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

汉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

一、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明辉,王睿璞,陈小齐,刘长杰,刘画眉[1](2021)在《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对东江三角洲洪季连通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河流连通性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具有季节差异的同时也受人类活动干预。建立一维水动力模型计算1999—2009年间人为扰动后地形改变和径潮条件变化对东江干流博罗—石龙河段及东江三角洲洪季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干流及东江三角洲水系成环发育程度较低,河道共享性较高,平均节点连接率大于1;地形下切和径潮条件变化未改变结构连通性;输运连通性既受河道地形变化的影响,也受径潮条件变化的影响,其中河道地形下切使水量传输能力减小,河流输运连通性减弱;径流增大及外海潮动力减小均导致水量传输能力增大,河网输运连通性增强。研究成果可为东江三角洲防洪、水利工程规划及水生态环境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蒋亚梅[2](2020)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分流河道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过程的指示》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各地高强度人类活动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了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和趋势,其中潮控河口的沉积动力和沉积地貌过程尤其复杂,因此特别有必要探究其在人新世的演变新特征。湄公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潮控河口,本论文试图以该三角洲为例,通过表层沉积物的时空变化,探讨人类活动作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在泥沙输运和沉积中的功能,并据此讨论海平面加速上升背景下,全球三角洲即将面对的风险。本研究利用2015年枯季(1月、2月、3月和5月)在湄公河三角洲各分流河道和洪季(10月)在Mekong-Co Chien-Cung Hau汊道采集的河床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和有机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分析,通过对比这些指标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变化,讨论了洪枯季沉积物来源及其指示的动力沉积过程,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洪季还是枯季,各汊道河床表层沉积物均具有上游河段以粗颗粒沉积物为主、下游河段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的特征,这反映了上游河段由河流作用主导和下游河段由潮汐作用主导的动力差异。2)在季节变化上,洪季Co Chien-Cung Hau汊道的表层沉积物具有较高的磁性矿物含量和陆地有机碳来源,表明流域输入悬沙在该河段沉积,指示了河口盐水楔对泥沙向海输移的阻挡作用。枯季靠近河口的Cung Hau河段表层沉积物含泥量较洪季降低,处于其上游位置的Co Chien河段泥质含量却有所升高;两个河段的磁性矿物含量均较低,指示早期成岩作用使磁性矿物溶解;枯季Co Chien河段的C/N值较低,δ13C值偏正,表明早期成岩作用或可能有海源有机碳的额外贡献。上述三个特征反映了枯季强烈的盐水入侵,导致下游及口外的泥质沉积被再悬浮并向陆输送到达Co Chien河段。3)Bassac汊道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于枯季,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汊道上有两个河段出现了泥质沉积,且具有不同的磁性矿物含量、C/N和δ13C值,这些参数表明在河口附近的D-A河段,其泥质沉积主要由河口环流和潮泵作用补给的口外再悬浮泥沙;而在河流作用主导向潮汐作用主导过渡的Tr河段,其泥质沉积物主要由河流输送补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洪枯季,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内均存在多个悬沙沉积区,据此推测,湄公河三角洲的细颗粒沉积物具有向汊道内迁移的趋势。本研究认为,这种变化和流域建坝及河道采砂活动有关。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口内汊道淤积现象的调查,以更好地评估三角洲侵蚀风险和应对三角洲平原的水涝灾害。

辛玮琰[3](2020)在《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入湖三角洲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广泛分布于河流入湖处,是河流演变学和地貌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入湖三角洲形成条件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规律的认识不甚清晰和完善。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入湖三角洲的形态、沉积构造和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展开,并已取得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然而,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以往研究很少从挟沙水流特点和冲淤作用过程的角度出发,认识入湖三角洲水道系统形成机理,并对水道系统进行分类;其次,缺乏与现有成熟理论相结合的、针对泥沙以推移质形式运动的入湖三角洲建立的形成演化理论模式;再次,缺乏探究上下游条件和水沙随机性对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影响的物理实验研究,以及在特定研究背景下进行的探究入湖三角洲阶段性演变特点的物理实验研究。因此,如何克服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完善对于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形成演变规律的认识,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阻力规律,提出了一种使用分类阈值函数对河流形态进行分类的新方法。首先,为充分考虑河流行进过程中所受阻力情况,分别对河流单元段和整体段进行分析;其次,定义河床和河岸活动指标并确定计算式,通过分析,将引入的河流形态参数与河床及河岸活动指标联系起来;最后,通过天然冲积河流数据回归分析得到砂质和砾质河流分类阈值曲线。通过经典数据验证了分类方法的有效性。(2)以河流形态分类方法为切入点,考虑了水流含沙对其与床面作用的影响,提出了计算三角洲水道活动指标的方法,并据此对三角洲水道系统进行分类。首先,概括总结浑水极限切应力影响因素,并给出计算式;其次通过对天然水文泥沙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影响因素对浑水极限切应力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三角洲水道活动指标计算式。对天然三角洲水道系统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水道分形维度结果一致性较好,通过实验三角洲数据验证了分类方法的正确性。(3)基于射流边界层理论,建立了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平面射流理论模式。首先,针对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形成特点,同时考虑了斜坡上的重力作用和底部摩擦作用对三角洲演化的影响,通过量纲分析对基本方程进行合理简化;其次,根据流速分布的相似性利用相似解解法得到流场分布;最后,通过河床演变通用数学模型得到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冲淤变形速率的理论表达式。(4)设计完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比总结单一因素对系统演进的影响。首先,通过总结实验过程中入湖三角洲演变特点,将各工况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其次,提出水流流态转变周期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几个易得的变量估算流态转变周期,并对水道系统进行分级统计总结其演进规律;再次,通过对比几组实验结果,概括出不同加沙速率和湖水位条件下的入湖三角洲沉积概化模型;最后,通过重复组实验,展现了入湖三角洲形态的随机表达过程,分析了形态随机表达的影响因素。(5)以赣江三角洲为研究背景,设计完成探究入湖三角洲阶段性演变规律的物理实验,记录各阶段实验现象,依据实验数据总结水道演进及水沙冲淤的阶段性特点,将其与赣江三角洲年内演化特点进行对比,二者在相应阶段表现出相似的演变规律。首先,根据赣江三角洲来水来沙和鄱阳湖湖水位年内变化特点设计实验工况;其次,记录总结两周期八阶段内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再次,对比各阶段水道系统的演进特点,总结水道系统在各阶段内的演进规律;总结对比各阶段内堆积体在纵向、横向和垂向上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岸线轮廓发展规律;最后通过分析赣江三角洲年内发展变化特征将其年内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将实验尺度的三角洲与赣江三角洲演变过程对比分析,二者在相同阶段表现出相似的演变规律。

石天[4](2020)在《长江下游典型人工河与干流汇流河段地貌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河是指由人力开凿的用以沟通水系及便利运输的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江下游除天然河流外,人工河也是纵横交错,使之成为全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自上世纪以来,随着长江流域一系列水利及航道整治工程兴建,有关其对长江下游河槽地貌演变影响的研究成果丰富,但鲜有针对其对人工河与干流汇流河段地貌影响的研究报道,而该处的地貌演变对周边航运及近岸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及工程意义。本文选取长江镇扬河段径流主控的京杭运河南、北入江汇流河段和长江入海河口潮流主控的崇明岛南岸堡镇港、四滧港、六滧港、八滧港和奚家港这5个南北向竖引河与北港汇流河段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航行图(1998-2019)和海图(2000-2018)水深数据的基础上,于2018年7月、2019年9月及2020年1月,利用由无人艇及其搭载的多波束测深系统、ADCP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构成的河口海岸智能移动观测系统以及母船搭载的浅地层剖面仪,对典型人工河与干流汇流河段的水陆一体化地形、流速、浅层沉积结构分别进行走航和定点测量,并采集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用于分析含沙量与床沙粒径。重点分析近期长江下游径流与潮流主控的人工河与干流汇流河段地貌演变、人工河口门附近河槽微地貌及浅层沉积特征,并探讨演变影响因素和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98-2019年镇扬河段的冲淤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98-2013年总体淤积,净淤积量5.3×107 m3;2013-2019年总体冲刷,净冲刷量为22.0×107 m3。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南、北汇流河段在1998-2013年均是北岸强烈淤积、南岸部分冲刷,在2013-2019年均是北岸冲刷较强、南岸部分岸段淤积。河槽的冲淤变化致使-5m和-10m等深线相应地摆动,1998-2013年汇流河段北岸大都向河槽推进、南岸大多向岸逼近,2013-2019年除个别岸段外基本均向岸逼近。(2)京杭运河北入江河口东侧和西侧岸段以及南入江河口西侧岸段坡度较大,最大坡度均达60°-70°,存在失稳风险。北入江河口附近床面发育了巨型沙波,平均波长和平均波高分别为133.8 m和3.1 m,最大波长和波高分别为230 m和5m,波陡指向下游,说明径流动力强劲。南入江河口附近岸段发育了水下侵蚀岸坡、近岸冲刷痕、冲刷陡坎以及冲刷坑等侵蚀型微地貌。(3)上游水沙变化、长江口潮区界和潮流界上移、镇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及12.5 m深水航道工程,是影响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汇流河段冲淤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在上游来沙持续减少、镇扬河段三期整治工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汇流河段可能进一步冲刷。此外,ADCP测流结果显示南、北运河入江河口附近均存在近底层回流淘蚀岸坡坡脚,因此需关注运河入江河口附近局部岸段水下岸坡的防护。(4)2000-2018年,北港中上段经历了整体淤积—整体冲刷—冲淤相间、冲刷放缓的演变模式,深槽持续冲刷,河槽断面形态窄深化。2008年以后,河槽的强烈冲刷导致深泓北移,致使崇明岛南岸堡镇港至奚家港人工引河河口附近的六滧沙脊剧烈冲刷束窄,六滧涨潮槽长度缩短、槽内淤浅。引河河口岸坡普遍侵蚀变陡,部分岸段最大坡度达40°,存在一定失稳风险。引河河口附近床面发育了平床、沙波、冲刷痕和水下堆积岸坡等微地貌。(5)青草沙水库及南北港分流口控制工程导致北港中上段落潮优势增强,再加上三峡大坝和上海长江大桥的叠加影响,致使北港中上段从2000-2008年的强烈淤积转为整体冲刷。未来随着大型工程影响的延续,北港中上段的落潮优势可能继续增强,六滧沙脊将持续冲刷,六滧涨潮槽长度将进一步缩减,人工引河河口附近的岸段可能进一步冲刷变陡,部分丁坝坝头局部冲刷可能进一步加剧。(6)两个典型人工河与长江干流汇流河段近期冲淤态势类似,均经历了从总体淤积到总体冲刷的转变,并且深槽冲刷显着、主流逼近人工河入江河口岸段,进而导致近岸河槽冲刷明显、岸坡陡峭。长江干流水沙变化对径流主控的河段冲淤变化影响相对稍大,对潮流主控的河段影响稍小。两个河段涉水工程的修建对河槽冲淤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动力场,导致主流摆动,对近岸地貌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王建军,杨云平,李晓星,王晨阳,徐俊锋[5](2019)在《韩江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段河床演变及治理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韩江中游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河段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02—2017年实测地形数据,在河道演变分析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手段,核查了航道水深情况,为航道尺度提升提供支撑。研究表明:①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段河床由淤积逐渐转为冲刷,深泓平均下切深度为1.15 m,2015—2017年与2008—2015年比较,冲刷强度略有减小;②利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考虑枢纽运行、桥梁净空、河道冲刷等要素,确定了高陂枢纽下游近坝段的最低、最高通航水位分别为25.84、39.23 m,东山枢纽上游最底、最高通船水位分别为25.65、26.61 m;③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段最低通航水位下水深不足2.5 m区段集中在高陂坝下至高陂大桥,水深集中在1.5~2.0 m,高陂大桥至东山枢纽段水深条件较好,最低通航水位下水深基本在3.0 m以上;④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段航道整治工程类型为疏浚、拆修及新建丁坝,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工程实施后航道水深满足2.5 m要求。

陆永军,季荣耀,王志力,顾继一,贾良文,莫思平[6](2019)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文中认为珠江三角洲近30年的大规模无序采挖沙改变了网河区水多沙少、河势稳定的演变趋势,促使河床由缓慢淤积转变为大幅下切,低水位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人为作用已涵盖并远超同期河流自然演变的程度,对取水供水、生态保护、航运保障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总结河口三角洲地区水位变化研究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为例,按低水位变化划分为常年潮流段、季节性潮流段和常年径流段。其中,常年潮流段基本不受采砂影响;季节性潮流段依据径流、潮流比例,越靠近枯水潮流界,低水位变化越大;常年径流段还存在溯源冲刷引起的低水位下降。结合水沙变异过程,试图探讨水动力对河床急剧演变的响应机制,以期为通航低水位设计提供依据。

罗子波,李少科[7](2019)在《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与创新》文中指出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是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防洪、供水两大体系中的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主要介绍枢纽建筑物布置、施工导流以及工程设计特点与创新。

邱彩琳[8](2019)在《韩江三角洲地域景观研究及实践 ——以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韩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单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三角洲地域景观。该区域自古以来面临着严重的洪涝灾害,在人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水利、农业、聚落系统,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景观风貌。本文选取韩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潮汕平原的历史开发与海岸线变迁为背景,梳理区域历史。后选取潮汕平原上最具代表性的韩江三角洲进行深入研究。在自然基底层将地貌划分为三个地理单元,并总结相应的特征。其次在水利系统层以区域水系统的自然变迁为基础,对每个地理单元不同地貌下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类型归纳总结。同时研究不同区域水利系统的运作方式,探究人水互动的过程。人类在对水的利用上很大程度影响了土地利用与划分方式,会形成对应的特色农业。因此在农业系统层按照地貌与水利设施再次进行类型划分与特色总结。聚落是最高级的系统,综合了自然基底、水利设施、农业系统,将具有更为复杂的特征。因此选取典型聚落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地域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韩江三角洲顶级聚落——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潮州府城研究其城市空间结构,从区域与城市两个尺度,从宏观到微观逐渐剖析山水格局、城市河网水系、营城特色、城市园林、港区建设等方面。最后,基于上述研究,以潮州城市跨江发展,韩东新城规划为背景,进行韩东新城蓝绿网络规划并选取重点区域北溪滨水公园进行详细设计。城镇化建设逐渐破坏了延续千年的山水体系,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背景下,潮州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在新城蓝绿网络规划中将希望将山水连通,重构格局。在保护区域独特的农田鱼塘、传统聚落、自然山水肌理的基础上实现现在城市绿色慢行系统、蓝色生态雨洪调蓄网络的构建。进而选取重点地块北溪滨河公园进行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实现塑造活力水岸,营造生态走廊,提高城市韧性,延续古城风貌的目标。将堤围建设与生态、活动、风景三者结合,在抵御洪水的同时激发场地活力,提升绿地质量,并探寻保护地域景观特征、延续城市文脉的有效途径。

杨云平,王建军,李晓星,徐俊锋,王义安[9](2019)在《韩江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河道冲淤规律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韩江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17年实测地形资料,分析了河道冲淤量及强度、断面及深泓变化,基于河段区间泥沙输移平衡关系,结合河道采砂情况,确定了引起河道冲淤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韩江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深泓整体为下切趋势,2002~2017年期间三河坝-高陂枢纽、高陂枢纽-东山枢纽及东山枢纽-潮州供水枢纽河段平均下切分别为1.92 m、1.15 m和5.38 m;②2002~2008年期间韩江三河坝-东山枢纽河段略有淤积,2008~2017年期间为冲刷趋势,其中三河坝-高陂枢纽河段冲刷强度减小,高陂枢纽-东山枢纽河段冲刷强度增加;③2002~2017年期间东山枢纽-潮州供水枢纽河段的河道均为冲刷趋势,且冲刷强度先减小后增大;④基于河段区间泥沙输移平衡理论,结合河道采砂量,研究认为河道采砂是引起三河坝-归湖河段河床冲刷下切的主控因素。

倪培桐,王扬,陈卓英[10](2018)在《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糙率分析》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水文情势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为研究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网河道特性,基于河床演变、主要水文站H-Q曲线、比降与糙率的比值系数等分析结果,建立一维河网数学模型,推求基于1997年实测地形的河道综合糙率系数。结果表明:河床下切致使主要控制水文站博罗站H-Q曲线呈不断下降,利用历史K值推求的博罗站H-Q曲线高水部分相对合理。东江三角洲河道糙率在三角洲顶部较大,三角洲下部河道糙率较小,河段糙率在0.02~0.03之间,糙率取值与1989年水面线基本一致。本次水面线选取的石龙汊口附近糙率较大,这与该处河道床面坡降较大有关。

二、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对东江三角洲洪季连通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江干流及三角洲地形变化
2 研究方法
    2.1 河网区一维水动力模型
    2.2 数值试验方案
    2.3 径潮动力描述指标
    2.4 连通性描述指标
        (1) 结构连通性。
        (2) 输运连通性。
3 结果及讨论
    3.1 径潮动力特性变化分析
    3.2 结构连通性对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的响应分析
    3.3 输运连通性对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的响应分析
4 结 论
    (1) 结构连通性未受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的影响。
    (2) 洪季输运连通性受河道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的影响。

(2)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分流河道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过程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近现代人类活动在三角洲演变中的作用
        1.2.2 潮控河口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研究进展
        1.2.3 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动力和沉积地貌研究进展
        1.2.4 有机碳氮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1.2.5 磁化率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湄公河三角洲地理与地貌概况
    2.2 水文泥沙概况
    2.3 植被分布
    2.4 湄公河流域及三角洲主要人类活动
        2.4.1 筑坝
        2.4.2 采砂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分析方法
        3.2.1 粒度分析
        3.2.2 磁化率分析
        3.2.3 有机碳氮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分析
        3.2.4 独立样本T检验
第四章 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有机元素地球化学的空间和季节变化
    4.1 粒度参数
        4.1.1 洪枯季各汊道粒度参数空间分布
        4.1.2 Mekong-Co Chien-Cung Hau汊道粒度参数季节变化特征
    4.2 磁化率及磁性矿物含量
        4.2.1 洪枯季各汊道磁化率及磁性矿物含量空间分布
        4.2.2 Mekong-Co Chien-Cung Hau汊道磁化率及磁性矿物含量季节变化.
    4.3 有机碳氮及稳定碳同位素
        4.3.1 洪枯季各汊道有机碳氮及稳定碳同位素空间分布
        4.3.2 MeKong-Co Chien-Cung Hau汊道有机碳氮及稳定碳同位素季节变化特征
第五章 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表层沉积物来源及对动力沉积过程与人新世三角洲演变的指示意义
    5.1 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对泥沙输移的指示
    5.2 沉积物来源的空间及季节变化
    5.3 Mekong-Co Chien-Cung Hau汊道动力沉积过程的季节变化
    5.4 Bassac-Dinh An汊道枯季沉积物来源对动力沉积过程的指示意义
    5.5 人类活动对湄公河三角洲泥沙输移及近期演变的影响
        5.5.1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淤积加剧的原因分析
        5.5.2 源汇过程变化导致三角洲可能面临的风险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形态判别方法研究进展
        1.2.2 河控三角洲水道系统形态分类方法
        1.2.3 入湖三角洲形成过程理论求解
        1.2.4 入湖三角洲物理实验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基于阻力参数与活动指标的河流形态判别法
    2.1 河流阻力及河流活动指标
        2.1.1 河床和河岸壁面阻力计算
        2.1.2 河床和河岸活动指标
    2.2 植被因素影响及量化方法
        2.2.1 植被作用的处理方法
        2.2.2 遥感方法确定植被覆盖率
    2.3 基于阻力参数和活动指标的河型分类方法
        2.3.1 河型分类方法
        2.3.2 砾质和砂质河流分类判别
    2.4 河型分类阈值验证
        2.4.1 Leopold和Wolman数据验证(砾质河流数据)
        2.4.2 Delft Hydraulics等数据验证(砂质河流数据)
    2.5 小结
第3章 河控三角洲水道系统形态分类
    3.1 浑水极限切应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
    3.2 浑水极限切应力影响因素相关程度判定
    3.3 三角洲平原水道活动指标计算
    3.4 三角洲平原水道分形维度
    3.5 三角洲平原水道分类判别
    3.6 三角洲水道分类阈值验证
    3.7 小结
第4章 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动力演进理论模式及理论模式验证
    4.1 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平面射流理论模型
    4.2 模型相似解解法
    4.3 床面冲淤变形计算
    4.4 模型验证
    4.5 对比研究
    4.6 理论解影响因素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不同因素对入湖三角洲形成演变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现象
    5.4 水道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及水流流态转变周期分析
        5.4.1 水道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分析
        5.4.2 水流流态的周期性转变及周期预测
    5.5 三角洲沉积过程和形态分析
        5.5.1 三角洲前缘特性分析
        5.5.2 三角洲岸线弯曲度分析
        5.5.3 三角洲沉积形态分析
    5.6 对照组和重复组对比实验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入湖三角洲阶段性演变过程实验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装置及方法
    6.3 实验现象
    6.4 水道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分析
    6.5 三角洲沉积过程分析
        6.5.1 纵向生长
        6.5.2 横向生长
        6.5.3 垂向生长
        6.5.4 岸线弯曲度
    6.6 赣江三角洲年内发展变化特征
    6.7 实验三角洲与赣江三角洲演变过程对比分析
    6.8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表
致谢

(4)长江下游典型人工河与干流汇流河段地貌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槽地貌演变研究
        1.2.2 水下微地貌研究
        1.2.3 人工河与江河汇流河段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长江流域概况
    2.2 径流和泥沙特征
    2.3 潮汐特征
    2.4 典型人工河概况
        2.4.1 京杭运河
        2.4.2 崇明岛人工引河
    2.5 重点研究区域
        2.5.1 镇扬河段
        2.5.2 长江河口北港中上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3.1 历史水下地形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
    3.2 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处理分析
    3.3 流速测量与数据处理
    3.4 水样采集与处理分析
    3.5 水陆一体化地形地貌测量与数据处理
    3.6 浅层沉积特征观测与数据处理
    3.7 河槽床面剪应力与临界河床剪应力计算方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汇流河段地貌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平面形态变化
        4.1.1 北汇流河段
        4.1.2 南汇流河段
    4.2 河槽断面形态变化
    4.3 河槽冲淤变化
    4.4 河槽表层沉积物特征
    4.5 微地貌及浅层沉积特征
        4.5.1 微地貌特征
        4.5.2 浅层沉积特征
    4.6 地貌演变影响因素
        4.6.1 水沙条件变化
        4.6.2 河道整治工程修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崇明岛引河与长江口北港汇流段地貌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平面形态变化
    5.2 河槽断面形态变化
    5.3 河槽冲淤变化
    5.4 微地貌及浅层沉积特征
        5.4.1 微地貌特征
        5.4.2 浅层沉积特征
    5.5 地貌演变影响因素
        5.5.1 三峡大坝的修建
        5.5.2 青草沙水库、南北港分流口控制工程及上海长江大桥建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汇流河段地貌演变对比及趋势分析
    6.1 地貌演变对比分析
    6.2 地貌演变趋势分析
        6.2.1 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汇流河段
        6.2.2 崇明岛南岸引河与长江口北港汇流河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韩江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段河床演变及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河道及航道概况
    1.1 河道概况
    1.2 航道及枢纽运行状态
2 河道演变分析
    2.1 河道冲淤变化
    2.2 深泓变化
    2.3 断面变化
3 航道条件分析
    3.1 最低、最高通航水位计算
    3.2 航道水深分析
4 航道整治工程及效果分析
    4.1 整治工程方案介绍
    4.2 计算条件
    4.3 整治工程对流态的影响
    4.4 整治工程对航道水深影响分析
5 结论

(6)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变异过程
    1.1 同流量下水位变化
    1.2 河床演变对人工采砂的响应
    1.3 潮汐动力变化
2 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
3 结论与建议

(7)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2 工程设计
    2.1 地形地质条件
    2.2 枢纽布置
    2.3 泄水闸
    2.4 电站厂房
    2.5 船闸
    2.6 鱼道
    2.7 两岸连接建筑物
    2.8 基础处理
    2.9 施工导流
3 设计特点与创新
    3.1 优化选址,创新枢纽运行调度模式
    3.2 优化结构布置,创新全贯通弧门检修通道
    3.3 创新施工导流方案,减少施工期临时淹没
    3.4 开展急弯束窄河道枢纽区流态及通航条件研究
    3.5 开展外掺MgO厚层碾压混凝土快速筑坝技术研究与应用
    3.6 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7 创新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保障移民生活长期稳定
    3.8 创新机制,建立水库蓄洪运用避洪设施及补偿基金
4 结语

(8)韩江三角洲地域景观研究及实践 ——以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地域景观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韩江三角洲区域背景概述——潮汕平原山水形势与历史开发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海岸线变迁与区域开发历程
        2.2.1 海浸时期岸线与人类活动
        2.2.2 秦代岸线与始建揭阳县
        2.2.3 唐代岸线与潮州城
        2.2.4 宋代岸线与城镇区域开拓
        2.2.5 明清岸线与海上贸易
        2.2.6 现代岸线与围海造田
3 韩江三角洲区域景观研究
    3.1 韩江三角洲的自然基底
    3.2 韩江三角洲水环境变迁与区域开发
        3.2.1 汉代时期
        3.2.2 唐代时期
        3.2.3 宋代时期
        3.2.4 清代时期
        3.2.5 近现代时期
    3.3 水利系统
        3.3.1 韩江三角洲水利系统建设概述
        3.3.2 顶部扇形堆积平原水利系统
        3.3.3 中部低地平原水利系统
        3.3.4 海岸沙陇泻湖平原水利系统
    3.4 农业系统
        3.4.1 农田建设与作物种植
        3.4.2 农田类型
    3.5 聚落系统
        3.5.1 聚落选址与农田水系的关系
        3.5.2 聚落的发展与演进特征
        3.5.3 聚落类型划分依据及典型聚落样本选取
        3.5.4 顶部扇形堆积平原区聚落特征
        3.5.5 中部低地平原区聚落特征
        3.5.6 海岸沙陇泄湖平原区聚落特征
        3.5.7 聚落空间布局
4 韩江三角洲典型聚落分析——区域山水形势影响下的潮州府城空间结构研究
    4.1 区域山水形势影响下的城市选址
        4.1.1 山水形势
        4.1.2 城市选址
    4.2 区域水系影响下的城市水网格局
        4.2.1 城内河网水系的运行
        4.2.2 河网水系与港口
    4.3 区域山水形势与风水理念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特征
        4.3.1 城市形态演变
        4.3.2 城市轴线塑造
        4.3.3 城市水口营建
        4.3.4 城市功能安排
    4.4 潮州传统城市山水景观营建
        4.4.1 城内游赏空间
        4.4.2 城外山水园林
    4.5 潮州近海区域港口型城镇的发展—汕头城市空间研究
        4.5.1 澄海县沙汕头的崛起
        4.5.2 开埠后的城市格局发展
        4.5.3 近代汕头城市规划建设
5 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
    5.1 案例分析
        5.1.1 米尔河滨河绿道
        5.1.2 多伦多库克镇公园
        5.1.3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
        5.1.4 宁波生态走廊
        5.1.5 休斯顿河湾绿道系统规划
        5.1.6 明尼阿波利斯环城滨河绿道
        5.1.7 韩国首尔清溪川河道改造
    5.2 选题意义及项目概况
    5.3 潮州韩东新区现状综合分析
        5.3.1 区位分析与区域山水格局
        5.3.2 规划范围现状分析
        5.3.3 上位规划解读
    5.4 规划原则及目标
        5.4.1 规划原则
        5.4.2 规划目标
        5.4.3 总体规划策略
    5.5 韩东新区蓝绿网络总体规划方案
        5.5.1 规划结构
        5.5.3 规划分区
    5.6 规划策略
        5.6.1 区域宏观策略
        5.6.2 片区中观策略
    5.7 北溪滨河公园现状分析
    5.8 北溪滨河公园设计概念
    5.9 分区设计
        5.9.1 古塔文化区
        5.9.2 滨水休闲区
        5.9.3 活力游憩区
    5.10 专项设计
        5.10.1 交通专项
        5.10.2 竖向设计
        5.10.3 水系统及驳岸设计
        5.10.4 绿地与生态设计
        5.10.5 活动设计
        5.10.6 技术经济指标
6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毕业设计图纸

(9)韩江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河道冲淤规律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及资料
    1.1 研究区域
    1.2 资料
2 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深泓及断面变化
    2.1 河道断面变化
    2.2 深泓变化
3 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河道冲淤变化及成因
    3.1 三河坝-高陂枢纽河段冲淤分析
    3.2 高陂枢纽-东山枢纽河段冲淤分析
    3.3 东山枢纽-潮州供水枢纽河段冲淤分析
    3.4 冲淤成因分析
4 结 论

(10)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糙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及方法
    1.1 区域概况
    1.2 数据
    1.3 数学模型建立
    1.4 比降与糙率的比值法
2 结果与讨论
    2.1“95.8”洪水模型率定
    2.2 控制站H-Q分析
    2.3 河道糙率计算
    2.4 讨论
3 结论

四、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形和径潮条件变化对东江三角洲洪季连通性影响[J]. 余明辉,王睿璞,陈小齐,刘长杰,刘画眉. 水科学进展, 2021(05)
  • [2]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分流河道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过程的指示[D]. 蒋亚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规律研究[D]. 辛玮琰. 天津大学, 2020(01)
  • [4]长江下游典型人工河与干流汇流河段地貌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D]. 石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5]韩江高陂枢纽至东山枢纽段河床演变及治理效果研究[J]. 王建军,杨云平,李晓星,王晨阳,徐俊锋. 人民珠江, 2019(09)
  • [6]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J]. 陆永军,季荣耀,王志力,顾继一,贾良文,莫思平. 水科学进展, 2019(06)
  • [7]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与创新[J]. 罗子波,李少科.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07)
  • [8]韩江三角洲地域景观研究及实践 ——以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为例[D]. 邱彩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韩江三河坝-潮州供水枢纽段河道冲淤规律及成因分析[J]. 杨云平,王建军,李晓星,徐俊锋,王义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0]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糙率分析[J]. 倪培桐,王扬,陈卓英.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6)

标签:;  ;  ;  ;  

汉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