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分析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分析

一、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宫殿[1](2020)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文中认为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区域整体上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构造,是辽河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区。该区域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均受到佟二堡断裂和茨东断裂这两条边界断裂构造活动的重要影响,在地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伸展、走滑、挤压等多种应力的作用,其构造样式非常复杂。本次研究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对区域内构造特征、构造演化,以及其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经过井-震标定,利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对研究区的地层进行了精细解释,并通过相干体制作、倾角扫描、曲率、分频技术等识别技术,对区域内断裂进行识别并合理组合。共完成了10个地震反射层位的解释,以及30余条断裂的解释。(2)在完成了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以沙河街组顶面构造形态为基础,按照从北到南的的分布,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进行了划分。并截取一系列的典型剖面,对大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对造样式和构造格局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划分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结合构造地质学和盆地构造分析的相关知识,对研究区各区域的地层厚度,以及层位与断层的平面和剖面组合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划分出4类8型的构造样式。(3)在明确了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前提下,制作出典型测线的平衡剖面,并结合不同沉积层段的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图,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沙三期是研究区的强烈断陷期,伸展作用为主导,沙二期的伸展作用减弱,主要受到挤压作用,到了沙一和东营期,研究区则是处于张扭和走滑叠加作用的沉积时期,馆陶早期,研究区处于压扭走滑时期,馆陶后期则属于弱伸展时期。这五个不同的演化阶段,造就了研究区复杂的构造格局。(4)结合大地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板块动学的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各个构造演化阶段的动力来源:沙三期的强烈伸展作用是受到太平洋板块以NW向往欧亚板块俯冲的作用;沙二段的挤压时期的应力则是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转向;沙一-东营期的张扭叠加作用是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以及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并结合研究区伸展作用共同引起;馆陶早期的压扭走滑则是由于菲律宾板块北移,结合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共同作用;馆陶后期,应力场趋于稳定,研究区构造基本定型。

唐旭[2](2019)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演化及砂箱物理模拟》文中认为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部,为中-新生代伸展型叠合盆地,是苏北盆地探明程度最高的凹陷,其复杂而独特的构造特征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基础上,系统分析高邮凹陷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厘定断裂活动时期,恢复断裂演化过程,并对断裂形成应力机制进行分析,对局部地区特殊构造成因进行综合解析,同时针对断裂变形机制设计物理模拟实验,再现高邮凹陷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高邮凹陷断裂演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吴堡期、戴南期、三垛期,分别对应裂陷I幕、裂陷II幕、裂陷III幕;盆缘边界断层在泰州、阜宁组沉积期为非同沉积断层,活动性较弱,在吴堡运动时发生强烈活动;主要控陷断层真(2)断层水平分段,汉留断层也为分段断层,长期活动;阜宁组沉积期断裂形成时期相同,不同区域伸展模式不同造成断裂发育特征不同;戴南组沉积期边界断层真(2)断层和控陷断层汉留断层在局部“跷跷板”式控陷活动使真(2)断层下盘发育独特的高角度断阶带。三垛组沉积末期高邮凹陷应力场发生转向,在南北向伸展应力场下形成部分东西走向断裂。同时依据以上研究成果,按照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特点,针对不同演化阶段分别设置物理模拟实验,成功模拟出裂陷I幕高邮凹陷东部形成大量反向断层,西部形成“V”字形对倾断层组合;裂陷II幕两条控陷断层交替控陷,模拟出断陷结构特征;裂陷III幕应力场转向,裂陷I、II幕形成的先存断层在裂陷III幕保持断裂原走向,不受先存断裂约束区域形成新生东西走向断裂。

梁钊[3](2018)在《富林洼陷中生界火山岩成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林洼陷中生界顶面出露火山岩,经过风化淋滤和剥蚀作用,其储集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中生界火山岩储层与生油层系沙河街组配置良好,勘探潜力巨大。但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规模很小,与预期的突破相差甚远。富林洼陷中生界火山岩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综合了岩心、薄片、地震、测井、有机地化等资料,运用多种方法与技术,对富林洼陷内的断裂特征与构造演化、火山岩特征与分布、火山岩储层特征与分布、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林洼陷中生代构造演化是在整个沾化凹陷乃至整个济阳坳陷演化基础上发生的。印支期形成的埕南-孤西逆冲构造带使富林洼陷区域抬升并遭受剥蚀。早侏罗世为稳定浅湖盆环境,沉积了浅湖相和河流沼泽相坊子组含煤地层,局部有火山岩;中侏罗世湖盆变小,沉积了三台组紫红色河湖相碎屑岩,火山岩分布局限。晚侏罗-早白垩世,北西向逆断层负反转,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了蒙阴组和西洼组厚层的火山岩。中生代末,晚燕山运动造成了渤海湾盆地整体抬升,在富林洼陷表现为中生界火山岩遭受风化淋滤作用,火山岩储集性能得到良好改善。富林洼陷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中生界火山岩断块进一步复杂化,沉积了沙四-沙三下的烃源岩,并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油气成藏过程。富林洼陷中生界下白垩统蒙阴组-西洼组发育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及少量安山玢岩;火山岩相可识别出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都具有很好的测井响应特征;火山岩岩相组合可以划分为溢流相→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与溢流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4种类型;中生界顶面不整合面由下至上表现出原生火山岩→风化淋滤状火山岩→含火山岩砾石的底砾岩→河流相砂砾岩的岩性变化,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明显;推测于现今富111井和富古4井附近存在两个中生代火山口,发育厚层的火山岩,向两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厚度逐渐减小,沉积层系厚度增大。富林洼陷凝灰岩中主要发育各种裂缝,包括高角度缝、网状缝、粒缘缝等,偶见少量的粒间孔等孔隙;火山角砾岩中主要发育各种孔隙,包括粒(砾)。间溶孔、粒。(砾)内溶孔。、斑晶溶孔等。,也发育少量网状微缝和粒(砾)缘缝等裂缝;安山岩中发育各种裂缝和各种孔隙,包括高角度缝、微。裂缝等裂缝。和晶间微孔、斑。晶溶孔,还可见少量的气孔。火山岩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凝灰岩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相对较好,而安山岩很差。火山岩储层经历了同生演化、表生演化、浅埋藏演化、抬升出露地表演化和深埋藏演化阶段。有效储层基本分布于中生界顶面之下50米之内,并且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利用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方法进行了储层厚度精细预测(5 m左右),并且预测了储层的分布范围、时空展布及产状。利用测井曲线裂缝指标计算得到的概率指标及拟合的综合指标,很好地预测了凝灰岩的裂缝发育段。这些方法在富117、富121等井中比较准确地预测了火山岩储层发育段。富林洼陷火山岩表现出晚期近源、“新生古储”的成藏特征。有效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主要在明化镇组沉积期开始生排烃;除垦利断层中、东段和内部发育的部分次级断层在生排烃期保持一定的活动性,能够输导油气外,其它断层基本没有输导能力;火山岩主要发育有潜山断块圈闭、潜山内幕圈闭、不整合面圈闭和构造-地层圈闭,主要在新生代演化并在东营组沉积期定型,晚于烃源岩生排烃期,有利于成藏;根据不同构造位置上的成藏特征,将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三种中生界火山岩成藏模式。基于分析得到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建立的成藏模式,建议在陡坡带垦93-94井区部署探索内幕油藏,并在富117井-富29井区部署扩大含油气范围和落实油藏类型。

张林林[4](2018)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河火成岩的勘探研究历时四十多年,研究发现下辽河断陷具有典型的中新生带裂谷系中走滑拉张盆地特征,其中新生界内火成岩储层普遍发育,钻遇火成岩储层的井数约占总数的45%,并且部分钻遇高产火成岩工业油流储层,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随着近年来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勘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火成岩储层有望成为辽河油田新的增储上产领域。本文通过研究概述了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地球化学性质,提出了沙三段火成岩的岩性分类方案和测井识别方法,研究分析了东部凹陷典型的火成岩岩相类型及特点,分析了火成岩的喷发旋回和地震相特征,总结概述了火成岩储集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分布特点,并对各类储集空间的发育岩性与旋回特征进行研究。重点选取粗面岩、玄武岩以及灰绿岩,从生储盖、构造、储层演化、钻探工程及试油等资料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火成岩物性与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等要素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该地区火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单井、连井和地震连片,开展火山岩体及有利相带预测,对于扩大该地区的火成岩勘探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泽森,杜等斌,王建康[5](2018)在《辽河盆地欢喜岭地区Q40区莲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岩石特征、测井相、单井沉积微相等资料,以传统沉积学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西部凹陷Q40区65个井组莲花油层的沉积微相及其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莲花油层储层总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及支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块主要的微相类型,支流间湾发育较少,河道边缘微相大量被冲刷,保存较少;垂向上表现为内扇-中扇-外扇逐渐过渡、砂体厚度较小的退积过程,呈现层状沉积;水体环境从底至顶逐渐加深,重力流活动影响逐步减弱。

史海涛[6](2017)在《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盆地构造,以及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发育特征是制约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以多技术手段和多种资料相结合确定地层和沉积特征为基础,利用相干体技术、蚂蚁体技术等断层识别技术,在杜66块沙四段识别出2条III级断裂和7条IV级断裂,并划分出4类断层组合样式。根据杜66块构造特征、储层分布规律,以及两者对后期油藏精细开发的影响,将杜66块沙四段储层划分为北部陡坡带、东部陡坡带、垒堑构造带和褶皱构造带等4个区带。通过平衡剖面和沉降史分析,定量确定了西部凹陷自古近纪以来的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对西部凹陷裂后期的盆地异常沉降分析表明,裂后期盆地的整体坳陷主要受岩石圈热衰减因素影响,裂后期末期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时期异常加速沉降,异常沉降量达250m,推测该地区异常沉降与西太平洋俯冲形成的动力地形有关。杜66块构造演化特征与辽河西部凹陷整体构造演化特征相比,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杜66块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初始裂陷、深陷、再陷、衰减及坳陷等五个主要过程,与西部凹陷基本一致并大致同时。但由于杜66块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边部,因此其伸展作用和沉降幅度要弱于洼陷区。在构造解析基础上,利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杜66块沙四段精细三维构造、沉积和储层模型,分析了构造对沉积和储层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西部边界同沉积断层为油气成藏提供通道,研究区内部小断层遮挡了油气的平面运移,导致储层纵向和平面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油气沿西部边界断层方向富集,储层由下至上含油性逐渐变好。油气在地垒和背斜核部高度聚集,可作为勘探和开发的有利区带。杜66块沙四段构造、沉积和储层模型为西部凹陷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方向。深入分析构造、沉积、储层厚度、储层非均质性等地质因素对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的影响,通过优化组合开发层段和合理的井网部署,降低火驱段储层差异程度,大大提高了火线纵向波及程度。在构造模型指导下,编制了杜66块沙四段储层I砂组多层火驱开发方案,多层火驱开发取得良好效果。杜66块沙四段储层多层火驱开发的成功实施,指导了锦91块、齐108块等层状稠油油藏的多层火驱开发,为推进多层火驱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辽河油田多层火驱开发技术工业化推广,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丰成君,张鹏,孟静,戚帮申,秦向辉,牛琳琳,孙东生,孙炜峰,谭成轩,陈群策[7](2017)在《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一条深大断裂带,也是规模最大的第四纪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断裂带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明显控制了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等,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壳浅层应力环境,对于探讨断裂带现今活动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依据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山东-环渤海-辽宁)6个6001000 m深孔地应力实测数据,初步揭示断裂带及邻区地壳浅层应力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在不同构造部位之间的差异;其次,结合研究区已有其他基础应力数据(震源机制解、钻孔崩落、应力解除及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数据等),详细分析断裂带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其对断裂活动方式的影响;最后依据库仑破裂摩擦准则,从力学角度分别探讨不同的应力状态和摩擦强度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渤海及辽宁段现今活动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参考断裂带及邻区近代地震活动分布特征,积极探索活动断裂带附近深孔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地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思路.

余中元[8](2016)在《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与分段活动习性》文中指出依兰-伊通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发震构造。不同于郯庐断裂带的潍坊-嘉山段和下辽河-莱州湾段,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地震事件记录较少。自东三省有人类文字记载以来,该断裂带一直缺乏6级以上强震的历史记录。1973年有台网记录以来,该断裂带上迄今为止所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发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震级为Ms5.8级。因此,普遍认为它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舒兰盆和方正盆地存在全新世地表破裂的古地震遗迹,发生过7.0级以上强震,并且上次大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不长。这一结果改变了传统认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科学问题:(1)除了舒兰和通河2个全新世破裂段以外,是否存在其它的晚第四纪活动段?如果有,其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如何?(2)该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如何?是否存在分段特征?(3)该断裂带及其邻区的新构造变形特征如何?对我国东部的现今构造应力场有何启示?这些科学问题成为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及东北地区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的最基础地球科学问题。因此,围绕这些科学问题,论文选取依兰-伊通断裂带作为研究对象,以活动断裂的分段研究作为主线,借助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槽探与钻探、地震勘探、地震学和构造地貌等研究方法,从断裂带的不同段落在几何结构、构造地貌、活动习性和深部地球物理场的差异性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系统地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和分段活动习性,力求科学地评价其未来强震危险性,并从区域构造角度探讨其地球动力学作用。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进展:(1)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表明,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具备强震的孕震能力和构造背景。该断裂至少发育舒兰、通河、尚志和汤原4个全新世活动段,及萝北、依兰、延寿和五常4个晚更新世活动段。这一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该断裂“弱活动或不活动”的传统认识,对完善和补充东北地区的活动构造图像,及开展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2)通过断裂带断错地貌填图和几何结构调查认为,断裂带几何结构分段特征明显。不同段的几何图像和运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各段规模不等,多在平面上呈左阶斜列展布,但断裂的主体已不再沿袭原来的边界断裂活动,而是迁移到盆地内部。这暗示着依兰-伊通断裂带的现今活动具有新生性,处于新生阶段的生长期或幼年期。断裂带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不连续性,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分段特征。各段的走向、倾向、内部及两侧地质体岩性和沉积物厚度、断裂带组合形态、断裂带宽度和分支断裂以及横向构造的发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断裂带各个段落沉积物厚度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指示断裂带各段落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方面所存在的差别;断裂带宽度的段落差异明显,段落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区,宽度发生陡变;同时,研究发现断裂带的宽度与横向断裂的数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宽度大则横向断裂数量多,宽度越小则横向断裂数量少。断裂带数量的增加多发生于界限区,对应于断裂带宽度发生显着变化的位置。综合上述几何结构差异可将该断裂分为6个主段,即沈阳-昌图段、四平-吉林段、舒兰-五常段、尚志-方正段、方正-汤原段和汤原-萝北段,长度分别为120Km、148Km、140Km、90Km、120Km和129Km,相邻主段落之间的界限区长度分别为55Km、23Km、20Km、14Km和16Km。(3)断裂带附近的地貌特征及河流水系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断裂带两侧的地形地貌起伏和断裂的几何展布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河谷坡降、河流弯曲度和纵剖面等地貌特征在不同段差异显着,而小尺度微观地貌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规模不等,反映了断裂不同段的活动性存在差异。根据断裂带内部小尺度地貌的差别可将舒兰-五常段、尚志-方正段、方正-汤原段和汤原-萝北段这4个主段细分成8个亚段,即缸窑亚段、五常亚段、尚志亚段、延寿亚段、通河亚段、依兰亚段、汤原亚段和萝北亚段,长度分别为80Km、51Km、30Km、55Km、70Km、30Km、20Km和104Km。亚段界限区的长度分别为9Km、5Km、12Km和13Km,各亚段分段界限区对应着地形的突变区,和明显的地形高差起伏差异。8个新活动段形成的微地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陡坎、线性槽谷、小水塘和小丘陵隆起等微地貌并存;地表破裂延伸长度不一,变化幅度介于1.5Km-70Km之间;陡坎微地貌高度不等,变化从1.0m至4.4m;这些微地貌所发育的位置均位于上述主段的划分框架之内,没有突破主段的分段界限区,且较好的对应了8个亚段的划分结果。(4)通过典型点的地貌测量、年代样品测定、古地震探槽的揭露和历史地震考察,获得了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同时间段的滑动速率,得到了断裂晚第四纪以来8个段落存在强震活动的证据。各新活动段除了具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历史外,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晚期表现出丛集活动的特征。(5)地球物理勘探和航磁重力异常等深部探测资料表明该断裂的地表分段结果在深部有较好的对应性。断裂各段活动历史不尽相同,控制的盆地形态差异显着,断裂不同段落的强震危险性存在分段性和不均匀性。跨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段落控制的沉积盆地具有显着不同的沉积演化差异,尤其表现在控盆断裂及其结构特征等方面。断裂带的6个段落分别控制了6个盆地的结构、沉积和演化过程,差异显着。沿断裂带走向的地震震中空间分布图像、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场也存在对应的分段差异。断裂带沿走向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结果反映了不同段落地壳结构和断裂切割地壳深度的差别。综合来看,依兰-伊通断裂带存在层次分段的特征,几何结构分段、构造地貌分段、活动习性分段和深部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据此可将其分为6个主段和8个亚段两个不同的段落层次。主段的分段依据主要是综合分段结果,亚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微地貌和古地震的差别。但无论是亚段的规模还是亚段界限区的规模,分别都小于主段的规模,和主段落分段界限区的规模。(6)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变异(宽度陡变,走向弯曲和阶区的发育)和横向构造的发育构成了断裂带分段界限区的最主要标志。此外,断裂带宽度和断层条数的变化、地貌的陡变等在分段界限区也较为常见。界限区的几何结构多比较复杂,而各段落的几何结构则相对比较简单。绝大部分的界限区均发育有断裂几何结构的变异和横向构造,构成了分段的几何障碍体。相对于主段而言,4个亚段界限区的标志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为几何变异和横向构造的发育,但其规模均小于主段界限区。(7)依兰-伊通断裂带及其邻区新生代期间广泛发育挤压变形构造。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表明,以松辽盆地、依兰-伊通断裂带和大安-德都断裂带为代表的东北盆地群和区域性NE向断裂现今运动性质均表现出明显的逆冲挤压特征,表明东北地区处于近EW向主应力与近SN向主张应力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环境。依兰-伊通断裂带西部的松辽盆地内部广泛发育挤压反转构造。盆地内部的大安-德都断裂带平面上呈左阶雁列展布的4段,剖面上表现为宽约20-30Km的断褶变形带;地震反射剖面的综合解释结果表明,大安-德都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表现为“断裂相关褶皱”,最新活动时代为Q2早期。如果假定其反转变形的时间为65Ma,并假定缩短缩率固定不变,则大安-德都断裂新生代以来的缩短量约2.26Km,缩短速率约0.03mm/a。未来短时间内该断裂难以积累大于Ms7.0级地震的能量。(8)新生代构造挤压变形在东北地区可能是多阶段的过程。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盆地内部的大安-德都断裂带在新生代期间均经历了该挤压变形,形成了T02(65Ma)、Td(23Ma)、Ttk(5.3Ma)和T01(1.8Ma)4期明显的区域角度不整合界面,代表着该地区经历了至少4次强烈的幕式挤压变形。同时,该构造挤压反转可能是区域性的。三江、方正、汤原、伊通和渤海湾等东北地区一系列新生代盆地中均发生了同时期的挤压构造变形,并形成了相应的区域角度不整合界面。这指示东北地区新生代期间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期的挤压缩短影响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新构造变形,其动力学来源可能综合受控于西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和印度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9)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具备强震的孕育和深部背景。相反,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大安-德都断裂带,则只具备中强地震(M<7.0)的构造背景。这暗示着松辽盆地作为独立的活动地块,其内部变形相对比较稳定,主要的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都发生在盆地的边界断裂带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了我们对依兰-伊通断裂及其邻区的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背景,能为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点科学参考。

于小健,黄玉龙,李军,肖红军,杨光达,冯玉辉[9](2013)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沙三段粗面岩成因及喷发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沙三段发育一套钾质粗面岩,常见角砾化结构、聚斑结构。岩石全碱含量较高(K2O+Na2O=9.7%~13%),富钾、富铝、低钛,富集轻稀土及U、Th、Pb、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SiO2含量57.3%~62.5%,Mg#变化范围较大(16~49),δEu=0.26~1。研究表明:本区粗面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是碱性玄武岩浆经过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同化混染作用较弱。粗面质岩浆主要以侵出方式呈岩穹状产出,岩穹具有"外带-中带-内带"三层结构;部分未喷出地表的岩浆滞留在火山通道中或顺层侵入,形成次火山岩相的粗面斑岩。

刘鑫[10](2012)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段火成岩储层条件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本文研究,理清工区内各层系尤其是沙三段火成岩的分布特征。研究区火成岩在平面上沿主干断裂分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表现为后期受走滑作用错位的特征;纵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点,并进行了火山喷发旋回的划分,总结了不同旋回的特征,结合地震相特征,对火山岩体进行了刻画。依据大量的岩心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描述,研究区古近纪沙三段火成岩储集空间由孔、洞和缝组成,根据成岩和改造阶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两大类,进一步根据储集空间的形成机制、形态和分布特征,共划分9种类型14种亚类。对火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岩相、成岩作用及岩性三方面分析了储集空间的影响因素;认为储集空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岩作用、岩性、岩相等。早期成岩作用主要决定了原生孔隙的形成的分布,而晚期成岩作用主要影响原生孔隙的改造和次生孔隙的发育;研究区火成岩以中基性为主,发育原生的储集空间类型,为气孔、斑晶炸裂纹、晶间孔、砾间孔、随裂缝等;次生孔隙可见:斑晶溶蚀孔、基质溶蚀孔、杏仁体溶孔、构造裂缝等。围绕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结合钻井约束和火山岩喷发旋回发育规律性,进一步推测和圈定火山岩体及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刻画了荣西、大平房、红星—驾掌寺等地区的火成岩体。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对该区有利储层进行了预测,为中南段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关火山岩储层方面的依据,对促进本区油气勘探有一定实际意义。

二、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伸展构造研究现状
        1.2.2 走滑构造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大地构造概况
第三章 精细构造解释
    3.1 层位标定
    3.2 层位追踪
    3.3 断裂解释
    3.4 构造成图
第四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几何学研究
    4.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区带划分
    4.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断裂发育特征
        4.2.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断裂平面展布
        4.2.2 一级断裂发育特征
        4.2.3 二级断裂发育特征
        4.2.4 次级断裂发育特征
    4.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盆地结构及区域变化分析
        4.3.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北段区域结构特征
        4.3.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中段区域结构特征
        4.3.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南段区域结构特征
    4.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主要构造样式
        4.4.1 伸展构造样式
        4.4.2 走滑构造样式
        4.4.3 挤压构造样式
        4.4.4 叠加构造样式
第五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演化分析
    5.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主干断裂活动性分析
        5.1.1 佟二堡断裂活动性分析
        5.1.2 茨东断裂活动性分析
        5.1.3 牛居断裂活动性分析
        5.1.4 牛青断裂活动性分析
        5.1.5 牛西断裂活动性分析
    5.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典型剖面构造演化分析
        5.2.1 平衡剖面技术
        5.2.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各段剖面演化特征
    5.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层厚度分析
        5.3.1 沙三段地层厚度分析
        5.3.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沙二段-沙一段地层厚度分析
        5.3.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东营组地层厚度分析
        5.3.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馆陶组地层厚度分析
    5.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动力学机制及演化模式
        5.4.1 伸展期
        5.4.2 挤压期
        5.4.3 张扭构造期
        5.4.4 压扭构造期
        5.4.5 弱伸展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演化及砂箱物理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0.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研究现状
    0.3 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0.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0.4.1 主要研究内容
        0.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苏北盆地成盆背景
    1.3 地层沉积特征
        1.3.1 泰州组(K_2t)
        1.3.2 阜宁组(E_1f)
        1.3.3 戴南组(E_2d)
        1.3.4 三垛组(E_2s)
        1.3.5 盐城组(Ny)
    1.4 构造运动与演化阶段
第二章 高邮凹陷断裂几何学特征分析
    2.1 断裂分布特征
        2.1.1 断裂剖面特征
        2.1.2 断裂平面特征
    2.2 断裂组合模式
    2.3 断裂级次划分
第三章 断裂演化过程及应力机制分析
    3.1 断裂活动时期厘定
        3.1.1 断裂穿层性分析
        3.1.2 主要断层活动性分析
        3.1.3 次级断层活动性分析
        3.1.4 断裂系统划分
    3.2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及成因
        3.2.1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
        3.2.2 阜宁组反向断层成因机制
        3.2.3 断阶带高倾角断层成因机制
第四章 断裂变形机制砂箱物理模拟
    4.1 吴堡期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模型设计
        4.1.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2 戴南期物理模拟实验
        4.2.1 实验模型设计
        4.2.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3 三垛期物理模拟实验
        4.3.1 实验模型设计
        4.3.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与实际工区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富林洼陷中生界火山岩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2.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火山岩油气藏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研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断层特征研究
        2.2.1 断层应力性质分析
        2.2.2 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
    2.3 洼陷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研究
        2.3.1 前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研究
        2.3.2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研究
        2.3.3 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研究
第三章 中生界火山岩特征与分布
    3.1 中生界火山岩旋回
        3.1.1 火山岩旋回定义
        3.1.2 火山岩旋回划分方法
        3.1.3 富林洼陷中生界火山岩旋回划分
    3.2 中生界火山岩岩性
        3.2.1 火山熔岩
        3.2.2 火山碎屑岩
        3.2.3 次火山岩
    3.3 中生界火山岩岩相
        3.3.1 火山岩岩相分类与测井响应
        3.3.2 火山岩岩相组合
    3.4 中生界火山岩分布特征
        3.4.1 中生界顶面不整合面识别
        3.4.2 中生界顶面岩性分布特征
        3.4.3 中生界火山岩井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与识别
    4.1 中生界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
        4.1.1 储集空间类型
        4.1.2 储集空间体系及储集物性
    4.2 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4.2.1 岩性
        4.2.2 风化时间与强度
        4.2.3 断裂作用
        4.2.4 成岩作用
    4.3 中生界火山岩储层演化
    4.4 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
        4.4.1 纵向分布特征
        4.4.2 平面分布特征
    4.5 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地球物理识别
        4.5.1 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
        4.5.2 测井识别裂缝储层
第五章 中生界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5.1 烃源岩特征
    5.2 中生界火山岩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5.2.1 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分析
        5.2.2 断层活动性与输导能力分析
        5.2.3 圈闭类型、演化及有效性分析
        5.2.4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5.3 中生界火山岩油气藏分布与特征
        5.3.1 陡坡带垦93-垦94 井区火山岩油藏特征
        5.3.2 洼陷带富117-富29 井区火山岩油藏特征
        5.3.3 缓坡带富古4-富7 井区火山岩油藏特征
    5.4 中生界火山岩成藏主控因素
        5.4.1 油气源条件
        5.4.2 断层输导条件
    5.5 中生界火山岩油气成藏模式
        5.5.1 陡坡带中生界火山岩成藏模式
        5.5.2 洼陷带中生界火山岩成藏模式
        5.5.3 缓坡带中生界火山岩成藏模式
    5.6 有利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辽河盆地火成岩研究概述
    1.1 工区概况
    1.2 辽河盆地火山岩的纵向序列
    1.3 辽河盆地火山岩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
        1.3.1 火山岩的时空展布特征
        1.3.2 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二章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性及其测井识别
    2.1 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分类
        2.1.1 东部凹陷火成岩段岩心/岩屑观测、取样和样品描述
        2.1.2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性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
    2.2 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2.3 东部凹陷火成岩测井识别
第三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三段火山岩相研究
    3.1 本区火山岩相研究概述
    3.2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和亚相类型及其储集空间特征
    3.3 东部凹陷火成岩典型火成岩岩相和亚相及其分布特征
第四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喷发旋回和地震岩相/旋回识别
    4.1 火山喷发旋回划分和特征
        4.1.1 东部凹陷火山岩旋回划分
        4.1.2 东部凹陷沙三段火山岩喷发旋回岩性岩相分布特征
    4.2 火山岩相和火山喷发旋回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4.2.1 火山岩相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4.2.2 火山喷发旋回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第五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集空间和成岩作用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及成因
        5.1.1 原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5.1.2 次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5.2 火山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第六章 火成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6.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概述
        6.1.1 储集空间类型与控制因素
        6.1.2 成岩作用储集空间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6.1.3 火成岩储层控制因素综合研究
    6.2 东部凹陷火山岩典型油气藏储层主控因素
        6.2.1 黄沙坨构造小23井单井分析
        6.2.2 欧利坨子构造欧51井单井分析
        6.2.3 铁匠炉构造铁9井单井分析
    6.3 东部凹陷含火成岩探井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6.3.1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烃源岩特征
        6.3.2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储集层特征
        6.3.3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盖层分布特征
        6.3.4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
    6.4 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
        6.4.1 油气源条件
        6.4.2 储集条件
        6.4.3 运移条件
        6.4.4 保存条件
        6.4.5 断裂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辽河盆地欢喜岭地区Q40区莲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沉积相标志研究
    2.1 岩心相研究
    2.2 测井相研究
3 沉积微相类型
    3.1 单井沉积微相
    3.2 水下分流河道
    3.3 河道边缘沉积
    3.4 支流间湾
4 结论

(6)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盆地构造及断块建模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应力场
        2.2.2 区域构造演化
3 杜66块新生代地层、沉积和沙四段储层特征
    3.1 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技术综述
    3.2 杜66块新生代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1 杜66块地层划分及地层特征
        3.2.2 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3.2.3 沉积旋回研究
    3.3 杜66块沙四段储层沉积特征
        3.3.1 平面沉积特征
        3.3.2 连井相分析
        3.3.3 单井相分析
        3.3.4 岩相类型
        3.3.5 矿物成分
    3.4 杜66块沙四段砂体特征
        3.4.1 砂体发育特征
        3.4.2 砂体地震反射特征
    3.5 油层特征
4 杜66块构造解析
    4.1 主要构造线索
        4.1.1 断层识别技术
        4.1.2 杜66块断裂体系
        4.1.3 基底构造特征
    4.2 构造演化分析
        4.2.1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概述
        4.2.2 平衡剖面分析
    4.3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5 杜66块沉积盆地分析
    5.1 构造运动对沉积控制作用
    5.2 沉降史分析
        5.2.1 总沉降与构造沉降史分析
        5.2.2 伸展速率反演与裂后期沉降异常加速分析
6 杜66块沙四段三维构造建模
    6.1 构造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6.2 构造建模流程和数据准备
        6.2.1 构造建模流程
        6.2.2 数据准备
    6.3 杜66块构造-沉积建模
        6.3.1 建模数据库建立
        6.3.2 网格骨架
        6.3.3 三维构造模型
    6.4 构造—沉积建模及其意义
        6.4.1 构造-沉积模型
        6.4.2 构造-沉积建模意义
        6.4.3 精细三维沉积构造模型与实际储层的差异
7 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开发研究
    7.1 储层开发方式优选
        7.1.1 开发方式筛选
        7.1.2 开发(试验)效果分析
    7.2 构造和储层对火驱开发的影响
        7.2.1 断层
        7.2.2 地层倾角
        7.2.3 储层厚度
        7.2.4 沉积微相
        7.2.5 纵向非均质性
        7.2.6 渗透率级差
    7.3 沙四段储层开发方案优化部署
        7.3.1 开发层系优选与层段组合
        7.3.2 开发方案部署原则
        7.3.3 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效果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郯庐断裂带“山东-渤海-辽宁”段现今活动特征概述
2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地应力测量研究
    2.1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方法概述
    2.2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2.3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2.4 郯庐断裂带“山东-渤海-辽宁”段及邻区地应力差异性探讨
3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4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地应力测量的地震地质意义
    4.1 库仑摩擦破裂准则
    4.2 地应力状态对断裂活动稳定性的影响
    4.3 摩擦强度对断裂活动稳定性的影响
    4.4 郯庐断裂带“山东-渤海-辽宁”段及邻区现今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
    4.5 断裂摩擦强度与地震活动关系探讨
5 结论

(8)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与分段活动习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活动断裂分段的理论基础
    1.2 活动断裂的分段标志与方法
    1.3 活动断裂分段的应用研究
    1.4 分段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研究中的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技术思路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构造背景
    2.1 东北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2.2 依兰-伊通断裂带在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作用
    2.3 依兰-伊通断裂带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2.4 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分段结果
3 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差异
    3.1 断裂带不同段落的走向、倾向和力学性质
    3.2 断裂带内部及两侧地质体差异
    3.3 断裂带结构组合形态差异
    3.4 断裂带及两侧分支和横向断裂差异
    3.5 小结
4 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构造地貌差异
    4.1 断裂带两侧宏观地貌差异(盆地和山脉)
    4.2 断裂带内部小尺度地貌差异
    4.3 断裂带内部微地貌差异
    4.4 小结
5 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差异
    5.1 不同段落古地震、离逝时间、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差异
    5.2 不同段落控制的沉积盆地演化差异
    5.3 微震活动和其它地球物理场的差异
    5.4 活动习性分段小结
    5.5 关于分段结果合理性和分段界限区持久性的讨论
    5.6 关于该断裂破裂分段及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6 依兰‐伊通断裂和松辽盆地的新构造变形及对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启示
    6.1 依兰‐伊通断裂带不同段落的运动性质差异
    6.2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与新构造变形
    6.3 挤压变形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多阶段性和区域性讨论
    6.4 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对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启示
    6.5 小结
7 结语及讨论
    7.1 主要结论和讨论
    7.2 论文主要进展
    7.3 主要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沙三段粗面岩成因及喷发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分析方法与岩矿特征
    2.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2.2 岩石学特征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特征
    3.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4 讨论
    4.1 岩石蚀变程度
    4.2 岩浆演化
    4.3 成因背景分析
    4.4 粗面岩的相模式
5 结论

(10)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段火成岩储层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区概况
    0.2 国内外火成岩研究现状
    0.3 论文研究路线
    0.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一章 火成岩发育特征
    1.1 大地构造背景
    1.2 平面发育特征
        1.2.1 沿主要断裂
        1.2.2 一定的继承性
        1.2.3 火成岩走滑错位特征
第二章 火成岩旋回特征
    2.1 火山喷发旋回划分的目的意义
    2.2 旋回界面的性质、类型及其识别特征
        2.2.1 地质界面识别
        2.2.2 岩性组合分析
    2.3 火山喷发旋回划分和特征
        2.3.1 火成岩旋回划分
        2.3.2 岩性岩相分布特征
    2.4 岩相和喷发旋回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2.4.1 火成岩相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2.4.2 火山喷发旋回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第三章 火成岩储层条件
    3.1 火成岩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及成因
        3.1.1 原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3.1.2 次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3.2 储集空间影响因素
        3.2.1 火成岩岩相与储集空间
        3.2.2 火成岩储集空间与成岩作用
        3.2.3 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与对应岩性
第四章 火成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储层预测
    4.1 控制因素分析
        4.1.1 储集空间类型与控制因素方面
        4.1.2 成岩作用储集空间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方面
        4.1.3 火成岩储层控制因素综合研究方面
    4.2 火成岩有利储层预测
        4.2.1 火成岩储层物性与岩性、岩相、火山喷发旋回的关系
    4.3 火成岩体及其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D]. 宫殿.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演化及砂箱物理模拟[D]. 唐旭.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富林洼陷中生界火山岩成藏特征研究[D]. 梁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D]. 张林林.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5]辽河盆地欢喜岭地区Q40区莲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 黄泽森,杜等斌,王建康. 石油化工应用, 2018(01)
  • [6]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D]. 史海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地质意义[J]. 丰成君,张鹏,孟静,戚帮申,秦向辉,牛琳琳,孙东生,孙炜峰,谭成轩,陈群策.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3)
  • [8]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与分段活动习性[D]. 余中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02)
  • [9]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沙三段粗面岩成因及喷发模式[J]. 于小健,黄玉龙,李军,肖红军,杨光达,冯玉辉. 中国矿业, 2013(03)
  • [10]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段火成岩储层条件研究[D]. 刘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