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与政策研究

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与政策研究

一、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泓[1](2021)在《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及热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烧油层技术具有热波及效率高、能量消耗低的特点,常作为蒸汽吞吐后的接替开发方式,而重力火驱是一种改进了的火烧油层技术。目前的重力火驱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明确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其次对重力火驱技术的热管理研究不足,无法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热利用效率。本文基于CMG数值模拟软件,从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两方面研究对重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油藏地质因素进行研究,主次顺序为粘度>渗透率>储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纵横渗透率之比;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开发工程因素影响,得到主次顺序为注气速度>注气井射孔位置>水平段与注气直井距离>水平井段长度。将重力火驱过程划分为点火启动、径向扩展和稳定推进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了相应的热管理措施,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建议,建立了重力火驱热管理决策流程。对矿场实际生产问题和井网特点,提出了一种反九点井网直井侧钻重力火驱的热管理方法,充分考虑了重力火驱不同阶段的特点及热管理措施,利用CMOST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其内在增产机理;通常侧钻长度为井距的1/2,随着侧钻长度的增加,主控影响因素从地质因素转变为开发因素;创建了影响因素与采收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有效预测矿场生产效果(误差<15%),指导矿场实际生产。

西丹[2](2019)在《水驱砂岩油藏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吐哈油田温西三区块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多年后,含水率接近极限,面临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挑战。随着水驱的进行,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剩余油赋存位置及动用机理也发生变化。本论文针对该油藏水驱中后期开展研究,研究砂岩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及动用方法。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对水驱油和气驱油的驱替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开发方式对采收率的影响。建立数值模型研究长岩心驱替剩余油分布情况,并改变不同的驱替压力梯度研究其对剩余油的影响。建立理想化的九点法井网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剩余油宏观分布情况。最后对比分析不同改善水驱效果的措施,选出最佳措施。结果表明,实验对比水驱与气驱的采出程度,气驱效果优于水驱;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和井网不同位置井的不同生产情况都导致了剩余油的不均匀分布。和水驱效果比较,气水交替驱提高驱油效率17.76%;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10.38%,气水交替驱效果较好。

廖媛[3](2019)在《辽河油田高3-6-18莲花油层隔夹层特征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区为高升油田中的高3-6-18块,其含油层系为莲花油层,是一厚层块状稠油纯油藏,含油面积约为1.16km2,地质储量约是1323.3*104t,标定采收率14.6%。于1977年开始了第一次开采,于1987年开始采用蒸汽吞吐方法,近年来由于受油藏地质的特点,产量不高,采收率较低。因此将采用火驱开采,而油层内隔夹层的分布是影响火驱开发的重要因素。首先根据测井资料、岩芯资料,建立小层对比的连井对比骨架剖面,利用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在全区进行小层的重新划分和对比,分析油藏的构造形态。然后根据岩芯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以岩石学、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分析储层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特征,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开展沉积微相的划分,进行单井相—连井相的分析,编制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明确研究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综合研究区的取芯资料、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油田地质概况等等,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以及测井地质学等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在其理论指导下结合已完成的钻井、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利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测井技术识别、地质建模技术等,针对性的对高3-6-18块莲花油层的隔夹层进行划分和有效评价。最后通过对储层沉积微相、隔夹层的分布规律、隔夹层的空间建模等方面的分析成果,选取评价参数,建立研究区见效明显井评价标准,分析隔夹层的有效性对火驱开发的影响。认为L5砂组夹层数少且厚度薄的井见效明显,L6砂组薄夹层井更易于见效。

刘庆[4](2018)在《江苏油田原油粘度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油粘度是影响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江苏油田原油粘度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认为江苏油田各区块的地下原油粘度差异较大,分布范围为1.3 mPa.s~49.9 mPa.s,在纵向上原油粘度与油藏的埋藏深度成反比,平面上在油气主要聚集区地下原油粘度较低。研究中发现江苏油田庄2断块出现等渗点左移现象,该现象与常规注水开发形成的等渗点右移存在矛盾,因而开展了相关分析,认为等渗点左移主要是原油粘度变大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利

乐舒[5](2018)在《直井-水平井组合井网立体火驱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火烧油层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稠油开采技术,而对于厚油层,垂向立体火驱能将常规火驱的优势与重力泄油作用相结合,大大提高火驱过程的纵向波及效率及最终采收率,开发效果优于平面火驱。本文针对高2-4-6块厚块状稠油油藏,结合其储层特性及现有井网,设计出了直井-水平井组合井网立体火驱的火驱井网模式,并对这种火驱方式进行了相关室内实验研究。通过TGA等分析实验和一维燃烧管实验,对试验区原油进行了氧化动力学特性研究并求取了基本燃烧参数,结果表明该区块适合进行火驱。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这种火驱方式能够达到较好的纵向波及效果,并研究了燃烧前缘的推进过程及展布规律,将火驱过程中的油层划分为4个区域:已燃区、结焦带、油墙和剩余油区。同时提出了这种火驱方式的技术风险,即中途熄火和燃烧前缘突进,针对这些风险制定了相应的调控政策。对高2-4-6块进行了火驱开发方案设计,给出了合理的注采参数,优选了化学助燃点火方式,并辅以蒸汽吞吐引效技术,形成稳定有效的火驱。对该火驱开发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预计试验井组最终采收率可达到58%。同时针对高2-4-6块火驱试验区所面临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调控政策。

姚迪[6](2018)在《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的地质开发条件复杂,投资高和技术风险性大,把握和突出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潜力评价的特点,提高聚合物驱潜力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已实施的三次采油区块的油藏静动态数据,总结了聚合物驱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比较油藏的油藏类型、油层渗透率及其非均质性、原油粘度、油层温度、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筛选出渤海油田有13个区块不适合进行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其余21个区块均可进行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特点与开发现状,结合聚合物驱技术对油藏进行合理分类研究,将渤海油田稠油油藏分成四类,并比较四类油藏之间注聚条件的差异。通过注聚条件和油藏动静态条件的分析,阐述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技术特征,提高海上油田提高聚合物驱潜力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评价方法,结合蒙特卡洛原理,提出了一套能综合考虑技术及风险性的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方法。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的地质特点,以X油藏为原型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历史拟合。研究渤海稠油典型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得到潜力评价的结果,X油藏各区块实施聚合物驱均有不错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期望值范围为4.286.30%。全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5.056.02%,期望值为5.58%。大部分区块实施聚合物驱技术的风险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强,其中A区、E区、F区、H区等聚合物驱潜力较大、提高采收率值均不小于5.6%,风险相对较小,风险指数均不大于16.04%,因此,建议可在这些区块率先实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为渤海油田更大范围进行注聚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指导。

熊良[7](2017)在《夏18井区克下组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X18井区克下组油藏是一个复杂块状且带有气顶的砾岩低渗油气藏,油藏平均孔隙度12.0%、渗透率8.3×10-3μm2,1991年以线形井网350m井距注水开发。由于储层物性差、开发时间长、气窜等原因,导致从开发初期至2010年底,各项开发指标逐渐变差。如地层压力从16MPa下降8.3MPa、油藏注水井欠注率上升到45%、油藏核实油量综合递减上升到15.2%。为减缓递减,根据现有的储层等地质条件及地面工艺技术设备,急需要开展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从而改善开注水发效果。本文针对该区油藏断块分布复杂、类型多的特点,开展注水提压改造、注采结构完善、精细注水、分区合理注采政策研究,并结合构造精细研究、数模及油藏工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开展治理方案和措施,近几年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通过地质因素分析,认为储层物性差、具有中强水敏,长时间注水开发后,注水压力必然会上升,是油藏欠注的根本原因;通过注水系统因素分析,认为日益老化的注水系统与日益增长的地质需求不匹配,是油藏欠注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2014年实施泵站改造,系统提压2.0MPa后,欠注井减少8口、欠注水量减少382方/天,为油藏“注够水”打好基础。结合油藏描述,认识到剩余油分布富集在S74+5、S8小层,针对性开展注采结构调整、小层精细注水,实施转注5井次、补层5井次、分注提级5井次,油藏分注率提高22.5%、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累积厚度动用程度提高17.2%,达到了“注好水、精细注水”。通过油藏“分区、分类、分井”合理注采政策研究,确定了分区合理的地层压力(东10.5MPa、西11MPa)、注采比(1.6)等参数。并结合井组“调、扩、提、控、引”实施油藏到单井的立体调控,压力保持程度提高9.6%,实现油藏“有效注水”。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分析认为剩余油富集区位于断层附近局部构造高点,针对性开展增产措施29井次,措施单井第一年增油量由140t上升到455t。通过近四年综合治理,油藏生产形势逐年变好,综合含水上升率由8.2%下降至-14%,核实油量综合递减由15.2%下降至2.7%,措施单井平均年增油388t以上,最终水驱采收率提高4.7%,相应水驱可采储量增加44×104t。

文华[8](2016)在《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平井是开发浅层超稠油油藏的有效技术,而开发技术政策对水平井合理部署和开发成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针对九7+8区油藏埋藏浅、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原油粘度高、粘度差异大的特点,按照不同粘度分布特征,将LX+Y区划分4个不同粘度区域,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粘度区域的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特点,对影响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地质参数、开发设计参数和注汽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优化,确定了关键因素相关的技术界限及合理的开发设计参数和注汽参数,为油层措施挖潜、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及下一步水平井加密、开发方式的有效转换提供决策依据。

丁军涛[9](2016)在《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高二三区东部沙三、四段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二三区进入开发中后期,储量接替不足问题,在高二三区东部寻找有利圈闭开展储层评价与井位部署研究工作。与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及老区油井生产动态相结合,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储层预测等技术对局部构造、储层重新进行研究落实。构造上确定了高二三区主要发育两组断裂,北东向台安大洼断层和宋家陈家断层为两条长期生长的控制洼陷沉积的断层,近东西向断层起到分块作用,这两组断裂对于圈闭的形成和油气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沉积上确定了高二三区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来自短轴方向;沙三段沉积时期高二三区西部及北部发育了以砂砾岩为主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高二三区南部及东部的深水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油气藏类型上主要有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两种类型,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沟道及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流河道砂体是本区最有利的含油储层。在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在高3-6-24井区发现2个有利圈闭,部署建议井位2口,在高105井区发现1个有利圈闭,部署建议井位1口,在高81井区发现1个有利圈闭,部署建议井位1口。通过圈闭评价及风险分析,建议优先实施高3-6-24井区的建议1井及高105井区的建议3井。通过以上研究,基本搞清了高二三区东部勘探部署潜力,为该区滚动扩边部署提供了依据。

李昊[10](2015)在《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常规石油勘探发现的减少,稠油资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裂缝性稠油油藏同时具有裂缝性油藏以及稠油油藏的储层和流体特征,此类油藏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分布。利用蒸汽吞吐开采裂缝性稠油油藏时,既要考虑常规稠油油藏的特征,还需要考虑天然裂缝的存在对其的影响。研究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对于裂缝性稠油油藏高效科学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广泛调研,利用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际油藏储层流体参数,对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广泛调研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典型裂缝稠油油藏地质油藏特征和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天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低、蒸汽吞吐汽窜严重、含水率上升较快等;(2)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建立了裂缝性稠油油藏注汽过程中基质产油量预测模型,通过计算,对注汽过程中基质渗吸及热膨胀出油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参数对基质出油量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认为渗吸作用是蒸汽吞吐过程从基质中驱油的主要机理,热膨胀次之;(3)分别对直井和水平井各25个参数组合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建立正交试验表格的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方案下的累积产油量、油汽比,通过建立评价指标,应用极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注汽参数对直井和水平井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影响大小进行了排序,并结合计算结果和生产实际对不同注汽参数进行了优选;(4)通过裂缝建模,对储层不同裂缝参数进行了描述,如:裂缝密度、裂缝方位角、裂缝倾角、裂缝开度等,并以此建立裂缝系统属性模型。其中裂缝方位和裂缝倾角影响的是裂缝渗透率的方向性,裂缝密度和裂缝开度影响的则是孔渗的大小(5)结合裂缝建模,建立裂缝性稠油油藏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井型蒸汽吞吐进行了裂缝敏感性分析,对直井和水平井蒸汽吞吐沿裂缝以及垂直裂缝情况下井距进行了计算,并对水平井与裂缝夹角、水平井垂向偏心距以及井网组合形式等进行了优选。认为水平井的吞吐效果比直井吞吐效果更优。

二、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及热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1 重力火驱数值模型建立
    2.2 油藏地质因素的影响
        2.2.1 储层厚度
        2.2.2 孔隙度
        2.2.3 渗透率
        2.2.4 含油饱和度
        2.2.5 纵横渗透率之比
        2.2.6 粘度
        2.2.7 影响因素整体分析
    2.3 开发工程因素的影响
        2.3.1 整体规律分析
        2.3.2 单指标极差分析
        2.3.3 多指标方差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阶段特征及热管理方法
    3.1 重力火驱阶段划分
    3.2 点火启动阶段特征及热管理
        3.2.1 合理注气速度确定
        3.2.2 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点火效果
        3.2.3 低含油饱和度下的点火措施优选
    3.3 径向扩展阶段特征及热管理
        3.3.1 合理提速幅度的确定
        3.3.2 排气井防止火窜
    3.4 稳定推进阶段特征及热管理
        3.4.1 稳定燃烧前缘模型建立
        3.4.2 水平井趾端距注气井距离
    3.5 热管理决策流程
    3.6 小结
第四章 利用老井的重力火驱热管理研究
    4.1 矿场开采面临的问题
    4.2 直井侧钻重力火驱影响因素取值范围
        4.2.1 地质因素取值范围
        4.2.2 开发因素取值范围
    4.3 建立直井侧钻重力火驱回归方程
        4.3.1 CMOST敏感性分析
        4.3.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
    4.4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热管理效果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水驱砂岩油藏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2 改善开发效果措施分析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储层物性特征
    2.3 油藏特征
    2.4 开发历程及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期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水驱油及气驱油实验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准备
        3.1.3 实验步骤
        3.1.4 实验结果
    3.2 长岩心驱替数值模拟研究
        3.2.1 模型建立
        3.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3.3 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3.3.1 模型建立
        3.3.2 模型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研究
    4.1 水动力学调整
    4.2 气驱
    4.3 泡沫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辽河油田高3-6-18莲花油层隔夹层特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隔夹层的概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研究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的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小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沉积储层特征
    3.1 沉积环境
    3.2 沉积相分析
    3.3 储层特征
第4章 隔夹层的划分
    4.1 隔夹层的类型
    4.2 隔夹层的识别标志
    4.3 隔夹层热物性特征
第5章 隔夹层的分布特征及对火驱开发的影响
    5.1 隔夹层剖面分布特征
    5.2 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
    5.3 隔夹层空间建模
    5.4 隔夹层对火驱开发的影响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江苏油田原油粘度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3 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原油成分
    3.2 温度
    3.3 压力
4 原油粘度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4.1 原油粘度对相渗的影响
    4.2 原油粘度对水驱过程的影响
    4.3 原油粘度对采收率的的影响
5 结论

(5)直井-水平井组合井网立体火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烧油层技术简介
        1.2.2 垂向立体火驱技术室内研究现状
        1.2.3 火烧油层矿场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区火驱基础实验研究
    2.1 原油氧化动力学实验
        2.1.1 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实验
        2.1.2 热重/差示扫描分析仪(TGA/DSC)实验
        2.1.3 氧化动力学实验小结
    2.2 试验区原油火驱基础参数测定
        2.2.1 实验设备及原理
        2.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3 实验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体火驱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3.1.1 实验设备介绍
        3.1.2 布井方式设计
    3.2 实验步骤及过程记录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过程记录
    3.3 燃烧前缘展布规律及各区带特征
        3.3.1 燃烧前缘推进过程研究
        3.3.2 立体火驱各区带特征
    3.4 技术风险及调控政策
        3.4.1 立体火驱的技术风险
        3.4.2 立体火驱的调控政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2-4-6 块立体火驱开发效果预测
    4.1 高2-4-6 块区域概况及开发现状
    4.2 火驱方案部署
        4.2.1 火驱方案部署原则
        4.2.2 开发方案设计
        4.2.3 部署结果
    4.3 效果预测及调控政策
        4.3.1 开发效果预测
        4.3.2 火驱调控政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6)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渤海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油藏分类
    1.1 渤海稠油油藏概况
    1.2 聚合物驱技术筛选
        1.2.1 聚合物驱技术特征
        1.2.2 聚合物驱油藏筛选标准
        1.2.3 与已实施聚合物驱开发单元类比
    1.3 渤海稠油油藏分类研究
第二章 聚合驱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2.1 蒙特卡洛原理
        2.1.1 随机数的产生
        2.1.2 蒙特卡洛数字仿真方法
    2.2 聚合物驱风险性分析方法
        2.2.1 风险性分析的步骤
        2.2.2 指标插值计算方法
        2.2.3 风险性评价参数
第三章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技术评价
    3.1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特征分析
        3.1.1 油藏静态条件
        3.1.2 油藏动态条件
        3.1.3 注聚条件
    3.2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技术
        3.2.1 配产配注设计
        3.2.2 聚合物参数选取
        3.2.3 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3.2.4 增油效果预测
第四章 X油田聚合物驱技术条件
    4.1 典型油藏地质和开发特征
    4.2 油藏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4.3 注聚条件优选
    4.4 影响因素体系的确定
    4.5 X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潜力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夏18井区克下组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现状
        1.2.2 低渗砂砾岩油藏分类现状
        1.2.3 低渗砂砾岩油藏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开发简况
    2.3 开发中暴露的问题
第3章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3.1 常用注水效果评价方法
    3.2 评价指标参数的选取及算法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注水效果综合评价及分类
    3.5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3.5.1 产量递减变化特征分析
        3.5.2 含水及含水上升率变化分析
        3.5.3 注水见效分析
        3.5.4 剖面动用程度分析
        3.5.5 压力保持程度分析
        3.5.6 历年措施效果分析
第4章 注水系统压力研究
    4.1 目前注水现状分析
    4.2 注水干线提压增注现场实施
第5章 精细注水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5.1 完善区块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
        5.1.1 井网水驱控制程度分析
        5.1.2 注采压差分析
        5.1.3 局部井网加密调整
        5.1.5 注水井网调整部署
    5.2 注水井小层精细分注研究
    5.3 单井动态优化注水和增注措施的研究
第6章 立体调控注采政策研究
    6.1 油藏分类分区研究
        6.1.1 分公司油田稀油油藏分类
        6.1.2 X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分类研究
        6.1.3 X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单井分类研究
    6.2 克下组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6.2.1 克下组合理地层压力
        6.2.2 克下组合理生产压差
        6.2.3 克下组合理流动压力
        6.2.4 克下组合理注水压力系统界限
        6.2.5 克下组合理注采比
        6.2.6 克下组合理采液、采油速度
    6.3 制定合理注采界限研究
        6.3.1 井组动态调水理论研究
        6.3.2 制定分区及单井合理注采政策
第7章 精细构造重新解释及调整方案部署
    7.1 地质重新认识
        7.1.1 断裂展布现状分析
        7.1.2 油气水分布现状分析
        7.1.3 纵向分层现状分析
    7.2 精细构造解释和小层对比研究
    7.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综合挖潜方案研究
        7.3.1 油藏剩余油分布情况
        7.3.2 油藏补层、加密潜力研究与实施
        7.3.3 接替产能区块水平井开发实验研究
        7.3.4 单井点侧钻加深方案研究与实施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8)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九7+8区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水平井开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
    2.1 单层厚度
    2.2 储层物性
    2.3 水平段垂向位置
    2.4 水平段长度
    2.5 注汽强度
    2.6 注汽速度
    2.7 注汽压力
    2.8 注汽温度
    2.9 井底干度
    2.1 0 焖井时间
3 结论

(9)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高二三区东部沙三、四段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技术路线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特征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1.2.2 地层岩性特征
        1.2.3 沉积特征
第二章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1 地震反射特征与层位标定
        2.1.1 层位标定的基本原则
        2.1.2 层位标定过程及方法
        2.1.3 层位标定结果
    2.2 构造精细解释
        2.2.1 井震格架建立和追踪
        2.2.2 断层的剖面解释与闭合
        2.2.3 断层的平面组合
        2.2.4 解释结果检验
    2.3 构造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断裂特征
        2.3.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沉积储层特征
    3.1 沉积相特征
        3.1.1 湖泊相
        3.1.3 扇三角洲
    3.2 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特征
        3.2.1 杜家台油层沉积时期
        3.2.2 莲花油层沉积时期
    3.3 储层预测
        3.3.1 稀疏脉冲反演反演原理
        3.3.2 测井资料处理
        3.3.3 多井约束反演
第四章 油气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4.1 油气藏类型
        4.1.1 构造油气藏
        4.1.2 构造—岩性油气藏
        4.1.3 岩性油气藏
    4.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2.1 构造控制因素
        4.2.2 储层控制因素
        4.2.3 构造和生储盖层的良好配置关系
第五章 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5.1 高 3-6-24井区莲花油层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
        5.1.1 高 3-6-24井区构造特征
        5.1.2 沉积储层特征
        5.1.3 油藏特征
        5.1.4 资源预测及圈闭类别
        5.1.5 井位部署
    5.2 高105井区大凌河油层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
        5.2.1 高105井区构造特征
        5.2.2 沉积储层特征
        5.2.3 油藏特征
        5.2.5 井位部署
    5.3 高81井区杜家台油层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
        5.3.1 高81井区构造特征
        5.3.2 沉积储层特征
        5.3.3 油藏特征
        5.3.4 资源预测及圈闭类别
        5.3.5 井位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技术发展概况.
        1.2.2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发展概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技术路线、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裂缝性稠油油藏地质和开发特征
    2.1 裂缝性稠油油藏地质特征
        2.1.1 储层特征.
        2.1.2 油藏埋深.
        2.1.3 岩性特征.
        2.1.4 裂缝发育及分布
        2.1.5 基质孔渗特征
    2.2 裂缝性稠油油藏开发特征
        2.2.1 流体特征.
        2.2.2 天然能量开采特征
        2.2.3 蒸汽吞吐开发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驱油机理研究
    3.1 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驱油机理
        3.1.1 加热降粘作用
        3.1.2 热膨胀作用
        3.1.3 毛管渗吸作用
        3.1.4 重力驱替作用
        3.1.5 其他作用.
    3.2 裂缝性稠油油藏基质出油计算模型
        3.2.1 加热半径预测
        3.2.2 加热区温度预测
        3.2.3 产量预测.
    3.3 模型求解及分析
        3.3.1 模型求解.
        3.3.2 驱油机理分析
        3.3.3 热膨胀出油量敏感因素分析
        3.3.4 渗吸出油量敏感因素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注汽参数
    4.1 数据准备
    4.2 直井注汽参数正交数值试验设计
        4.2.1 参数水平设置
        4.2.2 评价指标.
        4.2.3 正交试验表格设计
        4.2.4 直井注汽参数敏感性分析
        4.2.5 直井注汽参数优选
    4.3 水平井注汽参数正交数值试验设计
        4.3.1 参数水平设置
        4.3.2 正交表格设计及计算结果
        4.3.3 水平井井注汽参数敏感性分析
        4.3.4 水平井注汽参数优选
    4.4 小结
第5章 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
    5.1 裂缝建模研究
    5.2 直井蒸汽吞吐合理井距研究
    5.3 水平井蒸汽吞吐优化设计
        5.3.1 水平井与裂缝方位夹角优化
        5.3.2 水平井偏心距优化
        5.3.3 水平井合理井距研究
    5.4 合理井网形式优选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及热管理方法研究[D]. 李乐泓.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水驱砂岩油藏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D]. 西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辽河油田高3-6-18莲花油层隔夹层特征与评价[D]. 廖媛. 长江大学, 2019(11)
  • [4]江苏油田原油粘度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J]. 刘庆. 内江科技, 2018(06)
  • [5]直井-水平井组合井网立体火驱技术研究[D]. 乐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 姚迪.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夏18井区克下组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研究[D]. 熊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J]. 文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6(04)
  • [9]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高二三区东部沙三、四段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D]. 丁军涛.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技术政策研究[D]. 李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标签:;  

高二、三区气顶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技术与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