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学生道德文明建设教育

重视大学生道德文明建设教育

一、关注大学生道德与文明的养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关系的感受和思考,是人们对生态产生心理情感的基础。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是大学生做出生态文明行为的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青年。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唤,也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第一,在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进行概念界定的同时,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特殊意义作出解读。第二,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证,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和西方先进生态文明思想。第三,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形成全球生态共识这些方面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于本文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首先,是在从总体上把握样本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整体作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主流现状的判断。其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浅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未贴近生活实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且缺乏创新性、高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与实际落实存在一定差距以及高校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得不够紧密。最后,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分别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相对滞后、高校生态文明体验式教育课堂建设不到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未实现系统化、部分大学生不重视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养成以及市场经济和社会整体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第三部分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立足高校教育探求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更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系统性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多样化;二是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常识教育、生态文明伦理教育、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三是完善高校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机制,通过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来整体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水平;四是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实践,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组织生态文明性质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五是形成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新合力,利用信息媒体加大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优化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并整合社会生态文明资源,来助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六是要求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生态理念内化的自觉性,加强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

郑默含[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律意识,乃是主体针对自身行为所作出的是否合乎道德标准所进行的自我的一种审查的意识。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他们新的使命。这就需要他们按照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自律意识。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使其提升自我、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对相关的概念(其中包括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界定,尤其是对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解释:自主意识教育、自控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还有自省意识教育、及其坚持精神教育。还解释了大学生自律意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养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依据,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自律思想的发展及其马克思关于自律的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自律的相关论述来阐明为其奠定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上,主要是从慎独的思想出发,从“慎”、“诚”、“省”的思想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律提供的理论借鉴。在西方自律文化的汲取上,分别从“节制”、“善”、“理性”的思想出发介绍其给自律带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乎自律的思想,主要是阐述了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等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自律的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历届党的领导人阐述关于自律的相关论述,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关注自律,对其相关一系列的思想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在几个高校抽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还在于大学生的自身。高校对于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大学生自身也未对其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同时,家庭、社会、学校也未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据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寻找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分别从内外因提出了实现路径,内就是从大学生自身,外就是从学校、社会、家庭来对其施加影响。从高校来看,要重视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强化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创新自律意识教育方法、开展多样网络教育模式、组织自律意识教育活动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社会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而大学生自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形成自律认知、明确自律目标、激发内心自觉、养成行为习惯,自律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身,从而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

侯延荣[3](2020)在《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加强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重心发生偏离,道德教育本质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滋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联系起来,鉴于制度伦理寻求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蕴,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使命。本研究采用制度伦理的视角,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剖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的窘境,并从主体伦理、程序伦理及实质伦理三个维度进行了归因分析,进而提出了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论文由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五章组成。第一章,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制度伦理、养成教育、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等相关概念,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文献材料加以考察,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汲取理论资源和启示。第二章,探寻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必要性的内在逻辑旨归,以制度伦理“合价值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基本特性及其彰显,明确制度伦理这一必要视角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第三章,通过访谈研究法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生存样态与实践表征进行质性分析,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即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第四章,结合制度伦理的内涵主旨,从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三维度审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的安排缺陷,厘清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即主体伦理方面的民主参与不足、实质伦理方面的制度安排不足以及程序伦理方面的制度执行不足。第五章,论述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问题及成因,从制度伦理供给、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及程序伦理四方面探寻通达制度伦理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的现实之路,即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张华珂[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奉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社会的发展仅有奉献这一单纯的理论支撑是不行的,空喊空号、空做样子只会阻碍社会文明进步,这就需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将自身的奉献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奉献理论与要求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使奉献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应当重视奉献意识的养成,通过明确奉献意识的内容和意义,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由于受一些思潮的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渐扭曲,奉献意识逐渐弱化,若放之任之,新时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可想而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都会造成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等一系列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及意义。首先在“奉献”内涵、“奉献意识”内涵和养成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其次确定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内容的明确提出可以避免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在内容方面出现偏离等问题,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明确了教育内容和方向。最后,从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个方面阐释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体现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产生影响问题的原因分析展开研究。首先,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说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总趋势是积极的,但不乏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影响,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次,根据当前现状及相关调查数据阐释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教育理念重视不够、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轨、教育方式形式化以及学生排斥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家庭、学校的不良风气,这四个方面分析了致使当前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探讨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这有助于从学生自身心理层面出发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含括了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通过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奉献意识的认识与认同;三是开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校内身边榜样的感染,潜移默化学生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加之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有助于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实现真正外化;四是完善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激励机制建构,及时的反馈与激励有助于使学生体验到奉献意识养成上的满足感,进而吸引学生接受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五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的教育合力作用,通过优化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总体环境,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高露露[5](2020)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立于现实而与社会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古代中国的先哲就曾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述了规则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规则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社会的进步,网络规则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其网络规则意识建设,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意义深刻。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和价值意蕴,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规则知识的灌输,使其懂得遵守网络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其绅士行为模式,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在经过长时间的时间训练之后,在自律精神的约束之下大学生能够控制和引导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最后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和行为模式的教育。加强网络规则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是培养其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发展来说是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的发展而进行的创新、对社会发展来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教育至关重要。第二部分论述了当代大学身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现状,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西方思潮的冲击所带来的大学生自身规则意识的淡薄、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法律规则建设的不健全以及网络文化的繁杂带来的互联网环境的无序混乱。从调查问卷入手分析了当前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网络规则意识教育内容不健全、教育方式趋于形式化、教育理念缺失、高校对学生网络违规行为监督不力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致使大学生的网络规则意识不强。深度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理解存在偏差以及高校网络规则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对现状的把握和问题的剖析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方向,提供思路。第三部分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原则和路径,进行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应当坚持主体性原则、“求实”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在建设的原则,在遵循以下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注意通过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来加强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规则意识,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以及发挥国家、社会、个人和学校的作用来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规则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行为。拥有规则意识是大学生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体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底线意识和自控能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解决当前的一些网络社会问题,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过程,是高校应该重视的环节,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看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在注重知识培养的同时也应该主义道德素质、内心信念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齐崇伟[6](2020)在《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彝族地区养成教育备受瞩目。虽然大体上按目标前行,但是在认识和做法上存在种种误区,出现诸如实践方面的功利性、强制性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为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比较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结合彝族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等,提出适切彝族学生身心特点的策略。全文共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简要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本研究做以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理解。首先是养成教育的历史溯源和内涵;其次对学校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最后是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有关概述。第三部分是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学校养成教育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对老师、家长、学生的访谈和扎根现场参与,提出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目标理解走样、教育内容陈旧、方法上间接与被动、形式单一和评价错位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分裂。第四部分是改善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策略。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本研究提出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旧习,依托彝族文化,丰富形式,提升教师素养,牢筑条件根基,增强学生主体,强调主动,改进评价方式,重视发展性评价等策略,以期促进彝族地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取得重要发展。

王浩业[7](2019)在《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形象化、大众化的口吻描绘了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成为响亮的奋进口号,得到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高度切合。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中国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引领和支撑,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唯有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充分实现。也正是在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就能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奋斗、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找到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一定的重视,较为普遍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教育形式偏于传统的问题,导致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有待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很到位,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够深入,教育的合力和氛围还未充分形成。从切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把中国梦教育放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视阈下,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找寻新途径,提供新方法,追求最佳效果。为此,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层次性、渗透性、一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教育原则,做到互相呼应、并行发力、共同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紧扣中国梦的梦想特性和理想信念本质,落实大学生人生价值关切;优化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强化教育过程,做到贯穿始终,贴切入微;转变教育方式,突出时代特性和针对性;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做到坚强有力;使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意义、内涵、指引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深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任小琴[8](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王睿[9](2019)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于国家生存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道德的根基在于养成,而道德养成之难以至于中外先贤都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以试图破解这一难题,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德养成思想与实践智慧,它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宋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国教育思想与文化奔流涌动的黄金时代。其中,宋代理学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养成思想是这一时代教育思想丰赡发展的成果和重要标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为宋代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主体思想与道德言说,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是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历史样态。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回顾、意义澄清和现代价值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本土创生、德育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是对新时代德育工作新要求的时代回应,是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坚定教育自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现状仍然差强人意:在价值定位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常被冠以“以理杀人”的帽子,被当做中国文化难以现代转化的原罪;在研究视角方面,鲜见有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当做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作为学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没有获得准确定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独特性、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研究结论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如何从儒家学者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转化成普罗大众普遍认同、易知易行的教育实践的这一中间环节阐述语焉不详,这些不足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也是本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在研究视角方面,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展开研究,注重其整体性、独特性的同时聚焦其历史意蕴和现实价值的挖掘;二是提出一种观点,即认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实施与传播是儒家思想从书斋到民间,从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特性;三是以古鉴今,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合理转化,为当下德育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挖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立德树人”智慧,以回应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围绕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一反道德滑坡、势力浇漓之乱象,成功实现“尽人情之美”、风敦俗睦的同时汇聚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这些被广泛使用却含义不清的概念进行学理分析,确定道德养成的特征与内涵。采用思想史、专题史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张栻、陈亮、叶适等宋代理学家的道德养成思想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回答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从中发现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总体趋势。第二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的问题。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进行分析,以期描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创生环境的宏大画卷,进而揭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其次,分析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对宋代社会的深刻影响,阐述其时代影响和历史意蕴。最后回答“新时期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问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虽存在历史局限性,但仍然饱含立德树人智慧,为当今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人生根本问题的道德养成可以很好的解决和回答现今德育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刻板等问题;德育应该兼顾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性与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的双重功效;道德养成在倡导内省修身、道德践履的同时不应排斥以道德理想为价值导向的功利追求,而应该将二者整合为一;道德养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道德养成应该是“道德的实践”与“实践的道德”之统一;道德养成必须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范五三[10](2019)在《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文中认为友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与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与职责担当。就当前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看,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衍生的“友善缺失”、“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等现象,益发成为了社会关注和反思的焦点。在多样性价值纷扰中,友善价值观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友善缺失乃至道德失范问题提供了价值参照和目标导向。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心理态度、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如何从当代大学生现实诉求着手,以友善价值观引领回应他们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真实困惑,探寻切实可行的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路径和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问题域”,具有理论解析的必要性与实践探索的紧迫性。从根本上说,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之道,应在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进行整体性研究和系统性建构。为此,研究需从理论溯源、现状分析、规律机制、路径方法等方面加以阐释。在理论溯源方面,从友善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和历史考察出发,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善恶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中国化发展提供理论渊源,为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奠定理论根基。在现状分析方面,在对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展开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全面的归因分析和根源性探究,进而以前瞻性视角探索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方法路径。研究建基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规律与机制分析,又注重从方法创新和路径建构展开实践性探索,试图实现学理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融合,旨在解决友善价值观“内化”和“外化”问题,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实效性。友善价值观引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对建立新型人际友善交往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一工程最终需要引导载体并强化理论涵养,将友善价值观的话语予以大众化、具象化和通俗化呈现;这一工程吁求建立整体性的友善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与制度规约体系,为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营造良性互动环境。从方法体系意义上,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走向实践过程中,应从小处着手和大处着眼,要格外注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友善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同时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和大学生个体自觉涵育相结合,进而为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提供创新思路与合力效应。

二、关注大学生道德与文明的养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大学生道德与文明的养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n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论文创新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时代
        2.生态文明意识
        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3.西方生态文明思想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
        2.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3.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4.有利于全球生态共识的形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设计及调查样本情况
        1.调查设计
        2.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的主流现状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整体趋势向好
        2.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浅显化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未充分贴近生活实际
        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创新
        4.高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与实际落实存在差异
        5.高校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相对滞后
        2.高校生态文明体验式教育课堂建设不够到位
        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未实现系统化
        4.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自我养成不重视
        5.社会整体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对策分析
    (一)更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理念
        1.主体性理念
        2.系统性理念
        3.多样化理念
    (二)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内容
        1.生态文明常识教育
        2.生态文明伦理教育
        3.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三)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机制
        1.改进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2.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3.构建生态文明校园环境
    (四)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实践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2.建立地方特色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3.组织寒暑假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五)形成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新合力
        1.利用信息媒体加大宣传教育
        2.优化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3.整合社会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六)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自我教育能力
        1.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内化的自觉性
        2.加强生态文明行为实践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和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界定
        1.自律意识概念解读
        2.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1.自主意识教育
        2.自控意识教育
        3.规则意识教育
        4.自省意识教育
        5.坚持精神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主体作用
二、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优秀传统自律思想的传承
        2.西方优秀自律文化的汲取
        3.马克思主义自律理论的指导
        4.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自律的相关论述
    (二)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现实依据
        1.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
        2.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3.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层面
        1.重视自律意识养成教育
        2.强化校园文化教育功能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创新自律意识教育方法
        5.构建多样网络教育模式
        6.组织自律意识教育活动
    (二)社会层面
        1.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2.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
    (三)家庭层面
        1.发挥家长的示范效应
        2.构建自由轻松的家庭环境
    (四)个体的自我教育
        1.形成自律认知
        2.明确自律目标
        3.激发内心自觉
        4.养成行为习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度伦理的概念探析
        (一)制度的概念
        (二)伦理的概念
        (三)制度伦理的概念
    二、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解析
        (一)道德的概念
        (二)养成教育的概念
        (三)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 制度伦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视角
    一、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价值性
        (一)追求公正——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形成秩序——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工具价值
    二、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目的性
        (一)促进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大学生实现完整道德人格的养成
    三、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规律性
        (一)契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益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二)契合社会道德发展规律,益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
    一、制度伦理供给不足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功利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抽象化
        (三)制度伦理供给的强制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泛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异化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主体伦理的民主参与不足
        (一)就参与主体而言,机会不平等
        (二)就参与形式而言,协商不到位
        (三)就参与目标而言,供需不平衡
    二、实质伦理的内容安排不足
        (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三、程序伦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一)执行环境的封闭化
        (二)执行过程的形式化
第五章 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
        (一)加强合乎人性的制度伦理供给
        (二)以制度德性涵养个体德性
    二、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
        (一)培养制度主体正确的制度伦理观念
        (二)引导道德养成教育走向民主“对话”
    三、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
        (一)实现规范与美德相统协
        (二)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制度伦理的权威性
        (二)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保障制度伦理高效执行
        (三)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推进制度伦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及意义
    (一)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界定
        1.奉献的内涵
        2.奉献意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3.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1.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育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3.加强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
        4.加强新时代责任感教育
    (三)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2.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三、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机遇
        2、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理念还需进一步明晰
        2.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还需更加结合实际
        3.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方式还需多样化
        4.部分大学生对奉献意识教育具有排斥心理
    (三)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校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制度不完善
        3.学校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5.学生对奉献意识养成教育认识不到位
四、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
        1.情感调适需求
        2.人际交往需求
        3.自我实现需求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1.其他课程加强配合力度,发挥协同效应
        2.抓好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
        3.采用学生喜爱的辅教形式进行教育
    (三)开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践活动
        1.积极开展以榜样教育为主的的校内实践活动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志愿实践活动
    (四)完善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激励机制建构
        1.增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激励机制建构的时效性
        2.增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反馈机制建构的系统性
    (五)实现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
        1.发挥学校在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3.营造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选题的理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计划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价值意蕴
    (一)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
        1、规则、网络规则、网络规则意识的界定
        2、养成教育的内涵界定
        3、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规则理论指导
        2、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规则文化传承
        3、西方文化中的规则思想借鉴
    (三)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价值意蕴
        1、有助于促进法治规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
        2、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有助于解决当下的网络问题,构筑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思潮的冲击带来的大学生自身规则意识的淡薄
        2、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法律规则建设不健全
        3、网络文化的繁杂带来的互联网环境的混乱无序
    (二)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网络规则意识教育内容不完善
        2、学校网络规则意识教育方式趋于形式化
        3、学校网络规则意识教育理念缺失
        4、学校网络违规行为监督不力
        5、学校、家庭和社会网络规则意识教育合力不足
    (三)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校网络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不明确
        2、高校需要重新诠释人的全面发展
        3、高校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原则及养成路径
    (一)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重在建设原则
    (二)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路径
        1、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建设
        2、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
        3、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
        4、发挥国家、社会、个人、学校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已有研究综述
        1.3.1 相关研究的总体分析
        1.3.2 已有养成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已有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理解
    2.1 养成教育的历史和内涵
        2.1.1 养成教育的历史
        2.1.2 养成教育的内涵
    2.2 学校教育和养成教育
        2.2.1 养成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和任务
        2.2.2 学校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2.3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
        2.3.1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概述
        2.3.2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特点
        2.3.3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意义
3 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学校养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样本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方式的选择
        3.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 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目标走样
        3.2.2 内容陈旧
        3.2.3 方法被动
        3.2.4 形式单一
        3.2.5 评价错位
    3.3 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
        3.3.1 养成教育观念的落后
        3.3.2 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
        3.3.3 家庭与学校教育分裂
4 改善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策略
    4.1 转变思想观念,突破传统
        4.1.1 回归成长目标
        4.1.2 扩充时代内容
    4.2 依托彝族文化,丰富形式
        4.2.1 择取彝族文化,充实教育素材
        4.2.2 创设活动协会,拓宽实践渠道
        4.2.3 融合物质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4.3 提升教师素养,改善条件
        4.3.1 深化养成教育认识
        4.3.2 强化教育理论学习
        4.3.3 提升教育语言修养
    4.4 增强学生主体,强调主动
        4.4.1 认识自我
        4.4.2 摆脱依赖
        4.4.3 加强协作
    4.5 改进评价方式,引导发展
        4.5.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4.5.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4.5.3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2 人生价值实现基本理论
    2.1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涵
        2.1.1 价值
        2.1.2 人生价值
        2.1.3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2 人生价值的实现
        2.2.1 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2.2.2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2.3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2.2.4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
    2.3 人生价值理论
        2.3.1 马克思人生价值理论
        2.3.2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
        2.3.3 邓小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4 江泽民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5 胡锦涛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6 习近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4 大学生人生价值
        2.4.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2.4.2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
        2.4.3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3 中国梦的缘起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中国梦理论概述
        3.1.1 中国梦的源起
        3.1.2 中国梦的内涵
        3.1.3 中国梦的意义
        3.1.4 中国梦的实现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3.2.1 中国梦创造大学生成长新环境
        3.2.2 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新动力
        3.2.3 中国梦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境界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3.3.1 中国梦当然也是大学生的梦
        3.3.2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
        3.3.3 大学生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现
        3.3.4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要求
    4.1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4.1.1 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4.1.3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1.4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4.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4.2.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4.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4.2.3 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4.2.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4.3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原则
        4.3.1 方向性原则
        4.3.2 主体性原则
        4.3.3 层次性原则
        4.3.4 渗透性原则
        4.3.5 一致性原则
        4.3.6 开放性原则
        4.3.7 实践性原则
    4.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4.4.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4.4.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4.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总指引
        4.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4.4.5 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5.1.1 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5.1.2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
        5.1.3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5.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5.2.2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
        5.2.3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
        5.2.4 教育效果有待深化
    5.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对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2 对中国梦教育的内容认识不深刻
        5.3.3 对大学生自身关注不够
        5.3.4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5.3.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6 基于人生价值实现视阈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机制
    6.1 创新教育理念
        6.1.1 紧扣梦想特性
        6.1.2 紧扣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关切
        6.1.3 紧扣远大理想信念
    6.2 优化基本方法
        6.2.1 理论教育法
        6.2.2 实践锻炼法
        6.2.3 榜样示范法
        6.2.4 比较鉴别法
        6.2.5 自我教育法
    6.3 强化教育过程
        6.3.1 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
        6.3.2 制定不同阶段教育目标
        6.3.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6.3.4 深入细致综合施教
        6.3.5 及时排除负面干扰
    6.4 转变教育方式
        6.4.1 突出课堂主阵地
        6.4.2 开展社会实践
        6.4.3 利用网络平台
        6.4.4 抓住关键时点
        6.4.5 发挥社团作用
        6.4.6 结合职业规划
        6.4.7 做好深度辅导
        6.4.8 融入养成教育
    6.5 完善工作机制
        6.5.1 强化组织领导
        6.5.2 纳入重要议程
        6.5.3 建强工作队伍
        6.5.4 完善规章制度
        6.5.5 营造良好氛围
        6.5.6 实施过程监控
        6.5.7 做好服务保障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当代中国道德伦理重建之需要
        (二)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内在价值之体现
        (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之诉求
        (四)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之旨归
    二、研究综述
        (一)有关道德养成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研究呈现的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问题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
        (三)新时代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价值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道德养成的学理审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与“理学”
        (二)宋代理学家
        (三)道德养成
    二、道德养成思想的基础与依据
        (一)哲学基础:道德可教
        (二)心理学基础:习惯可成
        (三)历史依据:思想渊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划分依据
        (一)以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依据
        (二)以学派主张或地域为依据
        (三)以宋代理学思想发展阶段为依据
第二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奠基塑型
    一、一理二气,五行分合: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
        (一)“自太极论始”的哲学基础
        (二)“顺万物化万民”的教育目的
        (三)以“诚”为主的教育内容
        (四)“主静”“行之”的原则方法
        (五)“穷禅客”真儒家: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以物观物,体四用三:邵雍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即物穷理”为哲学基础
        (二)“以道尽人”“正人”“效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以儒家典籍为主要内容
        (四)“循理”“润心”“慎独尚行”的原则方法
        (五)“以物观物”的“异数”:邵雍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民胞物与,礼以持性:张载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气本论与人性二元论为哲学基础
        (二)“变化气质”,“敦本善俗”的教育目的
        (三)“民胞物与”,“尊礼贵德”的教育内容
        (四)“养正于蒙”、“事中明理”的原则方法
        (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养正于蒙,敬义兼持:二程道德养成思想
        (一)“人与天地一物”的哲学基础
        (二)“醇教化”“尽人情之美”的教育目标
        (三)“九德”“六艺”的教育内容
        (四)“敬义兼持”“习而后能安”的原则方法
        (五)“德性宽宏”“文理密察”:二程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五、性情一也,陶冶成之: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
        (一)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基础
        (二)“仁者圣之次也,智者仁之次也”的教育目标
        (三)“德以仁为主”“德以礼为体”的教育内容
        (四)“振民育德”“风俗法度”的原则方法
        (五)“经世致用”“知命厉节”: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大成分化
    一、去欲存理,易知易行:朱熹的道德养成思想
        (一)“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教育目标
        (二)“尊德性,道问学”的教育内容
        (三)“知行相须”,“整齐严肃”的践履举措
        (四)“去欲存理”,“易知易行”的思想特质
        (五)“穷理禁欲”:朱熹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明理立心,代天理物: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心即理”为哲学基础
        (二)“君子”、“存心”的教育目的
        (三)“仁义者,仁之本心也”的教育内容
        (四)陆九渊道德养成方法体系
        (五)“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其为有渐,其进有序:张栻道德养成思想
        (一)“性,天下之大本也”的哲学基础
        (二)“尽仁道者圣人”,“传道济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礼俗”、“伦纪”的教育内容
        (四)“知行互发”“其为有渐,其进有序”的原则方法
        (五)“只说践履而不务穷理”:张栻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浙东学派道德养成思想
        (一)兼顾内外,本末并举:吕祖谦道德养成思想
        (二)复正情性,义利双行:陈亮、叶适道德养成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
        (一)经济环境:富庶繁荣,一道德以同俗
        (二)政治环境:内权集上,外权不竞
        (三)文化环境:多元圆融,返之淳正
        (四)科技环境:嘉惠学林,公诸同好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社会的互动
        (一)义利相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经济之互动
        (二)才资德帅: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政治之互动
        (三)教化人伦: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文化之互动
        (四)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科技之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历史经验与现实观照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经验
        (一)哲学基础:关注道德人格尊严,“参赞天地之化育”
        (二)目标定位:以内圣外王为旨归
        (三)内容选择:“身心”“内外”“知行”与“纲常名教”
        (四)原则方法:“躬行”、“事上磨练”的实践品格
        (五)思想传播:构建多元化、多途径的传播体系
        (六)文化立场:兼顾文化继承与文化互鉴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评价之依据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现实观照
        (一)准确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二)目标设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兼顾个人修养提升与社会能力增强
        (三)内容选择:聚焦人生根本问题,精选道德榜样
        (四)原则方法:内在超越与外在约束并举,坚守实践品格
        (五)实施基础: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为道德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友善价值观的内涵阐释与时代解读
    第一节 友善价值观释义
        一、友善的辞源探究
        二、价值观的内涵
        三、友善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内涵阐释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内涵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特征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功能
    第三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时代解读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时代背景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维度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目标定位
第二章 友善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历史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生成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友善价值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友善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三、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新际遇与新向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特质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三、阶级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背景与样本分析
        一、调查背景
        二、样本情况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认知的总体情况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行为选择的特征分析
        三、大学生对开展友善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二、分析技术
        三、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四、调查启示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困境的成因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问题聚焦
        一、价值目标的层次化
        二、价值认知的多元化
        三、价值取向的理性化
        四、价值实现的实用化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困境分析
        一、友善价值观践行主体意识的淡化
        二、友善价值观践行外部环境的制约
        三、友善价值观践行伦理权威的弱化
        四、友善价值观践行机制面临的难题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规律和机制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规律
        一、友善价值观引导主客体的交替与互动规律
        二、友善价值观引导过程的有机性与渐进性规律
        三、友善价值观功能的规范性与引导性相契合规律
    第二节 高度重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机制
        一、明确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目标机制
        二、健全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动力机制
        三、完善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载体和路径
    第一节 创新友善价值观引导载体,丰富友善价值观呈现方式
        一、拓展文本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语言的通俗化
        二、运用管理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方法的生动化
        三、依托活动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形式的大众化
        四、融合媒介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内容的具象化
    第二节 优化友善价值观育人环境,汇聚友善价值观教育合力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建构友善价值观引导教育体系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起始地位,把握友善价值观引导正确方向
        三、延伸社会教育大课堂氛围,改善友善价值观引导外部环境
    第三节 发挥友善价值观实践效用,夯实友善价值观养成体系
        一、弘扬友善行为文化,整合友善价值文化资源
        二、激发友善知行需求,强化友善价值理念认同
        三、强化友善践行意志,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效用
    第四节 营造友善价值观践行氛围,拓宽友善价值观引导思路
        一、优化校园友善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导向作用
        二、加强法治文化氛围营造,引导崇德向善良好环境
        三、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巩固友善思想文化阵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关注大学生道德与文明的养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 王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大学生自律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 郑默含.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 侯延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 张华珂.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 高露露.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D]. 齐崇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 王浩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8]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D]. 王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D]. 范五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重视大学生道德文明建设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