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本原则开展医疗,提高服务质量

立足基本原则开展医疗,提高服务质量

一、实行持本就医 提高服务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琚颖[1](2021)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相对贫困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提出的一项保障、改善民生的巨大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扶贫工作不断扎实推进,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逐年降低,贫困区域不断缩小,“老少边穷”地区的绝对贫困成为2020年之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而新疆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就是作为硬骨头中的一块,也名列在其中。洛浦县的贫困表现出民族性、多样性、连片性等特点,是新疆南疆地区的重灾区。2020年11月自治区发文宣布经过调查评估,南疆最后10个绝对贫困县退出全国贫困县行列,这标志着和田洛浦县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在此基础上,洛浦县开始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并存的时期,调查研究清楚该地区的相对贫困形成主要原因是进行后期继续精准帮扶、巩固前期脱贫成果的前提。目前,深入探索洛浦县的相对贫困问题,对于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和田地区洛浦县的相对贫困形成以及当地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以能力贫困理论和相对剥夺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相对贫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对贫困给出内涵界定,并根据国际上多维贫困理论要求,对相对贫困理论做出了延伸,为本文多维度测量洛浦县的相对贫困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对当地的贫困现状、扶贫现状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进程进行了梳理,运用统计和实证的方法对该地区6乡3镇的相对贫困程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相对贫困形成路径的同时得出影响洛浦县相对贫困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得出2020年后期该地区扶贫开发的侧重点。最后,为了更好的细化后期扶贫开发工作,提高缓解相对贫困的效果,本文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形成洛浦县相对贫困主要因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为2020年后当地开展缓解相对贫困寻找着力点。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对洛浦县缓解相对贫困提出建议好和对策。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相对贫困的衡量要以收入因素为基础而不单单只是收入因素,根据相对剥夺理论可知,相对贫困的衡量不仅要体现以收入为基础的“贫”,还要体现以发展能力为基础的“困”,因此设置多维贫困指数有利于对洛浦县相对贫困的测量。(2)根据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显示,洛浦县存在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其中,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以及农牧民的基本生活设施是造成当地相对贫困的主要因子。(3)人均纯收入、家庭收入结构、家庭人口规模、国语掌握程度、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入村道路以及扶贫项目资助对降低教育相对贫困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耕地面积、到县城的距离对缓解教育相对贫困具有阻碍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智”、“志”双扶,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多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配置,加强与外界沟通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与外界沟通成本。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创新扶贫政策制度,促进当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日实现。

杜晓靓[2](2021)在《供需视角下我国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于20世纪初,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困难老人数量多的特点。与此同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老龄化明显领先于工业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社会特征。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及老年抚养比的快速攀升,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无法满足现实养老需求,亟须新型养老模式缓解养老供需矛盾。虚拟养老院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社会主体,依托统一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将养老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连接起来,为老人提供了及时、准确高效的养老服务,顺应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节约了社会养老成本。但作为新生事物,虚拟养老院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选取运行时间较长的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研究对象,从供需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实地调研,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发现,目前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问题主要为四方面:第一,供需失衡,服务不够优质;第二,政府主体属性过重,社会主体参与程度有限;第三,宣传力度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第四,专业人才缺失,服务团队水平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如下:一是缺乏顶层设计,统筹管理;二是市场化程度低,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尚未形成;三是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条件不成熟;四是缺乏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吸引机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先进居家养老服务经验,结合实际,为我国虚拟养老院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第一,以政府主导为前提,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监督评估机制,完善虚拟养老院保障措施;第二,以市场运行为基础,注重养老服务供需动态匹配,完善养老服务内容,开发养老服务产品;第三,通过吸引养老服务人才、强化社区服务和完善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共治;第四,要加大智慧养老服务宣传、培训,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填平老年“数字鸿沟”。

孔少楠[3](2020)在《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私人诊所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14年,全国私人诊所数量达到149175家,占全国诊所数量的比例超过96%。私人诊所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诊所可及性好、患者就医方便且就医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私人诊所未被纳入HIS等其他医疗IT系统管理,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以及私人诊所的管理一直处于卫生管理研究的边缘。医生的处方行为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的医疗服务环节。我国私人诊所的卫生服务市场与公立医院的卫生服务市场不同,很少能够纳入医保报销,因其受到支付方式、医疗服务范围、医生执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医生处方不合理的现象极其常见。普通感冒是人民群众的常见病之一,虽然该病的发病率高且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但是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通常7天内可自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普通感冒的治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诊疗过程不规范、抗生素不规范使用、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等。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注意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来严格管理私人诊所的诊疗活动,希冀能够有效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但是由于私人诊所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手段,难以像对公立医疗机构那样对私人诊所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诊疗行为的分析,探讨影响医生处方行为的因素,有助于政府优化相应的卫生政策,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及市场有两大特征,一个是不确定性,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会在市场上出现诱导需求。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不能解释真实的经济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尤其是医生的种种行为,需要新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麦克圭尔提出了医生利他主义模型,认为医生的效用来自于三方面,分别是净收入、闲暇时间和对患者无效用的诱导。对前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由于利他主义存在测量难度、田野实验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实验室实验,因此目前对利他主义和医生诊疗行为之间的研究仍然较少:(1)对于医生利他性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方面展开,缺乏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2)目前研究很少聚焦医生利他主义与处方行为、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以及医生的社会偏好是否保持一致性;(3)医生的社会性利他性仅仅从利他/利己两个角度进行区分,不够细致。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采用田野实验的方法,以青岛市私人诊所为例,采用匿名审计的方式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实验,借助普通感冒观察私人诊所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对现有的私人诊所医疗行为监管措施提出改善建议,促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升。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匿名审计实验,对医生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量化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卫生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优化和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优化监管手段提供决策依据。(2)分析不同性别的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疾病的诊疗行为上的差异,探索性别与医生行为之间的关系。(3)通过基于社会规范的利他主义实验对医生利他性进行评估,结合医疗情景下的医生利他水平,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与医疗情景下利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青岛市私人诊所以及诊所中的执业医生。从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注册的西医诊所中,随机化抽样选择133家诊所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计量经济学中随机配对的方法,保证了实验过程中私人信息保护问题。实验设计(1):匿名审计医生诊疗服务行为。本研究面向大学生进行招募,共招募了 36名女性大学生(17组试验人员+2位备份)作为审计人员。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对审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预实验,确保审计员陈述普通感冒症状时能够严格按照拟定的台词进行陈述,并且与医生的沟通过程具有一致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审计员假装是病人,到诊所自述自己的症状(同普通感冒),记录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离开诊所后填写本研究的“病人评估问卷”。实验设计(2):通过利他主义实验来观察医生的利他性。在本研究中,调查员扮演成普通感冒病人到私人诊所中就诊,在就诊结束后将预先留有“失主”信息以及其他物品的钱包悄悄放到诊所。我们根据医生是否与“失主”联系以及如何处理钱包中的现金来判断医生在利他主义程度,并将其分为在社会规范方面的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同时与实验(1)中所表现出来的医生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三组医生行为差异。同时,在本研究中也分析了医生性别与处方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Microsoft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于连续性的因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并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类型的因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私人诊所中医生在治疗普通感冒时,存在诊疗不规范和用药不规范现象。例如,在问诊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咳嗽或者咳痰的医生比例低于50%,使用听诊器的医生比例不足20%,询问患者是否药物过敏的医生比例不足30%。虽然病人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品,但是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非常高。其中,开具药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88.72%,开具抗生素的医生所占比例为48.87%,开具中成药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2.93%,开具西药的医生所占的比例为64.66%,为患者开具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医生比例为70.68%。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高,但是提供药事服务的医生比例却不高,例如,告知病人用药方法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4.66%;告知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医生所占比例仅为9.02%,告知病人其他注意事项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8.95%。诊所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48.87%的医生为患者开具了抗生素处方,平均每个医生开抗生素0.49±0.91种。医生所开具的抗生素分为四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为56.92%,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占比为16.92%,再次为青霉素类,占比为13.85%,最次是喹诺酮类,占比为12.31%。没有医生为患者开具两类或两个以上的抗生素。本研究中,有1位医生为“患者”开具了利巴韦林,占医生总数的0.75%。本研究中,为“患者”开具中成药的医生为97位,占医生总数的72.93%。在本研究中,所有的医生均为西医,在为患者开具感冒类中成药时,实际上是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望、闻、听、切”的诊断的,从而不能辩证用药。同时,患者并没有提到心脑血管或者骨科方面的不适,但是部分医生为了患者开具了心脑系统的中成药以及骨科中成药,这属于明显的超范围用药。本研究中针对病人的最优治疗方案中是不需要开药的,但是88.72%的医生都为“患者”开具了药品,平均每位医生开药1.80土0.92种,平均每位医生开药的价格为38.35±25.19元,诊所中诱导需求现象严重。(2)利他主义与医生处方行为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主义实验(“丢钱包”)中,医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利他性。在133家样本诊所中,有66家诊所打回电话,询问是否有人丢失了钱包,并在实验员的请求下将钱包及钱包内的东西寄回。有1家诊所打回电话,但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利他主义可以分为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和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两种。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是指个体同时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利益。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是指个体仅关注他人的利益。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将38家寄回钱包且将剩余现金也归还的医生作为纯利他组,28家寄回钱包但未归还现金以及1家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的医生(共计29位)作为自我利他组,66家诊所的医生作为利己组。分析结果显示,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开药总种类、抗生素种类、药品总价格、抗生素药品价格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对于是否开具抗生素,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利己组,利己组的表现由于自我利他组。对于开药总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92),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5)。对于抗生素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药品总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抗生素药品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4),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医生和女性医生处方行为无显着差异。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占的比例90.9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的比例86.57%(58/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为50.00%(33/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47.76%(32/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为90.0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83.58%(56/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为74.24%(49/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76.12%(51/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为38.55±23.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38.72±26.93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为5.55±7.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6.20±8.05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3.00±22.29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2.52±26.06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药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88±19.35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64±16.75元。(4)利他主义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本研究发现,医生医疗行为中的部分其他医疗行为与社会利他性具有相关性,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患者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向父母推荐该医生的可能性得分以及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推荐可能性这两项的得分最能体现患者本次就医感受,我们对三组医生在这两方面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6.15±1.65分,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65±1.63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06±1.63分。患者对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5.42±2.17分,患者对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86±1.62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34±1.90分。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9.21±3.38分钟,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12±3.45分钟,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27±4.05分钟。(5)性别与医生的其他医疗行为诊疗时长与患者就医满意度以及医生的利他偏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男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06±3.87分钟,患者在女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8.63±4.15分钟。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医生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私人诊所医生对于普通感冒的诊疗过程有待规范,例如诊疗流程不规范、抗生素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利巴韦林、引致需求明显等。(2)私人诊所医生的社会利他性与医疗情景下的利他性相关。具有纯粹利他偏好的医生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患者满意度、诊疗时长方面的表现优于具有自我利他偏好和利己偏好的医生。具有自我利他偏好的医生的患者满意度虽然高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但是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方面的表现劣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3)私人诊所医生的性别与医生的处方行为无关,但与诊疗时长相关,女性医生的诊疗时长长于男性医生。基于本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私人诊所的监督力度,推广使用匿名审计。(2)对现有医疗价格体制进行调整和优化。(3)在私人诊所中也引入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社保,通过第三方监督降低居民医疗成本。(4)加强对普通感冒正确治疗方式的培训和教育宣传,减少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的现象。(5)提高医生的社会利他性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收益。

贾正宇[4](2020)在《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服务模式探索》文中认为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全人”照顾的医疗服务日益被重视,因此面对儿童口腔治疗的恐惧,从个人到环境层面的全方位支持十分必要。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现状,寻找有效缓解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介入对策,这对于解决儿童就医多方面和较复杂的个人,家庭或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口腔治疗恐惧让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经受着挑战,因此,口腔治疗恐惧的儿童处于相对弱势的处境,他们需要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支持。本研究以口腔治疗恐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出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就医支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整合系统资源的作用,协助患儿缓解或克服恐惧。全文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来探究与儿童紧密相关的两大环境系统(医疗机构和家庭系统),并以类属分析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笔者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医务社工针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现状研究;第二部分是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服务模式构建研究;第三部分是复合式儿童口腔治疗支持服务模式的评估研究。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第一,介入儿童口腔治疗恐惧不仅需要关注儿童本身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儿童所处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第二,医务社工能够作为服务模式的主导者和服务的实施者,运用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现其整合功能的优势,主动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以医疗机构为阵地,将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建成复合式的团队,提供利他的支持性服务;第三,本文所提出的服务模式其作用体现有:在医务社工的参与下能够为口腔患儿、儿童家庭和医疗机构提供系统的就医支持,并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检验该服务模式的有效性,使其能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总之,笔者所提出的服务模式,为解决儿童口腔治疗恐惧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社会工作在医务领域的较新探索,为处理儿童口腔治疗恐惧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和方向。

张博[5](2020)在《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老百姓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加快和医疗保障受众的全覆盖,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保障经费大量使用,医疗费用支出大幅增加,以前的医疗经费管理和服务方法暴露出诸多不足。通过推动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来破解老百姓看病难、养病难、报销难、没病预防难等问题,已经成为D市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改进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整个医疗保险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D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其次,对流程再造、大数据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改革的先进经验,在分析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业务流程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医保业务流程整个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访谈及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医保服务流程的阐述,诊断出工作环节、业务流程和流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最后基于BPR理论对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同时,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和部门的流程意识,形成流程管理思维,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本文为提高客户满意度,保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通过运用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对D市医保中心的工作业务流程进行改进,达到工作环节标准化、服务效率高效化、服务能力专业化的目标。

莫淑然[6](2020)在《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新旧模式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16年的15个试点城市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广州市是广东省唯一的长护险试点城市。2017年长护险作为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以长护险机构模式和长护险居家模式试行。在长护险未试点前我国多个城市结合自身的情况已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广州较早探索的家庭病床、老年护理专区模式两种旧模式目前也在同时实行。当前,广州市新旧四种模式并行,旧模式虽然不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医养结合方向,但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积累不少地方特色的经验,而新模式作为政府推广的模式在政策上不完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示为政策保障范围狭隘、政策在变化过程中未考虑到老年人的真切需求和对旧模式经验的借鉴。本文主要通过对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新旧四种模式的概况、服务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了解新旧四种模式的政策实施情况和优劣之处。再通过对已享受医养结合模式的老年人进行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老年人对不同模式总体满意度情况,进一步探索影响不同模式总体满意度的因素,以及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完善和医养结合养老政策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新旧模式的实行情况差异较大,各有优劣。政府重点推行新模式的发展,旧模式未有进一步推广甚至出现萎缩,旧模式的个人支出费用较新模式低,其中最低为家庭病床模式。在对新旧四种模式的政策了解的基础上设计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问卷,通过与政策部门有合作的商业保险机构驻点人员向广州市新旧四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享受待遇的老年人派发并全程协助填写了235份问卷,回收23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别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满意度方面,旧模式较新模式总体满意度高,且与不同模式有关;设备、居住环境、卫生状况、膳食、医生技术、护士技术、护理人员技术、医生态度、护士态度、对护理人员态度的满意度共10项变量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影响;模式、年龄、退休金收入、有多少种慢性病、日常自理情况共5项因素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根据本文的分析结论,提出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吴梅利洋[7](2019)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不断攀升,伴随着家庭规模缩小,代际关系削弱,地域分离加剧,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机构成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据估计,有至少500万的老年人需要依托机构养老,机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抑郁是老年人最常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养老机构老年人更易发生抑郁。老年抑郁具有长期、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会给老年人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不良后果。疼痛是导致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原因。由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多存在年龄相关性疾病、慢病共病、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疼痛的情况更加普遍,且易被忽视、难以根治。探索疼痛和抑郁的中介因素,可以帮助养老护理人员针对中介因素进行干预,降低疼痛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1)汉化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量表,了解我国养老机构照护质量;(2)探索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在疼痛和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比较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照护质量的养老机构中,串联中介作用路径的差异性,以丰富我国疼痛老年人抑郁易感性机制的理论研究;(3)探索养老机构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4)构建多层面、多角度的干预策略图,为减少疼痛老年人抑郁的发生、促进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质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13个城市38家养老机构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汉化的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表对机构质量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老年人,应用自制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包含老年人一般资料、对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自评健康状况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数字疼痛评分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等,以面对面访谈形式收集老年人的信息。量性数据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抑郁等变量的因素。采用Mplus 7.4软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通过方便抽样法招募养老护理员,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等,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座谈法,提出干预策略。【研究结果】1.中文版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表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标(I-CVI)为0.751,平均内容效度指标(S-CVI/Ave)为0.90。项目分析结果显示,1个条目的鉴别度欠佳,3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0.4。2.参与调查的38家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均分为(107.51±15.09),其中22家养老机构质量合格。服务维度得分率最低,修饰维度得分率最高。护理员与老年人的配置比为1:7.22(1:2.3323.33)。3.共2154位养老机构老年人参与并完成调查,64.2%为女性,平均年龄为(82.02±7.02)岁。老年人疼痛发生率为46.0%,性别、年龄、是否有疾病、经济压力、睡眠情况、自理能力、自评健康水平是疼痛的影响因素。4.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为60.1±15.2,50.1%的老年人处于高社会支持水平。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疼痛和抑郁的关系。养老机构老年人有4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私人限制型、资源整合型、广泛社交型和家庭主导型。其中私人限制型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最高,而广泛社交型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最低。5.老年人中16.1%的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好/很好,35.7%的认为健康状况好,36.9%的认为健康状况一般,11.3%的认为健康状况差。性别、疼痛情况、有无疾病、经济压力、睡眠情况、自理能力、视力、锻炼情况和养老机构人力充足情况是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6.有20.5%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12.2%的老年人同时存在疼痛和抑郁症状。入住养老机构的照护质量、文化程度、睡眠状况、皮肤状况、锻炼情况、疼痛、自理能力、自评健康、孤独、感知社会支持、经济压力、需求满足程度是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7.疼痛老年人中,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的串联中介模型成立。疼痛可以直接导致抑郁,也可以通过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的部分中介作用导致抑郁。该模型能解释抑郁变异的28.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6%,社会支持是主要的中介因素。8.在不同性别中,中介路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中,模型可解释抑郁变异的25.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6%;在男性中,模型可解释抑郁变异的34.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6%。感知社会支持均为最重要的中介因素。9.在不同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组中,中介路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低质量组中,抑郁变异的32.2%可以用该模型进行解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7%。在高质量组中,抑郁变异的27.0%可以该模型解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8%。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均是感知社会支持。10.共175名养老护理员参与并完成访谈。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包括三个主题:(1)老了就是这样:基本认知缺乏;(2)我能做什么呢:护理信心缺乏;(3)我想要做更多:参与培训途径及精力缺乏。11.从国家政策层面、养老机构和家庭层面、老年人层面出发,以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及养老护理人力配置、疼痛、社会支持、自评健康和抑郁五个方向着力,构建多层面、多角度干预策略图,以减少疼痛老年人的抑郁风险,促进健康老龄化。【研究结论】中文版OIQ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且实施方便,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多个多维度了解养老机构照护质量。但仍需进一步检验,以便于该评测工具的推广。我国多数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基本合格,但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欠缺。总体来说,机构照护质量和护理人力配置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群中,疼痛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两者共存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总体来说,有睡眠、皮肤问题、缺乏锻炼、疼痛、自理能力较差、自评健康水平较低、孤独、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经济压力、需求满足程度较低是机构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养老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这类人群。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对疼痛和抑郁的关系有串联中介作用,疼痛会直接导致抑郁,疼痛也可以通过感知社会支持或自评健康的中介作用导致抑郁,疼痛还可以导致感知社会支持下降,进而导致自评健康状况降低,最终导致抑郁。因此,对于疼痛老年人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和/或自评健康水平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表现、危险因素、危害等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对老年抑郁的护理信心和能力不足,且相关的培训途径缺乏。需加强养老护理员老年抑郁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对老年抑郁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从而增强其护理信心,提升老年抑郁的护理水平,发挥其在老年抑郁中的重要作用,降低老年抑郁的发生风险。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干预。国家应该全面倡导敬老爱老传统文化,改善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增加养老护理服务供给,缓解护理人力配置不足,推进敬老志愿活动常态化。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向大众普及健康老龄化的相关知识,促使群众认识到疼痛并非衰老的正常过程,提高疼痛报告率和就诊率。养老机构应开展丰富文娱活动,增加老年人活动参与度。养老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做到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及时有效干预、尽早规范化治疗。家庭应参与到老年人的照护中,多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联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老年人应学会正性、积极地评价健康,减少“灾难化”思想,避免定式性别角色,合理表达诉求。通过多方协作,共同面对疼痛老年人的抑郁问题,促进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谭天[8](2019)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及优化 ——以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新型农村社区作为近些年农村地区改革建设的主要载体,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体验,关系到社区发展的稳定前程。2007年全国首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市举行,青岛市作为首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城市,历经近十年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具体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情况如何,是否有效地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有待从定量的层面上进行检验和评估。首先,对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历程、配置评价等文献研究资料进行梳理,结合国家、山东省、青岛市三个层次的新型农村社区技术规范初步确立了配置的绩效指标,通过调研青岛市各区市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完善调查问卷和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择以层次分析法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方法,参照《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中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归纳分类,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模型,并按步骤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依次进行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最后,选取青岛市范围内十个典型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样本进行打分,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对比不同类型样本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绩效,直观展现出当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实际情况,结合样本社区实际对不同类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配置建议。通过此次研究发现,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绩效得分情况中,以小城镇集聚类型社区当属最佳,为76.65分,其次是功能区整合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社区,分别为76.60分和73.84分,而城中村改造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社区配置得分较低,分别为69.59分和69.41分。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对于医疗卫生设施最为重视,其次是教育设施。在各类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中,养老设施、商业金邮设施和市政设施相比于其他设施,配置水平有待更进一步优化提升。本研究构建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青岛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及总结优化,以期对今后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李素云[9](2018)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及意愿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分级诊疗体系是进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导意见》提出分级诊疗体系的政策框架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提高各级医院机构效率和质量,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推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格局。本研究针对分级诊疗体系中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多方利益主体矛盾冲突导致分级诊疗体系制度实施障碍的问题,以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及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重点,旨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确定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对患者接受治疗前、接受治疗中和接受治疗后三个阶段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和仿真,量化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强度,并提出优化分级诊疗体系的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确定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在确定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社区中心)、政府医疗管理部门(简称政府)、综合性医院(简称医院)、患者,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分级诊疗体系患者接受治疗前、接受治疗中、接受治疗后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患者接受治疗前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为患者—医疗机构(社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中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为患者--社区中心、患者—医院;接受治疗后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为医疗机构--政府。其次,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患者接受治疗前、接受治疗中、接受治疗后三个阶段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和仿真。分析了患者、社区中心、医院和政府四个角色的相关收益矩阵、博弈局部稳定性。通过演化博弈分析和仿真可知,患者接受治疗前存在选错首诊医疗机构而产生试错成本;接受治疗中社区中心可能存在偷懒行为、医院可能存在敲竹杠道德风险的行为;接受治疗后按照收益比例惩罚法、最高限价惩罚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对比了两种惩罚措施的治理效果和效果最大化时的条件。接着,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验证。构建了患者社区中心就诊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社区中心接纳患者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医院收治患者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及分级诊疗体系下医疗失灵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对模型分别进行了验证,阐明了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强度。最后,提出优化分级诊疗体系的对策建议。针对分级诊疗体系患者接受治疗前、接受治疗中、接受治疗后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优化分级诊疗体系的对策建议。针对分级诊疗体系患者接受治疗前,提出优化社区中心人力资源、优化政府制度、优化医联体组织、优化医保体系、优化诊前信息服务等建议;针对分级诊疗体系患者接受治疗中,提出优化政府资金投入、优化诊中管理制度、优化医院与社区中心信息化、优化政府物力投入、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等建议;针对分级诊疗体系患者接受治疗后,提出优化医院与社区中心康养、优化诊后管理制度等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主要有:(1)从利益相关者的微观视角出发,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利益相关者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强度,更为深入地揭示分级诊疗体系和制度建设推行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2)从患者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出发,在医联体模式基础上,扩充加入了政府和患者,并且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博弈分为患者接受治疗前博弈、接受治疗中博弈和接受治疗后博弈三个阶段,找出可能存在的会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分析分级诊疗体系中存在的风险。(3)以数据为基础,通过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抽取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基于结构方程模型量化分析利益相关者意愿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路径和影响强度。

朱晓聚[10](2018)在《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2.9万家医院中,三级医院仅有2202家,但是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却达到了15.35亿人次;而处于最底层的卫生院、医务所等有18698家,但它们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却只有3.77亿人次。因此,百姓就医无序带来的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已成为医改必须面对的沉珂顽疾。为了解决人们就医贵和难问题,我国开始探索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分级诊疗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医疗资源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从而缓解目前人们就医的问题。分级诊疗模式的实施涉及到患者的就医观念和习惯以及医务人员看病习惯的改变,而这种不可控的主观因素制约着分级诊疗模式的推进实施。分析不可控因素潜在的问题及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方法,降低其对分级诊疗模式的影响程度,保证分级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研究医患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对解决人们无序就医问题和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医务人员和患者是分级诊疗工作的直接相关者,他们对其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施工作的完成情况,因此本文选定他们为研究对象。本文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医患双方的自身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包含基本信息和影响因素调查,并提出了研究假设。患者从学历、职业和月收入、社区宣传、社区就医经历和转诊经历方面提出假设。医务人员从学历和职业年限、职位和职称、医院领导支持力度和不同职业地点提出假设。为了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对不同医疗机构的患者和医务人员各发放了200份问卷,利用SPSS22.0处理数据,得出具有统计性结果并展开分析。分析发现,患者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不太高,医务人员与患者相比,由于其工作性质,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相对高。另外根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医患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与影响因素的之间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验证了假设,并得到研究结果。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医患认知状况及其原因,从而提出改善认知状况的对策,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这两个群体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从梳理本文选题的背景出发,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和主要目的,分析国内外对选题的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运用的方法,同时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难点。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叙述分级诊疗模式概念并介绍其特点,充实本文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为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首先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的影响因素的模型。另外简述了问卷的设计原则、内容和调查对象。第四部分是对影响调查对象认知因素的实证分析。首先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对医患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描述了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的现状。最后通过运用SPSS22.0软件,验证假设,得出医患认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为本文解决问题的对策。根据前期工作得出的结果,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便于以后工作的进行。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加快分级诊疗的实施,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并促使人们理智就诊,促进人们就医秩序的合理有序发展,从而解决人们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二、实行持本就医 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持本就医 提高服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和田地区洛浦县相对贫困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对贫困概念的相关研究
        1.2.2 相对贫困成因的相关研究
        1.2.3 相对贫困衡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1.2.4 相对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1.2.5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1.4.1 文章的创新之处
        1.4.2 文章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政策梳理
    2.1 相关概念
        2.1.1 绝对贫困
        2.1.2 相对贫困
        2.1.3 精准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多维贫困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政策梳理及进程
        2.3.1 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梳理
        2.3.2 国家扶贫开发的进程及目标
        2.3.3 自治区扶贫开发政策梳理
        2.3.4 自治区扶贫开发进程及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洛浦县脱贫攻坚成效与经验总结
    3.1 洛浦县基本情况介绍
        3.1.1 洛浦县区位和地理
        3.1.2 洛浦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2 洛浦县扶贫开发具体措施及成效
        3.2.1 开发式扶贫
        3.2.2 保障式扶贫
        3.2.3 精准帮扶
    3.3 洛浦县脱贫攻坚工作经验总结
        3.3.1 因户施策做好精准帮扶
        3.3.2 多渠道开展动态监测
        3.3.3 落实帮扶责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洛浦县相对贫困现状、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洛浦县相对贫困现状
        4.1.1 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但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偏低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就业类型和收入来源单一
        4.1.3 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4.1.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
    4.2 洛浦县相对贫困特点
        4.2.1 人口基数大
        4.2.2 贫困维度广
        4.2.3 持续时间长
        4.2.4 致贫风险高
    4.3 洛浦县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4.3.1 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制约
        4.3.2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匮乏
        4.3.3 制度性障碍和政策环境的限制
        4.3.4 政府主导与参与主体的失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洛浦县相对贫困程度测算
    5.1 洛浦县相对贫困形成路径分析
    5.2 洛浦县相对贫困测算方法和因子选取
        5.2.1 多维相对贫困的概念框架
        5.2.2 洛浦县多维相对贫困因子及权重选取
    5.3 洛浦县多维相对贫困测量结果分析
        5.3.1 洛浦县单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
        5.3.2 洛浦县不同乡镇多维相对贫困测量与分解
        5.3.3 洛浦县不同维度下多维相对贫困测量与分解
    5.4 2020 年后洛浦县扶贫的侧重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洛浦县相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洛浦县相对贫困主要形成因素的分布情况
        6.1.1 洛浦县的教育情况
        6.1.2 洛浦县的健康医疗情况
        6.1.3 洛浦县的基础设施情况
        6.1.4 洛浦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情况
    6.2 洛浦县相对贫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置
        6.2.3 变量选取
        6.2.4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扶智”与“扶志”相结合
        7.2.2 优化农村基础设施配置
        7.2.3 多渠道增加收入
        7.2.4 落实防贫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供需视角下我国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一、创新之处
        二、局限性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区居家养老
        二、智慧居家养老
        三、虚拟养老院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社会嵌入理论
第二章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供需现状
    第一节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一、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成立背景及现状
        二、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
        三、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具体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第二节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一、调查问卷情况简述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失衡,服务不够优质
        二、政府主体属性过重,社会主体参与有限
        三、宣传力度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专业人才缺失,服务团队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节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顶层设计、统筹管理
        二、市场化程度低,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尚未形成
        三、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条件不成熟
        四、缺乏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吸引机制
第四章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
    第一节 苏州姑苏区虚拟养老院的先进经验
        一、苏州姑苏区虚拟养老院模式的发展概况
        二、苏州姑苏区虚拟养老院的先进经验
    第二节 合肥金玫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
        一、合肥金玫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二、合肥金玫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
    第三节 乌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
        一、乌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二、乌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
第五章 完善我国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为前提,完善保障措施
        一、制定完善政策法规
        二、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第二节 市场运行为基础,注重供需动态匹配
        一、注重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有效整合养老服务资源
        二、完善养老服务内容,开发养老服务产品
    第三节 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共治
        一、吸引养老服务人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社区服务、宣传功能
        三、完善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第四节 加大智慧养老服务宣传,缩小“数字鸿沟”
        一、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
        二、加大智慧养老宣传和培训,转变老人传统养老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二: 深度访谈基本情况
附录三: 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诊所发展现状分析
        1.1.2医生处方行为现状分析
    1.2 研究现状
        1.2.1 利他与医生行为
        1.2.2 性别与医生行为
        1.2.3 博弈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2.2 医生行为模型
    2.3 社会偏好与行为博弈论
        2.3.1 人的社会偏好
        2.3.2 社会偏好的微观结构
        2.3.3 利他偏好下的行为博弈论
    2.4 利他行为的测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利他主义及其基础
        3.1.1 利他的生物学基础
        3.1.2 利他的神经经济学基础
        3.1.3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3.1.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医生及其行为
        3.2.1 医生与医学中的利他行为
        3.2.2 医护人员的性别及诊疗行为
        3.2.3 不合理的处方行为
    3.3 利他主义与行为博弈论
        3.3.1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3.3.2 行为博弈论
    3.4 关于利他主义的田野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原理、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4.1 实验原理
        4.1.1 关于实验经济学
        4.1.2 田野实验
        4.1.3 审计实验及其在卫生领域的应用
    4.2 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4.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4.2.2 伦理学问题
        4.2.3 实验设计
        4.2.4 质量控制
        4.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一般性结果
        5.1.1 样本诊所的基本情况
        5.1.2 样本诊所医生的基本情况
        5.1.3 利他主义实验的基本情况
        5.1.4 审计实验中医生诊疗行为的基本情况
    5.2 利他性、性别与医生医疗行为关系的分析结果
        5.2.1 利他性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5.2.2 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5.2.3 利他性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关系分析
        5.2.4 性别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分析
    5.3 定性分析
        5.3.1 关于普通感冒的处方行为
        5.3.2 关于就医体验等其他医疗行为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6.1 方法学的讨论
        6.1.1 田野实验在医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6.1.2 匿名审计实验数据具有高可靠性
        6.1.3 数据质量保证
        6.1.4 数据分析方法
        6.1.5 实验细节的设计
    6.2 实验结果的讨论
        6.2.1 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6.2.2 利他主义与医生行为
        6.2.3 性别与医生行为
    6.3 结论与政策建议
        6.3.1 结论
        6.3.2 政策建议
    6.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6.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4.2 本研究的不足
附件1 病人评估问卷
附件2 病人台词
附件3 接线员台词
附件4 准考证
附件5 学生名片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服务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原因分析
        1.3.2 文献中针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研究的对比分析
        1.3.3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必要性分析
        1.3.4 总结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过程
    1.6 研究伦理
2 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现状分析
    2.1 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现状
        2.1.1 患儿较难遇到对儿童友好的口腔诊室环境
        2.1.2 儿童牙科机构尚未按恐惧源进行分类就诊
        2.1.3 儿童牙科机构需要跨学科团队的就医支持
    2.2 家庭系统针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现状
        2.2.1 家庭关系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就医支持的影响
        2.2.2 家庭规则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就医支持的影响
        2.2.3 家庭教育对儿童口腔治疗恐惧就医支持的影响
    2.3 小结
3 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服务模式探索
    3.1 儿童口腔治疗恐惧就医支持服务模式构建
        3.1.1 既有模式探讨
        3.1.2 复合式儿童口腔治疗的支持服务模式分析
    3.2 复合式儿童口腔治疗的支持服务模式管理
        3.2.1 复合式支持服务模式的人员构成
        3.2.2 复合式支持服务模式的筹资方式
        3.2.3 复合式支持服务模式的主要目标
        3.2.4 复合式支持服务模式的主要原则
        3.2.5 复合式支持服务模式的工作内容
        3.2.6 复合式支持服务模式的工作流程
4 复合式儿童口腔治疗支持服务模式的评估分析
    4.1 复合式儿童口腔治疗支持服务模式的作用分析
        4.1.1 服务模式对口腔患儿的帮助
        4.1.2 服务模式对儿童家庭的帮助
        4.1.3 服务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帮助
    4.2 复合式儿童口腔治疗的支持服务模式检验分析
        4.2.1 成效评估分析
        4.2.2 满意度的评估
5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作用的反思
        5.2.2 服务模式中专业服务提供的反思
        5.2.3 服务模式运行有效性评估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家庭系统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 B 访谈参与者的基本信息表
附录 C 测量工具
附录 D 主观成效评估表
附录 E 满意度评估图
致谢

(5)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方法
        1.2.3 研究的框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理论阐述
        2.1.1 流程再造理论研究
        2.1.2 大数据技术理论、“互联网+”理论、5G及人工智能技术
    2.2 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
        2.2.1 美国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发展经验
        2.2.2 德国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发展经验
        2.2.3 英国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发展经验
        2.2.4 上海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发展经验
3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现状及分析
    3.1 我国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医保人口覆盖情况
        3.1.2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现状
        3.1.3 我国医疗保险服务现代化改革进程
        3.1.4 其他医疗卫生保障类机构发展现状
    3.2 D市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3.2.1 医疗卫生体系概况
        3.2.2 D市医保服务对象情况
        3.2.3 D市医保基金运作情况
    3.3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
        3.3.1 D市医疗保险服务流程
        3.3.2 医保中心内部工作流程
        3.3.3 医保公共服务问卷调查和访谈
    3.4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分析
        3.4.1 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4.2 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4.3 确定目标流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4 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方案与实施
    4.1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业务流程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4.2 改进医疗保险业务流程
    4.3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的成效对比
5 流程改进实施步骤与相关保障
    5.1 流程改进实施步骤
    5.2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调查问卷
附录B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调查问卷
附录C 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6)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新旧模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视角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视角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
        1.4.2 国内关于医养结合研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新旧四种模式及现状
    2.1 广州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背景与现状
        2.1.1 广州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背景
        2.1.2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
    2.2 分类与概述
        2.2.1 家庭病床门特项目的概述
        2.2.2 广州市老年护理专区的概述
        2.2.3 长期护理险机构模式的概述
        2.2.4 长期护理险居家模式的概述
    2.3 新旧四类模式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2.3.1 基本概况的比较
        2.3.2 四种模式实施背景的比较
        2.3.3 管理监督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旧四种模式的经济负担分析
    3.1 样本数据基本特征
    3.2 各类模式的费用结构分析
        3.2.1 关于年龄分布分析
        3.2.2 关于2016年至2018年人次的比较
        3.2.3 关于四类模式费用的比较与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旧四种模式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4.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四种模式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计
        4.1.3 样本数据的采集
        4.1.4 数据结果
    4.2 四种模式优劣对比分析
        4.2.1 总体满意度调查基本情况
        4.2.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总体满意度logistic回归分析
        4.2.3 不同模式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4.2.4 不同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总体满意度相关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新旧四种模式反映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成因
    5.1 广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新模式与旧模式的衔接不佳
        5.1.2 新模式相比旧模式存在医养结合不佳的痛点
        5.1.3 监督管理漏洞多
        5.1.4 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证调查较少
        5.1.5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满意度不高且低于旧模式
        5.1.6 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多且复杂
        5.1.7 医养结合自费部分占老年人整体收入比例较高
    5.2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政策背景原因
        5.2.2 医养结合服务范围原因
        5.2.3 监督管理的原因
        5.2.4 待遇水平及经济水平原因
        5.2.5 医养机构原因
        5.2.6 服务对象原因
第六章 完善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政策设计及管理优化建议
        6.1.2 建立多渠道的反馈机制
        6.1.3 扩大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范围
        6.1.4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6.2 增大力度培养医养结合医护人员
    6.3 加大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经济支持和投入
    6.4 医养结合多模式并行
    6.5 提高退休待遇
    6.6 提高老年人卫生保健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广州市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7)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基金支持情况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 养老机构相关的文献回顾
        2.1.1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2.1.2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
        2.2 老年抑郁相关的文献回顾
        2.2.1 老年抑郁的现状
        2.2.2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2.2.3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2.3 疼痛与抑郁
        2.4 社会支持相关的文献回顾
        2.5 自评健康相关的文献回顾
        2.6 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的管理
        2.7 小结
    3 研究理论框架
        3.1 社会苦难理论视角
        3.2 串联中介假设模型
    4 研究内容
    5 伦理考虑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的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的选择
        2.1.1 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量表的介绍及获取
        2.1.2 量表的翻译、回译及文化调试
        2.1.3 专家咨询
        2.1.4 预调查
        2.2 养老机构的选择
        2.3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量表的项目分析
        3.2 养老机构一般资料
        3.3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4 讨论
        4.1 量表的信效度
        4.2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第二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的选择
        2.1.1 老年人调查问卷的初稿
        2.1.2 预调查及调查问卷的完善
        2.1.3 最终板老年人调查问卷
        2.2 老年人的选择
        2.2.1 研究总体与样本量
        2.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老年人一般资料
        3.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
        3.3 老年人疼痛
        3.4 老年人社会支持
        3.5 老年人自评健康
        3.6 老年抑郁
        3.7 社会支持与自评健康对疼痛和抑郁的串联中介效应
    4 讨论
        4.1 老年人一般资料
        4.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度
        4.3 老年人疼痛
        4.4 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
        4.5 老年人自评健康
        4.6 老年抑郁
        4.7 串联中介效应
第三部分 养老护理员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的选择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2.4 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养老护理员一般资料
        3.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
        3.3 养老护理员对自身发展的看法
    4 讨论
        4.1 养老护理员的现状
        4.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
        4.3 养老护理员对自身发展的看法
第四部分 干预策略的提出
    1 研究结果对干预策略的启示
    2 基于文献回顾提出干预措施
        2.1 社会支持的干预措施
        2.2 自评健康的干预措施
    3 基于专家座谈会提出政策建议
        3.1 养老机构护理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3.2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最低配置比建议
        3.3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及养老护理人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4 构建干预策略图
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国各省(市)与护理人员配置相关的规范、标准
    附录2 与养老机构签署的保密协议
    附录3 医院开具的介绍信模板范例
    附录4 养老机构开具的调研工作证明模板范例
    附录5 知情同意书模版
    附录6 OIQ 量表专家咨询表
    附录7 中文版观察性养老机构质量评价工具(研究者版本)
    附录8 养老机构的选择及调研通知函件
    附录9 实地调研的养老机构一般描述
    附录10 老年人调查问卷
    附录11 养老机构护理员调查表
    附录12 专家座谈会会议议程(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及优化 ——以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3 小结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农村社区
        2.1.2 公共服务设施
        2.1.3 绩效评价
        2.1.4 层次分析法
    2.2 新型农村社区的政策背景研究
        2.2.1 国家政策背景
        2.2.2 山东省政策背景
        2.2.3 青岛市政策背景
    2.3 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研究
    2.4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2.4.1 城市和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横向研究
        2.4.2 国家和地方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纵向研究
        2.4.3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配置标准研究
第3章 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体系
    3.1 绩效评价的特点
    3.2 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确立
        3.2.1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
        3.2.2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1 递阶层次结构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权重计算
        4.2.4 一致性检验
    4.3 绩效评价的权重分析
        4.3.1 基于分目标层B的指标权重分析
        4.3.2 基于准则层C的指标权重分析
        4.3.3 基于指标层D的指标权重分析
第5章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
    5.1 样本社区选取原则
    5.2 样本社区合理性分析
    5.3 样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绩效分析
        5.3.1 城中村改造型
        5.3.2 小城镇集聚型
        5.3.3 功能区整合型
        5.3.4 龙头企业带动型
        5.3.5 中心村融合型
    5.4 绩效评价
        5.4.1 样本社区评价打分
        5.4.2 评价打分结果汇总
        5.4.3 小结
第6章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评价分析及优化
    6.1 样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结果分析
        6.1.1 样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横向分析
        6.1.2 样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纵向分析
        6.1.3 样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综合分析
        6.1.4 小结
    6.2 基于评价结果分析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
        6.2.1 小城镇集聚型社区配置优化
        6.2.2 城中村改造型社区配置优化
        6.2.3 功能区整合型社区配置优化
        6.2.4 龙头企业带动型社区配置优化
        6.2.5 中心村融合型社区配置优化
    6.3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制度保障
        6.3.1 结合社区实际,实现差异化管理配建
        6.3.2 贯彻“两区共建”,为社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6.3.3 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立法,坚持基层服务深化下沉
        6.3.4 合理灵活确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9)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及意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级诊疗困境研究
        1.2.2 分级诊疗影响因素研究
        1.2.3 分级诊疗博弈研究
        1.2.4 分级诊疗对策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医疗资源的概念及经济学属性
        2.1.1 医疗资源概念
        2.1.2 医疗资源的经济学属性
    2.2 分级诊疗体系
        2.2.1 分级诊疗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2.2.2 分级诊疗体系的运作模式
    2.3 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
        2.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2.4 全生命周期理论
        2.4.1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
        2.4.2 分级诊疗体系全生命周期的概念
    2.5 演化博弈理论
        2.5.1 单群体分析
        2.5.2 整体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3.1 基于专家咨询的分级诊疗体系候选利益相关者分析
        3.1.1 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3.1.2 专家咨询情况分析
        3.1.3 分级诊疗体系候选利益相关者分析
    3.2 基于多维度的分级诊疗体系候选利益相关者分类
        3.2.1 权利性维度分析
        3.2.2 合法性维度分析
        3.2.3 紧急性维度分析
        3.2.4 分级诊疗体系候选利益相关者分类
    3.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确定
        3.3.1 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专家咨询
        3.3.2 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对象关系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4.1 患者接受治疗前的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4.1.1 患者常规病症情况下的博弈
        4.1.2 患者疑难杂症情况下的博弈
    4.2 患者接受治疗中的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4.2.1 社区中心偷懒情况下的博弈
        4.2.2 医院敲竹杠情况下的博弈
    4.3 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4.3.1 收益比例惩罚法博弈
        4.3.2 最高限价惩罚法博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级诊疗体系利益相关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 患者社区中心就诊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1 概念模型
        5.1.2 研究假设条件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1.4 结构方程模型
    5.2 社区中心接纳患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1 概念模型
        5.2.2 研究假设条件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2.4 结构方程模型
    5.3 医院收治患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3.1 概念模型
        5.3.2 研究假设条件
        5.3.3 数据统计分析
        5.3.4 结构方程模型
    5.4 医疗失灵影响因素分析
        5.4.1 概念模型
        5.4.2 研究假设条件
        5.4.3 数据统计分析
        5.4.4 结构方程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对策
    6.1 患者接受治疗前对策建议
        6.1.1 优化社区中心人力资源
        6.1.2 优化政府制度
        6.1.3 优化医联体组织
        6.1.4 优化医保体系
        6.1.5 优化诊前信息服务
    6.2 患者接受治疗中对策建议
        6.2.1 优化政府资金投入
        6.2.2 优化诊中管理制度
        6.2.3 优化医院与社区中心信息化
        6.2.4 优化政府物力投入
        6.2.5 优化医院人力资源
    6.3 患者接受治疗后对策建议
        6.3.1 优化医院与社区中心康养
        6.3.2 优化诊后管理制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10)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分级诊疗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2.1.1 分级诊疗模式的概念
        2.1.2 分级诊疗模式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卫生资源效率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供应链理论
3 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3.2 变量操作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变量操作化
        3.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 问卷的设计
        3.3.1 设计原则
        3.3.2 问卷内容
        3.3.3 调查对象
    3.4 问卷测评
4 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取与收集
    4.2 样本的统计分析
    4.3 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的现状描述
        4.3.1 分级诊疗模式的患者认知的现状描述
        4.3.2 分级诊疗模式的医务人员认知的现状描述
    4.4 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分级诊疗模式的患者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2 分级诊疗模式的医务人员认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5 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5 提高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的对策
    5.1 设计医患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
    5.2 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
    5.3 完善医疗信息化建设
    5.4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5.5 加强转诊机构间的沟通与协作
    5.6 完善监管机制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实行持本就医 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和田地区洛浦县相对贫困治理研究[D]. 琚颖.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供需视角下我国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D]. 杜晓靓.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孔少楠. 山东大学, 2020(04)
  • [4]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儿童口腔治疗恐惧的就医支持服务模式探索[D]. 贾正宇. 西华大学, 2020(01)
  • [5]D市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流程改进研究[D]. 张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6]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新旧模式的比较分析[D]. 莫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D]. 吴梅利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8]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绩效评价及优化 ——以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为例[D]. 谭天.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9]分级诊疗体系中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及意愿影响研究[D]. 李素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18(10)
  • [10]分级诊疗模式的医患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D]. 朱晓聚. 河北经贸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立足基本原则开展医疗,提高服务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