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地下水资源研究及动态分析

赤峰市地下水资源研究及动态分析

一、赤峰市地下水资源及动态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严聆嘉,何鑫,陆垂裕,刘建祥,马飞华,李泽鹏[1](2021)在《西辽河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与超采分析》文中认为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种植面积无序扩张使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突出。为合理管控地下水资源,通过收集1990~2019年西辽河平原区的地下水埋深监测站信息,利用水位动态法划分地下水超采区、疏干体积法推算地下水超采量。结果表明:(1)区域地下水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均通过显着性检验;(2)一般超采区占西辽河平原区面积的53.69%,严重超采区占平原区面积的0.68%;(3)2019年通辽市境内地下水超采量6.25×108m3。通过地下水位年变差特征值法对西辽河平原典型区的地下水超采成因与治理难度进行预判分析,研究结果为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白婷婷[2](2021)在《内蒙古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小华[3](2021)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草原处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波动性较大,同时具有脆弱性和严酷性,使得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退化。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区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区最主要的水分损失途径,而植被恢复势必会增加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损失。因此,精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并掌握其时空规律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保护与利用方式下草地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以期为区域植被配置和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使用涡动相关观测技术获取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赛罕乌拉的草地生长期观测数据,对三种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物种组成、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其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使用构建的SEBAL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0~2019年的蒸散发量及其变化(evapotranspiration,ET),分析了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模型法计算了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rain water utilization potential indicator,RUP);分析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生物量、丰富度、多度、盖度等对蒸散发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草地生长季蒸散发及气象因子变化变化规律。实验观测期间,蒸散发量从5月到6月呈下降趋势,从6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并达到峰值,8月后持续下降,生长季的蒸散发量为313.8 mm。草地碳源汇效应成波动状态,土壤的体积含水量与降雨变化呈现一致性,降雨多集中于后期。(2)利用水分亏缺来评价现有水资源是否满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赤峰区域,通过大尺度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以赛罕乌拉所在的赤峰市为例,研究了大尺度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高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小,而蒸散发中值与低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大。在研究时段,大多数区域处于年动态水分盈余状态。(3)研究了解了赛罕乌拉蒸散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通过遥感和空间分析表明,在空间上,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区域;从时间变化上,2010~2019年实际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9年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面积呈下降趋势,中值区(300~400 m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亏缺盈余方面,从2000~2006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从2006到2012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呈显着增加趋势,而2012年之后到2019年,雨水资源化潜力又逐年减小,其中2016~2019年三种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草地均处于年动态水分亏缺状态,表明气象要素对蒸散发有显着影响。(4)揭示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实际蒸散发与草地主要生长状况指标的相关关系。对赛罕乌拉2000~2019年的蒸散发研究表明,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与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围封草场的相关性较强,放牧草场的相关性较弱。围封草场和打草场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广,与蒸散发的相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而放牧场的多样性指数与蒸散发呈负相关关系。放牧草场和围封草场的蒸散发随着总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打草场的蒸散发与总盖度的相关性较弱(5)研究发现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生态效应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功能效应、风沙防护效应等综合研究表明,围封恢复草场的生态效应为正向效应,打草场的生态效应为负向效应,放牧草场的生态效应为零效应,表明退化草地围封恢复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打草场常年打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围栏恢复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向顶极群落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6)研究发现,草地围封模式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在降水量低于350 mm的干旱半干旱区,建议以围封保护恢复为主,同时控制草地围封保护和刹割时间,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在对需要进行人工补种的严重退化草地,首先,应以草本植物修复为主。其次,选择合适的耐寒、耐旱的本地物种,同时优化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降低草地的耗水,减缓干旱胁迫,提高农牧交错区的草地保护与恢复成效。在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刘海静[4](2021)在《赤峰市地下水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文章阐述分析了赤峰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地下水水位变幅及动态变化原因,指出应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

刘海静,杨绍峰,燕艳[5](2021)在《赤峰市地下水动态分析》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地下水监测井观测资料,分析了赤峰市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文辉[6](2021)在《赤峰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高效用水发展建议》文中认为解决好农业生产用水是关乎赤峰市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农业稳产增产可持续绿色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技术导向等问题,对全市主要农业旗县区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坚持量水先行,优化产业布局等高效用水发展建议,为赤峰市农业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房阿曼[7](2020)在《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东部草原区既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的分布区。煤炭资源开采引起草场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经过长期累积和空间外扩,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论文以内蒙古东部草原矿区为例,结合遥感影像、实验检测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大型矿区植被演变、土地覆被变化及场地地表生态质量变化的累积效应进行时空尺度的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矿区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及关键生态要素累积响应等方面总结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机理。煤矿全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发展初期、加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发展衰退期,各时期通过不同扰动方式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空间演变。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性、空间扩展性、累积源叠加或协同、隐性与显性、间接效应、阈值敏感性和生态功能可恢复性差的特征。(2)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及趋势线法分析1981-2015年内蒙古东部25个大型矿区植被演变生态效应。近35年,对比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植被覆盖度增长趋势,通辽市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兴安盟、赤峰市次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植被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比较25矿开采前后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60%矿区开采后植被覆盖度呈现减少的趋势,40%矿区开采后植被覆盖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除胜利一号矿外,45.83%矿区植被生长受降水量影响较为明显,25%矿区人类活动促进了植被生长,8.34%矿区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呈现退化趋势,20.83%矿区植被生长与降水量、人类活动无明显相关性。(3)划定宝日希勒露天矿(开采近20年)、伊敏露天矿(开采近36年)、胜利一号露天矿(开采近45年)生态敏感区,结合生态储存状态、过程、格局等指标综合评价三个大型露天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累积效应。(1)宝矿、敏矿、胜利矿矿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幅度分别为-4212.19元/a、1915.68元/a、-2491.49元/a。(2)生态储存状态指标显示,宝矿、敏矿、胜利矿的矿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以83.68元/hm2·a、75.38元/hm2·a、48.01元/hm2·a的速度发生退化;三个矿生态储存转化率均为负值,生态系统呈现高服务功能向低服务功能转换的过程,生态储存过程均呈现消极转化趋势;宝矿、敏矿、胜利矿生态储存能力值分别为-410元/hm2·a、-310元/hm2·a、-240元/hm2·a,其中胜利矿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储存能力;三个矿的生态储存格局值较为接近;宝矿、敏矿、胜利矿生态储存条件值分别为0.37%、0.69%、0.62%。(3)生态储存效应综合指数显示,伊敏矿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为4.37,宝矿次之、胜利矿相对较低为1.65,表明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储存影响伊敏矿最小,胜利矿最大。(4)根据宝矿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矿区场地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及土壤质量状况,评估矿区地表生态累积效应,划定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第一,投产阶段生态状况趋于良好,达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恶化,丰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好转,稳产阶段生态状况轻微恶化。第二,矿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Cr、Cd、Pb、Zn、Cu、As、Ni含量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但Cr、Cd、Zn、Cu、As、Ni超过内蒙古土壤背景值,土壤中Cr、Zn累积明显;土壤重金属危害整体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Cd是重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元素。第三,矿区场地及土壤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东南部0-2 km缓冲区范围受采矿活动影响较为明显,2-5 km缓冲区可能受采矿活动影响。第四,针对宝矿生态状况,提出“动态修复”及分区域、分阶段的重点治理及种植土壤修复植物如紫花苜蓿、披碱草、落叶松、胡枝子等生态响应策略。该论文有图63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5篇。

郭晓敏[8](2020)在《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文中指出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整体水资源短缺,在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上都呈现出显着不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用水需求量快速增长,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断引起地表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反过来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以城镇化综合发展与水资源系统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了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客观组合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协调作用关系,同时对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1)2000-2018年间,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度经历由“低水平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的过度阶段,协调度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发展历程。(2)2018年12个盟市耦合阶段均处于拮抗阶段,2018年各盟市协调度呈现出蒙东地区(初级协调)>蒙西地区(轻度失调)>蒙中地区(严重失调)。(3)2019-2022年间,协调度经历了从“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的阶段,表明未来几年内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间的矛盾将愈演愈烈。

刘楠[9](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保持高速地增长,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渐进贫乏,生态损毁等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导致环境承载与资源供给的限制性又呈现出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经济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缓解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新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高度契合。因此,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等方面意义颇深。赤峰市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拥有最多人口数量的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这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禀赋因地区而异且相差较大,资源承载状况也呈现不均衡态势。本研究以赤峰市为研究区,为了进一步解析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以赤峰市统计年鉴为基础并收集计算所得多组数据构建了 2018年赤峰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及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论文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影响较大的角度入手搭建了综合评价因子层,以此为基础对多项指标进行比对选择,提炼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熵值法在SPSS中运行计算程序并得到相应权重后进行赋权,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获得2018年赤峰市各县(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情况,而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排序,旨在可为赤峰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提供更合理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对综合值进行分类赋值发现,红山区、元宝山区和喀喇沁旗的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和自然资源因子综合值都偏大,导致环境承载压力大,其综合值均大于6;巴林左旗、宁城县的生态环境因子综合值和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均较大,导致该区域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而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的环境承载压力中等;松山区、巴林右旗、林西县和翁牛特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小,克什克腾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小。

勾利坚[10](2019)在《赤峰地区地表水膜下滴灌渗渠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表水膜下滴灌渗渠法是指在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基础上对地表水处理的一种方法。针对赤峰地区水资源困乏、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仅为42%、地下水却严重超采的现状,本文立足于喀喇沁旗牛家营子灌区,分析不同水位、水温、水质对渗渠法的影响,并与微滤机法进行全面对比,摸清了渗渠法在适用条件、效益、施工运行上的优势。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渗渠法在适用条件上受到限制较小,适合不同规模的灌区,而且具有覆盖灌区能力;其次流量稳定性高,不同水温、水质对渗渠产流影响较小,同时对于水位影响还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的工程措施有效避免。(2)通过与微滤机法投资及效益的全面对比,渗渠法工程建设投资亩均仅为264元,小于微滤机法的亩均投入。同时地表水膜下滴灌大田产出效益高于地下水膜下滴灌5.88%。(3)运行期内渗渠法比微滤机法每年能够节省运行费2.41万元。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为灌区节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并为高效开发地表水资源置换地下水指标提供解决方案,对地表水膜下滴灌渗渠法在赤峰地区的推广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二、赤峰市地下水资源及动态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地下水资源及动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估算方法
        1.2.2 草地蒸散发的影响机制
        1.2.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应
    1.3 研究内容
        1.3.1 草地蒸散发及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1.3.2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1.3.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1.3.4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1.4 本论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特点
        2.1.2 植被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2 观测与仪器
        2.2.1 草甸草原的通量观测
        2.2.2 草地生物多样性观测
    2.3 其他地面数据
        2.3.1 气象数据
        2.3.2 遥感数据
        2.3.3 土地利用数据
    2.4 湍流资料质量控制
    2.5 研究方法
        2.5.1 草地湍流通量观测
        2.5.2 生物多样性计算
        2.5.3 基于SEBAL模型的实际蒸散发模拟
        2.5.4 雨水资源化潜力
第三章 草地生长季气象因子及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1 草地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3.1.1 土壤湿度与降雨变化特征
        3.1.2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3 空气温湿度变化特征
        3.1.4 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
    3.2 草地下垫面辐射与能量平衡
        3.2.1 草地下垫面小气候平均日变化
        3.2.2 草地下垫面辐射平衡与能量闭合
        3.2.3 草地下垫面净辐射与可能蒸散量
    3.3 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3.4 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4.1 区域植被类型及变化
    4.2 区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4.3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4.4 降水与气温对区域蒸散发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影响
    4.5 区域植被的合理保护与修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植被类型变化
    5.2 实际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2.1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5.2.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和蒸降差的变化
        5.3.1 蒸散发的变化
        5.3.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变化
        5.3.3 蒸降差的变化
    5.4 群落特征对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场蒸散发的影响
        5.4.1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多样性对蒸散发的影响
        5.4.2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均匀度对蒸散发的影响
        5.4.3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盖度对蒸散发影响
        5.4.4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生物量对蒸散发的影响
    5.5 草地的保护与利用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6.1 多样性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6.2 结构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群落功能群组成变化
    6.3 质量效应---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质量变化
    6.4 功能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功能变化
    6.5 防风固沙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防风固沙功能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赤峰市地下水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2 地下水动态分析
    2.1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规律
    2.2 地下水水位变幅
        2.2.1 地下水位相对稳定地区
        2.2.2 地下水位下降区
    2.3 地下水动态变化原因
3 结束语

(5)赤峰市地下水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监测井情况
2 埋深变幅分析
    2.1 年际变幅分析
        2.1.1 地下水位基本保持平衡地区
        2.1.2 地下水位下降区
    2.2 年内变幅分析

(6)赤峰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高效用水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赤峰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2 赤峰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面积大,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大
    2.2 种植结构单一,结构性高耗水情况普遍存在
    2.3 水资源利用率低,节水灌溉技术仍显落后
    2.4 涉农用水监管难度大,缺少政策指导
    2.5 农田灌溉工程不足设备落后
3 高效用水发展建议
    3.1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产业布局
    3.2 加强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成熟节水模式
    3.3 制定农业用水政策,加强农业用水监管制度
    3.4 因地制宜建立农业用水智能监管示范区
    3.5 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作用
    3.6 加大政府管理,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7)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生态累积效应相关研究进展
    1.3 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演变研究评述
    1.4 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热点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蒙东草原矿区整体状况
    2.2 25个矿区开采现状
    2.3 研究方法
    2.4 影像数据
    2.5 实测及其他数据
3 草原矿区煤炭开采生态累积效应机理研究
    3.1 矿区发展过程与草原生态演变关系
    3.2 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及内容
    3.3 草原矿区生态要素累积效应机理分析
    3.4 草原矿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蒙东25矿植被演变生态效应分析
    4.1 研究方法选择与确定
    4.2 蒙东地区植被覆盖总体变化
    4.3 蒙东25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4.4 气温、降水量与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性
    4.5 人类活动与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性
    4.6 本章小结
5 大型露天矿宝矿、敏矿、胜利矿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累积效应研究
    5.1 生态储存与生态累积
    5.2 矿区生态敏感区确定
    5.3 生态储存评价指标体系
    5.4 三个大型露天矿生态储存的状态过程分析
    5.5 三个大型露天矿生态储存响应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效应定量解析与响应策略:以宝矿为例
    6.1 评价技术框架与方案
    6.2 矿区场地类型与空间格局变化
    6.3 矿区场地土壤质量实验研究
    6.4 矿区地表生态响应趋势
    6.5 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划定
    6.6 矿区生态响应策略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宝日希勒露天矿采样实验方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 指标选取原则
        2.1.2 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2.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2.2 水资源系统综合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 指标选取原则
        2.2.2 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2.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2.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2.3.1 变异系数法
        2.3.2 熵值法
        2.3.3 客观组合权重法
    2.4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
    2.5 数据来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水资源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状况
        4.1.1 内蒙古水资源量
        4.1.2 各盟市水资源量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2.1 水资源供水现状
        4.2.2 水资源用水现状
    4.3 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
        4.3.1 水资源耗水现状
        4.3.2 水资源产出率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镇化综合水平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
    5.1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5.1.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5.1.2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5.1.3 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5.1.4 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
    5.2 各盟市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耦合关系分析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5.2.2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5.2.3 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5.2.4 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
    5.3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协调度预测
    5.4 对策及建议
        5.4.1 城镇化发展方面的对策建议
        5.4.2 水资源系统方面的对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经济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资源稀缺理论
    2.2 乡村振兴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2.3.3 综合指标评价法
        2.3.4 空间分析法
        2.3.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处理
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指标权重设定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子提取
        4.3.1 自然资源因子
        4.3.2 生态环境因子
        4.3.3 社会经济因子
5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自然资源因子评价
        5.1.1 土地资源压力指数
        5.1.2 耕地质量
        5.1.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
        5.1.4 自然资源因子承载力
    5.2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5.2.1 林草覆盖率
        5.2.2 生态健康指数
        5.2.3 防风固沙功能
        5.2.4 污染物指数
        5.2.5 生态环境因子承载力
    5.3 社会经济因子评价
        5.3.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5.3.2 人口密度
        5.3.3 交通网络密度
        5.3.4 牲畜存栏数
        5.3.5 社会经济因子承载力
    5.4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表

(10)赤峰地区地表水膜下滴灌渗渠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表水膜下滴灌发展情况
    1.2 地表水膜下滴灌研究现状
    1.3 地表水膜下滴灌在赤峰地区发展前景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2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粉土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2.3 气象条件
    2.4 水利工程现状
    2.5 社会经济情况
3 试验区水资源
    3.1 试验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
        3.1.1 参考资料
        3.1.2 地表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
        3.1.3 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
    3.2 试验区需水量分析
        3.2.1 工业需水量
        3.2.2 生活需水量
        3.2.3 生态与环境需水量
    3.3 试验区农业用水量分析
        3.3.1 灌区作物组成及灌水定额
        3.3.2 灌溉水利用系数
        3.3.3 灌溉制度的设计
        3.3.4 年径流计算及各月分配情况
        3.3.5 典型年选取
    3.4 试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4.1 灌区需水量分析
        3.4.2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
        3.4.3 供需平衡分析
        3.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论
4 微滤机法膜下滴灌参数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首端引水水位控制
    4.3 不同水位对微滤机的流量影响
    4.4 不同水温水质对微滤机流量的影响
    4.5 小结
5 渗渠法膜下滴灌参数研究
    5.0 渗渠法建筑物布置
    5.1 首端引水水位控制
    5.2 不同水位下渗渠出水量影响
    5.3 不同水温水质渗渠出水量影响
    5.4 渗渠法数值模拟
        5.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4.2 数学模型
        5.4.3 模型识别与验证
        5.4.4 模型计算结果
    5.5 小结
6 地表水膜下滴灌田间工程布置
    6.1 玉米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6.2 首部枢纽布置
    6.3 田间管道布置
        6.3.1 毛管(滴灌带)选择
        6.3.2 管网布置
        6.3.3 管材和管径选择
        6.3.4 滴灌系统水力计算
        6.3.5 水泵计算
        6.3.6 工程量清单
    6.4 水处理效果的分析
    6.5 小结
7 两种地表水滴灌方法对比分析
    7.1 适用条件对比分析
    7.2 效益对比分析
    7.3 施工运行期对比分析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赤峰市地下水资源及动态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辽河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与超采分析[J]. 严聆嘉,何鑫,陆垂裕,刘建祥,马飞华,李泽鹏. 水文, 2021(06)
  • [2]内蒙古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D]. 白婷婷.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3]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D]. 张小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赤峰市地下水现状分析[J]. 刘海静. 内蒙古水利, 2021(03)
  • [5]赤峰市地下水动态分析[J]. 刘海静,杨绍峰,燕艳. 内蒙古水利, 2021(02)
  • [6]赤峰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高效用水发展建议[J]. 文辉. 农业与技术, 2021(02)
  • [7]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D]. 房阿曼.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D]. 郭晓敏.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9]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10]赤峰地区地表水膜下滴灌渗渠法研究[D]. 勾利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赤峰市地下水资源研究及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