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高振兴[1](2020)在《下位颈椎骨性结构与椎动脉供血在CTA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CTA采集后三维重建影像学图像为基础,观察和测量下位颈椎区域椎动脉V2段及其周边椎骨的相关骨性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椎动脉分型、直径;横突孔的径线、占用率;与周边横突外缘及关节突关节的距离等内容,以期获得有价值的影像解剖学数据,分析其与椎动脉疾病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颈部CTA扫描的患者,依据筛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选取86例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5岁。颈部CTA扫描使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Discovery TM 64排宝石CT机,碘海醇注射液欧乃派克为增强剂,扫描精度0.625mm。数字化影像结果统一汇总至AW Volume Share 4.5工作站,工作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后期数组处理,将骨骼系统和循环系统及相关区域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依据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序列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人体解剖学系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使用工作站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结果:1.椎动脉平衡型35例(40.7%),椎动脉优势型51例(59.3%),其中左侧椎动脉优势32例(37.2%),右侧椎动脉优势19例(22.1%)。2.C3-C6颈椎横突孔平面椎动脉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在同一层面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平衡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非优势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在同一层面椎动脉型优势侧组横突孔长短径较非优势侧组略大,但无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优势侧组长短径与平衡型无明显差异。4.在同一层面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非优势侧组椎动脉面积与对应横突孔面积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平衡型组椎动脉面积与对应横突孔面积比无统计学差异。5.在同一层面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非优势侧组横突孔与锥孔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平衡型组横突孔与锥孔距离无统计学差异。6.对于椎横突孔中心点与横突外缘的距离,椎动脉型优势侧组、非优势侧组及平衡型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7.在同一层面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非优势侧组椎动脉距临近关节突关节的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椎动脉型优势侧组与平衡型组椎动脉距临近关节突关节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近60%椎动脉表现为椎动脉优势型,但优势侧自身及相关周边结构与平衡型椎动脉基本一致。2.在正常生理条件横突孔径线与椎动脉分型无明显关联,较为细小的非优势侧椎动脉在生理条件下与优势侧相比椎动脉型颈椎病风险较低。3.关节突关节、横突等椎动脉周边骨性结构与其走形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洪丽玲[2](2020)在《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泉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3人对照组33人。试验组给予四步整脊手法,对照组给予颈椎定点旋转扳法,两组治疗频次均为3日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生活及工作习惯调整。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简式McGill疼痛评分、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病疗效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所收集到的数据釆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分布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简式McGill疼痛评分:两组治疗前的McGill总分和PRI、VAS、PP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McGill总分和PRI、VAS、PP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两组治疗后的McGill总分和PRI、VAS、PP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试验组疼痛指标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3.NDI指数:治疗前,两组N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DI指数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NDI指数下降;组间对比,治疗后试验组N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试验组NDI指数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4.颈椎病疗效评分:治疗前,两组疗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治疗前两组颈椎病疗效评分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试验组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佳。5.试验组总有效率96.77%、总愈显率67.74%;对照组总有效率96.88%、总愈显率25.00%。两组总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步整脊手法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四步整脊手法、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颈肩、上肢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四步整脊手法的改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黄鹤[3](2018)在《第六颈椎横突孔(供血穴)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解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第六颈椎横突孔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1、对10具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应用层次解剖的方法显露并分离出锁骨下动脉起始至第六颈椎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观察并测量(精确度0.02mm游标卡尺)该段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处、进入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转折处、横突孔处的椎动脉外径,同时测量第六颈椎横突孔内径,测量椎动脉V1段血管长度。测量该段椎动脉的两次转折处的成角。对重要解剖结构拍照。2、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70例,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旋颈试验检查诱发阳性体征的角度、椎动脉TCD检查的血流速度、颈椎CT检查第六颈椎横突孔是否狭窄及狭窄的程度、颈椎核磁共振(MRI)检查患者椎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程度及狭窄发生的节段。将两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采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取穴天柱穴、后溪穴、申脉穴、百会穴、风池穴、听宫穴、外关穴,观察组取穴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供血穴,连续针刺三周,观察以上指标是否有改变并做记录。对所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其分析结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士 S)表示,应用t检验测量P值,当P<0.05时确认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椎动脉V1段在走行过程中方向发生变化,产生多次成角,其在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时成角最小,血管迂曲最明显,该处对血流的影响大于其他转折处2、第六颈椎横突孔内径明显小于进入横突孔前的椎动脉管径,该处容易产生骨质增生,对椎动脉产生直接压迫,影响椎动脉供血3、第六颈椎横突附近分布着交感神经的颈中神经节与星状神经节,同时该部位有细小神经分支分布,易于收到外界刺激产生神经、肌肉及血管的反射性改变4、第六颈椎横突的体表投影位置与供血穴位置相近5、在本实验160处狭窄的椎动脉中,其中轻度狭窄的有48处(30%),中度狭窄占85处(53.1%),重度狭窄的有27处(16.9%)6、两组随访后的旋颈试验结果显示,其诱发症状发生的角度均大于治疗前,且p<0.05,观察组在随访后角度为70.17±3.51度,大于对照组的63.14±2.28度,且两组在随访后的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随访时的TCD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所改善,并且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流速度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治疗后椎动脉供血情况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观察组在随访后血流速度为28.37 ± 2.22cm/s,大于对照组的22.60± 1.58cm/s,且两组在随访后的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两组在治疗后椎动脉血管的恢复情况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观察组在随访后血管直径为3.25±0.16mm,大于对照组的3.15±0.14mm,且两组在随访后的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两组随访时的颈部CT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pp值均大于0.05,表示接受治疗后其横突孔内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后,两组横突孔内径对比pp值大于0.05提示两组在治疗后的横突孔内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两组随访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30/35),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两组随访时的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且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症状与功能均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后观察组评分为26.40±0.91,高于对照组23.63±1.22,且两组在随访后的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第六颈椎横突孔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该部位的病变可以直接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的出现。2、供血穴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恢复,解除椎动脉血管痉挛,恢复椎动脉供血有积极意义。

毛晓艳[4](2017)在《眩晕灵汤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应用眩晕灵汤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洛阳正骨医院住院进行治疗,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纳入标准的患者一共62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有受试者31例,对照组受试者31例。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础资料对比,记录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椎动脉彩超检测,记录椎动脉最大流速、最小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试验组给予基础治疗+眩晕灵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以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的综合疗效,并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性指标的变化,并在治疗完成后对所有受试者维持3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以及对照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职业分布、病程分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椎动脉最大流速、最小流速、搏动指数等经统计学进行检验,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颈性眩晕临床表现与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椎动脉最大流速、最小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组内对比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颈性眩晕临床表现和功能评分及椎动脉最大流速、最小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方面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提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评分进行了组间对比,提示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综合疗效方面,试验组共7例(24.14%)病人治愈,有21例(72.41%)患者病情好转没有治疗效果的1例(3.45%),对照组共2例(6.45%)病人治愈,有27例(87.10%)患者病情好转,没有治疗效果的2例(6.45%),经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试验组患者复发0例(0%),对照组患者复发4例(10.3%),两组受试者在复发情况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治疗皆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上的不适,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动脉最大流速、最小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改善方面,两组疗效相当,在中医症状评分、综合疗效及复发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眩晕灵汤联合综合疗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疗效可靠。

谢华庚[5](2014)在《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有效并能减少其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解痉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全天麻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一个月,并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伴随症状、体征等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的改变和不良反应等情况。治疗后对两组的综合疗效进行对比。结果:1、治疗组采用解痉方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56%。对照组采用全天麻胶囊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40%。经Ridit检验和X2检验分析,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复发情况随访比较:治疗后的第2、4个月的随访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第6个月的随访结果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远期的疗效巩固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经济节省,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运用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疗效优于全天麻胶囊治疗组,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刘静[6](2014)在《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使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其疗效并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该药的效果,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随机抽签方法,将64例符合该研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组和口服倍他司汀胶囊对照组。每组患者接受1个月疗程的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治疗后记录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并发症情况。研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单组治疗前后、两组间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运用莫尼地平法对最终有效率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经分别治疗后,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组和口服倍他司汀胶囊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1),前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内服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后能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于琳[7](2013)在《化痰熄风通络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痰熄风通络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以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给予化痰熄风通络汤,对照组给予滇白珠糖浆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症候积分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无显着差异性。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相比较P=0.000<0.01,有统计学差异,由积分改善情况可以看出治疗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更优。两组治疗后椎动脉Vd的改善情况相比较P=0.010<0.01,有统计学差异,根据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认为对于椎动脉Vd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椎动脉Vs相比较P=0.012<0.05,有统计学差异。根据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认为对于椎动脉Vs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安全性观察显示,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化痰熄风通络汤可以用于治疗痰瘀阻络证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椎动脉的供血,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参考和应用。

王韶光[8](2012)在《通络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通络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服用“通络定眩方”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血塞通滴丸”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量化评分,并将此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两组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并进行临床观察及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0.00%,经统计无明显差异。另外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头痛、眩晕、旋颈试验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下头痛由治疗前的4.7000±1.49032变为治疗后的0.8000±1.00525,对照组由治疗前的4.6000±1.46539变为治疗后的0.2000±0.61559,治疗前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眩晕由治疗前4.3000±1.17429变为治疗后的0.4000±0.82078,对照组由治疗前的4.2000±0.89443变为治疗后的1.0000±1.02598,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旋颈试验由治疗前4.5000±2.66557变为治疗后的0.6000±1.84676,对照组由治疗前4.5000±2.66557变为2.4000±3.01575,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①通络定眩方及“血塞通滴丸”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全面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病人的生活与工作质量。②在改善眩晕、旋颈试验方面通络定眩方略优于“血塞通滴丸”。③在改善头痛症状方面“血塞通滴丸”优于通络定眩方。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刘娜[9](2011)在《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出现以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CSA发病机制复杂,导致其治疗方法各异,而中医药治疗CSA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中药、推拿手法、针灸及牵引等方面,现就近几年这几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郜志广[10](2010)在《针刀结合脊椎矫正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上颈椎慢性损伤是以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劳损、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病变为病理特征,进而刺激压迫周围血管、神经等所产生的临床病症,可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慌、心律失常、失眠、颈肩不适、耳鸣、耳聋、眼花、视物模糊、视力疲劳、不欲睁目、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精神障碍、头颈活动障碍、血压不稳等。多发生于中青年人,尤其以伏案工作者为多。该类病症临床上非常多见,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经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针刀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疗效显着,对上颈椎软组织损伤、半脱位引起的该类疾病也应有很好的疗效。本课题对针刀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进行了临床研究,旨在客观的观察、评估针刀治疗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刀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目的通过针刀结合脊椎矫正复位与针刺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临床对照研究,观察针刀治疗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刀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刀松解结合脊椎矫正复位)和对照组(针刺治疗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松解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治疗,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张口位X片中寰枢关节的变化以及及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LCD)的改善程度等为主要观察指标,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治愈1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30例,治愈10例,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33%,总有效率为73%,说明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的寰椎侧块与齿突间距差值(P<0.05)和左右侧块宽度差值改善明显(P<0.05),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针刀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着,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上颈椎慢性损伤所致病症远较目前颈椎病诊断标准所分的几型多见。上颈椎应包括枕骨、寰椎和枢椎,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组成。上颈椎慢性损伤由上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和关节半脱位引起。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可从治疗软组织劳损、无菌性炎症和复位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等脊椎关节半脱位两方面着手。“上颈椎慢性损伤”病名的提出,明确了许多介于神经、五官、眼科等之间的病因不明、诊断不清的病症系由上颈椎紊乱引起,从“颈”论治更切实际。对上颈椎的防护,积极治疗可治疗、预防一些如偏头痛、头昏、无力等疑难病症。将“上颈椎慢性损伤”确立为颈椎病的一种新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等内脏病症状居多的许多临床表现。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亟待修改,不应仅限骨科范畴。上颈椎慢性损伤的病理机制为上颈椎部的软组织劳损和关节半脱位,进而刺激神经血管产生临床症状。最主要的是椎动脉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上神经节,服药和针刺、理疗等治疗可暂时解除痉挛,消除炎症而缓解症状。但是,不复位半脱位的寰枢、寰枕及其他脊椎关节,如寰椎的旋转不复位,则椎动脉的牵拉挤压难以真正解除,不复位枢椎则枕大神经的激惹仍会随时出现。颈枕部的软组织增厚、水肿、瘢痕、挛缩不解决,软性压迫不解除,则随时会复发。因此“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应积极治疗软组织损伤和脊椎半脱位的复位同时进行。本研究证实针刀结合脊椎矫正目前是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的较有效的方法。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下位颈椎骨性结构与椎动脉供血在CTA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文献综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V2 段椎动脉分布的一般情况
    3.2 椎动脉直径
    3.3 颈椎横突孔长、短径
    3.4 横突孔处椎动脉面积与对应横突孔面积比
    3.5 颈椎横突孔与椎孔距离
    3.6 颈椎横突孔中心点与横突外缘的距离
    3.7 椎动脉距临近关节突关节的距离
第4章 讨论
    4.1 下颈椎椎动脉的分型和直径
    4.2 颈椎横突孔径线
    4.3 横突孔占用率
    4.4 颈椎横突孔与椎孔距离
    4.5 横突孔中心点与椎弓根外缘距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与评价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伦理学要求
        2.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年龄
        1.2 性别分布
        1.3 病程
    2 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McGill总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分布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McGill分布比较
        2.4 两组McGill量表各观察指标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NDI指数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NDI指数比较
        2.7 两组治疗后NDI指数比较
        2.8 两组治疗前颈椎病疗效评分比较
        2.9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疗效评分比较
        2.10 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疗效评分比较
        2.1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布比较
    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1.1 CSR的中医学归属
        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2.1 定义
        2.2 西医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的认识
        2.3 西医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机的认识
    3 手法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
        3.1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
        3.2 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4.2 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cGill疼痛评分影响
        4.3 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NDI指数影响
        4.4 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疗效评分影响
    5 颈椎手法意外原因分析
        5.1 患者因素
        5.2 手法因素
    6 四步整脊手法的治疗机制
    7 四步整脊手法的治疗特点与优势
    8 四步整脊手法操作要点
    9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第六颈椎横突孔(供血穴)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 机械压迫
        1.2 交感神经刺激因素
        1.3 体液因素
        1.4 血管自身因素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2.1 诊断标准
        2.2 临床症状及体征
        2.3 治疗方法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观察
    一、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与步骤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走行
        2.2 各段椎动脉外径的情况
        2.3 双侧颈六横突孔内径宽度及相应部位的成角
    三、讨论
        3.1 V1椎动脉的成角弯曲
        3.2 颈六横突孔对椎动脉管径变化的影响
        3.3 椎动脉周围的神经
        3.4 椎动脉的血管变异
        3.5 第六颈椎横突与供血穴的关系
    四、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一、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实验病例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脱落标准
        3.4 病例剔除标准
    四、研究方案
        4.1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 分组与对照
        4.3 随机方法
        4.4 治疗方案
        4.5 随访复检
    五、评价指标
    六、疗效评价标准
    七、统计学分析
    八、技术路线
    九、结果
        9.1 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
        9.2 两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对比
        9.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十、讨论
        10.1 立题依据
        10.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
        10.3 椎动脉狭窄情况的讨论
        10.4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10.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症状与功能评估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史
个人简历

(4)眩晕灵汤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用药方法,疗程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观察周期
        2.5 观察项目
        2.6 随访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结果
        3.4 随访
        3.5 安全性观察
结论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附录3 中医症状评分观察表
附录4 在校已发表论着及参与科研情况简介

(5)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文献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记载
        1.2 中医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面的认识
    2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及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2.2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临床诊断
        2.4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分组方法
        2.2 观察病例的研究方法流程图
        2.3 治疗方法
        2.4 临床观察方法
        2.5 临床症状体征及疗效评定标准
        2.6 临床观察结果与统计分析
讨论
    1. 本临床研究确立的目的
    2. 解痉方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3. 解痉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两组总体疗效的分析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量化评分结果的分析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量化评分结果的分析
        5.4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的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方法及指标
    4 研究结果
    5 结论
讨论
    1 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的作用机制
    2 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方解
    3 康复锻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化痰熄风通络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标准
        (三)排除病例标准
        (四)剔除、脱落与中止实验标准
    二、临床资料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方法和指标
        (三)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五、不良反应及试验安全性评价结果
讨论
    一、现代西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解剖学特点的认识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三)治疗方法
    二、传统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病名
        (二)解剖学论述
        (三)病因病机
        (四)辨证论治
    三、导师对于痰瘀阻络证病因病机的心得及治疗经验
    四、化痰熄风通络汤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五、现代药理研究
    六、化痰熄风通络汤临床疗效的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通络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祖国医学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2.1 解剖特点
        2.2 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数据整理
        1.7 统计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的改变情况
        2.2 两组治疗后眩晕的变化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旋颈试验的变化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客观疗效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2 中药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意义
    3 中药机理探讨
    4 相关作用机制分析
        4.1 改善血液流变学
        4.2 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辨证论治
2 推拿手法治疗
3 针灸治疗
4 牵引治疗

(10)针刀结合脊椎矫正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颈椎病的定义
        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
        4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5 颈椎病可能的病理机制
        6 颈椎病的治疗
        7 颈椎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上颈椎慢性损伤的研究现状
        1 上颈椎慢性损伤相关概念
        2 上颈椎解剖学特点
        3 上颈椎的运动特点
        4 上颈椎慢性损伤病因
        5 上颈椎慢性损伤相关机制
        6 上颈椎损伤常见方式
        7 上颈椎慢性损伤的诊断标准
        8 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
        9 上颈椎慢性损伤预防
        10 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附件
    附件一 上颈椎慢性损伤临床观察表
    附件二 病情分级评分表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位颈椎骨性结构与椎动脉供血在CTA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D]. 高振兴. 吉林大学, 2020(08)
  • [2]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洪丽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第六颈椎横突孔(供血穴)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解剖研究[D]. 黄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眩晕灵汤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毛晓艳.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5]解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谢华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通窍活血汤加减粉剂胶囊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刘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化痰熄风通络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于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通络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王韶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1)
  • [9]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刘娜.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02)
  • [10]针刀结合脊椎矫正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研究[D]. 郜志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