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保护地黄瓜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姚海利,贺丽萍,吴长兴,徐明飞,苍涛,宋雯,陈丽萍[1](2021)在《7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筛选高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安全杀菌剂,选择7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常用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次之,80亿CFU·mL-1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的防效最差。

秦立金,张瑞波,薛舒文,于凤仙,单敏,李燕,郭超群,李嘉薇[2](2021)在《新型生物农药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及黄瓜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采用田间种植的方法,通过调查田间白粉病防效和黄瓜品质指标,筛选在赤峰地区采用生物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最适稀释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生物农药处理均可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和田间发病率,其中,稀释67倍和稀释40倍时防治效果较佳,分别达到23.66%和25.23%,与其他处理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不同浓度生物农药处理均对黄瓜品质有一定影响,稀释67倍时黄瓜单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3 kg、3.61%、2.63 mg/g。因此,稀释67倍为本试验筛选的生物农药最适稀释浓度,可用于赤峰地区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

吴华丽[3](2021)在《温室越冬栽培黄瓜主要病害及发病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黄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脆嫩的口感,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温室越冬栽培模式克服了自然因素的限制,有助于扩大黄瓜产量,持续扩大栽培面积。但在温室黄瓜越冬栽培过程中,病害问题很容易出现,严重威胁到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针对这种情况,需总结黄瓜常见病害类型,深入分析病害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保证黄瓜越冬栽培效益。

姚梦碟[4](2020)在《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设施栽培土壤酸化发生普遍,而土壤酸化与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存在联系。研究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能够为揭示在不同pH土壤中黄瓜枯萎病的发生机理,并为绿色、高效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因此,通过设置7个梯度pH值(4.5、5.0、5.5、6.0、6.5、7.0、7.5)处理,研究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三部分:(1)pH值对FOC菌丝生长、孢子繁殖和病菌致病性的影响,(2)土壤pH值对黄瓜植株生长抗病情况的影响,(3)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病情指数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试验设置的处理范围内,FOC菌丝生长、孢子繁殖在pH值为5.5时状态最高,随着酸化程度减轻病菌的繁殖能力减弱;三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整体的变化是随着pH值的降低而增加,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纤维素酶在pH值为5.0活性最强,果胶酶在pH值为5.5时活性最强。说明病菌侵染植株能力会因生存环境酸化而加强。2.在模拟酸化土壤试验中,随着pH的降低黄瓜的株高茎粗和干鲜重在前期变化不明显,后期开始降低,在土壤pH 6.5时,黄瓜生长情况良好。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土壤pH在4.5~5.0之间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着且光合速率下降。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变化显着,随土壤pH值增加呈现先升高在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土壤pH值为6.5时活性最低,而pH 4.5活性最高。在土壤pH 4.5~7.5范围里,轻微酸化伤害自身通过抗氧化酶系统调节降低伤害,SOD、POD、CAT活性提高以消除体内的ROS,当酸化加重时(pH 4.5),黄瓜生长受抑制,根系活力显着下降,根系电解质渗透率显着提高。3.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和病害程度受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在pH 5.5的土壤中,黄瓜病情指数最高,说明酸化加重会造成枯萎病的发生。通过以上结果发现,土壤pH值为6.5最适黄瓜生长,土壤pH值为5.5时是病菌致病性最强、最易感病的土壤酸度,建议在黄瓜生产中注意调节土壤pH值,可通过物理手段适当提高土壤的酸碱度。

宋展树,李金章,白欣可,卢晶,石文静,刘建平,张彦平[5](2020)在《生物药剂配伍对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日光温室黄瓜栽培面积的逐步扩大,根结线虫逐渐成为影响黄瓜种植生产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生物药剂配伍对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生长、品质、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物理防治加生态调控加生物药剂配伍技术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2. 19%;其增产效果明显,平均增长13. 83%;对黄瓜具有一定促生长效果,能改善黄瓜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黄瓜品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孙紫萁[6](2020)在《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抗农业病原真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海洋具有广阔的环境,约占地球面积的70%,高盐、高压、低温、低氧,弱光照甚至无光照等独特的条件塑造了大量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种群与群落。海洋来源的微生物由于身处海洋独特环境中,生理结构具有特异性,因此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可具有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活性。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约占数万种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的70%,目前在医药领域和农业领域应用广泛,主要是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的药物及产品,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本文对中国渤海湾和北极地区的海底沉积物中的放线菌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3种分离培养基对渤海湾和北极地区的沉积物进行放线菌的分离,从8份湿土样品中分离得到75株放线菌,从8份干土样分离得到81株放线菌。通过菌落特征筛选,成功完成PCR扩增的有42株放线菌,这些放线菌归属于14个属,其中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株B200012、B200099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有效菌株Agromyces iriomotensis IY0720T(AB546308)、Pseudolysinimonas kribbensis MSL13T(EF466129)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8.15%和98.13%,可能为潜在新物种。2、对这156株放线菌进行小规模发酵培养,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采用纸片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选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2株农业致病真菌(Phomopsis asparagi、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作为检定菌,结果显示有79株放线菌至少对一株检定菌具有抑菌作用,只有一株放线菌对五株检定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菌株,可达50株。3、根据分离放线菌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及抗菌活性,确定北极来源B200036为目标菌株。基于OSMAC策略,进行培养条件优化。确定最适初始pH值为7.8、最适初始温度为37℃,在最适pH值和温度发酵条件下,考察了添加微量七水合氯化镧或L-苯丙氨酸对放线菌生成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添加L-苯丙氨酸的YMG培养基、添加L-苯丙氨酸的ISP2培养基,其代谢产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抗菌活性都有显着增强,两种情况下抑菌圈直径可达37 mm和26 mm。为了验证最佳发酵条件对实际田间农作物病害防治的有效性,对菌株在最佳发酵培养基条件下的发酵液在田间对黄瓜进行施药,观察菌株发酵液对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发酵液对黄瓜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最大可达31.61%,对黄瓜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最大可达82.15%。4、利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现代分离技术对活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及文献数据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为联吡啶生物碱。5、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复筛,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芦笋茎枯病菌的MIC值均为8μg·mL-1,化合物2的MIC值均大于128μg·mL-1。

何磊鸣[7](2020)在《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和啶酰菌胺的抗性及治理新途径》文中研究指明灰霉病是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可以危害作物的花果、叶片和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产量和品质损失。化学防治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灰霉病菌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和易变异等特点,目前已对多种防治药剂产生了抗性。在山东省,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的啶酰菌胺和甾醇脱甲基化酶抑制剂(DMI)类的啶菌恶唑是防治灰霉病的两种常用杀菌剂,本文系统监测了近年来该地区灰霉病菌对两种药剂的敏感状况变化,检测了抗性菌株的突变类型与抗性程度变化的关系。初步评价了两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在山东地区管理灰霉病抗性菌株的应用潜力,探讨了杀菌剂蘸花施药防治灰霉病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2017-2019年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283株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三年度的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2±0.01 mg L-1、0.16±0.01 mg L-1和0.13±0.02 mg L-1。因此,啶菌恶唑对山东地区的灰霉病菌依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过每年也检测到一些敏感性下降的菌株。通过对敏感性下降的菌株的CYP51基因测序、比对,发现了3株具有点突变的灰霉病菌,突变类型分别为24位的异亮氨酸替换缬氨酸(V24I);136位苯丙氨酸替换酪氨酸(Y136F)以及464位的赖氨酸替换精氨酸(R464K)。将敏感菌株和三个突变菌株的CYP51基因构建到pPIC9K载体上,并转化毕赤酵母GS115,验证了相应转化子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V24I和Y136F两种突变体降低了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而R464K突变体与啶菌恶唑的抗性无关。本研究还发现BcCYP51、Bcmfs1和BcatrD三个基因均能在不敏感菌株中过量表达,而与多重抗性相关的BcatrB和BcmfsM2两个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并没有显着增加。这表明除了V24I和Y136F两种突变体以外,不敏感菌株中CYP51和部分转运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也可能参与对啶菌恶唑的抗性。另外,本研究也发现不敏感菌株均有能力在田间环境中生存。上述结果表明,啶菌恶唑依然可以在田间应用,但是田间已经开始出现抗性菌株,所以建议应该制订预防啶菌恶唑抗性快速发展的使用策略。2.2014-2019年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山东济南、潍坊、泰安、莱芜、聊城和临沂等地区720株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整体上,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0.3±0.02 mg L-1,EC50值范围为0.03-1.56 mg L-1,抗性系数为52。2019年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6.39±1.66 mg L-1,EC50值范围为0.01-85.56 mg L-1,抗性系数为8556。不同地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下降程度存在差异,以聊城和莱芜地区的灰霉病菌敏感性下降最明显,并且这两个地区灰霉病菌的抗性频率也是上升最快的。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与SdhB基因的点突变有关,且存在不同类型。2014-2019年,共检测出四种类型的突变菌株,分别是在225位苯丙氨酸替换脯氨酸(P225F),230位异亮氨酸替换天冬氨酸(N230I),272位精氨酸或酪氨酸替换组氨酸(H272R/Y)。抗性菌株2014年所占比例为0.81%,2019年所占比例为28.97%。本研究也首次发现了SdhC基因上同时拥有四个点突变的突变体,四种点突变分别是85位的甘氨酸替换丙氨酸(G85A),93位的缬氨酸替换异亮氨酸(I93V),158位的缬氨酸替换甲硫氨酸(M158V),168位的异亮氨酸替换缬氨酸(V168I),不过这四种突变位点与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无关。本研究未在SdhD基因上没有发现任何点突变。3.通过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9年107株灰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利用其中74株敏感菌株建立了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氟唑菌酰羟胺对菌丝平均EC50值为0.07±0.009 mg L-1,EC50值范围为0.001-0.4 mg L-1;对孢子平均EC50值为0.02±0.007 mg L-1,EC50值范围为0.001-0.06 mg L-1,符合单峰曲线,可作为氟唑菌酰羟胺对灰霉病菌的敏感基线,用于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监测。P225F、N230I、H272Y和H272R四种突变体对氟唑菌酰羟胺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31±0.09、0.07±0.02、0.29±0.05和0.08±0.02 mg L-1。这表明携带P225F、H272Y、N230I和H272R突变的菌株均能够不同程度降低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其中,P225F和H272Y两种突变体对氟唑菌酰羟胺表现为低、中水平抗性,N230I和H272R两种突变体对氟唑菌酰羟胺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氟唑菌酰羟胺与氟吡菌酰胺、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和吡唑萘菌胺均存在交互抗性,其中,氟唑菌酰羟胺与吡唑萘菌胺相关r值最大,r值为0.62。在温室试验中,氟唑菌酰羟胺在300 mg L-1浓度下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80.9%和71.5%,明显高于啶酰菌胺在400 mg L-1浓度下对叶片和果实分别为42.7%和48.6%的防效,因此氟唑菌酰羟胺具有替代啶酰菌胺防治灰霉病的潜力。4.2017年,来自山东不同地区的103株灰霉病菌,测定了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苯并烯氟菌唑对菌丝平均EC50值为2.15±0.19 mg L-1,EC50值范围为0.01-9.49 mg L-1;对孢子平均EC50值为0.89±0.14 mg L-1,EC50值范围为0.01-6.49 mg L-1。苯并烯氟菌唑对灰霉病菌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防效,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不过苯并烯氟菌唑在黄瓜植株中传导性较差。喷雾施药时,苯并烯氟菌唑在100、200和300 mg L-1剂量下对黄瓜叶片上的灰霉病防效分别为73.51%、81.87%和88.55%,显着高于异菌脲500 mg L-1的防效(52.8%)。然而,在100、200和300 mg L-1剂量下苯并烯氟菌唑对黄瓜果实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仅为38.75%、64.54%和76.19%,与异菌脲在500 mg L-1的防效(44.13%)无显着性差异。另外,喷雾施药后,灰霉病菌在黄瓜果实和叶片上的侵染率分别下降7.43%和12.67%,但是在茎上的侵染率上升了2.67%。苯并烯氟菌唑在20 mg L-1剂量下蘸花施药能够有效防治黄瓜果实上的灰霉病,其防效为93.7%,显着高于异菌脲200 mg L-1时的防效。另外,蘸花施药后,灰霉病菌在黄瓜果实、叶片和茎上的侵染率分别下降43.33%、7.34%和1.33%。因此,与常规喷雾施药相比,蘸花施药更适合防治灰霉病。5.考虑到蘸花施药的劳动成本太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浸果防治黄瓜灰霉病的防效和安全性。氯吡脲和清水对照浸果处理的病级显着高于咯菌腈处理的病级。咯菌腈在30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能够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该浓度下处理的果实的平均单果重和成果率分别为170克和86.7%,且与氯吡脲单独处理相比,提高了36.7%的产量。咯菌腈在35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的残留量最高,但仍低于欧盟(1.0 mg kg-1)和日本(2.0 mg kg-1)的最低残留限量标准。受不同地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敏感性差异原因的影响,在临沂试验点啶酰菌胺在30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防效为85.03%,与在300mg L-1剂量下喷雾的防效(82.47%)相当。而在莱芜,啶酰菌胺无论是通过浸果施药还是喷雾施药都无法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在40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与300mg L-1剂量下喷雾的防效分别仅为67.38%和43.11%,且莱芜试验点黄瓜的产量也明显低于临沂。

杜玉宁,陈杭,白小军,张治科,邢敏,康萍芝[8](2019)在《宁夏黄瓜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盆栽接种试验和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10个黄瓜新品种和2个黄瓜主栽品种(‘博美626‘’德尔88’)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旨在明确不同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为黄瓜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农业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除‘德尔100’易感白粉病外,其他11个品种均对白粉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津早3号‘’粤青1号‘’德尔80‘’德尔11‘’德尔12’达到高抗,而宁夏主栽品种‘博美626‘’德尔88’只达到中抗;从不同黄瓜品种生长指标和产量测定结果来看‘,德尔11‘’德尔80‘’津早3号’均表现出了优势,其产量均高于主栽品种,而‘德尔12‘’粤青1号’长势相对较差,产量低于主栽品种。总体来讲,新品种‘德尔11‘’德尔80‘’津早3号’在宁夏具有推广价值,可进一步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

鲍玉玺,梁夫华,王立开,贾学娥,傅杰[9](2018)在《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保护地种植的发展,在冬季人们仍然可以吃到新鲜美味的黄瓜。但在黄瓜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特别是在冬季,如果想要生产出产量高、味道美的黄瓜来,关键是要做好黄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大棚黄瓜的栽培过程中,黄瓜病害发生情况较为复杂,发生较普遍,危害严重的有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和根结线虫病。1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是全世界分布的病害。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是黄瓜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保护地栽培中经常见

刘星辰[10](2017)在《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中空气微生物及黄瓜和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光温室产业是我国设施农业产业的主体,是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由于日光温室环境密闭、通风不畅、高温高湿,极易滋生病原菌、积累有毒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制约了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空气净化杀菌器对设施环境进行杀菌净化,降低了环境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了细菌和真菌的种类及数量,从而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空气净化杀菌器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在大棚管理上还能节省人工,降低成本,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本文以黄瓜’津绿30号’和小白菜‘华京小白菜’为试材,研究在日光温室栽培环境下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有害气体含量、黄瓜和小白菜常见气传病害的防治效果、黄瓜和小白菜生理特性、黄瓜和小白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中细菌的杀菌效率为75.05%,对真菌的杀菌效率为79.84%。空气净化杀菌器能维持日光温室中细菌真菌群落数量低于2500cfu/m3,满足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GB/T18883-2002)的规定。空气净化杀菌器可显着降低设施中有害气体含量。2.空气净化杀菌器对防治黄瓜和小白菜常见气传病害防治效果显着。空气净化杀菌器可显着降低黄瓜常见气传病害白粉病、霜霉病、黑星病、炭疽病、蔓枯病的病情指数和小白菜霜霉病、炭疽病、软腐病的病情指数。3.空气净化杀菌器可显着提高设施黄瓜和小白菜植株抗氧化物酶SOD、POD、CAT、A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浓度,延缓植株的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瓜和小白菜植株的抗性能力。4.空气净化杀菌器可显着改善黄瓜和小白菜品质,提高黄瓜单果质量、小白菜单株质量和产量。5.空气净化杀菌器在设施蔬菜栽培中使用可明显减少农药用量。空气净化杀菌器能降低劳动作业强度,提高设施环境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二、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7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处理设计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小结与讨论

(2)新型生物农药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及黄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防效。
        1.4.2黄瓜品质。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2.1.1 对黄瓜白粉病田间发病率的影响。
        2.1.2 对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及防效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2.2.1 对黄瓜瓜柄长的影响。
        2.2.2 对黄瓜瓜长的影响。
        2.2.3 对黄瓜单瓜重的影响。
        2.2.4对黄瓜瓜柄粗的影响。
        2.2.5 对黄瓜瓜粗的影响。
        2.2.6 对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2.7 对黄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温室越冬栽培黄瓜主要病害及发病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室越冬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
    1.1 真菌性病害
    1.2 细菌性病害
2 温室越冬栽培黄瓜的发病原因
    2.1 病原
    2.2 寄主
    2.3 环境
3 温室越冬栽培黄瓜病害的综合防控
    3.1 农业防治
    3.2 生物防治
    3.3 物理防治
    3.4 化学防治
4 结语

(4)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土壤酸化的危害
    1.2 土壤酸化对土传病害的影响
    1.3 土壤对黄瓜枯萎病的影响
        1.3.1 黄瓜枯萎病的危害
        1.3.2 黄瓜枯萎病简介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pH值对FOC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2.2.2 pH值对FOC致病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2.2.3 pH值对黄瓜生长、吸收和抗病指标的影响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pH值对FOC的影响
        3.1.1 pH值对FOC生长的影响
        3.1.2 pH值对FOC繁殖的影响
        3.1.3 pH值对FOC致病性的影响
        3.1.4 小结
    3.2 土壤pH值对黄瓜生长、吸收和抗病指标的影响
        3.2.1 土壤pH值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3.2.2 土壤pH值对黄瓜根系活力的影响及伤害作用
        3.2.3 土壤pH值黄瓜抗病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小结
    3.3 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3.3.1 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pH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影响
        4.1.2 土壤pH值对黄瓜生长、吸收和抗病生理指标影响
        4.1.3 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生物药剂配伍对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1. 1 物理防治技术
        1.3.1. 2 生态调控技术
        1.3.1. 3 生物防治技术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3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日光温室黄瓜植株生长情况
    2.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下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发生指数及防治效果
3 小结

(6)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抗农业病原真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洋放线菌
        1.1.1 放线菌概述
        1.1.2 放线菌的分类及鉴定
        1.1.2.1 形态特征观察
        1.1.2.2 化学分类
        1.1.2.3 分子分类
        1.1.3 海洋放线菌的来源、种类及分布
        1.1.3.1 海底沉积物中的放线菌
        1.1.3.2 海洋动植物共附生的海洋放线菌
        1.1.3.3 海水中的放线菌
        1.1.4 极地海洋环境来源放线菌
    1.2 农业病原菌
        1.2.1 黄瓜枯萎病菌
        1.2.2 黄瓜霜霉病
        1.2.3 黄瓜白粉病
        1.2.4 芦笋茎枯病菌
    1.3 放线菌研究方法与发展历程
        1.3.1 传统培养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3 其他技术
    1.4 海洋活性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来源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2.1 分离培养基
        2.3.2.2 保存培养基
        2.3.2.3 发酵培养基
        2.3.2.4 检定菌培养基
        2.3.2.5 优化培养基
        2.3.3 土壤样品处理
        2.3.4 培养基的制备
        2.3.5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3.6 菌株的保藏
        2.3.7 菌株DNA提取与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2.3.7.1 DNA提取
        2.3.7.2 16 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2.3.8 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9 发酵粗提物制备
        2.3.10 HPLC分析
        2.3.11 抗菌活性的测定
        2.3.12 确定目标菌株
        2.3.13 基于OSMAC策略的初步发酵条件探索与优化
        2.3.14 发酵液的粗提取、HPLC分析、抗菌活性测定
        2.3.15 添加微量稀土元素和氨基酸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
        2.3.16 最佳发酵条件确定与大田试验验证
        2.3.17 最适条件下的扩大发酵
        2.3.18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3.19化合物的结构确定与活性实验
        2.3.20 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线菌在不同培养基及样品中的分布
    3.2 多样性分析
    3.3 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3.4 HPLC液相分析结果
    3.5 确定目标菌株
    3.6 基于OSMAC策略的初步发酵条件确定
    3.7 添加微量元素,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3.8 大田试验
    3.9 化合物的分离
    3.10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解析
        3.10.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10.2 波谱数据
    3.11 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筛选
4 讨论
    4.1 分离培养基的选择对海洋来源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4.2 基于OSMAC策略对放线菌B200036 发酵条件优化的影响
    4.3 主要创新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7)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和啶酰菌胺的抗性及治理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灰霉病的发生与为害特点
    1.2 灰霉病菌的致病机理
    1.3 灰霉病的防治措施
        1.3.1 农业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3.1 已登记的主要杀菌剂类别及品种
        1.3.3.2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1.3.3.3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1.4 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抗性状况及机制
        1.4.1 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2 灰霉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3 灰霉病菌对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4 灰霉病菌对苯吡咯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5 灰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6 灰霉病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7 灰霉病菌对甾醇脱甲基化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7.1 CYP51 基因的点突变
        1.4.7.2 CYP51 基因的过量表达
        1.4.7.3 转运蛋白的外排机制
    1.5 农药施用状况
        1.5.1 农药施用的问题
        1.5.2 农药施用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和溶液
        2.1.3 试验药剂
        2.1.4 试验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灰霉病菌敏感性测定
        2.2.2 灰霉病菌DNA提取与测序验证
        2.2.3 灰霉病菌野生型与突变型CYP51 基因的真核表达
        2.2.4 荧光定量RT-qPCR测定BcCYP51,BcatrB,BcatrD,Bcmfs1和BcmfsM2 基因的表达量
        2.2.5 适合度测定
        2.2.6 在离体番茄上氟唑菌酰羟胺对SDHI敏感和抗性菌株的抑制活性
        2.2.7 苯并烯氟菌唑的保护与治疗活性
        2.2.8 苯并烯氟菌唑在黄瓜植株上的传导性
        2.2.9 日光温室试验
        2.2.10 商品果中的杀菌剂残留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以及抗性机制
        3.1.1 2017-2019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
        3.1.2 灰霉病菌CYP51 的序列比对
        3.1.3 pPIC9K-CYP51 酵母转化子的验证
        3.1.4 酵母转化子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
        3.1.5 BcCYP51 和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3.1.6 适合度
    3.2 啶酰菌胺的抗性进化
        3.2.1 2014年-2019年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监测
        3.2.2 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机制
    3.3 新型SDHI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活性研究
        3.3.1 山东灰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敏感基线
        3.3.2 SDHI杀菌剂抗性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
        3.3.3 氟唑菌酰羟胺对SDHI杀菌剂敏感和抗性菌株的抑制活性
        3.3.4 氟唑菌酰羟胺与四种SDHI杀菌剂的相关性
        3.3.5 氟唑菌酰羟胺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试验
    3.4 蘸花施药可行性分析
        3.4.1 苯并烯氟菌唑对灰霉病菌的敏感性
        3.4.2 苯并烯氟菌唑与三种SDHI杀菌剂的相关性
        3.4.3 苯并烯氟菌唑保护与治疗活性
        3.4.4 苯并烯氟菌唑在黄瓜植株上的传导性
        3.4.5 温室试验
    3.5 浸果施药的可行性分析
        3.5.1 咯菌腈的敏感性
        3.5.2 咯菌腈浸果施药防效验证
        3.5.3 咯菌腈和氯吡脲在商品瓜中的残留分析
        3.5.4 啶酰菌胺的温室试验
        3.5.5 啶酰菌胺在商品瓜中的残留分析
4 讨论
    4.1 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以及抗性机制
    4.2 啶酰菌胺的抗性进化
    4.3 高效、新型SDHI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4.4 蘸花施药
    4.5 浸果施药
5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资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授权专利

(8)宁夏黄瓜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温棚人工接种盆栽抗性试验
        1.2.2温棚田间自然发病抗性试验
    1.3 调查方法和计算公式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接种白粉病的抗性研究
        2.1.1 不同黄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的抗性评价
        2.1.2 黄瓜不同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聚类分析
    2.2 田间自然发病抗性研究
        2.2.1 不同黄瓜品种田间白粉病菌抗性评价
        2.2.2 不同黄瓜品种田间白粉病菌抗性聚类分析
    2.3 不同黄瓜新品种生长指标及产量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9)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瓜霜霉病
    1.1 症状
    1.2 发病条件
    1.3 防治方法
        1.3.1 改善栽培管理
        1.3.1. 1 催芽。
        1.3.1. 2 育苗。
        1.3.1. 3 定植。
        1.3.1. 4 缓苗。
        1.3.1. 5 进入初花期。
        1.3.1. 6 结果期温度。
        1.3.1. 7 水分。
        1.3.1. 8 施肥。
        1.3.1. 9 温度。
        1.3.1. 1 0 其它管理。
        1.3.2 药剂防治:
2 黄瓜枯萎病
    2.1 症状
    2.2 发病条件
    2.3 防治方法
        2.3.1 嫁接防病。
        2.3.2 选栽抗病品种。
        2.3.3 轮作。
        2.3.4 改善栽培管理。
        2.3.5 药物防治。
3 黄瓜白粉病
    3.1 症状
    3.2 发病条件
    3.3 防治方法
        3.3.1 百菌清烟剂熏治。
        3.3.2 喷雾。
4 根结线虫
    4.1 症状
    4.2 发病条件
    4.3 防治方法

(10)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中空气微生物及黄瓜和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1.2 设施蔬菜病害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1.3 空气净化杀菌器杀菌消毒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空气净化杀菌器在日光温室中不同开机时间的杀菌效果分析
        2.1.1 试验设备及处理
        2.1.2 试验方法
        2.1.2.1 培养基制备
        2.1.2.2 微生物采样
        2.1.2.3 日光温室中气体含量的测定
    2.2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黄瓜和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2.2.2 试验方法
        2.2.2.1 黄瓜和小白菜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2.2.2.2 黄瓜和小白菜光合参数的测定
        2.2.2.3 黄瓜和小白菜主要病害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测定
        2.2.2.4 黄瓜和小白菜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2.2.5 黄瓜和小白菜外观特征品质、营养物质测定
        2.2.2.6 黄瓜和小白菜产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空气的杀菌效果
        3.1.1 日光温室空气中细菌和真菌群落数量的变化情况
        3.1.2 日光温室空气中主要细菌和真菌种类群落数量的变化情况
    3.2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3.4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黄瓜和小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空气净化处理对黄瓜和小白菜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3.4.2 空气净化处理对黄瓜和小白菜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空气净化处理对黄瓜和小白菜植株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3.4.3.1 株高
        3.4.3.2 茎粗
        3.4.3.3 叶长及叶面积
        3.4.3.4 植株开展度
        3.4.4 空气净化处理对小白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3.4.5 空气净化处理对黄瓜果实外观特征的影响
    3.5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5.1 空气净化处理对黄瓜和小白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3.5.2 不同时长空气净化处理对黄瓜和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中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2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黄瓜和小白菜常见气传病害的防治效果
    4.3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设施黄瓜和小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4.4 空气净化杀菌器对黄瓜和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5 空气净化杀菌器在设施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7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 姚海利,贺丽萍,吴长兴,徐明飞,苍涛,宋雯,陈丽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1(08)
  • [2]新型生物农药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及黄瓜品质的影响[J]. 秦立金,张瑞波,薛舒文,于凤仙,单敏,李燕,郭超群,李嘉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9)
  • [3]温室越冬栽培黄瓜主要病害及发病原因分析[J]. 吴华丽. 农家参谋, 2021(01)
  • [4]土壤pH值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D]. 姚梦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生物药剂配伍对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J]. 宋展树,李金章,白欣可,卢晶,石文静,刘建平,张彦平. 农业与技术, 2020(16)
  • [6]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抗农业病原真菌活性研究[D]. 孙紫萁.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7]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和啶酰菌胺的抗性及治理新途径[D]. 何磊鸣.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8]宁夏黄瓜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J]. 杜玉宁,陈杭,白小军,张治科,邢敏,康萍芝. 中国瓜菜, 2019(11)
  • [9]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J]. 鲍玉玺,梁夫华,王立开,贾学娥,傅杰. 吉林蔬菜, 2018(Z1)
  • [10]空气净化杀菌器对日光温室中空气微生物及黄瓜和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星辰.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保护地黄瓜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