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腹皮提取物促进胃动力的机制研究

中药大腹皮提取物促进胃动力的机制研究

一、中药大腹皮提取液促进胃动力的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景永帅,张钰炜,张丹参,潘飞兵,陈海明,国旭丹,吴兰芳[1](2021)在《大腹皮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为大腹皮的科学开发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对大腹皮在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归纳。结果与结论:历代本草和医药典籍中记载大腹皮的别名有大腹毛、大腹绒、茯毛等,市场上常见以槟榔叶鞘冒充大腹皮的伪品,其真品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主产于我国广东、海南等地;炮制方法多以各种辅料汁水反复洗涤为主,也有炙法、煨法、炒法等;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酚类、油脂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以及降血糖、抗抑郁等潜在药理作用。目前,大腹皮已用于多种经典名方中,但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仍相对较少,今后需加强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李鑫[2](2021)在《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以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为临床观察切入点,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严格执行本次研究所制定的标准选取74例受试者,并随机对照分组。治疗组予中药柴枳四君消痞汤(颗粒剂),对照组予中成药枳术宽中胶囊口服,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汇总、评定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评价。临床观察所获数据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本研究。2.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对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进统计学检验,经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对脾虚气滞型PDS治疗有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77.14%,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的疗效优于枳术宽中胶囊。4.单项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在治疗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神疲倦怠、便溏方面,柴枳四君消痞汤的疗效优于枳术宽中胶囊(P<0.05);而在治疗嗳气方面,两组药物的疗效相当(P>0.05)。5.远期疗效比较:对两组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复发率分别是13.8%、37.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的远期疗效相对优于枳术宽中胶囊。6.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既有效又安全,丰富了本病临床治疗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钱梦烨[3](2021)在《胃炎2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胃炎2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为治疗慢性胃炎的中医理法方药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健康教育,治疗组予以胃炎2号方治疗,对照组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胃黏膜表现、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等,所得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胃脘胀满或胀痛不适、胁肋疼痛或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胸闷、善太息积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反酸积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3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8%,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内镜下胃黏膜疗效: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2%,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8%,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5.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胃炎2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明确,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服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圣燕[4](2020)在《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调平归源法理论的源承以及内涵。调平归源法是李学军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脾胃的基本属性、生理、病理以及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依据《伤寒论》中桂枝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泻心汤等代表方剂,参考成无己、张景岳、汪昂等后世医家提出的脾胃理论,再结合自身近三十年临床经验,提出的治疗脾胃病之大法,旨在通过“调阴阳,调脏腑,调气血,调虚实,调寒热,调升降”,达到“以平为期”,最终取得“后天之本得固,气血生化有源”之疗效。并且李教授在调平归源法指导下,根据脾胃病不同病症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之脾胃病,创立了脾胃培源方、脾胃培源散、脾胃培源灌肠方、调中散痞方、健脾消痞方、清胃降逆方等经验方,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彰显。下篇为调平归源法及健脾消痞方在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1方法:选取安徽省针灸医院脾胃科60例脾虚气滞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健脾消痞方口服,对照组予莫沙必利口服,连续治疗四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单项积分以及总积分、中医症状疗效及总有效率、血浆MTL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2结果:(1)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相比:比较症状总积分发现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明显(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的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组,可见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单项积分:组内相比:治疗组的中医症状单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纳呆、嗳气、便质稀溏、恶心呕吐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相比:在胃脘胀满或疼痛、纳呆、乏力及恶心呕吐方面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嗳气、便质稀溏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3)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6.67%。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4)血浆MTL含量:治疗组、对照组血浆MTL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MT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水平: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均较前提升,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3结论:调平归源法对于脾虚气滞型FD疗效明显,可显着改善脾虚气滞型FD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血浆MTL含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对于脾虚气滞型FD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阳磊[5](2019)在《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温中运脾汤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其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临床总疗效、安全性评估及随访3个月的远期疗效,通过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异来评价温中运脾汤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在中医临床各症状评分通过组内比较发现治疗后对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在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对比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疲倦乏力、畏寒怕冷、大便稀溏症状评分中两组无差异性比较(P>0.05)。2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66%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67%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效率76.66%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临床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有效70.00%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一般查体、常规抽血检查、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但纳入患者中共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出现2例对比对照组9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6随访:治疗后三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通过临床症状评分,其对照组(3.86±1.53)及观察组(3.86±1.53)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对比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温中运脾汤治疗CNAG脾胃虚寒证各临床症状上均存在一定的疗效,并在治疗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症状上存在优势。2温中运脾汤可以有效减轻CNAG脾胃虚寒证患者胃黏膜炎症反应。3通过整体观察,温中运脾汤治疗CNAG脾胃虚寒证在临床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并具有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故值得推广应用。

廖焕兰,陈富,罗福东,黄景春[6](2015)在《大腹皮水煎剂对结肠术后肠吻合组织的修复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腹皮水煎剂对大鼠结肠吻合术后早期肠动力的恢复及肠吻合组织修复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早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除假手术组外,术后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大腹皮水煎剂、西沙比利,每天一次,观察大鼠死亡率、第一次的排便时间、不同时段肠吻合口愈合率以及其组织病理情况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3 d、第6 d大腹皮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西沙比利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第一次排便时间明显提前(P<0.01);术后第3 d、第6 d大腹皮组肠吻合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病理显示粘膜层、粘膜下层水肿、炎性浸润明显减少。结论大腹皮水煎液可通过改善肠吻合愈合率,提早恢复肠动力,减少炎症而促进结肠术后肠吻合组织的修复。

汤丽娟[7](2014)在《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及饮片炮制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大腹皮是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r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2010版《中国药典》中大腹皮和大腹毛同列入“大腹皮”项下。大腹皮具有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气滞、脘腹涨闷等。大腹皮具有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大腹皮药材,但直至2010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大腹皮质量标准仅有性状、粉末显微鉴别和水分检查项,无可真正反映大腹皮内在质量的如薄层鉴别、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指标。市场调研亦发现,大腹皮饮片多未按炮制要求进行切制,临床以整个果壳入药,不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质量标准的不完善及饮片规格差异,导致市场上的大腹皮药材和饮片质量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了大腹皮在制剂和临床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大腹皮药材的质量标准,完善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项内容,优化大腹皮饮片的炮制工艺。本学位论文对大腹皮药材及饮片生产企业的产品和市售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在质量标准中新增薄层色谱鉴别、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项、浸出物、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大腹皮中生物碱成分的“一测多评”评价质量方法和HPLC特征指纹图谱,制定了较为合理、可行、可控的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同时对大腹皮药材中生物碱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贮藏时对包装的要求,并对大腹皮饮片的切制工艺进行了优化。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以下3个部分:1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全国不同来源的12批大腹皮和8批大腹毛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修订了药材的性状描述特征和显微鉴别项,修订药材水分含量不得过13%;增订了薄层鉴别项,增订药材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2%,大腹皮药材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5.0%,大腹毛药材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8.0%,大腹皮药材中槟榔碱含量不得少于0.15%,大腹毛药材槟榔碱不检测,增订了大腹皮药材中生物碱成分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研究了大腹皮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4种生物碱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方法以槟榔碱为内参。通过校正因子耐用性等方法学考察,符合“一测多评”法的技术要求。但在待测成分色谱峰定位的研究中发现,不同色谱柱在同一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色谱峰的相对值差异大,而同一色谱柱在不同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色谱峰定位符合测定要求,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腹皮中待测的生物碱类成分在SCX—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中的色谱行为不一致。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提出在限定色谱柱品牌条件下进行大腹皮中生物碱“一测多评”法的含量测定,优选了分离度、峰形均较好的Thermo品牌色谱柱,进行了3批次同一品牌色谱柱的色谱峰定位研究,结果相对保留值参数符合测定要求,可以作为色谱峰定位依据。此结果为色谱峰定位差异较大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上述研究为大腹皮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检测方法。2大腹皮中生物碱含量的稳定性研究由于大腹皮中的主要生物碱槟榔碱是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生物碱,本文进一步对大腹皮贮藏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实验考察了3种不同包装(敞开包装、不排出空气密封塑料包装、排出空气密封塑料包装)的大腹皮药材,在温度为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3个月,以生物碱类成分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的含量作为稳定性考察指标,进行贮藏稳定性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加速试验或3个月的稳定性试验,槟榔碱和槟榔次碱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而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含量略有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下降的幅度,即大腹皮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总量均有明显下降,表明大腹皮药材中主要生物碱槟榔碱和槟榔次碱不稳定。研究发现,大腹皮中主要生物碱成盐后稳定性明显增加,如氢溴酸槟榔碱、盐酸槟榔次碱、氢溴酸去甲槟榔碱、盐酸去甲槟榔次碱等。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腹皮中生物碱不一定以成盐的状态存在,游离状态的生物碱易于挥发或降解,导致含量下降。此结果提示,应对大腹皮的包装及保质期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在采用加速试验方法,对大腹皮药材贮藏条件的考察。在排出空气密闭、不排出空气密闭及非密闭条件下,大腹皮中生物碱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有明显下降,但排出空气密闭包装的药材稳定性最好,故提出大腹皮贮藏条件的建议应为真空包装,后期可对大腹皮的保存期进行进一步研究。3大腹皮饮片炮制工艺研究本文以单因素考察了大腹皮润制时间和纵切、横切切制方式以及温度对大腹皮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切制宽度、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4种生物碱含量和水溶性煎出物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大腹皮饮片炮制工艺:取大腹皮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后润30 min,纵切1.0 cm段,50℃烘2.5 h。

杨小霞[8](2014)在《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胃颗粒组(A组)、莫沙必利组(B组)、温胃颗粒+莫沙必利组(C组),每组均为40例,分别给予温胃颗粒剂、莫沙必利、温胃颗粒+莫沙必利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对各症状进行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评价药物安全性。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观察患者有无病情反复。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00%、62.50%、92.50%。三组相比,C组优于A、B组(P<0.05),而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症状总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后三组比较,C组优于A、B两组(P<0.05),而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在改善患者脘腹不适、上腹疼痛、早饱、嗳气方面,疗效优于A、B组(P<0.01或P<0.05)。3.治疗过程中,B组有2位患者出现轻微头晕,C组有2位患者出现轻微腹胀,但患者均可耐受,且症状短时间内缓解,用药结束后消失,故未中止治疗观察。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比较:在8周的随访过程中,A组复发率为42.31%;B组复发率为52.00%;C组复发率为16.21%。三组相比,C组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脾胃虚寒型FD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3.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能减少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杨建省,王秋菊[9](2013)在《砂仁、槟榔、山楂等6味中草药促进胃肠蠕动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试验旨在探讨砂仁、槟榔、山楂、大腹皮、木香、乌药6味中草药对胃肠动力促进作用,从中筛选出具有显着促进胃肠蠕动作用的中草药。分别制备出各中草药水提液1g·mL(-1),分别滴加水煎液提取液4.8、6.4、8.0和12mL于浴管中,通过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家兔离体肠管蠕动的活动变化曲线,测定出各中草药对家兔离体肠管蠕动的张力和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砂仁、槟榔、山楂、大腹皮、木香都能极显着增大家兔离体肠管蠕动张力(P<0.01),乌药能极显着增大家兔离体肠管蠕动频率(P<0.01)。研究结果表明,砂仁、槟榔、山楂、大腹皮、木香都有促胃肠蠕动作用,其中砂仁、槟榔、山楂、大腹皮效果最佳。

吴大章[10](2009)在《A3制剂中大腹皮等质量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中成药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早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选择A3制剂作为示范,对经典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深入研究。开展中药药材,饮片,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示范品种的质量控制指标,以符合中药绿色标准,并探索建立示范品种的企业标准,为形成中药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和建立我国中药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示范。A3制剂来源于千年古方,由厚朴、大腹皮、F.P.油、甘草等药味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等。本实验以中药材生产的GAP规范为准则,通过对中药材品种选择、基地种植、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利用现代技术对影响药材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建立可靠稳定的中药材品质控制方法和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之上,以大腹皮、F.P.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及现代商品调查研究,明确了大腹皮的用药历史,及其历代药用概况,收集了大腹皮10不同产地的大腹皮样品。总结了大腹皮的分布概况、主产地、及商品流通地。首次对大腹皮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石油醚部分分离了17个化合物,用IR、UR、MS、1H-HMR、13C-HMR进行结构鉴定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是脂肪酸类、脂肪醇类、三萜类、三萜苷类化学成分。首次从大腹皮中分离出无羁萜酮、羽扇豆醇、5α-豆甾-3,6-二酮、齐墩果酸、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等,明确了大腹皮中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类型。首次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大腹皮指标成分部位——石油醚部位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大腹皮药材10个样品石油醚部位的GC指纹图谱及采用GC评价大腹皮的方法,为对大腹皮的物质基础进行控制,建立了基于大腹皮化学组分的科学、操作性强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能够确切反映大腹皮内在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为其药材种植、采购、中成药的生产等环节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大腹皮种源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10个不同产地供试材料可聚为2支,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有明显相关性,表明RAPD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用于大腹皮药材道地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全国46个F.P.样品的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非常巨大。因此,对F.P.油的原植物的品种筛选、不同种植基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提取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质量标准和指纹图谱方法。对原料油进行勾兑成质量稳定的有效成分批间差异小的挥发油进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通过长期稳定性和加速稳定性试验发现该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能够增加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降低降解速度。首次应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紫苏叶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并用分子模拟技术对包合原理进行研究。对包合物进行了红外、X—射线、核磁、DSC—TG表征,结果表明该试验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通过对大腹皮、F.P.叶油的系统研究希望建立A3制剂其他药味研究的技术模板,和该产品的企业内控标准。从而提高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水平,品质和疗效,使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性质稳定,生产可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探索一个标准模式。

二、中药大腹皮提取液促进胃动力的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大腹皮提取液促进胃动力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腹皮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腹皮本草考证
    1.1 名称、基原考证
    1.2 主产地考证
    1.3 炮制方法考证
    1.4 组方考证
2 大腹皮的化学成分
3 药理作用
    3.1 调节胃肠功能
    3.2 抗氧化作用
    3.3 其他潜在作用
4 结语

(2)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1.病例分组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病例入组完成情况
    2.一般资料分析
    3.疗效比较
    4.安全性分析及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PDS的现代医学研究
    2.PDS的中医学研究
    3.选方依据
    4.临床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表
    附录C-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胃炎2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CNAG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CNAG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内治法
        2.5 中医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项目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4.2 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价标准
    5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6.2 疗效性指标基线比较
        6.3 疗效比较
        6.4 不良反应记录
第三部分 讨论
    1. 胃炎2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CNAG的理论依据
    2. 胃炎2号方方药分析
        2.1 组方分析
        2.2 单味药药理学分析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3.2 内镜下胃黏膜疗效分析
        3.3 不良反应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上篇: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
    1 调平归源法的概述
        1.1 “平”字的认识
        1.2 调平归源法的定义和范畴
    2 调平归源法的源承
        2.1 《黄帝内经》为调平归源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张仲景为调平归源法奠定了方剂基础
        2.3 后世医家对调平归源法的丰富和完善
    3 调平归源法的内涵与临证心悟
        3.1 调阴阳
        3.2 调脏腑
        3.3 调气血
        3.4 调虚实
        3.5 调寒热
        3.6 调升降
下篇:调平归源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1 中医对FD的认识概况
        1.2 西医对FD的研究进展
    2 调平归源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NAG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CNAG病因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CNAG治疗的认识
        1.2.1 抗Hp治疗
        1.2.2 抑制胃酸治疗
        1.2.3 保护胃黏膜治疗
        1.2.4 促进胃动力治疗
        1.2.5 助消化治疗
        1.2.6 其它
    2 中医学对CNAG的研究概括
        2.1 中医学对CNAG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CNAG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脾胃虚弱
        2.2.2 外邪客胃
        2.2.3 情志不畅
        2.2.4 饮食不节
        2.3 中医学对CNAG辩证分型的认识
        2.4 中医学对CNAG治疗的研究认识
        2.4.1 专方加减治疗
        2.4.2 中医针灸治疗
        2.4.3 中医内外联合治疗
        2.4.4 中西医联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CNAG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本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标准
        1.3.4 脱落病例标准
        1.3.5 脱落病理处理
        1.3.5 剔除标准
        1.4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案
        2.1 知情同意
        2.2 筛查入组
        2.3 治疗方法
        2.3.1 对照组
        2.3.2 观察组
        2.3.3 其他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疗效性观察
        2.5 疗效判定标准
        2.5.1 症状评分判定标准
        2.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3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2.5.4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2.5.5 安全性分级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比较分析
        3.1.2 年龄构成分析
        3.1.3 病程差异比较
        3.2 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胃镜及病理炎症程度差异性比较分析
        3.2.1 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比较分析
        3.2.2 治疗前胃镜和病理炎症程度差异比较分析
        3.3 治疗后效果差异性分析
        3.3.1 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2 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3.3.3 胃镜及病理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3.3.4 临床总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3.3.5 安全性比较分析
        3.3.6 随访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依据
        1.1 对脾胃虚寒证的认识
        1.2 导师治疗经验
    2 温中运脾汤探讨
        2.1 温中运脾汤药物构成
        2.2 温中运脾汤方药研究
    3 CNAG脾胃虚寒证应用温中运脾汤的疗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大腹皮水煎剂对结肠术后肠吻合组织的修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 物
    1.2 药物
    1.3 实验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术后 存活 率 的 影响
    2.2 对术后 第一 次排便 时间 的 影响
    2.3 对 肠吻 合 愈 合 率 的 影响
    2.4 肠吻 合组 织 病 理学评分
3 讨论

(7)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及饮片炮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大腹皮研究进展
        1 大腹皮生药学研究
        1.1 本草考证
        1.2 炮制研究
        1.3 药性研究
        1.4 临床应用研究
        1.5 药理作用研究
        2 大腹皮化学成分研究
        2.1 化学成分组成
        2.2 活性成分
        2.3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2.4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二章 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药材来源
        第二节 性状
        第三节 鉴别研究
        1 显微鉴别研究
        2 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3.小结
        第四节 检查项
        第五节 浸出物
        第六节 指纹图谱
        第七节 含量测定
        1 槟榔碱的含量测定
        2 “一测多评法”测定大腹皮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节 初步稳定性及包装
        第九节 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第三章 大腹皮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第一节 单因素考察
        第二节 正交实验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测项目与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药物安全评估
        2.5 远期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总有效率、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2 三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3.3 三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3.4 三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3.5 不良反应监测
        3.6 三组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关于FD中PDS的定义
    2. 西医对FD的认识
    3. 中医对FD的认识
        3.1 气机运动与脾胃生理功能的关系
        3.2 气机升降与脾胃病理的关系
        3.3 气机升降指导临床脾胃病的治疗
    4. 方药探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方药探讨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4.3 莫沙必利
    5. 实验结果分析
    6. 研究局限性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1. FD的西医研究进展概况
        1.1 概况
        1.2 西医对FD的治疗
    2. 中医研究进展概况
        2.1 中医对FD的认识
        2.2 中医对FD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9)砂仁、槟榔、山楂等6味中草药促进胃肠蠕动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中草药水提液的制备
    2.2 离体肠管试验
    2.3 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10)A3制剂中大腹皮等质量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大腹皮质量控制与优化研究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大腹皮本草考证
        1.1 大腹皮的本草考证
        1.1.1 大腹皮历史名称记载
        1.1.2 产地分布
        1.1.3 采收加工与炮制
        1.1.4 药性研究
        1.1.5 大腹皮的药用概况
        1.1.6 大腹皮的复方方剂
        1.2 讨论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大腹皮的基源调查与商品调查研究
        1.1 大腹皮基源植物的分布地区及大腹皮主产区域
        1.2 大腹皮商品调查
        第二节 人腹皮形态及鉴别研究
        2.1 大腹皮药材性状鉴定
        2.2 大腹皮的显微组织研究
        2.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2.2 方法与结果
        2.3 大腹皮的薄层色谱研究
        2.4 讨论
        第三节 大腹皮石油醚部位研究
        3.1 大腹皮的化学成分预实验研究
        3.1.1 仪器、试药及原料
        3.1.2 方法与结果
        3.1.2.1 样品的制备
        3.1.2.2 成分鉴定预实验
        3.1.3 结论与讨论
        3.2 大腹皮石油醚部位的分离研究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化学成分的提取
        3.2.2.2 化学成分的分离
        3.2.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大腹皮质量研究
        4.1 大腹皮中化合物A的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
        4.1.1 材料仪器与试药
        4.1.2 方法与结果
        4.1.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4.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2.5 精密度试验
        4.1.2.6 重现性试验
        4.1.2.7 稳定性试验
        4.1.2.8 加样回收试验
        4.1.2.9 样品的测定
        4.1.3 讨论
        4.2 人腹皮石油醚提取部位GC-MS分析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样品处理
        4.2.2.2 GC-MS条件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4.2.3.2 大腹皮脂溶性提取物的组成
        4.2.3.3 结论与讨论
        4.3 大腹皮的石油醚部位GC指纹图谱研究
        4.3.1 材料与试剂与仪器
        4.3.2 方法
        4.3.2.1 GC分析仪器及色谱条件
        4.3.2.2 供试品的制备
        4.3.2.3 色谱条件优化
        4.3.2.4 方法学考察
        4.3.3 结果
        4.3.3.1 指纹图谱及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4.3.3.2 指纹图谱及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4.3.3.3 共有指纹峰的峰相对峰面积及相对保留时间
        4.3.3.4 各产地大腹皮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4.3.3.5 各产地大腹皮药材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4.3.4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大腹皮的生物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及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1.2.1 植物总DNA的小规模提取与DNA浓度的测定
        5.1.2.2 PCR反应因素水平的确定与正交表的设计
        5.1.2.3 RAPD扩增
        5.1.2.4 电泳分析与结果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原植物DNA提取结果
        5.2.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5.2.2.1 电泳结果评分
        5.2.2.2 各因素对PCR反应影响的差异分析
        5.2.2.3 因素内各水平对PCR结果的影响
        5.2.3 多态性良好的RAPD引物的筛选
        5.2.4 聚类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节 大腹皮的质量标准研究(起草及说明)
        6.1 人腹皮的质量标准起草
        6.2 大腹皮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第二部分 F.P.油及其包合物质量控制与优化研究
    第一章 F.P.油质量标准研究
        1.1 F.P.油中F.P.醛、F.P.烯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方法学考察
        1.1.1 材料
        1.1.2 方法与结果
        1.1.2.1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1.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2.4 线性关系考察
        1.1.2.5 精密度试验
        1.1.2.6 重复性试验
        1.1.2.7 稳定性试验
        1.1.2.8 加样回收试验
        1.2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影响F.P.油品质因素研究
        2.1 产地适宜性对F.P.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2.1.1 样品来源
        2.1.2 仪器和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2.1 不同品种(品种选育)对F.P.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2.2.2 不同采收季节对F.P.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2.2.3 F.P.叶的鲜嫩程度对出油率以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F.P.油指纹图谱研究
        3.1 仪器、试药及试剂
        3.2 方法与结果
        3.2.1 F.P,叶油的样品的制备
        3.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3.2.3 参照物的选择和参照物溶液制备
        3.2.4 色谱条件的选择
        3.2.5 升温程序的选择
        3.2.6 方法学考察
        3.2.7 F.P.叶油GC指纹图谱的建立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F.P.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研究
        4.1 试验仪器与试剂试药
        4.2 F.P.油在A3制剂中的稳定性研究
        4.2.1 加速稳定性试验
        4.2.2 常温稳定性试验
        4.2.3 光照试验
        4.2.4 结论与讨论
        4.3 F.P.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工艺、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4.3.1. 环糊精概要
        4.3.2 F.P.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4.3.2.1 F.P.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可行性研究
        4.3.2.2 制备方法
        4.3.2.3 效应面法优化实验
        4.3.2.4 讨论
        4.3.3 F.P.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表征
        4.3.3.1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3.2 结论与讨论
        4.3.4 F.P.油羟丙基-β-环糊精物稳定性研究
        4.3.4.1 样品测定
        4.3.4.2 强光稳定性实验
        4.3.4.3 高湿稳定性
        4.3.4.4 高温稳定性
        4.3.4.5 结论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槟榔及其果皮大腹皮中槟榔碱研究现状及展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中药大腹皮提取液促进胃动力的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腹皮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景永帅,张钰炜,张丹参,潘飞兵,陈海明,国旭丹,吴兰芳. 中国药房, 2021(14)
  • [2]柴枳四君消痞汤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李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胃炎2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钱梦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D]. 杨圣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D]. 阳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大腹皮水煎剂对结肠术后肠吻合组织的修复作用[J]. 廖焕兰,陈富,罗福东,黄景春. 临床医学工程, 2015(01)
  • [7]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及饮片炮制工艺研究[D]. 汤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温胃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杨小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9]砂仁、槟榔、山楂等6味中草药促进胃肠蠕动作用的研究[J]. 杨建省,王秋菊. 饲料博览, 2013(02)
  • [10]A3制剂中大腹皮等质量控制与优化研究[D]. 吴大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中药大腹皮提取物促进胃动力的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