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

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

一、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贺金霞[1](2020)在《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随着粮食贸易的发展,粮食逐渐展现出金融和能源的属性,成为全球资本逐利的投资品。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全面、系统,涉及整个粮食产业,呈现数量、质量、生态和主权等多维发展的态势。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须顺应粮食产业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合理协调粮食产业各环节,通过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机理打造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系统、深层、高水平、全方位的粮食安全。开展粮食供应链协同研究,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粮食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立足于粮食产业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协同学理论、企业间网络理论,设计粮食供应链协同体系,在对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与约束机理。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界定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内涵。其次,识别粮食供应链主体,分析各主体间关系,构建粮食供应链体系,设计粮食供应链协同研究路径。第三,运用协同学理论,探讨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进而识别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第四,在关系管理理论基础上,运用偏相关分析,识别粮食供应链协同关键关系要素,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第五,运用结构方程、分层回归、SPSS和MPLUS等分析方法和工具,探索粮食供应链协同各约束要素间关系,建立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机理。本文的研究结论有:(1)粮食供应链协同是粮食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共享信息和收益,创造供应链协同绩效,实现更高的供应链整体收益。该定义强调三点: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目标是实现粮食供应链整体收益的改善与提高;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是粮食企业间的关系管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保障是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2)粮食供应链系统可分为供应侧粮食供应链和需求侧粮食供应链。供应侧粮食供应链由原粮供应驱动,政策性特征显着;需求侧粮食供应链由粮食需求拉动,突出市场化特征。基于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市场属性的要求,构建需求侧粮食加工者、粮食生产者和粮食销售者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体系。其中,粮食加工者是供应链的核心主导者。(3)组织间因素是促使供应链体系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关系因素和约束因素。影响粮食供应链系统的外生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内生变量包括组织间因素和组织内因素。粮食供应链体系演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内外部的兼容、平衡和协同进化,外生变量对系统只能产生间接影响,内生变量才是系统演变的直接诱因。供应链体系中各种资源的流动是在不同的组织间产生的,粮食供应链体系平衡态的产生依赖于组织间的兼容与平衡,即依赖包括合作关系和约束因素在内的组织间因素。(4)信任分关系型信任和计算型信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生产者的信任逻辑应以关系型信任为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销售者应以计算型信任为主。信任的决策逻辑是,当买方的资产专用性和供应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时,关系型信任的作用优于计算型信任;当行为不确定性较高时,计算型信任的作用优于关系型信任。粮食加工者在与粮食生产者的合作过程中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应着重考虑市场不确定性这一交易属性。粮食加工者和粮食生产者的信任逻辑应以关系型信任为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销售者信任决策逻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行为不确定性,应以计算型信任为主。(5)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约束因素包括协同收益(财务收益和运营收益)、收益共享、信息共享和契约精神。协同收益与供应链协同正相关;收益共享与协同收益的财务收益和运营收益均正相关;信息共享具有中介作用;契约精神在收益共享与信息共享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契约精神在信息共享与财务收益的关系中没有调节作用,但在信息共享与运营收益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从协同的视角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对粮食供应链协调进行了研究,而协调与协同存在较大差异。协同强调共生、增值、共赢的理念,是高层次的合作与协调。以协同为切入点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粮食供应链合作效率,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保障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2)运用偏相关和云模型对粮食供应链协同关系因素及信任要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国内外关于信任机理的研究文献较多,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研究缺乏。本文运用关系管理理论,梳理了影响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系要素。通过偏相关分析,证明了信任要素与供应链协同的高度相关性。运用云模型对粮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进行评价,通过粮食供应链结构特征与信任决策逻辑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3)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层回归等方法对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进行分析,并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机理。国内外关于收益共享、信息共享、契约精神的分项研究较多,多要素综合研究缺乏。本文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了基于信息共享、收益共享、契约精神、协同收益为关键要素的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SPSS和MPLUS等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模型中各要素的相关、中介和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

张欢欢[2](2020)在《伙伴关系对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有关工程总承包政策与制度的相继出台,EPC总承包模式越来越多地被政府、具有资质的开发商及诸多有能力的设计院和总承包商采用。大多EPC项目工程浩大且伴随诸多风险,而采购不仅是连接设计和施工的桥梁,且采购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高,故采购管理成为项目控制成本、加快进度和提高质量的关键点。与此同时,采购管理却是项目成本管理的薄弱点和风险频发地,当前形势下,EPC项目供应链采购成本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而有相关研究表明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仅依靠刚性的合同治理不仅不利于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的降低,甚至还会引起成本增加,因此,基于伙伴关系的柔性治理角度对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展开研究十分必要。首先,本文通过分析EPC项目供应链管理有关文献设计出EPC项目供应链管理现状的调研问卷,并利用SPSS对EPC项目供应链管理现状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提出现阶段EPC项目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供应链成本管理能力欠缺,同时供应链协同性、信息共享能力、库存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EPC项目供应链管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从关系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伙伴关系”、供应链柔性及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优化三者之间的假设关系及理论模型,即“伙伴关系”正向作用于供应链柔性,供应链柔性正向作用于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优化。第三,参考前人已有量表对这三个变量进行量表设计,运用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和模型拟合度分析,并修正模型以达到最优拟合,经验证得出部分假设成立。最后基于伙伴关系角度提出EPC项目柔性合同条款设计的相关建议。本文从伙伴关系治理的角度,对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管理展开研究,找到了“伙伴关系”对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优化的影响路径,并提出了EPC项目柔性合同条款设计的相关建议,为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及初始合同的设立提供参考。

龙晨[3](2020)在《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的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海产品、果蔬产品、肉禽产品等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交易已成为常态。交易双方首先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进行信息共享、需求传递和跨境支付,随后生鲜产品从供应商出发,经国内外物流服务商送达消费者手中。各主体、各环节构成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英国物流和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竞争的核心就在于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企业协同意识不强、业务衔接不畅、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供应链协同缺失的体现。因此,分析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缺失原因,找出协同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协同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跨境电商理论、供应链协同理论,对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步骤,对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提取。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筛选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关键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究关键影响因素对供应链协同的影响程度,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研究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最后结合案例产业园开展实证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得出各影响因素对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协同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协同能力对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影响最大,其次为物流协同能力、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协同意愿不对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研究结果,从信息协同管理、物流协同管理、协同关系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协同管理策略,为企业解决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推进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行业良性发展。

郭正芳[4](2020)在《供应链技术合作契约完备性、伙伴关系与知识产权冲突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是供应链网络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技术合作的客体知识产权以及相关知识、信息具有独占的特征,因而在供应链技术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知识产权冲突。知识产权冲突贯穿供应链技术合作过程的始终,破解知识产权冲突是供应链技术合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供应链技术合作实践的不断增加,由知识产权冲突导致合作终止,进而引发法庭上诉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因而如何避免供应链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冲突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供应链合作组织特征的角度,结合企业合作的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研究契约完备性、供应链伙伴关系对知识产权冲突的影响关系。本文在将知识产权冲突分为合作形成阶段、运行阶段和结束阶段知识产权冲突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以验证契约完备性和供应链伙伴关系对知识产权冲突的影响,以及供应链伙伴关系在契约完备性与知识产权冲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供应链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避免知识产权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大量阅读,基于现有学者们对知识产权冲突的研究,从供应链技术合作组织特征的角度大胆的提出了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调节效应假设,借鉴现有学者已有的契约完备性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量表,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量表设计,通过总结现有学者对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冲突的内容的分析,设计了知识产权冲突量表。结合量表内容,本文设计了问卷获取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SPSS 17.0与AMOS 24.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在方法上,本文运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良好。本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知识产权冲突进行了维度的划分,依据各维度的具体内容,按照供应链技术合作的各个阶段将知识产权冲突进行了维度划分,建立了契约完备性、供应链伙伴关系与知识产权冲突各维度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结果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以从技术合作组织的关系与契约两个方面,对企业避免供应链技术合作各个阶段知识产权冲突的实践提供指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知识产权冲突可以分为合作形成阶段、合作运行阶段和合作结束阶段知识产权冲突三个维度;契约完备性越高,企业进行供应链技术合作各阶段知识产权冲突的程度越低;供应链伙伴关系对合作各阶段的知识产权冲突有抑制作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增强了契约完备性对知识产权冲突的抑制作用;供应链技术合作企业间的知识距离越大,合作开始与合作形成阶段的知识产权冲突程度越大。本文的贡献在于从供应链技术合作组织特征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供应链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冲突的影响前因,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避免供应链技术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企业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重视交易契约的签订,提高契约的完备性;建立合作企业诚信档案,促进企业合作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实践开始前,提高企业合作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

薛萌[5](2020)在《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顾客需求日趋个性以及综合用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和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供了新思路,该业务能够结合“产—供—销”各个环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为积极实现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助力。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银行业、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被开发出来,从而帮助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实现对资金流的高效管理与运用。国外如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Vastera)、UPS资本以及渣打银行等针对供应链或分销链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国内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系列产品,以及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实务背景下,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关注也逐年增长,并将其视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展开了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总结来看,学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出发,对业务运作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等科学问题展开探讨,这其中,也不乏大量学者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二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入手,挖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效果,包括对企业融资约束、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三是从企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入手,探讨企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对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总结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研究较少从伙伴选择的视角出发,挖掘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前置因素,尤其是结合当前供应链复杂化发展的情境,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积累、转化关系资本,从而提升自身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实证研究仍为空白。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留白”,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讨:首先,基于供应链伙伴选择的原则,通过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关系特性,明确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绩效的作用效果;其次,基于资源基础观,梳理出“伙伴关系识别-关系资本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逻辑思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研究要素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效果,并厘清中小企业关系资本积累在逻辑框架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再次,考虑网络能力的边际效益,通过在模型中补充调节效应检验的交互项,构建新的SEM 2,从而验证网络能力对于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作用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明确中小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与开发对于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的意义;最后,聚焦供应链的复杂化发展特征,基于供应链复杂性的相关定量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网络当中,其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由于复杂性的不同导致融资绩效有所差异,进而明确供应链复杂性这一变量在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机制当中存在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本研究以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发展趋势作为关注点展开多项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从实践上指导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解决资金需求时面临的实际难题。具体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搭建起“关系识别-资源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研究框架,拓展了供应链融资绩效前置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研究的实证研究成果;(2)创新构建关系资本转化边界的研究视角,提出网络能力提升对于关系资本转化的边界条件,明确了关系资本转化为融资绩效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3)研究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研究样本进行群组划分,并针对不同群组的中小企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形成不同中小企业群组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路径的对比分析,补充了当前供应链复杂性作用于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的研究成果;(4)本文通过探索供应链复杂性的高阶调节效应,一方面,补充了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开发的适用情景,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三阶调节效应”的定量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出发构建了基于供应链复杂化发展视角下的融资绩效提升模型,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伙伴特性培养、关系资本积累与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获取更高融资绩效”的核心问题展开全面分析,解读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当中尚未被完全揭示出的内在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资源互补性、目标协同性能够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直接、间接的促进作用,而文化相容性则通过关系资本积累,间接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改善作用。关系资本在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显着;(2)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关系资本子维度信任、沟通和承诺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作用均会受到网络能力的正向调节;(3)供应链复杂性负向调节沟通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网络能力的三阶正向调节效应显着,即,供应链复杂性正向调节网络能力对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这说明,供应链复杂性提升时,关系资本转化为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效应会被削弱,企业想要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更要注重自身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卞广[6](2019)在《多品种小批量背景下J公司生产外包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商品的供给的丰富性越来越好,产品的实现越来越容易;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电子产品甚至是工业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市场决定了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必须提升才能更好的在竞争环境里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订单拉动式的生产越来越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既可以很好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做到低库存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对企业资金的占用,避免出现大量无效库存产生的浪费。现在看,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渐渐成为能够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企业的生产方式的首选。随着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装联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装联设备价格的趋于合理,中国各种规模代加工企业大量涌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业规模。大量的制造型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择将产品的生产实现外包给更加专业的代加工企业,尤其是中国大量的中小型电子设备供应企业,绝大部分电子装联业务外包给专业焊接企业生产。随着外包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外包出去,将资源向企业专有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倾斜,以便更好的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然而,现代成熟的生产外包体系更倾向于规模化大批量的生产,对于越来越成为趋势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而言,尤其是全生产流程的外包业务而言,合作双方还都沿用传统的大批量产品的外包行业惯例,致使合作双方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给双方企业管理都带来很多困惑和影响。J公司为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企业,产品生产依赖于外包资源。本文以J公司为研究背景,对J公司外包合作方的选择评价方法、现行的供方管理策略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其中的典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生产运营中外包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相关理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实践,用以促进企业与外包合作方关系的稳定,降低生产供应的总体成本。

邱倩倩[7](2019)在《基于TOPSIS-蚁群算法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并且指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涉及到建筑业,装配式建筑有利于降低建造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大幅减少建筑质量通病、提高施工精度和生产效率,有利于增进新兴产业的兴起,促进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新动能的提升、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据统计,相对于传统的现浇建造方式,可节水约25%,降低抹灰砂浆用量约55%,节约模板木材约60%,降低施工能耗约20%。在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增长呈现一个下滑趋势,建筑业面临改革创新之际,发展装配式建筑正当其时。但现在装配式建筑正处于发展的初期,管理尚不完善,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要求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协同的作业一体化模式,而由于近十几年来建筑行业的分工条块化,使各个环节脱节现象十分普遍,这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在现代供应链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本文将供应链思想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形成以建筑企业为核心的建筑企业供应链体系,需指出,本文所提及的建筑企业是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总承包商。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体系的构建需要核心企业即建筑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配合密切,通过整合链上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使每个企业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服务于整个供应链,使其达到最好的效果。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最基础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将促进供应链正常有序的运行,有利于企业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供应链的内涵对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概念进行界定,构建了基于本文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结构模型。阐明了装配式建筑企业选择其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理论。并将合作伙伴的选择分为初步评审、详细评审、组合优化三个阶段,通过分析具体合作伙伴的选择影响因素,结合大量文献、实地考察及装配式建筑的特征,构建了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聚类分析法、TOPSIS分析法、蚁群算法在三个阶段分别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和评价,最终得到最优的合作伙伴组合。

梁瑞华[8](2020)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已有研究显示战略联盟信任度是影响联盟关系重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信任度其对联盟稳定性、联盟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却忽视了联盟信任度会影响经营者在战略联盟中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联盟战略行动是指当联盟成立后,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就联盟的活动程序与联盟的资源配置整体等所采取与执行的战略选择,目前联盟信任度与经营者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关系仍然没有被揭示。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等众多活动,这些众多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环环相扣,并且由于其区别于工业产品的独特性(品种繁多、流通量大、流通范围广、流通增值大、易损坏、时间性强等),决定了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物流运输与技术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而,供应链参与者与联盟之间的信任度尤其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与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组织。在战略联盟研究领域,联盟关系是研究的重要焦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主要形态之一。相较于工业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有其自身独特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统称。其中,流通组织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结束后到消费者享用之前,介乎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组织;流通渠道是指各个流通组织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之间有着多方关系,对于改善和提升供应链体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情况产生不同的联盟,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参与者之间大多时候是凭借多年稳固的合作关系以保持产品的供应稳定性与竞争力。国内的参与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与自降成本来追求利润,导致供应链的发展停滞不前。联盟研究表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供应链联盟最大的差异在于农产品保存期较短、产品易腐坏,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的时间性更为重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与反应度要求更高。所以在成立供应链联盟时,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被看作为农产品联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高度的联盟信任度下,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交易效率会实现倍数提升。另一方面,在与不同的企业保持联盟关系时,需要对联盟之间的战略行动作出选择,而该选择会受到联盟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投入影响。在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共同体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如何帮助联盟战略形成的,同样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目前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作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投入影响战略行动的机制尚不清楚;第三,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行动的具体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联盟理论为基础,在中国具体情境下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是否会影响联盟战略行动;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维度的信任度与战略行动的关系如何;第三,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经营者的稳定联盟关系为背景,针对我国1045家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发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检验,回答了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建设中,经营者在联盟关系中投入的信任度,会如何影响经营者在联盟战略中的行动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分成七章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研究问题、研究路线与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五个部分:供应链理论文献、联盟组合文献、联盟管理文献、联盟信任度理论、联盟战略行动文献,联盟战略是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各部分文献综述中讨论最新的理论发展;第三章: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对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与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论述;第四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本文中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战略模型和基本概念的定义做准确界定,参考国内外前沿文献对研究变量进行详细论述和理论支撑,为研究模型中变量关系作出定义;第五章: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在进行实证研究前对问卷样本修订、数据的收集方法、小样测试和相关参数界定评价;第六章:实证分析。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修正,验证各项研究假设和所有中介变量;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主要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善意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适应性战略行动;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能力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形成性战略行动。其中,适应性战略是指运用低成本开发,该战略是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尝试扩大和利用资源基础的一种战略。形成性战略是指运用新资源开发新的机会,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业务机会;第二,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即联盟组织制度设计在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选择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战略联盟理论视角,构建并验证了联盟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理论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战略联盟的现有理论。在已有研究中,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关系还未得到深度研究,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指出当联盟信任度投入后与联盟战略行动产生二元关系效果,本文认为联盟善意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适应性联盟战略;当联盟能力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形成性联盟战略;第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与途径: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第三,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特殊性,为了增加联盟的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应更多采用适应性战略或形成性战略;第四,本文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农产品供应链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民生工程与菜篮子工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姜贺[9](2019)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新创企业是实施这一重要举措的关键载体,是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主导力量。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动新创企业的健康成长,并将其培育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组织已经成为我国在现实背景下促进“双创”政策落地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我国创业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茶,而如何推动新创企业的持续成长,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新创企业由于“新进入缺陷”,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通过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质量来获取所需资源,逐渐成新创企业持续成长的有力支撑。遗憾的是,已有成果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以成熟企业为研究对象,甚至有些结论出现分歧。文献梳理后发现,关于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涉及中国新创企业的研究更少,而现实亟需解决该理论问题,为新创企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此,本文遵循科学的研究范式,在文献梳理以及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聚焦研究重点,逐层深入地解答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供应链关系质量如何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其调节机制如何?第二:供应链关系质量如何通过桥接因素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其中介机制如何?第三:供应链关系质量如何动态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其演化机制如何?三个问题通过三个子研究予以系统剖析,子研究一(调节效应)关注本研究的基本影响机制,子研究二(有调节的中介)是在子研究一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重在破解内在桥接机制,子研究三(演化机制)是在子研究一、二的静态分析基础上,从动态演化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三个子研究完整构成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逻辑框架和解析路径,从而为新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结论一,通过子研究一的大样本数据检验,分析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基本作用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创新性成长绩效呈倒U型影响关系,对新创企业市场性成长绩效呈正向作用关系,并且创新导向仅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创新性成长绩效的过程中具有显着调节作用,而市场导向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创新性以及市场性成长绩效的过程中均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本研究厘清了部分学者片面认为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单纯倒U型或者单纯线性作用关系的分歧性结论,推动了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理论的发展。此外,创新导向以及市场导向在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新创企业采取合适战略促进企业成长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论二,通过子研究二的大样本数据检验,探究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内在中介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供应链关系质量通过知识重构能力进而影响新创企业的创新性成长绩效,通过营销整合能力进而影响新创企业的市场性成长绩效,并且供应链关系质量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通过知识重构能力能够对创新性成长绩效产生影响;供应链关系质量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通过营销整合能力能够对市场性成长绩效产生影响。全面系统地对我国新创企业如何通过建立适宜供应链关系质量进而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黑箱”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企业成长绩效中介机制的相关研究。结论三,通过子研究三的多阶段单案例研究,探索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纵向演化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新创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与外部合作组织构建适宜的供应链关系质量。本文借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新创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每个不同阶段,分析影响供应链关系质量变化的因素和规律,探究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动态演化机制,使得新创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动态变化构建适宜的供应链关系质量,从而促进成长绩效。综上,本文以现实问题驱动为背景,以供应链关系质量理论为基础,探索性地对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拓展和深化了新创企业的成长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理论贡献一,构建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基本理论模型,厘清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存在的结论分歧,完善了新创企业通过供应链关系质量促进创新性以及市场性成长绩效的情境理论。理论贡献二,创建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IPO模型,解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中介机制,丰富了供应链关系质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以及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的相关研究,对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理论贡献三,建立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动态发展模型,探明了两者之间的纵向演化过程,即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结合环境不确定性、资源禀赋及战略匹配等理论,分析了新创企业从初创阶段到完善阶段的供应链关系质量的演化及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弥补了现有文献中较少考虑时间视角下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变化规律的缺憾,从而分阶段提出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供应链关系管理策略,为新创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理论指导。

向丽[10](2019)在《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企业研发外部化的快速发展,研发外包作为一种开放动态的技术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封闭式研发体系,也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倾向于借助研发外包来实现技术转换和技术追赶。但研发外包所具有的合同不完全性、知识非独占性和累积性创新不完全替代性等特征,将会为企业带来项目替代成本、信息外溢成本、知识和技术的转换及适应成本。为尽可能地消减诸如弱知识产权保护引致的信息泄露等问题,需要在发包方企业与研发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系列治理机制。关系质量是一种微妙的治理机制,已经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就成为企业通过研发外包关系治理实现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分别从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及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在梳理和归纳总结有关研发外包、关系质量、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研发外包情境下关系质量、关系专用性投资、服务质量、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等关键概念及其构成维度,分析研发外包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厘清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构建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为分析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究研发外包中企业与研发供应商间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专用性投资、服务质量与关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技术能力和沟通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技术能力和沟通质量均能够对关系质量起到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各变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技术能力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探究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实际验证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发外包中企业的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着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关系质量能够通过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转移程度,促进企业动态能力增强,从而间接实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探究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机制。基于研发外包理论、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结合前文关于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索研发外包模式调节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但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显着。在关系质量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所有路径中,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为主导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作用均明显高于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为主导的企业。

二、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粮食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1.3.2 信任文献综述
        1.3.3 约束机理文献综述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粮食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粮食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协同概念界定
        2.1.2 粮食供应链协同概念界定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定义
        2.2.2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2.3 协同学理论
        2.3.1 协同学基本原理
        2.3.2 协同学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2.4 企业间网络理论
        2.4.1 企业间网络理论的演变
        2.4.2 企业间网络理论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粮食供应链体系研究
    3.1 粮食供应链体系设计原则
    3.2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识别
        3.2.1 粮食的内涵
        3.2.2 粮食供应链体系
        3.2.3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
    3.3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关系分解
        3.3.1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分析
        3.3.2 粮食供应链体系各主体间关系分解
    3.4 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路径分析
        3.4.1 粮食供应链体系特征
        3.4.2 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研究
    4.1 粮食供应链协同动因分析
        4.1.1 粮食供应链的开放性
        4.1.2 粮食供应链的动态性
        4.1.3 粮食供应链的自组织
    4.2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界定
        4.2.1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4.2.2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识别
    4.3 本章小结
5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研究
    5.1 供应链协同关系要素分析
        5.1.1 关系管理的内涵
        5.1.2 供应链协同的关系要素分析
    5.2 粮食供应链协同关系要素偏相关分析
        5.2.1 偏相关分析
        5.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3 分析结果
        5.2.4 结果讨论
    5.3 粮食供应链信任评价
        5.3.1 信任类型
        5.3.2 云模型
        5.3.3 评价步骤设计
        5.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5 标准评价云生成
        5.3.6 指标综合云生成
        5.3.7 综合云相似度分析
    5.4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构建
        5.4.1 信任的决策逻辑
        5.4.2 粮食供应链结构特征
        5.4.3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机理研究
    6.1 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
    6.2 研究假设
        6.2.1 协同收益与供应链协同
        6.2.2 收益共享与协同收益
        6.2.3 信息共享的中介作用
        6.2.4 契约精神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样本
        6.3.2 变量测量
        6.3.3 样本基本特征
    6.4 数据分析
        6.4.1 信度分析
        6.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5 模型及假设检验
        6.5.1 模型检验
        6.5.2 中介效应分析
        6.5.3 调节效应分析
    6.6 结果分析
    6.7 政策建议
        6.7.1 多渠道信息共享,促进粮食供应链收益分配合理化
        6.7.2 培育契约精神,保障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伙伴关系对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评述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建筑供应链相关理论
        2.1.1 建筑供应链管理概念及发展
        2.1.2 EPC模式建筑供应链管理可行性
        2.1.3 EPC模式建筑供应链特征
    2.2 伙伴关系理论
        2.2.1 伙伴关系相关概念
        2.2.2 企业合作伙伴关系
        2.2.3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3 我国EPC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EPC项目供应链管理问卷设计及实施
        3.1.1 调研方案设计
        3.1.2 调研问卷设计
        3.1.3 调研方案的实施
    3.2 EPC项目供应链管理调研结果分析及问题梳理
        3.2.1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2.2 基于因子分析的EPC项目供应链现状问题分类
        3.2.3 EPC项目供应链管理现状问题梳理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1 相关概念界定
        4.1.2 伙伴关系间信任与沟通关联关系
        4.1.3 伙伴关系与供应链柔性关联关系
        4.1.4 供应链柔性与材料采购成本优化关联关系
    4.2 路径图及测量指标设计
        4.2.1 路径图设计
        4.2.2 测量指标及问项设计
    4.3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伙伴关系的EPC项目供应链采购成本实证检验
    5.1 调研方案与样本描述
    5.2 数据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信效度分析
        5.2.3 模型拟合度分析
    5.3 模型修正与假设检验
        5.3.1 初始模型修正
        5.3.2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基于伙伴关系的EPC项目柔性合同条款设计的建议
        5.4.1 合同条款柔性要素分析
        5.4.2 EPC项目合同柔性条款设计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6.2.1 本文研究不足
        6.2.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3)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生鲜农产品电商与跨境电商研究
        1.2.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1.2.3 供应链协同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2.1 农产品与生鲜农产品
        2.1.1 农产品与生鲜农产品概念界定
        2.1.2 生鲜农产品特征
    2.2 跨境电商与跨境电商供应链理论
        2.2.1 跨境电商概念及特征
        2.2.2 跨境电商供应链概念及构成
    2.3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理论
        2.3.1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概念
        2.3.2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特征
3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现状
    3.1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3.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3.1.2 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3.1.3 市场发展仍不均衡
    3.2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现状
        3.2.1 供应链管理理念不断深化
        3.2.2 供应链管理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入
        3.2.3 供应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
    3.3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
        3.3.1 供应链服务成本与效率问题
        3.3.2 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
        3.3.3 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
4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影响因素
    4.1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主体
        4.1.1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成员
        4.1.2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主体分析
    4.2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提取
        4.2.1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4.2.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关键影响因素筛选
    4.3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3.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构建
    4.4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概念模型
        4.4.1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内容
        4.4.2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型
5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实证研究
    5.1 案例产业园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现状分析
        5.1.1 案例产业园简介
        5.1.2 案例产业园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存在问题
    5.2 问卷设计与发放
        5.2.1 设计原则与流程
        5.2.2 预调查
        5.2.3 正式调查问卷
    5.3 样本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4 实证结果分析
    5.4 案例产业园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
        5.4.1 信息协同管理策略
        5.4.2 物流协同管理策略
        5.4.3 协同关系管理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B 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供应链技术合作契约完备性、伙伴关系与知识产权冲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供应链知识产权冲突相关研究
        1.3.2 契约完备性相关研究
        1.3.3 供应链伙伴关系相关研究
        1.3.4 契约完备性、伙伴关系与知识产权冲突关系相关研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契约完备性
        2.1.2 供应链伙伴关系
        2.1.3 知识产权冲突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理论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4 冲突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契约完备性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关系
        3.1.2 供应链伙伴关系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关系
        3.1.3 供应链伙伴关系在契约完备性与知识产权冲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3.2 构建理论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1 变量设计与测量
        4.2.1 供应链知识产权冲突
        4.2.2 契约完备性
        4.2.3 供应链伙伴关系
        4.2.4 控制变量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知识产权冲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4.1 数据的信度检验
        4.4.2 数据的效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假设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结构方程的模型构建
    5.2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
    5.3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5.4 分析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关于企业避免知识产权冲突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范畴界定
    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基础
        2.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的成因与维度划分
        2.2.3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合作关系的影响
        2.2.4 文献评述
    2.3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3.1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基础
        2.3.2 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
        2.3.3 关系资本积累的逻辑实现过程
        2.3.4 关系资本的价值实现与作用效果
        2.3.5 文献评述
    2.4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4.1 绩效与供应链融资绩效
        2.4.2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中的作用
        2.4.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文献综述
        2.4.4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5 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6 文献评述
    2.5 网络能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5.1 网络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2.5.2 网络能力作用效果的相关研究综述
        2.5.3 文献评述
3 研究情境与理论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情景界定
        3.1.1 研究对象界定
        3.1.2 研究情境与科学问题
    3.2 理论分析
        3.2.1 伙伴选择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构筑
        3.2.2 关系资本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的意义
        3.2.3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获取
        3.2.4 网络能力差异视角下的关系资本转化效率
        3.2.5 供应链复杂化发展情境下的融资绩效提升
    3.3 概念模型初步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要素界定与假设提出
    4.1 研究要素界定与维度划分
        4.1.1 供应链伙伴特性
        4.1.2 关系资本
        4.1.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
        4.1.4 网络能力
        4.1.5 供应链复杂性
    4.2 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1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3 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4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
        4.2.5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
        4.2.6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
    4.3 概念模型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
    5.1 调研问卷设计与内容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流程
        5.1.3 问卷基本内容
    5.2 数据收集
    5.3 研究量表设计
        5.3.1 供应链伙伴特性指标体系构建
        5.3.2 关系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5.3.3 供应链融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5.3.4 网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5 供应链复杂性指标体系构建
    5.4 实证研究分析工具与方法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模型假说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量表整体性分析
        6.3.2 供应链伙伴特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3.3 关系资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6.3.4 供应链融资绩效信度与效度检验
        6.3.5 网络能力信度与效度检验
        6.3.6 供应链复杂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4.1 模型构建
        6.4.2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6.4.3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4.4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5 研究结果讨论
        6.5.1 总体研究结论
        6.5.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6.5.3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4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5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价值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性
        7.4.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多品种小批量背景下J公司生产外包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生产外包
        2.1.2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研究成果
        2.3.2 生产外包合作方的选择和评价
        2.3.3 供应链合作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2.3.4 简要述评
3.J公司生产外包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J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
    3.2 J公司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特点
        3.2.1 多品种小批量现状
        3.2.2 产品生产制造流程
    3.3 J公司生产外包现状
    3.4 J公司生产外包管理问题分析
        3.4.1 缺乏外包合作方的遴选体系
        3.4.2 外包合作方关系稳定性影响因素
        3.4.3 问题总结
4.J公司多品种小批量模式下外包策略
    4.1 构建外包合作方遴选体系
        4.1.1 构建遴选体系应遵循原则
        4.1.2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外包需求
        4.1.3 行业市场客户期望
        4.1.4 J公司生产外包合作方遴选体系构建
        4.1.5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4.1.6 外包合作方选择
    4.2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和目标
        4.2.1 与外包合作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
        4.2.2 与外包合作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目标
    4.3 稳定外包合作方关系策略
        4.3.1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下的订单计划管理
        4.3.2 基于知识共享的产品可制造性的提升
        4.3.3 拓宽合作范围,稳定合作
        4.3.4 建立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
        4.3.5 建立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机制
5.J公司外包策略的应用及绩效评价
    5.1 外包合作方甄选体系的应用
        5.1.1 成立外包合作方选择和评价团队
        5.1.2 外包合作方初选
        5.1.3 外包合作方遴选
        5.1.4 新的生产外包方绩效评价
    5.2 关系稳定策略效果评价
        5.2.1 “滚动预测+延迟制造”效果评价
        5.2.2 产品可制造性提升策略的效果评价
        5.2.3 拓宽合作范围对合作关系稳定策略的应用情况
        5.2.4 激励策略的应用情况
        5.2.5 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策略有效性评价
    5.3 J公司生产外包合作伙伴关系绩效简述
        5.3.1 外包合作方对长期合作充满信心
        5.3.2 产品供应情况有所改善
        5.3.3 供应链总成本降低
6.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外包合作方选择评价表
附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TOPSIS-蚁群算法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供应链研究现状
        1.3.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研究现状
        1.3.3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
        2.1.1 供应链
        2.1.2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概念界定
        2.1.3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特点简析
        2.1.4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节点企业分析
    2.2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2.2.1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界定
        2.2.2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界定
        2.2.3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内容
        2.2.4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重要性
    2.3 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基础理论
        2.3.1 价值链理论
        2.3.2 系统论理论
        2.3.3 资源能力理论
        2.3.4 整合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
    3.1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过程
    3.2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节点企业选择影响因素
        3.2.1 合作伙伴设计单位选择影响因素
        3.2.2 合作伙伴部品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
        3.2.3 合作伙伴分包单位选择影响因素
    3.3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3.3.1 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2 合作伙伴选择初步指标体系构建
        3.3.3 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二次筛选
        3.3.4 合作伙伴选择最终指标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OPSIS-蚁群算法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模型
    4.1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初步评审阶段
        4.1.1 初步评审阶段指标体系
        4.1.2 初步评审阶段选择方法
    4.2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详细评审阶段
        4.2.1 详细评审阶段指标体系
        4.2.2 详细评审阶段选择方法
        4.2.3 熵组合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2.4 基于TOPSIS法的详细评审阶段模型
    4.3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组合优化阶段
        4.3.1 组合优化问题描述
        4.3.2 基于蚁群算法的最优化组合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合作伙伴初步评审阶段
    5.3 合作伙伴详细评审阶段
        5.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5.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5.3.3 组合权重的确定
        5.3.4 TOPSIS模型构建最优合作伙伴
    5.4 合作伙伴组合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理论研究
        一、供应链战略理论综述
        二、供应链战略理论评价
    第二节 联盟组合与联盟信任度文献回顾
        一、联盟组合理论
        二、联盟管理理论
        三、联盟信任度理论
        四、联盟战略行动理论
        五、联盟战略理论评述
第三章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
    第一节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
    第二节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一、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方向
    第三节 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理念
        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模式创新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与联盟战略
第四章 模型概念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概念
        一、联盟理论概念
        二、联盟组织间信任度分类维度
        三、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维度
    第二节 本文研究假设
        一、基本模型(路径分析)
        二、相关变量的符号、名称、指标来源或定义
第五章 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
    第一节 问卷样本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相关参数界定
第六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基本资料与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
        三、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问卷信度分析
        一、信度量的信度分析
        二、各变量信度项总计统计
    第三节 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效度的解释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结构方程式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结构方程式简介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基本模型验证
    第五节 中介变量效应分析
        一、中介变量与Bookstrap中介检验判断说明
        二、中心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三、专门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四、制度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第六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
        二、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变量的测量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1.6 研究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关系质量理论综述
        2.1.1 基础理论:关系质量
        2.1.2 供应链关系质量
        2.1.3 供应链关系质量研究评述与小结
    2.2 新创企业成长理论与供应链关系质量机制
        2.2.1 新创企业成长理论与评述
        2.2.2 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供应链关系质量机制分析
    2.3 创新导向理论和市场导向理论综述
        2.3.1 创新导向理论与市场导向理论概述
        2.3.2 创新导向与市场导向的联系与区别
        2.3.3 创新导向与市场导向文献评述与小结
    2.4 知识重构能力理论综述
        2.4.1 知识基础观与创业管理
        2.4.2 知识重构与知识整合
        2.4.3 知识重构能力与企业创新
        2.4.4 知识重构能力文献小结
    2.5 营销整合能力理论综述
        2.5.1 营销整合能力与创业管理
        2.5.2 营销整合能力的基础要素——营销能力
        2.5.3 营销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
        2.5.4 营销整合能力文献小结
    2.6 供应链关系质量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机制探寻
        2.6.1 文献分析与研究聚焦
        2.6.2 影响机制探寻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与研究框架
    3.1 问题提出
    3.2 理论预设
        3.2.1 理论预设
        3.2.2 分析思路
    3.3 案例设计与分析
        3.3.1 案例设计
        3.3.2 案例分析
    3.4 研究框架的提出
        3.4.1 研究视角切入
        3.4.2 总体框架与子研究分析
        3.4.3 三个子研究的逻辑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调节效应
    4.1 引言
    4.2 研究模型与关系假设
        4.2.1 研究模型
        4.2.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
        4.3.2 变量测度
        4.3.3 数据收集
        4.3.4 无回答偏差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5 研究方法
    4.4 数据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多元回归分析
    4.5 结果讨论
        4.5.1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成长绩效的影响关系
        4.5.2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成长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4.5.3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
    5.1 引言
    5.2 研究模型与假设
        5.2.1 研究模型
        5.2.2 研究假设
    5.3 变量测度与研究方法
        5.3.1 问卷设计
        5.3.2 变量测度
        5.3.3 数据收集
        5.3.4 回答者偏差预防与不同渠道数据差异性分析
        5.3.5 共同方法偏差的预防与检验
        5.3.6 研究方法
    5.4 数据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3 相关分析
        5.4.4 假设检验
    5.5 结果讨论
        5.5.1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
        5.5.2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成长绩效的中介效应
        5.5.3 环境动态性调节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
        5.5.4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环境动态性交互作用通过中介变量对成长绩效的影响
        5.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演化机制
    6.1 引言
    6.2 文献述评
        6.2.1 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的动态演化
        6.2.2 环境不确定性对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关系的动态演化影响
        6.2.3 资源禀赋对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关系的动态演化影响
        6.2.4 战略选择对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成长绩效关系的动态演化影响
        6.2.5 分析思路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方法
        6.3.2 目标案例的选择
        6.3.3 数据收集
        6.3.4 信度与效度
    6.4 案例描述与讨论
        6.4.1 企业初创阶段
        6.4.2 企业成长阶段
        6.4.3 企业完善阶段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6.5.1 理论模型
        6.5.2 实践启示
        6.5.3 研究局限与反思
    6.6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价值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创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研究的总体访谈提纲
附录2 第一次调查问卷
附录3 第二次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发外包的相关研究
        1.3.2 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
        1.3.3 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2.1 研发外包理论
        2.1.1 研发外包的概念及特征
        2.1.2 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激励
        2.1.3 研发外包的模式及演化路径
    2.2 关系质量理论
        2.2.1 关系质量的概念界定
        2.2.2 关系质量的构成维度
        2.2.3 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
    2.3 动态能力理论
        2.3.1 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
        2.3.2 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2.4 企业创新绩效
        2.4.1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2.4.2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2.5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2.5.1 知识共享路径
        2.5.2 知识转移路径
    2.6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
    3.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1 关系专用性投资对关系质量的影响
        3.1.2 服务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
        3.1.3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的理论模型
    3.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数据收集
    3.3 变量测度
    3.4 样本数据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信度检验
        3.4.3 效度检验
    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5.1 初始模型构建
        3.5.2 初始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3.5.3 模型参数值估计结果分析
        3.5.4 稳健性检验
    3.6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3.6.1 路径假设检验
        3.6.2 研究结果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4.1.1 关系质量的作用
        4.1.2 知识共享的作用
        4.1.3 知识转移的作用
        4.1.4 动态能力的作用
        4.1.5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4.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4.3 样本数据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4.1 初始模型构建
        4.4.2 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4.4.3 初始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4.4.4 确认模型的效应分解
    4.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4.5.1 路径假设检验
        4.5.2 研究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发外包模式调节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5.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5.3 样本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1 结构方程建模
        5.4.2 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5.4.3 模型参数值估计结果分析
    5.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5.5.1 路径假设检验
        5.5.2 研究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发外包中促进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策略
    6.1 提高研发外包双方间关系质量水平的策略
        6.1.1 充分发挥关系专用性投资的作用
        6.1.2 强化研发供应商服务质量管理
    6.2 提升研发外包中企业创新绩效的策略
        6.2.1 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6.2.2 构建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6.2.3 加强企业动态能力培育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D]. 贺金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2]伙伴关系对EPC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的影响研究[D]. 张欢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 龙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供应链技术合作契约完备性、伙伴关系与知识产权冲突关系研究[D]. 郭正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5]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D]. 薛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多品种小批量背景下J公司生产外包策略研究[D]. 卞广.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4)
  • [7]基于TOPSIS-蚁群算法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 邱倩倩.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8]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D]. 梁瑞华.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姜贺. 浙江大学, 2019(02)
  • [10]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向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企业间的伙伴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