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安全便捷的新能源

硅——安全便捷的新能源

一、硅——安全方便的新型能源(论文文献综述)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六政办[2021]2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0月19日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发展成就二、"十四五"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二)风险挑战三、总体思路与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四、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渝府发[2021]1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7月19日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承载创新活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珍珍[3](2021)在《基于晶态多孔材料的离子传导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料电池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在燃料电池的内部构成中,离子交换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确保内电路的离子传输,还要有效阻止燃料与氧化剂在电池内部彼此渗透。当前离子交换膜在电导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锂离子电池可以储存由风能等产生的电能为电动汽车提供驱动力,从而实现风能等资源的按需或连续供给,作为储能二次电池也被广泛关注。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仍以液态电解质为主,由此而来的电解液泄露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为了解决离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设计性能优异的膜结构是关键性科学问题。典型的膜结构是通过在聚合物框架上锚定特定官能团来合成的,聚合物框架用于固定结构,支链官能团用于构建离子传输通道,促进离子传输,在优化膜结构的同时又要满足优良的离子传导性能。因此,本文从材料结构和合成方法上进行创新,设计新型的具有优异传导性能的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合成氨丙基功能化介孔硅球基质子导体:在MCM-41的内壁含有不同量氨丙基官能团(摩尔量为5%,10%,15%)的介孔材料,随着氨基的改善,孔径和体积逐渐降低。随后成功地通过固体蒸发法将1,2,4-三唑引入到介孔二氧化硅有序纳米通道。在含氨丙基摩尔量为5%的材料MS-Pr NH2-1中,装饰较少的氨基具有足够大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质子,质子传导率达到8.3×10-3S cm-1,已达到商业化的标准,较高于其他所报道的质子传导率。(2)在基底材料方面进行改善,研究新型微孔聚(苯并咪唑)基质子导体性能:利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单体共聚合成一种新颖的微孔聚合物(TP-DADMB),并且成功合成咪唑负载量分别为40%(Im@TP-DADMB(40%)),60%(Im@TP-DADMB(60%)),100%(Im@TP-DADMB(100%))的质子导体材料。另外已测咪唑满载时材料在无水环境下室温传导为1.1×10-5S cm-1,130℃条件下,最高传导率达2.4×10-3S cm-1,活化能为0.16 e V。此材料较成功的改善了当前质子交换膜面临的高温离子传输问题,并选用了新颖的COF作为基底材料,提升了创新性。(3)合成并研究咪唑C2位取代的阳离子共价有机框架基阴离子导体: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内壁由咪唑(C2位不同官能团取代)修饰的共价有机框架(TP-DMDBBI,TP-EMDBBI,TP-PMDBBI),进而对其进行离子化形成阳离子框架,并与阴离子共价键合最终合成阴离子导体(TP-PMDBBI-OH)。这种材料实现了优异的传导性能,在80℃时的阴离子电导率为1.78×10-1S cm-1。材料高的碱稳定性和离子电导率为阴离子交换膜的合成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4)合成塑晶引入的共价有机框架基锂离子导体:通过将有机小分子单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共聚合成共价有机框架多孔材料,并且提出一种简易且普适性很强的方法,将吡咯烷基离子塑晶引进聚合物框架中,利用纳米粒子的限域作用将其限制在COF的有序通道内,制备复合型塑晶化合物掺杂的COF全固态锂离子电解质。掺杂塑晶化合物的COF全固态锂离子电解质使材料既增加了塑性又促进了COF中的离子传导,在423 K时实现了10-2S cm-1水平的锂离子传导率。这项工作为开发可在中至高温下运行的全固态电化学装置开辟了一条新的策略。

胡振慧[4](2021)在《新型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可控构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市场上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但石墨的理论比容量只有372 m Ah/g,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传统石墨进行改性或者寻找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传统石墨的储锂机制为石墨层间储锂,在石墨材料中创造新的存储空间如纳米孔、纳米空腔等是增加石墨储锂容量的有效途径。硅凭借着其地壳储量丰富、理论比容量较高(4200 m Ah/g)、安全的电压平台(0.4~0.6 V)成为了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但硅基材料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体积膨胀,而且硅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较差,硅材料的体积变化会造成硅颗粒不同程度的粉碎,从而导致比容量的迅速衰减。因此对硅进行碳包覆、为硅材料设计合理的缓冲空间,并与导电性良好、成本较低和易于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载体进行复合是解决硅负极材料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做了一系列相关性研究。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对石墨进行膨化处理是在石墨材料中创造新的储锂空间的有效手段,常规膨胀石墨膨胀体积太大(>100 m L/g)从而导致材料堆积密度较低。我们对传统石墨进行微膨处理,相比于文献中已经报道的微膨石墨制备方法,我们简化了微膨石墨(MEGMs)的制备工艺,本实验以低成本的球形石墨SG-17作为原材料,通过密闭氧化和微波膨胀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膨胀体积小于10 m L/g的微膨石墨。我们探究了不同氧化剂高锰酸钾的量、密闭氧化温度和时间对石墨膨胀体积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表征手段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微观结构,我们发现当氧化剂量为0.2 g,75℃下氧化30 min,微波辐射膨胀10 s后的材料MEGM-T75t30的膨胀体积最大为9.73 m L/g,层间距达到0.3409 nm。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材料MEGM-T75t30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个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446.7 m Ah/g,是石墨理论容量的120.1%。同时该材料在大电流密度下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800、1600和32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分别为330、223和116 m Ah/g。所以,将密闭氧化和微波处理相结合制备微膨胀石墨,有望成为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2)我们选择粒径为35nm左右的纳米硅为硅源,二氧化硅(SiO2)为中间模板牺牲层,酚醛树脂为外层包覆碳源,通过包覆、与第一个工作制备的微膨石墨MEGMs进行复合、热处理和HF刻蚀等工艺制备出葡萄状yolk-shell Si/C复合材料Si@void@C-MEGMs,该yolk-shell结构的硅碳复合微球像一串串葡萄一样隐藏在葡萄叶(微膨石墨的纳米片层)中。该复合材料不仅为纳米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载体MEGMs也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增强了循环性能的稳定性。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分析、氮气吸脱附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的测试。复合材料Si@void@C-MEGMs在100m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个循环后,复合材料Si@void@C-MEGMs的可逆比容量为681.3 m Ah/g,经过17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可达到778.7 m Ah/g,比容量增加率为14.3%。研究表明,葡萄状yolk-shell Si/C复合材料Si@void@C-MEGMs为纳米硅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同时载体MEGMs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本研究的制备方法比较简单、且成本较低,有望促进Si/C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3)考虑到SiO2为牺牲层时,需要进行HF刻蚀,这样不仅增加工作量还会因使用HF而造成一定的危害。我们在第二个工作的基础上,以90 nm左右的T-Si为内核,利用密胺树脂(MF)高温下热解残碳非常低(约10%)的特性,利用MF作为牺牲层制备了氮掺杂的yolk-shell结构硅碳复合微球,并与微膨石墨MEGMs进行复合,热处理进而得到复合材料T-Si@void@C-MEGMs。因此制备分散性良好、粒径大小适中的材料T-Si@MF是本实验的最为基础的关键步骤。我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等手段,可以看到合成的T-Si@MF的粒径大约在150 nm左右,可容缓解纳米T-Si的体积膨胀。且证明了纳米T-Si被成功包覆在了密胺树脂的内层,为后续包覆酚醛树脂RF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实验制备的材料Si@MF@RF团聚现象严重,继而影响后续复合材料T-Si@void@C-MEGMs的电化学性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调节。新型复合材料T-Si@void@C-MEGMs的设计和制备避免使用剧毒HF给人体和生产设备带来的危害,为锂离子电池Si/C负极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张春雨[5](2021)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太阳能电池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参数是衡量太阳能电池性能好坏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目前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商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检测系统大多价格昂贵,体积庞大,难以大规模推广。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太阳能电池检测系统,对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具体工作如下:1.本系统将ZigBee技术与太阳能电池参数检测相结合,进行了终端检测节点、协调器节点及上位机监控系统的构建。其中终端节点主要完成对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光照度和温度值的采集、显示及传输。协调器节点通过串口和上位机监控系统连接,接收终端节点发送的数据,实时显示在上位机数据接收区。2.终端数据检测节点采用STM32F407ZG6作为主控制器,搭载CC2530模块将测量数据经由星型网络,以轮循的方式发送至上位机监控终端。上位机可对各个终端的检测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将历史数据进行存储,供后期做数据分析处理使用。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朗博W函数与太阳能电池实际模型相结合,运用穷举拟合算法将系统测得的电流数据经过算法处理,得到太阳能电池短路电流。最后利用检测系统测得的数据绘制伏安特性曲线。3.进行了硬件部分的电路焊接和软件部分的程序开发,完成联合调试。通过对太阳能电池样品的多次测量,将测量数据经过穷举拟合算法处理得到系统测试结果。最后将系统测试结果与相对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开路电压的测量误差不超过1%,短路电流的的测量误差不超过4%,结果符合预期。实验验证表明,该检测系统稳定性好、性价比高、功耗低,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为太阳能电池测试仪的研究提供参考。

陈荣昕[6](2020)在《新型高压MOS控制功率器件结构与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顺应当下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能够提高电能传输和利用效率的电力电子技术成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技术。这给作为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是当下最重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之一,其兼具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的高工作频率和双极结型晶体管(Bipalor Juntion Transistor,BJT)的低导通压降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作场景中。在高压应用领域,有着良好开关特性的IGBT正逐步占据晶闸管的应用范围,但是这也对IGBT的电学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下高压MOS控制功率器件的研究热点,作者在电子科技大学陈星弼教授和林媛教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围绕优化IGBT的开启特性以及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之间的折衷关系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包括:1.提出一种新型钳位浮空P-well区的IGBT。通过理论分析具有浮空P-well区IGBT的开启过程,发现降低浮空P-well区电位可以有效优化IGBT的开启特性。基于此分析提出在器件表面集成多晶硅二极管钳位P-well区电位的IGBT,通过将浮空P-well区与器件发射极相连,使浮空P-well区钳位在低电位上,极大地减小了器件开启时由于浮空P-well区电位过高而产生的对栅极充电的过大位移电流,提高了栅电阻对器件|d VCE/dt|和d ICE/dt的控制力,进而优化了IGBT在电磁干扰噪声与开启损耗EON之间的折衷关系。与传统具有浮空P-well区的IGBT相比,在相同EON的条件下,新型IGBT的|d VCE/dt|减小了37.5%,d ICE/dt减小了89.1%。此外,由于在关断时引入了额外的空穴抽取路径,新型IGBT的关断损耗EOFF也减小了约57.2%。2.提出一种引入深槽电荷和自偏置PMOS的IGBT,其也可以被称为具有自偏置PMOS的沟槽屏蔽平面栅IGBT(Trench Shielded Planar Gate IGBT,TSPG-IGBT)。通过理论分析载流子存储层对器件特性的影响,发现提高载流子存储层的掺杂浓度可以获得更好的导通压降VON和关断损耗EOFF之间的折衷关系。基于此分析,提出通过PMOS钳位和引入深槽负电荷以限制器件中NMOS本征漏极电位的新型IGBT。新型TSPG-IGBT的载流子存储层N-CS区在阻断态不会全部耗尽,因此在阻断特性不退化的条件下,N-CS区可以进行更高浓度的掺杂以获得更好的VON-EOFF折衷关系。N-CS区被钳位在低电位不仅降低了饱和电流密度,也降低了槽栅氧化层在器件阻断态下所承受的电压。因此,新型TSPG-IGBT可以在传统TSPG-IGBT的基础上减薄槽栅氧化层厚度以提高深槽电荷的平衡效果。并且,使引入的深槽负电荷在能够明显降低器件的饱和电流密度的同时却几乎不会损害导通压降。相比于相同耐压等级的传统TSPG-IGBT,在相同关断损耗EOFF条件下,新型TSPG-IGBT的导通压降VON下降了0.3V。此外,新型TSPG-IGBT的饱和电流密度也下降了24%,使其短路安全工作时间提高到了传统TSPG-IGBT的1.75倍。3.提出一种单栅可控的集成ETO(Emitter Turn-Off thyristor)。集成ETO(Integrated ETO,IETO)同样也是一种MOS控制晶闸管。但是,与外置MOSFET的传统ETO不同,IETO的控制MOSFET集成在器件内部并且使IETO只需有一个控制栅,因而获得了和IGBT相同的开关可控性。通过集成控制栅的钳位作用,新型IETO的载流子存储层掺杂浓度可以大幅度提高,获得了更好的VON-EOFF折衷关系。与具有载流子存储层的槽栅双极型晶体管(Carrier Stored Trench-gate Bipolar Transistor,CSTBT)相比,在相同EOFF的条件下,新型IETO的VON降低了0.12 V;在相同VON条件下,EOFF下降了51.1%,并且同时其饱和电流密度也下降了12.2%。4.提出一种具有嵌入式栅的全屏蔽IGBT(Shielded IGBT,SIGBT)。SIGBT的载流子存储层N-CS区完全被P-layer区包围,解决了大集电极电压条件下具有钳位二极管的CSTBT(Diode-Clamped CSTBT,DC-CSTBT)中P-layer区横向耗尽导致对N-CS区电位钳位失效的问题。SIGBT的N-CS区电位在大集电极电压下也能够稳固钳位在低电位,使N-CS区的掺杂浓度可以大幅度提高以获得了更好的VON-EOFF折衷关系。SIGBT通过嵌入式栅在器件开启时产生的电流脉冲触发寄生晶闸管闩锁。与传统CSTBT和DC-CSTBT相比,在相同VON条件下,SIGBT的关断损耗EOFF分别降低了85.6%和81.7%。另外,SIGBT的饱和电流密度与具有相同VON的传统CSTBT相比也下降了31.2%。

殷路丽[7](2020)在《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能源市场的食物链顶端一直由化石能源占领。在使用化石能源期间,通常呈现出过度消费的状态,伴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这种状态并未得到缓解,在建筑领域中,一些建筑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高能耗,造成能源负担(滥用化石能源以及过度消耗能源)和环境污染(建筑垃圾等)等问题。如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资源,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东北乡村民居,以既有东北乡村民居的改造设计、新建东北乡村民居的设计为主要链条,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太阳能光伏系统,将二者进行一体化设计为最终目的,以乡村民居光伏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东北地区乡村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针对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讨论可行性,探讨怎样实现乡村绿色民居与太阳能光伏系统的一体化,推广国家光伏扶贫政策,享受绿色能源带来的健康生活。通过对现阶段东北乡村民居使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现状调研,提出问题,探讨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对民居与太阳能光伏系统进行一体化方案设计,对一体化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既有与新建乡村民居如何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对东北乡村民居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使其成为绿色民居建筑。将东北乡村民居构件(尤其是屋面与立面)与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结合处理好,是实现乡村绿色民居与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的关键。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体化设计策略及方案,能在东北乡村绿色民居的建设中得到应用,并推推动光伏系统在东北乡村民居中的应用,并带动太阳能光伏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太阳能利用在建筑领域中开辟新天地。

李梦[8](2020)在《装配式建筑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的电热性能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占全球终端能耗约1/3。因此,用绿色能源取代部分甚至全部传统化石能源,并以此为建筑供能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然而,传统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易对建筑物墙体造成不可逆损害,且安装时会额外占用空间资源并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因此,本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方案,即在混凝土墙体预制时留下一定尺寸的凹槽以供镶嵌光伏组件,并在光伏组件与混凝土墙体之间填充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保温材料。该方案在不影响墙体本身建筑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建筑外观,并且不会占用额外的城市空间。基于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的物理模型,本文建立了其五参数电学模型及非稳态热学模型,并建立了电热模型的耦合及其解耦方法,同时还发展了将水平面太阳辐照总量转化成任意倾斜面辐照总量的天空各项同性辐射模型。此外,我们在工厂试制样品,并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台。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吻合度较高,其均方根误差的范围为0.46~2.03。某些典型日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对建筑会产生一定的保温隔热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空调负荷。最后,基于预制构件的电热耦合模型,还模拟了其全年电热性能并和未安装光伏组件的混凝土墙体作对比。结果表明,光伏组件的安装可提供62.56 k Wh/m2/year的电量,冬季可降低19.67 k Wh/m2的建筑热负荷,并能够减少45.68 kg/m2/year的CO2排放。对冬季及夏季某两个典型日的电热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光伏组件在夏季典型日发电量仅为0.17 k Wh/m2,而冬季典型日发电量可达到0.27 k Wh/m2。此外,通过分析绝缘/气隙厚度及环境风速等关键因素对系统电热性能的影响,证实了非晶硅薄膜组件对温度的不敏感性,并在一定范围内为后续系统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建议。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蓝梓桀[10](2020)在《固体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化石燃料使用的日益加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此人们不得不寻找替代化石类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品。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生物质能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呋喃类衍生物是生物质与可替代碳源化学品的桥梁,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对于环境治理、化学品生产和化工领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着固体酸催化剂和钌基非晶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果糖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加氢制备2,5-二羟甲基四氢呋喃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调控催化剂的合成和组成对于开发催化剂至关重要。我们采用共沉淀法和后嫁接法制备出磺酸基含量不同的固体酸催化剂用于两相体系中果糖脱水制备5-HMF,提高了活性。通过调变制备过程和活性测试,后嫁接法制备的催化剂,条件更温和,更安全,对制备磺酸基功能化的YolkShell结构催化剂打下了基础。2)在胺基修饰的多孔载体上负载非晶态合金既可以提高金属分散性,也可以改善其稳定性,我们以其为载体负载Ru-B非晶态合金,用于5-羟甲基糠醛加氢制备2,5-二羟甲基四氢呋喃的研究。通过活性测试发现,用胺基修饰的载体负载Ru-B非晶态合金的催化剂性能更为优越。

二、硅——安全方便的新型能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硅——安全方便的新型能源(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晶态多孔材料的离子传导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燃料电池
        1.2.1 燃料电池概述
        1.2.2 燃料电池分类
    1.3 锂离子电池
    1.4 离子交换膜
        1.4.1 质子交换膜
        1.4.1.1 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
        1.4.1.2 部分含氟型质子交换膜
        1.4.1.3 非氟化质子交换膜
        1.4.1.4 质子传导性强化
        1.4.1.5 质子导体
        1.4.2 阴离子交换膜
        1.4.2.1 季铵型阴离子交换膜
        1.4.2.2 咪唑型阴离子交换膜
        1.4.2.3 胍基型阴离子交换膜
        1.4.2.4 季磷型阴离子交换膜
        1.4.2.5 阴离子导体
        1.4.3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
        1.4.3.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4.3.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4.3.3 复合型电解质
        1.4.3.4 多孔聚合物电解质
        1.4.3.5 塑晶固体锂离子导体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氨丙基功能化介孔硅球基质子导体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氨丙基功能化介孔硅球的制备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1 主要试剂
        2.2.1.2 主要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2.2.1 介孔硅球的合成
        2.2.2.2 氨丙基功能化介孔硅球基质子导体的制备
    2.3 氨丙基功能化介孔硅球及质子导体的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小角X-射线衍射分析
        2.3.4 气体吸附分析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6 热重分析
        2.3.7 传导性能评价
        2.3.7.1 传导率分析
        2.3.7.2 活化能分析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微孔聚(苯并咪唑)基质子导体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新型微孔聚合物的制备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1 主要试剂
        3.2.1.2 主要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2.1 前驱体TP的制备
        3.2.2.2 前驱体DADMB的制备
        3.2.2.3 新型微孔聚合物的制备
    3.3 新型微孔聚合物质子导体的制备
    3.4 新型微孔聚合物及质子导体的表征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4 质子转移机理分析
        3.4.5 X-射线衍射分析
        3.4.6 气体吸附分析
        3.4.7 传导性能分析
        3.4.8 活化能分析
        3.4.9 热重分析
        3.4.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咪唑C2 位取代的阳离子共价有机框架基阴离子导体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咪唑C2 位取代的阳离子共价有机框架的制备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1.1 主要试剂
        4.2.1.2 主要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2.1 单体一TP的制备
        4.2.2.2 单体二(MDBBI)的制备
        4.2.2.3 单体三(DMDBBI)的制备
        4.2.2.4 单体四(EMDBBI)的制备
        4.2.2.5 单体五(PMDBBI)的制备
        4.2.2.6 咪唑C2位未取代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制备
        4.2.2.7 咪唑C2 位取代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制备
        4.2.2.8 咪唑C2 位取代的阳离子共价有机框架的制备
    4.3 咪唑C2 位取代的阳离子共价有机框架基阴离子导体的制备
    4.4 咪唑C2 位取代的阳离子共价有机框架基阴离子导体的表征
        4.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4.4.5 气体吸附分析
        4.4.6 固体核磁碳谱分析
        4.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4.8 热重分析
        4.4.9 材料稳定性能分析
        4.4.10 离子交换容量性能分析
        4.4.11 传导性能分析
        4.4.12 活化能分析
        4.4.13 阴离子转移机理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塑晶引入的共价有机框架锂离子导体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塑晶引入的共价有机框架 (COF) 的制备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1.1 主要试剂
        5.2.1.2 主要仪器
        5.2.2 实验步骤
        5.2.2.1 单体一TP的制备
        5.2.2.2 塑晶N,N-dimethylpyrolidinium iodide(P_(1,1)I)的制备
        5.2.2.3 共价有机框架(Tp-DB-COF)的制备
        5.2.2.4 塑晶引入的共价有机框架基锂离子导体的制备(DMPI)
    5.3 塑晶引入的共价有机框架基锂离子导体的表征
        5.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5.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3.4 X-衍射分析
        5.3.5 气体吸附分析
        5.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5.3.7 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5.3.8 传导性能分析
        5.3.9 活化能分析
        5.3.10 固体核磁氢谱分析
        5.3.11 固体核磁锂谱分析
        5.3.12 离子转移机理分析
        5.3.13 热重分析
        5.3.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15 电池性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新型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可控构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况
        1.2.1 锂离子电池结构组成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现状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 锂离子电池石墨和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1.4.1 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4.1.1 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2 石墨负极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3 石墨负极材料的改善策略
        1.4.2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4.2.1 硅基负极材料的储锂机理和研究现状
        1.4.2.2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3 硅基负极材料的改善策略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膨石墨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微膨石墨材料的制备
        2.2.4 微膨石墨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膨石墨材料的物性、形貌和微观结构
        2.3.2 微膨石墨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酚醛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酚醛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酚醛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酚醛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物性、形貌和微观结构
        3.3.2 酚醛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密胺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密胺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密胺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密胺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4.3.2 不同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表面活性剂对纳米T-Si分散性的影响
        4.3.3 材料T-Si@MF的物性、形貌和微观结构
        4.3.4 密胺树脂包覆中空结构硅球-微膨石墨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5)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太阳能电池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化石能源危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电池测试仪研究现状
        1.2.3 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现状
        1.2.4 无线传感网络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课题的主要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太阳能电池测试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功能指标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3.1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2.3.2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2.4 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2.4.1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
        2.4.2 太阳能电池特性参数
    2.5 系统的测试方案
        2.5.1 终端主控制器的选择
        2.5.2 太阳能电池伏安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案
        2.5.3 太阳能电池表面温度的测试方案
        2.5.4 太阳能电池表面光照强度的测试方案
    2.6 无线传输模块方案
        2.6.1 无线组网方式概述
        2.6.2 ZigBee技术与其他组网技术的比较
    2.7 ZigBee技术概述
        2.7.1 ZigBee技术的特点
        2.7.2 ZigBee技术的协议栈
        2.7.3 ZigBee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
    2.8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主控芯片的选择
        3.1.1 时钟电路
        3.1.2 BOOT启动电路
        3.1.3 JTAG仿真调试接口电路
        3.1.4 电源输入电路
        3.1.5 TFT-LCD显示电路设计
    3.2 继电器控制电路设计
    3.3 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3.4 电流采集模块设计
    3.5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3.6 光照度采集模块设计
    3.7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4.2 温度检测模块子程序
    4.3 BH1750模块程序设计
    4.4 电压电流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5 穷举拟合算法
        4.5.1 朗伯W函数
        4.5.2 太阳能电池模型参数解析
    4.6 终端无线节点的设计
        4.6.1 终端无线节点的工作流程
        4.6.2 终端无线节点的入网流程
    4.7 协调器节点的设计
        4.7.1 协调器节点的工作流程
        4.7.2 协调器节点的组网流程
    4.8 上位机监控程序的设计
        4.8.1 上位机首页
        4.8.2 登录窗口
        4.8.3 权限设置窗口
        4.8.4 监控窗口
        4.8.5 上位机系统的主要功能
    4.9 本章小结
5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抗干扰措施
    5.2 上位机实验测试
    5.3 调试与分析
    5.4 穷举拟合算法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型高压MOS控制功率器件结构与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力电子技术
    1.2 功率半导体器件
    1.3 IGBT的发展概况
        1.3.1 IGBT体区优化
        1.3.2 载流子分布优化
        1.3.3 开启特性优化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型钳位浮空P-well区的IGBT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IGBT开启过程分析
    2.3 一种利用多晶硅二极管钳位浮空P-well区的IGBT
        2.3.1 器件结构及原理
        2.3.2 仿真结果与讨论
        2.3.2.1 稳态特性和关断特性仿真
        2.3.2.2 开启特性仿真
        2.3.3 器件工艺流程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引入深槽电荷和自偏置PMOS的 IGBT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载流子存储层对器件特性的影响
        3.2.1 载流子存储层对载流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3.2.2 载流子浓度分布与导通压降和关断损耗的关系
        3.2.3 载流子存储层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3.3 一种引入深槽电荷和自偏置PMOS的 IGBT
        3.3.1 器件结构及原理
        3.3.2 仿真结果及讨论
        3.3.2.1 稳态特性和关断特性仿真
        3.3.2.2 器件的短路安全工作区
        3.3.2.3 槽氧化层厚度的影响
        3.3.3 器件工艺流程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单栅可控的集成ETO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一种单栅可控的集成ETO
        4.2.1 器件结构及原理
        4.2.2 仿真结果与讨论
        4.2.2.1 稳态特性仿真
        4.2.2.2 关断特性仿真
        4.2.2.3 P-layer区掺杂浓度对电学特性的影响
        4.2.3 器件工艺流程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嵌入式栅的全屏蔽IGBT的研究
    5.1 背景研究
    5.2 一种具有嵌入式栅的全屏蔽IGBT
        5.2.1 器件结构及原理
        5.2.2 仿真结果与讨论
        5.2.2.1 器件电学特性仿真
        5.2.2.2 嵌入式栅对开启特性的影响
        5.2.3 器件工艺流程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太阳能能源现状
        1.1.2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前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3.2 我国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3.3 太阳能光伏在乡村民居中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理
    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原理
    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组成
        2.2.1 光伏阵列
        2.2.2 逆变器
        2.2.3 蓄电池
        2.2.4 系统控制器
    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2.3.1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2.3.2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2.3.3 混合光伏发电系统
    2.4 太阳能光热技术
    2.5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定义及类型
        2.5.1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定义
        2.5.2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类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1 东北地区乡村民居光伏使用现状调研
        3.1.1 东北地区乡村民居光伏使用现状
        3.1.2 东北地区乡村住宅光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2 太阳能光伏系统与乡村民居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3.3 光伏与乡村绿色民居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3.1 光伏系统设计策略影响因素
        3.3.2 光伏系统的选择
        3.3.3 光伏与新建乡村民居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3.4 光伏与既有乡村民居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
    4.2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案
        4.2.1 光伏系统的选择、最大装机容量与最佳倾角的确定
        4.2.2 主要设备选型
        4.2.3 设计原则与目标
        4.2.4 一体化方案设计
    4.3 一体化设计成果
        4.3.1 一体化设计成果
        4.3.2 一体化设计节点效果
        4.3.3 项目绿色设计成果
        4.3.4 一体化设计问题总结
    4.4 光伏系统能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与环境效益分析
        4.4.1 光伏系统能效分析
        4.4.2 经济效益分析
        4.4.3 环境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装配式建筑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的电热性能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光伏一体化技术方案开发
    2.1 方案一: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
        2.1.1 设计方案说明及依据
        2.1.2 系统选型及尺寸
        2.1.3 系统设计
    2.2 方案二:基于层压式光伏组件的光伏覆层系统
        2.2.1 实施方案说明
        2.2.2 组件应用前景
    2.3 方案三: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光伏通风幕墙一体化构件
        2.3.1 设计方案原理
        2.3.2 具体实施方案
        2.3.3 其他方式探讨
    2.4 方案对比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预制构件的物理及数学模型
    3.1 系统描述
    3.2 太阳辐射模型
    3.3 电学模型
    3.4 热学模型
        3.4.1 数学模型
        3.4.2 换热系数
    3.5 电热耦合及解耦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系统实验研究
    4.1 系统实验台搭建
    4.2 模型验证
    4.3 误差分析
    4.4 典型日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构件的电热性能及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5.1 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的全年电热性能
    5.2 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5.3 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与普通混凝土墙体的性能对比
    5.4 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固体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再生能源
        1.2.1 太阳能
        1.2.2 风能
        1.2.3 水能
        1.2.4 生物质能
    1.3 不可再生能源
        1.3.1 煤炭
        1.3.2 石油
        1.3.3 天然气
        1.3.4 核能
    1.4 重要的平台化合物
    1.5 介孔氧化硅材料
        1.5.1 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合成
        1.5.2 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形成机理
        1.5.3 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基本类型及形貌
        1.5.4 有机基团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材料
    1.6 双溶剂法(Two Solvent Mothed,ts)制备催化剂
    1.7 钌金属/Ru-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
        1.7.1 钌金属催化剂
        1.7.2 Ru-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
    1.8 核—壳结构催化材料
        1.8.1 Core-Shell纳米粒子的合成
        1.8.2 Core-Shell纳米粒子的分类及应用
        1.8.3 Yolk-Shell纳米粒子的合成
        1.8.4 Yolk-Shell纳米粒子的分类及应用
    1.9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气体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改性修饰的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2.2.2 发散孔介孔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后修饰胺基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2.2.3 直通扩孔(Reaming,r)修饰胺基介孔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后修饰甲基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谱(XRD)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等离子体电感耦合发射光谱(ICP-AES)
        2.3.4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BET)
        2.3.5 透射电镜(TEM)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8 核磁共振(NMR)
        2.3.9 元素分析仪(EA)
    2.4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2.4.1 果糖脱水制备5-HMF
        2.4.2 5-HMF加氢制备DHMTHF
第3章 一步制备固体酸催化剂用于两相体系中果糖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表征
    3.3 催化性能测试
    3.4 结论
第4章 构筑钌基纳米催化剂用于5-羟甲基糠醛加氢制2,5-二羟甲基四氢呋喃
    4.1 引言
    4.2 催化剂表征
    4.3 催化性能测试
    4.4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硅——安全方便的新型能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3]基于晶态多孔材料的离子传导性能研究[D]. 武珍珍. 山西大学, 2021(01)
  • [4]新型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可控构筑与性能研究[D]. 胡振慧. 山西大学, 2021(12)
  • [5]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太阳能电池检测系统研究[D]. 张春雨.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6]新型高压MOS控制功率器件结构与特性的研究[D]. 陈荣昕.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7]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D]. 殷路丽.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8]装配式建筑光伏一体化预制构件的电热性能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D]. 李梦.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固体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D]. 蓝梓桀.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硅——安全便捷的新能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