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

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

一、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1](2021)在《202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27卷总目次(卷终)》文中提出

刘文静[2](2021)在《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征为红斑、鳞屑等。银屑病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多认为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多种CD4+T淋巴细胞参与其中,包括T辅助(T helper,Th)1、Th2、Th9、Th17、Th22 和 T 调节(T regulatory,Treg)细胞等等。外周辅助性T(peripheral helper T cell,Tph)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T细胞亚群,被定义为PD-1+CXCR5-CD4+T细胞。此类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和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ICOS),主要分泌 CXC趋化因子配体 13(CXC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和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但缺乏 CXC 趋化因子受体 5(CXC chemokine receptor 5,CXCR5)的高表达。研究发现Tph细胞与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银屑病中Tph细胞的特征和作用尚不明确。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血分论治”已成为银屑病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血热证是银屑病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白彦萍教授根据古方“犀角地黄汤”化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方药—清热凉血方。本课题组前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该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清热凉血方是否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尚不清楚。目的:1.研究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的特征和意义。2.研究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亚群的特征和意义。3.探索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和Th17、Tfh细胞的关系。4.观察清热凉血方是否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方法:入组27名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和13名健康对照者。1.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Tph细胞表面功能性分子(CD38、HLA-DR、ICOS)表达以及Tph细胞分泌CXCL13和IL-21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皮损区和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中Tph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以上指标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的相关性。2.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ph细胞亚群(Tph1、Tph2、Tph17)的频率和各亚群表面表达功能性分子(CD38、HLA-DR、ICOS)的水平,分析以上指标与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Tph17细胞诊断血热型银屑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h17、滤泡辅助性T(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细胞的频率,分析患者中这两种细胞频率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患者Tph细胞与Th17、Tfh细胞,以及CXCL13+Tph细胞与CXCR5+Th17、Tfh细胞的关系。4.比较清热凉血方治疗前后患者的PASI评分以及外周血中Tph、CXCL13+Tph、Tfh、Th17、CXCR5+Th17细胞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HLA-DR+Tph细胞比例、Tph细胞分泌CXCL13的能力均显着提高(P值均<0.0001),且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但CD38+和ICOS+Tph细胞比例、Tph细胞分泌IL-21的能力均未见显着改变,且均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此外,患者皮损中Tph细胞的浸润数目明显升高(P<0.0001),但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2.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17细胞频率更高(P=0.004),且与 PASI 评分呈正相关;CD38+、HLA-DR+、ICOS+和 CD38+HLA-DR+ICOS+Tph17 细胞的比例均升高(P=0.048,P=0.02,P=0.0013,P=0.015),但均与PASI评分无关;两组 Tph1、Tph2 和 CXCR3+CCR6+PD-1+CXCR5-CD4+T 细胞频率以及 CD38、HLA-DR、ICOS在Tph1、Tph2细胞上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且均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此外,Tph17 细胞频率 ROC 曲线下面积(the areaunderthe ROC,AUC)为 0.788(P=0.004),临界值为20.30%,敏感性为0.815,特异性为0.692。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fh细胞频率升高(P=0.029,P=0.004),且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患者Tph细胞频率与Th17、Tfh细胞频率呈正相关,而且CXCL13+Tph细胞频率与CXCR5+Th17、Tfh细胞频率也呈正相关。4.清热凉血方治疗后,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Tph细胞分泌CXCL13的水平,以及Th17、Tfh和CXCR5+Th17细胞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5,P<0.05,P<0.05)。结论:1.Tph细胞和Tph17细胞可能参与了血热型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2.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可能与Th17、Tfh细胞有关。3.清热凉血方可能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

林灶强[3](2021)在《伴局灶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张倩[4](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丹皮酚治疗银屑病靶向基因的筛选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银屑病是易反复发作的常见皮肤病之一,它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上有浸润性红斑、丘疹或上面有银白色的鳞屑,会出现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中医古籍中记载该病有“白疕”、“白壳疮”、“干癣”等名称。近年来,发现银屑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以2018年人口数量测算我国银屑病患病总数大概在600万到700万之间。银屑病不仅涉及关节的损伤,而且内分泌、心血管和其他系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特别是在青壮年期容易发生,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因此,皮肤病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银屑病的研究。银屑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该病主要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涉及到遗传、感染及免疫等。目前研究发现多种基因、生物分子、通路等在银屑病的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Th17/IL-17、JAK-STAT、PPAR信号通路等。随着疾病研究的逐步发展,虽然研究人员对银屑病这种异质性强、与遗传基因、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有很多新的认识和研究结果,但依然缺乏生物医学数据的挖掘、收集和整理,所以到目前为止,银屑病发生的分子机制还是不明,有很多问题点潜伏在与该病相关的特异性因子之间,这些密切的关联网没有被挖掘,所以不能给临床提供目标性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与大量数据处理相比,高流量数据分析和信息筛选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为传统医学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整合现有的银屑病基因关系数据库的信息,挑选寻常型银屑病的关键基因,探索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传承下来很多有效的临床用方和体会。作为治疗银屑病血热症的清热药物中使用频率最多之一的牡丹皮,被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很多研究者发现丹皮酚作为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与银屑病的发病机理相关性很大,其具有抗炎作用、神经、血管保护作用和抗增殖、抗氧化作用,但关于丹皮酚治疗银屑病仍缺少分子水平的研究。因此,加大中医对银屑病治疗的研究,尤其进一步探讨中药单体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从而拓宽思路,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是目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更好推动中医药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在发现致病关键基因的基础上,再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中药单体丹皮酚及ATG5基因对HaCaT细胞增殖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验证丹皮酚在治疗银屑病中的应用潜力。从而为进一步使用中药单体治疗银屑病提供依据,寻找治疗靶点,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让更多的病人从中获益。研究方法: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及细胞实验研究。1.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2.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该部分综合多数据集进行了表达谱数据筛选和数据预处理、Meta分析筛选一致性显着差异表达基因、WGCNA算法多数据集筛选疾病相关的显着稳定基因模块、构建基因产物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最后筛选出银屑病相关基因和丹皮酚靶向基因。3细胞实验研究该实验分为两部分,通过建立银屑病细胞模型,分别针对中药单体丹皮酚和基因ATG5,检测二者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其中包括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PCR检测细胞中ATG5、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eclin 1、ATG5和p62蛋白含量情况。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与非皮损组织相比,在皮损样本中共鉴定出779个DEGs。自噬相关基因5(ATG5)是唯一一个与丹皮酚和银屑病相关基因重叠的基因。2细胞实验研究(1)丹皮酚抑制IL-22/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降低该细胞中IL-6、IL-1β、Beclin 1、ATG5、p62的表达。丹皮酚对该细胞凋亡的影响不明显。丹皮酚对si-ATG5和pc-ATG5转染HaCaT细胞的IL-6、IL-1β、Beclin 1、ATG5和p62的表达影响不明显。(2)si-ATG5可显着降低模型细胞的增殖活性、加速细胞凋亡,提高IL-6、IL-1β的表达,降低Beclin 1、ATG5和p62的表达水平,而pc-ATG5的作用结果则与之相反。结论:ATG5基因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是丹皮酚的作用靶点。丹皮酚对银屑病细胞模型的影响呈ATG5依赖性。证实了 ATG5依赖的自噬在银屑病中具有重要价值。与非皮损组织相比,皮损组织中ATG5含量增加。抑制ATG5可促进IL-22/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炎症反应,过表达ATG5则抑制该细胞炎症反应。ATG5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一种靶向治疗策略。然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自噬与银屑病的相关性以及靶向自噬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性。

马妮[5](2020)在《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据世卫组织调查显示,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人数在逐年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我国藏区治疗肝病的经典复方二十五味松石丸,用药广泛,疗效显着。根据文献可知,二十五味松石丸多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药实践,药理作用涉及较少。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药理作用不明确等方面问题,距离现代化的研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拟选用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及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两种疾病模型,从改善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血清转氨酶及脂质指标,缓解肝脏组织抗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损伤等方面,多模型、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综合分析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参考及数据支持,同时为经典藏药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建立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2)生化指标检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指标AST、ALT,检测肝匀浆指标TC、TG、SOD、GSH、IL-1β、IL-6、TNF-α,依据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检测,用酶标仪检测各指标水平。(3)蛋白因子表达量的测定: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肝脏组织凋亡蛋白(Bax、Bcl-2、Caspase-3)的表达。(4)m RNA表达量的测定:运用PCR法检测肝脏组织m RNA表达量。(5)组织病理形态学:将肝脏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制片后,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处理,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摄。(6)肝脏指数计算及统计学分析。2.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2)指标检测方法同上。结果:1.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一般行为学影响:灌酒1 h内,对各组大鼠行为状态进行观察,均呈醉酒状态,具体表现为反应缓慢、嗜睡呆滞,1h后上述状态得以缓解。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死亡2只,皮毛无光泽,其状态萎靡,活动量也逐渐减少,部分大鼠大便稀软。对照组大鼠死亡0只,饮水进食均正常,体质量明显增加。各给药组状态优于模型组。(2)肝脏指数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体质量增加、肝脏系数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其次是中剂量组;高、中剂量组血清的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肝脏组织脂质水平及氧化损伤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TC及T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OD、GSH水平均上升。(4)肝脏组织病理学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汇管区周围少量的结缔组织胶原增生,并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肝窦微扩张,肝窦内枯否氏细胞增多;小叶内可见多处炎症灶浸润,胞质内圆形脂肪空泡;而给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减少肝组织损伤程度。(5)肝脏组织炎症水平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除二十五味松石丸低剂量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组的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6)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Bax、Caspase-3的表达降低;Bcl-2表达量升高。(7)对肝脏组织m 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Bax m RNA及Caspase-3 m 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而Bcl-2 m RNA表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2.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一般行为学影响:灌酒1 h内,对各组大鼠行为状态进行观察,均呈醉酒状态,具体表现为反应缓慢、嗜睡呆滞,1h后上述状态得以缓解。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死亡2只,皮毛无光泽,并有严重脱毛现象,其活动量也逐渐减少,状态萎靡。试验期间,中、低剂量组各死亡一只,各给药组状态优于模型组。对照组大鼠死亡0只,饮水进食均正常,体质量明显增加。(2)肝脏指数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肝脏系数降低,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为明显(P<0.01)。高、中剂量组血清的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3)肝脏组织脂质水平及氧化损伤影响:相对模型组,各给药组均能降低大鼠肝脏脂质TC及TG水平;相对模型组,阳性药及各给药组均能升高肝脏氧化损伤SOD、GSH水平(P<0.01),其中高剂量的升高幅度较大。(4)肝脏组织病理学影响:模型组组织中多见肝细胞胞核周围胞质减少,伴有较多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细胞肿胀;核居中,胞质空泡化,淋巴细胞浸润,肝窦被挤压消失;小叶内可见多处炎症灶浸润;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组能缓解组织的损伤程度。(5)肝脏组织炎症水平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多烯磷脂酰胆碱组、二十五味松石丸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6)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除二十五味松石丸低剂量组Bax、Bcl-2、Caspase-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组的Bax、Caspase-3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且Bcl-2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7)对肝脏组织m 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二十五味松石丸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Bax m RNA、Caspase-3 m 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而Bcl-2 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结论:综上所述,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能够改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程度,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由酒精引起的血清ALT和AST水平的异常升高;减少了TG和TC的异常增加并且促进了油脂代谢;显着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和GSH水平,起到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IL-1β、IL-6、TNF-α的水平缓解肝脏组织炎症反应;对肝损伤的护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量,减少肝细胞的凋亡;改善基因调控,下调Bax m RNA、Caspase-3 m RNA表达量降低,上调Bcl-2 m RNA表达量,从而缓解酒精性肝损伤。初步验证了饮酒前给予二十五味松石丸能减轻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改善大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酶活性改善肝脏代谢、改善脂质代谢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孔德昭[6](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刘欣[7](2018)在《纳米胶囊靶向抗癌药物PFPSNT的设计、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癌症由于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杀手”。然而,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与放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延长患者生命,却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例如手术产生大面积的创伤,化疗与放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多药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寻找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目前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生物相容性纳米胶囊的出现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纳米胶囊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可以通过包裹疏水性化疗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性,也可以包裹核酸提高其稳定性作为基因治疗药物。在载药纳米胶囊表面偶联靶向分子,使胶囊靶向到肿瘤病灶部位进行治疗,可以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杀伤作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癌症治疗方法。本论文试图利用纳米胶囊(Nanocapsules,NCs)包裹化疗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并且在胶囊表面偶联特异识别肿瘤受体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TRAIL(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蛋白构建一种新型纳米胶囊靶向抗癌药物,以克服目前临床抗癌药物的缺陷并为后续抗癌药物开发和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首先通过薄膜水化法使嵌段共聚物Pluronic(?)F127(PEO10O-PP065-PEO10O)和Pluronic(?)P123(PE020-PP070-PE020)聚合形成纳米胶束,胶束内部负载疏水性抗癌药物紫杉醇,并加入硅烷水解产生二氧化硅沉积在胶束PEO与PPO界面形成硅壳,稳定胶束的结构形成纳米胶囊。随后,通过在胶囊表面偶联具有特异识别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TRAIL蛋白,为载药纳米胶囊提供靶向性。完成纳米胶囊靶向抗癌药物的制备之后,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表征载药纳米胶囊的形貌与粒径,分光光度计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载药纳米胶囊的载药量与药物缓释曲线。最后通过TRAIL敏感型肝癌细胞株HepG2体内体外实验检测所制备的靶向载药纳米胶囊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并通过TRAIL耐受型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体内体外实验检测纳米胶囊对多药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经过研究和实验,获得如下结论:(1)载药纳米胶囊组装及性能:制备的载药纳米胶囊为澄清液体,在激光照射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效应。纳米胶囊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呈现明显的壳层结构,胶囊大小均一,壳层厚度为5.28 nm。动态光散射测定载药纳米胶囊的光动力学粒径为24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液稳定性。紫杉醇纳米胶囊(PTX-NCs)的载药量为0.39%,包封率为26.5%,胶囊中紫杉醇浓度为265.4μ g/mL。纳米胶囊内部的紫杉醇稳定并缓慢地释放。在偶联剂EDC和NHS作用下,TRAIL蛋白表面的氨基与胶囊表面的羧基形成酰胺键而使TRAIL蛋白偶联到紫杉醇纳米胶囊表面。偶联产物通过亲和层析获得靶向抗肿瘤纳米胶囊药物 PFPSNT(PTX-F127/P123 silica nanoparticles-TRAIL)。(2)PFPSNT对TRAIL敏感的肝癌HepG2细胞和活体肝癌HepG2肿瘤的抑制效果:采用cck-8法测定纳米胶囊及药物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未负载药物的空胶囊对细胞无明显抑制效果,而实验组PTX、PTX-NCs、TRAIL、TRAIL-NCs以及PFPSNT对HepG2细胞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671.4 μg/ml、626.5 μg/ml、5.515 μg/ml、4.883 g/ml、0.921 μg/ml。PFPSNT 对体外培养的 HepG2 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使用荧光染料Pyrene代替紫杉醇包裹进纳米胶囊并偶联TRAIL蛋白制备成TRAIL-Pyrene-NCs,与HepG2共孵育后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偶联TRAIL的载荧光染料Pyrene纳米胶囊对HepG2具有明显的靶向作用。将HepG2细胞种植到裸鼠皮下形成种植瘤,建立裸鼠肿瘤模型后分别于腹腔注射PBS、PTX、PTX-NCs、TRAIL、PFPSNT进行治疗。与对照组PBS相比,各实验组肿瘤的增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PFPSNT组肿瘤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其它各组。统计学分析显示PFPSNT组肿瘤抑制效果与其它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切片的H&E染色及荧光染色显示PFPSNT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内细胞有明显的凋亡和坏死。裸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的H&E染色结果显示,使用PFPSNT不会对裸鼠正常脏器造成明显可见的损伤。(3)PFPSNT对TRAIL-耐受性乳腺癌MCF-7细胞和活体乳腺癌MCF-7肿瘤的抑制效果: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纳米胶囊及药物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的抑制效果,测得实验组 PTX、PTX-NCs、TRAIL、TRAIL-NCs 以及 PFPSNT 对 MCF-7 细胞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 84.882 μg/mL、79.027 μg/mL、1.33 mg/mL、1.02 mg/mL、0.364μg/mL。在细胞的流式分析中,PTX、TRAIL和PFPSNT处理后,死细胞总量为4.6%,7.0%和37.5%。两个不同实验的结果均表明MCF-7对TRAIL蛋白具有耐药性,但PFPSNT可以在MCF-7细胞中实现TRAIL与PTX的联合用药并逆转MCF-7细胞对TRAIL的耐药性。在对MCF-7种植瘤的治疗中,PFPSNT对肿瘤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肿瘤的体积增长速度以及瘤重均明显低于其余实验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CF-7细胞与种植瘤蛋白组差异分析。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对TRAIL蛋白具有明显的耐受性,而种植到裸鼠皮下形成的MCF-7种植瘤对TRAIL敏感。为了弄清这种MCF-7细胞与MCF-7种植瘤之间发生耐受与敏感逆转的原因,使用Laber free法测定MCF-7细胞与种植瘤的蛋白组学差异。结果表明,MCF-7细胞在种植到裸鼠皮下形成肿瘤后,多个代谢通路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其中氨基酸的合成、间隙连接、RNA转运以及DNA复制均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对其耐药性产生影响。MCF-7种植瘤可能通过这些机制改变了细胞对TRAIL的耐药性。利用纳米胶囊、紫杉醇和TRAIL蛋白构建的纳米胶囊靶向抗癌药物PFPSNT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靶向性、安全性以及包载药物的缓释作用。PFPSNT对TRAIL蛋白敏感或耐受的肿癌均具有较强的杀癌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广谱的候选靶向抗癌药物,值得进一步作为临床抗癌药物开发利用。

范九梅,马卓[8](2018)在《土茯苓药学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药理研究显示,其在体外抑菌、免疫抑制、抗炎镇痛、治疗肾病、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方面有明显疗效。主治湿热瘀阻、妇科疾病、梅毒、胃溃疡、偏头疼、皮炎、乙肝、肾病、痛风、肿瘤等。通过对土茯苓成分分离鉴定、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开发土茯苓资源提供参考。

于春光[9](2007)在《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要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候是对人体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特色与优势。鉴于中医证候规范化、证候要素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在证候研究中存在不规范、辨证方法和证候分类方法复杂、不易传承与推广等问题,本研究以慢性乙型肝炎为切入点,依据循证医学的思想,应用文献研究、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无监督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病证结合形式下症状、证候、证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建立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规范临床辨证提供可靠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本研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基于多种无监督的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要素特征的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目的从文献角度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并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1从大量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中检索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2对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证候的名称进行规范,将相同的症状、证候的不同表述规范为统一的名词;3建立慢性乙型肝炎文献数据库;4根据证候要素的定义和分类原则,对文献中出现的证候要素进行归类;5分析总结常见症状、证候、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1常见症状:通过对文献的系统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表现十分复杂、症状名词表述不规范。因此在对文献中症状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对本病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进行总结。常见的症状是:纳呆、乏力、腹胀、便溏、胁痛、口干、口苦、恶心、胁肋隐痛、痞满;常见舌象为:舌苔腻、舌色红、舌苔黄、舌苔白、舌色淡、舌色暗、舌有瘀斑、苔少、舌色紫、舌胖大。常见脉象为弦脉、细脉、数脉、沉脉、滑脉、涩脉。2常见证候:将文献中出现的197个证候规范为79个证候,其中频率超过1%的条目共9个,依次为: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3常见的证候要素:总结与本病相关的证候要素有19种,其中频率超过1%的有:肝、脾、气郁、肾、湿、热、阴虚、血瘀、阳虚、络、胆、气虚十二个证候要素,是文献中本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可以覆盖97%的病例。4常见的证候要素的相关症状: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证候要素与症状间的联系强度,当证候要素相关的症状出现时,该证候要素发生的可能性较大。1)肝的相关症状有:低热、太息、病情波动与情绪有关、胁肋胀、胁肋胀痛、小便不利、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舌色淡、舌有齿痕、数脉;2)脾的相关症状有唇色紫、发热、胁肋疼痛、胁肋疼痛、纳呆、便溏、舌色淡、舌有齿痕;3)肾的相关症状有头晕、耳鸣、浮肿、畏寒、腰膝酸软、无苔;4)胆的相关症状有:恶心、大便异常、数脉;5)胃的相关症状有面色晄白、呕吐、缓脉;6)气郁的相关症状有胁肋胀痛、嗳腐、舌苔白;7)气虚的相关症状有舌有齿痕、舌苔白、舌苔厚、细脉;8)阴虚的相关症状有目涩、头晕、舌色绛、苔少;9)阳虚的相关症状有浮肿、畏寒、弦脉;10)湿的相关症状有身目俱黄、小便清长、舌苔腻、濡脉;11)热的相关症状有小便黄、花剥苔、濡脉。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中医四诊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揭示病、证、症的关系,为疾病证候要素特征的阐明提供依据。方法1在症状规范和症状量化分级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论证,制定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及信息采集表工作手册;2通过评分者信度检测方法评价采集表的信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3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4建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数据库;5应用SPSS13.0软件,通过频数统计、相关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症状、证候、证候要素特征的研究。结果1常见症状: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一般症状为乏力、小便黄、胁肋不舒、口干、皮肤少泽、面色晦暗、神疲、心烦、急躁易怒、胃脘胀满;常见的舌象为:舌苔薄、舌苔厚、舌色红、苔色白、齿痕、舌色淡红、苔色淡黄、舌苔腻、舌胖、舌下络脉异常;常见的脉象为:脉弦、脉滑、脉细、脉有力、脉沉、脉无力。2常见证候:对临床专家的辨证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常见证候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肝脾不和、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和肝郁血瘀。3常见证候要素:对临床专家的辨证结论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统计结果显示:肝、脾、肾、气郁、气虚、湿、热、血瘀、阴虚九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97.5%。4证候要素的组合规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以肝+气郁、肝+脾、脾+气虚、肝+气虚、脾+气郁、肝+热、肝+湿、脾+湿、脾+热、肝+血瘀为主。证候要素三三组合的情况以肝+脾+气郁、肝+脾+气虚、气郁+气虚+肝、气郁+气虚+脾、气郁+热+肝、气郁+湿+肝、气郁+湿+热、肝+脾+湿、肝+脾+热、气郁+湿+脾为主。证候要素四四组合以肝+脾+血瘀+湿、肝+脾+血瘀+热、肝+脾+气虚+湿、肝+脾+气虚+热、肝+胆+热+湿、肝+脾+气虚+血瘀、肝+血瘀+气虚+脾、肾+脾+血瘀+气虚、肾+脾+血瘀+阳虚、肝+脾+血瘀+阴虚为主。5证候要素的相关症状:对临床专家的辨证结论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后,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的相关症状为:胁肋隐痛、唇暗、太息、精神抑郁;脾的相关症状为:口渴喜饮、懒言、口淡、目涩、胃脘胀满、神疲;肾的相关症状为:面色萎黄、苔色黄、健忘、腰膝疫软、肌肤甲错、手足心热、头痛;胆的相关症状为:白睛发黄、口粘腻;胃的相关症状为:胁肋隐痛、脉浮、脉有力、呕吐、胃脘胀满、纳呆;气郁的相关症状为:腰痛喜温、舌质嫩、脉有力、胁肋隐痛、唇暗、心烦、胁肋胀;气虚的相关症状为:腰痛喜温、舌苔薄、脉无力、胃脘胀满、懒言、唇暗、口渴喜饮、口淡;湿的相关症状为:舌苔腻、舌质老、白睛发黄、身黄;热的相关症状为:舌苔腻、舌质老、白睛发黄、口粘腻、脉弦、身黄;阴虚的相关症状为:脉数、脉细、腰膝疫软、急躁易怒、口干;阳虚的相关症状为:畏寒;血瘀的相关症状为:失眠、舌色紫、唇暗、脉滑;气逆的相关症状为:腰痛喜温、脉有力、嗳腐、大便溏、胃脘胀满、舌有瘀斑;血虚的相关症状为:腰痛喜温、舌瘦、脉无力、胃脘胀满、唇暗、懒言、口渴喜饮、口淡;痰:舌色紫、胁肋隐痛、胃脘隐痛、面色苍黄、面色黑、大便溏。第三部分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特征的研究目的在无专家知识前期参与的情况下,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分析证候要素的特征,从而为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进行预处理;2运用五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特征的研究。包括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关联度系数法、非负矩阵分解法、隐结构法。结果1因子分析所提取的24个公因子对方差的累积贡献度为63.110%,即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3.110%,所体现的证候能够覆盖临床大部分证候内容。通过因子分析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进行探讨后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病位类有肝、脾、肾、胆、胃、心;病性类有湿、阴虚、阳亢、阳虚、气郁、气虚、血瘀、气滞。2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简化,并验证模型的拟合程度。模型拟合程度结果提示模型对数据拟合的程度较好。得出的15个症状群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的症状群并覆盖该病的基本中医证候。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探讨后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病位类有肝、脾、肾、胃、心;病性类有湿、阴虚、阳虚、气郁、气虚、血瘀、气滞。3应用关联度系数法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见症状进行分析,寻找数据内部关联最大的症状群。通过关联度系数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探讨后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病位类有肝、脾、肾、胆、胃、心,病性类有湿、热、阴虚、阳虚、气郁、气虚、血瘀、气滞。4应用非负矩阵分解法提取能够反映疾病特征并且足够简单的症状组合。通过非负矩阵分解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探讨后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病位类有肝、脾、肾、胆、胃、心,病性类有湿、热、阴虚、阳亢、阳虚、气郁、气虚、血瘀、气滞。5应用隐结构模型对数据进行多维同时聚类,最终得出BIC分最高的的最优HLC模型。通过隐结构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探讨后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病位类有肝、脾、肾、胆、胃、心,病性类有湿、热、阴虚、阳亢、阳虚、气郁、气虚、血瘀、气滞、血虚。结论1综合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数据分析的结果,归纳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常见证候、常见证候要素和证候要素的相关症状。常见一般症状为:乏力、小便黄、胁肋不舒、口干、面色晦暗、神疲、胃脘胀满、口苦、胁胀、失眠、腰膝疫软、腹胀、便溏;常见舌象为:舌苔腻、舌色红、舌苔黄、舌苔白、舌胖、舌色暗、舌下络脉异常;常见脉象为:弦脉、脉滑、脉细、脉沉、脉数。常见证候有: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常见证候要素:慢性乙型肝炎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肝、脾、肾、胃、胆、心,病性类证候要素涉及气郁、气虚、湿、热、血瘀、阴虚、阳虚、阳亢、气逆、气滞、痰,其中以肝、脾、肾、气郁、气虚、气滞、湿、热、血瘀、阴虚最多见。常见证候要素的主要相关症状:1)气郁:心烦、精神抑郁、太息;胁肋不舒、胁胀、胁肋疼痛;2)气虚:神疲、乏力、懒言:脉无力;3)湿:白睛发黄、身黄、小便黄;身重、乏力、下肢沉重;腻苔、舌胖;4)热(湿热):纳呆、厌油腻;口苦、厌油腻;5)阴虚:腰膝疫软、耳鸣、健忘;目昏、目眩;盗汗、手足心热;6)阳虚:腰冷、畏寒;小便量多、五更泄、完谷不化、夜尿频;血瘀:舌下络脉异常、唇暗、舌色紫。2联合应用多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多种数据方法可以从多角度探寻证候要素的特征,符合证候要素的复杂性的特点;无专家知识前期参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对于证候内部特征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是复杂的,从证候要素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执简驭繁,为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王炳利,赵鸣[10](2000)在《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虫草菌制剂金宝胶囊(虫草、土茯苓、丹参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总有效率为95.5%。提示本制剂具有良好地抗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改善细胞代谢等综合作用。

二、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论文提纲范文)

(2)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清热凉血类复方对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
        1. CD4~+T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2. 银屑病的中医认识
        3. 清热凉血类复方对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外周辅助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1. Tph细胞的定义
        2. Tph细胞的功能
        3. Tph细胞的研究进展
        4. Tph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Tph细胞的特征和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亚群的特征和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ph细胞与Th17、Tfh细胞关系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清热凉血方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免疫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丹皮酚治疗银屑病靶向基因的筛选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银屑病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1 银屑病中医学研究概况
        1.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辨证理论
        1.3 中医治疗
    2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影响因素
        2.3 治疗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研究
    1 数据与方法
        1.1 表达谱数据筛选和数据预处理
        1.2 Meta分析筛选一致性显着差异表达基因
        1.3 WGCNA算法多数据集筛选疾病相关的显着稳定基因模块
        1.4 构建基因产物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1.5 选择数据库
    2 结果
        2.1 Meta分析筛选显着一致性差异表达基因
        2.2 基于Meta整合的WGCNA算法筛选银屑病显着相关稳定模块
        2.3 构建基因产物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4 银屑病相关基因和丹皮酚靶向基因的选择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细胞
        2、方法
        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 造模及干预方法
        2.3 细胞分组
        2.4 CCK8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HaCaT细胞凋亡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aCaT细胞ATG-5、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CCK8法检测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PCR检测HaCaT细胞ATG-5、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3.4 ELISA检测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第二节 基因ATG5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细胞
        2、方法
        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 造模及干预方法
        2.3 质粒构建及细胞转染
        2.4 细胞分组
        2.5 CCK8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HaCaT细胞凋亡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aCaT细胞ATG-5、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
        2.9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eclin 1、ATG5和p62蛋白表达量情况
        2.10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CCK8法检测ATG5对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
        3.2 ATG5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PCR检测HaCaT细胞ATG-5 mRNA的表达
        3.4 ELISA检测ATG5对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
        3.5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TG5对HaCaT细胞Beclin 1、 ATG5和p62蛋白表达量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全文小结
附录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藏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1.1.1 单味藏药治疗肝病的研究
        1.1.2 藏成药治疗肝病的研究
        1.1.3 藏药活性成分(群)治疗肝病的研究
    1.2 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2.1 单味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2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3 中药活性成分(群)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3 小结
第2章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1 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2 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3 小结
第3章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肝作用机制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试剂与耗材
        3.1.3 实验动物
    3.2 方法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造模方法
        3.2.3 检测指标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
        3.3.1 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机制研究指标影响
        3.3.2 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机制研究指标影响
    3.4 小结
讨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纳米胶囊靶向抗癌药物PFPSNT的设计、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载药纳米胶囊
        1.2.1 纳米胶囊的合成
        1.2.2 纳米胶囊的物理化学性质
        1.2.3 纳米胶囊的应用
        1.2.4 载药纳米胶囊的靶向修饰
        1.2.5 二氧化硅纳米胶囊的研究进展
    1.3 TRAIL
        1.3.1 TRAIL的基本结构
        1.3.2 TRAIL的受体
        1.3.3 TRAIL诱导凋亡的机制
        1.3.4 正常细胞逃逸机制
        1.3.5 TRAIL耐受产生的机制
        1.3.6 克服TRAIL耐受的途径
    1.4 紫杉醇
    1.5 肝癌
    1.6 乳腺癌
    1.7 肿瘤多药耐药性简介
        1.7.1 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
        1.7.2 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1.8 蛋白组学研究方法
        1.8.1 双向电泳与质谱结合
        1.8.2 多维液相色谱与质谱结合
        1.8.3 蛋白质芯片技术
    1.9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第二章 复合纳米胶囊PFPSNT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Pluronic F127的羧基化修饰
        2.2.2 F127/P123复合纳米胶束与胶囊的制备
        2.2.3 F127/P123复合纳米胶束与胶囊的表征
        2.2.4 F127/P123复合纳米胶囊与TRAIL的偶联
    2.3 结果分析
        2.3.1 F127-COOH的表征与最佳反应条件优化
        2.3.2 PTX-NCs的形貌与粒径
        2.3.3 PTX-NCs与PTX-NMs的光动力学粒径及稳定性
        2.3.4 PTX-NCs与PTX-NMs的载药量与缓释性能
        2.3.5 PTX-NCs与TRAIL的偶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纳米胶囊PFPSNT对肝癌的靶向治疗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复合纳米胶囊对HepG 2和CaSki的增殖抑制实验
        3.2.2 复合纳米胶囊对HepG 2细胞的靶向作用
        3.2.3 荷肝癌种植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3.2.4 对荷瘤裸鼠的给药及生理指标的检测
        3.2.5 瘤组织染色及生理生化分析
        3.2.6 裸鼠正常组织的生化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PFPSNT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
        3.3.2 TRAIL-Pyrene-NCs对HepG2的靶向性
        3.3.3 PFPSNT对HepG2种植瘤的治疗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纳米胶囊PFPSNT对TRAIL耐受型乳腺癌的治疗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相关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复合纳米胶囊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体外抑制性研究
        4.2.2 复合纳米胶囊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靶向作用
        4.2.3 协同用药对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的治疗
        4.2.4 荷乳腺癌种植瘤裸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生理生化分析
        4.2.7 TRAIL受体在MCF-7细胞与种植瘤中表达差异分析
        4.2.8 MCF-7细胞与种植瘤蛋白组差异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纳米胶囊对MCF-7细胞的抑制效果
        4.3.2 TRAIL与PTX联合用药对MCF-7的抑制效果
        4.3.3 TRAIL-Pyrene-NCs对HepG2和MCF-7的靶向效果
        4.3.4 PFPSNT对荷乳腺癌裸鼠的治疗效果
        4.3.5 MCF-7细胞与种植瘤组织中DR4与DR5的转录水平差异
        4.3.6 MCF-7细胞与种植瘤组织蛋白组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Laber free分析检测MCF-7细胞与MCF-7种植瘤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
致谢

(8)土茯苓药学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土茯苓化学成分
    1.1 总生物碱
    1.2 挥发性油
    1.3 单宁
    1.4 总黄酮
2 土茯苓药理作用
    2.1 体外抑菌
    2.2 免疫抑制作用
    2.3 抗炎镇痛作用
    2.4 治疗肾病
    2.5 对心脑血管作用
3 土茯苓药用制剂和药膳价值
    3.1 药用制剂
        3.1.1 清热除湿。
        3.1.2 治疗妇科疾病。
        3.1.3治疗胃溃疡。
        3.1.4 治疗头痛。
        3.1.5 治疗皮炎。
        3.1.6 治疗慢性乙肝。
        3.1.7 治疗肾病。
        3.1.8 治疗痛风、关节炎。
    3.2 药膳价值
4 展望

(9)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综述2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现状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的编制与评价
        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的编制原则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的编制过程
        3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的结构
        4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的评价
        4.1 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多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特征的研究
    第一章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见症状群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漫性乙型肝炎基本证候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关联度系数法的慢性乙型肝炎症状及证候相关性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法的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证候对应关系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隐结构模型的漫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基于五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结果的比较
        1 基于五种无监督数据处理方法的结果中存在的共同症状组合
        2 基于五种无监督数据处理方法的结果中各证候要素相关症状的比较
        3 讨论
结语
    一、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证候、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
    二、慢性乙型肝炎症状、证候、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
    三、基于多种无监督的数据分析方法的漫性乙型肝炎症证候特征的研究
    四、综合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数据分析的结果,归纳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常见证候、常见证候要素和证候要素的相关症状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分度标准
附录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附录3 结构方程输出程序
附录4 隐结构中各隐因子概率直方图
附录5 隐变量两两互信息曲线

四、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27卷总目次(卷终)[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12)
  • [2]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D]. 刘文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伴局灶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林灶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丹皮酚治疗银屑病靶向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 张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马妮.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纳米胶囊靶向抗癌药物PFPSNT的设计、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性能研究[D]. 刘欣. 湖北大学, 2018(04)
  • [8]土茯苓药学研究概述[J]. 范九梅,马卓.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8)
  • [9]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要素的研究[D]. 于春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J]. 王炳利,赵鸣. 陕西中医, 2000(01)

标签:;  ;  ;  ;  ;  

金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