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例脑梗死患者症状评价及护理干预

53例脑梗死患者症状评价及护理干预

一、53例脑梗死病人的症状评估及护理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丽[1](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构建。通过课题组前期对急性期PSF患者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以及PSF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分析,以文献检索、系统评价PSF非药物干预措施为循证依据,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制定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订干预方案,再通过预试验对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形成最终完整版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PSF(FSS≥36分)研究对象,采用SPSS22.0软件,计算随机数生成器将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干预方案。入院的24小时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资料;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时分别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第一部分:经过文献检索后,最终系统分析了23篇文献,对18篇RCT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估结果均为B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了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初稿:(1)干预对象:急性期诊断为PSF患者;(2)实施者:经培训合格的护士;(3)干预的时间:共4周,1次/d,20~30min/次;(4)干预场所:神经内科病房;(5)干预的内容:症状评估、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睡眠管理和饮食指导。将构建的干预方案初稿设计为Delphi专家咨询问卷,遴选广东、重庆、安徽和辽宁地区,在神经学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临床护理等领域的20名专家参与Delphi专家咨询。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Cs)为0.80,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7。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ⅹ2=17.64,P=0.003)和0.21(ⅹ2=21.12,P=0.001);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0(ⅹ2=61.78,P=0.001)和0.11(ⅹ2=72.15,P<0.001)。两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修改稿。对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患者的反馈验证干预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操作起来是安全的、可靠的;并形成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共109例研究对象完成了4周的干预措施;试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在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以及SS-QO量表每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2周、干预4周后,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ITT结果显示,两组在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仅维度思维得分无差异(P>0.05)。(3)ITT和PP两种方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在组内效应(基线、干预2周、干预4周)、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组间效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所有维度得分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结果显示:维度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度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对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视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ITT和PP两种方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除了维度思维、视力得分在干预2周和干预4周无差异(P>0.05),其余维度均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P<0.05)。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分析PSF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为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构建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性干预方案能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廖莉莉[2](2021)在《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的头号致死原因,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达1/3,但在临床中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经常被忽视。目的调查临床护士筛查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教学培训及建立卒中后抑郁护理评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检出率及治疗率。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便利抽取298名广东省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性抽取12名相关科室的临床护士和科室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讨影响评估现状的因素。结果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为(84.76+13.255)、(25.08+8.975)、(33.33+5.483)、(26.35+6.71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因素为职称、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态度的因素为所在科室。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行为的因素为职务、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知识得分、态度得分。结论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卒中后抑郁的知识、态度、行为都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的不同特征进行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培训,通过强化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的知识,建立积极评估的态度,从而提高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行为频率,提高护士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

文曹丽[3](2021)在《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进行神阙穴辨证贴敷,评价其对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便秘症状、临床总疗效及舒适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更有效地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入住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损伤科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80例患者,利用SPSS软件随机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神阙穴辨证贴敷干预。每天2次,每次4小时,共干预7天。干预后比较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7天后的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比较两组干预7天后的临床总疗效和舒适状况量表评分。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既往史等资料),骨折的基本情况(患肢、骨折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是否使用镇痛泵、引流管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干预后试验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排便间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便秘症状3.1便秘症状评估表(1)组内比较:干预7天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评估表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7天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便秘症状评估表总分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便秘症状自评量表(1)组内比较:干预7天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PAC-SYM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7天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AC-SYM总分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临床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84.21%),便秘症状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舒适度干预后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GCQ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阙穴辨证贴敷能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改善便秘症状,提高便秘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朱晓萍[4](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韩剑飞[5](2020)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特征;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年龄、性别、性格、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方式、家庭收入、疾病相关资料等)、Piper疲乏自评量表(PFS)、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BT)、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A与HADS-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调查问卷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发放并为患者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在患者知情同意后,由患者按填写要求自行填写。对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填写的患者,研究者向其阅读问卷后按照患者意见如实填写,不使用暗示性语言,当场填写问卷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8份。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症状负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社会支持与癌因性疲乏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P<0.05的检验水准。结果1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总均分为(5.27±1.80)分,行为维度得分为(5.57±2.00)分,情感维度得分为(5.31±2.12)分,感觉维度得分为(5.35±2.06)分,认知/情绪维度得分为(4.90±1.91)分,均属于中度疲乏。2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单因素分析:(1)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方式、家庭收入、疾病部位、疾病分期、既往身体状况、是否知情、术后是否放化疗、术后有无并发症是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的症状强度、症状困扰度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恶心、睡眠不安、胃口差、悲伤、虚弱、癫痫、一般活动、情绪、工作、走路、生活乐趣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因素分析: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较差、疾病部位为大脑、疾病分期高、既往身体状况差、患者知情,术后进行放化疗、症状强度高、症状困扰度大、伴有疼痛、伴有悲伤情绪,身体虚弱,情绪差,生活乐趣减少,焦虑抑郁患者、社会支持度低的患者其癌因性疲乏程度较高,以上因素是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处于中度疲乏水平。中重度癌因性疲乏患者占83.84%,四个维度中行为维度的疲乏程度较重,认知/情绪维度的疲乏程度相对较轻。2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部位、疾病分期、既往身体状况、是否知情,是否放化疗、症状强度、症状困扰度、疼痛、悲伤、虚弱、情绪、生活乐趣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图1幅;表14个;参216篇。

王惠萍[6](2020)在《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现状;(2)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现状;(3)分析健康信念、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应对方式三个维度、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4)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5)评价基于紧张-应对互动模式(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和作用。研究方法(1)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于2019年6月~7月选取的天津市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1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健康信念简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的现状,探究健康信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健康行为五个变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其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2)于2019年8月~11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选取了82例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宣教。干预时间是从入院后第四天开始,院内干预每隔两天进行一次为期5次的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每次约30~40min,院外干预主要以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每周进行1次,为期四周,共4次,每次约20~30min。效果的评价分别在干预前,出院当天以及出院后四周进行。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医学应对方式和脑卒中健康行为。(3)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调查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为(65.04±11.489)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发作次数、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患其他慢性病的种类在健康行为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分为(3.10±0.459)分、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为(75.27±14.276)分。(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与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和面对得分之间呈正相关,即患者的健康信念、面对和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健康行为得分越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与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回避和屈服得分呈负相关,即患者的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越低、回避和屈服得分越低,健康行为得分越高。(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3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调整系数R2为0.631,13个变量共解释了患者健康行为总变异的63.1%。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自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患其他慢性病种类、回避、是否饮酒、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文化程度、面对应对、性别、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年龄、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是否吸烟、社会支持、屈服。2干预结果干预结束时,共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完成了住院期间和院外随访的干预及全部资料的收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结果显示:(1)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在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先持续下降后又缓缓上升的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2)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不断上升后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4)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干预组患者屈服应对得分,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5)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结果显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干预组患者回避应对得分,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研究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分为(3.10±0.45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健康行为得分为(65.04±11.489)分,处于中等水平;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为(75.27±14.276)分,处于中等水平。(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与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和面对应对之间呈正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与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回避应对以及屈服应对呈负相关。(3)患其他慢性病种类、回避、是否饮酒、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文化程度、面对应对、性别、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年龄、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是否吸烟、社会支持、屈服应对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4)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水平。(5)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方式水平和回避应对方式水平。(6)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水平。(7)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水平。(8)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当天和出院四周后的面对应对以及健康行为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屈服应对、回避应对以及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水平均低于干预前。

刘婷婷[7](2020)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不同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分析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3探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生活质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强度。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11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共纳入患者583例,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以及脑卒中影响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应用AMOS22.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445.14±136.88分;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3.02±6.08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3.75±6.63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3.76±6.27分。2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照顾者、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合并其他慢性病个数、脑卒中种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病程、脑卒中家族史、疾病发作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恐惧疾病进展呈负相关关系,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与恐惧疾病进展呈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与恐惧疾病进展呈负相关关系。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在职是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因素;而恐惧疾病进展、自我感受负担、≤1000元、1001~3000元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农合的医疗付费方式是降低生活质量水平的因素。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度较好,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在自我感受负担和生活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1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恐惧疾病进展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2脑卒中患者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照顾者、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合并其他慢性病个数、脑卒中种类不同,生活质量水平存在差异。3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低,恐惧疾病进展水平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4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可以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自我感受负担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间接影响生活质量。

张婷[8](2020)在《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索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诱导缓解期(T1)、巩固治疗期(T2)、强化治疗期(T3)、维持治疗期(T4)4个不同时间点症状的发生频率、强度及症状群的组成成分,并寻找不同时间点症状群的变化规律;分析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临床制定症状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调查,于2018年10月~2019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血液内科住院化疗的116名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4个不同时间点:诱导(T1)、巩固(T2)、强化(T3)和维持期(T4)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患者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使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The Chinese version 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MSAS-Ch)调查症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采用癌症质量功能评价系统共性模块(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generic scale,FACT-G)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的发生率使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生活质量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4个不同时间点症状群的组成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诱导期(T1)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有效回收率96.67%,巩固期(T2)发放并回收问卷101份,强化期(T3)发放并回收问卷83份,维持期(T4)发放并回收问卷72份。T2~T4分别失访15、18和11例,失访原因为拒绝调查4例、转院治疗4例、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死亡18例和骨髓移植15例。2.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的症状处于动态变化中,症状发生率大于20%的数目为23~27个;症状严重程度得分为(1.28±0.61)~(2.84±0.94)分;精力不足、担忧、食欲不振、难以入睡等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4个不同时间点均较高,其中,精力不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位列第一。3.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析出10个症状群:神经心理不适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自我形象受损症状群、病态行为症状群、不良反应症状群、厌食-睡眠相关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躯体症状群、口腔相关症状群和一般症状群。症状群的数目、类型以及群内组成在4个时间点均存在差异。其中神经心理不适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和自我形象受损症状群持续存在。神经心理不适症状群以紧张、难以集中精神为稳定症状,胃肠道症状群以作呕、呕吐为稳定症状,自我形象受损症状群以脱发、体重下降为稳定症状,厌食-睡眠相关症状群以食欲不振、难以入睡为稳定症状,病态行为症状群的组成症状有气促、眩晕、冒汗、咳嗽等,不良反应症状群的组成症状有便秘、瘙痒等,疼痛相关症状群的组成症状有疼痛、手/脚麻痹或刺痛、腹胀等,躯体症状群的组成症状有手/脚肿胀、皮肤改变等,口腔相关症状群的组成症状有口干、口腔溃疡等,但是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组成较为不稳定。4.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诱导期(T1)病态行为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最高(2.52±0.55)分;巩固期(T2)和强化期(T3)神经心理不适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最高,分别为(2.63±0.57)分和(2.54±0.54)分;维持期(T4)疼痛相关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最高(3.35±1.05)分。5.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总分波动在(51.97±13.68)~(56.10±14.28)分,生活质量得分总体处于递增状态,其中,生活质量得分在T1最低,T4最高,T3稍有下降。调查显示,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得分中,功能状况得分最低,其次是身体状况。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身体状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7,P=0.001)。6.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1.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从诱导期缓解期到维持治疗期不适症状数目较多,症状的发生率高、严重程度重,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加强患者的症状评估和症状管理。2.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从诱导期缓解期到维持治疗期形成不同的症状群,结果提示症状群在4个不同时间点有稳定性和动态性两种表现,稳定性是指部分症状群持续出现,动态性是指症状群的类型及内部构成存在差异。3.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每个时间点症状群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干预重点:诱导期(T1)重点干预病态行为症状群;巩固期(T2)和强化期(T3)重点干预神经心理不适症状群;维持期(T4)重点干预疼痛相关症状群。4.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从诱导缓解期到维持治疗期生活质量的功能状况维度得分均最低,提示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整个化疗期间功能损害较重;患者身体状况维度从诱导缓解期到维持治疗期呈现逐步提升状态,提示护士应重视诱导期(T1)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5.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4个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部分维度均呈负相关,说明可以通过症状群的管理,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症状负担,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高[9](2020)在《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可行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降低其发病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建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由科护士长任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组长,定期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神经内科护士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将来自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所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NIHSS评分表和头颅CT/MRI确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周期为10天,将患者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液的纤溶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临床症状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指标,结合临床观察量表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检查结果和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结果1构建了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风险筛查、早期活动、基础护理、机械预防、水化补液、健康教育6个条目。2入院首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padu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Padu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BI评分、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BI评分、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凝血指标除凝血酶时间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两组纤溶指标(D-二聚体测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D-2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前两组行体格检查,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相关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肿胀,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干预结束后两组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检,对照组发生血流瘀滞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和流程参考,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的、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节约了医疗卫生成本,促进了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活动。2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肌力状态,促进了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3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Padua风险量表能初步预警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4在循证护理实践中,通过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知识转化,多学科合作,使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申滨艳[10](2020)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的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脑卒中延续性护理APP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44例脑卒中患者,利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问卷,以现场调查的方式调查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的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机软件的使用状况以及对延续性护理APP内容及功能的需求。采用SPSS version 23.0分析数据,检验的显着性水平ɑ=0.05,以双侧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444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2-94岁,平均年龄67.78±13.03岁;男性256例,占57.7%;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平均得分为4.18±0.61;各维度需求按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4.65±0.58)、康复指导护理需求(4.24±0.80)、并发症护理需求(4.18±0.87)、生活护理需求(4.12±0.70)、APP远程服务功能需求(4.05±0.79);其中APP远程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复发风险评估、用药提醒、科普功能、血压血糖监测、在线问诊、预约上门服务、设置紧急联系人等方面。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状况、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现居住地、是否合并房颤、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残疾状况、跌倒风险等级、压疮风险等级、吸烟、饮酒状况、出院去向、照顾者、康复知识了解程度、复诊情况、是否愿意尝试使用APP,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总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职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房颤、复诊情况、是否首发脑卒中、压疮风险等级、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愿意尝试使用APP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的28.7%。结论1、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且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性。2、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各维度需求按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康复指导护理需求、并发症护理需求、生活护理需求、APP远程服务功能需求。3、性别、职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房颤、复诊、首发脑卒中、压疮风险等级、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愿意尝试使用APP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主要因素。

二、53例脑梗死病人的症状评估及护理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3例脑梗死病人的症状评估及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脑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文献回顾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初稿
    三、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德尔菲专家咨询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临床可行性预试验
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1 Cochrane协作网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附件2 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件4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附录6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附件7 改良Rankin评分表
附件 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附件9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件10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附件11 ADL评定量表
附件1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附件13 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
附件14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
致谢
作者简介

(2)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资料收集方法及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3.1 研究结果
    3.2 讨论
    3.3 量性研究-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临床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1 质性研究结果
    4.2 质性研究-讨论
    4.3 质性研究-小结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特定测评量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一 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附录二 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知信行现状问卷
附录三 护理人员访谈提纲

(3)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现代医学对髋部骨折术后便秘的认识
        1.1 便秘的病名认识
        1.2 骨折术后便秘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学对骨折术后便秘的防治现状
    2 祖国医学对髋部骨折术后便秘的认识
        2.1 便秘的病名来源
        2.2 便秘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便秘的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对骨折术后便秘的防治现状
    3 神阙穴辨证贴敷治疗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理论依据
        3.1 穴位贴敷疗法
        3.2 神阙穴的选择依据
        3.3 穴位贴敷药物组成的选择依据
    4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干预措施
        2.4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质量控制
        4.1 使用同一来源便秘贴
        4.2 相关人员的培训
        4.3 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5 伦理考虑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3 干预前后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3.1 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比较
        3.2 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比较
        3.3 临床总疗效比较
        3.4 舒适状况量表总分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情况分析
    2 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的影响
    3 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的影响
    4 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穴位贴敷治疗骨折术后便秘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疾病临床相关资料
        1.2.3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现状
        1.2.4 影响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单因素分析
        1.2.5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元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
        1.3.2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1.4.1 研究的创新性
        1.4.2 研究的局限性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2.1 肿瘤的概念及其流行病学
    2.2 癌因性疲乏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3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癌因性疲乏的测量工具
        2.4.1 单维度疲乏量表
        2.4.2 多维度疲乏量表
    2.5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2.5.1 一般社会人口学因素
        2.5.2 临床相关因素
        2.5.3 心理因素
        2.5.4 其他因素
    2.6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措施
    2.7 脑胶质瘤的癌因性疲乏研究
    2.8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 B Piper疲乏调查量表
附录 C 安德森症状量表(MDASI)
附录 D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附录 E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附录 F 阿森斯失眠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设
    5 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6 理论基础
    7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8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9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0 统计分析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抽样方法
        2.2 样本的选择
        2.3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伦理问题
    7 结果
        7.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状况
        7.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及健康行为现状
        7.3 不同社会人口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7.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医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7.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8 讨论
        8.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状况分析
        8.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现状分析
        8.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在不同人口学上的差异
        8.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医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8.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的选择
        2.2 样本量计算
        2.3 抽样方法
        2.4 分组方法
    3 研究工具
    4 研究步骤
        4.1 干预方案
        4.2 干预方案的制定
    5 资料收集
        5.1 资料收集方式
        5.2 各指标收集时间表
    6 质量控制
        6.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2 干预前准备
        6.3 干预阶段
        6.4 资料收集与录入阶段
    7 伦理问题
    8 结果
        8.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同质性检验
        8.2 干预前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测指标的同质性检验
        8.3 干预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测指标的效果分析
    9 讨论
        9.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同质性检验
        9.2 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9.3 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的影响
        9.4 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结论及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及健康行为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研究假设
    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样本量计算方法
    4 研究工具
    5 研究步骤
    6 资料收集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分析
    9 伦理原则
结果
    1 量表信度检验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 研究对象各量表得分情况
    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
    5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6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7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和恐惧疾病进展对生活质量的作用路径
讨论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3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对象的相关性分析
    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6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论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探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1 脑卒中
    2 生活质量
    3 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4 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众多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1.1.2 症状群概念及其纵向研究对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性
    1.2 癌症症状群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癌症症状群横断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癌症症状群纵向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白血病患者症状群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4 小结
    1.3 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对本研究的启示
    1.4 操作性定义
    1.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1.5.1 理论基础
        1.5.2 理论框架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目的
    1.8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考虑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随访完成及失访情况
    3.2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一般信息
    3.3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症状体验
    3.4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
    3.5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群的比较及严重趋势变化
    3.6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
    3.7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主要症状
    4.2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症状群、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
    4.3 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
    4.4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5 结论
6 创新与不足之处
7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伦理委员会证明
    附录3 调查问卷
    附录4 本人简历
    附录5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综述 癌症患者症状群纵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临床问题的界定
    二、证据的检索与评价
    三、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四、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 两组干预前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4 两组padua评分比较
        5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6 两组下肢血栓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7 两组患者下肢肌力的比较
        8 两组患者功能残疾水平的比较
        9 两组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
    三、讨论
        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评价性
        1.2 组建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确保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
        2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2.2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2.3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四、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四 Padua量表
    附录五 mRS量表
    附录六 Barthel指数(BI)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工具
        2.3.1 患者的基本资料
        2.3.2 患者使用手机软件状况
        2.3.3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内容及功能的需求问卷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脑卒中患者基本资料
        3.1.1 脑卒中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构成
        3.1.2 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情况
        3.1.3 脑卒中患者生活行为方式相关情况
        3.1.4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相关情况
    3.2 脑卒中患者手机软件使用状况相关情况调查
    3.3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现状
        3.3.1 脑卒中患者生活护理需求现状得分
        3.3.2 脑卒中患者康复指导护理需求现状得分
        3.3.3 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护理需求现状得分
        3.3.4 脑卒中患者疾病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得分
        3.3.5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远程服务功能需求现状得分
    3.4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4.1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3.4.2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初步构建
        3.5.1 界面设置
        3.5.2 功能设置
第四章 讨论
    4.1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现状分析
        4.1.1 患者对疾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4.1.2 患者对康复指导护理需求分析
        4.1.3 患者对并发症护理需求
        4.1.4 患者对生活护理需求分析
    4.2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影响分析
        4.2.1 性别
        4.2.2 职业状况
        4.2.3 收入和复诊情况
        4.2.4 首发脑卒中
        4.2.5 合并房颤
        4.2.6 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和压疮风险等级
        4.2.7 愿意尝试使用APP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53例脑梗死病人的症状评估及护理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D]. 王小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廖莉莉. 汕头大学, 2021(02)
  • [3]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效果研究[D]. 文曹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5]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韩剑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D]. 王惠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 刘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化疗期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纵向研究[D]. 张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D]. 刘高.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申滨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53例脑梗死患者症状评价及护理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