菜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两宋时期的莼菜与湘湖水环境
        三、元明清时期的湘湖景观与诗歌记忆
        四、晚清、民国时期的湘湖水环境与莼菜生产的困境
        小节总结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
    一、自然生态与人类开发
    二、水环境变迁动力分析
    三、水环境恶化与景观变迁
参考文献

(10)关于建设钱塘江海塘工程运行管理平台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建设原则与总体布局
    2.1 建设原则
    2.2 总体布局
3 建设重点
4 建议

四、钱塘江海塘巡查机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16)
  • [2]钱塘江嘉兴段“3+X”协调联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田献东. 浙江水利科技, 2020(01)
  • [3]钱塘江河口嘉兴段“3+X”协调联络机制的管理实践[A]. 田献东,王建华.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强化水利行业监管论文集, 2019
  • [4]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D]. 叶榕. 浙江大学, 2019(01)
  • [5]风景园林视角下浙江传统海塘景观探究[D]. 刘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明清时期海防同知研究[D]. 杜晓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7]钱塘江杭州段海塘现状及变迁研究[D]. 靳雨思. 浙江大学, 2018(12)
  • [8]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D]. 陈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明清时期绍兴地区水环境变迁研究[D]. 张权. 浙江大学, 2017(12)
  • [10]关于建设钱塘江海塘工程运行管理平台的思考[J]. 邢云,哈长伟. 浙江水利科技, 2016(05)

标签:;  ;  ;  ;  ;  

钱塘江海堤检查机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