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风靡新疆天山南北

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风靡新疆天山南北

一、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席卷新疆天山南北(论文文献综述)

胡婧娟[1](2018)在《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日光温室在高海拔低温地区的大规模建造和广泛应用,越冬期间地面灌溉水水温偏低这一问题成为遏制日光温室正常运行和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灌溉水水温、选择合理的升温设施、调控灌溉水升温时间和过程成为越冬期间日光温室种植亟待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以越冬期间日光温室灌溉水水温偏低这一客观问题为出发点,依托于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设施果蔬园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低温区日光温室大棚冬季灌溉水升温设施与技术研究》,基于日光温室越冬期间实地跟踪测试以及室内试验数据,采用土壤水动力学、传热学等理论,分析了日光温室小气候和区域气象条件的变化特性、灌溉水水温的时空变化规律;选择出了升温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水质有保障、管理运行安全可靠的升温设施;以选定的升温设施为对象,利用CFD软件FLUENT实现了灌溉水温度的预测,建立了不同天气条件、不同灌溉水初始水温、不同型式升温设施灌溉水水温实时预报模型,实现了灌溉水达到既定温度所需时间的预测;研究提出了越冬期不同时期适宜灌溉的最低水温和室内灌溉水升温时间;构建了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其科学价值表现在灌溉、热传导、设施农业等理论的交融与集成等方面。研究成果可以有力地推动和丰富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建设和灌溉管理科学的发展。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都呈现以24h为周期的余弦函数变化规律,但室内、外气温的振幅具有较大的差异。室内气温的振幅约为室外气温振幅的2.02.9倍。室内、外气温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在越冬期的不同时期,相关系数在0.750.96之间变化。室内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温室室内垂直方向上,中位高度气温>棚顶处和地面处气温,白天垂直方向温差可达5.210℃,夜间温差较小,在3.05.4℃之间;水平长度(东西)方向上,白天气温中部>西部>东部,夜间气温东部>中部>西部,变化幅度在0.31.8℃之间;水平宽度(南北)方向上,白天气温中部>后墙>棚前,夜间气温后墙>中部>棚前,室内气温温差白天大于夜间,白天温差在3.25.8℃之间,而夜间温差仅为0.81.9℃。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呈现以24h为周期的余弦函数变化规律,但温度波振幅随深度的增加逐步减小,到一定深度,振幅基本为零。0.4m深度以下室内地温和0.25m深度以下的室外地温振幅为0,其下层土壤温度基本没有明显的日变化。同层次的室内地温波振幅大于室外,这与室内气温变幅大于室外密切相关。(2)越冬期河流地面水冰盖的形成与否对水源地水温有较大影响。在非结冰期,河流地面水水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日间8:0018:00约10个小时的时间内,气温明显高于水温;而在结冰期,水温始终高于气温,并且水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基本维持在-3.0℃左右,产生上述水温特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水体的比热较大、下层河床砂卵石介质对河流水的热量源源不断的补给、河流表面冰盖和薄层空气的隔热作用。(3)地下浅式升温池是越冬期间日光温室升温设施的理想选择。提升升温池内灌溉水主要的热量来源为室内空气、侧墙和池底的土壤以及太阳辐射。无论是在水体表面、侧墙处还是底部,地下浅式升温池对空气热量、土壤热量、太阳辐射的利用率均高于其他两种结构型式的升温池。在升温效果方面,地下浅式升温池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结构型式的升温池。建议使用地下浅式升温池作为高海拔低温地区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的主要设施。(4)首次将CFD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应用到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过程的模拟中,成功实现了日光温室定解条件与CFD计算流体力学定解模型的结合,实现了日光温室升温池水体温度和升温时间的预测。采用余弦函数拟合室内气温、地温的日变化规律作为输入边界条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6以上,相对误差均值在5.46%以下,绝对误差的最大值在1.64℃以下,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拟预测出整个越冬期灌溉水升温所需的时间在551小时之间。边界条件与气温、地温的平均值和变幅直接联系,初始条件与进棚水温直接联系,使得本模型可以推广应用于不同结构型式、不同材料的升温池在不同天气、不同初始水温条件下灌溉水温度变化过程的模拟,并且也可以应用于不同结构、不同土壤类型的日光温室中灌溉水升温过程的模拟,具有普遍广泛的应用前景。(5)提出了低温地区越冬期日光温室分段分期灌溉水管理模式。在越冬期间根据室内外气温、地温、水源地水温、进棚水温的时空分布特性,提出分期确定安全灌溉水温、升温时间、适宜灌水时间的灌水工作制度。越冬期分时段适宜灌溉水温如下:以半个月为单位,经升温池升温后的最低可灌温度,从12月中旬到3月中旬分别为8.5、10.8、9.8、9.1、8.0、7.5℃。其中1月份气温较低,植物所需的最低可灌温度相应较高,分别为10.8,9.8℃。以半个月为时段,灌溉水升温时间从12月中旬到3月中旬分别为5,51,47,38,24,8h,其中,1月气温较低,灌溉水需升温时间最长,分别为51h和47h。这种分段分期灌溉水管理模式为高海拔低温区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6)高海拔低温区实现越冬期安全灌溉是切实可行的。在高海拔低温地区设施农业输水、配水、灌水过程中科学利用地热和太阳能,可以实现越冬期的安全灌溉。取水过程中使用地面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潜水井取水方式能有效的利用地热提升灌溉水水温,水温可提升6.79.0℃;在输配水、调节水池调节过程中,将输配水管线埋藏在冻土深度一定深度以下、增大调节水池的埋深、增设调节水池上方的保温设施可以有效利用地热维持或提升灌溉水水温;在日光温室内部,地下浅式升温池能够科学高效的利用太阳能和地热提升灌溉水水温,在整个越冬期的不同时期,可以用551h,将水温提升到作物要求的最低可灌温度。(7)构建了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集成技术。越冬期日光温室地面水适宜、安全灌溉需融合采用取水、输水、升温、灌水过程中的工程和管理技术,即多环节、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集成技术的主要技术包括:在取水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有增加渗径长度、增大潜水井深度等;在输配水、调节水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有增大输配水管网的埋深、选用导热系数大的管材、增大调节水池的埋深、设置调节水池上方的保温设施等;升温池升温过程可采用的技术有高效吸收太阳能和地热技术、CFD模型预测升温过程技术等;灌水过程可采用的技术有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安全灌溉最低水温技术等;灌溉管理可采用的技术有灌溉模式判定技术、室内升温池升温时间的确定技术等。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未考虑日光温室内不同蔬菜种植种类对灌溉水温需求的差异以及未对作物生长过程指标进行监测。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进行日光温室内不同类型蔬菜种植,不同时期对最低灌溉水温度的要求和对作物生长过程指标进行监测。另外在输入灌溉水升温模型的边界条件时,采用余弦函数拟合室内气温和地温的日变化规律,这也是造成模型误差的原因之一,在以后的建模中,可尝试使用傅里叶展开式来拟合气温、地温的日变化规律,以求取得更高的模拟精度。

陈晨[2](2016)在《新疆兵团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第三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创新的21世纪,科学技术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并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助力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基础薄弱、职工文化素质不高和农业科技传播困难、科技传播渠道闭塞,导致该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经济水平较低。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维稳戍边的重要作用,职工是兵团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农业技术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职工接受并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中少数民族职工人口比重高达80%以上,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基础薄弱、职工文化素质不高和农业科技传播困难、科技传播渠道闭塞,导致该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本文对三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发放400份调查问卷,一对一访谈、走访得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少数民族职工采用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发现性别、文化程度、种植规模、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接触过互联网以及技术的关注度对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是否是干部、劳动力数量以及培训的满意度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则不显着。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够、少数民族职工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针对性不强以及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以此从如何优化农业技术服务、提高职工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推动边疆少数民族采用农业技术的对策与建议,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提供资料参考。

苏荟[3](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李金增[4](2013)在《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近年来在相关政府的扶持下现代农业园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体现出较大的作用,但由于现代农业园区开发和建设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其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极大地限制了葡萄产业园区在农六师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现代农业园区涉及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和区位布局规划等多个领域,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的学科。本文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增长极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归纳出农业园区的运行规律,采取文献资料搜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的含义、特征、分类、功能进行了概述。论文以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为例,通过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相关绩效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评述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的综合效益水平,阐述园区式生产模式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结合效益分析的结果探究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的不足之处。在分析园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探究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其综合效益的路径,为对策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导,继而在效益分析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葡萄产业的特点及兵团农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为提高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综合效益水平提出具有针对性并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的综合效益水平,促进葡萄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

许骥[5](2012)在《北疆井水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调控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典型的干旱绿洲灌溉农业区,建设节水型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系统现有灌溉面积5300万亩,通过近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累计建成田间高效节水面积1400万亩左右,其中大田滴灌面积达到90%以上。无论是微灌作物种类、型式,还是面积,新疆均在全国领先。北疆的天山北玻经济带是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十二五”规划布局中提出,将呼图壁—玛纳斯—石河子—沙湾经济区建成全国制造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试验区,这一区域干旱、缺水,蒸发、蒸腾作用强烈,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据调查,微灌较传统地面灌溉节约用水约30%~50%,可避免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氮肥利用率由地面灌施肥的30%提高到70~80%,磷肥由20%提高到30~40%,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不同作物采用微灌技术后增产和增效约为20%-40%。因此,微灌技术是实现节约型农业、循环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核心技术和措施。而以往新疆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又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在灌溉水的下渗和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土壤水盐运移活跃,加上排水系统不健全,导致农田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威胁绿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好水盐调控技术研究,对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土壤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在北疆典型试验区呼图壁县军塘湖流域下游开展水盐调控技术研究,旨在通过试验分析,掌握北疆干旱区水盐分布特性和运移规律;通过实施特定的水盐调控技术措施,合理改善土壤环境;通过对调控措施进行适应性分析、研究,寻求适合该区科学的水盐调控方法,以供后续研究和应用参考。

谢芳[6](2011)在《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国家级重要文件的形式明确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特征、气候资源有所不同,各地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干旱区绿洲之上的,它的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必须适合兵团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提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一论文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对现代化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并简要说明现代化理论新的发展趋势——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指引方向。对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而为清晰的阐述论文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特征的分析,研究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模式变迁。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结构层次和绿洲特殊的光热资源决定了兵团适宜发展大田作物生产、特色林果生产和设施农业生产,而在兵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时期所采用技术的不同,兵团绿洲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的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模式选择。新时期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面临来自水资源短缺、市场经济发展、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挑战,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成为重要内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一种模式的选择已经不能满足团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当前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状的研究,找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发现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主要发展方向。利用能值理论,把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进行综合分析,对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指标进行比较,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评价。对兵团典型调研地区农业模式的调研数据进行能值评估,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和常规灌溉条件下同一生产方式的指标的比较,从而论证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并且做到了与本国国情、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效结合。而国内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模式。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模式发展经验的借鉴,有助于指导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通过这些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借鉴,本研究提出了以天业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大田农业生产模式、林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和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建设目标、主要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益进行了阐述。然后依据党中央对新时期兵团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兵团特殊体质的需要,对兵团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兵团农业发展的“软环境”兵团绿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兵团屯垦戍边特殊体质与新时期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实现兵团绿洲现代农业与干旱区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必将致力于建立在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之上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该研究的进行将为兵团绿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转型提供借鉴,为兵团绿洲未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指引方向,也会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做出有效参考。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以往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下的模式的选择研究。虽然部分现代化评价指标也能表示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指标处理过程中仍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客观评价。

宋雅萍[7](2011)在《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土地沙漠化的形势日益严峻,人们不断寻求和探索防沙、治沙、利用沙的热情日益高涨。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正是在人们渴求改善沙地生态、生产环境的基础上所孕育形成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科技产业园与农业科技产业园的理论分析、案例研究以及基于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的特征研究,提出问题,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此类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意图为日后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在国内更为具体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我国首创,从生态治理、产业模式、空间布局到运营管理,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都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与借鉴意义。本文以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典型沙地气候及环境特征下如何将产业配置和土地规划结合形成科学的规划思路及规划方法,并由此总结得出适用于榆林沙区,沙地林业型的产业园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在科技产业园与农业科技产业园的特征及案例、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于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具体解决方案的讨论,具体包含四个方面:对于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的用地布局问题,经分析提出了“同心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对于沙地产业技术研发推广模式问题,经分析得出了“孵化辐射型”技术推广模式;对于生产尺度、生活尺度、生态尺度的表达问题,经分析得出了“300×300米”单元网格;对于沙地生态营造问题,经分析提出了结合生态绿化体系、生态防护林体系和自然生境系统保护的沙地生态营造策略。最后,论文主要以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具体介绍了基于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背景下,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包含:规划纲要、产业规划、总体规划、核心区详细规划四个方面。希望对今后的沙地型林业科技产业园的科学规划做出一些积极探索。

童小芹[8](2011)在《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是大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显着提高,也遭受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如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功能问题及城市生态问题的困扰,因而城市化问题成为乌鲁木齐市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融生产、社会、生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都市农业逐步受到重视。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一是在大量查阅资料,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指导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以此分析都市农业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特点和适应性的不同,为乌鲁木齐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提出了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详细分析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及结构特点,确立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通过分析都市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城市发展特点,建立相应的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体系;三是立足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了乌鲁木齐近郊、北郊、乌鲁木齐南郊和达坂城四个都市农业经济圈,构建了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圈的框架体系,选择了蔬菜种植、鲜活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及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提出了包括科技、政策、营销服务、产业发展、人才、组织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撑体系及进行都市农业的合理规划、整合农业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首次对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二,在研究中不仅立足理论基础,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不仅从学术角度而且从政府角度来考察都市农业的发展。第三,不仅从一般城市都市农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都市农业发展,更多地考虑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特点,以此确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发展模式、战略规划和优势产业。

田晶晶[9](2010)在《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沙湾县为例》文中指出耕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整理区域内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分布、结构以及土地关系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整的过程。通过耕地整理,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耕地的经济供给;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耕地整理是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锐减的国情下,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耕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确定耕地整理时序安排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划定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的基础。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其研究的意义重大,是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本文在沙湾县土地开发整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诸多前人在耕地整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项学科,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耕地整理潜力及耕地整理潜力评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并以沙湾县为例,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对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进行评价,划分了耕地整理潜力级别,确定了近期沙湾县耕地整理的重点区域;总结出了本研究的特点,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纵观全文,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是全文的理论探析部分。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耕地整理、耕地整理潜力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并提出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明确耕地整理的内涵、耕地整理的目标;其次,探析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及其来源,并对影响耕地整理潜力实现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潜力估算和评价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动态,并对我国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对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作出具体的探讨分析。首先,介绍了沙湾县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状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沙湾县土地利用趋势分析,论述开展了耕地整理和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必要性;其次,明确了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目标,确定了评价单元,并参照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采用派生特尔斐法,构建了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派生特尔斐法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采取加权求和得到各乡镇的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总分值,并绘制总分值数轴分布图进行定级,将耕地整理潜力划分出潜力级别;最后,根据各乡镇的耕地整理潜力级别,按照适当集中连片的原则,确定了沙湾县耕地整理的重点区域。第四部分为研究的结论和讨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特色,最后得出论文的结论。

徐敏[10](2010)在《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构建支持新疆绿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机制(指外部融资机制)。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分析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金融投入效应,为构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提供依据。运用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可变参数模型分析财政支农投入资金和金融信贷支农资金对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拉动效应。应用金融相关率分析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量、资金供给量和供求缺口量。结合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现状和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包括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农业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激励机制等。依据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提出在财政补贴、政策优惠、财政支农作用方面加大财政支持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定位;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农业担保模式;规范民间融资;完善信用体系、健全法律制度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融资。通过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述和分析,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总结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作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的理论基础。财政、金融资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环境提供资源和保障,以形成和促进社会进步。根据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机制不健全,如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与融资困难之间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管理和分散机制不健全和农业信贷缺少相应的担保体系支持。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供给和需求分析。利用金融相关率测算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资金需求量、实际资金需求量;分析需求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产出效益低,农业生产投入只能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有剩余资金才能进行。测算正规融资渠道和民间融资总额,并分析资金供给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实证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在国内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三个方面18项指标,作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9~2007年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各子系统间的协调性不断降低。二是财政金融投入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均衡和拉动效应分析。应用协整分析验证外部融资的财政支农投入和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财政支农投入资金每增加1%,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0.114%,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资金每增加1%,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0.108%。应用状态空间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了财政、金融支农资金在1989~2007期间不同财政金融政策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拉动效应。国外其他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与借鉴。对美国、法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印度、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财政性融资和金融性融资)经验、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的构建提供借鉴。在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现中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和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绿洲农业可持续融资机制,以促进绿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农业风险的分散和补偿机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激励机制。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为完善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提出明确财政支农范围、发挥财政支农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控制经营风险,发挥其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主力军的作用;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中的定位和职责;积极创新农业贷款担保模式解决农业贷款抵押问题;规范民间金融;改造融资环境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和建议。

二、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席卷新疆天山南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席卷新疆天山南北(论文提纲范文)

(1)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日光温室小气候的研究进展
        1.3.2 日光温室CFD模拟研究进展
        1.3.3 灌溉水温度以及升温设施和技术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条件和方法
    2.1 试验区气候条件和特征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气象条件
    2.2 试验区的土壤类型特点
        2.2.1 试验区的土壤质地
        2.2.2 试验区的土壤结构
        2.2.3 试验区的土壤含水率
        2.2.4 试验区的土壤有机质与盐分含量
    2.3 试验温室设施条件
        2.3.1 日光温室设施结构
        2.3.2 日光温室灌溉水供水系统
        2.3.3 供试升温池结构类型
    2.4 试验方案与方法
        2.4.1 试验方案
        2.4.2 试验仪器
        2.4.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越冬期日光温室各环境因子的变化特性
    3.1 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的变化特性
        3.1.1 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日变化特性
        3.1.2 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的季节变化特性
        3.1.3 日光温室室内气温的空间变化特性
        3.1.4 越冬期日光温室室内气温对植物生产的适宜性分析
    3.2 日光温室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特性
        3.2.1 日光温室室内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性
        3.2.2 日光温室室内相对湿度与室内气温之间的关系
    3.3 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的变化特性
        3.3.1 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随时间变化特性
        3.3.2 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随深度的变化特性
        3.3.3 越冬期室内地温对植物生产的适宜性分析
    3.4 日光温室后墙温度的变化特性
        3.4.1 日光温室后墙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性
        3.4.2 土质墙体分层土壤温度与室内地温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越冬期供水系统灌溉水温度的变化特性与升温过程
    4.1 水源地水温的变化特性
        4.1.1 河流浅层地表水水温变化特性
        4.1.2 潜水井水温变化特性
    4.2 输配水管网水温的变化特性
        4.2.1 输水管网水温变化特性
        4.2.2 调节水池水温变化特性
        4.2.3 配水管网水温变化特性
        4.2.4 试验区灌溉水水温空间变化趋势
    4.3 日光温室升温池中水温的变化特性
        4.3.1 地下浅式升温池灌溉水的升温特性
        4.3.2 地上深式升温池灌溉水的升温特性
        4.3.3 不同型式升温池升温效果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升温池中灌溉水升温过程的CFD模拟预报
    5.1 CFD软件简介
    5.2 灌溉水升温的CFD模拟基础理论及假设
        5.2.1 灌溉水升温的CFD模拟基础理论
        5.2.2 简化和假设
    5.3 升温池中灌溉水升温的CFD建模
        5.3.1 升温池的三维几何造型及CFD计算域的确定
        5.3.2 计算网格的生成及网格质量控制
    5.4 离散化与求解策略
        5.4.1 离散化
        5.4.2 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的选择
        5.4.3 控制算法的选择
    5.5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5.5.1 初始条件
        5.5.2 边界条件
    5.6 计算区域内的材料物性
    5.7 其他设置
    5.8 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集成技术
    6.1 水源地灌溉水升温技术
    6.2 输配水过程中灌溉水升温技术
    6.3 日光温室升温池内灌溉水升温技术
        6.3.1 高效吸收太阳能和地热技术
        6.3.2 灌溉水升温模拟预测技术
    6.4 灌水过程中可采用的技术
        6.4.1 灌溉制度
        6.4.2 最低灌溉水温技术
        6.4.3 水肥一体化技术
    6.5 日光温室灌溉管理技术
        6.5.1 升温时间、灌溉时间的确定技术
        6.5.2 其他技术
    6.6 高海拔低温区日光温室越冬期灌溉技术要点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越冬期日光温室群各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性与关系方面
        7.1.2 日光温室在越冬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灌水温度要求
        7.1.3 高效升温池的型式
        7.1.4 灌溉水升温池升温过程的模拟预报的实现
        7.1.5 越冬期不同阶段升温池所需灌溉水升温时间不同
        7.1.6 高海拔低温区实现越冬期安全灌溉是可行的
        7.1.7 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论文独创性说明

(2)新疆兵团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第三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户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存在的不足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户及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概念
        2.1.2 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采用的概念
        2.1.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职工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2 农户行为、农户行为改变与技术采用理论
第三章 第三师农业发展及技术推广概况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业发展概况及人口构成
        3.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概况
        3.1.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人口构成
        3.1.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业发展概况
    3.2 第三师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第四章 第三师少数民族职工技术采用行为调查数据特征分析
    4.1 职工问卷设计与调查
    4.2 研究内容
    4.3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统计
    4.4 第三师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需求现状分析
        4.4.1 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关注情况
        4.4.2 少数民族职工对农业新技术作用认知情况
        4.4.3 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
        4.4.4 少数民族族职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满意度
        4.4.5 少数民族职工对农业技术的采用情况
第五章 第三师少数民族职工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情况分析
        5.1.1 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总体情况
        5.1.2 少数民族职工技术采用行为的性别特征
        5.1.3 少数民族职工技术采用行为的年龄特点
        5.1.4 少数民族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教育特征
        5.1.5 少数民族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家庭劳动力状况
        5.1.6 种植规模对采用农业技术的影响
    5.2 影响少数民族职工技术采用行为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理论模型
        5.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3 少数民族职工技术采用行为实证分析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农业技术所需成本较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6.1.2 少数民族职工文化素质较低,语言不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
        6.1.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技术针对性不强
        6.1.4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不明显,对少数民族农业技术采用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6.2 对策建议
        6.2.1 制定农业技术采用的激励和扶持政策
        6.2.2 健全农业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少数民族中自身素质以及对农业技术的认识
        6.2.3 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树立农业技术示范户
        6.2.4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制定符合少数民族职工需求的农业技术服务
        6.2.5 加大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4)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与小结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2.1 现代农业园区含义
    2.2 现代农业园区特征
    2.3 现代农业园区分类
    2.4 现代农业园区功能
        2.4.1 研制与中试功能
        2.4.2 开发功能
        2.4.3 生产与示范功能
        2.4.4 服务与带动功能
        2.4.5 观展功能
第三章 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现状
    3.1 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地理区位
        3.1.3 基础设施
    3.2 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3.2.1 园区规模
        3.2.2 运营管理
        3.2.3 功能定位
第四章 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4.1.1 农业劳动生产率
        4.1.2 园区土地生产率
        4.1.3 园区投入产出比
    4.2 社会效益
        4.2.1 促进就业
        4.2.2 生活水平
        4.2.3 科技示范
    4.3 生态效益
        4.3.1 葡萄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2 新技术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存在问题分析
    5.1 园区管理机制僵化
        5.1.1 重示范,轻管理
        5.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5.1.3 激励机制不完善
        5.1.4 市场拓展水平较差
    5.2 园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5.2.1 缺少科技成果
        5.2.2 新技术应用较少
    5.3 园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5.3.1 教育培训水平较低
        5.3.2 示范推广能力有限
第六章 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6.1 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6.1.1 明确功能定位
        6.1.2 健全管理制度
        6.1.3 完善激励机制
        6.1.4 强化市场拓展
    6.2 强化园区科技支撑体系
        6.2.1 科技人才引进
        6.2.2 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
    6.3 加强园区示范引导作用
        6.3.1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6.3.2 构建咨询服务平台
        6.3.3 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北疆井水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调控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及典型试验区概况
    2.1 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的确定
    2.2 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基本情况及整体规划
    2.3 典型试验区概况
第3章 典型试验区土壤水盐调控
    3.1 工作目标
    3.2 范围和说明
    3.3 试验区水质、土壤类型、土壤盐碱化程度情况
    3.4 土壤盐分普查
    3.5 土壤盐分监测
    3.6 土壤采样时间分布
    3.7 土壤肥力分布
    3.8 土壤盐分变化
    3.9 土壤水盐调控方法
    3.10 小结
第4章 典型试验区土壤化学改良方法、步骤
    4.1 化学改良农田位置的确定
    4.2 化学改良剂及农田面积的确定
    4.3 化学改良剂的施用方法
    4.4 效果监测
    4.5 小结
第5章 典型试验区土壤水盐调控化学改良剂适应性分析
    5.1 土壤化学成分变化分析
    5.2 农作物长势调查分析
    5.3 农作物产量调查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展望
    6.1 不足之处及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化的发展推进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1.1.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1.1.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研究方面
        1.2.2 实践发展方面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现代农业的理论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实质及特征
        2.1.2 绿洲农业
        2.1.3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4 现代农业模式的演变
    2.2 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1 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2.2 能值分析理论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第三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3.1 兵团绿洲的分布
        3.1.1 新疆北部绿洲
        3.1.2 新疆南部绿洲
        3.1.3 新疆东部绿洲
    3.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环境特征
        3.2.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自然环境
        3.2.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经济环境
        3.2.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社会环境
    3.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3.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
        3.3.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运行系统与实践效果
    4.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概况
    4.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运行系统设计
        4.2.1 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4.2.3 特色林果农业生产模式
        4.2.4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4.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5.1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各种能值流及投能结构分析
        5.1.1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图的绘制
        5.1.2 数据来源与能值的计算
        5.1.3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分析
        5.1.4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分析
        5.1.5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指标分析
        5.1.6 基于能值分析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评价
    5.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能值评估
        5.2.1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概况
        5.2.2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能值分析
    5.3 以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前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6.1 国外农业资源禀赋不同的农业现代模式比较与分析
        6.1.1 资源优势型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例
        6.1.2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模式——以荷兰为例
        6.1.3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资源匮乏的现代农业模式——以以色列为例
        6.1.4 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模式的启示
    6.2 国内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经验
        6.2.1 都市农业模式
        6.2.2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6.2.3 设施农业模式
    6.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的启示
        6.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6.3.2 完善的农业保障机制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起决定性的作用
        6.3.3 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高效、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6.3.4 农业模式逐渐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6.3.5 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尚潮流
        6.3.6 由注重产值(量)的外延型发展向重视效益的内涵型方向发展
        6.3.7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多种层次的科技培训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及政策建议
    7.1 基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
        7.1.1 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7.1.2 林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7.1.3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7.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的政策建议
        7.2.1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实施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
        7.2.2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对专业技术进行政策补贴
        7.2.3 培育良好投资环境,出台以高新技术的市场融资政策
        7.2.4 拓宽筹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
        7.2.5 引进和培养人才,培育新型团场职工
        7.2.6 充分利用可更新环境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研究对象、范畴与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2 科技产业园与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理论基础研析
    2.1 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理论基础研析
        2.1.1 概念及特征
        2.1.2 分类和发展
        2.1.3 规划策略
        2.1.4 区位选择
        2.1.5 用地类型与开发模式
    2.2 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理论基础研析
        2.2.1 概念及特征
        2.2.2 分类和发展
        2.2.3 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2.2.4 空间结构
    2.3 经典案例研析
        2.3.1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2.3.2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2.3.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3.4 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特征
    3.1 沙地
        3.1.1 概念及分布
        3.1.2 气候与水文
        3.1.3 形成原因
    3.2 林业产业
        3.2.1 林业产业的概念
        3.2.2 林业产业的特点
    3.3 沙地林业产业
        3.3.1 沙地型林业产业的概念
        3.3.2 沙地型林业产业的特点
    3.4 特征总结
        3.4.1 典型沙地自然环境气候
        3.4.2 以沙地林业科技产业为主导
        3.4.3 集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为一体,具有一定的科技推广辐射效应
    3.5 基于特征提出问题
        3.5.1 沙地林业产业的用地布局问题
        3.5.2 沙地林业产业技术研发推广模式问题
        3.5.3 生产尺度、生活尺度、生态尺度的表达问题
        3.5.4 沙地生态营造策略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沙地特征下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构思
    4.1 “同心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4.1.1 主导产业及产业链
        4.1.2 产业用地类型分解
        4.1.3 产业空间结构
        4.1.4 “同心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4.2 “孵化辐射型”技术推广模式
        4.2.1 农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推广模式
        4.2.2 国外典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4.2.3 沙地林业产业的技术推广模式
    4.3 “300×300 米”单元网格
        4.3.1 防护林网格研究
        4.3.2 林业耕作区长度研究
        4.3.3 生境单元保留尺度研究
        4.3.4 基本模块——单元网格
    4.4 沙地生态营造策略
        4.4.1 基地沙漠化程度与水资源分布
        4.4.2 构建生态绿化体系
        4.4.3 建设生态防护体系
        4.4.4 自然生境保护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1.1 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5.1.2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条件
        5.1.3 基地自然条件
        5.1.4 基地基础设施条件
    5.2 规划纲要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原则
        5.2.3 规划构思
    5.3 产业规划
        5.3.1 总体定位
        5.3.2 产业空间结构
        5.3.3 产业目标
        5.3.4 产业项目
    5.4 总体规划
        5.4.1 规划结构
        5.4.2 功能分区
        5.4.3 道路交通规划
        5.4.4 生态绿化体系
        5.4.5 旅游观光展示系统
        5.4.6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技术应用
    5.5 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
        5.5.1 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5.5.2 道路系统设计
        5.5.3 绿化系统设计
        5.5.4 生态湿地水净化设计
        5.5.5 竖向规划设计
        5.5.6 主要建筑及环境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书籍类
    期刊论文类
    其他资料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分析
第2章 都市农业理论基础
    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都市农业理论概述
第3章 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3.1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3.2 国内主要城市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实践
    3.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第4章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及结构分析
    4.1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概述
    4.2 乌鲁木齐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
    4.3 农业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贡献变化
    4.4 乌鲁木齐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
    4.5 农业内部各产业发展对乌鲁木齐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分析
    4.6 乌鲁木齐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
    5.1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
    5.2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5.3 都市农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5.4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分析
    5.5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与城市(包括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系
第6章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模式选择
    6.1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6.2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6.3 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定位
    6.4 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6.5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的规划与布局
第7章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优势产业的选择
    7.1 蔬菜产业
    7.2 鲜活农产品产业
    7.3 农产品加工业
    7.4 设施农业
    7.5 旅游观光农业
    7.6 农业信息产业、农业科技产品和服务业
第8章 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8.1 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8.2 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支撑体系
    8.3 发展都市农业的营销服务支撑体系
    8.4 发展都市农业的产业支撑体系
    8.5 发展都市农业的人才支撑体系
    8.6 发展都市农业的组织支撑体系
    8.7 发展都市农业的教育支撑体系
第9章 发展乌鲁木齐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9.1 强化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科学合理规划都市农业
    9.2 建立健全都市农业经营的运行机制,确保都市农业发展
    9.3 加大农业资源整合力度,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9.4 重视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9.5 建立健全产业组织形式,完善都市农业产业组织化建设
    9.6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培育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
    9.7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
    9.8 加快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都市农业劳动力素质
    9.9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保证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9.10 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为都市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9.11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沙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土地整理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的发展
        1.2.2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的内容
        1.2.3 国内土地整理研究
        1.2.4 我国耕地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安排
2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耕地整理理论
        2.1.1 耕地整理的科学内涵
        2.1.2 耕地整理的理论基础
    2.2 耕地整理潜力理论
        2.2.1 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2.2.2 耕地整理潜力来源分析
        2.2.3 耕地整理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2.3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2.3.1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内涵
        2.3.2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关键技术
        2.3.3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动态
3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3.1 沙湾县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土地利用现状
    3.2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3.2.1 研究思路
        3.2.2 技术路线
        3.2.3 地理信息系统(GIS)
        3.2.4 基础数据来源
    3.3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3.3.1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目标
        3.3.2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单元的确定
        3.3.3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3.4 沙湾县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的划定
        3.4.1 重点区域划定的原则
        3.4.2 重点分区方案
        3.4.3 沙湾县耕地整理规划安排
4 沙湾县耕地整理的潜力及效益评价
    4.1 沙湾县耕地整理的潜力
    4.2 沙湾县耕地整理的效益评价
        4.2.1 经济效益评价
        4.2.2 社会效益评价
        4.2.3 生态效益评价
5 实施沙湾县耕地整理的对策
    5.1 沙湾县耕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5.2 实施沙湾县耕地整理的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特色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洲农业对新疆的重要性
        1.1.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的特殊性
        1.1.3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研究迫切性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理论
    2.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理论
        2.1.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贡献
        2.1.2 金融体系对绿洲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
    2.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理论
        2.2.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贡献
        2.2.2 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现状分析
    3.1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现状
        3.1.1 融资机制
        3.1.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财政性融资机制现状
        3.1.3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性融资现状
    3.2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供需主体矛盾
        3.2.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供需矛盾
        3.2.3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制度安排制约
        3.2.4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环境制约
    3.3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供求分析
    4.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需求分析
        4.1.1 金融相关率
        4.1.2 理论资金需求量
        4.1.3 实际资金需求量
        4.1.4 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4.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供给分析
        4.2.1 资金供给主体分析
        4.2.2 实际资金供给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实证分析
    5.1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5.1.1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5.1.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数据
        5.1.3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5.1.4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5.2 财政金融投入与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均衡分析
        5.2.1 数据的描述和说明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协整关系检验
    5.3 财政金融投入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拉动效应分析
        5.3.1 状态空间模型
        5.3.2 财政金融投入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与借鉴
    6.1 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1.1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1.2 法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1.3 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2 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2.1 印度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2.2 俄罗斯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
    6.3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和借鉴
        6.3.1 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6.3.2 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给予全面支持
        6.3.3 农业保险的保障支持
        6.3.4 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持
        6.3.5 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七章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的思路和方案
    7.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的思路和方案
        7.1.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思路
        7.1.2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的方案
    7.2 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
        7.2.1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投入方式
        7.2.2 完善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
    7.3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7.3.1 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和形式
        7.3.2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7.4 建立农业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7.4.1 建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机制
        7.4.2 建立农业生产市场风险分散机制
        7.4.3 建立农业信贷资金的担保机制
    7.5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激励机制
        7.5.1 农户农业再投资激励机制
        7.5.2 建立各种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7.5.3 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
第八章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财政对绿洲农业的投入力度
        8.1.1 明确财政支农的范围
        8.1.2 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8.1.3 监督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
    8.2 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户融资主力军的作用
        8.2.1 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
        8.2.2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控制经营风险
        8.2.3 拓展中间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8.3 拓展银行支农力度
        8.3.1 发挥政策性银行支农作用
        8.3.2 强化商业银行支农责任
        8.3.3 促使邮政储蓄银行农业资金回流
    8.4 积极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模式
        8.4.1 积极推广现有贷款担保模式
        8.4.2 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模式
    8.5 规范民间融资
        8.5.1 利用民间金融完善金融市场
        8.5.2 鼓励建立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
    8.6 完善信用体系和健全法律制度
        8.6.1 信用环境建设
        8.6.2 健全法律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席卷新疆天山南北(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D]. 胡婧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2]新疆兵团少数民族职工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第三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为例[D]. 陈晨.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3]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4]农六师葡萄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金增.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5]北疆井水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调控适应性研究[D]. 许骥.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6]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谢芳. 石河子大学, 2011(04)
  • [7]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 宋雅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
  • [8]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童小芹.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5)
  • [9]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沙湾县为例[D]. 田晶晶. 新疆大学, 2010(02)
  • [10]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研究[D]. 徐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节水滴灌农业新技术风靡新疆天山南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