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玉米供需形势与展望

全国玉米供需形势与展望

一、全国玉米供求状况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董渤[1](2020)在《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是世界稻米生产的指向标,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决策和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稻米与小麦和玉米等主粮相比,长期价格波动较大。研究稻米价格波动成因及影响效应,对我国制定有效政策,抑制稻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主体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稻米贸易量和价格等数据,借助数据统计、周期算法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国际稻米市场供求结构和价格波动特征,分析了长期和短期因素的主要影响,总结其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贸易量占世界总产出的份额长期低于10%,贸易国供求容易影响价格。主要贸易国以稻米为主食,多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前十位稻米出口国占总出口量的93.08%,产区分布集中,同时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单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库存低波动大,保护主义政策直接影响稻米出口。进口国众多、地域分散,前十位进口国占进口总量的37.94%,且供给不足。供求弹性小与寡头垄断特征导致国际稻米价格“大涨大落”。第二,国际稻米价格阶段性特征明显,近期处于上升区间。1980-2001年国际稻米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降至最低点,主要由于出口国收获面积扩张,出口量较大。2001-2008年价格持续上升,关键因素是收获面积扩张停滞甚至下降,单产增速慢;受小麦和玉米价格的正向影响较大;印度多次调高最低出口价和菲律宾大批进口致使价格暴增,根本原因是两国主粮单产增速缓慢、收获面积下降和库存低;自然灾害与美元走弱加剧了短期供求紧张态势。2008年至今,价格回落但总体高于波动前水平,收获面积上升空间缩小,单产增速慢,需求稳步提升,以及其他生产成本提升。第三,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呈反向关系。在国内外稻米价格长期倒挂,国内大量小农户从事稻米种植的情况下,低价稻米自由进入国内市场会降低生产者剩余,打击稻农生产积极性,因此,国际稻米价格上升有利于缓解国内稻米支持政策压力,反之亦然。2008年后国际稻米价格下降,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已升至82.56%。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保证国内稻米供给。逐步探索改革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避免造成最低收购价格刚性,加大“绿箱”补贴政策,提高稻米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第二,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长期跟踪稻米贸易国供求数据和其他经济指标,预判国际稻米价格走势。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稻米产业发展。强化海外农业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构建国际化大粮商,拓展稻米贸易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维护国内外价格稳定有序,减缓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的负面冲击。

谭琳元[2](2020)在《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鉴于大麦进口大量增长导致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国商务部于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立案调查,以期对国内大麦产业进行救济,保障大麦产业安全。因此,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影响,阐明进口影响的具体表现,防范进口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与完善大麦进口贸易和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传导、局部均衡等理论,采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大麦进口贸易现状、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其次,在描述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市场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再次,采用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评估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最后,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构建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通过设定不同的大麦进口关税提高情景方案,模拟分析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价格、生产、消费及进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麦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抵御进口冲击,影响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无竞争力、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以及进口关税水平较低。(2)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首先,大麦进口价格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传导影响,影响程度高达18.11%,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高达20.43%;其次,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生产具有显着挤出影响,影响程度达7.11%。大量低价进口大麦挤占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持续下降。(3)大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大麦进口集中度过高,进口依存度显着上升,自给率大幅下降,产业控制力减弱,威胁产业安全发展。(4)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最大大麦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为例,在《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实行零关税为参照,关税分别提高到3%、12%和20%,大麦饲用消费需求量将分别下降3.50%、12.29%和16.77%,对国内大麦饲用需求影响显着;国内大麦价格分别上涨2.89%、11.54%和19.23%,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43%、1.64%和2.48%,总产量分别提高1.00%、3.86%和5.88%,对国内大麦产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应;大麦净进口量分别下降2.20%、7.82%和10.84%,产生一定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进口大麦,减小进口冲击;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风险;加大政策支持与保护,提高国内大麦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保障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齐智鑫[3](2019)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粮改饲”是中国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我国实行“粮改饲”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了草产业供给侧改革,但牧草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牧草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担负着巨大的肉类需求压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深化原有生产、加工环节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流通环节的供给侧改革。本文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草产品交易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现阶段农业保障因素及国际农产品通用交易手段,提出将“保险+期货”模式应用于草产品交易的构想。借鉴美、日等国农业海外投资经验,提出一种供求双方参与度高、互信共赢的“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设想。首先,这种交易模式利用期货工具、保险工具及供应链金融工具规避供求双方的风险;其次,该交易模式通过国际贸易通用的期货工具形成草产品国内外行情,进而促进现货生产,有利于草牧业实体经济发展;再次,该交易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模式选择,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增加“阵地”。本文通过介绍大宗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引申到大宗草产品的交易手段,尝试利用农产品交易的成熟经验解决草产品交易的问题;从美国农业保障出发对比我国农业保障,找出一种既符合WTO农业补贴要求,又可以保障农民收入的助农措施;从美国农产品交易模式与我国农产品交易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美国的优势、提炼可供借鉴的长处,找出我国农产品交易的不足并总结经验;通过分析美国牧草的交易形式和生产、加工、流通方式,为未来中国草产业发展探究新的交易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不足,寻找优化解决的思路;通过介绍美国谷仓电梯交易模式,展现谷物交易中电梯交易模式在农民与期货市场间发挥的纽带作用,为解决我国农民与期货市场对接困难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归纳世界主要需草国的国际布局,为中国草牧业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通过概括现阶段人民群众肉类需求特点,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回顾国内外农业收入保险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2014年至今发展“保险+期货”模式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构想大宗牧草“保险+期货”交易模式,并提出“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设想;通过期货品种筛选和牧草期货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苜蓿具备期货上市条件。结合国家现阶段一带一路合作情况,最终提出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全球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及交易中心的构想。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全面开展,国际化的交易模式有助于草牧业协同效率提高,合作共赢的草贸易也必然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张田璐[4](2019)在《我国玉米价格波动与价格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第一的农作物,在农作物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价格的波动对广大农户的收入影响深远。自2016年取消对玉米的临收储政策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政策,逐渐放开对玉米价格的政策干预,使广大玉米种植户的收入直接受市场变动影响。这样的背景下,大连商品交易所逐渐开始“保险+期货”模式试点,以玉米项目为主体,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截止到2019年,玉米领域的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发展了四年多的时间,其中不乏许多成功探索,但由于玉米产业的复杂性同时存在不足与难点。因而,本文致力于对玉米价格的波动及价格保险试点的发展进行分析,希望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完善玉米价格保险,帮助玉米种植户稳定收入。本文在了解国内玉米市场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发现玉米的供需关系逐渐从供给宽松向供给平衡良性转化,进一步对玉米价格波动的特性分析,表明价格波动具有季节性及地区差异性,引出发展价格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通过我国首单玉米价格保险案例实施情况及试点中出现的“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扶贫”等创新模式的运作情况,分析了现行试点所面临的经营成本高、产品设计复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玉米期权的推广、加深期保信息共享、注重巨灾风险防控等发展玉米价格保险的政策建议。

李冰[5](2019)在《临储政策变革下玉米供求机制及政策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市场的阶段发展为供不应求、基本平衡、供过于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玉米市场从供求基本平衡到供过于求的阶段性转变的历程,包括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对玉米政策的探索以及目前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成效与推进建议,尤其是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后,玉米市场发展形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2008年国家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缓解了玉米种植户的经济压力、解决了玉米的销路、稳定了玉米市场,对我国玉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政策也饱受争议。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是把双刃剑,既有调节玉米市场供求、保护农民收入、稳定国内市场,也释放出一些负面效应,如国内外、南北方玉米价格倒挂,国内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等。为此,2015年政府首次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进而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将东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玉米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并由中央财政对玉米产区的生产者进行专项资金补贴。此次玉米政策的变革目的是为了调减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减少国外玉米的进口以及去库存。本文通过参考以往学者对玉米供求机制的研究,以2000-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包括供给模型、需求模型和价格模型。在实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更全面地研究了临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临储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玉米的进口有着正向的影响,对玉米的出口有着负向的影响,并且临储政策对实施期间玉米的价格的不断提高有正向显着影响。通过对美国、日本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发现美、日两国在近几十年的粮食政策变迁中,都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补贴金额逐年上涨等。以上这些结论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的初期,新政仍处于摸索阶段,仍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农民的收益比临储时期减少、玉米销路难、库存问题依旧任重道远等。本文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改革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玉米临储实际的改革进展、成效等进行总结归纳,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玉米市场的供求机制,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粮食补贴方法,提出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改革的政策方案以及进一步对我国今后粮食保护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

朱思睿[6](2019)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玉米以其高产性能和较强的适生性,成为我国粮食作物之首。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种植大省,在种植面积、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存在巨大影响。自2008年东北地区(含内蒙东四盟)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来,进一步提升了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使我国的粮食结构和作物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但由此也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出玉米产量、玉米库存量、玉米进口量“三量齐增”,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玉米下游产业成本增高,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等诸多问题,使我国粮食市场格局出现扭曲。基于上述情况,2016年,国家正式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按照“市场化收购+补贴”的原则,在东北地区(包括内蒙东四盟)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方案。在新政策框架下,玉米收购价格开始回归市场,出现了下行的趋势。玉米价格的变动,显然会对吉林省农民收入产生影响。因此,针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影响进行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因资源禀赋差异,玉米种植收益情况有所差异,因此,本文以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289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玉米种植农户的定性影响,并根据调研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农民收入进行分析,引入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合作社、土地总面积、贷款难易程度、生产性总支出、土地劳务费用、生产者补贴等多方面变量,讨论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吉林省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得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生产者补贴以及劳务土地费用均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东部、西部地区非玉米种植优势区,农民收入不能单纯靠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获得的结论。东部地区应通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播种面积、发展林下经济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西部地区应通过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杂粮杂豆种植米面积、发展饲草作物增加农民收入,中部玉米核心优势产区应坚持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饲用玉米种植比例增加农民收入。在玉米收储制度深化改革背景下,本文也探讨了目前制约吉林省农民收入提高的增收因素。分析增收难点主要是玉米种植成本降低难、种植结构调整难、家庭经营结构调整难。针对上述现实问题,提出降低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土地成本;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方案、大豆补贴方案,由生产相挂钩转向普惠性补贴转变;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金融支持服务等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与制定完善政策有参考作用,对吉林省农民增收以及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李亚茹[7](2018)在《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基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政策连续实施多年,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价格调控机制面临国内外价格倒挂、进口量与库存量齐增、仓容压力巨大及种植结构失衡等困境。我国政府于2014年推出农产品价格形成与政府补贴相脱钩的价格机制改革,其核心是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即目标价格补贴与生产者补贴政策。目标价格补贴与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近5年,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农产品面积核实成本较高、难以调整种植结构及政府财政资金压力较大等困境。随着农产品市场化定价的形成,价格风险已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农产品“保险+期货”主要包括“价格保险+期货”和“收入保险+期货”两种形式,作为保险与期货的跨界融合,既克服了农民难以进入期货、期权市场的困难,又弥补了农产品价格保险目标价格厘定困难和缺乏系统性价格风险转移机制的两大内生缺陷,其自推出之日起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模式。与目标价格补贴与生产者补贴政策相比,农产品“保险+期货”具有相似的运作机制,但国家财政资金压力相对较小,保险公司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可显着提高运行效率,且属于WTO绿箱政策,比较优势明显,故其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值得探讨。尽管农产品“保险+期货”发展如火如荼,但现行试点方案采用“保险+场外看跌期权+场内期货”单一的运作模式,存在农户承担较大基差风险、保险公司“中介”地位尴尬与期货公司对冲压力较大等问题。鉴于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方案的现存问题,特别是基于方案设计与定价在“保险+期货”中的缺失及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基于价格调控机制视角研究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问题。本研究具体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接着初步界定了农产品价格保险、农产品收入保险、农产品“保险+期货”(包括“价格保险+期货”与“收入保险+期货”)、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及价格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而给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首先分别梳理和评述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价格调控政策、“保险+期货”及农业保险定价的相关文献,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然后阐述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风险管理、价格调控、“保险+期货”及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既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又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农产品价格风险及“保险+期货”的引出。首先以玉米和鸡蛋为例,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地区差异性、金融化、集聚性与非对称性等特征;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四大类因素为供给、需求、政策与国际市场因素。其次,采用基于历史模拟、极值理论POT模型的Va R法,评估全国七大玉米主产区与六大鸡蛋主产区的价格波动风险,结果发现,玉米与鸡蛋价格波动风险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分地区向农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最后,通过梳理国内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历程引出农产品“保险+期货”。农产品“保险+期货”作为保险与期货的跨界融合,既克服了农户难以进入期货、期权市场的困难,又弥补了价格保险的两大内生缺陷,比较优势明显,但仍面临基差风险、制度风险、违约风险与定价风险。尽管农产品价格风险是不可保风险,但保险人通过不断改进自身的技术条件能将不可保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农产品“保险+期货”利用现有技术可将赔付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行性强。第4章,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比较借鉴。本章首先以育肥母牛风险保护保险(LRP)、生猪毛利润保险(LGM)为例,分析美国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具体实践方案,得出有益于我国“价格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经验启示,如完善的再保险体系是推行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前提、较短的理赔款计算周期可有效保障农户实际损失等;以玉米(排除收货价格)收入保障保险(RP(HPH))与大豆(排除收货价)区域收入保障保险(ARP(HP))为例,介绍“收入保险+期货”实践方案,得出多种保险补贴政策分别是经营“收入保险+期货”的基础和前提等经验启示;以奶牛利润保障项目(MPP-Dairy)为例,介绍运用保险运作机制代替传统牲畜价格支持政策的实践,得出基于保险机制的价格支持政策,可显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启示。其次,详细分析了国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大连”方案、“北票与法库”方案、“桦川”方案及“重庆”方案四个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方案。尽管四个试点方案各具特色,但存在“保险+场外看跌期权+场内期货”三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交易所与期货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及完全基于期货市场价格设计产品的共同特点;面临农户承担较大基差风险、保险公司“中介”地位尴尬及期货公司对冲风险压力大等问题。最后,从基本运作模式、参与主体、产品内容与市场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得出我国需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期货与期权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与重构“保险+期货”运行机制的启示。第5章,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与总体方案。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现行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现状,发现其主要面临国内外价格倒挂、进口量与库存量齐增、仓容压力巨大、农产品种植结构难以调整与种植面积核实成本高等困境。其次,阐述了农产品“保险+期货”作用于价格调控机制的理论逻辑,即价格调控政策通过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政策目标。若农产品“保险+期货”是一种价格调控政策,其调控对象包括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及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故从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相关企业四个方面分析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接着,通过比较农产品“保险+期货”与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出其可作为大宗农产品传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现代价格补贴政策的替代与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重要工具的政策定位。最后,从运行机制、方案设计与农产品适用范围三个方面,初步构建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总体方案。即从运行机制方面,中央财政给予资金补贴、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主导、银保监会监督指导、商业保险公司运作、期货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与银保监会牵头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管理机构提供再保险。从方案设计方面,坚持可复制、可持续与简单易懂的原则;短期方案仍采用与现有试点相似的三个环节的运作模式;长期方案采用两个环节的运作模式。从农产品适用规则与范围方面,本文研究认为养殖业适用于“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种植业适用于“收入保险+期货”方案;具体而言,农产品“保险+期货”适用于稻谷、小麦、棉花、玉米、大豆、鸡蛋等农产品。第6章,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本章设计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仍采用与现有试点类似的三环节模式,但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现有模式不同,此方案具有显着降低农户基差风险与保险公司是风险承保主体两大特色。设计方案中农产品现货价格保险与场外看跌期权的本质是固定执行价格离散算术平均欧亚期权,本章主要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厘定其费率。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波动与跳跃特征,故采用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拟合其价格波动路径。首先,运用基于M-H算法的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方法估计Bates模型的参数;其次,运用方差减少技术的Monte Carlo方法模拟农产品价格波动路径,最后,基于固定执行价格离散算术平均欧式亚式期权定价公式计算得出保费。本文选取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湖北、四川六大鸡蛋主产区价格数据厘定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费率,实证结果发现:基于期货市场价格的鸡蛋价格保险不能满足养殖户价格下跌风险保障的需求;基于现货市场为农户提供价格保险,运用场外看跌期权为保险公司提供的再保险保障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保险公司分散极端风险的需要;设计的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中保险公司承担的场外期权对冲风险较之现行“价格保险+期货”试点,有助于降低养殖户的基差风险。为确保期权定价法费率厘定结果的准确性,本章分别运用农业保险定价的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厘定设计方案的费率。由实证结果可知,期权定价法的费率厘定结果均略高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的费率厘定结果,但都小于0.01,可见,本文运用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厘定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费率是可行的。第7章,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本章首先设计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的收入保险,且采用区域收入保险的形式,价格指数与产量指数分别是农产品省级现货价格与亩均产量;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分散部分价格风险的场外看跌期权产品;期货公司通过复制场内期权分散场外看跌期权的价格风险三个环节的基本运作模式。选取国内玉米七大主产区即河北、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与河南,进行“收入保险+期货”方案定价的实证研究。首先选择Weibull(3P)、Burr(4P)、Log-Logistic(3P)、Logistic、Lognormal(3P)、Normal与Gamma(3P)七类分布分别模拟玉米七大主产区的价格对数收益率与产量波动率数据,以K-S、A-D与卡方检验三类方法选取七大主产区价格与单产风险的合适分布。接着以欧式距离最小为选择标准,在五种Copula函数中选出最优相关函数。最后依据收入保险费率厘定公式计算保费。由费率厘定结果,我们发现同一保障水平下,不同地区的区域收入保险费率差异较大,全国玉米七大主产区费率高低的排序与各地区价格、产量风险的相关性并不直接相关;同一地区不同保障水平下,区域收入保险的费率差异较大。第8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本文研究得出的七大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尝试探讨了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及政策定位。首次基于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的困境,分析农产品“保险+期货”作用于价格调控机制的理论逻辑,即价格调控政策通过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政策目标。农产品“保险+期货”作为价格调控政策的调控对象包括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及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故从国家、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及相关企业四个方面初步分析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通过比较农产品“保险+期货”与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初步得出其可作为大宗农产品传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现代价格补贴政策的替代与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重要工具的政策定位。第二,从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农产品适用范围三个方面,初步构建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总体方案。即从运行机制来看,本文认为需由中央财政给予资金补贴、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主导、银保监会监督指导、商业保险公司运作、期货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与银保监会牵头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管理机构提供再保险。就方案设计而言,本文认为应坚持可复制、可持续与简单易懂的原则;短期方案可采用与现有试点相似的三个环节的运作模式,但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较现行试点方案有所改进;长期方案则采用两个环节(即保险公司提供农产品价格或收入保险,再保险机构向保险人提供相应的再保险方案)的运作模式。从农产品适用规则与范围来看,本文研究认为养殖业适用于“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种植业适用于“收入保险+期货”方案;具体而言,农产品“保险+期货”适用于稻谷、小麦、棉花、玉米、大豆、鸡蛋等农产品。第三,基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地区差异的评估结果,尝试探讨分地区承保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本文分别采用基于历史模拟和极值理论POT模型的Va R法,评估全国七大玉米主产区与六大鸡蛋主产区的价格波动风险,结果发现,玉米与鸡蛋价格波动风险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分地区向农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故设计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与“收入保险+期货”方案中价格保险与收入保险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不再是现行试点方案的农产品期货价格,而是农产品的省级现货价格。省级现货价格与农户实际售卖价格的差异小于农产品期货价格与农户实际售卖价格的差异,可见,本文探讨的分地区承保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可显着降低农户承担的基差风险。第四,尝试运用期权定价法,厘定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费率。本文初步设计的“基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保险+对冲部分风险的场外期权+场内期货”的方案中,农产品现货价格保险与场外看跌期权的本质是固定执行价格离散算术平均欧亚期权,故尝试运用期权定价法厘定其费率。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波动与跳跃特征,采用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拟合其价格波动路径。且分别运用农业保险定价的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厘定设计方案的费率,以确保期权定价法费率厘定结果的准确性。由实证结果可知,期权定价法的费率厘定结果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的费率厘定结果差异均较小,可见,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法是可行的。

戴进强[8](2018)在《基于模型的中国水稻生产力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谷是我国第一大消费口粮,预测未来我国稻谷供需平衡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因此,本研究基于聚类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全国、各省城乡居民稻谷消费偏好变化后的口粮消费情况;从膳食营养标准对稻谷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变化情况下我国稻谷口粮理想需求量;根据各省的水稻种植类型、单位面积用种量并结合水稻种植面积的情景假设预测未来我国稻谷的种子消费量;借鉴前人关于稻谷工业用量和饲料用量的模型参数,结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指标价格变化预测未来我国稻谷工业和饲料消费量,并基于以上结果综合分析了未来我国稻谷的总消费需求;此外,基于水稻生长模型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水稻的潜在单产,并基于历史产量变化趋势,计算得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全国及重点关注16个水稻主产省的水稻产量;最后,结合稻谷消费需求和供给预测结果,通过稻谷口粮安全保障面积和口粮盈缺量两个安全保障指标,分析未来全国及各省稻谷口粮安全情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全国各省份人均稻谷消费差异正在缩小,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稻谷消费量将由2020年的80.74公斤,下降到2030年的68.03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年大米消费量将稳定在42公斤左右。总体而言,未来在稻谷消费偏好不变情况下,我国人均大米理想口粮需求量将略微下降,未来将稳定在68.94-70.14公斤/每人/年,到2030年我国至少应保证1.4亿吨左右的稻谷口粮需求量;未来在稻谷口粮消费偏好变化情况下,我国至少要保证8625.52-9841.37万吨的稻谷口粮需求量。全国稻谷潜在种用消费量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将分别为达到176.67万吨、189.90万吨、207.40万吨。饲料用稻谷和工业用稻谷消费量在2020-2030年间将分别以-2.53%/年和2.03%/年的速率变化,到2030年饲料和工业用稻谷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410.34万吨和2458.84万吨。综上所述,未来我国稻谷消费总需求量将逐渐减少,稻谷口粮绝对消费量随稻谷消费偏好改变仍继续下降,稻谷种子消费量略有增加,稻谷饲料用粮量及比例将逐渐降低,工业用稻谷消费量将持续增加。(2)未来气候条件下,我国水稻的生产潜力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我国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的水稻单位面积潜在产量最高,其次为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最后为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四个省份。基于水稻潜在种植面积,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16个水稻主产省潜在总产将分别达到4.07亿吨、3.70亿吨、3.48亿吨,而基于趋势种植面积,16个水稻主产省潜在总产将分别达到3.96亿吨、3.79亿吨、3.69亿吨。(3)基于未来我国的稻谷总需求量及稻谷自给情况,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的稻谷生产盈余量将分别稳定在0.50-0.80亿吨、0.58-0.61亿吨和0.57-0.68亿吨之间,全国的稻谷总生产量总体上能够满足稻谷消费的需求。另外,我国稻谷口粮消费在区域上的差异逐渐减小,北方的非稻谷主产省将成为稻谷口粮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总之,未来我国整体稻谷生产供给能够满足消费需求,但在区域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14个省辖市存在需求缺口。研究结果将为未来我国水稻生产安全及适应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对于保障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白华艳[9](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猪肉是中国城乡居民第一大肉类消费品,也是中国畜牧业生产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居民必需品,不仅涉及到近5000万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还直接影响着生猪产业的平稳运行。然而,在生猪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巨大的波动性,“猪贱伤农”和“肉贵伤市”的现象交替发生,使得整个生猪产业链陷入剧烈变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而且影响到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因此,深入探讨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对于稳定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保障猪肉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确保生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对生猪产业链和价格波动的深刻把握为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供给、需求子系统探明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关键环节。随后进一步从各环节的关键因素出发,重点研究猪肉价格产业链纵向传递机制,以及市场信息、国际因素等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发展中国生猪产业,抑制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基本特征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波动仍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猪肉价格的内涵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且波动幅度加大;另一方面,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羊肉、牛肉等同类产品,也远大于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猪肉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另外,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猪肉价格季节性涨跌幅度更为明显,而且波动周期长度要大于美国猪肉价格周期。(2)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中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动态影响系统,探究了育种、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之间关键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研究表明,能繁母猪规模、投入品价格、屠宰供给量和国际因素都会导致猪肉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进而造成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另外,系统构建之后,通过对政府储备参数的仿真模拟,发现国家储备肉政策由于其数量、次数和范围都非常有限,对猪肉需求和价格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3)在前文内容基础上,通过运用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内在逻辑。首先考察了育种环节能繁母猪规模和能繁母猪补贴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发现,能繁母猪规模与生猪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即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对滞后10期的生猪价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当期生猪价格对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存在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尽管鼓励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但对于生猪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养殖技能的实质性提高不存在激励效应。(4)从成本传导路径出发,深入剖析养殖环节饲料原料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之间逐级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生猪养殖环节价格系统中各种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且时滞关系。在长期关系中,玉米对生猪价格的作用最强,豆粕价格作用最弱;在短期内,滞后一期的生猪价格对当期生猪价格影响最强,玉米价格次之。(5)运用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探究了养殖、屠宰和零售三个环节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探讨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的价格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屠宰环节割裂市场产生的不对称传导加剧了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市场信息使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上涨的“正向信息”大于使屠宰价格下跌“负向信息”的影响,且“正向信息”对于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6)分析了中国猪肉进出口贸易及其主要构成的变化情况,并考察了中国猪肉价格与国际猪肉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猪肉进口量从2009年起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猪肉市场对国际猪肉市场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较弱,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快速增强。(7)最后对中国与美国生猪产业链养殖状况、价格波动特征、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期货市场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美国生猪产业链生产高度规模化、组织化减少了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期货交易又有效熨平了生猪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中国应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和生产环节集中度高的猪肉市场,确保猪肉市场零售价格和销售收益的稳定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内猪肉期货市场。

卢德成[10](2018)在《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发生改变,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情况,玉米产业进入供需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然而,玉米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不断压缩种粮农民收益,在制约玉米生产的布局调整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内外价格倒挂,直接影响玉米产品国际竞争力,玉米产业出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不利局面。“降成本”是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现阶段保障农民收益,优化玉米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成本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深入阐述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及构成要素的演变历程和变动规律,总结不同区域生产成本差异,分析影响生产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率,测算玉米主产省成本效率,提炼中美玉米成本差异的启示,并探索提出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的可选路径,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基于因素归类与权重解析方法,测算出我国5个玉米生产区域的平均生产成本。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的玉米生产成本呈现东部低于西部,北方低于南方的主要特点。不同区域成本变动特征均与全国水平相似,年均增长率西南区>东南区>西北区>全国平均>黄淮海区>北方区。2、基于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双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运用ADF单位根检验、E-G两步法协整检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区域玉米生产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物质资料投入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高于西部地区;租赁作业投入对北方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产生显着影响;生产规模对北方地区产生显着影响,对南方地区则不具有显着相关性。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大小各不相同,且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变动规律。3、基于参数估计方法,通过随机前沿分析(SFA)理论,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成本函数(TCF)模型,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估算出20个主产省玉米成本效率值。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的成本效率与潜在的最优成本相比,尚处于中等水平,且成本效率均值呈小幅下降趋势;不同样本省间成本效率极值差距较大,均值差距“两头大、中间小”。不同地区、播种面积和病虫害三个要素对成本无效率项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不同地区对玉米成本无效率影响程度不同;播种面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增加会使成本无效率升高,继而造成成本效率下降。4、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探索提出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的可选路径。北方区可选择集约化生产经营,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良种、良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黄淮海可选择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降低种子和肥料的施用量等方式;西北区可选择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种植结构等方式;南方区可选择因地制宜提高规模化水平,利用先进农技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种子用量等方式;西南区可选择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优化种植结构等方式优化成本。

二、全国玉米供求状况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玉米供求状况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商品价格行为
        1.2.2 稻米市场结构
        1.2.3 供求影响因素
        1.2.4 货币和能源价格因素
        1.2.5 贸易政策因素
        1.2.6 价格波动的影响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理论基础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稻米市场与贸易现状
    2.1 稻米总供给与总需求
    2.2 稻米国际贸易变化
    2.3 国际稻米市场供求情况
        2.3.1 贸易供给国
        2.3.2 贸易需求国
第三章 国际稻米价格波动特征
    3.1 长期价格变化特征
    3.2 价格周期性分布特征
    3.3 主粮价格关系特征
第四章 国际稻米价格形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4.1 长期供给因素
        4.1.1 主要出口国收获面积
        4.1.2 主要出口国稻米单产
    4.2 长期需求因素
        4.2.1 人口增长影响
        4.2.2 收入分配影响
    4.3 短期外部因素
        4.3.1 气候变化影响
        4.3.2 美元走势影响
        4.3.3 其它商品价格影响
    4.4 贸易政策因素
        4.4.1 贸易政策内容汇总
        4.4.2 贸易政策效果与成因
    4.5 供求因素作用机制
第五章 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5.1 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关的基本条件
    5.2 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进口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2.2 进口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1.2.3 大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安全
        2.1.2 大麦产业
        2.1.3 进口安全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产品贸易理论
        2.2.2 产业安全理论
        2.2.3 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2.2.4 投资挤出机制理论
        2.2.5 局部均衡理论
第三章 中国大麦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3.1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现状
        3.1.1 大麦进口数量大幅快速增加
        3.1.2 大麦进口价格波动性较大
        3.1.3 大麦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3.1.4 大麦进口依存度显着提高
    3.2 中国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
        3.2.1 大麦消费需求大幅快速增加
        3.2.2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3.2.3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路径分析
    4.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的传导影响路径分析
        4.1.1 大麦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国内大麦价格
        4.1.2 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比较收益降低
    4.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生产的挤出影响路径分析
        4.2.1 进口挤占国内市场空间,抑制大麦生产
        4.2.2 国内大麦供给不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4.2.3 自给率显着下降,影响大麦产业安全
    4.3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分析
        4.3.1 大麦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
        4.3.2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 实证分析
        5.2.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2.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的模拟分析
    6.1 局部均衡理论模型
    6.2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6.2.1 模型介绍
        6.2.2 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
        6.2.3 模型参数
        6.2.4 稳健性检验
    6.3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情景模拟
        6.3.1 情景模拟分析步骤
        6.3.2 情景模拟方案设定
        6.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调整和完善大麦进口贸易政策,降低进口冲击与损害
        7.2.2 建立健全大麦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7.2.3 实施大麦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数据来源
        1.2.5 技术路线
        1.2.6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宗商品、农产品及草产品流通概述
    2.1 大宗商品
        2.1.1 我国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2 国外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3 我国商品草交易历史
        2.1.4 国外大宗草产品交易
    2.2 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交易
    2.3 大宗商品电商交易
    2.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
    2.5 期货交易
        2.5.1 国外期货交易发展
        2.5.2 国内期货交易发展
        2.5.3 期货市场的功能
    2.6 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障
        2.6.1 美国农业保险
        2.6.2 我国农业保险
    2.7 拍卖交易
    2.8 保险+期货
3 美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交易及主要饲草进口国国际布局
    3.1 美国农产品交易
        3.1.1 合同农业销售
        3.1.2 合作社销售
        3.1.3 现货销售
        3.1.4 期货销售
        3.1.5 美国的农产品仓储及谷物电梯交易
    3.2 美国草产品交易
        3.2.1 美国草产品国内交易
        3.2.2 美国草产品国际贸易
    3.3 饲料饲草大型进口国全球布局
        3.3.1 阿联酋的饲料饲草布局
        3.3.2 日本的饲料饲草布局
        3.3.3 沙特阿拉伯的饲料饲草布局
4 我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生产交易及我国饲草全球布局
    4.1 农产品现货交易
    4.2 农产品订单交易
    4.3 农产品合作社交易
    4.4 农产品期货交易
    4.5 草产品交易
        4.5.1 草交易现状
        4.5.2 以X牧草公司交易模式发展谈我国草产品交易
    4.6 拍卖交易
    4.7 中国饲草全球布局
5 我国肉类需求、粮食安全与饲草贸易的关系
    5.1 我国肉类需求
        5.1.1 我国肉类需求产生的原因
        5.1.2 我国肉类需求遇到的问题
    5.2 我国粮食安全到饲料安全
    5.3 依托草产品生产加工及草贸易发展食草型动物养殖
6 新型牧草交易模式——“保险+期货”
    6.1 保险+期货
        6.1.1 开展“保险+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6.1.2 “保险+期货”可行性
    6.2 “保险+期货”研究进展
    6.3 牧草“保险+期货”交易初探
        6.3.1 牧草“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构想
        6.3.2 牧草期货品种筛选及可行性实证研究
    6.4 牧草拍卖模式
7 基于“一带一路”的粮食安全布局
    7.1 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2 USDA视角下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3 中欧班列与我国粮食安全布局
    7.4 基于“一带一路”的共赢牧草贸易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创新点
    8.4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我国玉米价格波动与价格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玉米市场现状特征分析
    2.1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
        2.1.1 现状分析
        2.1.2 存在问题
    2.2 我国玉米消费现状
        2.2.1 现状分析
        2.2.2 存在问题
    2.3 我国玉米进出口现状
        2.3.1 现状分析
        2.3.2 存在问题
    2.4 我国玉米供求平衡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差异及成因分析
    3.1 玉米价格波动年度差异及成因
        3.1.1 价格波动年度特征分析
        3.1.2 成因分析
    3.2 玉米价格波动季度差异及成因
        3.2.1 价格波动季度特征分析
        3.2.2 成因分析
    3.3 玉米价格波动地区差异及成因
        3.3.1 价格波动区域特征分析
        3.3.2 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玉米价格保险试点现状分析
    4.1 我国玉米价格保险试点背景
        4.1.1 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的提出
        4.1.2 “保险+期货”模式的探索
        4.1.3 针对玉米实施价格保险的必要性
    4.2 我国玉米价格保险发展现状及模式演变概述
        4.2.1 初步探索
        4.2.2 稳步推进
        4.2.3 大力创新
    4.3 “保险+期货+扶贫”模式
        4.3.1 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的支农背景
        4.3.2 “保险+期货+扶贫”模式的参与主体
        4.3.3 扶贫方式
        4.3.4 内蒙古赤峰“保险+期货+扶贫”试点实施效果
    4.4 “保险+期货+银行”模式
        4.4.1 “保险+期货+银行”模式的运行原理
        4.4.2 吉林“保险+期货+银行”试点实施效果
    4.5 “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模式
        4.5.1 “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模式的运行原理
        4.5.2 辽宁省朝阳、阜新“保险+期货+订单农业+银行”试点实施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发展玉米价格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5.1 我国首单玉米期货价格保险案例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运行情况
        5.1.3 项目效益分析
        5.1.4 项目存在的难点
    5.2 我国发展玉米价格保险存在的问题
        5.2.1 保险公司转移价格风险成本过高
        5.2.2 农业生产者缺乏价格风险管理意识
        5.2.3 期货市场运营成本较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玉米价格保险的政策建议
    6.1 加大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宣传,培养农户风险管理意识
        6.1.1 玉米各产区政府定期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培训
        6.1.2 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公司加大对玉米价格保险的宣传
        6.1.3 充分发挥网络及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
    6.2 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发挥政府财政支持作用
        6.2.1 合理控制财政支持比例
        6.2.2 注重巨灾风险的防控
        6.2.3 设立农业风险监督管理机构
    6.3 加强玉米期权的推广,降低机构风险经营成本
        6.3.1 大商所应进行玉米期权培训
        6.3.2 期货公司内部加强玉米期权培训与考核
    6.4 加强期保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6.4.1 加强双方有效信息共享
        6.4.2 深化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的品牌连带效应
        6.4.3 共同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做好风险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临储政策变革下玉米供求机制及政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策解释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策解释
        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二、玉米的“市场化收购+补贴”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供求理论
        二、农户行为理论
        三、福利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第三章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与演变
    第一节 玉米市场调控的必要性分析
        一、玉米市场的供求转变
        二、玉米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农民收入难以保障
    第二节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实施情况
        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出台的背景
        二、玉米临储政策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玉米临储政策实施后我国玉米市场的客观事实
        一、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趋于稳定
        二、玉米种植户稳定增收
        三、价格倒挂现象严重
        四、误导农民生产
        五、财政负担加重
第四章 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方程组模型理论框架
        一、假设条件
        二、理论分析
    第二节 方程组模型的构建
        一、基础模型的构建
        二、数据来源
        三、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拟合检验及情景模拟
        一、拟合检验
        二、情景模拟
    第四节 结论
        一、玉米产量方面
        二、玉米市场价格方面
        三、玉米进口量方面
        四、城乡居民收入方面
第五章 临储政策改革现状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进展
        一、补贴总额的确定与分配
        二、补贴资金拨付和兑付情况
    第二节 玉米临储变革的实施现状
        一、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种植结构优化
        二、市场价格下降,国内外价格差减小
        三、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明显减少
        四、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得以改善
    第三节 临储变革仍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减少
        二、库存压力趋于较少但仍任重道远
        三、贸易摩擦问题引起重视
    第四节 主要国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一、美国
        二、日本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展望
        一、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的优化设计
        二、注重政策实施的衔接配套
        三、建立战略性农业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目录

(6)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收储制度概述
    2.1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
    2.2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第三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3.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3.2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3.3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数据说明
    4.2 模型建立与回归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分析
    4.4 实证分析结论
第五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增收难点分析
    5.1 玉米种植成本降低难
    5.2 种植结构调整难
    5.3 农民家庭经营结构调整难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基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相关概念
        1.2.2 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相关概念
        1.2.3 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管理的相关概念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
        1.4.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1.4.3 随机模拟与仿真研究相结合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与价格调控政策的相关文献
        2.1.2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相关文献
        2.1.3 农业保险定价的相关文献
        2.1.4 国内外研究简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理论
        2.2.2 农产品风险管理与价格调控的相关理论
        2.2.3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相关理论
        2.2.4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3 本章小结
3.农产品价格风险及“保险+期货”的引出
    3.1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3.1.1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特征
        3.1.2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影响因素
    3.2 农产品价格风险地区差异的VaR度量:以玉米和鸡蛋为例
        3.2.1 农产品价格风险评估模型:历史模拟法与极值理论POT模型
        3.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3.2.3 农产品价格风险地区差异评估的结果与分析
    3.3 中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
        3.3.1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期货(1990)
        3.3.2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价格保险(2011)
        3.3.3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期权(2013)
        3.3.4 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保险+期货”(2015)
    3.4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引出:比较优势及可行性
        3.4.1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优势:与期货、期权及价格保险的比较
        3.4.2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比较借鉴
    4.1 美国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及启示
        4.1.1 牲畜“价格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启示
        4.1.2 农作物“收入保险+期货”的实践方案及启示
        4.1.3 牲畜利润保障项目(MPP)的实践方案及启示
    4.2 中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试点方案与问题
        4.2.1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大连”方案
        4.2.2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北票与法库”方案
        4.2.3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桦川”方案
        4.2.4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实践:“重庆”方案
        4.2.5 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方案的共同点与问题
    4.3 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的中美比较及借鉴
        4.3.1 中美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的比较分析
        4.3.2 农产品“保险+期货”实践方案中美比较的启示借鉴
    4.4 本章小结
5.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与总体方案
    5.1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现状及困境
        5.1.1 中国现行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概况
        5.1.2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现状
        5.1.3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的主要困境
    5.2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5.2.1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作用的理论逻辑
        5.2.2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5.3 农产品“保险+期货”在价格调控机制中的政策定位
        5.3.1 作为大宗农产品传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
        5.3.2 作为大宗农产品现代价格补贴政策的替代
        5.3.3 作为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的重要工具
    5.4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总体方案
        5.4.1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运行机制
        5.4.2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短期与长期方案
        5.4.3 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种植、养殖业适用规则及范围
    5.5 本章小结
6.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6.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
        6.1.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运作模式
        6.1.2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特色
    6.2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的期权定价方法
        6.2.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模型
        6.2.2 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
        6.2.3 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的参数估计:MCMC法
        6.2.4 方差减少技术的Monte Carlo模拟定价
    6.3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法的实证研究:以鸡蛋为例
        6.3.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3.2 随机波动率跳跃扩散Bates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6.3.3 鸡蛋“价格保险+期货”方案的核心内容
        6.3.4 鸡蛋“价格保险+期货”的定价结果与分析
    6.4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期权定价法的稳健性检验:基于参数法与非参数法
        6.4.1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定价的参数法:基于GARCH类模型
        6.4.2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定价的非参数法:核密度估计
        6.4.3 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三类定价方法的比较
    6.5 本章小结
7.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7.1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
        7.1.1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基本运作模式
        7.1.2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
        7.1.3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方案设计的特色
    7.2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定价模型
        7.2.1 农产品价格与单产风险相关性测度的Copula函数
        7.2.2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的费率测算过程
    7.3 农产品“收入保险+期货”定价的实证研究:以玉米为例
        7.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2 玉米单产与价格风险分布模型的选择
        7.3.3 玉米单产与价格风险联合分布的选择
        7.3.4 玉米“收入保险+期货”的定价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基于模型的中国水稻生产力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1 水稻供给方面的研究进展
        1.1 水稻单产预测研究
        1.2 水稻种植面积预测研究
        1.3 水稻总产预测研究
    2 水稻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需求预测影响因素研究
        2.2 稻谷历史需求研究
        2.3 稻谷需求预测研究
    3 水稻供需平衡方面的研究进展
        3.1 稻谷历史供需平衡研究
        3.2 稻谷供需平衡预测研究
    4 水稻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材料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思路
        1.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
    3 数据来源
        3.1 稻谷消费数据
        3.2 生产统计数据
        3.3 水稻单产数据
    4 研究方法
        4.1 稻谷需求量估算模型
        4.2 安全保障指标的构建
    5 数据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未来稻谷需求量的模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及处理
        1.3 稻谷消费子模型的方程形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口粮消费量预测结果分析
        2.2 种用稻谷消费量结果分析
        2.3 饲料用稻谷消费结果分析
        2.4 工业用稻谷消费结果分析
        2.5 稻谷总消费需求结果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水稻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供给预测分析
        2.1.1 单位面积潜在产量模拟结果分析
        2.1.2 单位面积趋势产量预测结果分析
        2.1.3 趋势总产量预测结果分析
        2.2 未来我国水稻供需平衡分析
        2.3 未来我国水稻安全预警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未来我国稻谷消费需求分析
        1.2 未来我国水稻供需平衡及保障措施
        1.3 本研究的特色
        1.4 今后的研究设想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猪肉价格波动周期研究
        1.4.2 猪肉价格波动原因
        1.4.3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波动
        1.4.4 猪肉非对称价格传导的相关研究
        1.4.5 生猪生产支持政策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农业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价格机制理论基础
        2.1.1 劳动价值论
        2.1.2 均衡价格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2.2 理论分析框架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农业产业链
        2.2.3 生猪产业链
        2.2.4 产业链中价格波动与增值机制
        2.2.5 研究界定及分析框架
3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3.1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3.1.1 中国猪肉价格长期波动特点
        3.1.2 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3.2 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3.2.1 TRAMO/SEATS季节调整方法
        3.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3.3 基于H-P滤波的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测定
        3.3.1 研究方法
        3.3.2 H-P滤波法结果测定
        3.3.3 基于国际比较的猪肉价格波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模型
    4.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及各环节关键因素分析
        4.1.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4.1.2 影响猪肉价格的需求因素
        4.1.3 影响猪肉价格的供给因素
    4.2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建模
        4.2.1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的假设界定
        4.2.2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结构分析
        4.2.3 猪肉价格形成模型建立以及指标解释
    4.3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对策分析
        4.3.1 需求模拟与分析
        4.3.2 供给模拟与分析
        4.3.3 猪肉价格模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育种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5.1 能繁母猪存栏量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分析
        5.1.1 能繁母猪的内在周期
        5.1.2 实证分析
    5.2 能繁母猪补贴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5.2.1 实证研究理论与模型
        5.2.2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实施前后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变化分析
        5.2.3 中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养殖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6.1 生猪、饲料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
        6.1.1 生猪生产波动
        6.1.2 饲料生产波动
        6.1.3 饲料原料、饲料及生猪价格波动
    6.2 养殖环节价格引导关系分析
        6.2.1 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
        6.2.2 协整检验
        6.2.3 价格序列短期关系方程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 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6.3.1 模型与估计结果
        6.3.2 生猪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屠宰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7.1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分析
        7.1.1 养殖环节收益分析
        7.1.2 屠宰环节收益分析
        7.1.3 零售环节收益分析
        7.1.4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调研分析
    7.2 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不对称传导实证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说明
        7.2.3 实证分析
        7.2.4 价格非对称传导原因分析
    7.3 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价格波动的影响
        7.3.1 市场信息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
        7.3.2 实证分析
        7.3.3 屠宰价格对信息的非对称效应曲线及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国际市场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8.1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8.1.1 全球猪肉及生猪生产和消费变化分析
        8.1.2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8.2 加入WTO以后中国生猪和猪肉贸易构成变化分析
        8.2.1 中国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8.2.2 中国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8.2.3 中国加工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8.2.4 小结
    8.3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8.3.1 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现象分析
        8.3.2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中美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对比研究
    9.1 美国生猪养殖业波动分析
        9.1.1 美国生猪养殖变动趋势
        9.1.2 美国生猪存栏结构波动分析
        9.1.3 美国生猪出栏率及死亡率变动分析
    9.2 美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及效益波动分析
        9.2.1 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分析
        9.2.2 美国猪粮比价波动分析
        9.2.3 美国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9.3 美国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对波动的影响
        9.3.1 美国产业链生产规模化程度变化
        9.3.2 美国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对波动的影响
        9.3.3 美国生猪产业链利益分配
    9.4 美国期货对生猪价格的影响
        9.4.1 数据及分析说明
        9.4.2 美国生猪价格与期货价格影响关系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米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农产品
        1.1.2 高成本成为制约我国玉米供需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1.1.3 高成本成为影响我国玉米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意义
        1.2.1 优化成本有利于提高种粮农民收益
        1.2.2 优化成本有利于优化玉米产业布局
        1.2.3 优化成本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研究
        1.3.2 农产品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研究
        1.3.4 农产品生产成本优化研究
        1.3.5 国外农产品成本研究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玉米生产成本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产成本相关经济学理论
        2.1.1 成本的经济学概念
        2.1.2 规模经济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1.4 成本效率理论
    2.2 玉米生产成本内涵及结构
        2.2.1 玉米生产成本内涵
        2.2.2 玉米生产成本结构
        2.2.3 玉米生产成本核算体系
第三章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及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特征研究
    3.1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1.1 中国玉米生产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3.1.2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3.2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主要构成要素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2.1 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2.2 人工成本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2.3 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比较分析
    3.3 未来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发展趋势展望
        3.3.1 短期内生产成本呈现温和下降趋势
        3.3.2 物质与服务费用结构发生一定改变
        3.3.3 短期内人工成本将有所下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4.1 玉米生产区域划分与生产成本测算
        4.1.1 生产区域划分
        4.1.2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测算
    4.2 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分析
    4.3 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分析
        4.3.1 北方春玉米区
        4.3.2 黄淮海夏玉米区
        4.3.3 西北灌溉玉米区
        4.3.4 南方丘陵玉米区
        4.3.5 西南山地玉米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区域玉米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率研究
    5.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分析方法
        5.1.2 数据说明
    5.2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分析指标确定
        5.2.2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5.2.3 分析模型检验
        5.2.4 模型分析结论
    5.3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5.3.1 贡献率测算方法
        5.3.2 测算结果与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玉米成本效率研究
    6.1 随机前沿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6.1.1 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
        6.1.2 随机前沿成本效率分析过程
    6.2 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成本模型构建与分析结果
        6.2.1 样本选取
        6.2.2 变量设定
        6.2.3 数据与时间说明
        6.2.4 分析模型
        6.2.5 分析结果
    6.3 基于SFA测算结果的玉米成本效率分析
        6.3.1 玉米成本效率特征总体分析
        6.3.2 不同区域玉米成本效率分析
        6.3.3 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玉米成本效率分析
    6.4 基于SFA分析结果的玉米成本无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比较研究
    7.1 中美农作物成本核算体系及指标调整
        7.1.1 中美农作物成本核算体系概述
        7.1.2 中美玉米成本比较指标调整
    7.2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比较
        7.2.1 中美玉米成本水平差异
        7.2.2 中美玉米成本结构差异
    7.3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的成因分析
        7.3.1 生产规模不同
        7.3.2 生产方式不同
        7.3.3 科技含量不同
        7.3.4 保障手段不同
    7.4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启示
        7.4.1 因地制宜采取集约化、机械化方式生产
        7.4.2 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
        7.4.3 科学制定玉米相关产业政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路径探索
    8.1 成本优化目标
    8.2 成本优化思路
    8.3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路径
        8.3.1 北方春玉米区
        8.3.2 黄淮海夏玉米区
        8.3.3 西北灌溉玉米区
        8.3.4 南方丘陵玉米区
        8.3.5 西南山地玉米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相关政策建议
        9.2.1 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9.2.2 增加农机玉米专项补贴以机械化生产替代劳动力投入
        9.2.3 加强玉米生产的农艺措施以提升玉米生产的成本效率
        9.2.4 制定玉米主产区生产规划以合理布局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全国玉米供求状况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D]. 董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2)
  • [2]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 谭琳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D]. 齐智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我国玉米价格波动与价格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张田璐.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临储政策变革下玉米供求机制及政策效果分析[D]. 李冰.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朱思睿.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方案设计与定价 ——基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D]. 李亚茹. 西南财经大学, 2018
  • [8]基于模型的中国水稻生产力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D]. 戴进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9]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D]. 白华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研究[D]. 卢德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全国玉米供需形势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