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一、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杨成龙[2](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崔钟锐[3](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渐深入,教育产业的信息化管理也逐渐的获得国内各个高校的关注。对于当前阶段的高校来讲,它们希望教材管理工作能够做到安全、方便。教材是高校进行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能否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会对高校的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由于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的数量以及专业的种类越来越多,国内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校区的扩建工作,相应的教材管理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传统的单机教管系统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当前的管理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怎样更好的进行教学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各个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管理问题之一。本文根据高等院校教材管理效率不高、信息数据查询比较困难等问题,立足在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了专业的教材管理系统设计。以My Eclipse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选择J2EE体系结构进行构建,选择三层架构设计,根据MVC模式的理念,设计出来一套专门的高校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用户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材管理员,一种是系统管理员,包括七大管理功能模块:书费管理、教材入库管理、教材出库管理、教材库存管理、综合查询管理、移动APP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等。针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该系统又进行了优化处理。本文中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相关工作,能够为当前国内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有效的理论跟实践支持。

杨陈莉[4](2019)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定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优质高校建设的重要指标。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各大高校都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宗旨。奖学金的设立正是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努力成才,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而给予的表彰和奖励。奖学金评定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程”,每年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实施。由于大部分环节采用人工操作的特点,不但给相关人员造成巨大工作量,而且不能保证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可能导致奖学金评定结果的不准确,这是过去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显露出来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本文结合用户的实际工作需求确定课题,全文首先进行了新技术拓展和系统需求分析,然后很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功能和系统数据库,最后将设计好的系统实现并测试。系统采用B/S架构,以实现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以及数据库业务逻辑之间的相互独立,既节约了系统维护成本,又增加了系统模块的复用性。系统开发基于java环境,数据库开发工具选用功能强大且易操作的MySQL5。为更好的分析系统功能并确立设计步骤,对系统中流程图和功能结构图等采用Visio软件实现。本系统采用最新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具体采用jquery技术、springboot2框架技术、MySQL5数据库技术、Bootstrap前端技术、Thymeleaf技术、Gradle项目管理技术、Spring security技术等,通过结合多项先进技术实现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定系统的设计。奖学金评定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能够避免传统人工评定的误差,不仅能够有效节约投入成本,提高奖学金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保障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最终实现优化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

刘海涛[5](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冯丽莎[6](2019)在《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810年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以来,高校就一直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知识与文化的神圣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势头迅猛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地方高校虽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和发展速度上拔得头筹,但由于其管理观念滞后、管理制度僵化、组织结构割裂及管理方式落后等内部治理原生问题的切实存在,尤其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风险全球化作用的冲击下,其内部管理体系的“碎片化”倾向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地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地方高校现行内部管理体系进行重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任务目标,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地方高校欲达到好的治理状态,亟需寻求一种全新治理范式解决传统碎片化内部管理体系导致的治理失灵。整体性治理虽初诞于政府治理领域,是对政府破碎治理体系进行系统化再造的理性工具,但由于我国地方高校过去基本依附于政府,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其内部机构设置、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均与政府高度同构。因此,整体性治理理念内含的责任性、公共性、制度化、效率、协调和信息技术等要素,同样适用指导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革新实践,为重构地方高校现代化的内部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界定整体性治理和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并通过整体性治理与地方高校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的适切性分析以论述整体性治理理论应用于建构地方高校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的可行性;其次,采取调查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围绕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法治化、效率性、协调性和信息化等特征,对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手段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挖掘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境并剖析根源;最后,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理念、制度、结构、机制和手段五大治理要素作嵌入式分析,从塑造责任性与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治理理念、建立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整体性治理制度、打造效率性兼具民主性的整体性治理结构、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导入整合与协调的现代信息技术治理手段五方面,提出基于整体性治理视阈下重构地方高校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的路径选择。

王晓玲[7](2019)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实现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课题。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既关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又关乎微观层面高校专业的具体发展实践。本文基于高校专业复杂系统,运用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主体自主适应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构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深入研究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与原则。以此为基础,通过历史研究法、访谈法研究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历史演变,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典型案例。基于此,重新构建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即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一般模型,结合高校专业调整的历史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策略。首先,根据CAS主体自主适应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构建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CAS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机制的研究,认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指以高校作为专业调整主体,与专业内外部需求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执行过程、办学资源配置过程以及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过程,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动、维系、保障高校实现专业动态调整。其次,对于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本质与原则的再认识。基于高校专业的概念,结合高校专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深入剖析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与原则。认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是高深知识逻辑、学生成长逻辑、社会需求逻辑的耦合,三重逻辑的耦合构成了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目标、依据、动力和落脚点。且高校专业动态调整遵循适应与引领的辩证统一,遵循内在逻辑与外在需求的辩证统一,遵循自主与受控发展的辩证统一,遵循整体优化与局部持续改进的辩证统一。第三,分析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化趋势。按照不同历史阶段,高校专业调整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执行、办学资源配置、适应性评估与改进互动特征,并结合类市场机制和准市场机制的划分原则,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分化三个阶段:1949-1984年高校专业调整的计划机制时期;1985-2016年高校专业调整的类市场机制时期;2017年至今,高校专业调整的准市场机制探索期。并进一步围绕激励相容、信息成本、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对三类机制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改进现有的专业调整机制,构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第四,深入分析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典型案例。依据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案例高校在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要素及其信息传递执行、办学资源配置和适应性评估与改进过程的特征。作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提供经验和启示。第五,构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一般模型。根据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中持续存在的参与主体、要素,并结合专业动态调整的两个典型案例的经验和启示,提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成主体,提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实现路径。并提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知识驱动机制、学生选择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并根据不同机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整合四大机制,构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一般模型。第六,提出我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策略。基于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一般模型,结合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策略。即构建以高校作为调整主体,以学生、市场作为内外部需求主体,以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新型主体关系;建立持续更新、积累的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高校自主的信息传递执行制度;建立专业办学资源动态配置制度;实施高校专业适应性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制度。

丁国勇[8](2019)在《高校学生学业表现数据建模研究 ——基于A大学教育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育数据挖掘是对高等学校大规模全样本教育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的技术手段,具有能够辅助高校决策能力、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提升的高校治理价值。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构建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模型,挖掘和利用高校教育数据的价值,有助于丰富学生发展理论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和学业支持体系。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具有可靠的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吸收了国内外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理论框架包括戴维·拉文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分析框架、阿斯廷的学生投入理论与I-E-O模型、乔治·库的学生投入理论与大学生成功要素模型,以及NSSE、CCSS、NCSS等调查研究方案的成果,构建出学校环境、社会及人口统计特征、学生个人特征、学生投入等四维度的高校学生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基于这个分析框架,对个案高校学生学业表现进行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以揭示个案高校教育数据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个案高校学生学业表现上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重点在于揭示个案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独特情况和问题,但通过个案的分析,也有助于认识和分析具有普遍意义的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共同问题。本研究构建了整合型教育数据系统,采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学生学业表现的关联数据,进行数据的清洗、存储;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学生学业表现的特征及差异性;分别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型教育数据系统中的客观数据、整合型教育数据系统中的全部数据三种数据来源,从社会及人口统计特征、个人特征、学生投入等三个维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二元逻辑回归等传统统计方法构建回归模型,贝叶斯网络、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教育数据挖掘方法构建分类模型,并比较各模型有效性,提出高校学生学业表现预测模型的部署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从社会及人口统计特征维度,学生学业表现存在性别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父母教育水平的不同不会带来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从个人特征维度,学生学业表现也存在着科类差异;高考成绩与学生学业表现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人格、学业自我效能、心理状态、体质测试、心理预警状态、学生干部和党员身份与学生学业表现都存在相关性。从学生投入维度,参加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社团和利用图书馆资源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都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就读体验与学生学业表现存在负相关。学业目标与学生学业表现呈正相关。通过对所构建的回归、分类共27个数据模型的比较发现,基于整合型教育系统中全部数据构建的模型最为有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高可解释学生学业表现65.4%的变异量;社会及人口统计特征维度变量的解释力约在13%到18%之间,个人特征维度变量的解释力在7%到20%之间,学生投入维度变量的解释力在10%到17%之间。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最高预测正确率为69%。应用贝叶斯网络、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教育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的12个分类模型,在运行时间、预测正确率、灵敏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相对而言,贝叶斯网络分类模型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的预测有效性要高于决策树分类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贝叶斯网络分类模型的稳定性要高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通过自变量精简减少了 10个自变量,且未明显降低模型有效性。

乔智[9](2019)在《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目前,高校已经形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局面,学费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重要保证。强化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收费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作为高校一项繁琐的教育基础管理工作和经常性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时间集中、收费项目与标准繁多,不但极为耗费人力和物力,而且要做到及时准确、足额到位、不错不漏,难度很大。因此,本文从高校收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创新性的提出提高学生收费管理水平的方法及措施,并据此研发设计出一套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轻收费工作的劳动强度。本文采用面向过程的方法对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同时以MyEcplise为开发工具,运用了 Java等技术,并用MySQL完成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由于本系统采用了基于B/S模式的三层用体系结构,因此,数据库服务、Web服务可以运行于多重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方便了系统后期维护升级操作。本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基础信息、应收款、收费业务、退费业务、减免业务、账表查询、系统管理七个功能模块,财务收费人员可以录入学生基本信息,设置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学生的应收款,通过不同方式收缴学费,按照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各院系、各班级、单个学生的缴费和欠费信息等,该系统功能丰富可以满足当前学生收费管理的需求,而且操作简单易懂,从整体上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办公质量,让学校资源可以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同时信息安全,运行稳定可靠,开发成本低。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学生收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财务部门收费的工作效率,而且在技术上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客户端技术,使数据传输具有效率高等优点,实现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及正规化,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樊慧丽[10](2018)在《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机构知识库的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是其最初的发展和兴起则是源于2001年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至今已经走过1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早期,国内外机构知识库都经历了一段缓慢的发展时期,机构知识库系统服务功能局限、交互性欠缺、用户体验差一直是阻碍机构知识库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现有的机构知识库系统面临转型的挑战,以解决机构知识库发展缓慢,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人员积极探索机构知识库发展的新模式。基于研究信息数据的学科评估、学科建设规划、科研绩效评估等需求日益增长,面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增值服务逐渐成为机构知识库新的服务增长点。近年来,机构知识库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引起了机构知识库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关注,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旨在从科研生态系统的角度思考机构知识库的转型,并设计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系统。本文在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研究过程中,利用文献研究法、知识图谱方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法重点对国内机构知识库典型案例进行评述;最后基于CERIF数据模型构建机构知识库数据模型,提出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系统架构,并以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为例,从角色定位、构建流程和数据服务3个方面对构建的机构知识库进行了实例研究。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3个方面:(1)提出大学科研生态系统概念框架。借鉴科研生态系统已有研究,分析大学科研生态系统关键实体,并提出大学科研生态系统概念框架。(2)探索性地将CERIF数据模型应用于机构知识库系统。基于CERIF模型构建机构知识库数据模型,对机构知识库底层数据进行语义描述和关联,实现机构、学者、成果、项目、评价指标等科研实体之间的精准关联。(3)构建了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系统,而且进行了实例研究。本研究所构建的系统重点关注系统的可用性、科研实体之间的精准关联、数据的精细化统计与可视化分析、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以及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数据服务等方面。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所构建系统在学者画像的构建,个性化服务、数据的智能分析、用户使用统计功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②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相关实证研究。机构知识库的应用效果在未来还有待进一步从学者和用户的角度进行实证检验。③影响机构知识库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在以后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和研究中还应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本研究所构建的系统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否促进论文传播,提高机构作者被引,提升国际排名,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因此,用户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研究和机构知识库系统的可用性评价,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结果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
        六、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工作流的技术
    2.2 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2.3 ADO.NET技术
    2.4 Ajax技术
    2.5 HTML5技术
    2.6 Spring MVC架构
    2.7 JPA技术架构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3.1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整体功能分析
        3.1.1 系统功能模型
        3.1.2 系统业务构成模型
        3.1.3 系统数据安全
    3.2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业务分析
        3.2.1 业务流程
        3.2.2 教材系统业务模型
        3.2.3 数据共享机制
    3.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需求分析
        3.3.2 不同功能模块系统需求分析
        3.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3.4.1 经济可行性
        3.4.2 技术可行性
        3.4.3 应用可行性
        3.4.4 操作可行性
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设计目标
    4.3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3 系统网络拓扑架构设计
    4.4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4.1 用户权限功能模块
        4.4.2 数据库操作功能设计
        4.4.3 用户界面工厂设计
        4.4.4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4.5 书费管理模块设计
        4.4.6 教材入库管理模块设计
        4.4.7 教材出库管理模块设计
        4.4.8 教材库存管理模块设计
        4.4.9 综合查询管理模块设计
        4.4.10 移动App管理模块设计
        4.4.1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5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5.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5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实现环境
    5.2 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2.1 用户登录功能模块的实现
        5.2.2 管理员模块功能实现
        5.2.3 学生模块功能实现
        5.2.4 教材评价功能
        5.2.5 供应商及库存管理功能
        5.2.6 移动APP管理实现
    5.3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概述
        5.3.2 系统测试环境与工具
        5.3.3 系统测试用例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3.5 教材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致谢

(4)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定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选题来源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工具和技术
    2.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2.2 JQUERY框架技术
    2.3 SPRING BOOT框架技术
    2.4 MYSQL数据库技术
    2.5 BOOTSTRAP前端技术
    2.6 THYMELEAF技术
    2.7 GRADLE项目管理技术
    2.8 SPRING SECURITY技术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定概述
        3.1.1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审基本原则和程序
        3.1.2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管理机构和职能
    3.2 系统的设计目标
    3.3 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总体设计原则
        4.1.2 系统架构
        4.1.3 系统模块划分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学生模块设计
        4.2.2 辅导员模块设计
        4.2.3 院系奖学金评定模块设计
        4.2.4 奖学金工作主管部门模块设计
        4.2.5 系统后台管理
    4.3 奖学金评定流程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逻辑结构设计
        4.4.3 主要数据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的实现环境
    5.2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5.2.1 学生模块实现
        5.2.2 院系奖学金评定模块实现
        5.2.3 奖学金主管部门管理员模块实现
        5.2.4 权限管理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环境
        5.3.2 系统测试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整体性治理
        2.1.2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3 整体性治理与地方高校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的内在适切性
        2.3.1 目标理念的一致性
        2.3.2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2.3.3 运作过程的协调性
第3章 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困境及根源
    3.1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状的调查
        3.1.1 调查方法和问卷结构设计
        3.1.2 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3.2 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困境
        3.2.1 治理理念滞后,价值取向迷失
        3.2.2 治理制度不健全,权威性弱化
        3.2.3 治理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3.2.4 治理机制不完善,协调失灵
        3.2.5 治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薄弱
    3.3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困境的根源
        3.3.1 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3.3.2 依法治校重要性认识不足
        3.3.3 传统官僚制组织结构僵化
        3.3.4 利益相关者主体意识淡薄
        3.3.5 人员信息化素质相对缺乏
第4章 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4.1 塑造责任性与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治理理念
        4.1.1 强化高校责任意识,回归高校学术本位
        4.1.2 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回应师生利益诉求
    4.2 建立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整体性治理制度
        4.2.1 完善高校章程建设,落实高校事务依章治理
        4.2.2 健全校内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各种办学活动
    4.3 打造效率性兼具民主性的整体性治理结构
        4.3.1 重构网络型组织架构,注重治理功能整合
        4.3.2 优化权力结构配置,理顺四大权力关系
    4.4 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整体性治理机制
        4.4.1 探索理事会集体决策机制,推进相关方协作共治
        4.4.2 完善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促使权力规范化运行
    4.5 导入整合与协调的现代信息技术治理手段
        4.5.1 建立开放式信息共享中心,实现跨部门协同化办公
        4.5.2 搭建一体化信息公开平台,促进校务信息公开透明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
        1.1.2 问题导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高校专业调整主体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相关研究
        1.3.3 关于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研究述评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访谈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历史研究法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校专业
        2.1.2 专业动态调整
        2.1.3 动态调整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CAS理论
        2.2.2 机制设计理论
        2.2.3 理论评价
    2.3 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理论研究框架
3 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与原则
    3.1 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
        3.1.1 专业动态调整遵循高深知识发展逻辑
        3.1.2 专业动态调整遵循经济社会需求逻辑
        3.1.3 专业动态调整遵循学生个体需求逻辑
        3.1.4 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是三重逻辑的耦合
    3.2 专业动态调整的原则
        3.2.1 专业动态调整目标是适应与引领的辩证统一
        3.2.2 专业动态调整依据内在逻辑与外在需求的辩证统一
        3.2.3 专业动态调整动力源于自主与受控的辩证统一
        3.2.4 专业动态调整着力于局部改进与整体优化的辩证统一
4 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历史演变
    4.1 高校专业调整的计划机制时期(1949-1984)
        4.1.1 高校专业调整的历史呈现(1949-1984)
        4.1.2 高校专业计划调整机制特征
        4.1.3 高校专业计划调整机制评价
    4.2 高校专业调整的类市场机制时期(1985-2016)
        4.2.1 高校专业调整的历史呈现(1985-2016)
        4.2.2 高校专业调整的类市场机制特征
        4.2.3 高校专业调整的类市场机制评价
    4.3 高校专业调整的准市场机制探索期(2017年至今)
        4.3.1 高校专业调整的历史呈现(2017年至今)
        4.3.2 探索期高校专业调整的准市场机制特征
        4.3.3 探索期高校专业调整的准市场机制评价
    4.4 小结
5 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案例研究
    5.1 上海大学案例
        5.1.1 上海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的缘起
        5.1.2 上海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的学生选择机制
        5.1.3 上海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5.2 日本广岛大学案例研究
        5.2.1 广岛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的缘起
        5.2.2 广岛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的准市场机制
        5.2.3 广岛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的经验和启示
6 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一般模型
    6.1 专业动态调整的主体
        6.1.1 高校
        6.1.2 学生
        6.1.3 市场
        6.1.4 政府
    6.2 专业动态调整的逻辑起点
    6.3 专业动态调整的实现路径
        6.3.1 信息共享与持续积累
        6.3.2 信息的传递执行过程
        6.3.3 办学资源动态配置过程
        6.3.4 适应性评估与持续改进过程
    6.4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模型构建
        6.4.1 知识驱动机制
        6.4.2 学生选择机制
        6.4.3 市场调节机制
        6.4.4 政府调控机制
        6.4.5 机制整合与模型构建
7 我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策略
    7.1 构建专业动态调整的新型主体关系
        7.1.1 高校作为自主的专业调整主体
        7.1.2 市场作为独立的专业需求主体
        7.1.3 学生作为自主的专业选择主体
        7.1.4 政府作为必要的宏观监控主体
    7.2 建立持续更新、积累的信息共享平台
        7.2.1 专业调整需求信息模块
        7.2.2 专业调整决策信息模块
        7.2.3 专业调整评估信息模块
        7.2.4 专业自身建设信息模块
    7.3 构建高校自主的信息传递执行制度
        7.3.1 构建数据探测与分析机构
        7.3.2 推进专业调整决策科学化
        7.3.3 加强学习和毕业标准监控
    7.4 构建专业办学资源动态配置制度
        7.4.1 制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制度
        7.4.2 构建办学经费动态分配制度
        7.4.3 构建就业需求动态调节制度
        7.4.4 完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制度
    7.5 实施专业适应性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7.5.1 实施专业适应性评估制度
        7.5.2 构建专业自我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校学生学业表现数据建模研究 ——基于A大学教育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关于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
        (二) 关于教育数据挖掘的研究
        (三) 关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目标
        (二) 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一章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理论支撑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模型
        一、戴维·拉文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二、亚历山大·阿斯廷的I-E-0模型与学生投入理论
        三、乔治·库的大学生成功要素模型与NSSE调查
        四、清华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CCSS)
        五、厦门大学的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
    第二节 影响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及人口统计特征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对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三、个人特征对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四、学生投入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第三节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扩张中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与学业严重分化问题
        二、高校学生的学业投入不足与学业困惑问题
        三、高校对大学生学业的教学和管理支持体系构建的问题
第二章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框架
        一、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
        二、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建模流程与数据理解
        一、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建模流程
        二、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理解
    第三节 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方法
        二、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工具
第三章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准备
    第一节 A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一、A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二、A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A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特征
    第二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关联数据
        一、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二、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问卷调查数据
    第三节 A大学整合型教育数据系统的构建
        一、整合型教育数据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二、整合型教育数据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一、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采集
        二、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处理
第四章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总体特征
        一、A大学学生基本特征分析
        二、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统计特征
        三、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划分
    第二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分析
        一、基于社会及人口统计特征的学业表现差异分析
        二、基于个人特征的学业表现差异分析
        三、基于学生投入的学业表现差异分析
    第三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趋势分析
        一、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总体趋势
        二、A大学不同群体学生学业表现的变化趋势比较
        三、A大学特殊群体的学业表现变化趋势分析
第五章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建模
    第一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回归模型
        一、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回归模型的数据预处理
        二、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四、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比较
    第二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分类模型
        一、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分类模型的数据预处理
        二、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贝叶斯网络分类模型
        三、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决策树分类模型
        四、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五、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六、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分类模型的有效性比较
    第三节 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数据模型的优化与部署
        一、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数据模型的优化
        二、A大学学生学业表现数据模型的部署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研究讨论
        一、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性、相关性及变化趋势
        二、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模型及有效性
    第二节 管理对策
        一、完善高校学生学业支持体系
        二、提升高校教育数据挖掘能力
    第三节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9)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关键技术与开发环境
    2.1 B/S模式
    2.2 JAVA技术
    2.3 MYECLIPSE开发工具
    2.4 MYSQL数据库
    2.5 TOMCAT服务器
    2.6 数据加密算法
    2.7 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2.8 本章小结
3 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经济可行性
        3.1.2 技术可行性
        3.1.3 社会可行性
    3.2 需求分析
        3.2.1 学生基础信息分析
        3.2.2 学生应收款分析
        3.2.3 学生收费业务分析
        3.2.4 学生退费业务分析
        3.2.5 学生减免业务分析
        3.2.6 账表查询分析
        3.2.7 系统管理分析
    3.3 业务流程分析
        3.3.1 银行批量扣款业务流程分析
        3.3.2 交费情况统计业务流程分析
    3.4 数据流图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2 系统总体设计规则
    4.3 系统具体设计
        4.3.1 系统用例模型设计
        4.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3 系统备份机制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分析
        4.4.2 概念结构设计
        4.4.3 逻辑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
    5.1 登录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5.2 基础信息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2.1 学生基本信息设计与实现
        5.2.2 学生信息修改设计与实现
    5.3 应收款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学生应收款生成设计与实现
        5.3.2 学生应收款登记簿设计与实现
        5.3.3 学生应收款调整设计与实现
    5.4 收费业务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4.1 学生收费单录入设计与实现
        5.4.2 学生收费单登记簿设计与实现
        5.4.3 银行代扣设计与实现
        5.4.4 学生交费查询设计与实现
    5.5 账表查询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5.1 学生收费明细设计与实现
        5.5.2 交费情况统计设计与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和试运行
    6.1 系统测试及试运行必要性
    6.2 系统测试的目标和范围
    6.3 系统测试流程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科研生态系统
    2.2 机构知识库的成功要素
    2.3 CERIF数据模型理论
        2.3.1 CERIF数据模型
        2.3.2 CERIF数据模型的特征和优势
        2.3.3 CERIF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机构知识库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3.1 国内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
        3.1.1 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
        3.1.2 台湾机构典藏
        3.1.3 香港机构知识库整合系统
    3.2 国内机构知识库典型案例
        3.2.1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
        3.2.2 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
        3.2.3 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网络
        3.2.4 武汉大学机构知识库
        3.2.5 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
    3.3 国内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评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构建原则
    4.3 机构知识库建设标准
        4.3.1 数据管理标准
        4.3.2 学者模型标准
        4.3.3 接口管理标准
    4.4 机构知识库数据模型
    4.5 机构知识库系统架构
        4.5.1 全过程数据管理
        4.5.2 标准化数据仓储
        4.5.3 多维数据服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实例研究
    5.1 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的角色定位
    5.2 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流程
        5.2.1 多源数据采集
        5.2.2 精细化数据清洗
        5.2.3 细粒度数据切分
        5.2.4 机构知识库科研实体关联
        5.2.5 学者成果认领
    5.3 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数据服务
        5.3.1 成果检索与展示
        5.3.2 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
        5.3.3 面向科研管理部门的数据增值服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贡献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崔钟锐. 郑州大学, 2020(02)
  • [4]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定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陈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6]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D]. 冯丽莎. 南华大学, 2019(01)
  • [7]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D]. 王晓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高校学生学业表现数据建模研究 ——基于A大学教育数据的分析[D]. 丁国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乔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面向科研生态系统的机构知识库构建与应用研究[D]. 樊慧丽. 南京大学, 2018(01)

标签:;  ;  ;  ;  

院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