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

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

一、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里[1](2019)在《Ce/Ti对409L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09L不锈钢是一种低铬镍铁素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冷成形性,焊接性好,抗高温氧化,塑性及韧度优于含铬更高的铁素体不锈钢,不含或含微量的镍,是一种经济环保型材料。409L不锈钢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化工器械,建筑材料,食品医疗等领域,但其焊接接头热影响区晶粒粗大,塑性和韧度较低,易出现裂纹腐蚀。这些缺陷会限制铁素体不锈钢的推广应用,所以提高焊接接头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409L不锈钢为试验对象,在焊接接头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稀土元素Ce和稳定元素Ti,共计14组配方,采用钨极氩弧焊进行焊接。对所有Ce/Ti配方试样进行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拉伸试验、低温冲击试验、高低温热循环处理试验等。然后,对不同配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对比、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冲击断口形貌及成分等,探寻Ce/Ti对409L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在409L不锈钢焊接接头合理添加Ce/Ti元素可以细化晶粒,净化组织,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和冲击韧性。当Ce/Ti添加量分别为0.24%、0.72%时,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最优越,试样的屈服强度为372.1MPa,抗拉强度为538.6MPa,冲击功为27.5J,热处理冲击功为61.5J,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普通冲击功、热处理冲击功分别提高了127.2%、41.9%、841.8%、123.6%。但是,当Ce/Ti添加比例为0.45%、0.18%时,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最差。焊接接头冲击断口的特征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以脆韧混合断裂为主。断口由较多的解理面台阶组成,存在大量河流花样,呈现脆性断裂特征;断口分布着小而密集的韧窝,韧窝尺寸大且深呈现抛物线状,则是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热循环处理后,断口氧化物颗粒数量减少,冲击韧性提高,表明热处理可以改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刘明阳[2](2018)在《不锈钢复合板焊接接头界面组织与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锈钢复合板因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广泛应用于耐腐蚀,耐高温环境中。由于不锈钢复合板基层与覆层之间在成分和性能方面差异较大,使不锈钢复合板在焊接过程中易出现基层与覆层之间的相互稀释和扩散,脆性相的产生等问题,进而影响复合板焊缝的组织和性能。为控制不锈钢焊缝的合金元素含量,避免产生淬硬组织,减小熔合区宽度,获得性能优异的焊接产品,本课题采用不同的坡口形式、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设计了四种工艺对Q235/304不锈钢复合板进行试焊研究:分别为A工艺(V型坡口,无过渡层)、B工艺(阶梯V型坡口,无过渡层)、C工艺(阶梯V型坡口,TIG焊过渡)和D工艺(阶梯V型坡口,SMAW焊过渡)。通过对不同工艺所得焊缝的微观组织、元素分布、力学性能及断口形貌等的分析,确定最佳焊接工艺。结果表明:1.几种工艺所得焊缝均成型良好,焊缝内部未出现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焊缝各界面处均结合良好。A、C和D工艺不锈钢焊缝组织均为铁素体+奥氏体的双相组织。A工艺中,碳钢打底焊缝出现了马氏体组织,B工艺不锈钢焊缝中靠近碳钢焊缝处组织为马氏体。2.焊缝元素分布结果表明,A工艺碳钢打底焊缝Cr、Ni元素含量远高于碳钢母材。B工艺不锈钢焊缝Cr元素含量低于不锈钢母材。C工艺不锈钢焊缝Cr元素含量低于不锈钢母材,过渡层隔离效果较差。D工艺不锈钢焊缝Cr、Ni元素含量均高于不锈钢母材,过渡层作用明显。3.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工艺所得焊缝硬度值B工艺最大,最大值为524HV,D工艺最小,最小值为295HV。拉伸试验断裂位置都位于远离焊缝的母材,表明焊缝满足强度要求。四种工艺的弯曲试样均未出现裂纹,焊缝韧性良好。缺口弯曲试验中,当缺口位于碳钢焊缝时,焊缝具有最高的抗弯强度。B、C、D三种工艺中,D工艺焊缝抗弯性能最优。D工艺焊缝-40oC时三个方向冲击功分别为49J、45J和55J,具有最佳的冲击韧性。4.断口分析结果表明,缺口弯曲断口都呈韧性断裂,边缘处受平面应力状态影响,韧窝呈条状。冲击断口显示,不锈钢焊缝与过渡层受到碳钢焊缝稀释程度不一样,断口形貌有所区别,不锈钢焊缝比过渡层韧窝深且大。

贾登峰[3](2018)在《304/Q345R过渡层焊缝对温度场和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不锈钢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腐蚀性能等优良综合性能,能更好满足重大装备对金属材料性能指标的要求,已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得到应用。不锈钢复合材料焊接技术的开发会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不锈钢复合材料焊接接头存在基层焊缝、过渡层焊缝和覆层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等区域,这些区域的材料成分、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不同,焊接过程中各部分应力应变状态不同,对焊接接头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中阐述了不锈钢复合板的复合方法和焊接难点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探讨了有限元分析求解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的基本理论;采用焊接数值模拟技术的间接耦合法,基于visual—weld有限元模拟软件研究了304/Q345R不锈钢复合板焊接接头三种不同过渡层起焊位置对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分析了温度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特点;研究了三种不同过渡层起焊位置对不锈钢侧和碳钢侧的焊接残余应力、角变形和横向收缩量的影响;采用盲孔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试了304/Q345R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残余应力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过渡层起焊位置变高,焊件温度逐渐减小;峰值温度差的出现时间与对应点焊接峰值温度的出现时间保持一致;随距焊缝中心距离增大,焊接温度差值变小。不锈钢侧和碳钢侧的焊接残余应力随着过渡层起焊位置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锈钢侧的最大残余应力出现在焊接热影响区上,而碳钢侧的最大残余应力出现在焊缝中心处。复合板的角变形随着过渡层起焊位置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试验测试值和数值模拟值的焊接残余应力一致。

赵菲,黄庆学,贾登峰,吴志生[4](2018)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焊接技术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综合性能优势和制造重大装备的效益优势。文中探讨了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阐述了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在重大装备工程的应用;分析了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国内外焊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了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焊接技术特点。

范祎欣[5](2017)在《316L/Q370爆炸焊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因同时发挥不锈钢与碳钢两种材料的优点,所以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及建筑等工业领域中。Q370常被用在公路及铁路桥梁上,但它无法满足钢桥结构的腐蚀问题,故将耐腐蚀、价格高的316L复合在具有较高强度且价格低廉的Q370上而形成316L/Q370复合板,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是单一的不锈钢与碳钢无法比拟的。本文利用爆炸焊接来制备316L/Q370复合板,并对复合板进行性能测试与微观组织观察,为复合板在生产应用中作理论指导。首先利用经验公式得出几组合适的爆炸焊接工艺参数,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并检测此参数下的复合板性能;其次对该复合板的拉伸、剪切、弯曲、冲击、疲劳及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再观察复合板的微观组织、元素扩散层及断口形貌;最后在不同温度下对复合板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爆炸硬化,通过对比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变化,确定最合适的退火温度。通过试验对比得到针对316L/Q370复合板的最佳爆炸焊接工艺参数为:Wg=3.00g·cm-2,h0=8.00 mm。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为617.19 MPa,剪切强度为287.87 MPa,低温冲击吸收功为50.39 J,且弯曲性能良好,这些性能都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且该复合板的疲劳强度为305.52 MPa,这可为桥梁钢的选材作依据;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显微硬度最大,且随界面距离的增加硬度下降,直到降至两侧母材本身的硬度。微观组织观察表明,Q370的组织为F+P,316L的组织为A,结合界面呈正弦波状;元素扩散层厚度为1.50μm;拉伸、冲击及疲劳的断口形貌观察均为塑性断裂。退火处理对比表明:600℃与920℃下,随温度升高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但伸长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Q370的组织有所变大,但未明显变大,316L的组织基本未变化;扩散层厚度变宽,但不会影响其力学性能;退火后显微硬度均明显下降,且退火温度越高,显微硬度下降的越多;这些对比说明600℃为合适的退火温度。

蒋佳强[6](2016)在《304/Q345R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锈钢复合板不仅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而且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往往在高温和腐蚀环境下服役。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接头结构复杂,是整个焊件的薄弱环节,在焊接和服役过程中容易产生异种钢间相互稀释和扩散,脆硬相产生等问题,严重降低不锈钢复合钢板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基于此,本试验对广泛应用的304/Q345R不锈钢复合板焊接性和焊接接头在高温时效前后的组织与成分,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为工业生产中不锈钢复合板焊接的焊材选择,以及焊件在高温和腐蚀环境下的服役提供指导。本试验根据复合钢板的焊接特点,采用了X型坡口,使用Er50-6作为低合金钢焊材,分别使用E309Nb焊条、Er310焊丝、Er309L焊丝作为过渡层和覆层焊缝焊接材料,分别对应试验的A、B、C组,分别采用常用的CO2气体保护焊,焊条电弧焊和钨极氩弧焊对复合钢板进行对接焊。分别对A、B、C三组试样进行600℃,0 h、100 h、300 h和500 h时效处理,并观察时效前后焊接接头组织的形貌,测试和分析时效不同时间段的焊接接头的成分、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焊接接头表面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复合板界面结合区为波状结合,界面结合良好,A、C组凝固模式为铁素体奥氏体模式,铁素体呈骨架状和蠕虫状分布在奥氏体中,B组为单相奥氏体组织,凝固模式为奥氏体模式,晶粒呈胞状树枝晶和柱状晶。能谱(EDS)测试结果显示,时效之后碳元素扩散到铁素体区域或者晶界处,C组时效后靠近熔合线的过渡区焊缝铁、铬和碳元素产生了剧烈的起伏,碳元素与铬元素呈正相关。XRD分析显示,A,C组在时效前由奥氏体和铁素体组成,时效后生成了铁铬化合物和铁铬的碳化物;B组焊缝组织为单相奥氏体。拉伸试验显示,复合板母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母材的裂纹起源于复合板和低合金钢基体的波状界面,然后分别向复合层侧和低合金钢侧扩展,两侧均以45°方向剪切断裂,断口为韧性断裂。母材在时效前后的冲击性能变化不大,焊接接头的焊缝和熔合区的冲击韧性在时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时效前,C组焊缝冲击性能最好,B组次之,A组冲击韧性最差,随着时效的进行,A,C两组焊缝和熔合区冲击韧性值均有较大幅度下降,B组焊缝金属韧性最好,焊缝区和熔合区冲击韧性下降不大;时效之前,母材,焊缝和熔合区主要为韧性断裂,时效后低合金钢侧断裂以脆性为主,不锈钢焊缝断口的韧窝变浅,出现了一些脆性断裂的特征。测试各组焊接接头两条路径上的显微硬度,分别为路径X和路径Y,路径X和路径Y分别横穿覆层焊缝熔合区和过渡层焊缝熔合区。在路径X上,硬度值从不锈钢复合层波动下降到焊缝组织,B组焊缝的硬度最小,C组焊缝硬度最大,A组居中,随着时效时间增长,焊缝和复合层的硬度值有所增加;路径Y的低合金钢一侧硬度较小,且随着时效时间的增长,硬度值进一步减小,熔合区附近焊缝一侧出现了一个硬度的峰值,在时效过程中,峰值强度有所增大。晶间腐蚀试验结果显示,时效0300 h,母材复合层的耐晶间腐蚀性能有所增强,300 h后稍有降低;时效前A组耐晶间腐蚀性能最好,B组次之,C组最差;随着时间的延长,该性能不同程度下降;热影响区的耐晶间腐蚀较差,随着时效的进行,耐晶间腐蚀性能先升高后降低。极化曲线试验结果显示,在整个焊接接头中,离熔合区05 mm的热影响区范围内自腐蚀电流最大,点蚀电位最低;510 mm范围内和母材随着时效时间增加点蚀电位有增大的趋势;A组和B组时效以后点蚀电位逐渐降低,A组时效500 h后,点蚀电位突然减小,自腐蚀电流突然增大;C组自腐蚀电流整体上随时效时间增加而增大。

张玉福[7](2016)在《多介质环境下压力容器用材腐蚀失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气田的深度开采,采出水中H2S、CO2、Cl-等腐蚀性组分含量以及矿化度越来越高,目前塔里木油田开采的油气田采出水中呈现高含Cl-、H2S、CO2,高矿化度,温度和pH值波动大的复杂趋势。在这种复杂介质的腐蚀环境下设备通常存在全面腐蚀、应力腐蚀、点蚀、晶间腐蚀、缝隙腐蚀、垢下腐蚀等失效形式,金属材料及其焊接接头的腐蚀既要考虑介质中的Cl-腐蚀,又要考虑H2S和CO2的腐蚀,使设备腐蚀行为变得极为复杂。而目前对于材料的腐蚀行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单一介质条件下,而实际存在复杂介质的腐蚀问题,已成为潜在的压力容器事故隐患,也是这类油气田开发的瓶颈之一。在这种多介质条件下,压力容器常用材料及其焊接接头可能发生的失效机理国内外也大部分集中在CO2、Cl-或H2S的单一介质条件下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在压力容器选材方面也没有合适的统一选材准则。本研究是以高含Cl-、H2S、CO2考察了2205双相不锈钢在复杂多介质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局部腐蚀介质的油气田采出水为腐蚀介质,选取压力容器常用材料即低合金钢系列、不锈钢系列以及非铁合金系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以16MnR、2205和B30为代表的压力容器用材在复杂多介质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并进行了实验室模拟挂片与现场挂片跟踪。本文首先对压力容器用材最为广泛的16MnR系列材料进行了局部腐蚀与全面腐蚀行为研究,局部腐蚀结果表明:16MnR(HIC)的抗SSC性能、应力腐蚀敏感性等在该系列材料中属于最优钢材,加速恒负荷(0.9ReL)拉伸过程中16MnR(HIC)的母材区和焊缝区的断裂时间差别与16Mn系列其它材料相比较小;弯梁实验结果表明其临界应力均满足Sc≥10的要求,而16MnR(HIC)的应力强度因子值高于其余四种系列材料;慢应变腐蚀过程中其应力腐蚀敏感指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温度超过40℃后变化趋于平缓,16MnR(HIC)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接近安全区(接近于25%),酸性介质中随pH升高而降低,碱性介质中随pH值增大而增大,其断口为伴随二次裂纹的准解理花样,后断区有蚀坑和韧窝。全面腐蚀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均小于0.25mm/a,腐蚀表面均匀无明显局部腐蚀迹象,pH值=6,8时的腐蚀速率比pH=4时降低2-3倍,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超过50℃后腐蚀速率增加率明显降低;腐蚀初期的腐蚀产物主要为疏松的富铁硫化物与微量碳酸盐,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富铁的硫化物逐渐转化为相对致密的单斜或密排六方晶型结构的富硫的铁硫化物,腐蚀速率增加幅度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腐蚀过程中发生了自铁素体开始的氢脆化,恒负荷拉伸加载应力为0.95σs时全部试样断裂,断口呈解理特征,断裂区域主要发生在铁素体区,奥氏体区具有不同程度尺寸较小的韧窝;ph值不变条件下,随温度、cl-浓度以及co2分压的升高其自腐蚀电位与点蚀电位呈降低趋势,介质不变ph值升高时其点蚀电位与自腐蚀电位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205在复杂介质中的慢应变速率为10-6/sec时,自弹塑性变形开始相同应变时复杂介质中的应力低于空气中的应力,其断裂应变比空气中小15%左右,主裂纹断口呈扇形河流花样,慢应变过程中发生严重组织脆化;四点弯曲后在加载区域附近出现裂纹,弯曲后的微观组织形貌显示发生了铁素体区域的优先选择性腐蚀;经过dl-epr测试后发现2205具有良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经过敏化处理的试样的再活化率值很小(2.38×10-3考察了b30铜镍合金在多介质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局部腐蚀试验结果表明:腐蚀介质中h),其抗晶间腐蚀能力较好。全面腐蚀过程中,当ph=4,氯离子浓度为0时室温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最大,当氯离子浓度升高到170g/l时,50℃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最大,两种条件下腐蚀速率发生转变的氯离子浓度均为57-100g/l,在氯离子浓度为57-100g/l、t<50℃时,腐蚀速率不超过0.0005mm/a,当t>50℃,氯离子浓度为57-100g/l时,最大腐蚀速率不超过0.004mm/a;ph=6时,氯离子浓度为0,温度50℃条件下的腐蚀速率较高,腐蚀速率小于0.0025mm/a,当温度升高到80℃时,氯离子浓度由100g/l升高到170g/l时腐蚀速率迅速增加,腐蚀速率不超过0.004mm/a;全面腐蚀过程中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可形成比较致密的钝化膜,ph=4时表面出现直径3-5μm不稳定存在的点蚀核,ph=6时表面出现直径15-20μm的不稳定点蚀核,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及氯离子含量的增加,不稳定存在点蚀核统计直径有增大的趋势,根据腐蚀形貌与腐蚀产物成分建立初步腐蚀过程模型。2s分压保持不变,极化曲线结果说明随着co2分压以及氯离子含量的增加自腐蚀电位正向移动,自腐蚀电流下降;点蚀实验中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迅速增加,腐蚀微观形貌可见试样表面分布较多尺寸大小不一的腐蚀坑,腐蚀坑中心未被完全腐蚀,eds元素分析表明其主要组成元素为cu和少量的o与s;慢应变结果说明所有试验条件下其应力腐蚀敏感指数最大值不超过25%,由室温增加到50℃时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增加速率远大于50℃增加到80℃时,t=50℃时在近中性介质中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略低于酸性与碱性介质中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b30在全面腐蚀过程中腐蚀速率随介质中h2s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同一介质中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相同ph值条件下:腐蚀速率的增加率在h2s含量大于1000mg/l时高于h2s含量低于1000mg/l时,温度高于50℃时,随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的增加速率明显大于温度低于50℃时;H2S含量不变,随着氯离子含量与CO2分压的增加,介质中形成多种离子竞争吸附在金属表面,使得硫离子的毒化作用得到缓解,其腐蚀过程进而被一定程度的抑制;硫离子的存在使得腐蚀产物中形成疏松多孔的硫化亚铜、氯化亚铜及少量氧化亚铜,随着腐蚀的进行部分亚铜盐转变为依然疏松的二价铜盐腐蚀产物而加剧腐蚀过程,而无硫离子存在时腐蚀产物膜层中存在疏松度相对较低的Cu2O层起到阻碍腐蚀离子的传质过程进而腐蚀速率降低。实验室模拟挂片试验和跟踪现场使用的09CrAlMoRE钢制分离器、克拉2天然气管道16MnR挂片和2205衬里容器、NK-HITEN610U2(CF62)钢板及其焊接接头承载鉴证试件现场挂片试验结果表明,20R、16MnDR、16MnR(HIC)、NK-HITEN610U2、254SMO、NAS354N、2205、316L、0Cr13等材料在介质中有良好的抗SSC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塔里木油田的压力容器设备运行介质情况编制了“高含Cl-、H2S、CO2介质环境下压力容器选材指导准则”。

李冰[8](2016)在《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不均匀性研究》文中提出爆炸焊接复合板兼具着各个组元金属的优良特性,与单一材料相比,有着更优异的综合性能和成本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天然气、军工、船舶及核工业等领域。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使两侧的金属表面建立原子间的结合力,实现牢固的冶金结合。本文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超微载荷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及电化学工作站对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缺陷、元素扩散、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呈正弦波状,存在着直接结合和熔化层结合。基板侧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分为细晶区、纤维区、扭转区和原始组织。退火处理后,细晶区组织发生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晶粒;纤维区晶粒沿爆轰方向被拉成纤维状,片层状渗碳体破碎、球化。扭转区组织变形量相对较小。复板侧组织分为细晶区和原始组织,组织表面出现流变线。基板侧有脱碳现象,在界面处形成一条超细晶粒带。界面处存在漩涡和熔化层,漩涡具有由表层等轴细晶区、柱状树枝晶、中心胞状晶和等轴树枝晶混合区三个区域构成。爆炸焊接结合界面处Fe、Ni和Cu元素含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接结合方式的元素过渡区域窄,熔化层结合方式的元素过渡区域较宽。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硬度高于原始组织的硬度。各区域铁素体的硬度关系为纤维区(2.17Gpa)>扭转区(2.11Gpa)>原始组织(1.94Gpa),珠光体硬度的变化趋势为扭转区(2.56Gpa)>纤维区(2.50Gpa)>原始组织(2.41Gpa),各区域的弹性模量与纳米硬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复板侧的细晶区显微硬度最高,复板侧细晶区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高于原始组织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复板Monel400在3.5%NaCl水溶液中腐蚀电流小,腐蚀电位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复合板结合界面的耐蚀性明显下降,基板的抗腐蚀性能最差。

王丽娟[9](2013)在《铁质分离设备筛选盒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结构、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铁质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金属矿选矿、非金属矿除铁、污水处理等资源加工各个领域,但国内使用的铁质分离设备均出现细棒径筛选盒断裂的问题,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周期、产量和精矿质量。解决细棒筛选盒断裂问题成为磁选行业迫切解决的技术难题,用细棒径筛选盒进行矿物分选对于我国提高铁精矿质量、提高铁矿回收率、扩大矿石的开发利用和磁选设备的推广应用起着重要作用。本篇论文是针对铁质分离设备筛选盒在服役过程中,短期内发生筛选盒中铁素体不锈钢棒大量断裂的现象而开展的。本文首先通过金相分析、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和能谱成分分析(EDS),对筛选盒焊接接头在服役过程中的失效机制进行了探究;其次通过拉伸试验、酸腐蚀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磁性能测试,综合考察了原材料0Cr13和新材料Cr10NiTiMo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磁学性能,验证采用新材料的可行性;然后提出了减小筛选盒焊接变形,提高筛选盒装配精度的工艺措施;并通过接头金相分析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通过试验探明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为获得合格的焊缝成形提供了试验数据;最后进行工业应用考察筛选盒使用寿命。所得结论如下:1)铁素体不锈钢棒焊缝在酸性介质中服役时的失效机制为应力腐蚀开裂。从铁素体不锈钢棒焊缝受力状态分析,它不仅要承受由于焊接过程产生的残余应力,还要经受电磁力的作用;而从铁素体不锈钢的焊缝组织考虑,热影响区的粗晶区是整个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因此一般在此位置断裂。2)通过试验比较,0Cr13和Cr10NiTiMo铁素体不锈钢有大致相当的力学性能,而Cr10NiTiMo(或Cr11NiTiMo)有比0Cr13更为优异的耐酸腐蚀性能和磁学性能。3)通过对筛选盒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去除拼焊工序,增加支撑板结构,可有效降低筛选盒部件的焊接变形;另外,通过采取焊接工艺措施:改变焊接顺序和焊接方向,可进一步的控制焊接变形,减小焊接内应力。4)在转环隔板的焊接过程中,通过采用焊接夹具,来保证隔板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避免了由于筛选盒装配困难而引起的铁素体不锈钢棒损伤。5)通过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的研究表明,铁素体不锈钢棒退火后再焊接时,热影响区的晶粒粗化倾向有所减弱。其它焊接工艺参数对粗晶区的晶粒大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着。6)模拟疲劳试验表明,通过采用Cr10NiTiMo(或Cr11NiTiMo)作为铁素体不锈钢棒材料、使用新的结构设计及采用各种控制焊接变形的工艺措施来制备的铁素体不锈钢棒焊缝的疲劳寿命比原来高6倍。7)改进型筛选盒已经应用于金属矿选矿和非金属矿除铁降杂等工业中,从应用情况来看,改进型筛选盒具有选别指标好,使用寿命长,不易堵塞的优点。

吴楠[10](2013)在《铝铜层状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搅拌摩擦焊接作为一项新型固相焊接技术,与传统的熔化焊接相比,具有焊接温度低、接头性能高、焊接过程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对铝铜层状复合板进行搅拌摩擦焊接实验,借助热电偶、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拉伸机及显微硬度计对不同参数下焊接的焊接温度场、焊缝的组织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观察与测量。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有:焊接温度峰值与搅拌头转速成正比,与焊接速度成反比,当转速为1500r/min,焊接速度为47.5mm/min时,焊接温度峰值最高可达441℃;焊接热输入量越大,焊缝表面及内部的缺陷越少。铝铜复合板的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可分为焊核区、轴肩影响区、热机械影响区、热影响区以及母材区,在焊缝区域内铝、铜金属呈层状分布。焊接速度恒定时,随着搅拌头转速增大,铝和铜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搅拌头转速恒定时,随着焊接速度增大,铝和铜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焊接接头的铝铜界面处有铝、铜元素的相互扩散,其中铜在铝中的扩散程度大于铝在铜中的扩散程度。焊接热输入量越大,铝铜界面处扩散层厚度越大,反之,扩散层厚度越小。焊接速度恒定时,随着搅拌头转速增大,抗拉强度和延伸率逐渐增大;搅拌头转速恒定时,随着焊接速度增大,焊缝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先增大后减小。当转速为1500r/min,焊接速度为60mm/min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最高可达154.61MPa和6%。

二、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Ce/Ti对409L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铁素体不锈钢概述
        1.2.1 铁素体不锈钢的发展
        1.2.2 铁素体不锈钢的分类与应用
        1.2.3 铁素体不锈钢的合金体系
    1.3 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性分析
    1.4 铁素体不锈钢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Ce/Ti在钢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1.5.1 Ce/Ti在钢中的作用
        1.5.2 Ce/Ti在钢中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本章小结
2 试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2.1 试验材料
        2.1.1 试样母材
        2.1.2 填充材料
        2.1.3 Ce/Ti添加量的确定
    2.2 试验方法
        2.2.1 焊接前准备
        2.2.2 焊接方法
        2.2.3 焊接工艺参数
        2.2.4 试样选取
    2.3 试验设备
        2.3.1 焊接试设备
        2.3.2 试验测试与分析设备
    2.4 本章小结
3 Ce/Ti对焊接接头组织结构的影响
    3.1 焊接接头宏观分析
    3.2 焊接接头微观分析
        3.2.1 试样的加工
        3.2.2 显微组织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Ce/Ti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拉伸试验分析
        4.1.1 拉伸试样制备
        4.1.2 拉伸试验方法
        4.1.3 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缺口冲击试验分析
        4.2.1 冲击试样制备
        4.2.2 冲击试验方法
        4.2.3 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4.3 力学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4.3.1 方差分析
        4.3.2 基于R语言的箱线图分析
        4.3.3 基于MATLAB软件的三维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焊接接头断口形貌与成分分析
    5.1 断裂的类型与机理
    5.2 冲击断口宏观分析
        5.2.1 冲击功分析
        5.2.2 断口宏观分析
    5.3 冲击断口微观分析
        5.3.1 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5.3.2 断口能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不锈钢复合板焊接接头界面组织与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不锈钢复合板概述
        1.2.1 不锈钢复合板的种类
        1.2.2 不锈钢复合板的主要生产方法
        1.2.3 不锈钢复合板的应用
    1.3 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
        1.3.1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存在的问题
        1.3.2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焊接工艺
        2.2.1 焊接方法的选择
        2.2.2 坡口形式的选择
        2.2.3 焊接材料的选择
        2.2.4 焊接工艺过程
    2.3 微观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
        2.3.1 焊缝金相试验
        2.3.2 扫描电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
    2.4 力学性能试验
        2.4.1 焊缝显微硬度试验
        2.4.2 焊缝拉伸试验
        2.4.3 焊缝弯曲试验
        2.4.4 焊缝缺口弯曲试验
        2.4.5 焊缝冲击试验
第三章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微观组织分析
    3.1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组织分析
        3.1.1 焊缝组织
        3.1.2 热影响区金相组织
        3.1.3 焊缝内部界面组织
    3.2 焊缝元素分布
        3.2.1 不同工艺焊缝元素分布
        3.2.2 不同工艺熔合区元素分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力学性能
    4.1 前言
    4.2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显微维氏硬度
    4.3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拉伸性能
    4.4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弯曲性能
    4.5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缺口弯曲性能
    4.6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冲击韧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的断裂行为和机理
    5.1 前言
    5.2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的缺口弯曲断裂行为
    5.3 不锈钢复合板焊缝的冲击断裂行为
        5.3.1 缺口位置对焊缝冲击断裂行为的影响
        5.3.2 试验温度对焊缝冲击断裂行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304/Q345R过渡层焊缝对温度场和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不锈钢复合板的开发与应用
        1.1.1 不锈钢复合板的开发技术
        1.1.2 不锈钢复合板在焊接装备制造中的应用
    1.2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焊接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国外焊接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不锈钢复合板过渡层焊缝与焊接接头质量关系
        1.3.1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难点
        1.3.2 焊接工艺的选择
        1.3.3 焊接材料的选择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Visual-weld的304/Q345R复合板焊接过程分析
    2.1 304/Q345R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
    2.2 304/Q345R焊接过程数值模拟计算流程
    2.3 Visual-Environment功能
        2.3.1 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2.3.2 焊接向导
        2.3.3 后处理和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焊接热传导和应力应变分析的数值模型
    3.1 焊接热传导分析的现状
    3.2 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
        3.2.1 有限元基本方程
        3.2.2 非线性方程组解法
    3.3 焊接应力与变形现状
    3.4 焊接热弹塑性有限元求解方法
        3.4.1 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
        3.4.2 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复合板304/Q345R焊接温度场结果与分析
    4.1 试验材料及焊接工艺
        4.1.1 试验材料
        4.1.2 焊接工艺
    4.2 数值模拟前处理
        4.2.1 建立几何模型
        4.2.2 网格的划分
        4.2.3 定义材料属性
        4.2.4 热源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4.3 复合板304/Q345R焊接温度场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板304/Q345R焊接应力场和变形结果分析
    5.1 304侧焊接应力场结果分析
    5.2 304侧焊接变形结果分析
    5.3 Q345R侧焊接应力场结果分析
    5.4 Q345R侧焊接变形结果分析
    5.5 试验分析
        5.5.1 盲孔法
        5.5.2 X射线法
        5.5.3 304侧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5.4 Q345R侧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焊接技术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1.1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开发
    1.2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
2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国内外焊接技术现状
3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焊接技术特点
4 结语

(5)316L/Q370爆炸焊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开发与应用
        1.2.1 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开发
        1.2.2 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应用
    1.3 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爆炸焊接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316L/Q370复合板爆炸焊接工艺
    2.1 试验材料
    2.2 316L/Q370复合板爆炸焊接工艺
        2.2.1 爆炸焊接的必要条件
        2.2.2 爆炸焊接工艺流程
        2.2.3 爆炸焊接工艺安装
    2.3 316L/Q370复合板焊接工艺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16L/Q370复合板性能测试与分析
    3.1 316L/Q370复合板性能测试
        3.1.1 拉伸强度测试
        3.1.2 剪切强度测试
        3.1.3 弯曲性能测试
        3.1.4 冲击韧性测试
        3.1.5 疲劳性能测试
        3.1.6 显微硬度测试
    3.2 316L/Q370复合板性能分析
        3.2.1 拉伸测试分析
        3.2.2 剪切测试分析
        3.2.3 弯曲测试分析
        3.2.4 冲击测试分析
        3.2.5 疲劳测试分析
        3.2.6 显微硬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16L/Q370复合板界面与微观组织分析
    4.1 316L/Q370复合板微观结构观察
        4.1.1 金相组织观察
        4.1.2 结合界面元素线扫描
        4.1.3 断口扫描观察
    4.2 316L/Q370复合板微观结构分析
        4.2.1 结合界面基本形态
        4.2.2 金相观察分析
        4.2.3 结合界面元素线扫描分析
        4.2.4 断口扫描观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火处理对复合板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5.1 退火温度的确定
    5.2 力学性能分析
    5.3 金相组织观察
    5.4 结合界面元素线扫描分析
    5.5 显微硬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304/Q345R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金属复合板概述
    1.2 不锈钢复合板简介
    1.3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简介
    1.4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方案
2 焊接工艺方案和试验方法
    2.1 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方案
    2.2 试验方法
3 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成分
    3.1 时效前焊接接头金相组织
    3.2 高温时效后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
    3.3 高温时效后焊接接头析出相观察
    3.4 焊接接头化学成分分析
    3.5 焊缝金属物相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4.1 复合钢板拉伸性能
    4.2 焊接接头冲击性能研究
    4.3 焊接接头熔合区附近的硬度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焊接接头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焊接接头耐晶间腐蚀性能研究
    5.2 焊接接头极化试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多介质环境下压力容器用材腐蚀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油气田H_2S/CO_2腐蚀类型与腐蚀机理
        1.2.1 油气田主要腐蚀类型
        1.2.2 CO_2腐蚀
        1.2.3 H_2S腐蚀与开裂
        1.2.4 高含H_2S/CO_2共存腐蚀
    1.3 高含H_2S和CO_2条件下油气田设备用材
    1.4 目前对于压力容器的腐蚀控制
        1.4.1 油气田压力容器设备类型和腐蚀现状
        1.4.2 容器腐蚀控制现状
        1.4.3 油腐蚀控制原则
    1.5 本课题研究材料简介
        1.5.1 16MnR材料简介
        1.5.2 双相不锈钢 (DSS) 材料简介
        1.5.3 B30铜镍合金材料简介
        1.5.4 实验室模拟挂片试验的材料简介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1 目前国内外压力容器的腐蚀失效研究现状
        1.6.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7 课题的创新性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案
    2.1 腐蚀介质的确定
    2.2 全面腐蚀试验
    2.3 局部腐蚀
        2.3.1 点蚀和缝隙腐蚀试验
        2.3.2 应力腐蚀试验
        2.3.3 晶间腐蚀试验研究
        2.3.4 慢应变速率拉伸法 (SSRT slow strain rate test)
        2.3.5 断裂韧性试验
    2.4 模拟挂片试验
第3章 常用压力容器用材16MnR在多介质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3.1 16MnR局部腐蚀试验结果
        3.1.1 试板处理
        3.1.2 局部腐蚀试验结果
    3.2 16MnR全面腐蚀试验结果
        3.2.1 腐蚀速率
        3.2.2 腐蚀形貌与腐蚀产物
    3.3 16MnR腐蚀模型与腐蚀过程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相不锈钢2205在多介质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4.1 2205双相不锈钢局部腐蚀试验及结果
        4.1.1 试板的焊接
        4.1.2 局部腐蚀试验结果
    4.2 2205双相不锈钢全面腐蚀试验结果
        4.2.1 腐蚀速率
        4.2.2 腐蚀形貌与腐蚀产物分析
    4.3 2205双相不锈钢腐蚀模型与腐蚀过程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铁耐蚀合金B30在多介质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5.1 B30铜镍合金局部腐蚀试验及结果
        5.1.1 极化曲线
        5.1.2 点蚀试验
        5.1.3 慢应变试验
    5.2 B30铜镍合金全面腐蚀试验结果
        5.2.1 腐蚀速率
        5.2.2 腐蚀形貌与腐蚀产物分析
    5.3 B30铜镍合金腐蚀模型与腐蚀过程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挂片试验与经济分析
    6.1 实验结果
        6.1.1 实验室模拟挂片
        6.1.2 塔里木油田09Cr2AlMoRE分离器现场跟踪
        6.1.3 模拟实际应力条件下现场挂片
    6.2 经济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复杂介质环境下压力容器选材指导准则

(8)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不均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复合板发展
        1.1.1 金属复合板的优点
        1.1.2 金属复合板的应用
    1.2 爆炸焊接技术的介绍
        1.2.1 爆炸焊接的原理
        1.2.2 爆炸焊接窗口概述
        1.2.3 爆炸复合板波状界面机理的研究
    1.3 爆炸复合板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特点
    2.2 实验准备
        2.2.1 试样加工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分析与检测方法
        2.3.1 试样制备
        2.3.2 金相组织观察
        2.3.3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2.3.4 显微硬度测试
        2.3.5 纳米压痕硬度测试
        2.3.6 电化学实验
    2.4 实验技术路线
第3章 爆炸复合板组织结构分析
    3.1 基板和复板原始组织结构分析
    3.2 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组织结构分析
        3.2.1 基板侧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2.2 复板侧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2.3 结合界面脱碳现象分析
    3.3 结合界面熔化组织分析
        3.3.1 漩涡组织形貌分析
        3.3.2 熔化层组织形貌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结合界面元素分布与扩散
    4.1 结合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4.2 漩涡成分分析
    4.3 熔化层成分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硬度分析
    5.1 复合板结合界面处显微硬度分析
        5.1.1 波谷处显微硬度分析
        5.1.2 波峰处显微硬度分析
    5.2 复合板结合界面附近组织的纳米硬度分析
        5.2.1 基板Q345R侧纳米硬度分析
        5.2.2 复板Monel400侧纳米硬度分布
        5.2.3 漩涡组织纳米硬度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爆炸复合板耐腐蚀性能分析
    6.1 结合界面耐腐蚀性能分析
        6.1.1 动电位极化曲线
        6.1.2 交流阻抗谱
    6.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铁质分离设备筛选盒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结构、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开发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试验仪器与方法
    2.1 金相分析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验
    2.3 拉伸试验
    2.4 导磁性能试验
    2.5 耐酸腐蚀试验
    2.6 电化学腐蚀试验
    2.7 筛选盒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试验
    2.8 焊接工艺试验
第三章 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结构断裂失效分析
    3.1 失效情况总结
        3.1.1 筛选盒技术要求
        3.1.2 失效情况描述
    3.2 服役过程未失效焊接接头形貌分析
    3.3 服役过程失效焊接接头形貌分析
    3.4 铁素体不锈钢棒断口SEM分析
    3.5 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CR10NITIMO铁素体不锈钢性能评估
    4.1 铁素体不锈钢棒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分析
        4.1.1 铁素体不锈钢棒化学成分
        4.1.2 铁素体不锈钢棒及其焊后力学性能
        4.1.3 早期铁素体不锈钢棒材料0Cr13的性能测试
    4.2 铁素体不锈钢棒导磁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比较
        4.2.1 导磁性能测试
        4.2.2 铁素体不锈钢棒的耐腐蚀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结构、工艺及性能的改善
    5.1 铁素体不锈钢棒受力状态的改善
    5.2 筛选盒焊接变形的控制
    5.3 筛选盒装配精度的保证
    5.4 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5.4.1 焊接电流对热影响区晶粒度的影响
        5.4.2 冷却速度对热影响区晶粒尺寸的影响
        5.4.3 铁素体不锈钢棒退火处理对热影响区晶粒尺寸的影响
        5.4.4 单排焊和双排焊时热影响区的晶粒大小比较
        5.4.5 双排焊时铁素体不锈钢棒间距对热影响区晶粒大小的影响
    5.5 筛选盒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5.1 焊接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5.2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5.3 焊枪前倾角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5.4 工件倾斜角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5.5 焊丝伸出长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6 筛选盒焊接接头疲劳寿命的评估
    5.7 工业应用考察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铝铜层状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搅拌摩擦焊接简介
        1.2.1 搅拌摩擦焊接原理及特点
        1.2.2 搅拌摩擦焊接的应用领域
    1.3 双金属复合板的特点及其焊接性
        1.3.1 双金属复合板的特点
        1.3.2 双金属复合板的制备
        1.3.3 复合板的焊接性
    1.4 铝铜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接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本章小结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方法与设备
        2.3.1 搅拌摩擦焊接实验及设备
        2.3.2 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场测量
        2.3.3 微观组织观察
        2.3.4 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场分析
        3.1.1 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场的测量
        3.1.2 转速对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场的影响
        3.1.3 焊速对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场的影响
    3.2 焊接参数对铝铜复合板焊缝成型性的影响
        3.2.1 焊接参数对焊缝表面成型的影响
        3.2.2 焊接参数对焊缝内部成型的影响
        3.2.3 焊缝缺陷分析
    3.3 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接头组织分析
        3.3.1 接头的形貌
        3.3.2 焊接参数对铝、铜 NZ 组织形貌的影响
    3.4 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3.4.1 显微硬度分析
        3.4.2 拉伸性能分析
        3.4.3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接头成分及界面分析
    4.1 轴肩影响区和焊核区的成分及界面分析
        4.1.1 轴肩影响区的成分分析
        4.1.2 焊核区的成分分析
        4.1.3 焊核区底部铝铜界面分析
        4.1.4 焊核区与轴肩影响区界面分析
    4.2 铝铜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接头界面分析
        4.2.1 焊核区中铜颗粒与铝基体的界面分析
        4.2.2 热机械影响区的铝铜界面分析
        4.2.3 焊接参数对热机械影响区铝铜界面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及发表的论文

四、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Ce/Ti对409L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 孟祥里.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 [2]不锈钢复合板焊接接头界面组织与力学行为研究[D]. 刘明阳.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3]304/Q345R过渡层焊缝对温度场和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 贾登峰.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
  • [4]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焊接技术现状与发展[J]. 赵菲,黄庆学,贾登峰,吴志生. 焊接技术, 2018(02)
  • [5]316L/Q370爆炸焊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D]. 范祎欣. 太原科技大学, 2017(01)
  • [6]304/Q345R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D]. 蒋佳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
  • [7]多介质环境下压力容器用材腐蚀失效机理研究[D]. 张玉福.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8]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不均匀性研究[D]. 李冰. 沈阳理工大学, 2016(05)
  • [9]铁质分离设备筛选盒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结构、工艺及性能研究[D]. 王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 [10]铝铜层状复合板搅拌摩擦焊接研究[D]. 吴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0Cr13Al/20R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