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欣鑫[1](2021)在《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三氮污染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作为呼和浩特市主要供水水源之一,由于地下水的需求量和开采量的不断增大,氮肥的大量使用等因素,使得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漏斗、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受“三氮”污染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潜水为研究对象,以地下水中“三氮”为指标,利用Arc GIS对“三氮”浓度监测数据进行了插值分析,对“三氮”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呼和浩特市水文地质调查资料,通过对研究区的第四系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研究区概化为非均质各项同性三维非稳定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进行模型剖分离散化及其可靠性的识别与验证等,说明含水层结构、边界条件的概化以及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是合理的,该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地下水流动模型基础上,建立多组分溶质运移模型,定量描述与预测了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状况。将污染物运移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来看,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潜水流动和溶质运移进行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现状模拟,以及对地下水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较为准确。预测结果说明,“三氮”污染状况随时间变化呈减小趋势。潜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超标点位较多,主要位于市郊和乡村。

戴振宇[2](2021)在《基于数值模拟的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区地下水量—水位双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和呼和浩特市的主要供水水源,随着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区向南拓展,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平衡有限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保证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有必要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和现状开采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合理可行的地下水管控指标。本文基于地质、水文地质成果与相关资料,建立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区三层非均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根据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应用GMS+UGIRD建立局部加密的呼市城市规划区2009~2020年长时间序列非结构剖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使用试估-校正法作为验证手段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模拟流场和水位过程线拟合效果良好。地下水均衡分析表明:研究区2010~2020年平均补给总量为4.011×108m3/a,平均排泄总量为4.958×108m3/a,均衡差为-0.947×108m3/a,总体处于负均衡状态。侧向流入和降水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分别占总补给量的47.23%和27.75%;人工开采是最主要的排泄项,占排泄总量的85.25%,其中农业开采占63.63%,城镇开采占21.62%。本研究基于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可开采资源量计算评价,研究区各乡镇总开采资源量42404.76×104m3,其中浅层区可开采资源量19895.70×104m3,单一区和深层区可开采资源量22509.05×104m3;结合现状开采量对开采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浅层区超采区集中在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和林格尔县各乡镇,单一区和深层区超采区主要在城区集中供水开采区。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对压采条件下未来5年的地下水位、水量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满足供需平衡的压采后,相比2020年,含水层储存量增加了0.544×108m3/a,浅水含水层水位与深层水位在压采处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整个模拟区基本达到了动态平衡的状态。在开采利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双控管理指标,在丰水年、平水年水量控制指标设置为4.13×108m3,枯水年水量控制指标设置为4.75×108m3;并由水量指标提出相应的水位控制指标,浅层地下水在丰、平水条件下年末平均水位控制在1036.5m以上,枯水年下年末平均水位控制在1036.0m以上;而深层地下水在丰、平水条件下年末平均水位较上年同期水位上升,水位控制在1035.2m,枯水情景下年末平均水位变化控制在1035.0m。

孙静[3](2021)在《河北省广平县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及控制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平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4%,广平县境内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资源成为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近年来,由于超采地下水而引发了地质灾害及地下水环境污染,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亟需制定浅层地下水水位、水量控制指标体系,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有利参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判定影响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确定浅层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水位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上升期和下降期;运用ArcGis10.4软件中的反距离加权法(IDW)描绘了不同年份地下水位埋深年际及空间变化特征图,结果显示:从1998-2017年,广平县浅层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2014年广平县进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此后水位下降幅度变缓;在空间上广平县浅层地下水位埋深总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空间区域差异较大,2006-2017年间县域内大部分区域水位较稳定,平固店镇北部、广平镇东部地下水水位抬升,部分区域年均水位变幅大于0.5m,广平镇西北部、胜营镇南部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年均下降速率大于0.4m。2、通过收集降水量、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井灌回归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的系列数据,分别对四个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其与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最明显,降水量次之,井灌回归补给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不显着。3、对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进行控制,并结合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控制速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2030年不同水文年各代表性监测井埋深下限控制指标,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反距离加权法(IDW)确定各乡镇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下限控制指标:至2030年,广平县所有乡镇均变为地下水水位基本稳定区或水位上升区,2030年丰平枯三种水文年各乡镇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平均值变化不大。4、运用ArcGIS软件中的反距离加权法(IDW)确定广平县2030年不同水文年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下限控制指标:埋深下限控制指标在31.69-34.66m,到2030年,浅层地下水水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杨亚兵[4](2020)在《酒泉东盆地地下水演化研究》文中指出近60年来,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在时空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雨稀少,地表水资源量稀少,加之近年来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对水资源量和水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下水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有的地区甚至成为了唯一的水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酒泉东盆地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由于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广泛和便利性,使之成为了酒泉东盆地重要的供水水源方式,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演化进行分析,对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酒泉东盆地地下水系统特征。结合收集的地下水水位和水化学动态监测资料、降雨量、径流量等资料,通过分析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化学,得到以下成果:(1)查明了地下水的类型与流向。研究区地下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以酒泉县城—下河清农场为界。潜水含水层主要是砂砾石,承压水含水层基本以砂、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以砂为主。地下水位总体呈南西高北东低,地下水一部分经由酒泉市向鸳鸯池水库方向汇集,部分由南西向北东流动,汇入黑河方向。地下水位埋深和水力坡度均沿着地下水径流方向逐渐减小。(2)研究区地下水水位主要受降雨量、河流径流量、人工开采、灌溉和蒸发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水位变化特征,可以将水位动态分为河流水文型、径流型、径流-开采型、入渗-开采型和蒸发型。(3)揭示了地下水位动态的变化规律。通过对2018年年初和年末地下水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18年地下水水位大部分处于微弱上升区。通过对37-1号监测井1988-2009年地下水水位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其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且水位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这3个阶段的变化可能和区内降雨量、人工开采的阶段性变化有关。扩展到区间数序列的灰色GM(1,1)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研究区未来地下水水位的波动范围。(4)分析了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并进行了地下水水质评价。通过分析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化学,得出区域地下水呈弱碱性,大部分属于淡水。沿着地下水的补径排路径,地下水化学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区内水质超标可能原因为工业生产、居民活动污染物的排放和区域性农业活动中大量氨肥的使用。(5)通过计算得到,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储量总体是增加的。

郑竹艳[5](2020)在《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里河流域位于淮河支流—沙颍河下游,面积约480 km2,农业高度集约化,种植业和粉条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淀粉废水回灌成为其重要污染源。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构成流域内重要污染形式,导致局部地表水环境急剧恶化,不仅使沙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可能对居民生活饮用浅层地下水水质构成一定威胁。为了调查八里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环境现状,研究影响水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依据。为此,本论文选取我国农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沙颍河下游的八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调查流域水环境现状和污染源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采集样本、室内测试分析(15个常规指标和6个污染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水化学组分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特征,探讨了淀粉废水灌溉对浅层地下水影响,以及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质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八里河流域地表水氮、磷、COD严重超标,其中柳沟水质最差,为污染最为严重的支流。主要受沿途淀粉废水、畜禽养殖污水、化肥农药、生活污水等影响。(2)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属于中性偏弱碱性水,地下水中的Ca2+,Mg2+和重碳酸盐含量较多,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水中“三氮”、CODMn含量偏低,“三氮”浓度位于Ⅲ类标准以内,仅少数水的CODMn浓度超过Ⅲ类标准,因此,浅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3)通过对灌溉区—耿棚镇附近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发现,硝氮、亚硝氮含量未超过Ⅱ类标准,氨氮含量处于Ⅱ类(≤0.10 mg/L)附近,但CODMn含量超过Ⅲ类标准(≤3.0 mg/L)。因此,高浓度淀粉废水灌溉排放,会对局部地段浅层地下水水质有一定影响。(4)以耿棚镇淀粉废水回灌为对象,淀粉试验场为典型污染区,模拟污染物从地表-包气带-含水层的迁移过程,发现运行至20年时,废水扩散至4.03 km2,中心浓度达31.0 mg/L,污染晕水平运移距离达2.40 km,但垂向运移距离仅为0.017 km,揭示了中间弱透水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污染物从潜水含水层向下部微承压含水运移速度和扩散能力。(5)影响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的因素除了水文地质条件,农业灌溉也对局部地区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图[49]表[17]参[90]。

魏士禹[6](2020)在《民勤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勤盆地位于石羊河下游,延伸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对于防止两大沙漠合拢具有重要意义,对河西走廊具有屏障作用。近几十年来,民勤盆地地下水资源锐减,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植被枯死、沙漠入侵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明确民勤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拟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水量水位双控指标对遏制水位下降和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民勤地区地下水动态划分为开采型、灌溉入渗-开采型、河流入渗-开采型和径流型。描述了多年水位水量变化特征,19852016年内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整体下降,其中灌区内部下降最为明显,多年内累计亏损水量64.01×108m3。2007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后,水位下降速率减缓,2015年开始出现正均衡。通过将影响因素与地下水储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证明人类开采和地表水灌溉是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建立了民勤盆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值模型。20022018年盆地内年均补给量为1.36×108m3/a,年均排泄量为2.30×108m3/a,整体呈负均衡。算得民勤盆地可开采量为1.30×108m3/a。设定了民勤盆地开采量、水量均衡、水位变化速率以及资源性水位预警指标。分丰、平、枯(来水频率p=25%,50%,75%)三种情况预测地表来水量,同时拟定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分别代入地下水流预测模型(预测期20192040年)。分析模型运行结果,剔除出现预警的方案。为保证方案施行的合理性,预测研究区需水量并进行供需分析。最终确定丰、平、枯水年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0.91×108m3/a、1.04×108m3/a、1.17×108m3/a,青土湖下泄水量分别为0.30×108m3/a、0.15×108m3/a和0m3/a。方案实行后,预测期内地下水位保持回升,水资源量得以补充,青土湖水面面积得以维持和扩大。最后细化开采总量及监测井年内水位变化量,得到各乡镇水量水位双控管理指标。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现状,对民勤盆地地下水的管理提出建议。

李宝玉[7](2020)在《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为保证吉林市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化的管理该地区的地下水,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并研究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过程,探讨地下水水位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吉林市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方案,文章结论如下。根据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吉林市城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基本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除地下水开采区外)。地下水的年内动态变化类型有四种,大气降水入渗—蒸发型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排泄方式则以蒸发为主;入渗—径流型降水入渗是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侧向径流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入渗—开采型人工开采是主要排泄方式;水文型地下水主要受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区内地下水水位随时间演化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动态特征划分为2000年以前、2000-2010年、2010-2016年三个时间阶段类型。在2000年以前,由于人工开采程度较低,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少水年份,地下水位略有下降,丰水年份地下水能够获得很好的补给。地下水位变幅较小,多年地下水位变幅1-2m,开采没有对地下水造成较大的影响。2000-2010年,人工开采量相对增加,地下水位在少水年份有明显的下降,在丰水年得到相应的补充,地下水得到较好的补给,总的来看没有造成水位持续下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但地下水位变幅较大,多年地下水变幅3-5m,开采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遇到连续枯水年份,会使地下水持续下降。2010-2016年,地下水开采量较大,虽然有丰水年份地下水得到补偿,但过量开采使得丰水年地下水位恢复幅度较小,甚至在2010年这样的丰水年地下水位也在下降,地下水位多年变幅在5m以上。但此类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布地段较少。吉林市整体上地下水由各五级流域由松花江干流两侧向中间汇入,鳌龙河流域、温德河流域地下水由西南流向东北,牤牛河流域、团山子河流域地下水由东南流向西北,之后地下水整体由东南流向西北。在研究区内的平原区,由于受到开采、灌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桦皮厂镇—孤店子镇—乌拉街满族镇—大口钦满族镇一带,地下水存在降落漏斗。河谷平原区地表河流对潜水水位埋深影响较大,变化幅度为0-5m,近河流处水位埋深值较小,在河间地块或分水岭处,水位埋深值较大。台地阶地潜水水位埋深受地貌类型和地下水流场的控制,地下水水位埋深值较大。对研究区内的长系列长观井地下水水位埋资料、年降水量资料、蒸发资料及开采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对研究区期内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的因素为上月水位值、上月降水量、当月降水量,开采量及蒸发量。综上所述,影响水位最大的因素是其上个月的水位,其次是降水量,最后是蒸发量和开采量。本文对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因素进行计算分析,首先利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结论,对研究区期内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的因素为上月水位值、上月降水量、当月降水量。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到各个因素对水位影响的权重,可以得到对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于地下水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其上个月的水位,其次是降水量,最后是蒸发量和开采量。最后使用相关关系法分析出降水量、开采量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根据吉林市区地下水资源条件,将吉林市区划分成12个管理分区,通过经验值法、历史资料法、相关关系法确定了各分区的地下水水位上限值和下限值,并根据管理需求,将河湾子低山丘陵区、缸窑槽地丘陵区、石砬子低山丘陵区、锅底山低山丘陵区、杨木河谷平原区、建成区河谷平原区等6个分区划分为地下水水位稳定型管理分区,将桦皮厂河谷平原区、孤店子河谷平原区、乌拉街河谷平原区、大屯河谷平原区、朱雀山低山丘陵区、旺起低山区等6个分区划分为下降型管理分区,根据各个分区现状水位,控制性水位以及预测5年后水位下限值,提出稳定型应维持开发利用现状,适当加大开采,下降型控制开采,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特别是孤店子-桦皮厂镇灌区,应该采取引用地表水灌溉,减少地下水灌溉用水量,逐渐回复降深漏斗区正常水位。

吴晓光[8](2019)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土壤风蚀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威胁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问题,也是影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力求科学掌握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区域土壤风蚀时空特征,揭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土地开垦、生态退耕这一关键过程对区域生态效应,为阴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典型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阴山北麓为研究区(109°15′-116°56′E,40°45-43°23N),采用多尺度的区域-局地-样点土壤风蚀格局的分析方法,结合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地面验证尺度推移、RWEQ土壤风蚀模型、地面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退耕过程、植被覆盖特征、气候变化信息数据,探究了近30年阴山北麓土地开垦与生态退耕过程土壤风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土壤风蚀模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解析生态退耕过程对土壤侵蚀影响,定量估算生态退耕前后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土壤风蚀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12个137Cs实测结果对RWEQ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精度达0.89,并呈显着相关(p<0.01),本研究的RWEQ模型模拟结果与137Cs示踪技术定量分析结果总体趋势一致及相关性较好。(2)在时间尺度上.,1990-2015年,土壤风蚀总体格局呈现减弱的趋势。1990-2000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从1990年的22.64 t.hm-2.a-1增长到2000年的33.61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207.09万吨·a-1的趋势增加;2001-2015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的40.73 t·hm·a-1 下降到2015年的16.04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556.57万吨·a-1的趋势降低。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量增加显着,1990-2000年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2.05t·hm-2·a-1趋势增加,是研究区平均变化斜率的2倍,平均土壤风蚀模数25.59 t.hm-2。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降低趋势明显,2000-2015年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1.52t·hm-2·a-1减少,平均土壤风蚀模数11.83t·hm2。生态退耕后土壤风蚀量变化显着,累计减少土壤风蚀量157.5万吨。(3)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所反映的土壤风蚀特征差异较大,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模数表明未利用地>低覆被草地>耕地>中覆被草地>其他林地>疏林地>高覆被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应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阴山北麓土壤风蚀演化趋势以持续性(土壤风蚀量减少)为主,但持续性中弱和较弱所占比例较高,占阴山北麓面积的92.40%,表明该地区生态较为脆弱。(4)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应用Sen+Mann Kendall定量描述了 2000-2015年阴山北麓及生态退耕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及显着性检验,研究区无显着变化的占93.76%;生态退耕区NDVI显着增加,占生态退耕面积的15.31%,显着减少仅占2.18%。生态退耕对植被恢复作用明显,对降低土壤风蚀贡献显着。利用偏相关分析界定了气温、降水对阴山北麓NDVI变化贡献,明晰人类活动(开垦、退耕等)对植被变化产生较为明显影响,即对土壤风蚀作用明显,变化趋势明显的区域占比72.45%。土壤风蚀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覆盖度在0.2-0.35之间时,对降低土壤风蚀的作用显着,当植被覆盖度达0.72时,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发生变化的幅度较小。(5)土壤风蚀生态效应分析。无论是区域还是样点,风蚀过程对土壤颗粒组成影响的规律性呈现出1990-2005年开垦耕种样点,砂粒占比逐渐升高,粉粒、粘粒占比均降低趋势;2005-2015年生态退耕过程中,呈现砂粒占比缓慢降低,粉粒、砂粒占比有所回升的总体趋势。样点开垦耕种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4.0-85.83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21-10.85 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21-3.72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14.86-87.52t·km-2·a-1之间;样点生态退耕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2.28-30.45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18-4.6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14-2.63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9.41-33.98 t·km-2·a1之间。开垦耕种土壤风蚀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达到每年5.12万吨、全氮损失量每年3438.31吨、全磷损失量每年2077.3吨、全钾损失量每年7.54万吨;生态退耕导致土壤有机质净增加每年0.38万吨、全氮净增加量每年436.22吨、全磷净增加量每年241.05吨、土壤全钾净增加量每年1.08万吨。(6)1990-2005年开垦耕种15年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76.83万吨、土壤全氮损失量5.14万吨、土壤全磷损失量3.12万吨、土壤全钾损失量113.07万吨。按现在条件、生态退耕面积和土壤养分净富集量估算,15年的开垦耕种土壤风蚀损失量需要近100年才得以恢复。生态退耕对降低土壤风蚀,改善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具有明显作用,从而土壤生态环境,但仍需持续性的投入,逐渐改善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刘白薇[9](2019)在《半干旱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 ——以土默川平原为例》文中提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而由于人类干扰或自然因素影响往往使其地下水水质向恶化方向发展,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土默川平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其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区域水资源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诸如含水层疏干、承压水水质恶化、地表水流量减少、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同时,该区高氟、高砷地下水分布广泛,饮水型氟、砷中毒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本研究以土默川平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揭示半干旱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高砷高氟水成因、季节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机理,以期为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地下水和土壤的含盐量对岩土中砷化物的释出有重要影响,地下水和岩土中的含盐量的升高对岩土中砷化物的释出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新观点;对地下水分枯、丰季节采样分析,揭示了半干旱区地下水水质随季节变化的原因,特别是阐释了TDS、硫酸根、碳酸氢根等随季节变化的机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土默川平原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开阔平原,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为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赋存场所。平原区周围山前地带以较粗粒径的冲洪积物为主,形成了上下连通的潜水含水层;平原中部受中更新统上段淤泥质沉积物分割,分为潜水和承压含水层双层结构。(2)地下水总体呈还原的弱碱性环境;潜水和承压水潜宏量离子的平均质量浓度排序均为,Na+>Ca2+>Mg2+>K+,HCO3->Cl->SO42-。(3)北部大青山和东部蛮汉山山前倾斜平原一带,属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潜水水质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影响;黄河和大黑河冲湖积平原区,属于区域地下水的滞留排泄区,地下水水质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整个土默川平原大部分区域,承压水水质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影响,仅东南部的湖积台地一带,可能是含、隔水层呈薄层叠置分布,新近系泥岩富含可溶盐,在抽水过程中容易溶入地下水,因此表现为蒸发浓缩型。(4)大青山和蛮汉山山前倾斜平原区(补给区)地下水呈现氧化环境,Eh值较高(>50 mV),COD较低(<1 mg/L),地下水中氮化物以硝态氮为主;大黑河沿岸及其以西区域属于地下水的滞留排泄区,地下水呈现还原环境,Eh值较低(<-50 mV),COD较高(>3 mg/L),地下水中氮化物以铵态氮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潜水和承压水中硝态氮浓度均与pH和COD呈负相关与Eh值呈正相关;潜水和承压水中铵态氮浓度均与pH值和COD呈正相关与Eh值呈负相关。(5)受气候、古沉积环境、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土默川平原在东南部的湖积台地区域分布有高氟水。潜水和承压水氟化物最高浓度分别为7.2mg/L和11.2 mg/L。新近系中新世以来蛮汉山多次玄武岩喷发为高氟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地下水的弱碱性环境、高Na+、低Ca2+使岩层中的氟化物进入地下水中并随地下水迁移;地下水排泄区水位埋深浅,蒸发强烈使氟化物在这些地方进一步富集。(6)潜水高砷区主要分布在哈素海周围,最高浓度为200.3μg/L;承压水高砷区主要分布于大黑河下游,最高浓度为162.3μg/L。黄河和大黑河冲湖积平原区岩土全盐量、地下水含岩量高,地下水的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为砷化物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在地下水径流缓慢,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还原性溶解以及HCO3-的竞争吸附影响下使砷化物的浓度进一步提高。(7)淋滤实验发现,pH值在8.04-8.33左右的弱碱性环境,最有利于砷化物的释出,过高或过低的pH值(在4-12间)均对砷化物的释出有抑制作用。随土壤和地下水中盐含量(TDS)的升高,有利于砷化物从土壤中的释出,特别是TDS浓度大于3000 mg/L以上时盐效应作用明显。(8)该区地下水中含盐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降水对岩土中可溶盐的淋滤和对地下水中盐分的稀释作用的相对强弱,是导致丰枯水期地下水宏量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的偏酸性对潜水pH值的季节变化有明显影响。雨季地表污染物容易随降水进入潜水含水层,这是导致雨季平原中部地下水位埋深浅的区域COD和氨氮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葛佳亮[10](2019)在《靖边县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变化及水源保护区划定》文中认为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地下水环境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往往会影响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状态。靖边县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资源是平原地区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随着靖边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城建设范围已扩展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地地下水环境遭到破坏,出现一系列地下水环境问题,对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对靖边县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多年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及文献鲜有报道,本文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与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两方面着手,对区内地下水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地下水环境变化的方向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提出合理方案,促进靖边县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靖边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靖边县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勘察、现场试验、数据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法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得到以下成果:(1)区内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且多年地下水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四柏树水源地和伊党湾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降落漏斗,表明区内地下水常年处于负均衡状态,地下水环境逐渐恶化;(2)在区域分布上,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从南到北沿径流方向呈下降趋势,从西向东呈上升趋势;在时间上,区内地下水中TDS及大多数离子浓度呈增长趋势,其中NO3-浓度的增长尤为明显;(3)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平原区及北部沙漠滩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多为碳酸氢钙型,平原区与沙漠区交界区多为混合型,黄土斜坡与平原交接地带以及杨家湾一带多为氯化钠型;在时间上,中、北部沙漠滩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变化较小,南部变化较大;(4)研究区地下水发生了岩盐溶解,白云石、方解石等碳酸盐溶解,石膏等硫酸盐岩溶解,萤石溶解等岩石风化作用,并在地下水径流过程中伴随有正、逆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发生,个别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也受控于蒸发、沉淀作用;(5)区内承压水水质优于潜水,但均呈恶化趋势。随着靖边县城北扩,四柏树水源地郭家庙一带地下水已受到污染。此外,农业活动的增加导致保护区内地下水中NO3-污染日趋严重,已威胁到城镇居民的饮水安全;(6)为保护地下水水环境并保证城市供水安全,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为四柏树水源地与西新区水源地重新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首先采用Modflow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继而通过Modpath程序以水源井作为起点进行污染物反向示踪模拟,最终将污染物质点运移100天所到达的范围划定为一级保护区,运移25年所到达的范围划定为二级保护区,并将开采井的补给区设为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二、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三氮污染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地下水“三氮”污染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
        2.1.3 水文
    2.2 水文地质概况
        2.2.1 含水岩组划分
        2.2.2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2.2.3 地下水环境质量问题
第3章 地下水“三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3.1 基于ArcGIS的地下水潜水“三氮”空间分布图的绘制
    3.2 潜水水质监测点的选取及分布
    3.3 地下水“三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3.1 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3.2 亚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3.3 氨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地下水流模型的建立
    4.1 建立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理论基础
        4.1.1 建模前的理论准备
        4.1.2 VisualMODFLOW中的有限差分
    4.2 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2 模型范围
        4.2.3 边界条件
        4.2.4 含水介质特征
        4.2.5 地下水水流特征
        4.2.6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7 时空离散
        4.2.8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4.2.9 源汇项
        4.2.10 初始流场
        4.2.11 模型识别与验证
        4.2.12 水位动态和流场拟合结果
第5章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5.1 地下水溶质运移概念模型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3 模型识别与验证
    5.4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5.4.1 模型假设和概化条件
        5.4.2 模拟局限性
    5.5 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
    5.6 “三氮”变化趋势预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数值模拟的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区地下水量—水位双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研究进展
        1.2.3 呼和浩特市已有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3.1 区域地下水含水层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 模型的范围和定解条件
        3.1.1 模型范围
        3.1.2 边界条件概化
    3.2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3.3 地下水流动特征及流场
    3.4 地下水源汇项处理
        3.4.1 补给项
        3.4.2 排泄项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4.1 数学模型
    4.2 时空离散
        4.2.1 模拟期与应力期
        4.2.2 空间离散
    4.3 非结构网格局部加密
        4.3.1 网格加密原理
        4.3.2 加密区域
    4.4 水文地质参数和模型源汇项处理
        4.4.1 水文地质参数处理
        4.4.2 源汇项处理
    4.5 模型识别与验证
        4.5.1 流场拟合
        4.5.2 水位过程线拟合
    4.6 地下水均衡分析
        4.6.1 多年平均地下水均衡
        4.6.2 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均衡
        4.6.3 地下水逐年均衡
    4.7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评价原则与方法
        5.1.1 评价原则
        5.1.2 评价方法
    5.2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5.2.1 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5.2.2 不同乡镇的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开采方案及地下水量—水位双控指标的确定
    6.1 开采程度分析
        6.1.1 浅层地下水
        6.1.2 单一区和深层区地下水
    6.2 供需水平衡下的压采方案
        6.2.1 压采目的
        6.2.2 压采原则
        6.2.3 压采可行性依据
    6.3 开发利用方案
    6.4 压采效果预测
        6.4.1 预测情景及模型设置
        6.4.2 预测均衡分析
        6.4.3 压采与未压采对比分析
    6.5 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指标及建议
        6.5.1 水量控制指标
        6.5.2 水位控制指标
        6.5.3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河北省广平县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及控制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水位监测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成果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社会经济
    2.4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5.1 水资源状况
        2.5.2 开发利用现状
        2.5.3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广平县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3.1 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的分布
    3.2 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特征
        3.2.1 年内变化特征
        3.2.2 年际变化特征
        3.2.3 空间变化规律
4 广平县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4.1 降水的影响
        4.1.1 降水量基本特征
        4.1.2 降水量趋势性分析
        4.1.3 降水量与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性
    4.2 人工开采的影响
        4.2.1 开采量基本特征
        4.2.2 开采量趋势性分析
        4.2.3 开采量与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性
    4.3 井灌回归补给的影响
        4.3.1 井灌回归补给量基本特征
        4.3.2 井灌回归补给量趋势性分析
        4.3.3 井灌回归补给量与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性
    4.4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的影响
        4.4.1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基本特征
        4.4.2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趋势性分析
        4.4.3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与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性
    4.5 各影响因素对浅层地下水水位的共同影响
5 浅层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分析
    5.1 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5.2 代表性监测井地下水位埋深下限控制指标
    5.3 各乡镇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下限控制指标
    5.4 广平县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下限控制指标
    5.5 水资源管理建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酒泉东盆地地下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动态
        1.2.2 地下水化学
        1.2.3 地下水资源评价
        1.2.4 研究区地下水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理与地质环境
    2.1 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社会经济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
    2.3 区域水文地质
        2.3.1 含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
        2.3.2 含水层富水特征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第三章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3.1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与类型
        3.1.1 径流型
        3.1.2 径流-开采型
        3.1.3 入渗-开采型
        3.1.4 蒸发型
    3.2 地下水水位发展态势
        3.2.1 年内水位发展态势
        3.2.2 多年水位发展态势
    3.3 地下水水位预测
        3.3.1 方法
        3.3.2 基础资料及处理
        3.3.3 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化学基本特征
        4.1.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统计
        4.1.2 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分析
    4.2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分析
        4.2.1 离子分析比值法
        4.2.2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4.2.3 Gibbs图分析
    4.3 地下水水质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储量变化
    5.1 计算方法
    5.2 参数确定
    5.3 计算步骤
    5.4 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1.2.2 地下水水质特征
        1.2.3 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数值模拟
        1.2.4 区域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系
    2.2 社会经济
    2.3 地质概况
        2.3.1 区域地质
        2.3.2 第四系地层
    2.4 水文地质
        2.4.1 含水层组
        2.4.2 地下水补径排
        2.4.3 地下水动态
3 采样与测试
    3.1 采样背景
    3.2 采样方法
    3.3 采样地点
    3.4 测试方法
4 八里河流域水质特征
    4.1 地表水水质特征
        4.1.1 地表水污染组分特征
        4.1.2 地表水常规组分特征
    4.2 地下水水质特征
        4.2.1 地下水污染组分特征
        4.2.2 地下水常规组分特征
5 灌溉试验场浅层地下水试验及监测
    5.1 试验场选取
    5.2 试验场设计与施工
        5.2.1 观测孔设计
        5.2.2 观测孔施工
    5.3 水文地质试验
        5.3.1 松散层结构
        5.3.2 含隔水层结构
        5.3.3 试验过程
    5.4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观测
        5.4.1 各观测孔水位动态变化
        5.4.2 试验区浅层地下水流场
    5.5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
6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
    6.1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6.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1.2 数学模型
        6.1.3 地下水水流模拟
    6.2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6.2.1 污染物运移模型
        6.2.2 数学模型
        6.2.3 污染物溶质运移模拟
    6.3 小结
7 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
    7.1 自然条件
        7.1.1 水文条件
        7.1.2 水文地质条件
    7.2 人类活动
        7.2.1 农业活动
        7.2.2 生活污染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民勤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2.2 地下水预警控制指标研究
        1.2.3 民勤盆地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2.1 地质概况
        2.2.2 含水层特征
        2.2.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
    2.4 生态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下水动态类型
        3.1.1 动态类型分区
        3.1.2 开采型
        3.1.3 灌溉入渗-开采型
        3.1.4 河流入渗-开采型
        3.1.5 径流型
    3.2 地下水多年变化特征
        3.2.1 水位变化
        3.2.2 储存量变化
    3.3 地下水位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影响因素
        3.3.2 人为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勤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模拟范围及边界条件
        4.1.2 模型结构
    4.2 地下水数值模型
        4.2.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4.2.2 模拟软件的选用
        4.2.3 时空离散
        4.2.4 初始条件
        4.2.5 水文地质参数
        4.2.6 源汇项
    4.3 模型的识别验证
    4.4 地下水均衡分析
    4.5 可开采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勤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研究
    5.1 地下水预警管控指标确定
        5.1.1 地下水预警管控指标
        5.1.2 开采量预警指标
        5.1.3 水量均衡预警指标
        5.1.4 水位变化速率预警指标
        5.1.5 资源性水位预警指标
        5.1.6 生态性水位指标
    5.2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拟定
        5.2.1 地表来水量预测
        5.2.2 地下水开采方案
        5.2.3 综合方案
    5.3 方案预测与预警分析
        5.3.1 预测模型
        5.3.2 预测结果及预警分析
        5.3.3 方案筛选
    5.4 实际供需分析
        5.4.1 需水量预测
        5.4.2 方案筛选
    5.5 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预测
        5.5.1 水资源预测
        5.5.2 生态环境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双控管理指标及建议
    6.1 地下水双控管理指标
        6.1.1 水量控制指标
        6.1.2 水位控制指标
    6.2 地下水管理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吉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利工程
    2.3 区域水资源
    2.4 社会经济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地质条件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四章 地下水水位随时间演化过程
    4.1 地下水监测现状
    4.2 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4.3 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特征
第五章 地下水水位空间变化过程
    5.1 山丘区
    5.2 山丘区河谷
    5.3 二松干流河谷平原
    5.4 伊舒盆地
第六章 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分析
    6.1 降水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6.2 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6.3 蒸发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6.4 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
    6.5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的权重
    6.6 相关关系法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确定
    7.1 地下水位管理分区的划分
    7.2 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确定
    7.3 地下水位预测
    7.4 地下水位控制管理方案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8)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退耕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1.3.2 土壤风蚀研究及模型发展
        1.3.3 生态退耕工程对的土壤侵蚀效应定量分析
        1.3.4 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关键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创新点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与社会概况
        2.1.3 阴山北麓生态脆弱问题
    2.2 研究样点选取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1 遥感数据收集与处理
        2.3.2 野外调查与采样
    2.4 分析方法
        2.4.1 趋势分析方法
        2.4.2 标准差分析方法
        2.4.3 Theil-Sen和Mann-Kendall分析法
        2.4.4 赫斯特(Hurst)指数分析方法
        2.4.5 相关分析方法
        2.4.6 偏相关分析方法
        2.4.7 残差分析方法
3 区域土壤风蚀模拟及风蚀样品处理
    3.1 基于RWEQ模型的土壤风蚀模拟与验证
        3.1.1 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尺度转换
        3.1.2 基于RWEQ模型土壤风蚀模拟
        3.1.3 土壤风蚀量计算结果
        3.1.4 土壤风蚀精度验证
    3.2 土壤风蚀样品处理与测试
        3.2.1 风蚀生态效应指示指标的选取
        3.2.2 土壤样品处理
        3.2.3 土壤样品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与特征
    4.1 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退耕获取方法
    4.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
    4.3 生态退耕过程特征分析
    4.4 林草地变化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特征
    5.1 土壤风蚀时空格局分析
        5.1.1 研究区土壤风蚀时间变化特征
        5.1.2 研究区土壤风蚀空间格局演变
        5.1.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风蚀基本特征
    5.2 生态退耕实施前后土壤风蚀变化分析
        5.2.1 生态退耕实施前后土壤风蚀时间变化
        5.2.2 生态退耕前后土壤风蚀时空格局
    5.3 样点土壤风蚀变化
    5.4 土壤风蚀演化趋势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土壤风蚀驱动机制
    6.1 气候因素分析
        6.1.1 风速分析
        6.1.2 降水与温度分析
    6.2 综合植被分析
        6.2.1 阴山北麓NDVI时间变化特征
        6.2.2 阴山北麓NDVI变化趋势
        6.2.3 生态退耕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
        6.2.4 生态退耕区NDVI变化趋势
        6.2.5 基于残差法NDVI去气候影响分析
        6.2.6 NDVI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分析
        6.2.7 阴山北麓NDVI未来演变预测
    6.3 人类活动与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阴山北麓土壤风蚀过程的生态效应
    7.1 风蚀过程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效应
        7.1.1 阴山北麓样点土壤颗粒组成的年际变化
        7.1.2 阴山北麓样点土壤颗粒组成的风蚀效应
    7.2 风蚀过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7.2.1 土壤有机质的赋存特点
        7.2.2 土壤有机质的风蚀损失特征
    7.3 风蚀过程对土壤氮的影响效应分析
        7.3.1 土壤氮素的赋存特点
        7.3.2 土壤全氮的风蚀损失特征
    7.4 风蚀过程对土壤磷的影响效应分析
        7.4.1 土壤磷素的赋存特点
        7.4.2 土壤全磷的风蚀损失特征
    7.5 风蚀过程对土壤钾的影响效应分析
        7.5.1 土壤钾素的赋存特点
        7.5.2 土壤全钾的风蚀损失特征
    7.6 风蚀过程的土壤生态效应综合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区域土壤风蚀模型模拟与验证
        8.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与特征分析
        8.1.3 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特征分析
        8.1.4 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
        8.1.5 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分析
    8.2 讨论
        8.2.1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半干旱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 ——以土默川平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1.3.2 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演化机理研究
        1.3.3 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演化机理研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特征
第三章 土默川平原水文地质条件
    3.1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2 含水岩组分布特征
        3.2.1 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含水岩组
        3.2.2 第四系中更新统下段含水岩组
        3.2.3 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组
        3.2.4 古近系和新近系含水组
        3.2.5 白垩系下统含水组
    3.3 含水系统类型及特征
        3.3.1 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统
        3.3.2 玄武岩孔隙-裂隙含水系统
        3.3.3 淤泥质粘性土层
    3.4 地下水富水性分布特征
        3.4.1 潜水富水性分布特征
        3.4.2 承压水富水性分布特征
    3.5 地下水的形成与循环条件
        3.5.1 山前倾斜平原潜水
        3.5.2 平原中部潜水
        3.5.3 平原中部承压水
第四章 土默川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空间分布和成因机制研究
    4.1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4.2 地下水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及成因
        4.2.1 化学指标统计分析
        4.2.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3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4.3.1 水化学类型分析
        4.3.2 水化学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
        4.3.3 地下水水化学分带及其意义
    4.4 小结
第五章 土默川平原高氟、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
    5.1 高氟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富集过程
        5.1.1 高氟水的浓度分布特征
        5.1.2 地下水流场及古沉积环境对高氟水形成的影响
        5.1.3 高氟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因素
    5.2 高砷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富集过程
        5.2.1 高砷水的浓度分布特征
        5.2.2 地下水流场及古沉积环境对高砷水形成的影响
        5.2.3 高砷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因素
    5.3 小结
第六章 岩土中砷化物释出影响因素实验及模拟分析
    6.1 淋滤实验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方法
        6.1.3 实验结果分析
    6.2 饱和-非饱和带砷运移模拟
        6.2.1 概念模型
        6.2.2 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及软件
        6.2.3 数值模型
        6.2.4 结果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土默川平原丰枯水期水化学变化机制研究
    7.1 水样采集与分析
    7.2 地下水化学基本特征
        7.2.1 潜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7.2.2 承压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7.3 地下水主要化学组分的季节变化及原因
        7.3.1 降水的稀释和淋溶作用
        7.3.2 氧化还原作用
        7.3.3 水岩相互作用
        7.3.4 生产活动的作用
    7.4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其变化成因
        7.4.1 潜水舒卡列夫分类
        7.4.2 承压水舒卡列夫分类
        7.4.3 潜水piper三线图分类
        7.4.4 承压水piper三线图分类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及展望
        8.2.1 建议
        8.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靖边县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变化及水源保护区划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环境变化
        1.2.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地貌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形地貌
    2.3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结构
    3.2 含水层富水性及水文地质特征
        3.2.1 第四系含水层
        3.2.2 白垩系含水层
    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3.1 第四系潜水
        3.3.2 白垩系承压水
    3.4 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
第四章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4.1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4.1.1 地下水水位年内动态特征
        4.1.2 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趋势
    4.2 地下水流场动态变化特征
        4.2.1 潜水流场动态变化特征
        4.2.2 承压水流场动态变化特征
    4.3 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危害
第五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5.1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
        5.1.1 1995年
        5.1.2 2009年
        5.1.3 2017年
        5.1.4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时空对比分析
    5.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特征
        5.2.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整体特征
        5.2.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5.2.3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多年对比分析
    5.3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5.3.1 Gibbs图法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比例系数分析
    5.4 地下水水质变化
第六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6.1 地下水环境变化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
    6.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6.2.1 保护区划分的方法
        6.2.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其数学描述
        6.2.3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6.2.4 开采现状及开采方案设计
        6.2.5 各级保护区划定
    6.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三氮污染预测模型研究[D]. 于欣鑫.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值模拟的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区地下水量—水位双控研究[D]. 戴振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河北省广平县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及控制指标研究[D]. 孙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酒泉东盆地地下水演化研究[D]. 杨亚兵. 兰州大学, 2020(04)
  • [5]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郑竹艳.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6]民勤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研究[D]. 魏士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7]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D]. 李宝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8]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 吴晓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半干旱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 ——以土默川平原为例[D]. 刘白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靖边县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变化及水源保护区划定[D]. 葛佳亮.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