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电容器的研究

串联电容器的研究

一、串联电容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安文福[1](2021)在《10 kV配电线路串并联混合电容器补偿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结合对串联和并联电容器补偿技术的相关分析,结合实际工程实例探讨10 kV配电线路串、并联混合电容器补偿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此为相关工程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奠定基础。

王丽春[2](2021)在《超高压线路串补保护缺陷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某500 kV开闭站近几年来串补保护的核心部件——安装于高压绝缘平台上的间隙触发控制箱和平台测量箱内的板卡损坏相对频繁,而此类平台上弱电设备的缺陷处理需将串补装置转检修状态,造成一次设备非计划退出运行,对电网运行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从串补保护设备缺陷情况统计入手,通过对间隙触发控制箱和平台测量箱内反复出现的缺陷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对第一代国产串补保护核心部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优化措施,为后期国产化串补保护改造在功能设计、性能优化、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将全面提高串补装置可靠性和可用率,为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喻劲松,孙雯,孟超,燕翚,王丰,答科超[3](2021)在《国产500 kV串补跨洲际大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文中指出2016年5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首个海外大型绿地输电特许权项目—巴西特里斯皮尔斯输电项目顺利投运。项目中在500 kV Paranaita变电站和500 kV Rio Verde变电站投运的5套500 kV串联电容器补偿成套装置是我国迄今为止已投入商业运营、加装装置套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累计容量最大的海外串联电容器补偿工程。经过首个设备大修周期的稳定运行后,2019年中、巴双方紧密合作分批次对这5套串补装置按计划开展了跨洲际协同大修工作。本次计划性大修针对装置技术特点、历年运维检修记录制订了严格的大修方案,最终按计划完成全部大修工作,检验了全部设备的关键性能,消除了串补装置的运行隐患,为下一个大检周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邵治涛[4](2021)在《电容器和电抗器在系统中的并联和串联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电抗器和电容器这两种设备在理想状态下,只消耗无功功率,不消耗有功功率,接在电源上只参与能量的交换,不消耗能量。电抗器能够用来对交流电降压、限流;电感、电容能组成谐振回路,用来选频、组成滤波器、均衡器等网络;电容器在单相交流电机中作为移相,使单相电机产生转矩;在电网中用以提高功率因数。

黄金领[5](2021)在《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00kV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MOV压力释放、爆炸以及保护间隙误触发问题,造成串补设备的停运。目前采取的提高MOV工艺、加强保护间隙维护等措施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串补MOV爆炸、间隙误触发这些行业性难题。为创新性探索串补MOV爆炸、间隙误触发的解决方案,提高串补运行的可靠性,本文首先研究了串联补偿装置、MOV、保护间隙的原理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其次对保护间隙空气击穿形成电弧的机理进行研究,再次对高速高压脉冲气流熄灭电弧的原理进行研究,并根据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对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进行工频大电流、500kV超高压灭弧试验,最后对220kV线路上试用的脉冲灭弧装置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串补保护间隙击穿形成的电弧与常规电弧特性一致,但短路电流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接近喷射口的电弧受喷射气流影响最大,远离离喷射口的电弧受到的影响小,但最终都低于3000K,所需时间仅为2.24ms,灭弧速度非常快。工频大电流、500kV超高压试验试验表明,在大电流、超高压条件下情况下,脉冲灭弧装置能够正确动作,很好的扩散电弧热量,中和电弧带电粒子,在短时间内熄灭电弧。在实际的220kV线路上试用表明,脉冲灭弧装置能够在继电保护动作前熄灭雷电击穿空气间隙产生的续流工频短路电弧,未发生线路跳闸。采用带脉冲气流灭弧功能的间隙,即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能够熄灭串补保护间隙误触发、自触发时的电弧,防止串补旁路,而且相对于线路上并联绝缘子串的使用方式,不需要进行绝缘配合,使用更加方便。

冉飞天[6](2021)在《碳纳米管调控的镍钴MOF基电极材料及其储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日益增长的能源储存需求对电化学储能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设计和构筑新型电极材料以提升储能器件的性能已成为当前新能源发展战略下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混合超级电容器有机结合了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各自的储能优势,实现了高能量储存和高功率输出的一体化。电池型电极作为混合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器件的储能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合理设计高性能电池型电极材料对于推动混合超级电容器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羧基化碳纳米管(C-CNTs)调控镍钴MOFs的结晶生长过程,构筑了不同的MOFs基杂化结构,促进了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通过物化结构和微观形貌的优化,开发出了具有高比容量和优异倍率性能的镍钴MOFs基杂化电极材料,从而实现了高性能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组装。深入探讨了C-CNTs在诱导镍钴MOFs微观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重点研究了镍钴MOFs基杂化材料的结构演化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不同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其储能机制。采用C-CNTs调控Ni-MOF生长的策略,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C-CNTs嵌入的Ni-MOF(Ni-MOF/C-CNTs)纳米片杂化结构。C-CNTs静电吸附Ni2+后形成的成核中心和骨架引导了Ni-MOF的结晶和生长。适量的C-CNTs不仅有效调节了Ni-MOF的片层堆叠结构,辅助构建了连续的超薄杂化纳米片,促进了电解质离子的扩散和金属活性位点的暴露,而且作为电子通路,加快了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传输。通过对C-CNTs引入量的优化,合成的Ni-MOF/C-CNTs40具有最佳的电荷储存能力。在1 A g-1时,其比容量为680 C g-1,在10A g-1时,其比容量可以保持65%。此外,组装的Ni-MOF/C-CNTs40//AC混合超级电容器在1.7 V的工作电压下展现出良好的储能性能,其最高能量密度可达44.4 Wh kg-1,3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比电容保留率为77%。为进一步提升Ni-MOF的储能容量和倍率性能,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C-CNTs穿插的镍钴双金属MOF(Ni2Co-MOF/C-CNTs)杂化网络。通过不同过渡金属离子的甄选和Ni2+/Co2+摩尔比的调节,研究了不同离子对Ni-MOF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镍钴双金属MOF中Ni2+和Co2+的最佳比例。利用C-CNTs作为成核中心和生长骨架,构筑了Ni2Co-MOF/C-CNTs杂化网络,实现了电解质离子和电荷的快速传输。合成的Ni2Co-MOF/C-CNTs50试样在1A g-1时的比容量为765 C g-1;在10 A g-1时,其比容量可以保持85.4%。通过碱式碳酸镁活化热解柠檬酸和尿素,制备得到富氧氮掺杂分级多孔碳纳米片(NOCN)作为电容型材料。其中,NOCN900具有最佳的电容性能,其在0.5 A g-1时的比电容为232 F g-1,在20 A g-1时的比电容可以保持71.5%。通过正负电极匹配组装的Ni2Co-MOF/C-CNTs50//NOCN900混合超级电容器呈现出优异的储能性能,其工作电压为1.6 V,最高能量密度为38.2 Wh kg-1。此外,该储能器件在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比电容保留率可达80.4%,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性能。采用C-CNTs调控MOF生长策略,合成了C-CNTs串联的ZIF-67多面体,进而利用自模板离子刻蚀和交换方法,制备得到了C-CNTs连接的中空Ni Co-LDH复合电极材料。引入的C-CNTs连接了分散的ZIF-67颗粒,显着减小了ZIF-67粒径,提升了Ni Co-LDH/C-CNTs的比表面积。离子交换形成的多孔纳米片和中空结构缩短了电解质离子的传输路径,而C-CNTs提供了外电路与Ni Co-LDH内表面之间电荷传输的通道。对比发现,适宜量C-CNTs和CNTs的引入均能不同程度提升ZIF-67衍生Ni Co-LDH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其中,Ni Co-LDH/C-CNTs16具有最佳电荷储存能力,在1 A g-1时,其比容量为855 C g-1;在15 A g-1时,其比容量保留率可达91.5%。此外,组装的Ni Co-LDH/C-CNTs16//AC混合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895 W kg-1和7612 W kg-1时,其能量密度分别可以达到49.9 Wh kg-1和27.7 Wh kg-1,展现出良好的储能性能。

郭燕楠[7](2021)在《SiC器件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的低感叠层母排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碳化硅(SiC)器件同硅(Si)器件相比,具有高压、高温、高频的优良特性。SiC器件的优良性能使其在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电力牵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SiC器件的动态特性对其模型建立、功耗评估、结温预测、热设计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影响着电力电子装置的性能。由于换流回路中杂散电感的存在,SiC器件在开关瞬态承受非理想的电气应力,这严重影响测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叠层母排是减小换流回路杂散电感的有效手段。而电容作为平台的重要元件,连接电容和其他组件的叠层母排杂散电感是换流回路杂散电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小叠层母排的杂散电感是SiC器件动态特性测试的关键问题。随着SiC器件电压和功率等级的不断提升,电容需要通过串并联组合来满足测试需求,这增加了母排的设计难度。本文以高压大功率SiC器件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的母排为研究对象,对适用于多电容串并联拓扑的叠层母排低感设计开展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杂散电感对SiC器件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叠层母排具有低感特性的电磁机理。并且从增大母排层间电流路径的对称性和母排层的耦合程度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容布局和连接端位置对母排杂散电感的影响,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电容串并联拓扑的叠层母排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构造反向的电流路径改善了母排层间的耦合程度,从而大幅降低了叠层母排的杂散电感。此外,这种母排的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其次,为验证本文所提设计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和阻抗分析仪实测的办法提取了不同母排结构的杂散电感。此外,搭建了 400V/20A的SiC器件开关特性测试平台,通过采用了不同母排结构设计的测试平台获得了相应的器件关断电压特性。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叠层母排的杂散电感,并对器件的关断电压尖峰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最后,针对高压大功率SiC器件开关特性测试系统,运用本文提出的母排设计方法,结合母排的绝缘需求,设计了同时满足低杂散电感与高绝缘要求的叠层母排结构。将系统的直流支撑电容、充放电电路、均压电路和缓冲电路通过母排互联,设计了一体化的结构。

马维霞[8](2021)在《有机分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有机小分子作为一种新兴的电极材料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作为电极材料有机小分子有着众多的优点:首先,相比于传统的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等赝电容材料,有机小分子属于绿色、廉价和可再生资源;其次,在储能过程中,仅仅是有机小分子上的电活性官能团在发生可逆的法拉第反应,从而保证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最后,有机小分子通过活性官能团可以实现多电子转移,从而获得高密度的电能存储。但是,大多数有机小分子是绝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机小分子作为电极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若将有机小分子和导电性能良好的石墨烯复合,不但可以改善有机小分子的导电性,实现快速的法拉第反应,而且有机小分子的存在还可以有效的防止石墨烯的团聚,从而使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以制备性能优异的有机小分子功能化的石墨烯复合材料为目标,通过共价或者非共价作用将有机小分子修饰在石墨烯的表面得到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容性能进行详细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氨水存在的条件下,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环氧基和2,6-二氨基蒽醌(DQ)分子的-NH2发生亲核置换反应,将DQ共价修饰到石墨烯表面得到DQ分子修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DQ-RGO)。借助于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实现DQ分子快速可逆的法拉第反应。因此DQ-RGO可以将DQ分子的法拉第赝电容及石墨烯的双电层电容融入到同一个电极中,使它表现出优异的电容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比电容可以达到332 F g-1,甚至在50 A g-1时比电容仍然保持为242 F g-1(72.9%),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同时以DQ-RGO作为负极材料,将硫堇(Th)功能化石墨烯(GH)(Th-GH)作为正极材料,组装了非对称型电容器(DQ-RGO//Th-GH)。在功率密度(P)为0.763 k W kg-1,DQ-RGO//Th-GH的能量密度(E)可达14.2 Wh kg-1。两个串联的DQ-RGO//Th-GH电容器可以点亮16个LED灯。2.通过一步水热法将没食子酸(Ga)分子非共价修饰到石墨烯水凝胶(GH)表面得到具有三维多孔的复合材料(Ga/GH)。石墨烯水凝胶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有效的缩短离子及电子的传输路径,有利于Ga分子实现快速可逆的法拉第反应。因此Ga/GH复合材料可以将Ga分子的法拉第赝电容及GH的双电层电容集中到同一个电极中,使其表现出杰出的电容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比电容可以达到483 F g-1,甚至在100 A g-1时比电容仍然保持了初始值的64.2%,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同时以Ga/GH作为正极材料,分别以2,6-二氨基蒽醌(DQ)功能化石墨烯(RGO)(DQ-RGO)和活性炭(AC)作为负极材料,组装了非对称型电容器(Ga/GH//DQ-RGO,Ga/GH//AC)。以DQ-RGO作为负极材料时,在功率密度为0.908 k W kg-1,Ga/GH//DQ-RGO的能量密度可达27 Wh kg-1。两个串联的Ga/GH//DQ-RGO电容器可以点亮26个LED灯。以AC作为负极材料时,在功率密度为0.799 k W kg-1时,Ga/GH//AC的能量密度可达19.11 Wh kg-1,两个串联的Ga/GH//AC电容器可以点亮20个LED灯。3.采用一步回流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2-氨基-3-氯-1,4-萘醌(2-Nq)以酰胺键的方式结合得到复合材料(2-Nq-RGO)。借助于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实现2-Nq分子可逆的法拉第反应。因此2-Nq-RGO可以将2-Nq分子的法拉第赝电容及石墨烯的双电层电容融入到同一个电极中,使它表现出优异的电容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比电容可以达到453 F g-1,甚至在30 A g-1时比电容可以保持初始值的67.3%,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同时以2-Nq-RGO作为正极材料,分别以2,6-二氨基蒽醌(DQ)功能化石墨烯(RGO)(DQ-RGO)和活性炭(AC)作为负极材料,组装了非对称型电容器(2-Nq-RGO//DQ-RGO,2-Nq-RGO//AC)。以DQ-RGO作为负极材料时,在功率密度为0.9k W kg-1,2-Nq-RGO//DQ-RGO的能量密度可达23.4 Wh kg-1。两个串联的2-Nq-RGO//DQ-RGO电容器可以点亮71个LED灯。以AC作为负极材料时,在功率密度为0.812 k W kg-1时,2-Nq-RGO//AC的能量密度可达16.7 Wh kg-1,两个串联的2-Nq-RGO//AC电容器可以点亮57个LED灯。说明正负极材料的匹配对电容器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温昱祥[9](2021)在《镍钴硫化物的可控制备、结构优化及储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能量存储设备和系统亟需快速发展。在此形势下,超级电容器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储能器件被广泛研究,而且随着纳米材料的不断开发和制备技术的日益革新而快速发展。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比表面积大、价态丰富、电导率高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类非常有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本论文中,我们选择镍钴硫化物作为研究对象,从镍钴离子的比例调配及对应的功能性展开研究,逐步实现对镍钴硫化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形貌优化、结构调控、性能改善和实用化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非对称设计使得基于镍钴硫化物的超级电容器达到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为其实际应用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所获结果如下:(1)初步制备材料,研究储能机理:通过两步水热法合成了Ni Co2S4纳米材料,其形貌类似于海胆,整体为微球状,周围由纳米管包覆。这种分级结构有助于增加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实现更好的孔径分布,为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充分接触提供了便利,同时促进了电子的快速转移和离子的畅通传输,提高了Ni Co2S4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在1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Ni Co2S4电极的比容量为1361.6 m F cm-2,明显优于Ni Co2O4电极。通过对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分析,发现在电荷存储过程中,基于表面扩散的电容性贡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为进一步调控和优化其电化学特性奠定了基础。(2)简化工艺流程,分析生长机制:采用温和、简单且高效的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花瓣状Ni Co2S4纳米片结构,通过调控生长时间深入研究了其形成机理,提出了花瓣状Ni Co2S4纳米片的生长过程类似于“花蕾”的绽放。所制备的Ni Co2S4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比容量高达2036.5 F g-1,同时具有突出的倍率性能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经过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仍能保留初始容量的94.3%)。基于花瓣状Ni Co2S4纳米片电极和活性炭电极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819.5 W kg-1时能量密度为35.6 W h kg-1,且具有长期循环和倍率稳定性。通过串联两个超级电容器点亮10个并联的LED组成的“心”形阵列,揭示了该类器件的应用前景。(3)探索柔性应用,研究Ni2+作用:在比重远低于金属的柔性碳布基底上,采用一步电沉积法制备了中空Ni-Co9S8纳米球。通过有无Ni2+的对比,探讨了Ni2+在镍钴硫化物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在保证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同时,还研究了其可弯折性和柔韧性。发现材料与集流体之间具有很强的附着力,可以确保电极在弯折过程中电化学特性的稳定性。Ni-Co9S8电极在1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面积比电容和体积比电容分别达到了5.64 F cm-2和171.85 F cm-3,而且其倍率性能优异,循环性能稳定。基于Ni-Co9S8和活性炭电极组装的柔性准固态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在柔性电子学领域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4)研究镍钴离子功能性,合成性能稳定的高负载电极:采用双电极体系电沉积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镍钴硫材料。通过设计有不同镍和钴离子摩尔比例的制备溶液,探索了Ni2+/Co2+离子在控制高负载Ni/Co基电极结构和维持稳定电化学性能方面的作用。通过优化组分、控制形貌和修饰结构,制备出兼具高负载和稳定比电容的电极。所制备的最佳Ni1Co2纳米球电极,当其负载量从1.63 mg cm-2逐步增加到8.84 mg cm-2时,比电容稳定在640 F g-1上下。电极同时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优良的导电性和出色的循环性能。基于优化的Ni1Co2-10h电极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839.0 W kg-1时可以实现33.9 W h kg-1的能量密度。

王啸[10](2021)在《镍钴锰基硫化物自支撑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储能是目前最常用的储能技术之一。与锂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的优点有很多,比如高于锂离子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安全性能、对环境污染较小,加之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等。但是较低的能量密度却是超级电容器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由公式E=1/2 CV2得知,比电容C和电压窗口V是能够提升能量密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众多电极材料中,金属硫化物因其较高的理论容量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然而,较窄的电位窗口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直接影响了其综合性能,使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陷入瓶颈。一般情况下,制备多元金属硫化物或复合材料电极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电位窗口、提高比容量从而提高能量密度。以此为思路,本论文以镍、钴、锰基金属硫化物及其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系统总结,设计和制备了三元金属硫化物自支撑电极和金属硫化物复合自支撑电极,并对两种电极的储能性能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研究工作有:(1)开裂树皮状NiCoMnS4纳米结构/碳纤维布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在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中的储能性能研究:实验分为两步进行,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在碳纤维布上制备了NiCoMnS4薄膜,随后采用简单的循环伏安电化学处理改变了NiCoMnS4薄膜的表面形貌,从而制备了开裂树皮状的NiCoMnS4高性能自支撑电极。NiCoMnS4电极表现出了优于二元和一元硫化物的储能性能,1 A g-1电流密度的质量比容量高达2470.4 F g-1,32 A g-1时依然有910.2 F g-1。充放电循环实验表明,电流密度为8 A g-1下,循环10000次后,NiCoMnS4电极保持了初始容量的91.1%。以商业活性炭为阳极、NiCoMnS4为阴极、1 mol L-1的KOH溶液为电解液组装水系非对称全电容器件,该器件可提供68.2 W h kg-1的能量密度,并在4 A g-1电流密度下对其进行了循环寿命的测试,在对电极进行10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仍然保留了初始容量的92.5%。为验证此全电容器件的实用性,将其封装为纽扣电池,经测试,封装的电池可将发光二极管LED灯点亮,时间可达11分钟。本研究为开发具有高储能性能的金属硫化物基电极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2)MnS@NiCo2S4复合互连纳米片/泡沫镍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在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中的性能研究:实验分为两步进行,以泡沫镍为生长基底,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生长了MnS互连纳米片。随后采用循环伏安法在MnS纳米片上电化学沉积NiCo2S4,制备出了MnS@NiCo2S4/泡沫镍复合自支撑电极。该电极可将电位窗口拓宽至0-0.6 V,且在低电流密度(1 A g-1)下,其比容量可达2372.7F g-1。经过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MnS@NiCo2S4电极的比容量保持了初始容量的78.2%,说明该电极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该电极为阴极、商业活性炭为阳极组装的全电容器件能量密度最高可达46.9 W h kg-1(功率密度为849.6 W kg-1时),在充放电循环寿命测试中,1000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保持了初始容量的89.2%,说明该器件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为开发具有宽电位窗口和高储能性能的金属硫化物基复合电极材料提供了思路。

二、串联电容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串联电容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0 kV配电线路串并联混合电容器补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并联电容器补偿技术
2 串联电容器补偿技术
3 串、并联混合电容器补偿技术分析
4 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
5 结语

(2)超高压线路串补保护缺陷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串补保护主要组成部分和保护作用
    (1)电容器不平衡保护:
    (2)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保护:
    (3)电容器过载保护:
    (4)平台闪络保护:
    (5)火花间隙(GAP)保护:
    (6)旁路开关保护:
    (7)通信设备:
2 串补保护缺陷归纳分析
3 串补保护典型缺陷分析及处理
    3.1 缺陷分析
        (1)缺陷现象。
        (2)缺陷影响。
        (3)缺陷分析。
    3.2 缺陷处理
4 建议

(3)国产500 kV串补跨洲际大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串补装置概述
    1.1 基本设计
    1.2 巴西串补主要技术参数
2 一次设备的计划性大修方案
    2.1 电容器组
    2.2 MOV
    2.3 GAP
    2.4 阻尼装置
    2.5 旁路开关和CT
3 计划性大修实施
4 结语

(4)电容器和电抗器在系统中的并联和串联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串联电容器补偿
2 并联电容器补偿
3 并联电抗器
4 串联电抗器
5 工程实例
6 结语

(5)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串补技术国内外应用情况
        1.2.1 串补在国外的应用
        1.2.2 国内串补应用情况
        1.2.3 串补在南网超高压公司的使用和运行情况
        1.2.4 近年来串补运行的突出问题
        1.2.5 脉冲气流灭弧装置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串补原理和MOV、保护间隙典型故障
    2.1 串补装置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
        2.1.1 串联补偿的原理及作用
        2.1.2 500kV平果串补站
        2.1.3 平果串补设备参数
    2.2 串补MOV工作原理、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2.2.1 串补MOV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2.2.2 串补MOV常见故障及原因
        2.2.3 MOV压力释放现有防范措施
    2.3 串补放电间隙工作原理、故障原因和对策
        2.3.1 放电间隙工作原理、结构和参数
        2.3.2 串补放电间隙常见故障及原因
        2.3.3 放电间隙误触发的现有防范措施
    2.4 串补MOV压力释放、放电间隙故障改进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00kV交流电弧形成机理及相关特性分析
    3.1 电弧的形成机理
    3.2 电弧物理特性
        3.2.1 电弧温度
        3.2.2 电弧的等离子流
        3.2.3 电弧的电压电流关系
    3.3 空气间隙击穿放电物理过程
    3.4 电弧游离和去游离
        3.4.1 电弧游离
        3.4.2 电弧去游离及能量置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气流灭弧原理、气流耦合电弧数学模型及仿真
    4.1 脉冲气流及其灭弧原理
        4.1.1 工作的内在机理
        4.1.2 脉冲气流的产生
    4.2 脉冲气流耦合电弧数学模型建立
    4.3 脉冲气流耦合电弧过程仿真分析
        4.3.1 仿真简介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灭弧试验与应用
    5.1 工频电流灭弧试验
        5.1.1 灭弧试验原理
        5.1.2 灭弧试验结果
    5.2 500kV电压等级下的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流程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现场应用
        5.3.1 220kV电压等级线路上的使用情况
    5.4 与串补保护间隙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6)碳纳米管调控的镍钴MOF基电极材料及其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储能机理
        1.2.2 超级电容器动力学特征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3.1 碳材料
        1.3.2 导电聚合物
        1.3.3 过渡金属电极材料
    1.4 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电极材料研究现状
        1.4.1 过渡金属有机框架电极材料
        1.4.2 过渡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电极材料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所用仪器
        2.1.1 主要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Ni-MOF/C-CNTs电极材料的合成
        2.2.2 Ni_2Co-MOF/C-CNTs电极材料的合成
        2.2.3 富氧氮掺杂碳纳米片(NOCN)的制备
        2.2.4 NiCo-LDH/C-CNTs电极材料的合成
    2.3 表征手段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表征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
        2.4.2 电化学测试体系
        2.4.3 电化学性能测试和评价
第3章 碳纳米管/Ni-MOF杂化多孔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能性能
    3.1 引言
    3.2 Ni-MOF/C-CNTs的形貌分析
    3.3 Ni-MOF/C-CNTs的结构分析
    3.4 Ni-MOF/C-CNTs的电化学性能
        3.4.1 三电极体系中Ni-MOF/C-CNTs的电化学性能
        3.4.2 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纳米管/镍钴双金属MOF杂化网络的构筑及其储能性能
    4.1 引言
    4.2 Ni_2Co-MOF/C-CNTs的形貌分析
    4.3 Ni_2Co-MOF/C-CNTs的结构分析
    4.4 三电极体系中Ni_2Co-MOF/C-CNTs的电化学性能
    4.5 NOCN的形貌分析
    4.6 NOCN的结构分析
    4.7 NOCN的电化学性能
        4.7.1 三电极体系中NOCN的电化学性能
        4.7.2 NOCN900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8 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纳米管串联的中空镍钴双氢氧化物的构筑及其储能性能
    5.1 引言
    5.2 NiCo-LDH/C-CNTs的形貌分析
    5.3 NiCo-LDH/C-CNTs的结构分析
    5.4 电化学性能测试
        5.4.1 三电极中NiCo-LDH/C-CNTs的电化学性能
        5.4.2 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SiC器件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的低感叠层母排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适用于多电容串并联拓扑的低感叠层母排设计
    2.1 杂散电感对SIC器件动态特性的影响
    2.2 低感叠层母排设计原理
        2.2.1 叠层母排的机理分析
        2.2.2 叠层母排的电路模型
    2.3 多电容串并联拓扑的叠层母排杂散电感的优化
        2.3.1 不同的电容布局
        2.3.2 不同的连接端位置
        2.3.3 多电容串并联拓扑的叠层母排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叠层母排低感设计方法的仿真及实验验证
    3.1 SiC器件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的设计
        3.1.1 主电路
        3.1.2 充放电电路、控制系统及测量设备
    3.2 不同叠层母排结构杂散电感的提取
        3.2.1 有限元仿真分析
        3.2.2 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大功率SiC器件开关特性测试平台的一体化母排设计
    4.1 直流支撑电容器的选型及设计
    4.2 辅助电路设计
        4.2.1 电容充放电电路
        4.2.2 缓冲电路
        4.2.3 均压电路
    4.3 一体化母排设计
        4.3.1 叠层母排的绝缘设计
        4.3.2 一体化母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有机分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1.2.1.1 双电层电容器
        1.2.1.2 赝电容器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3.1 碳材料
        1.3.1.1 生物质及其衍生物
        1.3.1.2 碳纳米管
        1.3.1.3 石墨烯
        1.3.1.4 活性炭
        1.3.2 赝电容材料
        1.3.2.1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导电聚合物
        1.3.2.2 有机小分子
    1.4 选题意义及具体研究内容
第2章 2,6-二氨基蒽醌共价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2.2.2 样品的制备
        2.2.2.1 DQ-RGO的制备
        2.2.2.2 Th-GH的制备
        2.2.3 材料表征
        2.2.3.1 物理表征
        2.2.3.2 电化学表征
        2.2.3.3 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极材料的合成过程
        2.3.2 物理表征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4.1 DQ-RGO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2.4.2 Th-GH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2.4.3 DQ-RGO//Th-GH的电化学表征
    2.5 结论
第3章 没食子酸非共价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3.2.2 样品的制备
        3.2.2.1 Ga/GH的制备
        3.2.3 材料表征
        3.2.3.1 物理表征
        3.2.3.2 电化学表征
        3.2.3.3 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极材料的合成过程
        3.3.2 物理表征
    3.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4.1 Ga/GH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3.4.2 Ga/GH//DQ-RGO的电化学表征
        3.4.3 Ga/GH//AC的电化学表征
    3.5 结论
第4章 2-氨基-3-氯-1,4-萘醌共价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4.2.2 样品的制备
        4.2.2.1 2-Nq-RGO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3.1 物理表征
        4.2.3.2 电化学表征
        4.2.3.3 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材料的合成过程
        4.3.2 物理表征
    4.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4.1 2-Nq-RGO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4.4.2 2-Nq-RGO//DQ-RGO的电化学表征
        4.4.3 2-Nq-RGO//AC的电化学表征
    4.5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镍钴硫化物的可控制备、结构优化及储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储能器件
    1.2 超级电容器
        1.2.1 超级电容器历史概述
        1.2.2 超级电容器储能机理及分类
        1.2.3 超级电容器研究面临的挑战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镍钴硫化物的研究进展
        1.3.1 镍钴硫化物的结构及特性
        1.3.2 镍钴硫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纳米镍钴硫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级结构NiCo_2S_4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分析
    2.1 引言
    2.2 样品制备和表征方法
        2.2.1 针状Ni-Co前驱体的制备
        2.2.2 中空管状NiCo_2S_4和NiCo_2O_4的制备
        2.2.3 形貌和结构表征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2.3.1 形貌和结构
        2.3.2 电化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iCo_2S_4纳米片的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和表征方法
        3.2.1 花瓣状NiCo_2S_4纳米片的合成
        3.2.2 NiCo_2S_4//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3.2.3 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表征
        3.2.4 材料和器件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3.1 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
        3.3.2 NiCo_2S_4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3.3.3 H-NiCo_2S_4//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i-Co_9S_8电极的柔性超级电容器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和表征方法
        4.2.1 Ni-Co_9S_8纳米球的合成
        4.2.2 Ni-Co_9S_8//AC柔性准固态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2.3 材料表征
        4.2.4 电化学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Co_9S_8和Ni-Co_9S_8的微观形貌和结构
        4.3.2 Co_9S_8和Ni-Co_9S_8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3.3 Ni-Co_9S_8//AC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负载镍钴硫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和表征方法
        5.2.1 Ni-Co-S电极的制备
        5.2.2 Ni-Co-S//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5.2.3 材料表征
        5.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5.3.1 Ni-Co-S材料的形貌结构
        5.3.2 电化学性能
        5.3.3 Ni-Co-S//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镍钴锰基硫化物自支撑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1.3.1 双电层电容器
        1.3.2 赝电容器
        1.3.3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1.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4.1 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
        1.4.2 赝电容器电极材料
    1.5 超级电容器电解液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材料、表征手段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电极材料常用的表征手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 X射线衍射谱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5 氮气等温线吸脱附测试
    2.4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测试系统
    2.5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测试手段
        2.5.1 循环伏安测试
        2.5.2 恒电流充放电及库伦效率测试
        2.5.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5.4 循环寿命测试
        2.5.5 电化学性能参数计算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开裂树皮状纳米结构NiCoMnS_4/碳纤维布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在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中的储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NiCoMnS_4/碳纤维布自支撑阴极的制备
        3.2.1 碳纤维布的裁剪、清洗与亲水性处理
        3.2.2 泡沫镍的裁剪与清洗
        3.2.3 开裂树皮状纳米结构NiCoMnS_4的制备
    3.3 NiCoMnS_4/碳纤维布自支撑阴极的结构表征
    3.4 NiCoMnS_4/碳纤维布自支撑阴极的电化学分析
    3.5 活性炭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分析
        3.5.1 活性炭阳极的制备
        3.5.2 活性炭阳极的电化学分析
    3.6 水系非对称全电容器件的组装及电化学分析
        3.6.1 水系非对称全电容器件的组装
        3.6.2 水系非对称全电容器件的电化学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互连纳米片MnS@Ni Co_2S_4/泡沫镍自支撑电极在水系不对称超级电容器中的储能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互连纳米片MnS@NiCo_2S_4自支撑阴极的制备
        4.2.1 泡沫镍的裁剪、清洗
        4.2.2 MnS互连纳米片在泡沫镍上的制备
        4.2.3 NiCo_2S_4互连纳米片在MnS/泡沫镍上的制备
    4.3 复合互连纳米片MnS@NiCo_2S_4自支撑阴极的结构表征
    4.4 不同温度下MnS/泡沫镍阴极的电化学分析
    4.5 不同扫描速率下NiCo_2S_4/泡沫镍阴极的电化学分析
    4.6 复合互连纳米片MnS@NiCo_2S_4自支撑阴极的电化学分析
    4.7 水系非对称全电容器件的电化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串联电容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0 kV配电线路串并联混合电容器补偿技术研究[J]. 安文福.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1(12)
  • [2]超高压线路串补保护缺陷分析及防治措施[J]. 王丽春. 电工技术, 2021(21)
  • [3]国产500 kV串补跨洲际大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J]. 喻劲松,孙雯,孟超,燕翚,王丰,答科超.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1(05)
  • [4]电容器和电抗器在系统中的并联和串联探讨[J]. 邵治涛. 智能城市, 2021(16)
  • [5]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D]. 黄金领. 广西大学, 2021(12)
  • [6]碳纳米管调控的镍钴MOF基电极材料及其储能性能研究[D]. 冉飞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SiC器件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的低感叠层母排设计方法[D]. 郭燕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有机分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D]. 马维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镍钴硫化物的可控制备、结构优化及储能特性研究[D]. 温昱祥. 兰州大学, 2021
  • [10]镍钴锰基硫化物自支撑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D]. 王啸. 兰州大学, 2021

标签:;  ;  ;  ;  

串联电容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