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蛋白质可以治愈硬化症

新蛋白质可以治愈硬化症

一、新蛋白可治硬化症(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冬[1](2021)在《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肾虚瘀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运用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肾虚瘀毒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ALB、BUN、Hb A1c及24h-Upro、FPG、血肌酐(Scr)的变化,验证本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通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收集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糖尿病肾病Ⅳ期(肾虚瘀毒证)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胶囊、复方α-酮酸片加温肾通络解毒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胶囊、复方α-酮酸片治疗。采用不同组别总体对比的方法,对比2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及24h-Upr o、ALB、FPG、Scr、BUN、GFR、Hb A1c的变化。结果:1、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显效20(54.1%)例,有效11(29.7%)例,无效6(16.2%)例,总有效率83.8%,对照组:显效10(27.0%)例,有效13(35.1%)例,无效14(37.8%)例,总有效率62.1%,治疗组的效果比对照组效果更加显着;在中医证候方面,两组单项证候积分均有一定幅度地降低,两组在缓解神疲乏力、肢体麻木、双下肢浮肿、腰膝酸软、口渴喜饮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效果(P<0.01),在改善神疲乏力、双下肢浮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更有疗效(P<0.05)。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各单项积分,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将所有患者的临床化验结果对比分析,治疗后患者ALB升高、BUN、Hb A1c及24h-Upro、ALB、FPG、血肌酐(Scr)等检验结果均有下降,GFR升高,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证明运用温肾通络解毒法来治疗本病安全性良好。结论:温肾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肾虚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部分相关的化验指标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疗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胡俊[3](2020)在《谷氨酸/天冬氨酸选择性探针的发展与应用》文中提出化学选择性修饰是研究蛋白质表达与功能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系列针对半胱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等氨基酸残基的选择性修饰分子。将这类分子探针与活性导向蛋白谱学分析技术(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ABPP)相结合,发现了系列高活性的氨基酸位点与新的药物作用靶标,为药物发现与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生物体内酸性氨基酸残基包括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其残基数量占生物体系总氨基酸残基的比例高达12.1%,并且部分酸性氨基酸残基对维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酸性氨基酸残基的亲核能力相对较弱,要在复杂的生物体内对酸性氨基酸残基实现选择性修饰仍然是一大挑战性课题。本论文结合课题组前期在酸性氨基酸修饰方面的研究基础,考察了各类含有羧酸作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我们发现3-苯基-2H-氮杂环丙烯能够在温和条件下与羧酸发生分子间偶联反应。通过羧酸将氮杂环丙烯质子化,亲核加成和分子内的重排反应后生成稳定的N-乙酰基酰胺偶联产物。而其他的氨基酸残基不能使氮杂环丙烯质子化,由此我们推测氮杂环丙烯可以作为生物体内针对酸性氨基酸的选择性探针。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基于氮杂环丙烯的分子探针AZ-1~AZ-11,区别主要在于氮杂环丙烯的2、3位引入烷基或芳基,考察不同取代基对探针的标记效率和选择性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核磁共振仪测试了探针在生理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探针室温下可以在水溶液中保存至少3天不降解。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了AZ-11与各氨基酸侧链的反应活性,经核磁图谱确证,AZ-11与Boc保护的谷氨酸在PBS/四氢呋喃混合溶液中的反应产物是和我们设想一致的稳定N-乙酰基酰胺产物。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了AZ-11与多肽在2小时内即可完成反应,LC-MS/MS确证了探针修饰的位点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证明了探针良好的标记效率与选择性。随后我们考察了探针在纯蛋白中的标记情况,标记实验显示多数探针能够在1小时内,2.5μM探针浓度显着标记各种重组蛋白,并且加入竞争剂能够有效减弱标记强度,证明了探针标记的有效性。细胞水平的标记实验证明AZ-9的标记能力要显着强于其他探针,说明2-位取代基团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探针在细胞中对蛋白质的标记。并且在1小时内,2.5μM探针浓度依然能显着标记细胞中各类蛋白,证明了探针在细胞水平的良好标记效率。通过亲和层析(pull-down)结合生物质谱检测,证明了探针能够选择性标记蛋白质和活细胞中的酸性氨基酸位点,3-苯基-2H-氮杂环丙烯可以作为酸性氨基酸残基的选择性修饰探针。通过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我们发现探针标记的位点主要位于蛋白的口袋中,并且能够高选择性修饰功能性谷氨酸残基。通过与定量活性导向蛋白质谱学分析技术(ABPP)相结合,我们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了系列高活性的酸性氨基酸位点,为乳腺癌相关的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这提示我们发展的新型反应基团—3-苯基-2H-氮杂环丙烯—可用于构建新型共价小分子抑制剂。

胡宸曦[4](2020)在《三角帆蚌TRAF家族基因的克隆及与β-arrestin蛋白互作》文中研究说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家族(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s,TRAFs)是一类具有重要功能的胞内信号传递蛋白,广泛参与了如TNFR、TLR、NLR、RLR等多条免疫通路。介导免疫、胚胎发育、应激反应、骨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β-arrestins是一类支架蛋白,在各组织中广泛存在,能与许多蛋白结合从而激活或抑制NF-κB、JNK、ERK等途径,在细胞趋化、转移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角帆蚌是重要的淡水育珠蚌,在养殖过程中常因细菌、病毒感染和插核排异反应而导致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展开对TRAFs基因家族和β-arrestins研究,有利于丰富贝类免疫学知识和养殖业健康发展。1、根据三角帆蚌转录组文库筛选,利用RT-PCR克隆出HcTRAF2、HcTRAF3、HcTRAF3B、HcTRAF4 和 HcTRAF7 基因的 cDNA 全长序列,分别编码562、431、384、464和600个氨基酸。通过对氨基酸序列预测发现HcTRAF2和HcTRAF3都含有1个环指结构域、1个锌指结构域和1个卷曲螺旋结构和1个MATH域。HcTRAF3B存在1个卷曲螺旋结构和1个MATH域。HcTRAF4包含1个环指结构域、两个锌指结构域、1个MATH域和1个核定位信号。HcTRAF7包含1个环指结构域、1个锌指结构域和1个卷曲螺旋结构和7个连续的WD40结构域。同时还克隆出Hcβ-arrestin1的cDNA全长序列,编码433个氨基酸,预测发现包含Arrestin-N和Arrestin-C保守结构域。HcTRAFs与其它物种TRAFs的同源性为24%-71%,Hcβ-arrestin1与其它物种β-arrestin1同源性为26%-88%。2、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cTRAFs和Hcβ-arrestin1在三角帆蚌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HcTRAF2、HcTRAF3、HcTRAF3B和Hcβ-arrestin1都在肝胰脏中表达量最高,而HcTRAF7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所有基因都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低。3、用脂多糖(LPS)、肽聚糖(PGN)和聚肌胞(polyI:C)刺激后,在肝胰脏和鳃中,与对照组相比 HcTRAF2、HcTRAF3、HcTRAF3B和Hcβ-arrestin1表达量都出现显着上调,而HcTRAF7则都出现显着下降。且Hcβ-arrestin1与HcTRAF6的变化趋势呈线性关系。4、表达纯化HcTRAFs和Hcβ-arrestin1原核重组蛋白。GST-pulldown实验证明GST-Hcβ-arrestin1与His-HcTRAF6可在体外结合,缺失RING结构域或同时缺失RING结构域和MATH结构域的His-HcTRAF6重组蛋白都可以与GST-Hcβ-arrestin1在体外结合,而其他His-HcTRAFs重组蛋白则都不与GST-Hcβ-arrestin1在体外结合。构建Flag-β-arrestin1和GFP-TRAF6真核质粒,与NF-kB荧光报告质粒共转入人胚肾细胞(HEK-293T),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仅过表达HcTRAF6会促进NF-kB报告质粒的活性,仅过表达Hcβ-arrestin1则不会影响NF-kB报告质粒的活性,但同时过表达HcTRAF6和Hcβ-arrestin1,NF-kB报告质粒的活性低于仅过表达HcTRAF6组,证明HcTRAF6和Hcβ-arrestin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了下游NF-kB的活性。

王越[5](2020)在《果蝇Tap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筛选果蝇Tap蛋白的互作因子,探索tap基因在果蝇神经发育中的调节机制。方法:(1)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p转基因果蝇品系中HA标签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A标签在tap转基因果蝇体内表达模式是否正确;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ap-HA蛋白其大小是否正确,并据此判断HA标签是否正常工作。(2)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检测Tap-HA标签靶蛋白的表达使用IP级别的HA抗体识别并拉取果蝇胚胎全蛋白中与Tap-HA互作的蛋白,然后用HA标签抗体再次检测Co-IP后的标签靶蛋白。(3)质谱鉴定并筛选与Tap-HA蛋白相互作用的因子利用质谱仪LC-MS/MS鉴定通过Co-IP获得的与Tap-HA相互作用的蛋白液成分,再通过数据库分析,文献检索与标签靶蛋白Tap-HA相互作用的蛋白,并按照细胞定位,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等注释分类,进一步筛选可能与Tap互作的蛋白。结果:(1)利用免疫荧光染色HA标签,发现在果蝇胚胎13期腹部神经索有Tap-HA标签绿色荧光信号;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约在45KDa处可见一个清晰的目的蛋白条带。(2)免疫共沉淀后的电泳银染结果提示IP实验组蛋白显着富集,有多条蛋白分离条带,肉眼可观45KDa处有一条清晰条带,Ig G对照组可见数条分离蛋白条带,Input组蛋白条带最多,在45KDa处可看到清晰条带。此结果表明CoIP成功的富集到与靶蛋白互作的蛋白。(3)质谱仪LC-MS/MS的鉴定结果:实验IP组鉴定到535个蛋白,IgG组鉴定到458个蛋白。其中,两组样品同时鉴定到相同蛋白255个,Ig G样品组、IP样品组分别鉴定到的差异特有蛋白质数分别是203、280个;通过生信分析,筛选出与靶蛋白互作的候选因子Nerfin-1,Da,Beag,Nab2,Pnuts,Taf6,If。结论:本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成功的富集到与Tap-HA标签靶蛋白互相作用的蛋白;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鉴定出280个与靶蛋白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对候选蛋白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筛选出Nerfin-1,Da,Beag,Nab2,Pnuts,Taf6,If与Tap相互作用,在tap转录调控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为tap基因功能机制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邹东方[6](2019)在《333例儿童癫痫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与遗传相关的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随访,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分析变异基因与癫痫之间的联系,探讨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探寻癫痫在分子遗传学水平的病因学机制,为明确诊断、精准治疗、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集与遗传相关的癫痫病例333个家系样本,建立完整的家系及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WGS及Sanger验证进行基因检测,分析333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治疗、预后及基因型。结果:1、多数难治性癫痫及具有遗传背景的癫痫患儿起病年龄较小,65%于1岁以内起病,男女比例为1.45:1,30%有两种以上临床发作形式。癫痫综合征分类有West综合征71例,大田原综合征21例,Dravet综合征11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10例,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7例,DOOSE综合征1例,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1例,及未分类不明原因癫痫性脑病48例等。2、25%患儿合并有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畸形,其中5%存在多发畸形;头颅影像学结果提示56%患儿存在脑发育畸形、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等表现;81%患儿需要两种及以上抗癫痫药物治疗,20%以上患儿使用了生酮饮食;参照Engel分级,治疗疗效评价Ⅰ级为49%,有效率为67%。3、基因检测结果:158例检出候选致病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186个,15例检出外显子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15个,20例检出大片段CNV20个,候选致病变异检出率为54%,SNV检出率为47%,CNV检出率为10%。71例检出致病/疑似致病SNV 84个,检出率21%,其中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变异45个(54%,45/84)。家系验证:de novo变异46个(55%),遗传变异18个(21%),变异来源不明20个(24%)。变异类型:错义变异104个(56%),无义变异23个(12%),移码变异35个(19%),剪接变异17(9%),其余少量为框内删除或插入、起始密码子变异、终止密码子缺失、内含子变异等共7个(4%)。4、致病/疑似致病变异检出次数在两次以上的基因分别为SCN1A、TSC2、TSC1、GNAO1、WWOX、ZEB2、BCKDK、CDKL5、PAFAH1B1、PCDH19、STXBP1、SUOX,其中变异检出率最高的前三位基因为SCN1A、TSC2及TSC1。5、推测TARS2与癫痫相关,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扩充了该基因的临床表型谱。6、9%患儿有多种基因发现,在两个基因上检出候选致病变异,或者同时检出SNV和CNV。7、本研究多次检出的复发性CNV有17p13.3、16p11.2、15q11.2、7q11.23缺失等。8、发现7q31缺失有癫痫表型,推测该CNV中FOXP2、IMMP2L、KCND2与癫痫相关,可能为该患儿癫痫的参与因素。9、发现无脑回畸形伴癫痫17例,PAFAH1B1基因点变异或缺失占比41%,是引起无脑回畸形伴癫痫的主要遗传因素。10、Mowat-Wilson综合征3例均为无义变异,推测在ZEB2蛋白上截断变异越靠前,蛋白丧失的功能域越多,临床表型越重。11、发现KCNH1、PRKCG、CHRNA2、CTSD等基因与West综合征表型相关。12、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TSC2比TSC1变异引起的临床表型更严重,预后差,基因检测为阴性的患者需注意变异嵌合体可能。13、Dravet综合征临床表型轻重与SCN1A基因变异类型及位置有关,截断变异,或错义变异位于Nav1.1通道孔区及电压敏感区对临床表型的影响较大。14、WGS确诊葡萄糖转运子Ⅰ缺乏综合征1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痫1例,采用相应治疗后显着改善患儿预后。15、两个病例分别发现WWOX基因纯合变异及SUOX基因复合杂合变异,为家长提供遗传咨询及再生育指导。16、79例患儿曾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包检测阴性,WGS检出致病/疑似致病SNV6个,CNV6个,致病变异检出率增加15%。结论:1、本研究候选致病变异(SNV/CNV)检出率为54%,发现了既往未见文献报道的SNV新变异45个,丰富了相关疾病的基因型谱数据库。2、本研究中CNV检出率为10%,提示CNV是癫痫重要的遗传机制之一。3、推测TARS2、FOXP2、IMMP2L、KCND2与癫痫相关,参与了患儿癫痫的发生发展,为疾病的遗传病因研究提供了方向。4、扩充了相关基因的临床表型谱,为疾病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解读提供了临床支持。5、丰富了无脑回畸形、Mowat-Wilson综合征、West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Dravet综合征等疾病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6、通过WGS确诊了某些可治性遗传病,显着改善患儿的预后。7、WGS对疾病预后判断、药物精准治疗及指导再生育具有重要意义。8、对于既往基因检测阴性的病例,本研究中WGS使致病变异检出率增加15%。

林平[7](2019)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双环肽配体》文中研究指明双环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骨架分子,可以用于设计有效的蛋白结合配体以及新型的多肽治疗药物。双环肽主要包括自然界中富含二硫键的多肽以及通过有机小分子交联的合成肽。虽然近年来基于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骨架开发了许多蛋白结合配体,但是由于天然多肽序列的保守性,因此在针对新的靶标蛋白发展结合配体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体外通过有机小分子交联的双环肽的结构刚性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特别是那些缺乏α螺旋、β折叠二级结构以及疏水核心的多肽,这不利于得到与蛋白具有高亲和力的双环肽配体。因此,具有有序的空间结构并且耐受序列改造的新型双环肽骨架分子对于设计有效的蛋白结合配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针对靶标蛋白MDM2筛选后得到了一类具有有序但不规则二级结构的双环肽骨架分子。这些多肽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脯氨酸框架结构,可以指导多肽氧化折叠形成具有一个310螺旋和四个不规则转角的熔环型双环肽。本论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多肽在靶向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中的潜力、环肽限制性结构带来的优势以及环肽药物的发展。其次综述了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的结构特点以及药理活性。然后主要介绍了两种发展新型环肽结合配体的方法:基于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骨架的表位嫁接;构建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针对感兴趣的靶标进行亲和筛选。最后在相关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第二章:通过噬菌体展示双环肽库(骨架序列:GCXCX5CX5C)针对靶标蛋白MDM2进行筛选,实验组单克隆菌落基因测序后得到了一组具有保守序列的多肽。随机挑选部分序列进行体外合成,氧化折叠后通过荧光偏振竞争实验测定双环肽产物与MDM2的结合活性。结果发现这组含有四个半胱氨酸的多肽可以精准配对,生成单一的折叠产物(产率>90%),双环肽产物与靶标蛋白的亲和力都在纳摩尔级别(Ki=62~1450 nM)。第三章:氨基酸突变实验和NMR结构表征揭示了序列中规则嵌入的脯氨酸对半胱氨酸残基的精准配对和最终刚性有序的双环结构具有关键作用。pb-13和pb-18的NMR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构中含有一个310螺旋以及4个不规则的转角。两条双环肽具有相似的构象并展示出整体的结构刚性,刚性结构主要通过两对二硫键,四个主链氢键和保守的脯氨酸共同驱动。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吴凤娟[8](2019)在《PKC/ERK/CREB通路在ERα介导围生期BPA暴露对子代雄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损伤的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围生期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对断乳后4周子代雄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介导的蛋白激酶C/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rotein kinase C/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KC/ERK/CREB)信号通路在BPA暴露致雄性子鼠神经行为功能损伤中的作用,为BPA神经毒性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将怀孕的健康C57BL/6孕鼠(共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饮含1%无水乙醇的水)、低BPA组(饮含0.2 mg/L BPA的水)和高BPA组(饮含2 mg/L BPA的水),每组孕鼠为8只。从妊娠第6 d起,各组孕鼠饮用含不同浓度BPA的水,至哺乳期结束。在子鼠出生后21 d时断乳,断乳后饮用不含BPA的水至断乳后4周,整个过程记录子鼠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观察子鼠有无疾病、感染和死亡现象。取断乳后4周的雄性子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称量脑重和双侧海马重量,计算海马系数。取各组雄性子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海马内ERα、PKC、ERK、磷酸化ERK(phosphorylated ERK,p-ERK)、CREB和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蛋白量。结果:1、各组雄性子鼠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雄性子鼠脑重、海马重和海马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水迷宫实验的学习期,与对照组相比,低和高BPA组雄性子鼠搜索平台的平均距离在第4、5 d显着延长;低BPA组搜索平台的时间在第5 d显着延长,高BPA组搜索平台的时间在第4、5 d显着延长,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记忆期,低和高BPA组雄性子鼠穿过目的象限的次数和停留的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高BPA组雄性子鼠穿过目的象限的次数和停留的时间显着少于低BP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旷场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低和高BPA组雄性子鼠的扶壁站立次数显着减少(P<0.05);低和高BPA组雄性子鼠的中央区停留时间和中央区加速度显着增加(P<0.05)。与低BPA组相比,高BPA组雄性子鼠的扶壁站立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和中央区加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低和高BPA组雄性子鼠的ERα和PKC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高BPA组雄性子鼠ERα和PKC蛋白表达量与低BPA组相比也显着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和高BPA组雄性子鼠p-ERK和p-CREB蛋白表达量以及p-ERK/ERK和p-CREB/CREB比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p-CREB表达呈剂量-反应关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蛋白ERK和CREB表达水平不变(P>0.05)。结论:围生期BPA暴露可造成子代雄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包括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探索行为以及焦虑相关行为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PA暴露降低ERα表达进而抑制PKC/ERK/CREB信号通路传导有关。

李丹[9](2018)在《基于iTRAQ蛋白质组RNA剪接相关蛋白HNRNPs低表达对神经管缺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体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下,人神经管畸形(NTDs)胎儿脑组织蛋白质组的表达变化谱,并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在HTL诱导鸡胚模型和体外高HTL处理的小鼠神经干细胞(NE4C)模型中验证差异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究在高Hcy的NTDs样本中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为临床上预防和降低NTDs缺陷儿的出生提供可能的试验依据。方法:一方面应用已有的人类NTDs库中高Hcy脑组织样本,采用基于质谱的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NTDs胚胎脑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筛选到与NTDs发生相关的RNA结合蛋白,利用质谱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对目标蛋白进行绝对定量以验证其表达差异。另一方面,构建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鸡胚NTDs模型,在E2期进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物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内酯(HTL)的神经沟注射,在胚胎发育的E5时期收集正常组和HTL处理组鸡胚,利用PRM技术对RNA相关蛋白进行绝对定量以验证蛋白在两组中的差异。同时采用RT-PCR验证差异蛋白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验证差异蛋白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另外在体外细胞水平上,应用5mM的HTL处理小鼠神经干NE4C细胞,用RT-PCR验证差异蛋白的mRNA水平,用WB及免疫荧光验证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在人胚胎脑组织中共检测到6076种蛋白。通过对比高Hcy NTDs脑组织样本和正常对照组样本,共发现448个差异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显着改变,其中表达水平上升的有214个,下降的有234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与RNA剪接、核糖体合成、RNA转运、RNA降解、mRNA监管等生物学过程相关,且RNA相关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2)进一步在4例正常和4例NTDs样本中用PRM技术验证了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发现六种蛋白(ALYREF,RBMX,HNRNPA1,HNRNPA3,HNRNPAB,EEF1A1)在NTDs样品中的水平显着降低,这与iTRAQ结果一致。(3)首次应用HTL鸡胚神经沟注射诱导获得鸡胚NTDs模型。(4)在HTL诱导的鸡胚NTDs模型中,经PRM分析,发现与剪接体相关的RNA结合蛋白HNRNPA1和HNRNPAB呈下降趋势,且mRNA表达水平也降低,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证HNRNPA1和HNRNPAB的低表达。(5)在HTL处理的NE4C细胞中,WB提示HNRNPA1和HNRNPAB的表达水平降低且mRNA表达水平也降低,免疫荧光提示HNRNPA1和HNRNPAB的细胞亚定位异常。(6)在NTDs胎儿脑组织中WB显示HNRNPA1和HNRNPAB的表达下降。结论:(1)提示高Hcy通过影响RNA代谢途径的HNRNPA1和HNRNPAB低表达可能是NTDs发生的新机制。(2)0.5mM HTL神经沟注射的新方法成功构建NTDs鸡胚动物模型。

梁慧婷[10](2017)在《乙醛脱氢酶1A2的表达和分布与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神经元的死亡密切相关》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累及脑与脊髓上下运动神经元,以进行性和选择性损伤运动神经元为主要特点的致死性神经变性病。起病隐匿,患者常在3-5年内因呼吸肌麻痹而致死,预后很差,而且目前无针对其特异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力鲁唑是由美国FDA批准的目前唯一在人群中得到证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效的药物,但也只能延缓2-3月的寿命,且耗资巨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大量学者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蛋白进行了研究,但多数是重复性验证研究,已发现的致病蛋白只能解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部分发病机制。找到敏感的疾病相关蛋白,不仅可以达到早期诊断ALS、跟踪疾病进展、评估治疗后的反应的目的以及更好地理解ALS的分子发病机制,同时也为此后进一步阐明SOD1-G93A突变相关ALS的生物通路和分子机制建立基础,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寻找关于ALS的疾病相关蛋白的研究。我们这项研究主要也是寻找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相关的新蛋白。我们前期应用iTRAQ技术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脑和脊髓进行了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出在脑和脊髓中表达均有差异且意义较大的蛋白,然后应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技术对筛选出的蛋白进行探查,分析ALDH1A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中表达和分布的规律,并分析ALDH1A2阳性细胞在神经细胞的共定位。方法:将正常的C57BL/6J小鼠与SOD1*G93A转基因小鼠进行交配繁殖,构建动物模型,用PCR技术检测和筛选SOD1-G93A阳性子代小鼠,采用Western blot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ALDH1A2阳性细胞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单标技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ALDH1A2阳性细胞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ALDH1A2阳性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率进行统计;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分别标记神经元细胞(Fox3/NeuN)、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星形胶质细胞(GFAP)、小胶质细胞(IBA-1),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每一解剖区同时进行双重染色,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染色的阳性细胞叠加成像,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阳性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共定位关系。结果:本研究是首个针对ALDH1A2与ALS相关性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ALDH1A2的前期iTRAQ分析结果本实验室前期iTRAQ分析结果,与正常野生型小鼠相比,ALDH1A2是一种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脑和脊髓中均有表达的差异蛋白,表达水平呈现如下规律:在SOD1-G93A进展组小鼠及正常对照组小鼠脊髓组织中的丰度比为0.63,实验组<对照组;在实验组中,未发病组<进展组<发病组。(2)Western blot的验证结果与前期iTRAQ蛋白组学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即对照组小鼠脊髓中ALDH1A2的表达水平高于实验组小鼠脊髓。(3)免疫荧光双标实验的验证结果观察到ALDH1A2阳性细胞与FOX3/NeuN、IBA1、Oligodendrocyte、GFAP阳性细胞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脊髓灰质内均存在共定位,说明了ALDH1A2能在上述四种细胞中表达。(4)免疫荧光单标实验的验证结果ALDH1A2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脊髓灰质和白质内。疾病作为独立影响因素时,ALDH1A2阳性细胞百分率对照组>实验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节段作为独立影响因素时,ALDH1A2阳性细胞百分率颈段>胸段>腰段,三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两两比较除颈段和胸段相比无明显差异外,颈段和腰段相比、胸段和腰段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区域作为独立影响因素时,白质各区域>灰质各区域,六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灰白质之间两两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年龄作为独立影响因素时,ALDH1A2阳性细胞百分率发病组>进展组>未发病组,三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年龄和疾病因素对小鼠脊髓ALDH1A2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一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均可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结论:ALDH1A2蛋白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脊髓不同解剖区域、不同节段、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和分布规律:ALDH1A2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的脊髓灰质和白质内,当年龄、解剖区域、疾病、节段作为独立因素存在时,均可影响小鼠脊髓ALDH1A2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呈以下规律:对照组>实验组、白质>灰质;年龄和疾病因素对小鼠脊髓ALDH1A2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ALDH1A2阳性细胞与小鼠脊髓的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且主要表达于胞质。在脊髓的一些解剖区域可能发生了阳性细胞再分布现象,但未检测到其在不同神经细胞中的再分布。ALDH1A2可能是ALS的疾病相关蛋白。

二、新蛋白可治硬化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蛋白可治硬化症(论文提纲范文)

(1)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肾虚瘀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DKD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
    2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2.1 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发病机制
        2.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
    3 DKD与HIF-1α的相关性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剔除、脱落标准
        3.4 终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临床症状
        5.2 实验室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6.2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性别与年龄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 两组的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选题的依据
        1.1 消渴病肾病与散膏之关系
        1.2 消渴病肾病之毒邪、虚损理论
        1.3 消渴病肾病之微型徵瘕
    2 消渴病肾病(肾虚瘀毒证)治疗原则
        2.1 温肾
        2.2 通络
        2.3 解毒
    3 方药分析
    4 体会
    5 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谷氨酸/天冬氨酸选择性探针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氮杂环丙烯结构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初步验证
    2.1 基于氮杂环丙烯结构的探针设计合成
    2.2 探针稳定性及反应性考察
    2.3 探针与多肽修饰考察
第三章 探针对酸性氨基酸残基选择性修饰研究
    3.1 探针在纯蛋白水平的修饰研究
    3.2 探针在活细胞水平的修饰研究
    3.3 定量评估探针修饰残基的反应及功能性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试剂
    4.2 细胞培养与蛋白提取
    4.3 化学实验
    4.4 生物学实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生物质谱
附录2 化合物核磁图谱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三角帆蚌TRAF家族基因的克隆及与β-arrestin蛋白互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TRAF基因研究背景
        1.1.1 TRAF基因的发现
        1.1.2 TRAF基因的结构特征
    1.2 TRAFs介导的TNFR超受体家族免疫途径
    1.3 TRAFs介导的固有免疫途径
        1.3.1 TRAFs介导TLR途径
        1.3.2 TRAFs介导NLR途径
        1.3.3 TRAFs介导RLR途径
    1.4 TRAFs在水生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5 β-arrestins研究进展
        1.5.1 β-arrestins的结构功能
        1.5.2 β-arrestins的抑制炎症作用
        1.5.3 β-arrestins的促炎症作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三角帆蚌TRAF家族基因的克隆及与β-arrestin蛋白互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菌种、质粒载体和细胞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引物表
        2.1.6 HcTRAFs和Hcβ-arrestinl基因的克隆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2.1.9 原核表达
        2.1.10 检验Hcβ-arrestin1与HcTRAFs的相互作用
        2.1.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2.2. 结果
        2.2.1 总RNA的提取
        2.2.2 HcTRAFs和Hcβ-arrestin1全长基因克隆
        2.2.3 各基因的全长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2.2.4 氨基酸序列比对
        2.2.5 系统进化分析
        2.2.6 组织表达
        2.2.7 LPS、PGN和polyI:C刺激后各基因的表达变化
        2.2.8 原核表达和纯化
        2.2.9 Hcβ-arrestin1与HcTRAFs的相互作用
        2.2.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2.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果蝇Tap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Ngn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1.1.1 Ngn基因家族的基本分类及主要特征
        1.1.2 Ngn的主要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
        1.1.3 Ngn的作用特点及功能
        1.1.4 结论与展望
    1.2 蛋白互作的研究方法
        1.2.1 酵母双杂交技术
        1.2.2 Pull-down技术
        1.2.3 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
    1.3 黑腹果蝇的简介
        1.3.1 黑腹果蝇生长发育过程
        1.3.2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研究基因功能的优势
第2章 前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果蝇品系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果蝇胚胎的收集
        3.2.2 免疫荧光染色
        3.2.3 Western blot
        3.2.4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3.2.5 Co-IP后检测HA抗体
        3.2.6 蛋白胶还原烷基化和酶解后的处理
        3.2.7 蛋白酶解多肽的LC-MS/MS的鉴定
        3.2.8 Proteinpilot检索
第4章 结果
    4.1 转基因加标签果蝇构建的检测
        4.1.1 转基因加标签果蝇胚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4.1.2 Western blot检测Tap-HA标签靶蛋白及标签抗体的结果
    4.2 免疫共沉淀筛选互作蛋白
        4.2.1 Tap-HA免疫共沉淀产物SDS-PAGE的银染图谱
        4.2.2 免疫共沉淀后HA抗体检测
    4.3 质谱鉴定结果及分析
        4.3.1 蛋白还原烷基化和蛋白酶解后多肽的LC-MS/MS的鉴定结果的统计
        4.3.2 蛋白样品间比较
        4.3.3 质谱鉴定蛋白质的相关信息
第5章 讨论
    5.1 加标签转基因果蝇品系HA标签检测
    5.2 免疫共沉淀筛选与标签靶蛋白互作蛋白
    5.3 质谱鉴定互作蛋白并初步筛选
    5.4 问题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补充材料一:arm载体构建与gRNA设计
    补充材料二:Donor构建与测序结果
    补充材料三:分子鉴定方案
    补充材料四:分子鉴定测序比对结果
    补充材料五:技术路线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333例儿童癫痫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333 例儿童癫痫临床表型特征、治疗及预后随访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表型信息采集
        1.3 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型资料
        2.3 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癫痫的病因学诊断
        3.2 癫痫的临床治疗与预后
    4 结论
第二部分 333 例儿童癫痫全基因组测序及表型-基因型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全基因组测序
        1.3 基因标准化信息分析流程
        1.4 基因解读标准化流程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2.2 无脑回畸形伴癫痫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结果
        2.3 Mowat-Wilson综合征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结果
        2.4 WS与OS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结果
        2.5 TSC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结果
        2.6 DS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结果
        2.7 葡萄糖转运子Ⅰ缺乏综合征和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2.8 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癫痫与SNV
        3.2 癫痫与CNV
        3.3 无脑回畸形伴癫痫
        3.4 MWS伴癫痫
        3.5 WS与OS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3.6 TSC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3.7 DS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3.8 其他
    4 结论
展望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综述 无脑回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双环肽配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
        1.2.1 二硫键桥连的双环肽
        1.2.2 动物防御素
        1.2.3 具有半胱氨酸结基序的环肽
    1.3 基于自然界环肽骨架的分子嫁接
        1.3.1 分子嫁接提高稳定性
        1.3.2 分子嫁接增强亲和力
        1.3.3 分子嫁接促进胞内递送
        1.3.4 分子嫁接改善口服活性
    1.4 噬菌体展示技术
        1.4.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概述
        1.4.2 噬菌体展示单环肽库
        1.4.3 噬菌体展示双环肽库
        1.4.4 噬菌体展示天然环肽库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噬菌体展示双环肽库针对靶标蛋白MDM2进行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溶液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MDM2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2 以MDM2为靶标蛋白的噬菌体筛选
        2.3.3 ELISA实验鉴定噬菌体单克隆与MDM2的结合
        2.3.4 单克隆菌落的基因测序
        2.3.5 多肽氧化折叠
        2.3.6 荧光偏振竞争实验测定双环肽与MDM2的亲和力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附录
第三章 双环肽的性质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b-13和pb-18脯氨酸突变肽的氧化折叠
        3.3.2 pb-13和pb-18双环肽结构的表征
        3.3.3 鉴定脯氨酸对多肽构象的影响
        3.3.4 序列分析
    3.4 小结
    第三章 附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奖励
致谢

(8)PKC/ERK/CREB通路在ERα介导围生期BPA暴露对子代雄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损伤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1 实验动物
        2.2.2 染毒和分组
        2.2.3 BPA配制方法
        2.2.4 样本采集及处理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雄性子鼠神经行为功能测定
        2.3.2 雄性子鼠海马组织ERα、PKC、ERK、p-ERK、CREB、p-CREB蛋白含量的测定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围生期暴露BPA对雄性子鼠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
    3.2 围生期暴露BPA对雄性子鼠脑重、海马重及海马系数的影响
    3.3 围生期暴露BPA对雄性子鼠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3.3.1 围生期暴露BPA对雄性子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3.3.2 围生期暴露BPA对雄性子鼠探索和焦虑行为的影响
    3.4 围生期暴露BPA对雄性子鼠海马组织ERα、PKC、p-ERK、ERK、p-CREB、CREB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基于iTRAQ蛋白质组RNA剪接相关蛋白HNRNPs低表达对神经管缺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10)乙醛脱氢酶1A2的表达和分布与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神经元的死亡密切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肌萎缩侧索硬化概述
        1.1.1 临床表现
        1.1.2 诊断
        1.1.3 病因和治疗
    1.2 人类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疾病相关蛋白
        1.2.1 人体体液里的疾病相关蛋白
        1.2.2 人体组织里的疾病相关蛋白
    1.3 SOD1-G93A转基因小鼠及其疾病相关蛋白
    1.4 ALDH1A2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潜在相关性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筛选
        2.2.2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探究ALDH1A2在小鼠脊髓中的表达
        2.2.3 免疫荧光法分析ALDH1A2在小鼠脊髓中的表达和定位
        2.2.4 统计分析和图像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转基因小鼠的筛选检测结果
    3.2 差异蛋白ALDH1A2的前期iTRAQ分析结果
    3.3 ALDH1A2半定量分析结果
    3.4 ALDH1A2阳性细胞在小鼠脊髓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3.4.1 ALDH1A2阳性细胞在小鼠脊髓中的分布特征
        3.4.2 ALDH1A2阳性细胞在小鼠脊髓中分布的影响因素
    3.5 ALDH1A2与神经细胞共定位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ALDH1A2及其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
    4.2 ALDH1A2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相关性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新蛋白可治硬化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肾虚瘀毒证)的临床研究[D]. 陈艳冬.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谷氨酸/天冬氨酸选择性探针的发展与应用[D]. 胡俊. 暨南大学, 2020(03)
  • [4]三角帆蚌TRAF家族基因的克隆及与β-arrestin蛋白互作[D]. 胡宸曦. 南昌大学, 2020(01)
  • [5]果蝇Tap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D]. 王越.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333例儿童癫痫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 邹东方. 暨南大学, 2019(01)
  • [7]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双环肽配体[D]. 林平. 厦门大学, 2019(07)
  • [8]PKC/ERK/CREB通路在ERα介导围生期BPA暴露对子代雄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损伤的机制探讨[D]. 吴凤娟.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基于iTRAQ蛋白质组RNA剪接相关蛋白HNRNPs低表达对神经管缺陷的影响[D]. 李丹. 潍坊医学院, 2018(04)
  • [10]乙醛脱氢酶1A2的表达和分布与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神经元的死亡密切相关[D]. 梁慧婷. 南昌大学, 2017(04)

标签:;  ;  ;  ;  

新蛋白质可以治愈硬化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