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尿基复合肥流态化造粒新技术研究

异质尿基复合肥流态化造粒新技术研究

一、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继涛[1](2017)在《基于黄腐酸的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实验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控制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对于遏制酸雨与雾霾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可回收硫资源的脱硫工艺既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又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它是未来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秸秆废弃物的抛弃和露天焚烧,不仅浪费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而且还能造成环境污染、甚至火灾等,因此秸秆等废弃物的出路问题也亟需解决。秸秆等废弃物经生物发酵可制得黄腐酸(FA)。FA分子结构上具有两种重要的含氧酸性基团(-COOH和-OH),故FA物质具有酸碱缓冲性能。鉴于回收硫资源和秸秆等废弃物的利用,提出了两种新型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可再生FA湿法烟气脱硫和FA协同氨水湿法烟气脱硫。围绕这两种工艺,开展了脱硫特性与脱硫机理等相关内容研究。(1)可再生FA湿法烟气脱硫机理研究。首先利用小型鼓泡反应器开展FA溶液脱硫实验,研究发现FA溶液(浓度0.04 g mL,初始pH 5.5)具有极高的SO2吸收效率(高达97.5%),且可持续高效吸收SO2,初步核实了FA的脱硫性能。然后,借助FTIR、NEXAFS和XPS等表征手段,揭示了FA溶液吸收SO2气体的化学机理:FA分子结构上的痕量羧酸盐基团具有质子结合位点,因此羧酸盐基团能结合SO?aq?离解产生的H,降低SO液相吸收传质阻力,从而使更多的SO溶入液相;脱硫中,羧酸盐基团不断被质子化为游离羧基;通过加热即可解吸SO,使FA获得再生。通过八次连续循环吸收-解吸实验,发现第八循环的吸收效率仍高于95%,其DTHE(效率高于95%的时间)大于10min,这充分证明了FA具有良好的脱硫再生性能。此外,利用TG-DTG与XRD评估了FA的热稳定性和再生性,结果表明FA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再生性。(2)FA湿法烟气脱硫特性研究。首先,利用双膜理论分析了SO2气体在FA溶液中的传质与反应过程机理。然后,通过间歇吸收实验考察了九个吸收参数对FA溶液模拟烟气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值和FA浓度均能显着影响SO吸收效率,并且初始pH值的影响较大;能显着影响DTHE的参数是初始pH值、温度、FA浓度以及进口SO浓度,并且进口SO浓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初始pH对SO2吸收量的影响程度最大;适宜FA溶液脱硫的pH值为2.8-5.5,对应的吸收效率大于90%;FA优化浓度为0.08 g mL;低吸收温度和进口SO(CO)浓度利于DTHE;NO组分能提高SO在FA溶液中的吸收传质。(3)FA协同氨水湿法烟气脱硫机理分析及脱硫特性研究。针对氨基脱硫工艺中存在氨逃逸现象,本文提出用FA来抑制氨逃逸。FA抑制氨逃逸的实验结果表明:FA结构上的-COOH和-OH能有效地结合液相中的游离氨,其抑制氨逃逸的能力大约为5ppm g?FA?。FTIR研究结果证实了FA抑制氨逃逸机理:FA<与游离氨发生氨化反应,生成稳定的FA<,从而降低液相中的游离氨数量,实现氨逃逸抑制。在FA协同氨水脱硫工艺中,共轭碱FA<是关键的SO吸收剂。利用鼓泡反应器研究了FA协同氨水湿法脱硫特性,分析了吸收参数对SO2吸收效率和DTHE的影响,获得了脱硫优化参数。结果表明:在FA的协同作用下,氨水的SO2吸收能力得到提高;初始pH能显着影响SO2吸收效率和DTHE;FA浓度能显着影响DTHE,这是因为FA<共轭碱的数量由FA的质量所决定;氧气浓度、进口SO浓度及硫酸铵浓度对SO2吸收效率和DTHE影响均较小;CO明显影响DTHE和SO吸收量;高浓度飞灰能提高FA-氨水脱硫能力;低气流量利于FA-氨水脱除SO;室温是FA-氨水脱硫的较优温度;为保证FA-氨水高效吸收SO2(η99.0%),吸收液的pH值应控制在4.1以上;当pH在8.7-4.1范围时,真正的脱硫基团是FA<结构上的-COO-基团。此外,借助FTIR核实了黄腐酸协同氨水湿法脱硫的机理。(4)FA-氨水吸收SO的动力学分析。基于双膜理论,分析了SO在黄腐酸-氨水溶液中的吸收传质过程,建立了SO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模型,并用实验值验证了K a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T、C和C均与K a呈极其显着的负相关,并且Q对K a的贡献最大,而C的贡献最小。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慢速反应区的化学反应近似为零级反应动力学,然而快速反应区的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动力学,FA协同氨水吸收SO的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4.028kJ mol。(5)FA-氨水脱硫工艺中的亚硫酸铵氧化动力学分析。通过鼓泡氧化实验,获得了FA质量浓度、亚硫酸铵浓度、硫酸铵浓度、空气流量、初始pH值及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亚硫酸铵初始浓度为0.040.5mol L时,降低FA质量浓度、初始pH值和硫酸铵浓度,或者增加亚硫酸铵初始浓度、空气流量与温度均能提高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采用初始速率法得到FA的反应级数为-0.9,初始pH值的反应级数为-3.3,亚硫酸铵的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为37.65 kJ mol。

黄小波[2](2015)在《铁矿粉制粒过程颗粒粒级演变规律与工艺优化》文中指出至今为止,铁矿粉制粒工艺在烧结生产中的作用从传统的均匀成分、调整粒度转变为准颗粒的结构设计与准颗粒粒度级配的调控。目前的制粒工序承担了更多使命,确保烧结工序能够在实现高效优质的生产前提下灵活经济地使用各种含铁资源。研究传统制粒工艺的强化手段、开发制粒新工艺是提升烧结工艺与强化烧结生产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以多个烧结配料方案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制粒实验,揭示了制粒过程中颗粒粒度的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原料性质、加水量等因素与制粒后颗粒粒度、料层透气性之间的关系。运用离散元素法对准颗粒的堆积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准颗粒级配变化对堆积床层孔隙率的影响规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①水对铁矿粉的润湿角(θ)是矿粉中针铁矿体积分数(φG)的函数:()Gq=arccos 0.33j+0.22。φG与矿粉的形貌指数SMI和孔体积Vpore有显着的多元线性关系:G0.266*0.769*(10*ml/g)Porej=SMI+V。②预润湿制粒工艺显着地促进了被预润湿颗粒的优先成球行为,进而调整了准颗粒的粒度组成。在相同含水量下预润湿制粒可以在传统制粒的基础上提高料层透气性指数(JPU)达122%以上。相比于传统制粒,预润湿制粒(预润湿为65%)对准颗粒中W+3和W+3,-7两项粒度指标的提升幅度均在15%以上。过高润湿度会造成特别粗大准颗粒(>8mm)含量的猛增,这不利于料层透气性的改善和烧结反应的正常进行。③铁矿粉制粒过程中颗粒的粒度组成可用分形数学模型来描述。最佳制粒准颗粒的粒度分形模型如下所示:1.46W1.34W IF 1 IF 2Y(d D),Y(d D) C C SFC DD- -<= ′< = ′ -或式中CSF的取值范围为3.17到4.57;CIF-1的取值范围为5.07到6.90,CIF-2的取值范围为7.94到12.48。原料粒度组成和制粒含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合料的最终制粒效果。借助粒度组成的分形模型,以混合料颗粒的分形维数Df(raw)、最大粒径Dmax(raw)以及制粒含水量WMC为自变量,对准颗粒中W+3(granule)和分形维数Df(granule)可以建立如下的多元回归模型:( ) ( ) ( )23 max adjgranule 37.488 7.878 raw 0.259 9.778, R 0.78 f MCW D D raw W+= - - + =( ) ( ) ( )2max adj2.318 0.27 0.059- 0.294, R 0.838 f f MCD granule = +D raw +D raw W =在相对误差为10%时,回归模型对W+3(granule)和Df(granule)的预测命中率均大于85%。这表明分形理论可应用到混合料制粒准颗粒的粒度调控过程中,进而改善料层的透气性。以原料粒度级配和制粒含水量为输入参数的BP神经网络也可以对制粒结果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相比多元回归模型,这种模型显然要复杂许多。④不同级配条件下准颗粒堆积行为的数值仿真研究表明:(a)混合料制粒效果逐渐改善的过程也是准颗粒堆积空隙率逐渐增大的过程。料层透气性指数(JPU)与模拟空隙率(ε)的定量关系式为:2JPU 507.98 144.62,R 0.99adj=′e->;(b)对刚性且服从分形分布的准颗粒群,当其分形维数(Df(granule))在0.2到2.0之间变化时,数值模拟得到的堆积空隙率(ε)满足:0.5140 0.0665()fe=-′D granule。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改善混合料的制粒效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课题的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烧结混合料制粒准颗粒的粒度调控,实现生料层透气性的进一步提高。

陈一民,冯云,宗映涛[3](2013)在《引进博士后高端人才 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文中提出泸天化公司是建厂五十多年的国有控股化工类上市公司,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率先在四川省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培养和大胆使用博士后高端人才,在组织机构、经费预算、工作平台、生活保障和研究课题上使进站博士后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为泸天化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和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勇[4](2003)在《尿基复合肥包涂造粒过程工业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尿素是我国目前用量最大的化肥,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从单一品种的化肥向复合肥发展。世界肥料发展史表明,复合肥的发展已成为化肥工业的重要内容,以至复合肥的生产技术及其占化肥总量的比例已能反映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达程度和科学施肥的水平,而尿基复合肥作为高浓度的化肥,具有相当的优势,在发展高浓度复合肥的大趋势下,国内外纷纷投入力量,加强对尿基复合肥生产工艺、规模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流化造粒工艺。 本文是在小试实验完成磷酸一铵——尿素体系尿基复合肥开发的基础上,利用TEC日产2000吨尿素大颗粒造粒装置,做适当改造,进行尿基复合肥工业化放大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闭路循环主要是考察造粒方式由间歇式改为连续式生产后,造粒机的热量平衡、包裹后产品的外观情况、床层的流态化状况,对获得的产品粒子进行分析,以取得晶种包裹厚度、粒径分布、物性变化等数据。第二阶段开路循环连续性生产试验,针对第一阶试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修改控制参数,改进工艺流程,对造粒机生产的尿基复合肥粒子进行筛分等后序处理,以获得具有良好粒径分布的成品粒子,氮、磷两种养分比例的控制,同时未长大的小颗粒和连续外加的晶种一起返回造粒机循环造粒,从而使试验得以实现工业化连续性生产。 试验表明以磷酸一铵为晶种进行尿基复合肥的工业化生产是可行的;造粒过程最适宜的流化床温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选用孔径为2.5mm的压力式喷嘴;流化气速控制在3m/s左右;筛网孔径选择在3mm(下层)~5mm(上层)左右;采用长窄流化床,喷嘴按正三角形分布;晶种粒径分布尽量窄;晶四川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种粉尘含量尽可能少,以利于循环洗涤液的处理;按不同的物料配比,可获得要求的养分比。

程峰[5](2003)在《振动流化床喷雾造粒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造粒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众多产业部门。振动流化床造粒可有效克服传统流化床或喷动床造粒颗粒粒度分布宽、动力消耗高的缺点,特别适合于中小生产规模的层式造粒过程。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开发实用的造粒新技术以装备生产过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以尿素或油菜籽颗粒为晶种,以不同浓度的尿素溶液为喷雾料浆,对振动流化床喷雾造粒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晶种上喷涂尿素熔融液或不同浓度的尿素溶液,使其以层式机理长大。着重研究了晶种类别、料液流量、料液浓度、流化气速、振动强度、喷嘴高度、雾化气压力等因素对颗粒成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uf=1.86 umf操作气速下,油菜籽晶种颗粒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尿素晶种;增大料液流量、料液浓度,减低喷嘴高度均有利于颗粒长大;本实验条件下,料液流量在uf=1.5~2 umf时应小于8.5kg/h;保证颗粒处于正常流态化的前提下,较低的流化气速有利于造粒,流化气速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颗粒的生长,实验中一般控制在1.5~2 umf左右;适度振动有利于颗粒的生长,能够显着降低操作气速,可有效减轻粉尘生成量,克服结块现象,但振动强度过高颗粒生长速率反而减低,一般控制Γ=1~2为宜。 依据颗粒层式成长机理,根据物质守恒原理建立了颗粒层式生长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粒径长大的计算式。将粒径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间的误差在±8.8%以内,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李天文,戴志谦,罗太荣,刘鸿生[6](2002)在《流态化造粒过程中喷液方式对粒度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尿基复合肥流态化造粒过程中喷液方式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粒度归一化数据分析方法 ,对流态化造粒过程中粒度分布的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戴志谦[7](2002)在《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非均质复合肥概念指导下,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尿基复合肥生产新工艺——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工艺。所谓非均质复合肥是指在单个复合肥颗粒内部及不同颗粒间可能存在氮(N)、磷(P2O5)、钾(K2O)养分比例的差异性,但对一定量的产品来说其养分含量却是固定的。 通过对尿素与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在物性相合性上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热态实验工作,就流化空气温度与流量、尿液喷头安装方式、造粒过程原始晶种量、造粒晶种原始形状、尿素熔液雾化状况等因素对造粒过程及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证明,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工艺是可行的。

李天文,费维扬,戴志谦,李庆,刘鸿生[8](2001)在《流化造粒生产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流化造粒生产高浓度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新工艺的开发和试验过程 ,结果表明可采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普钙或重钙等为原料生产尿基复合肥 ,养份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在普钙和重钙颗粒上喷涂熔融尿液生产的尿基复合肥还能防止吸湿。

健亢[9](2004)在《挺起中国化工脊梁───泸天化(集团)公司人才兴企纪实》文中研究指明

二、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黄腐酸的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实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二氧化硫的危害
        1.1.2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
        1.1.3 我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1.2 国内外烟气脱硫研究现状
        1.2.1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类
        1.2.2 可回收硫资源的WFGD
    1.3 吸收剂综述
        1.3.1 钙基吸收剂
        1.3.2 钠基吸收剂
        1.3.3 氨水吸收剂
        1.3.4 镁基吸收剂
        1.3.5 碱式硫酸铝吸收剂
        1.3.6 柠檬酸钠吸收剂
        1.3.7 有机胺和离子液体
        1.3.8 腐植酸钠
        1.3.9 黄腐酸
    1.4 科学问题提出
        1.4.1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黄腐酸水溶液烟气脱硫性能及吸收机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黄腐酸水溶液吸收剂的制备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2.2.4 测试分析方法
    2.3 误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A溶液吸收SO_2性能分析
        2.4.2 FA脱硫富液解吸与循环吸收SO_2性能及过程分析
        2.4.3 FTIR表征分析
        2.4.4 XPS分析
        2.4.5 O-K边 NEXAFS分析
        2.4.6 FA溶液吸收与解吸SO_2的反应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腐酸水溶液烟气脱硫中吸收参数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FA水溶液吸收SO_2气体的传质-反应过程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原料与FA吸收液制备
        3.3.2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3.3.3 测试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A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2 吸收温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3 进口SO_2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4 进口O_2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5 烟气流量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6 FA吸收液的pH值变化
        3.4.7 飞灰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8 进口NO_2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9 进口CO_2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4.10 多变量分析
        3.4.11 热行为分析
        3.4.12 XRD分析
        3.4.13 含硫废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腐酸协同氨水湿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FA-氨水吸收液的制备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4.2.4 测试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A协同氨水脱硫及抑制氨逃逸机理
        4.3.2 FA抑制氨逃逸性能
        4.3.3 初始pH值的脱硫影响
        4.3.4 FA质量浓度的脱硫影响
        4.3.5 氧气的脱硫影响
        4.3.6 气流量的脱硫影响
        4.3.7 吸收温度的脱硫影响
        4.3.8 吸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4.3.9 进口SO_2浓度的脱硫影响
        4.3.10 进口CO_2的脱硫影响
        4.3.11 飞灰的脱硫影响
        4.3.12 硫酸铵的脱硫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腐酸协同氨水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气液传质吸收模型
        5.2.1 双膜理论假设
        5.2.2 气膜内的SO_2吸收传质
        5.2.3 液膜内的SO_2吸收传质
        5.2.4 边界条件
        5.2.5 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
    5.3 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
        5.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5.3.2 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方法
        5.3.3 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模型
        5.4.2 FA协同氨水吸收SO_2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腐酸-氨水脱硫工艺中亚硫酸盐的非催化氧化宏观动力学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6.2.3 测试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亚硫酸铵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3.2 硫酸铵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3.3 FA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3.4 初始pH值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3.5 氧化空气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3.6 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铁矿粉制粒过程颗粒粒级演变规律与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铁矿粉制粒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1.1.1 铁矿粉制粒的意义
        1.1.2 铁矿粉制粒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2 粉体制粒的现状分析
    2.1 颗粒制粒设备
        2.1.1 微细粉的制粒设备
        2.1.2 铁矿粉的制粒设备
        2.1.3 熔体或溶液的制粒设备
    2.2 铁矿粉制粒的基本理论
        2.2.1 制粒过程的结合力
        2.2.2 准颗粒的强度理论
        2.2.3 制粒颗粒的演变机制
    2.3 准颗粒结构模型
    2.4 准颗粒数学模型
        2.4.1 群体平衡模型
        2.4.2 离散元素模型
    2.5 铁矿粉制粒效果的因素与评价
        2.5.1 制粒过程的影响因素
        2.5.2 混合料制粒的运动状态
        2.5.3 制粒准颗粒的粒度分布
        2.5.4 制粒准颗粒的堆积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铁矿粉制粒工艺的进展与分析
    3.1 铁矿粉制粒工艺的发展历程
        3.1.1 传统制粒工艺及其强化手段
        3.1.2 基元型制粒工艺
        3.1.3 集成式制粒工艺
    3.2 铁矿粉制粒工艺的发展前景
    3.3 本章小结
4 影响制粒行为的铁矿粉性质研究
    4.1 烧结用铁矿粉的物化性质
        4.1.1 铁矿粉的化学性质
        4.1.2 铁矿粉的物理性质
        4.1.3 铁矿粉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4.2 铁矿粉制粒行为的定量分析
        4.2.1 生料层透气性曲线
        4.2.2 准颗粒粒度的演变曲线
    4.3 铁矿粉的性质对混合料制粒行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铁矿粉的预润湿制粒工艺
    5.1 预润湿制粒的水分控制策略
    5.2 实验方案
        5.2.1 制粒原料分析
        5.2.2 预润湿制粒工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粒度组成的图形化分析方法
        5.3.2 润湿度对预润湿制粒的影响
        5.3.3 不同混合料的预润湿制粒
    5.4 本章小结
6 制粒过程粒度演变规律研究
    6.1 制粒粒度的描述方法
        6.1.1 颗粒粒度的表征
        6.1.2 多粒径颗粒的分形模型
    6.2 变含水量制粒的粒度演变
        6.2.1 不同分形模型下准颗粒的粒度分析
        6.2.2 混合料最佳制粒的粒度组成
        6.2.3 最佳制粒准颗粒的分形模型
    6.3 基于粒度组成的制粒效果预测
        6.3.1 制粒生料层结构的BP预测模型
        6.3.2 制粒准颗粒的BP预测模型
        6.3.3 分形模型在混合料制粒预测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制粒颗粒堆积过程的数值仿真
    7.1 颗粒离散元素法(DEM)的基本原理
        7.1.1 离散元素法的颗粒接触模型
        7.1.2 离散元素法的颗粒运动方程
    7.2 离散元素法建模策略与流程
        7.2.1 构建烧结杯的物理模型
        7.2.2 在指定区域内生成制粒准颗粒群
        7.2.3 定义颗粒接触模型
        7.2.4 仿真计算的基本流程
    7.3 准颗粒粒度分布对堆积结构的影响
        7.3.1 准颗粒堆积结构的表征
        7.3.2 制粒准颗粒的粒度级配
        7.3.3 制粒准颗粒堆积行为的数值模拟
    7.4 研究结论
8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 PFC3D数值模拟的代码及算法
        D-1 烧结杯模型
        D-2 准颗粒群的生成方法
        D-3 颗粒群加载应力的伺服控制算法

(4)尿基复合肥包涂造粒过程工业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复合肥造粒法
        1.1.1 干法掺合法
        1.1.2 团粒造粒法
        1.1.3 借助起化学反应的物质进行干料造粒法
        1.1.4 挤压造粒法
        1.1.5 熔料造粒法
        1.1.6 料浆造粒法
    1.2 喷嘴的特性
        1.2.1 压力式喷嘴
        1.2.2 气流式喷嘴
    1.3 流化床造粒机理
    1.4 工业流化床造粒工艺的进展
        1.4.1 TEC流化床造粒工艺
        1.4.2 Hydro-Agyi流化床造粒工艺
        1.4.3 K-T流化床造粒工艺
    1.5 尿基复合肥生产技术的发展
        1.5.1 国外尿基复合肥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1.5.2 国内尿基复合肥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第二章 小试实验
    2.1 小试简介
        2.1.1 小试工艺流程简介
        2.1.2 主要设备、仪表规格与型号
    2.2 实验过程及方法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流化床床温对造粒过程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2.3.2 流化气速对造粒过程的影响
        2.3.3 进料晶种外形对产品颗粒外形的影响
    2.4 实验结论
第三章 工业化试验流程和设备
    3.1 流程简介
    3.2 主要设备简介
        3.2.1 造粒机
        3.2.2 斗提机
        3.2.3 产品振动筛
        3.2.4 产品冷却器
        3.2.5 晶种活化料斗
        3.2.6 粉尘洗涤器
第四章 工业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试验的目的
    4.2 第一阶段闭路循环工业化试验
        4.2.1 工艺流程框图
        4.2.2 试验前的准备
        4.2.3 试验过程
        4.2.4 试验结果及讨论
        4.2.5 闭路循环试验小结
    4.3 第二阶段开路循环工业化试验
        4.3.1 开路循环试验方案
        4.3.2 试验工艺流程
        4.3.3 试验开车过程
        4.3.4 试验结果及讨论
        4.3.5 开路循环试验小结
第五章 主要工艺参数的核算
    5.1 造粒机流化气速的核定
        5.1.1 临界流化气速的确定
        5.1.2 带出速度的确定
        5.1.3 流化床稳定性
    5.2 造粒机床层温度的核定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评价
    6.1 投资估算
        6.1.1 工业化装置设备名称、型号、价格表
        6.1.2 公用工程消耗成本表
    6.2 经济效益评价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资料
答谢词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
声明

(5)振动流化床喷雾造粒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造粒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搅拌造粒法
        1.2.2 压力造粒法
        1.2.3 热造粒法
        1.2.4 喷雾造粒法
        1.2.5 流化床造粒法
        1.2.6 振动流化床造粒法
    1.3 流化造粒机理
        1.3.1 颗粒团聚生长理论
        1.3.2 B.J.Ennis颗粒生长理论
        1.3.3 颗粒长大的半经验模型
    1.4 雾化器的特性
        1.4.1 压力式雾化器
        1.4.2 离心式雾化器
        1.4.3 气流式雾化器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流程与操作方法
        2.2.2 临界流化速度的测定
        2.2.3 颗粒生长速率的测定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晶种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2 料液流量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3 流化气速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4 振动强度对造粒的影响
    3.5 喷嘴高度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6 雾化气压力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7 料液浓度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8 不同料液对颗粒成长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颗粒层式成长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模型的建立
    4.2 计算值及实验数据的比较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7)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1.2 尿基复合肥生产技术发展概况
        1.2.1 国外尿基复合肥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1.2.2 国内尿基复合肥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1.2.3 本研究的技术特点
2 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的理论基础
    2.1 尿素与其它原料混合的物化基础
        2.1.1 尿基复合肥生产原料的物化性质
        2.1.1.1 尿素
        2.1.1.2 磷酸铵
        2.1.1.3 钾肥
        2.1.2 尿素与各单元肥的配伍性
        2.1.2.1 尿素与磷酸铵
        2.1.2.2 尿素与磷酸钙盐
        2.1.2.3 尿素与钾肥
    2.2 流化造粒化学工程理论分析
        2.2.1 流化造粒基本原理
        2.2.2 流化造粒的工业实践
        2.2.2.1 Hydro-Agri流化造粒工艺
        2.2.2.2 TEC喷动流化造粒工艺
        2.2.2.3 K-T流化转鼓造粒工艺
    2.3 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实验工作
    3.1 物性探索实验
    3.2 工程实验
        3.2.1 工艺流程与仪器、设备
        3.2.1.1 工艺流程简述
        3.2.1.2 主要设备、仪器规格与型号
        3.2.2 实验过程
        3.2.2.1 过程控制与优化
        3.2.2.2 工艺参数的测量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温度对产品质量和造粒过程的影响
    4.2 流化气速对粒子流化状况和造粒过程的影响
    4.3 尿液喷头安装方式及位置对造粒过程的影响
    4.4 原始晶种量对流化状况和造粒过程的影响
    4.5 尿液雾化状况对造粒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4.6 晶种粒子原始形状对产品成形的影响
    4.7 质量控制与分析
        4.7.1 分析方法
        4.7.2 产品质量执行标准与产品质量指标
    4.8 环境保护
5 工业放大
    5.1 工艺流程简述
    5.2 主要设备
    5.3 工业放大说明
    5.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5.4.1 技术可行性
        5.4.2 经济可行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

(8)流化造粒生产非均质尿基复合肥(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化学基础
2 工艺描述
3 结果和讨论
4 结语

四、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黄腐酸的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实验与机理研究[D]. 杨继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2]铁矿粉制粒过程颗粒粒级演变规律与工艺优化[D]. 黄小波. 重庆大学, 2015(07)
  • [3]引进博士后高端人才 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J]. 陈一民,冯云,宗映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13(10)
  • [4]尿基复合肥包涂造粒过程工业性试验研究[D]. 刘勇. 四川大学, 2003(02)
  • [5]振动流化床喷雾造粒特性的研究[D]. 程峰. 四川大学, 2003(01)
  • [6]流态化造粒过程中喷液方式对粒度分布的影响[J]. 李天文,戴志谦,罗太荣,刘鸿生. 化肥工业, 2002(06)
  • [7]非均质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新工艺研究[D]. 戴志谦. 四川大学, 2002(02)
  • [8]流化造粒生产非均质尿基复合肥[J]. 李天文,费维扬,戴志谦,李庆,刘鸿生. 化肥工业, 2001(06)
  • [9]挺起中国化工脊梁───泸天化(集团)公司人才兴企纪实[J]. 健亢.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04(06)

标签:;  ;  ;  ;  ;  

异质尿基复合肥流态化造粒新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