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对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松龄[1](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舒凯彤[2](2019)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整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战略制定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的发展条件和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国家层面以制度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依据不同的金融发展方法配置信贷资金,以形成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无论是在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模式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边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中国现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变化的需要,不仅没有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反而束缚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变迁导致供需结构出现的新的失衡,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并且目前仍然存在;从需求角度而言,农户自身的天然特性使其缺少高质量的资产和抵押品大大降低了其农村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扩张与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的矛盾仍然突出;而从供给角度讲,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指导及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其承担缓解农村借贷资金紧张状况的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自身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问题;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未建立,不论是从普及范围还是普及质量上来看都是不达标的,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理应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年)、“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年)、商业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区别不同模式的关键在于满足金融需求的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即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信用主体模式、资产抵押模式和合作金融模式。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金融交易层面,探讨何种金融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要。金融的最核心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引导资金流动到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价值不应仅仅包含经济价值,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而且因为我国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还被赋予了更多重要的责任。不仅仅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使农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现阶段,农户和资金供给方就好比站在河的两岸远远相望,金融则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的平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市场功能还不健全。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金融模式变迁的目标设定不明晰、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主体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模式演进的路径偏差。这些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农村金融信贷供需主体的失衡,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抑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农村信贷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纯收入越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农村资金流出现象越严重;而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固定投入对优化农村信贷配给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对信贷流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资金供给上促进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不断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抑制问题。以上结论为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政府力量的干预能够促进信贷配置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从根本上扭曲了金融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弱化了市场机制在农村地区资金配置的作用,加剧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调节失灵。因此,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以市场自发的力量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调节,将是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功的有益经验,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和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都有值得学习取经的地方。此外,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新型合作金融模式等新兴金融理论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高效便利,农业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把控作用,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较低的监督成本,都是我国农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诚然,改革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农村金融模式的路径选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一是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例如大力发展土地未来收益权抵押贷、对低息和贴息涉农贷款进行财政补助、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立足自身优势领域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商业银行农村分行应当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的运营体系,农村信用社则应致力于建立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模式,村镇银行的未来是走出差别化的“社区银行”道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将作为三者的有益补充;保险公司应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看到农业保险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寻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农村联保互助小组、商业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将共同构成我国的立体化农业保险体系,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不足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基础上,以政策完善为改革铺平道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改革主力军,以农业保险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三农”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富足的愿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崔玉伟[3](2019)在《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用社(RCCs)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他们一直承担着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任务。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分布最广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合理经营与管理,农村信用社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因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仍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在业务流程管理、员工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本文通过以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结合X农村信用社目前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方法,得出X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同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提出了建设和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X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在信贷工作中,需要加强信贷工作各环节的检查审批工作,在日常的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划分清各部门、各员工的责任,针对X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业务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可能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条件、加大员工培训的力度、加强农村信用社外部与内部监管等建议,以期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的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加强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能力,建设与完善好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既是其自身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张军[4](2018)在《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经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省份之一,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当前新疆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下文简称:新疆农信社)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统筹83家县级农村信用社开展各项业务,是新疆银行业的主要金融力量,承担着新时期下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新疆农信社面临的机会主要国家注重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国家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农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等。威胁主要包括全国范围经济增长进入L型,利率市场化,竞争者向农村市场渗透,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竞争者等。优势主要包括业务网点覆盖新疆地区;历史悠久,品牌形象良好;三农服务成功经验较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风控体系和不良贷款管理较为到位;整体经营情况良好。劣势主要包括体制原因导致运行效率相对较低,法人治理机构不够完善,业务产品体系不够丰富等。通过SWOT分析、定向规划矩阵分析等分析工具得到新疆农信社应选择SO战略,即:充分抓住新疆振兴发展的契机,发挥自身在三农区域覆盖率较高的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创新经营思路,以三农服务为核心拓展多种服务应用,打造系列化的三农服务体系。充分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布局国际化业务领域和兵团业务,创造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响应消费金融、城镇居民贷款需求,发挥自身资本实力优势,存贷款余额较大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拓展城市金融市场。推进有条件的辖社改制或是整体实现向农商银行的改制,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打造普惠性的现代商业银行。论文还明确了战略的总体目标,财务指标等,并制定了文化、人力资源、三农服务、风险防控等多条保障战略实施的措施。

孙节[5](2018)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在经济上的旧问题基本已经得到处理,并且逐渐步入“新常态”,同时经济变化得以稳定,但伴随而来的是我国宏观经济失衡具有新特征,而这些新特征中不仅有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经济下行的风险。由此我国全面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开始侧重于开展农业供给结侧构性改革。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在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考虑到目前经济形势的下行态势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减弱,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利润下滑、增速缓慢等问题,金融业在对“三农”、“小微”方面的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对于那些农村的金融业的主要出力者,农村信用社作为其中一员,始终把促进“三农”成长、支持小微为发展目标,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60多年的发展,虽然外在表现是合作制,但实际上早已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商业银行。而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改革的步伐在稳步推进,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金融监管力度不足、行政化色彩浓厚、股权结构不集中、法人治理存在缺陷、风险控制不到位、缺乏软实力建设、金融业务发展结构单一、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为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探究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再根据这些问题的特点,找出更加合适的对策建议。对策主要是从加强内外部监管,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现代银行经营理念制度、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以期让改革更加有成效,持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陈治国[6](2017)在《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风险与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步入新世纪更是前所未有地重视农村金融发展,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高度聚焦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并按照“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正不断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措并举下农村金融服务有了长足进步,不仅农村正规金融在管理模式、治理结构、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得到了显着改善,新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构建亦基本成型,精准扶贫金融模式也已进入探索推广阶段,不断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资金缺口难题。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仍然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自上而下的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粘性与萃取型的二元城乡金融结构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排斥程度较高,农村正规金融在贫困农村地区呈现出显着的“盆景金融”形式,农村资金逆向流动现象严重,导致农户只能寻求农村民间借贷等民间金融途径来匹配自身资金需求,且农村民间借贷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凭借其内生优势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且比重较高,但农村民间借贷按照传统进路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梗阻,发挥的支农效应难以达其潜在边界,存在的借贷风险具有较大隐患,且随着借贷规模和借贷范围的不断扩大,催生的借贷风险会更具危害性,不利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及地区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农村民间借贷的运行类型、运行机理、供需影响因素、福利效应、风险与治理以及正规化选择路径等问题,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新疆地区为例,基于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对新疆农村民间借贷的效应、风险及其治理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概述新疆农村民间金融演化进程,以及指出新疆农村民间金融存在农村民间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私人钱庄、农村互联性信贷及民间借贷等主要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揭示出农村民间借贷作为占据农村民间金融比重最高的金融信贷渠道发挥着重要的支农作用。并把农村民间借贷划分为友情农村民间借贷、中等利率农村民间借贷和高利率农村民间借贷三种类型并指出各自存在的特点,同时指出新疆民间借贷运行主要依靠声誉约束、关联性交易合约约束、社会资本约束及互惠惯例生成的合作约束等约束机制来维持。接着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与农村正规金融不同关系下的农村民间借贷所具有的农户福利水平,指出扩大农村民间借贷边界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路径,认为农户直接从民间借贷这种民间金融渠道取得信贷资金对其更为有益。且研究发现新疆农村民间借贷运行过程中存在资金流向非农领域、资金配置效率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性、借贷合约失范与法律保障不完备、借贷资金被导入非法领域、非法集资以及高利贷比重逐步上升等主要问题。(2)分别通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研究农村民间借贷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得出影响新疆农村民间借贷需求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金融制度安排、借款农户所处地理位置、社会关系网络链条、农作物市场价格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内生因素主要有借贷关系成立所需的交易费用、偿贷条件、抵押贷款条件、借款农户收入情况以及农户家中重大活动;影响农村民间借贷供给的外部因素主要正规金融机构储蓄率及投资收益率、农业投资项目、城乡资金收益率差异、其他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吸纳能力及新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挤出效应,内生因素主要有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借款农户的偿贷能力以及农村民间借贷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并进一步通过把农村民间借贷和农村正规金融整合到构建的四元Probit联立方程模型中,从量化角度对新疆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识别,并通过稳健性检验表明估计结果稳健可靠,同时发现农村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3)通过从正负两方面指出民间借贷影响效应后,再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农户面临信贷约束,且理论分析信贷约束对农户生产经营利润产生抑制作用的基础上,构建福利效应理论测定模型研究得出农村民间借贷在完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有着正的净福利效应,且该效应的大小主要由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农村金融信贷资金供需利率弹性、借贷市场交易量以及农村金融信贷资金供给函数偏移量等因素决定,并在探究出农户信贷决策行为后,基于微观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农村民间贷款方放贷行为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处理组以及对照组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了农村民间借贷资金供给主体的放贷行为对新疆农户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通过pstest平衡性属性检验法和Rosenbaum边界估计法验证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估计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农户的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农村民间贷款方放贷行为的影响。(4)通过从非系统性违约风险与系统性违约风险两方面深入阐述了民间借贷违约风险的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接着构建博弈模型得出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是民间借贷违约风险的较高主因,且在不考虑利率水平条件下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越大的民间借贷规模对应着越高的民间借贷违约风险。接着分别通过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模型和Binning算法与基于不同损失支持向量机混合模型对农村民间借贷违约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估,模型估计结果对农户民间借贷违约风险层次进行了区分,有利于对不同农户群体的信贷风险进行甄别。并进一步构建半参数排序选择模型对农村民间借贷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识别,从而可根据各影响因素对借贷违约风险的影响效果为规避和治理民间借贷违约风险提供了有效参考与启示。同时根据调研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探究出新疆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的风险源主要有民间借贷用途风险、民间借贷主体风险、民间借贷交易合约风险以及借贷期限、借贷规模与借贷利率风险。(5)根据以上分析结论及民间借贷运行特征,提出治理民间借贷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以及群体性风险的治理策略,其中通过设计借贷合约甄别机制、建立民间借贷监管机构与借贷数据库、给予正常民间借贷合法地位等外部风险规避机制,以及设置的外部风险借助机制及配套设计的民间借贷保险机制等措施治理外部风险;通过设计农村民间借贷履约机制、优化农村民间借贷形式以及设置农村民间借贷协同治理策略等三条治理途径做到对农村民间借贷内部风险的治理;通过凭借村庄内部自觉性引致的渐进性动力设计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并配合政府响应性驱动力才能有效治理农村民间借贷群体性风险。同时针对治理制度的衰减和削弱,提出引入新的治理制度要素来强化所设计的治理制度,让制度同时兼具自我实施与自我强化两种特性。(6)在风险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民间借贷正规化选择的六条有效路径,该六条路径分别为:一是给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与正规金融组织相似的运行环境,让其如正规金融组织般正式运行;二是诱致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流向正规金融组织,通过正规金融的治理方式实现借贷资金管理正规化;三是构建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寄生联动关系,让民间借贷利率、借贷期限等跟随正规金融变动步伐;四是将农村民间借贷有效嫁接到农村民间互助组织链条中,不仅可让农村民间借贷关系过渡到内生性的民间互助组织网络关系中,而且可通过半政府性质的民间互助组织来逐步替代农村民间借贷关系;五是给予农户更多产权,让农户能够以产权抵押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进而让正规金融从民间借贷手中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块借贷份额;六是增加民间借贷资本的放开力度,给予其正规金融资本同等的投资权利,不仅需要鼓励民间借贷资本以设立准正规金融组织的方式实现民间借贷的正规化,也需允许民间借贷资本以控股正规金融组织的方式实现民间借贷的正规化。(7)结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借贷在新疆“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提出优化发展农村民间借贷、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政策启示,实现本文研究目的。

骆静尧[7](2015)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第二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扩大改革试点的省份中就包括了湖南省,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职能,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工商和中小企业,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完善农村信用社体制建设,继续深化改革。本文以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6次改革为着力点,在分析和总结改革成果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继续明确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成绩和目标,同时,也对领导管理体系、改革效率等的不匹配提出了整改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信用社的体制改革的分析,认为湖南省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是具有实际意义,改革模式和改革成果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仍具有进一步改革和提升的空间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农信社的产权制度、法人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难点问题,提出筹建农村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制度、加强领导管理和转换经营机制的对策选择。

赵苗苗[8](2015)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和发展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它在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地位不断提高,规模逐步壮大,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依旧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到位、执行效率较低等重要问题。究其根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制度是保证农村信用社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基础。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当下一项必要又紧迫的任务。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始终与风险相伴。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就是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过程,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保障农村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从事金融工作的实际,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搜索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展开研究论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按照“提出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结合案例描述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所存在着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员工思想观念落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不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稽核监督约束力不足,处罚力度小等。然后追溯根源查找原因,结合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管理实际,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内部控制的可行的措施建议,比如:强化对内部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银行工作合规性操作意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实际工作开展中有正规的约束依据,提高已有制度执行效率,使制度切实的发挥功效;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完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完善银行内部的稽核监督体系,加强对银行内部岗位的管理和监督,努力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期改变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部支持。

林建伟[9](2015)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研究:认知与影响》文中认为当前,农村融资渠道狭窄,农户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中央出台政策鼓励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探索。但由于现行法的明确禁止,各试点地区纷纷借助“附加担保”、“组合担保”、“反担保”等形式规避风险,增加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风险认知及其影响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本研究从农地融资功能出发,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行为分析方法、典型抽样调查法、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产权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和风险理论,结合我国试点地区的实际运行模式,考察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的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其次,运用风险认知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福建省样本地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农户、信贷员的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意愿的影响机理。再次,以福建省样本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就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讨论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借鉴国外农地金融的经验,从修订法律、强化激励、风险防范、配套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机制的政策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由于农地经营权的性质限制、法律困境、市场约束以及配套条件缺乏等原因,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民生风险等各种风险。与其他信贷风险不同的是,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主要是由于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农地经营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农地流转薄市场的约束等原因所致,应予注意并区别对待。第二,农户的法律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失地风险认知和还款风险认知未通过显着性检验。这与有些学者的担心差距较大,表明建立在三权分置基础上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较好地规避了失地风险,在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行政推动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民生风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第三,信贷员的风险认知与农户的风险认知存在差异。现实中,信贷员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致使其行为态度谨慎,抑制了其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意愿,并间接抑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意愿。鉴于此,金融机构应本着支持“三农”发展的愿望,着眼于防范风险而非消灭风险,审慎把握风险中隐含的机会,采取措施,鼓励信贷员积极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第四,从政府的角度看,现有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不足,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当尽快修订法律,确立抵押品限定规则、登记生效规则和抵押权实现规则;通过设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准备金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有效激励。此外,还应加强农地流转市场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和条件建设,以提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度效率。本研究从风险认知的视角考察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机理,风险认知及其对信贷供需意愿的影响,研究的角度新颖。基于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机理具有特殊性,风险认知存在差异性并抑制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意愿的结论。据此提出的修改相关法律规则、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以及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强化激励的改进策略,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实际可操作性。

齐建岗[10](2014)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村信用社通过筹集和融通社会闲置资金,满足了农民和农村工商业的金融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风险隐患集中、案件潜伏密集等现象层出不穷。一系列措施和改革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并以Z市农村信用社为例,识别Z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文章结论,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通告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识别能力,增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第二、加强信贷风险的前期评价,监测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控制农村信用社贷款条件,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以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控制水平;第三、健全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结构,完善风险控制环节,规范贷款管理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第四、农村信用社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体系,以创新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二、对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文献综述
        2.2.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2.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2.3 农村金融对策研究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宏观政策体系
    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总体情况
        3.2.1 农村信贷供需状况
        3.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情况
        3.2.3 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3.2.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
        3.2.5 农村基础服务覆盖情况
        3.2.6 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情况
    3.3 中国农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3.3.2 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3.3.3 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
    3.4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困境的原因探析
        3.4.1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设定不明晰
        3.4.2 农村金融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3.4.3 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偏差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及演变路径
    4.1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的演进
        4.1.1 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 年)
        4.1.2 “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 年)
        4.1.3 市场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
    4.2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的主要特征
        4.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受农村经济改革驱动
        4.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驱动机制的强制性
        4.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4.3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环境与趋势
        4.3.1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4.3.2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变迁的思路变化
        4.3.3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与路径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及路径
    5.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
        5.1.1 信用主体模式
        5.1.2 资产抵押模式
        5.1.3 合作金融模式
    5.2 中国农村金融微观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5.2.1 供应链金融
        5.2.2 互联网+农村金融
        5.2.3 新型合作金融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信贷配给的实证分析
    6.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理论分析
        6.1.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取、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6.2.2 实证分析过程
    6.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结论
第7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借鉴
    7.1 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
    7.2 孟加拉“格莱珉”模式
    7.3 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
第8章 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8.1 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8.1.1 优化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
        8.1.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8.1.3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8.1.4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8.2 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8.2.1 围绕土地等抵押物创新
        8.2.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8.2.3 持续加大涉农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
        8.3.1 建立健全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8.3.2 探索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8.3.3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2章 X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
    2.1 X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
    2.2 X农村信用社组织架构情况
    2.3 X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
        2.3.1 X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情况
        2.3.2 X农村信用社存款结构
    2.4 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第3章 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案例介绍
    3.1 X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现状
        3.1.1 X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情况
        3.1.2 X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
    3.2 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现状
        3.2.1 信贷资产质量较低
        3.2.2 信贷风险集中
第4章 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案例分析
    4.1 农村信用社外部因素
        4.1.1 客户缺乏诚信意识
        4.1.2 借款人恶意欺诈
        4.1.3 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
        4.1.4 缺少严格的外部监管
    4.2 农村信用社内部因素
        4.2.1 内部监管不严
        4.2.2 缺少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4.2.3 信贷业务流程把控不严
        4.2.4 信贷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4.2.5 信贷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第5章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与完善建议
    5.1 规范信贷业务流程管理
        5.1.1 规范执行贷款“三查”工作
        5.1.2 强化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条件
        5.1.3 规范管理客户信贷档案
    5.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1 改进员工管理制度
        5.2.2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5.3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5.3.1 加强外部与内部监管
        5.3.2 保证基层社的管理能力
    5.4 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5.4.1 实施全面信贷风险管理
        5.4.2 实施信贷风险平台管理
        5.4.3 构建企业合规文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相关概述
    2.2 战略管理层次与工具
        2.2.1 战略管理的层次
        2.2.2 战略管理的工具
    2.3 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2.1 新疆银行业发展情况
        3.2.2 新疆农信社发展情况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4 综合评价
        3.4.1 外部机会
        3.4.2 外部威胁
        3.4.3 EFE矩阵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新疆农信社概况
        4.1.1 发展历程
        4.1.2 发展现状
    4.2 价值链分析
        4.2.1 体制改革
        4.2.2 组织架构
        4.2.3 财务情况
        4.2.4 人力资源
        4.2.5 品牌形象
        4.2.6 三农服务
        4.2.7 产品创新
        4.2.8 信息化
        4.2.9 风险防控
    4.3 综合评价
        4.3.1 内部优势
        4.3.2 内部劣势
        4.3.3 IFE矩阵
第5章 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构建
    5.1 使命、愿景与宗旨
    5.2 战略选择
        5.2.1 SWOT分析
        5.2.2 定向规划矩阵分析
        5.2.3 战略选择
    5.3 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5.3.2 阶段规划
        5.3.3 财务目标
        5.3.4 人力资源目标
    5.4 战略实施重点
        5.4.1 推进产品创新
        5.4.2 推进渠道拓展
        5.4.3 推进服务三农与扶贫脱贫
第6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 优化法人治理与组织架构设计
    6.3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6.4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6.5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农村信用社改革面临的挑战
        2.1.1 监管体系不健全
        2.1.2 外部环境建设不完善
        2.1.3 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2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机遇
        2.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发展
        2.2.2 普惠金融逐渐深入
        2.2.3 良性政企银关系逐步形成
        2.2.4 农业绿色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2.2.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新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3.1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和历程
        3.1.1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
        3.1.2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
    3.2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
        3.2.1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
        3.2.2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就
    3.3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
        3.3.1 未构建完善的外部金融监管体系
        3.3.2 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亟待加强
        3.3.3 现代银行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制度构建尚不规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4.1 加大外部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4.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4.1.2 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4.1.3 建立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4.1.4 构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4.1.5 建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信息披露制度
    4.2 建立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控制手段
        4.2.1 规范并优化股权结构
        4.2.2 完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4.2.3 重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业务流程
    4.3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制度
        4.3.1 加快河南省农合机构转型,积极打造现代金融企业
        4.3.2 坚持技术驱动,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4.3.3 建立健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风险约束机制
    4.4 建设适合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现代企业文化
        4.4.1 建立人才的选用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4.4.2 注重软实力的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4.4.3 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
        4.4.4 进行业务创新,增强服务功能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风险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概念界定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介理论
        2.1.2 关系型融资理论
        2.1.3 信贷配给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1.5 机制设计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成因和运行机理研究
        2.2.2 优势和缺陷研究
        2.2.3 影响效应研究
        2.2.4 规模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2.5 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
        2.2.6 风险及其治理研究
        2.2.7 文献评述
第3章 新疆农户家庭借贷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农户家庭借贷现状
        3.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3.1.2 农户家庭借贷途径分布情况
        3.1.3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利率
        3.1.4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期限
        3.1.5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规模
        3.1.6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契约形式
        3.1.7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辐射范围
        3.1.8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用途
    3.2 农户家庭借贷特征
        3.2.1 农户家庭借贷途径呈现多元化态势
        3.2.2 南疆地区农户家庭遭受正规金融排斥程度较高
        3.2.3 农户间的民间借贷是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的主体
        3.2.4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用途由生活性资金逐步向生产性资金转移
        3.2.5 农村民间金融供需缺口有缩小趋势
    3.3 不同类型农户家庭的借贷行为选择
        3.3.1 牧民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3.3.2 果农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3.3.3 棉农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3.3.4 粮农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第4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4.1 农村民间金融演化进程
        4.1.1 1949年以前农村民间金融孵化期
        4.1.2 1949年至1978年农村民间金融异化和管制期
        4.1.3 1979年至1995年农村民间金融形成和发展期
        4.1.4 1996年至2007年农村民间金融整顿和规范期
        4.1.5 2008年至今农村民间金融深化发展期
    4.2 农村民间金融主要组织形式
        4.2.1 农村民间合会
        4.2.2 农村合作基金会
        4.2.3 典当行(铺)
        4.2.4 农村私人钱庄
        4.2.5 农村互联性信贷
        4.2.6 农村民间借贷
    4.3 农村民间借贷主要类型及特点
        4.3.1 友情农村民间借贷
        4.3.2 中等利率农村民间借贷
        4.3.3 高利率农村民间借贷
    4.4 农村民间借贷运行机制
        4.4.1 声誉约束机制
        4.4.2 关联性交易合约约束机制
        4.4.3 社会资本约束机制
        4.4.4 互惠惯例生成的合作机制
    4.5 与农村正规金融不同关系下的借款农户福利水平
        4.5.1 水平联动关系下的农户福利水平
        4.5.2 垂直联动关系下的农户福利水平
        4.5.3 水平联动关系与垂直联动关系下的农户福利水平比较
        4.5.4 民间贷款方合谋下的农户福利水平
        4.5.6 理论模型结论
    4.6 农村民间借贷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4.6.1 民间借贷资金脱离农村流向非农领域
        4.6.2 民间借贷资金配置效率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性
        4.6.3 缺乏规范的借贷合约和法律保障
        4.6.4 民间借贷资金被其他异化的民间金融组织导向非法领域
        4.6.5 吸收存款的方式演变为非法集资
        4.6.6 存在比重较大的高利贷借贷行为
第5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外部影响因素
        5.1.1 农村民间借贷需求外部影响因素
        5.1.2 农村民间借贷供给外部影响因素
    5.2 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内部影响因素
        5.2.1 农村民间借贷需求内部影响因素
        5.2.2 农村民间借贷供给内部影响因素
    5.3 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影响因素量化识别
        5.3.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3.2 模型识别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主要结论
第6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6.1 农村民间借贷影响效应
        6.1.1 农村民间借贷正面效应
        6.1.2 农村民间借贷负面效应
    6.2 农村民间借贷福利效应理论模型测度
        6.2.1 信贷约束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影响效应测度
        6.2.2 农村民间借贷福利效应测度
    6.3 农户信贷决策行为选择
    6.4 农村民间借贷福利效果分析
        6.4.1 效应估计模型构建
        6.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6.4.3 实证结果及检验
        6.4.4 主要结论
第7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7.1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生成机理
        7.1.1 非系统性违约风险的生成机理
        7.1.2 系统性违约风险的生成机理
    7.2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7.2.1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生成的博弈分析
        7.2.2 不考虑利率水平的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7.3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实证分析
        7.3.1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识别
        7.3.2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评估
        7.3.3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7.4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
        7.4.1 农村民间借贷资金用途风险
        7.4.2 农村民间借贷主体风险
        7.4.3 农村民间借贷交易合约风险
        7.4.4 农村民间借贷期限、借贷规模及借贷利率风险
第8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治理策略
    8.1 农村民间借贷外部风险治理
        8.1.1 构建农村民间借贷外部风险规避机制
        8.1.2 设置农村民间借贷外部风险救助机制
    8.2 农村民间借贷内部风险治理
        8.2.1 农村民间借贷履约机制设计
        8.2.2 农村民间借贷形式优化
        8.2.3 农村民间借贷协同治理策略
    8.3 农村民间借贷群体性风险治理
        8.3.1 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
        8.3.2 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设计思路
        8.3.3 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生成动力
    8.4 农村民间借贷治理制度削弱之破解的探索性路径
第9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正规化选择路径
    9.1 给予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相似的运行环境
        9.1.1 创设农村民间借贷信用担保制度
        9.1.2 通过民间借贷利率合法性的赋予促使借贷利率公开化、市场化
        9.1.3 设立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约束其朝向规范有序的轨道运行
        9.1.4 培育诱致地区间自由竞争的民间借贷区域竞争制度提高其正规化运作水平
        9.1.5 财产化民间借贷贷款方的债权并给予该债权可转让功能
    9.2 诱致民间借贷资金流向正规金融组织
        9.2.1 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流入传统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
        9.2.2 诱使农村民间借贷资金嵌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9.2.3 激励民间借贷资金导入正式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
    9.3 构建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寄生联动关系
        9.3.1 建立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利率联动机制
        9.3.2 设计农村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间的耦合契约
    9.4 将农村民间借贷有效嫁接到农村民间互助组织链条中
        9.4.1 让农村民间借贷关系过渡到内生性的农村民间互助组织网络关系中
        9.4.2 让半政府性质的农村民间互助组织逐步替代农村民间借贷关系
    9.5 通过给予农户更多产权来增强农户产权抵押贷款能力
        9.5.1 积极开展农地确权确保农户能够有效实现农地产权抵押贷款
        9.5.2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科学评估机制最大化农户的农村产权价值
    9.6 增加民间借贷资本的放开力度并给予其正规金融资本同等的投资权利
        9.6.1 鼓励民间主体以民间借贷资本设立准正规金融组织
        9.6.2 允许民间借贷资本控股正规金融组织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文献综述
        1.2.1 国外信用社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用社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程
    2.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程
        2.1.1 起步推广阶段(建国初期——1958年)
        2.1.2 动荡停滞阶段(1958年——1978年)
        2.1.3 恢复过渡阶段(1979年——1983年)
        2.1.4 改革探索阶段(1983年——1996年)
        2.1.5 改革攻坚阶段(19962003年)
        2.1.6 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2.2 取得的成果
        2.2.1 服务三农目标坚定
        2.2.2 产权改革取得成效
        2.2.3 内部控制逐步健全
        2.2.4 支农服务有效改善
第3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农信社体制改革的现状
        3.1.1 机构改革使法人治理结构得以优化
        3.1.2 技术改造完成了电子化平台转变
        3.1.3 产权改革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关系
        3.1.4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更贴近时代要求
        3.1.5 支农服务支持力度更强劲
        3.1.6 内部控制机制更科学规范
    3.2 湖南省农信社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2.1 产权不明晰,主体多元化
        3.2.2 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3.2.3 内控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3.3 湖南省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探究
        3.3.2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不完善的原因
        3.3.3 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4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结果的讨论与解释
    4.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成效
        4.1.1 明晰产权
        4.1.2 强化服务
        4.1.3 理顺体制
    4.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足之处
        4.2.1 多级法人体制结构制约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4.2.2 人才储备少影响农信社的抗风险能力水平
        4.2.3 股权分散、管理落后阻碍法人治理结构的升级
第5章 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建议
    5.1 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建议
        5.1.1 坚持改革主导方向,谨慎选择体制改革路径
        5.1.2 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5.1.3 加快构建省县两级法人体制,提高管理效能
    5.2 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保障
        5.2.1 贴合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锐意改革
        5.2.2 建立投资者、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双向沟通渠道,有序改革
        5.2.3 由上而下推进,大力改革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内容及本文不足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内涵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失效的典型案例
        一 案例简介
        二 案例原因剖析
第四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二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
        三 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四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五 稽核监督约束力不足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
        一 主要原因
        二 其他原因
第五章 完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原则及措施
    第一节 完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二节 完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 优化内部控制坏境
        二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三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四 完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五 加强稽核监督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研究:认知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范畴的界定
        1.4.1 土地承包经营权
        1.4.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1.4.3 风险与风险认知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述评
        2.1.2 国内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机制设计理论
        2.2.3 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及其生成机理
    3.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类别
        3.1.1 信用风险
        3.1.2 市场风险
        3.1.3 操作风险
        3.1.4 流动性风险
        3.1.5 法律风险
        3.1.6 民生风险
    3.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机理
        3.2.1 农地经营权的性质限制
        3.2.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困境
        3.2.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借款人的信用危机
        3.2.4 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
        3.2.5 农地经营权流转薄市场的约束
        3.2.6 政府不当干预行为
    3.3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模式及其风险
        3.3.1 江苏新沂模式
        3.3.2 宁夏同心模式
        3.3.3 辽宁法库模式
        3.3.4 四川崇州模式
        3.3.5 福建明溪模式
        3.3.6 经验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机理
    4.1 风险认知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4.1.1 理论解释
        4.1.2 理论分析框架
    4.2 农户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机理
        4.2.1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认知
        4.2.2 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机理
    4.3 信贷员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机理
        4.3.1 信贷员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认知
        4.3.2 风险认知对信贷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的影响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
    5.1 农户经济行为与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5.1.1 农户经济行为
        5.1.2 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5.2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愿分析
        5.2.1 样本地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
        5.2.2 样本地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特征
    5.3 风险认知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
        5.3.2 计量分析及判断
    5.4 本章小结
6. 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的影响
    6.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的条件与特征
        6.1.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条件
        6.1.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特征
    6.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意愿分析
        6.2.1 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
        6.2.2 信贷员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
    6.3 风险认知影响信贷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的实证分析
        6. 3.1变量选取
        6.3.2 计量分析及判断
    6.4 本章小结
7. 改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机制的政策建议
    7.1 国外农地金融的经验借鉴
        7.1.1 德国农地金融模式
        7.1.2 美国农地金融模式
        7.1.3 日本农地金融模式
        7.1.4 国外经验启示
    7.2 相关政策建议
        7.2.1 修订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规则
        7.2.2 构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7.2.3 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配套制度与条件
        7.2.4 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的研究结论
    8.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福建省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附录2: 福建省信贷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状况问卷调查
致谢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有关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文献回顾
    2.1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内涵
        2.1.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特征
        2.1.3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管理架构
    2.2 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2.2.1 商业贷款理论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第3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与指标分析
        3.1.1 贷款风险质量分析
        3.1.2 资本充足性质量分析
    3.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3.2.1 信贷技术运用上的缺陷
        3.2.2 农村信用社贷款制度不完善
        3.2.3 农村信用社管理和经营体制不完善
        3.2.4 风险文化建设和风险岗位设计比较落后
        3.2.5 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相对脆弱
    3.3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贷款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3.3.1 产能过剩及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风险
        3.3.2 房地产虚假按揭导致的贷款风险
        3.3.3 土地储备导致的贷款风险
        3.3.4 地方政府打捆贷款带来的风险
第4章 信贷风险的识别及评价——以Z农村信用社为例
    4.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的意义和环节
    4.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的基本路径
    4.3 以Z市农村信用社为例的风险识别
        4.3.1 Z市农村信用社简介
        4.3.2 Z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识别
    4.4 以Z市农村信用社为例的信贷风险评估
        4.4.1 信贷风险评估的方法
        4.4.2 Z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评价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操作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建议
        5.2.1 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控制水平
        5.2.2 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5.2.3 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识别及预警
        5.2.4 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的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对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 舒凯彤. 吉林大学, 2019(02)
  • [3]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与完善[D]. 崔玉伟. 河北金融学院, 2019(01)
  • [4]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研究[D]. 张军. 山东大学, 2018(02)
  • [5]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节.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6]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风险与治理研究[D]. 陈治国.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分析与对策研究[D]. 骆静尧.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D]. 赵苗苗. 河南大学, 2015(05)
  • [9]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研究:认知与影响[D]. 林建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 齐建岗. 山东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