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参叶中分离奥克替隆型人参皂甙(英文)

从人参叶中分离奥克替隆型人参皂甙(英文)

一、人参叶中Ocotillone-型人参皂苷的分离(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吴明[1](2021)在《熟三七成分分析及补血药效与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临床常用三七是三七粉和熟三七粉,但二者功效差异较大。生三七以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为主;而熟三七以补气补血和补益健身见长。目前生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缺乏对熟三七系统全面的研究,三七“生打熟补”的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生三七和炮制后的熟三七的化学成分,补血作用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炮制前后三七物质变化规律,验证“熟补”理论科学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代谢组学初步探讨熟三七补血作用的代谢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炮制前后变化明显、又具药效的成分人参皂苷Rg3采用多孔材料负载提高其溶出性研究,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2方法2.1 UPLC-Q-TOF-MS/MS对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及差异性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构建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谱,通过精确质量数测定,裂解碎片离子数据,文献对比,全面定性分析生、熟三七的化学成分。进一步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方法对生三七和熟三七进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经SIMCA-P14.1软件处理,应用PCA、PLS-DA和OPLS-DA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分析生三七及其炮制品熟三七间的差异化学成分。2.2生三七和熟三七对血虚证大鼠药效学研究将SD大鼠分成六组,分别为正常组、血虚模型组、阳性药复方阿胶浆组、生三七粉组、熟三七粉组和人参皂苷Rg3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采用乙酰苯肼致溶血性大鼠血虚模型,以大鼠的体征,体重,脏器指数,血常规,生化指标为评价指标,考察生、熟三七的补血作用。2.3熟三七对血虚证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将SD大鼠分成三组,分别为正常组、血虚模型组和熟三七粉组,采用UPLC-Q-TOF-MS/MS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浆的代谢物,建立血浆代谢图谱。运用PCA、PLS-DA和OPLS-DA分析方法,寻找各组之间的差异成分,分析差异成分相关的代谢途径,探讨熟三七发挥补血作用可能的代谢途径。2.4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负载人参皂苷Rg3并提高溶出速率的研究采用胶晶法制备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多孔材料,然后自然挥发法制备人参皂苷Rg3-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载体药。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载体和载体药进行特征分析。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考察人参皂苷Rg3-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的体外溶出速率。3结果3.1 UPLC-Q-TOF-MS/MS对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及差异性研究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快速定性分析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通过液质联用测定的一级精确质量数,二级质谱数据分析,文献查阅,对照品的比对来鉴定待分析的化合物,用SCIEX OS软件分析得出化合物可能的元素组成和质量误差,用scifinder检索可能的化学式,从而筛选出可能的化学成分。精确质量与计算得到的理论值误差在5 ppm以内。在生三七中鉴定了47个化合物,熟三七中鉴定了5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原人参三醇型皂苷,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其他结构皂苷,黄酮类,聚炔醇类,挥发类等化合物,并推导了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1、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等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经SIMCA-P14.1软件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生三七和熟三七分布不同区域,说明二者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再用监督分析的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的分类方法建模,生三七和熟三七分布在不同区域,表明生熟三七的物质基础有差异。经分析得到生三七和熟三七两者间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皂苷化合物为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3,20S-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h1,20S-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k3。3.2生三七和熟三七对血虚证大鼠药效学研究选择乙酰苯肼致大鼠血虚为动物模型,以大鼠的体征,体重,脏器指数,血常规,生化指标为考察指标,比较生三七和熟三七的补血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的大鼠毛发蓬乱,行动迟缓,精神不佳,神色暗淡,耳朵、尾巴颜色表现苍白,易扎堆,行动相对缓慢。体重变化,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也均显着下降。外周血象中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与血小板含量显着下降,模型组大鼠血液中的ATP酶活性、G6PD、GPX和GR的含量显着减少,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显着增加,而生三七、熟三七和人参皂苷Rg3组均可回调模型大鼠的体重,改善脏器指数,而且药物干预后可升高大鼠血液中的ATP酶活性、G6PD、GPX和GR的含量,降低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其中,熟三七的补血效果比生三七的好。3.3熟三七对血虚证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经PCA,PLS-DA和OPLS-DA模式分析方法识别分析,正常组和血虚模型组可以很好地分开,表明正常组与血虚模型组之间的血浆代谢内源物存在着明显差异。正常组、模型组和熟三七组样本点均可以明显分开,且熟三七组的样本明显显示出不同程度地向正常对照组靠近的趋势,说明熟三七对血虚大鼠的代谢情况产生有效干预作用。在正常组、血虚模型组、熟三七组大鼠血浆中鉴定出11种具有显着性差异内源性代谢物,将11种差异代谢物导入Metabo Analyst 3.0分析平台,经分析得出与熟三七补血作用相关的4条代谢通路,分别是: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3.4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负载人参皂苷Rg3并提高溶出速率的研究PS胶晶为模板,正硅酸甲酯为无机物,采用双模板法制备有序大孔-介孔二氧化硅多孔材料,然后自然挥发法制备人参皂苷Rg3-有序大孔-介孔二氧化硅载体药。m/M-Si O2/Rg3载体的微观形貌采用扫描电镜进行分析,发现载体的有序大孔呈周期性排列,且贯穿整个载体材料中,孔径约为270 nm,球形孔间通过90 nm的窗口孔连通。采用透射电镜对内部结构进行研究,m/M-Si O2载体的大孔氧化硅骨架含有大量高度有序介孔。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表明m/M-Si O2孔道中的Rg3以非结晶的状态存在,人参皂苷Rg3与二氧化硅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是通过物理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体外溶出速率实验结果是原料药人参皂苷Rg31 h时后溶出度为21%,m-Si O2/Rg3和m/M-Si O2/Rg3的1 h的累积溶出分别为78%和81%,其结果表明m/M-Si O2和m-Si O2作为载药载体可以显着提高人参皂苷Rg3的溶出速率。4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生三七和熟三七的主要差异化学成分,体内药效实验验证三七“熟补”的科学性;运用UPLC-MS初步分析熟三七补血作用的相关的4条代谢途径。首次采用有序大孔-介孔氧化硅多孔材料负载差异成分人参皂苷Rg3,改善其体外溶出速率。本文综合阐明三七“熟补”作用机制,为三七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王曼祺[2](2021)在《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文中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隶属于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现多分布于我国吉林、辽宁等地,具有重要的药用及经济价值,其主要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即人参皂苷。野生人参是指生长在自然环境中,不受人工控制和管理的人参,药用功效和抗逆性都较高,是中药材中的珍品。但由于其生长缓慢且破坏严重,导致现如今的野生人参种质资源极为稀少,使得栽培人参成为人参市场的主要来源。而栽培人参是从野生人参驯化而来的群体,由于栽培人参从生长第六年开始容易患病,因此其一般在六年收获。生长年限是影响栽培人参生长发育和人参皂苷等活性成分含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2018年Kim等人发表了人参的全基因组数据,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并分析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根、茎、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来全面探究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的不同组织部位中基因表达的差异。(1)野生人参的基因表达受生长年限的影响较小。对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进行统计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即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人参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远多于野生人参。而野生人参的根、茎、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都很少。(2)生长年限对栽培人参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在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对于栽培人参来说,一年生和六年生栽培人参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多,并且根与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相似,茎中最少。相比之下,六年生和十五年生栽培人参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少一些,且叶中的占比最多,根中最少。(3)生长年限对栽培人参一些重要代谢通路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影响。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后发现,栽培人参的生长年限会对参与应激和抗逆、光合作用以及萜类主链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的基因表达水平产生影响。野生人参由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过少,因此没有得到显着富集的GO功能和代谢通路。(4)生长年限对栽培人参中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影响大于对野生人参的影响。本研究对参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同样发现生长年限对野生人参的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较小,而对栽培人参的影响较大。(5)生长年限对栽培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合成部位存在影响。一年生和六年生栽培人参之间涉及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大多分布于根部,且大多数酶在六年生栽培人参的根中表达水平更高。而六年生和十五年生栽培人参之间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则大多分布在叶中,并且十五年生栽培人参中的表达水平比六年生栽培人参中的表达水平低。本研究有助于确定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参与重要代谢通路的基因在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中的表达差异,尤其是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为完善人参转录组数据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人参栽培育种及相关功能候选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璐[3](2021)在《多组学分析越南人参皂苷类成分的代谢差异及生物合成》文中指出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已确认的药用植物有11,146种,众多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一直是植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高度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由于药用植物个体的差异性以及驯化过程的复杂性,加之某些重要物种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目前药用植物自然资源的发掘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局限。越南人参(Panax vietnamensis Ha&Grushv.)是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越南省和云南省金平县。近年来,售价颇高的金平“黑三七”因较高的人参总皂苷含量以及强大的抗癌功效在人参属消费市场占据了很高的份额,过度开发原生栖息地物种对其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缺乏整体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其自然资源的发掘利用仍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从功能基因组水平研究我国重要药用植物整体遗传变异水平,有助于全面理解其与近缘属种相互进化遗传关系,是当前进行药用植物资源有效保护与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及“优异等位基因”的关键,也是现代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育种的重要方向。本文拟通过越南人参2~5年主根、须根、茎和叶四个不同部位的广靶代谢分析,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人参皂苷进行定性、相对定量及比较研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不同生长年限以及组织部位间的差异代谢物,整合皂苷检测数据,构建出一个可视化越南人参组织部位和生长年限代谢物差异代谢网络,为揭示人参皂苷合成通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此外,为进一步发掘越南人参功能基因和皂苷合成关键基因,阐明药效物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构建越南人参的转录组数据库并筛选高表达基因进而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提供理论基础。运用系统生物学揭示越南人参不同组织部位和生长年限的代谢调控网络,对了解人参皂苷合成的代谢网络调控和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越南人参代谢表达谱的相关分析表明,根和须根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但与茎和叶的基因表达模式有显着差异。因此,我们推测叶片中许多基因的表达水平是下调的。通过对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进一步鉴定,确定了参与甲羟戊酸(Mevalonate pathway,MVA)、2-C-甲基-D-赤藓糖醇4-质体中的磷酸盐(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MEP)途径和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基因。从单基因数据集中鉴定出15个FPS,16个SE和9个β-As,都在根中高度表达。85个UGTs编码的转录本可能在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催化糖基化。参与MVA途径的上游单基因(AACT、HMGs、NADPH、MVK、MVD)在5年生根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MEP途径中编码酶的基因(DXS、DXR、Isp H、Isp G)在2年生叶片中高表达。大部分下游基因(FPS、SE、β-As)在2年生根中高表达,UGTs酶基因在2年生叶片中高表达。结果表明,越南人参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人参皂苷在根和叶组织中的生物合成是由几个关键酶协调的。关键酶的表达调控着人参皂苷的代谢流,最终指导多种单体皂苷的合成。表达谱的差异可能是人参皂苷在不同部位分布不均的原因。

左甜甜[4](2020)在《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文中指出人参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红参是鲜人参经蒸制干燥得到的产品。研究表明,热处理引起的人参皂苷的转化与生物学活性的改善显着相关。系统阐释人参与红参的化学组成,揭示蒸制介导的整体性化学转化,建立各自的特征标志物,对于实现人参、红参精准质量控制,优化炮制参数、合理临床用药,推动人参产业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综合利用系统植化分离、多维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等技术,对人参开展皂苷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同时深度表征鉴定人参与红参的皂苷组成,整体性描绘蒸制介导的化学转化,构建人参与红参鉴别的特征标志物。本论文采用多种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中压C18柱)与制备型、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人参根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分离并鉴定42个皂苷化合物(1-42),包括1个新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1)与一个种内首分化合物(2,三七皂苷FP1)。利用高分辨质谱与一维、二维NMR分析,新皂苷化合物结构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人参皂苷RO1(1)。其它40个已知皂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g1(3),三七皂苷R4(4),人参皂苷Ra2(5),-Rb1(6),-Rb2(7),-Rd(8),三七皂苷Rt(9),人参皂苷Rc(10),-Ra1(11),20-O-葡萄糖基人参皂苷Rf(12),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1(13),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e2(15),-Re3(16),丙二酸酰化人参茎叶皂苷Rd5(17),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c(18),人参皂苷Rg3(19),人参皂苷Re(20),20(R)-人参皂苷Rh2(21),20(S)-人参皂苷Rh2(22),人参皂苷Rf(23),20(S)-原人参三醇(24),人参皂苷F3(25),-Rk1(26),-F5(27),-Rg2(28),-Rb3(29),20(R)-人参皂苷Rh1(30),compound K(31),人参皂苷F1(32),-F2(33),-RO(34),三七皂苷R1(35),竹节参皂苷Ⅳa(36),20(S)-人参皂苷Rh1(37),人参皂苷Rg5(38),-Rk3(39),三七皂苷Fe(40),-R2(41)与人参皂苷Ra3(42)。本论文植化分离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人参中皂苷化合物的多样性,为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差异分析提供对照品。本论文建立了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的(四维分离)中药多成分系统表征技术、开发基于UNIFI平台“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引导的智能峰注解标准化流程,最终能够鉴定323种人参皂苷(人参中鉴定286种,红参中306种),其中125种尚未从人参属中分离报道。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依次优化色谱-质谱的关键参数(固定相、流动相、柱温、洗脱梯度;离子源参数毛细管电压、锥孔电压与梯度裂解能量),构建了配置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机制的XBridge Amide色谱柱和反相HSS T3色谱柱的2D-LC分离系统,通过星条方程法测定该二维色谱系统的正交性为0.76,有效峰容量为976;且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稳定、可重现。利用Vion?IMS-QTOF杂合型高分辨质谱仪,选择ESI负离子模式下数据非依赖High-Definition MSE(HDMSE)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人参与红参提取物复杂成分的四维分离,提供每个皂苷成分五维结构相关信息(t R-HILIC,t R-RP,CCS,MS1,MS2)。与传统MSE相比,HDMSE可以更好地分离人参皂苷并直接提供CCS值信息。在系统整理人参皂苷植化分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共记录504个已知人参皂苷结构信息(名称、分子式、化学结构)。将该数据库导入UNIFITM软件,并输入58个皂苷对照品确定的结构信息,建立了基于UNIFI自动注解HDMSE数据的高效代谢物鉴定流程(包括分析方法设置、数据采集、数据校正、数据处理与鉴定、鉴定结果再确认),通过小分子预测、MS1/MS2数据与数据库成分理论质谱信息匹配,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并呈现可重现的鉴定结果。本实验增加了一维色谱分离(HILIC)和离子淌度(IM)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峰容量;离子淌度测定的CCS值为分子的结构鉴定提供了与质谱正交的多一维度的信息,特别是在异构体区分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最终能够从人参鉴定286种人参皂苷、从红参中鉴定306种,共计323种人参皂苷结构(包括PPD型119个,PPT型87个,OA型21个,丙二酸酰化型17个,以及76个其它类型)。这为人参与红参差异分析奠定了基础;所构建的2D-LC/IM-QTOF-HDMSE方法亦可以充当放大镜初步发现人参和红参之间的差异成分。本论文构建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不同炮制时间点分析整体描绘人参的化学转化,通过实验室自制与市售的人参与红参代谢组对比,鉴定18种潜在差异成分,构建人参与红参特征标志物;并通过质谱成像/(MSI)分析确定了差异标志物的组织分布。综合利用Vion IMS-QTOF离子淌度液质联用仪、UNIFI与Progenesis QI软件,建立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1)基于负离子模式HDMSE代谢组信息采集;2)多批次HDMSE数据校正与数据解卷积(峰对齐、峰提取、归一化);3)代谢特征列表再处理80%规则与30%变异规则;4)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阶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与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小寻找差异代谢物;5)潜在标志物鉴定。根据以上流程首先研究了不同炮制时间(2 h,3 h,4 h)下人参化学成分转化程度,PCA得分图揭示了时间依赖的动态转化轨迹。对人参与实验室自制红参进行差异分析,当VIP阈值设定为2.5时,鉴定22个差异离子;通过对市售人参与红参对比分析,同条件下鉴定25个差异离子;最终发现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其中m-Rb1(同位素峰m/z 1195.6070)、人参皂苷Ro、M6(PPD+3Glc+2Xyl+Mal)、m-Rc(同位素峰m/z 1165.5967)、m-Rb2(同位素峰m/z 1165.5970)为白参的鉴别标记物;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3为红参的鉴别标记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中5个标志物质量数进行MSI分析(M18:人参皂苷Rg5(异构体);M15:人参皂苷Rg3(异构体);M4:人参皂苷Ro(异构体);M12:人参皂苷Rd(异构体);M10:m-Rc(异构体)在根部的空间分布。5个人参皂苷标志物在人参、红参根部组织部位的具体分布,人参皂苷Rg5、Rg3在外皮、韧皮部可以看到有更高含量的表达,而人参皂苷Ro、m-Rc(异构体)在形成层部位含量更高。另外,MSI可以直观呈现差异标志物在不同组别样品中含量差异。M18、M15在红参中的含量高于白参,而M4、M12、M10在白参中的含量则高于红参。这些趋势与非靶向代谢组学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MSI反映的代谢物变化趋势是所有能够离子化的异构体总强度,这些异构体如果变化趋势不一致,MSI呈现的结果可能与LC-MS有所不同。本论文,首次建立一种基于离线2D-LC/IM-QTOF-HDMSE维度增强的代谢组表征技术,支撑混合样品的四维分离,实现了人参与红参中皂苷成分的深度表征;建立基于UHPLC/IM-QTOF-MS、UNIFI与Porgenesis QI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流程,整体性描绘并鉴定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首次利用MSI技术对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进行组织分布研究。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人参与红参的精准质量控制,合理临床用药,及人参产业的向好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中药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朱海林[5](2020)在《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综述人参种类、野山参研究进展及人参化学成分研究技术等基础上,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了野山参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异同、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1、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从20年生野山参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解析鉴定了其结构,包括47个三萜、2个炔醇、4个甾体及2个烷烃。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6为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成分。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数据。2、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分子量为1001500 Da)进行了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富含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通过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01种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三萜、有机酸和有机酸酯、甾醇和炔醇、氨基酸和醛酮类等,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3、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首次建立了30年生野山参的根及根茎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2个成分。40批野山参根及根茎样本的相似度为0.7140.8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0批野山参样本被分成野山参根和野山参根茎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人参环氧炔醇等5个成分是造成根和根茎化学组成差异的主要物质。该研究为完善野山参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首次对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总皂苷和12种单体皂苷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0.3%),其次为根(6.8%)、茎(5.0%)和籽(3.8%)。HPLC-UV法测定结果显示,各部位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根中以Rg1、Rb1、Rc、Re和Rd为主;茎中以PPT、Re、Rb1、Rb3和Rd为主;叶中以Re、Rd、Rg1、Rb3、Rc和Rb2为主;籽中以Re、Rg1和Rc为主。该结果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野山参地上部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首次测定了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184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根中鉴定了54个成分,含烃(23.4%)、醇/酚(21.4%)、酯(16.3%)及醛(6.8%)等结构类型;茎中84个成分,含烃(80.5%)、醇/酚(4.0%)及酯(4.8%)等结构类型;叶中68个成分,含烃(86.5%)、醛(3.7%)、酮(2.0%)及酯(2.2%)等结构类型;籽中81个成分,含烃(81.6%)、酯(4.5%)、醇/酚(3.4%)及醛(2.0%)等结构类型。根、茎、叶和籽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含有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而共有成分仅为9种。本研究不仅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各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二)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1、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和5年生园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进行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4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野山参中含量高于园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g1、Re2、Rf、Rg4、绞股蓝皂苷Ⅸ、XVII和人参环氧炔醇,其中除Rg1和人参中特征成分Rf外,多为侧链变化的稀有皂苷。园参中含量高于野山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e、Rb3、Rd、三七皂苷R1、西洋参皂苷L10、(E,E)-9-羟十八烷基-10,12-二烯酸、12,13,15-三羟基-9-十八烯酸及正十五醛,其中常见皂苷较多,且有烷烃类物质。研究可为建立区别于园参的野山参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or,HPLC-UV)法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与5年生园参中单体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与分析。检测波长为203 nm。计算任意两个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识别了30年野山参与5年园参中峰面积比值具有明显差异的6种组合物,分别是:人参环氧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e、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d、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研究结果为识别野山参特征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基于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开展了园参(5年生)和野山参(30年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共鉴定了6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3个倍半萜、8个单萜、3个醛、2个酯、1个酸、1个酮、1个醚。其中,从园参中鉴定了(E)-β-金合欢烯(23.12%)、白菖油萜(12.22%)和β-榄香烯(11.98%)等50个成分;从野山参中鉴定了白菖油萜(19.95%)、α-新丁香三环烯(12.54%)和α-愈创木烯(10.47%)等38个成分。园参和野山参有12个共有成分,同时也含有差异性的成分。园参中含有17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9.91%,其中(E)-β-金合欢烯(23.12%)的含量较高;野山参中含有15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9.35%,其中4,11,11-三甲基-8-亚甲基-[1R-(1R*,4Z,9S*)]-双环[7,2,0]十一碳-4-烯(10.24%)的含量较高。(三)野山参抗COPD的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1、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以外源性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了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20年生野山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野山参中单体人参皂苷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中4种新人参皂苷Rm1、Rm2、Rm3和Rm4,以及3种已知人参皂苷Rb2、Rd、Rg3对CSE诱导的COPD保护作用。该7个单体人参皂苷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IL-1β和IL-6在CSE诱导的A549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改善相关的炎症反应,以人参皂苷Rg3、Rb2的作用最强。HDAC2途径可能参与了针对A549细胞中CSE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3周,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高剂量组(40 mg/kg/d)和中剂量组(20 mg/kg/d)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增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00/FVC),减少静态顺应性(Cchord)和气道阻力(RI);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增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证明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野山参具有较好的抗COPD作用。4、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20年生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辨识了17个移行成分,包括原型和代谢产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o、Rh1、Rd、Rg3、Rh2、CK、Rs3、原人参三醇、越南人参皂苷R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人参炔醇及人参环氧炔醇。将以上17个血中移行成分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首次构建了“野山参血中移行成分-COPD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IL6、IL1B、TNF、MMP9及MAPK1等是野山参抗COPD的潜在关键靶蛋白,前3个靶蛋白已经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还预测了可能是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首次研究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许多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干预后,L-色氨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卵磷脂,白细胞三烯A4等20种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可显着回调。由此推断野山参是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该部分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3条代谢途径。综上,本论文对野山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为阐明野山参化学组成及与园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扩大野山参的药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持。

宋齐[6](2017)在《人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物,具有"多服久服不伤身、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作用。其在中医药临床领域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然传统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属于古代朴素研究阶段。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参的研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突破。查阅国内外人参在神经系统、抗肿瘤、心脑血管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概述。总结了人参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人参的药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孙成贺[7](2016)在《西洋参果中主要人参皂苷规模化制备及其抗虫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洋参果为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成熟的果实。果实富含人参皂苷,可以成为稳定获取人参皂苷的原料。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提取物的加工生产存在产品单一,原料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等缺点。所以西洋参果苷脱色工艺和人参皂苷精致研究,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科研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西洋参果进行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选取10种吸附脱色材料活性炭、轻质氧化镁、氢氧化钙,AB-8型大孔树脂、D301R型大孔树脂、D280型大孔树脂、D900型大孔树脂、001×7型树脂、HP-20型大孔树脂和脱色1号树脂进行脱色素实验,通过对皂苷保留率和脱色率进行综合对比,发现D301R型大孔树脂对西洋参果脱色效果最好,AB-8型大孔树脂最适合色素回收,最终确定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40℃、p H5.30和流速1BV/h,样品浓度为10mg/m L,脱色率为84.26±1.56%,皂苷保留率88.75±1.86%。2、运用1-4-3模型模拟移动床制备分离人参皂苷Re和F11,分离条件为:65%甲醇水,流速60m L/min,残余液流速30 m L/min,萃取液流速30 m L/min,进样浓度2 mg/m L,切换步长7 min,人参皂苷Re和拟人参皂苷F11纯度分别为91%和93%。3、运用1-4-3模型模拟移动床分离人参皂苷Rb2和Rb3,分离条件为:70%甲醇水,流速60m L/min,残余液流速30 m L/min,萃取液流速30 m L/min,进样浓度1.5 mg/m L,切换步长为11 min,人参皂苷Rb2和人参皂苷Rb3纯度分别为91%和94%。4、运用批处理技术,采用2根Φ(5×20cm)C18填料色谱柱串联,75%甲醇/水溶液作为流动相,一次制备得到人参皂苷Rc和Rd,纯度分别为89%和91%。5、样品浓度在2g/L下,西洋参果苷大孔树脂25%部分对桃蚜的杀虫活性达100%,西洋参果苷大孔树脂75%部分对小菜蛾的驱避效果达94.4%以上。人参皂苷Re和拟人参皂苷F11分别对桃蚜和小菜蛾均具有很好的驱除效果,人参皂苷Re对桃蚜的驱避效果达100%。在果蝇寿命实验中,人参皂苷Re和F11的对于雌性果蝇具有明显的效果,人参皂苷Re和F11可以将其生存时间由对照3天延长至4天,浓度为1μM的效果最好。

梁爽[8](2016)在《嘧菌酯对人参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最古老的名贵中药之一,其药用史已达数千年,被誉为百草之王,享誉世界。我国是人参生产大国,产量约占世界人参总产量的70%。人参的生长期较长,从播种期至收获期需要经历4-6年的时间,并且对土壤环境和气侯环境要求均比较苛刻,极易受病害的侵染并影响最终产量。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的广谱性新型杀菌剂,作用机理独特,内吸性强,与其他杀菌剂均无交互抗药性。在有效防治人参黑斑病、炭疽病和灰霉病等多种病害的同时对靶标生物安全。目前在嘧菌酯对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嘧菌酯已经在我国人参上进行了登记,其最高推荐使用剂量为225 a.i.g/hm2。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于2013-2014年以吉林省白山市和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的五年生人参(品种为“二马牙”)为试验材料,以25%嘧菌酯SC 150 g.a.i./hm2和225 g.a.i./hm2两个施用剂量,对人参植株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选取正常生长的人参植株为清水对照组,在人参长生期为[PGS]800/909(Phonological Growth Stages):物候生长阶段进行第1次施药,每个剂量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按人参不同生长阶段采集样品,探讨其对人参形态学指标、生理学指标以及品质的影响,并对其分子调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嘧菌酯在人参上的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优化的QuEChERS分析方法测定人参中42种农药的残留量,该方法简便可靠,能满足对于吉林省白山市和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两个田间试验基地已用农药残留量的筛查要求,结果表明:42种农药均无高浓度残留,排除了对后续试验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可以保证本研究试验均为嘧菌酯单一农药作用的结果。2.研究了嘧菌酯对人参形态学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可以优化人参的叶片、茎部、根部及人参果的表观性状,改善了人参叶片的颜色、亮度及人参果色泽,显着提高了茎粗、叶宽、比根重及果形指数,降低了株高,且高剂量嘧菌酯处理组促进或抑制作用更明显。嘧菌酯处理组人参植株可比清水对照组延缓衰老14d以上。具体形态学指标变化为与对照相比,在嘧菌酯高、低剂量处理下,人参株高分别降低了2.96%和1.44%;茎粗增加了55.21%和26.04%;叶宽增加了18.53%和9.18%;比根重增加了65.35%和37.28%;果形指数增加了6.25%和2.08%(试验结果取两年两地的平均值)。3.研究了嘧菌酯对人参生理学指标的影响。试验表明:嘧菌酯的施用可以显着提高人参植株叶绿素的含量、提高植株及根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抗逆性;嘧菌酯还有效抑制了植株中活性氧和MDA的过快增长,显着增强了植株及根部的抗氧化酶系SOD、CAT、POD及APX的活性。具体生理学指标变化为在人参处于生长阶段[PGS]809/909(红果期)时,与清水对照组比,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低两种剂量处理下,分别增加了56.20%和29.97%。茎部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8.21%和7.61%;叶片、茎部及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1.55%和22.40%、80.77%和43.27%以及31.15%和21.53%;叶片、茎部及根部SOD含量分别增加了128.36%和89.28%、116.50%和88.45%以及55.27%和33.59%;叶片、茎部及根部CAT含量分别增加了74.51%和57.34%、135.53%和112.33%以及38.96%和15.63%;叶片、茎部及根部POD含量分别增加了57.42%和24.22%、19.43%和3.53%以及99.50%和74.17%;叶片、茎部及根部APX含量分别增加了77.97%和67.28%、131.33%和110.87%以及33.51%和16.16%等(试验结果取两年两地的平均值)。4.研究了嘧菌酯对人参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嘧菌酯的施用可以提升人参品质。对于人参叶片、茎部、根部及果中的皂苷含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人参茎中的从未见报道的亚油酸乙酯和亚麻酸甲酯两种油脂的生成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还显着提高了人参根中的维生素E及生育酚的含量;大大提高了人参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具体品质指标变化为在人参处于生长阶段[PGS]809/909(红果期)时,与清水对照组比,嘧菌酯高、低剂量处理组中人参叶片、茎、根及果中的人参皂苷含量分别提高了82.03%和62.21%、34.29%和27.38%、37.43%和21.81%以及3.98%和1.59%;人参茎中亚油酸乙酯和亚麻酸甲酯的含量分别为4.67mg/g和3.56mg/g以及4.22mg/g和3.41mg/g;人参根部维生素E和生育酚分别增加了16.67%和5.01%以及32.65%和16.33%;人参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提高了9.12%和7.63%(试验结果取两年两地的平均值)。5.研究了嘧菌酯对于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几种关键酶及基因表达作用的分子机理。试验表明:嘧菌酯的施用使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的FPS、SQS、SQE及P450均有所提高,其中以P450最为显着。两个浓度处理组均显着提高几种基因的表达量,且高剂量处理组效果更佳。具体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为在人参处在生长阶段[PGS]809/909(红果期)时,与清水对照组比,嘧菌酯高、低剂量处理组中人参根中的FPS、SQS、SQE及P450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了133%和129%、125%和119%、137%和125%以及272%和162%(试验结果取两年两地的平均值)。与研究得到的嘧菌酯可以促进人参根部皂苷的提高结果相一致。本研究证实了嘧菌酯在有效控制人参病害的同时,能优化人参的形态学指标,生理学指标,延缓人参衰老,增加人参皂苷含量以及提高人参品质。还初步探究了嘧菌酯提高人参皂苷含量的分子机理。对于合理指导嘧菌酯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与调控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托,为人参皂苷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李婉莹,张志东,侯玉兵,郑培和,许世泉,郝德福[9](2013)在《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文中认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储藏1年的干燥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进行了定性分析。从干燥的人参茎、叶中鉴定了8种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类成分,分别是丙二酸单酰基三七人参皂苷R3(Malonyl notoginsenoside R3,M-NR3,1)、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g1(Malonyl ginsenoside Rg1,M-Rg1,2)、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e(Malonyl ginsenoside Re,MRe,3)、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1(Malonyl ginsenoside Rb1,M-Rb1,4)及其同分异构体、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c(Malonyl ginsenoside Rc,M-Rc,5)、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2(Malonyl ginsenoside Rb2,M-Rb2,6)、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3(Malonyl ginsenoside Rb3,M-Rb3,7)、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d(Malonyl ginsenoside Rd,M-Rd,8)。

陆尤[10](2013)在《独参汤治疗产后血崩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独参汤”是指以单味人参水煎制成的方剂,古代医案中记载主要用于治疗“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血晕诸症”。“独参汤”发展至今,现代临床一般用于急证的治疗。近年来,独参汤在治疗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产后大出血的患者,临床通常是通过增强子宫的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如利用宫血宁和催产素止血。但是当患者大量出血,体质极度虚弱的时候,催产素往往达不到预期止血的目的,此时给予独参汤会起到回阳救逆的功效。针对这种现象,本项研究力图从独参汤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入手,研究独参汤中影响子宫收缩的有效成分,以及作用的机制,从而研究独参汤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作用机制。本项研究从独参汤中分离出主要的皂苷成分单体,进行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影响的实验研究,找出可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具有止血作用的皂苷成分,然后进行该皂苷成分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实验,以研究独参汤中皂苷类成分影响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是否与其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相关。经过本项研究,将明确独参汤在产后出血的治疗中起到的摄血止血的作用机制,可以增强独参汤在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人参应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取红参制成独参汤,经过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制得独参汤所含的总皂苷,再取上述总皂苷分别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及重结晶等方法,从中分离得到7个含量较高的人参皂苷化合物,根据各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和核磁共振光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20(S)-原人参二醇(PPD),20(S)-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c,20(S)-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从独参汤中分离出主要的皂苷成分单体,进行对未孕雌性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独参汤中含有的人参皂苷Rg1、Rb1具有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而人参皂苷Re具有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而人参皂苷Rc、Rh2、Rg3和原人参二醇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影响小或无影响。因独参汤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大于Rg1和Rb1的含量,所用独参汤总体的作用应显示出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因而大剂量使用时,具有抑制子宫出血的功效。选取对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影响作用的人参皂苷Rg1,Rb1和Re,测定它们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1和Rg1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而人参皂苷Re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生理条件下,细胞内钙调子浓度的增加是引起平滑肌收缩的主要环节。Re能够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说明其缩宫作用与其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有关;而Rb1和Rg1可以降低细胞内钙浓度[Ca2+]i,可能导致了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独参汤中人参皂苷成分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呈双向调节,部分人参皂苷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另一部分人参皂苷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所以独参汤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呈双向作用,可以随着独参汤的浓度和服用后体内的代谢情况的不同而改变。

二、人参叶中Ocotillone-型人参皂苷的分离(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叶中Ocotillone-型人参皂苷的分离(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熟三七成分分析及补血药效与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三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进展
        2.1 人参皂苷及三七皂苷的热裂解研究
        2.2 不同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2.3 小结
    3 生三七和熟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1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3.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3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3.4 抗肿瘤作用
        3.5 神经系统
        3.6 小结
第二章 UPLC-Q-TOF-MS/MS对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及差异性研究
    1 UPLC-Q-TOF-MS/MS鉴别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UPLC-Q-TOF-MS/MS对生三七和熟三七的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小结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生三七和熟三七对血虚证大鼠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动物造模
        2.3 药液的制备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体征观察
        3.2 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3.3 各组大鼠的脏器指数变化
        3.4 生三七和熟三七对血虚大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3.5 各组大鼠血液中ATP酶的活性
        3.6 各组大鼠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
        3.7 各组大鼠血液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含量
        3.8 各组大鼠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含量
    4 小结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第四章 熟三七对血虚证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血浆样本收集
        2.3 血浆样本预处理
        2.4 QC样品的配置
        2.5 UPLC-Q-TOF-MS/MS分析
        2.6 数据处理与多元变量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仪器稳定性分析
        3.2 大鼠血浆UPLC-Q-TOF-MS/MS总离子流图谱
        3.3 代谢物PCA分析
        3.4 正、负离子模式下血浆PLS -DA分析
        3.5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
        3.6 代谢通路分析
    4 小结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第五章 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负载人参皂苷Rg3并提高溶出速率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有序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和载体药的制备
        2.2 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有序大孔-介孔分级孔二氧化硅的表征测试
        3.2 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4 小结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人参概述
        1.1.1 人参形态学描述
        1.1.2 人参的药用价值
        1.1.3 人参栽培与驯化
    1.2 人参生长的影响因素及人参皂苷合成的研究现状
        1.2.1 影响栽培人参生长的因素
        1.2.2 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酶
    1.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学概述
        1.3.2 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3 转录组学在人参属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处理
        2.2.2 样本RNA提取
        2.2.3 样本RNA检测
        2.2.4 文库构建
        2.2.5 文库检测
        2.2.6 高通量测序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过滤
        2.3.2 序列比对
        2.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5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6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RNA质量分析
    3.2 测序数据统计与质量评估
    3.3 序列比对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1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3.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1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3.4.2 GO富集分析
    3.5 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酶的鉴定
    3.6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6.1 基因聚类分析
        3.6.2 生长年限与模块关联分析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生长年限对野生人参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2 生长年限对栽培人参中抗逆性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
    4.3 生长年限对栽培人参中人参皂苷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多组学分析越南人参皂苷类成分的代谢差异及生物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越南人参不同部位和生长年限的代谢差异
    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1 植物材料
        1.1.2 化学试剂
        1.1.3 UPLC-QTOF-MS/MS样品制备
        1.1.4 UPLC-QTOF-MS/MS检测方法建立
        1.1.5 数理统计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筛选
        1.1.6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1.2 结果和讨论
        1.2.1 原始数据预处理
        1.2.2 主成分分析(PCA)
        1.2.3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1.2.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1.2.5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1.2.6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1.3 结论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MS和 ATR-FTIR鉴别越南人参的不同部位和生长年限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样品处理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红外光谱采集
        2.1.5 UPLC-QTOF-MS采集
        2.1.6 多源数据分析
        2.1.7 化学计量学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光谱的特征解释
        2.2.2 PLS-DA模型鉴别越南人参的不同部位
        2.2.3 SVM模型鉴别越南人参的不同生长年限
    2.3 结论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探究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化学试剂
        3.1.3 RNA提取与纯化
        3.1.4 cDNA文库构建与转录组测序
        3.1.5 转录组数据处理和组装
        3.1.6 Unigene表达量分析
        3.1.7 单基因功能注释与CDS预测
        3.1.8 分子标记鉴定
        3.1.9 DEG鉴定、功能注释和途径富集分析
        3.1.10 WGCNA分析与Cytoscape互作网络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RNA样品检测
        3.2.2 转录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
        3.2.3 Unigene功能注释
        3.2.4 分子标记鉴定
        3.2.5 样本间基因表达量分析
        3.2.6 参与皂苷类生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基因
        3.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8 WGCNA分析和hub基因鉴定
    3.3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文献综述
    5.1 人参属植物的主要概况
    5.2 人参属植物的化学特性
        5.2.1 皂苷类
        5.2.2 植物甾醇类
        5.2.3 黄酮类
        5.2.4 多炔类
        5.2.5 多糖类
        5.2.6 脂肪酸类
        5.2.7 其他化合物类(622-748)
    5.3 人参属植物的生物活性
        5.3.1 抗肿瘤的活性
        5.3.2 抗炎活性
        5.3.3 神经保护作用
        5.3.4 其他生物活性
    5.4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5.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参属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5.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人参中人参皂苷对照品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样品
        1.2 仪器
        1.3 提取与分离流程
    2 新皂苷化合物(1)结构解析
    3 已知皂苷化合物(2–42)结构解析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表征与UNIFI~(TM)自动峰注解技术的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4 2D-LC/IM-QTOF-MS分析条件
    2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构建
        2.1 固定相筛选
        2.2 二维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2.3 正交性与峰容量
    3 Vion IMS-QTOF-MS(负离子模式)关键参数优化
        3.1 毛细管电压和锥孔电压
        3.2 HDMS~E采集二级裂解能量
    4 方法学验证
        4.1 精密度
        4.2 重复性
        4.3 检测限
    5 人参与红参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5.1 基于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第一维分段样品的制备
        5.2 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6 基于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构建
        6.1 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
        6.2 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
    7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7.1 不同亚型人参皂苷二级质谱裂解规律
        7.2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7.3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结构特征
        7.4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初步差异分析
    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技术人参炮制介导的化学转化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样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流程的人参炮制化学转化研究
        2.1 蒸制时间考察
        2.2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发现
        2.3 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结构鉴定
        2.4 人参蒸制皂苷成分转化网络
    3 基于MSI人参炮制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3.1 MALDI-TOF MSI实验流程
        3.2 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4 本章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S1 41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3)C-NMR数据
    表S2 58种人参皂苷的信息表
    表S3 从白参和红参中鉴定的323种化合物的信息
    图S1-S7 新皂苷化合物1-人参皂苷Ro_1的高分辨质谱、二维核磁谱图
    图S8-S89 41 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H-NMR、~(13)C-NMR谱图
综述 2011-2018年人参属中药植化分离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1 植物化学
        1.1 提取分离方法
        1.2 新皂苷结构
        1.3 人参皂苷的转化与制备
    2 质量控制
        2.1 多成分表征与鉴定
        2.2 整体性鉴别
        2.3 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2.4 重金属农残
        2.5 人参炮制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的种类
        1.1.1 按生长环境分类
        1.1.2 按炮制方法分类
    1.2 野山参概述
        1.2.1 分布
        1.2.2 化学成分
        1.2.3 药理活性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技术
        1.3.1 液质联用技术
        1.3.2 核磁共振技术
        1.3.3 气质联用技术
        1.3.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1.4 立题依据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1.1 研究背景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结果
        2.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
        2.2.1 研究背景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果
        2.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2.3.1 研究背景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
        2.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
        2.4.1 研究背景
        2.4.2 实验材料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
        2.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5.1 研究背景
        2.5.2 实验材料
        2.5.3 实验方法
        2.5.4 实验结果
        2.5.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
        3.1.1 研究背景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2.1 研究背景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3.3.1 研究背景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方法
        3.3.4 实验结果
        3.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活性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1.1 研究背景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
        4.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中单体皂苷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2.1 研究背景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
        4.3.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5.1.1 研究背景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结果
        5.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5.2.1 研究背景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2.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人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参化学成分
    1.1 皂苷类
        1.1.1 原人参二醇型皂苷
        1.1.2 原人参三醇型皂苷
        1.1.3 其他类型皂苷
    1.2 黄酮类
    1.3 有机酸类
    1.4 挥发油类
    1.5 多糖类
2 药理作用
    2.1 人参皂苷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2.1.1 抗肿瘤
        2.1.2 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2.1.3 保护神经系统
        2.1.4 减少肝损伤
        2.1.5 抗病毒及辅助免疫
        2.1.6 对循环系统作用
        2.1.7 对内分泌的作用
        2.1.8 抗衰老
        2.1.9 抗疲劳
        2.1.1 0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2.2 人参多糖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2.2.1 免疫调节
        2.2.2 辅助抗肿瘤
        2.2.3 降低血糖血脂作用
        2.2.4 减少肝损伤
        2.2.5 抗疲劳
        2.2.6 对人体应激性作用
    2.3 人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2.3.1 抗菌作用
        2.3.2 抗肿瘤
3 展望

(7)西洋参果中主要人参皂苷规模化制备及其抗虫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人参和西洋参中人参皂苷研究进展
    1.2 西洋参皂苷药理作用研究
    1.3 人参皂苷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 人参皂苷分离技术
    1.5 色素提取和脱色工艺研究进展
    1.6 模拟移动床色谱研究进展
第二章 西洋参果皂苷脱色工艺研究
    2.1 脱色材料筛选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小结
    2.2 D301R西洋参果皂苷脱色工艺研究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
        2.2.3 小结
    2.3 色素分离制备工艺
        2.3.1 仪器与材料
        2.3.2 实验
        2.3.3 小结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模拟移动床制备西洋参果皂苷单体
    3.1 模拟移动床分离西洋参果皂苷中Re和拟人参皂苷F_(11)
        3.1.1 仪器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小结
    3.2 模拟移动床分离人参皂苷Rb_2和人参皂苷Rb_3
        3.2.1 仪器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小结
    3.3 批处理技术分离人参皂苷Rc和Rd
        3.3.1 仪器试剂
        3.3.2 实验方法
        3.3.3 小结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人参皂苷抗虫和延长果蝇寿命研究
    4.1 人参皂苷抗虫研究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小结
    4.2 人参皂苷Re和拟人参皂苷F_(11)延长果蝇寿命实验
        4.2.1 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4 小结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嘧菌酯对人参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参的概况
    1.2 人参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1.3 嘧菌酯简介
    1.4 人参上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分析方法概况
    1.5 植物体内活性氧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简介
    1.6 人参皂苷的合成分子机理概述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基地自然条件及已用农药筛查
    2.1 试验基地自然条件
    2.2 试验基地已用农药筛查
第三章 嘧菌酯对人参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田间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嘧菌酯对人参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田间试验
    4.3 生理学指标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嘧菌酯对人参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嘧菌酯对人参皂苷影响的分子机理初探
    6.1 材料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材料和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检测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类成分的色谱分离与确定 (图1)
    3.2 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的结构鉴定
    3.3 人参茎和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相对含量的比较
4 结论

(10)独参汤治疗产后血崩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独参汤”的历史及临床应用现状
    1.2 人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人参皂苷类成分研究进展
        1.2.2 人参多糖类成分研究进展
    1.3 立题目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独参汤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2.1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
    2.2 独参汤中总皂苷的提取
    2.3 独参汤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2.3.1 独参汤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分离
        2.3.2 人参皂苷成分的结构鉴定
第三章 独参汤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缩宫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动物
        3.1.2 受试药物及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离体子宫肌条的制备
        3.2.2 营养液的配制
        3.2.3 供试药品的配制
        3.2.4 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活性测定方法
    3.3 结果
        3.3.1 人参皂苷 Rb1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3.2 人参皂苷 Rg1 对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3.3 人参皂苷 Re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3.4 人参皂苷 Rc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3.5 原人参二醇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3.6 人参皂苷 Rh2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3.7 人参皂苷 Rg3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独参汤中的人参皂苷成分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培养
        4.1.2 细胞内钙离子检测
    4.2 实验结果
    4.3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人参叶中Ocotillone-型人参皂苷的分离(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熟三七成分分析及补血药效与代谢机制研究[D]. 吴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 王曼祺.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多组学分析越南人参皂苷类成分的代谢差异及生物合成[D]. 刘璐.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D]. 左甜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朱海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人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宋齐. 人参研究, 2017(02)
  • [7]西洋参果中主要人参皂苷规模化制备及其抗虫等活性研究[D]. 孙成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8]嘧菌酯对人参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D]. 梁爽.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9]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J]. 李婉莹,张志东,侯玉兵,郑培和,许世泉,郝德福. 特产研究, 2013(04)
  • [10]独参汤治疗产后血崩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陆尤.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从人参叶中分离奥克替隆型人参皂甙(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