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CT和锥体对比敏感度试验在视觉评估领域的临床应用分析

SLCT和锥体对比敏感度试验在视觉评估领域的临床应用分析

一、视觉评估领域的SLCT和锥细胞对比敏感度测试的临床应用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易思豆[1](2020)在《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祛风明目、健脾除湿、清肝凉血中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的作用,探索中医药在此方面的优势,为运用中医药干预缩短白内障术后视觉恢复时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相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白内障术后病例72例(7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常规药物+中药治疗组(中药干预组)和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常规眼药治疗,中药干预组在常规眼药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颗粒剂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分别于术后第1、7、15天记录患者视力和中央角膜厚度,术后第1、3、7天记录角膜水肿情况,术后第1、15天记录对比敏感度及视功能问卷调查评分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74眼),实际完成临床观察共有66例(66眼),两组完成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基线、术前及术后1天各项相关指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裸眼远视力(UDVA)比较:(1)两组间比较:术后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干预组不同时间段比较:术后1天与术后7天、15天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7天与15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不同时间段组内比较:术后1天与术后7天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后1天与15天比较、术后7天与15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比较:(1)两组间对比:术后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的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天与术后7天、15天对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7天与15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数对比敏感度函数下的面积(AULCSF)比较:(1)在明、暗光及暗环境眩光条件下:中药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后AULCSF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在暗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明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暗环境眩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指标:(1)角膜水肿消退率比较:术后3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所有完成临床观察的患者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术后15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肿患者术后7天和15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视功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比较:术后15天,NEI-VFQ-25量表评分两组间比较,中药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从所有完成临床观察患者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中药干预,可以在短期内加快术后角膜水肿的消退,加快视力恢复,对对比敏感度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2.运用中药干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能有效加快患者视觉质量的恢复。

李巧月[2](2019)在《扫描电镜图像的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扫描电镜(SEM)是一种观察微观世界常用的仪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不断调整成像参数来获得高清的扫描电镜图像,这个过程费时费力并且效果会因为人眼疲劳的程度而产生差异。因此对于SEM图像来说,需要自动的客观质量评价算法去指导成像参数的选择。本文研究了SEM图像的主观质量评价,并且针对SEM图像的模糊失真和对比度失真这两种常见的失真类型进行客观评价,提出了两种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一、图像质量评价的研究旨在设计与人类主观评分密切相关的图像质量度量。为了研究SEM图像的质量评价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扫描电镜图像的数据库。从中国矿业大学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实验室采集了650幅不同类型失真的扫描电镜图像,总共有50组不同的图像内容,每一组包含13幅图像,这些图像的失真都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产生的;接着,基于MATLAB建立了一个交互式平台,对30名实验者进行培训,然后在正常情况下让他们对SEM图像进行主观感知实验;最后,再对30名实验者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置信区间对实验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进行去除,求取剩余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各SEM图像的平均意见分数(MOS)。MOS值对于研究扫描电镜图像的无参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由于SEM图像是灰度图像,并且它们的背景和显示的物体表面均比较暗淡,这就造成了SEM图像暗原色中的低通道值。此外,暗通道先验对由模糊过程引起的图像变化非常敏感。模糊图像具有较少的暗通道信息,并且不同程度的模糊图像在暗通道图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受上述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暗通道先验的扫描电镜图像清晰度无参考评价方法。首先,提取SEM模糊图像的暗通道图;接着,由于通常以边缘的扩展作为模糊的特征,所以提取暗通道图的边缘;然后,通过基于加权二乘法的滤波器对提取的边缘进行保边去噪;最后,把保边去噪后图像的最大梯度和平均梯度的加权作为最终的清晰度分数。SEM模糊图像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准确地评价SEM模糊失真图像的质量,能够与人眼的主观评价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三、人眼在感知视觉场景的时候具有多尺度的特性。本文利用人眼的这种特性,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表达的扫描电镜图像对比度失真的无参考质量评价模型。首先从四个尺度空间计算SEM对比度失真图像的奇异值,并且计算奇异值的相似度作为一类特征;然后提取SEM对比度失真图像的一维熵和二维熵来反映图像灰度分布的聚集特征和空间特征;再结合Log-Gabor滤波器响应的特征,总共提取了10个有效的特征;把提取的特征结合MOS值利用支持向量机(SVM)训练回归模型;最后利用回归模型来预测SEM对比度失真图像的质量分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评价SEM对比度失真图像的质量,优于现有主流的全参考质量评价方法和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韩丁[3](2018)在《PRVS敏感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条栅诱发性视疲劳(Pattern-related visual stress,PRVS)是指某些敏感人群在注视高对比度的重复条栅时诱发的视觉疲劳等现象。本研究通过观察多次知觉性训练对于PRVS敏感人群及正常人群整体运动觉敏感性的影响,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PRVS的主要发病机制。并评估2种方法(主观PGT方法、客观的整体运动觉检查方法)在检测PRVS方面效能的一致性。2、通过改变信号视标与噪音视标的比例关系,观察PRVS敏感人群及正常人群组的整体运动觉敏感性阈值对不同空间频率及不同信噪比的信号刺激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深入探讨PRVS的神经机制,阐释不同的视觉刺激对PRVS人群的影响。3、通过对整体运动觉诱发产生的深度觉及整体运动觉功能敏感性的方向选择性及偏倚程度的研究,探讨整体运动觉在不同方向上的信号传导及分析特性,进一步深入阐释神经机制。方法:1、共101名受试者通过Wilkins&Evans Pattern Glare Test(PGT)的方法筛选PRVS敏感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通过动态随机点图法进行检查。所有被检者均连续测量5次整体运动觉,1月后再次测量,分析知觉性训练对于整体运动觉功能的影响。ROC曲线分析(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用来探讨主观及客观检查方法对于PRVS人群筛选的一致性分析。2、共91名受试者通过PGT的方法筛选PRVS敏感人群。分别采用2种点状视标(白点黑背景及黑点白背景)及3种不同方向的Gabor光栅视标(信号与噪音Gabor光栅的条纹方向分别为0°/0°,0°/15°,随机)进行整体运动觉功能的检查,分析其对两组人群整体运动觉敏感性的影响。3、对于10名受试者分别在12个及24个不同方向上分析整体运动觉敏感性及诱发深度觉的方向选择性。利用方向偏倚度分别定量描述整体运动觉敏感性及诱发深度觉在不同方向是否一致,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1、101个被检者中29人伴有PRVS,其余72人属于正常人群。初次检查时,PRVS敏感人群的整体运动觉阈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0.832±0.098 vs.0.618±0.228,p<0.001)。第5次检查时两组之间阈值的差异进一步扩大(0.767±0.170 vs.0.291±0.149,p<0.001)。在ROC曲线分析中,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从初始0.792提升至第5次检查时的0.964。1月后再次检查时,两组间阈值仍然有所差异(0.843±0.169 vs.0.407±0.216,p<0.001),且AUC为0.875。2、91个被检者中27人伴有PRVS,其余64人属于正常人群。PRVS敏感人群及正常对照组应用3种不同方向的Gabor光栅所测得的阈值均小于2种点状视标测得的阈值(PRVS组0.387±0.228,0.217±0.176,0.446±0.239 vs.0.843±0.169,0.869±0.148,P<0.001;正常对照组0.140±0.104,0.096±0.091,0.262±0.181 vs.0.406±0.216,0.458±0.249,P<0.001),而且3种Gabor光栅视标查得的阈值有所不同(P<0.001),但2种点状视标阈值无明显差异(P=0.12)。此外,无论是点状视标还是Gabor光栅视标,PRVS敏感人群的阈值均高于正常人群(P<0.001)。3、绝大多数被检者(9/10)在12个方向上的整体运动觉敏感性没有明显差异(CV>0.05,Rayleigh test),所有被检者的阈值均值在不同方向上的敏感性也无明显差异(CV值=0.64)。所有被检者的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的功能在24个方向上均有所差异(CV<0.05,Rayleigh test)。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的方向偏倚程度明显大于敏感性的方向偏倚程度(0.34±0.16 vs.0.10±0.08,p<0.05)。结论:1、PRVS组初次检查时整体运动觉敏感性低于正常对照组,知觉性训练后两组间敏感性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应用动态随机点图法检查整体运动觉与PGT方法在筛选PRVS敏感人群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PRVS敏感人群及正常对照组应用3种不同方向的Gabor光栅视标所测整体运动觉敏感性均高于2种点状视标,而任一种视标测得的PRVS人群的敏感性均低于正常人群。不同信噪比对两组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的影响不同。3、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在不同方向上功能有所差异,而整体运动觉敏感性不具有方向性,二者间无必然联系。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的方向偏倚程度明显大于敏感性的方向偏倚程度。

段练[4](2017)在《现代白内障手术方式与人工晶状体选择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前言随着眼科学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白内障手术早已由最初的“复明手术”,转变为现代的“屈光手术”。众多白内障患者,不但希望术后看得到,更要看得清,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用眼习惯也随之改变,对全程视力、全时视力、运动视力的需求也逐步多样化,即对术后的视觉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运而生: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3D数字导航系统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各种不同设计的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同时评价视觉质量的检查方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静态视力检查,像差、点扩散函数、调制传递函数、对比敏感度、Strel Ratio、散射指数、视网膜模拟成像等主观、客观检查方法越来越多,Pentacam、iTrace、OPD-Scan、OQAS、OculusC-Quant散射光测量仪等综合检查设备层出不穷。随着眼科手术量的逐年增加,有关手术后的功能视力、生活视力等名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和满意度这一问题越发得到全球眼科医生和患者的普遍关注。2000年飞秒激光首次被美国 FDA批准应用于临床,2009年被报道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迄今全世界已有近70个国家的眼科医生应用了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该项技术被认为是最为精准的白内障手术,其角膜切口制作、环形撕囊和预劈核三大标志性步骤无论是准确性还是可重复性,均优于常规手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但是,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系统同样存在着禁忌症和各种不足,如适应症局限、光学透明性依赖、激光释放相关并发症、设备价格昂贵且对环境要求高、操作过程复杂、学习曲线延长等。白内障手术过程是包括术前评价、手术设计、人工晶状体选择、屈光状态预估、双眼平衡、术中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及术后护理、随访指导等一系列流程整体工程,单单依靠飞秒激光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尚需要白内障手术医生术前进行详细评估、周密设计、术中熟练操作及术后适当处理方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术后满意度。自1949年Ridley将第一枚聚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后,人们就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处理、形态设计、位置选择、固定方式等多方面不断研究改进,目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后房型囊袋内植入固定的丙烯酸酯高聚物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主流。随着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其对人工晶状体的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非球面设计的人工晶状体,被证明可在大瞳孔、夜视及眩光情况下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此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的发展,逐步出现了散光矫正型、可调节性、多焦点、三焦点、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旨在提高术后全程视力和脱镜率。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特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损失一定光能量,从而导致对比敏感度下降、光晕和眩光等现象,然而已有研究证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视觉中枢将逐渐形成“神经适应”从而视觉质量的满意度也逐渐提高。近年来,我国眼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白内障领业,随着新的仪器设备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手术操作技术日益娴熟和人工晶状体类型选择的不断丰富,我国白内障患者可以享受到诸如飞秒激光、数字导航、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等先进技术,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人工晶状体,以达到白内障患者和医生共同的目标——获得最佳的术后视觉质量。研究目的一、对比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与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白内障Ⅱ、Ⅲ级核(Emery分级法)应用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视觉质量。二、对比分析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不同球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术后视觉质量。研究方法一、对比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与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白内障Ⅱ、Ⅲ级核(Emery分级法)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视觉质量。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45人(148眼),其中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73人(74眼),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72人(74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排除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000/mm2、严重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术中发生手术并发症以及不能配合随访的患者,选取IOL-Master可以获得生物测量结果的眼轴长度为22mm-24mm间的Ⅱ、Ⅲ级白内障核硬度患者,均植入折叠型、非球面、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SN60WF(美国Alcon公司)。2.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手术设备采用Infinity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美国Alcon公司)和Lensx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系统(美国Alcon公司)。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采用颞上方角巩膜缘2.2mm三平面隧道切口,顺时针间隔120度做透明角膜辅助切口。采用“软壳技术”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连续环形撕囊,应用stop-chop劈核技术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人工晶状体植入于囊袋内,位置正中,水密切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设定主切口宽度2.2mm,长度1.2mm,环形撕囊直径5.0mm,预劈核设计格栅状,水平径5.0mm,垂直径2.0mm。后续步骤同常规超声乳化组。分别记录术中超声累计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3.术后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眼,分别于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随访,检查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iTrace像差分析仪、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曲率测量;并采用视功能调查问卷(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Questionaire-25,NEI VFQ-25)进行评分。4.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和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分别分为Ⅱ级核核Ⅲ级核组,对组间及组内术中的CDE值进行比较;对组间及组内术前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应用Doctor-Hill软件分别计算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并进行比较分析。5.评价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术后视觉质量:术后3个月全眼球差、调制传递函数、视功能调查问卷评分,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后囊膜混浊情况。二、对比分析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不同球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1.入选2014年3月至10月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患者50人(61眼),进行前瞻性连续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患者术前检查完整,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能及时随访。根据术前iTrace像差分析仪检查角膜球差结果,设定术后全眼球差为最接近于0,个体化植入不同设计的4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均可通过2.2mm手术切口植入,避免因切口大小不同引起散光偏倚):Acrysof IQ(球差为-0.2um),AkreosAO(球差为 Oum),ZCB00(球差为-0.27um),PY60-AD(球差为-0.18um)。2.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做角巩膜缘三平面隧道主切口宽2.2mm,均位于颜上方,辅助切口间隔120度,采用“软壳技术”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连续环形手撕囊,应用stop-chop劈核技术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人工晶状体植入于囊袋内,位置正中,水密切口。所有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3.术后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眼,分别于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随访,检查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iTrace像差分析仪检查;并采用视功能调查问卷(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 Questionaire-25,NEI VFQ-25)进行评分。4.评价个体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主观及客观视觉质量: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全眼球差、调制传递函数、视功能调查问卷评分。结果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Ⅱ级核CDE为6.41±3.12,Ⅲ级核CDE为17.48±4.72;常规超声乳化组Ⅱ级核CDE为8.54±5.21,Ⅲ级核CDE为22.61±4.97,两组Ⅱ级核C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LACS组比TP组CDE降低28.42%;两组Ⅲ级核CDE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5),FLACS 组比 TP 组 CDE 降低 22.61%。2.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两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01),且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低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P<0.05)。3.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组术后视力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眼球差、调制传递函数、视功能调查问卷评分、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手术源性散光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术后3个月植入不同球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实验组)与随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实验组的全眼球(0.015±0.028u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全眼球差(0.043±0.109um)(P<0.001)。在3mm瞳孔直径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全眼球差和调制传递函数无显着性差异一(P>0.05);在5mm瞳孔直径下,实验组全眼球差和调制传递函数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视功能调查问卷评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组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组相比,可显着降低超声乳化术中的累计超声能量,因此提高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效率;可显着降低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因此提高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小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表明飞秒激光手术切口制作更为精准。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组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组比较,术后视力、全眼像差不同空间频率的MTF、全眼总球差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VFQ评分无明显差异。根据患者手术前的角膜球差,相对个体化的植入不同球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显着减少手术后的全眼球面像差,明显提高手术后暗环境下的视觉质量。但对手术后视力、明亮环境下的视觉质量和主观视功能无明显影响。

余方青[5](2017)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的眼科致盲性疾病,已报道与该病相关的致病基因有数十个,传统一代测序技术对这些致病基因的检测耗时长且检测通量低,而高通量测序(二代测序)能一次性高效的对数百个基因甚至人的全基因组外显子进行测序,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基因组学,由于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对RP临床基因诊断的运用尚少,故本论文课题将探究高通量测序技术对RP基因诊断的有效性、可行性、敏感性、特异性、安全性。方法:收集并提取四例RP患者外周血标本,定制RP相关致病基因的捕获探针,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四例病例的外周血DNA样本进行RP相关致病基因的检测。结果:最终检测出:病例A的致病基因为USH2A,对应基因突变为c.4217C>A和c.7068T>G,进一步进行家系验证,初步得出病例A的RP致病突变为c.7068T>G;病例B的致病基因为CRB1,对应基因突变为c.2172T>A和c.3708T>G;病例C的致病基因为RPE65,对应基因突变为c.1338G>T;病例D的致病基因为RPE65,对应基因突变为c.1399C>G和c.1338G>T。结论: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四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RP相关致病基因检测和分析,均检出致病基因突变和疑似致病基因突变,而且发现了RP新的致病基因突变,因此本论文课题研究提示,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RP的基因诊断是准确和可行的,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陈洋[6](2017)在《利用3D快门眼镜测量立体视锐度》文中研究表明立体视觉是双眼辨别物体深度、距离、凹凸的能力,是双眼视觉完善的重要标志。评估立体视觉采用的是立体视锐度,其大小是通过测量双眼所能觉察的最小视差来确定,视差的阈值越小,表明立体视锐度越好。测量立体视锐度的传统设备是Howard-Dolman立体视力测定仪,但此方法繁琐,不适合常规应用。常用的测量方式是基于偏振光镜片或红绿滤色片的立体图检测,这些方法测量方式虽然简单,但存在精度差、易出现误差、测量范围有限等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3D快门眼镜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量系统,进行了以下三部分工作:(1)采用定距测量和变距测量两种系统,评估不同大小、形状以及类型的视标对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的影响。(2)评估基于计算机显示的立体视锐度测量的屏幕对比度容许范围,判断对比度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探索环境亮度对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量的影响。受试者30名,年龄20-28岁。采用的设备包括3D笔记本(ASUS G750Y47JX)和3D快门眼镜、激光测距仪、色彩校正仪、屏幕亮度计和照度计测量等。程序由C#语言编写。本研究测试包括(1)在定距测量系统中,测试距离设定为4.1m,设计了36套测量方案,包含了三种形状(“C”,“E”,“□”)、交叉和非交叉视差,以及代表0.5、0.4、0.3、0.2、0.1和0log MAR视力大小的视标。变距测量系统中,采用包含三种形状的交叉和非交叉立体视标共6套方案。(2)采用变距测量系统,对灰度对比度分别为100%,90%,80%,70%,60%,50%,40%,30%,24%,20%,18%,16%,14%,12%,10%,8%,6%,4%和2%的19张测试页进行测量。(3)采用变距测量系统,分别在环境亮度不超过3lux,以及约150lux、800lux和10000lux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所有数据经PASW Statistic 18.0软件处理。结果显示:(1)定距测量系统中,受试者均完成了所有36套测试。采用Kruskal-Wallis test,各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hi-square=29.844,P=0.715)。即视标的大小(0.5到0 log MAR)、视标的形状(“C”,“E”,“□”),和视差的类型(交叉或非交叉)均不影响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变距测量系统研究发现视标的形状和类型均不影响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2)19组灰度对比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39.750,P<0.001)。Bonferroni测验显示在前12个组间(灰度对比度100%–16%,实际对比度99.8%-36.4%)并无显着差异。(3)环境亮度分析结果显示,4个组的立体视锐度值并无显着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0.773,P=0.512)采用3D快门眼镜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测量,方便而有效。视标的大小、形状,以及视差类型对于立体视觉测量并无显着影响;图像对比度和环境亮度对于正常状态下的立体视锐度检查也无显着影响。3D笔记本立体视锐度测量系统因其便携、灵活等特点,将逐渐展现出其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应用价值。

刘嵘[7](2014)在《对比敏感度发育及立体错觉轮廓完型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对图像的分离及组合,即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首先是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对比度。当物体的亮度与背景亮度差值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觉系统察觉。视觉系统对对比度的感知能力可以用对比敏感度来表示。知觉组织另一个重要过程是组合(grouping),比如我们通常把连续的对比度相同的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然而视觉系统还有个更高级的功能是视觉完形(visual completion),即可以通过产生错觉轮廓将物体没有呈现在视野中的部分补齐。对对比敏感度与视觉完形的研究是视知觉研究中两大重要的课题,我在博士期间在这两个方向都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研究工作。我的第一部分的工作是对儿童对比敏感度发育状态的探究。前人对儿童对比敏感度的发育在何时成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人认为儿童对比敏感度在8岁左右就已经达到成人水平,也有人认为对比敏感度的发育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到高阶像差对儿童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而研究证明高阶像差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对对比敏感度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多项研究都发现儿童的高阶像差比成人的要大,但是高阶像差对儿童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却不是很清楚。因此只有去除高阶像差的影响,才能更直接的探查儿童神经系统的对比敏感度发育水平。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自适应系统排除高阶像差的影响后,探索8岁左右儿童的视觉神经系统的对比敏感度发育状态。我们测量了在矫正与不矫正高阶像差这两种情况下儿童和成人的高阶像差(HOAs)、调制传递函数(MTF)以及对比敏感度(CSF)。我们发现在矫正了高阶像差后儿童和成人的MTF和CSF都有提高,但儿童的对比敏感度仍然低于成人水平。这说明儿童与成人对比敏感度的差异不是由光学系统的差异导致的。然而这一差别也可能受到其他非视觉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头动、眼动以及较差的注意等。这些非神经因素会导致阈值的上升以及被试内变异性的增大。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儿童测试CSF(矫正后的)时的变异性确实大于成人。因此我们又对儿童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训练,以期降低其变异性。训练之后,儿童的变异性降低至成人水平,但他们的对比敏感度仍然低于成人。这说明儿童和成人对比敏感度的差异也不能完全归因于非视觉因素的差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8岁左右儿童视觉神经系统的对比敏感度尚未发育成熟。这一研究对儿童视功能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儿童视觉功能损伤(比如说弱视)的发现和治疗都有指导性意义。我的第二部分的工作是对立体错觉轮廓完形机制的研究。卡尼萨图形是视觉完形研究中时常被用到的刺激图形,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modal,一种是amodal。当感知到的卡尼萨方形在四个圆盘之上时被叫做modal,当感知到的卡尼萨方形是通过四个洞看到的时被叫做amodal。这两种完形的机制是否相同以及完形是发生在神经通路的哪个水平,对这两个问题研究所获得的结果都不太一致。近年来,分类图像成为视觉辨别任务中探索被试所使用的策略的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计算分类图像直观地证明了大脑是通过轮廓插值感知错觉轮廓的。但是modal和amodal完形的插值强度是否一致还尚未可知。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立体呈现刺激,保持modal和amodal完形在二维刺激形状上相同。另一方面,考虑到对关于轮廓完形与双眼整合关系的研究很少,在立体呈现时,我们还可以探索一个问题,即轮廓完形是在双眼整合之前完成的还是双眼整合之后。本研究通过采用立体错觉轮廓刺激辨别任务测量被试的阈值以及分类图像,以此来探索modal和amodal完形机制的异同以及完形与双眼整合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cluster test定量地分析分类图像。本研究总共包括两个实验:对比度(在对比度阈值处)实验以及角度(高对比度)实验。每个实验都有两种噪声条件:噪声与卡尼萨图像不在同一平面:噪声与卡尼萨图像在同一平面。我们的假设一是,从整体来看:如果完形发生在双眼整合前,那么只要刺激输入在二维水平上一样,即使从三维上看有所不同,被试完成各项任务的结果都应该一致:相反,如果完形发生在双眼整合后,那么立体感觉上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被试完成不同任务的结果,即使不同任务中的刺激在二维输入上一模一样。假设二是,从分类图像的形状和位置来看:如果完形机制发生在双眼之前,那么分类图像均与单眼的卡尼萨图形轮廓重合,而分属两眼的分类图像没有统计正相关;如果完形机制发生在双眼整合之后,那么分类图像(1)或是没有(因为噪声在不同深度),(2)位于两眼轮廓线之间,(3)其位置在主视眼图形上与卡尼萨图形边缘轮廓重合。我们的研究发现modal和amodal完形的机制不完全相同,这表现为空白处cluster的大小以及对主眼的依赖性不同。在对比度阈值处,完形多发生在双眼整合前,但立体的形成对完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对比度下,完形既有单眼处理也有双眼整合后的处理。我们的研究为揭示人类视知觉行为过程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并将会对计算机视觉提供理论支持。

薛庆[8](2013)在《屈光图高度与高阶像差、MTF值的关系及对白内障术后焦深和立体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在3mm、4mm、5mm三种不同瞳孔直径下影响屈光图高度(Height of refraction map, HRM)的主要高阶像差,屈光图高度与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的作用关系。2.当瞳孔大小固定的情况下,探索屈光图高度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焦深(Depth of focus, DOF)和立体视觉、交叉视差与非交叉视差的影响。方法1.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110例(120眼),行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全眼高阶像差,MTF曲线,屈光图。使用Image-Pro-Plus6.0图形分析软件进行屈光图高度(HRM)测量,对HRM与高阶像差及MTF值进行线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90例(150只眼),行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全眼高阶像差,屈光图。使用Image-Pro-Plus6.0图形分析软件进行屈光图高度(HRM)测量。充分麻痹睫状肌后,用4mm小孔片固定瞳孔大小,使用综合验光仪联合logMAR视力表对术后患者进行离焦测量,并绘制离焦曲线。按照屈光图高度分为3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择取其中可以测出立体视觉的双眼术后患者60例(120眼),根据双眼屈光图高度均值将其分为2组,分别得出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差视差正常及异常人数,进行χ2检验分析2组立体视觉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屈光图高度随瞳孔直径增大而增大,MTF值随瞳孔直径增大而减小,3mm瞳孔大小的情况下,彗差均方根值与屈光图高度正相关(r=0.78,P<0.05),球差和三叶草与其无相关性;4mm瞳孔直径下,彗差的均方根值与屈光图的高度正相关(r--0.627,P<0.05),球差和三叶草与其无相关性;5mm瞳孔直径下屈光图高度与球差相关(r=0.358,P<0.05),彗差和三叶草与其无相关性。3mm瞳孔时HRM与MTF(tHOA-15c/d)成负相关(r=-0.606,P<0.05);4mm瞳孔时HRM与MTF(tHOA-15c/d)成负相关(r=0.335,P<0.05)5mmHRM与MTF(tHOA-15c/d)无相关。2.4mm瞳孔直径下,logMAR0.1视力所对应的焦深为(1.70±0.30)D;logMAR0.2视力所对应的焦深为(2.21±0.46)D;logMAR0.3视力所对应的焦深为(2.77±0.67)D.logMAR0.1视力值所对应的3组焦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88,P=0.001);logMAR0.2视力值所对应的3组焦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52,P=0.000);logMAR0.3视力值所对应的3组焦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09,P=0.000)。两组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与非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mm.4mm瞳孔直径下,影响屈光图高度的主要高阶像差为彗差,5mm瞳孔直径下,影响屈光图高度的主要高阶像差为球差;3mmm、4mm瞳孔直径下,屈光图高度与MTF值负相关。2.4mm瞳孔直径下,屈光图高度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主观焦深大小有影响,随着屈光图高度的增加,焦深值亦增加;而屈光图高度对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没有影响。

冯欣[9](2011)在《基于视觉显着性的网络丢包图像和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视频在娱乐、教育、商业等方面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品质的视频压缩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用户对高质量视频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然而,以网络为载体的视频数据除了会遭受有损压缩带来的量化编码失真,还会在传输过程中遭遇信道传输的拥塞或延迟而造成的数据包丢失。由于视频的压缩和解码中广泛采用了空间-时间运动估计技术,因此,视频数据包的丢失会严重影响解码后终端视频的观看质量。受网络丢包损伤的图像和视频具有独特的视觉特征,而目前的客观质量评估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压缩编码失真的评估。因此,对受丢包影响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有效地评估,特别是建立一种符合人眼视觉感知特性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对于网络服务的设计和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面向受网络丢包损伤的图像和视频,从研究丢包失真图像和视频的视觉特征出发,结合人眼视觉的选择性注意特性,提出了基于视觉显着性的全参考客观质量评估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在对网络丢包失真图像和视频的空间-时间视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结合人眼视觉系统的显着性视觉注意特性来评估网络丢包失真图像和视频的感知质量。图像和视频的视觉显着注意信息通过采用Itti的自底向上显着区域检测模型得到。对于动态视频的应用,本文将运动作为另一种显着特征,通过结合生物启发式HR运动感知检测模型,在Itti的显着区域检测模型中实现了基于生物相关的HR多尺度显着运动感知模型。本文分别针对网络丢包图像和视频构建了两个数据库。原始视频采用17个来自美国某视频研究所的标准视频序列,并模拟网络丢包事件构造了受丢包损伤的重建图像和视频序列。为了排除长视频序列中由于丢包所在位置、长度、以及宽恕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视觉显着性信息能够充分反映网络丢包视频的视觉特性,每个测试视频为只含有单个丢包事件的短视频序列。对于每一个数据库,本文都按照ITU-R BT500-11标准严格实施了单激励主观质量评价实验,其结果为论文的客观质量方法提供了评价标准。通过探索人眼视觉系统自底向上以图像数据为驱动的预注意机制原理,根据网络丢包损伤图像/视频的空间视觉特征提出假设:丢包引入的失真在视觉显着注意区域比出现在背景等非视觉注意区域更影响图像/视频质量。借鉴HVS对失真信息进行加权的质量评价思想,论文首次将视觉显着注意信息应用到受网络丢包损伤的图像/视频,提出一组基于视觉显着失真的全参考客观质量评估方法。通过探索人眼自顶向下以先验认知为指导的高级视觉注意机制原理,根据网络丢包损伤图像/视频的空间-时间视觉特征提出假设:人眼总是容易被一些突然引入的异常事件,或者局部异常的区域所吸引;这是由于这些事件或区域与人眼在先验感知指导下的期望注意区域产生了差异,而因此导致了注意视线的改变。通过考察网络丢包失真图像/视频与参考图像/视频相比在空间上引起的视觉注意变化,以及在视频时间域上引起的不同幅度的视觉注意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相应的视觉显着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在时间上的变化幅度,本文创新地提出基于视觉空间-时间显着性变化的全参考客观质量评估方法。在对以上提出的两类视觉显着性质量评估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后,论文对所有的质量评估方法进行了最佳单调映射变换,并将其作为构建统一评估模型的评价因子。通过应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以及交叉验证方法,本文分别针对网络丢包单个图像以及视频序列构建了基于视觉显着信息的线性评估模型。通过与传统的没有考虑视觉显着信息的客观质量评估模型以及标准的视频评估模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视觉显着性的客观质量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价网络丢包损伤图像和视频的感知质量,视觉显着性信息是构建面向网络丢包损伤图像和视频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的有效且重要的视觉信息。本论文为基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图像和视频质量评价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为人类视觉感知信息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王雁[10](2009)在《波前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MTF)在屈光手术视觉质量评价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表层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对高阶像差和光学质量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手术后轻、中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与高阶像差(HOA)分布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手术6个月发生Haze眼10只,无Haze眼26只。应用心理物理像差传感器测量波前像差。NIDEK OPD-Scan获得角膜地形图、点扩散函数(PSF)、调制传递函数MTF等光学图像。结果:Haze组总的高阶像差略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aze组眼的彗差(第三阶像差)较对照组高,而球差(第四阶像差)低于对照组。第三阶、四阶、五阶、六阶和七阶像差RMS值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t=1.05,-0.38,-1.10,-0.08,-0.23)。分析各Zernike系数,发现垂直彗差(C3-1)和水平彗差(C31)在Haze组分别为0.33和0.35,大于对照组的0.26和0.23,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71,0.84;P=0.49,0.43)。球差(C40)在角膜Haze组为0.18小于对照组的0.28,尽管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K术后有Haze眼光学像差对高阶像差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特异性影响。激光切削后有Haze眼彗样像差较高,可能与角膜不平整有关,而球差较少可能与组织重建和基质增厚有关。第二部分暗光下近视眼高阶像差与低对比度视力关系的研究目的:分析暗环境下近视眼高阶像差与低对比度视力功能的关系,明确影响暗光下低对比度视力的主要像差成分,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屈光术前病人52人,52眼,男性23人,女性29人。平均年龄22.87±4.08岁(18~35岁)。近视球镜度为-4.33±1.09D(-1.50~-6.75D),柱镜度为-0.78±0.54D(0.0~-2.00 D)。在暗室内,应用基于Hartman-Shack原理的波前像差仪测量人眼波前像差,在相同环境下,应用多功能视力测试仪分别测量对比度为100%,25%,10%和5%四个不同对比度下的视力。统计分析应用多重回归分析高阶像差与各种对比度下的视力。结果:1.多重回归分析高阶像差各Zernike项与低对比度视力相关性:回归方程:5%对比度时,VA(LogMAR)=0.355+0.344C40-0.758C44(R2=22%);10%对比度时,VA(LogMAR)=0.208+0.252C40(R2=8%);25%对比度时,VA(LogMAR)=0.051+0.349C42+0.163 C40(R2=16%);100%对比度时,没有任何一项高阶像差纳入回归方程。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球差与5%和10%对比度视力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r=0.373和0.285,P=0.006和0.040),与25%和100%对比度视力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48和0.223,P=0.076和0.111);C42仅与25%对比度视力关联并具有统计学意义(r=0.295,P=0.034),与其他各对比度视力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44仅与5%对比度视力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r=-0.317,P=0.022)。2.多重回归分析高阶像差各阶RMS与低对比度视力相关性:回归方程:5%对比度时,VA(LogMAR)=0.236+0.628S4(R2=16%);10%对比度时,VA(LogMAR)=0.140+0.442S4(R2=10%);25%对比度时,VA(LogMAR)=-0.008+0.398S4(R2=18%);100%对比度时,VA(LogMAR)=-0.138+0.265S4(R2=1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S4与5%,10%,25%和100%四个对比度视力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393,0.315,0.419和0.368,P=0.004,0.023,0.002和0.007)。结论:球差(C40)与球样像差(S4)与低对比度视力具有明显相关性,其相关强度随对比度的降低而增大。提示球差越小暗光下低对比度视力越好。反之,可能会降低低对比度视力。第三部分基于波前像差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在角膜屈光手术视觉质量评价中的研究目的:应用调制传递函数(MTF)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LASIK与WFG-LASIK)的视觉质量的变化及像差对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Hartmann-Shack原理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分别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LASIK组)及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 (WFG-LASIK组)手术前、后测量,应用光学系统的MTF对视觉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与手术前比较,LASIK组与WFG组的MTF在各个空间频率(5-60c/d)均有明显提高,(P均<0.05)。手术后各空间频率段去除高阶像差(Zernike项Z6项以上)后MTF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10c/d、18c/d等空间频率最明显,而在5c/d空间频率去除球差时MTF明显提高(t=2.26,P=0.026),去除彗差MTF升高不明显。3,4,5,6 mm不同瞳孔直径下MTF值随瞳孔直径增大而降低。WFG-LASIK与标准LASIK比较,MTF量有所增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除高阶像差后各空间频率段,尤其中间频率(15c/d,20c/d)出现明显差别,P<0.05。结论:标准LASIK与WFG-LASIK手术后光学质量较术前明显上升,但手术后高阶像差特别是球差对MTF的影响不容忽视。WFG引导的LASIK手术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MTF对评价角膜屈光手术后光学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视觉评估领域的SLCT和锥细胞对比敏感度测试的临床应用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评估领域的SLCT和锥细胞对比敏感度测试的临床应用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2.2 手术操作方法
    2.3 用药及疗程
    2.4 材料及仪器来源
        2.4.1 试验用药
        2.4.2 相关仪器
    2.5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2.5.1 观察指标
        2.5.2 检查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选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2.1 两组间性别比较
        3.2.2 两组间年龄比较
        3.2.3 组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相关指标比较
    3.3 UDVA
        3.3.1 UDVA组间比较
        3.3.2 UDVA组内比较
    3.4 BCDVA
        3.4.1 BCDVA组间比较
        3.4.2 BCDVA组内比较
    3.5 角膜相关指标比较
        3.5.1 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比较
        3.5.2 中央角膜厚度比较
    3.6 AULCSF
        3.6.1 明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6.2 暗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6.3 暗环境眩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7 视功能问卷NEI-VFQ-25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ARC术后视觉质量的认识
        1.1 视觉质量概念及评估方法
        1.2 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影响因素
    2 中医药学对ARC手术及术后相关的认识和研究
        2.1 历史源流
        2.2 白内障病因病机
        2.3 对白内障手术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2.3.1 白内障术后病因病机
        2.3.2 中医中药在白内障术后的应用
    3 立法选方
    4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4.1 视力比较
        4.2 角膜相关指标比较
        4.3 AULCSF比较
        4.4 术后视功能问卷评分比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综述 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研究评价
        参考文献
    附件二
        1.NEI-VFQ-25 视功能量表
        2.CSF-1000E频率、对比度对数转换表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扫描电镜图像的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扫描电镜图像的主观质量评价研究
    2.1 扫描电镜图像数据库设置
    2.2 扫描电镜图像的主观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暗通道先验的扫描电镜图像清晰度无参考评价方法
    3.1 扫描电镜模糊图像的失真特性
    3.2 扫描电镜图像清晰度质量评价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尺度特征表达的扫描电镜图像对比度失真无参考评价方法
    4.1 扫描电镜图像对比度失真的特性
    4.2 扫描电镜图像对比度失真的质量评价方法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PRVS敏感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知觉性训练对PRVS敏感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PGT的方法检查PRVS
        1.1.3 整体运动觉的检查
        1.1.4 视知觉训练的评估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基于PGT的分组情况
        1.2.2 整体运动觉的检查结果
        1.2.3 整体运动觉敏感性无明显提升
        1.2.4 整体运动觉敏感性明显提升
        1.2.5 知觉性训练后回弹情况
        1.2.6 PGT主观方法与整体运动觉客观检查方法的一致性
    1.3 讨论
        1.3.1 视觉信息传导系统的组成
        1.3.2 初始检查时整体运动觉敏感性
        1.3.3 知觉性训练
        1.3.4 主观、客观检查方法的一致性
        1.3.5 本研究注意事项
    1.4 小结
二、不同信噪比对PRVS敏感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PGT的方法检查PRVS
        2.1.3 整体运动觉的检查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基于PGT的分组情况
        2.2.2 两组五种视标的整体运动觉功能
    2.3 讨论
        2.3.1 Gabor光栅视标与点状视标检查整体运动觉的区别
        2.3.2 两组人群整体运动觉的区别
        2.3.3 三种Gabor光栅视标及两种点状视标查得的阈值
        2.3.4 视标参数对整体运动觉敏感性的影响
    2.4 小结
三、整体运动觉敏感性及深度觉的方向选择性的相关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不同方向整体运动觉敏感性的检查
        3.1.3 不同方向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的检查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方向的整体运动觉敏感性
        3.2.2 不同方向的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
        3.2.3 整体运动觉敏感性及深度觉感知的方向偏倚程度
    3.3 讨论
        3.3.1 整体运动觉敏感性的方向性
        3.3.2 整体运动觉深度觉感知的方向性
        3.3.3 整体运动觉敏感性及深度觉的方向偏倚程度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整体运动觉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现代白内障手术方式与人工晶状体选择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对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球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附图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5)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进展
        1.1.1 视网膜色素变性概述
        1.1.2 RP的遗传类型
        1.1.3 RP的基因型与表型
        1.1.4 RP的临床表现和表型变异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概述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种类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3.1 立题依据
        1.3.2 立题目的
        1.3.3 立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与材料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主要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2.1 实验标本基因组DNA提取试剂
        2.2.2.2 PCR试剂
        2.2.2.3 凝胶电泳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技术路线
        2.3.2 实验样品的采集及保存备用
        2.3.3 基因组DNA提取
        2.3.3.1 磁珠法DNA提取原理
        2.3.3.2 磁珠法DNA提取前的试剂准备
        2.3.3.3 样本DNA的提取
        2.3.3.4 样本DNA浓度、纯度以及保存
        2.3.3.5 血样中的DNA提取原理
        2.3.3.6 血样中的DNA提取前的试剂准备
        2.3.3.7 血样中的DNA提取步骤
        2.3.4 DNA提取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3.5 PCR扩增
        2.3.5.1 PCR引物序列
        2.3.5.2 PCR扩增体系
        2.3.5.3 PCR循环参数
        2.3.6 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
        2.3.7 Hiseq2000上机测序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A
    3.2 病例B
    3.3 病例C
    3.4 病例D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利用3D快门眼镜测量立体视锐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体视锐度的测量方法
        1.1.1 Howard –Dolman测试(Howard -Dolman Test)
        1.1.2 Frisby立体视觉测试(Frisby Stereo Test)
        1.1.3 立体苍蝇测试(Stereo Fly Test)
        1.1.4 TNO测试(TNO Test)
        1.1.5 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试技术
    1.2 立体视锐度的影响因素
        1.2.1 亮度与对比度
        1.2.2 离焦
        1.2.3 颜色
        1.2.4 视差类型
第2章 采用 3D快门眼镜技术测量立体视锐度
    2.1 研究背景
    2.2 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计算机系统
        2.2.3 测量视标
        2.2.4 定距测量系统
        2.2.5 变距测量系统
        2.2.6 统计
    2.3 结果
        2.3.1 定距测量系统
        2.3.2 变距测量系统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对比度与环境亮度变化对 3D快门眼镜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方法
        3.2.1 设备
        3.2.2 测试视标设计
        3.2.3 对比度测试视标
        3.2.4 环境亮度测量视标
        3.2.5 测试步骤
        3.2.6 测量环境
        3.2.7 研究对象
        3.2.8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预实验
        3.3.2 对比度变化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
        3.3.3 实际对比度与立体视锐度的关系
        3.3.4 环境亮度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对比敏感度发育及立体错觉轮廓完型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一)视神经系统对比敏感度
    1.1 对比敏感度
        1.1.1 对比敏感度的定义
        1.1.2 对比敏感度的测量方式
        1.1.3 影响对比敏感度的测量因素
        1.1.4 对比敏感度的发育
    1.2 高阶像差
        1.2.1 人眼光学系统的缺陷
        1.2.2 自适应光学与高阶像差
        1.2.3 在人群中的高阶像差研究
        1.2.4 其他影响高阶像差的因素
        1.2.5 儿童高阶像差的研究结果
        1.2.6 高阶像差对MTF和CSF的影响
    1.3 视觉神经系统与对比敏感度
        1.3.1 神经系统对比敏感度
        1.3.2 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二章 绪论(二)错觉轮廓与立体视
    2.1 错觉轮廓
        2.1.1 错觉轮廓的概念与分类
        2.1.2 modal和amodal完形的不同
        2.1.3 错觉轮廓发生的位点
        2.1.4 分类图像及其在错觉轮廓研究中的应用
    2.2 双眼整合与立体视
        2.2.1 双眼整合与立体视相关概念
        2.2.2 立体视的神经基础
        2.2.3 双眼竞争与立体视
        2.2.4 眼优势
        2.2.5 双眼整合与错觉轮廓的位点关系
第三章 儿童对比敏感度发育
    3.1 实验一
        3.1.1 前言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2 实验二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立体错觉轮廓完形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一
        4.2.1 主实验
        4.2.2 对照试验
        4.2.3 讨论
    4.3 实验二
        4.3.1 主实验
        4.3.2 对照实验
        4.3.3 讨论
    4.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屈光图高度与高阶像差、MTF值的关系及对白内障术后焦深和立体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屈光图高度与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及MTF的关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手术方法
        1.1.3 观察项目
        1.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HRM与高阶像差的关系
        1.2.3 HRM与MTF(tHOA-15c/d)关系
    1.3 讨论
        1.3.1. HRM与高阶像差
        1.3.2 HRM与MTF
        1.3.3 HRM与瞳孔
    1.4 小结
二、屈光图高度对人工晶状体的焦深及立体视的影响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手术方法
        2.1.3. 观察项目
        2.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各视力值的离焦量
        2.2.3. 屈光图高度对立体视觉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瞳孔与焦深
        2.3.2. HRM与焦深
        2.3.3. HRM与立体视觉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附录2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视觉显着性的网络丢包图像和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图像/视频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
        1.2.1 质量评估的标准化小组
        1.2.2 主观质量评价
        1.2.3 客观质量评估
    1.3 网络丢包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融入显着运动特征的视觉显着区域检测模型
    2.1 引言
    2.2 网络丢包图像/视频的显着视觉特征分析
        2.2.1 人眼的选择性视觉注意特性
        2.2.2 网络丢包损伤视频的视觉特征
    2.3 融入显着运动特征的显着区域检测
        2.3.1 Itti 的基于视觉注意的自底向上显着区域检测模型
        2.3.2 HR 生物相关运动检测模型
        2.3.3 基于HR 运动检测的显着区域检测模型
        2.3.4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网络丢包失真图像和视频质量评价数据库构建
    3.1 引言
    3.2 原始视频的选取
    3.3 网络丢包失真图像数据库的构建
        3.3.1 网络丢包失真图像数据集
        3.3.2 主观质量评价
    3.4 网络丢包失真视频数据库的构建
        3.4.1 网络丢包失真视频数据集
        3.4.2 主观质量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视觉显着失真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图像的视觉显着失真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4.2.1 视觉注意空间域显着失真的评估方法
        4.2.2 视线时间转移的显着失真评估方法
        4.2.3 评测客观质量评估模型的性能指标
        4.2.4 实验结果分析
    4.3 视频的视觉显着失真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视觉显着性变化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视觉显着性空间域变化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5.2.1 图像的视觉显着性空间域变化
        5.2.2 视频的视觉显着性空间域变化
    5.3 受损视频时间域显着性变化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5.4 视觉显着性变化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视觉显着性网络丢包图像和视频客观质量评估模型
    6.1 引言
    6.2 各种视觉显着性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的综合比较
        6.2.1 各评估方法在DI 数据库上的综合比较
        6.2.2 各评估方法在DV 数据库上的综合比较
    6.3 基于视觉显着性网络丢包图像/视频客观质量评价模型
        6.3.1 评价方法的单调映射处理
        6.3.2 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的线性模型构建
        6.3.3 视觉显着性网络丢包图像客观质量评价模型
        6.3.4 视觉显着性网络丢包视频客观质量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波前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MTF)在屈光手术视觉质量评价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表层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对高阶像差和光学质量影响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暗光下近视眼高阶像差与低对比度视力关系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基于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MTF)在角膜屈光手术视觉质量评价中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人眼视觉成像质量的测定及评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视觉评估领域的SLCT和锥细胞对比敏感度测试的临床应用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D]. 易思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扫描电镜图像的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李巧月.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PRVS敏感人群整体运动觉功能的相关研究[D]. 韩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4]现代白内障手术方式与人工晶状体选择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D]. 段练. 山东大学, 2017(03)
  • [5]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诊断的临床研究[D]. 余方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6]利用3D快门眼镜测量立体视锐度[D]. 陈洋. 吉林大学, 2017(01)
  • [7]对比敏感度发育及立体错觉轮廓完型机制的研究[D]. 刘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8]屈光图高度与高阶像差、MTF值的关系及对白内障术后焦深和立体视的影响研究[D]. 薛庆.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基于视觉显着性的网络丢包图像和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冯欣. 重庆大学, 2011(12)
  • [10]波前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MTF)在屈光手术视觉质量评价中的研究[D]. 王雁. 天津医科大学, 2009(05)

标签:;  ;  

SLCT和锥体对比敏感度试验在视觉评估领域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