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知识管理工具

案例:知识管理工具

一、CASE:知识管理的利器(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强,吕昆[1](2021)在《知识素养导向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以大学生知识素养体系为基础,从个体视角研究大学生的知识管理模型,为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通过对知识素养和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献回顾,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全面培养为目标,整合大学生知识素养体系和个人知识管理具体过程,构建以知识素养为基础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大学生知识素养体系可总结为思想政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就业创业知识四个维度的内容。同时,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应用、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五个阶段。大学生知识素养的四个维度和大学生知识管理五个阶段的螺旋式交互构成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即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对上述不同类型知识的管理。【创新/局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知识素养着手分析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但属于理论探索研究,后续需结合案例研究和实证进行深入探讨。

李晓南[2](2021)在《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研究——基于金猴集团的案例》文中认为以金猴集团的转型升级历程为主线,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验证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与转型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1.创新能力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而高水平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2.民营企业盲目发展多元化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失败学习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打开了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黑箱,同时拓展了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板块并存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思路。

高扬[3](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的纪检监察线索调查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大数据思维,为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线索侦办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纪检监察机关在对以贪腐案件为代表的违法违纪类案件进行线索调查数据初核时,仍面临着如下问题:案件调查数据种类庞杂且结构多样化;处理大量案件数据效率低下;隐形线索难以发掘。本文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涉嫌违法违纪类案件的线索调查数据初核工作当中,以辅助办案,并提升线索调查工作的效率。本文首先提出基于Neo4J的调查案件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存储方法,支撑与案件相关的各类数据整合,更全面直观的呈现案件相关实体(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其次,基于构建完成的调查案件知识图谱,从人物画像及电话通讯社交网络图两个方面进行线索点分析,以达到异常线索判别、缩小调查范围及确定重点调查对象的目的。最后,研发了在案件调查初核阶段能提供给办案人员所使用的案件知识图谱线索调查系统。本文使用当地纪委提供的真实案件数据对系统进行了应用,以验证本文研究工作的有效性,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从调查案件数据整合、数据关联可视化展示、线索点分析查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有助于提升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人员对违法违纪类案件线索调查的成效。

史轩亚[4](2021)在《社会嵌入影响CMNEs进入后增长研究 ——基于组织间知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加速布局国际业务。进入国外市场后,跨国企业直接暴露于陌生且复杂的海外环境中,缺陷和弱点会被进一步放大,国际化增长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威胁。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对跨国企业国际化进入后发展的驱动因素做了多维度分析,但这些观点侧重于跨国企业自身属性,集中讨论企业已经存在的企业特殊资源优势,即对其内部优势的扩大化利用。由于新兴者劣势与来源国劣势,中国跨国企业(CMNEs)在国际化进入后阶段面临着国际化资源缺乏与在位者限制的巨大挑战。这些企业难以仅依靠漫长且艰难的内部资源培育来获取海外竞争优势,它们更多需要通过社会嵌入撬动和利用贮藏于网络中的外部资源,并带动国际化知识的学习,以实现积极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为此,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与组织间知识管理视角,探索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潜在动因与作用机制。本文内容遵循“增长动因”、“关联机制”、“交互机制”、“持续过程”的研究逻辑,共涵盖三个方面的子研究内容:第一,基于学习视角,该研究探索结构嵌入驱动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协同策略。CMNEs既需要通过最小化风险为有限的资源提供解决方法,实现进入后程度增长;也需要在更广的市场中寻求发展机会以摆脱在位者限制,实现进入后范围增长。此外,由于组织学习,范围增长与程度增长是相互影响的,弥补了CMNEs国际化知识不足的限制。发展结构嵌入可以增强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协调性,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强资源的共享。为此,该子研究使用206家CMNEs的调查数据集,综合用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与瞬时中介检验的统计方法,探索结构嵌入如何直接影响进入后范围增长与程度增长,以及如何在学习作用下分别通过范围增长和程度增长来间接影响进入后增长。第二,基于知识获取视角,该研究揭示关系嵌入驱动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作用机制。CMNEs在进入后阶段表现出国际化增长,它们在寻求程度增长的同时也追逐范围增长。关系嵌入为CMNEs提供灵活撬动和利用外部资源的可靠渠道,支持其积极的国际化发展。此外,关系嵌入还有助于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知识,降低其海外市场运作成本并识别新的国际化机会,进而促进其进入后增长。为此,该子研究利用200多家中国跨国企业的调查数据集,通过似不相关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关系嵌入驱动CMNEs进入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并揭示显性知识获取与隐性知识获取所产生的差异性效果。第三,基于知识转化视角,该研究分析CMNEs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的互动过程。对于跨国企业增长而言,社会嵌入并不是一种普遍受益的方式。过度追求网络配置最优化会造成企业结构过嵌,损坏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关系过嵌则会限制企业对于新信息与潜在方式获取的开放性,制约其发展潜在机会的能力。二者良性互动是CMNEs实现持续的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关键。实际上,社会嵌入与知识发展是共同演进的,知识转化为理解双元嵌入互动提供合理视角。为此,该子研究通过分析一家典型中国跨国企业于东南亚、南亚地区国际化进入后持续增长的历程,探索知识转化视角下CMNEs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互动的过程规律。本研究的主要有三处创新点。第一,该研究重点关注企业国际化进入后阶段情境,分析CMNEs积极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独特现象。本研究着重分析了CMNEs积极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以及这些企业同时寻求进入后阶段国际化范围增长与程度增长的需求,丰富了当前企业国际化进入后阶段研究的情景。第二,该研究将社会嵌入理论引入企业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研究,揭示了CMNEs积极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决定因素。跳出已有企业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研究侧重企业内部属性的局限,本文聚焦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驱动CMNEs进入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了双元嵌入互动支撑CMNEs持续的进入后增长的过程规律。第三,该研究聚焦于跨国企业组织间层面的知识管理视角,剖析了社会嵌入影响CMNEs积极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潜在机制。本文在归纳总结组织间知识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嵌入影响CMNEs积极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潜在机制出发,深入揭示了知识获取以及知识转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唐源[5](2021)在《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战”和“技术垄断”现象愈演愈烈,创新人才成为国与国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来源,企业只有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上汇聚和召唤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锻炼和挖掘人才,大力造就和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还存在国外大量“卡脖子”技术,急需在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应对国外的核心创新能力。员工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主体,是最重要的创新构成要素。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具有高素质、高创新性、和自我实现愿望强烈等特点,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有着其他传统企业员工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分布于企业中技术研发、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等各个部门,是最能知晓企业短板、发展问题和识别创新机会的创新单元,如何让企业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个体员工成为“问题发现”、“机会识别”和“突破创新”的关键触发器,就必须尊重员工、了解员工个性心理和激发员工创新心理,要利用好心理资本规律,使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自发自愿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创新行为。员工创新行为研究领域逐渐成为广大学者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大部分国际国内学者从单变量或者多变量视域分析员工创新行为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的研究视角是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和环境动态论视角结合来探究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延伸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视野,深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创新行为的新状况,探讨了如何通过员工心理资本的提升促进其创新行为。目前,已有研究文献关注到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但对心理资本如何作用于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机理及其具体作用情境,现有文献对该问题鲜有深入和展开研究,而且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其研究结论有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心理资本理论、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双元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等视角,紧密围绕“心理资本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这一基本问题,建立“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员工创新行为”、“心理资本—知识分享—员工创新行为”双重路径理论框架,目的是探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工作:首先,本研究选取了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本研究的初始假设命题:心理资本中任务型、学习型、关系型和创新型四个心理资本均能提升员工创新行为。其次,基于文献探讨建构理论模型,本文以心理资本为切入点,引入工作投入、知识分享两个变量,在当前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架构了心理资本和员工创新行为二者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同时对心理资本、工作投入、知识分享、员工创新行为概念进行了讨论,对这几个变量的现有研究维度进行了划分,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各个变量的测量方法,为进一步挖掘心理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做好铺垫。再次,把双元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心理资本理论整合到统一模型中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最后,在前面主效应和中介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下国际国内情景,引入了环境动态性(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变量作为情景边界进行考察,从环境动态性的视角考察在差异化情境下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最终形成了环境动态性(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影响心理资本、工作投入、知识分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主效应得到检验。心理资本及包含的四个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第二,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假设得到验证。工作投入及其三个维度(身体、情感和认知)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创新行为有显着的影响效果。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知识分享及其两个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知识分享在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在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第三,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得到检验。环境动态性在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着调节作用:其中技术动态性在工作投入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动态性负向调节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技术动态性也负向调节心理资本通过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间接影响。市场动态性在工作投入对员工创新行为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市场动态性在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市场动态性负向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工作投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间接影响,市场动态性正向调节心理资本通过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间接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如下:第一,本研究打破原有文献和概念的局限,从组织行为学和环境动态性双重视角,丰富了员工创新行为研究领域。本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对心理资本的内涵重新进行界定,并利用本土心理资本的维度及量表,进一步挖掘心理资本的时代内涵对新时代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填补目前国内量表开发的不足,尤其是国内量表的实证方法成果还较缺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二,本研究将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两个中介引入研究框架,探究二者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中的作用,揭示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建立了“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员工创新行为”,“心理资本—知识分享—员工创新行为”双重中介主要研究脉络,并提出“心理资本—工作投入—知识分享—员工创新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路线,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三,现有文献较少从环境动态性视角来关注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情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现实情景,引入环境动态性(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实证检验,探究其在心理资本、工作投入、知识分享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调节作用和被调节的中介作用,使研究更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为员工创新行为在不同情景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研究拓展了现有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作用研究的纵深度,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下提升员工创新行为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指导。

陈玥[6](2020)在《产品架构的创新时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品架构是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对产品架构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掌握复杂产品的特性,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制定产品创新决策。一方面,在现有的研究中多把产品架构视作静态的结构,而忽略了产品架构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多数研究把重点放在产品架构创新特征上,而忽略了在现实情境下产品架构创新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产品架构创新过程中的创新时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对产品创新扩散过程的作用机制,探索产品架构创新过程中的创新时机决策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对产品扩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出产品架构创新时机选择过程经历目标识别、知识整合、知识传递三个阶段,并且这个过程受传播结构以及社会认知水平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分析概念框架,同时关注创新扩散中各变量的时间因素,分析创新时机对创新扩散的作用机制。以此作用机制为指导构建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探索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结合企业案例对实际情境下产品架构创新时机进行单案例探索式研究,最后结合两部分研究结论,共同构建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决策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产品架构的创新时机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具有不同导向。在产品引入阶段,架构创新时机是技术创新导向的,创新方式主要以系统创新为主;在产品成长阶段,架构创新时机是规模和协同导向的,创新方式主要以界面创新和模块创新为主;在产品成熟阶段,架构创新时机是整合导向的,创新方式主要以模块创新为主。(2)产品架构创新时机与渠道结构有密切关系。渠道结构必须与产品架构相匹配才能保证创新的有效实施。当渠道与产品架构不匹配时,企业需要降低产品架构知识的增量或放缓产品架构创新的周期,以保证创新的通过量。结合本文仿真实验的结果与实际情境下案例研究的发现,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从产品架构创新以及渠道优化两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管理建议,并为企业制定产品架构创新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黎伟洋[7](2020)在《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知识是产品创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能有效辅助设计者创新。我国高速列车制造商为进入国际市场,急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速列车创新设计是一个需求驱动,技术牵引的过程,有效获取客户需求、行业技术等创新设计所需的知识,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获取方法在获取这部分内容时,存在获取不及时、不准确、费事费力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以科研项目和企业需求为基础,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实时、自动地获取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进行了分析,针对其特点,提出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的研究框架,并制定了总体技术路线,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了基于知识挖掘的多主体客户需求动态获取方法。针对乘客,首先,从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乘客发文数据;然后,通过构建文本分类器去除文本噪声;最后,采用K-means算法进行发文的主题聚类,并从中获取乘客需求项及其偏好。针对运营商,首先,从制造商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中导出运营商原始需求数据;然后,采用均值和众数填充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填补;最后,根据历史需求水平的变化情况计算其变异度,从而完成多主体客户需求的获取,为创新设计提供方向。(3)研究了基于知识挖掘的行业技术动态获取方法。首先,从专利网站中获取专利文献数据;然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文献中获取技术、功效词;其次,基于哈工大同义词词林计算词语间语义相似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K-means语义聚类,提取出技术项和功效项;最后,根据专利主题挖掘出技术相关的功效、产品结构,并计算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技术所属企业占比,从而获得技术及其相关的属性,为创新设计提供手段。(4)在完成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将知识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管理,为工程师后续进行创新设计提供数据基础。

于跃[8](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洪闯[9](2019)在《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扩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知识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所表现出的知识泛在性和分散性、商业模式的多元性以及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知识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提出为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开放式创新社区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渠道。为了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有效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国内外已有诸多企业开始利用形式多样的开放式创新社区来沟通用户与产品、快速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虽然开放式创新社区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动力,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给企业准确识别和采纳高度有用的用户知识贡献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依据科学方法从数量庞杂冗余、质量参差不齐的用户知识贡献内容中做出筛选评估和采纳决策是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在界定开放式创新社区与知识贡献内涵的基础上,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采纳特征识别、采纳关联规律分析以及采纳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分析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对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活动进行概念界定,并总结了采纳行为的目的性、采纳过程的动态性、采纳要素的整体性、采纳结果的增值性四个关键特征;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平台要素与环境要素四个方面;从信息生态链的视角构造了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用户知识贡献与采纳的系统结构,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与采纳的主体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信息组织者、信息分解者与信息传播者五类,分析了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流与信息交互过程;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过程分为注意触发、知识匹配、价值判断与采纳决策四个阶段;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别从创新资源需求驱动、产品与服务完善驱动、企业创新发展战略驱动、创新环境驱动、价值实现驱动与收益期望驱动六个维度揭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动力机制并构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模型。第二,识别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变量。以信息采纳模型为分析框架,分别从用户知识贡献的时间特征、语义特征、情感特征、形式特征和信息源特征五个维度细化了信息采纳模型并构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模型;以小米MIUI社区中的Bug反馈模块为例,通过编写爬虫程序获得23318条用户反馈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数据清洗抽取出特征变量的数值,并分别使用LDA主题模型与情感分析工具ROSTCM6来量化用户知识贡献内容的语义性和情感极性,使用二元逻辑回归法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模型进行验证;根据假设验证结果识别出了信息时效性、信息丰富度、信息赞同度、信息语义性、用户主动贡献程度五个显着影响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结果的特征变量并分析了识别结果的合理性。第三,探究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关联规则。以小米MIUI社区Bug反馈模块中已经被采纳的用户知识贡献内容为研究对象,使用TF-IDF算法提取了被采纳用户知识贡献内容的特征词,通过K-medoids聚类与层次聚类方法将被采纳的用户知识贡献内容分为5类并解读了其主题规律;利用Apriori算法分析了小米MIUI社区中被采纳用户知识贡献内容的内在关联规则,通过关联规则的置信度、支持度和提升度等指标对生成的关联规则进行筛选并可视化表征;根据筛选出的12条关联规则解读了小米MIUI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关联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指导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活动走向高效精准。第四,基于物元可拓模型评价分析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以创新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结合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过程与特征,构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价指标分为用户贡献度、采纳准确性、采纳时效性、用户满意度、价值增值度和产品收益度6个维度,总计22个指标。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评价方法;以小米MIUI社区为例,利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进行小米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评价。通过确定待评价物元的经典域与节域、求解指标权重、计算可拓关联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等过程分析了小米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水平为优秀,但在采纳结果的准确性、采纳过程的时效性上仍有待完善;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重新评价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并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绩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第五,提出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优化策略。本研究在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采纳特征识别、采纳关联规律分析以及采纳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结果和实证研究数据,分别从开放式创新社区平台、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者和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的视角提出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管理策略。本文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拓展深化了信息采纳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丰富完善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为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通过分析与研究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变量、采纳关联规律与采纳绩效,为筛选和识别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用户知识贡献价值提供了预测指标与实践方法,有助于推动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质量的优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刘琳[10](2019)在《价值共创背景下顾客知识共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较于资本和资源,知识的投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和可持续性,知识已成为企业在新的营商环境下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以及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备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主权论”的发展,顾客的角色由被动的价值接受者转变成了价值的主导者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顾客的参与为企业的知识共享注入了新动能。顾客知识的共享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助力显着,因此对顾客知识共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顾客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顾客知识共享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旨在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顾客参与知识共享?各因素是怎样影响顾客知识共享决策行为的?当顾客做出参与知识共享的决策后,知识共享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怎样才能激励顾客参与知识共享?试图揭示顾客知识共享的内在机理。首先,本文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和知识共享环境三个方面对顾客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顾客知识共享意愿、顾客忠诚度、顾客知识共享能力、顾客知识共享成本、预期收益、信任、知识特性、技术支持和组织激励9个因素对顾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顾客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数据进行收集,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及假设模型的验证。其次,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理论对顾客知识共享的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顾客知识共享决策的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知识共享成本、知识共享收益、知识储备量和收益分配系数对顾客知识共享演化进程影响,并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证实了:(1)知识共享成本的提升会降低顾客的知识共享意愿并延缓知识共享进程;(2)知识共享预期收益的增加会增强顾客的知识共享意愿并加速知识共享进程;(3)知识储备量的差异延缓了知识共享进程,并且当企业的知识储备量较大时更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发生;(4)当知识共享行为发生时,为顾客制定较高的收益分配系数更能够加速知识共享进程。再次,本文运用超网络模型对顾客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包含知识子网络、顾客子网络和企业组织子网络的顾客知识共享超网络模型,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整合阶段、创新阶段和维护阶段对顾客参与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运用NetLogo软件对顾客知识共享进程进行仿真分析,重点分析了参与知识共享的顾客数量、顾客知识共享能力、顾客知识创新能力和顾客忠诚度对企业知识创新进程的影响。证实了:(1)参与知识共享的顾客的数量会影响企业知识创新的效率,顾客的过度参与会延缓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2)顾客知识共享能力、创新能力和顾客忠诚度的提升能够加快企业的知识创新进程,其中顾客知识创新能力对企业知识创新速度的影响最为显着;(3)顾客知识共享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加系统知识总量;(4)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对顾客知识共享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从共享知识结构的视角构建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顾客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模型,将共享的知识界定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综合体,并分析了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共享知识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例的变化对顾客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及收益分配系数的影响,并运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证实了:(1)顾客的努力水平与共享知识的组成结构有关,且当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例均为0.5时努力水平达到最大值;(2)当知识组成结构相同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努力水平低于信息对称情况下的努力水平;(3)收益分配系数与共享知识的组成结构有关,且当隐性知识比例为1时收益分配系数达到最大值;(4)收益共享比例与风险规避程度成反比。

二、CASE:知识管理的利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SE:知识管理的利器(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素养导向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理论
    2.1知识素养
    2.2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构建
    3..1知识素养体系
        (1)思想政治知识维度
        (2)学科专业知识维度
        (3)心理健康知识维度
        (4)就业创业知识维度
    3.2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3.3模型构建
4 相关保障措施
    4.1高校层面
    4.2教师层面
5 结语

(2)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研究——基于金猴集团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设计
二、文献回顾与案例理论假设
    (一)转型升级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多元化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案例数据分析
四、案例分析与基本发现
    (一)转型升级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解码分析
    (二)多元化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解码分析
    (三)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解码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3)基于知识图谱的纪检监察线索调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知识图谱技术概述
        2.1.1 知识图谱的架构
        2.1.2 知识图谱数据模型
    2.2 图数据库概述
        2.2.1 图数据库的优势
        2.2.2 Neo4J图数据库
    2.3 社区发现算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eo4J的调查案件知识图谱构建及存储
    3.1 引言
    3.2 案件图谱知识来源库
    3.3 实体、关系及属性确定
    3.4 知识抽取及存储导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调查案件知识图谱的线索点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人物画像的线索点分析
        4.2.1 人物画像构建
        4.2.2 基于规则的异常检测
    4.3 高频通讯团体检测及线索点分析
        4.3.1 构建电话通讯社交网络图
        4.3.2 基于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的高频通讯团体的检测
        4.3.3 核心节点、关键节点检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件知识图谱线索调查系统设计实现及应用
    5.1 功能需求分析
    5.2 系统结构设计及技术概要
    5.3 系统案例应用及核心功能展示
        5.3.1 调查案件知识图谱子系统核心功能展示
        5.3.2 电话通讯社交网络图子系统核心功能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

(4)社会嵌入影响CMNEs进入后增长研究 ——基于组织间知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设计逻辑
        1.4.2 定量研究方法
        1.4.3 定性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创新点
    1.7 章节及其内容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增长研究
        2.1.1 跨国企业增长的促进因素
        2.1.2 跨国企业增长的限制因素
        2.1.3 企业国际化进入后增长及其策略
        2.1.4 小结
    2.2 社会嵌入理论
        2.2.1 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及其维度
        2.2.2 社会嵌入的结构属性
        2.2.3 社会嵌入的关系属性
        2.2.4 小结
    2.3 组织间知识管理研究
        2.3.1 组织间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2.3.2 知识转移与隐显性知识获取
        2.3.3 知识创造及其动态转化过程
        2.3.4 小结
    2.4 总体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思路
    3.2 研究对象选择
        3.2.1 定量研究对象
        3.2.2 定性研究对象
    3.3 数据收集
        3.3.1 定量数据收集
        3.3.2 定性数据收集
    3.4 数据处理
        3.4.1 定量数据处理
        3.4.2 定性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构嵌入与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
    4.1 研究问题的引出
    4.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4.2.1 中国跨国企业进入后增长的协同策略
        4.2.2 进入后增长的结构嵌入视角
        4.2.3 结构嵌入与进入后增长的直接作用
        4.2.4 进入后范围增长对于程度增长的中介作用
        4.2.5 进入后程度增长对于范围增长的中介作用
    4.3 研究结果
        4.3.1 结构嵌入影响进入后增长的假设检验
        4.3.2 进入后增长间接效应的假设检验
        4.3.3 事后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4.4.1 理论贡献
        4.4.2 实践启示
        4.4.3 局限与展望
第五章 关系嵌入与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5.2.1 CMNEs关系嵌入及其进入后增长
        5.2.2 CMNEs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获取
        5.2.3 关系嵌入的直接效应
        5.2.4 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
        5.2.5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获取中介效应的比较
    5.3 研究结果
        5.3.1 关系嵌入影响进入后增长的假设检验
        5.3.2 补充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理论贡献
        5.4.2 实践启示
        5.4.3 局限与展望
第六章 知识转化视角下CMNEs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互动过程
    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框架
        6.2.1 CMNEs双元嵌入互动
        6.2.2 知识创造及其转化过程
    6.3 案例分析
        6.3.1 市场聚焦阶段分析(80 年代末~2003 年)
        6.3.2 战略机遇阶段分析(2003~2008 年)
        6.3.3 全面扩张阶段分析(2009 年至今)
        6.3.4 社会嵌入与知识转换阶段特征变化总览
    6.4 案例发现
        6.4.1 结构嵌入带动关系嵌入的互动模式
        6.4.2 关系嵌入带动结构嵌入的互动模式
        6.4.3 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相互引致的互动模式
        6.4.4 跨阶段总结
    6.5 结论与讨论
        6.5.1 理论贡献
        6.5.2 实践启示
        6.5.3 局限与展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
        7.2.1 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
        7.2.2 社会嵌入驱动进入后增长
        7.2.3 跨国企业组织间知识管理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5)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标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员工创新行为
        2.1.1 员工创新行为的内涵
        2.1.2 员工创新行为的维度划分
        2.1.3 员工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探究
        2.1.4 员工创新行为研究评述
    2.2 心理资本
        2.2.1 心理资本的内涵
        2.2.2 心理资本的维度划分
        2.2.3 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心理资本研究评述
    2.3 工作投入
        2.3.1 工作投入的内涵
        2.3.2 工作投入的维度划分
        2.3.3 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
        2.3.4 工作投入研究评述
    2.4 知识分享
        2.4.1 知识分享的内涵
        2.4.2 知识分享维度划分
        2.4.3 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2.4.4 知识分享研究评述
    2.5 环境动态性
        2.5.1 环境动态性的内涵
        2.5.2 环境动态性的维度
        2.5.3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2.5.4 环境动态性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3.1 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理论基础
        3.1.1 心理资本理论
        3.1.2 工作要求-资源模式
        3.1.3 知识管理理论
        3.1.4 双元创新理论
        3.1.5 资源基础理论
    3.2 前期研究状况和下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3.2.1 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员工创新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3.2.2 心理资本视角展开研究将是后续研究的热点
        3.2.3 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引起关注
        3.2.4 环境动态性被引入员工创新行为研究领域
    3.3 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3.3.1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关系的相关研究
        3.3.2 工作投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
        3.3.3 心理资本对知识分享的关系
        3.3.4 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
        3.3.5 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两个变量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关系
        3.3.6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关系
    3.4 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 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主效应假设
        4.1.1 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
        4.1.2 心理资本四个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
    4.2 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假设
        4.2.1 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4.2.2 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4.2.3 工作投入与知识分享的链式中介作用
    4.3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和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假设
        4.3.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4.3.2 环境动态性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4.4 研究假设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调查问卷设计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卷结构
        5.1.3 问卷设计
    5.2 变量测量
        5.2.1 员工创新行为的测量
        5.2.2 心理资本的测量
        5.2.3 工作投入的测量
        5.2.4 知识分享的测量
        5.2.5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
    5.3 数据分析方法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4 多元回归分析
        5.3.5 Bootstrap分析
        5.3.6 结构方程模型(SEM)
        5.3.7 共同方法偏误检验(CMB)
        5.3.8 PROCESS宏
        5.3.9 稳健性检验
    5.4 预调研和因子分析
        5.4.1 项目分析
        5.4.2 因子分析
        5.4.3 信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6.2.1 信度检验
        6.2.2 因子分析
    6.3 收敛效度及区别效度的结果
        6.3.1 收敛效度
        6.3.2 区别效度
        6.3.3 模型拟合度
    6.4 共同方法偏误检验(CMB)的结果
    6.5 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6.5.1 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主效应检验与分析
        6.5.2 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5.3 知识分享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5.4 双重并列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5.5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5.6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检验与分析
        6.5.7 环境动态性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产品架构的创新时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产品架构
        2.1.1 产品架构定义
        2.1.2 产品架构形态
    2.2 产品创新
        2.2.1 产品架构创新类型
        2.2.2 创新时机
    2.3 创新扩散
        2.3.1 创新
        2.3.2 传播渠道
        2.3.3 时间
        2.3.4 社会系统
    2.4 文献述评
3 基于知识的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分析框架
    3.1 概念框架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企业动态能力
        3.2.2 知识创造与知识传递
    3.3 关键变量分析
        3.3.1 产品架构知识
        3.3.2 社会认知
        3.3.3 传播结构
    3.4 创新时机作用要素分析
        3.4.1 创新时间因素
        3.4.2 创新接收者时间因素
        3.4.3 扩散过程时间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概念测量
        4.1.1 产品架构创新战略
        4.1.2 传播结构
        4.1.3 社会认知水平
    4.2 研究方法
        4.2.1 仿真方法
        4.2.2 案例研究
    4.3 案例研究设计
    4.4 案例选取
    4.5 资料收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产品架构创新时机作用模型:仿真实验
    5.1 仿真模型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1:产品架构知识增量
        5.2.2 实验2:架构创新速度
        5.2.3 实验3:渠道阻碍系数
    5.3 仿真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决策选择:基于用友U8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问题
    6.2 案例描述
        6.2.1 企业背景
        6.2.2 U8产品创新关键事件
    6.3 案例分析
        6.3.1 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导向分析
        6.3.2 产品架构创新时机决策分析
        6.3.3 社会认知与传播结构
    6.4 案例讨论
7 研究讨论与结论
    7.1 综合讨论
    7.2 主要结论
    7.3 理论贡献
    7.4 管理启示与建议
    7.5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客户需求挖掘研究现状
        1.2.2 行业技术挖掘研究现状
        1.2.3 我国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1.3.1 文章研究内容
        1.3.2 全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分析
    2.1 概述
    2.2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分析
        2.2.1 创新设计知识定义
        2.2.2 创新设计知识挖掘基本过程
    2.3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研究框架
    2.4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多主体客户需求动态获取
    3.1 概述
    3.2 面向SNS的乘客需求动态获取
        3.2.1 数据收集
        3.2.2 基于规则及NB的数据处理
        3.2.3 基于主题聚类的数据分析
    3.3 面向PDM的运营商需求动态获取
        3.3.1 数据收集
        3.3.2 数据处理
        3.3.3 需求水平变异度分析
    3.4 实例分析
        3.4.1 乘客需求获取
        3.4.2 运营商需求获取
        3.4.3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行业技术动态获取
    4.1 概述
    4.2 数据收集
    4.3 面向NLP的专利文献数据处理
        4.3.1 文本预处理
        4.3.2 技术功效词抽取
    4.4 基于语义聚类的专利文献数据分析
        4.4.1 基于K-means的语义聚类
        4.4.2 专利文献主题分析
        4.4.3 主题共现关系获取
        4.4.4 技术生命周期获取
        4.4.5 技术占比获取
    4.5 实例分析
        4.5.1 数据收集
        4.5.2 数据处理
        4.5.3 数据分析
        4.5.4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实现
    5.1 概述
    5.2 系统分析
        5.2.1 需求分析
        5.2.2 用户分析
        5.2.3 系统运行环境
    5.3 系统方案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2 系统功能设计
    5.4 系统功能实现
        5.4.1 创新设计知识管理
        5.4.2 创新设计知识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核心概念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三、理论资源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数据管理理论
        (三)信息管理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三)伦理道德教育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后记

(9)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
        1.3.2 开放式创新社区研究现状
        1.3.3 知识贡献研究现状
        1.3.4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开放式创新社区
        2.1.1 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内涵
        2.1.2 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特征
    2.2 知识贡献
        2.2.1 知识贡献的内涵
        2.2.2 知识贡献的类型
        2.2.3 开放式创新社区环境下的知识贡献特征
    2.3 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
    2.4 信息采纳模型
    2.5 信息生态理论
        2.5.1 信息生态理论概述
        2.5.2 信息生态因子
        2.5.3 信息生态链
        2.5.4 信息生态系统
    2.6 创新价值链理论
    2.7 相关技术方法
        2.7.1 系统动力学方法
        2.7.2 LDA主题模型
        2.7.3 情感分析法
        2.7.4 关联规则分析法
        2.7.5 物元可拓评价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分析
    3.1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的内涵与特征
        3.1.1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的内涵
        3.1.2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的特征
    3.2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要素
        3.2.1 主体要素
        3.2.2 客体要素
        3.2.3 平台要素
        3.2.4 环境要素
    3.3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系统结构
        3.3.1 信息主体角色分类
        3.3.2 要素交互关系
        3.3.3 信息流动分析
    3.4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过程
        3.4.1 注意触发阶段
        3.4.2 知识匹配阶段
        3.4.3 价值判断阶段
        3.4.4 采纳决策阶段
    3.5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动力机制
    3.6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模型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识别
    4.1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问题提出
    4.2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提取与模型构建
        4.2.1 理论基础
        4.2.2 特征变量维度划分与研究假设
        4.2.3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模型构建
    4.3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识别研究设计
        4.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4.3.2 相关特征变量的定义与量化
        4.3.3 数学模型构建
        4.3.4 研究流程设计
    4.4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特征识别结果
        4.4.1 数据描述性统计
        4.4.2 语义特征的主题分布
        4.4.3 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4 二元逻辑回归结果
        4.4.5 假设验证情况
    4.5 特征识别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关联规则分析
    5.1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关联规则问题提出
    5.2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文本分析模型
        5.2.1 特征词提取
        5.2.2 文本向量化
        5.2.3 特征词聚类
    5.3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关联规则模型构建
        5.3.1 关联规则概述
        5.3.2 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
    5.4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关联规则的应用研究
        5.4.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4.2 文本分析过程及结果
        5.4.3 关联规则分析过程及结果
        5.4.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评价
    6.1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6.2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选取
        6.2.2 指标说明
    6.3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采纳绩效的物元模型构建与可拓评价流程
        6.3.1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6.3.2 确定待评价物元
        6.3.3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可拓关联函数
        6.3.4 确定指标权重
        6.3.5 判定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等级
    6.4 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6.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4.2 数据收集与物元模型的建立
        6.4.3 可拓评价过程分析
        6.4.4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6.4.5 评价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绩效提升策略
    7.1 开放式创新社区平台层面
        7.1.1 完善用户知识贡献内容的有用性排序机制
        7.1.2 规范透明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流程
        7.1.3 建立用户知识贡献内容的采纳决策支持系统
    7.2 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者层面
        7.2.1 提升社区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7.2.2 加大对用户知识贡献内容的筛选力度
        7.2.3 充分挖掘热度不高的用户知识贡献内容
        7.2.4 关注领先用户群体的重要价值
    7.3 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层面
        7.3.1 关注企业创新需求
        7.3.2 提升知识贡献的内容质量
        7.3.3 注重知识贡献的外部特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价值共创背景下顾客知识共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价值共创与顾客参与
        2.1.1 价值共创的内涵
        2.1.2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过程
        2.1.3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维度
        2.1.4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角色
    2.2 知识共享概述
        2.2.1 知识共享的内涵
        2.2.2 知识的特性
        2.2.3 知识的分类
    2.3 顾客知识共享概述
        2.3.1 顾客知识共享的特征
        2.3.2 顾客知识共享的组成要素
        2.3.3 顾客知识共享过程
    2.4 知识网络与超网络
        2.4.1 知识网络
        2.4.2 超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3.1 顾客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3.2 顾客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3.2.1 主体因素对顾客知识共享的影响
        3.2.2 客体因素对顾客知识共享的影响
        3.2.3 环境因素对顾客知识共享的影响
    3.3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3.3.1 问卷设计
        3.3.2 样本基本信息
    3.4 数据分析
        3.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3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知识共享的决策机制分析
    4.1 顾客知识共享决策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4.1.1 顾客知识共享决策的基本假设
        4.1.2 顾客知识共享决策的收益矩阵
    4.2 顾客知识共享决策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
        4.2.1 均衡点稳定性的分析
        4.2.2 演化相图分析
    4.3 各因素对知识共享演化进程的影响
        4.3.1 知识共享成本对演化进程的影响
        4.3.2 知识共享预期收益对演化进程的影响
        4.3.3 知识储备量对演化进程的影响
        4.3.4 收益分配系数对演化进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顾客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分析
    5.1 顾客知识共享超网络模型的构建
    5.2 顾客知识共享过程模型的构建
    5.3 顾客知识共享运行机制的仿真假设与仿真步骤
    5.4 顾客知识共享运行机制的仿真分析
        5.4.1 参与知识共享的顾客数量对知识创新进程的影响
        5.4.2 顾客知识共享能力对知识创新进程的影响
        5.4.3 顾客知识创新能力对知识创新进程的影响
        5.4.4 顾客忠诚度对知识创新进程的影响
        5.4.5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顾客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分析
    6.1 顾客知识共享的委托—代理关系
    6.2 顾客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模型的建立
        6.2.1 基本假设
        6.2.2 模型建立
    6.3 顾客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模型的分析
        6.3.1 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与共享知识组成结构的关系
        6.3.2 收益共享比例与共享知识组成结构的关系
        6.3.3 收益共享比例与风险规避程度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顾客知识共享的促进策略
    7.1 基于知识共享主体的促进策略
        7.1.1 注重顾客身份的转变
        7.1.2 加强顾客忠诚度的管理
        7.1.3 提升顾客的知识共享能力和创新能力
    7.2 基于知识共享客体的促进策略
        7.2.1 构建顾客知识管理系统
        7.2.2 提升知识的有效利用率
        7.2.3 丰富企业的知识储备
    7.3 基于知识共享环境的促进策略
        7.3.1 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7.3.2 完善顾客知识共享评价机制
        7.3.3 完善顾客知识共享利益分配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CASE:知识管理的利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素养导向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研究[J]. 周志强,吕昆. 情报科学, 2021(11)
  • [2]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研究——基于金猴集团的案例[J]. 李晓南.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1(04)
  • [3]基于知识图谱的纪检监察线索调查研究与应用[D]. 高扬.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社会嵌入影响CMNEs进入后增长研究 ——基于组织间知识视角[D]. 史轩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和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唐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产品架构的创新时机研究[D]. 陈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D]. 黎伟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9]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研究[D]. 洪闯.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价值共创背景下顾客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 刘琳. 燕山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案例:知识管理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