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介绍

济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介绍

一、吉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1](2020)在《磷高效大豆品种的筛选及苗期鉴定方法》文中指出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是喜磷作物,缺磷已经成为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筛选磷高效大豆品种(系)已成为解决大豆可持续生产以及生产上缺乏“可利用”磷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研究中,品种的筛选工作基于产量的结果上进行。为了减少工作量,本研究在利用产量筛选结果的基础上探索在大豆生长早期快速评价和鉴定磷效率的指标和方法,提高磷高效种质资源筛选效率。本研究用从沈阳、铁岭、吉林地区收集的9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苗期、成熟期进行磷效率鉴定,并进行磷高效品种生理特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产量和相对产量为筛选指标,得到一个磷高效大豆品种(系):.09-13;一个磷低效大豆品种(系):.09-5。2.通过与产量筛选结果比对,对苗期磷效率筛选指标进行鉴定与验证。建立了低磷条件下根系磷利用率、根系磷利用率相对值和低磷条件下根体积三个指标计算综合得分值(D值)筛选磷高效大豆品种(系)的方法,认为该三个指标可以作为苗期磷效率初筛的鉴定指标。3.对低磷条件下根系磷利用率(X1)、根系磷利用率相对值(X2)和低磷条件下根体积(X3)三个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D=1.218X1+0.320X2+0.007X3-0.664(P=0.001,R2=0.999)。可根据综合得分值(D值)直接对不同大豆品种(系)的磷效率进行初步评估。4.本试验探究了12号大豆和10号大豆根系中营养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以及参与磷胁迫响应的GmG3PT1等四个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磷高效大豆根系响应低磷胁迫途径和磷低效大豆不同,但具体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姜程琳[2](2020)在《不同玉米品种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主要性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程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化采收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玉米籽粒机收效果与玉米品种特性等密切相关,通过筛选适宜的玉米品种进一步实现机械化收获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选用近年来长春地区主推的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从植株形态、茎秆抗倒伏特性、穗位叶光合特性、籽粒脱水和灌浆速率、产量和实际机收性状等方面,分析品种间差异,为吉林省中部地区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结果表明:1、在玉米植株形态和茎秆抗倒伏性方面,穗位高系数以翔玉998和翔玉211最低;良玉99和良玉66基部向上第3、4、5节的茎秆抗折力,单位节间干重等抗倒伏性能指标在所有品种中位于前列;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富民985为最大,吉农玉833和1259最低。2、在穗位叶光合和荧光特性方面,翔玉998和翔玉211两个玉米品种的穗位叶光合特性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相反,良玉99和良玉66则在所有品种中处于下游位置。3、在籽粒脱水和灌浆速率方面,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授粉后15天各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脱水速率最快的为天育108,最慢的为吉农玉1259。授粉后25-35天,各品种脱水速率急速下降,翔玉998达到最大值,吉农玉1259脱水速率最低。授粉后55天,各品种间,天育108籽粒脱水速率最快。4、在籽粒产量和机收特性方面:富民985、翔玉998和天育108三个玉米品种在试验时间内的籽粒产量在8个品种中较高;其次为翔玉211和吉农玉833和吉农玉1259。在实际机收过程中,天育108成熟时含水量最低,破碎率、杂质率、落穗率和落粒率均较低,产量在所有品种中也处于前列。5、综合分析玉米植株形态和茎杆抗倒伏、穗位叶光合和荧光、籽粒产量和灌浆等方面研究,本试验认为翔玉998、富民985品种各方面性状比较均衡,较适宜东北地区机械化采收。在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品种的各项指标,除了抗倒性、籽粒脱水速率,还要与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丰产性和籽粒收获时的含水量等指标结合起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时晚收,以此来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减少机收损失、降低烘干成本,提高产量。

王欢[3](2019)在《玉米萌芽期耐冷性种质筛选及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低温是限制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培育耐冷品种是减少此种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发掘耐冷基因是培育耐冷品种的重要前提,构建稳定性好、准确性高的耐冷性鉴评体系是耐冷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耐冷性功能标记的开发,加速了玉米耐冷种质挖掘和耐冷品种培育的进程。本研究通过对低温胁迫下萌发期和芽期的多项耐冷性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对玉米开展萌发期和芽期的耐冷性综合评价,筛选耐冷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结合70份自交系的高通量基因型数据与耐冷性评价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耐冷性状显着相关的SNP。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萌发期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萌发期10℃低温胁迫下6个单项指标均综合为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系统聚类将65份杂交种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14、24、16、7、4份。系统聚类同样将70份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9、26、19、9、7份。2.低温胁迫下芽期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2℃胁迫下芽期存活率,将自交系和杂交种均分为5级。杂交种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3、3、7、32、20份。自交系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1、4、3、37、25份。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将41,372个SNP和70份玉米自交系耐冷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3个与萌发期耐冷性显着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玉米的第1、3、4、5、6、8、10号染色体上,能解释9.30%到25.9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芽期耐冷性显着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玉米的第1、2、7、8、9号染色体上,能解释5.66%到28.39%的表型变异。

李洋[4](2016)在《吉林省宜精播玉米种子质量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精量播种是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趋势,玉米种子活力是决定玉米种子能否精量播种的关键因素之一。单粒精播模式面临的最大风险即为田间出苗率不足,种子田间出苗率是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重要指标,而影响种子田间出苗率有很多因素,我国北方春播玉米区播种时受影响的最大因素是春播时的低温。因此,筛选出与田间最相近的室内模拟环境,同时对不同精量播种玉米品种的种子质量进行鉴定,探讨鉴定不同基因型玉米精量播种品种的种子质量鉴定方法,为单粒精播模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提供的2014-2015年间吉林省主推不同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经过2年的时间,在吉林省西部(洮南),中部(公主岭),东部(桦甸)3个地区,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田间出苗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在室内对玉米种子低温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测定,综合发芽指标比较分析,筛选建立种子质量鉴定方法。利用本试验建立的玉米适宜精量播种种子质量鉴定方法,对所选用的试验材料进行种子质量差异性评价,旨在建立玉米精量播种种子质量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本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省春播季节土壤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春季低温是吉林省春季播种时的制约因素之一。早播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的平均出苗率均要低于适播条件下的出苗率,同时早播条件下平均出苗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高于适播条件,说明采用提前播期的方法作为宜精播玉米品种种子质量的田间筛选与鉴定方法是可行的。利用此播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筛选出13份最适宜吉林省地区精量播种的玉米品种,分别为德育919、吉单53、禾育89、德美亚3号、先玉335、吉单441、农华101、吉单56、迪卡516、吉单513、平安169、良玉188、良玉99,平均田间出苗率均在89.5%以上,可以将89.5%的田间出苗率作为鉴定宜精播玉米品种的田间评价指标。2.在种子萌发期,通过对供试品种种子设置2℃、5℃、8℃3个水平低温梯度,处理时间设置7d、8d、9d、10d、15天5个水平的筛选,结果表明,采用8℃/9d的低温黑暗胁迫条件进行处理后,转入25℃常温下发芽,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36,标准差、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20.61、26.02%,并且供试品种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能够客观地区分不同玉米品种的种子质量差异,通过聚类分析表明,以第一聚类的种子平均发芽率94%为最低标准,可用于宜精播玉米品种种子质量的鉴定与筛选指标,这些宜精播检测技术和指标的建立,将提高吉林省宜精播玉米品种种子质量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以用于宜精播玉米新品种培育的研究中,加强种子质量优质遗传基质研究,开展更大范围的宜精播种质资源筛选,为宜精播育种提供种质基础。

李月英,赵清[5](2014)在《论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经济贸易一体化日趋成熟的今天,高科技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以及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种业大国,种业领域的成果保护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1吉农高新公司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现状分析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吉林省

姜伊[6](2014)在《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及防控技术》文中提出大豆根腐病(Soybean root rot)是大豆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生分布广、病原种类繁多、危害严重,难以防治的世界性大豆病害。在全世界各大豆主要生产国均有发生,最早由美国学者(Crommell)在1917年发现和报道,此后一些大豆种植国家如巴西、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德国及中国等先后报导了该病的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春大豆区、华北大豆区和黄淮大豆区,传播方式为土传。生产实际调查大豆病害时发现该病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0%-30%,严重地区可以减产60%,个别地方还发现了绝产的地块,对大豆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多个大豆生产地区采集大豆根腐病发病样本,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致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有4种,即为镰刀菌、疫霉菌、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其中,镰刀菌出现频率最高,为59.1%,其次是疫霉菌,为49.8%,腐霉菌为23.7%,立枯丝核菌出现频率较低,为1.9%。各大豆产区根腐病原菌分布为镰刀菌以东部和中部分离出现频率较高,分别是23%和25%;疫霉菌以东部、北部和中部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22.7%、23.4%和25.8%;腐霉菌以北部和中部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24.6%和31.1%;立枯丝核菌中部出现频率较高,为40%。通过人工接种方法鉴定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镰刀菌,有58份材料表现了良好的抗病性,其中国外品种4份,主栽品种31份,资源材料7份,品系材料16份;其中黑龙江省占14份,吉林省占11份,辽宁省占6份。人工接种疫霉菌,有54份材料表现了良好的抗病性。其中国外品种3份,主栽品种31份,资源材料7份,品系材料13份;其中黑龙江省占14份,吉林省占9份,辽宁省占8份。在鉴定出单一抗病材料的基础上同时鉴定出抗镰刀菌和疫霉菌的双抗材料共有8份,为抗性资源的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刘国宁[7](2013)在《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光合作用与根系活力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和生理变化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关于根系生理功能变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根系活力与地上生物量及光合作用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主推大豆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和根系伤流量及地上生物量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分析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根系伤流量和根系活力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试图阐明吉林省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光合特性的演化规律,并揭示根系与地上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大豆品种改良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该试验于2010年和2011年两年进行,选择1923年至2009年间育成的大豆品种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和比叶重等光合指标的测定,以及对不同生育期根系伤流量和根系活力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测定,进一步分析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从1923年到2005年,82年来每公顷籽粒产量提高80.2%,平均每年增加0.98%。生育期82年来缩短了14.7天,平均每10年缩短1.83天,而产量随大豆品种熟期的缩短而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收获指数提高了58.03%,且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0.8099**);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3.9196μmolCO2·m-1·s-1,提高了18.09%,平均每年提高0.22%,产量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r=0.6102**);叶片气孔导度提高了22.91%,平均每年提高0.27%,但产量与叶片气孔导度未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8.3804μmolCO2·mol-1,平均每年降低0.1022μmolCO2·mol-1;蒸腾速率提高了57.29%,平均每年提高0.69%,产量随蒸腾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6316**,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而显着减少,82年来减少了22.3%;叶片表观叶肉导度提高了49.54%,平均每年提高0.60%,产量随表观叶肉导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叶片气孔限制值降低了8.25%,平均每年降低了0.10%,产量随叶片气孔限制值的增加而降低;叶片比叶重提高了91.82%,平均每年提高1.12%,产量随比叶重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4464*;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7.41%,平均每年提高0.21%,产量随叶绿素的增加而增加;小叶面积降低了47.37%,平均每年降低0.58%。籽粒产量与Pn和Pn/Ci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而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品种育成年代而显着降低与籽粒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这三个生理指标可以作为衡量籽粒产量的育种指标。(2)从根系伤流液和根系活力看,在V4期,根系伤流量86年来增长了9.10%,年平均增长率为0.11%;根系活力增长了10.24%,年平均增长率为0.12%;在R2期,根系伤流量86年来增长了18.29%,年平均增长率为0.21%;根系活力增长了27.38%,年平均增长率为0.32%;在R4期,根系伤流量86年来增长了16.01%,年平均增长率为0.19%;根系活力增长了24.22%,年平均增长率为0.28%;在R6期,伤流液重量86年来增长了20.22%,年平均增长率为0.24%;根系活力增长了10.83%,年平均增长率为0.13%。由此可知,在R4期年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同时在R4期伤流液重量与育成年代呈显着正相关,R4期是大豆栽培中保证根系活力的关键阶段,通过优良的栽培措施保证R4期及以后较高的根系活力是保证大豆高产的核心栽培技术手段。(3)从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看,在V4期,地上生物量86年来增长了10.81%,年平均增长率为0.13%;根系生物量增长了28.10%,年平均增长率为0.33%;单株生物量增长了11.68%,年平均增长率为0.14%;在R2期,地上部生物量86年来增长了6.99%,年平均增长率为0.08%;根生物量增长了17.65%,年平均增长率为0.21%;单株生物量增长了8.55%,年平均增长率为0.10%;在R4期,地上86年来增长了24.76%,年平均增长率为0.29%;根生物量增长了21.13%,年平均增长率为0.25%;单株生物量增长了24.21%,年平均增长率为0.28%;在R6期,地上部生物量86年来增长了10.51%,年平均增长率为0.12%;根生物量增长了9.27%,年平均增长率为0.11%;单株生物量增长了10.05%,年平均增长率为0.12%。由此可知,根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在R4期与育成年代均呈显着正相关或极显着正相关,在V4、R2和R6期,大豆品种的器官生物量与育成年代虽也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这表明,R4期大豆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对产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使植株器官生物量得到显着增加,可能与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的改善有关,特别是R4期的根系活力,在R4期,伤流液重量和根系活力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呈显着正相关,也证明了地下部分与地上光合作用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根系伤流液重量和根系活力可以作为衡量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指标,为今后选育高光合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4)大豆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根系活力、根系伤流液重量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地上部分与地下根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两者是协同进化的,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是地上器官与地下器官协同进化的结果。在R4期,根系活力和根系伤流液重量和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关系最为显着,在R2期和R6期,根系活力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并未达到显着水平。R2期和R4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较好的协同关系,但在R6期,根系活力急剧下降,根系伤流液重量迅速减少,但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不大,说明根系活力的下降先于光合作用的下降,因此大豆植株后期的早衰现象,可能是由于根系的提前衰老导致植株后期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因此我们通过延缓根系的衰老,有可能延缓生育后期光合作用的下降,进而提高产量。

唐力[8](2012)在《派生品种对水稻育种创新及运用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粮食增长中,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授权品种在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中逐渐起着关键作用,采用相同授权亲本育成的新品种数量大幅度上升。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未对派生品种做出法律规定,派生品种不但可以申请品种权,而且在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不需要获得原始品种权人的许可。国际上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议由来已久,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中关于派生品种的规定则成为焦点问题。农业育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更多优良的新品种,推动农业发展。原始品种创新的溢出增进了社会福利,但是,社会或消费者能够获得这种溢出效应的前提是有不断增长的技术创新。我国派生品种开发是否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增长,并最终影响到社会及消费者通过获得溢出增进的福利,则对派生品种经济影响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以原始品种创新的溢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将育种创新及其运用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全文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从国际上对派生品种规则的起源,即国际育种者权利制度的变迁,审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发展的价值取向,分析派生品种对水稻品种创新增长及品种推广趋向的影响。二是选取派生品种经济效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派生品种对水稻生产和农户生产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中国加入UPOV1991文本限制派生品种的潜在影响。具体研究内容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派生品种规则起源及发展中国家管理该部分的目的是为后面章节的分析奠定研究背景。派生品种实际上是对研究免责权利的限制,极大地保障了原始品种权人的经济利益,但对于再研发者皆有不利之处。发达国家强力推行UPOV1991文本高标准保护,更多的是其实力强大的跨国种业集团利益驱动的结果。而派生品种条例对发展中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具有一定局限性,我国应首要完善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制度。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最终目的是推动育种创新运用,保证农产品种供应、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研究内容二:派生品种对水稻育种创新现状影响分析运用系谱分析法研究获得原始品种及其派生品种,通过派生品种开发对水稻品种创新增长与品种推广趋向的影响,分析限制派生品种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其一,原始品种创新的溢出刺激了水稻品种创新增长,派生品种对原始品种增长并未呈负作用。被大量运用于后续创新的原始品种仅集中于少数几个品种,原始品种创新的准公共物品特征需要由政府承担供给,原始品种创新的溢出促进了企业创新申请,使私人育种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其二,派生品种创新促进水稻品种多元化推广。相对于非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0.67-6.67万公顷),派生品种对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6.67万公顷)推广贡献较大;第三,我国现阶段加入UPOV1991文本限制派生品种将会削弱后续育种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商业育种创新,较大程度上约束公共科研机构间、公共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创新溢出。政府政策应为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而努力。研究内容三:派生品种对水稻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重点利用宏观水稻生产数据探讨派生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首先运用遗传单一性指标法,分析来源于相同原始亲本的我国不同水稻主产区生产的遗传单一性问题,结果显示:1999-2009年我国原始亲本对水稻生产平均遗传贡献达0.25,并且生产上来源于相同原始亲本的遗传单一性变化并未逐渐增长;由于我国对杂交稻育种高度重视,籼稻育种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籼稻产区原始亲本的遗传贡献远大于粳稻产区。其次,基于1999-2009年中国21个水稻主产省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原始亲本对水稻改良的遗传贡献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的整体水平。限制派生品种将增加研究成本和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可能放缓农业生产进程。研究内容四:派生品种对农户生产收入的作用效果本章运用江苏省农户水稻生产调查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分析派生品种与原始品种的种子价格、出售价格、生产率及生产收入的差异,构建农户生产收入函数模型,分析派生品种采用对农户生产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派生品种的种子价格显着高于原始品种;派生品种采用对农户生产收入具有积极影响。派生品种创新有利于农业生产特性改良,提高农民福利。因此,利用原始亲本进行改良不应受到知识产权的限制。限制派生品种将使得品种权交易成本和维护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政府未采取补贴等政策措施,这部分成本将转嫁给农民,增加农民的用种成本;如果政府采取补贴或强制性许可措施保护农民利益,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增加制度的社会成本。

陈子奇[9](2012)在《大豆GY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油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用油。大豆油的生产原料--大豆,在我国有着广阔的种植面积。但是目前国内大豆来源的80%却依靠进口。进口的大豆出油率比国产大豆出油率高,且价格低廉,是造成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本地大豆竞争力,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致力于提高大豆油含量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相关报道证明,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即大豆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会有所上升。已经有多人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点。但研究方向一般是从抑制大豆脂肪代谢途径相关酶活性入手,很少有研究报道从抑制大豆蛋白质表达这一方向来着手提高大豆脂肪含量。本实验通过RNA干扰技术,构建了大豆11S球蛋白GY1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和花粉管通道法将RNAi表达载体转化进大豆子叶节中,抑制大豆11S球蛋白GYl基因的表达,使大豆贮藏蛋白含量降低,从而达到提高大豆脂肪含量的目的。为提高大豆脂肪含量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构建了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l:通过EcoR I和BstEⅡ双酶切植物表达载体p7α P-Gy1的功能序列(种子特异性启动子+GY1基因正义片段+功能性间隔序列GFP+GY1基因反义片段),将其插入到含有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的多克隆位点处,经PCR、酶切检测均与预期结果相符合,成功构建了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1。对大豆草铵膦抗性做了本底筛选试验,确定了5个大豆品种对草铵膦的选择压:吉农28的临界筛选浓度为3.5mg·L-1;吉林30和吉农27为3.0mg·L-1;DE2259为2.5mg·L-1;吉农17为2.0mg·L-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获得转化的吉农28大豆To代植株2株,T1代植株12株,T2代植株16株。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共获得大豆种子312粒,其中包括“吉农27”103粒,“吉新豆1号”111粒,“通农13”98粒。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NAi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l已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基因组DNA中,通过RT-PCR检测分析表明RNA干扰在转录后水平发挥了作用,对大豆11S球蛋白GY1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有明显的干扰效果。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11S球蛋白表达含量降低。利用BUCHIN-500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转化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转化植株的蛋白质平均含量36.07%,与非转化植株对照组的37.50%相比,平均降低1.43个百分点,最大降低2.05个百分点,降至35.45%;转化植株的脂肪含量有所提高,脂肪平均含量为21.28%,比非转化植株对照组的20.52%平均提高0.76个百分点,最大提高1.45个百分点达到21.97%。

张云月[10](2011)在《携带hrpZpst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大豆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油脂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营养丰富。而大豆病害是当前制约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瓶颈问题,每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在大流行的年份甚至可能绝收。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侵染大豆的茎、叶、荚和籽粒,影响光合作用,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在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灰斑病菌给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使大豆外贸出口蒙受了巨大损失。目前,传统的抗病育种手段周期长,效率低;而且抗性资源有限,抗性容易退化,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的结合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及种质资源的更新开辟了新途径。在进化过程中病原细菌会侵染植物,抗性寄主植物或非寄主植物在抵御侵染的过程中基于过敏性反应的抗病机制,发生不亲和反应而获得抗性。研究发现植物病原菌的hrp基因参与介导过敏反应的发生。由hrp基因编码的非特异性激发子harpin蛋白能够诱导非寄主或者抗性植物的过敏反应,刺激植物产生自然的免疫机制,使植物对后继侵染产生广谱抗性,因此hrp基因在植物防卫反应的诱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hrpZpsta基因是从烟草野火病原菌中克隆分离得到的,与来源于丁香假单胞菌的hrpZ基凶的同源性为100%。试验采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了以生物安全型标记基因badh作为筛选标记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hrpZpst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hrpZpsta基因导入大豆,经过抗性筛选,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Southern杂交、RT-PCR和SDS-PAGE鉴定分析,以期选育出抗灰斑病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为基础,将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hrpZpst上完整的hrpZpsta基因表达元件PCaMV35S-hrpZpst-NOST插入到pCAMBIA1301的多克隆位点SalI和BamHI处,构建成以抗旱耐盐基因badh为筛选标记的安全型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hrpZpsta。确定了吉林30和DE2259大豆子叶节NaCl的选择压力为200mmol/L。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hrpZpsta基因导入大豆,经抗性筛选并用PCR方法进行初步检测获得了20株T0代再生阳性植株,其中‘吉林30’12株,‘DE2259’8株,转化率为2.5%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hrpZpsta基因导入大豆,获得775粒转化籽粒,其中‘吉林30’267粒,‘DE2259’196粒,‘吉农17’80粒,‘吉农18’108粒,‘吉农27’76粒,‘吉农28’48粒。经抗性筛选并用PCR检测,从获得的种子苗中初步筛选出30株阳性植株,其中‘吉林30’15株,‘DE2259’10株,‘吉农28’5株,转化率为3.9%。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PCR检测,得到T1代阳性植株138株,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50株,其中‘吉林30’30株,‘DE2259’20株;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88株,其中‘吉林30’36株,‘DE2259’32株,‘吉农28’20株。得到T2代转基因阳性植株210株,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72株,其中‘吉林30’40株,‘DE2259’32株;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138株,其中‘吉林30’70株,‘DE2259’38株,‘吉农28’30株。为进一步确定外源基因的整合情况,随机抽取经PCR检测呈阳性的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阳性植株均出现杂交信号,而非转基因植株没有出现杂交信号,由此证明外源目的基因hrpZpsta已经整合进大豆基因组中。对经过Southern杂交分析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进行RT-PCR和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在受体大豆中获得表达。

二、吉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磷高效大豆品种的筛选及苗期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磷素现状
        1.2.2 磷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作物磷效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根系形态测定
        2.3.2 生物量测定
        2.3.3 氮、磷含量及磷利用率测定
        2.3.4 产量测定
        2.3.5 隶属函数计算公式
        2.3.6 苗期筛选体系符合度及初筛淘汰率
        2.3.7 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3.8 相关基因表达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产量结果对90个大豆品种(系)进行筛选
    3.2 47 个大豆品种(系)产量及相对产量
    3.3 对47个大豆品种(系)的产量进行分析
    3.4 苗期47个大豆品种(系)根系形态特性及磷利用率分析
    3.5 建立苗期磷效率初筛指标
    3.6 回归方程的建立
    3.7 回归方程的验证
    3.8 苗期生理指标验证
        3.8.1 根系氮、磷含量的变化
        3.8.2 苗期大豆根系营养同化相关酶的变化
    3.9 大豆磷效率相关基因表达量
        3.9.1 Gm G3PT1在不同磷效率大豆根系中的表达
        3.9.2 Gm PT1在不同磷效率大豆根系中的表达
        3.9.3 WRKY15在不同磷效率大豆根系中的表达
        3.9.4 SEC12在不同磷效率大豆根系中的表达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2)不同玉米品种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主要性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玉米光合及荧光特性
    1.4 茎秆特性研究
    1.5 籽粒相关特性
    1.6 适宜机械化籽粒脱水速率的关系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品种
    2.3 试验设计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玉米品种株高和穗位高
    3.2 不同玉米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
    3.3 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特性
    3.4 不同跟玉米品种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
    3.5 不同跟玉米品种籽粒相关特性
    3.6 产量及相关因素
    3.7 玉米植株主要性状与机械化收获质量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玉米萌芽期耐冷性种质筛选及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冷害的概况及对玉米萌芽期的影响
        1.2.2 玉米萌芽期耐冷鉴评
        1.2.3 提高玉米萌芽期耐冷研究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萌发期耐冷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耐低温指标的测定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玉米芽期耐冷鉴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耐低温指标的测定
    2.3 玉米自交系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1 试验材料
        2.3.2 芯片选择
        2.3.3 SNP基因型的获得
        2.3.4 群体结构分析
        2.3.5 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杂交种萌发期耐冷性鉴定
        3.1.1 玉米杂交种萌发期耐冷性指标鉴定结果与相关性分析
        3.1.2 主成分分析
        3.1.3 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3.1.4 回归分析及耐冷鉴定指标的选择
    3.2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冷性鉴定
        3.2.1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冷性指标鉴定结果与相关性分析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3.2.4 回归分析及耐冷鉴定指标的选择
    3.3 玉米杂交种芽期耐冷性鉴定
    3.4 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冷性鉴定
    3.5 玉米自交系萌芽期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1 SNP基因型的获得
        3.5.2 群体结构分析
        3.5.3 玉米耐冷相关性状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玉米种质耐冷性鉴定温度的选择
        4.1.1 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鉴定温度的选择
        4.1.2 玉米芽期耐冷性鉴定温度的选择
    4.2 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
    4.3 玉米自交系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吉林省宜精播玉米种子质量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精量播种开启了玉米生产技术的变革
        1.1 玉米精量播种模式研究进展
        1.2 精量播种模式下玉米种子质量标准
    第二章 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2.1 种子活力
        2.2 种子活力的测定
        2.3 种子活力影响因素
    第三章 提高种子活力技术的发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吉林省宜精播玉米种子质量评价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吉林省宜精播玉米种子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2.1 不同玉米品种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发芽情况比较
        2.2 发芽床基质成分的筛选
        2.3 不同的低温胁迫、处理时间对玉米种子发芽相关指标的影响
        2.4 最适胁迫处理时间的进一步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论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吉农高新公司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2 种业企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成果的研发创新源头成为窃取新品种的主战场
    2.2执法主体与原种业企业藕断丝连, 植物新品种权人维权举步为艰
    2.3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人为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2.4 侵权、假冒品种通过直销逃避监管, 侵害品种权人利益, 造成农民生产风险及隐患
3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宣传工作, 树立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3.2提高行业进入门坎, 规范行业自律
    3.3 制定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3.4 建立并完善品种审认定及品种授权的全过程的标准化及规范化体系
    3.5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 营造多层面的立体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网络
    3.6 建立各级行政执法规范的约束机制, 加强各类执法人员的自身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

(6)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及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概述
        1.1.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1.1.2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
        1.1.3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
        1.1.4 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1.5 大豆根腐病发生主要影响因素
        1.1.6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技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菌样本采集及分离
    2.2 病原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豆根腐病病原分离结果
        2.3.2 大豆根腐病原菌的地区分布
        2.3.3 不同地区病原菌出现频率比较
        2.3.4 不同土壤类型病原菌出现频率
        2.3.5 不同大豆品种上病原菌出现频率
第3章 抗病资源筛选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豆材料来源
        3.1.2 鉴定方法
        3.1.3 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自然条件下鉴定结果
        3.2.2 人工接种鉴定结果
第4章 利用品种抗病性防治大豆根腐病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大豆抗源材料
        4.1.2 鉴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抗资源的鉴定与利用
        4.2.2 双抗资源的鉴定与利用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光合作用与根系活力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遗传改良研究
        1.1 大豆遗传改良的研究
        1.2 吉林省大豆品种改良历史回顾
    第二章 大豆光合作用、根系活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2.1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2.2 大豆叶片特性与产量关系
        2.3 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
        2.4 大豆根系与光合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与叶片光合特性的演化关系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根系活力与地上生物量的演化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1.1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光合特性的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2 吉林省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根系伤流液和根系活力的演化
    1.3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分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演化及其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1.4 吉林省大豆遗传改良工作展望
    1.5 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派生品种对水稻育种创新及运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2.1 原始品种及派生品种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标、假说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说
        1.3.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技术创新外部性理论
        2.1.3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
        2.1.4 技术创新与政府干预理论
        2.1.5 现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研究动态
        2.2.2 育种创新激励与派生品种规则的研究动态
        2.2.3 育种创新效益与派生品种规则的研究动态
        2.2.4 现有文献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派生品种规则起源及发展中国家管理
    3.1 派生品种规则起源
        3.1.1 研究免责条款
        3.1.2 农民特权条款
        3.1.3 国际育种者权利制度变迁
    3.2 发展中国家对派生品种管理
        3.2.1 派生品种规则的有限适用性
        3.2.2 发展中国家农业遗传资源保护
    3.3 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概述
        3.3.1 植物新品种概念
        3.3.2 品种权与专利
        3.3.3 品种权人的权利与限制
        3.3.4 公共科研成果的产权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派生品种对水稻育种创新现状的影响
    4.1 稻谷生产地位及历史变化
        4.1.1 稻谷在世界的地位
        4.1.2 稻谷生产历史变化
    4.2 水稻育种创新历程
        4.2.1 育种阶段进展
        4.2.2 优良种质及其衍生系统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原始品种及派生品种系谱
        4.3.2 数据来源
    4.4 派生品种对水稻品种创新及推广影响分析
        4.4.1 派生品种对水稻品种创新增长的影响
        4.4.2 派生品种对水稻品种推广趋向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派生品种对水稻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遗传多样性经济影响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1 遗传单一性指标
        5.2.2 模型选择
        5.2.3 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遗传单一性变化
        5.3.2 遗传贡献与水稻单产的时空变化
        5.3.3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派生品种对稻农生产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农户生产收入影响因素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1 方差分析
        6.2.2 模型选择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采用农户的基本特征
        6.3.2 方差分析结果
        6.3.3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政策建议
        7.2.1 合理分配育种角色,增强创新能力
        7.2.2 严格把关品种审查,加强品种选育
        7.2.3 健全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保护农业遗传资源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水稻原始亲本遗传改良贡献的时空变化(1999-2009)
附录2 江苏省水稻生产情况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大豆GY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
    1.2 大豆油的应用及改良途径
    1.3 RNA干扰及其研究进展
    1.4 转基因作物安全标记问题的探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1的构建
    3.2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1的鉴定
    3.3 大豆子叶节对草铵膦选择压的确定
    3.4 农杆菌工程菌株鉴定
    3.5 不同基因型大豆对丛生芽再生率的影响
    3.6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法遗传转化
    3.7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
    3.8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9 转化植株Southern杂交检测
    3.10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3.11 转基因植株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测定
    3.12 SDS-PAGE分析
    3.1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构建了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1
    4.2 确定了大豆子叶节对草铵膦的选择压
    4.3 转p3301-GY1植株的获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携带hrpZpst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大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
    1.2 hrp基因的研究
    1.3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
    1.4 抗生素选择标记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吉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磷高效大豆品种的筛选及苗期鉴定方法[D]. 王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不同玉米品种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主要性状特征分析[D]. 姜程琳.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3]玉米萌芽期耐冷性种质筛选及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王欢.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4]吉林省宜精播玉米种子质量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D]. 李洋.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5]论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 李月英,赵清. 中国种业, 2014(03)
  • [6]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及防控技术[D]. 姜伊. 黑龙江大学, 2014(10)
  • [7]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光合作用与根系活力变化的研究[D]. 刘国宁.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 [8]派生品种对水稻育种创新及运用影响研究[D]. 唐力.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9]大豆GY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的研究[D]. 陈子奇.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10]携带hrpZpst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大豆的研究[D]. 张云月.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济农牌水稻种子系列新品种(系)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