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建材精品系列精选

马尾松建材精品系列精选

一、马尾松建筑材优良家系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邢晓文,罗建中,卢万鸿,王楚彪,林彦,黄安瀛,陈升[1](2021)在《杂种优势及其在重要林木树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植物的产量、抗性等,是农林业中经常使用的有效途径。杂种优势现象已被广泛使用,但其产生机理仍未被完全解释清楚。本文对杂种优势的产生机理、预测方法、在重要林木树种中的利用情况等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袁承志[2](2021)在《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文中研究说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具有速生、丰产、抗逆、用途广泛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人工造林树种。探讨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是筛选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表现优良的马尾松种源的理论依据;研究多个地点马尾松控制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究其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筛选稳定、高产基因型,旨在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提供种质材料,推进其育种进程;综合评价马尾松杂种(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黄山松、马尾松×马尾松)子代的生长性状表现,旨在培育马尾松种间杂交新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尾松力学性质种源变异对33年生马尾松种源力学性质的研究结果发现,马尾松不同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差异极显着,各项力学性质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为5.40%~21.0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相关性不显着,但与种源的气温和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表明马尾木材力学性质差异主要受种源水热资源影响。由相关系数可知,种源气温对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大于降水。种源气温越低,其木材硬度和抗弯强度越高。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其胸径、材积呈显着负相关,但与高径比呈显着正相关,木材力学性质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隶属值排名前3位的种源分别是湖南安化、四川南江和贵州黎平。结合生长性状表现,综合排名前3位的马尾松种源分别是浙江庆元、湖南安化和贵州黎平。(2)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3个地点马尾松全同胞子代试验林生长性状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家系间、地点间、家系和地点互作作用均极显着。马尾松家系遗传力为0.59~0.84,单株遗传力为0.16~0.38,说明控制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受中等以上的遗传控制。3个试验点间马尾松家系生长性状的B型相关系数均小于0.8,说明马尾松家系生长性状与立地间存在显着互作效应。基于胸径和树高性状,筛选出12个优良家系和49个优良单株。GGE双标图分析的结果表明,太子山(TZS)和峡江(XJ)试验点为一组(6号家系材积最大),邵武(SW)试验点为一组(4号家系材积最大)。3个家系试验林中,6、15和3号家系材积较高且稳定,4号家系材积较高但不稳定。(3)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10年生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杂交松中,PML×PML(马尾松×马尾松)的平均生长量最高,PML×PTH(马尾松×黄山松)的通直度和冠幅最好,PML×PTL(马尾松×火炬松)的轮枝数最多;10年生马尾松单交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在家系间呈极显着差异,冠幅和轮枝数与生长性状呈显着正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选择马尾松杂种家系间差异显着的生长及形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共选出10个优良杂交组合。本研究筛选出的马尾松优良种源、家系和杂交组合,可作为特异种质林业生产提供良种材料。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为进一步开展马尾松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张恒[3](2021)在《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其生长迅速、材质优良,且抗逆性强,是重要的纸浆材和建筑用材。本研究以龙江县错海林场、加格达奇、带岭凉水和尚志帽儿山等4个代表性试点的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为对象,对其生长性状、木材性状和碳储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对4个地点的10个长白落叶松种源的胸径和保存率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原因,不同地点胸径和保存率的环境方差分量分别为97.45%和96.72%(P<0.01)。不同地点不同种源胸径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4.65~28.51 cm,保存率的变化范围为20.61%~93.33%。不同地点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470~17.786和2.942~3.830,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492~0.63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径、保存率和材积之间彼此正相关,且三者均与试验点经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保存率和材积均与试验点纬度(等效纬度)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林木生长受到试验点海拔和年均温度的影响不显着。通过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模型)分析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胸径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显示的环境因素产生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4.47%,同时,IPCA1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占种源与环境交互作用的70.71%。大海林、白刀山、白河和天桥岭种源被选为稳产和高产种源,同时确定了每个地点的最佳适生种源。(2)对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种源的木芯年轮宽度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胸径地点与种源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地点内不同种源之间差异也达极显着水平。不同林龄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568~0.883,均属于高遗传力。不同林龄胸径早-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点胸径生长早晚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可以进行早期选择。不同地点胸径连年生长量变化趋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凉水和帽儿山两地受到疏伐的影响较大。不同地点胸径生长与气候相关性显示,温度和降水对长白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错海地点林木径向生长与当年8月温度显着正相关,而与上一年5月和1 1月温度及12月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加格达奇地点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温度显着负相关,而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与上一年1月降水量显着负相关;凉水地点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7月温度的影响(正相关),而帽儿山地点则主要受到上一年降水量的影响(负相关)。(3)对不同地点不同种源木材性状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在地点和种源之间均达显着差异水平,地点内种源之间均达显着差异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053%~27.365%和1.559%~21.113%,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332~0.996,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不同木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木材密度与纤维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纤维素含量之间显着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半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显着正相关,与木质素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纤维宽与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半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半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均与木质素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木质素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同时,本研究分析了木材性状与试验点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材性状表现为试验点纬度及海拔方向上的变异,同时受到年均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在每个地点筛选出2个木材性状优良的种源,作为特定地点推广种植的首选材料。(4)对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含碳量、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长白落叶松含碳量在不同地点和种源之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在地点内不同种源之间差异表现为极显着水平。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6.7~463.4 g/kg,78.079~631.352 kg和34.8~286.9 kg。含碳量的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855~0.944,属于高遗传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碳量与试验点经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显着正相关,而与试验点年均温度显着负相关;生长性状与种源含碳率之间达显着正相关水平。最后,每个地点筛选出2个优良的高固碳种源,作为特定地点重点推广种植的首选材料。

贾茜[4](2020)在《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平泉黄土梁子镇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适生区,该地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培育目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部分林区每年未能及时更新密度调控措施,导致生产力低下。因此,本文以构建油松建筑材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体系为重点,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具体以河北平泉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三种立地、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分开展全生命周期密度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剖析不同立地、不同密度梯度下油松人工林全生命周期的干形指标、树干生产力和生物量分配状况,揭示适宜油松人工林培育的最佳立地及密度效应;开展合理密度研究,制定各径级林木的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表;制定适用于华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密度管理图,且针对最适宜培育油松建筑材的立地,结合建筑材材种出材量,确定最佳主伐年龄。旨在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林场等相关部门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精细化参考。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制定出河北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提出主要立地类型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填补现阶段研究的空白。主要结论如下:(1)阴坡厚土和阴坡中土相较于阳坡中土,林分整体分杈率低、活冠高长、高径比大,干形较好,且以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干形最佳。(2)同一林龄下阳坡中土油松林的理论密度最大,阴坡中土次之,阴坡厚土最小。对于同一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大小均呈现出阳坡中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小于径阶18cm时,随着径阶增大,阴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油松林分的合理经营密度均逐渐减小,径阶18~22cm时,三种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基本一致,为500株·hm-2左右。(3)阳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3000~3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10a生开始间伐,间伐强度为12%,15a和25a以强度20%、25%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为5a和10a,在成熟龄期保留株数密度1650株·hm-2让林木自然生长,保持较好干形,且生物量多向树干转移,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为0.0697m3,公顷蓄积115m3,用于培育油松小径级建筑材,材种规格为8~16cm。(4)阴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700~30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9a、19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10a,在成熟龄期保留1500株·hm-2林分以获得较好干形,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0.0920m3,公顷蓄积138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2200~2500株·hm-2,9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7a和27a分别以25%和30%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8a和10a,保留密度为10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平均单株材积0.1450m3,公顷蓄积145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5)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000~2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7a、15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8a,最佳主伐年龄为47a,保留株数密度为12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1375m3,公顷蓄积165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1000~1200株·hm-2,7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3a和23a分别以20%和25%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6a和10a,保留密度为530株·hm-2以获得较好干形,此时树干生物量占比最佳,最佳主伐年龄为53~55a,伐期树高13~15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2245m3,公顷蓄积119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

张晓文[5](2020)在《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是实现科学造林以及森林经营的关键。我国木材资源匮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当下迫切需要发展建筑材林培育技术。油松是河北省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对其进行建筑材林的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能为建筑材的培育提供指导和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布设了92块标准地,并结合191508块河北省油松二类清查样地数据,开展了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北省油松人工林总面积达503922hm2,总蓄积23488855m3,其中承德市油松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均为最多,分别达到264366 hm2和14833714m3,分别占总量的52.5%和58.3%。通过对各龄组分析发现,河北省油松人工林主要为近熟林,面积占比35.2%,其次为中龄林,面积占比32.3%,幼龄林占比较少为13.1%。基于Arc GIS软件,绘制出河北油省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图以及龄组分布图,使油松分布和龄组分布更能直观的呈现。(2)采用数量化理论I从7种立地因子(海拔、坡向、坡度、土厚、土壤类型、腐殖质厚度、枯落物厚度)中筛选主导因子,确定了河北油松人工林的主导因子为坡向和土层厚度,据此将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阳坡薄土、阳坡中土、阳坡厚土、阴坡薄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6种类型。基于Arc GIS软件,绘制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河北地区油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在阴坡薄土上,面积达216182hm2,占总面积的42.9%,其次是阳坡薄土,占比27.42%,阴坡中土和阳坡中土分别占比17.81%和10.55%,阳坡厚土和阴坡厚土占比较少。(3)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了立地指数表,经卡方检验后证明合格,利用Arc GIS软件绘制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分布图。立地指数为7的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22.4%,立地指数为8的占20.6%,立地指数4的仅占4.8%。说明河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整体较好,适合培育建筑材。(4)选取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油松木材,对其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分析发现:立地质量优等和中等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均达到中等或以上水平,满足建筑用材要求。立地质量差的林地不适合培育建筑材。并据此绘制河北油松建筑材林适宜培育区图。(5)根据河北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图、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分布图、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适宜区图可知,河北地区油松资源总量丰富,总体立地质量中等偏上,适合培育油松建筑材林,河北承德市是培育油松建筑材林的最佳地点,其次是秦皇岛市、保定市、唐山市

陈旋[6](2020)在《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资源的大量需求和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密度调控促进林木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措施。马尾松是中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和主要用材树种,其优良家系林分生长特性优、综合效益好、应用范围广。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营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4种造林密度(2500株/hm2、3300株/hm2、4500株/hm2和6000株/hm2)连续13a跟踪调查的生长数据为基础,同时采集凋落物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研究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直径分布、干形特征、自然稀疏、经济效益、森林成熟、地力养分及水源涵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模式,旨在为其定向培育技术和可持续经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不显着,其与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具有优良的速生特性和高产特性。各函数及生长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和描述生长因子与林龄的依赖关系。其中幂函数对树高生长的拟合精度最高;指数函数、幂函数和二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胸径生长;Logistic生长方程、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单株材积的拟合适用性较强;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对林分蓄积量演变特征的拟合优度稍高。(2)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高径比、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随造林密度减小和林龄增加而降低;合理密植能一定程度降低树干的尖削度。马尾松树干形状为孔兹干曲线式中的抛物线体。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干形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状况契合度较高。(3)连年自然稀疏强度和连年枯损量测定结果表明:较高强度的自然稀疏主要集中在林分郁闭后的3-5年。总自然稀疏强度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高的林分自然稀疏时间较早、强度较大。Reineke’s和Yoda’s自然稀疏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最大密度线斜率随造林密度增大分别逐渐偏离-2和逐渐趋近-3/2;2个模型均较好地反映了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在中龄期随造林密度增大自然稀疏加重的情况。(4)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拟合效果为:Gamma分布=Beta分布﹥Lognormal分布﹥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曲线为双峰或平顶峰;直径分布的变异系数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随林龄增大而减小,低密度林分则逐渐增加且在17a后大于高密度林分。造林密度越小,林分直径分化程度越低,直径分布越集中,直径结构的数量分布率所在径阶越高,大、中径级林木数量越多。(5)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总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木材产值和净现值均表现为:4500株/hm2﹥6000株/hm2﹥2500株/hm2﹥3300株/hm2,其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2a、11a、13a、12a。小径材的工艺成熟龄在14-17a之间,且随造林密度增大而推迟;贴现率为6%-12%时,2500株/hm2和3300株/hm2林分净现值经济成熟龄在12-16a之间,4500株/hm2和6000株/hm2林分在12-19a之间,净现值经济成熟龄随贴现率增大而提前。综上认为,造林密度低的林分经济收获期为16a,造林密度高的林分为14a。(6)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凋落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较强。造林密度对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理化指标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一致,但各指标的总量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表明:3300株/hm2林分的凋落物理化特性评价最高;6000株/hm2林分的林地生产力维续较好;4500株/hm2林分的生长特性评价较高。4500株/hm2林分稳定性强、可持续水平最高、林分结构平衡、土壤孔隙性状优良、具有较强缓解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适宜长周期的培育经营。(7)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的林分投入成本高、木材产量低,3300株/hm2林分材种结构不佳,这在生产上不宜采用。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和小径材宜采用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2972株/hm2和1912株/hm2,采伐年龄分别为14a和17a;培育中、大径材均可采用2500株/hm2或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982株/hm2和1297株/hm2,中、大径材的轮伐期分别为24a和30a。

王云鹏,张蕊,周志春,华斌,黄少华,马丽珍,范辉华[7](2020)在《10年生木荷生长和材性性状家系变异及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0年生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生长和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选择生长兼材性优良的家系,为木荷高世代育种和改良提供材料。【方法】以2008年在福建建瓯营建的113个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为材料,探讨树高、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规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算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生长和材性兼优的家系。【结果】10年生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的树高、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在家系间呈极显着差异。木材基本密度受遗传效应影响较大,而树高和胸径除受遗传控制,还受遗传和环境互作的影响。树高和胸径在产地间差异极显着,而木材基本密度差异不显着。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胸径(1213%和774%)、树高(828%和358%)、木材基本密度(282%和192%),说明胸径在家系间变异较大,木材基本密度变异较小。遗传力估算结果显示,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木材基本密度(048和042)、胸径(044和035)、树高(032和026),它们受中度偏强的遗传控制;表型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树高与胸径间呈极显着正相关,而树高和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间无相关性,因此,生长性状与木材基本密度可独立选择。以分别大于家系胸径均值的10%和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为选择标准,选择出13个生长兼材性优良的家系,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699%和118%,平均现实增益分别为1608%和242%。【结论】供试木荷生长性状除遗传控制,还受遗传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木材基本密度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胸径具有较强的变异性;木材基本密度受遗传控制较强。生长性状和木材基本密度可独立选择。本次从113个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中选择出了13个生长兼材性优良的家系。

黄彩枝[8](2019)在《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分别是广西重要的乡土树种或珍贵树种,都具有适应性较广、生长速度快、木材材质优良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混交比例模式[马尾松、红锥分别按照9∶1(A)、8∶2(B)、7∶3(C)、6∶4(D)、马尾松纯林(E)和红锥纯林(F),采用标准地定位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对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进行连续8年的定位监测,同时测定8年生各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探讨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林木生长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混交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各混交模式中马尾松和红锥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随之增大,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效果差异逐渐明显。8年生4种模式混交林(A、B、C、D)生长效果均好于纯林,其中以A模式马尾松生长效果最好,混交林中马尾松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E)提高5.80%、8.33%和23.31%;B模式红锥生长效果最好,混交林混红锥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量分别比红锥纯林(F模式)提高8.57%、18.18%和49.16%。(2)造林8年后,不同混交比例对林木平均木单株生物量存在差异,其中以A模式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达到56.26 kg/株,比马尾松纯林(E模式)(48.54 kg/株)提高15.90%;B模式红锥单株生物量最大,到达44.79kg/株,比红锥纯林(F模式)(35.76kg/株)提高25.25%。(3)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存在差异,其中以A模式最大,为83.18 t/hm2,其次是B、C、E和D模式,分别为80.91、79.91、77.67和74.57 t/hm2,最小是F模式,为56.86 t/hm2。(4)8年生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乔木层净生产力存在差异,其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A(10.40 t/(hm2·a))、B(10.11 t/(hm2·a))、C(9.99 t/(hm2·a))、E(9.71 t/(hm2·a))、D(9.32 t/(hm2·a))、F(7.11 t/(hm2·a))。各混交模式马尾松-红锥各器官净生产力大小均为干材>树枝>树根>树皮>树叶。综上所述,马尾松和红锥混交促进两个树种的生长发育,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林分生物生产力水平。

孟祥江,何邦亮,马正锐,侯元兆,李玉敏[9](2018)在《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用材树种,在满足国内木材需求和维持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对森林的利用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马尾松林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其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马尾松林经营模式。近自然育林以培育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功能多样的森林群落为目标,是满足人们对森林多种需求的有效途径。文中综述了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理念在马尾松林经营中的探索应用,并提出马尾松林未来经营方向。

谭健晖,冯源恒,黄永利,杨章旗[10](2017)在《26年生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及家系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马尾松全轮伐期半同胞家系的遗传变异并进行选择评价,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6年生马尾松初级种子园169个半同胞家系子代测定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分析了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性状的方差分析、遗传力分析和家系选择。【结果】家系间树高、胸径、材积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马尾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的半同胞家系间存在丰富的变异,改良潜力较大;分别有2.96%和5.33%的家系材积生长量低于古蓬种源和武鸣种源,表明建园优树无性系具有较好的基因型;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55、0.466和0.423,属中等至高等遗传力;3个性状的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219、0.128和0.111,属低等遗传力;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均表现为树高>胸径>材积,即树高具有较强遗传力。【结论】以家系材积均值和材积变异系数作为选择指标进行马尾松优良家系选择,其中37、98、107、113和137号5个家系入选,可作为优良家系进行推广应用。

二、马尾松建筑材优良家系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建筑材优良家系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杂种优势及其在重要林木树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1.1 经典数量遗传学假说
        1.1.1 显性假说
        1.1.2 超显性假说
        1.1.3 上位性假说
    1.2 遗传机理的其他假说
2 林木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
3 重要林木树种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3.1 松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3.1.1 家系
        3.1.2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2 杉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3.2.1 杂交组合
        3.2.2 无性系与家系
    3.3 杨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3.3.1 树种
    3.4 桉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3.4.1 生长性状
        3.4.2 抗性
4 总结及展望

(2)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
    1.2 林木育种亲本选择
    1.3 林木遗传测定
        1.3.1 遗传力
        1.3.2 育种值
    1.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5 马尾松育种
        1.5.1 材性改良
        1.5.2 生长性状改良
        1.5.3 松属杂交育种
    1.6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马尾松力学性质种源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
        2.2.2 木材力学性质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
        2.2.3 木材力学性质与生长性状相关性
        2.2.4 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3 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系生长性状变异
        3.2.2 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3.2.3 家系地点间的遗传相关
        3.2.4 优良家系和单株的筛选
        3.2.5 GGE双标图分析
        3.2.6 稳定性、适应性和生产力分析
    3.3 讨论
4 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交松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
        4.2.2 杂交松家系性状变异分析
        4.2.3 杂交松家系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A 马尾松全同胞家系亲本遗传背景
致谢

(3)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3 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选育进展
    1.4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5 落叶松的碳汇研究进展
    1.6 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长白落叶松种源生长性状稳定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各性状变异分析
        2.2.2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2.2.3 AMMI模型分析不同种源生长稳定性
        2.2.4 不同种源适应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长白落叶松种源径向生长过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长白落叶松胸径方差分析
        3.2.2 不同年龄段长白落叶松胸径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3.2.3 不同年龄段长白落叶松胸径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变化规律
        3.2.5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胸径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长白落叶松种源木材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各性状方差分析及遗传变异参数
        4.2.2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均值分析
        4.2.3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4.2.5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多性状综合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长白落叶松种源碳储量遗传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含碳量方差分析及遗传变异参数
        5.2.2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量遗传变异参数
        5.2.3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含碳量、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值
        5.2.4 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与含碳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5.2.5 长白落叶松含碳量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5.2.6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筛选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林分密度研究
        1.2.2 合理密度确定
        1.2.3 密度效应研究
        1.2.4 林分密度与其他林分因子关系
        1.2.5 密度管理图研究
        1.2.6 建筑材林研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状况
        2.1.6 水文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样芯采集与标准木选取
        2.2.3 建筑材材种规格制定
        2.2.4 相关指标计算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作用规律
        3.1.1 干形质量
        3.1.2 生产力
        3.1.3 生物量分配
        3.1.4 小结
    3.2 合理密度经营表
        3.2.1 不同立地下林分树冠面积和冠幅变化
        3.2.2 不同立地、不同郁闭度下林分理论密度变化
        3.2.3 不同立地、不同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
        3.2.4 小结
    3.3 密度管理图
        3.3.1 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
        3.3.2 等疏密度线和最大密度线
        3.3.3 自然稀疏线
        3.3.4 密度管理图的绘制与检验
        3.3.5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3.3.6 小结
    3.4 最佳主伐年龄
        3.4.1 林分工艺成熟龄
        3.4.2 林分经济成熟龄
        3.4.3 林分数量成熟龄
        3.4.4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立地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
    4.2 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的最佳主伐年龄
    4.3 森林成熟龄的研究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建筑材林研究进展
        1.2.2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2.3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 国内油松人工林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条件
        3.1.3 气候气象
        3.1.4 植被状况
    3.2 样地设置与样地调查
        3.2.1 样地布设
        3.2.2 样地调查
    3.3 数据采集
        3.3.1 样地资料整理
        3.3.2 河北省油松资源二类清查数据
    3.4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4.1 立地因子分级
        3.4.2 主导因子筛选
    3.5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3.5.1 基准年龄的确定
        3.5.2 指数级距的确定
        3.5.3 导向曲线拟合
        3.5.4 立地指数表的编制
        3.5.5 立地指数表的检验
    3.6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3.6.1 样木采取
        3.6.2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4.结果与分析
    4.1 河北省油松人工林资源概况
        4.1.1 油松人工林总体分布概况
        4.1.2 油松人工林资源龄组分布概况
    4.2 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
    4.3 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4.3.1 拟合优势高平均高曲线
        4.3.2 立地指数等级分布图的绘制
    4.4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4.4.1 油松木材物理性质分析
        4.4.2 油松木材力学性质分析
    4.5 油松建筑材林培育区分布图
5.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马尾松资源现状
    1.3 人工林经营与研究概况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3 林分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4 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水源涵养研究
    1.5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调查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3 凋落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5 凋落物理化特性测定
    2.4 计算方法
        2.4.1 林分生长指标
        2.4.2 树木干形指标
        2.4.3 直径结构分布
        2.4.4 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2.4.5 土壤物理性质
    2.5 分析方法
        2.5.1 方差分析
        2.5.2 回归分析
        2.5.3 相关性分析
        2.5.4 主成分分析
        2.5.5 典型相关分析
        2.5.6 灰色关联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生长特性及预测模型
        3.1.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树高生长规律
        3.1.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生长规律
        3.1.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规律
        3.1.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蓄积生长规律
    3.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干形特征及预测模型
        3.2.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演变特征
        3.2.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回归分析
    3.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自然稀疏及预测模型
        3.3.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特征
        3.3.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模型预测
    3.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预测
        3.4.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特征
        3.4.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概率密度分布
    3.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森林成熟研究
        3.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材种出材量
        3.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数量成熟
        3.5.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工艺成熟
        3.5.4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经济成熟
        3.5.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成熟龄综合评估
    3.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凋落物理化特性
        3.6.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分布特征
        3.6.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水源涵养
        3.6.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养分特征
        3.6.4 凋落物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
        3.7.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3.7.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3.7.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8 马尾松生长特性与地力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3.9 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
        3.9.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9.2 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3.9.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9.4 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与分级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特性
    4.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规律
    4.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水源涵养
    4.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养分特征
    4.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4.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技术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10年生木荷生长和材性性状家系变异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1.2 数据调查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荷生长性状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家系变异
    2.2 木荷生长性状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参数估算
    2.3 木荷生长性状与木材基本密度的相关性
    2.4 木荷优良家系选择
3 讨论

(8)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尾松概述
        1.1.1 马尾松生长生态学特性
        1.1.2 马尾松研究进展
    1.2 红锥概述
        1.2.1 红锥生长生态学特性
        1.2.2 红锥研究进展
    1.3 针阔混交林的研究背景
    1.4 针阔混交林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方法
        2.2.2 林木生长量的测定
        2.2.3 林木生物量的测定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模式林木树高生长特征
        3.1.1 林木平均树高
        3.1.2 树高年平均生长量
        3.1.3 树高连年生长量
    3.2 不同混交比例林木胸径生长特征
        3.2.1 林木平均胸径
        3.2.2 胸径年平均生长量
        3.2.3 胸径连年生长量
    3.3 不同模式林木蓄积量
        3.3.1 林木单株蓄积量
        3.3.2 林分蓄积量
    3.4 不同模式8年生生物量
        3.4.1 林木生物量回归模型
        3.4.2 林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
        3.4.3 林分生物量
    3.5 不同模式8年生乔木层净生产力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模式林木树高生长特性
        4.1.2 不同模式林木胸径生长特性
        4.1.3 不同模式蓄积量生长特性
        4.1.4 不同模式乔木层生物量与生产力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马尾松资源现状及利用特性
    1.1 资源现状
    1.2 树种利用特性
2 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天然林经营现状
    2.2 人工林经营现状
    2.3 马尾松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3 马尾松近自然育林探索
    3.1 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
    3.2 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化转变
4 马尾松林未来经营方向

(10)26年生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及家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园以及半同胞子代测定林概况
    1.2 样本生长量调查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尾松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2.2 生长性状均值分析
    2.3 生长性状遗传力分析
    2.4 优良家系选择
3 讨论

四、马尾松建筑材优良家系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杂种优势及其在重要林木树种的研究进展[J]. 邢晓文,罗建中,卢万鸿,王楚彪,林彦,黄安瀛,陈升. 桉树科技, 2021(04)
  • [2]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D]. 袁承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D]. 张恒.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D]. 贾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D]. 张晓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旋. 广西大学, 2020(02)
  • [7]10年生木荷生长和材性性状家系变异及选择[J]. 王云鹏,张蕊,周志春,华斌,黄少华,马丽珍,范辉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8]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D]. 黄彩枝. 广西大学, 2019(06)
  • [9]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探索[J]. 孟祥江,何邦亮,马正锐,侯元兆,李玉敏.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3)
  • [10]26年生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及家系选择[J]. 谭健晖,冯源恒,黄永利,杨章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标签:;  ;  ;  ;  ;  

马尾松建材精品系列精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