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

聚丙烯酸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

一、聚丙烯酸类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煌[1](2021)在《Bi-2212超导材料电磁特性及内插线圈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正在规划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er,CFETR)。聚变装置参数将大幅提高,如CFETR中心螺管线圈(Central Solenoid,CS)的最大磁场将超过15 T,对超导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相比NbTi及Nb3Sn等实用化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Bi-2212具有极高的上临界场和高场载流能力,是未来最有可能投入高场应用的超导材料之一。特别是通过高压热处理工艺可以显着提高Bi-2212超导材料的临界性能,极大地扩展其应用范围。本文以国内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超导所研制的Bi-2212超导线为实验对象,对其基本的电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表征,并获得了临界性能的定标参数;研制了在变温变场环境下超导材料失超传播特性的测试装置,建立了一维失超传播模型,测量了超导材料的最小失超能量及失超传播速度等参数,并对测量与模拟的结果进行研究及讨论。同时为了验证Bi-2212长线性能,设计研制Bi-2212内插线圈并进行了线圈关键工艺的探索,成功开展了线圈高场性能的测试。本文首先对Bi-2212高压热处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对Bi-2212超导线在不同温度及磁场下的临界特性和应力应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不同高压热处理制度下临界电流与温度、磁场的关系,通过Luca定标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研究了未经过热处理与3 MPa热处理条件下Bi-2212超导线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超导线力学性能会进一步提升;同时还测量了常压、3 MPa和5 MPa热处理条件下Bi-2212超导线临界电流与应变的关系,发现在更高的热处理压力下,Bi-2212超导线临界性能随应变的敏感性降低,这与其在不同热处理压力下致密度高低有关系;采用两种合金骨架,开展Bi-2212应变下的临界性能研究。相比钛合金骨架,与Bi-2212热膨胀系数接近的Be-Cu材料作为骨架可有效消除初始应变的影响,直接得到本质应变与临界电流的关系。同时研制了可在变温变场环境下超导材料失超传播特性研究的测试装置,建立了超导材料一维失超模型,并开展初步的失超特性研究,包括MQE和NZPV的测试,并与模型拟合数据比对分析。最后,本文还设计研制了 Bi-2212内插线圈,包括线圈的电磁、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研究,最后成功地在高背场下进行临界性能测试。线圈在4.2 K自场、12T的背场下分别达到300 A和130 A的临界电流。验证了 Bi-2212内插线圈制备、Bi-2212长线性能及高压热处理制度,为下一步高场内插线圈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工艺流程及实验数据。

卢婷婷[2](2020)在《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提出介电弹性体是一类能够在电场作用下产生较大驱动力和电致形变的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由于其优异的介电性能、电致变形性能以及机械性能,在电子通讯,信息工程、娱乐生活及生物医疗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传感器,驱动器及人造肌肉研究上的应用受到诸多学者的青睐。在不同种类的介电弹性体中,硅橡胶类的介电弹性体相较于其他种类的介电弹性体具有易成型、受温度影响较小、驱动响应速度快,且弹性性模量较低的特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硅橡胶类介电弹性体的介电性能,提高其电致变形性能,使其能够在较低电压下产生较大的变形,本文尝试开发一种新型的硅橡胶类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本文选用了美国道康宁公司的双组份液体硅橡胶介电弹性体基材,选择了具有高介电常数的纳米TiO2和纳米Ag作为填料填入其中,制备了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改变介电弹性体原料PDMS组份A和组份B的质量配比,制备了五种PDMS介电弹性体,其中组份A是双键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加铂系催化剂,组份B是发挥作用的聚甲基硅氧烷。在这五种配比中,寻找到介电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电致变形性能都达到最佳的质量配比,该配比为1:10。(2)在此基础之上,填入纳米TiO2,更改其填入质量百分比,制备纳米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探讨不同填入质量百分比下,纳米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介电性能与频率的关系,并分析了其机理。接着讨论了不同纳米TiO2填入质量百分比下,纳米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机械性能和电致变形性能,发现当比例为4%、8%及13%时,介电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电致变形性能达到最好。(3)在纳米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中继续填入纳米Ag,更改其填入质量百分比,制成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因为纳米Ag的填入,提高了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介电性能和电致变形性能,可以用来制作智能机器人手臂零件,机器鱼的摇摆尾翼,但与此同时,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弹性模量变大。(4)为了进一步降低弹性模量,通过制备和加入二甲基硅油溶液,对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进行优化。制得优化后的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不仅弹性模量相较优化前下降了50%,同时,介电性能和电致变形性能因为少了弹性模量的制约,也有了相应的提高,电致变形率达到了41.1%,较之优化前,提高了17%。(5)最终,本文确定了制备Ag/TiO2复合PDMS新型介电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即PDMS溶液AB组份质量配比为1:10,纳米TiO2填入质量分数为8%,纳米Ag填入质量分数为0.2%,同时加入二甲基硅油溶液,使得制得的新型介电弹性体弹性模量低,介电性能优异,电致变形效果好,可以在传感器、致动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咸良[3](2019)在《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基防隔热组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面向高超声速飞行器对可重复使用氧化物陶瓷纤维隔热瓦的迫切需求,论文对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及其高发射涂层和耐高温胶黏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强度低、高发射涂层与纤维基体结构匹配性差、高温胶黏剂脆性大等问题,通过对莫来石微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的结构调控、高发射涂层组分调控和高温胶黏剂的晶须增韧,成功制备了性能优良的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防隔热组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作为热防护系统中最重要的隔热组件,如何保证材料低密度和低热导率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的强度一直是热防护领域亟需攻克的难题。本研究提出采用兼具流动性和耐温性的硅粉作为高温粘结剂,有效解决了SiO2粉体润湿性差和SiO2-B2O3粉体耐温性差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以硅粉为粘结剂,纤维与其质量比为1:0.25时,采用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出的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具有低密度(0.43 g/cm3)、低导热系数(0.091 W/mK)、高气孔率(85.25%)和高压缩强度(1.21 MPa)。2.论文从改善材料内部结构基元(单根莫来石纤维)的本征特性出发,提出采用莫来石纳米纤维来代替莫来石微米纤维制备新型高强度莫来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的设想。在莫来石纳米纤维制备阶段,针对目前莫来石纳米纤维耐温性能差的问题,首次提出基于聚甲基硅氧烷的双相莫来石纺丝前驱体的设计思路,成功实现了电纺莫来石前驱体的双相化。采用冷冻浇注工艺制备了莫来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通过调控甘油和琼脂糖的用量,成功实现了对材料各项物理性能的有效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当莫来石微米纤维多孔陶瓷和莫来石微米纤维多孔陶瓷的密度均为0.30 g/cm3左右时,莫来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的强度高达到1.61 MPa,约为微米纤维多孔陶瓷强度(0.73 MPa)的2倍。3.为了提高热防护系统隔热瓦表面的热辐射,降低系统表面温度,本章采用两步法在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表面制备了高发射率涂层。通过优化涂层结合剂的组成实现了涂层发射剂的全温域防氧化,制备出了结构致密、抗热震性优良,界面结合紧密、发射率高于0.89的MoSi2-硼硅玻璃基涂层。4.针对传统磷酸铝基耐高温胶的高脆性难以保证粘结部位在多应力冲击及热循环下的安全性,且传统增韧方式的强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莫来石晶须原位生长增韧磷酸铝基耐高温胶的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经1300℃处理后,其强度和断裂位移相对于无晶须空白样分别提高了75%和156%,粘结强度提高到23.81 MPa,且断裂曲线上明显出现了近似屈服阶段。

洪仲秋[4](2011)在《浆料生产和应用中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指出总结目前浆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阐述了当前浆料市场的现状,分析了纺织企业在浆料应用、取代PVA上浆、优化配置浆料配方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棉纺织企业的用浆成本普遍偏高,挖潜增效的潜力很大。认为:在浆料配方设计中,应充分掌握各种浆料的组分、性能和质量,遵循"相似相容"原理和"少元、合理、经济"的原则选择相适应的浆料,根据所生产织物的密度、号数、配比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期达到科学配方、经济成本的目的,同时兼顾当前不用或少用PVA的社会责任。

彭敏[5](2011)在《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烯酸酯类乳液聚合物胶粘剂是乳液聚合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基于介绍鞋类无纺布用胶粘剂中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工作,着重讨论了乳液胶粘剂中苯丙乳液的聚合工艺及中底鞋垫涂布施胶制备工艺中的各种因素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运用化学工程原理分析现有工艺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为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提供了技术指导,并对乳液聚合的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思路。用FTIR.DSC分析表征方法对苯丙乳液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苯丙乳液产物的凝聚率、固含量、转化率、胶膜吸水率等性能的测试,以及终产品中底鞋垫的硬度和吸水率的测试,对原工厂提供配方中的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和工艺反应等条件进行改进,最终实现了对苯丙乳液胶粘剂及鞋用中底垫的性能改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为实验方案最终确定了一套最佳优化配方及优良的操作工艺。采用预乳化法与种子乳液聚合法相结合的半连续聚合工艺;单体配比为St/MMA/BA/MA=45/15/10/42;功能性单体丙烯酸(AA)的用量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的用量均为总单体用量的3%;采用阴离子乳化剂(DB-45)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的复配乳化体系,且复配比例为m(DB-45)/m(OP-10)=3/1。(2)将实验室的试验结论运用到工厂进行放大试验,并将本课题研究改进的苯丙乳液和原工厂提供的乳液分别用于工厂无纺布涂布施胶,得到最终成品中底鞋垫;同时也对放大应用的实验样品和原工厂提供的对比样品的相关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课题研究的中底鞋垫样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均优于工厂提供的对比样品。

郭良红[6](2010)在《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的合成及其浆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浆料在纺织经纱上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的浆料主要是淀粉、聚乙烯醇(PVA)、和丙烯酸类三大类。PVA浆料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浆料,但其不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大。现今国内外普遍呼吁“不用PVA,节能减排环保上浆”,并积极展开了研究开发PVA浆料替代品的热潮。淀粉浆料以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环保性能好,可再生的优势促使了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发展。多年的研究里,已有不少用作浆料的接枝淀粉问世。多为选用烯烃类单体,借助化学或物理方法引发,在淀粉大分子链上产生活性基,从而使基团接枝到淀粉链上。淀粉与可生物降解的聚羟基烷酸酯的接枝共聚物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全生物降解高分子体系,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可降解塑料等领域,但尚未有用于经纱上浆的报道。本课题本着绿色环保的思想,利用环酯的开环聚合,通过组装接枝聚合装置包括反应装置、水浴装置、搅拌装置、冷凝装置、真空装置,设定恰当的接枝聚合条件包括接枝聚合反应的投料比、单体配比、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以羟基羧酸中的DL-乳酸和γ-丁内酯为接枝单体,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出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以丙酮为溶剂,在离心机中对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进行分离提纯,得到接枝率从21.54%~35.07%变动的接枝淀粉试样。通过红外吸收光谱验证了接枝支链—聚羟基烷酸酯的存在。探讨了淀粉与DL-乳酸、γ-丁内酯发生接枝聚合的反应机理,推断在接枝聚合反应中,DL-乳酸在体系中生成丙交酯,丙交酯和γ-丁内酯分别通过开环聚合接枝到了淀粉大分子上。不同接枝条件下合成出的接枝淀粉试样具有不同的性能,根据浆用性能的几种评价指标如浆液粘度、浆液粘度稳定性、浆液粘附性、浆纱增强率、浆纱耐磨次数、浆纱毛羽指数对几种接枝淀粉试样进行筛选,确定出接枝淀粉浆用性能得到较好体现的接枝聚合条件。重新实施接枝聚合实验,验证了接枝聚合反应合成出的接枝淀粉性能具可重现性。选取了一系列常用浆料包括酸解淀粉浆料以及酸解淀粉/PVA混合浆料与接枝淀粉试样进行浆用性性能对比,从聚合物分子间物理和化学作用方面,分析了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的浆用性能,得出: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可以在浆料领域得到应用,且能够控制接枝聚合条件合成出浆用性能较优的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用于棉纱上浆和涤棉纱上浆;此种接枝淀粉的浆用性能优于酸解淀粉浆料及含少量PVA的混合浆,但仍和含较高量PVA的混合浆料存在差距。

李元勋[7](2008)在《M型钡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M型钡铁氧体因其具有较大的矫顽力和磁能积、单轴磁晶各向异性、优良的旋磁特性等特点,被广泛用在永磁、吸波、高密度垂直磁记录和微波毫米波器件等各个领域中。由于其烧结温度一般都要超过1000℃,作为高频材料应用时,无法与现有的片式元器件制造技术——低温共烧陶瓷与铁氧体(LTCC)工艺相适应;同时,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功能特性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M型钡铁氧体的性能多样性尤其是在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后所具有的特殊电磁性能及其应用基础更是有待深入的研究。为此如何实现M型钡铁氧体的低温共烧、改性及解决材料的多功能性问题成为了制约此类材料及相关元器件向小型化、高频化、多功能化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的技术瓶颈。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围绕M型钡铁氧体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这一主体中的材料制备理论、复合方法、工艺及应用而展开的。旨在通过理论分析、材料研制以及器件应用验证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实现从材料微观、宏观性能的分析到材料研制途径和工艺的优化的综合调控,重点探索M型钡铁氧体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高频与微波性能及其在LTCC高频片式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基础技术,为开发高性能的M型钡铁氧体材料、复合材料及实现其在高频叠层片式元器件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根据sol-gel法的基本原理从成胶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决定合成低温烧结M型钡铁氧体材料的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又从物质迁移的角度探讨了促进M型钡铁氧体低温烧结和致密化的有效途径。此外,为实现M型钡铁氧体的多功能化,从分子设计的思路出发,通过复合手段来赋予材料导电及光敏特性,并结合理论推导和数值拟合的方法得到了相关复合材料的热动力学方程,为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加工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材料实验研究方面,本文采用了溶胶-凝胶法,通过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配合超声分散的方式,制备了粒径范围在60~80nm的M型钡铁氧体超细粉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原位聚合法将棒状聚苯胺与M型钡铁氧体粉体进行复合,首次得到了棒状导电磁性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磁电性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研制多功能化的铁氧体材料建立了一种新的实现途径。研究发现萘磺酸(NSA)在该方法中起到了反应控制剂及模板的作用,使得所形成的胶束能够沿某一方向生长,最终形成棒状结构和壳-核包覆结构。复合材料的电性能随着BaFe12O19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铁氧体的绝缘特性以及部分导电通道被铁氧体堵塞所造成。聚苯胺-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Ms和Hc值均随BaFe12O19含量的增加明显下降。TG-DTG测试曲线表明:棒状PANI/BaFe12O19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所需要的能量要远远高于PANI,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并通过建模及计算确定了其分解机理是三维扩散反应。根据有机光化学原理,通过有机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设计了具有肉桂酰基团新型结构的光敏性二胺。从有机合成的角度出发,成功地采用羟醛缩合技术与氨基保护技术,制备了此类光敏性二胺并通过溶液聚合法得到了相应的光敏聚酰胺酸,其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在365nm处,重均分子量为3319,耐热温度超过400℃,分辨率可达4um,初步探索了纳米铁氧体微粉与光敏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构筑磁性阵列方面的应用。在M型钡铁氧体低温烧结材料的研制过程中,根据M型钡铁氧体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在sol-gel法制备的超细粉体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助熔剂BBSZ来实现材料在900℃的烧结。并详细研究了配方中BBSZ含量对材料烧结特性、微观形貌及电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当配方中BBSZ含量为2 wt%时能较好的兼顾材料低温烧结和高电磁性能的目标要求。此后通过对比实验详细研究了Co/Ti掺杂的低温烧结Ba(CoTi)xFe12-2xO19钡铁氧体,明确了获得综合磁电性能较佳的掺杂模式为:x=1+3wt%BBSZ,材料的磁导率为13.5,截止频率可达800MHz以上。为实现低温烧结的M型钡铁氧体在高频片式器件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在分析了各种添加剂对流延浆料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分散剂、黏合剂、增塑剂及有机溶剂,得到了较佳流延的配方为:每100.0g铁氧体选用溶剂甲苯30.0g、乙醇20.0g、磷酸酯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分散剂5.5g、邻苯二甲酸丁酯增塑剂0.7g、聚乙烯醇缩丁醛粘结剂33.0g,粘度为2000cPs较佳。并通过流延膜片法从浆料配方角度解决了M型钡铁氧体与陶瓷两相材料的匹配共烧问题。然后基于电磁场仿真的思想,借助HFSS软件进行片式电感、滤波器结构与性能的优化设计。明确了于2.52uH、截止频率560MHz的0805型高频片式电感,采取银浆导体宽度200um,通孔半径100um,铁氧体膜片厚度27μm,保护层厚度130μm,有效图形层23层;对于截止频率为120MHz的0805型片式低通滤波器,电感采取银浆导体宽度200um,通孔半径100um,铁氧体膜片厚度20μm,保护层厚度40μm,有效图形层11层,电容采用7层极板,保护层厚度200μm、陶瓷膜片的厚度20μm。最后,采用自制的低温烧结Co/Ti掺杂钡铁氧体材料,按照优化的片式元器件结构,采用LTCC工艺进行了器件的研制工作。经验证,实际制备的高频片式电感,截止频率为548.3MHz,电感值为2.45μH;实际制备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30MHz,带外抑制在360MHz时大于20dB,实测结果均与仿真结果非常吻合,为电子元器件的高频化、小型化及器件参数的准确提取与建模仿真奠定了材料基础。

谈军[8](2008)在《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碳化硼粉末作为原料、Si3N4作为球磨介质,通过采用球磨介质磨损法引入Si3N4烧结助剂,采用水基流延成型技术和B4C叠层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碳化硼陶瓷。研究了氧含量、分散剂种类、pH值、粘结剂等因素对B4C陶瓷浆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EI、丙烯酸共聚物、PEG的加入量分别为1wt%、7.5wt%和3wt%时可获得固含量为44.1wt%的B4C水基流延浆料。研究了Si3N4及其烧结温度对碳化硼陶瓷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碳化硼陶瓷的物相、显微结构和第二相分布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样品的体积密度、维氏硬度、断裂韧性、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研究表明,Si3N4的引入有利于碳化硼陶瓷的烧结致密化,采用球磨介质磨损法引入5.12wt%Si3N4于2100℃下热压1h可获得致密度为99.9%的碳化硼陶瓷。Si3N4引入后,在B4C基体中通过原位反应形成第二相SiC和BN,第二相颗粒SiC和BN在B4C基体中弥散分布均匀,通过弥散强化增韧的材料的维氏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弹性模量分别可达30.2GPa、596.5MPa、3.36 MPa·m1/2和362.3GPa。在上述基础上,以碳化硼粉末和氮化硼作为原料,Si3N4作为球磨介质,采用水基流延成型技术和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研究了层厚比及其软层结构等因素对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SEM分析了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界面结构,探讨了弱界面结合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层厚比λ和软层组成影响着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显微结构。当层厚比λ为7,软层中B4C的质量分数为20wt%时,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可达495.4MPa,断裂韧性可达7.86MPa·m1/2。分析认为,在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中,不仅存在着SiC和BN第二相引起的弥散增韧,而且还有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引起的裂纹偏转、分叉和脱层等几种增韧机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李梁[9](2007)在《接枝淀粉浆料的清洁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用于经纱上浆的主浆料有三种,分别是变性淀粉、聚乙烯醇(PVA)和聚丙烯酸类浆料。PVA浆料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粘附力,对涤/棉混纺纱有优良的上浆性能,曾一度被认为是理想浆料;但存在生物分解困难,退浆后的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因而制备一种能替代PVA的浆料已成为浆料工作者的紧迫任务。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替代PVA的新型接枝淀粉及它的清洁制备工艺。接枝变性淀粉是以淀粉为原料,在其大分子主链上接枝一些其他高分子聚合物,由于接枝侧链是应用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接枝主链是淀粉,因此接枝变性淀粉有着优良的上浆性能和生物降解性,是替代PVA的最佳浆料。制备接枝淀粉的工艺较多,本课题采用干法制备工艺;其过程能耗低,无污水,后处理简单,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制备工艺。首先,本文采用干法清洁制备工艺,在化学引发剂引发条件下制备接枝淀粉浆料,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试验证实得到的产物为接枝淀粉。试验探索了反应温度、引发剂量、反应时间以及接枝单体加入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同时通过正交设计法设计试验,得到相应的接枝淀粉。其次,本文对反应得到的接枝淀粉的降解性(BOD5CODcr)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接枝淀粉浆料是一种清洁的浆料。最后,本文对不同接枝率的接枝淀粉进行涤/棉单纱上浆试验。同时,也对由最优制备工艺获得的接枝淀粉、含PVA的组合浆料及酸解淀粉三种浆料进行浆液性能、上浆性能等方面对比测试。得到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制备出的接枝淀粉浆料可满足涤/棉混纺纱的上浆要求,大比例的替代PVA的结果。

武宗文[10](2006)在《淀粉复合变性及浆纱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纺织浆料行业逐步淘汰非生态性的化学合成浆料PVA(聚乙烯醇)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可自然降解、性能优良的变性淀粉将是浆料未来发展的主要品种;另一方面,随着两高一低(高压、高浓、低粘)浆纱工艺的推广,浆料的发展又将以高浓低粘型浆料为主要方向。在现有的各种纺织浆料中,低粘度羧甲基醚化淀粉具有高浓低粘特性,对棉纤维粘附力强,成膜性能好,易退浆和生物降解,是一种优良的纺织浆料。国际知名变性淀粉制造商荷兰AVEBE公司生产的ASP浆料即属于这种浆料,在市场上受到青睐。由此,本论文分别以玉米淀粉、芭蕉芋淀粉为原料,通过辐射降解-羧甲基醚化和酸解-羧甲基醚化的复合变性,以研制新型低粘度羧甲基醚化淀粉浆料。本论文首次采用γ射线辐射降解与羧甲基醚化相结合对玉米淀粉复合变性研制了羧甲基辐射降解淀粉(CMIS);首次采用酸解与羧甲基醚化相结合对芭蕉芋淀粉复合变性研制了羧甲基酸解芭蕉芋淀粉(ZY-CMS);并对所制得的低粘度羧甲基淀粉醚的性能指标及其与浆料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对芭蕉芋淀粉的酸解-羧甲基化工艺生产低粘度羧甲基淀粉醚浆料的中试生产试验;将ZY-CMS成功地应用于纺织浆纱,应用结果表明:ZY-CMS可以有效的取代PVA,产品技术指标和应用效果达到了国外进口浆料ASP的水平。论文还对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此外对玉米淀粉的γ射线辐射降解、以乙醇为反应介质的羧甲基醚化反应、及酸解对芭蕉芋淀粉的影响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了γ射线对玉米淀粉的辐射降解作用,重点讨论了辐射剂量对于玉米淀粉的粘度、降解效率以及辐射对玉米淀粉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粘度迅速下降,γ射线对淀粉降解方便有效;剂量率对淀粉降解有明显影响,在同一总剂量照射下,低剂量率对淀粉的降解效率大于高剂量率,即在低剂量率、长时间下的慢照射,淀粉降解效果较好;淀粉的辐射降解过程中伴随着氧化反应,羧基和羰基的生成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剂量在5-10kGy范围内的辐射降解淀粉粘度和粘度热稳定性符合一般浆料要求。淀粉辐射后的酸度增加,白度略有提高,贮存稳定性好;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DSC分析、Brabendar粘度分析等测试证明辐射降解淀粉的结晶度和糊化温度降低;偏光显微分析和电子扫描分析证明辐射降解淀粉的颗粒形态没有明显变化。论文第三章深入研究了在以乙醇为反应介质的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过程中,影响产物取代度、粘度、透明度和流变性的各种主要因素,包括反应温度和时间、溶剂与水之比、反应浴比等。在低温下长时间醚化反应,CMS的取代度、粘度和水溶液透明度大于高温下反应产物;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反应体系中的水含量降低或乙醇与水之比升高,CMS的取代度和粘度逐渐增高,但是其水溶液透明度逐渐下降,流变性俞接近非牛顿流体;影响CMS透明度的因素是反应的均匀性;溶剂与水之比最佳范围为80:20—85:15,;反应的浴比大,取代度和粘度下降;产物的纯度严重影响CMS的粘度;交联现象严重降低CMS水溶液的透明度。反应体系中水含量或溶剂与水之比是醚化过程最重要控制条件之一,它不仅对产物的取代度、粘度、透明度和流变性等性能有较大影响,还直接决定着整个反应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此必须给以足够重视。论文第四章重点研究了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的动力学问题。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反应速率方程,证明该反应速率曲线符合二级反应的反应动力学特征,求出了不同醚化反应温度下的主、负反应速率常数。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中,主、副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式,并求得主、副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E1=64.77 kJ/mol、E2=87.72 kJ/mol。进一步证明了低温下有利于主反应的发生和醚化效率的提高,而高温下有利于副反应。对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尚未发现有文献报道。论文第五章研究了玉米淀粉γ射线辐射降解对羧甲基醚化反应的影响和反应产物CMIS的性能指标及其与浆料性能的关系。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CMIS粘度大幅度降低,CMIS的高浓低粘特征越显着,其流变性越接近牛顿流体;由于淀粉辐射后结晶度下降,其醚化反应活性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增大,取代度有所增加。CMIS具有良好的粘度热稳定性,随着取代度的增加,浆料粘度热稳定性提高;随着粘度的下降,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降低;CMIS浆膜性能对环境湿度比较敏感,在低湿度时浆膜较硬而脆,断裂强度大,断裂伸长率小;在高湿度时浆膜较柔软,断裂强度小,断裂伸长率变大;浆膜强度在取代度0.2-0.3范围内最大,超过0.3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减小;浆膜性能随CMIS纯度的增加而改善;浆液pH值在7-9范围内,CMIS浆膜断裂强度较好,在酸性和较强碱性条件下,CMIS浆膜断裂强度降低。论文第六章研究了采用溶媒一浴法酸解-羧甲基醚化复合变性工艺,对我国贵州西部地区特有资源芭蕉芋淀粉改性以研制低粘度醚化淀粉浆料。溶媒一浴法即在同一个以乙醇为介质的反应体系中,先进行酸解反应,然后直接进行羧甲基醚化,酸解和羧甲基醚化连续完成。对乙醇介质中芭蕉芋淀粉在盐酸作用下的酸解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芭蕉芋淀粉酸解后粘度降低,结晶度增大,糊化温度下降;酸解淀粉的颗粒表面较原淀粉粗糙,但分子结构没有明显变化。重点研究了淀粉酸解对羧甲基醚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解反应温度、时间和酸量是影响醚化产物粘度的决定因素;同时随着酸解程度的增加,由于结晶度增大的原因降低了酸解淀粉的醚化反应活性,产物的取代度略微下降。研制的羧甲基酸解芭蕉芋淀粉ZY-CMS(或称为复合变性芭蕉芋淀粉)外观呈颗粒状,冷水可溶,浆液清澈透明;测试数据表明ZY-CMS具有高浓低粘的特征并具有优异的粘度热稳定性,对棉纤维粘着力强,浆膜耐磨性良好,容易退浆,主要浆料性能指标与ASP相当。浆纱实验表明ZY-CMS可代替50%PVA,效果良好。ZY-CMS的主要技术指标为:粘度:8±2.5 mPa·S;粘度热稳定性:(6%95℃保温3小时)≥90%;PH:7-9;取代度:0.3±0.02;纯度:≥90%;干燥减重≤14%。论文第七章介绍了利用酸解-羧甲基醚化复合变性工艺研制ZY-CMS的中试生产和浆纱应用试验。中试生产在贵州省紫云县佳宝芭蕉芋变性淀粉有限公司进行。通过多批次车间放大生产试验表明:中试生产运行平稳,中试产品技术指标与室内合成样品吻合并符合Q/ZBG02--2004企业标准,产品质量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中试产品经吴江西达纺织有限公司等用户试用,表明本产品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绿色环保浆料,可以完全取代进口ASP浆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ZY-CMS的研制成功,对支援西部大开发,对开发利用芭蕉芋淀粉资源和帮助贵州西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业已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二、聚丙烯酸类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酸类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Bi-2212超导材料电磁特性及内插线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导材料的发展
    1.2 高温超导材料
    1.3 Bi-2212超导材料制备方法及载流性能
    1.4 Bi-2212超导材料应用及其面临的问题
    1.5 超导材料失超传播特性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Bi-2212超导线性能测试与研究
    2.1 高压热处理工艺
    2.2 Bi-2212超导线临界性能与温度磁场的关系
        2.2.1 测试系统和变温变场装置介绍
        2.2.2 样品准备、测试结果及分析
    2.3 Bi-2212超导线应力应变实验测试与分析
        2.3.1 应力应变测试装量介绍
        2.3.2 应力应变测试结果
    2.4 Bi-2212超导线应变与临界性能关系
        2.4.1 研究意义
        2.4.2 样品准备
        2.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超传播特性分析及装置研制
    3.1 引言
    3.2 失超特性理论分析
        3.2.1 分析模型
        3.2.2 Bi-2212超导线的失超特性分析
    3.3 失超装置研制
        3.3.1 失超装置总体设计
        3.3.2 样品布局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场Bi-2212内插线圈技术研究与测试
    4.1 引言
    4.2 内插线圈电磁设计
    4.3 内插线圈结构设计
    4.4 内插线圈的电磁-结构耦合分析
    4.5 线圈的装配
        4.5.1 线圈无绝缘绕制
        4.5.2 超导线的绝缘
        4.5.3 线圈端部超导线密封
        4.5.4 线圈高压热处理
    4.6 内插线圈测试及结果分析
        4.6.1 线圈77K下测试
        4.6.2 线圈磁场下测试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工作
    5.3 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活性聚合物
        1.1.1 电子型电活性聚合物
        1.1.2 离子型电活性聚合物
    1.2 介电弹性体的概述
        1.2.1 介电弹性体的致动原理
        1.2.2 介电弹性体的基体
        1.2.3 新型介电弹性体
    1.3 介电弹性体的应用
        1.3.1 驱动器
        1.3.2 智能机器人
        1.3.3 发电机
        1.3.4 传感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仪器
        2.2.2 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工艺
    2.3 PDMS介电弹性体的性能测试方法
        2.3.1 介电性能
        2.3.2 机械性能
        2.3.3 电致变形性能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介电性能
        2.4.2 机械性能
        2.4.3 电致变形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纳米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及设备仪器
        3.1.2 纳米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工艺
    3.2 纳米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性能测试方法
        3.2.1 介电性能
        3.2.2 机械性能
        3.2.3 电致变形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介电性能
        3.3.2 机械性能
        3.3.3 电致变形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与表征
    4.1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工艺
    4.2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性能测试方法
        4.2.1 介电性能
        4.2.2 机械性能
        4.2.3 电致变形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介电性能
        4.3.2 机械性能
        4.3.3 电致变形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优化制备
    5.1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制备的机械性能优化
        5.1.1 制备工艺选择
        5.1.2 方案设计
        5.1.3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优化制备工艺
    5.2 Ag/TiO_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性能表征
        5.2.1 介电性能
        5.2.2 机械性能
        5.2.3 电致变形性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介电性能
        5.3.2 机械性能
        5.3.3 电致变形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基防隔热组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防护系统发展史
        1.2.1 激波防热及热沉防热
        1.2.2 烧蚀防热
        1.2.3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
    1.3 刚性防热瓦防热结构
        1.3.1 隔热瓦
        1.3.2 气凝胶
        1.3.3 高发射涂层
        1.3.4 高温粘结剂
    1.4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高温粘结剂优化的莫来石微米纤维多孔陶瓷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及测试方法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实验表征
        2.2.3 实验过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粘结剂种类对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3.2 硅粉含量对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莫来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及测试方法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测试方法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静电纺丝制备耐高温纳米莫来石纤维
        3.3.2 莫来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3.3 莫来石微米/纳米纤维多孔陶瓷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热瓦表面MoSi_2-硼硅玻璃基发射涂层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及测试方法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表征测试方法
        4.2.3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MoSi_2-硼硅玻璃基发射涂层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4.3.2 抗热震性能对比
        4.3.3 1500℃耐高温性能对比研究
        4.3.4 涂层结合强度对比研究
        4.3.5 涂层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
        4.3.6 涂层发射率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莫来石晶须增韧磷酸铝基耐高温胶黏剂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及测试方法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表征测试方法
        5.2.3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耐高温胶的机械性能
        5.3.2 耐高温胶的成分演变
        5.3.3 耐高温胶的结构演变及晶须形貌观察
        5.3.4 原位生长晶须的增韧机制分析
        5.3.5 晶须原位生长晶须耐高温胶胶黏剂的实际应用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尺寸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基热防护组件制备工艺探索
    6.1 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
    6.2 高发射涂层
    6.3 耐高温胶黏剂
    6.4 防隔热组件展示
    6.5 本章小结
第7 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简介
        2.1.1 丙烯酸酯物理化学性质
        2.1.2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分类和发展
    2.2 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的介绍
        2.2.1 乳液聚合的概况及特点
        2.2.2 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的特点
        2.2.3 乳液型丙烯酸酯胶粘剂体系的组成
        2.2.4 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的研究状况
        2.2.5 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新的技术进展
        2.2.6 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的应用
    2.3 苯丙乳液胶粘剂的介绍
        2.3.1 苯丙乳液存在的问题
        2.3.2 苯丙乳液胶粘剂的改性
    2.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5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2.5.1 研究目标
        2.5.2 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与规格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制备原理
    3.3 苯丙乳液聚合物的制备
    3.4 性能测试
        3.4.1 凝聚率的测定
        3.4.2 乳液外观
        3.4.3 乳液粘度
        3.4.4 稳定性测试
        3.4.5 固含量的测定
        3.4.6 转化率的测定
        3.4.7 涂膜形貌的AFM测试
        3.4.8 乳胶膜成膜性
        3.4.9 胶膜吸水率的测定
        3.4.10 涂膜透光率的测定
    3.5 结构表征
        3.5.1 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
        3.5.2 乳液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5.3 红外光谱分析(IR)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配方设计
        4.1.1 单体的选择
        4.1.2 单体用量设计
    4.2 实验制备工艺的选择及改进
        4.2.1 苯丙乳液制备工艺的选择
        4.2.2 预乳化液制备工艺和添加比例的选择
    4.3 软硬单体比例的影响
    4.4 功能性单体用量的影响
    4.5 乳化剂的影响
        4.5.1 乳化体系的影响
        4.5.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4.6 苯乙烯用量的影响
    4.7 引发剂的影响
        4.7.1 种子乳液中引发剂添加方式的选择及用量的影响
        4.7.2 引发剂总用量的影响
    4.8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影响
    4.9 保温时间的确定
    4.10 搅拌速度的确定
    4.11 聚合物红外谱图分析结果与解析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苯丙乳液在无纺布上胶液的应用实验
    5.1 实验室试验部分
        5.1.1 涂布上胶液配比
        5.1.2 应用工艺
        5.1.3 应用性能测试
    5.2 实验室试验结果与讨论
        5.2.1 涂布上胶液配方的选择
        5.2.2 表面性能对比
        5.2.3 中底垫耐水性能的对比
        5.2.4 实验室优化配方及操作工艺的小结
    5.3 工厂放大应用试验
        5.3.1 放大应用的原料配方
        5.3.2 放大操作工艺及操作条件
        5.3.3 放大应用的性能测试
        5.3.4 放大应用的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实验的创新性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的合成及其浆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经纱上浆用浆料的研究现状
    1.2 接枝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
    1.3 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
第二章 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的合成
    2.1 接枝淀粉浆用性能设计
    2.2 接枝淀粉支链结构设计
    2.3 实验仪器与原料
    2.4 接枝聚合过程
    2.5 结果与分析
    2.6 接枝聚合机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浆用性能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
    3.1 测试用仪器和设备
    3.2 浆液粘度
    3.3 浆液粘附力
    3.4 单纱上浆
    3.5 浆纱质量与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筛选接枝聚合条件
    4.1 根据浆液性能筛选
    4.2 根据上浆性能筛选
    4.3 接枝聚合条件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浆用性能分析
    5.1 接枝淀粉的制备
    5.2 常用浆料的选配
    5.3 浆液性能评价
    5.4 浆纱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M型钡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低温烧结铁氧体材料技术要求
    1.3 低温烧结M型钡铁氧体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1.3.1 固相法研究进展
        1.3.2 湿化学法研究进展
    1.4 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1.5 叠层片式器件发展趋势及对M型钡铁氧体材料提出的要求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成胶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SOL-GEL法制备M型钡铁氧体粉体的基本原理
    2.3 SOL-GEL法制备M型钡铁氧体粉体合成条件分析
        2.3.1 形核与长大过程的控制
        2.3.2 颗粒粒径分布控制
        2.3.3 颗粒的粒形控制
        2.3.4 钡铁氧体在液相中的相互作用力及分散剂作用机理
        2.3.5 超声波对传质过程的影响
    2.4 SOL-GEL法制备M型钡铁氧体粉体共成胶的热力学分析
        2.4.1 材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其热力学条件
        2.4.2 制备M型钡铁氧体粉体共成胶的热力学分析
        2.4.3 制备Co/Ti掺杂M型钡铁氧体粉体共成胶的热力学分析
    2.5 SOL-GEL法制备M型钡铁氧体粉体成胶的动力学分析
        2.5.1 胶粒形成的动力学分析
        2.5.2 胶粒的凝聚与生长模型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M型钡铁氧体的低温共烧及掺杂改性
    3.1 引言
    3.2 SOL-GEL法制备纳米M型钡铁氧体
        3.2.1 实验原料
        3.2.2 制备方法
        3.2.3 晶体结构表征
        3.2.4 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3.2.5 材料的磁性能
    3.3 M型钡铁氧体的低温烧结
        3.3.1 助熔剂BBSZ的制备
        3.3.2 M型钡铁氧体的低温烧结特性研究
        3.3.3 BBSZ对M型钡铁氧体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3.4 M型钡铁氧体的掺杂改性及低温共烧
        3.4.1 掺杂M型钡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3.4.2 Co/Yi取代M型钡铁氧体的制备工艺
        3.4.3 Co/Ti取代量对钡铁氧体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型钡铁氧体/聚合物复合材料
    4.1 M型钡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简介
    4.2 无定形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
        4.2.1 制备方法
        4.2.2 无定形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的微观结构
        4.2.3 无定形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的XRD图
        4.2.4 无定形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的电性能
        4.2.5 无定形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的磁性能
    4.3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
        4.3.1 制备方法
        4.3.2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4.3.3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XRD图
        4.3.4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FTIR图
        4.3.5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电性能
        4.3.6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磁性能
        4.3.7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热分析
        4.3.8 吸波性能
        4.3.9 棒状聚苯胺/M型钡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聚合物机理
    4.4 M型钡铁氧体/光敏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简介
    4.5 光敏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
        4.5.1 光敏聚酰亚胺的结构分析
        4.5.2 光敏性基团的选择
        4.5.3 光敏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设计
    4.6 光敏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
        4.6.1 光敏性二胺的合成
        4.6.2 光敏聚酰亚胺的合成
    4.7 光敏聚酰亚胺的性能
        4.7.1 聚酰胺酸的分子量
        4.7.2 光敏聚酰胺酸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7.3 聚酰亚胺的热行为
        4.7.4 光敏聚酰亚胺的光敏性
    4.8 M型钡铁氧体/光敏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4.8.1 制备方法
        4.8.2 磁性阵列的构筑
        4.8.3 阵列的SEM图
    4.9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M型钡铁氧体的片式LTCC高频电感及滤波器
    5.1 引言
    5.2 片式电感结构设计及优化
        5.2.1 片式电感类型
        5.2.2 LTCC内埋螺旋叠层铁氧体电感的设计与分析
    5.3 实际片式电感制备工艺过程
        5.3.1 流延浆料和生瓷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3.2 0805元件丝网的设计与制作
        5.3.3 0805高频片式电感的设计
        5.3.4 0805片式电感的制作
    5.4 高频片式电感性能分析
    5.5 LTCC片式滤波器简介
    5.6 M型钡铁氧体与陶瓷的匹配烧结
        5.6.1 陶瓷材料生瓷带的制作
        5.6.2 M型钡铁氧体与陶瓷的共烧行为
    5.7 片式电容的设计及制作
        5.7.1 片式电容等效参数的提取
        5.7.2 LTCC内埋电容的设计与制作
    5.8 滤波器的设计基础
    5.9 120MHz滤波器的设计与制作
        5.9.1 120MHz无源集成低通LTCC滤波器的设计过程
        5.9.2 120MHz无源集成低通LTCC滤波器的性能测试
    5.10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碳化硼陶瓷的研究现状
        2.1.1 碳化硼的晶体结构与性能
        2.1.2 碳化硼粉体的制备
        2.1.2.1 碳热还原法
        2.1.2.2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
        2.1.2.3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
        2.1.2.4 有机硼烷裂解法
        2.1.3 碳化硼的烧结致密化
        2.1.3.1 无压烧结
        2.1.3.2 热压烧结
        2.1.3.3 热等静压烧结
        2.1.4 碳化硼的增韧方法及其增韧机理
        2.1.4.1 颗粒弥散增韧
        2.1.4.2 层状结构增韧
    2.2 BN的结构与性能
    2.3 层状复合陶瓷的研究现状
        2.3.1 层状复合陶瓷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2.3.1.1 材料选择
        2.3.1.2 结构设计
        2.3.1.3 界面设计
        2.3.2 层状复合陶瓷的制备工艺
        2.3.2.1 复合成形工艺
        2.3.2.2 薄层预制工艺
        2.3.3 层状复合陶瓷的韧化机制
        2.3.3.1 弱界面裂纹偏转增韧
        2.3.3.2 延性夹层裂纹桥联增韧
        2.3.3.3 强界面残余应力增强增韧
    2.4 水基流延成型
        2.4.1 水基流延成型的特点
        2.4.2 水基流延浆料的组成
        2.4.3 水基流延浆料的流变性质
3 材料体系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设备
        3.1.1 实验主要原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材料的组成成分设计
        3.2.1 原料粉末预处理
        3.2.2 组成成分设计
    3.3 流延浆料及素坯性能的表征
        3.3.1 Zeta电位的测定
        3.3.2 FT-IR分析
        3.3.3 浆料的粘度
        3.3.4 热分析
        3.3.5 素坯密度
        3.3.6 显微结构观察
    3.4 碳化硼陶瓷和层状复合陶瓷材料性能的表征
        3.4.1 相对密度的测定
        3.4.2 抗弯强度的测定
        3.4.3 弹性模量的测定
        3.4.4 维氏硬度的测定
        3.4.5 断裂韧性的测定
        3.4.6 XRD分析
        3.4.7 扫描电镜(SEM)观察
        3.4.8 光学显微镜观察
4 水基流延制备碳化硼陶瓷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4.1 碳化硼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
    4.2 B_4C粉体的性质
    4.3 B_4C粉体的分散性
        4.3.1 表面氧化物含量对B_4C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4.3.2 分散剂对B_4C陶瓷浆料性能的影响
    4.4 粘结剂和增塑剂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4.1 粘结剂的选择及作用机理
        4.4.2 粘结剂的加入量对B_4C陶瓷粉体粘度的影响
        4.4.3 增塑剂对粉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5 B_4C陶瓷流延膜的制备和表征
    4.6 B_4C陶瓷的脱粘
    4.7 Si_3N_4对B_4C陶瓷烧结特性的影响
    4.8 B_4C陶瓷的力学性能
    4.9 小结
5 B_4C/BN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B_4/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
    5.2 烧结体的致密度
        5.2.1 材料组成对烧结体的致密度的影响
        5.2.2 烧结温度对B_4C/BN层状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
    5.3 B_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XRD物相分析
    5.4 B_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5.4.1 层厚比对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 软层组成对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
    5.6 显微结构
        5.6.1 B_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宏观显微结构
        5.6.2 B_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微观显微结构
        5.6.3 不同软层组成的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微观显微结构
    5.7 增韧机理
    5.8 小结
6 结论
7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接枝淀粉浆料的清洁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浆料概述
        1.1.1 上浆目的
        1.1.2 浆料简述
    1.2 淀粉结构和性质
        1.2.1 淀粉的化学结构
        1.2.2 淀粉的化学性质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3.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接枝淀粉制备路线设定及支链设计
    2.1 接枝淀粉的反应机理
        2.1.1 化学引发
        2.1.2 物理引发
    2.2 反应制备路线
        2.2.1 反应路线的选择
        2.2.2 淀粉的预处理
        2.2.3 接枝反应工艺
    2.3 接枝淀粉支链结构设计
        2.3.1 设计原理
        2.3.2 支链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枝淀粉的制备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1 主要化学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干法反应装置的准备
    3.2 干法接枝淀粉的反应与表征实验
        3.2.1 干法接枝淀粉浆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3.2.2 原淀粉的酸解
        3.2.3 干法接枝共聚反应方案
        3.2.4 接枝聚合物的化学引发反应
        3.2.5 接枝聚合分离、表征实验
        3.2.6 淀粉主链的水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枝淀粉结构及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4.1 接枝淀粉结构分析
        4.1.1 扫描电镜图分析
        4.1.2 接枝淀粉红外光谱图分析
    4.2 干法接枝反应共聚的影响因素
        4.2.1 表征参数及其计算
        4.2.2 反应温度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4.2.3 引发剂的量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4.2.4 接枝单体的加入量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枝淀粉浆料性能及分析
    5.1 接枝淀粉浆液性能
        5.1.1 接枝淀粉浆料的粘附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5.1.2 浆液粘度及粘度稳定性
        5.1.3 浆液沉降性
        5.1.4 接枝淀粉浆料的BOD_5/COD_(cr)
    5.2 浆膜性能测试及分析
        5.2.1 浆膜的制备
        5.2.2 接枝淀粉浆膜性能测试
        5.2.3 接枝淀粉浆膜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单纱上浆
        5.3.1 单纱上浆试验
        5.3.2 纱线表面形态
    5.4 浆纱性能测试
        5.4.1 测试方法
        5.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3 接枝淀粉的上浆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淀粉复合变性及浆纱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浆料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1.1.1 经纱上浆的目的及对浆料的基本要求
        1.1.2 常用浆料的性能及其存在的问题
    1.2 淀粉和变性淀粉
        1.2.1 淀粉的结构和组成
        1.2.2 变性淀粉浆料的类别
        1.2.3 变性淀粉浆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4 羧甲基淀粉醚浆料
    1.3 淀粉降解的方法
        1.3.1 物理法降解
        1.3.2 化学法降解
        1.3.3 生物法降解
    1.4 淀粉的γ射线辐射降解-醚化复合变性
    1.5 芭蕉芋淀粉的酸解-醚化复合变性
    1.6 淀粉的羧甲基化工艺
        1.6.1 水媒法
        1.6.2 干法
        1.6.3 溶媒法
    1.7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淀粉的辐射降解研究
    2.1 淀粉辐射降解机理
        2.1.1 γ射线的性质
        2.1.2 高能射线与物质的作用原理
        2.1.3 高能射线的辐射化学效应
        2.1.4 高能射线对聚合物的作用
        2.1.5 γ射线对淀粉的辐射降解作用
        2.1.5.1 水的辐射效应
        2.1.5.2 氧气的辐射效应
        2.1.5.3 淀粉的辐射降解机理综述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1 原料和试剂
        2.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2 淀粉辐照方式及条件
        2.2.3 测试方法
        2.2.3.1 辐射降解淀粉粘度
        2.2.3.2 辐射降解淀粉羧基含量
        2.2.3.3 辐射降解淀粉羰基含量测定。
        2.2.3.4 辐射降解淀粉pH值测定
        2.2.3.5 辐射降解淀粉贮存稳定性
        2.2.3.6 辐射降解淀粉热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
        2.2.3.7 辐射降解淀粉白度
        2.2.3.8 辐射降解淀粉Brabender糊化曲线
        2.2.3.9 DSC分析
        2.2.3.10 偏光显微分析
        2.2.3.11 红外光谱分析
        2.2.3.12 X-射线衍射分析和辐射降解淀粉的结晶度测定
        2.2.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辐射对淀粉性能的影响
        2.3.3.1 淀粉粘度与辐射剂量的关系
        2.3.3.2 剂量率对淀粉粘度的影响
        2.3.3.3 辐射剂量与淀粉羧基含量的关系
        2.3.3.4 辐射剂量与淀粉羰基含量的关系
        2.3.3.5 热粘度和粘度热稳定性与辐射剂量的关系
        2.3.3.6 辐射降解淀粉酸度
        2.3.3.7 辐射对淀粉白度的影响
        2.3.3.8 辐射降解淀粉的贮存稳定性
        2.3.3.9 辐射降解淀粉X-衍射分析及结晶度测试
        2.3.3.10 DSC差热分析
        2.3.3.11 辐射降解淀粉Brabender糊化曲线
        2.3.3.12 辐射淀粉偏振光显微镜分析
        2.3.3.13 扫描电子显微图谱
        2.3.3.14 红外光谱分析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淀粉的羧甲基化反应条件研究
    3.1 淀粉羧甲基化反应过程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1 合成用原料和试剂
        3.2.1.2 分析检测用主要试剂
        3.2.2 CMS合成步骤:
        3.2.3 测试方法
        3.2.3.1 CMS粘度
        3.2.3.2 CMS取代度测定
        3.2.3.3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3.2.3.4 CMS水溶液透光率测定方法
        3.2.3.5 CMS溶液流变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醚化温度和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
        3.3.2 水量或乙醇与水之比对取代度的影响
        3.3.3 浴比对取代度的影响
        3.3.4 投料比对取代度的影响
        3.3.5 碱化温度和时间对粘度的影响
        3.3.6 醚化温度和时间对粘度的影响
        3.3.7 水量对粘度的影响
        3.3.8 副产物对粘度的影响
        3.3.9 取代度对透明度的影响
        3.3.10 醚化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透明度的影响
        3.3.11 水量对透光率的影响
        3.3.12 交联剂对CMS透明度的影响
        3.3.13 含水量对CMS流变性的影响
        3.3.14 水量对反应体系凝胶的影响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动力学试验
    4.2 淀粉羧甲基醚化的基本反应和反应动力学模型
    4.3.结果与讨论
        4.3.1 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速率曲线和反应动力学特征
        4.3.2 醚化反应速率常数
        4.3.3 淀粉羧甲基醚化反应活化能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玉米淀粉辐射降解和醚化复合变性及产物性能研究
    5.1 淀粉辐射降解-羧甲基化复合变性基本过程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2.2.1 淀粉辐照方式及条件
        5.2.2.2 醚化反应合成步骤
        5.2.3 测试方法
        5.2.3.1 低粘度CMS粘度测定
        5.2.3.3 浆膜制备
        5.2.3.4 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测定
        5.2.3.5 磨耗测定
        5.2.3.6 水溶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辐射剂量与CMIS粘度的关系
        5.3.2 辐射剂量率对粘度的影响
        5.3.4 辐射剂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5.3.5 CMIS溶液粘度—浓度曲线
        5.3.6 CMIS溶液的流变性
        5.3.7 CMIS的红外光谱分析
        5.3.8 CMIS粉末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5.3.9 CMIS的浆膜性能
        5.3.9.1 粘度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5.3.9.2.取代度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5.3.9.3.纯度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5.3.9.4 pH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5.3.8.5 浆膜耐磨性能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芭蕉芋淀粉酸解-羧甲基化复合变性研制低粘度CMS
    6.1 合成原理
        6.1.2 淀粉的酸解
        6.1.2.1 淀粉的酸解机理
        6.1.2.2 乙醇介质中淀粉的酸解
        6.1.3 酸解淀粉的醚化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和仪器
        6.2.2 合成实验步骤
        6.2.2.1 酸解
        6.2.2.2 醚化
        6.2.3 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酸解对芭蕉芋淀粉的影响
        6.3.1.1 酸解芭蕉芋淀粉X-射线衍射分析和结晶度
        6.3.1.2 酸解芭蕉芋淀粉的DSC分析
        6.3.1.3 酸解芭蕉芋淀粉Brabendar糊化曲线
        6.3.2 酸解芭蕉芋淀粉的羧甲基醚化
        6.3.2.1 酸解工艺条件对CMS粘度的影响
        6.3.3.2 酸解对取代度的影响
        6.3.3 羧甲基酸解芭蕉芋淀粉浆料理化指标的确定
        6.3.4 ZY-CMS性能研究
        6.3.4.1 粘度-浓度曲线
        6.3.4.2 粘度热稳定性
        6.3.4.3 粘度抗剪切性
        6.3.5 芭蕉芋淀粉及其酸解、酸解-醚化产物的颗粒外形及结构分析
        6.3.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6.3.5.2 红外光谱分析
        6.3.6 ZY-CMS浆液及浆膜性能测试分析
        6.3.7 ZY-CMS浆纱实验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芭蕉芋酸解-羧甲基醚化复合变性淀粉中试生产报告
    7.1 主要生产设备及型号
    7.2 主要原料
    7.3 生产工艺流程
        7.3.1 生产工艺流程图
        7.3.2 生产工艺简述
    7.4 中试规模
    7.5 中试产品检测结果
    7.6 中试产品应用结果
    7.7 中试生产环境保护
    7.8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7.8.1 ZY-CMS原料消耗及成本核算
        7.8.2 经济效益分析
        7.8.3 社会效益分析
    本章结论
附表7-1 检测报告
附用户使用报告
结论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聚丙烯酸类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Bi-2212超导材料电磁特性及内插线圈技术研究[D]. 陈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2]Ag/TiO2复合PDMS介电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卢婷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3]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基防隔热组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咸良. 天津大学, 2019(01)
  • [4]浆料生产和应用中若干问题探讨[J]. 洪仲秋. 棉纺织技术, 2011(10)
  • [5]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研究[D]. 彭敏.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1)
  • [6]淀粉接枝聚羟基烷酸酯的合成及其浆用性能研究[D]. 郭良红. 东华大学, 2010(08)
  • [7]M型钡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D]. 李元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8]B4C/BN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谈军.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8(S1)
  • [9]接枝淀粉浆料的清洁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梁. 东华大学, 2007(08)
  • [10]淀粉复合变性及浆纱应用性能研究[D]. 武宗文. 东华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聚丙烯酸浆料组分设计分析及命名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