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课与学生的信仰教育

大学外语课与学生的信仰教育

一、大学外语课与学生信仰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杨正义[1](2021)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微观输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外语课程作为国内高等院校受众最为广泛的主干人文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文章以"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成效为抓手,以东华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和实践输出案例为研究点,为推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开展实施及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2020年江西省抗洪抢险工作的艰难时期,针对研究学生思想及行动,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研究、课程思政输出、课程思政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陈元元[2](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李洪良,王士举,杨婧[3](2020)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思政"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程。当前,河北省高校的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探讨优秀中国文化有机融入外语专业课程体系,进而促进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的有效提升。

徐兴华[4](2020)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外语课作为高校受众广泛的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高校外语教师有条件、有责任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这项重任。本文笔者尝试结合高校外语专业实际情况,以"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李佰鸿,马春娟[5](2020)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改变了高校教育管理与决策。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质,已成为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大学外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主要体现在:学生外语水平不断提高;丰富开放的外语资源;"互联网+"融入外语教学;信息多元化。针对以上情况,应从提升教学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以及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提升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

刘龙飞[6](2020)在《秘鲁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热”的兴起使得中华文化在秘鲁备受欢迎。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年来,举办了大量的中华文化活动。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以及跨文化传播学等理论为基础,统计孔院档案资料和相关新闻报道,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分析圣玛丽亚孔院近年来的文化活动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以及传播影响等方面的特点,总结所取得的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中国文化活动的传播效果,扩大孔院在当地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在秘鲁的传播。总体结论是,圣玛丽亚孔院近十年来在举办文化活动方面由少到多、由劣到好。举办的文化活动主要有节日庆典类、比赛类以及文化体验课等三类。类型多样,但内容较为单一。文化活动虽受欢迎,但不能满足传播对象的需求。活动开展者多才多艺且做事积极,有良好的执行能力,但缺乏任期稳定性及与才艺相应的专业性。建议圣玛丽亚孔院在今后的文化活动中,做好硬件准备,丰富活动模式及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并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志愿者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稳定性,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提升孔院在当地的知名度,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李淑哲[7](2019)在《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好引擎”,也是检视文化发展成效的“试金石”。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选择与文化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做出的最新重大决策,为一段时期内国家文化发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遵循学生“拔节孕穗期”要求,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为信仰的生成、选择和传播提供了“场景”和“路径”,在信仰教育中发挥对人的精神的升华和对社会共识的强化作用。同时,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能盘聚文化资源、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在文化发展中发挥引领、辐射和提升的作用。因此,在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以大学为基本场域,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系统而深入的信仰教育研究,成为一个兼具时代意义和现实关切的选题,这既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于理想信念的研究领域,又能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撑。基于此,论文从价值效能的视角,在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构筑议题,阐释大学生信仰教育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的“应然”功用,调查了解当前存在的“实然”境遇,进行实事求是的归因分析,并探索出改进和完善相应工作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端于大学生信仰教育活动的内涵意义。从内涵上看,大学生信仰教育包含四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心的政治信仰相关内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道德信仰相关内容的教育、以“依法治国”思维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基础的法律信仰相关内容的教育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命信仰相关内容的教育。从意义上讲,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社会群体信仰的“投影体”和“晴雨表”,是文化发展境况的折射和标示。理直气壮地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人文化成”和“铸魂育人”的教育实践,推进以传授知识和涵养文化为关照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法治思维,夯实文化发展的精神根基;有利于增加文化智识供给、凝聚文化人才力量、培养文化人力资源,提升文化发展的人才素质;有利于增创文化传承载体、扩展文化发展途径、发掘文化创新源泉,拓宽文化发展的实践空间。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现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为实现“强文化之魂、健文化之体、聚文化之气、发文化之力”贡献应有力量,使中华文化蓬勃发展,在世界图景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形成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借助质性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群体代表进行深度访谈,得以窥见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境遇。一方面,信仰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信仰方向较为健康向上、整体质量相对良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信仰教育主渠道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信仰教育也面临一些难以忽视的现实问题,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归因于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导致体系欠合理、教育方法的单一性导致效果欠明显、机制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发力欠协调等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归因于市场经济催生的趋利动机钝化了动力、社会现存的某些问题弱化了信力、多元文化的不当蔓延影响了定力等来自教育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理念与内容维度出发,探寻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强化路径,可从以下角度入手。从聚焦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升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念出发,要树立战略思维,秉持从“善政”到“善治”的理念,提高把握信仰教育大势的能力;要涵养历史思维,秉持从“历史”到“未来”的理念,致力于提高勇担信仰教育使命的能力;要强化底线思维,秉持为“无畏”而“敬畏”的理念,提高应对信仰教育难题的能力;要增强系统思维,秉持由“统筹”至“协同”的理念,提高扩大信仰教育合力的能力。从对标文化发展的现实特点、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出发,要发挥文化塑造价值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政治信仰要素,致力于保证大学生坚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要遵循文化温润心灵的原则,进一步扩充道德信仰要素,致力于保证大学生坚持素质品格的健康发展;要强化文化规范行为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法律信仰要素,致力于保证大学生坚持行为规范的合理合序;要提升文化健全人格的效用,进一步延伸生命信仰要素,致力于保证大学生坚持人格价值的健全超越。从方法与制度维度出发,探寻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的相关路径,可从以下角度入手。从立足文化发展的智识需求、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出发,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掌握信仰教育的主动权;要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拓宽信仰教育的信息源;要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根植信仰教育的活力点;要扩伸教育情境载体范围,增强信仰教育的亲和力。从依托文化发展的组织保障、健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制度出发,要进一步以顶层设计为总揽、推动领导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信仰教育力量的积极性;要进一步以队伍建设为龙头、推动理顺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德才兼备、团结合作的信仰教育主体队伍;要进一步以教育教学为根本、推动完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规范合理的信仰教育实效;要进一步以组织、人员、经费为抓手、推动完善保障机制,提供全面到位的信仰教育支撑。

仝安琪[8](2018)在《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时代下英语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国大学生如果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拥有国际化视野,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增强我国与世界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下,我国对英语课程依然注重工具性多于人文性,单纯掌握语言技能,忽略了更重要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和人文双重性质”。但是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通识教育理念相结合,发挥出语言的人文性作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深入的研究该问题,本文在阐述了通识教育内涵和类型的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国外和我国大学教育中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外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了我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仍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构想。

赖宁芳[9](2015)在《《菲律宾华语课本》中的知识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菲律宾华语课本》是菲律宾华文教育界在华文教育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对华文教育进行改革后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是在全面总结菲律宾华文学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汲取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写而成的。这套教材是中方与菲方华语教学专家共同合作的结晶,自1994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在菲律宾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菲律宾华语课本》(1-20册)中知识文化的编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某些特质和“华人三重性”的典型特征,知识文化的内容淡化了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主要反映菲律宾华人社会情况等特点。本套教材知识文化编写特点的形成与菲律宾华文教育性质和菲律宾华人身份的转变、华文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政策、菲律宾华人祖籍国教材编写习惯等因素有关。本套教材在知识文化编写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从教材中知识文化的总体内容来看,体现汉语古典文学精华的诗词内容比较少,且中国古代文化内容远远多于现代文化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时代感不强。其中“听力”课本中的中国文化内容比重大,文学内容含量多,导致教材书面语材料过多;13-20册的知识文化内容过多过难,不太适合用作语言技能训练的最佳材料,也是这部分教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从教材编写原则来看,本套教材在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为使本套教材更符合教学需要,建议制定符合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教学大纲,在编写时丰富教材中知识文化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反映现当代生活的知识文化,在种类上要体现出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安排与中国有关的知识文化内容时,可进一步扩大古代诗词的量,并酌情增加与菲律宾华人祖籍地有关的知识文化,丰富与中国少数民族有关的知识文化;在辅助课型中增加菲律宾本国文化,同时对反映世界其他国家的知识文化内容进行更新。为使学习者有更浓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在知识文化编写方面应贴近学习者的生活现实,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思维习惯。

顾露雯[10](2013)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是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我国大学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未来的和平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外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受长期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外语课程依然注重工具理性取向,单纯地强调外语技能的掌握。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一部分研究型大学纷纷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并开始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完人”,而非“工具人”,而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如何将大学外语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从而真正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从该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外语课程应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应如何决策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等要素?为了全而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对通识教育与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渊源、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实践等作出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剖析我国目前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及所处的内外部情境,最后探索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未来改革方向与路径。本研究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在理念方面和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要素决策方面应遵循以下改革路径:(1)大学外语课程决策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的人文学科属性,确立多元文化观基础上的课程理念。目标决策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终极目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大学外语课程要立足学生的需求,重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目标。(2)大学外语课程应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将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的层次。决策者应根据真实性原则选择教材,即所有材料都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现实世界,并将文化三维框架(观念perspectives;产品products;行为practices)纳入课程内容的决策过程。在课程提高阶段,内容应融入目的语民族的文学经典,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提升其审美情操,真正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3)大学外语课程应以连贯性为原则,在纵向结构上建立从语言主导课程到内容主导课程的连续统;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的建构性生成,建立大学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课程、与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整合;以问题(专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的多元性选择。(4)大学外语课程应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导师指导—网络社区—国际交流“一点四轴”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外语学习经验和机会整合起来,将正规化学习与非正规化学习、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虚拟世界的学习、校园内的学习与校园外的学习、共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课程应遵循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地使用体现建构主义与实用主义理念的主流交际法,并在了解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将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5)大学外语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其评价指标应该走向多元化,反映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指标,如积极的学习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及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等,需要得到具体落实与密切关注。在评价方式方面,不仅要减少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洞察学生的学习轨迹,综合利用多种以人为本的形成性评价,如电子档案袋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与访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反思性写作等。

二、大学外语课与学生信仰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外语课与学生信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微观输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
二、抗洪期间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输出
    (一)课程思政教育引入榜样精神
    (二)课程思政输出案例
        1. 党员先锋。
        2. 军民融合。
        3. 红色基因。
三、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发展路径
    (一)明确大学外语教师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完善课程思政输出方式与内容
    (三)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课程思政实践
    (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体系
四、小结

(2)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二、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人才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二)优秀文化融入外语专业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三、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提升策略
    (一)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二)凸显外语教育人文性,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三)创新授课模式,打造多元课程教学体系。
结语

(4)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二、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 切实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2. 深入挖掘拓展高校外语课程思想政治元素。
    3. 充分发挥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4. 真正落实外语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5. 完善、健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6. 提炼、研究、推广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三、结语

(5)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概念界定
二、新形势下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学生外语水平不断提高
    (二)丰富开放的外语学习资源
    (三)“互联网+”融入外语教学
    (四)信息多元化
三、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一)提升外语教师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
    (二)提高外语教师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
    (三)加强外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职业道德
四、结语

(6)秘鲁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理论借鉴
        1.3.1 跨文化传播理论
        1.3.2 5W传播模式理论
    1.4 研究方法
        1.4.1 统计分析档案资料
        1.4.2 问卷调查与访谈
        1.4.3 对比分析与亲身观察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圣玛丽亚孔院的建设和发展
    2.1 背景与历史
    2.2 总体现状
    2.3 汉语教学与考试
第3章 孔院文化活动现状与分析
    3.1 孔院文化活动的现状
    3.2 5W模式下孔院文化活动的分类型简析
        3.2.1 比赛类
        3.2.2 节日庆典类
        3.2.3 文化体验课
    3.3 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分析
        3.3.1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3.3.2 形式以文化课为主
        3.3.3 文化元素多样但不均衡
    3.4 文化活动的传播方式分析
        3.4.1 宣传方式多样且力度大
        3.4.2 活动后媒体报道多样化
第4章 5W模式下文化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4.1 问卷调查概述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4.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4.1.3 问卷调查的内容
    4.2 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和所得出的结论
        4.2.1 传播者分析
        4.2.2 传播对象分析
        4.2.3 传播效果分析
第5章 文化活动成绩和不足之处
    5.1 文化推广方面的成绩
        5.1.1 “汉语热”在阿雷基帕只增不减
        5.1.2 规模不断扩大制度不断完善
        5.1.3 交流访问活动不断增加
        5.1.4 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5.2 存在的问题
        5.2.1 活动内容及模式单一
        5.2.2 孤军奋战没有其他团体的支持
        5.2.3 受众及影响范围有限
        5.2.4 精神层次有待提高
        5.2.5 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创意
        5.2.6 孔院的自身建设问题
第6章 文化活动的改进建议
    6.1 对传播者的建议
        6.1.1 提高志愿者队伍整体素质
        6.1.2 联合其他力量扩大传播声音
        6.1.3 加强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6.2 对传播内容的建议
        6.2.1 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兼顾当代流行文化
        6.2.2 融入当地做到本土化
        6.2.3 了解需求注重效果反馈
    6.3 对传播方式的建议
        6.3.1 改善孔院设施提升硬件水平
        6.3.2 多措并举加大宣传投入
        6.3.3 增加新闻报道内涵增强影响力
        6.3.4 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圣玛丽亚孔院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中文版)
附录 B:圣玛丽亚孔院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西班牙语版)
附录 C:圣玛丽亚孔院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志愿者教师版)

(7)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难点
        1.4.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2.1 文化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要义
        2.1.1 文化的基本内涵
        2.1.2 文化发展战略的概念、特征与确立原则
        2.1.3 文化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沿革
    2.2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2.2.1 信仰的内涵及概念辨析
        2.2.2 信仰教育的生成机理
        2.2.3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特征与意义
    2.3 研究的理论支撑
        2.3.1 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论
        2.3.2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
        2.3.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教育智慧
        2.3.4 借鉴:西方国家关于文化发展的镜鉴启示
    2.4 小结
第3章 文化发展战略视阈对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效用启迪
    3.1 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夯实文化发展的精神根基
        3.1.1 政治信仰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3.1.2 道德信仰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
        3.1.3 法律信仰教育涵养法治思维
        3.1.4 生命信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 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提升文化发展的人才素质
        3.2.1 提供文化智识供给
        3.2.2 凝聚文化人才力量
        3.2.3 开发文化人才资源
    3.3 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拓宽文化发展的实践空间
        3.3.1 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承
        3.3.2 助力文化的健康发展
        3.3.3 推动文化的守正创新
    3.4 小结
第4章 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境遇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4.1.1 精心确定调查对象
        4.1.2 科学聚焦调查内容
        4.1.3 合理选择调查方法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0 取得的基本成效
        4.2.1 成效的经验启示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3 问题的潜在危害
    4.3 问题的归因与探究
        4.3.1 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导致目标欠明确
        4.3.2 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导致体系欠合理
        4.3.3 教育方法的单一性导致效果欠显着
        4.3.4 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发力欠协调
    4.4 小结
第5章 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强化路径
    5.1 聚焦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升华大学生信仰教育理念
        5.1.1 树立战略思维,提高把握信仰教育大势的能力
        5.1.2 涵养历史思维,提高勇担信仰教育使命的能力
        5.1.3 秉持底线思维,提高应对信仰教育难题的能力
        5.1.4 锤炼系统思维,提高建立信仰教育战线的能力
    5.2 对标文化发展的现实特点,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
        5.2.1 发挥文化塑造价值的作用,完善政治信仰教育内容
        5.2.2 遵循文化温润心灵的原则,发掘道德信仰教育内容
        5.2.3 强化文化规范行为的功能,扩充法律信仰教育内容
        5.2.4 提升文化健全人格的效用,延伸生命信仰教育内容
    5.3 立足文化发展的智识需求,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
        5.3.1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掌握信仰教育的主动权
        5.3.2 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拓宽信仰教育的信息源
        5.3.3 加大实践教学实施力度,根植信仰教育的活力点
        5.3.4 扩伸教育情境载体范围,增强信仰教育的亲和力
    5.4 依托文化发展的组织保障,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机制
        5.4.1 改革领导体制,凝聚积极向上的信仰教育力量
        5.4.2 理顺管理机制,建设团结合作的信仰教育队伍
        5.4.3 完善评价机制,反馈规范合理的信仰教育实效
        5.4.4 完善保障机制,提供全面到位的信仰教育支撑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大学生信仰教育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录 C 大学生信仰教育访谈提纲(教师卷)
致谢

(8)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三、研究问题及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二节 关于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识教育理念
    第一节 通识教育的内涵
        一、通识教育的性质
        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第二节 通识教育的类型
        一、分布必修型
        二、名着课程型
        三、自由选修型
        四、核心课程型
    第三节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一、性质定位
        二、培养目标定位
        三、课程内容定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外大学外语课程调查
    第一节 课程目标调查
        一、课程目标起点
        二、课程目标终点
    第二节 课程内容调查
        一、课程内容定位
        二、课程材料内容
    第三节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调查
        一、课程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 教学评价调查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二、评价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
    第一节 课程目标调查
        一、课程目标的起点与终点
        二、课程目标的系统化
    第二节 课程内容调查
        一、课程内容定位
        二、课程材料内容
    第三节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调查
        一、课程教学方法
        二、课程组织形式
    第四节 教学评价调查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二、评价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建议
    第一节 课程目标构想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
        二、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三、“通用+专门”的原则
    第二节 课程内容构想
        一、“通用型+模块型+研讨型”的方式和“开环性+自主性”的特征
        二、明确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内涵
        三、提高课堂的英语学习氛围
    第三节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构想
        一、“网络+探究”的教学方法
        二、增加小班讨论课程的比重
    第四节 教学评价方式构想
        一、合理分配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方式比重
        二、实现评价内容的丰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菲律宾华语课本》中的知识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学术概念的界定
第2章《菲律宾华语课本》知识文化的编写情况分析
    2.1 《菲律宾华语课本》(1-12册)知识文化分析
        2.1.1 各项知识文化总体分析
        2.1.2 各项知识文化具体分析
        2.1.3 小结
    2.2 《菲律宾华语课本》(13-20册)知识文化分析
        2.2.1 各项知识文化总体分析
        2.2.2 各项知识文化具体分析
        2.2.3 小结
第3章《菲律宾华语课本》知识文化编写特点与成因分析
    3.1 知识文化的编写特点
        3.1.1 具有语文教育的特点
        3.1.2 具有典型的“华人三重性”特征
        3.1.3 淡化了政治和民族色彩方面的内容
        3.1.4 着重反映菲律宾华人社会的情况
    3.2 知识文化编写特点的成因分析
        3.2.1 受菲律宾华文教育性质转变的影响
        3.2.2 受菲律宾华人身份转变的影响
        3.2.3 受华文教育环境和华教政策的影响
        3.2.4 受祖籍国教材编写的影响
第4章《菲律宾华语课本》知识文化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修改建议
    4.1 知识文化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知识文化编写的修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课程与大学课程
        二、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
        三、大学外语课程
第二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追溯
        一、自由教育的传统: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独占鳌头
        二、《1828年耶鲁报告》:对古典语言的扞卫
        三、选修制的兴盛:现代外语进入大学课程
        四、《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现代外语成为通识课程
        五、越战挫败中的通识教育及听说教学法:外语课程工具性凸显
        六、罗索夫斯基的核心课程改革:外语课程人文性强化
        七、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改革与5Cs标准:外语课程与时俱进
        八、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演进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追溯
        一、清末的通才教育:外语是溥通学一部分
        二、民国初期的通识教育:外语是通科课程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识教育:外语课程是共同必修科目
        四、新中国专业教育的确立:外语是工具性基础课
        五、改革开放后专业教育的矫正:外语仍是工具类课程
        六、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推行:外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
        七、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演进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中美大学外语课程发展历程的共性特征
        一、外语课程一直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属于人文学科的外语课程才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三、当代通识教育中外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第三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外语课程理念
    第二节 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外语课程
        一、大学外语课程目标
        二、大学外语课程内容
        三、大学外语课程组织
        四、大学外语课程实施
        五、大学外语课程评价
第四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第二节 美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外语课程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
        二、哈佛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外语课程
        三、哈佛大学日语课程案例
    第三节 美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外语课程
        一、耶鲁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
        二、耶鲁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外语课程
        三、耶鲁大学法语课程案例
    第四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实践经验
        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以反映目的语文化的真实材料与外国文学名着为主要内容
        四、以多样性、连贯性与整合性为课程组织原则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外活动、海外留学、导师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六、以“周报”、“剧场表演”等为特色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第五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检视
    第一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第二节 我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一、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
        二、北京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第三节 我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一、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课程体系
        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第四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的问题
        一、以服务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二、以重语言技能的统一教材为基础课程内容
        三、不同课程定位导致高级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价值取向
        四、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与整合性且结构普遍失衡
        五、以课堂为主、计算机为辅的传统客观主义教学模式
        六、以考试为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情境调查
    第一节 大学课程的情境分析理论:环境情境中的学术计划
    第二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的环境情境
        一、外部影响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专家的观点
        二、内部影响力之一:研究型大学使命
        三、内部影响力之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使命
        四、内部影响力之三:学生的特征与需求
    第三节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学生特征与需求调查结果
        一、学生特征调查结果
        二、学习动机调查结果
        三、课程目标需求调查结果
        四、课程内容与组织需求调查结果
        五、课程实施需求调查结果
        六、课程评价需求调查结果
        七、小结
第七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构想
    第一节 课程理念的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人文学科属性
        二、明晰文化走向,确立多元文化观的课程理念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改革
        一、回归人本身,以提升人文素养为课程终极目标
        二、培养世界公民,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课程主要目标
        三、立足学生需求,重设多元化、层次化及个性化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层次
        二、以真实性为原则,将文化三维框架纳入课程内容决策过程
        三、以文学经典为素材,将目的语民族人文精华融入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组织的改革
        一、以连贯性为原则,建立从语言主导到内容主导课程连续统
        二、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建构性生成
        三、以问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多元性选择
    第五节 课程实施的改革
        一、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一点四轴”式教学模式
        二、以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使用主流交际教学法
        三、了解学生特征,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
    第六节 课程评价的改革
        一、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根本目的
        二、洞察学习轨迹,利用多种人性化形成性评价方式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大学外语课与学生信仰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微观输出研究[J]. 刘洋,杨正义. 教师博览, 2021(24)
  • [2]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3]“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提升研究[J]. 李洪良,王士举,杨婧.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4]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J]. 徐兴华. 校园英语, 2020(34)
  • [5]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J]. 李佰鸿,马春娟. 东西南北, 2020(14)
  • [6]秘鲁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研究[D]. 刘龙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7]文化发展战略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 李淑哲. 湖南大学, 2019(01)
  • [8]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再造研究[D]. 仝安琪.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9]《菲律宾华语课本》中的知识文化研究[D]. 赖宁芳. 华侨大学, 2015(08)
  • [10]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D]. 顾露雯. 南京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大学外语课与学生的信仰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