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重塑茶产业新优势

加快发展,重塑茶产业新优势

一、加快发展再造农垦茶业新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构建协同体系 推进合作发展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农垦力量——长三角垦区协同合作首次联席会议纪要》文中指出2020年12月30日,长三角垦区协同合作首次联席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主题是:构建协同体系,推进合作发展。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长三角垦区一体化协同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携手实现长三角垦区发展的新跨越,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农垦力量。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秘书处[2](2020)在《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农垦高质量发展论坛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11月19-20日,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农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海南召开,主题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垦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助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研讨新时代农垦高质量发展之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3](2017)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宁政发[2017]2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3月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肖伏清[4](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本届政府任期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四个大别山”发展旗帜,大力实施开创战略

江晶[5](2013)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开始到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然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个新事物,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分析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推动其先行探索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城乡统筹理论,为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产业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界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在城乡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本质。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和科技要素在发生着变化,且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矛盾。这些分析构成了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围绕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主线,从主体功能、内容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土地流转机制、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以及示范带动机制五大机制。结合以上五大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本文提炼总结了六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平原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中小城市城乡统筹型、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以及垦区规模化农场带动型;并探讨了六种模式对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体与其县域经济水平一致,而且劳动生产率高以及资源利用率高的地区,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针对以上研究,本文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主要从科学规划,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投融资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杨刚强[6](2010)在《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业贯穿第一、二、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研究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拓展消费市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作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但目前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农产品制成品附加值小、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产业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力图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进行一些初步而有益的探索。论文融合区位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产业布局等理论,以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核心目标,概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着重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为七章,各章节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内涵及分类,并深入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位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等。第二章,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与借鉴。总结分析了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启示。第三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分析了中部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的优势,包括农业资源优势、区位环境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科技优势等;全面总结考察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就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在总结以往产业经济效益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低的原因进行了阐述,详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具体路径。第五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竞争力。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省域和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不足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就此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培育的具体路径。第六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分析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特点,并对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调整的方向,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第七章,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明确定位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功能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并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周琳[7](2009)在《湖南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析了湖南茶业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适宜茶树种植的自然地理环境,剖析了湖南红、绿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而发掘出湘茶产业的特殊优势及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及市场发展动态,对湘茶的可持续蓬勃发展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湖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我国优质茶叶产业带和中国茶叶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湖南茶园基础不强,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低,中低档茶比例高,廉价出口、低价竞销情况严重,真正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少,生产、加工技术环节达不到国际标准,使得“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了湖南红、绿茶的出口等诸多问题。解决好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超标问题;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发展高山茶园,提高湘茶的自然品质;降解湖南夏秋茶苦涩味,提升夏秋绿茶品质;加强茶叶的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湖南红绿茶深加工力度;弘扬湘茶文化,加强茶叶品牌建设,从而提高湖南茶叶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湖南绿茶产业具有先进的加工技术、优良的品种资源,因而湖南省的茶业发展之路应以绿茶开发为主;充分利用湖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名优绿茶、有机绿茶的生产。红茶品种资源相对欠缺,但湖南具有一定的红茶加工基础;因此,湖南红茶以发展优质红茶为主,发挥其品种、加工技术、成熟的消费市场等优势,扩大优质红、绿茶的生产。结合湖南红、绿茶二者的特征优势,促进湖南红、绿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温琦[8](2009)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的,分别就“三农”问题中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绕不开的关键之一。在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0年3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文件形式提出了“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2007、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积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十七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问题,已经广泛得到了国家从政策层面的高度予以明确与重视。但是,我国理论界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多数研究成果还仅仅停留于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微观、个体研究上,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内涵尚无统一认识,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测定和所处阶段的定量评价、组织间的组合与链接机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主体模式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认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为增进各自的社会经济利益而聚合到一起,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所形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个体农民和农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组织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的过程,从而实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等目标。这一过程的内涵至少包括五个方面:①该过程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②该过程不仅是形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过程,而且是各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农业资源(包括土地、资本、人员、技术、制度等)不断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过程。③该过程既可以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的联系与联合,也可以是包含农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联系与联合。④该过程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进行的。⑤该过程是各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断创新的过程,并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出于简便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可以简称为农业组织化。在明确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内涵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理论铺垫→现象描述→阶段评价→目标设定→发展方略”的逻辑思路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研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考察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测定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程度及判断所处阶段、设定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构建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健全促进组织化发展的内治外扶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一、范畴界定与理论基础(一)范畴界定首先,明确组织和组织化的内涵;其次,在比较农业组织和农民组织的基础上提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概念,并由此得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概念;最后,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与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相区别。在充分比较相似概念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二)理论基础主要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为支撑,构架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理论框架包括:分工协作理论、合作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过程是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的过程,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交替作用或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产生和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农业(或农产品)市场结构,以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而且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费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而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清晰的产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的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系统考察(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历史考察和绩效评价在本文构架出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制),从激励、收益、成本、效率四个维度展开各阶段的绩效评价。评价的结果是:激励效果由明显→不明显→明显;收益由高→不高→较高;成本由低→高→低;生产经营效率由提高→降低→提高。这一变化过程贯穿了“长期的变异和选择的积累性影响”,同时符合竞争性和合法性原则。(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现实考察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现状表现为:一方面组织化进程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这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组织形式单一,组织间缺乏有机的链接与组合;组织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收益难以保障;组织治理机制缺乏等。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制度供给不足、资金支持短缺、农业人才缺乏和小农意识、“人情”观盛行等。三、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阶段评价与目标设定为了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问题形成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深入了解组织化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化所包含的农业生产过程和组织化载体两方面着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阶段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灰色定权聚类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评估模型,以此对我国现阶段的组织化状况在整个组织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做出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评价的结论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开始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这为后文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的设定做好了理论和数据的支撑。四、构建我国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首要考虑的就是构建多样化的组织形式。首先,从模式界定、运行机制、适应性分析及发展趋势等维度对3类16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探讨了每种组织形式与家庭经营的关系,形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并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取消和削弱,而是对家庭经营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家庭经营形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的基本认识;再次,从合作博弈和求解Shapley值的角度阐述了组织间的组合与链接可以有效地实现帕累托改进,并以实际调研资料进行佐证;最后,在借鉴威廉姆森对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经济组织的效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讨论了现阶段组织主体模式的选择和发展趋势问题。五、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首先,从农户、合作社、企业、产业的角度完善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主体的内部建设。其次,从强化现代生产经营意识、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四个方面塑造出有利于组织化程度提高的外部环境。最后,从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金融财政支持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就业、社保制度的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角度完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关于组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组织化上,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相对较少,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农业组织的微观个体研究上,尤其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系统理论阐述和定量研究。本文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为支撑,构架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深入阐述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所处阶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得到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以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论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第二,从激励、收益、成本、效率四个维度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绩效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纵向比较考察,从而有助于科学总结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发展规律。第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度和对所处阶段进行评价:从组织化所包含的农业生产过程和组织化载体两方面着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阶段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灰色定权聚类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评估模型,以此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现状所处阶段进行评价。第四,对3类16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模式界定、运行机制、适应性分析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组织形式与家庭经营的关系、组织间的组合与链接机制、主体组织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第五,采用合作博弈和求解Shapley值的方法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不同的组合与链接方式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充分借助实际调研资料,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组织之间的组合与链接机制进行了具体化、典型化的分析。

王桂雪[9](2008)在《湘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湖南省所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就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之一,素有“江南茶乡”之称。全省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七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具有良好的产茶条件、生产基础和发展前景。茶叶是湖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湖南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自90年代以来,茶叶产量曾出现一度下滑局面,新世纪以来增长也缓慢,各级党委政府对此给予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茶叶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判断湘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威胁;通过对湖南茶业发展的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种质资源优势、茶类资源优势、出口优势、劳动力及人才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劣势——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企业间恶性竞争,行业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滞后、茶文化研究滞后——的分析,判断湖南茶业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通过对湖南茶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威胁——绿色贸易壁垒、国际新兴产茶国的兴起及跨国企业的竞争、国际市场消费习俗的限制、国内产茶大省的竞争、新型饮料的竞争——和机遇——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入世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的分析确定湘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并运用SWOT战略和形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湖南茶产业发展应选择“两大战略”:调整茶业结构战略和发展产业文化战略。本文还运用回归模型对湖南茶叶种植面积、总产量,名优茶产量、产值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政府提出的湘茶产业发展的“十一·五”、“2015年”计划是能够实现的。面对湖南茶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推进湖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大事,上下同心,真抓实干,为再造湘茶新优势而努力奋斗。第二,明晰战略,调整结构。坚持调整茶业结构、发展茶文化“两大战略”,改良品种、重点发展名优绿茶、支持黑茶发展,更新设备、改进技术。第三,加大投入,培养湘茶的核心竞争力。要多方筹措资金主要用于以下项目:茶园建设、茶厂建设、科技兴茶、文化建设、铸造品牌、边销茶、社团建设。

王旭升[10](2008)在《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论证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如何有效地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并设计了企业品牌的构建与发展过程。针对课题特点,主要采用综合评析法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品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和方法背景;接着介绍了茶叶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以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论为基础构建茶叶企业品牌并指导其发展战略的实施;然后系统分析了茶叶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运用科学的品牌经营方法,从茶叶企业品牌方面来阐述品牌的创建与发展过程,并对贵州省内茶叶品牌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评价。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现状做SWOT分析,指出了都匀毛尖集团品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又参考了其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意见,提出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的对策。

二、加快发展再造农垦茶业新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发展再造农垦茶业新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协同体系 推进合作发展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农垦力量——长三角垦区协同合作首次联席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致辞和贺信
二、垦区改革发展情况交流
三、长三角垦区共同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

(2)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农垦高质量发展论坛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和嘉宾作年会致辞
二、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作年会主旨报告
三、专家作年会专题报告
四、研讨交流
五、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李尚兰作年会总结

(4)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三、2017年工作安排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1.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
        1.3.2 国外农业园区现状
        1.3.3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
        1.3.5 国内关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1.3.6 国内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研究现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2.1.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适用性
    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核心内容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适用性
    2.3 经济增长极理论
        2.3.1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内容
        2.3.2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适用性
    2.4 城乡统筹理论
        2.4.1 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2.4.2 城乡统筹理论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1.1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3.1.2 政府引导,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1.3 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1.4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3.1.5 加大标准化生产,保障安全农产品供应
        3.1.6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3.2.2 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明晰
        3.2.3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3.2.4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
        3.2.5 产业化经营方式明显完善
        3.2.6 示范带动作用强劲
    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不够明显
        3.3.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3.3.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约大
        3.3.4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3.5 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大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不够高
        3.3.7 农业人力资源有待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4.1.1 内涵
        4.1.2 特征
    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比较
        4.2.1 现代农业园区的演变与发展
        4.2.2 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联系与区别
    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内涵
        4.3.1 机制
        4.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
    4.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前提
        4.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解决的四个矛盾
        4.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5.1 土地流转机制
        5.1.1 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内涵
        5.1.2 土地流转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1.3 土地流转机制的要素构成
    5.2 投融资机制
        5.2.1 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内涵
        5.2.2 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2.3 投融资机制的要素构成
    5.3 科技支撑机制
        5.3.1 科技支撑的基本内涵
        5.3.2 科技支撑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3.3 科技支撑机制的构成要素
    5.4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
        5.4.1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5.4.2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4.3 人才开发与培养的要素构成
    5.5 示范带动机制
        5.5.1 示范带动机制的内涵
        5.5.2 示范带动机制的运行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6.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六种模式
        6.1.1 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模式
        6.1.2 平原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模式
        6.1.3 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模式
        6.1.4 中小城市城乡统筹模式
        6.1.5 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
        6.1.6 农垦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
    6.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6.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
        6.2.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6.2.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现代新型农民培育
        6.2.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6.2.5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6.2.6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建立与测评
    7.1 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7.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框架确定
        7.2.2 具体指标确定
        7.2.3 评价方法选取
    7.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2 因子分析法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确保示范区发展方向正确
        8.2.2 进一步加大项目聚集和政策支持,建立以粮为本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2.3 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8.2.4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信息化协同共进
        8.2.5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8.2.6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职业农民
        8.2.7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产品加工业内涵及其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业的内涵与分类
        一、农产品内涵及属性
        二、农产品加工业内涵及分类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区位理论
        二、竞争力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四、产业布局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借鉴
    第一节 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经验
        一、通过税收杠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
        三、不断改进和提高深加工技术
        四、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五、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立法
    第二节 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政策扶持
        二、强化科技支撑
        三、增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四、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五、重视企业自身管理
第三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
    第二节 中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区域条件
        一、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二、区位环境优势明显
        三、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四、市场需求广阔
        五、科技优势明显
        六、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第三节 中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改革开放前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第四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评析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的统计描述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三、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低的原因
        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提高路径
第五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及理论回顾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比较
        一、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省域比较
        三、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区域比较
    第三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优势培育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不足的障碍因素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培育路径
第六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及其调整
    第一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结构不断升级
        二、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优势有所增强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区域结构差距明显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实证结果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第七章 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
    第一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功能定位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二、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三、行业协会层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农产品加工业12个类型具体情况
附录二 2007年中部六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后记

(7)湖南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湘茶历史回顾
    1 湘茶发展的地理背景
    2 湘茶发展的历史过程
    3 湘茶发展的特点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南红、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态势
    1 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茶业快速转变
        1.1.1 红、绿茶产业化格局明显
        1.1.2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1.2 红、绿茶产业国内市场的特征
        1.3 湖南省红、绿茶在国际市场的新变化
        1.3.1 出口茶类传统局面正在被打破
        1.3.2 出口的优势品种结构在发生变化
    2 湖南红、绿茶产业发展趋势
        2.1 从中国红、绿茶生产的变化看湖南红、绿茶的发展趋势
        2.2 从中国红、绿茶的出口贸易看湖南红、绿茶的发展趋势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南红、绿茶产业的优势与不足
    1 湖南红、绿茶产业的优势
        1.1 资源优势显着
        1.2 区位优势明显
        1.3 技术力量较强
        1.4 茶文化浓厚
    2 湖南红、绿茶产业的不足
        2.1 我省的茶园基础差,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小
        2.2 中低档茶比例高,廉价出口、低价竞销情况严重
        2.3 湖南真正有影响力的绿茶品牌较少,红茶几乎没有品牌
        2.4 茶叶"技术贸易壁垒"影响了我省红、绿茶的出口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红、绿茶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 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发展名优茶
    2 发展高山茶园,提高湘茶的自然品质
    3 降解湖南夏秋茶苦涩味,提升夏秋绿茶品质
    4 加强茶叶的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
    5 弘扬湘茶文化,扩大红、绿茶市场
    6 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湖南红绿茶深加工力度
        6.1 新型红绿茶饮料
        6.2 提取和利用绿茶中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
        6.3 关于绿茶保健药效的研究
        6.4 袋泡茶系列产品
        6.5 速溶茶系列
    7 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国际影响力
    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的综合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范畴界定
        2.1.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内涵
        2.1.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特征
        2.1.3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2 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
        2.2.1 理论概述:分工与效率
        2.2.2 借鉴应用:农业深层次分工的两种表现
    2.3 合作经济理论与应用
        2.3.1 理论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2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是合作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产物
    2.4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
        2.4.1 理论概述:SCP 分析框架
        2.4.2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产生原因(Ⅰ)
    2.5 交易费用理论与应用
        2.5.1 理论概述:含义、分类和治理
        2.5.2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产生原因(Ⅱ)
    2.6 制度变迁理论与应用
        2.6.1 理论概述:含义、原则与过程
        2.6.2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演化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2.7 产权理论与应用
        2.7.1 理论概述:含义、分割与重组、效率标准
        2.7.2 借鉴应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清晰的产权
    2.8 行为科学理论与应用
        2.8.1 理论概述:含义、行为产生模式
        2.8.2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模式
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系统考察
    3.1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历史考察与绩效评价
        3.1.1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及其绩效评价
        3.1.2 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及其绩效评价
        3.1.3 家庭承包经营制及其绩效评价
        3.1.4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历史变迁的组织生态学解释
    3.2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现实考察
        3.2.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现状
        3.2.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存在的问题
        3.2.3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阶段评价与目标设定
    4.1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阶段评价
        4.1.1 评价原则
        4.1.2 评价指标
        4.1.3 评价指标的权重——AHP 方法
        4.1.4 评价模型——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
        4.1.5 评价结论
    4.2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目标设定
        4.2.1 基本原则
        4.2.2 总体目标
        4.2.3 具体目标
5. 构建我国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5.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多种具体形式
        5.1.1 农业生产型组织
        5.1.2 农业服务型组织
        5.1.3 农业综合型组织
        5.1.4 小结
    5.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5.2.1 属于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
        5.2.2 属于家庭经营基础上横向联合的组织形式
        5.2.3 属于家庭经营基础上纵向联合的组织形式
        5.2.4 突破了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
    5.3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之间的组合与链接
        5.3.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博弈及Shapley 值
        5.3.2 案例分析——以资阳市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间的组合与链接为例
    5.4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体模式的阶段选择和发展趋势
        5.4.1 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效率比较
        5.4.2 对高效率组织的判断
        5.4.3 对高效率组织的改进
6. 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6.1 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主体的内部建设
        6.1.1 从农户的角度,强化人才培养机制
        6.1.2 从合作社的角度,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6.1.3 从企业的角度,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6.1.4 从产业的角度,优化组织间组合与链接机制
    6.2 营造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6.2.1 强化现代生产经营意识,为组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6.2.2 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组织化营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
        6.2.3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组织化营造稳定、规范的市场环境
        6.2.4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组织化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6.3 健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
        6.3.1 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管理部门对组织化的引导
        6.3.2 加大金融财政支持体制改革,解决组织化发展的资金瓶颈
        6.3.3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就业、社保制度的配套改革,扫清组织化发展的障碍
        6.3.4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证组织化发展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湘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中国茶叶产业研究现状
        2.2 湖南茶叶产业研究现状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实证分析法
        4.2 比较分析法
        4.3 计量分析法
    5 研究特色与创新
    6 困难说明
第二章 国内外茶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 世界茶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生产情况
        1.2 贸易情况
        1.3 发展趋势
    2 国内茶叶发展趋势
        2.1 我国茶产业的世界地位
        2.2 茶叶生产情况
        2.3 茶叶生产发展特点
        2.4 贸易情况
        2.5 与世界先进产茶国的差距
    3 湘茶发展现状及特点
        3.1 产销现状
        3.2 湘茶在全国的地位
        3.3 湘茶发展特点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茶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1 产业内部条件分析
        1.1 优势—"S"分析
        1.2 劣势—"W"分析
    2 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威胁—"T"分析
        2.2 机遇—"O"分析
    3 湘茶产业发展战略因素分析
    4 湘茶产业发展择
        4.1 TOWS矩阵分析
        4.2 战略选择理论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茶产业战略体系培育
    1 市场分析
        1.1 初精加工产品市场
        1.2 深加工产品市场
    2 战略行动方案
        2.1 调整茶业结构战略
        2.2 发展产业文化战略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茶发展思路及目标
    1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 发展目标可行性预测分析
    3 本章小结
结论
    1 湘茶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2 比较优势突出,机遇大于挑战
    3 实施“两大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品牌研究综述
        1.2.2 国内品牌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框架
2 品牌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2.1 品牌概念及内涵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品牌的特征
    2.2 品牌战略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
        2.2.2 战略管理对品牌研究的指导意义
    2.3 系统论
        2.3.1 系统论的内涵
        2.3.2 系统思维在品牌研究中的应用
3 都匀毛尖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微观环境分析
        3.2.1 贵州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3.2.2 贵州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2.3 黔南州茶叶产业现状
4 都匀毛尖集团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都匀毛尖集团简介
        4.1.1 集团概况
        4.1.2 集团的经营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1.3 集团的组织结构
    4.2 都匀毛尖集团品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对策
    5.1 都匀毛尖品牌的SWOT分析
        5.1.1 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的优势
        5.1.2 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发展的劣势
        5.1.3 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的机会
        5.1.4 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面临的威胁
    5.2 都匀毛尖集团的品牌发展的整体战略
        5.2.1 战略制定的原则和重点
        5.2.2 集团品牌发展的内容
        5.2.3 集团的品牌发展战略
    5.3 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的阶段战略
        5.3.1 品牌定位
        5.3.2 品牌设计
        5.3.3 品牌延伸
        5.3.4 品牌推广
        5.3.5 品牌管理
6 结论和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加快发展再造农垦茶业新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协同体系 推进合作发展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农垦力量——长三角垦区协同合作首次联席会议纪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垦, 2021(01)
  • [2]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农垦高质量发展论坛纪要[J].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秘书处. 中国农垦, 2020(12)
  • [3]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7(S1)
  • [4]政府工作报告[N]. 肖伏清. 黄冈日报, 2017
  •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江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6]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 杨刚强. 武汉大学, 2010(05)
  • [7]湖南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周琳.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8]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D]. 温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9]湘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桂雪.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10]贵州都匀毛尖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 王旭升. 贵州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加快发展,重塑茶产业新优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