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氯芬吡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

10%氯芬吡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

一、10%溴虫腈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梅[1](2021)在《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及复配药剂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SR品系棉蚜为对象,建立了棉蚜SR品系的交互抗性谱和对螺虫乙酯复配药剂进行了筛选。此外,基于前期棉蚜对螺虫乙酯抗性机制的研究,本研究选定了9个P450和UGT基因,运用转基因果蝇技术探究了棉蚜对螺虫乙酯和α-氯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证实棉蚜P450和UGT基因参与了螺虫乙酯抗性的形成。在已有的螺虫乙酯抗性棉蚜基础上,通过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倍数更高的螺虫乙酯抗性品系棉蚜(SR)。与SS相比,SR品系成蚜和三龄若蚜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倍数分别达到了1466.3和32.98。同时,棉蚜SR品系对α-氯氰菊酯(15.12倍)产生中水平交互抗性(10.0<RR<100.0),而对杀扑磷(6.63倍)、氟氯氰菊酯(5.59倍)和吡虫啉(7.47倍)产生低水平交互抗性(5.0<RR<10.0)。但是,棉蚜SR品系对啶虫脒、乙酰甲胺磷、联苯菊酯、灭多威、氧化乐果、毒死蜱、顺式氰戊菊酯、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噻虫胺、甲维盐、阿维菌素、呋虫胺、溴虫腈、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没有产生交互抗性(RR<5.0)。通过构建转基因果蝇品系,运用转基因果蝇技术探究棉蚜对螺虫乙酯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证实了棉蚜P450和UGT基因参与螺虫乙酯抗性的形成。荧光结果和翅型鉴定显示,CYP380C6、CYP6CY7、CYP6DA2、CYP4CJ1、UGT344M2、UGT341A4、UGT344B4、UGT344D6、CYP6CY21均在果蝇中肠中特异性过表达。翅型鉴定表明,9个基因均在果蝇全身过表达。确认以上9个基因都在中肠或全身表达后,测定转基因果蝇对螺虫乙酯或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当CYP380C6、CYP6CY7、CYP6DA2、CYP4CJ1、UGT344M2和UGT344D6在果蝇中肠特异性过表达时,该果蝇品系的死亡率在螺虫乙酯浓度为20000μg/m L时显着性降低,这说明果蝇中肠参与了这6个基因介导的螺虫乙酯耐药。进一步地,当这6个基因在果蝇中肠特异性过表达时,测定其对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当CYP380C6和CYP6CY7在果蝇中肠特异性表达时,该果蝇品系对α-氯氰菊酯的LC50显着增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4.36和3.71,说明这2个基因的过表达增加了果蝇对α-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同时,当CYP6DA2、CYP4CJ1和UGT344D6在果蝇全身过表达时,该果蝇品系的死亡率在螺虫乙酯浓度为20000μg/m L时显着性降低,说明果蝇全身参与了这3个基因介导的螺虫乙酯耐药。Esg/Act5>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直翅果蝇对螺虫乙酯和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证明棉蚜P450和UGT基因参与了螺虫乙酯抗性的形成。以螺虫乙酯为主药剂,筛选其与毒死蜱、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复配药剂。螺虫乙酯和3种杀虫剂协同毒力指数分别为毒死蜱(26.75)、啶虫脒(29.87)和阿维菌素(25.53),这表明螺虫乙酯分别和毒死蜱、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复配具有一定增效作用。当螺虫乙酯和毒死蜱、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质量比分别为1:9(185.965)、1:49(449.974)和1:19(158.757)时共毒系数最大。研究螺虫乙酯抗性棉蚜对其它种类杀虫药剂的交互抗性和筛选螺虫乙酯复配药剂,对田间科学合理用药、延长杀虫剂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棉蚜P450和UGT解毒酶基因表达的增加已被证实与螺虫乙酯抗药性有关,但在棉蚜中它们的直接功能验证仍然缺乏。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果蝇模型实现了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为抗性棉蚜的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李明聪[2](2021)在《虫螨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温室大棚虫螨腈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文中认为连作生产使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内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残留及其衍生物在引发土壤污染的同时,污染水体、空气,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虫螨腈是一种农业生产常用的低挥发性、低溶解性的大分子杀虫剂,其结构稳定,半衰期长,属于中等难降解物质。但虫螨腈对环境中非目标生物如水生生物、鸟类、蜂类等毒性巨大。因此,有必要对虫螨腈污染的土壤进行微生物修复,以减低其对生物、土壤及环境的污染和毒害效应。本研究以虫螨腈为目标农药,以消除温室大棚土壤虫螨腈残留为目的,采用微生物分离、筛选技术,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多年连作蔬菜大棚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具有虫螨腈降解能力的细菌,将其构建成复合菌群,筛选出降解能力最强的复合菌群L1进行虫螨腈降解条件的优化。通过中型生态系统试验,施用复合菌群L1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分析复合菌群L1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而通过日光温室大棚虫螨腈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试验检验复合菌群L1的修复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经微生物分离筛选技术获得4株虫螨腈降解菌,经16S r RNA分子鉴定分别为:克雷伯好氧菌属(Klebsiellaoxytoca sp.)、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 sp.)、恶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putida sp.)和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4株菌在虫螨腈浓度为50mg/L实验体系中培养7日后对虫螨腈的降解率分别为18%、25%、15%和12%。以4株菌构建出复合菌群,筛选出性能最佳的复合菌群L1,在p H7.0、温度32℃、接种量3%条件下培养7天后其对虫螨腈的降解率达到40%。中型生态系统的降解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群L1可调整土壤p H回归至近中性p H范围,并明显促进土壤细菌数量的增加及改善土壤放线菌和真菌数量;L1可恢复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恢复作用相对较小;复合菌群L1使用20天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着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明显恢复。在考查复合菌群L1对虫螨腈污染土壤的实际降解效果时,开展日光温室大棚污染土壤田间原位修复试验,各试验组虫螨腈降解均符合降解一级动力学方程。自然衰减组降解动态方程Ct=0.32e-0.02074t,半衰期33.5天,营养物质刺激组降解动态方程Ct=0.27e-0.0226t,半衰期30.7天,1倍菌剂施加量组降解动态方程Ct=0.43e-0.029t,半衰期23.9天,2倍菌剂施加量组降解动态方程Ct=0.38e-0.0347t,半衰期20.1天;试验证明复合菌群L1构建有效,施加复合菌群L1对虫螨腈污染土壤有显着修复效果。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成本低廉,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技术;本项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同类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实验数据、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

常芸[3](2020)在《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二斑叶螨是一种寄主广泛、耐药性强、繁殖速度快的世界性害螨,防治极为困难,使得农业生产经济损失严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二斑叶螨最有效的手段,而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对螨类高效安全的药剂,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本文选用两种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分别对二斑叶螨种群的室内毒力和亚致死效应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评价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阐释二斑叶螨对两种药剂的代谢抗性机理,为其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叶片浸渍法,用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测定毒力,拟合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出各亚致死浓度。结果表明,乙唑螨腈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99+1.11x,R2=0.991,致死中浓度LC50为0.127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0.075、0.043、0.022和0.009;联苯肼酯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71+0.99x,R2=0.992,致死中浓度LC50为5.251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2.897、1.533、0.728、和0.259 mg/L。2.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通过叶碟法进行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乙唑螨腈(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20.29d、19.42d和8.95d、8.05d,比对照分别缩短13.40%、17.11%和21.90%、29.76%,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2.58、46.26粒和5.89、5.6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0.93%、39.24%和11.69%、16.64%;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19.47d、18.42d和8.59d、7.92d,比对照分别缩短16.9%、21.38%和25.04%、30.89%,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1.29、47.17粒和6.04、5.7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2.63%、38.04%和9.45%、13.79%;两种药剂处理后F1代的卵孵化率和雌雄比均明显降低。表明亚致死剂量的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生长发育、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3.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F1代的影响。结果显示: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F1代种群的幼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显着缩短(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7.98、30.37和0.84、0.77,而对照分别为55.13和1.00。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雌成螨后,幼螨期显着长于对照(P<0.05),第一若螨期、LC30处理的第二若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则显着短于对照(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8.91、30.15和0.80和0.75。两种药剂处理后,每雌产卵量均显着减少(P<0.05),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对照,由此推测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将会使下一代的种群数量减少,抑制种群发展。同时分别组建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胁迫下二斑叶螨的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两种药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的F1代种群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小于对照,平均世代周期明显缩短,且浓度越高减少程度越大。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处理种群的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2.9903、3.2466和3.0006、3.2866,均长于对照种群的2.7660。表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能够降低二斑叶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速率,对F1代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常数的影响测定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结果显示,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LC30)处理后,其体内CarE和MFO的比活力在6、12、24、36、48和60 h均不同程度地升高,表现为激活作用,GSTs的比活力除乙唑螨腈LC10处理在12h和24h、联苯肼酯LC10处理在24h表现为抑制作用外,其余时间点均高于对照,表现为激活作用。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LC30处理后,其体内GSTs(除36h和48h)、CarE、MFO(除24h和60h)均显着高于LC10处理,联苯肼酯LC30处理的GSTs(除48h)、CarE、MFO(除36h)的比活力也显着高于LC10处理。说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均有诱导作用,且药剂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大,诱导作用的大小在不同时间也存在差异。酶动力学研究中,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CarE的Km值均减小,Vmax值均增大,而GSTs和MFOs的Km值均增大,Vmax均减小。表明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强,反应速率最快,即CarE在二斑叶螨代谢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时起主导作用。

魏香琴[4](2018)在《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地区危害更是严重,难以防治,南方地区特殊的蔬菜种植模式加速了黄曲条跳甲的繁殖,在更新更环保的有效防治方式出现以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黄曲条跳甲、保障蔬菜生产的质量及产量的主要防治手段。本论文结合黄曲条跳甲的危害特点,分别从其地上成虫及地下幼虫两方面入手,室内筛选出有效化学药剂,通过混配寻找能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化学药剂,并通过试验测试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的安全范围及对保护性作用。结果如下:1.通过浸叶饲喂法,测定了10种常用化学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中虫螨腈、唑虫酰胺、甲维盐和呋虫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活性较好,在处理48 h后,其LC50分别为68.70 mg/L、125.53 mg/L、138.68 mg/L与148.21 mg/L。进一步测定了不同药剂混配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发现如下较好增效组合:呋虫胺与虫螨腈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9时,共毒系数为131.66,LC50为57.95 mg/L;唑虫酰胺:呋虫胺有效成分质量比为7:3和8:2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51.91和132.29,LC50分别为92.87mg/L与111.08 mg/L。2.测定了九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发现,10%虫螨腈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及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当其有效成分用量为112.5(g(a.i.)/hm2)、202.5(g(a.i.)/hm2)及270.0(g(a.i.)/hm2)时,施药后1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1%、82.89%及81.35%,显着高于对照。3.比较了上述三种药剂的不同混配组合对照其他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混用时,在有效成分用量比与用量为7:3(132.3 g(a.i.)/hm2)、8:2(124.95 g(a.i.)/hm2)、9:1(118.35 g(a.i.)/hm2)时,其施后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在84.9286.80%之间,药后3 d在86.2391.33%之间,药后7 d在76.3980.89%之间;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与10%虫螨腈悬浮剂组合有效成分用量比与用量为1:9(118.35 g(a.i.)/hm2)、2:8(124.95 g(a.i.)/hm2)、3:7(132.3 g(a.i.)/hm2)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在84.0185.78%之间,药后3 d在84.9387.62%之间。4.研究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性,结果显示,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分别在有效成分用量低于5120 g(a.i.)/100kg种子、9600 g(a.i.)/100kg种子、2880g(a.i.)/100kg种子、7040 g(a.i.)/100kg种子时,菜心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及株高、鲜重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说明四种种子处理剂在该浓度以下对菜心种子发芽、生长安全无影响。5.研究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田间安全性及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四种种子处理剂对出苗后5天的菜心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和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保护作用显着。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有效成分为750-3000 g(a.i.)/100kg种子、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为3000 g(a.i.)/100kg种子时,菜心生长25 d的株高和鲜重均有增加,且差异显着;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有效成分为750-3000 g(a.i.)/100kg种子,菜心生长25 d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四种种子处理剂下,出苗后25天的菜心的受害指数基本接近对照,对菜心生长中后期的保护作用较弱。说明四种种子处理剂可保护田间菜心出苗初期,而菜心生长后期需结合其他方式保护。

靳改龙[5](2018)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防效及增效剂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不同杀虫剂对烟粉虱MED隐种的防治效果,以及意欧、杰效利、激健和金诺四种增效剂对溴氰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防治烟粉虱的减量增效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筛选对设施蔬菜烟粉虱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选用8种分属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设施黄瓜和茄子上的烟粉虱MED隐种进行了药效试验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药后10 d,8种杀虫剂对黄瓜田烟粉虱MED隐种的防效为78.98%~96.66%,而对茄子田烟粉虱MED隐种为39.59%~81.11%。新型杀虫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和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烟粉虱MED隐种防效高,药后10 d对黄瓜田烟粉虱的防效分别达94.90%和94.18%,对茄子田烟粉虱MED隐种的防效分别达75.24%和81.11%;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药后10 d对黄瓜田烟粉虱MED隐种防效为78.98%~89.22%,对茄子田烟粉虱MED隐种的防效为60.58%~79.09%。酰肼类拟脱皮激素类240 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药后10 d对黄瓜田和茄子田烟粉虱MED隐种的防效为80.79%和80.41%。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中添加增效剂乙氧基改性聚三硅氧烷可使药后3~14 d防治效果显着提高1.86%~67.40%。2.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在推荐使用剂量下,药后15 d黄瓜茎叶中噻虫嗪和啶虫脒的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52 mg/kg和2.06 mg/kg,茄子茎叶中阿维菌素、吡蚜酮、甲氧虫酰肼的平均残留量为0.03mg/kg、2.36 mg/kg和4.75 mg/kg,均高于我国对果实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而黄瓜果实样品中7种杀虫剂平均残留量均未检出(<0.01 mg/kg)。3.室内测定意欧、杰效利、激健和金诺四种增效剂对两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增效剂能显着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其中添加杰效利的效果最显着,溴氰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液体表面张力分别为7.48 m N/m和6.83 m N/m,分别较对照降低60.90%和69.48%,能快速在叶片上润湿展布;添加增效剂意欧对两种药液在茄子叶片上的持留量影响最大,持留量分别为1.59 mg/cm2和1.24 mg/cm2,较对照增加40%和20%。4.意欧、金诺、激健、杰效利四种增效剂分别与溴氰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混用对烟粉虱MED隐种成虫的毒力增效比分别为1.72、1.66、1.50、1.18和1.77、1.53、1.37、1.25;对若虫的毒力增效比分别为1.59、1.44、1.36、1.22和1.82、1.71、1.39、1.60。添加不同增效剂可使药剂减量19.70%~60.37%而毒力不降低。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增效剂意欧能显着提高溴氰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对烟粉虱MED隐种的防效,较单独使用的推荐剂量平均防效提高34.51%和49.56%,药后10 d的防效可保持在60%以上,增效作用显着。

王可慧[6](2017)在《华南西南朱砂叶螨种群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危害严重,且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不佳。在此背景下,以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的多地朱砂叶螨种群为对象,并以北京农林科学院无药培养多年的朱砂叶螨种群作为相对敏感种群,通过浸叶法测定了其对现在普遍使用的9种杀螨剂的抗性水平,并进行增效作用研究,以探寻其解毒代谢机制,为抗药性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测定结果如下:采用浸叶法处理48 h后,北京朱砂叶螨种群对虫螨腈的敏感性最高,LC50值为0.13 mg/L;丁氟螨酯、联苯肼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螺虫乙酯和螺螨酯对其LC50值依次为4.70、17.74、22.67、56.49、82.46、132.67和231.47 mg/L;朱砂叶螨对唑虫酰胺的敏感性最低,LC50值为415.70 mg/L。虫螨腈、哒螨灵、联苯肼酯、氟啶胺、丁氟螨酯、联苯菊酯、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和螺螨酯对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24、47.79、90.93、92.47、113.15、117.78、194.51、894.31和4018.98 mg/L;该种群对丁氟螨酯和螺螨酯达到了中等抗性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24.07和17.36,对联苯肼酯为低等抗性,抗性倍数为5.13,对虫螨腈、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螺虫乙酯和唑虫酰胺均处于敏感阶段。虫螨腈、联苯肼酯、丁氟螨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唑虫酰胺、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对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25、21.38、21.99、43.99、78.42、112.30、516.77、925.81和1504.36 mg/L;该种群对螺虫乙酯和螺螨酯为低等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98和6.50;对丁氟螨酯为敏感下降阶段,抗性倍数为4.68;对虫螨腈、联苯肼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为敏感性。虫螨腈、丁氟螨酯、哒螨灵、氟啶胺、联苯菊酯、联苯肼酯、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和螺螨酯对贵州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14、13.16、66.71、83.53、99.03、178.68、502.52、765.63、和2935.43 mg/L;该种群对联苯肼酯和螺螨酯为中等抗性,抗性倍数为10.07和12.68;对螺虫乙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77;对虫螨腈、丁氟螨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为敏感下降阶段。虫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氟啶胺、哒螨灵、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和螺螨酯对云南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43、5.23、30.79、134.90、170.98、248.50、796.01、1033.53和3196.11 mg/L;该种群对螺螨酯和哒螨灵为中等抗性,抗性倍数为13.81和10.96;对螺虫乙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6.00,对虫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处于敏感或敏感下降阶段。选取对每种药剂抗性水平最高的朱砂叶螨种群,采用胡椒基丁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1,2,4-三丁基硫磷酸酯(DEF)进行增效实验测定,48h后的增效结果表明,云南虫螨腈抗性种群为:DEM(10.75)>PBO(6.14)>DEF(1.86),表明该种群对虫螨腈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相关;广东丁氟螨酯抗性种群为:DEM(34.18)>PBO(5.42)>DEF(5.10),表明该种群对丁氟螨酯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相关,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参与了其抗药性的产生;贵州联苯肼酯抗性种群和广西螺虫乙酯抗性种群分别为:PBO(10.20)>DEM(4.82)>DEF(2.19)和PBO(10.81)>DEF(2.06)>DEM(1.73),表明其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多功能氧化酶相关;广东螺螨酯抗性种群为:DEF(9.31)>PBO(2.99)>DEM(2.33),表明该种群对螺螨酯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羧酸酯酶相关;云南哒螨灵抗性种群和云南联苯菊酯抗性种群分别为:DEF(4.29)>DEM(3.82)>PBO(2.61)和DEF(3.38)>DEM(3.04)>PBO(2.36),表明其抗药性的产生中,三大酶系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云南氟啶胺抗性种群和云南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增效结果表明三大酶系作用效果微弱,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他抗性机制。

覃玲,王生,蔡雅清[7](2017)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硫酸镁和氯化钠盐析,通过比较PSA柱、石墨化碳/NH2柱、中性氧化铝柱、Qu Ch ERS净化管4种小柱,对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的吸附和净化情况,选取PSA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GC-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在5μg/L100μg/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氟虫腈和溴虫腈的回收率分别为93.1%99.2%和97.4%100.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5%8.6%、2.8%6.1%,检出限为1.0μg/kg2.0μg/kg,定量限为3.0μg/kg6.0μg/kg。应用该方法对90份蔬菜样品进行分析,检出2份阳性样品。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LOD均符合残留分析要求,具有简便、准确、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农药残留的检测。

伍灿[8](2016)在《虫螨腈环境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虫螨腈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虫螨腈在甘蓝地中施用后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及虫螨腈的土壤降解、光解及土壤吸附等环境行为,并通过模型预测评估了虫螨腈在地下水和池塘水中的暴露浓度及其生态风险。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虫螨腈在湖南张家界、浙江杭州及山东济南三地的自然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虫螨腈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式,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d-16.5d.5.1 d-15.8 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20%虫螨腈悬浮剂以有效成分用药量为60-90 g.a.i/ha,施药2-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药后10d采集甘蓝样品,得到的虫螨腈残留量为<0.01-0.575 mg/kg,由此建议虫螨腈20%悬浮剂按有效浓度60 a.i.g/ha在甘蓝生长期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为7d)来防治甜菜夜蛾,收获甘蓝的安全间隔期为10 d。(2)分别研究了好氧和厌氧条件下虫螨腈在长沙红壤、南京水稻土、沈阳黑土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虫螨腈在三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2.24 d、23.90 d、19.98 d,降解速率大小为沈阳黑土>南京水稻土>长沙红壤,虫螨腈在沈阳黑土、南京水稻土中易降解,在长沙红壤中等降解;好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大于厌氧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降解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降解的微生物主要为好氧微生物。(3)以氙灯为光源,研究了虫螨腈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光解和土壤表面的光解,结果表明,虫螨腈在去离子水的光解半衰期为5.35 h,在水中较易光解,且酸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大于碱性条件下。虫螨腈在长沙红壤、南京水稻土、沈阳黑土土壤表面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22.0 d、53.73 d、55.90 d,难光解,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光解速率越慢。(4)在三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试验表明,在100:1水土比条件下,经过24 h振荡平衡,虫螨腈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其吸附常数长沙红壤为83.93,南京水稻为219.73,沈阳黑土为2885.8,吸附自由能变化-△G均小于40 kJ.mol-1,说明虫螨腈在这三种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为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5)用TOP-RICE模型预测了虫螨腈在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暴露浓度,并对其环境安全风险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虫螨腈对地下水安全,对鱼高风险。

李振亚[9](2016)在《纳米几丁质的制备及其对麦蚜的毒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丁质(chitin)广泛存在于蟹、虾等甲壳动物的外壳及各种昆虫的表皮和贝类等软体动物的外壳中,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聚合物,其脱乙酰度超过50%时为壳聚糖(chitosan)。几丁质具有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并以良好的抗菌活性,抑虫/杀虫活性,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而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研究。几丁质/壳聚糖分子表面的游离氨基是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原因,由此产生的聚阳离子效应是此物质抗菌/杀虫的关键。目前对如何提高几丁质生物活性与杀虫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几丁质与金属离子螯合以增加活性离子,接枝极性官能团以提高氨基活性,改性出的衍生物已展示了对鳞翅目的夜蛾科(灰翅夜蛾、棉铃虫)、菜蛾科(小菜蛾)、同翅目蚜科(棉蚜、桃蚜)等害虫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截止至目前仍没有关于几丁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麦蚜相关防治效果的报道。此外在改性过程中添加了重金属离子与各种对人体及生态具有毒害作用的有机溶剂,因而会导致重金属残留与农作物污染等问题,这类改性物及制作方法不适合于运用到农业害虫的防治应用。本研究拟通过另一路线实现几丁质生物活性的增强,即制备出颗粒大小为纳米尺寸的几丁质以缩小粒径、提高表面电荷密度以增强几丁质对生物膜的穿透性及氨基活性,从而提高杀虫活性,并将其运用到防治麦蚜这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农业害虫的研究中。在此基础上,本文拟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制备纳米几丁质与筛选最佳制备条件;二是研究纳米几丁质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通过纳米几丁质的制备与表征检测,纳米几丁质对麦蚜的毒力及防效测定,对麦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等研究内容,来研究纳米几丁质制备条件的选择及对麦蚜的杀虫效果,旨在深入研究几丁质对麦蚜的毒效,为新型农药的开发及小麦蚜虫的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提高了几丁质的杀虫活性。除了目前研究较多对几丁质进行化学修饰外,包括增加金属活性中心或者离子基团,以提高对离子效应、生物膜的透性和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酸解法将几丁质分子链分解为纳米尺寸的片段,即纳米几丁质以缩小颗粒粒径、增加比表面积与表面电荷密度,试验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2)明确了纳米几丁质的制备方法。经过多次试验探索,筛选出的纳米几丁质最佳制备方法为:将几丁质粉末与3 mol/L HCl以1g:200300 ml于8085℃条件下混合,反复3次油浴加热1.5 h,油浴后在4℃下以9000 rpm/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取沉淀,再经过纯水透析57 d去除杂质离子至混悬液的pH达6.0,最后以输出功率为35%、工作间隔时间为15 s15 s的超声处理3 min,即可制得粒度均一、结构稳定、生物活性显着的纳米几丁质颗粒。以α-几丁质为原料,采用酸解法制备纳米几丁质,适合于纳米几丁质类新农药的开发,此法操作方便,成本低,制备出的纳米颗粒粒径小且均一,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3)纳米几丁质表面特征检测较全面。利用酸解法制备出的纳米几丁质,经测量得出:有效粒径为144.7346.8 nm,95%有效粒径分布范围为0219.3 nm,zeta电位为13.89±2.7736.08±2.26 mV,电荷密度为13.5935×10-546.1916×10-55 mol/g,颗粒呈梭形,粒度均一。(4)毒力测定结果明确。采用有效粒径为157.0 nm,表面电荷量为46.1916×10-55 mol/g,质量浓度为40 mg/L的纳米几丁质,对麦长管蚜、二叉蚜、禾谷缢管蚜进行毒力测定,LC50值分别为17.825、20.589和14.381 mg/L,而对3种麦蚜的7d田间防效分别为80.33%、79.65%、82.57%,杀虫效果好,可作为防治麦蚜的新型农药。(5)混配剂防效良好。采用有效粒径为157.0 nm,表面电荷量为46.1916×10-55 mol/g,质量浓度为40 mg/L的纳米几丁质,与吡虫啉的等体积混配剂,对麦长管蚜、二叉蚜、禾谷缢管蚜田间防效7 d的结果为88.31%、87.21%、84.76%,混配剂防效良好,可开发为新型农药或农药辅助剂。(6)纳米几丁质对3种麦蚜的酶活测定结果不同。纳米几丁质处理麦禾谷缢管蚜12 h、24 h、48 h后时AChE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纳米几丁质处理后,对禾谷缢管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1248 h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麦长管蚜及二叉蚜上并没有类似结果。

王秋红[10](2016)在《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应用潜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Diptera:Sciaridae)是韭菜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随着设施韭菜种植范围的扩大,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与为害愈加严重,对韭菜品质和产量造成重大损失。又因地下害虫的隐蔽性和世代交替现象严重使对该虫的防治困难,而用药量过大和施药技术不科学等问题又严重威胁韭菜的食用安全。为全面评价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应用潜力,本文研究了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并对其可能产生的亚致死效应从种群发展和生理、生化的角度进行了评价,比较了三种剂型的虫螨腈在不同土壤中的移动、淋溶和吸附特性,通过结合对三种剂型虫螨腈不同施药方式下在韭菜田中的消解动态、对韭菜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综合评估了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田间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集了山东潍坊、泰安、莱芜、聊城、临沂、济南、德州等7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韭菜迟眼蕈蚊田间种群,与室内种群相对比,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定了对虫螨腈和辛硫磷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种群对辛硫磷的敏感度不同,而对虫螨腈的LC50分别为9.88、10.70、10.88、10.55、8.73、10.09、10.54、9.82 mg/L,毒力差异较小,表明各种群对虫螨腈均处于敏感阶段。2、分别采用药液定量滴加法、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及药膜管法测定了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结果表明,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成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对一龄、二龄和四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3.94、4.12、9.88 mg/L,毒力差异不大,表明虫螨腈对老熟幼虫活性较高。3、明确了虫螨腈的温度效应。在8、16、24℃条件下处理四龄幼虫,LC50分别为75.85、21.41、11.05 mg/L,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提高,表现为正温度效应。4、以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确定虫螨腈对四龄初期幼虫的三个亚致死浓度,分别为LC1、LC20和LC50,并处理四龄初期幼虫,结果表明,其对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对雌虫产卵量的影响较为显着,空白对照、LC1、LC20和LC50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5.21、76.25、66.59和53.64粒/头。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处理24 h后对其解毒酶活性和能源物质含量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解毒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尤其是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趋势不同;而对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趋势,碳水化合物和脂质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但蛋白质含量则有升高的趋势。分别用浓度为LC1、LC20和LC50的虫螨腈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初期幼虫后,对其取食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LC1处理显着高于对照,而LC50处理则显着低于对照,LC20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而对其蛹重的影响趋势与取食量相同。5、分别采用振荡平衡法、土壤薄层层析法和土柱淋溶法对三种剂型的虫螨腈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虫螨腈在土壤中属于中等吸附至较易吸附、难淋溶级别,三种剂型的淋溶性比较顺序为:水悬浮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四种土壤的淋溶顺序为:砂土>砂姜黑土>黄壤土>黄黏土。6、通过对虫螨腈在韭菜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韭菜植株中虫螨腈残留及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效评估了三种剂型药剂虫螨腈应用于田间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可行性,通过比较定向施药(喷淋和撒施)与冲施两种施药方法的差异,最终确定了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田间用药剂型、剂量和施药方法。各处理在韭菜田土壤中的半衰期差异不大,在13.54-20.75 d之间。韭菜收获期在植株中没有检测到虫螨腈。至韭菜收获期调查各处理幼虫虫口密度,结果施用水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的防效优于颗粒剂处理,而且冲施用药的防效显着低于其他处理。

二、10%溴虫腈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溴虫腈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及复配药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棉蚜概述
        1.1.1 棉蚜的繁殖及危害
        1.1.2 棉蚜的防治
    1.2 螺虫乙酯
        1.2.1 螺虫乙酯及其作用机理
        1.2.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1.3 杀虫剂复配
        1.3.1 杀虫剂复配概述
        1.3.2 螺虫乙酯复配研究进展
    1.4 昆虫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4.1 昆虫的抗药性机制概述
        1.4.2 细胞色素P450
        1.4.3 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1.4.4 昆虫对螺虫乙酯抗药性研究
    1.5 果蝇转基因技术
        1.5.1 GAL4/UAS系统
        1.5.2 转基因果蝇模型
        1.5.3 GAL4/UAS系统在转基因果蝇模型的应用研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抗性选育和棉蚜SR品系对其他杀虫剂交互抗性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棉蚜品系与寄主
        2.1.2 供试药品与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棉花幼苗的种植与水培
        2.2.2 棉蚜SR品系的筛选
        2.2.3 生物测定方法(LC_(50))
    2.3 实验结果
        2.3.1 棉蚜SS和SR品系对螺虫乙酯敏感性测定
        2.3.2 棉蚜SR品系对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谱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果蝇品系与质粒
        3.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1.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P450s和UGTs转基因果蝇模型建立
        3.2.2 转P450s/UGTs果蝇品系的获得
        3.2.3 果蝇的饲养方法
        3.2.4 P450s和UGTs转基因果蝇对螺虫乙酯的抗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幼虫荧光鉴定'>3.3.1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幼虫荧光鉴定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3.3.2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3.3.3 Act5>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3.3.4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3.3.5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3.3.6 Act5>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螺虫乙酯复配药剂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棉蚜品系与寄主
        4.1.2 供试药品与仪器
        4.1.3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棉花幼苗的种植与水培
        4.2.2 杀虫剂的酸碱性
        4.2.3 螺虫乙酯复配药剂的筛选
    4.3 实验结果
        4.3.1 杀虫剂的酸碱性
        4.3.2 种单剂对SR品系棉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4.3.3 螺虫乙酯和其他3种杀虫剂复配对棉蚜 SR品系的协同毒力指数(c.f)
        4.3.4 增效组合不同配比对棉蚜SR品系的生物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虫螨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温室大棚虫螨腈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虫螨腈概况
        1.1.1 虫螨腈性质
        1.1.2 虫螨腈作用机理
        1.1.3 虫螨腈的毒理效应
        1.1.4 虫螨腈土壤降解研究现状
        1.1.5 虫螨腈残留提取与检测方法
    1.2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降解的因素
    1.3 微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1.3.1 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
        1.3.2 微生物降解常用方法
    1.4 复合菌剂在农药降解中的应用
        1.4.1 复合菌剂的种类及应用
        1.4.2 复合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4.3 复合菌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虫螨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降解能力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壤
        2.2.2 供试药剂
        2.2.3 供试仪器
        2.2.4 供试培养基
        2.2.5 虫螨腈降解菌的富集培养与分离
        2.2.6 虫螨腈降解菌菌落形态鉴定
        2.2.7 菌株16S rRNA鉴定
        2.2.8 虫螨腈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2.9 虫螨腈的标准曲线
        2.2.10 虫螨腈降解菌降解能力测定
        2.2.11 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
        2.3.2 虫螨腈降解菌的菌落特征
        2.3.3 菌株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2.3.4 虫螨腈最大吸收波长
        2.3.5 虫螨腈的标准曲线
        2.3.6 菌株降解能力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对虫螨腈的降解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药剂
        3.2.2 供试仪器
        3.2.3 虫螨腈降解菌在LB和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3.2.4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虫螨腈降解能力比较
        3.2.5 pH对复合菌群L1 降解虫螨腈的影响
        3.2.6 温度对复合菌群L1 降解虫螨腈的影响
        3.2.7 接种量对复合菌群L1 降解虫螨腈的影响
        3.2.8 复合菌群L1 在最适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及降解性能
        3.2.9 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虫螨腈降解菌在LB和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3.3.2 复合菌群降解能力比较
        3.3.3 pH对复合菌群L1 降解虫螨腈的影响
        3.3.4 温度对复合菌群L1 降解虫螨腈的影响
        3.3.5 接种量对复合菌群L1 降解虫螨腈的影响
        3.3.6 复合菌群L1 在最适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及降解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菌群L1 模拟中型生态系统对虫螨腈污染土壤修复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土壤
        4.2.2 供试药剂
        4.2.3 供试仪器
        4.2.4 供试培养基
        4.2.5 供试溶液
        4.2.6 试验土壤处理
        4.2.7 土壤pH的测定
        4.2.8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
        4.2.9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4.2.10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4.2.11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4.2.12 Biolog生态板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4.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p H的影响
        4.3.2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3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3.4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5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3.6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AWCD)的影响
        4.3.7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4.3.8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微生物Shannon-Weaver指数影响
        4.3.9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菌群L1 对温室大棚虫螨腈污染土壤修复试验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药剂
        5.2.2 供试仪器
        5.2.3 田间试验点选取
        5.2.4 田间原位修复试验
        5.2.5 土壤样品收集与处理
        5.2.6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5.2.7 虫螨腈标准曲线
        5.2.8 土壤样品净化处理
        5.2.9 虫螨腈的加标回收实验
        5.2.10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大棚土壤理化性质
        5.3.2 复合菌群L1 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5.3.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5.3.4 虫螨腈的标准品色谱图和标准曲线
        5.3.5 加标回收实验可行性分析
        5.3.6 虫螨腈残留动态模拟及降解半衰期
    5.4 本章小结
6 创新点、不足和展望
    6.1 创新点
    6.2 不足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二斑叶螨概况
        1.1.1 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
        1.1.2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为害
    1.2 二斑叶螨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二斑叶螨抗药性研究现状
    1.4 二斑叶螨抗性机理研究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4.2 羧酸酯酶
        1.4.3 多功能氧化酶
    1.5 杀虫剂对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1.5.1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意义
        1.5.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1.5.3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5.4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抗药性的影响
        1.5.5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作用机制
    1.6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简介
第二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
        2.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试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寿命和产卵期的影响
        3.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生殖力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4.2.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4.2.3.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F1代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
        4.2.3.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 F1代种群生殖力生命表
        4.2.3.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对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药剂
        5.1.3 供试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1.4.1 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
        5.1.4.2 酶源制备及蛋白含量测定
        5.1.4.3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制作
        5.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测定
        5.1.4.5 羧酸酯酶(Car E)比活力测定
        5.1.4.5.1 α-萘酚标准曲线制作
        5.1.4.5.2 比活力测定
        5.1.4.6 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测定
        5.1.4.6.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制作
        5.1.4.6.2 比活力测定
        5.1.4.7 酶学动力常数测定
        5.1.4.8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5.2.2 α-萘酚标准曲线
        5.2.3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5.2.4 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2.4.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5.2.4.1.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1.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1.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5.2.4.2.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5.2.4.2.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5.2.4.2.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 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2.5.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5.2.5.1.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1.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1.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5.2.5.2.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2.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2.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性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4)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
        1.1.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
        1.1.2 黄曲条跳甲的危害
    1.2 黄曲条跳甲的防治现状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机械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黄曲条跳甲的化学防治方法
        1.3.1 化学药剂
        1.3.2 混配增效药剂组合
        1.3.3 种衣剂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主要工具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室内生测试验药液配制
        2.2.2 室内生测方法
        2.2.3 混配增效药剂组合的筛选
        2.2.4 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试验方法
        2.2.4.1 供试材料
        2.2.4.2 试验地情况
        2.2.4.3 小区安排
        2.2.4.4 试验药剂及用量
        2.2.4.5 施药处理
        2.2.4.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2.2.4.7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2.2.4.8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2.3 四种种衣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及保护性试验
        2.3.1 菜心品种
        2.3.2 供试药剂用量
        2.3.3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种子发芽的影响试验
        2.3.4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种子出苗的影响试验
        2.3.5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田间生长的影响
        2.3.6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保护作用评价
3.结果与分析
    3.1 黄曲条跳甲成虫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3.1.1 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筛选试验结果
        3.1.2 药剂处理叶片后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取食情况观察结果
        3.1.3 唑虫酰胺、呋虫胺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评价结果
        3.1.4 呋虫胺、虫螨腈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评价结果
    3.2 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药剂试验结果
        3.2.1 九种药剂防治田间黄曲条跳甲成虫试验结果
        3.2.2 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3.2.3 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与10%虫螨腈悬浮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3.2.4 10%虫螨腈悬浮剂和1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3.3 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及保护性评价试验结果
        3.3.1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3.3.2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3.3.3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3.3.4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3.3.5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3.3.6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3.3.7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3.3.8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3.3.9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3.3.10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3.3.11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3.3.12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3.3.13 四种种子处理剂处理菜心种子的田间保护性试验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
        4.2.2 黄曲条跳甲化学增效药剂
        4.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5)杀虫剂对烟粉虱的防效及增效剂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粉虱概述
        1.1.1 烟粉虱的分类
        1.1.2 烟粉虱的起源及分布
        1.1.3 烟粉虱的寄主种类及危害方式
    1.2 烟粉虱的化学防治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1.2.1 化学防治
        1.2.2 烟粉虱抗药性机制
        1.2.3 烟粉虱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1.3 增效剂研究进展
        1.3.1 增效剂应用概况
        1.3.2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机制
        1.3.3 影响增效作用的因素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杀虫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及其残留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药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设计
        2.1.5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杀虫剂对黄瓜田烟粉虱的药效评价
        2.2.2 不同杀虫剂对茄子田烟粉虱的药效评价
        2.2.3 不同杀虫剂施药后农药残留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增效剂对杀虫剂在植物叶片上润湿动态和持留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药剂试
        3.1.3 供试仪器
        3.1.4 处理设置
        3.1.5 试验设计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药剂稀释液的表面张力测定
        3.2.2 不同药液在茄子叶片上的润湿动态测定
        3.2.3 不同药剂药液在茄子叶片上持留量的测定
    3.3 小结
第4章 增效剂与两种杀虫剂混用对烟粉虱MED隐种毒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烟粉虱种群
        4.1.2 供试药剂
        4.1.3 处理设置
        4.1.4 成虫的毒力测定
        4.1.5 若虫的毒力测定
        4.1.6 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减量增效作用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增效剂对烟粉虱的毒力
        4.2.2 增效剂与两种杀虫剂混配对成虫的毒力
        4.2.3 增效剂与两种杀虫剂混配对若虫的毒力
        4.2.4 增效剂对两种杀虫剂的减量增效作用
    4.3 小结
第5章 增效剂对两种杀虫剂防治烟粉虱MED隐种的减量增效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供药剂试
        5.1.3 处理设置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设计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增效剂对溴氰虫酰胺防治烟粉虱MED隐种的增效作用
        5.2.2 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田间防治烟粉虱MED隐种的增效作用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华南西南朱砂叶螨种群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朱砂叶螨的危害
    1.2.朱砂叶螨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朱砂叶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4.重要杀螨剂
        1.4.1 丁氟螨酯(Cyflumetofen)
        1.4.2 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
        1.4.3 联苯肼酯(Bifenazate)
        1.4.4 联苯菊酯(Bifenthrin)
        1.4.5 螺螨酯(Spirodiclofen)
        1.4.6 唑虫酰胺(Tolfenpyrad)
        1.4.7 虫螨腈 (Chlorfenapyr)
        1.4.8 哒螨灵(Pyridaben)
        1.4.9 氟啶胺(Fluazinam)
    1.5.朱砂叶螨的抗药性机理研究
        1.5.1 解毒代谢机制
        1.5.2 靶标敏感度降低
        1.5.3 表皮穿透性降低
        1.5.4 行为抗性
    1.6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治理
        1.6.1 杀虫(螨)剂的轮用和混用
        1.6.2 添加增效剂
        1.6.3 筛选新型杀虫剂
    1.7.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害螨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植物
    2.2 活性测定方法
        2.2.1 浸叶法
        2.2.2 增效实验测定方法
    2.3 供试试剂
    2.4 其他供试材料
    2.5 主要仪器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6.1 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2.6.2 抗性倍数和增效比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群对九种药剂的抗性监测结果
        3.1.1 北京朱砂叶螨种群的活性性测定结果
        3.1.2 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1.3 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1.4 贵州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1.5 云南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2 四地朱砂叶螨对9种杀螨剂的抗性倍数比
    3.3 三种增效剂对9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3.3.1 PBO对9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3.3.2 DEM对9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3.3.3 DEF对九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4 讨论
    4.1 四地朱砂叶螨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抗性监测结果
    4.2 四地朱砂叶螨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分析
        4.2.1 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分析
        4.2.2 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分析
        4.2.3 贵州朱砂叶螨种群抗药性情况分析
        4.2.4 云南朱砂叶螨种群抗药性情况分析
    4.3 解毒代谢酶与朱砂叶螨产生抗药性的关系
5.结论
    5.1 有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7)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提取
        1.2.2 固相萃取净化
        1.2.3 分析条件
2 结果
    2.1 色谱图
    2.2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2.3 回收率和精密度
    2.4 提取条件的优化
    2.5 净化方法的选择
    2.6 实际样品测定
3 结论

(8)虫螨腈环境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虫螨腈研究进展
        2.1 虫螨腈简介
        2.2 田间药效
        2.3 毒理作用
        2.4 合成制备
        2.5 分析方法
    3 环境行为及相关研究进展
        3.1 土壤降解
        3.2 土壤吸附
        3.3 光解
    4 环境风险评估及相关研究进展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虫螨腈在甘蓝中的残留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分析方法
        1.3 田间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出浓度
        2.2 添加回收试验结果
        2.3 虫螨腈动态消解试验
        2.4 虫螨腈在甘蓝地的最终残留试验
    3 小结
        3.1 建立符合要求的虫螨腈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3.2 虫螨腈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消解速率评价
        3.3 各种施药因子与残留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合理使用建议
第三章 虫螨腈土壤降解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螨腈添加回收率
        2.2 虫螨腈土壤降解特性
        2.3 好氧、厌氧条件下土壤降解
    3 小结
第四章 虫螨腈光解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回收试验结果
        2.2 不同PH值条件下的水中光解试验
        2.3 土壤光解试验
    3 小结
第五章 虫螨腈吸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回收试验结果
        2.2 水/土比的优化选择
        2.3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2.4 虫螨腈在三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特性
        2.5 吸附自由能
    3 小结
第六章 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风险评估
    1 研究方法
        1.1 虫螨腈在地下水中指导限值的计算方法
        1.2 虫螨腈在池塘水中的无作用浓度的计算方法
        1.3 初级暴露分析
        1.4 风险表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效应分析
        2.2 暴露分析
        2.3 风险表征
    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虫螨腈在甘蓝上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研究及合理使用准则
        1.2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1.3 虫螨腈在水中和土壤表面光解研究
        1.4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研究
        1.5 虫螨腈地下水和地表水风险评估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纳米几丁质的制备及其对麦蚜的毒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符号说明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几丁质与壳聚糖
        1.1.1 几丁质简介
        1.1.2 几丁质的制备
        1.1.3 壳聚糖的制备
        1.1.4 几丁质参与的反应
        1.1.5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2 麦蚜
    1.3 纳米材料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介绍
        1.3.2 纳米材料在昆虫学上的应用
        1.3.2.1 标记昆虫组织
        1.3.2.2 携带外源核酸进入细胞
        1.3.2.3 新型纳米级农药、杀虫剂、驱虫剂
        1.3.3 纳米材料在农药学上的应用
        1.3.3.1 农药微乳剂的开发与利用
        1.3.3.2 悬浮剂农药
        1.3.3.3 纳米颗粒农药
        1.3.3.4 纳米农药载体
        1.3.3.5 纳米生物农药
    1.4 纳米几丁质的研究现状
        1.4.1 纳米几丁质的性质
        1.4.2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方法
        1.4.2.1 复凝聚法
        1.4.2.2 酸解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制备方法
    3.2 纳米几丁质的检测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有效粒度测量
        3.2.3 zeta电位分析
        3.2.4 有效电荷量
        3.2.5 电镜检测
    3.3 纳米几丁质对麦蚜的毒效测定
        3.3.1 材料
        3.3.2 纳米几丁质对3 种麦蚜的毒力测定
        3.3.3 模拟田间防效
    3.4 纳米几丁质对3种麦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3.4.1 供试虫源
        3.4.2 仪器与试剂
        3.4.3 麦蚜的处理
        3.4.4 粗酶液的制备
        3.4.5 总蛋白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4.1.1 酸解法制备纳米几丁质
    4.2 纳米几丁质的表面特征检测
        4.2.1 有效粒度检测
        4.2.2 zeta电位分析
        4.2.3 有效电荷量测定
        4.2.4 透射电镜检测
    4.3 毒效测定
        4.3.1 纳米几丁质对麦蚜的毒力测定
        4.3.2 混配剂对3 种麦蚜的杀虫效果比较
        4.3.2.1 混配剂对麦长管蚜的杀虫效果
        4.3.2.2 混配剂对麦二叉蚜的杀虫效果
        4.3.2.3 混配剂对麦禾谷缢管蚜的杀虫效果
        4.3.3 模拟田间防效试验
        4.3.3.1 对麦长管蚜的模拟田间防治效果
        4.3.3.2 对麦二叉蚜的模拟田间防治
        4.3.3.3 对麦禾谷缢管蚜的模拟田间防治
    4.4 纳米几丁质对3种麦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4.4.1 纳米几丁质对禾谷缢管蚜AChE活性的影响
        4.4.2 纳米几丁质对麦长管蚜AChE活性的影响
        4.4.3 纳米几丁质对麦二叉蚜AChE活性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应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与为害
        1.1.1 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
        1.1.1.1 形态特征
        1.1.1.2 生活习性
        1.1.2 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态学特性
        1.1.2.1 温度
        1.1.2.2 湿度
        1.1.2.3 其他因素
        1.1.3 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规律
    1.2 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研究进展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2.4.1 有机磷类杀虫剂
        1.2.4.2 新烟碱类杀虫剂
        1.2.4.3 昆虫生长调节剂
        1.2.4.4 植物源杀虫剂
    1.3 虫螨腈的研究与应用
        1.3.1 虫螨腈的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
        1.3.2 虫螨腈作用机理
        1.3.3 虫螨腈的应用研究进展
        1.3.4 虫螨腈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供试虫源
        2.2.1 室内种群的建立
        2.2.2 田间种群的建立
        2.2.3 供试试虫的准备
    2.3 供试土壤
    2.4 试验方法
        2.4.1 山东地区韭菜迟眼蕈蚊对虫螨腈敏感性的测定
        2.4.2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研究
        2.4.2.1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室内毒力测定
        2.4.2.2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毒力的温度效应
        2.4.3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亚致死效应研究
        2.4.3.1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2.4.3.2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发育历期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2.4.3.3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生化指标的影响
        2.4.3.4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取食量和蛹重的影响
        2.4.4 虫螨腈在韭菜根中内吸作用的测定
        2.4.5 虫螨腈在韭菜、水和土壤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2.4.5.1 虫螨腈在韭菜中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2.4.5.2 虫螨腈在水中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2.4.5.3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2.4.6 三种剂型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特性
        2.4.6.1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2.4.6.2 虫螨腈在土壤薄板上的移动性
        2.4.6.3 虫螨腈在土柱中的淋溶特性
        2.4.7 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2.4.7.1 虫螨腈灌根处理韭菜迟眼蕈蚊的盆栽药效试验
        2.4.7.2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试验
        2.4.7.3 虫螨腈在韭菜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的测定
        2.4.7.4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效调查
        2.4.7.5 虫螨腈对韭菜生长状况的影响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韭菜迟眼蕈蚊对虫螨腈、辛硫磷敏感性的测定
    3.2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研究
        3.2.1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室内毒力
        3.2.2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毒力的温度效应
    3.3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亚致死效应研究
        3.3.1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3.3.2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发育历期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3.3.3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和繁殖值的影响
        3.3.4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3.3.5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3.3.6 亚致死剂量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取食量和蛹重的影响
    3.4 虫螨腈在韭菜根中的内吸作用
    3.5 虫螨腈在韭菜、水和土壤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3.5.1 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3.5.2 虫螨腈在韭菜、水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
    3.6 三种剂型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特性
        3.6.1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3.6.2 虫螨腈在土壤中的淋溶特性
        3.6.2.1 土壤薄层层析
        3.6.2.2 土柱淋溶
    3.7 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3.7.1 虫螨腈灌根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的盆栽药效试验
        3.7.2 虫螨腈在韭菜田中的消解动态
        3.7.3 虫螨腈在韭菜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测定
        3.7.4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
        3.7.5 虫螨腈对韭菜生长状况的影响
4 讨论
    4.1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4.2 虫螨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亚致死效应
    4.3 三种剂型虫螨腈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
    4.4 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可行性
5 结论
6 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问题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10%溴虫腈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及复配药剂的筛选[D]. 刘雪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2]虫螨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温室大棚虫螨腈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D]. 李明聪.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D]. 常芸.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4]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D]. 魏香琴.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杀虫剂对烟粉虱的防效及增效剂增效作用研究[D]. 靳改龙.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华南西南朱砂叶螨种群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D]. 王可慧.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J]. 覃玲,王生,蔡雅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09)
  • [8]虫螨腈环境安全性评价[D]. 伍灿.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9]纳米几丁质的制备及其对麦蚜的毒效研究[D]. 李振亚.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4)
  • [10]虫螨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应用潜力评价[D]. 王秋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10%氯芬吡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