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技法》(七)——亭与亭

《园艺技法》(七)——亭与亭

一、《造园手法》(之七)——亭榭廊轩(论文文献综述)

邓璐[1](2020)在《园中之园静心斋——从北海静心斋谈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北海公园的静心斋原是一座清代建造的皇家园林,后经修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处别致的公园景观。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建筑和景观园林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构筑物和植被景观。对历史建筑和园林景观的保护及再利用不仅能够保留所处城镇街道的城市空间格局,保留城市文脉和社会共同记忆,更能够保存住中国特有的建筑和园林景观文化。文章通过北海公园静心斋的保护与利用,探究历史建筑和园林景观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及其积极意义。

孙佳丰[2](2020)在《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文中研究表明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西苑北海经历了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变迁过程,它包容了北京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记录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北海公园体现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历史传承与共时融合,是北京历史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缩影,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北海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视角着手,融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利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北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北海的发展历史,介绍北海的空间布局,并分析北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北海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与内涵。在全面把握北海公园历史面貌的同时,关注园林文化空间的动态性,从空间主体、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方面,论述北海公园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属性变化,并据此阐释北海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接着,从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空间环境利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分析北海公园对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北海文化空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关注其如何实现建筑景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并论述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然后,从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北海公园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讨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对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尊重空间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利用,在挖掘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空间的文化功能,才能将深厚的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邹林海[3](2017)在《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宗教文化自由政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寺庙园林是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隶属于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为园林文化的传承及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扬州寺庙园林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造园艺术而着称于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和综合价值出发,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全新的角度对扬州寺庙园林开展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彰显扬州寺庙园林的造园风格和价值地位,给今后寺庙园林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查阅历史书籍和文献综述,全面剖析研究扬州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其风格形成与营造特色的影响因子,并选取大明寺、天宁寺、琼花观、高旻寺、仙鹤寺、文峰寺等6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现场调研,分别记录总结其历史概况、现状和造园特色。其次,综合上述研究,从选址、掇山理水、建筑、植物、意境营造等造园要素出发总结归纳扬州寺庙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分析总结了扬州寺庙园林的综合价值,得出扬州寺庙园林综合价值排序依次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指标层中排名前五的重要因素是: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教育性>意境美;问卷打分评价后6个寺庙园林的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高旻寺>大明寺>天宁寺>琼花观>仙鹤寺>文峰寺。最后,分析总结了扬州寺庙园林保护存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量化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以期能够为今后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提供参考性建议。

刘林炼[4](2015)在《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等建设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重庆市主城九区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公园景观环境的打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景观墙体的景观化设计也成为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重点。在重庆特有的山—水—城景观环境格局下,公园中任何一个场地切面、壁崖等都可能成为景观中的重要视面,其对公园景观环境的详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景观墙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元素,从其构成、空间、文化承载、微环境融合等多方面考虑,其在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景观墙体景观设计中,如何有效运用现有场地断面或新增景观墙体营造舒适、怡人的环境空间?如何提高公园景观墙体的地域性特征展现?如何评价、加强景观墙体与周边环境的景观性融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针对单一的景墙、景观挡土墙研究较多,但针对重庆山地城市公园这一特殊地域环境背景下的景观墙体研究较少。本文以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相关属性设计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重庆市主城九区114个山地城市公园内景观墙体的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构建一套景观墙体环境融合性评价体系。旨在使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在满足人们使用以及空间视觉环境需求的同时能与环境更加的密切融合,突显其地方特色和人文关怀,为营造重庆地域性景观墙体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景观墙体的功能角度切入,挖掘了墙体的环境“过渡”、边缘空间、视觉主导、行为引导、文化承载、符号展现、环境营造等功能作用,运用多基础学科对景观墙体的设计进行理论研究。(2)提出了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设计时,其物质属性、空间结构属性、墙面装饰内容、以及与园林景观要素的结合等几方面的设计理论与手法。(3)总结提取出重庆市主城区山地城市公园中景观墙体文化属性特征,从其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特征两方面出发,概括出重庆市地域文化特征。与此同时,总结归纳景观墙体常见文化表现种类,并从设计角度出发总结出景观墙体文化表达常用设计手法。其文化表达技法主要存在遗留文化墙体的保留与完善、人文风俗等文化典故的画面及文字的抽取与再现、象征与隐喻,以及文化景观元素的对比与融合,生态与科技等。(4)在景观墙体相关理论研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归纳出重庆山地城市公园中景观墙体物质属性、空间形态、墙面装饰内容、组景形式以及文化地缘性表达等相关方面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频率,将抽象理论量化处理,科学理性的总结出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设计系统性特征,分析其主要的设计手法、运用形式等。(5)公园中景观墙体与环境的融合协调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理论与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视觉环境融合性角度出发,建立一套景观墙体景观视觉融合性评价体系。从景观墙体自身内部融合、与环境空间的外部融合、以及景观墙体在微环境中的整体美学评价三个指标出发,将景观墙体中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景观墙体景观视觉融合性设计中的重要指标,并以实际案例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在具体的景观墙体设计过程中能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实践,增强其与整体环境的景观视觉融合性。

胡洁[5](2015)在《山水城市·梦想人居——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现代人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居住在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大规模城市化热潮,城市化给人类带来进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城市病、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使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模式和途径。1山水城市产生背景"山水城市"的概念是由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1990年7月31日,钱老在给清华大

卞晓俊,姚海容[6](2012)在《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海外建筑市场的扩展,我国特色建筑文化影响面逐渐延伸。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在合理划分住区功能区的基础上,以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及人文风俗为规划总框架,加以我国传统建设形式,如四合院形式使住区组团式分布而利于分期开发,体现秩序感;江南园林形式增加住区景观层次感,与印度神庙的合理搭配满足住民的信仰需求等;针对住区居民交往需求,构建交流空间网络。这一规划设计手法将该住区建设成具有中印"龙象之合"特色的舒适园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播。

李日中[7](2011)在《江南园林‘借景’法则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文中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打破了建筑的水平延展趋势。中国的总人口在不断增多和聚集,大部分的人口都涌向了各个大中型城市。曾经带给人类许多生活乐趣的传统园林,如今已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方式,因为私家园林在给予人们生活乐趣及情感表达的同时也占据了城市的空间和资源。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在保持密度的前提下,让古典园林的优秀元素得以生存或在运用,使之获得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延续。如何将园林的大空间意境引入到小空间的室内设计中,将是一个漫长而有价值的探索过程。而把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情趣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将会是许多优秀设计师的设计之源。通过本课的研究更利于设计师在今后的设计中应用中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优秀的设计文化继承和发扬。江南园林的借景法则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是多方面的,借景法则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更是这个时代是缺少的,也是当下我们室内设计师最需要借鉴的法则。近年来园林艺术的再次兴起,并被世界范围内的室内设计师们所广泛关注,特别是当代实用建筑主义的产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室内中空间美学的开发与研究,我们都知道如果人类还是这样不顾一切的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惜用生命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话,那我们最终将是得不偿失。自然和文化向来是分不开的也是不能分开的。室内空间一般都不会很大,因此更应该要从拓展室内空间环境出发,利用园林借景法则,以植物与空间为主进行开发和布置,借室内空间外部的景或物以及空间。园林内容可简可繁,可大可小,而室内空间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布置和设计。把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借景法则运用到当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分析和解决原来室内空间设计较单一的关系和问题,让古典园林的优秀元素得以生存或再运用,使之获得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延续。

贾玲利[8](2009)在《四川园林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此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四川园林成果丰硕,具有历史悠久、典雅大方的独特风格,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园林。但是目前,对四川园林的研究成果很少,更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过系统研究。长期以来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其在中国园林体系当中地位的缺失,也为四川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了困惑。本文经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和现存园林实例的调研,系统论述了四川园林的起源及其在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至清初、清中期、近现代八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得出了四川园林的发展分期。由于鸦片战争以后,四川园林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内容庞杂,且目前对四川近现代园林研究较多,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四川园林。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献分析和考古资料比对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园林的起源的一种可能性,即是在古蜀国的杜宇王时期,其园林形式是王族园囿。2.经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和现存实例的调研,论述了四川园林的发展分期:①先秦时期是四川园林的萌芽期。先秦四川园林有王族园囿和墓园两种形式,目前文献可考的两处王族园囿是羊子山园囿和南中园囿。现存最早的四川园林是武担山王族墓园。园林动物和植物是先秦时期四川园林的两大要素。②秦汉三国时期是四川园林的发展期。秦汉三国园林类型主要有宫室园林、豪族庄园、寺观园林、墓园。宫室园林多为秦之时筑城取土而成的池沼改建而成,具有蓄水、养殖、观景的多重作用;豪族庄园以农业种植为主,近年出土的画像砖显示了当时的庄园胜景;陵园较先秦时期有所发展,植物仍然是主要元素;这一时期四川园林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寺观园林的产生,但其形式尚较简单。③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四川园林发展的滞缓期。由于两晋南北朝四川战乱较多,经济文化较之前朝没有太大进展,园林亦发展缓慢,无可称道之处。④隋唐五代时期是四川园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这个时期的四川园林类型丰富,寺观园林和官署园林占据了主要地位。隋唐寺观园林开始向偏僻的山地发展,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青城山道教建筑群是其典型代表;隋唐五代,四川有多位文化名人到此宦居或游学,如杜甫、李德裕、韦庄等,特别是“花间派”文学在四川的广泛传播,这直接促进了四川园林的发展,提升了其文化品质,四川园林也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期。隋唐官署园林修建盛行,四川亦修建了如新繁东湖、广汉房湖这样的优秀官署园林。⑤宋元时期是四川园林发展的平稳期。盛唐之后,四川经济文化各方面仍然延续前朝盛景,尤其是成都平原经济繁荣,游玩之风盛行,带动了四川园林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宫苑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发展。宋代,四川尊孔重儒之风渐盛,修建了多座文庙,随之产生了文庙园林,四川园林类型更加丰富。⑥明至清初是四川园林发展的转折期。明末的战火使四川人口锐减,很多宫观、园林毁于大火,四川园林经受了自产生以来最大的一场灾难。明至清初,四川园林进入了从盛期到衰败再逐渐走向重建的转折期。⑦清中期是四川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清中期以来,四川经济逐渐复苏,很多战乱中毁坏的园林开始重建,建设类型最多的属寺观园林、名人纪念园,代表园林有文殊院、杜甫草堂、望江楼、桂湖、峨眉山多座佛教寺院等;此外,随着清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发展,四川园林出现了新的类型,即书院园林;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促生了清中期四川会馆建设的兴盛,也产生了会馆园林。现存会馆园林代表有自贡西秦会馆、洛带广东会馆。清中期,四川园林从类型和数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风格逐渐趋向成熟,进入其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⑧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有资本主义文化侵入,又有民主共和思想的兴起,直到上世纪末现代西方景观理论的引入,四川园林进入了多元共生的发展时期,其类型以城市公共园林为主。3.比较了四川园林与中国园林发展脉络的异同。隋唐之前的四川园林发展基本与中国园林大系统的发展历程一致,但是在隋唐五代之后,四川园林经历了两宋元时期一段稳定的发展期之后,遭受了明末战火的毁坏,对四川园林形成了重创;而中国园林则在盛唐大发展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李昂[9](2009)在《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特色研究及其现当代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绿色启示”,探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构、意境、规律以及审美文化心理都急切的需求一种富有时代生命力的能量,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进一步完善,为现代景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巴蜀园林就是这一巨大的能量资源之一。巴蜀园林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之内,其中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是其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系,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虽历经岁月流逝与演变,却不曾消失,反而散发着愈发旺盛的强大生命力。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园林风格,其因地制宜、发挥微气候生态原理、节约能源、本土化用材以及浓厚文化辐射力等各方面都显示出其可供现当代景观设计汲取经验的宝贵财富。本文以巴蜀名人纪念园林为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对巴蜀名人纪念园林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首先从历史考证的角度分析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足迹,进而从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重点归纳出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空间格局,竖向分析,路径设置,空间转换,植物精神等诸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现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沈福煦[10](2002)在《《造园手法》(之七)——亭榭廊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园林建筑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变化与统一。变化者,楼、堂、馆、斋、亭、榭、廊、轩等,各有其特征,可谓类型多样,但论其形式,却是统一的。例如苏州留园,其中建筑类型几乎应有尽有,但形式十分统一,都

二、《造园手法》(之七)——亭榭廊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园手法》(之七)——亭榭廊轩(论文提纲范文)

(1)园中之园静心斋——从北海静心斋谈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精巧别致——静心斋景观特色
    1.1 平面空间布局
    1.2 山、水、树与建筑有机结合
2 对历史建筑和景观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3 历史建筑和园林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社会价值
结语

(2)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第一章 北海御苑的历史与格局
    第一节 北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海的地理空间
    第三节 北海的空间文化
        一、神话思维: 一池三山
        二、道教哲学: 阴阳平衡
        三、儒家思想: 礼乐复合
        四、佛教文化: 神圣空间
第二章 御苑到公园的空间变迁
    第一节 北海的“公园化”
    第二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一、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二、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结合
        三、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
第三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园林景区的保护与整治
        一、古建及文物的修葺与维护
        二、园容及生态的管理与保护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一、建筑空间环境
        二、人文空间环境
        三、生态空间环境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民族传统活动
        一、民俗节日活动
        三、民间传说故事
第四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建构理念
    第一节 古典造园艺术的保护传承
        一、承袭皇家园林的艺术精华
        二、珍藏中华文明的非凡成就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 古都历史变迁的足迹记录
        二、延续历史文脉与名城风貌
        二、见证历史兴衰与社会变迁
        三、保存城市古韵与文化记忆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
        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空间
        三、展现多元包容民族性格的载体
第五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一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分析
        一、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第二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探讨
        一、立足空间整体,保护文化遗存
        二、明确空间定位,坚持文化特色
        三、挖掘空间内涵,发挥文化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动态及分析
        1.3.1 历史文献的记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扬州寺庙园林概述
    2.1 寺庙园林的相关理论
        2.1.1 寺庙与寺庙园林的概念
        2.1.2 寺庙园林的分类与特点
    2.2 扬州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
        2.2.1 扬州寺庙园林的起源期——东汉
        2.2.2 扬州寺庙园林的发展期——唐代至元代
        2.2.3 扬州寺庙园林的繁盛期——明清时期
        2.2.4 扬州寺庙园林的衰落期——清末民初
    2.3 扬州寺庙园林营造的影响因素
        2.3.1 宗教文化
        2.3.2 盐商文化
        2.3.3 传统礼制思想
        2.3.4 传统风水理论
        2.3.5 扬州地域文化
    2.4 扬州部分现存寺庙园林概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扬州寺庙园林案例分析
    3.1 大明寺
        3.1.1 大明寺概述
        3.1.2 大明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1.3 大明寺的园林环境及造园特色
    3.2 天宁寺
        3.2.1 天宁寺概述
        3.2.2 天宁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2.3 天宁寺的园林环境及造园特色
    3.3 高旻寺
        3.3.1 高旻寺概述
        3.3.2 高旻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3.3 高旻寺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4 琼花观
        3.4.1 琼花观概述
        3.4.2 琼花观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4.3 琼花观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5 文峰寺
        3.5.1 文峰寺概述
        3.5.2 文峰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5.3 文峰寺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6 仙鹤寺
        3.6.1 仙鹤寺概述
        3.6.2 仙鹤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6.3 仙鹤寺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
    4.1 选址
        4.1.1 位于城市街巷
        4.1.2 巧借自然地貌
        4.1.3 重视水路交通
    4.2 掇山理水
        4.2.1 石材选择多样,特点鲜明
        4.2.2 叠山技艺高超,配置手法精妙
        4.2.3 理水形式丰富,功能性强
    4.3 建筑
        4.3.1 建筑的类型与布局
        4.3.2 建筑的外观与尺度
        4.3.3 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
    4.4 植物
        4.4.1 植物的选择
        4.4.2 植物的配置方式
        4.4.3 花木和盆景
    4.5 意境营造
        4.5.1 空间布局
        4.5.2 匾额楹联
        4.5.3 宗教小品
        4.5.4 文人诗词
        4.5.5 历史传说与人文故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扬州寺庙园林综合价值评价
    5.1 评价对象
    5.2 评价分析方法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3 数据采集与整理
    5.3 评价体系建立
    5.4 权值确定
        5.4.1 构造判断矩阵
        5.4.2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5.4.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4.4 权重结果分析
    5.5 调研对象的评分
        5.5.1 问卷制作与发放
        5.5.2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5.3 评分结果
        5.5.4 评分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6.1 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现状
    6.2 扬州寺庙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6.2.1 园林保护和城市发展需求的矛盾
        6.2.2 缺乏整体规划、后期维护不力
        6.2.3 园林价值体现不足,宗教氛围不够浓厚
    6.3 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6.3.1 加强研究,科学保护
        6.3.2 合理定位,充分体现宗教文化内涵
        6.3.3 完善法律体系,落实保护主体责任
        6.3.4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可持续保护
        6.3.5 加强防火与火灾救援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项目

(4)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功能属性
    2.1 环境营造
    2.2 视觉主导
    2.3 行为引导
    2.4 文化承载
    2.5 句法展现
    2.6 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物质空间属性
    3.1 物质属性设计
    3.2 空间结构属性设计
    3.3 墙面装饰内容设计
    3.4 景观墙体与要素的结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文化属性
    4.1 重庆市地域文化
    4.2 景观墙体文化表达种类分析
    4.3 景观墙体文化表达技法
    4.4 景观墙体地域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现状调查分析
    5.1 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调查范围与方法
    5.2 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调查统计情况分析
    5.3 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特征性总结
6 景观墙体景观视觉融合性评价
    6.1 评价体系的建立
    6.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6.3 重庆巴文化公园入口广场景观挡土墙视觉融合性评价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对设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5)山水城市·梦想人居——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山水城市产生背景
    1.1 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
    1.2 中国城市发展缺乏地域特色
    1.3 城市病的爆发
2 中国山水文化思想源流
    2.1 对山水的敬畏和崇拜
    2.2 对山水文化的阐述
    2.3 山水独立审美思想的形成
    2.4 山水的艺术表现与再创造
3 中国古代城市与园林对山水城市的启示
    3.1 古代山水城市典范
    3.2 古代山水园林范例
4 山水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4.1 山水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4.2 最佳的“山水城市”模式
5 山水城市理论实践
    5.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5.2 铁岭凡河新城核心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3 唐山南湖生态城规划设计
    5.4 辽宁阜新玉龙新城段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5.5 葫芦岛龙湾中央商务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6 昆明草海北部片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6 结语

(6)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住区规划结构
    2.1 功能分区
    2.2 住宅组团规划结构
3 住区中印文化交融
    3.1 四合院
    3.2 江南园林
    3.3 印度教神庙
4 住区交往空间
5 住区气候应对
6 结语

(7)江南园林‘借景’法则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江南私家园林
    2.1 江南园林的概述
        2.1.1 江南园林的历史简述
    2.2 江南私家园林造景的显着特点
        2.2.1 重视自然美
        2.2.2 追求曲折多变
        2.2.3 崇尚意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园林空间的借景法则
    3.1 江南园林空间借景法则的概述
    3.2 江南园林借景法则的意境营造
        3.2.1 诗情画意
        3.2.2 以人为本
        3.2.3 宛自天开
        3.2.4 设计先行
        3.2.5 动静虚实
    3.3 江南园林‘借景’设计法则的分析
        3.3.1 借景的缘由
        3.3.2 借景的种类
        3.3.3 借景的方法
        3.3.4 借景的内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南园林借景法则在当代的运用
    4.1 借景法则的运用原则
        4.1.1 室内空间布局构图
        4.1.2 室内空间隔墙及其隔断
        4.1.3 室内空间光色处理
    4.2 运用案例解析
        4.2.1 建筑室内空间
    4.3 院落式住宅室内空间—以万科第五园为例
    4.4 都市高层家居室内空间‘
    4.5 度假休闲别墅室内空间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四川园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传统园林研究现状
        1.2.2 四川园林及四川园林发展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3.2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1.3.3 研究方法与表述形式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先秦时期的四川园林
    2.1 历史背景概述
    2.2 四川园林的起源
    2.3 古蜀王族园囿
    2.4 古蜀大石文化
    2.5 武担山王室墓园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四川园林
    3.1 历史背景概述
    3.2 既丽且崇成都城
        3.2.1 秦王朝大规模修建活动
        3.2.2 成都城池的修建
    3.3 居有良田广宅的四川豪族庄园
        3.3.1 秦汉园圃业的兴盛
        3.3.2 自给自足经济体系下的四川庄园
        3.3.3 豪族庄园特点
        3.3.4 卓王孙家庄园
    3.4 陵园
        3.4.1 汉室广修陵墓之大业
        3.4.2 四川秦汉三国时期的陵园
        3.4.3 植物在陵园中的重要作用
        3.4.4 刘备陵园
        3.4.5 蒋琬陵园
    3.5 初露端倪的寺观园林
        3.5.1 古蜀仙道与道教
        3.5.2 佛教在巴蜀的传播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园林
    4.1 巴蜀文化大衰落的两晋南北朝
    4.2 缓慢发展的四川园林
    4.3 望丛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四川园林
    5.1 历史背景概述
        5.1.1 "扬一益二"之锦官城
        5.1.2 唐及五代的四川文化大繁荣
    5.2 寺观园林的大发展
        5.2.1 隋唐时期四川的佛道二教
        5.2.2 隋唐时期四川的寺观园林建设
        5.2.3 昭觉寺
        5.2.4 大慈寺
        5.2.5 青羊宫
        5.2.6 青城山道教山林
        5.2.7 隋唐时期四川寺观园林特点
    5.3 政治斗争与土地私有化下的庄园再发展
        5.3.1 历史背景
        5.3.2 四川的私家庄园
        5.3.3 隋唐四川私家庄园特点
    5.4 地方官员推动下官署园林的发展
        5.4.1 隋唐官署园林概况
        5.4.2 唐代四川官署园林建设
        5.4.3 四川官署园林现存情况
        5.4.4 文化名人对四川园林的贡献
        5.4.5 摩诃池
        5.4.6 合江园
        5.4.7 新繁东湖
        5.4.8 房湖
    5.5 "花间派"文人及作品对四川园林的影响
        5.5.1 花间派
        5.5.2 "花间派"对四川园林的影响
        5.5.3 文人带动下的成都私家园林
        5.5.4 韦庄与花林坊
        5.5.5 西园
    5.6 宫苑园林
        5.6.1 锦城花郭大成都
        5.6.2 万岁池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宋元时期的四川园林
    6.1 历史背景概述
        6.1.1 两宋人文之盛,莫盛于蜀
        6.1.2 元代四川的经济文化
    6.2 宋元时期四川着名园林
        6.2.1 江渎池
        6.2.2 罨画池
        6.2.3 东园
        6.2.4 苏轼宅园
    6.3 尊孔之风与文庙园林
        6.3.1 文庙之历史渊源
        6.3.2 四川文庙园林
    6.4 两宋理学的发展和书院园林的出现
    6.5 佛事最胜的四川寺观园林
        6.5.1 两宋四川寺观园林建设
        6.5.2 峨眉山寺观园林
        6.5.3 伏龙观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明清时期的四川园林
    7.1 历史背景概述
        7.1.1 明末四川经济文化大衰退
        7.1.2 清代"湖广填四川"与四川经济的复苏
    7.2 客家与巴蜀文化相融合的四川会馆园林
        7.2.1 四川会馆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7.2.2 四川的会馆园林
        7.2.3 四川会馆园林特点
        7.2.4 现存四川会馆园林状况
        7.2.5 西秦会馆
        7.2.6 洛带会馆群
    7.3 名人纪念园林
        7.3.1 名人纪念园林产生及其概念
        7.3.2 四川文化名人纪念园林特点
        7.3.3 重庆地区的军事名人纪念园林
        7.3.4 现存名人纪念园林状况
        7.3.5 杨升庵与桂湖
        7.3.6 文君井园林
        7.3.7 杜甫草堂
        7.3.8 薛涛与望江楼
    7.4 经济复苏之后的寺观园林大重建
        7.4.1 佛教的发展与寺庙园林建设
        7.4.2 道教的发展与宫观园林建设
        7.4.3 高僧丈雪对清初四川寺观园林的影响
        7.4.4 寺观园林特点
        7.4.5 文殊院
        7.4.6 二王庙
        7.4.7 武侯祠
        7.4.8 宝光寺
        7.4.9 报国寺
        7.4.10 万年寺
    7.5 崇文重教思潮与书院园林的再发展
        7.5.1 书院之历史渊源
        7.5.2 四川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7.5.3 四川书院基本型制
        7.5.4 四川书院园林特点
        7.5.5 植物在书院园林中的作用
        7.5.6 四川书院园林现状
    7.6 清代四川文庙园林
        7.6.1 清代文庙园林大重建
        7.6.2 富顺文庙
        7.6.3 德阳文庙
        7.6.4 崇州文庙
    7.7 庄园的重兴
        7.7.1 清代庄园的发展
        7.7.2 夕佳山庄园
    7.8 经济重振之后的私家园林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近现代四川园林
    8.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阶段(1840-1911)
        8.1.1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格局的改变
        8.1.2 西教入川及四川的教堂园林
        8.1.3 平安桥主教座堂
        8.1.4 庄园的再发展与其在历史舞台的谢幕
        8.1.5 刘氏庄园
    8.2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1911-1949)
        8.2.1 民主共和思潮下的近代城市公共园林
        8.2.2 战时内迁带来的四川文化浪潮
        8.2.3 近代四川宅园
    8.3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
        8.3.1 城市公园的建设
        8.3.2 古典园林的改扩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四川园林发展特点
    9.1 四川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9.1.1 萌芽期——先秦
        9.1.2 发展期——秦汉三国
        9.1.3 滞缓期——两晋南北朝
        9.1.4 第一个高潮——隋唐五代
        9.1.5 平稳期——宋元
        9.1.6 转折期——明至清初
        9.1.7 第二个高潮——清中期
        9.1.8 新纪元——近现代
    9.2 四川园林与中国园林发展对比
    9.3 四川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9.4 四川园林发展过程给我们的启示
        9.4.1 对传统园林的保护和基础资料的收集
        9.4.2 四川园林发展与文学、绘画的关系
        9.4.3 四川新景观应传承传统园林的文心与神韵
    9.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二)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附录一 四川园林主要研究文献一览表
附录二 历代名人咏西园诗词一览表
附录三 各历史时期四川园林一览表
附录四 四川园林发展大事一览表

(9)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特色研究及其现当代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及意义
    1.2 研究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1.2.1 研究意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园林"释意
        1.3.2 巴蜀概念的界定
        1.3.3 园林分类及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追溯及分布
    2.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的发展简史表
    2.2 隋唐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
    2.3 古蜀时期至隋唐时期园林建设
    2.4 宋代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
    2.5 元代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
    2.6 明清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
    小结
第三章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因素对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的影响
    3.2 经济因素对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的影响
    3.3 文化因素对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的影响
    3.4 审美心理对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的影响
第四章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造园特色研究
    4.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选址分析
    4.2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分析
    4.3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植物栽培
    4.4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听觉设计分析
    4.5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精神空间构建分析
第五章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对当代园林景观的启示
    5.1 传承——"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园林应用
        5.1.1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5.2 发展——精神性与物质性空间的转换
        5.2.1 地域性与场所精神的塑造
        5.2.2 空间设计与人们运动行为需求的结合
    5.3 纪念性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5.3.1 纪念性园林景观的传承
        5.3.2 纪念性园林景观的发展——以锦里为例
    5.4 转换——以万科第五园为例
        5.4.1 仿生学的当代商业景观应用
        5.4.2 特质性景观要素的现代景观设计转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造园手法》(之七)——亭榭廊轩(论文参考文献)

  • [1]园中之园静心斋——从北海静心斋谈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 邓璐. 建筑与文化, 2020(07)
  • [2]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D]. 孙佳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D]. 邹林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研究[D]. 刘林炼. 西南大学, 2015(01)
  • [5]山水城市·梦想人居——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J]. 胡洁. 建筑技艺, 2015(02)
  • [6]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设计[J]. 卞晓俊,姚海容. 规划师, 2012(S1)
  • [7]江南园林‘借景’法则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D]. 李日中. 南昌大学, 2011(07)
  • [8]四川园林发展研究[D]. 贾玲利.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9]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特色研究及其现当代的启示[D]. 李昂.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4)
  • [10]《造园手法》(之七)——亭榭廊轩[J]. 沈福煦. 园林, 2002(01)

标签:;  ;  ;  ;  ;  

《园艺技法》(七)——亭与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