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

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

一、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马险峰,刘畅,徐良义[1](2019)在《修正双屈服面模型在软土基坑开挖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修正塑性功为硬化参数的双屈服面模型引入到上海软土基坑工程的计算分析中,在上海软土的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结果和等向压缩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该模型中弹性部分和塑性剪切部分表达式的形式和参数进行修正和简化。最后将修正后的双屈服面模型应用到基坑开挖程序中,选取3类典型基坑工程,并将计算的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坑开挖程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该模型在上海软土基坑开挖计算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周晶晶[2](2019)在《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越江通道作为沿江沿河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对江河两岸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交通需求量逐年激增、交通事故率高、快速发展地进行城市建设是目前上海越江隧道主要并存的三大特征。越江隧道交通流构成多样、隧道线性设计复杂、发生事故的概率大,并且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道路疏散困难,严重程度高,影响范围大。本论文对城市越江隧道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炼特征规律,为越江隧道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建议。研究首先选取上海市10条越江隧道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做预处理后,对其事故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上海越江隧道事故的时空分布、伤亡程度和事故类型。接着,根据越江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是一个有序多分类变量的特征,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四种类型,构建有序Logit模型,以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基于车-路(隧道)-环境特征,选取潜在的14个潜在影响因子,对影响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分析。结果表明:货车、3辆及以上肇事车辆、凌晨、周末、限速、隧道长度和坡度与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的影响;私家小汽车、出租车、客车、车道数、季节和最小平曲线半径对于越江隧道的事故严重程度影响不显着。通过探究上海越江隧道事故发生的规律,对影响事故严重程度的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上海越江隧道的建设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也为其它越江隧道的整治管理提供参考。

李新旗[3](2019)在《高速公路隧道安全 ——基于驾驶员视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成了全国覆盖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也攀顶世界首位,然而伴之而来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也越发的唤起人们的注意。高速公路隧道是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对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运行的研究也更加显得重要。虽然高速公路隧道在高速公路线路上所占的路程比例比较低,但是高速公路隧道事故发生率却比较高。我们有足够理由重点关注、预防、治理事故发生密度较高的高速公路隧道这一部位。本论文将着重研究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期望对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有效的帮助。本论文先综述了国内外高速公路隧道事故安全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对影响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接着对影响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安全的因素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制作问卷进行本论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的采集工作;然后把搜集到的数据统计处理之后并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具体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把因子代入安全度评价模型得到安全系数;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对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隐患的措施以及建议。

孙涛[4](2019)在《基于长大桥隧风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脆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交通拥堵的增加以及交通事故数目的不断增加,交通网络的脆弱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脆弱性的范围和可变性较大,目前还没有综合合理的路网脆弱性评价模型,而已有评估模型存在着评价指标单一、评价结果偏离实际等缺陷。大型桥梁和隧道在整个交通网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基于桥梁和隧道的交通网路脆弱性的研究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当前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价模型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复杂网络、拓扑势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对上海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然后基于网络辐射模型,拥堵传播理论对交通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最后,定义了交通网络脆弱性指标,从交通状况和道路网拓扑两个方面对桥梁和隧道在整个交通网络中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辐射模型与拥堵传播理论的结合有效的克服了重力模型在交通分配时对可调参数的依赖,克服了因参数带来的差异性。通过将算法应用于上海市主干道路网络的脆弱性评价中可发现:影响因子的取值至关重要,道路的物理属性、交通属性以及交通网络结构属性都将直接影响影响因子的取值。(2)通过该模型对基于上海外环内的13条过江隧道和4条过江桥的上海市道路网络脆弱性进行评估,发现南浦大桥一旦发生事故导致交通中断会影响大范围的交通运行,整个交通网络运行效率会大幅下降。接着是外环隧道,上中路隧道,杨浦大桥,徐浦大桥,而对整个网络影响最小的是西藏路隧道。这些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

何湾[5](2019)在《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城市越江隧道由于其具有封闭的环境、复杂的线性组合以及密集的车流,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较大的伤亡,因此,明确影响越江隧道事故严重性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影响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性的各项因素,基于中国上海的14条城市越江隧道的历史事故数据,本文驾驶行为、交通特性、设施特性和天气等选取标准选取了事故中是否包含大车、隧道长度、隧道限速、事故发生时间和天气等12个影响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了其中的显着影响因素,以及分析了这些显着因素对事故严重性的影响程度。显着性分析表明:事故发生位置、事故中是否包含大车、隧道限速、涉事车辆数和事故类型这5个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显着相关。进一步地,利用VISSIM交通仿真模型和仿真冲突分析软件SSAM(Surrogate Safety Assessment Model)模拟了不同的越江隧道场景,探究了交通量以及车、路、环境交通三要素中的隧道纵坡、隧道限速和重车比三个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交通量,涉事车辆数,事故发生位置和事故类型,其次是隧道纵坡,隧道限速以及事故中是否包含大车;交通量,涉事车辆数,事故类型,最大纵坡坡度以及事故中是否包含大车与事故严重程度呈正向显着相关,事故发生位置和隧道限速与事故严重程度呈反向显着相关。该研究结果为越江隧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隧道入口设计、限速调整和交通量管控提供了依据与方法。

黄莉莎[6](2018)在《港珠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同时,交通及运输系统方面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跨水域问题可利用水下隧道得到良好解决,而运用该手段又可实现环境影响及水面航运影响最小化,因此在大江大河及海峡中修建的水下隧道工程数量日益增加。在经济、技术等方面,沉管隧道都具有别具一格的优点,而且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逐一得到解决,由此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水下大型隧道工程中,沉管隧道也成为了首选施工方式。与我国相比,国外沉管隧道技术起步较早,已取得较为成熟的成果。但是尽管我国起步时间晚,但却具有惊人的发展速度,当前已构建了宁波甬江沉管隧道、广州珠江沉管隧道、上海外环隧道等诸多跨江隧道,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独立施工的能力。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海流、波浪等海洋环境给沉管的浮运和沉放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挑战。本文将结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对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完整数值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开展沉管浮运阻力性能、沉管沉放等待及沉放过程的水动力性能研究,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施工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整个项目包括管节浮运工况,沉放等待工况以及沉放过程工况三个部分,其中计算内容包括CFD阻力分析,弯矩分析,缆系受力,浮体运动响应等。运用SESAM软件包,包括HydroD、DeepC、SIMO等模块;Fluent软件;OrcaFlex软件等进行数值计算。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沉管浮运过程中动力性能分析,包括沉管所受的阻力、弯矩等;(2)沉放等待过程中沉管在海流、波浪及风作用下的水动力响应分析;(3)沉管在海流作用下的沉放过程模拟分析,预报沉管沉放过程姿态,评估沉放方案可信性。

魏亦山[7](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王强[8](2016)在《外海沉管沉放对接施工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与桥梁和暗挖隧道(盾构法、钻爆法)相比,沉管隧道有其独特的优点,对地基适应能力广,隧道长度相比最短,综合水密性优良,在水下隧道领域占有重要一席。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沉管隧道向着外海环境、大型化、长距离和深水化方向发展,国内一批跨河口、海湾的重大通道工程纷纷酝酿采用沉管隧道的方式。由于沉管隧道在我国大陆地区起步较晚,90年代中期建成的广州珠江隧道是国内首条水下交通沉管隧道,迄今为止,已在上海、广州、宁波、天津等地建成数十座内河沉管隧道,但大多长度较短,规模较小,施工整体水平与国际同类工程尚有一定的差距。沉管隧道施工流程一般包括基槽开挖、地基处理、基础施工、管节预制、管节浮运、沉放对接和覆盖回填等主要工序,每道工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皆可以选择不同的施工工艺,有其不同与其它形式隧道的独特关键技术所在。本文首先在论述沉管隧道与其他形式隧道的不同之处和自身优缺点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国际、国内典型施工案例,简要论述其在跨河口和海湾工程中的优势,然后分工序说明沉管隧道的一般施工步骤和工艺,力求全面反映沉管隧道发展的主要历程和采用的主要施工技术。然后,重点对沉管沉放和对接环节采用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调研,充分分析、论证和比选大型沉管隧道工程在管节沉放方式、锚泊定位、水下测控、导向定位、拉合对接、精确定线调整和最终接头等方面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外海大型沉管隧道工程最优沉放对接工艺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相关施工技术也可为其他外海工程提供参考。

马璎琦[9](2016)在《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越江隧道是国内外沿江发展的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越江隧道主要存在交通需求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建设处快速发展期三大特征。城市越江隧道线性组合复杂,一旦发生事故,疏散困难,容易造成较大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越江隧道进行事故分析和安全评价,为后期越江隧道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建议。本研究以上海越江隧道为例,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事故数据做预处理后,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析了上海越江隧道事故的时空分布、伤亡程度和事故类型。再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事故数据就18个潜在影响因素和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回归分析,深入挖掘对事故严重性有影响的内在因素。基于对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运用驾驶模拟器建立12条上海越江隧道的高仿真场景,并进行有效的驾驶模拟试验。根据获取的输出数据和已有研究,从跟驰风险、侧向风险、驾驶负担三个角度选取八个指标建立越江隧道安全指标TSI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确定指标权重,经过一致化和去量纲化处理后建立TSI数学模型。对于模型的验证,中观层面的回归分析确定了隧道安全指数TSI和事故率AR的数学关系,微观层面的斯皮尔曼秩检验也显示出显着的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上海越江隧道事故发生的规律,也挖掘出了对事故严重程度有影响的变量极其影响程度,为上海越江隧道管理提供建议,为其他隧道管理提供参考,为后续将驾驶模拟技术引入到交通安全评价中做好了铺垫。另外,本研究充分验证了建立的基于驾驶模拟器输出指标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仅可以预测越江隧道的事故率,还可以识别事故高发路段,为越江隧道后续建设和隧道安全评价提供简便可行、成本可控、无安全隐患的新方法,为其他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提供新思路。

史庆春,王艳宁,袁有为,熊刚[10](2012)在《沉管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综述》文中认为该文对美国旧金山市海外快速轨道运输系统(BART)、日本东京港沉管隧道、广州珠江隧道、上海外环隧道和天津海河隧道等几座典型沉管隧道的抗震分析方法做了系统总结,以期对我国沉管隧道设计水平的提高略有裨益。

二、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隧道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1.2.2 事故严重程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越江隧道特点分析
    2.1 城市越江隧道概念及类型
    2.2 城市越江隧道特点
        2.2.1 交通流复杂
        2.2.2 道路条件
        2.2.3 交通参与者
    2.3 隧道研究分析
        2.3.1 研究对象与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越江隧道交通数据采集及事故特征分析
    3.1 上海越江隧道现状发展分析
        3.1.1 发展历程
        3.1.2 总体情况
    3.2 交通环境特征分析
        3.2.1 人为因素分析
        3.2.2 自然条件与交通设施分析
    3.3 研究设计及数据采集
        3.3.1 越江隧道线型参数信息采集
        3.3.2 越江隧道事故数据获取
        3.3.3 数据预处理
    3.4 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4.1 交通事故形态分析
        3.4.2 交通事故车型分布
        3.4.3 交通事故等级分析
        3.4.4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
        3.4.5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理论模型概述
        4.1.1 二项Logit模型
        4.1.2 多项Logit模型
        4.1.3 有序Logit模型
    4.2 变量定义
    4.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4.4 城市越江隧道设计及运营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速公路隧道安全 ——基于驾驶员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高速公路隧道研究综述
    2.2 国内高速公路隧道研究综述
    2.3 文献研究小结
第3章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驾驶员影响因素分析
    3.1 驾驶员的四过程三阶段
    3.2 驾驶员的个体情况
    3.3 驾驶员的个体能力
    3.4 驾驶员的人格特征
    3.5 驾驶员的生理因素
    3.6 驾驶员的心理情绪
第4章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驾驶员因素指标体系及调查问卷
    4.1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驾驶员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4.2 调查问卷
第5章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安全度模型
    5.1 因子分析
    5.2 数据处理过程
    5.3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度评估模型
第6章 措施与建议
    6.1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方面的措施及建议
    6.2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标志方面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6.3 高速公路隧道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6.4 重载及危险品运输方面的建议
    6.5 不良天气条件的措施及建议
    6.6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监管方面的建议
    6.7 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思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驾驶员影响因素调查

(4)基于长大桥隧风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交通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2.2 交通风险研究现状
    2.3 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现状
    2.4 现有研究总结
第三章 城市交通系统和网络特性分析
    3.1 城市交通系统基本特性分析
    3.2 城市交通网络特性分析
        3.2.1 复杂网络模型
        3.2.2 城市交通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
    3.3 城市交通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4.1 交通网络拓扑结构
    4.2 拓扑势
    4.3 拓扑网络辐射模型
    4.4 桥梁和隧道脆弱性评价
    4.5 脆弱性评价算法流程
    4.6 建模工具介绍
        4.6.1 EMME Desktop
        4.6.2 EMME Desktop API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主干道路网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1 上海市道路网络总体情况分析
    5.2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构建
    5.3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统计特征分析
        5.3.1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聚类系数
        5.3.2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度和度分布
        5.3.3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平均最短路径
        5.3.4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网络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越江设施脆弱性分析
    6.1 拓扑势和影响因子的计算
    6.2 交通事故影响范围分析
    6.3 越江设施脆弱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隧道事故严重性研究现状
    2.2 隧道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现状
    2.3 事故严重程度研究方法现状
    2.4 现有研究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越江隧道事故特点分析
    3.1 事故发生时间特点分析
    3.2 事故发生空间特点分析
    3.3 事故天气分布
    3.4 事故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Logistic概率公式
    4.2 自变量的筛选
    4.3 Logistic回归分析
    4.4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4.5 各研究因素与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
        4.5.1 事故中是否包含大车
        4.5.2 事故发生地点
        4.5.3 事故涉及车辆数
        4.5.4 事故类型
        4.5.5 限速
    4.6 基于事故数据的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设计及运营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越江隧道VISSIM和 SSAM仿真建模
    5.1 仿真软件简介
        5.1.1 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简介
        5.1.2 仿真冲突分析软件SSAM简介
    5.2 隧道线形参数实地采集
    5.3 模型基本参数设置
    5.4 正交试验法
        5.4.1 正交试验法简介
        5.4.2 正交试验法分析步骤
    5.5 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5.5.1 极差分析法
        5.5.2 方差分析法
    5.6 基于仿真建模的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港珠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沉管隧道发展概述与关键技术
        1.2.1 沉管隧道的发展历程
        1.2.2 沉管隧道关键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隧道管节浮运沉放施工基本概述
    2.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概述
    2.2 管节浮运沉放施工流程简介
        2.2.1 管节浮运沉放施工工艺流程
        2.2.2 标准管段沉放作业步骤
    2.3 研究对象基本参数
        2.3.1 隧道管节
        2.3.2 沉放驳
    2.4 施工过程基本海洋环境条件
3 管节浮运、沉放流阻分析
    3.1 计算原理概述
    3.2 计算步骤
    3.3 CFD计算模型
    3.4 计算工况
    3.5 CFD计算结果
    3.6 水流引起的管节的水平弯矩和剪力
    3.7 小结
4 管节浮运过程截面荷载分析
    4.1 计算原理概述
        4.1.1 坐标系
        4.1.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4.1.3 传递函数RAO
        4.1.4 波浪谱和响应谱
        4.1.5 管节运动加速度传递函数
        4.1.6 短期预报
    4.2 计算步骤
    4.3 浮运过程布置
    4.4 计算模型
    4.5 计算工况
    4.6 计算结果
        4.6.1 静水弯矩和剪力
        4.6.2 波浪力传递函数结果
        4.6.3 波浪谱参数
        4.6.4 波浪诱导弯矩和剪力(不考虑与驳船联接)
        4.6.5 波浪诱导弯矩和剪力(管节与驳船刚性联接)
    4.7 小结
5 管节沉放等待状态下系泊定位性能分析
    5.1 计算原理概述
        5.1.1 附加质量和阻尼系数
        5.1.2 回复力刚度
        5.1.3 线性波浪激励下的运动方程
        5.1.4 时域运动方程
        5.1.5 时延函数
        5.1.6 波浪载荷
        5.1.7 流拖曳载荷
        5.1.8 系泊系统受力
        5.1.9 等效模型
    5.2 计算步骤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频域计算分析
        5.2.3 时域计算分析
    5.3 沉放等待工况布置
    5.4 计算模型
    5.5 计算工况
    5.6 计算结果
        5.6.1 频域运动RAO结果
        5.6.2 静水衰减和水平刚度结果
        5.6.3 时域不规则波浪结果
    5.7 小结
6 管节沉放作业中的多体耦合分析
    6.1 计算步骤
        6.1.1 模型的建立
        6.1.2 频域计算分析
        6.1.3 时域计算分析
    6.2 计算原理
    6.3 沉放过程工况布置
    6.4 计算工况
    6.5 计算结果
        6.5.1 干舷消除工况结果
        6.5.2 管顶与泥面平行工况结果
        6.5.3 管底距基槽4 米工况结果
        6.5.4 限制波高海况下干舷消除工况结果
        6.5.5 限制波高海况下管顶与泥面平行工况结果
        6.5.6 限制波高海况下管底距基槽4 米工况结果
        6.5.7 限制周期海况下干舷消除工况结果
        6.5.8 限制周期海况下管顶与泥面平行工况结果
        6.5.9 限制周期海况下管底距基槽4 米工况结果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8)外海沉管沉放对接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隧道和桥梁的比较
        1.1.2 水下隧道发展简述
    1.2 水下隧道施工方法
        1.2.1 钻爆法
        1.2.2 盾构(或TBM)法
        1.2.3 沉管法
    1.3 沉管隧道简介
        1.3.1 沉管隧道定义
        1.3.2 沉管隧道发展及现状
        1.3.3 沉管隧道优缺点
    1.4 外海沉管隧道研究综述
        1.4.1 特点分析
        1.4.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3 典型案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沉管隧道总体施工技术研究
    2.1 工艺概述
    2.2 管节制作
        2.2.1 管节分类简述
        2.2.2 管节制作关键技术
        2.2.3 管节制作方法
        2.2.4 外海沉管隧道管节制作技术
    2.3 基槽施工
        2.3.1 沉管基槽特点分析
        2.3.2 基槽开挖关键技术
        2.3.3 基槽开挖工艺方法
        2.3.4 外海沉管隧道基槽施工技术
    2.4 沉管基础
        2.4.1 先铺法基础
        2.4.2 后填法基础
        2.4.3 外海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技术
    2.5 管节浮运
        2.5.1 管节浮运关键技术
        2.5.2 管节拖航方法
        2.5.3 外海沉管浮运技术
    2.6 管节安装
    2.7 回填防护
        2.7.1 回填防护分类
        2.7.2 回填工艺方法
        2.7.3 外海沉管回填防护技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节沉放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和应用
    3.1 沉放设备及方法研究
        3.1.1 起重船吊沉法
        3.1.2 浮箱吊沉法
        3.1.3 双驳扛吊法
        3.1.4 双体船扛吊法
        3.1.5 自升平台骑吊法
        3.1.6 外海沉管沉放设备和方法
    3.2 管节定位技术研究
        3.2.1 锚布方式
        3.2.2 锚泊设备
        3.2.3 外海沉管锚缆定位技术
    3.3 管节压载技术研究
        3.3.1 压载水箱
        3.3.2 压载管系
        3.3.3 压载控制
        3.3.4 外海沉管压载技术
    3.4 管节测控技术研究
        3.4.1 测量塔法
        3.4.2 声呐法
        3.4.3 拉线法
        3.4.4 其它测控方法
        3.4.5 外海沉管水下测控定位技术
    3.5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沉放施工技术应用
        3.5.1 双驳扛吊无人沉放
        3.5.2 大抓力锚锚泊定位
        3.5.3 遥控遥测管内压载
        3.5.4 测量塔声呐联合定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节对接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和应用
    4.1 管节接头概述
        4.1.1 水下混凝土刚性接头
        4.1.2 橡胶柔性接头
    4.2 导向定位技术研究
        4.2.1 鼻式托座导向结构
        4.2.2 杆式托架导向结构
    4.3 水下拉合技术研究
        4.3.1 拉合力计算和分析
        4.3.2 绞车拉合法
        4.3.3 管内千斤顶拉合法
        4.3.4 管顶千斤顶拉合法
        4.3.5 外海沉管拉合技术
    4.4 水力压接技术研究
        4.4.1 工作原理
        4.4.2 受力计算分析和GINA选型
        4.4.3 工艺要点
        4.4.4 外海沉管水力压接技术
    4.5 精确定线调位技术研究
        4.5.1 概述
        4.5.2 体内调整定位技术
        4.5.3 体外调整定位技术
        4.5.4 外海沉管精调技术
    4.6 最终接头技术研究
        4.6.1 水下混凝土法
        4.6.2 临时围堰干作法
        4.6.3 水下止水板法
        4.6.4 终端块体法
        4.6.5 V型块体法
        4.6.6 KEY管节法
        4.6.7 外海沉管最终接头技术
    4.7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对接施工技术应用
        4.7.1 水下可调精确导向定位
        4.7.2 数控水下自动拉合
        4.7.3 数字信息化水力压接
        4.7.4 体内精调线形控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管隧道应用及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隧道相关研究
        1.2.2 道路安全评价方法
        1.2.3 驾驶模拟器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上海越江隧道总体情况分析
    2.1 发展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总体情况
    2.2 环境特征分析
    2.3 事故分析
        2.3.1 时间规律分析
        2.3.2 空间规律分析
        2.3.3 损伤程度分析
        2.3.4 交通事故类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3.1 有序LOGIT模型的基本理论
    3.2 有序LOGIT回归分析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驾驶模拟仿真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设备确定
        4.1.2 仿真场景建模
    4.2 驾驶模拟仿真实验
    4.3 数据采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驾驶模拟器的安全评价方法
    5.1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跟驰风险R_f
        5.1.3 侧向风险R_l
        5.1.4 驾驶负担W
    5.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2.1 评价方法概述
        5.2.2 层次分析法简析
        5.2.3 问卷调查构造判断矩阵
        5.2.4 计算相对权重向量W
        5.2.5 一致性检验
        5.2.6 TSI模型初步建立
    5.3 TSI模型建立
        5.3.1 指标类型统一
        5.3.2 无量纲化
    5.4 本章小结
6 模型验证
    6.1 微观层面验证
    6.2 中观层面验证
    6.3 评价标准和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上海越江隧道安全管理对策
    7.3 论文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沉管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美国海外快速轨道运输系统抗震分析
2 日本东京港沉管隧道抗震分析
3 广州珠江隧道抗震分析
4 上海外环隧道抗震分析
5 天津海河隧道抗震分析
6 结语

四、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修正双屈服面模型在软土基坑开挖中的应用[J]. 马险峰,刘畅,徐良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S2)
  • [2]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研究[D]. 周晶晶. 长安大学, 2019(12)
  • [3]高速公路隧道安全 ——基于驾驶员视角研究[D]. 李新旗.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4]基于长大桥隧风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脆弱性研究[D]. 孙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城市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 何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港珠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研究[D]. 黄莉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7]“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8]外海沉管沉放对接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 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 马璎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沉管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综述[J]. 史庆春,王艳宁,袁有为,熊刚.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06)

标签:;  ;  ;  ;  ;  

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