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不间断电源网络设计

通信系统不间断电源网络设计

一、通信系统不间断供电网络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段安民,赵锦波,徐皓[1](2021)在《海底光缆网络恒压与恒流供电拓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底业务需求的增多,海底光缆网络功能由岸端对岸端的大容量通信链式网络向网格状海底光缆网络发展,作为能源供给和信息传输一体的骨干传输网络。如何满足深海远距离、高可靠能源传输与供给,成为海底光缆网络发展的瓶颈问题。论文分析海底光缆网络的供电拓扑,对水下远程供电网络的电压型和电流型供电架构探讨,通过电路仿真验证海底恒流型供电网络的抗海水短路故障能力和高可靠性。

田立霞[2](2021)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交通系统作为用能大户,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高铁作为中长途运输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高铁用电构成中,牵引用电占比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高铁运营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深度绿色交通,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以优化高铁用能结构,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铁牵引负荷不同于生活、工业用电负荷,具有分布广、冲击性强、随机不稳定、功率大、时段特征显着、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牵引供电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难度。在前期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高铁牵引负荷的特征、新能源发电出力特征及高铁沿线新能源分布情况等因素,在高铁沿线分段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使之与沿线大电网一同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规划、容量配置以及后期运行调度展开研究,最后对高铁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安全是高铁运行的前提条件。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铁运行的唯一动力来源,在高铁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高铁牵引供电风险分析和新能源发电并网影响的角度出发,确定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风险因子;然后,结合风险因子、高铁牵引供电和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条例,建立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最后,根据安全测评体系,提出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为后续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优化研究奠定基础。(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高铁牵引功率、新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特征,确定新能源发电采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AT所的方式并入牵引供电系统。其次,综合高铁牵引网络分布特性及沿线风光分布情况,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局部微电网、全国高铁微电网互联、区块链技术做监督、大电网做安全保障”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解决了传统微电网供电范围与高铁路网分布广的冲突。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间电能互传互济,有效平抑不稳定新能源带来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与沿线大电网相联,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保障高铁牵引供电安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首先,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牵引供电安全作为微电网定容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采用多目标均衡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通过有效整合高铁线可用空闲土地面积、风光分布情况及相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装机等资源,实现互联新能源微电网新能源装机及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其次,采用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IQGA)对模型求解,结果发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具有较好的新能源消纳潜力。(4)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首先,以牵引供电安全、优先消纳新能源电力为指导,提出了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安全调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牵引负荷特征,在牵引供电安全的约束下,对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调节,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可提高互联微电网各环节能量综合利用率、牵引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最后,采用IQGA对模型进行求解,发现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低于不互联模式。

夏浩刚[3](2021)在《电流源输入的海底光缆通信中继设备供电电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光缆通信是跨海地区之间的重要通信和传输手段,而中继器是海底光缆通信的重要组成设备。海底光缆通信供电网络是连接海底设备和岸基电源的重要途径,实现电能的远距离传输,总体上分为高压恒压远程供电网络和高压恒流远程供电网络,高压恒流远程供电网络较高压恒压远程供电网络有可靠性高、抗故障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海底光缆通信中继设备的供电电源需要从高压恒流远程供电网络中获取电能为中继设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由于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中中继器的重要地位和维护难度高等特征,对中继器的供电电源提出了非常高的性能要求,首先需要满足长的使用寿命,以及非常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对供电电源的电气隔离、体积、重量、保护设计、输出电能质量、散热处理等也提出严苛要求。传统的电流源输入的中继设备供电电源由稳压二极管阵列级联DC-DC变换器组成,存在系统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体积大、可靠性低、散热难处理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电路,变换器的输入为电流源,输出为电压源,可以在无外部激励的情况下,实现将电流源转换为电压源输出,并实现电气的隔离和高可靠性、稳定性以及长使用寿命。本文对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进行了电路拓扑分析,根据其在断续导电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和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工作情况下的工作模态,对其进行了工作原理、理论推导和关键参数设计分析。在对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进行了工作原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用时间平均等效建模法对其进行了建模和分析。通过建立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和直流稳态等效电路,分析计算出其输入-输出的传递函数、控制-输出的传递函数以及输出阻抗传递函数。利用PSIM仿真软件对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搭建了仿真平台,仿真验证和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通过绘制其Bode图,对变换器进行了补偿网络参数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最后,通过设计了一台20W的实验样机验证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

陈茂林[4](2020)在《煤矿井下供电网络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矿井各类大功率机电设备投入运行,设备启动以及运行时对供电网络造成的冲击更为明显,对矿井供电系统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提升矿井供电网络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一种矿井供电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以现有的井下工业以太网为数据传输通道,将通信、监控以及调节等功能统一控制,在地面监控中心即可掌握井下供电系统运行状态,不仅减少了供电网络值守人员数量,而且大幅度提升了供电系统运行效率及安全性。矿井现场应用实践也表明,提出的井下供电网络监控系统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有助于提升井下供电网络可靠性。

吴君[5](2020)在《矿井高压安全供电智能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矿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保证安全高效生产,对煤矿安全供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矿井高压电网,经过多次扩容改造,使得供电网络结构日趋复杂,抵御故障能力偏弱。井下高压电网无论出现何种电气故障,都严重影响矿井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引起停电、停产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开展矿井高压安全供电智能保障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据此系统开展了矿井高压安全供电智能保障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智能保护中的过流保护整定计算、选择性漏电保护、电缆绝缘监测等技术难题。针对矿井高压电网过流保护整定计算效率低、适应性差的安全供电技术难题,本文改进了现有矿井高压电网拓扑分析方法,引入节点重合概念,提出了基于节点重合和关联矩阵的矿井高压电网自适应拓扑分析方法,可实现矿井高压供电网络的实时拓扑辨识,方法准确、简单、高效,为后续短路和整定计算构建了有效的拓扑分析模型;基于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优化并行计算调度策略,通过对矿井供电系统图分组、粒子群优化并行计算,能实现矿井高压电网自适应并行拓扑分析,从而完成对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自动并行短路和整定计算,方法准确度高、计算速度快、时间开销小;基于TCPN(Time Colored Petri Nets)提出了多模式定值方案在线管理模型,通过周期性在线获取矿井高压供电系统中的高压开关状态,判断供电系统运行方式是否发生变化,自适应调整定值方案,能够实现矿井高压供电系统的在线智能定值管理;基于Visual C++设计开发了矿井高压电网多模式智能整定计算系统,具有矿井高压供电系统图自动绘制、网络拓扑自学习、系统状态在线采集、自动并行短路计算和在线整定计算等功能,经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矿等多家矿井现场实际运行,整定计算结果准确、实用、效率高,自适应能力强。针对矿井高压电网漏电保护选线效果不佳的安全供电技术难题,提出基于Prony和互近似熵算法的矿井高压电网选线式漏电保护方法。在系统研究漏电故障机理和暂态特性基础上,利用零序电压越限和零序电压突变量越限,判别是否发生漏电故障;利用故障后正常线路之间零序电流暂态主频分量波形相似而故障线路与正常线路之间有着显着差异的特点,采用Prony算法提取各线路零序电流暂态主频分量,通过计算互近似熵值,构建故障判别辨识矩阵,判断线路之间暂态主频分量下零序电流波形的相似度,从而筛选出故障线路。理论计算及仿真分析表明,方法准确可靠,抗干扰能力强,无须整定,不受故障初相角、漏电电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针对矿井高压供电网络绝缘难以在线监测的安全供电技术难题,提出基于VMD(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和信息熵的绝缘监测信号降噪分析方法。在系统研究电缆局部放电机理和局部放电信号传输特性的基础上,建立矿用高压电缆局部放电模型,采用无损检测的方式准确提取电缆在线绝缘监测信号,利用VMD对绝缘监测信号进行有效分解,计算各模态分量信息熵,依据其大小选取特征分量进行信号的重构,可滤除局部放电信号中的噪声干扰,提高了矿井高压供电网络在线绝缘监测的准确性。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可实现对供电网络绝缘状态的在线监测和判断。

薛瀛[6](2020)在《民机电传飞控系统舵面丧失控制与舵面振荡的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民机适航规章的安全性要求中,舵面丧失控制和舵面振荡是飞控系统两种主要的灾难级故障。现代民机多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利用操纵位置传感器、飞控计算机、电液伺服阀等取代传统机械操纵机构,减轻了系统重量,节省了安装空间,提升了操纵性能;但由于操纵系统环节增多,故障率增高。为了提高电传飞控系统的安全性,现代民机普遍采用余度技术,通过增加并联飞控链路,降低系统的故障率。采用余度架构设计的本质是用超常规的资源换取高安全性,但过度的余度设计反而会使系统复杂度、费用、重量、空间增加,而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s of Time Between Failure,MTBF)减小。因此,需要综合评价和权衡最优的余度架构方案,以解决舵面丧失控制的问题;研究相应的余度管理和故障监控技术,以解决舵面振荡的问题。本文面向舵面丧失控制和舵面振荡两种故障,对余度架构设计和振荡抑制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工作原理分析,定性评估电传飞控系统分布式和集中式非相似余度架构的性能、复杂度。通过故障树分析,量化表征系统舵面丧失的故障率,进行方案权衡。通过表决与比较方法和力纷争均衡控制将舵面振荡的振幅和频率控制在适航要求的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如下:首先,针对电传飞控系统控制链路包含机电液等多个环节,系统构成复杂,故障率高的问题,采用余度设计理论,通过非相似多余度架构配置方法,降低共模故障率,使舵面丧失的故障率满足适航安全性要求。对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余度架构进行原理分析,从计算机、舵面作动器供压系统和飞控配电系统角度定性地评估对比了两者的性能、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将分布式电源和液压源集中管理二次分配的高安全性配置方法,并进行了方案权衡。以丧失升降舵控制故障为例,通过故障树建模,建立了六种底事件的表征模型;针对复杂电子硬件逻辑门无法穷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硬件失效表征逻辑门失效的故障建模方法,建立了飞控计算机等复杂硬件的故障模型;研究了带时序的单隐性和双隐性故障建模方法,对故障树中显性和隐性故障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继而对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余度架构建立了故障树和可靠性框图,进行量化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然后,针对电传飞控系统控制链路电子设备逻辑复杂、容易产生错误信号耦合,导致舵面产生振荡的问题,面向电传飞控系统余度数最多的四余度信号配置,提出了基于非相似余度信号的表决和比较方法。通过“冒泡法”对故障信号进行筛选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振荡故障从信号中识别出来并进行隔离。分别对表决和比较监控的比较阈值和计数器门限进行了Matlab仿真,得到了系统的最大公差边界,用以确定监控器的比较阈值;同时得到了非线性飞控系统计数器门限的最优解;通过仿真预测,针对电传飞控系统中舵面振荡最高发生的频率(10Hz),表决和比较监控最快可以在0.48s内探测到故障。通过全物理铁鸟试验平台对真实环境下,基于逻辑判断中最复杂的两路信号故障、两路正常的极限工况对监控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试验表明监控方法可以在0.5s内检测到振荡故障,满足飞机振荡损伤容限设计标准中规定耐受时间0.5s的要求,证明表决与比较方法在振荡故障监控方面的有效性。最后,针对电传飞控系统舵面电液伺服作动器采用主-主工作模式带来的力纷争振荡,导致舵面疲劳,影响飞行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力和位置双重反馈补偿的力纷争均衡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舵面两端的两个作动器收缩腔和伸出腔压差的比较生成压力补偿值;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根据两个作动器之间的压力差与舵面扭转变形的比例关系将压力转化成位置进行补偿;利用积分控制对高比例增益出现的振荡和超调进行修正,消除稳态误差。再通过舵面两端的两个作动器位置传感器测得的实际位置进行比较,生成位置修正值,用来均衡两侧作动器的位置差,减少舵面两个作动器之间的方位误差,实现力纷争均衡。为了预测该方法的性能,建立了作动器-舵面的数学模型,用系统的最大延迟和作动器控制电子(ACE)的不同步性作为测试用例,对力纷争均衡控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由于力纷争均衡的作用,两个作动器之间的压差最大约为200psi,低于结构损伤容限的设计要求的500psi。通过物理试验平台(铁鸟)对力纷争均衡控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力纷争均衡控制将两个作动器之间的压差从400psi降至190psi,降低了52%,均衡方法可有效降低力纷争。

王俊家[7](2020)在《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从深度参与ITER计划,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建设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CFETR)逐步展开,我国核聚变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核聚变装置的高效运行与其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本论文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功能需求、稳态性和脉冲性核聚变负荷模型分析及其电压稳定性研究、基于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的脉冲配电网运行机理等方面探讨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及方向。基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的基本框架及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 4类主要负荷,分别依据其容量及其性质确定对应配电网络配置。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展开分析,确定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各类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计算和冲击性负荷验算确定配网结构设计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设计思路。以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常规负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单台感应电动机铭牌数据转化为动态机理模型对应参数的辨识方法,并通过典型负荷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连续潮流法解析了不同负荷模型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电压静态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系统电压暂态失稳的主要原因,基于时域分析法计算及仿真确定了故障清除时间和母线功率因数是影响电压暂态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磁体电源系统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系统两类典型脉冲性负荷进行了负荷模型分析,建立了基于微粒群算法磁体电源系统的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综合负荷模型。通过EAST装置中磁体电源负荷现有数据验证了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综合模型的适用性。提出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提高稳定性的可行性控制措施,为实时监测聚变装置配网电压稳定性提供理论及可操作性基础。围绕随机性大,功率高且功率因数极低的磁体电源负荷进行了其与配电网络交互时的全面分析,以短路比为参数提出了变流器运行时对配电系统的配置要求,基于量化多变流器间运行影响程度,提出降低各变流器间相互影响解决方案。全面解析变流器配电系统配置对变流器运行工况如换相缺口和谐波电流产生等影响,利用EAST模型验证了现有配电网络与极向场变流器交互制约关系。提出避免谐振过电压和抑制低次谐波放大的配网侧控制策略,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功能需求出发,对比了 ITER配电网络设计方案及负荷分析,依据设计流程搭建了 CFETR 220kV变配电网络基本框架,通过相关稳定性计算从理论上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参数,并基于ETAP12.6.0仿真软件的潮流及短路计算校验了负荷分配及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

吴睿雅[8](2020)在《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MA装置和SAR装置属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其生产环境属于爆炸危险区域,工艺装置之间联系紧密,稍有不慎可能会打乱其中关键的生产环节,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该生产装置变电所的设计是在进行整个装置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生产装置的平稳、安全、可靠运行,同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根据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特点,使该装置变电所内的供配电设计保障了供电系统的连续性、灵活性、安全性;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实现了该装置变电所的无人值守,而无人值守取决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随后本文选取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已设计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本文针对这两套装置设计的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对于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为误操作、保障人员安全,实现工业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标是针对MMA和SAR生产装置的特点,设计出一套供电连续性好、自动化可靠性高、能实现无人值守的装置变电所,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特点,对为这两套装置供电的装置变电所提出了一个供配电设计流程和方法。2.结合上级区域变电所提供的数据、电源条件以及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用电负荷条件,对已提出的供配电设计流程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主要的一次电气设备进行了选择,并对一次设备进行了验证。3.针对已设计出的变电所供配电一次系统,提出了对变电所的二次系统进行功能整合的方法,并能使上级区域变电所对本级变电所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本级变电所的无人值守。4.针对已设计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对该系统冗余结构和非冗余结构这两种情况下相同顶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比较,通过理论分析证明在实现该变电所无人值守的同时,变电所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冗余结构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和设计的供配电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符合本项目生产装置所需、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等要求,自二零一九年九月份开车以来,供配电系统运行良好,综合自动化系统反映的供配电系统数据和画面显示准确,自动化系统故障率低,在石油化工企业类似项目中具有代表性,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

赵鑫[9](2019)在《35kV变电站总体设计及智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能的供应需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变电站由于自动化程度低,站内运行情况难以实时掌握,加上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存在,电力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地区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相较于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实时化与智能化程度,使得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可靠。本文旨在提出一座35kV智能变电站建设方案,以提高该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研究以变电站一次侧和二次侧设计为主要方向,首先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归纳了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并对智能变电站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目前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内容;其次对变电站的一次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与电气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设备,同时依据IEC61850标准,对目前存在的几种网络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根据不同网络结构的特征,在站控层和间隔层布置双重化的星型以太网,在过程层网络中,配置星型结构网络,为变电站提供了高可靠性的通信网络。接着,对智能辅助系统的体系架构与子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借助算法分析与指令执行,有效实现了变电站安全警示、火灾预警以及环境温湿度的远程控制与调节。最后对变电站整体设计进行优化,降低了组屏的数量,并采用了交直流一体化装置,取消了传统的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和通信电源的蓄电池装置,有效降低了变电站的投运成本,同时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设备老化、绝缘破损等问题引发的电力事故,设计了在线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实时掌握站内设备的运行参数与运行状态,实现实时、精准的数据监测与管理,有效降低了变电站内的运行风险。

彭迈[10](2019)在《矿用综合保护装置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安全可靠供电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随着煤矿井下采掘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工作面不断向前延伸,高电压等级的供电电缆及电气设备不断延伸至末端。当线路发生短路、漏电、过电压等故障下,时常会导致矿井同一电压等级的多级馈电开关同时跳闸,引起煤矿井下大范围停电,直接影响煤矿生产,也威胁到电气设备和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论文基于高可靠的现场总线技术和高速工业以太网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故障信息矩阵实现矿井复杂供电网络的故障区段定位,解决故障查找困难问题;运用粗糙集理论将五次谐波方法、基波零序电流比幅比相法和有功电流分量法进行融合,形成漏电保护综合判据,提高漏电保护的可靠性;研究矿井网络自动搜索和网络拓扑等值方法,设计了基于千兆光纤自组网络技术的矿井保护系统架构,同时利用防越级跳闸逻辑搜寻判决算法有效解决目前煤矿常出现的越级跳闸现象。设计了矿用高压综合保护装置、低压综合保护装置、矿用通信控制器、集成保护测控主机等主要矿用综合保护设备,搭建矿井保护系统测试平台,对设计的装置样机以及系统的保护技术进行测试,本设计在攀煤集团太平煤矿得到应用。论文设计的矿用综合保护装置安全可靠,能大幅提高煤矿供电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是煤矿高效生产的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通信系统不间断供电网络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系统不间断供电网络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光缆网络恒压与恒流供电拓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现状
3 海底光缆网络供电拓扑
4 供电网络拓扑建模
    4.1 恒压型供电网络拓扑建模
    4.2 恒流型供电网络拓扑建模
5 供电网络仿真分析
    5.1 正常工作
    5.2 海缆故障
6 结语

(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铁供电安全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3.3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定容研究现状
        1.3.4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高铁供电理论
        2.1.1 高铁供电系统基本架构
        2.1.2 牵引供电原理
    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
        2.2.1 可行性及必要性
        2.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的特殊性
        2.2.3 重点研究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牵引供电安全理论
        2.3.2 定容优化理论
        2.3.3 调度优化理论
        2.3.4 多目标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
    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
    3.2 风险识别
        3.2.1 历史电力机车故障分析
        3.2.2 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影响
        3.2.3 风险因子
    3.3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
        3.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
        3.3.2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并入方式
        4.1.1 特征分析
        4.1.2 并入方式的选取
    4.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
    4.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基本架构
    4.4 建立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4.4.1 能源互联网技术
        4.4.2 区块链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
    5.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5.1.1 新能源发电预测
        5.1.2 牵引负荷预测
    5.2 “源-源-储”互动调节机制
    5.3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
        5.3.1 MOPEC模型框架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基于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求解
        5.4.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2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3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流程
    5.5 算例仿真
        5.5.1 输入数据
        5.5.2 参数设置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
    6.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的基本原则
        6.1.1 高铁“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机制
        6.1.2 情景分析
    6.2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模型求解
    6.3 算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本理论
        7.2.1 模糊神经网络
        7.2.2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7.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模型评价过程
    7.4 算例仿真
        7.4.1 数据预处理
        7.4.2 模型求解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与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电流源输入的海底光缆通信中继设备供电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底光缆通信网络结构
        1.2.1 海底光缆通信中继器
        1.2.2 海底光缆通信岸基电源
        1.2.3 海底光缆通信供电网络
    1.3 海底光缆通信中继设备供电方式
        1.3.1 电压源供电方式
        1.3.2 电流源供电方式
    1.4 电流源输入的海底光缆通信中继设备供电电源研究现状
        1.4.1 基于稳压二极管矩阵的电流源输入变换器
        1.4.2 基于推挽结构的电流源输入变换器
        1.4.3 基于全桥谐振的电流源输入变换器
        1.4.4 基于两级电路自激振荡结构的电流源输入变换器
        1.4.5 基于两级电路级联结构的电流源输入变换器
    1.5 论文主要工作
2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拓扑分析
    2.1 引言
    2.2 工作原理
    2.3 工作模式分析
        2.3.1 模态A
        2.3.2 模态B
        2.3.3 模态C
        2.3.4 模态D
        2.3.5 模态E
        2.3.6 模态F
    2.4 参数设计分析
        2.4.1 电感L_1、L_2设计
        2.4.2 变压器匝比n设计
        2.4.3 励磁电感L_m设计
        2.4.4 器件参数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控制电路设计及小信号建模分析
    3.1 引言
    3.2 开关变换器时间平均等效法的小信号模型
    3.3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的控制电路设计
    3.4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3.4.1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的时间平均等效电路
        3.4.2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直流稳态等效电路
        3.4.3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
        3.4.4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的直流稳态分析
        3.4.5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分析
    3.5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与实验
    4.1 仿真
        4.1.1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的电路仿真结果
        4.1.2 电流源输入的双电感隔离式Boost变换器的控制环路仿真结果
    4.2 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科研成果
致谢

(4)煤矿井下供电网络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供电网络监控系统构成
2 监控分站结构
3 供电网络监控系统运行原理
4 现场应用实例分析
5 总结

(5)矿井高压安全供电智能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矿井高压电网过流保护整定计算研究现状
        1.2.1 矿井高压电网拓扑分析
        1.2.2 矿井高压电网短路计算
        1.2.3 矿井高压电网过流保护整定计算
    1.3 矿井高压电网选线式漏电保护研究现状
        1.3.1 中性点接地方式
        1.3.2 选线式漏电保护方法
    1.4 矿井高压电网供电网络在线绝缘监测研究现状
        1.4.1 电缆在线绝缘监测
        1.4.2 电缆局部放电信号降噪方法
    1.5 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矿井高压供电网络故障特征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井下高压供电网络短路故障特性分析
        2.2.1 两相短路分析
        2.2.2 三相短路分析
        2.2.3 过流保护整定计算
    2.3 井下高压供电网络漏电故障特性分析
        2.3.1 漏电故障暂态分析
        2.3.2 漏电故障稳态分析
        2.3.3 选择性漏电保护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矿井高压电网多模式智能在线过流保护整定计算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节点重合和关联矩阵的矿井高压电网自适应拓扑分析模型
        3.2.1 基本关联矩阵生成方法
        3.2.2 纵向初级供电关联矩阵生成方法
        3.2.3 综合供电关联矩阵生成方法
        3.2.4 算例仿真分析
    3.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矿井高压电网自适应并行拓扑分析
        3.3.1 粒子群算法基本理论
        3.3.2 矿井高压供电系统图分组方法
        3.3.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矿井高压电网自适应并行拓扑分析
        3.3.4 算例仿真分析
    3.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矿井高压电网并行过流保护整定计算
        3.4.1 短路计算方法
        3.4.2 整定计算方法
    3.5 基于TCPN的多模式定值方案在线管理模型
        3.5.1 Petri网基本理论
        3.5.2 基于TCPN的多模式定值方案在线管理模型
        3.5.3 仿真分析
    3.6 矿井高压电网多模式智能在线整定计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6.1 系统总体设计
        3.6.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3.6.3 智能在线整定系统设计与实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Prony和互近似熵算法的矿井高压电网选线式漏电保护研究
    4.1 引言
    4.2 漏电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4.2.1 矿井高压电网参数及仿真模型
        4.2.2 漏电电阻对暂态特征信息的影响
        4.2.3 故障初相角对暂态特征信息的影响
        4.2.4 母线漏电故障对暂态特征信息的影响
        4.2.5 消弧线圈对暂态特征信息的影响
    4.3 选线算法理论基础
        4.3.1 Prony算法基本理论
        4.3.2 互近似熵算法基本理论
    4.4 基于Prony和互近似熵算法的矿井高压电网漏电保护方法
        4.4.1 选线方法
        4.4.2 选线步骤
        4.4.3 Prony算法拟合参数选择
    4.5 仿真分析
        4.5.1 故障初相角影响分析
        4.5.2 漏电电阻影响分析
        4.5.3 母线漏电故障影响分析
        4.5.4 选线方法适应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VMD和信息熵降噪算法的矿井高压供电网络绝缘监测研究
    5.1 引言
    5.2 电缆局部放电信号传输特性
    5.3 电缆在线绝缘监测原理
    5.4 基于VMD和信息熵的局部放电信号降噪算法研究
        5.4.1 算法基本理论
        5.4.2 基于VMD和信息熵的局部放电信号降噪算法
        5.4.3 算例仿真分析
    5.5 电缆在线绝缘监测测试分析
        5.5.1 电缆在线绝缘监测系统设计
        5.5.2 电缆在线绝缘监测实验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民机电传飞控系统舵面丧失控制与舵面振荡的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电传飞控系统组成
    1.2 舵面丧失控制与舵面振荡及其对飞行安全性的影响
    1.3 电传飞控系统安全性设计的国内外技术现状
        1.3.1 余度架构配置技术
        1.3.2 飞控计算机的余度结构
        1.3.3 舵面作动器的余度结构
        1.3.4 飞控配电的余度结构
        1.3.5 安全性评估方法
        1.3.6 振荡故障的监控
        1.3.7 力纷争振荡的均衡
    1.4 电传飞控系统安全性研究还需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舵面丧失控制故障分析及非相似余度架构设计
    2.1 引言
    2.2 飞控系统非相似余度架构方案
        2.2.1 分布式架构的飞控系统余度配置方案
        2.2.2 集中式架构的飞控系统余度配置方案
        2.2.3 舵面作动器供压系统的余度配置方案
        2.2.4 飞控配电系统的余度配置方案
    2.3 电传飞控系统的底事件失效模型
        2.3.1 复杂电子设备(FCC、ACE)的失效模型
        2.3.2 带表决监控的控制指令失效模型
        2.3.3 带比较监控的控制指令失效模型
        2.3.4 舵面作动器的失效模型
        2.3.5 总线传输报文失效模型
        2.3.6 单一外部事件失效模型
    2.4 显性和隐性故障的逻辑关系
        2.4.1 显性和隐性故障的暴露时间
        2.4.2 隐性故障的特征分析
        2.4.3 带时序单隐性失效的逻辑关系模型
        2.4.4 带时序双隐性失效的逻辑关系模型
    2.5 飞控系统舵面丧失控制故障建模
        2.5.1 分布式架构舵面丧失控制模型
        2.5.2 集中式架构舵面丧失控制模型
        2.5.3 分布式架构与集中式架构安全性和可靠性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表决与比较的舵面振荡监控方法
    3.1 引言
    3.2 表决逻辑与表决策略
        3.2.1 表决监控的原理
        3.2.2 表决监控的比较逻辑
        3.2.3 表决监控的阈值选择
        3.2.4 表决监控的表决算法
    3.3 比较监控的模式及算法
        3.3.1 比较监控的原理与逻辑
        3.3.2 比较监控的阈值选择
    3.4 振荡监控器性能仿真
        3.4.1 仿真平台
        3.4.2 比较阈值的仿真
        3.4.3 计数器门限的仿真
        3.4.4 监控器的性能仿真
    3.5 振荡监控器的验证
        3.5.1 铁鸟试验平台
        3.5.2 故障注入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驱动模式下舵面力纷争振荡的均衡方法
    4.1 引言
    4.2 EHSA的结构
    4.3 力纷争均衡控制
    4.4 力纷争均衡控制的测试与仿真
        4.4.1 双作动器-舵面模型
        4.4.2 测试用例分析
        4.4.3 力纷争仿真
    4.5 力纷争均衡控制的试验验证
        4.5.1 铁鸟试验平台
        4.5.2 力纷争验证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概述
        1.1.1 变配电需求概述
        1.1.2 国内外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现状
    1.2 变配电稳定性分析现状
        1.2.1 电压稳定性能分析现状
        1.2.2 脉冲性负荷与电网交互影响
    1.3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工作
        1.3.1 本文选题的背景
        1.3.2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托卡马克装置变配电功能需求分析及拓扑设计
    2.1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负荷种类分析
        2.1.2 电压等级选择
        2.1.3 配网结构需求分析
    2.2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结构方案设计
        2.2.1 拓扑结构设计
        2.2.2 无功补偿系统容量
    2.3 计算及验证
        2.3.1 潮流计算
        2.3.2 短路电流计算
        2.3.3 系统稳定计算及冲击负荷及谐波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托卡马克稳态负荷模型分析与电压稳定性研究
    3.1 静态负荷模型
    3.2 动态负荷模型
        3.2.1 动态机理模型
        3.2.2 铭牌参数辨识
    3.3 静态稳定性分析方法
        3.3.1 电力传输系统特性
        3.3.2 静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3.3.3 连续潮流法
        3.3.4 算例分析
    3.4 暂态电压稳定性机理研究
        3.4.1 受端电压暂态失稳机理
        3.4.2 感应电动机暂态稳定性
        3.4.3 时域仿真法
        3.4.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与稳定性指标分析
    4.1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
        4.1.1 动态非机理模型
        4.1.2 磁体电源冲击性负荷模型
        4.1.3 综合负荷模型
        4.1.4 脉冲负荷模型算例
    4.2 脉冲性负荷稳定性指标
        4.2.1 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
        4.2.2 极向场磁体电源负荷稳定性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交直流交互运行机理研究
    5.1 交直流交互系统
        5.1.1 交直流系统强度
        5.1.2 多变流器相互影响
    5.2 换相电抗对变流器运行影响
        5.2.1 换相缺口
        5.2.2 换相电抗对谐波的影响
    5.3 谐振过电压及谐波放大
        5.3.1 谐振过电压
        5.3.2 系统谐振频率及放大倍数
    5.4 算例分析
        5.4.1 短路容量对电压缺口的影响
        5.4.2 换相电抗与变流器运行间相互影响
        5.4.3 谐波放大倍数
        5.4.4 抑制谐波放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变配电站设计分析与研究
    6.1 CFETR变配电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6.2 潮流及短路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
        1.1.1 工程概况
        1.1.2 全厂供电及控制结构
    1.2 课题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供配电系统
        1.3.2 综合自动化系统
        1.3.3 系统功能安全分析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1 供配电系统研究与设计
        1.4.2 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1.4.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可靠性分析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方法
    2.1 引言
    2.2 负荷分级
        2.2.1 装置用电负荷分级
        2.2.2 企业用电负荷分级
    2.3 供电电源方案
    2.4 负荷计算方法分析
        2.4.1 负荷计算目的和意义
        2.4.2 负荷计算方法
    2.5 无功补偿
        2.5.1 无功补偿目的和意义
        2.5.2 无功补偿方法
    2.6 变压器的选择
        2.6.1 变压器数量和容量选择原则
        2.6.2 变压器负荷分配
    2.7 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要求
        2.7.1 10k V和0.4k V系统主接线要求
        2.7.2 照明系统主接线要求
    2.8 短路电流计算
        2.8.1 短路电流计算目的和意义
        2.8.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2.9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2.9.1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要求
        2.9.2 一次电气设备校验要求
    2.10 防雷、接地
        2.10.1 建筑物防雷、接地目的
        2.10.2 建筑物防雷措施
        2.10.3 接地电阻要求
        2.10.4 接地型式要求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过程
    3.1 负荷计算
        3.1.1 负荷计算公式
        3.1.2 废酸再生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3.1.3 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3.1.4 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3.2 无功补偿
        3.2.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3.2.2 无功补偿后的总计算负荷
    3.3 变压器选择
        3.3.1 变压器数量和容量
        3.3.2 变压器负荷分配
        3.3.3 变压器的选择及负荷率
    3.4 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
        3.4.1 10k V系统主接线设计
        3.4.2 0.4k V系统主接线设计
        3.4.3 照明系统主接线设计
    3.5 短路电流计算
        3.5.1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3.5.2 短路点的选取
        3.5.3 系统网络元件数据
        3.5.4 短路电流计算公式
        3.5.5 短路电流计算书
    3.6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3.6.1 电缆的选择与校验
        3.6.2 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3.6.3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6.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6.5 高压熔断器的选择与校验
    3.7 防雷、接地设计
        3.7.1 建筑物防雷分类
        3.7.2 直击雷防护
        3.7.3 接地电阻
        3.7.4 低压系统接地型式
    3.8 应用展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形式
        4.2.1 集中式结构
        4.2.2 分层分布式结构
    4.3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4.3.1 星型结构
        4.3.2 环型结构
        4.3.3 总线型结构
    4.4 通信技术
        4.4.1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4.4.2 通信网络设备
        4.4.3 通信介质
    4.5 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
        4.5.1 系统架构
        4.5.2 智能终端配置
        4.5.3 间隔层设备组网
        4.5.4 通信管理层设备组网
        4.5.5 系统网络结构图
        4.5.6 系统功能
    4.6 画面展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故障树理论
    5.3 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5.3.1 确定顶事件
        5.3.2 建立故障树模型
    5.4 故障树定性分析
        5.4.1 非冗余结构分析
        5.4.2 冗余结构分析
    5.5 故障树定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35kV变电站总体设计及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电站一次部分和二次部分设计
    2.1 智能变电站
        2.1.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2.1.2 智能变电站的特征
        2.1.3 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
    2.2 变电站一次部分设计
    2.3 变电站二次部分设计
        2.3.1 网络设计
        2.3.2 信息通信网络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优化设计
    3.1 二次设备组屏优化
        3.1.1 二次设备组屏优化原则
        3.1.2 组屏优化整合的条件
        3.1.3 组屏优化方案
    3.2 交直流一体化系统设计
        3.2.1 系统结构
        3.2.2 一次部分设计
        3.2.3 监测部分的设计
    3.3 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3.3.1 系统结构
        3.3.2 系统子系统及其功能
    3.4 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3.4.1 在线监测技术以及IED技术
        3.4.2 在线监测系统结构
        3.4.3 设备的在线监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平台设计及试运行分析
    4.1 系统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4.2 系统平台详细设计
        4.2.1 硬件设计
        4.2.2 软件设计
        4.2.3 数据库设计
    4.3 在线监测试运行分析
    4.4 SCADA试运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矿用综合保护装置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意义
    1.2 矿井供电系统分析
    1.3 矿用保护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1.4 防越级跳闸研究现状
        1.4.1 错时级差防越级跳闸技术
        1.4.2 电气闭锁式防越级跳闸技术
        1.4.3 光纤纵联差动式防越级跳闸技术
        1.4.4 基于数字化变电站结构的防越级跳闸技术
    1.5 漏电保护研究现状
    1.6 论文主要工作
2 矿井供电现状分析
    2.1 煤矿井下供配电特点
    2.2 煤矿井下电气故障分析
    2.3 煤矿井下继电保护配置
    2.4 煤矿保护越级跳闸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井下继电保护关键技术
    3.1 矿井继电保护体系架构
    3.2 信息融合式漏电保护技术
    3.3 故障区段定位技术
    3.4 矿井电网网络搜索技术
    3.5 馈电开关连接模型
    3.6 保护系统的千兆光纤自组网络架构
    3.7 本章小结
4 综合保护装置设计
    4.1 CMZB-2WG高压综合保护装置
        4.1.1 总体设计方案
        4.1.2 硬件设计
        4.1.3 高压综合保护装置主板
        4.1.4 高压综合保护装置主机电源
        4.1.5 低成本总线通讯技术
        4.1.6 备用电池健康状态自诊断技术
    4.2 CMZB-2WC保护软件设计
        4.2.1 保护主流程
        4.2.2 其他设计
    4.3 CMZB-2WD低压综合保护装置
        4.3.1 技术方案
        4.3.2 主机系统
        4.3.3 低压综合保护装置显示屏
    4.4 KTK11440矿用通信控制器
        4.4.1 设计方案
        4.4.2 硬件系统设计
        4.4.3 电源设计
        4.4.4 软件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保护测控主机系统设计
    5.1 JC220主机硬件结构
    5.2 JC220中心站软件系统
    5.3 组态软件系统
    5.4 性能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测试与现场应用
    6.1 实验平台
    6.2 低压综合保护装置测试分析
    6.3 高压综合保护装置测试分析
    6.4 保护通信控制器性能测试
    6.5 现场应用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通信系统不间断供电网络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光缆网络恒压与恒流供电拓扑研究[J]. 段安民,赵锦波,徐皓. 舰船电子工程, 2021(12)
  • [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D]. 田立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电流源输入的海底光缆通信中继设备供电电源[D]. 夏浩刚. 西华大学, 2021(02)
  • [4]煤矿井下供电网络监控系统研究[J]. 陈茂林. 自动化应用, 2020(09)
  • [5]矿井高压安全供电智能保障技术研究[D]. 吴君.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6]民机电传飞控系统舵面丧失控制与舵面振荡的抑制方法研究[D]. 薛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2)
  • [7]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D]. 王俊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D]. 吴睿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35kV变电站总体设计及智能化研究[D]. 赵鑫. 青岛大学, 2019(01)
  • [10]矿用综合保护装置设计研究与应用[D]. 彭迈.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通信系统不间断电源网络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