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的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工艺研究

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的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工艺研究

一、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鹏[1](2019)在《孔阵列套管微通道强化微混合与液-液传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化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过程强化技术,由于其特征尺寸处于微米级而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混合效果好、传热与传质效率高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快速混合、乳化、传质、传热及反应过程中。现有微反应器的单通道处理量小,需要多通道并联才能满足工业生产上处理量大的要求,导致了设备成本的增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良出一种具有高处理量的孔阵列套管微通道(PA-TMC),可以实现低成本制造,研究了其作为反应器的微混合性能、液-液传质性能及其作为分布器强化高剪切混合器(HSM)的微混合性能。首先,采用碘化物/碘酸盐体系,通过实验与改进的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研究了PA-TMC的微混合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孔截面积下,微混合性能随着孔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孔排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几乎不变,随着环隙尺寸的减小而增大,随着排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孔形状对微混合的影响不明显。采用团聚模型估算的微混合时间小至10-4秒。由于采用反应器体积估算的能量效率高于100%,为此定义了一个以微观混合体积估算的总能量效率,建立了基于总能量效率最大化的微反应器设计方法。其次,采用水-苯甲酸-煤油体系,通过总体积传质系数KLa和传质效率E表征了PA-TMC的液-液传质性能,并采用CFD对两相流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孔截面积下,KLa和E都随着孔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孔排数的增加而减小;KLa随着环隙尺寸和反应器长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而E却随着反应器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加入螺旋缠绕丝能够增大KLa和E,且KLa和E随着螺距的减小而增大,但强化传质的效果却越来越弱。建立了KLa值与所研究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以便指导PA-TMC的设计与选型。与其它形式的液-液传质设备相比,PA-TMC同时具有优异的传质效果和处理量,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最后,采用碘化物/碘酸盐体系,将PA-TMC作为分布器强化高剪切混合器的微混合性能。结果表明:PA-TMC作为预混器时的微混合性能几乎与转速无关;而作为分布器时,微混合性能随着转速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在相同孔截面积下,微混合性能仍然与PA-TMC的规律相似,随着孔径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孔排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几乎不变,随着孔数的减小而增加。采用团聚模型估算的微混合时间小至10-4秒。建立了微混合时间与所研究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以便指导PA-HSM的设计与选型。

曾志杰[2](2018)在《乙酸仲丁酯反应-精馏水解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仲丁醇(SB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高纯度的仲丁醇可用于合成甲乙酮、除草剂等产品。然而目前生产仲丁醇的传统方法中存在高能耗、设备投资高等问题。随着乙酸仲丁酯(SBAC)合成方法在工业上的成熟应用,乙酸仲丁酯逐渐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以乙酸仲丁酯为原料合成仲丁醇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乙酸仲丁酯水解合成仲丁醇具有副产物少、原料来源广等优势,近年已有企业试用乙酸仲丁酯水解工艺合成仲丁醇,但存在水解程度低的局限。本课题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探索乙酸仲丁酯连续反应精馏水解工艺、连续管式反应水解工艺和间歇水解工艺的影响因素与适宜操作条件,并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稳态模型,分析各个水解工艺工业化的可行性,提出适宜的水解反应-分离组合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开展乙酸仲丁酯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利用Matlab关联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数据,建立并验证拟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获得相关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可得乙酸仲丁酯水解为吸热反应,反应热为14.4046kJ.mol-1;在水酯摩尔比为2、催化剂用量为3.0%(wt)、反应温度为354.15K等实验条件下,约32h后水解达到反应平衡。(2)进行连续水解工艺实验,考察进料水酯摩尔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连续反应精馏水解工艺和连续管式反应水解工艺中乙酸仲丁酯水解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反应精馏水解工艺在操作压力为0.3MPa、操作回流比为5、进料水酯摩尔比为7等条件下水解转化率为32%;在进料体积空速为0.57m3.m-3.h-1、反应温度为373.15K、水酯摩尔比为1的条件下,连续管式反应水解工艺的转化率为38%。(3)基于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和连续水解工艺的实验研究结果,建立连续水解工艺和变压精馏工艺稳态模型,对连续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和间歇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进行模拟计算并对能耗进行分析。三种工艺均能得到纯度大于0.9999的仲丁醇产品。连续加压反应精馏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中,乙酸仲丁酯水解单程转化率为30%,仲丁醇收率为98%。连续管式反应-变压精馏组合工艺乙酸仲丁酯水解单程转化率为33%,仲丁醇收率为99%。间歇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中,在进料水酯摩尔比为8条件下,乙酸仲丁酯水解单程转化率为72%,仲丁醇收率为99%。三种工艺中乙酸仲丁酯循环转化率大于99%。对比三种工艺的综合效益,可得间歇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更适合用于乙酸仲丁酯水解生产高纯度仲丁醇。

陈杭炜[3](2017)在《光学活性LACTISOL制备及其对无根绿豆芽培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豆芽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量很大。2,4-D、赤霉素等物质被不法商贩用于生产无根豆芽谋取利益。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些物质已逐渐被禁止使用。而采用一般的培育方法,无法满足人们对无根豆芽的需求,寻找新的安全无毒的无根豆芽剂具有重要的意义。Lactisol是一种来源于咖啡豆的天然物质。本文为寻找新的无根豆芽剂,进行了lactisol对绿豆芽形态和生化成分的研究,分析了lactisol作为无根豆芽剂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本文通过两条路线制备R-lactisol:(1)以L-丙氨酸经重氮化反应得到S-2-氯丙酸,再将S-2-氯丙酸与对甲氧基苯酚反应得到R-lactisol;(2)以D-乳酸甲酯、固体光气为原料反应通过羟基的氯代得到S-2-氯丙酸甲酯,再将其与对甲氧基苯酚反应得到R-lactisol。这两种方法制得lactisol的e.e值接近90%,进一步提纯,可超过98%。2.探索了Novozym-435脂肪酶拆分外消旋体lactisol。研究表明,以lactisol乙酯和1,4-丁二胺为底物,叔丁醇为溶剂,在30℃下,拆分效果最好,当lactisol乙酯的转化率达到54%时,lactisol的e.e值可达到43%。3.探索了lactisol对绿豆芽培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人工气候箱培育绿豆芽,在培育期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分别施用了200ppm R-lactisol、200 ppm S-lactisol和200 ppm R/S-lactisol,共培育6天,研究了它们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水对照组相比,R-lactisol处理组和R/S-lactisol处理组均能有效减少豆芽侧根数目,缩短豆芽主根长度(P<0.05)。其中R-lactisol处理组的效果最好,与水对照组相比,该处理组可使绿豆芽根长缩短60.78%,侧根数减少50.00%;(2)在(1)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连续施用浓度为1-5 ppm的R-lactisol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4 ppm的R-lactisol处理组效果最优,与水对照组相比,该处理组可以使绿豆芽主根长缩短67.50%,侧根数减少60.00%;(3)在(2)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连续施用浓度为3 ppm、5 ppm、7.5ppm、10 ppm R-lactisol,并在第3 d时用5 ppm 6-BA培育2 h,培育6天。研究表明,与水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可使绿豆芽根长明显缩短,侧根数明显减少,直径明显增大(P<0.05)。其中3 ppm的R-lactisol和6-BA复配处理组的综合效果最优,与水对照组相比,该处理组可以使绿豆芽根长缩短67.21%,侧根数减少88.89%,产量增加50%;(4)研究了不同的培育剂对绿豆芽的效果。在豆芽培育的第2 d和第3 d分别施用75 ppm R-lactisol或75 ppm 2,4-D,其中复配组在第3 d时还用5 ppm 6-BA培育2 h,培育6天。研究表明,R-lactisol和6-BA复配处理组的效果最优,与水对照组相比,该处理组可以使绿豆芽根长缩短57.37%,完全抑制侧根生成,直径增粗10.82%,在鲜重几乎相同的情况下,根重减少53.33%。各处理组豆芽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水对照组;各处理组的维生素C和γ-氨基丁酸含量均高于水对照组。Lactisol对无根豆芽的培育具有潜在价值。

李玲[4](2014)在《乙酸仲丁酯萃取—共沸精馏回收废水中乙酸过程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有机合成、医药、染料、香料、农药等行业广泛地应用,在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乙酸废水,乙酸-水虽然不形成恒沸物,但二者的相对挥发度不大,分离比较困难,因此乙酸废水的处理一直是许多与乙酸有关的企业的难题。目前乙酸废水回收主要采用共沸精馏法、萃取法、吸附法等,存在能耗大、回收的乙酸浓度不高等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回收效果许多研究者在溶剂选择、回收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乙酸仲丁酯为萃取剂和共沸剂,采用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联合法来分离乙酸废水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该体系的基础数据研究鲜有报到,因此对该过程开展基础研究,为液液萃取-共沸精馏法回收乙酸废水的工业应用提供准确、全面的基础数据和必要的理论基础。液液及汽液相平衡数据是萃取-共沸精馏工艺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首先对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废水基础数据进行测定:(1)由于乙酸仲丁酯在乙酸存在下会发生水解反应,因此对乙酸仲丁酯在乙酸存在下的水解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采用微粒群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回归,得到该水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2)液液相平衡数据测定与关联。测定了298.15K-363.15K范围内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并用NRTL、UNIQUAC模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得到该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热力学参数;测定了303.15K-333.15K范围内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反应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建立该反应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并用NRTL、UNIQUAC模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明NRTL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该四元反应体系的液液相平衡关系。(3)汽液相平衡数据测定与关联。利用改进的Rose釜测定仲丁酯的饱和蒸气压,并用Antoine方程进行关联,确定了乙酸仲丁酯的Antoine常数;并用该釜测定了乙酸-乙酸仲丁酯、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二元体系常压下气液相平衡数据,用NRTL、UNIQUAC模型对该二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得到以上二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热力学参数;测定了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缔合反应体系常压下汽液相平衡数据,建立该缔合反应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用NRTL、UNIQUAC模型对该四元带反应体系的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明,NRTL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该四元反应体系汽液相平衡关系。其次对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水溶液的相际传质行为进行实验研究与模拟:(1)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对单液滴的Marangoni对流效应和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行为进行实验研究。(2)用CFD软件对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水体系中温度差对Marangoni对流的影响进行模拟。(3)用单液滴法测定了液液相际传质的传质系数。考察了液滴大小、连续相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该体系自由运动阶段传质系数的影响,并用改进的双膜模型对传质系数进行关联,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4)对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水溶液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料流速、连续相浓度、温度、相比等条件对萃取过程的影响。最后对乙酸仲丁酯萃取-共沸精馏回收乙酸废水过程进行模拟:对现有某PTA工厂的乙酸废水用乙酸仲丁酯作为萃取剂与共沸剂,用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过程进行分离。以测定的相平衡数据为基础,其中萃取塔采用平衡级模型、共沸精馏塔用非平衡级理论与非均相模型,对该过程进行模拟,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对乙酸废水回收过程的工业设计和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坤[5](2014)在《茚虫威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茚虫威(Indoxacarb)是由杜邦公司于1992年开发的新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作为一种新型钠离子通道阻断剂,茚虫威几乎对所有靶标害虫有效,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安全;其结构新颖,既含有恶二嗪环又有手性中心,且超高效、低用量,是替代某些有机磷等高毒类农药的理想品种之一。目前报道的茚虫威合成路线存在各步收率不高,对映体过量(ee)值中等,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我们通过对已经报道的合成路线分析比较后,对其两条路线进行工艺研究,希望获得最佳优化方案来解决茚虫威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减少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本论文以5-氯-1-茚酮为起始原料系统地研究了合成茚虫威的两条工艺路线,重点优化了两条路线的关键步骤不对称氧化与环合。路线1采用无保护基团的路线,路线短、原子经济性高,各步反应收率较好。路线2以苄氧羰基作为保护基团,关键步骤环合具有操作简单、选择性好、收率高等特点。对于另一关键步骤不对称氧化,我们详细考察了催化剂、氧化剂、反应溶剂等因素对产物收率和ee值的影响。对于关键中间体5-氯-1-氧代-2,3-二氢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本研究以甲醇钠代替氢化钠,不仅降低了安全隐患,而且得到了较高的收率。总之,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合成茚虫威的两条工艺路线,对两条路线中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为茚虫威的工业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汲银平[6](2012)在《水解法生产甲酸新工艺过程的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一种水解法生产甲酸的新工艺流程,在节能的基础上解决水解精馏塔内甲酸的再酯化问题,以提高甲酸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发现,甲酸甲酯-水-甲酸-甲醇四元混合的精馏系统中,气相存在甲醇浓度的富集区,在此处气相采出甲醇便可实现抑制甲酸再酯化反应的目标。本文通过Aspen Plus化工模拟软件,确定了所研究系统的物性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反应和精馏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其中主要研究了水解精馏塔的塔内反应情况和操作参数,主要包括:侧线和塔顶出料量、进料位置、回流比及水在两个反应器中分配比对塔内水解反应程度的影响。另外,对其他各精馏塔进行了操作条件的优化。在对整个工艺流程优化的基础上,从甲酸甲酯单程转化率和能耗的角度评价了水酯比。研究表明,对水解精馏塔而言,侧线出料量和回流比的变化对水解精馏塔内水解反应有很大影响,侧线出料量越大水解精馏塔内的反应程度越大且在大于0.5的范围内回流比越大越有利于塔内的反应;水酯比越高精馏塔的能耗越大,但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水酯比2.5:1时甲酸甲酯的单程转化率最大。将本课题所研究工艺与Leonard工艺进行对比表明,前者大大降低了精馏过程中的能耗,且增加了甲酸甲酯的单程转化率。本研究从精馏原理和工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在对精馏塔操作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得到各个精馏塔的操作参数。因而,本研究可作为今后工业生产的理论依据。

龙智[7](2008)在《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再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优良的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高透明性以及良好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和耐化学药品性等综合性能,广泛用于饮料瓶、纺织、薄膜、合成纤维等方面,从而导致全球PET聚酯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长,同时废旧PET聚酯的处置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废旧PET聚酯对环境不会产生直接污染,但因其具有极强的化学惰性,很难被空气或微生物所降解,所以会占据大量的空间,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回收利用废弃PET聚酯,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节省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石油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意义非常重大。微波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易操作等优点,是促进聚合物降解的理想手段。本文利用微波辅助技术在NaOH的醇醚混合溶液中将废旧PET聚酯快速降解为其合成单体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考察了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微波功率和NaOH浓度等条件对PET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显着地促进降解反应的进行;在醇溶剂中加入适量的醚有助于提高PET的溶解程度,提高降解效率;在微波反应功率为600W、反应温度为70℃、NaOH浓度为1.5mol·L-1、醇醚体积比为4:1的反应条件下,10min内PET聚酯的降解率可达93.3%。此降解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快速高效、副反应少、产物易提纯、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等优点。本文还在分析降解产物的基础上,探讨了PET聚酯的断链机理,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了PET的降解动力学行为。本文尝试通过溶液共混法将纳米TiO2均匀地分散到废旧PET聚酯中以提高其性能,以达到再资源化利用的目的。考察了纳米TiO2含量、PET聚酯浓度、醇/水体积比对改性材料特性粘度的影响,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实验发现,纳米TiO2在PET聚酯中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FT-IR分析表明,改性材料中PET分子与纳米TiO2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但改性没有改变PET聚酯的化学结构,因此用该方法对PET改性是可行的;差热分析(DTA)和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加入提高了回收PET聚酯的结晶速度和耐热性能。通过水解—溶液共混,将纳米TiO2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以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具有简单、高效、节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志锋[8](2003)在《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甲酸的性质、应用及生产方法作了较详尽综合的介绍,尤其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工艺作了详细描述。研究中,在“黄磷尾气净化制甲酸中试”的研究基础上,以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为重点,考察其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最终在动力学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水解反应工艺。 在研究中,对水解反应液的气相色谱分析定量方面,建立了一种新的校正方法,使得对反应液组分的分析上比原来更为快捷、准确。通过不同物料配比、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动力学实验,得到在考察范围内,反应温度对水解平衡常数影响微弱,但对反应速率及水解诱导时间影响较大。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水解反应速率急速增大及水解诱导时间缩短。温度为120℃时反应速率最高,诱导时间最短。当起始反应物中含有较多的甲醇时,会降低水解平衡常数。 作者拟定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机理,并推断其控制步骤为阳离子活化中间体与水的亲核加成反应。在稀甲酸甲酯的水溶液动力学方程中引入水浓度因子项,推导出水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形式。最后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其动力学方程为:γ=k·XW2·XC0.5·XA·(1-(XB·XC)/(Ke·XW·XA)。根据阿仑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Equation)并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出甲酸甲酯水解反应的反应活化能Ea=70.74KJ/mol,并确定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式:lnA=-8476.6×1/T+22.334。 最后,得到当原料甲酸甲酯浓度为95%,水酯比为2∶1,反应温度为120℃时,甲酸甲酯水解的平衡时间为40分钟,反应压力为0.95MPa,甲酸甲酯的转化率可达38.51%,水解反应平衡常数为0.2343。并根据研究所得的结论及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中试生产情况,提出以完全混合流型反应器与活塞流反应器串联的连续化水解工艺流程,优化了现有中试装置的生产工艺。并可使改造后的装置生产能力提高到原来的3到4倍。

应卫勇,房鼎业[9](1994)在《甲醇羰基化》文中研究说明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然后经碳一化工路线生产有机化工产品,是我国煤炭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甲醇羰基化可以生产醋酸、醋酐、醋酸乙烯、甲酸甲酯、碳酸二甲酯等多种化工产品。本文介绍甲醇低压碳基化生产醋酸、甲酸甲酯、甲醇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生产方法和工艺路线。

左永芬[10](1989)在《GC法分析甲酸甲酯水解体系组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对易挥发、具腐蚀性且组份之间存在可逆反应的含有甲酸、甲酸甲酯、甲醇和水等样品的GC分析。考察了取样方式、样品保存、色谱条件及定量校正因子等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分析方法,相对误差<3%,标准偏差<0.2。

二、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孔阵列套管微通道强化微混合与液-液传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化工过程强化概述
    1.2 微反应器
        1.2.1 流动特性
        1.2.2 功耗特性
        1.2.3 宏观混合特性
        1.2.4 微观混合特性
        1.2.5 液-液传质特性
        1.2.6 放大特性
    1.3 高剪切反应器
        1.3.1 流动特性
        1.3.2 功耗特性
        1.3.3 宏观混合特性
        1.3.4 微观混合特性
    1.4 孔阵列套管微通道的提出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孔阵列套管式微通道的微混合性能
        1.5.2 孔阵列套管式微通道的液-液传质性能
        1.5.3 孔阵列套管式微通道的应用
第2章 孔阵列套管微通道的微混合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Villermaux/Dushman反应机理
        2.1.2 实验装置与材料
        2.1.3 基于微混合体积的能量效率
    2.2 CFD理论模型
        2.2.1 流动模型
        2.2.2 反应模型
        2.2.3 模型设置
    2.3 结果和讨论
        2.3.1 FR/MEDM的可行性验证
        2.3.2 PA-TMC中流场及浓度场的模拟
        2.3.3 孔径对X_s的影响
        2.3.4 环隙尺寸对X_s的影响
        2.3.5 孔排数和排间距对X_s的影响
        2.3.6 流量比对X_s的影响
        2.3.7 孔形状对X_s的影响
        2.3.8 微混合时间的估算
        2.3.9 与其它反应器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孔阵列套管微通道的液-液传质性能
    3.1 实验流程与材料
    3.2 实验结果处理
        3.2.1 苯甲酸分配系数的确定
        3.2.2 传质效率与总体积传质系数
    3.3 CFD两相模型
        3.3.1 两相流动模型
        3.3.2 模型设置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流量与孔径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3.4.2 单排孔数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3.4.3 孔排数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3.4.4 环隙尺寸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3.4.5 内插物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3.4.6 长度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3.4.7 流量比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3.5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3.6 传质性能的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孔阵列套管微通道强化高剪切混合器微混合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反应体系
        4.1.2 实验流程
        4.1.3 实验材料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酸浓度对X_s的影响
        4.2.2 耦合距离对X_s的影响
        4.2.3 孔径对X_s的影响
        4.2.4 孔排数对X_s的影响
        4.2.5 单排孔数对X_s的影响
        4.2.6 流量对X_s的影响
        4.2.7 流量比对X_s的影响
        4.2.8 粘度对X_s的影响
        4.2.9 微混合时间的确定
        4.2.10 与其它反应器的对比
    4.3 神经网络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乙酸仲丁酯反应-精馏水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仲丁醇应用及生产
        1.1.1 仲丁醇应用
        1.1.2 仲丁醇生产现状
        1.1.2.1 正丁烯催化水合法
        1.1.2.2 加氢法
        1.1.2.3 酯交换法
        1.1.2.4 水解法
        1.1.2.5 胺解法
    1.2 反应精馏
    1.3 管式反应器
    1.4 水解反应催化剂
        1.4.1 常用催化剂种类
        1.4.2 阳离子交换树脂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催化剂筛选及水解动力学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实验装置和步骤
        2.2.3 样品分析方法
    2.3 催化剂筛选实验
    2.4 水解动力学实验
        2.4.1 外扩散影响
        2.4.2 催化剂用量影响
        2.4.3 反应温度影响
        2.4.4 水酯摩尔比影响
    2.5 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
        2.5.1 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
        2.5.1.1 平衡常数及反应热
        2.5.1.2 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及其活化能
        2.5.2 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水解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3.2.2 常压反应精馏装置及步骤
        3.2.3 加压反应精馏装置及步骤
        3.2.4 管式反应装置及步骤
    3.3 连续常压反应精馏实验
    3.4 连续加压反应精馏实验
    3.5 连续管式反应实验
        3.5.1 进料体积空速(LHSV)影响
        3.5.2 反应温度影响
        3.5.3 进料水酯摩尔比影响
    3.6 管式反应与反应精馏联用实验探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解工艺过程模拟
    4.1 引言
    4.2 水解工艺稳态模型
        4.2.1 Aspen Plus稳态模型
        4.2.2 Aspen Plus模型验证
    4.3 水解产物变压精馏分离过程模拟
    4.4 连续水解-变压精馏工艺模拟
        4.4.1 连续加压反应精馏水解-变压精馏组合工艺
        4.4.2 连续管式反应-变压精馏组合工艺
    4.5 水解-精馏工艺对比
        4.5.1 连续水解-精馏工艺综合效益
        4.5.2 间歇水解-精馏工艺综合效益
        4.5.3 水解工艺路线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光学活性LACTISOL制备及其对无根绿豆芽培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无根芽苗菜概述
    1.2 无根芽苗菜培育剂
        1.2.1 生长素类无根培育剂
        1.2.2 赤霉素类无根培育剂
        1.2.3 细胞分裂素类无根培育剂
        1.2.4 乙烯
    1.3 无根芽苗菜培育剂的安全隐患
        1.3.1 无根培育剂 2,4-D的安全隐患
        1.3.2 无根培育剂 4-氯苯氧乙酸钠的安全隐患
        1.3.3 无根培育剂赤霉素的安全隐患
        1.3.4 无根培育剂乙烯的安全隐患
    1.4 芽苗菜的营养物质和保健成分
        1.4.1 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和检测方法
        1.4.2 γ-氨基丁酸的保健功能、检测方法和富集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学纯lactisol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1 丙氨酸法合成R-lactisol
        2.3.2 乳酸酯法合成R-lactisol
    2.4 反应温度对合成R-lactisol的影响
        2.4.1 反应温度对丙氨酸法合成R-lactisol的影响
        2.4.2 反应温度对乳酸酯法合成R-lactisol的影响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L-丙氨酸制备S2氯丙酸
        2.5.2 乳酸酯法制备S2氯丙酸甲酯
        2.5.3 S2氯丙酸合成R-lactisol
        2.5.4 S2氯丙酸甲酯制备R-lactisol
        2.5.5 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6 实验小结
第三章 脂肪酶手性拆分lactisol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使用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Novozym-435 脂肪酶氨解拆分lactisol
        3.3.2 拆分条件对拆分lactisol效果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Lactisol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3.4.2 二胺氨解lactisol酯的色谱条件探索及产物确认
        3.4.3 氨解条件对拆分lactisol的影响
    3.5 实验小结
第四章 Lactisol对培育绿豆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Lactisol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3.1 不同光学纯Lactisol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3.2 R-Lactisol浓度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3.3 R-lactisol和 6-BA复配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4 不同培育剂对绿豆芽形态和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4.4.1 绿豆种子发芽和处理
        4.4.2 不同培育剂对绿豆芽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4.3 不同培育剂对绿豆芽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4.4 不同培育剂对绿豆芽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4.5 不同培育剂对绿豆芽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光学活性lactisol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5.2 不同浓度R-lactisol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5.3 R-lactisol和 6-BA复配对绿豆芽形态的影响
        4.5.4 不同培育剂对绿豆芽形态和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4.6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乙酸仲丁酯萃取—共沸精馏回收废水中乙酸过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前言
    1.2 乙酸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2.1 主要性质
        1.2.2 用途
    1.3 乙酸废水回收主要方法
        1.3.1 精馏法
        1.3.1.1 普通精馏法
        1.3.1.2 萃取精馏法
        1.3.1.3 共沸精馏法
        1.3.1.4 催化精馏法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法
        1.3.3.1 渗透汽化法
        1.3.3.2 电渗析法
        1.3.4 液液萃取法
        1.3.4.1 物理萃取法
        1.3.4.2 化学萃取法
        1.3.5 分离方法的选择
        1.3.6 萃取-共沸精馏联合分离工艺
    1.4 溶剂的选择
        1.4.1 乙酸仲丁酯物理化学性质
        1.4.2 与其它溶剂性能比较
        1.4.3 乙酸仲丁酯及其同分异构体与水—乙酸的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比较
    1.5 液液萃取相际传质过程研究
        1.5.1 相际传质模型
        1.5.1.1 双膜模型
        1.5.1.2 穿透模型
        1.5.1.3 界面湍流传质模型
        1.5.2 传质引起的界面不稳定性研究
        1.5.2.1 界面不稳定原因
        1.5.2.2 界面线性稳定性分析
        1.5.2.3 实验观测
        1.5.2.4 数值计算
        1.5.3 相际传质实验
        1.5.3.1 湿壁塔
        1.5.3.2 层流状射流
        1.5.3.3 搅拌池
        1.5.3.4 单液滴法
    1.6 非均相共沸精馏模拟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
        1.7.1 相关基础研究
        1.7.2 萃取工艺研究
        1.7.3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过程模拟
第二章 乙酸仲丁酯自催化反应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试剂提纯
        2.1.3 实验仪器
    2.2 测试分析方法
        2.2.1 气相色谱分析法
        2.2.1.1 色谱测试条件
        2.2.1.2 定性分析
        2.2.1.3 定量分析
        2.2.2 中和滴定法
        2.2.3 水分分析
    2.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2.4 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模型
        2.4.1 高水酯比
        2.4.2 低水酯比
    2.5 动力学参数估算方法
        2.5.1 算法介绍
        2.5.2 目标函数的确定
        2.5.3 目标函数的求解过程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1 催化剂(乙酸)浓度的影响
        2.6.2 水酯比的影响
        2.6.3 温度的影响
    2.7 模型验证
    2.8 小结
第三章 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废水液液相平衡研究
    3.1 概述
        3.1.1 液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
        3.1.2 NRTL方程
        3.1.3 UNIQUAC方程
    3.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3.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1 实验试剂
        3.2.1.2 实验仪器
        3.2.2 液液相平衡实验装置、流程及实验方法
        3.2.3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三元液液相平衡数据
        3.2.4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液液相平衡
    3.3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3.3.1 NRTL与UNIQUAC方程关联方法
        3.3.2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液液相平衡的关联
        3.3.2.1 NRTL模型关联结果
        3.3.2.2 UNIQUAC模型关联结果
        3.3.3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反应体系液液相平衡的关联
        3.3.3.1 NRTL模型关联结果
        3.3.3.2 UNIQUAC模型关联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乙酸仲丁酯回收乙酸废水汽液相平衡研究
    4.1 概述
    4.2 汽液相平衡模型
        4.2.1 带反应汽液平衡的热力学模型
        4.2.2 缔合体系热力学模型
        4.2.3 汽液相平衡数据关联的模型与算法
    4.3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4.3.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4.3.1.1 实验试剂
        4.3.1.2 实验仪器
        4.3.2 汽液相平衡测定的实验方法、装置及流程
        4.3.2.1 温度校正
        4.3.2.2 乙酸仲丁酯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4.3.3 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4.3.3.1 乙酸-乙酸仲丁酯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4.3.3.2 仲丁醇-乙酸仲丁酯汽液相平衡数据与关联
        4.3.3.3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4.3.4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4.3.4.1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4.3.4.2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4.4 小结
第五章 液液萃取相际传质过程界面不稳定性研究
    5.1 概述
    5.2 不稳定性一般准则
    5.3 实验试剂、仪器
    5.4 实验装置及方法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乙酸从水液滴向乙酸仲丁酯相传递时的界面扰动情况
        5.5.2 乙酸从乙酸仲丁酯相向水液滴传递时的界面扰动情况
    5.6 乙酸-水-乙酸仲丁酯体系传质过程MARANGONI效应的数值模拟
        5.6.1 模型建立
        5.6.2 模型方程
        5.6.3 温度差对Marangoni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
    5.7 单液滴溶质运动过程MARANGONI效应的数值模拟
        5.7.1 基本假设
        5.7.2 Marangoni效应数学模型
        5.7.2.1 水平集方程
        5.7.2.2 液液两相的控制方程
        5.7.3 计算域、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7.3.1 计算域
        5.7.3.2 初始条件
        5.7.3.3 边界条件
        5.7.4 计算步骤
        5.7.5 模拟结果及讨论
        5.7.5.1 纯乙酸仲丁酯中不同乙酸浓度的液滴运动时Marangoni效应
        5.7.5.2 40%乙酸液滴在乙酸仲丁酯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模拟
        5.7.5.3 乙酸仲丁酯液滴在不同浓度的乙酸溶液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模拟
        5.7.5.4 乙酸仲丁酯液滴在同一浓度乙酸水溶液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模拟
        5.7.5.5 乙酸水液滴在乙酸仲丁酯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3D模拟
        5.7.5.6 乙酸仲丁酯液滴在乙酸溶液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3D模拟
    5.8 小结
第六章 液液萃取传质系数的测定
    6.1 传质模型
        6.1.1 总传质系数
        6.1.2 双膜模型
    6.2 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废水传质系数的测定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6.2.2.1 实验装置
        6.2.2.2 实验步骤
        6.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2.3.1 液滴直径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6.2.3.2 连续相乙酸浓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6.2.3.3 温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6.2.3.4 双膜传质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6.3 小结
第七章 乙酸仲丁酯液液萃取乙酸废水工艺研究
    7.1 萃取分离方案的确定
        7.1.1 萃取塔设备的选择
        7.1.2 填料的选择
        7.1.3 连续相与分散相的确定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7.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7.3 实验结果及讨论
        7.3.1 萃取相、萃余相中乙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7.3.2 进料流速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7.3.3 进料乙酸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7.3.4 相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7.3.5 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过程模拟
    8.1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流程介绍
    8.2 共沸精馏数学模型
        8.2.1 平衡级模型与非平衡级模型
        8.2.1.1 平衡级模型
        8.2.1.2 非平衡级模型
        8.2.2 三相非平衡级模型
    8.3 模拟结果
        8.3.1 液液萃取塔模拟结果
        8.3.1.1 萃取塔理论板数对萃取结果的影响
        8.3.1.2 萃取剂用量对萃取结果的影响
        8.3.2 共沸精馏塔模拟结果
        8.3.2.1 理论板数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
        8.3.2.2 H-HAC进料位置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
        8.3.2.3 T1-D进料位置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
        8.3.2.4 共沸剂循环用量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
        8.3.3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联合操作模拟
        8.3.4 共沸精馏与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联合操作能耗比较
    8.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茚虫威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不对称催化反应在手性农药合成中的应用
    1.3 茚虫威简介
        1.3.1 名称及结构
        1.3.2 理化性质
        1.3.3 作用机制
        1.3.4 特点及应用
    1.4 茚虫威合成综述
        1.4.1 路线1(无保护基团路线)
        1.4.2 路线2(保护基团路线)
        1.4.3 路线3
        1.4.4 合成路线比较
        1.4.5 5-氯-1-氧代-2,3-二氢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
        1.4.5.1 以对氯苯乙酰氯为原料
        1.4.5.2 以间氯氯苄为原料
        1.4.5.3 以2-氨基4-氯苯甲酸为原料
        1.4.5.4 以5-氯-1-茚酮为原料
        1.4.6 (+)5-氯-2,3-二氢-2-羟基-1-氧代-1H-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
        1.4.6.1 辛可宁催化法
        1.4.6.2 N-樟脑磺酰基氧氮杂环丙烷法
        1.4.6.3 手性锆配合物催化法
        1.4.6.4 二氢奎宁催化法
        1.4.6.5 手性磷酸催化法
        1.4.6.6 手性胍催化法
        1.4.7 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合成
        1.4.7.1 N,N-二甲基苯胺作缚酸剂
        1.4.7.2 碳酸二甲酯法
        1.4.7.3 无机碱NaC03溶液做缚酸剂
        1.4.8 N-氯甲酰基-N-[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
        1.4.8.1 光气法
        1.4.8.2 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法
        1.4.9 7-氯-2,5-二氢茚并[1,2-e][1,3,4]嗯二嗪-4a-(3H)-羧酸甲酯的合成
    1.5 合成路线的选择
第二章 茚虫威合成路线1
    2.1 实验仪器、主要试剂及原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与原材料
    2.2 5 -氯-1-氧代-2,3-二氢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
        2.2.1 合成方法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2.1 收率的计算
        2.2.2.2 甲醇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2.3 实验小结
    2.3 (+)5-氯-2,3-二氢-2-羟基-1-氧代-1H-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
        2.3.1 合成方法
        2.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2.1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2.3.2.2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3.2.3 不同氧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2.3.2.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2.5 辛可宁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3.2.6 辛可宁回收实验
        2.3.3 实验小结
    2.4 5-氯-1-亚肼基-2-羟基-2,3-二氢-1H-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
        2.4.1 合成方法
        2.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2.1 水合肼和乙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4.3 实验小结
    2.5 4 -(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合成
        2.5.1 合成方法
        2.5.2 实验小结
    2.6 N-氯甲酰基-N-[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合成
        2.6.1 合成方法
        2.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2.1 氢化钠用量的影响
        2.6.2.2 实验小结
    2.7 5-氯-2-羟基-1-(2-(N-甲氧羰基-N-(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亚肼基)-2,3-二氢-1H-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
        2.7.1 合成方法
        2.7.2 实验小结
    2.8 7-氯-2,3,4a,5-四氢-2-[甲氧基羰基(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茚并[1,2-e][1,3,4]恶二嗪-4a-羧酸甲酯(茚虫威)的合成
        2.8.1 合成方法
        2.8.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8.2.1 不同催化剂的影响
        2.8.2.2 五氧化二磷同用量的影响
        2.8.3 实验小结
第三章 茚虫威合成路线2
    3.1 实验仪器、主要试剂及原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主要试剂与原材料
    3.2 (5-氯-2,3-二氢-2-羟基-2-甲氧羰基-1H-茚-1-亚基)肼羧酸苯甲基酯的合成
        3.2.1 合成方法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2.1 滤液重复利用实验
        3.2.2.2 实验小结
    3.3 2-(苯甲基)-7-氯茚并[1,2-e][1,3,4]恶二嗪-2,4a(3H,5H)-二羧酸4a甲基酯的合成
        3.3.1 合成方法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1 不同催化剂对环合反应的影响
        3.3.2.2 催化剂用量对环合反应的影响
        3.3.2.3 温度对环合反应的影响
        3.3.3 实验小结
    3.4 7-氯-2,5-二氢茚并[1,2-e][1,3,4]恶二嗪-4a-(3H)-羧酸甲酯的合成
        3.4.1 合成方法
        3.4.2 实验小结
    3.5 7-氯-2,3,4a,5-四氢-2-[甲氧基羰基(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茚并[1,2-e][1,3,4]嗯二嗪-4a-羧酸甲酯(茚虫威)的合成
        3.5.1 合成方法
        3.5.2 实验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水解法生产甲酸新工艺过程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物质的性质及用途
        1.1.1 甲酸
        1.1.2 甲醇
        1.1.3 甲酸甲酯
    1.2 甲酸的生产方法
        1.2.1 甲酸钠法
        1.2.2 丁烷液相氧化法
        1.2.3 甲酰胺法
        1.2.4 甲酸甲酯水解法
    1.3 国内外水解法生产甲酸的工艺比较及技术进展
        1.3.1 国外技术情况
        1.3.2 国内技术情况
    1.4 甲酸甲酯水解动力学
    1.5 节能原理及技术
        1.5.1 节能原理
        1.5.2 节能技术
    1.6 反应器和精馏塔的耦合
    1.7 甲酸的浓缩
    1.8 物性方法
    1.9 本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
        1.9.1 本研究的可行性
        1.9.2 本研究的意义
    1.10 小结
第二章 工艺流程简述及研究内容
    2.1 工艺流程简述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Aspen Plus物性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3.1 反应器模型
    3.2 精馏模型
    3.3 物性模型的验证
    3.4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3.4.1 精馏塔内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3.4.2 反应器内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新工艺过程的研究
    4.1 水解混合物精馏塔的研究
        4.1.1 侧线出料量对水解混合物精馏塔塔内反应及分离效果的影响
        4.1.2 塔顶出料量对水解混合物精馏塔塔内反应及分离效果的影响
        4.1.3 进料和侧线出料位置对水解混合物精馏塔分离效果的影响
        4.1.4 回流比对水解混合物精馏塔塔内反应及分离效果的影响
        4.1.5 反应器数目对转化率的影响
        4.1.6 原料水在两个反应器中分配比的研究
    4.2 甲酸甲酯-甲醇-水精馏塔的研究
        4.2.1 塔顶出料量的确定
        4.2.2 侧线出料量的确定
        4.2.3 进料位置和侧线出料位置的确定
        4.2.4 回流比的确定
    4.3 甲酸精馏塔的研究
        4.3.1 甲酸精馏塔操作压力的确定
        4.3.2 甲酸精馏塔回流比的确定
        4.3.3 进料位置的确定
    4.4 甲醇-水精馏塔的研究
    4.5 水解法生产甲酸完整工艺的研究
        4.5.1 水酯比3:1完整工艺的描述
        4.5.2 不同水酯比下的能耗和甲酸甲酯单程转化率的研究
    4.6 新工艺与Leonard工艺的比较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C1塔进料和侧线出料位置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附表2 C2塔进料和侧线出料位置的确定
    附表3 回流比对C2塔塔内反应和分离效果的影响
    附表4 水酯比3:1各物料中组分流量汇总
作者简介

(7)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再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介
        1.1.1 PET 聚酯的性质及用途
        1.1.2 PET 聚酯的合成
        1.1.3 PET 聚酯的生产和消费及回收利用状况
    1.2 PET 聚酯的降解
        1.2.1 PET 聚酯的化学降解
        1.2.2 PET 聚酯的物理化学降解
        1.2.3 PET 聚酯的生物降解
    1.3 PET 聚酯的再资源化
        1.3.1 物理回收利用
        1.3.2 化学降解再利用
        1.3.3 改性再利用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反应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波辅助降解
        2.2.2 纳米TiO_2 改性PET 的制备
    2.3 分析和表征方法及原理
        2.3.1 PET 降解率的测定
        2.3.2 PET 特性粘度及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3.3 红外光谱(IR)分析
        2.3.4 核磁共振(~1HNMR 和~(13)CNMR)分析
        2.3.5 气质联用(GC-MS)分析
        2.3.6 差热(DTA)和热重(TGA)分析
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波辅助降解
    3.1 引言
        3.1.1 微波和微波化学
        3.1.2 微波加速化学反应的原理
        3.1.3 微波辅助降解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降解产物分析
        3.2.2 反应条件对降解的影响
        3.2.3 降解方式与动力学分析
        3.2.4 反应产物的回收
    3.3 本章小结
4 纳米TiO_2 改性回收PET 聚酯的研究
    4.1 引言
        4.1.1 回收PET 聚酯改性利用
        4.1.2 纳米TiO_2 的结构与性能
        4.1.3 纳米TiO_2 改性PET 聚酯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1 纳米TiO_2 的生成反应机理分析
        4.2.2 溶液共混改性对PET 化学结构的影响
        4.2.3 纳米TiO_2 在PET 聚酯中的分散
        4.2.4 溶液共混条件对PET 特性粘度的影响
        4.2.5 纳米TiO_2 改性PET 聚酯的热性能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缩写(Abbreviation)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甲酸的合成与应用概论
    1.1 物理性质
        1.1.1 甲酸
        1.1.2 甲酸甲酯
        1.1.3 甲醇
    1.2 化学性质
        1.2.1 甲酸的化学性质
        1.2.1.1 羧基反应
        1.2.1.2 羰基反应
        1.2.1.3 分解反应
        1.2.2 甲酸甲酯的化学性质
        1.2.3 甲醇的化学性质
    1.3 甲酸的生产方法
        1.3.1 由甲酰胺制甲酸
        1.3.2 甲醇钠法制甲酸
        1.3.3 丁烷液相氧化生产乙酸副产甲酸
        1.3.4 甲酸甲酯水解法
        1.3.4.1 Kemira-Leonard工艺
        1.3.4.2 BASF工艺
        1.3.4.3 USSR工艺
        1.3.4.4 Scientific Design/Bethlehem Steel工艺
    1.4 甲酸的浓缩、提纯
第二章 动力学实验方案及过程
    2.1 实验方案
        2.1.1 溶解度问题
        2.1.2 考察温度范围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2.4 产品分析方法及仪器
第三章 甲酸甲酯水解反应平衡研究
    3.1 水解反应液的定性分析
    3.2 水解液的定量分析
        3.2.1 模拟浓度计量法
        3.2.2 校正方程可靠性验证
    3.3 水解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的分析
        3.4.1 水解平衡常数
        3.4.2 水解速率
第四章 水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甲酸甲酯水解的动力学研究
    4.2 水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4.2.1 水解反应机理
        4.2.2 水解反应速率方程推导
        4.2.3 水解速率方程的确定
        4.2.4 反应活化能及速率常数κ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第五章 甲酸甲酯水解工艺流程研究
    5.1 水解动力学方程的理论分析
        5.1.1 反应温度的确定
        5.1.2 水解物料配比的确定
    5.2 水解工艺条件考察
        5.2.1 水解工艺实验的反应条件
        5.2.2 工艺实验结果
    5.3 水解工艺流程的研究
        5.3.1 水解反应器
        5.3.2 连续化水解工艺流程
第六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孔阵列套管微通道强化微混合与液-液传质性能的研究[D]. 李文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2]乙酸仲丁酯反应-精馏水解工艺研究[D]. 曾志杰. 福州大学, 2018(03)
  • [3]光学活性LACTISOL制备及其对无根绿豆芽培育的研究[D]. 陈杭炜.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4]乙酸仲丁酯萃取—共沸精馏回收废水中乙酸过程基础研究[D]. 李玲. 福州大学, 2014(12)
  • [5]茚虫威合成工艺研究[D]. 董坤.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6]水解法生产甲酸新工艺过程的模拟研究[D]. 汲银平. 浙江大学, 2012(04)
  • [7]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再资源化研究[D]. 龙智. 重庆大学, 2008(06)
  • [8]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化工艺研究[D]. 李志锋. 昆明理工大学, 2003(01)
  • [9]甲醇羰基化[J]. 应卫勇,房鼎业. 煤炭转化, 1994(04)
  • [10]GC法分析甲酸甲酯水解体系组成[J]. 左永芬.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1989(01)

标签:;  ;  ;  ;  ;  

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的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