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

白内障手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

一、白内障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于世伟,王春磊[1](2020)在《58例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头孢他啶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以及相关因素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感染性眼内炎患者58例,轻度患者行万古霉素与头孢他啶玻璃体腔注射,重度或玻璃体腔注药病情不能控制者行玻璃体切除再联合硅油填充术。比较术前视力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析人口统计学数据和临床特征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44例轻度患者中26例患者首次玻璃体腔注药后感染得到控制;8例首次注药后玻璃体混浊无明显减轻,再次注药后感染得到控制;10例两次注药后感染加重,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感染得到控制。14例重度及合并眼内异物患者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联合硅油填充术,感染得到控制。病程、前房积脓及眼内异物对脱盲率均有影响。结论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与头孢他啶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不仅能有效控制感染,保住眼球,还可提高患者视力。

黄丽莎[2](2020)在《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致病菌,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对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2年-2018年收治的177例(179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原因,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眼内炎共177例,179眼,男121例,女56例;右眼91例,左眼84例,双眼2例;年龄8-87岁,平均为(55.25±16.60)岁;以18-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眼外伤所致的眼内炎104例(104眼),其中异物伤31例(31眼),穿通伤70例(70眼),破裂伤2例(2眼),爆炸伤1例(1眼);内眼术后眼内炎51例(51眼),其中白内障术后38例(38眼),玻璃体切除术后7例(7眼),青光眼手术后5例(5眼),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后1例(1眼);内源性眼内炎16例(18眼);角膜溃疡6例(6眼)。病原学培养阳性41例,其中细菌31例,真菌7例,细菌合并真菌3例,致病菌中14例为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31例(31眼),占37.80%,内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10例(10眼),阳性率为71.4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25,P=0.019),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经治疗18例(18眼)感染无法控制实施眼内容物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159例(161眼)感染控制,眼球保存率为89.94%。41例(41眼)外源性眼内炎经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炎症便可控制,其中外伤性眼内炎患者17例(17眼),占16.35%,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24例(24眼),占47.06%,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91,P=0.000),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患者高。108例(108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106例(106眼)眼内炎症控制,占98.15%,手术前视力大于0.05者为13例(13眼),占12.04%,手术后视力大于0.05者为59例(59眼),占54.6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08,P=0.000),提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有所提高。45例(45眼)感染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占41.67%,其中视网膜脱离15例(15眼),占13.89%。治疗后视力无光感23只眼,光感10只眼,手动13只眼,指数24只眼,0.02~0.1 20只眼,0.1~0.3 26只眼,0.4~0.648只眼,0.7以上15只眼。采用秩和检验显示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7.408,P=0.000),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及内眼手术。其中外伤性眼内炎以中青年男性发病率最高;内眼术后眼内炎多见于白内障手术;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高。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以视网膜脱离多见,占13.89%。及时给予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除术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张文亮[3](2017)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眼内炎患者213例(213眼)。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103例(103眼)。对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炎的发病与年龄及性别有关,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χ2=23.670,P<0.05);各年龄段之间眼内炎发病情况也有明显差异,青中年段发病远多于其他年龄段(χ2=74.311,P<0.05);创伤后眼内炎无异物组术后视力无改善24眼(32.00%),术后视力改善34眼(45.33%),存在异物组术后视力无改善13眼(17.33%),术后视力改善4眼(5.33%)。其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显着(χ2=6.477,P=0.011)。创伤后眼内炎未合并眼内异物的患者其预后要明显优于存在眼内异物的患者。创伤后眼内炎病程小于24小时组,患者视力无改善10眼(13.33%),视力改善20眼(26.67%);病程大于等于24小时组患者视力无改善27例(36.00%),视力改善18例(24.00%)。病程与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P=0.024)。病程少于24小时的患者其预后改善明显优于病程大于24小时的患者。结论:(1)眼外伤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发病原因,白内障手术是内眼手术致眼内炎的主要发病因素;(2)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和性别有关,与季节无关;(3)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疗效确切。(4)对于创伤后眼内炎,异物是否存在以及病程的长短均对预后有影响。(5)抗青光眼术后眼内炎,患者病情较其他病因所致眼内炎更加严重,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均无明显变化;(6)内源性眼内炎,基础疾病不尽相同,眼部表现也有较大差异,猜想其术后视力可能受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影响。

黄钰森,詹营,谢立信[4](2015)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青岛眼科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临床特点、分泌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发病率的比较采用Fishei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8年间共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16 172例,发生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21例(0.13%)。白内障手术和发生眼内炎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6(137)d,其中57.1%(12/21)发生在1周以内。夏季发生率(0.25%,8/3169)略高于其他季节(F=8.61,P=0.0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0.06%(3/4 664),非糖尿病患者发生率0.16%(F=1.51,P=0.23);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并行前节玻璃体切除患者发生率0.24%(1/416),无并发症患者发生率0.13%(F=0.00,P=0.42)。房水培养阳性率为33.3%(6/18),玻璃体培养阳性率为16.7%(1/6)。其中会黄色葡萄球菌2例,少动假单胞菌、干燥棒状杆菌、黏液奈瑟菌和粪肠球菌各1例。单纯药物治愈3例(14.3%);抗生素前房灌洗治愈8例(38.1%);抗生素前房灌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愈6例(28.6%);玻璃体手术治愈4例(19.0%)。视力0.5以上16例(76.2%),0.10.4有5例(23.8%),无眼球摘除者。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急性眼内炎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本研究区域内夏季发生率略高于其他季节;通过早发现、分阶段、规范化的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张小娟,牛梅民,杨怡,黄怀洁,谢月书[5](2014)在《围术期护理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对白内障术前205例(205眼)结膜囊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给予患者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干预。结果:本组细菌培养阳性26眼,阳性率为12.68%。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主要细菌构成为革兰阳性球菌25例(96.15%),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18例(69.23%),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为洋葱假单胞菌。本组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杨瑶,袁钊辉,汪振芳,陈彦婷,娄秉盛,林晓峰[6](2013)在《44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掌握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谱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等信息对及时控制感染和挽救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致病菌的菌谱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变迁,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以及早期经验性用药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眼内取材培养证实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历资料447例,收集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菌谱和对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眼内取材培养阳性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447例447眼,含混合感染22例22眼,共培养致病菌469株。在致病菌谱的构成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最大,为51.4%;其次为真菌,占26.7%;革兰阴性菌占22.0%。从具体菌种看,表皮葡萄球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29.4%,曲霉菌占7.7%,铜绿假单胞菌占5.3%。在本组资料中,外伤后眼内炎所占比例为72.7%,远远高于手术后眼内炎的10.5%和内源性眼内炎的9.8%,而角膜溃疡所致眼内炎所占比例最低,为6.9%。无论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均有较高的敏感率。对2003—2006年和2007—2010年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革兰阳性菌对氯霉素的药物敏感性呈增高的趋势(χ2=5.398,P<0.05);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高敏感率呈下降的趋势(χ2=5.398,P<0.05),对利福平的药物敏感性则呈增高的趋势(χ2=4.500,P<0.05)。结论革兰阳性菌是感染性眼内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头孢哌酮和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可以考虑作为感染性眼内炎早期经验性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定期对本地区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谱和药物敏感性进行追踪,有助于指导感染性眼内炎预防和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牛梅民,张小娟,黄怀洁,李克勤,廖忠,杨怡,陈振南,陈琼志[7](2012)在《白内障术前结膜囊菌群分布和药敏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白内障术前205例(205眼)结膜囊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培养阳性的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结果细菌培养阳性26例(26眼),阳性率为12.68%。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主要细菌构成为革兰阳性球菌(96.15%),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69.23%),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为洋葱假单胞菌。大多数细菌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替考拉宁、克林霉素、莫匹罗星、呋喃妥因、吗啉唑酮敏感,耐药性小于20%,普遍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西丁、苯唑西林、红霉素明显耐药(68.0%以上)。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白内障术前结膜囊存在的最常见条件致病菌,预防感染或抗感染可以选用阿米卡星、克林霉素、呋喃妥因等常用抗菌药物。

叶俊杰,郭立斌,王淑然,王伟伟,闵寒毅[8](2012)在《细菌性眼内炎的玻璃体手术与病原学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细菌性眼内炎的玻璃体手术疗效与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例(20只眼)经临床诊断的细菌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83岁,平均(40.5±23.9)岁;14只眼为外伤性眼内炎,6只眼为内眼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初诊视力:眼前指数2只眼;眼前手动6只眼;眼前光感11只眼,光定位均不确定;无光感1只眼。13只眼前房积脓,7只眼前房炎性反应较重。20只眼的眼底红光反射均消失,眼底不能窥入。B超显示20只眼玻璃体均呈中至重度混浊,12只眼玻璃体、视网膜表面有机化条索,2只眼视网膜脱离。对1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注入术,其中9只眼行硅油填充术;2只眼单纯行抗生素玻璃体注药术。20只眼均于手术开始即取玻璃体液进行涂片和革兰染色。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即刻选择抗生素,阳性者选用万古霉素1 mg,玻璃体注射或加入灌注液中;阴性者使用头孢他啶2 mg玻璃体注射,或4 mg加入灌注液中。同时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测结果继续或调整眼部及全身用药。患者随诊1~102个月,平均16.6个月。结果玻璃体脓液涂片革兰染色阳性13只眼(65%),革兰染色阴性3只眼(15%),另有4只眼(20%)未发现细菌。15只眼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病原体检出率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各3只眼,芽孢杆菌2只眼,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英志贺邻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产酸克雷伯菌、洛菲不动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各1只眼。另外5只眼细菌培养显示无菌生长。术后20只眼感染均得到控制,眼内炎症消退。视力均有提高,视力≥0.3者4只限,0.1~0.2者4只眼,0.02~0.09者6只眼,眼前指数2只眼,眼前手动3只眼,眼前光感1只眼。17只眼视网膜在位,3只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玻璃体注药术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手术开始即取玻璃体液涂片行革兰染色可快速、准确得到病原学诊断结果,并能即刻准确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对因治疗。

游昌涛[9](2012)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16眼)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进行了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视网膜光凝、玻璃体腔注药及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等手术。12例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16例均控制了感染,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8例细菌培养为阳性,多为条件致病菌。结论及时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有效、安全的方法。

张媛媛[10](2011)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目的:了解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 BC)感染临床分布、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对2004年10月到2010年1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BC的鉴定,并应用与之相配套的GNI+卡对BC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从而对确定的BC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4年10月--2010年11月从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BC67株。2004年2株(2.99%),2005年3株(4.48%),2006年9株(13.43%),2007年10株(14.93%),2008年12株(17.91%),2009年14株(20.90%),2010年17株(25.37%)。2.主要分布于呼吸科(24株,占35.83%)和重症监护病房(9株,占13.43%)。3.来至于痰液标本51株(76.12%),血液标本6株(8.96%),咽拭子标本4株(5.97%),尿标本3株(4.48%),伤口创面标本2株(2.96%),腹水标本1株(1.49%)。4.男性44例(65.67%),女性23例(34.33%)。患者年龄17--96岁,平均年龄64岁,≥60岁者44人(65.67%)。住院时间4--134天,平均住院天数46天,住院时间≥14天者57例(85.07%)。5.既往健康者20例(29.85%),另有47例(70.15%)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同时存在≥2种基础疾病者38例(56.72%)。6.BC感染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56例(83.58%)患者发热,43例(64.18%)患者存在咳嗽、咳痰或较前加重(或痰液形状的改变),14例(20.90%)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3例(4.48%)存在尿频、尿急、尿道烧灼感,合并胸腔积液者10例(14.93%)。7.仅有19例患者在受检标本中只培养出BC一种细菌,另有48例(71.64%)患者在同一份送检标本中同时分离出≥2种病原菌。同时合并真菌感染者15例(22.34%)。8.56例(83.58%)患者在住院期间有各种侵入性诊断和(或)治疗史。9.该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环丙沙星(61%)、亚胺培南(58%)、复方新诺明(49%)、米诺环素(49%)、美罗培南(48%)、头孢哌酮舒巴坦(48%)。对头孢唑啉(94%)、阿米卡星(70%)、庆大霉素(61%)耐药率较高,10.18例(26.87%)患者死亡,41例(61.19%)好转出院,其他8例(11.94%)。结论:1.BC医院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2.在临床各科室中均可出现,呼吸系统最易受到BC侵犯,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3.年龄偏大、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多且复杂、入住ICU、免疫功能低下、接受侵袭性诊断和(或)治疗较多、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均是BC感染的高危因素。4.BC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抗感染治疗应以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依据。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药物,同时注意联合用药。避免应用阿米卡星及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应强调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尽可能避免经验性治疗。

二、白内障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58例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原菌培养结果
    2.2 视力恢复情况
    2.3 感染情况
    2.4 人口统计学数据和临床特征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3 讨论

(2)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前言
    1.1 感染性眼内炎定义、分类及危害
    1.2 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
    1.4 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
    1.5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方法
    1.6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及进展
        1.6.1 药物治疗
        1.6.2 玻璃体腔注药术
        1.6.3 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1.7 本研究主要目的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诊断依据
        2.2.1 病史
        2.2.2 临床表现
        2.2.3 眼部常规检查及辅助检查
        2.2.4 标本采集及病原微生物检查
    2.3 治疗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3.3 眼内容物剜除术及眼球摘除术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年龄、性别、眼别及致病原因
    3.2 病原学检查结果
    3.3 治疗措施及效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回顾性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几率及病因
    1.2 感染性眼内炎相关致病菌
    1.3 感染性眼内炎相关症状及体征
    1.4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
    1.5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
        1.5.1 眼内炎治疗的时机选择
        1.5.2 PPV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时是否保留晶体
        1.5.3 PPV治疗眼内炎是否填需要硅油填充
        1.5.4 PPV治疗眼内炎联合抗生素的使用
    1.6 结语
第2章 资料方法
    2.1 一般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检查方法
        2.3.1 采集病史
        2.3.2 眼部检查
        2.3.3 全身检查
    2.4 手术适应症
    2.5 麻醉方法
    2.6 手术方式
    2.7 术后处理
        2.7.1 术后用药
        2.7.2 观察指标
        2.7.3 随访
    2.8 术后视力评估标准
    2.9 统计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213例眼内炎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季节分布情况
        3.1.2 213例眼内炎患者的病因、年龄分布
        3.1.3 213例眼内炎患者病因、性别分布
        3.1.4 213例眼内炎病因、季节分布
    3.2 玻璃体切割治疗眼内炎疗效情况
        3.2.1 一般情况
        3.2.2 术前术后视力情况
        3.2.3 各组病因术后视力情况
    3.3 按病因分类讨论
        3.3.1 眼外伤患者年龄、性别、异物是否存在、病程、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3.3.2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年龄、性别、起病时间、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3.3.3 抗青光眼术后眼内炎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3.3.4 内源性眼内炎个案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发病规律讨论
    4.2 玻璃体切割术优点总结
    4.3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创伤后眼内炎预后相关因素
    4.4 玻璃体切割治疗治疗白内障POE相关因素
    4.5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眼内炎相关因素
第5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5.1 局限性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围术期护理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结膜囊细菌培养方法
        1.2.2 护理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情况
    2.2 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细菌构成
3 讨论

(9)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眼部情况
    1.3 治疗情况
2 结果
    2.1 视力
    2.2 眼压
    2.3 眼内感染控制情况
    2.4 视网膜复位和后续治疗
    2.5 病原菌检查
3 讨论
    3.1 警惕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3.2 与非感染性眼内炎鉴别
    3.3 病原微生物检查
    3.4 手术时机
    3.5 玻璃体切除术

(1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抗生素敏感试验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白内障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58例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 于世伟,王春磊.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5)
  • [2]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D]. 黄丽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D]. 张文亮. 吉林大学, 2017(09)
  • [4]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J]. 黄钰森,詹营,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 2015(12)
  • [5]围术期护理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效果观察[J]. 张小娟,牛梅民,杨怡,黄怀洁,谢月书. 齐鲁护理杂志, 2014(12)
  • [6]44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杨瑶,袁钊辉,汪振芳,陈彦婷,娄秉盛,林晓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3(05)
  • [7]白内障术前结膜囊菌群分布和药敏试验研究[J]. 牛梅民,张小娟,黄怀洁,李克勤,廖忠,杨怡,陈振南,陈琼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12)
  • [8]细菌性眼内炎的玻璃体手术与病原学诊断[J]. 叶俊杰,郭立斌,王淑然,王伟伟,闵寒毅. 中华眼科杂志, 2012(11)
  • [9]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J]. 游昌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2(26)
  • [1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D]. 张媛媛. 延边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白内障手术后洋葱假单胞菌感染致眼内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