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

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

一、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卓会敏[1](2020)在《典型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优质安全的食品。近年来,我国大力研究和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形成独特的“三品一标”产品。虽然我国安全食品发展迅速,但是相较于国外在质量方面依旧存在较大差距。食品质量认证是保证食品质量的有效手段,提高质量认证的有效性能够很大程度提高食品质量。但是目前繁多且相似的质量认证类型为认证有效性带来很大的风险。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提出,将环保、节能、有机等产品整合成绿色产品,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的意见。根据国务院文件的指导,国家立项开展绿色农食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农食产品评价能够为产品认证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绿色农食产品更好的发展,且目前对于绿色农食产品评价研究较少,因此开展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本文以绿色农食产品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绿色农食产品定义与内涵解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实例验证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典型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绿色农食产品发展理论,现有安全食品的定义进行研究,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全新解读绿色农食产品具有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出绿色农食产品具有质量、资源、能源、环境多绿色属性,并给出具体评价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质量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和环境属性四个方面,构建绿色农食产品多属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评价概念模型。为了验证该指标体系和分级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苹果为例,构建具有1个目标层指标、4个准则层指标、10个方案层指标和26个指标层指标的绿色苹果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栖霞市某果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绿色苹果绿色度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从能源与环境两方面给出提升该苹果质量的意见。

于霞[2](2020)在《枣店园公司生力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食品的质量安全属性是食品的必备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世界性和社会型的重大研究课题,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对此非常重视,特别实在前些年出现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我国对食品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加以重视,为了对食品行业进行约束,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政策。通过选取枣庄市枣店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枣店园公司)的产品生力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力枣的生产过程的分析,根据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HACCP原理,从分析生力枣的生产过程出发,排除可能因素,无论是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哪种原因,进而对生产过程中有关键影响的加工过程进行关键点的确定,并建立生力枣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监控程序,制定针对措施。首先本文通过对研究背景进行了叙述,对国内外有关食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文献、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研究的内容。其次对枣店园公司的生力枣产品的现状、生力枣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行行详细介绍,并通过调查问卷和对公司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加工环节重要程度高,下一步对加工过程深入分析,找出影响生力枣在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展开研究。再次通过建立生力枣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过程模型,提出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采用HACCP的控制标准对生力枣的质量进行控制,对该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用预防措施进行纠偏,并对该体系进行整体评价,并进行了抽样调查。最后对该企业进行应用后的效果分析,验证所构建的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可行性及应用的效果。

季华娟[3](2019)在《GAP生产管理技术对苏翠1号梨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梨产量明显增长,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技术,导致土壤、水源以及果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如何从源头控制果品安全是当今食品安全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GAP良好农业规范为操作者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推荐性的规范,在果树生产中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高当地梨产品的品质,提升果品的安全等级,本论文针对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梨品种苏翠1号梨进行GAP管理。主要从种植环境(土壤环境、水源环境和大气环境)、生长管理过程(树体管理、花果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的防治、采收过程)以及基本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对2018年土壤、水源以及果实进行检测,结果如下:1.土壤:三个样品中包括镉、汞、砷等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低于限量指标1,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0、0.32和0.33;其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低于绿色食品的标准0.7,并已达到绿色食品清洁等级。土壤中有机质、全氮以及阳离子交换量都达到土壤肥力等级Ⅲ级,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等级达到Ⅰ级标准。2.水源:灌溉水中的汞、镉、砷、铅、铬、氟化物、石油类等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5,等级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的清洁等级。3.果实:在感官上,果实外观具有本品种固有的形状和成熟时应有的特征色泽,果实完整,果形端正,平均果重达265g,最大重420g,大果率达81%,优果率达90%。经测定,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4%,超过其限值11%,可滴定酸含量为0.08%,低于其限值0.3%,氧乐果、克百威、敌敌畏、溴氰菊酯、氰戊菊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氯氰菊酯、毒死稗、氯氟氰菊酯、多菌灵、铅、镉、蚍虫啉等元素均未检出,各项指标均在标准限值以内,达到绿色食品A等级。对比2016年土壤、灌溉水和果实检测结果,经过GAP良好农业规范管理,土壤环境、水源环境以及果实质量都由无公害林果的标准提升为绿色食品的标准。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于实行良好农业规范在梨果中的应用,从根本上保证果实质量安全,从而实现GAP良好农业规范在本地水果栽培中的推广与应用。

柯铭华[4](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幸家刚[5](2016)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标准体系认证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关键工具,农业标准化更是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但由理论界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景下尚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借助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双层系统模型,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质量安全认证所面临内外部环境压力的分析框架;探寻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质量安全认证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尝试重新定位和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市场激励机制。在浙江省11个地区55个县区126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建设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利用解释组织技术采纳行为的技术组织环境(TOE)模型,纳入经营主体对内外部环境压力感知的度量,分析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认证实施决策、质量安全认证标准选择决策以及叠加认证决策三类行为;利用解释组织内部个体技术接受行为的技术接受模型(TAM),分析经营主体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对于质量安全认证实施行为的影响;在此之后,利用均值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检验不同类型认证对于经营主体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认证决策行为主要受来自经营主体内部动机和外部市场激励的驱动,以及市场障碍的约束;并受到经营主体的个体特征以及市场分布特征的影响。在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认证标准的选择决策过程中,相对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选择主要受到标准特性的阻碍;绿色食品认证则受政府规制的驱动和市场障碍的影响明显;而有机食品认证则明显受市场激励的驱动。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叠加认证行为显然受到经营主体内部动机的驱动,但受到标准特性和人力资源局限的妨碍;而越是感受到政府规制压力的经营主体,越不可能实施质量安全叠加认证。第二,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统一投入品采购和检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提供确保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标准认证的落实。相对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而言,检测服务还显着正向影响了绿色食品认证的实现;但对于管理体系认证的实现而言,培训与指导服务更为重要。统一农产品销售、保护价收购和培训与指导三类服务显着负向影响着绿色食品认证的实现,从反向证明了这三类生产性服务对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施的促动作用。第三.,无认证的标准化相对于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更能显着提升经营主体的效益,从而表明质量安全认证的经济绩效并不明显;虽然质量安全认证会导致经营成本增加,但会促使经营主体的产品形象显着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和价格相对提高。由此论文认为,要推动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认证行为,需要从强化市场激励、缓解市场障碍和优化我国的农业“绿箱”政策三个角度着力。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上的主导地位,在政府的市场秩序维护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起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缓解进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需要。

陶媛[6](2016)在《种植业农产品质量的内控体系研究 ——以NF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为农产品质量的改善提供了优越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然而与农产品质量发展的总体趋势相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国内外层出不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保护消费者权益迫在眉睫。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过程控制的特点,以及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一些区域性和阶段性的问题,更是在迫切性之外增加了农产品质量管控的难度。NF公司是江苏省着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建立该公司的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一方面可以加强该公司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上市过程中吸引更多的投资;另一方面对处于同一行业或者同一成长阶段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实践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整体的质量水平。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以NF公司为例,探索种植业农产品质量管控的一般性方法。在专门建立NF公司质量管控体系之前,首先了解了农产品质量管控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回顾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管控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文献,研读了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控政策,总结了一些典型案例在产品质量管控领域的经验教训。笔者还从曾经参与的NF公司内控制度修订项目中,掌握了NF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及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基本业务流程。同时根据NF公司的内控制度以及收集到的其他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了解了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的实践史及已具备的管理基础。本文建立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服从“先确立产品质量管控战略,再在战略指导下调整当前管控战术”的方法。首先根据NF公司所处的成长阶段,为其确定了适中型的农产品质量整体管控风格。然后针对NF公司当前产品质量管控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采用内控体系建立的方法,构建了“目标——业务——作业——方法”层层分解的管控地图,并结合质量成本相关理论,在控制措施的选择中平衡了质量目标和成本。本文还结合NF公司当前的管理基础,将管控地图与现有管控战术充分融合,按照质量目标和成本预算“制定——实施——考核——修正”的思路设计了该质量管控体系的实施路径,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预算编制和考核等问题预备了解决方案。该体系预计可以解决NF公司当前产品质量管控工作中的难题,兼顾管控的效率和效果。但它并不适用于非成长成熟期的企业,并且没能解决作业层面质量目标和成本预算考核等技术问题,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探索改进的方向。总结本文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过程,可得到以下几点创新性的结论:1、企业开展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前,首先要明确质量管控的战略,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确定管控的整体风格;2、对多数处于成长成熟期的企业来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不是推翻重建,而是利用现有的管理基础和管控战术、渐进式的改革;3、产品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不能脱离所耗费的成本单独考量,即使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也要加强质量成本预算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产品质量管控的经济性。

李淑杰,宋胜利,史文清,刘国世,赵广华[7](2015)在《中国有机绿色鹿产业及无公害鹿产品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逐渐认识,国内国际市场对鹿产品不断提高的规范要求,有机绿色鹿产业和鹿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已经引起养鹿业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出无公害鹿产品的各项质量和卫生标准,鉴于鹿产品主要分为食用和药用两大类,笔者主要根据现有的相关无公害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要求、《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的要求,对无公害鹿产品生产的意义,相关概念和无公害鹿产品生产的卫生标准、产地环境标准、饲料规范、用药准则等几个主要生产环节的基本要求,对有机绿色鹿产业和无公害鹿产品生产技术和相关问题予以阐述,为我国鹿产业又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基础资料。

薛雷,孟庆庆,范文,徐玉霞[8](2015)在《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从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对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产品认证机构的管理水平,规范操作,控制风险,加强服务意识,对提升绿色食品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有借鉴意义。

本刊[9](2014)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简介》文中指出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隐藏在农产品中的价值以证书、标志的形式表现出来,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合作社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评定、审核、监督性抽查等外加的压力,可转化为合作社不断自我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董啸天[10](2014)在《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海水养殖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我国海水养殖经济总产值达到了2264.54亿元,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了1643.81万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海水养殖产品成为了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真实、客观地描述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状况与管理成效?建立全面、完善和有效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便是一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康庄大道。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的分析方法,以食品安全理论、水产品相关理论、质量管理模型理论以及农产品品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作为参考,结合博弈分析模型,将海水养殖产品的供应链分为养殖、加工和市场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海水养殖产品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研究,并通过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两项重点环节,辅以统计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最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框架。论文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章是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研究,第四章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描述,第五章是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制度保障在推进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影响,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是论文的核心章节。论文第六、七、八和九章属于主体结构章节,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也是生鲜海产品和海产品加工原料的生产环节,饲料、渔药、水质和苗种是影响海水养殖产品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该章就以这四项制度为基础,然后辅以海水健康养殖模式、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以及产地监督抽查抽样等四项制度。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加工海产品的生产环节,对于加工海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该章就以GMP、SSOP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开篇,然后将水产品加工原料、加工环境、加工人员因素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内容也纳入研究范畴。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涵盖的主要环节是运输、储藏、批发与零售等,所以该阶段是海水养殖产品进入市场的把关环节,包括了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水产品召回等内容。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涵盖的内容并不独立存在于养殖、加工和市场任何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自始至终都可以发挥保障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的功能,因此该章是四章主体框架中体系最为繁琐、结构最为复杂的,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渔业产业化发展、人员培养培训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渔业科技创新等内容。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本文提出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就是建立CPMC体系,全称为Cultivation(养殖)、Process(加工)、Market(市场)与Complex(综合)体系,实际上就是将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与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进行有效整合,重点突出第十章HACCP体系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力求全面覆盖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追求食品安全管理零死角、零漏洞、零容忍和零风险的“四零原则”,希望能为推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绿色农食产品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色农食产品发展研究概述
        1.2.2 国内绿色农食产品发展研究概述
        1.2.3 绿色农食产品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色农食产品理论研究
    2.1 绿色农食产品解读
        2.1.1 绿色农食产品定义与内涵
        2.1.2 绿色农食产品发展理论基础
        2.1.3 绿色农食产品绿色属性分析
    2.2 绿色农食产品评价理论
        2.2.1 评价理论概述
        2.2.2 全生命周期评价
        2.2.3 绿色农食产品评价内容
        2.2.4 绿色农食产品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与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及模型构建思路与流程
        3.2.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及模型构建思路
        3.2.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及模型构建流程
    3.3 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4 绿色农食产品分级评价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苹果评价实例分析
    4.1 绿色苹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初始评价指标集生成
        4.1.2 初始评价指标集初次筛选
        4.1.3 约束性和必要性指标识别
        4.1.4 评价指标体系约简
        4.1.5 评价指标体系冲突消解
        4.1.6 绿色苹果评价指标体系
        4.1.7 绿色苹果评价指标增加说明
        4.1.8 评价指标限量值确定
    4.2 绿色苹果分级评价模型
    4.3 栖霞市某绿色苹果绿色度评价分析
        4.3.1 研究对象介绍
        4.3.2 数据收集
        4.3.3 评价结果分析
        4.3.4 发展意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表1 绿色苹果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限量值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枣店园公司生力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体系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4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2.5 HACCP相关理论
    2.6 小结
3 枣店园公司生产现状分析
    3.1 生力枣产品生产现状
    3.2 生力枣生产方式现状
    3.3 小结
4 枣店园公司生力枣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
    4.1 生力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4.2 生力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现状
    4.3 大枣的质量控制相关调查
    4.4 生力枣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5 枣店园公司质量控制体系(HACCP)的构建
    5.1 事前预防准备阶段
    5.2 事中阶段
    5.3 事后阶段
    5.4 抽样检验
    5.5 措施应用后分析
    5.6 小结
6 枣店园公司质量控制提升策略
    6.1 生产内部环境的提升
    6.2 建立HACCP体系
    6.3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6.4 提升员工技能,增加培训机会
    6.5 加大抽检力度
    6.6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GAP生产管理技术对苏翠1号梨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梨生产销售现状
    1.2 国内梨生产管理现状
    1.3 GAP管理现状
        1.3.1 GAP的涵义
        1.3.2 国外GAP管理现状
        1.3.3 国内GAP管理发展现状
        1.3.4 GAP在果树种植方面的运用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苏翠1号梨种植环境良好规范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土壤材料
        2.1.2 水源材料
        2.1.3 大气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方法
        2.2.1.1 土壤采样方法
        2.2.1.2 灌溉水采样方法
        2.2.1.3 大气的采样方法
        2.2.2 检测方法
        2.2.2.1 土壤检测方法
        2.2.2.2 灌溉水检测方法
        2.2.2.3 大气检测方法
        2.2.3 管理方法
        2.2.3.1 GAP土壤管理方法
        2.2.3.2 GAP灌溉水管理方法
        2.2.3.3 GAP大气管理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果园原土样检测结果
        2.3.2 实施GAP后土壤检测结果
        2.3.3 果园原灌溉水检测结果
        2.3.4 实施GAP后灌溉水检测结果
        2.3.5 大气质量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翠1号梨生长管理良好规范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树体管理的方法
        3.2.1.1 棚架搭建方法
        3.2.1.2 棚架式栽培方法
        3.2.1.3 修剪方法
        3.2.2 花果管理的方法
        3.2.2.1 疏花方法
        3.2.2.2 疏果方法
        3.2.2.3 果实套袋方法
        3.2.3 肥料管理方法
        3.2.3.1 施用基肥方法
        3.2.3.2 追肥方法
        3.2.3.3 叶面喷肥方法
        3.2.4 防治病虫害方法
        3.2.4.1 农业防治
        3.2.4.2 物理防治
        3.2.4.3 生物防治
        3.2.4.4 化学防治
        3.2.5 果实采收方法
        3.2.5.1 采收方法
        3.2.5.2 分级包装处理方法
        3.2.5.3 废弃物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施GAP树体管理对比自然栽培的优势
        3.3.2 花果管理结果
        3.3.3 土壤肥力检测结果与分析
        3.3.4 原果实检测结果
        3.3.5 实施GAP后果实检测结果
        3.3.6 采收过程现场检查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的基本保障
    4.1 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4.2 生产技术管理制度
    4.3 田间档案记录与管理制度
    4.4 农药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
    4.5 肥料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
    4.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1.3.8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实地调查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4.1.1 土地资源
        4.1.2 气候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林业资源
        4.1.5 海洋资源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4.2.1 生产面积
        4.2.2 单位面积产量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4.2.4 农产品产值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4.3.1 政府管理方面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5.2.1 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4 调查数据处理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
        5.3.2 蔬菜
        5.3.3 水产品
        5.3.4 水果
        5.3.5 食用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6.1 生产趋势预测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1.2 生产趋势预测
    6.2 质量趋势预测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2.2 趋势预测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6.3.1 茶叶比较分析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6.3.4 水果比较分析
        6.3.5 蔬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1.3 主要启示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2.3 主要启示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7.3.3 主要启示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主要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8.5.1 整合监管机构
        8.5.2 整合监管队伍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2 标准化与认证
        2.1.3 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
        2.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食品安全治理与标准认证
        2.3.2 企业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研究
        2.3.3 农户的质量安全认证行为
        2.3.4 文献评述
3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3.1 分析框架
        3.1.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双层环境模型
        3.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环境分析
    3.2 经营主体对于质量安全认证内外部环境压力的感知
        3.2.1 经营主体对于实施质量安全认证驱动因素的感知
        3.2.2 经营主体对于实施质量安全认证障碍因素的感知
    3.3 数据来源
        3.3.1 数据获取
        3.3.2 样本分布概况
        3.3.3 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
        3.3.4 三类经营主体不同基本特征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环境压力的感知度量
    4.1 经营主体对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环境压力感知的度量方法
        4.1.1 经营主体对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环境压力感知的测度
        4.1.2 因子分析法
    4.2 经营主体对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环境压力感知的因子分析
        4.2.1 经营主体对环境压力中激励因素感知的因子分析
        4.2.2 经营主体对环境压力中障碍因素感知的因子分析
    4.3 经营主体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的动机分析
        4.3.1 经营主体实施质量安全认证动机的聚类分析
        4.3.2 不同质量安全认证动机的经营主体特征
    4.4 驱动因子和障碍因子在经营主体各主要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4.4.1 驱动因子和障碍因子的多维得分
        4.4.2 经营主体市场分布对于驱动因子和障碍因子的影响
        4.4.3 经营主体个体特征对于驱动因子和障碍因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认证实施决策行为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技术采纳的TOE模型
        5.1.2 质量安全认证标准选择的分析框架
    5.2 模型的设定
        5.2.1 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认证实施决策模型
        5.2.2 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认证标准的选择决策模型
        5.2.3 经营主体的叠加认证决策模型
    5.3 变量说明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5.3.1 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认证行为
        5.3.2 经营主体对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的内外部压力的认知
        5.3.3 经营主体的个体特征
        5.3.4 经营主体的市场分布特征
        5.3.5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1 质量安全认证的实施决策模型估计
        5.4.2 质量安全认证标准的选择决策模型估计
        5.4.3 质量安全叠加认证的决策模型估计
    5.5 本章小结
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实施行为分析
    6.1 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实施行为分析框架
        6.1.1 技术接受模型(TAM)简介
        6.1.2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质量安全认证实施行为分析框架
    6.2 模型的设定
    6.3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6.3.1 经营主体的生产性服务提供的类型
        6.3.2 经营主体的个体特征
        6.3.3 经营主体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
        6.3.4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4.1 经营主体能否实现质量安全认证的模型估计
        6.4.2 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类型的模型估计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绩效研究
    7.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绩效概述
        7.1.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绩效的概念分析
        7.1.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绩效的测度研究
    7.2 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绩效测评
        7.2.1 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绩效的均值比较
        7.2.2 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绩效的二元logit估计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种植业农产品质量的内控体系研究 ——以NF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现有研究状况评述
        1.2.1 国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贡献与不足
        1.5.1 可能的贡献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
    2.1 农产品质量控制的理论、政策
        2.1.1 农产品质量管控业务的特殊性
        2.1.2 农产品质量管控的基础理论
        2.1.3 农产品质量管控政策
    2.2 实践经验
        2.2.1 国际经验
        2.2.2 国内经验
第三章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3.1 NF公司及其农产品质量管控简介
        3.1.1 NF公司简介
        3.1.2 公司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实践史
    3.2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基本要素、内在逻辑与方法论
    3.3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框架构想
        3.3.1 整体目标
        3.3.2 业务环节和环节目标
        3.3.3 基本流程和关键控制点
        3.3.4 作业目标和控制措施
    3.4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地图
第四章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实施路径
    4.1 实施背景与存在问题分析
        4.1.1 实施背景与管理基础
        4.1.2 实施前农产品质量管控的难点、问题与成因分析
    4.2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实施步骤
    4.3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案
    4.4 NF公司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2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2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2.1.1 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原有工作模式存在冲突。
        2.1.2 管理层不能积极、有效地支持和参与体系实施。
        2.1.3 工作人员落实体系要求的积极性不高。
    2.2 对策研究
        2.2.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2.2.2 提高管理层对质量体系工作的重视。
        2.2.3 强化执行质量体系的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升。
        2.2.4 注重持续改进。
3 结语

(9)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产品质量认证
    (一) QS质量安全认证
    (二) “三品一标”认证
        1. 无公害农产品。
        2. 绿色食品。
        3. 有机食品。
        4. 农产品地理标志。
二、农产品体系认证
    (一)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认证
        1. 定义。
        2. 适用范围。
        3. 认证程序及相关部门。
    (二)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 (GAP) 认证
        1. 定义。
        2. 认证程序。
    (三) 良好生产规范 (GMP) 认证
        1. 定义。
        2. 认证程序。
    (四) ISO9000体系认证
        1. 定义。
        2. 认证程序及实施标准。
        3. 适用范围。

(10)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食品安全体系问题
        1.3.2 基于管理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1.3.3 基于经济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1.3.4 小结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2.1 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2.1.1 食品安全性概述
        2.1.2 良好行为规范
        2.1.3 食品质量管理
    2.2 水产品相关理论综述
        2.2.1 概念解析
        2.2.2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2.2.4 水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有限理性问题
        2.2.5 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分析
        2.2.6 水产品供应链理论
        2.2.7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 SWOT 分析
    2.3 质量管理模型理论
        2.3.1 PDCA 循环
        2.3.2 OPT
        2.3.3 甘特图
        2.3.4 零缺陷管理理论
        2.3.5 6σ
        2.3.6 5S 现场管理法
        2.3.7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8 朱兰三部曲
        2.3.9 品管圈理论
    2.4 农产品品牌理论
        2.4.1 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分类
        2.4.2 农产品品牌特性分析
3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启示
    3.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3.1.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2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趋势
    3.2 美国
        3.2.1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2.2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3 日本
        3.3.1 日本水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3.3.2 日本海水养殖产品可追溯体系
        3.3.3 日本水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3.3.4 日本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3.3.5 日本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3.6 日本水产品食品安全“110”报警制度
        3.3.7 日本水产品加工零排放发展
    3.4 韩国
    3.5 挪威
    3.6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3.6.1 建立健全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6.2 建立完善的水产品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3.6.3 重视水产品养殖海域环境保护
        3.6.4 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产品食品安全意识
        3.6.5 建设水产品科技支撑体系
        3.6.6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3.6.7 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水产品食品安全
4 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
    4.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4.2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4.2.1 行政管理体系
        4.2.2 法律法规体系
        4.2.3 标准体系
        4.2.4 检验检测体系
        4.2.5 认证体系
    4.3 水产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4.3.1 自源性危害
        4.3.2 外源性危害
    4.4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4.5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5 水产品安全管制作用机制的博弈分析
    5.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假设及变量的选取
        5.1.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假设
        5.1.2 博弈模型中变量的选取及符号意义
    5.2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5.2.1 混合策略下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的建立
        5.2.2 博弈模型的求解
    5.3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政府行为动机分析
        5.3.1 从政府监管的收入部分来分析其行为动机
        5.3.2 从政府监管的成本角度分析其行为动机
    5.4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企业行为动机分析
    5.5 小结
6 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6.1 加强对投放饲料的管理和开发
        6.1.1 饲料安全的重要性
        6.1.2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
        6.1.3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管理
        6.1.4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开发
    6.2 加强对投放苗种的管理和开发
        6.2.1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管理
        6.2.2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开发
    6.3 提高渔业水域海水污染的监测强度和治理水平
        6.3.1 海水养殖对于海水环境的影响
        6.3.2 我国海水养殖水质标准
        6.3.3 提高对海水水质的监测强度
        6.3.4 加强对海水养殖水域海水污染的治理
    6.4 加强对投放药物的管理和开发
    6.5 鼓励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6.6 建立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体系
    6.7 建立完善的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机制
    6.8 建立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抽样制度
    6.9 小结
7 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7.1 GMP 与 SSOP
        7.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7.1.2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7.2 建立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
    7.3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和管理
        7.3.1 水产品原料造成的危害
        7.3.2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
        7.3.3 加强水产品原料管理
    7.4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7.4.1 水产品加工环境不当引起的危害
        7.4.2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7.5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7.5.1 水产品加工人员造成的危害
        7.5.2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7.6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7.6.1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
        7.6.2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7.7 小结
8 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8.1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8.1.1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
        8.1.2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8.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
        8.2.1 流通环节水产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制度
        8.2.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具体措施
    8.3 建立严格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8.3.1 水产品检验检测内容
        8.3.2 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8.5 小结
9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9.1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9.1.1 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9.1.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9.1.3 无公害产品认证
        9.1.4 绿色食品认证
        9.1.5 有机食品认证
        9.1.6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具体措施
    9.2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9.3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9.4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9.4.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性
        9.4.2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9.5 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
        9.5.1 水产品风险评价机制
        9.5.2 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9.5.3 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9.5.4 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9.6 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
        9.6.1 海洋渔业产业化内部发展机制
        9.6.2 海洋渔业产业化外部辅助机制
    9.7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
        9.7.1 政府及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
        9.7.2 企业
        9.7.3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9.7.4 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
    9.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9.8.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9.8.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9.9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9.9.1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9.9.2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内容
        9.9.3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监督机制
    9.1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9.11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科技创新机制
        9.11.1 渔业科研机构建设
        9.11.2 渔业硬件设施建设
        9.11.3 渔业科技推广
        9.11.4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9.12 小结
10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环节
    10.1 重点环节之一——推行 HACCP 体系
        10.1.1 HACCP 原理简介
        10.1.2 HACCP 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
        10.1.3 HACCP 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10.1.4 小结
    10.2 重点环节之二——推进标准化建设
        10.2.1 产品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基本原则
        10.2.2 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建设
        10.2.3 推进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
        10.2.4 推进水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10.3 小结
11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绿色农食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卓会敏. 山东大学, 2020(11)
  • [2]枣店园公司生力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 于霞.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GAP生产管理技术对苏翠1号梨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D]. 季华娟. 扬州大学, 2019(02)
  • [4]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研究[D]. 幸家刚. 浙江大学, 2016(03)
  • [6]种植业农产品质量的内控体系研究 ——以NF公司为例[D]. 陶媛. 南京大学, 2016(10)
  • [7]中国有机绿色鹿产业及无公害鹿产品探析[A]. 李淑杰,宋胜利,史文清,刘国世,赵广华. 第六届(2015)中国鹿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 2015
  • [8]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薛雷,孟庆庆,范文,徐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7)
  • [9]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简介[J]. 本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4(07)
  • [10]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董啸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我国将规范绿色食品质量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