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的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有意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高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及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具有特殊性,其学科教学知识的样态也更具独特性。本研究通过探究高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揭示其发展路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其进行反思与传承,同时为新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两所高职院校的六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及实物收集等方法自下而上收集资料,并对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分析,以鲜活的方式呈现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表征,探索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阐释研究意义,进行文献述评及概念界定,确定研究内容,说明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阐释了野中郁次郎知识发展的SECI模型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及情境知识,各部分知识相互影响、相互糅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第四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征,归纳为言语表征、非言语表征、操作表征及教学情境表征四类,其中包括口诀、手势语、画图、直观教学等十一种具体的表征形式;第五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主要从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和内化这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需要经过奠基之路、提升之路、催化之路及深化之路,即通过接受职前教育、课堂观摩、教师协作、参加比赛及自我反思等途径才能不断完善;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总结了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表征,呈现其发展路径,并基于研究结果从教师及高职学校两方面提出了建议,最后对研究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许朝山[2](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义鹏[4](2019)在《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飞速发展了40余年,现已成为社会重要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平台。伴随各类技术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机制由“量”的成长导向“质”的飞跃。实训楼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之一,是校园配套的重中之重,实训空间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效率。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实训空间设计规范,也没有完整的实训空间设计资料集,学术界对实训空间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选择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等典型专业,以各专业实训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调研与师生们的访谈,以及对新实训设备信息的收集与梳理,研究各专业实训教学的流程,明确各类实训设备的尺寸与实训空间的规模,提出各专业实训室的基本平面布置与人均面积指标;同时,结合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研究,探讨实训空间的现代组织方式;进一步从建筑形态角度分析实训建筑楼的组合方式;探索实训建筑空间的基本组织方式。希望本研究能为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弥补目前《建筑设计资料集》等权威参考资料中实训建筑空间设计专篇的缺失。

王彦芳[5](2014)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我国从建国起经历了开始建立、停滞建设及迅速发展的三个阶段。尤其在近10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有较大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此背景下,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着改造、加建或新建等任务。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校园建设时采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评估指标和建设体系,职业教育的前沿内容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导致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中缺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同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专业专业性较强,使得在校园规划中建筑空间的设计也不尽相同,尤其体现在实训空间设计中。实训空间的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设计中没有相关的参考依据及标准,因此对不同专业实训空间进行专项化、细分化及其建设评估标准的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期望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角度出发,以制造专业相关院系的实训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制造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结合对陕西省五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从制造专业实训空间的布局、面积、层高,空间组织等方向入手,讨论制造专业实训空间的空间类型、空间构成及合理面积配比;并且针对制造专业基础性实训项目的实训空间合适的数量进行研究;提出满足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空间相关适应性生均指标。通过这三方面研究,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空间的建设提供参考。

杨明[6](2011)在《建构主义视阈中的仿真教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主要矛盾是如何使学生更科学有效地获得和创新技术知识。但是,在实际办学中,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论基础的分析,价值判断不明确,方法手段不符合技术教育的内在规律。本文从哲学中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视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仿真教育技术是技术知识获得与创新的中介,具有技术知识和技能一体化培养的功能,能够使学生在仿真虚拟实践中掌握技术知识,达到“产学结合”的要求,弥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机制尚未形成而带来的缺失。仿真教育技术以特殊的虚拟实践方式,开辟高职技术教育崭新的实践领域,对技术哲学提出许多新问题。仿真与“真”的关系,对实在新形式的认识,引起了我们对实在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新思考:仿真教育技术为获得和创新技术知识创造的新境遇,其应用的认识论基础是什么?应用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本文从哲学维度揭示仿真技术教育的本质,建构与推演仿真教育技术应用的逻辑前提和支点,深化对仿真教育技术内涵和特征的认识,揭示仿真教育技术在人类技术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为技术知识的建构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建构主义视闽中的仿真教育技术研究,丰富完善了技术知识获得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建构了有效的仿真教学模式,对于科学指导技术认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对技术教育政策、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仿真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特征;第二,仿真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三,仿真教育技术是技术知识获得与创新的中介;第四,仿真教育技术具有技术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培养的功能;第五,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仿真教学模式设计及其价值考量。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仿真技术与技术知识的获得和创新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比较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方法,立足于哲学中建构主义认识论与仿真教育技术的融合,对仿真教育技术内涵、特征、应用方法和价值进行研究,为通过仿真教育技术获得和创新技术知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本文提出了仿真教育技术是技术知识获得与创新的中介以及具有技术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培养的功能的观点。提出了技术知识增长的动态渐进模式,建构了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仿真教学模式。可以预期本文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曲文晶[7](2011)在《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走高,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高职的校园建设尤其是实训空间的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概况的归纳和总结,着重分析实训基地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我国实训基地的发展的提供了历史依据;同时甄别不同教育模式下的的实训基地类型,为高职院校实训的基本建设提供参考。对我省的高职院校进行总体的调查,了解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总体使用状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中选取三所示范类院校进行重点调研,对具体的实训空间进行实地走访和现场测量。了解实训空间在高职院校中使用的基本情况及使用效果反馈,掌握当前实训空间的具体使用数据,为实训空间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设计的各个方面影响因素,如何协调和处理各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实训空间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的规划布局原则及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分析实训空间的功能要素及各要素的设计要点。通过对实训空间使用要求和规模的分类,将实训空间分为大型实训空间(以数控机床实训为例)和标准实训空间两个基本类型,并对两个类型的实训空间进行分别的探讨和研究,总结实训空间的设计原则,分别提出各自的基本设计方法。另外,探讨在“理实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对实训空间设计提出的新需求。最后将研究所得结论运用于具体的设计实例中,进行分析和验证。

李强,刘继平,任东,张彪,龙华[8](2008)在《湖南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了湖南省高职院校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分析了实训基地功能现状和在资金筹措、硬件条件、师资水平、共享共建机制,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陈瑚[9](2008)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结合当前四种典型模式即: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造成的。通过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四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即: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这四种模式,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本文研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总结为“两线并重、四位一体”的外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线并重”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四位一体”即专业设置模式、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模式、实践模式实现有机结合为一整体。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目的。依据本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结合高职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新模式在高职数控专业的应用分析。本文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构建“两线并重、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在高职数控专业的应用分析。

刘继平,李强,任东,张彪,龙华[10](2008)在《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了湖南省高职院校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分析了实训基地功能现状和在资金筹措、硬件条件、师资水平、共享共建机制,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文中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二、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的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的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述评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二)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高职教师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三)发展路径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八、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SECI模型的内涵
    二、SECI模型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一、学科知识——教师PCK的基础
        (一)专业知识
        (二)职业知识
        (三)安全教育知识
    二、教学策略知识——教师PCK的核心
        (一)教学组织策略知识
        (二)课堂管理策略知识
    三、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PCK的纽带
        (一)关于高职学生特点的知识
        (二)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
        (三)对于学生易犯错知识的把控
    四、情境知识——教师PCK的触媒
        (一)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室环境
        (二)营造平等多样的课堂学习情境
    五、统合的知识——教师PCK的落脚点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征
    一、言语表征
        (一)幽默诙谐的教学言语
        (二)朗朗上口的口诀
        (三)贴近生活的范例
    二、非言语表征
        (一)手势语
        (二)专业手法
    三、操作表征
        (一)画图
        (二)示范操作
        (三)直观教学
    四、教学情境表征
        (一)项目教学
        (二)小组打擂活动
        (三)安全教育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
    一、社会化——教师PCK发展的奠基之路
        (一)职前教育
        (二)企业工作
        (三)课堂观摩
    二、外在化——教师PCK发展的提升之路
        (一)教学实践
        (二)教师协作
    三、融合化——教师PCK发展的催化之路
        (一)参加比赛
        (二)参与专题培训
    四、内化——教师PCK发展的深化之路
        (一)在行动中反思
        (二)对行动的反思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二)对研究的反思
        (三)研究的效度及推广度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2)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2.1 高等职业院校
        1.2.2 实训空间
        1.2.3 研究专业范围
    1.3 高职院校研究现状
        1.3.1 实训教育研究
        1.3.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研究
        1.3.3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职教育概况与研究基础
    2.1 高职教育概况
        2.1.1 高职教育的概念
        2.1.2 高职教育的特征
    2.2 各类专业概况
        2.2.1 装备制造类专业概况
        2.2.2 电子信息类专业概况
        2.2.3 财经商贸类专业概况
        2.2.4 艺术设计类专业概况
    2.3 实训教学研究概况
        2.3.1 高职实训教学模式
        2.3.2 高职实训空间分类
    2.4 教学类空间设计趋势
        2.4.1 交往性学习
        2.4.2 非正式学习
        2.4.3 展示性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现状调查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成果组织方法
        3.1.3 调查院校基本情况
    3.2 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2.1 概述
        3.2.2 空间组织
        3.2.3 平面布置
        3.2.4 小结
    3.3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3.1 概述
        3.3.2 空间组织
        3.3.3 平面布置
        3.3.4 小结
    3.4 财经商贸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4.1 概述
        3.4.2 空间组织
        3.4.3 平面布置
        3.4.4 小结
    3.5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5.1 概述
        3.5.2 平面布置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组成要素
    4.1 实训流程
        4.1.1 装备制造大类
        4.1.2 电子信息大类
        4.1.3 财经商贸大类
        4.1.4 艺术设计类
    4.2 功能布置要素
        4.2.1 实训教学人机尺度
        4.2.2 设备尺寸
    4.3 空间布置要素
        4.3.1 实训空间组织方式
        4.3.2 竖向组织方式
        4.3.3 教学空间布置方式
        4.3.4 流线组织方式
    4.4 建筑形体要素
        4.4.1 独栋式
        4.4.2 庭院式
        4.4.3 车间式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实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5.1 设计依据
        5.1.1 布局方式与人数
        5.1.2 实训设备平面图样
    5.2 实训室平面布置
        5.2.1 基本平面布置
        5.2.2 实训室人均面积
    5.3 实训空间设计探索
        5.3.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组织模式
        5.3.2 新实训空间探索构思
        5.3.3 实训空间组织探索
        5.3.4 实训空间平面布置
        5.3.5 数据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布置人均面积
        6.1.2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布置探索
    6.2 感悟与展望
        6.2.1 研究感悟
        6.2.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
        1.1.2 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分类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1.2.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1.2.2 制造专业
        1.2.3 实训
        1.2.4 实训空间
    1.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的发展对实训空间的影响
    2.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发展趋势
    2.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的特点
    2.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对实训空间的影响
        2.3.1 实训空间内容构成的影响因素
        2.3.2 实训空间面积指标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空间调研
    3.1 概况
    3.2 调研目的
    3.3 实地调研
        3.3.1 调研对象的概况与总体布局
        3.3.2 调研对象的制造专业实训空间
        3.3.3 调研对象的使用现状
        3.3.4 单个实训空间使用状况调研
    3.4 实训教学现状与评价
    3.5 实训空间使用与评价
    3.6 六所学校实训空间统计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制造专业实训空间构成研究
    4.1 实训空间规划布局
        4.1.1 实训区临近次入口
        4.1.2 实训区位于轴线两侧
    4.2 实训空间分类
    4.3 各实训空间构成
        4.3.1 实训厂房空间
        4.3.2 大型实训室空间
        4.3.3 普通实训室空间
        4.3.4 实训空间面积配比
        4.3.5 空间组织
    4.4 本章小结
5 制造专业实训空间数量研究
    5.1 制造专业实训空间利用率分析
        5.1.1 实训空间课时内利用率
        5.1.2 实训空间课时外利用率
        5.1.3 实训空间班次利用率
        5.1.4 实训空间利用率分析
    5.2 制造专业实训空间数量计算
    5.3 本章小结
6 制造专业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研究
    6.1 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指标规定
    6.2 生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6.3 生均指标的调节
    6.4 本章小结
7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设计实践
    7.1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7.1.1 项目背景
        7.1.2 规划设计
        7.1.3 功能关系及实训空间建筑设计
    7.2 淮南职教园区
        7.2.1 项目背景
        7.2.2 规划设计
        7.2.3 功能关系及相关指标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研究结论
        8.1.1 制造类专业各类型的实训空间构成
        8.1.2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数量
        8.1.3 不同规模及要求的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生均指标
    8.2 研究展望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6)建构主义视阈中的仿真教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仿真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3.2 仿真教育技术概念及其特征研究
        1.3.3 仿真教育技术实践研究
        1.3.4 仿真教育技术价值研究
        1.3.5 文献评析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仿真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2.1 仿真及仿真技术
        2.1.1 仿真的概念
        2.1.2 仿真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
    2.2 教育技术及仿真教育技术
        2.2.1 教育技术
        2.2.2 现代教育技术
        2.2.3 仿真教育技术
    2.3 仿真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
        2.3.1 感知全息性
        2.3.2 沉浸临场性
        2.3.3 人机交互性
        2.3.4 认知自主性
        2.3.5 富于构想性
        2.3.6 功能替代性
第3章 仿真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3.1 作为后认识论的建构主义认识论
        3.1.1 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历史沿革
        3.1.2 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形成
        3.1.3 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本质
        3.1.4 建构主义认识论对教育的影响
    3.2 建构主义认识论与仿真教育技术的融合
        3.2.1 教学观演进与仿真教育技术
        3.2.2 建构主义认识论与仿真教育技术融合的合理性分析
第4章 仿真教育技术:技术知识获得与创新的中介
    4.1 技术知识解析
        4.1.1 技术知识的本质
        4.1.2 技术知识的分类
        4.1.3 技术知识学习与技术能力获得的关系
    4.2 仿真教育技术成为技术知识获得的中介
        4.2.1 仿真教育技术为技术知识的获得提供丰富的情境
        4.2.2 仿真教育技术为技术知识的获得提供虚拟现实任务
        4.2.3 仿真教育技术为技术知识的获得提供交流对话平台
        4.2.4 仿真教育技术在技术知识获得中的中介作用评价
    4.3 仿真教育技术成为技术知识创新的中介
        4.3.1 仿真教育技术在技术知识创新中的工具作用
        4.3.2 仿真教育技术形成技术知识创新增长方式
第5章 仿真教育技术:技术知识与技能一体化的功能
    5.1 技术知识传授的本质和特点
        5.1.1 技术知识传授的本质
        5.1.2 技术知识传授的特点
    5.2 技能培养的本质和特点
        5.2.1 生产实训是技能培养的途径
        5.2.2 技能培养的本质
        5.2.3 技能培养的特点
    5.3 仿真教育技术发挥技术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培养的功能
        5.3.1 仿真教育技术发挥技术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培养功能的必要性
        5.3.2 仿真教育技术发挥技术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培养功能的可能性
    5.4 仿真教育技术对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三维结构的整合功能
    5.5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车床加工仿真教学案例
第6章 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仿真教学模式及其价值
    6.1 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仿真教学模式设计
        6.1.1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6.1.2 仿真教学模式设计
        6.1.3 仿真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
        6.1.4 仿真教学设计的步骤
        6.1.5 仿真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建构
    6.2 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仿真教学模式的价值考量
        6.2.1 仿真教学模式价值的内涵
        6.2.2 仿真教学模式的价值
    6.3 仿真教学模式案例
第7章 结论
    7.1 界定了仿真教育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7.2 阐述了仿真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7.3 提出了仿真教育技术中介、功能作用的新论点
    7.4 构建了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仿真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方法
        1.3.3 课题研究框架
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2.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2.1.1 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
        2.1.2 国外高职教育的特点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模式
        2.2.1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2.3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现状
        2.3.1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2.3.2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配置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特点及实训基地概述
    3.1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特点
        3.1.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概述
        3.1.2 工科概述
        3.1.3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特点
    3.2 实训及实训基地的基本概念
        3.2.1 实训的概念
        3.2.2 实训与实验的区别
        3.2.3 实训基地的概念
    3.3 实训基地的分类及特点
        3.3.1 校内实训
        3.3.2 公共共享实训
        3.3.3 校外实训
    3.4 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4.1 陕西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总体情况调查
        4.1.1 陕西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布及发展状况
        4.1.2 陕西省公办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建设状况
    4.2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空间调查
        4.2.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4.2.2 实训建筑使用现状调研
        4.2.3 行知楼实训空间现状调研与分析
        4.2.4 格物楼实训空间现状调研与分析
        4.2.5 机加工实训基地实训空间现状调研与分析
    4.3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实训空间调查
        4.3.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4.3.2 实训建筑使用现状调研
        4.3.3 综合实训楼实训空间使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4.3.4 机械加工实训空间使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4.4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工科校区实训空间调查
        4.4.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4.4.2 实训建筑使用现状调研
        4.4.3 实训空间使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5.1 经济现状的影响
        5.1.1 社会经济现状趋向发展高职教学
        5.1.2 教育投资现状制约高职教学发展
    5.2 教学主体的教学需求
        5.2.1 教学主体的学习接受规律
        5.2.2 教学主体对实训教学的需求
    5.3 教学模式的影响
        5.3.1 理论、实训独立教学
        5.3.2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5.3.3 开放共享
        5.3.4 生产性实训
    5.4 设备设置的影响
    5.5 实训的分类模式影响
    5.6 其他的影响因素——班级规模、技术发展
        5.6.1 班级规模
        5.6.2 技术发展
    5.7 本章小结
6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设计分析
    6.1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规划布局
    6.2 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建筑空间组合
        6.2.1 实训空间与理论教学空间组合方式
        6.2.2 实训空间的组合设计分析
    6.3 实训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
    6.4 实训空间的功能组成要素
        6.4.1 教学部分
        6.4.2 展示空间
        6.4.3 交流空间
        6.4.4 交通空间
        6.4.5 附属空间
    6.5 大型实训空间的基本设计方法——以数控技术为例
        6.5.1 数控机床实训的空间特征
        6.5.2 空间功能单元的设计分析
        6.5.3 数控机床实训空间的基本设计要求
    6.6 标准实训空间的基本设计方法
        6.6.1 设计的基本要求
        6.6.2 空间内部主要设施
        6.6.3 平面布局的基本方式
        6.6.4 参考设计的相关数据
    6.7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对实训空间设计新需求
        6.7.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及优势
        6.7.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实训空间设计的新要求
    6.8 本章小结
7 项目实例——鹤壁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7.1 项目背景
    7.2 规划设计
        7.2.1 规划结构
        7.2.2 功能分区
        7.2.3 交通规划
        7.2.4 实训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7.3 主要实训楼单体设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9)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知识经济背景
        1.1.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现状
        1.1.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过程
        1.3.2 研究方法
    1.4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念简述
        1.4.1 人才培养模式
        1.4.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2.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
        2.2.2 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
        2.2.3 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2.2.4 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
第三章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和启示
    3.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3.1.1 英国的BTEC 模式
        3.1.2 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
        3.1.3 加拿大、美国的CBE 模式
        3.1.4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3.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
        3.2.1 相同之处
        3.2.2 不同之处
        3.2.3 重要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4.1 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
        4.1.1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1.2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特殊素质
    4.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构过程
        4.2.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基本原理和素质构建
        4.2.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的具体措施
        4.2.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点
第五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高职数控专业的应用和分析
    5.1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5.2 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5.2.1 我国数控人才及其培养现状
        5.2.2 企业数控人才需求规格
        5.2.3 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5.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高职数控专业的应用
        5.3.1 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岗位能力分解图
        5.3.2 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5.3.3 教学模式创新
        5.3.4 实践技能训练创新
        5.3.5 实训基地建设创新
        5.3.6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数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3.7 在数控人才培养模式中,努力培养专业创新素质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实训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投资
        2.实训项目与相关设备配置
        (1)实训项目开出情况
        (2)数控机床配置
        (3)数控系统的类型
        (4)场地规划
    (三)培训师资情况
    (四)教学、培训对象
    (五)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1.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
        2.实训教学模式与方法
        (1)实训教学形式
        (2)实训教学组织
        (3)实训考核评价
    (六)管理运行模式
        1.归口管理模式
        2.维护经费与消耗管理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硬件条件仍是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
    2.师资水平上的差距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3.缺乏区域规划协调,整体效益不佳
    4.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相距较远
三、对基地进一步建设的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实现合作与共享
    2.注重师资建设方式和培训效果
    3.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4.改革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降低运行成本
    5.革新课程和教材,改革实训内容和模式
    6.建立真实生产情境,注重态度、素质形成

四、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的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D]. 刘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D]. 刘义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造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D]. 王彦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6]建构主义视阈中的仿真教育技术研究[D]. 杨明. 东北大学, 2011(07)
  • [7]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空间研究[D]. 曲文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8]湖南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 李强,刘继平,任东,张彪,龙华. 职教论坛, 2008(10)
  • [9]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陈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 刘继平,李强,任东,张彪,龙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新高职院校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