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海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综合分析

中国滨海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综合分析

一、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伟波,李兰满,陈鹏[1](2021)在《盐城沿海湿地退化原因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盐城沿海湿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湿地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括了盐城湿地退化现状,分析并指出围垦、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海岸带养殖等是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进一步针对滩涂湿地观测技术和理论发展、生态修复工程设置、外来物种管控措施和工程、潮滩生态修复格局和研究手段的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实现盐城沿海湿地科学发展及高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赵丽侠[2](2020)在《盐沼湿地空间自组织格局形成机理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文中提出空间自组织格局的形成是许多自然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目前研究认为尺度依赖反馈是规则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机制,即局部正反馈和长程负反馈的耦合作用。理论和实验证据研究表明,规则的空间自组织格局对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恢复力及脆弱性有显着影响。然而,自然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空间格局更为普遍。理解规则空间格局形成机制、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是否适用于解释不规则的空间格局仍有待深入探讨。滨海盐沼湿地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生态交错带。随着海平面上升、生物入侵、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重胁迫的加剧,滨海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威胁,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已迫在眉睫。随着生物—地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耦合作用的重要性。基于自组织理论,从局部尺度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反馈作用出发,预测或解释全局尺度上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对环境压力的响应,为探究生态系统复杂空间格局的形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结合遥感影像分析、野外移植控制实验和数学模型,本研究以滨海盐沼湿地几种典型自组织植被和地貌空间格局为例,探讨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反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有以下结论:(1)自组织塑造不规则植被空间格局并影响植物特征和底栖生物多样性。通过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前缘海三棱藨草移植实验,证明尺度依赖反馈驱动了盐沼湿地不规则植被空间格局的形成;野外观察和实验表明,自组织过程影响了一系列植物性状,包括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根系分支方向、长度、数量等,并提高了系统初级生产力。另外,盐沼湿地植被自组织空间格局为大型底栖生物提供异质性生境,有助于提高底栖生物的丰度,改变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异质性。该研究将现有的自组织概念及其对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拓展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更为常见的不规则空间格局中,创新性地发现空间自组织、植物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这些生态学热点研究问题存在重要关联。(2)精灵圈指示自组织盐沼湿地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并影响微生物多样性。通过在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进行的野外移植实验、原位监测,以及理论模型和无人机影像分析,本研究指出中国东部沿海盐沼湿地精灵圈格局形成可能机制是植物—营养反馈作用。野外观测数据表明,植被斑块中氮消耗非常显着,植物倒伏现象普遍存在于研究区域。虽然野外观测到植被斑块中心硫化物的累积,但是硫化物浓度较低,表明仅硫化物的累积并不能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理论模型模拟预测精灵圈的形成和演化,与无人机影像记录的精灵圈时空动态演化高度一致,表明养分消耗和硫化物累积可用于解释不同地区精灵圈的形成。除此之外,瞬态的出现(指点状、环状和同心圆状斑块)可用来识别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并理解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的生态恢复力。另外,精灵圈的形成明显提高海三棱藨草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但是对互花米草盐沼湿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3)盐沼湿地植被斑块大小的偏度分布指示胁迫梯度假说和种内促进作用的存在。通过对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盐沼湿地的历史遥感影像分析,本研究指出植被斑块大小分布的特征可以用来指征盐沼湿地发育早期种内促进作用的存在。结合移植实验和野外观测证明,在中等淹水时长下,植被密度增加指示的种内促进作用最为强烈。此外,充分利用胁迫梯度假说与自组织理论,有助于提高湿地生态修复的效率。(4)盐沼湿地演化过程中,非局部熵率表征的潮沟网络的动态最优性不断提高。通过对崇明东滩、荷兰Schiermonnikoog和Saeftinghe盐沼湿地遥感影像分析指出,在发育中的盐沼湿地内部,非局部熵率增加指示的潮沟网络的动态最优性不断提高;对比崇明东滩不同植被覆盖区域中潮沟网络的非局部熵率发现,潮沟网络结构的变化与盐沼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和植被类型有极大的相关性,即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有利于潮沟网络结构的稳定;植物生物量较低,沉积物粘性较小的盐沼湿地内部潮沟网络更易实现动态最优性。通过对意大利Venice lagoon和美国Blackwater盐沼湿地遥感影像分析指出,退化中的盐沼湿地内部的潮沟网络的非局部熵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5)植被—螃蟹—沉积动力耦合作用影响陡坎动态。通过对崇明东滩盐沼湿地的遥感影像分析指出,多级陡坎的出现指示了盐沼湿地的扩张。盐沼湿地内部陡坎的动态具有明显的季度和年际特征。一般而言,陡坎在植物生长季初期以向海推进为主,而在生长季后期以后退为主。生物量较高的盐沼湿地内部陡坎水平方向上的年际变化较小;生物量的降低导致陡坎的水平稳定性降低,年际变化增大。通过控制实验,证明了水动力、植被和螃蟹对陡坎的时空动态有较大的影响。盐沼湿地内部,植被的存在可以稳定陡坎,螃蟹促进陡坎的崩塌;当植被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都很高时,植被的稳定作用大于螃蟹的解构作用,陡坎基本保持稳定;当植被生物量相对减小,螃蟹对陡坎的破坏,促进陡坎上部植被的崩落前移;此时,若水动力作用较弱,崩落的植被在陡坎前方定植,有益于陡坎的向海前进;若水动力作用较强,崩落的植被和沉积物被冲刷侵蚀,导致陡坎的后退。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中,从植被空间格局到生物地貌格局,包含了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生物、理化因子、沉积动力等要素的自组织过程。作为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师”,植被在不同时空尺度上与系统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功能,如影响植物性状、底栖生物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初级生产力,影响地貌格局的稳定与演化。从自组织理论角度解释植被空间格局和生物地貌格局的形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一方面有助于认识盐沼湿地应对环境胁迫的脆弱性和恢复力,为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调控;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宽自组织理论的系统框架。

祁辉[3](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李楠[4](2020)在《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文中指出在城市化、围垦造田等强烈人为活动干扰下,作为海陆纽带的滨海湿地正面临着面积萎缩、资源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沿海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类型复杂且变化频繁,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湿地监测资料,限制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及机制研究,难以提出针对性的滨海湿地科学管理及生态修复的政策。因此,亟需采用新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滨海湿地信息的准确提取,查明海陆交错地带复杂地类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建立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评估体系,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安全变化,明确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与生态恢复政策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论文选择杭州湾为研究区,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遥感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系统性等特点,基于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1973年至2015年的长时间的Landsat MSS/TM/OLI系列遥感影像,开展滨海湿地信息提取和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评价,对研究区滨海湿地时空演变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杭州湾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一种结合面向对象、物候特征和专家知识的规则树分类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精准提取滨海湿地信息。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湿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物候差异,可以准确地识别和提取研究区内土地覆盖类别,遥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90.28%,kappa系数为0.89。结果表明,结合物候特征的专家知识规则树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增大不同类型湿地间的遥感可分离性,比最大似然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更具有优势,适用于复杂滨海湿地信息提取。(2)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滨海湿地信息,开展杭州湾湿地类型动态变化监测,分析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73年至2015年间,杭州湾滨海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显着,湾滨海湿地(海三棱藨草盐沼,互花米草盐沼,淡水草本沼泽)靠海一侧逐年向外扩张,靠内陆一侧不断转化为水产养殖塘及不透水地表等类型。不透水地表的面积增加935.72 km2,扩大了16.3倍,向北扩展明显,滨海湿地受到严重影响。自然及人为因素驱动下,滨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结合遥感土地覆盖结果,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成递减趋势,分别为413.01亿元,261.25亿元,259.52亿元和224.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的总价值最高,水质净化、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和促淤造陆是湿地核心功能。围垦和城镇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是造成生态价值降低的最主要驱动因素。(4)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5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估杭州湾滨海湿地2000年至2015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13、0.382、0.287和0.582,安全等级由预警等级恶化到脆弱等级,又恢复到预警等级,呈下降后上升趋势。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将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5)定性的分析了杭州湾滨海湿地在自然演替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长时间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和物种入侵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素,人口、经济、政策、围垦、城镇建设和水产养殖是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论文从滨海湿地生态视角出发,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形成了一套运用遥感技术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地类信息提取-时间序列湿地动态变化监测-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的技术方法。该成果为类似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杭州湾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发旺[5](2019)在《河口湿地资源的信息获取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河口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重要性,使得河口湿地已经成为当前湿地研究的热点。资源清单(inventory)是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保护、规划管理等的重要基础资料。由于河口湿地存在通达性差、年际和季节动态变化大等特点,造成调查与研究中不能快速准确获取信息。虽然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应用给河口湿地资源调查、识别等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不同遥感信息源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在河口湿地监测研究中,使用最多的Landsat数据空间分辨率较高,但访问周期长(16d),在多云多雨季节会导致遥感数据不能获取。MODIS数据能弥补这一缺陷,它能够实现几乎每一天的世界任何区域的即时监测,但是,MODIS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较低(250m1000m),无法满足高精度湿地资源监测的要求。本文应用MODIS与Landsat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充分利用二者在时、空分辨率上互补的特点,生成时间序列的融合数据,进一步优化河口湿地类别信息提取方法,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河口湿地资源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盘锦市为研究区,应用试验得到的调查方法获取河口湿地资源数据,并分析该地区河口湿地季节变化、年际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ss,BRT)驱动力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湿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同时建立不同预案下的预测模型,推测河口湿地资源的未来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河口湿地资源保护和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为了解决河口湿地季节变化剧烈,所带来的信息获取困难问题,本文应用MODIS与Landsat数据融合的方法来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河口湿地资源遥感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数据源融合后的数据能够很好反映不同波段的相关性,其中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的相关系数最高(0.9678),其次为绿波段(0.9630),再次为近红外波段(0.9345),蓝色波段的相关系数最低(0.9018)。2.为了更准确地提取河口湿地资源的类别信息,本文采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决策树法分别进行湿地类别的信息提取,得到最终的河口湿地分类图,并依据实地调研和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CART决策树法的总体精度比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法两种方法高2%以上,其中沼泽湿地的制图精度达到90%以上,稻田、河流与滩涂湿地的精度可达到98%以上。3.应用数据融合方法和类别提取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丰水期6个月(510月份)的遥感数据,以及19982016年间10期时相一致的河口湿地类别时间序列数据,进而对盘锦市河口湿地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口湿地季节变化剧烈,9月份植被覆盖度最高,此时的遥感影像有利于河口湿地水生植被的信息提取,可以减少水体对稻田、沼泽湿地等类别信息提取的干扰。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河口湿地不同类别在年际变化上差异显着,19982016年间天然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逐年加重,连通性不断下降,造成湿地生态功能逐渐降低。4.运用BRT模型分析了14个因子对盘锦市河口湿地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对盘锦市河口湿地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农业灌溉面积贡献率为30.15%,其次为第一产业(10.9%),第二产业(10.59%)及人口数(9.63%);相对而言自然因素对河口湿地变化影响偏弱,年降水量、日照数及平均气温三者的贡献率之和仅占5.58%。5.运用CLUE-S模型对盘锦市河口湿地资源的未来变化进行了多情景预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历史预案下斑块面积逐渐减少,将在2035年减少至78330.8ha,减少4.54%,主要是由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所致;而在生态预案下,通过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2035年湿地面积将达到83189.8ha,增加1.40%,主要是通过退耕还湿实现。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生态预案下河口湿地面积有小幅增加,区域景观格局向均匀化方向发展,格局不断得到优化。6.基于河口湿地变化驱动力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盘锦河口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包括切实保护河口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天然湿地生态恢复、加强湿地污染治理、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

杨丹[6](2019)在《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稳态转变》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湿地不合理利用与侵占,使得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和湿地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威胁;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的背景下,要求保证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人类活动干扰及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状况下,生态系统弹性对生态系统状态和服务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因此,综合评估湿地退化状况,并利用弹性研究为科学恢复保护湿地、促进湿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以上状况,本文从湿地面积、结构、功能三个角度,对1980—2015年京津冀湿地退化进行量化分析,并以8个流域(北四河下游平原、北三河山区、子牙河、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大清河、永定河山区、内流河、滦河)为研究单元对湿地退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选取5个京津冀典型湿地:安固里淖(坝上高原生态区)、野鸭湖湿地(山地生态区)、白洋淀湿地(平原生态区)、北大港湿地(平原生态区)和滦河三角洲湿地(海岸海域生态区),通过时间序列稳态转变探测,分析各典型湿地稳态转变的时间变化、空间强度分布及稳态转变的关键年份生态系统特征,并据此对各典型湿地不同稳态下的生态系统弹性进行评价;最后解析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整体京津冀湿地退化及各典型湿地弹性变化的影响,进而对湿地的科学修复提供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京津冀地区湿地退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5年以结构退化为主,功能退化为辅;第二阶段为1995—2009年,面积、结构、功能退化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2000—2009年面积下降幅度明显加重,该阶段以功能退化为主,结构退化为辅;第三阶段为2009—2015年,转变为以功能退化为主,面积下降为辅,而结构退化程度有所缓解。总体而言京津冀湿地在1995年、2000年、2009年、2015年的综合退化率分别13.6%、19.1%、29.1%、27.0%,1980—2009年湿地退化程度不断加强,2009—2015年的退化程度有所减轻。(2)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1980—2015年减少面积为2980.60km2,减少幅度为21.32%,海涂、滩地、沼泽地减少的幅度最大;湿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西北坝上地区。在湿地结构变化方面,京津冀8个流域连接度变化可分为先下降后上升、持续下降、波动变化三种类型,1980—2015年内流河流域湿地连接度下降幅度高达41.8%;通过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景观指数,表明京津冀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强、湿地形状趋于简单。在提供湿地栖息地的功能变化方面,近30年湿地作为京津冀优势水鸟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 45.0%;其中低适宜区面积下降最明显。(3)近30年各典型湿地均发生了两次及以上稳态转变,且2000年以后的稳态转变次数和强度均大于2000年以前。对于各典型湿地稳态转变年份生态系统特征,在不同稳态时期,各典型湿地均发生不同程度水量及植被的变化,且稳态转变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受前期降水或水量累积影响明显;其中典型平原生态区湿地受人为补水影响,海岸及海域生态区受人为养殖影响极为显着。(4)各典型湿地弹性大小依次为:野鸭湖>白洋淀>北大港>滦河三角洲>安固里淖。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坝上生态区和海岸海域生态区,典型湿地弹性皆呈持续性下降趋势;而在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平原生态区,在人为干扰下典型湿地弹性表现为波动性变化。山地生态区由于较好的湿地保护措施及相对较少的人为干扰,典型湿地弹性变化较为平稳。(5)京津冀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及弹性变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次之。在社会经济方面,京津冀地区近30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导致耕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向湿地侵占,同时,流域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季节性淹没区减少,天然湿地大量丧失,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自然因素方面,1980—2015年京津冀地表水、地下水储量总体均以下降趋势为主,地表水及地下水储量的下降对湿地的退化及自然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区域气候整体趋暖变干的变化特征,使得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尤其对于降水量偏少的坝上地区,加速了湿地的退化。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湿地退化程度有所缓解,使得湿地生态弹性得以维持或有回弹现象。

吴海萍[7](2019)在《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生态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是广西重要的湿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滨海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局部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坏。开展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安全状况研究,对广西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RS和GIS技术获取2000、2005、2010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建立滨海湿地分类系统,提取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信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在PSR模型框架的基础上,从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人为响应三个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构建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2000、2005、2010和2016年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期间,天然湿地类别中沿海滩涂、水域面积分别减少23.24km2、58.7km2,红树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其主要增加源于大量人工红树林的种植和后期原生红树林生态修复;在人工湿地类型中,人工养殖池面积增加6.35km2,水田面积减少103.78km2;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围填海城镇建设,增加面积为170.61km2;其次是人工养殖池,其主要增加源为水田转化。各类湿地面积变化速度先增长后减缓;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受人为干扰突出,景观异质性减小,空间分布趋向均衡,景观结构不稳定性增加。(2)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是滨海湿地景观变化的基础,区域开发程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等人为因素是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2000-2016年,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是2005-2010年期间。随着滨海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2010-2016年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下降趋势得到缓解。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三个变化域中,总体状况较好的是防城港段,其次是钦州段,最后是北海段。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等级由I级到Ⅲ级变化,有恶化发展趋势,说明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受到威胁,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生态安全保护。(4)针对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保护、生态恢复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维护或改善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促进人与滨海湿地的和谐发展。

魏帆[8](2018)在《1980-2017年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文中认为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互地带,是水陆相互作用产生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演变过程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带海洋资源丰富,人为开发活动频繁。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大陆沿海大规模的围垦活动超负荷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导致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研究滨海湿地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分析海岸线的变迁过程和围填海进程,有利于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决策部门监督管理,对于湿地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3S技术手段,采用MNDWI法、分形维数法、面向对象分类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环渤海海岸带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7年9个时期遥感影像为主数据源。研究近40年围填海作用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岸线和围填海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1980—2017年环渤海滨海湿地变化热点区域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渤海湾和辽河三角洲。近40年,环渤海滨海区域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66%,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62.6%,以盐田、养殖池面积增加为主,主要由沼泽、滩涂转出。滨海湿地演变趋势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演变,人工湿地向非湿地演变,自然湿地人工化。(2)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环渤海滨海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均衡化,优势景观类型在研究区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各景观类型均匀分布,景观异质性降低。(3)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重点变化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顶部、普兰店湾等地区。岸线长度增加了1159.9km,分形维数持续增加,岸线呈曲折化。其中,人工岸线增长了1977.9km,自然岸线减少了80%。(4)1980-2017年环渤海围填海面积增加了1988.5km2。包含建筑用地、盐田、养殖池、农用地和待利用地5种主要类型,农用地减少,建筑用地逐渐占据优势地位。(5)研究发现,国家政策和经济因素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沿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农田开垦、城镇建设和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是滨海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6)围填海活动与岸线长度变化呈显着线性关系。围填海的演变进程影响了岸线长度及属性等特征的变化。围海养殖、晒盐、农田开垦、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人类活动是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

周云轩,田波,黄颖,吴文挺,戚纤云,舒敏彦,胥为,葛芳,魏伟,黄盖先,张婷[9](2016)在《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孟伟庆,莫训强,李洪远,贺梦璇[10](2016)在《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多变量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天津市为例,分析缺水型特大城市湿地退化的各种因素与湿地退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导致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结果]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湿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水资源量的减少导致湿地补水不足是直接的自然因素。农业人口比例和人均水资源量是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污水排放量和降雨量是湿地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密度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水资源短缺、围垦和建设占用是造成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和人工硬质护岸改造是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的主要原因,污水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是造成湿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盐城沿海湿地退化原因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盐城沿海湿地概况及退化现状
    1.1 盐城沿海湿地概况
    1.2 湿地退化现状
2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2.1 人类围垦造地加剧,湿地萎缩
    2.2 海岸带养殖业蓬勃发展
    2.3 外来物种入侵,植被演化加剧
    2.4 环境污染,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2.5 海岸带侵蚀,湿地不断退化
    2.6 海平面上升,湿地被淹没
3 盐城沿海湿地生态恢复措施建议
    3.1 滩涂湿地观测技术和理论发展建议
    3.2 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设置建议
    3.3 外来物种管控措施和工程建议
    3.4 多学科专业交叉,提升潮滩生态修复格局和研究手段
4 结语

(2)盐沼湿地空间自组织格局形成机理及其生态系统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沼湿地生物—沉积—动力研究
        1.2.2 盐沼湿地自组织空间格局
        1.2.3 自组织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1.2.4 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功能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盐沼湿地前缘不规则植被空间格局的形成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与假设
        2.2.2 影像分析
        2.2.3 移植实验
        2.2.4 野外调查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规则植被空间格局的识别
        2.3.2 尺度依赖反馈机制的验证
        2.3.3 自组织的塑造功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复杂植被空间格局—精灵圈的形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与假设
        3.2.2 野外实验
        3.2.3 模型模拟
        3.2.4 微生物样品收集与鉴定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精灵圈形成的实验证据
        3.3.2 营养消耗和硫化物毒素假设的模型验证
        3.3.3 精灵圈的形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种内促进作用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与影像分析
        4.2.2 野外实验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植被空间格局的梯度性
        4.3.2 种内促进作用的空间梯度性
        4.3.3 淹水产生的胁迫梯度
    4.4 小结
第五章 植物—沉积动力自组织生物地貌格局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非局部熵率
        5.2.2 研究区概况与潮沟网络提取
        5.2.3 潮沟网络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盐沼湿地发育促进潮沟网络的优化
        5.3.2 盐沼湿地退化与潮沟网络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底栖生物—植物—沉积动力自组织生物地貌格局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区与影像分析
        6.2.2 野外实验
        6.2.3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盐沼湿地动态与植被演替
        6.3.2 陡坎的动态演化
        6.3.3 蟹类—植物—水动力耦合作用对陡坎动态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致谢

(3)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4)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滨海湿地及其类型的划分
        1.2.2 基于遥感的湿地监测
        1.2.3 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2.4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区湿地资源与遥感分类系统
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杭州湾湿地精细分类
    3.1 数据及预处理
        3.1.1 数据获取
        3.1.2 影像预处理
        3.1.3 影像分割
    3.2 典型湿地植被特征分析
        3.2.1 典型湿地植被概述
        3.2.2 分布特征
        3.2.3 物候特征
        3.2.4 光谱特征
    3.3 湿地信息提取方法
        3.3.1 训练样本的选择
        3.3.2 最大似然分类
        3.3.3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3.3.4 随机森林分类
        3.3.5 精度评价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分类结果
        3.4.2 分类精度
        3.4.3 不确定性分析
    3.5 讨论
        3.5.1 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方法提取土地覆盖类型
        3.5.2 物候特征在遥感信息提取中的潜力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长时间序列影像监测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
    4.1 数据及预处理
        4.1.1 遥感影像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遥感变量提取
        4.1.4 野外调查数据
    4.2 湿地动态监测方法
        4.2.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湿地动态监测框架
        4.2.2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4.2.3 湿地动态监测
        4.2.4 精度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类结果及精度
        4.3.2 湿地动态变化
        4.3.3 空间异质性分析
        4.3.4 缓冲区分析
    4.4 讨论
        4.4.1 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异质性
        4.4.2 不透水地表扩张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4.4.3 杭州湾滨海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5.1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5.1.1 物质生产价值
        5.1.2 供水价值
        5.1.3 水质净化价值
        5.1.4 水源涵养价值
        5.1.5 气候调节价值
        5.1.6 固碳价值
        5.1.7 大气调节价值
        5.1.8 促淤造陆价值
        5.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5.1.10 保持土壤价值
        5.1.11 旅游休闲价值
        5.1.12 科研教育价值
    5.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分析
        5.2.1 驱动因素及指标数据
        5.2.2 相关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时间变化特征
        5.3.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滨海湿地生态价值研究对比
        5.4.2 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不确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概念模型
        6.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1.3 评价等级的划分
    6.2 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
        6.2.1 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获取
        6.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2.3 熵权法确定权重
        6.2.4 基于TOPSIS模型评价生态安全
        6.2.5 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态安全评估结果与分析
        6.3.2 各准则层生态安全状况
        6.3.3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河口湿地资源的信息获取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口湿地资源的信息获取
        1.2.2 河口湿地的动态变化
        1.2.3 河口湿地景观格局
        1.2.4 河口湿地预测模拟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水文条件
        2.1.4 土壤及植被条件
        2.1.5 湿地资源
        2.1.6 社会经济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资料
        2.2.2 数据的预处理
        2.2.3 数据融合的方法
        2.2.4 河口湿地类别信息提取方法
        2.2.5 河口湿地变化分析方法
        2.2.6 河口湿地格局分析方法
        2.2.7 河口湿地驱动力分析方法
        2.2.8 河口湿地预测模拟分析方法
第三章 河口湿地资源的信息获取
    3.1 MODIS与 Landsat的数据融合实验
        3.1.1 融合数据源
        3.1.2 融合方法与流程
        3.1.3 融合结果分析
        3.1.4 融合精度评价
    3.2 河口湿地类别信息提取方法比较
        3.2.1 研究区湿地分类系统构建
        3.2.2 数据处理
        3.2.3 不同类别提取方法的结果
        3.2.4 不同类别提取方法的对比
    3.3 研究区河口湿地类别提取
        3.3.1 数据源及数据融合
        3.3.2 类别信息提取结果
        3.3.3 类别信息提取精度评价
        3.3.4 研究区河口湿地总体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盘锦市河口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河口湿地季节变化分析
        4.1.1 水域面积季节变化分析
        4.1.2 植被覆盖度指数分析
    4.2 河口湿地年际变化分析
        4.2.1 湿地单一动态度分析
        4.2.2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4.2.3 湿地景观指数分析
    4.3 河口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4.3.1 方法选择
        4.3.2 数据选择
        4.3.3 驱动力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盘锦市河口湿地预测模拟分析
    5.1 数据准备
    5.2 模型构建
        5.2.1 预案设定
        5.2.2 需求预测
        5.2.3 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尺度
        5.2.4 模拟因子选取
        5.2.5 转化弹性设置
    5.3 预测模拟结果分析
        5.3.1 预测模拟结果
        5.3.2 模拟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5.3.3 模拟Kappa指数系列分析
        5.3.4 模拟湿地变化趋势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盘锦市河口湿地资源利用的建议
    6.1 河口湿地资源保护
    6.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6.3 开展天然湿地生态恢复
    6.4 加强湿地污染治理
    6.5 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资源
    6.6 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稳态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退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弹性理论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京津冀自然环境状况
        2.1.2 京津冀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破碎度
    3.2 湿地栖息地质量评价
    3.3 稳态转变探测
    3.4 生态弹性计算
4 京津冀湿地退化分析
    4.1 京津冀湿地面积变化分析
        4.1.1 湿地组分变化特征
        4.1.2 湿地面积变化空间特征
    4.2 京津冀湿地结构变化分析
        4.2.1 湿地景观破碎度变化
        4.2.2 湿地景观连接度变化
    4.3 京津冀湿地栖息地质量变化分析
        4.3.1 湿地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
        4.3.2 湿地栖息地质量变化特征
    4.4 湿地退化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京津冀典型湿地稳态转变及弹性变化模式
    5.1 典型湿地稳态转变时空特征
        5.1.1 典型湿地选取
        5.1.2 典型湿地稳态转变整体变化
    5.2 典型湿地稳态转变年份生态系统特征
        5.2.1 安固里淖
        5.2.2 野鸭湖
        5.2.3 白洋淀
        5.2.4 北大港
        5.2.5 滦河口
    5.3 典型湿地生态弹性变化模式
        5.3.1 弹性持续快速下降型
        5.3.2 弹性波动变化型
        5.3.3 弹性平稳型
    5.4 本章小结
6 湿地变化驱动因素
    6.1 湿地退化及弹性变化驱动因素
        6.1.1 基于因子分析的驱动因素选择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1.3 水资源因素
        6.1.4 气候变化因素
        6.1.5 湿地保护工程影响
    6.2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生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3 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及气候概况
    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1 产业结构变化
        2.2.2 海洋经济发展
    2.3 研究区范围
3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景观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源
        3.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3.2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信息提取
        3.2.1 滨海湿地景观分类
        3.2.2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信息提取方法
        3.2.3 滨海湿地景观分类结果
    3.3 滨海景观时空演化
        3.3.1 景观类别动态变化度
        3.3.2 景观变化特征
        3.3.3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4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4.1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处理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3.1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4.3.2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4.3.3 生态安全分区评价
    4.4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4.1 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安全状况时空变化
        4.4.2 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
    5.1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管理保护
    5.2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8)1980-2017年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 第三章
    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演变特征 3.1
    滨海湿地演变特征 3.2
    滨海湿地演变趋势 3.3
    景观破碎化变化特征 3.4
    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特征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岸线演变特征 4.1
    岸线长度变化 4.2
    岸线属性变化 4.3
    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环渤海地区围填海时空分布特征 5.1
    围填海进程动态演变特征 5.2
    围填海进程演变趋势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环渤海围填海对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 6.1
    围填海对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 6.2
    围填海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岸带湿地退化成因分析
    1.1 海岸带围垦与海岸工程
    1.2 城市化建设与土地利用变化
    1.3 海岸带养殖
    1.4 外来物种入侵
    1.5 环境污染
    1.6 海岸侵蚀
    1.7 海平面加速上升
2 海岸带湿地退化应对策略
    2.1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2.2 海岸带湿地退化评估与生态补偿
    2.3 基于“与自然共建”的海岸带湿地修复
    2.4 建立天地一体化的海岸带湿地动态监测系统
    2.5 政策保障与科学管理
        (1)落实政策法规,健全海岸带湿地管理机制和体制。
        (2)加大财政投入,引入多元投资机制。
        (3)加强宣传教育,培育湿地保护文化。

(10)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多变量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缺水型特大城市天津的湿地退化特征
2 天津市湿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湿地面积变迁
        2.3.2 单因子相关分析结果
        2.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3.4 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城沿海湿地退化原因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J]. 林伟波,李兰满,陈鹏. 江苏科技信息, 2021(35)
  • [2]盐沼湿地空间自组织格局形成机理及其生态系统功能[D]. 赵丽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D]. 李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河口湿地资源的信息获取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D]. 马发旺.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6]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稳态转变[D]. 杨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生态安全研究[D]. 吴海萍.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1980-2017年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D]. 魏帆. 聊城大学, 2018(10)
  • [9]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J]. 周云轩,田波,黄颖,吴文挺,戚纤云,舒敏彦,胥为,葛芳,魏伟,黄盖先,张婷.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10)
  • [10]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多变量相关分析[J]. 孟伟庆,莫训强,李洪远,贺梦璇.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4)

标签:;  ;  ;  ;  ;  

中国滨海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综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