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的果实为新世纪做贡献

用智慧的果实为新世纪做贡献

一、用智慧的硕果向新世纪献礼(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军[1](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文中认为

鲁冰[2](2021)在《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安敏[3](2020)在《欧阳黔森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阳黔森书写贵州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关注社会现实,用文艺弘扬贵州精神,讲述贵州的故事,赢得了不少读者,也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在当代文坛具有一定影响,是当下贵州这片土地的文学代言人。本论文以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主题与风格为切入点,在贵州文学传统的谱系中对其小说的三大主题,即植根黔地农村的现实与乡土经验、地方民族志与革命历史的书写、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展开讨论,对他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进行研究,进而揭示欧阳黔森小说创作主题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的独特,以此展示欧阳黔森小说的艺术世界。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欧阳黔森生平及创作情况、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论述欧阳黔森如何植根于黔地农村的现实来表达他的乡土经验。欧阳黔森的小说多半取材于黔地农村的现实生活,书写黔地的乡土经验,其背景是国家扶贫政策,体现出巨大的时代容量。具体从扶贫背景下的新人物形象塑造,互补共融的城乡关系书写,乡村转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生态伦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欧阳黔森笔下的农村现实书写与以往乡土农村面貌的不同,分析其乡土经验的当代性,以及其中的新时代特色与复杂内涵。第二章,重点讨论欧阳黔森的历史民族志书写与革命历史书写的史诗特征。民族历史与现代红色文化是欧阳黔森历史创作中的两大题材,通过作家关于民族历史与革命历史的书写,剖析作家叙述历史的模式,探索其历史题材小说内涵的丰富性,揭示小说中传递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观念,以及在民族历史与革命传奇再现的史诗性追求中体现作家对历史的当代认知。第三章,主要探讨欧阳黔森小说对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的思考。除历史与乡土现实题材外,欧阳黔森还关注城市生活中的新变,通过小说聚焦城市人置身现代物化环境中的精神苦闷,关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探察人们的精神情感状态与矛盾的心理世界,揭示都市人在理想主义消退后的精神困惑与价值无根状态,思考当代都市生活新变中的精神与价值重建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欧阳黔森小说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重点从欧阳黔森的民间写作立场和写作姿态考察他的写作行为,探寻他为当下写作提供的伦理意义。欧阳黔森的小说文本充满丰富的风景象征与博物叙事,通过小说叙事来拓展时空的创作技巧,这是欧阳黔森小说独特的魅力所在。

CBMA;[4](2019)在《科技引领 服务建设 与伟大祖国共成长》文中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如《易经》所言,秉持正念,效天法地,勇往直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70年前,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全面开启新中国建材事业以发展国家建设刻不容缓。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建材科研机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简称"建材院"或"总院")

哈克木·阿里甫汗[5](2019)在《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主要的战略防御屏障。在新疆和平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据新疆区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规律,总结了治理新疆的经验,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依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实践,重点分析毛泽东在治理新疆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方略。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新疆的党政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改革、稳疆固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理论渊源和背景分析,归纳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和实践成效,并提出现实启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共党史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在新疆治理方面的内容,为新疆治理研究开辟新的视阈。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查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梳理。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论着;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研究新疆局势的文献;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梳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分析,总结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苏联解决多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挖掘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三,分析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的智慧,分析和批判国民党政府治理新疆政策,分析毛泽东如何从历史镜鉴中得出治理新疆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疆解放前夕的局势,梳理了毛泽东规划新疆和平解放的每个步骤,新疆解放前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梳理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形成过程。得出新疆在解放和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阐述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四个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屯垦戍边战略、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式、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方略。四个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毛泽东解决新疆解放和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毛泽东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梳理毛泽东在新疆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发布的电文和文献资料,整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工作的文件,对这些资料内容和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按照史料研究理论,在理论中解读历史,用真实资料归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每个内容,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新疆区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新疆工作、探索治理新疆的思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整个内容是围绕“为新疆人民做好事”的民本思想这一宗旨展开的论断。这一思想内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新疆实际问题的效果。第五,总结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本文搜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新疆各领域的新变化和成效,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科学的,治理新疆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易于操作的,实践效果也是可观的。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新疆具体区情,而形成的关于做好新疆工作、造福各族人民、稳疆固边为主题的思想。第六,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启示。结合当今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可看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为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继续探索治理新疆提供重要依据。

仲建春,赵丛君[6](2019)在《《时尚北京》新春致辞 青春还在 激情还在 我爱北京 再出发》文中研究说明一年一度春风来,时尚北京寄情怀。新的一年开始了,又将迎来企业家新春致辞的时刻。企业家新春致辞是企业家参与度最高,参与时间最长的一个栏目,经过十年的累积已经成为《时尚北京》杂志的代表性栏目,也是广大读者非常关注和喜爱的栏目。2019年,我们给大家策划的选题是:青春还在,激情还在,我爱北京再出发。为什么要策划这个选题呢?因为改革开放刚好过去40年,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品牌再展雄风再出发的时候。说到我爱北京,

董雪[7](2018)在《《红岩》的跨文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红岩》出版于1961年12月,在政治/文学一体化的时期,以纪实性与传奇性结合的艺术化方式,通过江姐、许云峰等人物的英雄事迹传递出崇高的革命精神,为新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此后,创作者对《红岩》的改编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使得以小说《红岩》为蓝本的电影、电视剧、戏剧、话剧、歌剧以及绘画等改编作品层出不穷。这反映出社会无论怎样变迁,对“红岩精神”的呼唤与需求不减。但由于每部《红岩》改编作品生产的社会、时代语境不同,呈现出的作品也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中的“红岩精神”也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本文将各文本放在其生产的文化语境中加以审视,通过比较组成各文本的内部要素,寻找其中的流变规律,并且从新的视角出发,以图发现隐藏在文本及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逻辑,探寻文本改编的价值意义。绪论。首先针对小说《红岩》衍生出的多种文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提出《红岩》的跨文本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对《红岩》已有的相关研究作综述,并论述采用的文化诗学等研究方法。第一章《红岩》主题的变迁:首先,分析从小说《红岩》到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再到不同时期的三版电视剧发生的主题层面的变化。小说在集体组织创作下改写个人叙事,历史本真上升到崇高化的英雄主义主题呈现出为政治服务的姿态;电影力图突破单纯的崇高化叙事,以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凝聚社会精神力量;三版电视剧逐步呈现出从回归人性到重视女性话语抒写的英雄主义,展现出时代的主题特征。其次,各文本虽然同为英雄主义的主题,但这主题因时代变迁被赋以不同的精神内核,论文简要总结了不同时代的主题对文化层面、对社会现实的价值意义。第二章《红岩》不同文本的人物塑造:文本的主题需要人物的承载,不同文本中的人物随时代的变迁呈现出鲜明时代的特征,因而比对各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文本的主题内涵。革命英雄因时代主题成为承载小说中精神内核的主体,同时,为更加凸显革命主体的精神本质,小说塑造了服务于革命主体的反面人物。因此,本章选取了英雄人物江姐、刘思扬与反面人物特务头子、甫志高,探寻其在不同文本中的形象承接与差异以及其中的原因。小说中,革命英雄通过反面人物的施压、衬托被赋以更高的使命,实现精神价值,从而完成自己的主体地位,呈现出高大全的时代特征;作为革命英雄对立面的反面人物呈现出单一的丑陋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主体、反面人物都在大众话语与国家主流话语的力量交锋中逐步走向人性化、复杂化、多元化。第三章《红岩》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文本的主题及人物塑造通过叙事策略来实现,不同文本呈现不同的叙事话语,因而话语中透漏着流变规则。首先,本章从叙事视点与视角、叙事情节入手,先比较分析叙事视点从主观走向客观、叙事视角从全知变为限知为主的变化,再探究这种变化与国家主流话语为主导逐渐变为大众话语为消费准则的这种权利话语转变之间的相对应的关系;其次,探究爱情情节、史实情节在时代语境中的选择与排除的规则。第四章《红岩》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红色经典”因革命题材的特殊性,文本中的符号与修辞也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修辞与符号使文本有更大的阐释空间,更具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本章通过探究文本中的天气、服饰象征意象,红色、文本结尾隐喻,身体、英雄符号等修辞元素在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以及不同文本传达的意蕴因主题与语境的改变而发生的继承与流变的现象及原因,认为创作者在《红岩》文本的改编中,既希望尽可能去继承经典文本中的革命精神,又想达到娱乐化的审美要求,适应现代的文化语境,因而尝试以隐蔽的方式植入国家意识形态的元素,以此来追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目的。

楼培琪[8](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韩敏[9](2018)在《中古武功苏氏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功地处关中,为历朝建都之地。武功苏氏世为关中着姓。自西汉武帝平陵侯苏建因军功卓着徙扶风平陵开始,苏氏家族累世居住在武功县。历汉至唐,辈有才人。西汉苏武信节,不诎王命;北周苏绰改革文笔,摒弃浮华。唐代苏颋丕变习俗,享有“大手笔”之誉。目前,学界对苏氏家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苏颋诗文创作上,对整个家族其他标志性人物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武功苏氏家族作为考察对象,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对苏氏家族世系进行梳理,通过世系表的整理,可以直观看出不同时期史料所载苏氏家族成员数,于历时方向观察武功苏氏家族从形成至士族化、官僚化的过程,以及考镜苏氏家族从尚武力到尚文化的家学之风的转变。第二章以苏氏家族整体的文学创作概况为观察对象,通过整理创作概况可知苏氏家族文学创作涵盖史学、文学、经学等多个方面,虽其文学作品今多已佚,但对推动唐代文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之功。本节还分析苏氏家族尚武之风对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以窥探在创作内容和文体倾向上苏氏与其他家族相比的独特之处。第三章以苏颋文章创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各体文章的创作范式及特征。通过文本解析的方法,探究苏颋制敕、碑志、颂赞等文何以称为“大手笔”。对苏颋文章产生新变的渊源以及独特特征进行解析,以突显苏颋在初盛唐文章由骈到散转变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第四章主要研究苏氏家族中苏武这一文学形象的经典化历程,分析其形象的不同内涵,把握苏武形象之悲剧性。并以苏武故事在域外的流变为中心解读产生文本歧异之原因,以考证苏氏家族符号性人物在海内外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本文运用材料解读、文史互证、图表列举等方法对苏氏家族进行考察,从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纵向梳理苏氏家族文学在中古时期的发展状况,横向探索苏武、苏颋等个案对家族文学的影响,以期解读中古时期苏氏家族文学的发展状况。

巢陈思[10](2016)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代表着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直指导着社会主义运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拼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在它的指导下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为后世学者对于群众理论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探索空间。尽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今天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依然不减,仍然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本文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文本解读和史论结合的方法,梳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生成和基本内容,还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真面目,探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意义及路径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有关概念、内容和特征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观点,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其次,对群众路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再次,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党继续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意义所在。最后,从继承和创新两个角度,坚持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作用,探索推进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发展的措施,更加突出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本文具体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选题缘由进行阐述,并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在对现有文献和相关材料进行研读、总结、提炼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史与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研究,最后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群众与群众观概述。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群众和群众观范畴,并追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思想渊源,客观分析其对以往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矛盾凸显的特定时代、在对以往思想家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亲身参加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条件。本章主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来源,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可忽视的自身特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发展。本章力图通过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发展和升华的历史过程。从纵向维度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横向维度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是个人思想与集体智慧的关系、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是一以贯之、有机统一的整体。本章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即群众实践第一的观点、群众利益优先的观点、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并归纳其基本特征,强调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其鲜明的时代性、高度的科学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不断的发展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熠熠生辉。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价值。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对待真理的态度,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态度。无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演进的过程中以何种理论形态或者历史形态出现,都不会丧失其固有的价值,并且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愈发展,其固有的价值就越彰显。第七章,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的需要。本章在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当前群众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发展和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创新机制,丰富理论并运用于实践,以引导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运用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既符合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保持党与群众间的血肉联系,就要直面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加以解决,与时俱进地丰富党的群众工作体系。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目前学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性研究的现状,对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历史文献、重要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加以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并致力于对其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力图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更加体系化、系统化。二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脉络对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观理论进行梳理和系统性研究,试图呈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诞生、发展和升华的全部历史过程,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和意义,并系统归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结合时代特点明晰其重大价值。三是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政治色彩较浓,理论研究、学术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而本文则尝试着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学术研究以及这种研究对现实的重要价值。四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创造性地来建立我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用智慧的硕果向新世纪献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智慧的硕果向新世纪献礼(论文提纲范文)

(3)欧阳黔森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欧阳黔森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对欧阳黔森小说的个案研究
        (二)对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
    三、选题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植根黔地农村现实的乡土经验
    一、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新人塑造
    二、互补共融的城乡关系与乡村社会转型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生态伦理
    小结
第二章 地方民族志与现代革命历史的书写
    一、多重矛盾中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
    二、理性视角下对革命的传奇再现
    三、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小结
第三章 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
    一、物化的欲望与道德失范
    二、迟疑与困惑的都市婚恋情感
    三、理想失落下的精神家园重建
    小结
第四章 欧阳黔森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
    一、从“民间”的写作立场出发
    二、小说中的风景象征与博物叙事
    三、小说叙事的时空拓展实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科技引领 服务建设 与伟大祖国共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攻坚克难开启共和国建材科技事业新篇章
阔步转型探索我国转制院所发展的“第三种模式”
科技为魂放眼国际倾力打造“国际一流研发平台”
跨越鸿沟多次演绎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的传奇
从管庄到枣庄的跨越新常态下迸发改革发展新动力

(5)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研究的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1.论文框架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1.3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2 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2.1 孙中山关于治国治民的思考
        1.2.2 毛泽东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3 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1.3.1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正确处理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1.3.2 苏联的问题与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关联
        1.3.3 毛泽东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过程
    2.1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2.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2.1.2 新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2.1.3 左宗棠治理新疆策略
    2.2 民国政府治理新疆的得与失
        2.2.1 杨增新统治新疆的策略
        2.2.2 金树仁和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局势
        2.2.3 张治中对新疆和平解放的贡献
    2.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及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2.3.1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
        2.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
        2.3.3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3.1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
        3.1.1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2 驻疆部队实行屯垦戍边
        3.1.3 新疆的社会改革慎重稳进
        3.1.4 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特点
        3.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坚强领导
        3.2.2 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
        3.2.3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
        3.2.4 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
    4.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2 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
    4.2 经济发展规模壮大
        4.2.1 治理好新疆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4.2.2 以中苏贸易助推新疆经济发展
        4.2.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4.3 文化教育成效显着
        4.3.1 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3.2 科技成就在新疆得到应用和发展
    4.4 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4.4.1 新疆大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4.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创举
        4.4.3 新疆边防进一步巩固
    4.5 培养干部任贤用能
        4.5.1 重用政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4.5.2 培养少数民族各级党政干部的举措
        4.5.3 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新疆工作的关键
    5.2 深化“中华一体”的认同
    5.3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5.4 巩固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5.5 推动新疆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5.6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词

(7)《红岩》的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岩》的主题变迁
    第一节 小说《红岩》: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逐步生成
        一、主题在小说的成书过程中逐渐明确
        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凸显
    第二节 电影《烈火中永生》:革命现实主义的悲壮颂歌
    第三节 1999版电视剧《红岩》:初探人性的英雄颂歌
    第四节 21世纪两版电视剧:女性话语下的英雄主义
        一、英雄主义主题的延续
        二、消费主义下的女性话语
    总结:主题的变迁与红色经典的价值意义
第二章 不同文本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江姐:从温和镇定到女人味十足
        一、小说:英雄群像中温和平静的江姐
        二、电影:主角之一的乐观镇静的江姐
        三、1999版电视剧:成熟刚强的江姐
        四、21世纪两版电视剧:多元化的江姐
        五、时代语境中的革命主体塑造
    第二节 刘思扬:小资情调的演变
        一、小说:革命英雄的成长
        二、电影:小资产阶级的缺场
        三、1999版电视剧:成熟稳重的革命英雄
        四、电视剧《烈火红岩》:浪漫情调的革命英雄
    第三节 反面人物:从单一走向多元
        一、国民党特务头子:从自利兽性到个性多面
        二、叛徒:从个人主义到复杂人性
第三章 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视点与视角
        一、“视点”与“聚焦”的变化
        二、视点、视角与权力话语
    第二节 叙事情节
        一、英雄情感的回归
        二、真实性与叙述
第四章 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
    第一节 修辞
        一、不同文本中的象征修辞
        二、不同文本中的隐喻修辞
    第二节 符号
        一、身体与符号
        二、英雄与符号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研究专着
    2. 研究论文
    3. 学位论文
附录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致谢

(9)中古武功苏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武功苏氏世系及构成
    第一节 武功苏氏姓氏溯源与家族的形成
    第二节 武功苏氏士族化与文化转型
        一 两汉时期—家族成型期与尚武倾向
        二 魏晋隋唐时期—士族化与文化转型
    第三节 武功苏氏北朝以后世系考证及梳理
        一 苏夔支
        二 苏季支
第二章 武功苏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武功苏氏家族文学创作概况
        一 史学着作
        二 文学着作
        三 刑法类着作
    第二节 苏氏家族尚武之风及其对家族文学之影响
        一 文学创作倾向
        二 文体选择倾向
第三章 “大手笔”苏颋文章研究
    第一节 苏颋各体文章研究
        一 制、敕
        二 碑志
        三 颂赞
    第二节 苏颋文章新变渊薮及其骈文新变特征
        一 苏颋文章新变渊薮
        二 苏颋文章新变特征
第四章 苏氏家族人物的文学经典化历程—以苏武为例
    第一节 唐代苏武文学形象的经典化与嬗变——以诗歌为中心
        一 苏武形象内涵的基本确立
        二 苏武形象经典化的原因
    第二节 苏武故事文本流变与文献歧异——以《汉书》与《平家物语》为中心
        一 《汉书》《平家物语》等文献流变与歧异
        二 域内外文献歧异之表现与缘由
结论
附录
    附录1 (苏愉支)
    附录2 (苏遁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群众与群众观概述
    2.1 群众
        2.1.1 西方对群众概念的理解
        2.1.2 中国对群众概念的理解
        2.1.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
    2.2 群众观
        2.2.1 西方古代希腊以来的人本思想
        2.2.2 中国古代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
        2.2.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中西方相关理论的超越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条件
    3.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凸显
        3.1.2 无产阶级斗争与群众历史地位的奠定
    3.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理论来源
        3.2.1 英法两国思想家的“民权”理论
        3.2.2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主体”思想
        3.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思想
    3.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主观条件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素养
        3.3.2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精神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发展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普列汉诺夫的群众观
        4.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4.1.2 列宁的群众观
        4.1.3 斯大林的群众观
        4.1.4 普列汉诺夫的群众观
    4.2 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4.2.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4.2.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4.2.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4.2.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4.2.5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5.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
        5.1.1 群众实践第一的观点
        5.1.2 群众利益优先的观点
        5.1.3 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5.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特征
        5.2.1 鲜明的时代性
        5.2.2 高度的科学性
        5.2.3 广泛的群众性
        5.2.4 不断的发展性
第6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价值
    6.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观点
        6.1.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6.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6.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6.2.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发挥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7章 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的需要
    7.1 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7.1.1 必要性
        7.1.2 紧迫性
    7.2 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7.2.1 党群关系问题
        7.2.2 政群关系问题
        7.2.3 干群关系问题
    7.3 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选择
        7.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地位不动摇
        7.3.2 建立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长效机制
        7.3.3 进一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用智慧的硕果向新世纪献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D]. 李泽军. 吉林大学, 2021
  • [2]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D]. 鲁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欧阳黔森小说研究[D]. 安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4]科技引领 服务建设 与伟大祖国共成长[J]. CBMA;. 中国建材, 2019(10)
  • [5]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D]. 哈克木·阿里甫汗. 西北大学, 2019(04)
  • [6]《时尚北京》新春致辞 青春还在 激情还在 我爱北京 再出发[J]. 仲建春,赵丛君. 时尚北京, 2019(02)
  • [7]《红岩》的跨文本研究[D]. 董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9]中古武功苏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韩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10]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 巢陈思. 吉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用智慧的果实为新世纪做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