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型煤系高岭石加工基地建设前景与对策

大同大型煤系高岭石加工基地建设前景与对策

一、大同大型煤系高岭岩加工基地建设的前景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倩倩[1](2019)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煤炭企业筹资战略研究 ——以大同煤业为例》文中指出能源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煤炭资源对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虽然在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的压力,但短期内,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导地位暂时不可动摇。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方向,煤炭企业如何升级转型、脱离困境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煤炭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推进清洁型煤炭的生产研发与其他转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研究煤炭企业的筹资战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和有机体一样会经历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特征变化。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资金需求也不同。如果仅仅研究企业的筹资战略,而忽视了其成长规律,将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将生命周期嵌入筹资战略进行研究更具有科学性。本文以生命周期视角研究筹资战略,对大同煤业进行案例分析。以20072017年煤炭行业的全部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财务战略矩阵划分企业生命周期,进行煤炭企业生命周期与筹资战略相关性检验。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煤炭企业生命周期与筹资战略具有相关性,以此佐证利用财务战略矩阵划分煤炭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可行性,为案例研究的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奠定基础、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财务战略矩阵划分大同煤业自上市以来20062017年的生命周期,对不同阶段的筹资战略进行分析。从筹资方式及资金使用情况、资本结构、筹资战略的经济后果这三方面展开分析。以实证研究选取的全部煤炭企业作为行业均值样本,通过对大同煤业的各项指标和行业均值进行对比,试图寻找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筹资战略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同煤业在成熟期阶段,采取稳健型加防御型的筹资战略,保守经营,未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筹资;在衰退期却采用扩张型的筹资战略,加大投资,逆周期而动。本文认为大同煤业在当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应当采取扩张型加稳健型的筹资战略。站在未来之巅,反思大同煤业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筹资战略的成败得失,无疑对于应对下一轮周期更具现实意义。

郭秀军[2](2017)在《煤矸石分选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为解决煤矸石堆放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大同塔山矿的煤矸石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从煤矸石中分选出高岭岩的可行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筛跳汰分选工艺对该矿煤矸石进行分选,高岭岩产率可达到26.67%,灰分为72.02%,分选效果良好。该分选系统的成功应用,对改善矿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黄腾[3](2016)在《选矿提纯与低温焙烧降低煤系高岭土COD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煤系高岭土中往往富含黄铁矿和炭质物等,导致COD值通常高于市场需求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为满足水泥、玻璃纤维、工程塑料填料等应用领域对煤系高岭土COD的技术需求,本文重点研究煤系高岭土中黄铁矿和炭质物的选矿分离与低温焙烧降低COD技术,揭示煤系高岭土中炭质物结构、类型与热分解特性,解析COD降低过程中的微观机制与反应历程。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煤系高岭土工艺矿物学研究与COD系统分析借助XRD、IR、TG-DTA、SEM-EDS、光学薄片显微分析等手段对煤系高岭土进行矿物学表征分析。原矿中高岭石约占85%,黄铁矿、锐钛矿等约占4%,其中铁以黄铁矿形式与高岭石伴生,主要分布在6074μm粒级。高岭石含量在不同粒级中差别不明显。系统分析了各粒级煤系高岭土COD值,认为COD值大小与赋存于煤系高岭土中黄铁矿、炭/碳质物含量密切相关。二、煤系高岭土中黄铁矿、炭质物选矿分离在对煤系高岭土原矿进行磨矿、浮选与高梯度磁选等条件试验基础上,系统研究并优化了各分离作业的最佳工艺参数。优化的反浮选试验条件为磨矿细度-74μm占95.7%,六偏磷酸钠用量2.0 kg/t,矿浆自然pH值(pH值约6.2);脱炭作业捕收剂煤油用量200g/t,起泡剂2#油用量20g/t;脱硫作业捕收剂黄药用量110g/t,起泡剂2#油用量15g/t;高梯度磁选工艺参数为磁场强度B=1.2T,脉冲转速200r/min,矿浆流速1.0cm/s。经过一段闭路磨矿筛分分级,两段浮选,—次高梯度磁选的选矿分离后,煤系高岭土中黄铁矿、炭质物等杂质矿物得到了有效分离。三、低温焙烧降低COD研究煤系高岭土原矿中COD主要赋存于60150μm粒级,且在6074μm粒级含量最高(27517μg/g)。在焙烧温度450℃、升温时间3h、保温时间5h时,煤系高岭土COD值最低可降至589μg/g,较原矿下降97%以上,低温焙烧能显着降低煤系高岭土COD。浮选泡沫产物能有效富集煤系高岭土的炭质物和黄铁矿,对降低煤系高岭土COD极为重要。其中脱炭和脱硫泡沫产物COD值分别为216202μg/g、200513μg/g,分别为原矿近十倍,浮选后高岭土精矿COD值3533μg/g,仅为煤系高岭土原矿的18%。浮选高岭土精矿在300℃焙烧时即能满足玻璃纤维对煤系高岭土COD的指标要求,对COD值有更低要求时,氧化焙烧温度400450℃最为适宜,COD值最低可降至290μg/g。四、煤系高岭土热分解机理与降低COD理论模型基于不同粒级COD分析及热力学计算,不同粒级中COD与表观活化能Ea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度(R2=0.932)。建立了可描述煤系高岭土热分解机理的函数关系式(?)。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煤系高岭土COD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能定量描述的理论模型,其中焙烧温度、TOC含量和黄铁矿含量在主成分分析模型中累计贡献率超过96%,能较好地概括降低COD的主要影响因素。首次深入系统地揭示了煤系高岭土中炭质物组成类型与分子结构。炭质物大分子主要由芳环结构组成,且多为12个苯环单元,含氧官能团主要为酚羟基,且多以双酚A、苯酚的形式存在。研究和调控煤系高岭土中炭质物热分解,解析COD降低过程中的微观机制与反应历程,为煤系高岭土在水泥、玻璃纤维、工程塑料填料等领域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低碳节能新技术途径。

王宇[4](2012)在《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内、外部环境等情况制定出一个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战略目标,然后再通过认真地实施企业战略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对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很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以SX煅烧高岭土公司为研究对象,力图为同类企业在竞争战略方面做一些探索和研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在分布广、厚度大的含煤岩系中,蕴藏有大量可供顺便开采、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一煤系高岭土,中国的煤系高岭土估计储量在112亿吨左右,其中探明储量为20亿吨。高岭土以煤矸石大量排放,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煅烧高岭土属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重点产业,高岭土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造纸、染料、橡胶、电子、石油化工、化肥、化妆品、光学玻璃、化纤等几十个行业。我国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的煅烧高岭土工业的规模化生产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SX煅烧高岭土公司是国内较早专业生产高档煤系煅烧高岭土系列产品的厂家之一,目前其煤系煅烧高岭土产品年产量可达到6万吨左右,规模居国内前列。但目前国内煅烧高岭土行业(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较)的整体情况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赢利能力较差,这就与整个行业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要求相差甚远。本文借助对战略管理原理及战略分析方法的研究,首先对SX煅烧高岭土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国内外高岭土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SX煅烧高岭土公司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弱点的分析,制定了公司发展战略,提出战略方案以及战略实施和控制的措施。本文对于SX煅烧高岭土公司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由于我国的煤系煅烧高岭土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该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对国内同类企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陈东旭[5](2009)在《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氯化铝(LPAC)混凝剂研究》文中提出煤矸石废料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固体污染源,煤矸石资源化一直是科研和工程界的难题。本课题以内蒙古维泰高岭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生产基地,采用煤矸石为原料,经酸溶二步法合成液体聚合氯化铝絮凝剂(LPAC),通过工艺优化基本解决了长期来认为酸溶二步法生产聚合氯化铝成本高工艺复杂的问题;同时以洗煤厂、火电厂、水务公司为性能试验基地,对于LPAC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优化,达到了15000T的年生产能力,其工艺为回转窑焙烧,温度750-850℃,保温2h,然后在反应釜内经过高温加压酸溶,反应釜温度为120℃,盐酸浓度控制在14%左右,煤矸石粉:14%的HCl溶液质量比控制在1:2.2左右,保温2h,加入石灰石粉作为盐基度调节剂,将氧化铝浓度和盐基度控制在9%和40-60%之间,冷却至70℃以下后压滤去除固体不溶物质,将滤液进一步加热调理,控制其氧化铝在10%以上,盐基度在60%左右,即可包装进入成品仓库。通过性能小试,LPAC对于高浊度低透光率的洗煤废水,可以去掉其中的煤泥,达到回用洗煤要求。对于低、中、高浊度的黄河水样浊度去除小试试验中,LPAC对于高浊度黄河水样的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91.5%,剩余浊度由77NTU降至6.55NTU,絮凝处理中等浊度黄河水样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83.6%,剩余浊度由27.25NTU降至4.47NTU,絮凝处理低浊度黄河水样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80%,剩余浊度由5.4NTU降至1.14NTU。LPAC性能明显优于在用的各种固体及酸溶一步法合成的液体PAC产品。通过生产性性能试验,LPAC对工业废水的絮凝处理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90.6%,LPAC使用量(以Al2O3计)仅为固体PAC使用量的50%时,其剩余浊度由108NTU降至10.2NTU左右,满足服务用水和杂用水回用的要求,有效降低了残余铝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对于浊度为598NTU的高浊度黄河水,LPAC絮凝处理后出水浊度达到3NTU以下。对于低温(0.4-0.8℃)低浊(180NTU)和进水流量变化较大(920-2249t/h)的黄河水,LPAC处理后浊度由180NTU降至10NTU以下且保持出水浊度稳定,确定了LPAC加药量控制在20-40mg/L。通过X射线衍射对于LPAC进行分析可知,LPAC产品中含有Al13Cl15结构,在水处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煤矸石焙烧激活机理为:Al2O3·2SiO2·2H2O(高岭石)(?)Al2O3·2SiO2(偏高岭石)+2H2O3Al2O3·2SiO2(偏高岭石)(?)3Al2O3·2SiO2(莫来石)+4S1O2经过环境影响评价,LPAC的生产和销售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经过经济技术分析,LPAC的生产成本为496.99元/吨。LPAC对于黄河水的处理成本为0.0719元/吨,固体PAC处理成本为0.0969元/吨。以煤矸石为原料,经酸溶二步法生产的LPAC生产成本低,水处理出水效果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战彦领[6](2009)在《煤炭产业链演化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加深,国内煤炭产业链扩张热产生的后遗症将逐步显现:从宏观层面看,危及国家能源安全;从中观层面看,造成煤炭行业剧烈起伏;从微观层面看,诱导煤炭企业巨大风险。因此,煤炭产业链成为国内官、产、学、研竞相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煤炭产业链演化机理、优化整合更成为热点中的焦点。但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对煤炭产业链这一术语的应用阶段,缺乏系统理论,使得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的主题由此切入,围绕产业链理论中的两大核心问题——演化机理与优化整合展开研究,致力于回答四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延伸产业链的问题;第二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了煤炭产业链延伸的深度和广度;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延伸煤炭产业链的问题,即采取哪种路径、何种模式、达到什么程度去延伸产业链;第四个问题是在煤炭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煤炭产业链演化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煤炭产业链的基本概念、煤炭产业链演化过程、演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煤炭产业链动态演化模型,以及煤炭产业链的演进机制等,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煤炭产业链演化基本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炭产业链演化影响因素作用的综合测度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发现,煤炭企业的资源要素、投资能力、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和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变化等外部因素对煤炭产业链延伸有显着影响。然后,以综合测度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LBT的煤炭产业链综合评价模型,从产业链扩展度、产业链长度、产业链宽度、产业链厚度四个维度对煤炭产业链扩展程度与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炭产业链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煤炭产业链优化的SD-MOP集成模型。并进一步地引入复杂网络的研究思路,构建了煤炭产业链扩展的最优关键路径搜寻方法,确定了煤炭产业链的战略环节,为煤炭产业链的优化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围绕煤炭产业链理论的另一核心问题——“如何整合产业链”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煤炭产业链扩展风险识别的LBT模型和节点风险的传导模型,并以需求波动风险为例,实证了煤炭产业链节点风险传导的牛鞭效应,为下一步煤炭产业链整合提供了依据。其次,在煤炭产业链演化模型的基础上,从纵向、横向、侧向三个维度和内圈、中圈、外圈三个层次,构建了煤炭产业链整合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运用企业共生理论、成本收益比较理论、工业生态理论,对煤炭产业链的多维整合路径进行分析,为煤炭产业链整合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本文运用建立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以XMG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钟伦彪[7](2008)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也是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就有大同、阳泉、晋城等。在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煤炭资源枯竭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煤炭资源产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下岗失业人增多,城市竞争力差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天,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为此,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只有尽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逐渐缩下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尽快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列中来。本文旨在通过对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内外经济转型的经验,探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方向和主要措施,以此解决这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来为山西乃至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振兴指明方向。文章首先分析了山西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转变产业结构,实施经济转型是实现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接着分析了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方法,根据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优势,结合成熟的经济转型相关指导理论,研究了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规划、思路、模式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并初步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提出了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最后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体系做了一定探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郝临山,彭建喜,董秀桃[8](2007)在《大同高岭岩煤矸石资源的矿物学研究》文中提出大同高岭岩资源赋存在C-P纪煤系地层中,主要是煤层夹矸及顶、底板高岭岩,其厚度大、分布广.其中,3-5#煤层夹矸、8#煤层底板高岭岩质量优,最具开发利用价值.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大同煤系高岭岩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和成因进行了系统探讨.

欧阳新年[9](2007)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经济可采储量少,开采条件受限。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缓解煤炭需求增加与煤炭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之矛盾的最佳选择,也是提高煤炭企业综合效益、实现煤炭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集约化是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也开始朝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但就目前来说,影响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在集约化发展水平上与世界其他煤炭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本文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煤炭产业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等诸多问题,根源在于沿用粗放型的煤炭增长模式;面对煤炭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的矛盾,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接下来对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关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煤炭资源产业的特性,界定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并创新传统的集约化发展观,从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更高层次上提出了“大煤炭战略”构架,然后应用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导向,从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业组织结构、煤炭产业产品结构三个主要层次上探讨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途径:一是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提出了煤炭产业布局的原则和方向,注重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中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二是通过培育大型煤炭集团、发展高产高效矿井、整顿整合小煤矿,建立煤基产业联盟等方式,构建集约型煤炭产业组织结构;三是依据煤炭产业的强关联性,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环境治理为核心,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煤炭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从重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煤炭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管理,完善集约化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推动我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唐靖炎,蔡建,张韬[10](2006)在《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中国煤系高岭土资源状况、生产消费现状、主要应用领域、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现状,分析展望了煤系高岭土未来技术、产品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市场的需求。

二、大同大型煤系高岭岩加工基地建设的前景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同大型煤系高岭岩加工基地建设的前景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周期视角下煤炭企业筹资战略研究 ——以大同煤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来源、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现状
        1.2.2 筹资战略研究现状
        1.2.3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筹资战略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筹资战略理论
        2.1.1 筹资方式
        2.1.2 筹资战略的类型
        2.1.3 资本结构理论
        2.1.4 筹资战略的经济后果
    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1 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界定
        2.2.2 生命周期嵌入财务战略矩阵模型
    2.3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筹资战略的选择
3 煤炭企业生命周期与筹资战略相关性研究
    3.1 数据样本与指标选择
        3.1.1 样本选择
        3.1.2 指标选择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相关性检验
        3.3.3 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大同煤业简介及生命周期划分
    4.1 大同煤业基本情况
    4.2 大同煤业财务战略矩阵模型的构建
        4.2.1 横坐标指标
        4.2.2 纵坐标指标
        4.2.3 财务战略矩阵的构建
    4.3 大同煤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4.3.1 生命周期的成长期(2006~2008 年)
        4.3.2 生命周期的成熟期(2009~2012 年)
        4.3.3 生命周期的衰退期(2013~2016 年)
        4.3.4 生命周期的成长期(2017 年)
    4.4 本章小结
5 大同煤业不同阶段的筹资战略分析
    5.1 成长期(2006~2008 年)的筹资战略分析
        5.1.1 筹资方式及资金使用情况
        5.1.2 资本结构
        5.1.3 筹资战略的经济后果
    5.2 成熟期(2009~2012 年)的筹资战略分析
        5.2.1 筹资方式及资金使用情况
        5.2.2 资本结构
        5.2.3 筹资战略的经济后果
    5.3 衰退期(2013~2016 年)的筹资战略分析
        5.3.1 筹资方式及资金使用情况
        5.3.2 资本结构
        5.3.3 筹资战略的经济后果
    5.4 成长期(2017 年)的筹资战略分析
        5.4.1 筹资方式及资金使用情况
        5.4.2 资本结构
        5.4.3 筹资战略的经济后果
    5.5 本章小结
6 大同煤业筹资战略的评价及优化措施
    6.1 大同煤业筹资战略的评价
        6.1.1 成长期符合预计收益
        6.1.2 成熟期保守筹资主营业务单一
        6.1.3 衰退期大额举债逆周期而动
        6.1.4 现阶段稳中向好转型是关键
    6.2 针对现阶段生命周期的筹资战略优化措施
        6.2.1 实现产融结合模式
        6.2.2 扩张盈利业务,增加内部资金积累
        6.2.3 多元化筹资,力争“走出去”
        6.2.4 关注绿色债券创新型筹资
        6.2.5 与投资者保持良好关系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26 家煤炭企业财务数据

(2)煤矸石分选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矸石特征
2 煤矸石分选技术研究
    2.1 分选方法比选
        2.1.1 重介质分选法
        2.1.2 跳汰分选法
    2.2 分选过程粒度上下限的研究确定
    2.3 分选工艺的确定
    2.4 主要设备型号
3 经济效益
4 结语

(3)选矿提纯与低温焙烧降低煤系高岭土COD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高岭土资源概述
        1.1.1 高岭土矿资源分布
        1.1.2 高岭土矿石类型
        1.1.3 高岭土资源应用现状
    1.2 煤系高岭土成因及储量分布
        1.2.1 煤系高岭土成因研究
        1.2.2 煤系高岭土储量分布
    1.3 煤系高岭土结构、性质
        1.3.1 煤系高岭土结构
        1.3.2 煤系高岭土的性质
    1.4 煤系高岭土应用与研究现状
        1.4.1 煤系高岭土应用现状
        1.4.2 煤系高岭土加工研究现状
        1.4.3 煤系高岭土COD研究现状
    1.5 高岭土加工与应用发展方向
    1.6 第一性原理计算
        1.6.1 密度泛函理论
        1.6.2 交换关联泛函
        1.6.3 赝势方法
        1.6.4 自洽计算
        1.6.5 密度泛函理论在选矿中的研究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2.1 试验试剂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研究方法
        2.3.2 测试方法
        2.3.3 计算方法
第3章 煤系高岭土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试验原料制备
    3.2 原矿化学成分
    3.3 原矿矿物组成及特征
        3.3.1 显微镜下矿物的组成及特征
        3.3.2 XRD分析
    3.4 原矿中高岭石的形貌特征
    3.5 原矿FT-IR分析
    3.6 原矿热学特征
    3.7 杂质矿物COD测定
    3.8 高岭土分级产物的特征
        3.8.1 不同粒级产率
        3.8.2 不同粒级XRD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系高岭土选矿提纯
    4.1 选矿工艺流程
    4.2 磨矿细度试验
    4.3 浮选试验
        4.3.1 抑制剂六偏磷酸钠用量
        4.3.2 矿浆pH
        4.3.3 反浮选煤油用量
        4.3.4 黄药用量
        4.3.5 起泡剂 2~#油用量
        4.3.6 浮选验证试验
    4.4 浮选产物表征分析
        4.4.1 XRD分析
        4.4.2 FT-IR分析
        4.4.3 TG-DTA分析
        4.4.4 SEM-EDS分析
    4.5 高梯度磁选
        4.5.1 磁选单因素试验
        4.5.2 磁选流程校核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岭土焙烧热力学分析与降低COD影响因素研究
    5.1 原矿各粒级COD分析
    5.2 煤系高岭土热力学分析
        5.2.1 热分析理论基础
        5.2.2 活化能理论
        5.2.3 煤系高岭土热力学分析
        5.2.4 煤系高岭土活化能计算
        5.2.5 高岭土热分解最概然机理函数计算
    5.3 焙烧条件对煤系高岭土COD的影响
        5.3.1 焙烧温度
        5.3.2 机理分析
        5.3.3 升温时间
        5.3.4 保温时间
    5.4 焙烧条件对浮选产物COD的影响
        5.4.1 焙烧温度对浮选产物COD的影响
        5.4.2 焙烧温度对浮选产物烧失量的影响
        5.4.3 含COD主要矿物含量分析
        5.4.4 焙烧气氛对热分解降低COD的影响
        5.4.5 焙烧产物表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炭质物结构组成与降低COD的基础理论及反应机理
    6.1 理论模型
        6.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6.1.2 计算步骤和方法
        6.1.3 COD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6.1.4 主成分计算结果
    6.2 煤系高岭土炭质物表征和结构分析
        6.2.1 抽提物表征分析
        6.2.2 样品脱灰后表征和结构分析
    6.3 黄铁矿表征与COD分析
        6.3.1 黄铁矿表征分析
        6.3.2 黄铁矿COD分析
    6.4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6.4.1 计算模型
        6.4.2 吸附能计算
        6.4.3 电子结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附录A 表观活化能计算
附录B 反应级数计算
附录C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COD值
附录D Mulliken布居电荷分析( Population analysis )

(4)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引用的理论概述
        1.3.1 行业竞争结构学派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1.3.2 价值链理论
    1.4 国内高岭土行业发展战略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SX煅烧高岭土公司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外高岭土产业概述
        2.1.1 高岭土介绍
        2.1.2 国外高岭土产业概况
        2.1.3 国内高岭土产业概况
    2.2 SX煅烧高岭土公司概况
    2.3 SX煅烧高岭土公司经营现状
        2.3.1 生产规模
        2.3.2 产品性能
        2.3.3 经营管理
        2.3.4 近年财务状况
        2.3.5 盈利能力
        2.3.6 碳酸钙对高岭土的冲击
    2.4 SX煅烧高岭土公司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科学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 公司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3.3.1 公司发展机遇分析
        3.3.2 公司发展威胁分析
第四章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资源条件分析
        4.1.1 人力资源
        4.1.2 研发因素
        4.1.3 原矿资源
        4.1.4 市场资源
        4.1.5 财务资源
    4.2 公司能力条件分析
        4.2.1 管理运作能力
        4.2.2 文化因素
    4.3 公司优势和劣势分析
        4.3.1 公司优势
        4.3.2 公司劣势
第五章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2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5.2.1 公司的使命
        5.2.2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
        5.2.3 公司战略目标
    5.3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重点
        5.3.1 原矿资源战略
        5.3.2 市场营销战略
        5.3.3 科技创新战略
        5.3.4 人力资源战略
        5.3.5 企业文化战略
第六章 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战略目标实施步骤
    6.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2.1 机构的调整
        6.2.2 公司政策、年度目标及激励考核的调整
        6.2.3 股权结构调整
        6.2.4 加强员工培训
        6.2.5 引入先进文化
    6.3 SX煅烧高岭土公司战略实施中难点的控制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氯化铝(LPAC)混凝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铝系混凝剂沿革及研究现状
        1.2.1 铝系混凝剂的沿革
        1.2.1.1 低分子铝系混凝剂
        1.2.1.2 高分子铝系混凝剂
        1.2.1.3 复合高分子铝系混凝剂
        1.2.2 混凝剂理论研究现状
        1.2.2.1 Al-Ferron分光光度法
        1.2.2.2 核磁共振波谱
        1.2.2.3 光散射技术
        1.2.2.4 Zeta电位研究
        1.2.2.5 异向絮凝理论
        1.2.2.6 同向絮凝理论
        1.2.3 混凝工艺和设备研究进展
        1.2.3.1 混凝剂的投加设备
        1.2.3.2 混合设备
        1.2.3.3 混凝反应设备
        1.2.3.4 一体式混凝反应器
        1.2.3.5 混凝-絮凝智能化控制系统
    1.3 煤矸石利用现状
        1.3.1 煤矸石的类型及矿物组成
        1.3.2 煤矸石的化学组成
        1.3.3 煤矸石的锻烧性质
        1.3.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研究液体聚合氯化铝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LPAC的合成及工艺改进
    2.1 传统工艺流程简述
        2.1.1 酸溶-步法
        2.1.1.1 以金属铝单质为原料
        2.1.1.2 以铝盐化合物为原料
        2.1.1.3 以氢氧化铝为原料
        2.1.2 凝胶法
        2.1.2.1 以结晶氢氧化铝为原料
        2.1.2.2 以硫酸铝为原料
        2.1.3 氢氧化铝酸溶二步法
        2.1.4 电法
        2.1.4.1 电渗析法
        2.1.4.2 原电池法
        2.1.5 以含铝矿石为原料
        2.1.5.1 以铝土矿、粘土矿为原料
        2.1.5.2 以煤矸石为原料
        2.1.6 PAC生产工艺的改进
        2.1.6.1 PAC产品中有害杂质的去除
        2.1.6.2 盐基度的调节
        2.1.6.3 不溶物加速沉降剂
        2.1.6.4 添加稳定剂、增效剂
    2.2 本方法合成LPAC工艺
        2.2.1 原料及设备
        2.2.1.1 主要设备
        2.2.1.2 主要原材料
        2.2.2 工艺流程
        2.2.3 焙烧系统
        2.2.3.1 焙烧后煤矸石粉的成分分析
        2.2.3.2 煤矸石粉烧失量分析
        2.2.3.3 回转窑煅烧区温度与Al_2O_3溶出的关系
        2.2.4 酸溶系统
        2.2.4.1 加入盐酸的量对于Al_2O_3溶出的影响
        2.2.4.2 加入盐酸的量对于对于盐基度的影响
        2.2.5 盐基度调解系统
        2.2.6 压滤系统
        2.2.7 浓缩系统
        2.2.8 成品化验入库
    2.3 工艺改进及优化
        2.3.1 工艺改进方法
        2.3.2 工艺改进结果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PAC的净水性能现场小试及中试
    3.1 现场小试
        3.1.1 对于高浓度煤泥废水絮凝处理
        3.1.1.1 洗煤废水的产生
        3.1.1.2 洗煤废水的危害
        3.1.1.3 模拟洗煤废水实验
        3.1.1.4 洗煤废水现场处理小试
        3.1.2 对于中等浊度水样现场小试
        3.1.3 对于低浊度水样现场小试
        3.1.4 混凝剂投加对于水样pH和浊度变化的影响
        3.1.4.1 投药量对于浊度变化的影响
        3.1.4.2 投药量变化对于水样pH变化的影响
    3.2 现场中试和生产性试验
        3.2.1 对于分离式絮凝反应器中试研究
        3.2.2 对于一体式净水器絮凝工艺研究
        3.2.3 对于水处理构筑物絮凝工艺的中试研究
        3.2.4 对于低温低浊水中试效果
        3.2.4.1 低温低浊水的特点
        3.2.4.2 低浊水目前处理方法
        3.2.4.3 试验方法及构筑物
        3.2.4.4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形态的表征和机理研究
    4.1 LPAC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
    4.2 Al_2O_3溶出机理研究
        4.2.1 不同温度下焙烧的煤矸石粉X射线衍射分析
        4.2.2 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煤矸石粉X射线衍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影响及经济技术研究
    5.1 环境影响研究
        5.1.1 工程概况
        5.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
        5.1.3 污染源因素分析
        5.1.4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
        5.1.4.1 环境空气现状现状监测
        5.1.4.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1.5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5.1.5.1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
        5.1.5.2 环境噪声质量现状评价
        5.1.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
        5.1.6.1 预测内容和方法
        5.1.6.2 大气影响预测
        5.1.7 废水的影响分析
        5.1.8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5.1.9 环境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
        5.1.9.1 主要噪声源声学参数及预测模式
        5.1.9.2 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5.1.10 污染防治对策
        5.1.10.1 废气污染防治对策
        5.1.10.2 烟尘的污染防治对策
        5.1.10.3 废水污染防治对策
        5.1.10.4 固体废弃物防治对策
        5.1.10.5 噪声防治对策
        5.1.11 清洁生产分析
        5.1.11.1 原材料使用及能源利用
        5.1.11.2 生产工艺过程的先进性和清洁性
        5.1.11.3 主要产品的清洁性分析
    5.2 经济技术研究
        5.2.1 生产成本分析
        5.2.1.1 基建设备投资
        5.2.1.2 运行维护及生产成本
        5.2.2 制水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5.3.2 经济技术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煤炭产业链演化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BACKGROUND)
        1.1.1 产业链延伸缺乏相关理论指导(Expa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Lack of Relative Theory Guidance)
        1.1.2 产业链延伸超越边界(Expa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Beyond Borders)
        1.1.3 产业链延伸路径趋同(Convergence on Extension Path of Industrial Chain)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2.1 研究目的(Purpose of Research)
        1.2.2 研究意义(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3 研究现状(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1.3.1 国外研究现状(Abroad Research Status)
        1.3.2 国内研究现状(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1.3.3 煤炭产业链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RESEARCH THOUGHTS 、TECHNICAL ROUTE AND RESEARCH METHOD)
        1.4.1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Research Thoughts and Structure)
        1.4.2 技术路线(Technical Route)
        1.4.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1.5 论文的创新点(MAIN INNOVATIVE POINTS)
    1.6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2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理论综述
    2.1 产业链内涵(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2.1.1 产业链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Industrial Chain)
        2.1.2 产业链整合的内涵(Basic Concepts of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2.2 煤炭产业链的基本内涵(BASIC CONCEPT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2.2.1 煤炭产业链的定义(Definition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2.2.2 煤炭产业链整合(Concepts of I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2.3 煤炭产业链的演化内涵(EVOLUTION AND DEFINITION OF COAL IINDUSTRIAL CHAIN)
        2.3.1 演化内涵(Definition of Evolution)
        2.3.2 演化思想与产业组织结合(Combination of Evolution Thoughts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4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相关理论(RELATED EVOLUTION THEORIE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2.4.1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ation Theory)
        2.4.2 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2.4.3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2.4.4 企业能力理论(Enterprise Competence Theory)
        2.4.5 企业资源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
        2.4.6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 Theory)
    2.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3 煤炭产业链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煤炭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分析(DEVELOPMENT STATU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3.1.1 煤炭产业链的本质特征(Essential Character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3.1.2 煤炭产业链的形成途径(Formation Path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3.1.3 煤炭产业链的发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l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3.2 煤炭产业链的演化过程(EVOLUTION PROCES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3.2.1 基于物理学的视角(Physics-Based Perspective)
        3.2.2 基于机械学的视角(Mechanics-Based Perspective)
        3.2.3 基于经济学的视角(Economics-Based Perspective)
        3.2.4 基于进化论的视角(Evolution-Based Perspective)
        3.2.5 基于生态学的视角(Ecology-Based Perspective)
        3.2.6 基于政治学的视角(Politics-Based Perspective)
    3.3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RESEARCH ON IINFLUENCE FACTOR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VOLUTION)
        3.3.1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序参量(Order Parameter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volution)
        3.3.2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影响因素(Influence Factor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volution)
        3.3.3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3.3.4 煤炭产业链演化的内部资源因素分析(Analysis of Internal Resources Factors)
    3.4 煤炭产业链演化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ANALYSIS ON MECHANISM OF EVALUATIVE INFLUENCE FACTORS COAL INDUSTRIAL CHAIN)
        3.4.1 煤炭产业链演化影响因素 BBC 概念模型(Concept Model of Evaluative Influencing Factor)
        3.4.2 煤炭产业链RMCKE动态演化模型(Dynamic Evolvement Model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3.4.3 RMCKE 动态演化模型应用分析——以 XMG 为例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Dynamic Evolvement Model RMCKE——A Case of XMG)
    3.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4 煤炭产业链演化影响因素作用的测度分析
    4.1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4.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Introduction of SEM)
        4.1.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44]( Principal Principle of SEM)
        4.1.3 结构方程建模及分析步骤(Construction Model and Analysis Steps of SEM)
    4.2 煤炭产业链演化影响因素作用的测度模型(FUNCTION MEASUREMENT MODEL ON EVOLUTI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4.2.1 LBT 测度模型(Measure Model of LBT)
        4.2.2 综合分析架构(Comprehensive Analysis Structure)
    4.3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
        4.3.1 内部影响因素的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Discussion Relations and Research Hypothesis of Internal Factors)
        4.3.2 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Discussion Relations and Research Hypothesis of External Factors)
    4.4 变量定义(VARIABLE DEFINITION)
        4.4.1 被解释变量(Interpreted Variable)
        4.4.2 解释变量(Explaining Variable)
        4.4.3 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Measure Index System)
    4.5 内部影响因素数据获取(DATA ACQUISITION OF INTERNAL INFLUENCE FACTORS)
        4.5.1 研究样本确定(Research Sample)
        4.5.2 数据获取(Data Acquisition)
        4.5.3 数据预处理(Data Preprocessing)
    4.6 外部影响因素数据获取(DATA ACQUISITION OF INTERNAL EXFLUENCE FACTORS)
        4.6.1 调查样本(Investigation Sample)
        4.6.2 数据预处理过程(Data Acquisition)
        4.6.3 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检验(Testing 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Questionnaire)
        4.6.4 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4.7 研究假设的验证过程与结果(TESTING PROCESS AND RESULT OF RESEARCH HYPOTHESIS)
        4.7.1 外部因素对煤炭产业链扩展度的影响分析(Influenced Analysis on External Factors to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4.7.2 内部因素对煤炭产业链扩展度的影响分析(Influenced Analysis on Internal Factors to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4.7.3 假设验证结果汇总(Tested-Results Aggregation of Research Hypothesis)
5 煤炭产业链演进机制分析
    5.1 煤炭产业链演进机制的 DCP 分析框架(EVOLVEMENT MECHANISM MODEL DCP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5.2 煤炭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DYNAMIC MECHANISM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VOLUTION)
        5.2.1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Research Foundation And Analysis Framework)
        5.2.2 煤炭产业链演进的效用驱动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5.2.3 煤炭产业链演进的市场拉动机制(Evolution Market-Pulled Mechanism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5.2.4 煤炭产业链演进的政治推动机制(Evolution Politics-Drived Mechanism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5.3 煤炭产业链演进的约束机制(CONSTRAINT MECHANISM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VOLUTION)
    5.4 煤炭产业链演进的保障机制(PROTECTION MECHANISM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VOLUTION)
    5.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6 煤炭产业链扩展的优化分析
    6.1 产业链扩展优化的内涵(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 EXTENSION)
        6.1.1 产业链扩展优化的科学内涵(Scientific Content of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 Extension)
        6.1.2 产业链扩展优化的必要性(Necessity of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 Extension)
        6.1.3 产业链扩展优化的原则(Principle of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 Extension)
        6.1.4 煤炭产业链空间优化重组的技术路线(Technical Route of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6.2 煤炭产业链扩展优化的 LBT 模型(LBT OPTIMIZATION MODEL OF M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2.1 煤炭产业链扩展优化模型构建(Constrution of Optimization Model on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2.2 煤炭产业链长度维度的优化模型(Constrution of Length Optimization Model on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2.3 煤炭产业链宽度维度的优化模型(Constrution of Breadth Optimization Model on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2.4 煤炭产业链厚度维度的优化模型(Constrution of Thickness Optimization Model on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2.5 基于 LBT 的煤炭产业链优化模型构建(Constrution of LBT Optimization Model on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3 煤炭产业链扩展优化的 SD-MOP 模型(SD-MOP OPTIMIZATION MODEL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6.3.1 SD-MOP 集成模型的基础(Foundation of SD-MOP Integration Model)
        6.3.2 SD-MOP 集成模型的特点(Characteristic of SD-MOP Integration Model)
        6.3.3 SD-MOP 集成模型的建立(Constrution of SD-MOP Integration Model)
    6.4 煤炭产业链扩展优化的 CPM 法——以 XMG 为例(CRITICAL PATH METHOD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A CASE OF XMG)
        6.4.1 煤炭产业链关键路线的确定——从网到链的优化(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Path Method from Network to Chain)
        6.4.2 煤炭产业链战略环节的确定——从链到环的优化(Determination of Strategic Link from Chain to Links)
    6.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7 煤炭产业链扩展的风险分析
    7.1 煤炭产业链风险的产生(GENERATION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RISK)
        7.1.1 煤炭产业链风险(Risk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1.2 煤炭产业链风险类别(Risk Categorie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2 煤炭产业链扩展风险(RISK CATEGORIE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PANSION)
        7.2.1 研究基础(Research Foundation)
        7.2.2 煤炭产业链扩展风险判别的 LBT 模型(Risk Identification LBT Model of c Coal Industrial Chain Expansion)
        7.2.3 LBT 风险判别模型应用分析 (Application Analysis on Risk Identification LBT Model)
    7.3 煤炭产业链节点企业风险(NODE ENTERPRISE RISK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3.1 节点企业风险的传导特性(Risk Con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3.2 节点企业风险的传导过程(Risk Conduction Proces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3.3 节点企业风险的传导识别(Risk Conduction Recognition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4 煤炭产业链的“断链”风险分析(RESEARCH ON CHAIN INTERRUPTION RISK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4.1 断链的形成机理分析(Research on Chain Interruption Mechanism)
        7.4.2 产业链断链损失(Loss on Research on Chain Interruption)
        7.4.3 煤炭产业链的接通效应(Connection Effect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7.4.4 XMG 煤炭产业链断链风险分析(Analysis of Risk Control A Case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 XMG)
    7.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8 煤炭产业链整合路径分析与选择
    8.1 煤炭产业链整合的内涵(CONNOTATION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1.1 产业链整合的内涵(Connotations of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1.2 煤炭产业链整合的内涵(Connotations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2 煤炭产业链整合的理论基础(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2.1 产业链的横向整合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cale Economies)
        8.2.2 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cope economies)
        8.2.3 产业链的混合整合 (Hybri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Agglomeration Economies)
        8.2.4 产业链整合的经济效应(Economic Effects of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3 煤炭产业链整合框架(FRAMEWORK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3.1 煤炭产业链整合模型(Model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3.2 内圈:纵向整合——由点到线(Inside Track:Vertical Integration from Point to Line)
        8.3.3 中圈:横向整合——由线到面(Middle Track:Horizontal Integration from Line to Surface)
        8.3.4 外圈:侧向整合——由面到网(Outside Track:Lateral Integration from Surface to Network)
    8.4 煤炭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PATH SELECTION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RGRATION)
        8.4.1 横向整合——基于 Volterra 模型的煤炭企业联盟构建(Horizontal Integration Based on Volterra Model of Coal Enterprise Alliance)
        8.4.2 纵向整合——基于成本与收益比较理论(Vertical Integration Based on Costs-Benefits Theory)
        8.4.3 侧向整合——基于工业生态理论(Late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Industry Ecology Theory)
    8.5 基于 MODULAR SYSTEM 的煤炭产业链整合(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BASED ON MODULAR SYSTEM)
        8.5.1 基于 Modular System 的产业链分化(Industrial Chain Division Based on Modular System)
        8.5.2 基于 Modular System 的产业链整合(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Based on Modular System)
        8.5.3 基于 Modular System 的煤炭产业链整合(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Based on Modular System)
    8.6 基于资本与知识驱动的煤炭产业链整合——以XMG为例(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BASED ON CAPITAL AND KNOWLEDGE——A CASE OF XMG)
        8.6.1 资本与知识驱动的煤炭产业链整合(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Driven by Capital and Knowledge)
        8.6.2 煤炭产业链整合的优化路径(Optimization Path of Coal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8.7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9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研究总结(SUMMARY)
    9.2 政策建议(POLICY RECOMMENDATIONS)
        9.2.1 宏观政策建议(Macro-policy Recommendations)
        9.2.2 中观政策建议(Meso-policy Recommendations)
        9.2.3 微观政策建议(Micro-policy Recommendations)
    9.3 研究的创新之处(MAIN INNOVATIVE POINTS)
    9.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EXPECTATION)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2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及其经济转型基础理论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概述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2.1.3 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2.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础理论
        2.3.1 区域经济理论
        2.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产业经济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3.1 国外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1.1 法国老工业基地洛林地区的经济转型
        3.1.2 德国钢铁煤炭城市鲁尔的复兴
    3.2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3.2.1 辽宁阜新市经济转型探索
        3.2.2 山东枣庄市经济转型探索
    3.3 国内外经济转型实践对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启示
        3.3.1 优化改善经济结构
        3.3.2 推进企业转轨改制
        3.3.3 建立企业园圃,培育发展中小企业
        3.3.4 多渠道筹集资金
        3.3.5 加强社会基本保障措施建设,促进就业
        3.3.6 整治各种污染,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4章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4.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概况
        4.1.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概述
        4.1.2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4.2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4.2.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分析
        4.2.2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
    4.3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优劣势分析
        4.3.1 经济转型的劣势分析
        4.3.2 经济转型的优势分析
第5章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
    5.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规划
        5.1.1 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
        5.1.2 经济转型的战略步骤
    5.2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原则和模式
        5.2.1 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
        5.2.2 经济转型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5.2.3 经济转型的模式
    5.3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调整与优化研究
        5.3.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3.2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和主要措施
        5.3.3 接替产业项目选择模型
    5.4 经济转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5.4.1 转型过程中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
        5.4.2 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
        5.4.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5.4.4 坚持对外开放
第6章 经济转型的相关支撑体系和政策建议
    6.1 经济转型的支撑体系研究
        6.1.1 经济转型的资金支撑体系
        6.1.2 经济转型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6.1.3 经济转型的人才支撑体系
    6.2 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2.1 产业发展政策
        6.2.2 技术支持政策
        6.2.3 财税扶持政策
        6.2.4 金融援助政策
        6.2.5 企业退出扶持政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8)大同高岭岩煤矸石资源的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同高岭岩煤矸石资源的地质分布
2 大同高岭岩煤矸石资源的岩矿特征
    2.1 大同高岭岩的岩石学宏观特征
    2.2 微观类型及特征
    2.3 电子显微镜下的矿物晶体特征
3 大同高岭岩化学组成及矿物学分析
    3.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3.2 DTA差热分析
    3.3 X光射线衍射分析
    3.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5 其它矿物
4 成岩机理
5 结论

(9)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缺陷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系统框架
    1.6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煤炭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 世界煤炭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2.2 我国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3 我国煤炭开发利用中“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代价
3 资源与环境约束:迫切需要转变煤炭增长模式
    3.1 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2 我国的煤炭资源状况并不乐观
    3.3 煤炭生产面临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
    3.4 煤炭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模式
4 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4.1 煤炭产业的特性
    4.2 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定义、特征与大煤炭战略构架
    4.3 国际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态势
    4.4 从集约化视角看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走势和目前的问题
5 煤炭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5.1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的原则与方向
    5.2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与产业集群效应
6 构建集约型煤炭产业组织结构
    6.1 企业煤炭生产规模的确定
    6.2 积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6.3 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实现煤炭高效集约化生产
    6.4 小煤矿的整合与改造
    6.5 构建煤基产业联盟
7 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煤炭产业链
    7.1 循环经济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
    7.2 煤炭产业关联分析与产业链模式
    7.3 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
    7.4 典型个案:潞安集团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实践与构想
8 推动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8.1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8.2 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8.3 强化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的国家规制
    8.4 构建推动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8.5 发挥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9 结论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今后在相关研究中的努力方向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大同大型煤系高岭岩加工基地建设的前景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周期视角下煤炭企业筹资战略研究 ——以大同煤业为例[D]. 吴倩倩.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2]煤矸石分选技术研究与应用[J]. 郭秀军. 煤炭工程, 2017(01)
  • [3]选矿提纯与低温焙烧降低煤系高岭土COD及机理研究[D]. 黄腾.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SX煅烧高岭土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宇. 内蒙古大学, 2012(05)
  • [5]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氯化铝(LPAC)混凝剂研究[D]. 陈东旭.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6]煤炭产业链演化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D]. 战彦领.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2)
  • [7]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 钟伦彪. 太原科技大学, 2008(05)
  • [8]大同高岭岩煤矸石资源的矿物学研究[J]. 郝临山,彭建喜,董秀桃.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9]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欧阳新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10]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A]. 唐靖炎,蔡建,张韬. 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 2006(总第54期)

标签:;  ;  ;  ;  ;  

大同大型煤系高岭石加工基地建设前景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