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4万人享受低保

晋中4万人享受低保

一、晋中四万市民享受低保(论文文献综述)

黄楚楚[1](2019)在《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加之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妥善解决养老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上由政府负责的养老服务事业普遍存在床位紧张与管理体制落后等现状,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且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现状。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养老服务领域也开始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构经营模式,即“公建民营”。这种运营模式自提出以后,便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成为现阶段养老机构改革的大方向,对于我国机构养老改革创新有着深远的价值。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为研究对象。作为福州市首批开展“公建民营”模式改革的养老机构,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丰富的事实资料为基础,从福州市鼓楼区老年公寓公建民营模式选择背景、公建民营模式运营流程、公建民营改革后提供服务的情况以及运营中的优势与不足等多方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福州市鼓楼区老年公寓在“公建民营”模式中的具体运营情况,从中发现该模式可推广的借鉴经验与仍待完善的地方,为福州市今后在“公建民营”模式相关规划与政策性文件的决策上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捉进我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的深入推进,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赵彪[2](2019)在《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市辖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降低城市发展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十九大又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作为调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市辖区正好处于纵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重构的焦点所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不仅包括经济体制转型,还包括社会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转型,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城市化支撑,市辖区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于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体制维度和空间维度,探究市辖区应该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设置,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外需不振、投资乏力,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作为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等级化造成的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之车与建制之马不匹配、人口频繁流动与真实分布造成的资源错位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城市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时代的问题。当前的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等问题,共有2.7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长期的家庭分割对家庭关系、子女身心健康、老人养老等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解决这些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形成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就有必要对市辖区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伴随着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实践需求的不断增加,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关于市辖区改革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本研究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整体性治理、尺度重构、施坚雅区域体系等理论,运用了GIS和RS技术,通过对市辖区的体制内涵、演化历程、发展路径、调整模式、作用机制和政策绩效的研究,探索当前我国城市型政区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强调了降低体制成本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市辖区改革对于破除城市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行政区划研究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多重思维,市辖区改革必须与城市化和行政区划改革两个更宏大的系统相对接,才能看清当前市辖区面临的复杂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三是详细分析了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及其转换逻辑,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是把“双刃剑”,若实际经济发展中行政区划“不需要调整的调了”,或“需要调整的没调”,都会产生体制与现实的“矛盾”,要把行政区划当作一种资源,做到有效化解矛盾,真正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四是阐述了建国以来市辖区设置可分为大幅调整期、波动上升期、地市合并期、大城市主导期和战略引领期,市辖区设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是论述了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的调整路径、主要模式和空间差异,发现市辖区设置呈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两种扩张路径相结合,“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偏向共存的特征,提出市辖区变动可以分为规模增减、结构调整、建制转换三种模式。六是分析了当前我国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体制障碍和空间瓶颈,其中市辖区设置的体制障碍包括市与市辖区、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市辖区设置的空间瓶颈主要包括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市辖区面积过小、市辖区建制缺失和市辖区空间结构不合理四类,并对各类问题分别举例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七是发现了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显着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撤县(市)设区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中小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市)改区效果更加显着,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也具有最佳调整期,并以大西安建设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市辖区优化设置的对策建议:(1)基于城市群思维统筹推进市辖区空间优化布局。城市群内要重点考虑(培育形成网状城镇体系),根据城市群发展需求和自身基础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重要发展轴线上(重在培育发展轴),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非关键地区(重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重点优化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有效回应其市辖区规模不适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着重布局区域次中心城市,再次是县级市等其他中小城市,不同等级的城市空间距离要适度,特大镇问题的解决也要优先考虑城市市辖区的发展需求。(2)重点解决大城市市辖区规模不适度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只有大城市的区划先行调整好了,城市群内部的次一级区划调整才能进行,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区划调整是上位规划,只有上位规划调整了,才能落实次一级的区划调整,大城市行政区划界线的划定落实,将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大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布局优化的重点。(3)调整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设置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共同作为历史政区边界的划定原则,造成一些完整的生态环境单元被不同的行政边界所人为分割,加大了行政区交界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为此要优化行政边界的设置原则,可基于实际情况跨河流设置行政边界。(4)市辖区调整应重点关注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只有在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都较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增设市辖区,在开发强度大、发展潜力小的城市,更需要进行内部城市空间重构,区县重组的可能性较大。增设市辖区时,首先要看中心城区是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其次看拟设市辖区是否具有典型的城市型政区特征,再次要符合地域相邻、紧密相连的条件。

张辉[3](2018)在《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扶贫工作是政府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而精准扶贫则致力于使扶贫攻坚走上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的道路,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施策、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来实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聚焦当前贫困现状而积极探索出来的一条治贫、脱贫的新路子,精准扶贫对摆脱贫困、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项目,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对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具有误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本文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腐败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从扶贫、精准扶贫、腐败等概念出发,并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一系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腐败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挪用专项扶贫资金、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并且呈现出腐败主体基层化且群体化、腐败涉及面广且手段多样、腐败地区分布广且西部腐败情况严重、腐败金额差距悬殊且社会影响恶劣等方面的案例数据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其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其三,扶贫监督不完善;其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可以说,腐败主体的主观寻租动机及客观的寻租机会,都助长了扶贫腐败的风气,而要真正扭转这种风气,彻底解决精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还需从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及严肃惩处等方面着手,让扶贫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让扶贫回归正轨,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刘燕[4](2018)在《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的支持体系研究 ——以山西省S县为例》文中指出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流动人口增多,异地婚恋的成功率增加,农村外来媳妇数量上升。她们是兼具“移民”和“媳妇”的双重外来者,面临更多的社会适应困难,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学界关于外来媳妇社会适应的支持体系的研究对象包括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媳妇和城市外来媳妇,支持体系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生活支持,根据支持提供主体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影响支持效果的因素包括关系强度、个体特征和社会角色。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山西省S县为调查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研究该地农村外来媳妇的适应状况和支持体系状况,找出其支持体系存在问题进而分析原因。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该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阐述,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社会支持方面,尤其是关于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研究的成果,进而提出本篇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构架。第二章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山西省S县农村外来媳妇的社会适应状况。第一,就业途径、收入、家庭经济压力、社会保障为操作指标的经济适应状况;第二,村内公共事务关注、村内活动参与、社会交往、家庭生活方面的生活适应状况;第三,以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为主要内容的心理适应状况。第三章从社会支持内容的经济、生活、心理三个维度作为本章的三部分,每部分出以社会支持提供的不同主体分别分析,即以政府、村委会为主的正式社会支持和以血缘、业缘、地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第四章分析了S县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体系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其社会适应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济保障和就业扶持不到位、社会交往重心的变迁、夫家人不重视并且受到本村村民的偏见和歧视。原因主要从正式支持体系的扶持不到位,非正式支持体系关系强,同质性强,信息获得同质性高以及农村外来媳妇自身人力资本角度分析。第五章提出了关于完善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体系的对策,包括政府机构高度重视并承担相应责任,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作用,强化家庭支持,巩固朋友支持,发挥农村外来媳妇自身主观能动性。农村外来媳妇的经济适应状况影响其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状况,生活适应状况较差,心理适应方面主要是受本村人的歧视,认同度低。对于她们的社会适应问题正式支持体系发挥的作用较少,非正式支持体系主要提供经济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缺乏,因此,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她们更好的适应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黄超[5](2018)在《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异地移民搬迁引起民族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对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社会转型理论,而且有利于移民社区的社会整合和社区发展。本研究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一个裕固族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深描和比较分析,呈现了裕固族移民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家庭、邻里、社区等群体和组织在结构、功能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转型过程,从而整体性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机制。移民搬迁促使移民生计方式完成了“定居牧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型,移民身份实现了“定居牧民-传统农民-现代农民”的转型,发展理念由“生存性发展”理念向“投资性发展”理念的转型。在发展转型的推动下,移民的家庭结构、功能、家庭成员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发生变迁。移民家庭结构核心化速度加快,客观上形成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夫妻道德规范,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赡养负担减轻、抚养责任加重子代为重的特征,兄弟姐妹之间基于人情伦理的礼仪性互动依然存在,但互动过程中的利益考量成为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移民搬迁使得移民邻里关系发生了转型。以人情化为主要特征的邻里道德规范进入移民社区之后,更多地呈现出利益性交换的特征。移民生计方式从牧业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灌溉系统的依赖,客观上要求成立新的邻里组织——方田,方田在移民社区建设、灌溉管理、组织生产、社区管理、娱乐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方田整体利益至上及对斤斤计较者排斥的组织伦理。在发展乡村经济和“项目制”背景下,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了由移民前主要承担税金收缴等“向上”的职能向“向下”的转型,村委会的职责除了日常管理服务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申请各种发展项目。在项目的申请和分配的实践中,社区公共道德从移民初期的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向工具性公平观的变迁。在移民社区发展过程中,移民们为了实现相关家庭的利益,适时组织成立小群体,开展超越家庭、方田、社区组织、甚至是跨社区的利益争取和权益维护的实践,有选择地运用人情、亲戚、道德、法律等规范实现自我利益,移民社区的道德整合机制呈现出“混合性道德规范”的特征。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考察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发现从移民个体联结成群体和组织的社会联结纽带的性质来看,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由“人情性差序场”向“混合性差序场”转型;移民互动规范从“人情性道德规范”向“工具性道德规范”变迁;共同体的道德内涵从价值引导的工具转型为利益调整的工具。从裕固族移民的社区社会转型机制来看,发展转型是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外源性推动力量,移民主体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移民社区转型的内源性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口流动加速了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

李瑞峰[6](2018)在《《东方杂志》对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报导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利用军事及政治压力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封闭的中国开始被迫认知世界。此后伴随着条约制度所附带资本主义工业化、近代化等技术与价值因素的进一步输入,在以通商口岸为基地逐渐向内地渗透,传统中国城乡一体,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状况被打破,中国逐渐步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逐渐衰落的迹象开始显现并日益恶化。尤其是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乡村积累已久的矛盾爆发,农村经济破产、农村金融枯竭、农民离村潮等一系列严重的事实使得乡村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崩溃边缘。此时由于中国知识界对于以往社会革命忽视乡村的反思,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所在,严重的乡村危机进入舆论的关注视野。而作为近代舆论载体的报纸杂志自然也参与到这一时代性问题的讨论之中,《东方杂志》就是其中重要代表之一。《东方杂志》作为近代专业性最强的学术性杂志,自清末创办以来就一直对于社会状况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及时的报导,特别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前期对于近代都市发展、粮食短缺的关注以及农民运动的关注,使其建构了有效的社会舆论话语体系,成为关注近代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时代性背景。针对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危机,《东方杂志》则不例外的给与了持续关注,在这一时期登载了大量有关农村社会状况的调查报告和有关乡村危机对策讨论的文章,成为时人关注乡村、复兴农村问题谈论的一个广阔舆论平台。本文试图通过对《东方杂志》有关二十世纪20-30年代乡村危机的报导内容进行梳理,来理清《东方杂志》对于乡村危机这一时代性问题的关注内容和其特点,从而分析媒介报导视野之中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成因及其相应的挽救乡村危机措施,并进而探讨《东方杂志》乡村危机舆论报导的价值所在。

单梦媛[7](2016)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JY社区为例》文中认为论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城市社情的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实践提供可行性的对策支撑。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相关服务需求不断加大,城市社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社区矫正、弱势群体、失业人群、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不断复杂化。这些新特征、新情况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与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关于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历史较短,研究还需更多与中国社情相结合。因此,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这不仅是国家政策所趋,也是社会现实所需。论文主要研究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实践过程中供需匹配程度,二是如何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首先利用文献调查法综合分析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目前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情况作简要评述,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研究目的,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或市场组织,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之和。在此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的调查方法对JY社区进行深入实地调研,掌握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实际供给情况、居民的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特征、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现状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料,结合第一手数据资料分别从供给与需求两条脉络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从中找出该社区公共服务实践发展中主要存在一些问题:该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社区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结构存在弊端、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管理不善而满意度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标准及法规滞后。在对具体案例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用“SLEPT”分析法分别从社会、法律、经济、政治、技术五方面,从宏观角度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社区公共服务实践经验,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具体提升对策,政府还需努力建立与完善“四个机制,一个体系”,即:构建社区公共服务需求驱动——供给机制,建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整合机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监督机制,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配套管理体系。

车芸姗[8](2016)在《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住房保障的总体规模以及人均住房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下,山西省也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出台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并付诸实施,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全国看来山西省住房保障水平依旧偏低,而且各地级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运用熵值法对山西省各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与测算,结合住房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住房保障水平各地区差异的原因,提出提高山西省各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并促使其趋向合理化的政策建议。期望能够为类似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山西省及地级市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前人提出的住房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从住房保障覆盖水平、面积水平和资金水平三个角度出发建立衡量山西省住房保障水平的指标体系,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各地级市住房保障的水平进行测算,得出各地级市住房保障综合评分情况,通过对得分情况的对比,得出山西省11个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高低情况的相对排序:大同市、朔州市的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而临汾市、吕梁市的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市其保障水平仅排在第5位等方面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住房市场、政策等影响住房保障水平的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相对高低差异的原因,发现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因素是影响住房保障水平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城市发展水平及住房的市场状况对不同地区的住房保障水平起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因此,从住房保障相关政策、经济发展、供需情况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地级市城镇住房保障水平合理化并提高山西省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的建议。

汪洋[9](2014)在《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又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GDP指数的上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改善,公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呈现了增长的趋势。政府为公民提供高效、优质、满意、公平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重视,这显然与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较好的改变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态势也在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城乡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策略。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和党中央的指示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各类制度建设,以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为公共服务指明了方向。2012年1月大连市政府在《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改善大连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等相关措施。为此,必须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就业、人口计生、公共交通等方面入手,勾画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蓝图,让全体社会公民享受到同等待遇,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作为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大连作为全国的重要发展城市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虽然在公共服务总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但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需求中也存在很大问题。如何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关系到民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研究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对解决大连城乡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路径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其他城市也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将根据大连市的现状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为立足点,结合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平与正义理论、供给需求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相关思想,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归纳研究法对大连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其它的不足,主要从政府的财政体制的不完善、政府承担公共事务权责不明确、城乡之间供给机制的不合理、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的城乡发展等原因,导致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异。同时,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实践经验,根据大连城乡发展的具体的实际情况,从深化政府的政策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制定法律法规和扩大群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和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的道路。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导论。研究了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然后对相关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加以综述。针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在从国内外文献中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挑选。第二章,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进行了逐一分析和界定,系统的阐述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第三章,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发展。分别从基础教育方面,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分析了目前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第四章,根据发达国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我国发达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借鉴与启示,给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予以借鉴。第五章,实现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解决措施。这一部分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和加强多元参与等方面的建议,解决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建议。

张艳琴[10](2014)在《山西戏曲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短暂的繁荣,进入了危机时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西戏曲又逐渐受到官方重视,渐有抬头趋势。但真实的山西戏曲到底如何?从戏曲进入危机时期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在不断探索,但鲜有人从戏曲市场的角度研究。本文打破以往只研究剧种剧团等供方市场而忽视了戏曲需求方的研究缺陷,从供需双方的发展变化着手,进而研究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得出一些山西戏曲的发展规律。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和具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论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在梳理了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和分析了其在新时期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文章从第二章开始,对山西戏曲市场之构成生产方(剧团)、经营场所(剧场)、消费者(观众)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了建国以来山西戏曲剧团的体制变迁、数量变化和区域分布,并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看到了省级剧团和市级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五分之一,他们的总收入却占整个收入的五分之三;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的五分之四,他们的总收入仅占五分之二。这几类剧团在市场上呈现出演出场次和总收入不成正比的现象。剧场是同时实现戏曲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戏曲市场的交易性特征。山西省的戏曲演出场所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用于传统神庙祭祀演出的乡村舞台,他们洒落于山西各个乡镇农村,在戏曲的经营场所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了戏曲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集体性购买特征;第二种是近代城市兴起之后,出现的茶园、戏院进而发展成为建国后的室内剧场,作为最能体现戏曲商业交易的场所,如今却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买票消费看戏的交易特征;第三种是一些为举办堂会演出所搭建的临时演出场所。在对观众的考察中,文章基于对“普通观众群”、“大学生”以及“戏迷观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戏曲市场中的消费者年龄偏大,但不缺乏年轻观众群体。他们可以接受低价戏票的购买方式,但市场上提供给他们观看演出的机会有限,传统的乡村舞台和新兴的网络是他们观看戏曲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戏曲观众,但调查结果显示出这部分潜在的观众群体接触戏曲的机会很少,戏曲未来的消费观众存在威胁。当然,他们对戏曲的审美趋向也在调查中显现出来,这要求剧团如果要以观众为服务对象的话,就势必要调整包括演员和编剧在内的整个生产计划。戏曲市场的运作和演出业态类型体现了戏曲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文章以剧团为中心,考察剧团与演员、编剧、经纪人等市场要素的关系,进而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剧团与演员和编剧从建国后的捆绑关系逐渐向松散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受市场配置的倾向。至目前,剧本买卖市场已然形成。同时文章探索了戏曲经纪人的来源,分析了山西当代戏曲经纪人的类别,以及他们对山西戏曲市场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我们将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分为政府市场、民间市场以及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三种市场类型,并详细论述的他们的演出内容、发展变迁和特征。尤其在分析庙会演出时,文章选取了上党地区的戏曲演出、临汾蒲剧团2012年的演出和晋祠庙会演剧的发展变迁来立体式呈现山西民间庙会演出的变化,得出了目前虽然民间庙会仍是山西戏曲演出业态的主要内容,但呈现出缩水的态势。同时其购买特征体现出集体性或者纯粹的个人购买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着许多新兴艺术元素的竞争,内部由于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也出现了演员之间、剧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引发了戏曲市场的巨大变化,其竞争的结果是市场在戏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导致了从业人员和观众人数的减少。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山西戏曲市场具有如下特点:大、小剧种的演出市场不平衡;演出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当前的戏曲市场仍以庙会演出为主,同时向多元化的演出原因发展,但演出市场在逐步缩小;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新世纪以来,山西戏曲市场呈现复苏趋势,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的发展特点。文章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内因方面得出了戏曲艺术行业在其他生产领域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的大环境中,其还是原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既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进行集约式生产,这就决定了其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价值永远不可能改变,唯一改变的只能是戏价的必然升高,这一方面对消费人群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拨款填补资金空缺,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剧团脱离政府补贴而完全走向市场是不可能的。当然,农村戏曲市场受购买力的限制,市场上将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外因方面主要受到文革、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城中村改造、农业税费改革以及政治环境等政策性的措施影响。同时还受到大众传媒、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非政策因素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山西戏曲市场所拥有的戏曲资源和演出生态优势。生产力水平薄弱、剧团内部机制不灵活、民营剧团品牌意识薄弱、财政资助方式的老化、经纪人制度落后、戏曲观众逐年下降等是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劣势。同时山西戏曲市场也拥有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西实施发展文化强省以及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机遇。但在这机遇面前我们仍不能忽视其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晋中四万市民享受低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中四万市民享受低保(论文提纲范文)

(1)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养老机构
        二、公建民营
    第二节 相关理论阐释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私合作理论
第二章 我国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
    第一节对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相关政策的梳理
        一、相关支持政策
        二、相关保障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养老机构主要运营模式
        一、公建公营模式
        二、民建民营模式
        三、公建民营模式
        四、三种模式优劣比较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养老机构供求失衡的需要
        二、公私协作的互补优势
        三、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第三章 公建民营模式的实践——以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为例
    第一节 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的发展概况
        一、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公建民营模式选择背景
        二、鼓楼区老年公寓公建民营模式的运营流程
    第二节 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的运营成效
        一、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公建民营改革后提供服务的情况
        二、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运营的优势与不足
        三、几点启示
第四章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评估体系不完善
        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二节 运营资金不充足
        一、机构面临盈利困境
        二、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第三节 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不足
        一、专业护理人才短缺
        二、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
第五章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养老机构评估机制
        一、建立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质量绩效评估制度
        二、强化管理与监督机制
    第二节 拓展养老机构资金筹资渠道
        一、政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二、发挥民间慈善资金力量
    第三节 加快养老护理队伍建设
        一、加强员工职业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二、注重人才管理,切实提高福利待遇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辖区行政区划改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1 行政分割与政府碎片化问题
        2.1.2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
        2.1.3 行政区划与财政体制改革
    2.2 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城镇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2.2.2 行政区划制度与市制改革取向
        2.2.3 市辖区体系改革与建制创新
    2.3 相关述评与本文的切入视角
第三章 基本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行政区划
        3.1.2 县
        3.1.3 县级市
        3.1.4 市辖区
    3.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比较辨析
        3.2.1 县与县级市的体制差异
        3.2.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
        3.2.3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转换
    3.3 相关理论基础
        3.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3.3.2 尺度重构理论
        3.3.3 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
        3.3.4 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章 经济结构转型与市辖区体制变迁的阶段与脉络
    4.1 阶段一(1949-1957):体制转轨下市辖区的大幅波动与逐步规范
    4.2 阶段二(1958-1977):投资规模与粮食产量的双重制约
    4.3 阶段三(1978-1997):经济分权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阶段四(1998-2011):土地财政催化大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4.5 阶段五(2012 年以来):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布局引领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我国城市市辖区空间扩展的基本趋向与主要模式
    5.1 城市布局调整与市辖区扩展的演化路径
        5.1.1 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5.1.2 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
        5.1.3 “大区制”和“小区制”
    5.2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模式
        5.2.1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
        5.2.2 市辖区设置的主要模式
    5.3 市辖区设置的现状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5.3.1 我国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状况
        5.3.2 各省市辖区设置的现实需求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6.1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其影响
        6.1.1 市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1.2 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2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空间瓶颈及其影响
        6.2.1 城市型政区地域化问题
        6.2.2 市辖区面积过小问题
        6.2.3 市辖区建制缺失问题
        6.2.4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制转型与城市发展:市辖区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
    7.1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说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平行趋势检验
        7.4.2 改变控制变量
        7.4.3 灯光指数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市辖区改革:以大西安为例
    8.1 大城市市辖区改革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焦点
        8.1.1 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也是体制改革
        8.1.2 中小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城市
    8.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瓶颈与“大西安”的战略突破
        8.2.1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大西安
        8.2.2 行政区划改革:大西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8.3 大西安行政区划不合理导致的主要问题
        8.3.1 城三区的城市管理问题
        8.3.2 西咸新区发展的问题
        8.3.3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
        8.3.4 咸阳城市衰落的问题
    8.4 基于城市群思维重构大西安行政区划新格局
        8.4.1 推动西安向北跨河发展
        8.4.2 妥善解决咸阳出路问题
        8.4.3 加快渭北地区设市进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点
一、精准扶贫腐败的基本理论阐述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二、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现状——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
    (一)案例的选取说明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主要表现
    (三)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数据特征
    (四)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危害性
三、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
    (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
    (三)扶贫监督不完善
    (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
四、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预防腐败
    (二)规范管理,多方面约束腐败行为
    (三)完善监督,形成扶贫干部不能腐的氛围
    (四)严肃惩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的支持体系研究 ——以山西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地选择及现状
        1.3.3 研究方法
        1.3.4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 S县农村外来媳妇的社会适应状况
    2.1 经济适应状况
        2.1.1 家庭经济压力较小
        2.1.2 就业途径狭窄且就业率低
        2.1.3 收入不均且总体水平低
        2.1.4 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和维权意识淡薄
    2.2 生活适应状况
        2.2.1 村内公共事务管理参与低
        2.2.2 参与村内活动积极性低
        2.2.3 社会交往重心迁移
        2.2.4 婆媳矛盾突出
    2.3 心理适应状况
        2.3.1 身份认同模糊
        2.3.2 本村村民身份认可度不高
        2.3.3 地域认同趋势良好
        2.3.4 婚姻满意度较高但是家庭地位需提升
第三章 S县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的支持体系分析
    3.1 S县农村外来媳妇经济支持体系
        3.1.1 正式支持体系提供普惠性帮助
        3.1.2 非正式支持体系决定性支持
    3.2 S县农村外来媳妇生活支持体系
        3.2.1 村委会调节家庭矛盾
        3.2.2 非正式支持体系“近水解近渴”
    3.3 S县农村外来媳妇心理支持体系
        3.3.1 正式支持体系帮助自我实现
        3.3.2 非正式支持体系增加幸福感
第四章 S县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体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S县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4.1.1 经济保障和就业扶持不到位
        4.1.2 “娘家人”支持功能弱化甚至消失
        4.1.3 本村村民与“夫家人”不重视
    4.2 S县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漠视
        4.2.2 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力量薄弱
        4.2.3 个人内在支持元素的缺失
第五章 S县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支持体系的完善
    5.1 强化正式社会支持体系功能
        5.1.1 政府机构高度重视并承担相应责任
        5.1.2 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作用
    5.2 充分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
        5.2.1 强化家庭支持
        5.2.2 巩固朋友支持
    5.3 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支持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三、移民视角下的裕固族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本文的架构
    第四节 田野点概述及资料收集过程
        一、田野点概述
        二、资料收集情况
第二章 裕固族移民搬迁与发展转型
    第一节 国家反贫困视野中的裕固族移民搬迁
        一、国家层面的“异地搬迁扶贫”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移民村
        三、发展话语构建:LH乡裕固族的移民动员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的生计变迁
        一、移民前的生计方式:定居牧业
        二、移民初期的生计方式:传统农作物的种植
        三、订单农业后的生计方式:多元生计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发展理念的转型及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一、移民之前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二、移民初期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三、订单农业引进后的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四、移民社区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第三章 裕固族移民家庭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结构的转型
        一、牧业生活时的家庭结构及规模
        二、移民社区的家庭类型及规模
        三、移民社区的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牧业时期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男主女辅
        二、移民社区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分工合作
        三、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分工更加明确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牧业生活时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二、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三、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四、未来孝道受到的可能冲击
    第四节 裕固族移民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的变迁
        一、牧业时期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二、移民社区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互助及共同赡养父母
        三、老家与移民社区兄弟姐妹互动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四、兄弟姐妹互动关系的边界:经济利益
第四章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邻里关系居住格局的变迁:分散居住-比邻而居
        二、邻里日常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型:村民关系-邻里关系
        三、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人情性互动-工具性互动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组织化:方田的形成及其运行
        一、新的生活需要方田和井长
        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井长
        三、井长的产生:从推选到抓阄
        四、方田制度:先定政策后执行
        五、监督井长:井灌小组
    第三节 方田的功能及整体性伦理观
        一、方田的功能
        二、方田组织伦理:整体利益至上
        三、被疏远的斤斤计较者:对违背方田整体利益者的惩罚
第五章 裕固族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转型的背景:项目制
        一、对户帮扶与移民社区生成
        二、政策项目与社区建设
        三、生活适应与生计发展项目
        四、项目支持与社区发展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的转型
        一、移民前村委会的主要职责
        二、订单农业之前村委会的责任:移民生活适应及脱贫
        三、订单农业后的村委会的主要责任:争取项目为主
    第三节 裕固族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
        一、移民过程中项目分配道德:人情伦理
        二、移民初期项目分配道德: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三、订单农业后项目分道德:工具性的公平观
第六章 家庭、方田、社区互动中的利益与道德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项目竞争人情伦理
        一、移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少了
        二、柳方村打井开地申请的多次尝试
        三、养殖小区一期项目的报名与分配
        四、养殖小区一期项目分配中的“关系”运作
    第二节 小群体项目争取中的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一、五户人家的林带
        二、林带中的利益:耕地
        三、管道铺设过程:小群体的行动
        四、林地管道铺设中的利益与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第三节 小群体维权实践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一、老家草场承包权问题的来源:从鸡肋到资金补贴
        二、移民争夺草场承包权的实践
        三、移民维权行动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
        一、移民社区的发展转型
        二、移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三、邻里关系的转型
        四、基层社区组织转型
        五、家庭、方田、社区互动机制的转型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道德变迁
        一、发展理念转型:“生存性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二、移民家庭道德的变迁
        三、邻里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四、移民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工具性公平观念的生成
        五、移民社区道德变迁的趋势:“人情性道德规范——工具性道德规范”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主导机制
        一、发展转型与社会转型
        二、利益主导与道德变迁
        三、国家、市场与社会转型
    第四节 讨论: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性质
        一、“差序格局”范式的再应用:从人伦主导到利益主导
        二、个体联结纽带的复杂性:利益与道德互构
        三、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多元属性:“混合性差序场”
    第五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及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栏表
附录(三) 移民社区村貌及居住格局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东方杂志》对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报导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主要资料来源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危机初现:《东方杂志》关注中国乡村危机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东方杂志》的创刊与报导内容的转向
    第二节 二十世纪20—30年代《东方杂志》报导重点的凸显
        一、从对近代都市的关注到对农村重要性的认识
        二、从对粮食短缺的关注到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三、由农民运动的关注到对农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 危机关注:《东方杂志》报导中国乡村危机的焦点内容及特点
    第一节 对农民生活困苦的报导
    第二节 对农村金融枯竭的报导
    第三节 对农村教育缺失的报导
    第四节 对农民离村潮的报导
    第五节 《东方杂志》对中国乡村社会危机报导的主要特点
        一、报导内容重视调查
        二、报导视野广泛开阔
        三、报导专业学术性强
第三章 危机为何:《东方杂志》对中国乡村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二节 封建剥削
    第三节 自然灾害频仍
    第四节 兵灾匪患频繁
    第五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
第四章 危机何解:《东方杂志》探讨挽救中国乡村危机的措施
    第一节 改良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村教育的提倡
    第三节 农村金融救济
    第四节 废除苛捐杂税
    第五节 改革土地制度
第五章 对《东方杂志》报导中国乡村危机的评价
    第一节 促使乡村危机的社会广泛关注与应对
    第二节 推动“乡村问题”成为重要时代命题
    第三节 模糊了危机的地区性差异与致因本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JY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查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无结构访谈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社区
        2.1.2 社区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
    2.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治理理论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JY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3.1 乌鲁木齐市JY社区概况
    3.2 乌鲁木齐市JY社区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3.2.1 乌鲁木齐市JY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情况
        3.2.2 乌鲁木齐市JY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第四章 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失衡
        4.1.2 社区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结构存在弊端
        4.1.3 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有限
        4.1.4 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满意度低
        4.1.5 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标准及法规滞后
    4.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2.1 社会因素
        4.2.2 法律因素
        4.2.3 经济因素
        4.2.4 政治因素
        4.2.5 技术因素
第五章 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典型经验及借鉴
    5.1 加拿大本拿比市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经验借鉴
        5.1.1 加拿大本拿比市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实践情况
        5.1.2 加拿大本拿比市社区公共服务经验启示
    5.2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经验借鉴
        5.2.1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实践情况
        5.2.2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经验启示
第六章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策
    6.1 构建社区公共服务需求驱动——供给机制
        6.1.1 形成“无缝式”居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6.1.2 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参与机制
        6.1.3 创新型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6.2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整合机制
        6.2.1 社区公共服务整合化管理
        6.2.2 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6.3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机制
        6.3.1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6.3.2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6.4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6.4.1 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6.4.2 制定社区公共服务准入机制
        6.4.3 制定社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6.5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管理体系
        6.5.1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管理制度
        6.5.2 制定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住房保障水平相关理论
    2.1 住房保障相关概念
        2.1.1 住房保障
        2.1.2 住房保障水平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公平分配理论
        2.2.4 政府干预理论
    2.3 住房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
        2.3.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状况
        2.3.2 人口结构状况
        2.3.3 商品住房市场状况
        2.3.4 政府住房保障政策
    2.4 小结
第3章 山西省住房保障现状
    3.1 全省住房保障概况
        3.1.1 住房保障发展历程
        3.1.2 保障性住房发展状况
        3.1.3 住房保障水平
    3.2 各地级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3.2.1 各类保障性住房总体建设情况
        3.2.2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情况
        3.2.3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情况
        3.2.4 廉租住房建设情况
        3.2.5 棚户区改造情况
    3.3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测算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指标分析
        4.2.1 住房保障覆盖水平
        4.2.2 住房保障面积水平
        4.2.3 住房保障资金水平
    4.3 综合评分结果
        4.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综合评价指标值及排序
    4.4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成因分析
    5.1 住房保障水平影响因素选择与量化
    5.2 Ⅰ类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全省相对排序成因分析
    5.3 Ⅱ类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全省相对排序成因分析
    5.4 Ⅲ类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全省相对排序成因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促进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合理化建议
    6.1 着力提高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
    6.2.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给
    6.3 动态调整各地级市住房保障水平
    6.4 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观念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山西省各地级市各类棚户区建成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研究框架图
2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2 均等化
        2.1.3 公共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2 公平与正义理论
        2.2.3 供给需求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3.1 大连市概况
        3.1.1 行政区划
        3.1.2 国民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
        3.1.3 城乡居民收入
    3.2 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特点
        3.2.1 基础教育方面
        3.2.2 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3.2.3 社会保障方面
    3.3 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3.3.1 城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3.3.2 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合理
        3.3.3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3.3.4 城乡公共服务分布质量与数量不够均衡
4 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的借鉴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4.1.1 美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4.1.2 英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4.1.3 德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4.2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经验
        4.2.1 北京市的经验
        4.2.2 厦门市的经验
    4.3 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4.3.1 公共服务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4.3.2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4.3.3 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
        4.3.4 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
        4.3.5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
5 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5.1 深化城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
        5.1.1 优化财政支出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
        5.1.2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
    5.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
        5.2.1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发展
        5.2.2 建立多元参与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5.2.3 深化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平等
    5.3 转变政府职能
        5.3.1 转变政府理念,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5.3.2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转型
        5.3.3 建立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城乡绩效考评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山西戏曲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山西戏曲市场背景概述
    第一节 建国前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改革开放的实行带来了宽松文化环境的重建
        二、市场经济大环境
        三、科技进步下的大众传媒环境
    第三节 山西戏曲的资源概况
第二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剧团
    第一节 山西戏曲剧团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山西戏曲剧团的分布与数量变化
    第三节 山西戏曲团体所占市场份额分析
        一、省级剧团
        二、市级剧团
        三、县级剧团
        四、民营剧团
        五、小结
第三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演出场所
    第一节 乡村舞台
    第二节 室内剧场
        一、建国之前的室内剧场
        二、建国以后的室内剧场
        三、现状
第四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消费者
    第一节 对普通观众的调查
        一、回收问卷结果统计
        二、问卷分析
    第二节 对大学生的调查
        一、收回问卷结果统计
        二、问卷分析
    第三节 对戏迷的调查
        一、调查地点及方式
        二、回收问卷统计结果
        三、问卷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运作
    第一节 剧团的内部运作
        一、剧团内部构成
        二、剧团的成本与收入
        三、剧团与生产要素的关系
    第二节 山西剧团的外部运作
        一、剧团和编剧的关系
        二、剧团与经纪人
第六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类型
    第一节 政府市场
        一、演出业态类型
        二、山西戏曲政府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第二节 民间市场
        一、演出业态类型
        二、民间戏曲的演出特点
        三、发展变化
    第三节 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演出市场
第七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竞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市场的竞争态势
        一、戏曲市场外部的竞争环境
        二、戏曲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
    第二节 竞争的结果
        一、从业人员的变化
        二、观众的变化
    第三节 山西戏曲市场与其他省市的戏曲演出市场之比较
        一、山西戏曲市场活跃程度最高
        二、山西戏曲市场经营较为落后
第八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特点与现状成因探析
    第一节 发展特点
        一、大、小剧种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
        三、演出市场有所萎缩,演出原因向多元化发展
        四、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
        五、山西戏曲演出市场收益增加,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
    第二节 影响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因素
        一、内因
        二、外因
第九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山西戏曲市场的 SWOT 分析
        一、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优势(strengths)
        二、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劣势(weakness)
        三、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四、山西戏曲市场面临的威胁(threats)
    第二节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剧种剧团概况表
    附录B 剧团演出信息表
    附录C 山西梅花奖演员情况表
    附录D 山西省首届文博会文艺演出信息表
    附录E 《退想斋日记》中的演剧情况表
    附录F 百家戏苑栏目调查问卷(统计表)
    附录G 艺术院校戏曲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H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演出合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四、晋中四万市民享受低保(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金太阳老年公寓为例[D]. 黄楚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D]. 赵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D]. 张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农村外来媳妇社会适应的支持体系研究 ——以山西省S县为例[D]. 刘燕. 山西大学, 2018(04)
  • [5]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D]. 黄超. 兰州大学, 2018(10)
  • [6]《东方杂志》对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报导之研究[D]. 李瑞峰. 宁夏大学, 2018(01)
  • [7]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JY社区为例[D]. 单梦媛.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8]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研究[D]. 车芸姗.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
  • [9]大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 汪洋.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8)
  • [10]山西戏曲市场研究[D]. 张艳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晋中4万人享受低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