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海养鱼场章鱼(章鱼)数量分布

浙江外海养鱼场章鱼(章鱼)数量分布

一、浙江外海渔场蛸类(章鱼)的数量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勇[1](2019)在《雌性金乌贼脑亚脚叶/嗅叶-视腺-性腺轴转录组及其生殖后死亡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金乌贼(Sepia esculnta Hoyle,1885)是乌贼科中重要的经济种类,曾是我国渤黄海重要捕捞对象,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全球变化等原因,金乌贼资源急剧衰退。金乌贼具有营养丰富、生长迅速、个体大(均重700g)、生命周期短(约1年)、世代更新快和洄游规律性强等特点,为恢复和利用金乌贼资源,人们开始攻克金乌贼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技术,并在2010年前后取得突破。为发展金乌贼生殖调控技术,亟待揭示其生长、繁殖和死亡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金乌贼繁殖生物学研究表明,性成熟的雌性金乌贼怀卵量约2500枚,排卵期持续约一个月,产卵数为怀卵量的1/3,排卵结束后亲体相继死亡,死亡的亲体卵巢中还残留大量成熟卵子未排出,可见,金乌贼的繁殖能力受到了某种因素的制约。金乌贼的生殖与死亡是否受脑亚脚叶/嗅叶-视腺-性腺轴的调控?金乌贼不同发育时期该调控轴的遗传物质是否存在时空差异?金乌贼生殖后快速死亡的调控机制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雌性金乌贼不同时期脑亚脚叶/嗅叶-视腺-性腺轴的转录组表达调控变化规律开展研究,以填补金乌贼衰老死亡过程分子机理研究的空白,为认识金乌贼生殖策略和死亡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雌性金乌贼全长转录本构建与质量评价提取金乌贼不同时期的脑、视腺、卵巢和缠卵腺组织样本的总RNA并建立cDNA文库,采用PacBio单分子实时(single-molecule real-time,SMRT)测序技术结合Illumina RNA-Seq技术,获取了金乌贼的全长转录本。SMRT测序数据共14.16 Gb,组装成94,635条转录本;Illumina数据共35.15 Gb,组装成177,226条非冗余转录本。通过合并SMRT和Illumina测序组装数据,生成高质量的金乌贼转录组,包含177,951条全长转录本。将合并后的全长转录本序列与Nr、Nt、Swiss-Port、Interpro、GO、COG、KEGG(E-value<1.0E-5)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功能注释,其中有81,459条转录本获得功能注释,并鉴定出49,189条含编码区(CDS)的核苷酸序列。此外,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分析鉴定了 161,327个SSR,分布在64,933条转录本中。所获得金乌贼全长转录本将为研究脑亚脚叶/嗅叶-视腺-性腺轴调控金乌贼生殖后死亡机制奠定基础。2.雌性金乌贼脑亚脚叶/嗅叶转录组分析及生殖后死亡调控信号通路的筛选头足类的脑部结构复杂,在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发达,甚至可以与脊椎动物相媲美。位于中枢神经系统食道上神经团垂直叶下方的脑亚脚叶及其附近区域,对视腺的分泌活动具有抑制性作用,而视腺是与生殖调控相关的重要内分泌器官,能够调节性腺发育和成熟。脑亚脚叶/嗅叶相当于脊椎动物中的下丘脑,能分泌产生多种神经内分泌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生殖轴的调控。对于金乌贼,脑亚脚叶/嗅叶在生殖前后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有何变化?哪些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视腺的分泌活动?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金乌贼生长(BG)、产卵(BS)和产后濒死(BA)三个关键时期的脑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 66.19 Gb clean data(Q20>96%)。两两比较分析三个关键时期脑组织转录组数据,结果发现,BG-vs-BS和BG-vs-BA组的差异基因数目较多(分别为2,609和3,333),而BS-vs-BA组差异基因数目很少(170),三个时期的脑组织比较组间共有4,419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GO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共有30条GO条目的富集程度达到显着水平,其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氧化磷酸化,NADH脱氢酶(泛醌)活性和呼吸链等GO条目显着富集。KEGG通路显着性富集分析鉴别出了与调控死亡相关的通路,如mTO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和细胞周期。上述结果表明,金乌贼生殖后死亡受一个复杂的信号通路网络所调控,mTOR分子作为神经中枢-脑的能量感受器,在机体能量稳态的调控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3.雌性金乌贼视腺转录组分析及神经肽基因的筛查对金乌贼产卵(OS)和产后濒死(OA)两个时期的视腺组织进行Illumina转录组测序,总计获得了 45.21 Gb的clean data(Q20>96%)。比较分析金乌贼产卵和产后濒死时期视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在OS-vs-OA组发现DEGs 94条,其中53条为上调基因,41条为下调基因。对OS-vs-OA组DEGs进行GO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共有35条GO条目的富集程度达到显着水平,其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和呼吸链等GO条目显着富集。KEGG通路分析发现,OS-vs-OA组涉及95种代谢途径,表达上调的序列有53条;表达下调的序列有61条。进一步分析,获得了金乌贼产卵和产后濒死时期视腺显着性富集程度最高的相关通路,如氧化磷酸化、氨基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脂质代谢(酮体的合成和降解)、雌激素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通路、MA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头足类的视腺及其分泌物与其生殖和死亡相关,但最重要的是,金乌贼的视腺分泌物是否为类神经肽物质,对机体有神经激素样的作用?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利用BLAST的Tblastn程序结合Openoffice软件的查找程序,基于其他甲壳类和无脊椎动物神经肽的同源性和保守性的结构特点,在金乌贼视腺转录组数据中进行全面的筛查,在OS视腺转录组数据中共获得17个神经肽基因家族,包括51个神经肽基因;OA视腺转录组数据中获得19个神经肽基因家族的56个神经肽基因。可见,金乌贼视腺转录组拥有丰富的神经肽基因,为研究视腺内分泌功能奠定了基础。4.金乌贼卵巢转录组分析及关键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的筛选分别对金乌贼生长(IG)、产卵(IS)和产后濒死(IA)三个关键时期的卵巢组织进行Illumina转录组测序,总计获得了 66.65 Gb的clean data(Q20>96%)。对三个时期的卵巢组织转录本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在IG-vs-IS组发现有10,290个DEGs,包含4,997个上调基因和5,293个下调基因;IG-vs-IA组发现17,107个DEGs,其中5,490个基因为上调基因,1 1,617个基因为下调基因;而在IS-vs-IA组仅发现380个DEGs,上下调基因个数分别为303和77,三个时期的卵巢组织比较组间共有20,931个DEGs。对DEGs进行GO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氧化磷酸化,NADH脱氢酶(泛醌)活性和呼吸链等GO条目显着富集。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比对和注释,发现IG-vs-IS涉及317种代谢途径;IG-vs-IA涉及317种代谢途径;IS-vs-IA涉及161种代谢途径。结合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注释结果,进行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共得到显着富集的Pathway包括运输和分解代谢、信号转导、折叠,分类和降解、转录、氨基酸代谢、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代谢通路。结果表明,除氧化磷酸化通路外,还有细胞周期、mTO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通路等信号通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金乌贼生殖后死亡受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作用系统所调控。5.金乌贼缠卵腺转录组分析及关键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筛选对金乌贼生长(NG)、产卵(NS)和产后濒死(NA)三个关键时期的缠卵腺组织进行Illumina转录组测序,总计获得了 65.59 Gb的clean data(Q20>96%)。比较分析金乌贼缠卵腺组织三个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得到了大量的DEGs。在NG-vs-NS组发现有 1,889 条 DEGs;在 NG-vs-NA 组,有 6,574 条 DEGs,而在 NS-vs-NA 组,发现95条DEGs,三个时期的缠卵腺组织比较组间共有7,021条DEGs。三个时期缠卵腺中DEGs的GO分类最丰富的功能分类分别是“绑定”和“催化活性”。KEGG通路分析,结果发现NG-vs-NS涉及295种代谢途径,NG-vs-NA涉及318种代谢途径,NS-vs-NA涉及90种代谢途径,可以看出金乌贼各个时期之间差别较大,涉及的代谢途径也较多。进一步分析,结合KEGG功能注释结果,进行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得到显着富集的Pathway包括蛋白质消化吸收、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途径、溶酶体等。结果发现,缠卵腺作为生殖附腺,在金乌贼三个关键时期,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质消化吸收和其它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显着,这可能与金乌贼生殖活动的营养需求密不可分。综上,本项研究获得了金乌贼生长、产卵和产后濒死三个关键时期的脑亚脚叶/嗅叶、视腺、卵巢和缠卵腺转录组测序数据(245.843 Gb clean data)。通过综合分析金乌贼不同组织三个关键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和显着性富集结果,绘制出调控金乌贼生殖后死亡相关信号通路模式图,提出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TOR在金乌贼机体能量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明确了氧化磷酸化对其生殖过程细胞能量代谢调控的重要性,揭示了雌性金乌贼生殖后快速死亡受一个复杂的能量稳态调控网络系统所控制。

金岳[2](2018)在《基于硬组织的中国近海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枪乌贼(Loliginid)是中国东海和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由于几种常见枪乌贼外形极为相似,难以区分,因此其种类鉴定和各海区的群体划分是科研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形态极为相似的种类,其种类鉴定的形态特征描述不清。目前,关于枪乌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仅局限于利用耳石对其进行研究,利用其它组织进行年龄生长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同组织及耳石不同位置的轮纹数量存在差异,需找出适于年龄鉴定的组织及其位置。关于枪乌贼硬组织微量元素的组成与含量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南海北部区域枪乌贼耳石微量元素与环境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根据2015-2016年中国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枪乌贼样品,首先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剑尖枪乌贼(U.edulis)进行种类鉴定,并对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同胴长阶段两种枪乌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异同;利用外形轮廓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种类枪乌贼耳石和角质颚进行分类,以此达到种类判别的目的;比较中国枪乌贼耳石、角质颚和眼球的轮纹微结构,建立其与胴长的关系;建立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胴长与年龄的关系,推算孵化日期,比较两个种类存在的异同;描述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角质颚和眼球微量元素组成及含量的差异,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各硬组织微量元素存在的差别,利用各组织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种类判别;利用耳石微量元素的Sr/Ca和Ba/Ca,并结合已有研究,推测南海北部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洄游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的中国枪乌贼及剑尖枪乌贼的种类鉴定。本研究利用形态学(腕吸盘角质齿环)和分子方法(COⅠ)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域的341尾个体(210尾中国枪乌贼;131尾剑尖枪乌贼)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存在14%的差异。腕吸盘角质齿环鉴定结果与COⅠ结果高度一致,因此腕吸盘角质齿环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鉴定方法。胴宽/胴长(Mantle Width/Mantle length,MW/ML)在两个种类中高度重叠,因此并不适合进行种类鉴定。MW/ML在不同胴长组中变化显着,表明两个种类中均存在异速生长。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SDA)认为,同一区域两个种类间的形态相似性比同一种类不同区域间的大。SDA结果表明,三组样本(东海剑尖枪乌贼;南海剑尖枪乌贼;南海中国枪乌贼)的判别正确率均高于75%。COⅠ结果表明,剑尖枪乌贼形成了两个分支,而中国枪乌贼仅形成了一个分支。本文中国枪乌贼样本仅在25°N以南发现,这可能是中国枪乌贼分布的北界限,这一推断需要东海大量的采样来验证。(2)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传统形态差异。与中国枪乌贼相比,剑尖枪乌贼形态参数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UHL)、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上侧壁长(upper lateral wall length,ULWL)、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LCL)和下侧壁长(lower lateral wall length,LLWL)具有较大值。主成分分析认为,UHL/ML,UCL/ML,ULWL/ML,LCL/ML,LLWL/ML和LWL/ML可代表中国枪乌贼角质颚特征,而UHL/ML,UCL/ML,ULWL/ML,LHL/ML,LCL/ML和LLWL/ML可代表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特征。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在胴长与角质颚参数的关系中,中国枪乌贼的最适模型为幂函数,而剑尖枪乌贼的最适模型为线性函数。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比率随胴长的增加而减小,且在生活史早期下降迅速。中国枪乌贼在胴长达到140 mm后比率变化明显,而剑尖枪乌贼在胴长达到170 mm后比率变化明显。两个种类角质颚从性成熟度Ⅰ期到Ⅱ期经历的变化比其它时期显着。(3)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的三种常见枪乌贼的种类鉴定。本研究利用耳石和角质颚两种硬组织对南海的杜氏枪乌贼(U.duvaucelii)、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和剑尖枪乌贼进行鉴定。由于三个种类栖息环境的高度重叠且形态特征相近,本研究利用四种方式对其进行鉴定,包括耳石、上角质颚、下角质颚及耳石与角质颚的组合。利用外形轮廓法和逐步判别分析评估并选择最优鉴定方式。研究发现,耳石和角质颚的组合的判别正确率最高,杜氏枪乌贼为75.0%,火枪乌贼为87.5%,剑尖枪乌贼为88.7%;其次为耳石,杜氏枪乌贼为72.2%,火枪乌贼为80.0%,剑尖枪乌贼为87.7%。结果表明,当个体的耳石和角质颚完整时,应使用两者组合进行种类鉴定;当其中一种硬组织缺失时,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种类鉴定误差。(4)中国枪乌贼硬组织微结构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使用耳石、角质颚和眼球来揭示其微结构、说明个体大小与轮纹的关系及并验证角质颚和眼球轮纹的周期性。本研究对耳石三个区域(背区、侧区和吻区)的轮纹进行了观察,侧区的轮纹比其它区域稳定。本研究对上角质颚喙部矢状切面头盖一侧的轮纹进行了观察,并在眼球微结构中观察到了同心生长纹。不同硬组织轮纹的数量有所差异:耳石侧区和背区具有相近的生长纹,而角质颚的轮纹数量稍低于耳石。眼球的轮纹数量则是耳石和角质颚的数倍,而耳石吻区的生长纹因分辨率较低无法读取。在各硬组织轮纹与胴长关系中,拟合最好的为角质颚,其次为耳石侧区和眼球。其中,耳石侧区轮纹与胴长的关系由两个方程式表达,这可能说明中国枪乌贼有两个群体组成。由于耳石侧区轮纹的日周期性已被证实,本研究选其作为有效日龄。因此,本研究中国枪乌贼的最大日龄为169天。在耳石侧区轮纹与角质颚轮纹关系中,方程斜率为0.97,表明角质颚是中国枪乌贼年龄鉴定的潜在材料。(5)基于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的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具有相近的寿命,约为200天。种类间的胴长体重差异大于不同海域同一种类的差异。两个种类具有相似的孵化期,即采集于春季的两个种类孵化期为10月至1月,采集于夏季的剑尖枪乌贼和秋季的中国枪乌贼的孵化期为3月至6月。同时,建立了胴长与年龄关系的指数方程和逻辑斯蒂曲线,均发现中国枪乌贼生长快于剑尖枪乌贼。本研究关于两个种类寿命的结果与部分已有研究有较大不同,这与年龄鉴定时使用的耳石区域不同有关。另外,本研究中剑尖枪乌贼的个体大小的局限性较大。(6)枪乌贼硬组织微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选择83尾枪乌贼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其中,耳石、角质颚和眼球各59个。研究结果表明,耳石中达到检测限的元素有9种,分别为11B、23Na、25Mg、31P、39K、42Ca、57Fe、88Sr和137Ba;角质颚有13种,分别为11B、23Na、25Mg、31P、39K、42Ca、63Cu、66Zn、85Rb、88Sr、97Mo、207Pb和238U;眼球为8种,分别为分别为23Na、25Mg、31P、39K、49Ti、63Cu、66Zn和88Sr。根据t-检验结果可知,各元素在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这与其栖息环境存在较大重叠有关。ANOVA分析结果认为,不同种类各生长阶段元素与Ca(或P)比值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并发现耳石的Na、Mg、P、K、Sr和Ba与Ca元素的比值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角质颚的B、Mg、K、Cu、Sr和Pb与Ca元素的比值有一致的变化趋势,眼球的Na、Mg、K和Sr与P元素的比值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两个种类其它各组织元素与Ca(或P)比值的变化趋势均有所不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耳石微量元素进行种群判别时,成鱼期的判别正确率最高;利用角质颚微量元素进行种群判别时,亚成鱼期的判别正确率最高;利用眼球微量元素进行种群判别时,成鱼期的判别正确率最高。(7)利用枪乌贼耳石Sr/Ca和Ba/Ca推测枪乌贼洄游路线。在微量元素测定样品中,中国枪乌贼孵化月份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剑尖枪乌贼孵化月份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对不同孵化月份的枪乌贼各生长阶段的Sr/Ca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Sr/Ca在孵化期有最大值,在稚鱼期或亚成鱼期有最小值。对Ba/Ca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Ba/Ca在孵化期和仔鱼期有较大值,亚成鱼期有最小值。根据假设生活水温,10-2月孵化的两种枪乌贼的生活水温均在21℃以上,最高温度为27℃。1月份孵化的中国枪乌贼的Sr/Ca与水温呈负相关,而其它月份孵化个体则呈正相关;所有月份孵化剑尖枪乌贼个体的Sr/Ca均与水温呈负相关。对于1月孵化的中国枪乌贼和11月至翌年2月孵化的剑尖枪乌贼,其推测的洄游为:10月至翌年2月,枪乌贼在30-100 m水深的海底孵化;孵化后至3月,向南洄游,在底层水深为200 m的海域附近过冬;3月底至6月,向北洄游,在中国大陆近岸索饵;7月至9月,向南洄游,在底层水深为100-200 m的海域聚集交配;交配后雌性向北移动,下潜至30-100 m的海底进行产卵。本研究认为,为准确鉴定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利用角质齿环对每一尾样品进行鉴定。已经完全区分开来的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对其进行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根据耳石侧区轮纹数量,发现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寿命约为200天。不同海区的剑尖枪乌贼的生长率有显着不同,与之相比,同一海区的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生长率差异较小。根据各硬组织的轮纹微结构与年龄的关系,对各硬组织进行微量元素研究。研究认为耳石、角质颚和眼球间的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可能于不同硬组织的形成机理不同有关。根据本研究样品,对1月孵化中国枪乌贼和11月至翌年2月孵化剑尖枪乌贼的洄游路径进行推断,认为其在中国南海沿岸与底深为200 m的海域之间作南北洄游,兼作深水与浅水洄游。

葛慧[3](2018)在《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渔业管理政策法规及过洋性渔业合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远洋渔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对重构全球范围内的海洋渔业生产,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维持国际关系新秩序有着深刻的意义。浙江省是中国远洋渔业的创始省份,浙江省远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过洋性渔业。印度洋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区域,其沿岸典型国家渔业资源良好,且区位优势明显,属发展过洋性远洋渔业合作的潜在区域。论文通过研究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的渔业相关政策法规,分析浙江省乃至中国远洋渔业入渔该区域的可行性,为过洋性渔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论文从国内外相关网站、期刊、历年中国渔业年鉴等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文献资料,利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和例证法等,使用SWOT-PEST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分析,明确本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利用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分析现阶段全球渔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资源状况,明确过洋性渔业发展前景;了解印度洋区域在全球渔业发展中的现实地位,并根据我省过洋性渔业发展的实际确定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莫桑比克、吉布提、索马里、伊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渔业概况和相关的渔业管理政策法规;利用例证法,了解典型国家对于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建立渔业战略合作关系的态度,并从各国的渔业概况、渔业管理、劳工、贸易、外商投资以及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角度,分析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建立过洋性渔业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从而筛选出相对来说政策较为适宜、鼓励优待显着、资源状况相对良好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分析在国家和浙江省相关的政策支持下,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渔业国家的利弊,总结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相应对策建议以及战略合作方式,为浙江省过洋性渔业后备渔场的拓展以及发现新渔场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理论参考,以促进浙江省过洋性渔业规范有序发展。论文通过系统的研究和SWOT-PEST分析比对,得出结论:从渔业资源及国家政策支持及优惠鼓励宏观角度出发,莫桑比克、吉布提、索马里、伊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均具有合作的必要条件,合作前景良好;但综合考虑其他方面,如社会环境、劳工政策、渔业发展条件及前景等因素,则最终建议浙江省未来入渔国家可向索马里、斯里兰卡过渡,但前期是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合作策略,互尊互信,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以促进浙江省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丁一[4](2018)在《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渔场分析及渔船调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远洋渔业从1985年开始起步时,就有船在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海域生产作业。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报告,截至2015年,我国在该三国海域捕捞作业的船只有202艘。此外还约有190艘外国渔船每年季节性的在该三国海域作业。而目前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三个渔场现有40艘底拖网渔船,其中在几内亚比绍渔场作业的渔船会根据时节的变化分为尾拖网和双支架拖网两种作业方式;在塞拉利昂渔场作业的船只都是以双支架拖网的作业方式,主要的捕捞对象是虾类。国内对三国的渔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前后,近几年的研究基本较少,而由于三国每年产量都成下降趋势、船只数量增加、船舶成本的提高,了解渔场分布及对渔船分配调度至关重要,在不同季节不同季度使得公司效益最大化。本文将通过对生产及转载数据的分析,实现对三国渔场分析,以期对今后在该海区渔船分配调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依据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西非三国作业船只2011年2017年的生产捕捞数据、运输船转载数据、每年在三国作业船只的平均成本、不同鱼种平均价格和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OceanWatch网站(http://oceanwatch.pifsc.noaa.gov/las/servlets/dataset)的环境数据,运用Excel对捕捞产量进行统计,通过Excel和ArcMap软件分析渔场重心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在通过Excel中的VLookup函数进行中心渔场与环境数据的匹配,使得每个位置数据都有对应的环境数据。计算乌贼(Sepia officinalis)、真蛸(Octopus vulgaris)、长体拟牙?(Pseudotolithus typus)、红对虾(Penaeus(Farfantepenaeus)notialis)四种渔获物的名义CPUE,通过时间(年、月)、空间(经度、纬度)、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叶绿素浓度)构建广义线性模型(GLM)模型,将GLM模型中参数显着的解释变量分别加入到广义可加模型(GAM)模型中进行CPUE的标准化,选取AIC最小值才最优模型,分析环境因素对CPUE的关系。对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三国作业船只今后作业合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2011年2017年在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作业船只的捕捞数据及转载数据,认为三国捕捞旺期在811月,其中捕捞的主要对象是底层鱼类和头足类,其中底层鱼类占得比例相对较高。(2)根据2011年2017年三国渔获物产量,分析在不同时间段的波动变化,认为7年来底层鱼类的产量都相对较好,且在每年的第四季度产量占比最高;中层鱼类产量占比每年都成下降趋势,相对来说其高产时间在第一、四季度;头足类占比也较高,且近两年的占比在不断提升,其高产时间在第二季度;甲壳类7年来占比都相对较低,在第三、四季度产量较高;其他种类占比都相对较小,也无较明显的波动。(3)根据2011年2017年三国作业船只的空间分布,认为几内亚比绍作业主要集中在10°30′N,16°10′W到11°45′N,17°00′W沿线这一狭长区域;几内亚作业船只主要集中在09°30′N10°00′N 15°00′W15°50′W,横条状区域。塞拉利昂船只主要集中在08°00′N08°10′N 13°30′W14°00′W的沿岸海域。(4)选取四种在三国海域典型性的经济渔获物,进行GLM和GAM模型的分析分析认为:SST和Chl-a对乌贼(Sepia officinalis)有较大的影响,认为其最适温度在2627℃左右,最适Chl-a在520mg/m3;SST与Chl-a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也有影响,在SST超过28℃之后成直线下降,其产量随着Chl-a的增加而减少;Chl-a和SST对长体拟牙?(Pseudotolithus typus)有影响,其与Chl-a呈正相关,其最适SST为2225℃;SST对红对虾(Penaeus(Farfantepenaeus)notialis)的影响成正相关。(5)根据了解在三国作业船只的船舶参数及年消耗成本及不同渔获物的价格,结合当地渔业法规及捕捞许可证的有效期,认为在第二季度的5月份可以从塞拉利昂调出9艘船只进入几内亚海域作业,在6月时撤回到塞拉利昂;几内亚船只在6月调出6艘船只分别进入几内亚比绍和塞拉利昂作业,7月依旧在几内亚比绍和塞拉利昂海域作业,直至9月份调回几内亚;在10月可分别从塞拉利昂和几内亚海域调出2艘船只进入几内亚比绍海域作业,在11月调回。第二第三季度将船只分别调往10°53’N 16°45’W、09°44′N 15°27′W、08°15′N 13°25′W附近海域作业。第四季度将船只派往11°15′N 16°50′W 09°42’N 15°19’W附近海域作业,来增加船舶产值提高利润。

金岳,陈新军[5](2017)在《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形态学测量及应用、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学、发育与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头足类组成与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渤海最少,南海最多。形态学测量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形特征的描述及利用其进行种类鉴定,其它组织(如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的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利用这些硬组织进行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年龄鉴定作为头足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生物学的基础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内壳和耳石对十腕目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另外,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隐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可利用其进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与栖息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活史过程等的研究。摄食生态主要用于了解头足类的生态地位,对于非养殖种类,主要研究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营养级;而对于养殖种类,则可通过喂养研究其生长、成活率和孵化率等。因此,针对不同资源产业的发展阶段,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不一样,随着近海增殖放流等措施的发展,学者将注意力由头足类的自然群体转向养殖群体,更多的研究内容涉及胚胎发育、受精卵孵化、繁殖生物学、环境因子胁迫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利用乌贼类和蛸类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包括海洋酸化等),头足类的生长与死亡、生活史等基础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相对其它经济鱼类,近海头足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较为不足,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系统、有计划地采集近海头足类样本,建立近海头足类的样本库和基础生物学库,为科学开发和利用近海头足类资源提供基础。

崔春辉,王兴强,曹梅,陈百尧,伏光辉,孙苗苗,李永[6](2017)在《头足类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头足类是海洋中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目前人们对头足类的研究和规模化养殖还处在探索阶段;随着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头足类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该文主要针对我国头足类的养殖地位、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繁育和养殖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了我国海域头足类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产业化前景。

徐勇[7](2017)在《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变化及黑潮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海域的时空差异,重点讨论人类活动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探讨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海域的时空差异,重点讨论黑潮入侵分支对于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201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3个航次共捕获大型底栖动物218种,其中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是优势类群。丰度随季节呈增加趋势。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均在春季最低,夏季最高。统计检验表明生物量的季节差异显着;物种数、次级生产力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显着;丰度、均匀度和平均分类差异指数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均不显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季节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2.为研究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整理分析了1958-2014年南黄海西部、中部和东部区域(即深水区)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从1958-2014年,多毛类动物丰度在西部区域增加,在东部区域减少,棘皮动物丰度则相反。对于整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来说,Margalef丰富度(d)、ShannonWiener多样性(H’)和Pielou均匀度(J’)在东部区域显着低于其它两个区域。H’和d的时间差异均不显着,但J’在2014年要显着低于其它时期。在种、属、科3个分类水平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均有显着差异。在东部区域丰度增加最明显的物种是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在西部区域丰度持续增加的物种包括5种多毛类动物(掌鳃索沙蚕Ninoe palmat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K优势度曲线分析表明西部和中部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比例比较稳定。环境因子如深度、温度和盐度只能部分地解释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人类活动如底层拖网以及其它未测量的环境因子可能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有着更重要的影响。3.根据南黄海70 m等深线处2个调查站位的数据,分析了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及其与气候指数的关系,发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显着。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主要归因于2种软体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丰度的减少以及1种棘皮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1种多毛类动物(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和1种双壳类动物(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丰度的增加。冗余分析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南方涛动指数(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是显着影响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气候指数。4.为研究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1年春季和夏季在东海两个调查断面使用阿氏网进行大型底栖动物拖网调查。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从春季到夏季优势度前五的重要种发生了显着变化。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在夏季显着高于春季,但是在区域之间差异不显着。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差异和区域差异均不显着。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表明3个底栖动物群落从近海到远海对应3个区域。相似性分析表明群落结构的季节间和区域间差异均显着。K优势度曲线表明远海区域的多样性较高。典型对应分析表明近海群落与总氮以及总有机碳含量在春季呈正相关,在夏季呈负相关;远海群落与总氮以及总有机碳含量在春季和夏季均呈正相关。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棘腔吻鳕Coelorhynchus multispinulosus、新鳚Neobythites sivicola、翼红娘鱼Lepidotrigla alata、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屈足口虾蛄Oratosquilla gonypetes和旋刺寄居蟹Spiropagurus spiriger仅出现于远海区域,这些物种的分布反映了黑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5.黑潮从台湾东北部海域经两个底层分支流侵入东海陆架,分别为近岸分支(大致沿60 m等深线)和远岸分支(大致沿100 m等深线)。关于大型底栖动物受底层分支影响的研究很少。本研究调查了受近岸分支影响的东海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2015年2月到11月(8月除外),该断面9个月航次的大面站调查中共捕获大型底栖动物270种。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表明调查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大致可划分为近海、黑潮分支和远海3个群落,大致上对应近岸分支路径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物种组成(多元方差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区域之间和群落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月份之间的差异却不显着。不同群落的指示种不同,近海群落为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等;黑潮分支群落为红色相机蟹Camatopsis rubida、凹裂星海胆Schizaster lacunosus和镶边海星Craspidaster hesperus等;远海群落为银光梭子蟹Portunus argentatus、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和多棘腔吻鳕Co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等。然而,一些稀有种(如新鳚Neobythites sivicola)比群落指示种更能反映近岸分支的影响。冗余分析表明深度和浊度是显着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倒翁虫和红狼牙鰕虎鱼与浊度呈正相关,与深度呈负相关;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和银光梭子蟹则相反。由于1950年代全国海洋普查以来对东海的大面站调查均未发现黑潮分支的存在,而黑潮分支群落在全年并无显着的季节变化,因此,可以推测,黑潮分支群落形成时间不长,但已经是稳定的群落,进而可以推测,黑潮在东海的底层分支已经是稳定的分支。6.为研究东海底层鱼类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以及黑潮底层分支的影响,在2015年夏季东海陆架海域设置40个调查站位进行阿氏网拖网调查。共捕获底层鱼类72种,其中丰度最高的5种鱼类分别为六丝矛尾鰕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断线舌鳎Cynoglossus interruptus和多棘腔吻鳕Ca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将东海底层鱼类划分为3个群落(近海群落、过渡群落和黑潮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3个群落之间物种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近海群落的代表种主要是鰕虎鱼类;过渡群落为新鳚Neobythites sivicola、断线舌鳎和褐斑栉鳞鳎Aseraggodes kobensis;黑潮群落为短鳄齿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四线天竺鲷Ostorhinchus fasciatus。大部分多样性指数从近海到远海呈增加趋势。典型对应分析表明浊度、粉砂沉积物含量、荧光性、溶解氧和盐度是显着影响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冗余分析表明浊度和温度是显着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这些环境因子均与黑潮侵入相关。本论文的重要发现包括: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长期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受不同程度影响的区域,物种朝着不同方向演替,如近岸物种逐渐小型化和单一化,而远海物种保持稳定;东海大型底栖动物能够反映黑潮近岸底层分支的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别是底层鱼类的分布能够反映近岸分支的入侵路径;某些稀有物种(如新鳚Neobythites sivicola)可以作为黑潮入侵的指示种。

许着廷,李来国,王春琳,母昌考[8](2011)在《嘉庚蛸生殖系统结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嘉庚蛸生殖系统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雄性生殖系统除已报道的精巢、输精管、精囊、摄护腺、精荚囊和阴茎等部分之外,新发现了盲囊结构。精巢属于小叶型精巢,由精巢壁和实质部分组成。精囊分为前、中、后3段,前段与输精管相连,后段与摄护腺相连。精囊壁组成复杂,有两个舌状突起伸入囊腔中,两个舌状突起结构从精囊中段渐行至精囊后段,一个逐渐膨大,另外一个逐渐缩小,精囊壁及舌状突起上密布腺体细胞,分泌作用旺盛。精荚及胶质尾巴均在摄护腺中形成,在精荚囊中浓缩、储存。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和输卵管腺等部分。输卵管较长,开口于漏斗口处。输卵管腺着生在输卵管上,结构复杂,内部有纳精囊结构。

于新秀[9](2011)在《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脑结构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性成熟的曼氏无针乌贼为研究对象,围绕头足类生殖调控轴亚脑脚叶/嗅叶后方——视腺——性腺轴,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法对曼氏无针乌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叶结构组成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采用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脑中的内分泌器官视腺做了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脑及生殖腺内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行定位检测。结果表明:1.曼氏无针乌贼脑结构:成熟乌贼的食道穿过脑,以此可分为三部分,即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以及位于脑两侧两个发达的视叶,各个神经团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神经叶。食道上神经团可以分为垂直叶复合物、前后基叶、视神经束区、前连合叶以及脑亚脚叶,其中视神经束区为其调控生殖的区域。食道下神经团按相对位置分为前区、中区和后区,各区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神经叶。2.曼氏无针乌贼脑中内分泌器官——视腺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视腺的分泌细胞具有分泌蛋白类类激素的特征。视腺位于视神经束上,靠近视叶,恰好位于嗅叶和背外侧叶之间。外周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裹,内部数量最多的细胞为分泌细胞,细胞核较大,直径约10μm,仅含有很少量的细胞质。另含有支持细胞、神经细胞等,而且支持细胞的细胞核致密较小。细胞间的结缔组织丰富,神经纤维穿梭其中。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分泌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基本为常染色质,仅有少量的异染色质。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上面可以观察到高电子密度的颗粒,高尔基体很活跃,形成高尔基体复合物,分泌有膜包被的小泡。另外在分泌细胞的周围还有血管分布,这可能便于激素类物质的运输。此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曼氏无针乌贼的视腺生理结构以及发育提供了细胞形态学基础。3.曼氏无针乌贼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定位与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用哺乳动物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GnRH抗体对曼氏无针乌贼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检测定位,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GnRH主要存在于视叶、背基叶、垂直叶、嗅叶等部位,这些神经叶都位于食道上神经团,而且围绕在视腺周围。另外在雌性的缠卵腺以及雄性的精巢中也检测到了它的存在。说明曼氏无针乌贼中的GnRH可以直接作用于性腺。

李来国[10](2010)在《长蛸生殖系统组织学和精卵发生的细胞学研究》文中提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是我国沿海蛸类中的常见种,是比较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本研究采用解剖、组织切片、电镜技术对其生殖系统结构及精卵发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充实我国蛸类繁殖生物学资料。长蛸生殖系统位于体腔最后部,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精囊、摄护腺、精荚囊以及阴茎等部分组成。除了阴茎外,其余各部分均包裹在精巢系膜内。精巢属于小叶型精巢。精囊分为前、中、后三段,精囊壁组成复杂,有舌状突起伸入囊腔中,精囊壁及舌状突起上密布腺体细胞。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等部分。输卵管较长,开口于漏斗口处。输卵管腺着生在输卵管上,结构复杂,内部有纳精囊结构。依据各级生精细胞的细胞形态及细胞核、细胞器变化,将精子发生过程划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成熟精子五个阶段。又依据核形和染色质的形态演变、顶体的形成过程、细胞器的演化以及鞭毛的形成等,将精细胞演变为成熟精子的过程划分为五期。根据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情况及各期生殖细胞在精巢内所占比例将精巢发育分为五个阶段:精巢Ⅰ期肉眼分辨不出,以精原细胞为主;精巢Ⅱ期以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为主,精原细胞数目略少;精巢Ⅲ期以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为主,成熟的精子有一定数量;精巢Ⅳ期即精巢的成熟期,以精细胞和成熟精子为主。精巢Ⅴ期为排精后的精巢。依据卵细胞的大小、胞核的形态、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长蛸的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其中,卵母细胞期根据卵细胞与滤泡细胞层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时相:第1时相(无滤泡期)、第2时相(单层滤泡期)、第3时相(两层滤泡期)、第4时相(滤泡内折期)。对卵巢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结合卵巢的发育情况及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数量组成情况,将长蛸卵巢发育划分为6期:卵巢Ⅰ期,肉眼分辨不出,卵巢以卵原细胞和第1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卵巢Ⅱ期以第3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卵巢Ⅲ期第4时相早期卵母细胞在卵巢内占有绝对优势;卵巢Ⅳ期,快速增长期,此期卵黄和脂滴快速形成,卵母细胞内的指状突起依然存在;卵巢Ⅴ期,成熟期卵巢,卵巢内含有大量成熟卵;卵巢Ⅵ期即产后卵巢。成熟的精荚位于精荚囊中。精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精荚头部,约占精荚全长的1/3,透明状,为精荚的动力装置。另一部分为精荚的主体,精子团的贮存位置,呈乳白色。精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头部的动力系统在精子转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配时,雄蛸通过茎化腕将精荚送到雌体输卵管口处,精荚动力系统启动,带动精子囊团通过长长的输卵管道进入输卵管腺处的贮精囊内,以待数月后排卵时受精。以上复杂的机制,解决了长蛸雌性生殖管道长,精子进入贮精囊内储存这一问题,也解决了雌雄性成熟时间不统一,雄体早于雌体这一矛盾。

二、浙江外海渔场蛸类(章鱼)的数量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外海渔场蛸类(章鱼)的数量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雌性金乌贼脑亚脚叶/嗅叶-视腺-性腺轴转录组及其生殖后死亡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衰老生物学
    2 衰老动物模型
    3 头足类生殖与衰老策略
        3.1 头足类基础生物学
        3.1.1 头足类资源概况
        3.1.2 头足类衰老现象
        3.2 头足类生殖神经内分泌调控研究
        3.2.1 脑亚脚叶/嗅叶-视腺轴的结构与功能
        3.2.2 头足类生殖神经肽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3.2.3 头足类生殖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模型
        3.2.4 头足类生殖神经内分泌调控与衰老
        3.3 金乌贼生殖生物学特征
        3.3.1 金乌贼资源概述
        3.3.2 金乌贼人工增养殖
        3.3.3 金乌贼生殖生物学
    4 转录组学概述及其测序技术进展
        4.1 转录组学
        4.2 测序技术的发展进程
        4.3 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应用分类
        4.4 头足类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4.5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5.1 目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雌性金乌贼全长转录本构建与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和总RNA提取
        1.2 SMRT测序和Illumina测序
        1.2.1 SMRT测序
        1.2.2 Illumina测序
        1.3 SMRT测序数据预处理
        1.4 整合PacBio SMRT测序数据和Illumina测序数据
        1.5 使用BUSCO评估转录组组装质量
        1.6 转录组功能注释、CDS和SSR分析
    2 结果
        2.1 转录组从头组装
        2.2 BUSCO评估转录组组装结果
        2.3 整合后转录组的注释
        2.4 预测转录本结构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雌性金乌贼脑亚脚叶/嗅叶转录组分析及生殖后死亡调控信号通路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深度测序
        1.3 转录组测序装配和注释
        1.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GO和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1.5 定量实时PCR (qRT-PCR)验证
    2 结果
        2.1 Illumina测序和序列读数装配
        2.2 金乌贼发育过程中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s)
        2.3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2.4 DEGs的GO功能注释和显着性富集分析
        2.5 DEGs的KEGG注释和显着性富集分析
        2.6 金乌贼不同时期脑组织差异基因的表达验证
    3 讨论
        3.1 金乌贼生活史关键时期脑组织基因表达规律
        3.2 金乌贼生殖后与调控死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
        3.2.1 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
        3.2.2 氧化磷酸化
        3.2.3 mTOR信号通路
    4 小结
第四章 雌性金乌贼视腺转录组分析及神经肽基因筛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深度测序
        1.3 视腺转录组注释
        1.4 视腺DEGs筛选、GO和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1.5 qRT-PCR验证
        1.6 金乌贼视腺转录组数据挖掘
    2 结果
        2.1 Illumina测序和序列读数组装
        2.2 金乌贼产卵和产后濒死时期视腺DEGs
        2.3 视腺DEGs的GO功能分类和显着性富集分析
        2.4 视腺DEGs的KEGG注释和显着性富集分析
        2.5 金乌贼视腺组织差异基因的表达验证
        2.6 金乌贼视腺神经肽基因的特点
    3 讨论
        3.1 金乌贼产卵和产后濒死时期视腺组织基因表达规律
        3.2 金乌贼视腺神经肽基因家族序列保守性
    4 小结
第五章 金乌贼卵巢转录组分析及关键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深度测序
        1.3 卵巢转录组注释
        1.4 卵巢DEGs筛选、GO和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1.5 qRT-PCR验证
    2 结果
        2.1 卵巢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2.2 金乌贼卵巢发育过程中DEGs
        2.3 卵巢DEGs的GO功能分类和显着性富集分析
        2.4 卵巢DEGs的KEGG注释和显着性富集分析
        2.5 qRT-PCR在金乌贼不同时期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验证
    3 讨论
        3.1 金乌贼生活史三个关键时期卵巢组织基因表达规律
        3.2 与生殖调控有关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
        3.3 与死亡调控有关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
    4 小结
第六章 金乌贼缠卵腺转录组分析及关键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深度测序
        1.3 缠卵腺转录组注释
        1.4 缠卵腺DEGs筛选、GO和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1.5 qRT-PCR验证
    2 结果
        2.1 Illumina测序数据的拼接与组装
        2.2 金乌贼关键时期缠卵腺组织各比较组DEGs
        2.3 缠卵腺DEGs的GO分类和富集分析
        2.4 缠卵腺DEGs的KEGG显着性富集分析
        2.5 qRT-PCR在金乌贼不同时期缠卵腺组织中的表达验证
    3 讨论
        3.1 金乌贼三个关键时期缠卵腺组织基因表达规律
        3.2 缠卵腺分泌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通路
    4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硬组织的中国近海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1 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
        1.2.1.2 形态特征
        1.2.1.3 年龄与生长
        1.2.1.4 摄食生态学
        1.2.1.5 繁殖
        1.2.1.6 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学
        1.2.1.7 组织胚胎及幼体发育
        1.2.1.8 渔情预报研究
        1.2.1.9 渔业资源评估
        1.2.1.10 头足类增养殖
        1.2.1.11 食用药用
        1.2.1.12 结论与展望
        1.2.2 中国近海枪乌贼生态学研究现状
        1.2.2.1 枪乌贼种类鉴定
        1.2.2.2 枪乌贼年龄与生长
        1.2.2.3 枪乌贼繁殖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枪乌贼的种类鉴定及形态比较
    2.1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的中国枪乌贼及剑尖枪乌贼的种类鉴定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样本收集与测量
        2.1.2.2 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
        2.1.2.3 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
        2.1.2.4 序列数据分析
        2.1.3 结果
        2.1.3.1 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形态差异
        2.1.3.2 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
        2.1.3.3 遗传分析
        2.1.4 讨论与分析
    2.2 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传统形态差异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3.2 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
        2.2.3.3 角质颚的主成分分析
        2.2.3.4 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关系
        2.2.3.5 各胴长组间的角质颚差异
        2.2.3.6 各性成熟度间角质颚差异
        2.2.4 讨论与分析
    2.3 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的三种常见枪乌贼的种类鉴定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3.1 基于耳石的种类鉴定
        2.3.3.2 基于角质颚的种类鉴定
        2.3.3.3 基于耳石和角质颚组合的种类鉴定
        2.3.4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基于枪乌贼硬组织的微结构及年龄与生长研究
    3.1 中国枪乌贼硬组织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2.1 采样信息
        3.1.2.2 硬组织的研磨
        3.1.2.3 图像处理过程
        3.1.3 结果
        3.1.3.1 耳石微结构
        3.1.3.2 角质颚微结构
        3.1.3.3 眼球微结构
        3.1.3.4 各硬组织轮纹比较
        3.1.4 讨论与分析
        3.1.4.1 耳石微结构
        3.1.4.2 角质颚微结构
        3.1.4.3 眼球微结构
        3.1.4.4 各硬组织的轮纹比较
    3.2 基于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的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2.1 采样
        3.2.2.2 耳石处理
        3.2.2.3 环境数据
        3.2.2.4 数据分析
        3.2.3 结果
        3.2.3.1 胴长与体重关系
        3.2.3.2 年龄与孵化日期
        3.2.3.3 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3.2.3.3 生长率
        3.2.4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枪乌贼硬组织的微化学研究
    4.1 枪乌贼硬组织微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2.1 样品采集与生物学测定
        4.1.2.2 硬组织微量元素测定
        4.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3 结果
        4.1.3.1 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组成
        4.1.3.2 不同种类元素与Ca(或P)元素比值
        4.1.3.3 不同生长阶段各硬组织元素差异
        4.1.3.4 种类判别分析
        4.1.4 讨论与分析
        4.1.4.1 各硬组织元素组成分析
        4.1.4.2 不同生长阶段元素与Ca(或P)元素比值
        4.1.4.3 种类判别分析
    4.2 基于枪乌贼耳石微化学的洄游推测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2.1 样品采集
        4.2.2.2 水温数据收集
        4.2.2.3 孵化日期推算
        4.2.2.4 微量元素测定
        4.2.2.5 洄游路线推测
        4.2.3 结果
        4.2.3.1 各生活史时期年龄及对应日期
        4.2.3.2 各生活史时期Sr/Ca和Ba/Ca
        4.2.3.3 温度与Sr/Ca的关系
        4.2.4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致谢

(3)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渔业管理政策法规及过洋性渔业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
    2.1 远洋渔业相关理论基础
        2.1.1 远洋渔业发展的渊源
        2.1.2 远洋渔业的产业特点
        2.1.3 远洋渔业的影响因素
        2.1.4 过洋性渔业的战略地位
    2.2 SWOT-PEST分析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国际合作理论
        2.3.2 渔业资源管理理论
第三章 世界及印度洋渔业资源概况
    3.1 世界渔业概况
    3.2 印度洋渔业概况及沿岸国家
第四章 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渔业概况
    4.1 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渔业概况及渔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4.1.1 非洲国家-莫桑比克
        4.1.2 非洲国家-吉布提
        4.1.3 非洲国家-索马里
        4.1.4 亚洲国家-伊朗
        4.1.5 亚洲国家-巴基斯坦
        4.1.6 亚洲国家-斯里兰卡
    4.2 SWOT-PEST分析
        4.2.1 中莫渔业合作SWOT-PEST分析
        4.2.2 中吉渔业合作SWOT-PEST分析
        4.2.3 中-索马里渔业SWOT-PEST分析
        4.2.4 中伊渔业合作SWOT-PEST分析
        4.2.5 中巴渔业合作SWOT-PEST分析
        4.2.6 中-斯里兰卡渔业合作SWOT-PEST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可行性分析
    5.1 远洋渔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
        5.1.1 国家远洋渔业扶持政策
        5.1.2 浙江省远洋渔业扶持政策
    5.2 浙江省远洋渔业发展概况
        5.2.1 浙江省大洋性渔业
        5.2.2 浙江省过洋性渔业
    5.3 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利弊分析
        5.3.1 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的优势
        5.3.2 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的劣势
    5.4 浙江省入渔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的发展建议
        5.4.1 浙江省入渔莫桑比克的对策建议
        5.4.2 浙汪省入渔吉布提舶对策建议
        5.4.3 浙江省入渔索马里的对策建议
        5.4.4 浙江省入渔伊朗的对策建议
        5.4.5 浙江省入渔巴基斯坦的对策建议
        5.4.6 浙江省入渔斯里兰卡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渔场分析及渔船调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本文研究背景
        1.1 过洋性渔业
        1.2 三国地理位置及渔业资源情况
        1.3 中国水产有限公司三国渔业概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6 材料与方法
        6.1 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国渔船产量的时空分布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数据来源
        1.1.2 研究方法
    1.2 按总渔获量统计
        1.2.1 按年度统计的产量分布
        1.2.2 按季度统计的产量分布
        1.2.3 按月份统计的产量分布
    1.3 按渔获种类统计
        1.3.1 按照年度统计的渔获种类频率分布
        1.3.2 按照季度统计的渔获种类频次分布
    1.4 产量空间分布
    1.5 讨论与分析
第二章 海洋环境对渔场的影响
    2.1 经济类渔获物
    2.2 四类渔获物产量分布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分析方法
    2.4 结果
        2.4.1 乌贼
        2.4.2 真蛸
        2.4.3 长体拟牙?
        2.4.4 红对虾
    2.5 讨论分析
第三章 作业船只调配
    3.1 三国渔业法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产量与船只数量的关系
    3.4 三国作业成本与利润
    3.5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
2 形态学测量及应用
3 年龄与生长
4 摄食生态学
5 发育与繁殖
6 展望与分析

(6)头足类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头足类的养殖地位
2 生物学特征
    2.1 生活习性
    2.2 繁殖习性
3 繁殖技术
4 养殖技术
5 产业化前景展望
    5.1 适养种类
    5.2 苗种繁育
    5.3 养殖生产

(7)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变化及黑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概念及其生态功能
    1.2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1.3 影响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素
        1.3.1 水深
        1.3.2 温度
        1.3.3 盐度
        1.3.4 溶解氧浓度
        1.3.5 浊度
        1.3.6 沉积物粒径大小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黄东海海域概况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海域和采样方法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物种组成和物种数
        2.2.2 丰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
        2.2.3 多样性
        2.2.4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2.3 讨论
        2.3.1 物种组成
        2.3.2 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
        2.3.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2.4 结论
第三章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长期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海域与采样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丰度和多样性
        3.2.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种、属、科水平的变化
        3.2.3 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种、属和科
        3.2.4 K优势度曲线
        3.2.5 底栖环境与生物-环境关系
    3.3 讨论
        3.3.1 筛网孔径和分类层次
        3.3.2 时间变化和蛇尾丰度的增加
        3.3.3 空间变化
        3.3.4 生物-环境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南黄海重点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长期变化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2000-2013)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海域与采样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
        4.2.2 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种
        4.2.3 多样性、丰度和生物量
        4.2.4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4.3 讨论
        4.3.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
        4.3.2 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4 结论
第五章 东海两个重点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和空间变化及黑潮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调查站位
        5.1.2 采样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环境变量
        5.2.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5.2.3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东海重点断面大型底栖动物月份间和空间变化及黑潮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调查站位和实验设计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环境因子
        6.2.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6.2.3 各群落、区域和月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丰度和生物量
        6.2.4 不同群落的指示种
        6.2.5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讨论
        6.3.1 大型底栖动物和NKBC的影响
        6.3.2 指示种
        6.3.3 生物-环境因子关系
    6.4 结论
第七章 夏季东海底层鱼类多样性的空间变化:黑潮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调查站位和实验设计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
        7.2.1 底层鱼类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7.2.2 多样性指数、丰度和生物量
        7.2.3 底层环境健康评价
        7.2.4 底层环境和生物-环境关系
    7.3 讨论
        7.3.1 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7.3.2 生物-环境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嘉庚蛸生殖系统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雄性生殖系统
    2.2 雌性生殖系统
3 讨论
    3.1 嘉庚蛸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
    3.2 嘉庚蛸精囊及其中的舌状突起和腺体结构
    3.3 嘉庚蛸精荚的形成
    3.4 嘉庚蛸输卵管腺中的纳精囊结构

(9)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脑结构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头足类简介
    1.2 曼氏无针乌贼的研究
        1.2.1 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特性
        1.2.2 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习性
        1.2.3 曼氏无针乌贼生殖系统的结构
        1.2.4 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免疫方面研究
        1.2.5 曼氏无针乌贼营养价值的研究
        1.2.6 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状况
        1.2.7 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放流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展望
        1.3.1 目的和意义
        1.3.2 展望
第二章 头足类脑神经结构及神经激素生殖调控研究综述
    2.1 头足类脑结构研究
    2.2 头足类的生殖相关的神经激素研究
        2.2.1 头足类脑中神经调控
        2.2.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2.3 FMRF-氨基肽化合物
第三章 曼氏无针乌贼脑结构观察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曼氏无针乌贼脑部结构观察
        3.2.2 食道上神经团(supraoesophageal mass)
        3.2.3 食道下神经团(suboesophageal mass)
    3.3 讨论
        3.3.1 曼氏无针乌贼完整的脑解剖
        3.3.2 曼氏无针乌贼脑中各个神经叶的功能
        3.3.3 HE 染色方法优点
第四章 曼氏无针乌贼脑中分泌部位视腺的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观察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视腺显微结构观察
        4.2.2 视腺分泌细胞的超显微结构
    4.3 讨论
        4.3.1 曼氏无针乌贼视腺的解剖及与真蛸视腺的比较
        4.3.2 视腺的生殖调控功能
        4.3.3 视腺结构及其分泌物
第五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曼氏无针乌贼体内的定位与分布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5.1.3 实验方法:SABC 法染色程序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曼氏无针乌贼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部位
    5.3 讨论
        5.3.1 无脊椎动物中GnRH 功能
        5.3.2 实验中出现的假阳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办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专利

(10)长蛸生殖系统组织学和精卵发生的细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长蛸简介
        1.1.1 长蛸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1.1.2 长蛸的习性
        1.1.3 长蛸相关研究进展
    1.2 头足类生殖系统研究概况
        1.2.1 雄性生殖系统
        1.2.2 雌性生殖系统
        1.2.3 精荚
2 长蛸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时间与材料获取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雄性生殖系统
        2.2.2 雌性生殖系统
    2.3 讨论
        2.3.1 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
        2.3.2 关于精囊中的腺体和舌状突起结构
        2.3.3 关于输卵管腺的特殊结构
        2.3.4 精卵排出及受精过程
3 长蛸精子发生及精巢发育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蛸精子发生过程
        3.2.2 长蛸精巢的发育分期
    3.3 讨论
        3.3.1 顶体的演变
        3.3.2 核的外部形态及染色质的演变
        3.3.3 线粒体的演变
        3.3.4 长蛸精子适应体内受精方式的结构特征
        3.3.5 长蛸精巢的发育分期问题
4 长蛸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卵子发生的分期
        4.2.2 卵巢发育的分期
    4.3 讨论
        4.3.1 卵子发生的特点及分期
        4.3.2 卵核的变化
        4.3.3 卵母细胞的成熟与退化
        4.3.4 卵母细胞发育的异同步性
        4.3.5 滤泡细胞的来源、作用及其在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变化
        4.3.6 卵巢发育的分期问题
        4.3.7 卵巢发育与精巢发育的不同步问题
5 长蛸的精荚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精荚的结构
        5.2.2 精荚的形成
    5.3 讨论
        5.3.1 精荚的形成部位
        5.3.2 精荚形成的生物学意义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浙江外海渔场蛸类(章鱼)的数量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雌性金乌贼脑亚脚叶/嗅叶-视腺-性腺轴转录组及其生殖后死亡的调控机制[D]. 张金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2]基于硬组织的中国近海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D]. 金岳.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3]印度洋沿岸典型国家渔业管理政策法规及过洋性渔业合作分析[D]. 葛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8)
  • [4]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渔场分析及渔船调配的研究[D]. 丁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5]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J]. 金岳,陈新军. 海洋渔业, 2017(06)
  • [6]头足类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J]. 崔春辉,王兴强,曹梅,陈百尧,伏光辉,孙苗苗,李永. 安徽农学通报, 2017(15)
  • [7]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变化及黑潮的影响[D]. 徐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02)
  • [8]嘉庚蛸生殖系统结构观察[J]. 许着廷,李来国,王春琳,母昌考. 水产学报, 2011(07)
  • [9]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脑结构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D]. 于新秀. 浙江海洋学院, 2011(10)
  • [10]长蛸生殖系统组织学和精卵发生的细胞学研究[D]. 李来国. 宁波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浙江外海养鱼场章鱼(章鱼)数量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