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胆碱酯酶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得帅[1](2021)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通过对收集的肝硬化腹水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数据的分析,探讨SBP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以期对SBP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同时对腹水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SBP的病原学特点。2.通过研究肝硬化腹水发生SBP患者的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初步评价SBP患者感染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诊疗SBP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35例,其中并发SBP者61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肝硬化腹水不伴SBP的患者7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肝硬化病因、实验室指标,并计算CTP评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出现肝性脑病、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程度、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肝硬化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不明原因肝硬化,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胆碱酯酶、PCT、CRP、腹水常规、腹水生化、腹水培养结果。先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初步筛选出的指标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筛选,根据得到的数据建立多参数诊断模型,并对相应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验证,通过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计算最佳截断值,并确定诊断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分析SBP致病菌的类型和占比。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61例,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参照鼓胀病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个证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实验室指标、CTP评分及中医四诊资料,探究SBP中医证型CTP评分的相关性,根据CTP评分初步评价SBP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和感染严重程度,并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腹水葡萄糖、血红蛋白浓度、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SBP的发生无关(P>0.05)。SBP组患者的腹部体征程度、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CTP评分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SBP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显着低于非SBP组患者。2.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方面,G+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在G-菌中,肠杆菌占比最高,真菌感染在SBP患者中也有检出。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且均为正相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是否纳入腹水相关化验指标分别建立诊断模型: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1=-20.616+0.230NEUT(%)+0.067PCT(ng/d L)+0.246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0.126腹水总蛋白(g/L)和未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2=-11.066+0.129 NEUT(%)+0.169 D-D(mg/L)+0.038 PCT(ng/d L),经检验两个诊断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面积远大于0.5)和校准度(P>0.05)。4.本研究共纳入61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种证型,其中湿热蕴结证最多(34.4%),肝肾阴虚证次之(26.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1.3:1);CTP评分与中医四种证型相比较发现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CTP评分明显高于气滞湿阻证的患者,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之间、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之间的CTP评分亦有显着差异(P<0.05),SBP患者的四种中医证型在ALB(g/L)、INR和TBil(μmol/L)三项临床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能与SBP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有关。研究结论:1.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SBP的发生相关,通过筛选建立的两个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2.本研究结果显示,SBP致病菌中,G+菌所占比例高于G-菌,其中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3.在SBP患者中,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相关,CTP评分轻症患者以气滞湿阻证为主,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多见CTP评分中-重症患者;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考虑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中医辨证特点有关。

窦莉[2](2021)在《“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评估“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相关脑病脑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2)构建脓毒症相关脑病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加味益神启窍方”对炎症介质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EICU符合脓毒症脑病诊断的患者共计40例。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给予“加味益神启窍方”:生石膏30g、黄芪30g、黄芩10g、当归10g、石菖蒲10g、桃仁10g、白芷10g、大黄5g。浓煎至100ml,每日两次;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治疗疗程均为5天。入院后第1个24h记作day1,比较两组全身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NSE、5100β)、血清细胞因子(IL-6、IL-1B、IL-2、IL-4、IL-5、IL-8、IL-10、IL-12、IL-17、TNF-α、IFN-α、IFN-γ)、胆碱能相关指标(血清 AchE、ChAT)、T细胞亚群计数、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随访至28天,记录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病死率。(2)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按照分组及给药方案给药一次,除正常组外,剩余动物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观察24小时,脓毒症大鼠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神经行为学评估:神经反射评分≤6分判定模型成功。①造模成功后三组大鼠继续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30ml/kg/24小时,每2小时一次。中药组按0.5ml/100g分三次灌胃给药(1h、3h、5h),空白组与模型组在每个时间节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②给药6h后:检测3组大鼠腹静脉血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和神经反射评分,并随机处死各组大鼠各6只,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用于行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检测;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③给药12h后:检测3组剩余大鼠血清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及神经反射评分,处死所有大鼠后用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表明:①与day1比较,中药组day5的WBC、NEUT及PCT均显着下降(P<0.05),且经中药治疗,day5中药组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day1相比,中药组IL-5、IL-6及IL-17均显着下降(P<0.05),TNF-α非常显着下降(P<0.01),IL-4和IL-10均显着上升(P<0.05);对照组IL-6、IL-17及TNF-α均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day5与day1比较,NSE及S100β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中药组NSE水平呈非常显着下降(P<0.01);中药干预后,NSE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S100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day1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及对照组AchE含量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AchE含量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ChA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与day1相比,两组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显着的提高(P<0.01,P<0.05),且中药干预后GCS评分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⑤两组患者day1、day5,GCS评分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4、0.784,根据约登指数取GC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8分,敏感度77.78%,特异度68.18%,95%置信区间(0.626,0.898)。两组患者day1、day5,S100β水平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681,根据约登指数取5100β水平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0.37ug/l,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36.36%,95%置信区间(0.514,0.819)。⑥GCS评分和NSE水平呈负相关(P<0.001);GCS评分和S100β水平呈负相关(P<0.001)。⑦与day1相比,两组患者CD4+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经中药干预后,患者CD8+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day5与day1相比,CD4+/CD8+均显着升高(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⑧中药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但两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相比,中药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明显降低(P<0.05)。(2)动物实验表明:①病理学观察,模型组6h和12h的节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h和12h,中药组核固缩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同时,中药干预6h与12h之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后6h和12h,中药组脑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治疗6h和12h的细胞凋亡率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水平在6h和12h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小时和12小时,中药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的测量水平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着(P<0.05)。④IH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组织中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6h和12h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0.05)。模型脑组织在6小时和12小时的AchE和ChA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中药干预后,中药组6h和12h脑组织中AchE和ChA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时AchE和ChAT蛋白的表达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脓毒症脑病是脓毒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是导致SAE损伤的主要原因。(2)“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减轻失控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3)“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抗炎作用。(4)SAE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免疫抑制,“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通过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及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5)“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脑功能,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但对病死率及28天生存率无改善。(6)SAE患者血清S100β与脑功能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通过检测血清S100β水平诊断及评估SAE具有可行性。(7)脓毒症可诱导大鼠神经炎症反应,“加味益神启窍方”可通过改善脓毒症神经炎症反应达到脑保护作用。胆碱能系统的损伤可导致脓毒症大鼠脑损伤,“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所致胆碱能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王孟珂[3](2021)在《基于荧光金属纳米簇的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生物酶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其引导的专一且高效的催化反应维持着机体的正常运行。一些重要生物酶的异常表达已被研究证实与某些恶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生物酶常常被作为相关临床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因此,亟待建立低成本、简便、快速、准确的生物酶分析方法,为相关疾病的医学诊断和精准治疗做贡献。在检测生物酶的众多方法中,荧光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固有优势,在生物酶传感领域脱颖而出。构筑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的荧光分析方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优异性能的荧光材料作为荧光探针。近年来,金属纳米簇(如Au、Ag、CuNCs)是纳米材料研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一类新型荧光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且独特的光学、化学和电学性质,比如超小的尺寸、固有的磁性、高的催化活性、强发光性能等,金属纳米簇在生物分析和成像、医学诊断和治疗、能源、催化、电子设备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地,金属纳米簇的荧光性能极佳,它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同时它简单易行的合成策略、低的生物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使其成为一类极有前景的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在荧光检测、pH和温度传感、细胞或活体成像等方面。在本论文中,我们基于金属纳米簇优异的荧光性能,结合荧光检测方法的优势,通过制备不同荧光性质的金属纳米簇来作为荧光探针、对金属纳米簇进行后修饰、结合其他新颖材料等,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平台,用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高效、便捷、灵敏分析,并且实验结果证实了我们所设计的检测策略在实际复杂生物样本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分析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金属纳米簇的研究背景,然后围绕其合成、荧光性质以及基于其荧光性质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地讨论和总结,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基于鱼精蛋白桥连的金纳米簇(AuNCs)与聚集态的金纳米粒子(AuNP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我们建立了一种简便、无标记、灵敏的胰蛋白酶荧光检测方法。鱼精蛋白可以诱导AuNPs的聚集,并通过静电作用将AuNCs与聚集态的AuNPs连接起来。与分散的AuNPs相比,聚集态的AuNPs的紫外-可见吸收带与AuNCs的发射光谱有较大的重叠。因此,聚集态的AuNPs可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猝灭AuNCs的荧光。在胰蛋白酶存在下,鱼精蛋白被催化水解,使AuNPs无法聚集,并打破AuNPs与AuNCs之间的连接,从而抑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使AuNCs的荧光恢复。体系中AuNCs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与胰蛋白酶的含量直接相关。因此,根据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对胰蛋白酶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5–5000 ng m L–1,检出限为1.9 ng m L–1。该体系也被用于检测胰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人尿液和商业多酶片样品中胰蛋白酶的检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第三章,我们基于分裂适配体修饰的AuNCs和AuNP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构建了一个用于腺苷脱氨酶测定的荧光传感平台。三磷酸腺苷的核酸适配体被设计分为两个片段(P1和P2)。P1的5′-端通过酰胺键与AuNCs连接(P1-AuNCs),P2的3′-端通过Au–S键与AuNPs连接(P2-AuNPs)。在三磷酸腺苷存在下,三磷酸腺苷与分裂适配体(P1和P2)的特异性结合使P1-AuNCs和P2-AuNPs连接在一起,因此,通过从P1-AuNCs到P2-AuNPs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P1-AuNCs的荧光被P2-AuNPs显着猝灭。加入腺苷脱氨酶后,三磷酸腺苷被转化为三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释放出P1和P2,导致体系荧光恢复。因此,通过系统荧光强度的变化,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分裂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平台并用于腺苷脱氨酶的检测。检测体系中P1-AuNCs的荧光强度与腺苷脱氨酶浓度在2–120 U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72 U L–1。同时,通过对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的检测,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样品中腺苷脱氨酶检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第四章,我们以组氨酸为模板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设计了一种简便、低成本、绿色的方法合成了荧光银纳米簇(AgNCs)。此外,我们提出一种制备生物质衍生的负载铁的含N多孔碳(Fe/NPC)的新策略。通过结合Fe/NPC的仿氧化酶活性与AgNCs的荧光特性,我们构建一种用于检测乙酰胆碱酯酶的新型荧光和比色双信号传感体系。Fe/NPC因具有仿氧化酶活性,能催化无色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氧化为有明显紫外吸收的氧化产物(ox ABTS)。生成的ox ABTS又可通过内滤效应有效地猝灭AgNCs的荧光。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硫代胆碱水解产生硫代胆碱,硫代胆碱能有效抑制Fe/NPC对ABTS的氧化作用,导致体系的紫外吸收降低,同时AgNCs的荧光恢复。通过体系荧光和比色两种检测模式,乙酰胆碱酯酶的检出限可分别低至0.0032和0.0073 U L–1。此外,该双信号检测平台被用于人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第五章,我们基于原位生成具有双荧光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铜纳米簇(GQDs-CuNCs)纳米杂化材料,设计了一种用于T4多聚核苷酸激酶分析的比率荧光法。首先用带有氨基修饰的单链DNA(ss DNA)修饰GQDs(GQDs-ss DNA),然后与其互补的DNA链杂交形成双链DNA(ds DNA)功能化的GQDs(GQDs-ds DNA)。GQDs-ds DNA表面的ds DNA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CuNCs模板剂来原位合成GQDs-CuNCs纳米杂化材料,其中CuNCs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594 nm处。当GQDs-ds DNA的ds DNA通过T4多聚核苷酸激酶磷酸化,然后通过λ核酸外切酶降解产生单核苷酸和GQDs-ss DNA后,由于缺乏有效的ds DNA模板剂,GQDs-CuNCs中荧光CuNCs的形成受阻,而在这个过程中,纳米杂化材料中GQDs在446 nm处的荧光几乎不受影响。因此,以CuNCs作为输出信号,GQDs作为参比信号时,可以通过体系荧光强度比(F594/F446)的变化来监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检测范围为0.01–10 U m L–1,检出限为0.0037U m L–1。此外,我们使用该方法在细胞裂解液中对T4多聚核苷酸激酶进行检测,验证了该方法在复杂样品中的实用性。第六章,我们通过整合银离子(Ag+)修饰的金纳米簇(Ag-AuNCs)和邻苯二胺,构建了一个用于超灵敏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比率荧光传感平台。通过对AuNCs简单的Ag+-修饰,AuNCs的荧光强度显着提高。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底物抗坏血酸-2-磷酸酯转化为抗坏血酸。然后,利用KIO3和抗坏血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I–和脱氢抗坏血酸。通过I–与Ag+结合和I2对Ag-AuNCs的氧化刻蚀聚集作用,I2/I–能显着地猝灭Ag-AuNCs在600 nm处的荧光。同时,脱氢抗坏血酸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衍生物,其在438 nm具有明显的荧光发射。因此,通过监测体系荧光强度比(F438/F600)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灵敏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对碱性磷酸酶的检出限为0.0035 U L–1。此外,我们将该方法用于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七章,我们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朱晓婷[4](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张文博[5](2021)在《舒更葡糖钠用于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将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与传统拮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对使用舒更葡糖钠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全面检索关于舒更葡糖钠用于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筛选并追溯参考文献、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偏倚风险评估以及研究数据提取等步骤均由3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为防止出现较为低级的统计错误,3名研究人员需在每一步骤完成后核对其结果。使用统计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临床RCT研究文献,包含766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论试验组舒更葡糖钠剂量为2 mg·kg-1或4 mg·kg-1,其TOFR恢复至0.9所需时间均缩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60,95%CI-7.51~-3.69,P<0.00001;MD=-14.16,95%CI-18.85~-9.46,P<0.00001);与对照组相比,舒更葡糖钠剂量为2mg·kg-1时,试验组拔管时间缩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98,95%CI-7.02~-2.93,P<0.00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8,95%CI 0.16~0.47,P<0.00001),其中试验组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24,95%CI 0.11~0.53,P=0.0004;RR=0.11,95%CI 0.03~0.35,P=0.0002),两组间寒战、呼吸抑制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5%CI 0.33~3.02,P=0.50;RR=0.71,95%CI 0.15~3.47,P=0.68),而其他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多汗、口干等,由于仅有1项研究可用而无法进行Meta分析。结论:相较于传统拮抗方案或安慰剂,舒更葡糖钠可快速、有效、相对安全地逆转罗库溴铵引起的儿童神经肌肉阻滞。

赵娜[6](2021)在《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症状为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以及认知、语言和运动等多种功能衰退,这些症状进而发展为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最终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AD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脑组织中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P),而SP是由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 protein,Aβ)组成的。Aβ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protein,APP)的级联酶切产物。Aβ及其聚集体可扰乱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和钙稳态,促进细胞活性氧的生成,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并导致神经元死亡;可持续活化神经胶质细胞,引发慢性炎症;还会引起tau蛋白的结构变化和细胞骨架的降解。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鲨鱼软骨来源的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进行过氧化氢降解,然后用超滤膜截留,获得平均分子量为3928Da的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low molecular weight chondroitin sulfate,LMWCS)。研究发现,该LMWCS可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进而抑制Aβ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的凋亡。而对侧脑室注射Aβ的AD模型小鼠,口服LMWCS能改善小鼠脑部的氧化应激,维持脑部能量代谢的稳定,改善脑部胆碱能功能,进而改善小鼠的相关行为学功能和指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课题将采用5XFAD转基因小鼠评价LMWCS的抗AD活性,并进一步探究LMWCS对AD相关病理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究CS寡糖的分子量与其抗AD活性和机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LMWCS在抗AD药物应用上的研究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LMWCS对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采用前期研究中使用的LMWCS对2月龄的5XFAD转基因小鼠进行灌胃给药,设定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50mg/kg、150mg/kg和450mg/kg,连续给药3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试验和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评价小鼠的兴奋性、活跃度、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等行为学相关的指标。随后取小鼠的大脑,分离出海马和皮质,并提取各组织的蛋白。采用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测定小鼠海马中 Aβ1-42含量,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小鼠海马和皮质中的APP及与 APP 酶切相关的酶 PS 1(presenilin l)、BACE1(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和 ADAM10(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family 10)的表达。采用 ELISA法测定小鼠海马中 IL-1β(interleukin-1β)、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和 IL-6含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测定小鼠海马和皮质中与炎症相关的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TLR2(toll-like receptor 2)和 pERK 1/2(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的表达。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具有还原性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GSH-Px(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利用 MDA(malondialdehyde)和 TBA(thiobarbituric acid)的显色反应测定小鼠海马中MDA含量;利用氮蓝四唑显色法测定总SOD(superoxidedismutase)活性;,并用Western blott检测小鼠海马和皮质中SOD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hospho-tau(Ser404)的表达,以及与 Tau 蛋白磷酸化有关的酶 phospho-GSK3β(phospho-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CDK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p35 和 p25 的表达。结果表明,在MWM试验中,服用LMWCS的5XFAD小鼠,潜伏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穿过平台和目标象限的次数有一定的增加,在目标象限的路程和时间也有一定的延长;而在OFT中,LMWCS对5XFAD小鼠穿过中心区域的路程和总路程均有一定的提高。总的来说,LMWCS对5XFAD小鼠的兴奋性、活跃度、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均有一定的改善。LMWCS使5XFAD小鼠海马和皮质中APP和PS 1的表达显着下降,对ADAM10和BACE1的表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5XFAD小鼠大脑中Aβ1-42含量显着下降,减少Aβ1-42的神经毒性。LMWCS显着降低5XFAD小鼠海马和皮质中GFAP和TLR2的表达,并降低5XFAD小鼠大脑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这表明LMWCS通过阻碍炎症通路的激活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减少5XFAD小鼠大脑中促炎因子的释放,达到抑制5XFAD小鼠脑部神经炎症的效果。LMWCS使5XFAD小鼠大脑内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从而使MDA显着下降,GSH显着升高,改善了 5XFAD小鼠脑部的氧化应激状态。LMWCS显着抑制了 5XFAD小鼠海马中Tau蛋白的过磷酸化,这可能是由于LMWCS对引起Tau蛋白过磷酸化的酶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LMWCS对5XFAD小鼠脑部的Aβ分泌、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Tau蛋白过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5XFAD小鼠的空间学习、空间记忆、好奇心、活跃度等多项行为学指标。(2)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的制备和表征利用PCR技术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的基因组中克隆出硫酸软骨素酶 ABCI(Chondroitinase ABCI,CHSase ABCI)的基因序列。利用 Gibson连接体系将该基因序列与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HSase ABCI。将该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进行表达。采用0.2 mg/L IPTG、20℃诱导表达 20h,表达出带有 6×His 标签的 CHSase ABC I(His-CHSase ABC I)。利用Ni2+-Sepharose亲和层析柱对His-CHSase ABC I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His-CHSase ABC I的酶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反应条件。用His-CHSase ABC Ⅰ对鲨鱼软骨来源的CS进行酶解,经过Bio-gel P10和HPSE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对酶解产物进行的分离和纯化,获得 CS DP2(disaccharide)、CS DP4(tetrasaccharide)、CS DP6(hexasaccharide)、CS DP8(octasaccharide)、CS DP10(decasaccharide,CS DP10)和 CS DP12(dodecasaccharide)。对纯化后的CS寡糖进行HPSEC检测和ESI-MS(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检测。结果表明,His-CHSase ABCI对CS有较好的底物特异性,其对CS的比酶活可达到2600.7 μmol/min·mg蛋白,而对透明质酸和肝素的比酶活则很低。His-CHSase Ⅰ酶解CS的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7 ℃、反应体系中NaCl浓度应小于0.5 mol/L。为保证各CS寡糖产量,设定反应条件为,取双蒸水配制的CS溶液(80mg/mL)1 mL,加1个酶活单位的酶液,30℃反应10h。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各CS寡糖的峰纯度均在95%以上。ESI-MS结果也表明各CS寡糖制备成功。(3)CS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Aβ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作为模型评价CS寡糖对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及Annexin-FITC/PI双染法测定SH-SY5Y细胞凋亡情况。针对氧化应激的变化,采用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细胞NO生成情况,采用DCFH-DA荧光法测定细胞ROS生成情况,采用前文所述方法测定细胞MDA含量;用前文所述方法测定细胞总SOD和GSH-Px酶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的表达。针对SH-SY5Y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采用荧光探针JC-1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用相应试剂盒测定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变化。针对SH-SY5Y细胞凋亡通路,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针对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用Alexa Fluor 647 succinimidyl ester对Aβ聚集体进行标记,然后与各CS寡糖进行共孵育,随后对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计算每个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作为评价细胞摄取Aβ聚集体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Aβ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CS寡糖可以抑制Aβ引起的凋亡,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实现的,且随着CS寡糖分子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这是由于CS寡糖通过与Aβ聚集体的结合阻止SH-SY5Y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因此在本课题所研究的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中,CS DP12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4)CS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神经炎症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Aβ损伤的BV2细胞模型评价CS寡糖对Aβ诱导的免疫细胞活化的影响。采用CCK-8法测定BV2细胞活力的变化。针对BV2细胞的活化情况,采用ELISA测定细胞IL-1β和TNF-α的含量;针对BV2细胞炎症通路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测定TLR2和NF-κB表达的变化;针对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用Alexa Fluor 647 succinimidyl ester对Aβ聚集体进行标记,然后与各CS寡糖进行共孵育,随后对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计算每个细胞的MFI作为评价细胞摄取Aβ聚集体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Aβ孵育的BV2细胞,CS寡糖可以抑制Aβ对BV2细胞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细胞内NF-κB的释放。随着CS寡糖分子量的增加,对Aβ诱导的对BV2细胞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CS DP2的抑制作用最强,这是由于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阻碍了 Aβ聚集体与TLR2的相互作用,而其中CS DP2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5XFAD转基因小鼠作为模型,进一步验证了 LMWCS的抗AD活性,并发现其抗AD活性与其调控APP酶切过程、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CS寡糖分子量与抗AD活性的关系研究表明,CS寡糖通过与Aβ聚集体的结合阻止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对Aβ聚集体的摄取,从而抑制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最终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凋亡。且随着CS寡糖分子的延长,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而在CS寡糖的分子量与其抑制Aβ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关系的研究中,CS寡糖通过阻碍Aβ聚集体与TLR2的结合而抑制BV2细胞的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而其中CSDP2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LMWCS的抗AD活性,并初步探究了基于不同机制,CS寡糖的分子量变化对其抗AD活性的影响,对于糖胺聚糖类药物的抗AD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为LMWCS作为抗AD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王保航[7](2021)在《血清胆碱酯酶对老年肺部感染病情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PSI评分不同的患者入院前及治疗后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 E)水平,从而探讨各指标与老年肺部感染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血清胆碱酯酶可以作为评估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新的指标。方法:本文收集了2018年9月-2020年12月入住我院相关科室≥65岁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58例,并收集同一时间段内于我院健康体检,且近期无感染的老年人18例作为对照组。并对确诊入组的患者按照肺炎严重性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分等级分为PSI评分Ⅰ~Ⅲ级、PSI评分Ⅳ级、PSI评分Ⅴ级共3组,收集三组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入院时及治疗好转后复查的血WBC计数、血CRP及血清Ch E水平,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WBC计数、血CRP及血清Ch E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好转后复查的各组受试者的血WBC计数、血CRP及血清Ch E水平,以及通过相关性分析,分析血WBC计数,血CRP及血Ch E与PSI评分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观察组三组患者住院天数,对照组与观察组入院时及治疗好转后复查血WBC计数、血CRP及血清Ch E水平的比较,三组观察组患者血WBC计数、血CRP及血清Ch E与PSI评分等级的相关性分析得出:1、对照组及三组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对照组及三组观察组患者的年龄间存在差异(P<0.05)。3、三组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WBC计数、血CRP及血清Ch E水平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5、三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前及治疗好转后复查血白细胞、CRP、Ch E水平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6、相关性分析中,PSI评分等级与WBC、CRP呈正相关,PSI评分等级与Ch E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血白细胞计数,虽然是一项经典的判断感染严重程度的指标,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单纯依靠其变化来评估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2、CRP虽然在本研究中呈现出治疗前后的变化,而且与PSI评分等级呈正相关,说明可以用来判断老年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辅助手段,但由于半衰期长或者合并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等情况,所以无法肯定其与老年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3、血清胆碱酯酶判断老年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其指标在治疗前后出现明显改变,并与PSI评分等级呈负相关,说明血清Ch E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老年肺部感染的病情评估起到参考性价值及预后的判断。

黄向群[8](2021)在《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监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的降钙素原(PCT)、乳酸(LA)、乳酸/糖(LA/GLU)和传统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各指标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采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的开颅术后疑似颅内感染的发热患者152例,在诊治过程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患者,并将其分为2大组:颅内感染组(A+B组)和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其中颅内感染组又根据患者在第3天的体温改善情况、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又将颅内感染组(A+B组)分为感染控制组(A组)和感染未控制组(B组)。其中B组患者在第3天的症状体征和体温均未改善,予以立即更换抗生素治疗。各分组中,病例数分布如下:颅内感染组(A+B组)共34例(感染控制组21例,感染未控制组13例),非颅内感染组共45例。其中颅内感染组(A+B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26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3例,脑积水3例。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34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4例,脑积水5例。在各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了相关的脑脊液、血液样本采集和临床实验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第1、3、5、7、14天采集在开颅术后怀疑是颅内感染的患者的脑脊液和外周静脉血样本,其中怀疑是颅内感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热和类似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对采集的脑脊液样本行脑脊液PCT、LA、常规、生化等检查,同时计算出各自脑脊液乳酸/糖(Lactate/Glucose,LA/GLU);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行血糖、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其中的检测方法如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脑脊液PCT;采用“终点比色法”检测脑脊液LA;采用血常规分析仪自动检测脑脊液和血液常规;采用DT3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和血液生化、糖。结果:(1)在颅内感染组(A+B组)与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液检测第1天:颅内感染组(A+B组)的脑脊液PCT、脑脊液LA、脑脊液LA/GLU、脑脊液糖、脑脊液糖/血糖、脑脊液蛋白、脑脊液WBC水平均高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颅内感染组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显着高于非颅内感染组,脑脊液糖水平显着低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对脑脊液PCT、LA和LA/GLU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得知:脑脊液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 urve,AUC)为0.887,阈值为0.235ng/m L,敏感度为94.10%,特异度为75.60%;脑脊液L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阈值为3.115mmol/L,敏感度为91.20%,特异度为77.80%;脑脊液LA/GL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阈值为1.694,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93.3%。(2)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PCT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在感染控制组早期,两组患者脑脊液PC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脑脊液PCT先由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变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后又恢复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图5。(3)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患者在监测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14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而在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差异较为明显(P<0.0001),中期后段(第7天),两组患者差异则并不明显(P>0.05)详见表5、图6。(4)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GLU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两组患者在监测的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7、14天)的脑脊液LA/GLU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监测的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比值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其折线图显示,B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在第3天未控制时显着上升,在更换抗生素后,则有所下降,直至接近A组患者水平,详见表6、图8、图9。结论:(1)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对患者的颅内感染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在14天动态监测研究中发现,脑脊液PCT、LA、LA/GLU 3项指标均具有病情评估能力,且与脑脊液PCT相比,脑脊液LA、LA/GLU具有更好的病情评估能力。(3)脑脊液LA、LA/GLU具有与脑脊液糖类似的ROC曲线,其结果提示,与脑脊液LA、脑脊液GLU相比,脑脊液LA/GLU更高的颅内感染辨别能力。

杨春晓[9](2021)在《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用药及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了自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836例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并且口服利伐沙班3个月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饮酒史、慢性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等病史)、服药剂量、合并用药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所有患者初始化验指标(血常规、肝功能、凝血指标等)、出血患者复诊相关指标(血常规、凝血指标、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情况等。通过对患者进行住院资料、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了解3个月内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最后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特征:本研究初入组1021例患者,排除随意更换抗凝剂量和抗凝药物、出现其他部位出血以及病史资料不全等情况的患者共185例,最终入组836例患者。其中男性461例(55.1%),女性375例(44.9%),比例约为1:1。平均年龄为65.9岁,最大年龄为91周岁,最小年龄为23周岁。(2)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服药期间有31例(3.7%)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有16例(1.9%)为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表现主要以黑便和便潜血阳性者多;共有17例患者行胃镜检查,结果以消化性溃疡多见。(3)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消化道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基线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合用抗血小板药物、基线白蛋白值及胆碱酯酶值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合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为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消化道大出血组和非大出血组基线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基线白蛋白值及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4)凝血指标比较:消化道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5.1(13.3,18.3)s,非出血组14.1(12.6,1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INR)为1.32(1.150,1.530),非出血组1.21(1.0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 Plastin time,APTT)为34.6(26.5,39.7)s,非出血组33.7(31.2,37.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0.05)。消化道大出血组和非大出血组的PT、APTT、I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消化道出血治疗情况:31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5.1±1.4)天,无死亡病例。结论:(1)口服利伐沙班患者出现的消化道出血主要以黑便和便潜血阳性为主,用药过程中可监测便潜血检查;有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用药前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2)口服利伐沙班患者若有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合用抗血小板药物或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则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并且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的患者有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3)口服利伐沙班患者可以在用药过程中监测PT、INR值,若异常升高需警惕出血事件。

王茜[10](2021)在《钴基纳米材料作为类氧化酶纳米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酶是保障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之一。和天然酶相比,纳米酶具有生产成本低、稳定性高、活性易于调控等显着优势。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纳米酶的不断问世给纳米酶领域带来了崭新的生机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具有多种酶活性的纳米酶来说,当多酶活性能够协同发挥作用时,往往能有很好的效果;但当只希望利用目标酶活性时,其他非目标酶活性则容易产生干扰。以同时具有类氧化酶活性和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为例,类氧化酶活性通常会造成的溶液中的溶解氧氧化底物显色,带来的颜色干扰会影响过氧化物酶的利用率。同样,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使得过氧化氢的加入能够提升体系的吸光度,限制了类氧化酶活性的利用率。目前,对类氧化酶纳米酶的研究相比于类过氧化物酶纳米酶还较少。因此,我们希望制备只具有类氧化酶活性而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新型纳米酶,提高类氧化酶活性的利用率。钴基纳米材料以其性能稳定,催化活性高等优点在氧还原催化反应(ORR)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类氧化酶活性同样也包括氧还原反应,因此,钴基纳米材料有成为新型类氧化酶纳米酶的巨大潜力。在本文中,我们的主要研究工作为构建基于钴基纳米材料的新型类氧化酶纳米酶,并借助比色传感平台实现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CoNx-NC的类氧化酶特性及其在乙酰胆碱酯酶检测中的应用本章通过在氮气气氛中碳化Co-Co PBA前体得到Co@NC-650,再利用硫酸刻蚀最终得到CoNx-NC-650。Co@NC-650和CoNx-NC-650均表现出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类氧化酶活性而没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CoNx-NC-650的类氧化酶活性是蚀刻前Co@NC-650的3.9倍。这是因为硫酸刻蚀导致碳化过程中生成的Co纳米颗粒被硫酸刻蚀掉,使材料富含介孔结构,并暴露出更多的Co-Nx活性位点。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其Km值为0.186 mM,比经典氧化酶CeO2 NPs的Km值低3.2倍,表明其对CoNx-NC-650有更高的亲和能力。我们基于CoNx-NC-650的类氧化酶活性,构建了乙酰胆碱酯酶的比色传感平台。当乙酰胆碱酯酶在0.6-800m U/L浓度范围内时,该检测方法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LOD,3σ/s)为0.2 m U/L。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生物样品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2)Co0.85Se-NC的类氧化酶特性及其在青霉胺检测中的应用本章以纳米棒状碱式碳酸钴为牺牲模板合成了纳米棒状ZIF-67,在和硒粉充分混合研磨后在氮气气氛下碳化,得到了具有类氧化酶活性的Co0.85Se-NC-700。基于青霉胺对Co0.85Se-NC-700类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我们构建了针对青霉胺的灵敏比色传感平台。在最优条件下,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80μmol/L,检出限(LOD,3σ/s)为1.14μ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青霉胺药片中青霉胺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说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性和临床应用潜力。

二、胆碱酯酶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碱酯酶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数据比较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合并症及腹部体征比较
        4.4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比较
        4.5 两组患者腹水相关化验指标比较
        4.6 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
    5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7 小结
        7.1 单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征
        7.2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模型建立
    8 讨论
        8.1 患者一般情况与SBP的关系
        8.2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与SBP的关系
        8.3 两组患者合并症与SBP的关系
        8.4 腹部体征与SBP的关系
        8.5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与SBP的关系
        8.6 腹水相关化验指标与SBP的关系
        8.7 SB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
        8.8 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诊断价值分析
    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及辨证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统计
        4.2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比较
        4.3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比较
    5 小结
    6 讨论
        6.1 SBP中医证型一般情况分析
        6.2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的关系
        6.3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关系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原学特征
    3 发病机制
    4 SBP的诊断
    5 SBP的治疗与预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概念
    1.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诊断
        1.2.1 临床评估量表
        1.2.2 影像及超声技术
        1.2.3 神经电生理技术
        1.2.4 生物标志物
    1.3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1.3.1 炎症介质过度激活和细胞凋亡
        1.3.2 氨基酸、神经递质的改变及大脑信号传递异常
        1.3.3 脑灌注异常及脑微循环障碍
        1.3.4 线粒体功能障碍
        1.3.5 血脑屏障损伤
    1.4 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
        1.4.1 CAP概述
        1.4.2 CAP在SAE中的作用机制
    1.5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脑病的理论认知
        1.5.1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六经辨证
        1.5.2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卫气营血辨证
        1.5.3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三焦辨证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进展
        1.6.1 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1.6.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病患者脑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全身炎症指标
        3.3 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
        3.4 细胞因子指标
        3.5 胆碱能指标
        3.6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3.7 意识状况评价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预后相关指标
        3.10 安全性相关指标
    4 讨论
        4.1 概述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6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三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改善脓毒症脑病大鼠脑功能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中药
        2.4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模型制作
        3.2 实验步骤
        3.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损伤的影响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IL-6、TNF-α、NSE和S100β的影响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的影响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AchE和ChAT蛋白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CAM-ICU谵妄评估
附录二 GSC评分
附录三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附录四 SOFA评分
附录五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荧光金属纳米簇的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纳米簇的概述
    1.2 金属纳米簇的合成
        1.2.1 刻蚀法
        1.2.2 模板法
        1.2.3 配体交换法
        1.2.4 金属置换法
    1.3 金属纳米簇的荧光性质
        1.3.1 尺寸效应
        1.3.2 配体效应
        1.3.3 结构效应
        1.3.4 合金效应
        1.3.5 聚集诱导发射
    1.4 基于金属纳米簇荧光性质的应用
        1.4.1 离子检测
        1.4.2 药物检测
        1.4.3 生物分子检测
        1.4.4 温度和pH传感
        1.4.5 荧光成像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金纳米簇/金纳米粒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用于胰蛋白酶的灵敏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AuNCs的制备
        2.2.4 AuNPs的制备
        2.2.5 胰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2.2.6 人尿液和多酶片中胰蛋白酶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uNCs的表征
        2.3.2 胰蛋白酶检测机理及可行性分析
        2.3.3 条件优化
        2.3.4 胰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2.3.5 选择性实验
        2.3.6 人尿液和多酶片中胰蛋白酶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分裂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簇构建检测腺苷脱氨酶的荧光传感平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AuNCs和P1-AuNCs的制备
        3.2.4 AuNPs和P2-AuNPs的合成
        3.2.5 腺苷脱氨酶的测定
        3.2.6 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3.3.2 传感平台的设计原理
        3.3.3 P2-AuNPs和 ATP对 FRET体系的影响
        3.3.4 条件优化
        3.3.5 腺苷脱氨酶的定量测定
        3.3.6 选择性研究
        3.3.7 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银纳米簇/铁掺杂的多孔碳的传感平台用于乙酰胆碱酯酶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AgNCs的合成
        4.2.4 NPC和Fe/NPC的制备
        4.2.5 乙酰胆碱酯酶及其抑制剂的测定
        4.2.6 人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N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NPC与 Fe/NPC的合成与表征
        4.3.3 Fe/NPC的仿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4.3.4 双信号检测平台的构建
        4.3.5 条件优化
        4.3.6 乙酰胆碱酯酶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4.3.7 特异性研究
        4.3.8 人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铜纳米簇纳米杂化材料的比率荧光方法用于T4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GQDs-ds DNA的制备
        5.2.4 GQDs-CuNCs和 CuNCs的合成
        5.2.5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检测
        5.2.6 细胞裂解液中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QDs、CuNCs和 GQDs-DNA的表征
        5.3.2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检测机理
        5.3.3 条件优化
        5.3.4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定量检测
        5.3.5 选择性研究
        5.3.6 细胞裂解液中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银离子修饰的金纳米簇用于碱性磷酸酶的荧光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AuNCs和 Ag-AuNCs的制备
        6.2.4 碱性磷酸酶的比率荧光分析
        6.2.5 人血清样品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uNCs和Ag-AuNCs的表征
        6.3.2 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的构建
        6.3.3 条件优化
        6.3.4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6.3.5 特异性实验
        6.3.6 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舒更葡糖钠用于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后肌松残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1.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1.2 tau蛋白病变假说
        1.1.3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
        1.1.4 神经炎症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1.2.1 对胆碱能神经递质的调控
        1.2.2 抑制兴奋性谷氨酸毒性
        1.2.3 淀粉样蛋白级联通路的调节
        1.2.4 针对tau蛋白的治疗策略
        1.2.5 神经保护剂
        1.3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1.3.1 诊断标准
        1.3.2 早期干预
        1.3.3 药物研发与应用
        1.3.4 研究模型
    2 硫酸软骨素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药物应用
        2.1 硫酸软骨素的结构
        2.2 硫酸软骨素的生物合成
        2.3 硫酸软骨素和LMWCS类药物的生产
        2.4 硫酸软骨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药物应用
        2.4.1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2.4.2 硫酸软骨素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3 硫酸软骨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4 硫酸软骨素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5 硫酸软骨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5.1 硫酸软骨素与脑神经可塑性
        2.4.5.2 硫酸软骨素与神经炎症
        2.4.5.3 硫酸软骨素与脑损伤
        2.4.5.4 硫酸软骨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对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所用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的饲喂和给药
        2.1.1 动物的饲养和繁殖
        2.1.2 小鼠基因组DNA的抽提
        2.1.3 小鼠基因型检查
        2.1.4 动物的分组和给药
        2.2 行为学检测
        2.2.1 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
        2.2.2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3 小鼠实验样本的收集
        2.3.1 小鼠血清样本的收集
        2.3.2 小鼠脑组织样本的收集
        2.3.3 脑组织蛋白的提取
        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4.1 蛋白样品的准备
        2.4.2 SDS-PAGE蛋白电泳
        2.4.3 湿性膜转印
        2.4.4 目的蛋白的标记
        2.4.5 目的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2.5 活性氧相关指标的测定
        2.5.1 GSH和GSSG
        2.5.2 MDA的测定
        2.5.3 总SOD活性
        2.5.4 GSH-Px活性
        2.6 蛋白因子水平的测定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5XFAD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3.2 LMWCS对5XFAD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
        3.2.1 Morris水迷宫
        3.2.2 旷场实验
        3.3 LMWCS对APP及其代谢的影响
        3.4 LMWCS对神经炎症的影响
        3.5 LMWCS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3.6 LMWCS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制备与表征
    1 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工作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硫酸软骨素酶(CHSase) ABC Ⅰ的制备
        2.1.1 重组质粒pET-28a(+)-CHSase ABCⅠ的构建
        2.1.1.1 全基因组的提取
        2.1.1.2 引物的设计
        2.1.1.3 目的基因的扩增
        2.1.1.4 质粒的双酶切
        2.1.1.5 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连接
        2.1.1.6 重组质粒转入E.coli DH-5α
        2.1.1.7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2 工程菌株的构建和重组CHSase ABCⅠ的表达与纯化
        2.1.2.1 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
        2.1.2.2 His-CHSase ABCⅠ的诱导表达
        2.1.2.3 菌体的回收和处理
        2.1.2.4 重组CHSase ABCⅠ的纯化
        2.2 重组CHSase ABCⅠ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2.2.1 His-CHSaseABCⅠ酶活力的测定
        2.2.2 重组CHSase ABCⅠ的反应条件研究
        2.3 CS寡糖的制备
        2.4 CS寡糖的纯化及结构表征
    3 结果
        3.1 目的基因PCR退火温度的选择
        3.2 菌液PCR鉴定转化子
        3.3 His-CHSase ABCⅠ的重组表达和纯化
        3.4 His-CHSase ABCⅠ的酶学性质研究
        3.5 CS寡糖的初步分离
        3.6 CS寡糖的进一步纯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关系的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1.2 试剂和耗材
        1.3 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2.1.1 细胞的复苏
        2.1.2 细胞的传代
        2.1.3 细胞的冻存
        2.2 细胞的处理
        2.3 细胞活力测定
        2.3.1 不同浓度CS对Aβ损伤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不同CS寡糖对Aβ损伤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2.4 细胞凋亡测定
        2.5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2.5.1 NO的测定
        2.5.2 ROS的测定
        2.5.3 MDA的测定
        2.5.4 总SOD活性的测定
        2.5.5 GSH-Px活性测定
        2.6 CS寡糖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6.1 MMP的测定
        2.6.2 Na~+/K~+-ATP酶活性测定
        2.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2.7.1 细胞的处理
        2.7.2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7.3 SDS-PAGE蛋白电泳
        2.7.4 湿性膜转印
        2.7.5 目的蛋白的标记
        2.7.6 目的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2.8 细胞对Aβ的摄取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
        3.1.1 不同浓度LMWCS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4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5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的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的细胞凋亡途径的影响
        3.7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摄取Aβ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神经炎症活性的关系的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1.2 试剂和耗材
        1.3 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2.1.1 细胞的复苏
        2.1.2 细胞的传代
        2.1.3 细胞的冻存
        2.2 细胞的处理
        2.3 细胞活力测定
        2.3.1 不同浓度CS对Aβ孵育的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不同CS寡糖对Aβ孵育的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2.4 细胞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2.5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2.5.1 NO的测定
        2.5.2 ROS的测定
        2.5.3 总SOD活性的测定
        2.5.4 GSH-Px活性测定
        2.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2.7 细胞对Aβ的摄取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
        3.1.1 不同浓度LMWCS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的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不同CS寡糖对Aβ引起的BV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4 不同CS寡糖对Aβ激活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摄取Aβ聚集物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论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论文的不足之处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1 目的基因CHSase ABC Ⅰ基因序列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血清胆碱酯酶对老年肺部感染病情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血清胆碱酯酶与老年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1. 老年肺部感染特点
    2、胆碱酯酶
    3、胆碱酯酶与肺部感染
    4、总结及展望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颅内感染的背景介绍
    1.2 颅内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
    1.3 PCT、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1.3.1 脑脊液PCT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1.3.2 脑脊液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2.1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采集
    2.4 主要仪器及检测方法
        2.4.1 脑脊液PCT的检测
        2.4.2 脑脊液LA的检测
        2.4.3 脑脊液和血液的常规生化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的各项指标比较
    3.3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检测第1天脑脊液PCT、LA、LA/GLU、糖、蛋白水平的效能
    3.4 感染控制组和感染未控制组在检测第1、3、5、7、14天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颅内感染基本资料
    4.2 脑脊液PCT
    4.3 脑脊液LA
    4.4 脑脊液LA/GLU
    4.5 脑脊液常规生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脊液检测指标对颅内感染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抗凝药的临床应用
        2.1.1 利伐沙班预防VTE
        2.1.2 利伐沙班治疗DVT和PE
        2.1.3 利伐沙班用于NVAF
        2.1.4 利伐沙班用于慢性CAD和 PAD
        2.1.5 利伐沙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2.1.6 利伐沙班用于心力衰竭
    2.2 利伐沙班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
    2.3 口服利伐沙班的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
    2.4 利伐沙班有关的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2.4.1 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
        2.4.2 肝肾功能
        2.4.3 合用其他药物
        2.4.4 低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
        2.4.5 营养状态
        2.4.6 合并慢性疾病
        2.4.7 其他相关因素
    2.5 利伐沙班的实验室检测
    2.6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2.7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消化道出血评价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特征
    4.2 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
        4.2.1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
        4.2.2 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4.3 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4.4 凝血指标比较
        4.4.1 消化道出血组和非出血组
        4.4.2 消化道大出血组和非大出血组
        4.4.3 合用抗血小板药物组和未合用组
    4.5 消化道出血治疗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口服利伐沙班的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
    5.2 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5.3 利伐沙班凝血指标的检测
    5.4 研究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钴基纳米材料作为类氧化酶纳米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酶概述
        1.1.1 纳米酶类别
        1.1.2 常见纳米酶材料
        1.1.3 类氧化酶纳米酶发展及应用
    1.2 钴基纳米材料概述
        1.2.1 钴基纳米材料类别
        1.2.2 钴基纳米材料作为类氧化酶纳米酶的构建及其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CoN_x-NC的类氧化酶特性及其在乙酰胆碱酯酶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Co-Co PBA的制备
        2.2.4 Co@NC和CoN_x-NC的制备
        2.2.5 Co@NC和CoN_x-NC的类氧化酶活性
        2.2.6 Co@NC和CoN_x-NC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2.2.7 Co@NC和CoN_x-NC的类过氧化氢酶活性
        2.2.8 动力学分析
        2.2.9 AChE的活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o-Co PBA、Co@NC和 CoN_x-NC的表征
        2.3.2 CoN_x-NC的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及条件优化
        2.3.3 CoN_x-NC的动力学探究
        2.3.4 TMB/CoN_x-NC体系中的活性氧种类探究
        2.3.5 基于CoN_x-NC构建生物传感器检测AchE
    2.4 小结
第三章 Co_(0.85)Se-NC的类氧化酶特性及其在青霉胺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CCH、ZIF-67和Co_(0.85)Se-NC的合成
        3.2.4 Co_(0.85)Se-NC的类氧化酶活性
        3.2.5 动力学分析
        3.2.6 D-Pen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CH、ZIF-67和Co_(0.85)Se-NC的表征
        3.3.2 Co_(0.85)Se-NC的类氧化酶活性及条件优化
        3.3.3 Co_(0.85)Se-NC的动力学探究
        3.3.4 TMB/Co_(0.85)Se-NC体系中的活性氧种类探究
        3.3.5 基于Co_(0.85)Se-NC构建生物传感器检测D-Pen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胆碱酯酶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王得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窦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荧光金属纳米簇的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D]. 王孟珂. 吉林大学, 2021(01)
  • [4]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舒更葡糖钠用于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D]. 张文博.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D]. 赵娜. 山东大学, 2021(11)
  • [7]血清胆碱酯酶对老年肺部感染病情评估的临床研究[D]. 王保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D]. 黄向群. 南昌大学, 2021(01)
  • [9]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D]. 杨春晓.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钴基纳米材料作为类氧化酶纳米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D]. 王茜.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