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研究

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研究

一、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璐[1](2021)在《玉米籽粒脱水特征及与灌浆的关系》文中认为现代玉米(Zea mays L.)生产采取机械粒收,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成为重要的经济指标。传统玉米生产追求高产较多地关注产量形成和籽粒灌浆,现代玉米生产要兼顾籽粒灌浆与脱水,而以往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开展玉米籽粒脱水特征及与灌浆的关系研究,设置跨区域生态联网试验(2014~2018年)和跨季节多播期试验(2018~2019年),针对各产区主栽品种连续观测籽粒含水量(g)、含水率(%)和粒重(g)的变化动态,明确籽粒田间脱水特征、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实现品种脱水特性与区域热量资源的配置。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籽粒脱水特征:玉米品种间生理成熟前、后籽粒脱水速率差异显着,生理成熟前为1.43~1.81%/d,生理成熟后为0.35~0.83%/d;环境因素影响脱水速率,但基因型差异是影响脱水速率的主因;通常,生理成熟前脱水速率快的品种生理成熟后脱水也较快,但是存在特例品种,应引起关注;依据籽粒脱水动态,构建了吐丝后积温(T)与含水率(M)的预测模型M=90/[1+(T/a)b],参数a和b能够反映品种间籽粒脱水差异,a越小b越大,脱水越快,该模型在区域间具有稳定的预测精度,可用于指导快速脱水品种的筛选和收获期决策;播种—25%含水率积温能够作为现阶段适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熟期评价指标。2)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籽粒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的简单相关系数r=0.240**,偏相关系数r=-0.192*,品种灌浆快慢和脱水快慢具有各种类型,存在灌浆快、脱水快的品种,表明脱水和灌浆能够协调;籽粒最大含水量与最终粒重之间极显着正相关(r=0.766**);随着籽粒含水率降低,相对粒重积累进程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趋于一致;区域之间籽粒灌浆终止时的含水率有一定差异,夏玉米约为32%,春玉米约为34%,该含水率数值可用于判断生理成熟期。3)机械粒收的品种布局:黄淮海夏玉米品种播种—黑层、播种—25%含水率和播种—20%含水率的积温分别为2960(2551~3209)°C·d、3070(2644~3394)°C·d和3206(2788~3470)°C·d,黑层—25%、20%含水率的积温平均为113°C·d、250°C·d;黄淮海地区两熟模式下夏玉米的可用积温为3615~1839°C·d,从南到北递减;基于区域热量资源与当前品种积温需求的匹配关系,将黄淮海夏玉米区划分为3个区域,明确了各区实现机械粒收的品种布局和策略。本文明确的籽粒脱水特征、脱水与灌浆的关系、含水率预测模型、籽粒快速脱水品种的选育和筛选指标、品种脱水特性与区域热量资源的匹配机制、以及黄淮海夏玉米区机械粒收的品种布局,为降低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推动现代玉米生产、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竞争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杜建斌[2](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许瀚林[3](2020)在《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特征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对密度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青贮玉米在玉米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青贮玉米和普通玉米品种,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与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为试验材料,采用品种和密度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究干物质积累及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揭示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品质的关系,明确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蜡熟期的生物产量均高于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112500株/hm2密度下大京九生物产量最高,为62.29t/hm2。通过合理密植调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进而提高大京九26的生物产量。2、郑单958的完熟期的籽粒单产均高于大京九26,112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为22.49t/hm2。通过合理密植调控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郑单958的籽粒产量。3、大京九在112500株/hm2密度下青贮品质为三级,在三个密度下郑单958均为三级,通过设置合理的种植密度,调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稳定粗蛋白含量,提高淀粉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青贮品质。4、本研究表明,大京九26和郑单958光合生理特征存在差异,大京九26的生物产量显着高于郑单958。建议大京九26作为青贮玉米专用品种种植,种植密度为112500株/hm2。大京九26的干物质积累量对生物产量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85**,其次为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84**与0.82**,因此大京九26的生物产量由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干物主积累速率决定;而籽粒产量仅由干物质积累量决定,相关系数为0.57**。

王广福[4](2019)在《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播期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两大主要因素,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和优质的重要保证。本文以10个在关中地区销售生产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两个播期,两个密度,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生育特性、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性、产量和产量构成三要素以及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等生理特性,与籽粒、秸秆等玉米营养品质和饲用品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关中地区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年产量结果显示,相比春播,夏播玉米产量显着降低,各玉米品种春播产量均显着高于夏播;而密度增加,各玉米品种的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最高的密度均为82500株/hm2,在67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的品种是华美1号,最高为11678.9kg/hm2,而82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的品种是先玉335,最高为12878.05kg/hm2,春播82500株/hm2密度较67500株/hm2增产12.9%,夏播增产6.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增加,而百粒重和穗粒数均减小。2.播期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春播相比,夏播条件下各玉米品种的单株和群体干物质量均减少,而且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相比春播,夏播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而且随着密度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玉米在吐丝-成熟期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量和吐丝-成熟期生产积累的干物质量占玉米全生育期积累的干物质总重的比例均在高密(M2)下达到最大。春播条件下密植是延长玉米干物质积累时间,并能显着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有效途径。3.在67500株/hm2-82500株/hm2密度范围内,10个玉米品种的LAI高密显着高于低密,且不同玉米品种LAI随密度增加变化有所差异。各玉米品种LAI随生育期推进,以吐丝期为拐点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吐丝期到乳熟期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的LAI。夏播在一定程度上会显着降低叶面积指数(LAI),春播则会产生较高水平的LAI。SPAD值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春播条件下SPAD最大值出现在吐丝后25天,夏播SPAD最大值则出现在吐丝期,相比春播夏播玉米SPAD最大值提前出现。夏播和增密均有利于玉米株高穗位高的增加。4.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着下降,而淀粉、脂肪和PSFC含量增减变化趋势较复杂,规律性差。10个玉米品种蛋白质、脂肪、淀粉和PSFC含量的品种效应均大于密度。玉米籽粒三种最主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均受播期影响明显,相对于夏播,春播籽粒淀粉含量明显降低,相反籽粒脂肪、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5.较高的种植密度不利于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蛋白(CP)含量的积累。秸秆中NDF和ADF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显着增加,而粗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导致玉米饲用品质的降低。相比春播,夏播条件下玉米NDF和ADF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也就是说,夏播各玉米品种秸秆的饲用品质均有所下降。针对本区域光热水资源状况,春播条件下,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籽粒干物质以及产量的积累。而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籽粒营养品质和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提高。

汤湘茗[5](2018)在《冀中南平原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病害发生特征与籽粒品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7年夏玉米生长季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辛集实验站(简称“辛集”)、深州实验站(简称“深州”)以及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区辐射县—成安(简称“成安”)进行。选用2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调查不同品种在各试验区的病害发生情况、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4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在冀中南平原种植的玉米品种,旨在为河北省玉米栽培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在辛集,先玉335和龙华369表现出兼抗小斑病、褐斑病和黄斑病;强盛368、先玉688、表现出兼抗小斑病、灰斑病和褐斑病。郑单958表现出兼抗小斑病、灰斑病、褐斑病和黄斑病。在深州,先玉335和龙华369表现出兼抗小斑病、褐斑病和黄斑病;强盛368、先玉688和郑单958表现出兼抗小斑病、灰斑病和褐斑病。在成安,强盛368、先玉688和郑单958表现出兼抗小斑病、灰斑病和褐斑病小斑病;龙华369表现出兼抗小斑病、褐斑病和黄斑病。2.在辛集,高产稳产性品种是先玉688、先玉335、MC817、龙华369和郑单958,HSC均值为1.12;在深州,高产稳产性品种是先玉688、强盛368、中科505,京单28和京英NK971,HSC均值为0.99;在成安,高产稳产性品种是郑单958、泛玉298、先玉1266、先玉688和登海3622,HSC均值为0.97。3.在辛集,蛋白质含量较高品种为宽玉1101、泛玉298、先达糯001、郑单958和先玉688,平均含量为23.78 mg/g;粗淀粉含量较高品种包括强盛368、华农887、京英NK971、先玉688和郑单958,平均含量为496.14mg/g;粗脂肪含量较高品种为强盛368、先玉688、极峰17、登海3622和登海605,平均含量为48.71 mg/g;在深州,蛋白质含量较高品种为京单38、先玉688、MC817、宽玉1101和强盛368,平均含量为20.26mg/g;粗淀粉含量较高品种为先玉688、极峰17、先达糯001、LS838和蠡玉86,平均含量为312.99mg/g;粗脂肪含量较高品种为强盛368、先玉688、京英NK971、郑单958和极峰17,平均含量为41.79mg/g。在成安,蛋白质含量较高品种为先玉688、先达糯001、极峰17、郑单958和强盛368,平均含量为22.57mg/g;粗淀粉含量较高品种为郑单958、先玉688、LS838、华农369和蠡玉86,平均含量为318.59mg/g;粗脂肪含量较高品种为宽玉1101、先玉688、郑单958、登海3622和先达糯001,平均含量为43.69mg/g。4.综合考虑24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等综合性状,在辛集,前五名玉米品种为先玉688、京英NK971、郑单958、先玉1266和龙华369,综合评分值为0.81-1.43、;在深州,前五名玉米品种为强盛368、先玉335、京英NK971、郑单958和京单28,综合评分为0.70-1.05;在成安,前五名品种为先玉1266、先玉688、京英NK971、先玉335和龙华369,综合评分值为0.72-1.60。5.在冀中南地区,适宜种植高产稳产、抗病性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均表现最优的玉米品种先玉688。

高震[6](2018)在《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形成限制因素分析及其调控机制》文中认为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实现该区域的玉米的高产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该地区春、夏玉米高产生产的限制因素与应对措施,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该地区春、夏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对限制因素影响玉米穗粒数和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以及应对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6年的大田试验数据,对玉米关键生育时期(花前15天-花后15天)的气象数据与穗粒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阶段降水越多,穗粒数越低;该阶段光辐射量越多,穗粒数越高;该阶段的高温与粒数没有显着关系。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会遭遇干旱胁迫或阴雨胁迫,严重降低穗粒数:夏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容易遭受阴雨胁迫,显着降低穗粒数。春玉米前期灌浆速率显着低于夏玉米,可能主要与该阶段高温胁迫有关,最高温度较夏玉米高1.68℃;夏玉米后期灌浆速率快速下降,主要是夏玉米生育后期温度与光辐射下降较快。2、为了明确春玉米限水补灌最佳时期,提高抗旱高产能力,在春玉米拔节期(V6)、大口期(V12)、抽雄期(VT)和花后15天(S15)分别进行灌水处理。与前期灌水(IV6、IV12)相比,后期灌水处理(IVT、IS15)花后耗水比例增加18.7-40.1%;花前灌水处理促进玉米的营养生长,花前氮素积累量比后期灌水处理高出10.1-48.9%,即后期灌水处理使得土壤中有更多氮素供应玉米花后物质生产。花期灌水处理显着促进籽粒库的建成,优化了玉米源库关系。花前花后水氮的消耗比例与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花后水分(20-50%)、氮素(40-60%)消耗比例越高,产量越高。3、为了探求玉米花期阴雨寡照胁迫机制与应对措施,我们在玉米花前(十四叶展,V14)及抽雄期(VT)分别用70%遮阳网连续遮光6天,同时又进行去雄处理。结果表明,遮光显着降低了玉米光合速率及茎秆可溶性糖浓度,开花-叶丝间隔期(ASI)明显拉长,导致穗粒数明显减少。遮光下去雄消除了 玉米的顶端优势,使得有限的同化物向雌穗分配,穗位部茎秆糖浓度显着增加,ASI 显着缩短,穗粒数明显恢复。4、从拔节开始,每出现一片展开叶,喷施正常浓度和二倍浓度化控复配剂(27%乙烯利+3%胺鲜酯),研究了玉米株型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九叶展-十五叶展(V9-V15)时期处理对株高影响最为明显,六叶展-十一叶展(V6-V11)时期处理对叶片生长影响最为明显,七叶展-十三叶展(V7-V13)时期处理对产量影响最大,特别是高浓度药剂处理。V14及V15时期高浓度药剂处理显着缩短穗上部节间长度且不影响叶片生长,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通过对该时期玉米“源-库-流”的分析发现,玉米源供应未受到影响,节间显着缩短,库活性虽受到影响,但籽粒仍然可以积累较多的淀粉,最终穗粒数显着增加。13C标记证明缩短节间可以促进上部叶片同化物质向籽粒运输,从而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5、在夏玉米拔节期喷施金得乐进行防倒伏处理,在开花时分别喷施6-BA和BR,使籽粒相应内源激素增加,促进了胚乳细胞分裂,增加了籽粒库容;同时,花期激素处理既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又延缓了叶片衰老,提升了玉米源供应能力,最终使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使产量增加2.9-16.0%。因此,加强玉米花期管理,在玉米籽粒建成阶段保证良好的生长条件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顾海靖[7](2018)在《河南玉米主产区适宜品种的鉴选与评价》文中认为为了鉴选出适宜豫北、豫中和豫南种植的高产抗逆玉米品种,以30个黄淮海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在鹤壁、许昌和南阳进行大田种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种植,三次重复。重点对玉米生育时期、积温、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产量和抗逆性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生态种植区的同一玉米品种其生态适应性有一定差异,生态适应性可划分为三类:生态适应性较好、生态适应性居中和生态适应性较差,抗逆性可划分为强、中、弱。1、在豫北生态区,伟科702、郑单2098、裕丰303等表现的生态适应性较好,其产量分别是 13100.55kg/hm2,12459.75kg/hm2,12338.40kg/hm2;浚单 509、农大 372、郑单 1002等表现的生态适应性居中,其产量分别是11297.70kg/hm2,11199.00kg/hm2,11151.30kg/hm2;先玉808、浚单3136、冠丰116等表现的生态适应性较差,其产量分别是9329.40kg/hm2、9003.60kg/hm2、8989.45kg/hm2。抗逆性方面,浚单509、浚单29抗蚜虫、抗锈病较强;先玉808等抗病虫较强;圣瑞999、邦玉359、登海701、先玉1140、怀玉5288、隆平206、豫单9953、农大372、新单38、郑单2098、浚单20等感蚜虫、感锈病;先玉335易感蚜虫;登海605、裕丰303等感蚜虫、抗锈病。整体无倒伏现象,抗倒性较强。2、在豫南生态区,联创808、登海605、豫单9932表现的生态适应性较好,其产量分别是 12874.89kg/hm2,12445.75kg/hm2,12113.98kg/hm2;农大 372、裕丰 303、邦玉 359表现的生态适应性居中,其产量分别是11567.87kg/hm2、11469.90kg/hm2、11356.03kg/hm2;冠丰116、隆平206、浚单3136表现的生态适应性较差,其产量分别是9695.18kg/hm2、9688.99kg/hm2、9177.38kg/hm2。抗逆性方面,豫单 9932、伟科 06—9、农大 372、郑单 2098、圣瑞999、先玉808、浚单3136玉米螟发生严重;隆平208、浚单509、洛单6号、冠丰116等蚜虫发生较严重;先玉335、隆平208、郑单958、裕丰303、德单5号等抗旱能力较弱;郑单2098、登海701、中禾107等抗高温能力较弱;其余品种病虫害发生较轻,整体感南方锈病并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发生。3、在豫中生态区,郑单2098、中禾107、邦玉359表现的生态适应性较好,其产量分别是 11270.85kg/hm2、10783.20kg/hm2、10745.25kg/hm2;豫单 112、中单 909、浚单 29 表现的生态适应性居中,其产量分别是 10125.30kg/hm2、10095.75kg/hm2、10039.80kg/hm2,先玉808、新单38、豫单9932表现的生态适应性较差,其产量分别是8588.10kg/hm2、8548.50kg/hm2、8440.35kg/hm2。抗逆性方面,郑单 2098、登海 605、伟科 06—9、豫单 112等抗锈病能力较强;圣瑞999、伟科702、先玉335、登海701等易感锈病;整体倒伏现象不是特别严重。通过对玉米产量和抗逆性等的综合比较,适合在豫北、豫中、豫南种植的品种有先玉335、郑单958;适合在豫北和豫中种植的品种有怀玉5288、伟科702、郑单2098、邦玉359;适合在豫中和豫南种植的品种有伟科06-9。

王平华[8](2017)在《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科研试验基地进行,以辽宁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中晚熟品种"郑单958"和中熟品种"辽单565"为试材。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模拟不同气象条件,利用统计相关回归分析法探讨玉米各生育阶段气象因子变化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波动的主要气象因子,为辽宁省玉米生产充分利用生态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以及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播期推迟,玉米的生育进程加快,总生育期缩短,但过晚播种时,总生育期会延长,甚至籽粒不能正常成熟。播种-拔节期间生育期长短对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强度要大于灌浆期。试验年间中晚熟品种"郑单958"的总生育期范围是123-135天,中熟品种"辽单565"的总生育期范围是118-127天。影响玉米生育进程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全生育期的平均气温(r=-0.562)和平均日照时数(r=0.631)。全生育期低温、长日照能延长玉米生育期长度。从不同播期的产量上来看,产量随生育期的缩短而减少。2.生育前期气温低、活动积温高、日照长,拔节期-大喇叭口期降水多有利于玉米经济产量的形成。拔节前低温可以通过延长拔节前期的生育进程,从而增加活动积温和日照时数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同时灌浆中后期适当高温也能增加生物产量;两个品种相比,"郑单958"生物产量较为稳定,对气象条件的响应较弱。大喇叭口-吐丝期日照时数长,吐丝-灌浆中期降水多有利于提高玉米经济系数;两个品种相比,"辽单565"经济系数较为稳定,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协调性较高。3."郑单958"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穗粒数>百粒重>穗数;"辽单565"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和秃尖比,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穗粒数>百粒重>秃尖比>穗数。产量构成要素对气象条件响应较为强烈的关键阶段是在拔节期-灌浆中期,关键气象因子为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日均气温,活动积温影响最小。两个品种相比,"郑单958"稳产性能相对较好。4.灌浆中后期高温、长日照,灌浆期少雨有利于籽粒粗蛋白的形成。灌浆中后期低温,灌浆期多雨、短日照有利于籽粒粗淀粉的形成。灌浆期高温、少雨有利于籽粒粗脂肪的形成,"郑单958"籽粒粗脂肪含量较"辽单565"稳定,对气象条件的响应较弱。

侯海鹏[9](2013)在《基于产量性能的夏玉米群体定量化及其高产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结构与功能并实现定量化设计。本研究以郑单958、浚单20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河北廊坊和河南新乡于20092011年通过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密度、耕作方式、施肥水平、收获期)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其产量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及关键栽培措施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夏玉米合理群体结构的建立、群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产量性能的定量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培创的群体产量水平差异明显,OPT2(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下的产量水平为10.40 t hm-211.46 t hm-2,FP(农民习惯)栽培管理模式下产量水平为7.88 t hm-28.57 t hm-2,OPT2栽培管理模式比FP栽培管理模式增产27.58%38.74%。产量水平处于10.40 t hm-211.46 t hm-2的群体产量性能结构性参数为,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2.254.45,生育期天数(D)105113,收获穗数(EN)8.00穗m-29.06穗m-2,穗粒数(GN)373.49477.98,产量性能功能性参数为,平均净同化率(MNAR)3.79 g m-2 d-17.98 g m-2 d-1,收获指数(HI)0.500.55,千粒重(GW)313.75 g392.00 g。与产量水平处于7.88 t hm-28.57 t hm-2群体相比分别增加30.82%70.61%、、4.76%10.00%、45.23%77.70%、-2.94%-14.77%、-0.10%-31.26%、17.94%27.13%、2.55%10.52%。对产量的贡献率依次为35.92%、2.41%、26.27%、-2.21%、-3.30%、9.46%、1.49%,产量性能结构性参数和功能性参数间超量得失补偿是形成高产的主要机制。(2)通过分析产量性能结构性参数和功能性参数间相互作用关系,优化了产量性能结构性参数和功能性参数,定量化了产量性能结构性参数和功能性参数对产量形成的相对重要性。MNAR的籽粒数承载量、MLAIpost的产量承载量和MLAIpre的籽粒数承载量是衡量群体结构与功能优化的重要指标。在产量提升过程中MLAI、TGN、TDW、MNAR、HI、净同化率转运效率和开花后净同化率比值、单位MNAR粒数、单位MLAIpost产量和单位MLAIpre粒数对产量的正向决定作用依次为45.47%、90.14%、96.67%、62.44%、80.32%、45.29%、61.67%、52.74%、43.10%,TGN/MLAIpost和Y/MLAIpre对产量的负向决定作用依次为48.92%和41.33%。(3)深松耕作方式下产量增加8.96%11.22%,高密度群体下增产效应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条深松耕作方式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玉米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深松耕作方式与密度具有明显的正向互作效应,高密度群体下,深松耕作方式下群体MLAI、LAD、TDW、TGN显着增大,而MNAR差异不明显,单位开花前MLAI粒数、单位开花后MLAI产量和HI随密度增大而下降的速率显着降低。产量性能参数间的差异补偿是深松耕作方式下密植群体形成高产的主要机制。(4)以具有较高模拟精度的单株最大叶面积的“Reciprocal”模型,精确计算出获得最高产量的单株最大叶面积是单株最大叶面积潜力的0.60倍。以产量性能方程为基础,对超高产群体的穗粒数进行了定量化设计,实现了超高产群体的产量性能参数的定量设计。通过内蒙古超高产春玉米、山东超高产夏玉米、吉林超高产春玉米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通过此模型可以精确定量设计超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

葛选良[10](2012)在《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性能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102011年在辽宁省北部的昌图县金家镇、中部的辽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西部的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南部的海城市耿庄镇进行。选用辽宁省内推广的有代表性的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探讨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群体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品质特点及品种类型的选择,旨在为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栽培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有供试品种中有53.6%在辽北的产量最高,且与辽西、辽中之间的差异多数达显着水平;有39.3%在辽西的产量最高,且与辽北、辽中之间的差异多数达极显着水平;只有7.1%在辽中的产量最高;所有品种在辽南的产量均最低,且与其它三个生态区的差异明显。总体上看,辽西的产量最高,辽北次之,辽中第三,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西低3.39%、6.06%和19.92%。其中辽西、辽北、辽中之间的差异不显着,但三者与辽南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中出现的最高产量以辽北为最高,辽中次之,辽西第三,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北低4.90%、5.69%和9.10%。结合不同生态区的降水、光照、温度及土壤肥力条件分,辽北的生产潜力最大,辽中次之,辽西地区在降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得到较高产量,辽南地区因光照严重不足而最差。2.辽中的株高最高,辽北次之,辽南第三,辽西最矮,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中矮2.66%、4.70%和14.48%;叶向值则以辽南为最大,辽中次之,辽北第三,辽西最小,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南低2.21%、4.50%和20.71%。生育前期适宜的气象条件是辽北、辽中和辽南形成高大繁茂植株的主要原因。但生育中后期的群体冠层通透性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较大。其中辽西的群体冠层透光性最好,辽北次之,辽中第三,辽南最差。较好的光照条件是辽西和辽北群体冠层透光性均较好的主要外因;而较差的光照条件和偏多的降水是辽中和辽南群体冠层透光性较差的原因之一。辽北、辽中和辽南的穗位下0.5米处透光率分别比辽西低3.38%、6.94%和10.15%。3.灌浆期的群体光合生理特性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光合速率以辽西为最高,辽北次之且与辽西接近,辽中第三,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西低1.47%、8.22%和12.58%;辽中、辽北和辽西的叶绿素含量较为相近,但成熟期辽南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辽南的叶面积指数明显大于辽西、辽北和辽中,但成熟期辽南因大幅下降而最低。生育中后期辽北的群体光合有效面积较大、光合有效时间最长,群体光合生理特性较好;辽西的群体光合有效面积虽较小但中后期且光合有效时间较长,群体光合生理特性也较好;辽中因群体的光合有效面积最小且光合有效时间也较短,群体光合生理特性较差;辽南群体光合有效面积虽最大,但光合有效时间缩短明显,群体光合生理特性最差。4.不同生态区籽粒营养成分的差异各异。籽粒蛋白质含量以辽北最高,辽西与辽中居中,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辽北低12.66%、13.82%和15.57%;籽粒脂肪含量在各生态区的差异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同,辽西、辽中和辽南分别比辽北低3.45%、10.10%和16.62%;而不同生态区籽粒淀粉含量和籽粒容重的差异均较小。综合比较,辽北的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最高,但籽粒淀粉含量较低且籽粒容重最小;辽中的籽粒淀粉含量最低,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均较低、籽粒容重也较小;辽西的籽粒淀粉含量最高,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均较高且籽粒容重也较大;辽南的籽粒容重最大,籽粒淀粉含量较高,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最低。5.不同生态区晚熟稀植大穗品种的植株高大繁茂且生育期较长,但其在辽北、辽中和辽西的产量并不高于中晚熟耐密植品种,且即使在辽南,晚熟稀植大穗品种也并没有显示出其产量优势。而与晚熟稀植大穗品种相比,中晚熟耐密植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较多且干物质向籽粒转化效率较高,加之其合理的植株形态利于提高群体冠层中下部的通透性,进而提高其适宜密度范围。随着适宜密度范围的提高,其在各生态区的产量也就均有明显提高。可见,中晚熟耐密植品种的穗部性状更协调、经济系数更高、耐密性更强、增密增产潜力更大。

二、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籽粒脱水特征及与灌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玉米籽粒脱水过程
        1.3.2 玉米籽粒含水率预测
        1.3.3 玉米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
        1.3.4 玉米生理成熟期与籽粒含水率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跨生态区联网试验
        2.1.2 跨季节多播期试验
    2.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2.1 籽粒干重、含水量和含水率变化动态的观测
        2.2.2 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和最大粒重的计算
        2.2.3 籽粒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的计算
        2.2.4 籽粒最大含水量的计算
        2.2.5 相对粒重与含水率的三段线性拟合
        2.2.6 玉米各生育阶段积温的计算
        2.2.7 玉米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
        2.2.8 黄淮海夏玉米季可用积温的计算
    2.3 气象数据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玉米籽粒脱水特征
    3.1 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
    3.2 玉米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
        3.2.1 模型的区域验证
        3.2.2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
    3.3 适宜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的熟期评价指标
        3.3.1 播种—25%含水率积温评价品种熟期和籽粒脱水
        3.3.2 播种—25%含水率积温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玉米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
    4.1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征
    4.2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的关系
    4.3 玉米籽粒最大含水量与最终粒重的关系
    4.4 玉米籽粒含水率动态与灌浆动态的关系
    4.5 玉米生理成熟期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
        4.5.1 籽粒含水率指示生理成熟期
        4.5.2 区域之间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的差异
第五章 黄淮海夏玉米粒收品种布局
    5.1 夏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积温需求
    5.2 黄淮海夏玉米季可用积温分布
    5.3 黄淮海夏玉米粒收品种布局
第六章 讨论
    6.1 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
    6.2 玉米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
    6.3 玉米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
    6.4 玉米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
    6.5 播种—25%含水率积温
    6.6 黄淮海夏玉米粒收品种布局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特征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对密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贮玉米和普通玉米品种发展现状
        1.2.2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
        1.2.3 玉米的农艺性状特性
        1.2.4 玉米的光合、生理特性
        1.2.5 玉米的产量特性及对密度的响应
        1.2.6 玉米的品质特性及对密度的响应
        1.2.7 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生育时期
        2.4.2 农艺性状的测定
        2.4.3 各器官干鲜重测定
        2.4.4 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的测定
        2.4.5 干物质计算公式
        2.4.6 产量的测定
        2.4.7 品质的测定
结果
    3.1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生育期内气象因子
    3.2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生育进程及气候因子的影响
    3.3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及对密度的响应
        3.3.1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及对密度的响应
        3.3.2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对密度的响应
        3.3.3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干物质积累率及对密度的响应
        3.3.4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干物质分配及对密度的响应
    3.4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收获期农艺性状与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
        3.4.1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收获期含水量对密度的响应
        3.4.2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株高对密度的响应
        3.4.3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茎粗对密度的响应
        3.4.4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穗位高对密度的响应
        3.4.5 干物质积累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5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光合、生理性状与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
        3.5.1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对密度的响应
        3.5.2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对密度的响应
        3.5.3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灌浆速率对密度的响应
        3.5.4 光合、生理性状与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
    3.6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6.1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生物产量差异及对密度的响应
        3.6.2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对密度的响应
        3.6.3 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7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品质差异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7.1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粗蛋白的差异及对密度的响应
        3.7.2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酸性洗涤纤维的差异及对密度的响应
        3.7.3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中性洗涤纤维的差异及对密度的响应
        3.7.4 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淀粉的差异及对密度的响应
        3.7.5 品质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7.6 不同密度下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品质分级
讨论
    4.1 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
    4.2 干物质积累、分配对密度的响应
    4.3 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及对密度的响应
    4.4 营养品质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及对密度的响应
    4.5 普通玉米、青贮玉米的调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栽培生产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关于种植密度的研究
        1.2.2 关于播种时期的研究
        1.2.3 播期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区域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3.1.1 播期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2 播期密度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3.1.3 播期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株高的影响
        3.1.4 播期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位高的影响
    3.2 播期和密度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3.2.1 玉米单株与群体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播期密度下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3.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联合方差分析
        3.3.2 2年两个播期两个密度处理条件下10份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
        3.3.3 籽粒产量
        3.3.4 产量构成因素
    3.4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营养组分含量的影响
        3.4.1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4.2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3.4.3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脂肪含量的影响
        3.4.4 播期密度对玉米籽粒蛋白、脂肪和淀粉总含量(PFSC)的影响
    3.5 播期密度对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影响
        3.5.1 播期密度对玉米秸秆粗蛋白(CP)含量的影响
        3.5.2 播期密度对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播期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2 播期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1.3 播期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
        4.1.4 播期密度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4.1.5 播期密度对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冀中南平原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病害发生特征与籽粒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详细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
        1.2.2 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3 生态因素对玉米病害的影响
        1.2.4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2.1 病害调查
        2.2.2 籽粒品质
        2.2.3 考种测产
        2.2.4 气象数据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相对抗病性评价方法
        2.3.2 产量评价方法
        2.3.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区夏玉米生长期内气象要素特征
    3.2 冀中南平原不同生态区玉米病害发生情况
        3.2.1 褐斑病
        3.2.2 黄斑病
        3.2.3 小斑病
        3.2.4 灰斑病
        3.2.5 品种抗性总结
    3.3 冀中南平原不同玉米品种产量与品质表现
        3.3.1 不同品种玉米病指、产量、品质多点联合方差分析
        3.3.2 冀中南平原不同玉米品种产量表现
        3.3.3 冀中南平原不同玉米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3.3.4 冀中南平原不同玉米品种粗淀粉含量表现
        3.3.6 冀中南平原不同玉米品种粗脂肪含量表现
    3.4 冀中南平原区主要气象因子与病情指数、产量、品质相关分析
    3.5 冀中南平原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生态条件对玉米病害发生的影响
    4.2 品种、环境及互作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差异
    4.3 不同生态区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形成限制因素分析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华北地区玉米产量限制因素
        1.2.2 玉米产量生理研究进展
        1.2.2.1 我国玉米种植密度现状
        1.2.2.2 玉米穗粒数形成研究进展
        1.2.2.3 玉米粒重形成研究进展
        1.2.3 “源-库-流”特性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1.2.3.1 玉米中的源库关系研究进展
        1.2.3.2 植物运输系统(流)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生产限制因素对比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生育时期
        2.1.3 叶面积指数及物质积累量
        2.1.4 灌浆速率
        2.1.5 Hybrid-Maize模型
        2.1.6 气象数据
        2.1.7 测产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春夏玉米模拟产量与试验产量
        2.2.2 春夏玉米生育进程及各阶段光温照分布特征
        2.2.3 春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4 玉米穗粒数的限制因素
        2.2.5 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
        2.2.6 春夏玉米灌浆速率差异
        2.2.7 播期调整规避限制因素的的模拟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限水补灌对春玉米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耗水量
        3.1.3 叶面积、生物量及氮素含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生育期降水情况
        3.2.2 不同时期灌水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3 不同时期灌水对春玉米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4 不同时期灌水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2.5 春玉米花前花后水分氮素消耗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3.2.6 不同时期灌水对春玉米源库特性的影响
        3.2.7 不同灌水对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玉米穗粒数的调控机制
    4.1 弱光胁迫下去雄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设计
        4.1.1.2 生育时期记录
        4.1.1.3 可溶性糖和淀粉测定
        4.1.1.4 激素含量测定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遮光去雄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4.1.2.2 遮光去雄对玉米ASI的影响
        4.1.2.3 遮光去雄处理对果穗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4.1.2.4 不同时期雄穗中糖、氮积累量
        4.1.2.5 遮光去雄对茎轩中同化物的影响
        4.1.3 小结
    4.2 不同时期化学调控对玉米株型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设计
        4.2.1.2 叶片面积及茎秆长度
        4.2.1.3 光合速率测定
        4.2.1.4 茎秆维管束切片
        4.2.1.5 籽粒酶活性测定
        4.2.1.5 同位素示踪标记
        4.2.1.7 测产
        4.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不同时期化学调控对玉米株型的影响
        4.2.2.2 不同时期化学调控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小结
    4.3 缩短穗上部节间增加玉米穗粒数的生理机制
        4.3.1 结果与分析
        4.3.1.1 缩短穗上部节间对源供应的影响
        4.3.1.2 缩短穗上部节间对运输系统的影响
        4.3.1.3 EDAH对籽粒淀粉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3.1.4 缩短穗上部节间对茎杆及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4.3.1.5 缩短穗上部节间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4.3.2 小结
第五章 花期调控玉米粒重的生理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胚乳细胞数目测定
        5.1.3 叶片衰老速率
        5.1.4 籽粒灌浆速率
    5.2 结果与分析
        5.2.1 6-BA和BR对籽粒库的影响
        5.2.2 花期喷施6-BA和BR对源供应的影响
        5.2.3 喷施6-BA和BR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5.2.4 花期喷施6-BA和BR对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生产限制因素分析
        6.1.1.1 春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分析
        6.1.1.2 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分析
        6.1.2 花期灌水优化水氮分布增加玉米产量
        6.1.2.1 花期限水灌溉优化水氮的时空分配
        6.1.2.2 限水灌溉水对玉米源库关系的影响
        6.1.2.3 年型对华北地区春玉米灌溉策略的影响
        6.1.3 去雄调节同化物分配增加玉米穗粒数
        6.3.1.1 玉米的顶端优势
        6.3.1.2 同化物对籽粒建成的影响
        6.3.1.2 调节同化物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6.1.4 化学调控增加玉米同化物供应增加穗粒数
        6.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株型的调控
        6.1.4.2 缩短穗上部节间对玉米“源-库-流”特征的影响
        6.1.5 花期喷施6-BA和BR增加玉米粒重
        6.1.5.1 花期6-BA和BR处理优化源库性状
        6.1.5.2 EDAH的作用
    6.2 结论
    6.3 研究展望
    6.4 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河南玉米主产区适宜品种的鉴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品种在玉米生产中重要性
    1.2 玉米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1.2.1 生态适应性的概念
        1.2.2 光热资源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自然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1.3.1 非生物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1.3.2 生物灾害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
    1.4 玉米品种生态适应性的评价方法
    1.5 河南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5.1 河南玉米生产概况
        1.5.2 鉴选河南玉米主产区适宜品种的重要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4 测定项目和方法
        3.4.1 对玉米生育期气象参数记载
        3.4.2 对玉米生育时期的调查记载
        3.4.3 对玉米农艺性状的测定
        3.4.4 玉米生育期病虫指数调查
        3.4.5 逆境抗性调查
        3.4.6 烤种与籽粒品质的测定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豫北区适宜玉米品种的鉴选与评价
        4.1.1 玉米生育期主要气象参数
        4.1.2 不同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4.1.3 不同品种各个时期的积温
        4.1.4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差异
        4.1.5 不同品种抗逆性状差异
        4.1.6 不同品种产量性状差异
        4.1.7 不同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4.1.8 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1.9 不同玉米品种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2 豫中区适宜玉米品种的鉴选与评价
        4.2.1 玉米生育期主要气象参数
        4.2.2 不同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4.2.3 不同品种各个时期的积温
        4.2.4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差异
        4.2.5 不同品种产量性状差异
        4.2.6 不同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4.2.7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3 豫南区适宜玉米品种的鉴选与评价
        4.3.1 玉米生育期主要气象参数
        4.3.2 不同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4.3.3 不同品种各个时期的积温
        4.3.4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差异
        4.3.5 不同品种产量性状差异
        4.3.6 不同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4.3.7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不同地点玉米产量和生态适应性间的关系
    5.2 鹤壁、许昌、南阳生态区气候及光热资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方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1.1 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1.2 光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1.3 水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2 气象条件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1.2.2.1 温度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1.2.2.2 光照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1.2.2.3 水分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2.2 试验材料
    2.3 田间管理及试验设计
    2.4 数据的测定与方法
        2.4.1 气象数据
        2.4.2 基础地力
        2.4.3 生育进程的观测
        2.4.4 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测定
        2.4.5 籽粒品质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播期玉米生育进程和气象条件变化
        3.1.1 试验区气象条件
        3.1.2 不同播期的生育进程及产量变化
        3.1.3 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变化
        3.1.3.1 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日均气温变化
        3.1.3.2 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变化
        3.1.3.3 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降水量变化
        3.1.3.4 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变化
        3.1.4 不同播期的各关键生育阶段气象条件变化
        3.1.5 生育进程与全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关系
    3.2 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2.1 气象条件对玉米经济产量的影响
        3.2.2 气象条件对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
        3.2.3 气象条件对玉米经济系数的影响
        3.2.4 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2.4.1 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
        3.2.4.2 气象条件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3 气象条件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3.3.1 气象条件对籽粒粗蛋白质的影响
        3.3.2 气象条件对籽粒粗淀粉的影响
        3.3.3 气象条件对籽粒粗脂肪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播期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4.2.2 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4.2.3 气象条件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2.4 沈阳地区玉米品种的选择与适播期的确定
        4.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基于产量性能的夏玉米群体定量化及其高产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玉米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2 产量性能参数定量化是实现高产设计栽培的关键
        1.1.3 深松密植技术对产量性能具有显着的正负调节效应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量性能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1.2.2 产量性能质量性状研究进展
        1.2.3 产量性能的优化
        1.2.4 产量性能的定量化
        1.2.5 深松密植高产关键栽培技术途径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群体结构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田概况与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群体产量
        2.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夏玉米的生育进程
        2.2.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结构特征
        2.2.4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穗系统结构特征
        2.2.5 产量与群体结构参数的回归分析
        2.2.6 产量与群体结构参数的通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群体功能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田概况与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功能特征
        3.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穗系统功能特征
        3.2.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转运功能特征参数
        3.2.4 产量与群体功能参数的回归分析
        3.2.5 产量与群体功能参数的通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群体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田概况与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结构与穗系统结构的优化
        4.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结构与穗系统功能的优化
        4.2.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功能与穗系统结构的优化
        4.2.4 产量与群体结构功能优化参数的回归分析
        4.2.5 产量与群体结构功能优化参数的通径分析
        4.2.6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键栽培技术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含水量的影响
        5.2.2 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的影响
        5.2.3 产量性能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5.2.4 条深松耕作方式下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玉米高产产量性能定量设计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6.1.2 调查内容和测定项目
        6.1.3 资料收集
    6.2 产量性能参数描述
        6.2.1 产量性能定量设计原则
        6.2.2 产量目标与主要输入参数的决定
        6.2.3 主要输出参数的计算
        6.2.4 模型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单株叶面积模型的建立
        6.3.2 相对叶面积模型的应用
        6.3.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设计
        6.3.4 高产定量设计实例验证
        6.3.5 高产定量设计实时监测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结构特征
        7.1.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功能特征
        7.1.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穗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7.1.4 关键栽培技术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7.1.5 产量性能定量化
    7.2 结论
        7.2.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
        7.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结构性参数和功能性参数相互关系
        7.2.3 深松密植关键栽培技术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7.2.4 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定量设计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性能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辽宁省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条件
    1.3 生态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生态条件与品种
        1.3.2 生态条件与密度
        1.3.3 生态条件与施肥
        1.3.4 生态条件与栽培技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植株形态
        2.3.2 田间小气候
        2.3.3 生理特性
        2.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3.5 籽粒品质
第三章 生态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辽宁省玉米主要产区的生态条件及其差异
        3.1.1 2010 年不同生态区玉米生长季主要气象条件的差异
        3.1.2 2005~2010 年不同生态区同时期主要气象条件的差异
    3.2 生态条件对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差异
        3.2.2 不同生态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3.2.3 不同生态条件下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的差异
    3.3 生态条件对品种群体结构的影响
        3.3.1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形的差异
        3.3.2 不同生态条件下田间小气候的差异
    3.4 生态条件对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不同生态条件下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3.4.2 不同生态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3.4.3 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合速率的差异
    3.5 生态条件对品种籽粒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淀粉含量的差异
        3.5.2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3.5.3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脂肪含量的差异
        3.5.4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容重的差异
    3.6 生态条件与品种生育期及繁茂程度的关系
        3.6.1 品种生育期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化
        3.6.2 品种繁茂度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第四章 生态条件对密度及产量潜力的影响
    4.1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宜密度
        4.1.1 不同生态条件下产量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1.2 不同生态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2 不同生态条件下群体结构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2.1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形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2.2 不同生态条件下田间小气候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3 不同生态条件下生理指标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3.1 不同生态条件下叶面积指数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3.2 不同生态条件下叶绿素含量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3.3 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合速率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4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品质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4.1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淀粉含量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4.2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4.3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脂肪含量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4.4.4 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容重与密度的关系变化
第五章 不同生态条件下增加施肥的增产效果
    5.1 增肥对产量性能的影响
        5.1.1 增肥对品种增产潜力的作用
        5.1.2 增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3 增肥对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5.2 增肥对农艺性状和株形的影响
        5.2.1 增肥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
        5.2.2 增肥对茎粗的影响
        5.2.3 增肥对叶向值的影响
    5.3 增肥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5.3.1 增肥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2 增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3 增肥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5.4 增肥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5.4.1 增肥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5.4.2 增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4.3 增肥对籽粒脂肪含量的影响
        5.4.4 增肥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的生产潜力
    6.2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的群体结构特征
    6.3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的生理特性
    6.4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的品质特点
    6.5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6.6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类型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四、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籽粒脱水特征及与灌浆的关系[D]. 李璐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特征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对密度的响应[D]. 许瀚林.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广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冀中南平原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病害发生特征与籽粒品质评价研究[D]. 汤湘茗.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6]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形成限制因素分析及其调控机制[D]. 高震.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5)
  • [7]河南玉米主产区适宜品种的鉴选与评价[D]. 顾海靖.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王平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9]基于产量性能的夏玉米群体定量化及其高产技术体系研究[D]. 侯海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10]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性能差异研究[D]. 葛选良.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适宜播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