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

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

一、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明[1](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曹莎[2](2020)在《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中日竞技实力格局比较与中国备战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奥运会是当今社会水准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历史时期展现综合国力的关键性比赛,同时也是日本促进经济复苏、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体育转型的大好时机。因此,东京奥运会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意义非凡。本文以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和日本的竞技实力格局和中国备战启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截止到2019年)中日两国参加世界大赛奥运项目竞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东京奥运周期内两国竞技实力格局,展望东京奥运会两国金牌数目,研究中国竞技实力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提出我国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启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东京奥运周期内,中国获得金牌、奖牌、4-8名、团体积分的总数均多于日本。两国在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积分上的差距展现出先快速缩小后逐渐扩大的趋势,日本在2019年4-8名数反超中国。2、东京奥运周期内,中国金牌分布的总项数比日本多9个,两国金牌分布面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中日金牌性别分布都呈现出女子占比略高于男子的局面;中国的金牌主要分布在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群,日本的金牌主要分布在制胜类项群。3、东京奥运周期内,日本非金奖牌分布的总项数比中国多2个,周期内日本非金奖牌分布面的拓宽幅度明显大于中国;从非金奖牌性别分布上看,中国女子占比显着高于男子,日本男子占比略高于女子;中国的非金奖牌主要分布在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群,日本的非金奖牌主要分布在测量类和制胜类项群。4、东京奥运周期内,日本4-8名分布的总项数比中国多3个。周期内日本整体竞技实力提升明显,高水平竞技人才储备丰厚;从4-8名性别分布上看,中国女子占比明显高于男子,日本男子占比略高于女子;中国的4-8名主要分布在测量类和命中类项群,日本的4-8名主要分布在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群。5、东京奥运周期内,中国优势项目成绩稳定上升,潜优势项目成绩上下浮动较大。日本优势项目成绩上下起伏明显,潜优势项目成绩则维持稳定;中国在游泳、羽毛球、竞技体操、田径项目中较日本略占优势,在乒乓球项目中较日本优势明显;中国优势项目的可继续发展空间略大于日本。6、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有可能获得27±5枚金牌,日本可能获得21±5枚金牌。7、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具备奥运实力稳居世界前三、周期竞技实力明显增强、体育界高度重视成绩、国家全力支持备战等优势;存在奖牌项目分布不均衡、新增项目实力较弱、运动员基础体能薄弱、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等劣势;获得地理位置距离日本较近、俄罗斯不能以国家为单位参赛、日本可能出现东道主负效应等机遇;受到东道主日本、欧美强国、民众舆论、东京奥运延期等威胁。8、我国备战东京奥运会要坚持改革创新备战、科技助力备战、聚焦全球备战、系统保障备战,促进备战工作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科技服务向科创动力发展,由国内备战向全球备战发展,由个体服务向综合保障发展。

王锦[3](2019)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研究及国别案例分析》文中认为人口问题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众所周知,非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年轻化的大陆,未来世界人口增长也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当生育率不断下降、劳动人口数量超过其他人口数量时,该地区就可能获得“人口红利”。大量的青年人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因此这很有可能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该因素同时也可能形成巨大的挑战,这取决于国家能否通过政治、经济及人口方面的政策控制生育率和死亡率,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必要的健康和教育系统,为大量劳动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进而将这一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本文以人口转变的相关理论和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为主要线索,说明了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进入人口红利窗口期的时间及特点。文章首先回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认识。从最初的“马尔萨斯陷阱”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人们对该问题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应该限制人口数量以保持二者平衡;“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加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等因素,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将人力资本积累看做经济增长的源泉;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人口红利窗口期进行了具体说明,本文认为该地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拥有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地区,也是在该时期拥有最多劳动年龄人口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入人口红利窗口期的时间大约是2065年,并且将会持续到2100年左右;再次,描述了该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分析了尼日利亚和南非的国情对获得人口红利的诸多限制因素,并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由于国家能力普遍不足而难以获得人口红利;最后,论述了国际制度如何通过社会力量增强国家能力,文章认为国内利益集团力量的此消彼长能够推动由社会引领的自下而上的政治经济改革,进而为实现人口红利创造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在人口红利理论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描述中,特别强调了青年人口膨胀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强调了这只是获得人口红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为青年人口并非天然的生产力,若国家没有能力为其创造充足的就业与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这些人口就会变成负担,不但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反而会成为社会动荡与冲突的根源。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人口转变潜在优势的大陆,但不能由此断定其具有兑现人口红利的能力。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生育率下降缓慢,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匮乏,不利于人力资源的积累;第二,经济结构单一且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自然资源,不利于财政稳定和扩大就业;第三,政府行政能力不足且效率低下,无法为获得人口红利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为此,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应充分重视自身的制度建设,并从以下四个方面为获得人口红利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第一,通过公共卫生计划降低生育率,提高人口质量;第二,制定法律,提高女性入学率,减少早婚现象;第三,改善地区营商环境,为吸引投资和实现产业多元化创造条件;第四,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延长人口红利机会窗口。避免将潜在的人口资源变为人口负担,使国家在还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陷入一系列生存危机。

曹峰毓[4](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曹峰[5](2018)在《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气候环境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进入碳约束时代,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将保持持续增长。本文选题研究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即提供一套可以确定我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系统标度体系,并评价了中国天然气可持续发展状态,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首先,本文界定了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概念,构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范式,提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构建和优化的原则和方法,完成了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的构建。本文构建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包括: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维度、基于产业协调性的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维度、基于产业发展潜力的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维度、基于产业发展效益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维度等四个维度。其次,本文完成了对以上四个维度系统标度的分别优化。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了2013-2015年间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为0.44处于良的标度级别。建立区域不同天然气产业协调性标度的参数库,发现了2014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协调性水平的标度值差异与指标的敏感性。最后,通过系统动态模拟对四个维度下的17个指标进行了组合优化。采用动态规划方法,确定整个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标度刻度组合。对中国天然气产业从2000年至2030年30年跨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进行了系统标度动态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都将逐步提升,在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贸易的形式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认为200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7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较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2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较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3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较弱可持续发展状态。

秦琦,祁斌,沈苏雯,刘方琦,姜慧[6](2018)在《2017年世界船舶市场评述与2018年展望》文中指出回顾了2017年世界经济、航运、造船市场,并对2018年进行了展望。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超出预期,航运市场整体呈现复苏态势,新船订单吨位量增速超过100%;2018年世界经济延续回暖,航运市场差异性复苏将继续,世界新造船市场呈现弱复苏态势,环保船型和智能船舶将是未来大趋势。

朱雄关[7](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Macro Economic Analysis Group;[8](2015)在《砥砺前行中的世界经济:新常态、新动力、新趋势——2015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文中认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仍处于经济增长长周期的萧条阶段,也是化解危机前期积累的泡沫和风险的消化阶段以及拉动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徘徊或转换阶段。展望2015年,美元升息、石油价格走势、欧盟的货币政策、日本经济的结构性困局、以"一路一带"为主的经济增长新战略以及以页岩气革命为代表的新能源和以工业4.0为核心的新工业方式都将影响2015年的全球经济复苏。文章分析认为,2015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整体微弱复苏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34%;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多将保持平稳或向上态势,中国增速可能为6.64%。世界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走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总体而言尚未真正完全走向新常态。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双向开放通道中形成的新型互动之势将愈加明显。其中,中美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新常态将会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田丰,曾省存[9](2014)在《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多元分化与不确定性——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2015年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益显现。低增长和大分化成为世界经济新常态。2014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脆弱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却始终如影相随,大分化的特质日益凸显。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前景谨慎乐观。随着美国经济强劲持续复苏,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但冲击全球经济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仍有可能反复,大分化的格局将更加明显。资本跨境流动、大宗商品价格、高失业

栗宝卿[10](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二、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中日竞技实力格局比较与中国备战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中国实力下滑、客场作战,日本超越中国的声音甚嚣尘上
        1.1.3 2020东京奥运会承载着中日两国的时代使命
        1.1.4 加强备战是当前中国打破困境的必然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中、日奥运发展历程
        1.3.3 第23-31 届奥运会中、日竞技实力回顾
        1.3.4 关于竞技实力、实力格局的相关研究
        1.3.5 关于奥运备战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帕累托分析法
        2.2.6 SWOT分析法
        2.2.7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20东京奥运周期中、日竞技实力格局比较
        3.1.1 东京奥运周期世界大赛中、日参赛成绩比较
        3.1.2 东京奥运周期世界大赛中、日金牌格局比较
        3.1.3 东京奥运周期世界大赛中、日非金奖牌格局比较
        3.1.4 东京奥运周期世界大赛中、日4-8 名格局比较
        3.1.5 东京奥运周期中、日优势、潜优势项目比较
    3.2 2020东京奥运会中、日代表团竞技实力展望
        3.2.1 中日两国已获取奥运参赛资格情况
        3.2.2 中国代表团竞技实力展望
        3.2.3 日本代表团竞技实力展望
    3.3 2020东京奥运周期中国竞技实力的SWOT分析
        3.3.1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竞技实力内部优势分析
        3.3.2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竞技实力内部劣势分析
        3.3.3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竞技实力外部机遇分析
        3.3.4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竞技实力外部威胁分析
    3.4 中国备战 2020东京奥运会启示
        3.4.1 改革创新备战: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3.4.2 科技助力备战:科技服务向科创动力发展
        3.4.3 聚焦全球备战:国内备战与全球备战协同发展
        3.4.4 系统保障备战:个体服务向综合保障发展
4 结论
5 研究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设想
    5.1 研究不足之处
    5.2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3)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研究及国别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人口红利的理论
        1.2.1 人口红利的由来及其发展
        1.2.2 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非洲人口红利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1950年前非洲的人口发展情况
    2.1 1500年以前的零星分布阶段
    2.2 1500-1900年的增长停滞阶段
    2.3 1900-1950年的缓慢增长阶段
第三章 1950年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变动态势
    3.1 1950年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3.2 1950年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生育率变化情况及原因
    3.3 1950年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及原因
    3.4 1950年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态势及特点
    3.5 1950年后撒哈拉以南非洲抚养比的变动态势及其特点
    3.6 撒哈拉以南非洲未来人口预测
第四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红利窗口期
    4.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红利窗口期的计算标准
        4.1.1 现有的几种计算标准
        4.1.2 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标准
    4.2 世界各地区人口红利窗口期的时间区间及其特点
        4.2.1 世界各地区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基本情况
        4.2.2 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4.3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窗口期及其特点
        4.3.1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基本情况
        4.3.2 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第五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兑现人口红利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5.1 兑现人口红利的制约因素
        5.1.1 生育率下降缓慢
        5.1.2 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匮乏
        5.1.3 创造就业能力不足
    5.2 兑现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
        5.2.1 政府行政能力不足
        5.2.2 城市化水平低且不均衡
        5.2.3 工业与农业的结构性失衡
        5.2.4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第六章 充分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的政策选择
    6.1 通过减少生育率创造人口红利窗口期
        6.1.1 通过公共卫生计划提高人口质量,降低生育率
        6.1.2 提高入学率,积累人力资本
        6.1.3 制定法律,提高女性入学率和社会地位
    6.2 通过配套政策利用好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
        6.2.1 改善地区营商环境
        6.2.2 产业结构多元化
        6.2.3 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移民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6.3 通过长期政策延长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
        6.3.1 注重提高国家行政能力与制度建设
        6.3.2 注重工农业平衡发展,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第七章 国别案例分析
    7.1 尼日利亚人口红利窗口期分析
        7.1.1 尼日利亚的人口情况
        7.1.2 尼日利亚人口红利窗口期及特点
        7.1.3 尼日利亚兑现人口红利的现实困境
    7.2 南非人口红利分析
        7.2.1 南非的人口情况
        7.2.2 南非人口红利窗口期及特点
        7.2.3 南非实现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
        7.2.4 长期种族隔离政策阻碍人力资本形成
第八章 结语
    8.1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应避免将潜在的人力资源变为负担
    8.2 国家能力的提升是兑现人口红利的关键
    8.3 国际制度将有助于建设强有力的政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系统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标度理论
        2.3.1 测量的层次及意涵
        2.3.2 量表的结构
        2.3.3 层次分析法(AHP)中的标度
        2.3.4 心理物理学定律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现状
        2.5.1 中国天然气产业现状
        2.5.2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构成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与系统标度方法
    3.1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分析
        3.1.1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形态分析
        3.1.2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结构分析
        3.1.3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行为分析
        3.1.4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功能分析
        3.1.5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环境分析
        3.1.6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分析小结
    3.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
        3.2.1 理论推演
        3.2.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方法
        3.3.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界定
        3.3.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构建原则
        3.3.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划分标准
        3.3.4 天然气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标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3.4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优化
        3.4.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优化的原则
        3.4.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优化的目标
        3.4.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优化的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及优化
    4.1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的测度指标
        4.1.1 中国天然气来源构成
        4.1.2 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的测度指标
    4.2 多维天然气供给国家实力的标度
        4.2.1 多维天然气供给国家实力模型
        4.2.2 多维天然气供给国家实力的标度
    4.3 基于天然气供给的全球合作程度的标度
        4.3.1 基于天然气供给的全球合作程度的评价标准
        4.3.2 基于天然气供给的全球合作程度的标度
    4.4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
    4.5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优化
        4.5.1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4.5.2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的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产业协调性的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及优化
    5.1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的测度指标
    5.2 天然气产业的系统结构测度指标的标度区间
        5.2.1 天然气变异系数标度
        5.2.2 天然气月不均匀系数标度
        5.2.3 城市天然气应急系数标度
        5.2.4 县城天然气应急系数标度
    5.3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
    5.4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优化
        5.4.1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5.4.2 天然气产业产业系统结构标度优化的敏感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产业发展潜力的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及优化
    6.1 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的测度指标
    6.2 天然气产业的系统行为测度指标的标度区间
        6.2.1 世界天然气产销比标度
        6.2.2 世界探明储量累计可开采时间标度
        6.2.3 中国天然气产销比标度
        6.2.4 中国探明储量累计可开采时间标度
        6.2.5 中国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率标度
        6.2.6 天然气管道密度标度
        6.2.7 天然气异地利用系数标度
    6.3 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
    6.4 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的优化
        6.4.1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6.4.2 天然气产业产业系统行为标度优化的敏感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产业发展效益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及优化
    7.1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的测度指标
    7.2 天然气产业的系统功能测度指标的标度区间
        7.2.1 中国城市天然气覆盖率标度
        7.2.2 中国县城天然气覆盖率标度
        7.2.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标度
        7.2.4 中国天然气消费结构标度
    7.3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
    7.4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的优化
        7.4.1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7.4.2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优化的敏感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组合分析及优化
    8.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演化模拟
        8.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条件的确定
        8.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收集
        8.1.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运行
    8.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测度指标的组合优化
        8.2.1 模拟不同政治、经济、市场环境下17 个指标的变异区间
        8.2.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测度指标变异区间的优化及检验
    8.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评价和预测
        8.3.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评价
        8.3.2 不同情景下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评价
    8.4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总体优化
        8.4.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刻度的最优组合
        8.4.2 系统标度刻度的最优组合的验证
    8.5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验证及补充
        8.5.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验证及补充
        8.5.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的验证及补充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2017年世界船舶市场评述与2018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7年世界经济回顾与2018年展望
    1.1 2017年全球迎来最大范围经济增长
    1.2 2018年复苏态势明显, 但负重前行
2 2017年航运市场初现复苏, 但差异显着
    2.1 世界商船队保有量继续增长
    2.2 2017年世界航运市场呈现差异化复苏
        2.2.1 油运市场延续弱势
        2.2.2 散运市场整体回暖
        2.2.3 集运市场寡头趋势明显
        2.2.4 海工运营市场降幅趋缓
3 世界船舶建造市场反弹明显
    3.1 新船订单量超出预期
        3.1.1 船队背离航运市场, 新船订单飙升, 超出预料
        3.1.2 大宗商品需求上升, 散货船新船市场全面启动
        3.1.3班轮公司大型化竞购, 集装箱船订单大幅上扬
        3.1.4 其他多型船舶订单翻番
    3.2 交付压力有所缓解, 但集装箱船承压最大
    3.3 手持订单量保持下降
    3.4 二手船价格开始回暖, 新船价格未有起色
4 2018年世界造船市场展望
    4.1 世界造船市场仍处于弱复苏过程
        4.1.1 世界经济与航运复苏
        4.1.2 船舶手持订单量占船队保有量的比例基本达到底部
        4.1.3 去产能初见成效, 但仍在持续
        4.1.4 世界造船巨头提高新船接单目标
    4.2 船型细分市场保持复苏, 进度不一
        4.2.1 散货船市场受益供求平衡
        4.2.2 油船市场静等供求改善
        4.2.3 集装箱船市场迎来运力高峰
        4.2.4 海工装备市场略有积极信号
    4.3 紧扣时代脉搏, 创造中国造船新时代、新业绩
        4.3.1 适应国际环保规则是海洋装备研制的硬要求
        4.3.2 打造顺应能源变革的海洋装备研制是大趋势
        4.3.3 智能无人海洋装备是未来方向
        4.3.4 推动高质量船型研发, 助力中国制造2025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砥砺前行中的世界经济:新常态、新动力、新趋势——2015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 年世界经济回顾
    1. 2014 年世界经济的新亮点和新特点
        ( 1) 世界经济增长见底企稳,美国、英国、德国复苏明显
        ( 2) 全球就业状况逐步改善,实体经济发展出现转机
        ( 3)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动生产成本降低
        ( 4) 技术创新有序推进,新兴产业孕育新发展
        ( 5)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应对危机能力提升
        ( 6) 经济全球化加剧,FDI 流动出现分化
    2. 2014 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1)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旧不足,新兴经济体增长出现下滑
        ( 2) 全球贸易投资谈判进展缓慢,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 3) 全球市场预期悲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 4) 各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全球金融风险或膨胀
二、2015 年影响世界经济的重大变量
    1. 美国升息或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2. 地缘政治、石油价格下跌以及俄罗斯经济动荡或将放缓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3. 欧洲货币政策的不平衡性或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4. 日本经济政策的结构性困境及其有效性将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5. 新兴经济体结构性改革与创新或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动力
    6. 新战略、新能源、新方式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打开新空间
三、2015 年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1. 世界经济增长: 在弱复苏中持续“分化”
        ( 1) 发达经济体复苏已明朗,但各国“冷热不均”
        ( 2) 新兴经济体( E221) 增速渐放缓,但各群体“千差万别”
        ( 3)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高速增长增添全球复苏新动力
    2. 国际金融: 风险累积,动荡孕育
        ( 1) 美英货币政策逐渐正常,欧日或将重启新一轮 QE
        ( 2) 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庞大,或危及尚处复苏中的金融市场
        ( 3) “新旧”风险并驾齐驱,或引起新一轮金融动荡
    3. 世界贸易: 波动轻扬,因素多样
        ( 1) 全球贸易规模或将小幅上扬,但进出口或难保稳定
        ( 2) 低油价利好全球贸易,但通缩压力“不容小觑”
        ( 3) 美国消费恢复利好全球贸易,但中国贸易增长渐成新动力
    4. 全球投资: 有限恢复,资本逆转
        ( 1) 全球 FDI 增长乏力,投资缓慢增长难以改观
        ( 2) 全球货币政策不平衡趋势加强,牵引国际资本流向分化
四、开放的中国继续引领世界经济新复苏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继续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新复苏
    2. 中美经济再平衡和中美经济新常态引领世界经济新平衡
    3. 亚洲经济一体化引领世界经济再复苏
五、几点结论
附录: GDP 增长率的预测方法

(9)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多元分化与不确定性——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2015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 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
    ( 一 )2014年世界经济在 不均衡中艰难复苏,增长依旧乏力
    (二) 发达经济体在 2014 年持续缓慢复苏, 各经济体表现差异大,直接降低了整体增长重心
    (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总体持续下滑
    ( 四 )2014年发达经济体 和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差在缩小,危机爆发后被寄予期望的“发达国家向下、新兴市场向上”多元化趋势出现退潮
    ( 五 )2014年全球贸易尚 未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
    ( 六 )2014年全球投资局 面有所改善
二、2015 年世界经济发展前景
    ( 一 ) 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呈现新的特征趋势
        1.当前世界经济 已不具备危机前“黄金十年”的形成条件
        2.低增长将成为世 界经济新的特征趋势
        3. 世界经济 格局将进一步“大分化”
    (二)未来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
三、 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一)美国经济有望持续强劲复苏,第二次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1. 2015年 ,美国经济很可 能实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次“领跑”
        2. 2015年 ,美国经济可 能呈现“增长较快、通胀较低、就业稳定、地位稳固”的四重趋势特征
        3. 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有其内在驱动力
        4. 2015年美国经济 依旧面临挑战
    (二)欧元区经济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未来复苏依旧微弱乏力
        1. 2014年欧元区 经济复苏十分脆弱
        2. 欧元区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三)日本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1. 日本2014年经济增速放缓
        2.2015年日本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有望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三大外部冲击可能加剧新兴经济体内部分化
        1.201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增速仍然处在相对较高水平,2015年有望持续温和健康增长
        2.新兴经济体作 为整体将 面临三大外部冲击
        3.三大冲击对新兴 经济体的影响不同

(10)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一、水能
        二、风能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一、风力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小水电
        四、生物质发电
        五、地热发电
        六、海洋能发电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一、高技术性
        二、资金密集型
        三、外部效应
        四、产业化特征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一、技术研发支持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三、培育市场政策
        四、鼓励消费政策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一、目标的清晰性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四、重视项目运营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风力发电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小水电
        一、政策变迁
        二、项目经济性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生物质能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第四节 其他建议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中日竞技实力格局比较与中国备战启示[D]. 曹莎.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3]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研究及国别案例分析[D]. 王锦. 云南大学, 2019(03)
  • [4]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5]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及优化研究[D]. 曹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2017年世界船舶市场评述与2018年展望[J]. 秦琦,祁斌,沈苏雯,刘方琦,姜慧. 船舶, 2018(01)
  •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8]砥砺前行中的世界经济:新常态、新动力、新趋势——2015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Macro Economic Analysis Group;. 世界经济研究, 2015(01)
  • [9]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多元分化与不确定性——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2015年展望[J]. 田丰,曾省存. 国际经济合作, 2014(12)
  • [10]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标签:;  ;  ;  ;  ;  

200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1.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