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

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

一、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1](2021)在《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商业航天领域的开放,微纳卫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苛刻的体积、重量、功耗约束情况下,把常规卫星的测控和数传设备合二为一,是降低设备总重量的一个重要对策。测控数传一体化系统不仅具备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还具有可以和常规测控设备相近的测距定位能力。首先介绍了扩频信号的捕获基础,简要介绍了AOS协议与测距方法分类,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高动态环境下扩频信号的捕获以及星上测控和数传合并为一体化信道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码多普勒对相关峰的影响。分析了在扩频信号捕获过程中由于输入伪码受到多普勒影响,与本地伪码速率不一致,在输入伪码以本地伪码做相关的过程中会有相关值的衰减。分别计算了输入伪码与本地伪码在中间时刻对齐时、起始时刻对齐时以及任意时刻对齐时其相关峰衰减的表达式,并给出仿真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在中间时刻对齐时其对相关峰影响最小,在首或者尾对齐时影响最大。(2)以上面研究的影响效果作为输入,改进时域串行捕获算法。在高动态环境下,多普勒频移带来本地伪码与输入伪码速率不一致,将造成捕获得到的码精度不高,实现环节搜索时间也将导致捕获到的伪码相位与输出的伪码相位存在漂移。提出了改进的时域串行捕获算法,该算法通过根据搜索频点更新本地伪码,并通过二次捕获方式对相位实施校正。(3)自适应AOS调度算法。在卫星下行链路中,将测距伪码、遥测数据和遥感数据通过一个信道进行传输,设计的方案为将测距伪码、遥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分别通过插入业务、多路复用业务和位流业务进行传输,并且对虚拟信道进行调度。利用“代理”的方法优化了虚拟信道动态调度策略,解决了调度算法中的延时抖动问题。使用自适应调度算法,根据各个数据对实时性和优先级的要求,进行调整各自的权重,合理的分配物理信道。在满足实时性要求的同时,提高信道利用率。

徐建伟[2](2021)在《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FPGA实现》文中指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以及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体现,尤其是精密测距技术以及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技术的应用。在军事领域,需要高精度的测距技术来确定导弹的运行轨迹;在无人机协同作战领域,需要确定各个协同作战单位的相对位置并统一作战时间。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工程选择该系统来进行时间同步,而在军事领域,过分依赖该系统,很容易导致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在无人机协同作战领域,一旦作战环境不利于该系统发挥作用,则很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因此本文介绍一种测距和时间同步技术——双向单程测距(Dual One-Way Ranging,DOWR)技术,该技术可以不借助卫星导航系统,仅通过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系统,完成终端之间的测距和时间同步。同时本文引入了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用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测距精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基于FPGA开发平台以及DOWR技术设计并实现一种双向测距和时间同步(Dual Ranging and Time Synchronization,DRTS)系统,同时利用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提升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在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一下该课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然后介绍一下课题相关方面以及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一下本论文重点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在理论分析部分,首先介绍了DOWR技术原理,然后分析了该技术可能引起误差的几个方面。为了消除或者降低这些误差,进一步引入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并简单介绍该系统的基本原理。最后介绍了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用该算法提升测距精度的算法模型。在硬件实现部分,本文首先结合应用环境和参数指标,介绍了硬件实现平台,然后依次实现发射端和接收端,包括帧结构的设计、信源产生、扩频调制、载波调制、数模和模数转换、伪随机码同步、载波同步和跟踪等模块,完成了双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最后实现了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模块,用于降低伪码测距值的误差。在系统性能分析部分,系统首先进行了数据处理,从接收端解调的信息中提取出时间和载波相位信息,然后进行设备时延标定,接下来就是对该系统的性能验证,主要是验证测距和时间同步的精度,然后利用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对伪码测距值进行平滑,并进行精度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田羽森[3](2021)在《星载多模GNSS反射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研究》文中提出海面风场的观测数据是气象预报、灾害预警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启了一种全新探测海面风场方式——卫星遥感。卫星遥感使人类从宏观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海面风场的变化。GNSS-R(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Reflectometry)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星载测风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海面反射的导航卫星信号进行海面风速的反演。目前,主要的星载GNSS-R项目有欧洲的TDS-1、美国的CYGNSS。本文主要针对一款国内研发的星载多模GNSS-R接收机的风场探测信号处理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讨论了GNSS-R风场反演的基本原理,然后分三个阶段阐述GNSSR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的研发过程。第一阶段是建立GNSS-R反射信号仿真和处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仿真验证信号处理算法、风速反演算法并研究星载任务的基本观测参数。本文根据仿真结果指出多模接收机对于GNSS-R探测的重要意义。第二阶段是GNSS-R星载信号处理算法的研发。本文通过梳理GNSS信号结构结合GNSS反射信号的特征给出了GNSS反射信号的处理算法,同时分析了GNSS信号中各个组成部分对GNSS-R技术的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GNSS-R信号处理算法以及相关的参数。本文针对现有星载仪器设计上的不足,提出了高精度镜面反射点预报方法、高延迟多普勒映像(delay doppler mapping,DDM)码采样率的算法并实现了兼容北斗、GPS和GALILEO多模信号处理算法。针对目前接收机镜面反射点预测精度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步长梯度下降法的镜面反射点预测算法。该算法在保证计算实时性的基础上将镜面反射点计算的误差从公里级降低到了米级,大幅提升了镜面反射点预报的精度。为了提高GNSS-R接收机在码方向上的采样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子阵组合的间隔可调实时DDM生成算法,该算法通过非均匀采样的方式提高了信号区域码延迟方向上的采样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系统对反射参数预测误差的冗余度。针对目前星载设备支持系统过于单一的问题,本文实现了兼容北斗、GPS以及GALILEO系统的多模接收机算法。本文还通过分析GNSS-R反射信号处理过程噪声的变化建立了噪声功率密度和最终DDM数据噪声分布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排序统计学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DDM数据质量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为提高数据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阶段是基于星载DDM数据的风速反演验证。本文通过分析TDS-1的数据,找出了五种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干扰信号:海冰、陆地和海岛、异常物体、射频干扰以及一种原因未知的干扰,为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最后基于Mobile Nets和径向基的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风速的反演并且研究了数据本身对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指出,模型的误差均值和标准差并不能作为衡量模型好坏的绝对标准并首次提出用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衡量模型最终反演结果的好坏。本文通过建立简单模型分析发现DDM数据中的噪声将会导致基于数据得到的经验模型产生偏差,并提出了一种修正偏差的方法。此外,本文提出分时分地的模型训练方法,有效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保证反演精度的同时将数据利用率提高了3倍。

李斌[4](2020)在《基于DOWR的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都迫切需要精密测距和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功能。例如在军事领域,需要精确测量炮弹或导弹的运动轨迹;在无人机协同领域,要求准确控制无人机之间的相对位置,这些应用都需要精密测距技术和时间同步技术的支持。现在常见的时间同步方法都是依靠卫星导航系统来实现,而DOWR技术可以在没有卫星导航系统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测距和时间同步功能,同时还能与通信系统相结合实现通信测量一体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设计并利用FPGA实现基于DOWR技术的双终端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并测试系统的测量精度。在研究DOWR的相关技术时,本文首先给出了DOWR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原因,并叙述了时延标定的方法。为了提高系统内计时器的测量精度,本文对多种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选择采用时钟移相技术设计实现高精度计时器。依据设备实现的复杂度和实际速率的需求,在信息传输方面选择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设计了系统整体的硬件构造。在系统的硬件实现方面,本文先是根据硬件选择,在发射端完成了信号的扩频,在接收端完成信号的解扩、同步和解调。之后结合时钟移相技术在系统内部实现了ns级的高精度计时器。最终实现了两终端之间基于DOWR的信号交汇过程,并计算出了终端之间的距离时延和时钟差,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其精度基本满足要求。

迟博恩[5](2020)在《基于FMCW雷达的多目标测距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无线定位及身份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定位导航、物流管理等领域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可实现无线定位的测距技术中,调频连续波雷达(FMCW)因其具有精度高,成本低,体积小,易于实现以及隐蔽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测距与定位、雷达成像、无人驾驶、导弹制导等领域。针对FMCW雷达无法识别被测物体身份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传统FMCW雷达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使FMCW雷达能够识别多目标身份的改进方法。该方法以线性FMCW雷达为基础,在被测物体上增加有源标签,通过码分多址技术实现对用户的识别,同时利用扩频码在不同频偏下自相关值不同的特性实现距离测量。该方法将身份识别问题转化为对扩频码的捕获问题,将测距问题转化为频偏估计问题。基于此,本文还设计了一种身份识别与测距的快速算法。该算法使用二维搜索同步法,通过将不同频点的信号进行叠加以减少搜索次数,再利用FFT实现快速相关运算完成身份识别,最后经二分法迭代来提高测距精度。该算法缩短了单次测量所需时间。本文在MATLAB系统仿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能够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的硬件平台,并基于FPGA实现身份识别与测距算法,基于MCU实现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对多目标的距离进行测量并获取其各自的身份。在雷达扫频带宽为200MHz,扫频周期为163.84us,扩频增益为30dB,信噪比为-15dB时,测距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12cm,误差在1cm以内的概率为52.58%,在10cm以内的概率为99.73%。

黄辰[6](2020)在《室内外高精度无线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无线定位系统在物流仓储,智能工业,人员搜救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室内外定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现代定位服务向着全时段、全覆盖,高精度,低时延的方向发展。定位服务可以使用多种数据源,无线信号是其中性能优越,运用最广泛的定位方式。在室外最常见的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室内则可以使用无线射频基站发射的无线信号来定位,常见的有5G信号、Wi Fi信号等。在无线定位过程中,多径效应对定位精度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减少定位信号中的多径信号的影响对定位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室外的卫星导航信号和室内无线信号提出了两种方案来减少多径效应的影响,提高定位精度。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使用伪随机码进行测距。总结了无线定位原理和算法,比较了信号强度、到达时间和到达角度等无线定位观测量的优劣。重点研究了基于测距信息的最小二乘、卡尔曼滤波等几何定位算法,这些方法需要得到发射机与接收机间的距离和角度等几何参数。另一种指纹定位算法使用指纹特征信息建立离线指纹库定位,无需知道距离和角度。2.室外主要使用卫星信号定位,城市中的室外环境仍存在多径信号影响定位精度。研究了BOC信号的调制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正交复用二进制偏移载波(QMBOC)调制的改进之处。接收机产生本地闸波波形用于码跟踪环能够提高抗多径性能。因此根据北斗B1C信号的QMBOC调制方法,为其中包含的BOC(1,1)和BOC(6,1)分量单独设计了闸波波形。产生的两种闸波波形在接收机本地码环与接收到的信号分量进行互相关操作,得到的结果输入鉴相器。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得到无模糊的鉴相函数,并且提高了系统的抗多径性能。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提出本地闸波方法对应的多径误差包络面积相比于现有的方法减少约33%。3.本文针对室内多径的无线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多载波测距定位系统。选择OFDM的三个子载波携带定位信息,接收机通过参考节点发射的定位信号进行测距定位,建立三频观测模型减少噪声的影响。证明了OFDM测距的克拉美罗界。仿真实验表明信号参数与测距定位结果之间的关系。本方法其他室内定位方法相比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能够达到5厘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王怡[7](2020)在《着陆雷达面目标回波模拟仿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探测器在天体表面软着陆的过程中,需要相控阵敏感器提供的距离与速度信息,这样才能够保证着陆器安全着陆在星体表面。因此,我们需要对雷达的系统性能进行验证。本文结合着陆雷达应用场景,提出一种基于火星三维地形的着陆雷达面目标回波模拟方法,同时利用CPU-GPU平台加速生成雷达面目标回波数据,并通过数字平台的仿真测试,验证雷达系统功能的有效性以及雷达系统的稳定性。首先确定着陆雷达的测距测速信号体制,在该体制的基础上结合雷达方程分析出影响面目标回波幅度和相位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面目标回波幅度的分布特性。其次要结合星体表面真实地形特点,依次建立出表面微观起伏模型,撞击坑模型和突起石块模型,同时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撞击坑和石块的表面分布统计模型,在星体表面原始DEM数据的基础上,按照统计特性依次叠加上起伏模型,撞击坑模型和石块模型,生成仿真地形数据。接着考虑到雷达散射截面积会影响面目标回波幅度,于是建立表面电磁散射模型。先读取雷达轨迹数据,并从轨迹数据中心提取出雷达的运动姿态、高度、速度以及波束信息,将这些信息与仿真地形数据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得到波束中心照射点和波束照射范围。确定波束照射范围后,对其进行面元划分,针对等距离——等多普勒带只适用于平地的问题以及为了更好的适用于GPU,提出一种矩形网格划分法对波束范围进行划分,同时利用下视角法对场景的遮蔽效果进行判断。然后在天线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模型进行改进,得到最接近实际情况的后向散射系数模型,将后向散射系数模型,遮蔽效应以及回波幅度分布特性相结合建立电磁散射模型,并结合相控阵天线方向图设计出面目标回波模拟方法。最后,针对实际仿真过程时间过长的问题,结合GPU编程架构对算法并行化设计,详细分析面目标回波仿真中的两个并行层次,从内存管理和线程分配两方面设计出核函数,同时在内存分配上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快运算速度,通过Matlab和CUDA C混合编程技术实现GPU编程架构下火星三维地形的面目标回波的离线快速仿真。接着进行软件的设计,并利用Matlab的GUI和App Complier完成界面设计和软件封装。最终,通过测距测速算法对离线生成的回波数据进行解算,验证结果的有效性,并与传统的基于CPU的回波模拟方法比较,验证其高效性。

许笑笑[8](2020)在《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与接收方法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传感网络、车联网和无人机群的广泛应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导航定位技术的蓬勃发展,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位于网络中的节点既需要快速可靠地通信组网又需要实现相对准确的授时定位,通信和导航的一体化设计逐渐成为一大研究趋势。事实上,两者在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上具有相似性,有天然的融合设计基础。为了降低通导融合系统中的资源占用、增大频谱利用率、提高通信导航信号处理的鲁棒性,这对波形体制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因此,本文考虑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并对提出波形进行了多方面的性能评估。同时,由于网络中节点的动态性和环境的多变性,时变衰落信道对通信质量的影响不可忽略,这对接收方法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由于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通信学者的关注,研究表明其在通信物理层信号处理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将神经网络和信道跟踪、均衡技术结合来优化接收方法,能够在复杂信道环境下,突破传统通信系统信道均衡方法的局限性,获得性能提升。具体研究工作和创新性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针对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导航定位波形的产生方式、自相关特性、频谱特性和码跟踪性能,说明了导航定位波形通过叠加更高速率的副载波可以使信号在高频处的能量增加,有助于信号码跟踪性能的提升。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结构灵活的带有高效导频的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该波形通过对数据通道和导频通道调制不同速率、相同周期的序列实现通信和导航定位功能的复合,若需要进一步提升定时精度,可以加调较高速率的副载波序列。针对提出波形,本文设计了多环跟踪法,将多通道不同速率的序列和副载波进行多个环路的联合跟踪,从而减小波形的码跟踪误差。仿真结果表明,提出波形相比相同等效码速率的复合二进制偏移载波(Composite Binary Offset Carrier,CBOC)调制波形具有相近的码跟踪性能和更优抗多径性能,同时只要根据应用需求合理选取通信数据通道和导航导频通道的功率,通信和导航的相互影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一体化系统能正常运行。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信道跟踪和均衡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判决反馈的信道跟踪和均衡系统模型。但是由于DNN模型在时变多径信道下模型泛化能力不足且收敛性欠佳,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和DNN组合的信道均衡系统模型(DLSTM)。为了更好地利用多径信号前后向的相关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向LSTM网络和DNN组合的信道均衡系统模型(DBi LSTM)。仿真表明,DLSTM和DBi LSTM盲均衡模型不需要发送训练序列,采用滑动窗口输入和判决反馈就能实现实时的信道跟踪和均衡。DLSTM和DBi LSTM模型虽然和递归最小二乘-判决反馈均衡(Recurrent Least Square-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s,RLS-DFE)相比不具备收敛性能优势,但其误码率性能明显优于RLS-DFE盲均衡。在高动态信道下,基于训练序列块状处理的MMSE信道均衡系统误码率性能退化严重,而提出模型仍能具备较强的鲁棒性。

程鹏[9](2020)在《高精度授时测距与无线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网络不仅需要提供数据传输业务,还需要融合许多其他功能。高精度授时测距与无线通信一体化技术是未来无线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一体化技术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如何设计兼顾授时测距性能以及通信性能的波形;二是如何提升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授时测距精度。因此,本文对授时测距与无线通信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授时测距精度并且获得高速的通信性能。首先,本文从双向授时同步流程入手,结合时钟模型分析了影响其精度的原因。介绍了基于前导序列的定时同步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基于内插的改进方案,通过提升时间戳测量精度提高系统精度。通过仿真以及上板实测验证了内插方案的时间戳记录精度,内插后最高可以将精度提升到采样速率的0.1倍左右。然后,本文针对低速场景给出了物理层波形体制设计方案。本文考虑最大发射功率受限的场景,同时考虑发射信号的峰均比(PAPR)与信道容量。当系统的峰值发射功率相同时,峰均比较低的信号在发射端能够获得较高的平均功率,从而在接收端能够获得较高的信噪比以及信道容量。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综合考虑延时估计的克拉美罗下界(CRLB)以及峰均比,给出了适合授时测距与无线通信一体化的成形滤波器参数以及混合二进制偏移载波调制参数。最后,本文针对高速移动场景提出了基于正交时频空间调制(OTFS)技术的延时速度估计方案。在高速场景下需要速度的估计才能进行高精度授时测距,因此引入了多普勒频移以及信道模型,将问题转化为对信道延时以及多普勒频移的估计。本文介绍了正交时频空间调制常用的基于离散导频信道估计的方法。针对其缺陷,我们首先给出单径下分数多普勒频移的解算。然后我们提出基于离散导频与多重信号分类(MUSIC)结合的改进算法。仿真表明,改进算法相比于离散导频算法,延时及速度估计精度均有提升。此外在较高信噪比下,改进算法可以获得与多重信号分类算法同样高的估计精度,并且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然后,本文同样分析了正交时频空间调制的峰均比性能并对比正交频分复用(OFDM),说明其优越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

王钊[10](2020)在《毫米波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信号处理设计》文中提出电子对抗技术飞速发展,致使战场环境复杂,严重影响近程探测雷达的正常性能。毫米波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体积小、功耗低、测量精度高且抗干扰能力强,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设计了一套基带信号处理系统,以FPGA编程实现信号处理算法,内容概括如下:(1)分析了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论证了该体制雷达的关键参数;研究了该参数下雷达的测距测速性能、微弱信号检测能力与抗噪声体制干扰的能力。(2)研究了工程中可提高测距测速性能的方法—插值法与CZT法,进行了软件仿真验证与硬件实现;研究了该体制雷达在R-D二维谱上的探测性能,提高了小信号检测能力与抗干扰容限。(3)研制了一套基于FPGA的基带信号处理板,完成了基带调相信号发生、中频滤波放大、信号调理与模数转换等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设计了满足雷达性能要求且适用于FPGA的信号处理算法,包括I/Q解调、匹配滤波、距离门重排、多普勒检测以及恒虚警等处理模块;通过ISE平台实现了信号处理算法,并通过Model Sim进行了时序逻辑仿真验证。(4)设计了模拟中频信号产生模块,用于模拟产生中频回波信号以及噪声体制干扰下的中频回波信号;通过软硬件联合实验验证了信号处理算法的有效性与实时性,同时验证了干扰下信号处理算法的适用性。

二、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控数传融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高动态扩频信号捕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章节安排
第2章 一体化信道体制设计基础
    2.1 扩频通信概述
        2.1.1 扩频通信基础
        2.1.2 扩频通信特点
    2.2 扩频系统的分类
        2.2.1 直扩系统
        2.2.2 跳频系统
        2.2.3 跳时系统
        2.2.4 混合扩频
    2.3 伪随机码序列
        2.3.1 m序列
        2.3.2 Gold序列
    2.4 AOS建议的主要内容
        2.4.1 AOS建议与CCSDS主网
        2.4.2 CCSDS AOS提供的业务
        2.4.3 CCSDS AOS的业务等级
        2.4.4 CCSDS AOS的特点
    2.5 常用卫星测距方法分析
        2.5.1 脉冲测距
        2.5.2 侧音测距
        2.5.3 伪码测距
    2.6 测距伪码与AOS数据共用载波
        2.6.1 前向链路
        2.6.2 返向链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动态测控信号捕获算法研究与设计
    3.1 捕获的基本原理
    3.2 传统捕获算法基本原理
        3.2.1 时域滑动相关法
        3.2.2 FFT频域并行捕获方法
        3.2.3 高动态时存在的问题
    3.3 码多普勒对相关峰的影响
        3.3.1 中间时刻对齐时对相关峰影响
        3.3.2 起始时刻对齐时对相关峰影响
        3.3.3 任意时刻对齐时对相关峰影响
    3.4 改进时域捕获算法
        3.4.1 依据搜索频率更新本地再生伪码
        3.4.2 二次捕获法估计码相位
        3.4.3 改进捕获算法仿真
    3.5 捕获算法的实现
        3.5.1 时钟产生模块
        3.5.2 C/A码产生单元
        3.5.3 载波产生单元
        3.5.4 载波剥离单元
        3.5.5 峰值检测模块
        3.5.6 捕获模块的FPGA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距信息下行的AOS协议实现方法
    4.1 伪码测距概述
    4.2 物理信道设计
    4.3 传输效率与接入延时分析
        4.3.1 传输效率
        4.3.2 延时抖动
        4.3.3 传输方案选择
    4.4 自适应调度算法
        4.4.1 VC紧迫度
        4.4.2 数据帧紧迫度
        4.4.3 VC紧迫度函数
        4.4.4 加权系数的取值
        4.4.5 多路复用中帧的传输
        4.4.6 仿真分析
    4.5 动态等间隔插入业务
        4.5.1 原理分析
        4.5.2 数据帧构造
        4.5.3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内容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距和时间同步的研究现状
        1.2.2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重点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双向单程测距的基本原理
        2.1.1 DOWR技术原理
        2.1.2 DOWR技术误差分析
        2.1.3 DOWR收发信机的基本原理
    2.2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的基本原理
        2.2.1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原理
        2.2.2 载波相位实时平滑伪距算法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DRTS系统硬件实现平台
        3.1.1 DRTS系统硬件架构
        3.1.2 DRTS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3.2 DRTS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3.2.1 DRTS系统的参数指标
        3.2.2 DRTS系统工作流程的设计方案
        3.2.3 DRTS系统发射机的设计方案
        3.2.4 DRTS系统接收机的设计方案
    3.3 DRTS系统发射机的硬件实现
        3.3.1 时钟管理模块
        3.3.2 帧结构设计和信源产生模块
        3.3.3 扩频调制模块
        3.3.4 载波调制模块
        3.3.5 数模转换模块
    3.4 DRTS系统接收机的硬件实现
        3.4.1 模数转换模块
        3.4.2 伪随机码同步模块
        3.4.3 载波同步模块
        3.4.4 数据解调模块
        3.4.5 DRTS系统硬件资源的消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性能分析
    4.1 解调数据处理
        4.1.1 帧头检测模块
        4.1.2 测距和时间同步信号的解调
    4.2 终端设备时延标定
    4.3 DRTS系统的性能分析
        4.3.1 伪码测距的性能
        4.3.2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星载多模GNSS反射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面风场研究的意义
    1.2 GNSS-R测风技术特点
    1.3 GNSS-R技术发展和应用
    1.4 国内外最新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2章 GNSS-R海面风场探测基本原理
    2.1 风浪的发展
    2.2 海浪谱
    2.3 海面散射的GNSS信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S-R反射信号仿真和处理系统的搭建
    3.1 GNSS-R信号仿真和处理系统基本结构
    3.2 轨道仿真
    3.3 海面风场反射信号仿真
    3.4 中频信号仿真
    3.5 风速反演算法
    3.6 反射信号中频处理算法
    3.7 星载项目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载GNSS-R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
    4.1 GNSS基本概况
    4.2 GNSS信号基本结构
        4.2.1 信号载波
        4.2.2 伪随机码
        4.2.3 子载波
        4.2.4 导航电文
    4.3 GNSS-R信号处理算法
        4.3.1 载波解调
        4.3.2 伪随机码和子载波解调
        4.3.3 相干积分
        4.3.4 功率测量
        4.3.5 非相干积分
    4.4 星载GNSS-R信号处理算法基本功能的实现
    4.5 高精度星载镜面反射点预测算法
    4.6 多模信号处理
    4.7 高码采样率DDM生成算法
    4.8 星载GNSS-R信号处理算法质量评估
        4.8.1 反射信号跟踪误差分析
        4.8.2 基于排序统计的信号质量评估方法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载GNSS-R数据验证
    5.1 风速反演算法
        5.1.1 模型
        5.1.2 策略
        5.1.3 算法
    5.2 数据准备
    5.3 数据质量控制
        5.3.1 功率信号精度
        5.3.2 异常数据
    5.4 星载GNSS-R反演验证
        5.4.1 模型训练
        5.4.2 Kullback-Leibler散度和最小均方误差
        5.4.3 DDM噪声与偏差问题
        5.4.4 DDM和风速时空分布问题
        5.4.5 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DOWR的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距和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DOWR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DOWR基本理论
    2.1 DOWR基本原理
    2.2 DOWR误差分析
    2.3 设备时延标定方法
        2.3.1 闭环标定
        2.3.2 仪器测量标定
    2.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4.1 直接序列扩频的系统模型
        2.4.2 扩频码同步捕获技术
        2.4.3 扩频码同步跟踪技术
    2.5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
        2.5.1 直接计数法
        2.5.2 游标法
        2.5.3 时钟移相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发射机的设计
    3.2 系统接收机的设计
        3.2.1 扩频码同步的设计
        3.2.2 载波同步的设计
    3.3 高精度计时器的设计
    3.4 系统终端的结构设计和工作流程设计
        3.4.1 主终端的结构设计
        3.4.2 从终端的结构设计
        3.4.3 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硬件平台简介
        4.1.1 FPGA硬件架构
        4.1.2 硬件平台介绍
    4.2 系统发射机的FPGA实现
    4.3 系统接收机的FPGA实现
        4.3.1 同步捕获模块
        4.3.2 同步跟踪模块
        4.3.3 解调模块
    4.4 高精度计时器的FPGA实现
        4.4.1 粗测量的实现
        4.4.2 细测量的实现
    4.5 DOWR过程的FPGA实现
    4.6 系统的测试精度
    4.7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或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FMCW雷达的多目标测距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定位与身份识别的关键技术
    2.1 FMCW雷达测距原理
    2.2 TOA定位算法
    2.3 码分多址技术
        2.3.1 香农定理
        2.3.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2.3.3 扩频增益
        2.3.4 伪随机序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身份识别能力的多目标定位系统设计
    3.1 定位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多目标测距雷达的工作原理
        3.2.1 扩频码的选择
        3.2.2 身份识别与测距原理
    3.3 身份识别与测距算法设计
        3.3.1 扩频信号捕获方法研究
        3.3.2 身份识别与测距算法
    3.4 系统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模型
        3.4.2 单目标仿真与分析
        3.4.3 多目标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识别身份的多目标测距雷达实现
    4.1 测距系统的实现结构
    4.2 系统参数设计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标签硬件设计
        4.3.2 雷达硬件设计
    4.4 基于FPGA的测距系统实现
        4.4.1 系统工作流程
        4.4.2 标签端FPGA设计与实现
        4.4.3 雷达发射机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4.4.4 雷达接收机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4.4.5 雷达身份识别与测距模块的FPGA实现
        4.4.6 综合结果
    4.5 基于MCU的数据处理实现
        4.5.1 距离的计算
        4.5.2 异常值处理
        4.5.3 卡尔曼滤波
    4.6 通信接口设计
        4.6.1 寄存器列表
        4.6.2 SPI接口设计与实现
        4.6.3 UART接口设计与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
    5.2 单目标测试
        5.2.1 单目标定点测距
        5.2.2 单目标多点测距
    5.3 多目标测试
        5.3.1 身份识别功能的验证
        5.3.2 多目标实时测距实验
    5.4 指定区域的二维定位实验
    5.5 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数据与图表
附录B:实测场景拍摄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个人简介

(6)室内外高精度无线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室外卫星定位技术
        1.2.2 室内定位技术
        1.2.3 抗多径技术
    1.3 论文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无线定位原理及算法
    2.1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2.1.1 卫星信号捕获
        2.1.2 码跟踪
    2.2 定位观测信息
        2.2.1 TOA
        2.2.2 TDOA
        2.2.3 RSS
        2.2.4 AOA
    2.3 无线定位算法
        2.3.1 最小二乘算法
        2.3.2 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2.3.3 卡尔曼滤波算法
        2.3.4 指纹定位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BOC信号抗多径技术
    3.1 BOC信号调制
        3.1.1 BOC调制原理
        3.1.2 QMBOC调制
    3.2 闸波设计方法
        3.2.1 闸波基本原理
        3.2.2 BOC(1,1)对应闸波设计
        3.2.3 BOC(6,1)对应闸波设计
        3.2.4 码环结构
    3.3 仿真分析
        3.3.1 环路误锁分析
        3.3.2 多径性能分析
        3.3.3 跟踪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多载波定位技术
    4.1 OFDM子载波定位
        4.1.1 OFDM调制方式
        4.1.2 多子载波定位方法
        4.1.3 信道衰落
    4.2 多载波观测模型
        4.2.1 测距信号模型
        4.2.2 三频观测模型
    4.3 测距精度分析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着陆雷达面目标回波模拟仿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雷达回波模拟技术发展
        1.2.2 .基于GPU的回波模拟技术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雷达面目标回波仿真理论
    2.1 .着陆测量雷达信号体制
    2.2 .面目标回波模型
        2.2.1 .雷达距离方程
        2.2.2 .面目标回波数学模型
    2.3 .中断连续波收发隔离
        2.3.1 .周期方波断续法
        2.3.2 .伪随机码调幅
        2.3.3 .仿真分析与对比
    2.4 .面目标回波分布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面目标回波生成
    3.1 .星体表面地形建模
        3.1.1 .建立微观起伏模型
        3.1.2 .建立撞击坑模型
        3.1.3 .建立突起石块模型
        3.1.4 .建立撞击坑和石块统计模型
        3.1.5 .模型叠加
    3.2 .建立电磁散射模型
        3.2.1 .计算波束照射范围
        3.2.2 .划分散射面元
        3.2.3 .遮蔽效应判断
        3.2.4 .确立后向散射系数模型
        3.2.5 .起伏RCS计算
    3.3 .相控阵天线方向图仿真
        3.3.1 .线性相控阵方向图
        3.3.2 .平面相控阵天线方向图仿真
    3.4 .面目标回波数据生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U通用计算模型
    4.1 .CUDA简介
    4.2 .CUDA硬件架构
    4.3 .CUDA存储器模型
    4.4 .CUDA编程模型
    4.5 .计算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PU和 Matlab的回波模拟实现
    5.1 .Matlab和 CUDA C混合编程技术
        5.1.1 .Matlab和 CUDA C混合编程介绍
        5.1.2 .Matlab和 CUDA C混合编程的实现
    5.2 .基于GPU和 Matlab的回波模拟并行设计
        5.2.1 .内存管理设计
        5.2.2 .GPU并行线程分配
    5.3 .回波数据生成软件设计
        5.3.1 .软件总体设计
        5.3.2 .软件主要模块设计
    5.4 .仿真结果验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与接收方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信导航一体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道跟踪和均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波形设计基础知识
        2.2.1 定时在导航定位系统中的重要性
        2.2.2 BOC调制方式
        2.2.3 MBOC调制方式
    2.3 神经网络与信道均衡技术
        2.3.1 信道均衡技术及其分类
        2.3.2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道均衡器
        2.3.3 LSTM网络原理
        2.3.4 Bi LSTM网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高效导频的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案
        3.2.1 波形的产生方式
        3.2.2 波形的定时跟踪方式
    3.3 波形的性能评估
        3.3.1 跟踪精度评估
        3.3.2 抗多径性能评估
        3.3.3 兼容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道跟踪和均衡技术
    4.1 引言
    4.2 提出问题的数学模型
    4.3 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4.3.1 基于DNN的信道跟踪和均衡模型设计
        4.3.2 基于DLSTM的信道跟踪和均衡模型设计
        4.3.3 基于DBi LSTM的信道跟踪和均衡模型设计
    4.4 提出模型的性能分析
        4.4.1 模型参数确定
        4.4.2 模型收敛性能对比
        4.4.3 与RLS-DFE盲均衡系统的误码率对比
        4.4.4 与基于训练序列均衡系统的误码率对比
        4.4.5 跟踪动态信道的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

(9)高精度授时测距与无线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重要参数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 本文工作内容安排
第二章 双向授时同步方案介绍与分析
    2.1 网络时钟概述
    2.2 双向同步流程介绍与误差分析
    2.3 基于内插的时间戳接收方案
        2.3.1 前导序列
        2.3.2 粗定时
        2.3.3 精定时
    2.4 双向与单向同步的差异
    2.5 仿真及实测结果
        2.5.1 仿真结果
        2.5.2 实测流程及结果分析方法
        2.5.3 实测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速场景下物理层波形体制设计
    3.1 引言
    3.2 延时估计克拉美罗下界的推导
        3.2.1 单径延时信道模型
        3.2.2 克拉美罗下界的推导
    3.3 脉冲成形滤波器的延时估计克拉美罗下界
    3.4 脉冲成形滤波器的峰均比
    3.5 二进制偏移载波调制
        3.5.1 BOC调制基本原理
        3.5.2 混合二进制偏移载波调制
        3.5.3 BOC信号的延时估计克拉美罗下界及PAPR分析
    3.6 仿真及结果分析
        3.6.1 脉冲成形滤波器性能分析
        3.6.2 BOC调制的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移动场景下OTFS调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多普勒频移与基于延时-多普勒的信道建模
    4.3 正交时频空间调制原理
        4.3.1 海森堡变换和扭曲卷积
        4.3.2 OTFS调制
    4.4 基于OTFS离散导频的延时速度估计算法
        4.4.1 基于OTFS离散导频的延时速度估计算法介绍
        4.4.2 基于OTFS离散导频的非整数多普勒频移解算
    4.5 基于离散导频与MUSIC的延时速度估计算法
        4.5.1 基于MUSIC算法的OTFS信道估计
        4.5.2 基于离散导频与MUSIC的延时速度估计算法
    4.6 OTFS的 PAPR性能
    4.7 仿真结果及分析
        4.7.1 分数多普勒频移估计
        4.7.2 基于离散导频以及MUSIC算法的OTFS延时速度估计
        4.7.3 OTFS的 PAPR性能仿真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毫米波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信号处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伪码体制近程探测雷达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伪码体制近程探测雷达研究现状
        1.2.2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 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系统原理及参数设计
    2.1 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工作原理及系统指标
        2.1.1 雷达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1.2 雷达系统关键参数设计
    2.2 伪随机码信号特性及编码序列选择
        2.2.1 伪随机码的特性
        2.2.2 伪随机码信号的模糊函数
    2.3 伪随机码信号参数的选择
        2.3.1 测距与测速原理
        2.3.2 测距关键参数选择
        2.3.3 测速关键参数选择
        2.3.4 距离旁瓣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信号处理算法设计
    3.1 信号处理方案设计
    3.2 测距算法与测距性能
        3.2.1 测距算法
        3.2.2 测距性能分析
        3.2.3 插值法提高测距性能
    3.3 测速算法与测速性能
        3.3.1 测速算法及测速性能分析
        3.3.2 基于CZT频谱细化提高测速精度
    3.4 影响探测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
        3.4.1 多普勒频率对探测性能的影响
        3.4.2 回波信号弱对探测性能的影响
        3.4.3 干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
    3.5 R-D二维谱抗干扰性能分析
        3.5.1 R-D二维谱分析
        3.5.2 基于R-D谱的目标距离速度检测
    3.6 本章小结
4 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基带信号处理硬件设计
    4.1 基带信号处理模块总体设计
    4.2 基带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伪随机码发生器及调相器设计
        4.2.2 中频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4.2.3 模数转换器及其调理电路设计
        4.2.4 电源及时钟设计
    4.3 信号处理算法的FPGA实现
        4.3.1 I/Q解调电路设计
        4.3.2 相关电路与匹配滤波设计
        4.3.3 多普勒检测电路设计
        4.3.4 恒虚警检测电路设计
        4.3.5 插值法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基带信号处理硬件测试
    5.1 硬件系统设计
        5.1.1 基带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绘制及调试
        5.1.2 模拟中频回波信号产生模块
    5.2 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系统联试
        5.2.1 伪码调相信号与基带调制信号实测
        5.2.2 中频回波信号实测
        5.2.3 FPGA数字信号处理实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机关键技术研究[D]. 李晓.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2]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FPGA实现[D]. 徐建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星载多模GNSS反射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研究[D]. 田羽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4]基于DOWR的测距和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FMCW雷达的多目标测距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迟博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室内外高精度无线定位技术研究[D]. 黄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着陆雷达面目标回波模拟仿真应用研究[D]. 王怡.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与接收方法优化[D]. 许笑笑. 浙江大学, 2020(02)
  • [9]高精度授时测距与无线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D]. 程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毫米波伪码调相连续波近程探测雷达信号处理设计[D]. 王钊.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复合测距伪随机码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