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的方法(二)

保护地球的方法(二)

一、保护地球的方法(二)(论文文献综述)

姜怡,刘华,赵峰,马永康,刘浩栋[1](2022)在《面向三江保护区植被类型识别的最佳波段组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高分六号影像数据面向植被类型、特别是湿地植被信息识别的最佳波段组合进行研究,为高分六号数据在湿地资源监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基于高分六号影像数据,结合当地植被特点,开展保护区植被类型识别中的最佳波段组合研究。从影像信息特征、最佳指数因子以及光谱特征曲线和地物可分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基于GF6/WFV数据的三江保护区植被类型识别的最佳波段组合。同时,通过对比实验,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样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信息提取,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波段组合4(R)-5(G)-1(B)识别植被类型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9.15%,Kappa系数为0.846 3。[结论]波段组合4(R)-5(G)-1(B)为三江保护区植被类型识别的最佳波段组合。本研究可为东北地区湿地保护区的退耕还湿工程监测提供参考。

陈康慷[2](2020)在《低轨纳米卫星的星载GNSS精密定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预期在2020年实现以相对精度为10-9或更高的精度在地球参考框架中监测大地测量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为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GGOS需依靠当前及未来的地面、空中和空间各类卫星组网构成综合立体的监测体系。立体监测卫星平台可以搭载多种传感器和仪器,监测陆地、海洋、冰川和地球重力场及其时间变化。低轨卫星(LEO)从空间观测地球可以覆盖地表大块区域,而且可以同时采用多光谱、雷达、电磁波、激光等多种技术手段均匀一致地采集数据,具有独特的测量优势。对地观测卫星(如测高、SAR和重力场测量)本身的轨道精度直接影响测地结果的精度。星载GNSS已经成为对地观测卫星精确轨道确定(POD)的重要手段。星载GNSS定轨的精度高,效率也高。近年来随着小卫星(如基于Cube Sat标准化的10cm大小单位的纳米卫星)的日益普及,适应纳米卫星轨道确定的GNSS有效载荷研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采用现有商用单频GNSS接收机开发了一种小型通用GNSS板卡,作为纳米卫星的定轨载荷,具备重量轻(1.6 g),尺寸小(12.2 x 16.0 x 2.4 mm3),功耗低(100m W)等特点。两个原型板卡分别搭载在Astrocast-01(575 km)和Astrocast-02(500 km)两颗3 Unit纳米卫星上,已成功在轨运行,并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和定时服务。本文围绕一种适用于低轨纳米卫星POD的有效载荷,系统分析了GNSS接收机在热环境变化、真空和辐照测试中的结果和性能;然后,详细讨论了星载GNSS接收机在轨导航解(NAVSOL)实时定位、定速和定时精度的评估模型与方法,分析了各种在轨试验数据;利用星载实测GNSS伪距和相位原始观测数据,采用后处理模式进行了卫星精密轨道解算与分析;最后,成功地对纳米卫星实现了激光测距(SLR)观测,利用获取的激光观测数据对低轨卫星星载GNSS测定的轨道进行了外部检核。此外,GNSS精密钟差测定及其对精密单点定位(PPP)和LEO精密轨道确定的影响也做了附属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详细介绍了Cube Sat精密轨道确定有效载荷的设计,包括GNSS板卡和SLR小型激光后向反射器阵列;升级改进商用现货GNSS接收机固件,并对接收机和天线进行真空、温度变化和辐射测试。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选用的低成本接收机具备在预定轨道高度为卫星提供导航、定轨和定时的能力。(2)提出了约化动力学轨道拟合和卫星轨道高斯摄动方程相结合的Cube Sat卫星轨道沿迹向的经验加速度拟合模型,并采用卫星宏模型和大气密度模型建立了Cube Sat大气阻力先验改正模型,有效提高了卫星定轨和轨道预报精度。将上述改进算法,嵌入Bernese GNSS软件进行约化动力学轨道确定,评估了GNSS有效载荷的在轨表现和NAVSOL的质量。通过引入完整的动力学模型(包括高阶地球重力场、大气阻力和太阳辐射压力)改进轨道,并可添加随机脉冲参数逼近动态测量信息,有效提高了基于星载NAVSOL数据的定轨精度。计算结果表明,尽管有电离层误差和轨道模型剩余误差的影响,NAVSOL单天轨道拟合的RMS约在2~5 m之间。(3)试验分析了GNSS有效载荷的在轨性能。监测了星载接收机钟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GNSS板卡温度变化的关系;分别基于星载接收机导航解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定轨,分析了导航解卫星位置和速度含有的系统误差;分析了多GNSS系统组合相对于GPS单系统在轨导航定位及定轨精度的改进;利用高采样的NAVSOL数据估计了卫星轨道机动对卫星轨道和卫星速度变化的影响,进而评估了星载小型推进器的性能。结果表明:Astrocast-01在轨导航解的轨道误差(RMS)在径向、切向和法向分别为4.3m,2.6m和2.2m;Astrocast-02在轨导航解的轨道误差(RMS)在径向、切向和法向分别为2.9m,2.3m和1.1m。(4)研究了低成本单频GNSS接收机星载观测值载噪比(C/N0)对观测误差的影响,分析了星上实测GNSS原始观测值的数据质量。基于L1伪距和相位观测值的GRAPHIC组合,有效消除了电离层误差并削弱了伪距观测值噪声影响,显着提高了星载单频GNSS定轨精度。利用安装在纳米卫星底部直径为1cm的激光后向反射棱镜阵列,计算分析了激光观测链路预算,成功地对两颗纳米卫星进行了激光测距观测和轨道质量检核,为未来低轨大型纳米卫星星座多技术观测及定轨模型优化提供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星上实测GNSS观测值进行动力学定轨,单频伪距事后轨道的SLR检核精度约为0.9m。(5)提出了GNSS精密钟差产品综合的抗差最小二乘估计方案,该方法不仅顾及各分析中心不同参考钟影响,还有效补偿了各分析中心钟差产品的系统误差,并控制了异常误差的影响。利用LEO卫星精密定轨和PPP实验,验证了本文提供的GNSS精密钟差综合产品的性能。

李优阳[3](2020)在《非合作卫星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号感知是太空态势感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卫星下行信号分析可以对信号源进行探测、识别、跟踪和状态监控,对准确把握信号源的特征属性、位置、状态等信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卫星信号源设计更加复杂。在无任何先验信息情况下,复杂噪底和低信噪比的信号检测和分析已经成为难点问题。本文针对上述困难和挑战做出了如下研究工作:(1)复杂噪底宽带信号自动检测和分离方法研究根据子带信号在频域的幅度分布特征,提出了复杂噪底下的宽带功率谱检测方法——分布式局部拓展方法。论文依据概率理论推导了阈值参数优选方法,利用实际海事卫星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参数设置下,本文方法的误警率相比于LADACC方法降低了75%。(2)短时非连续信号瞬时同步参数估计研究了短时信号载波频率、载波相位、码频率和码相位同步参数估计方法,仿真分析了信噪比等因素对各方法估计精度影响。基于联合码频率和码相位构造优化函数,提出了新的码频率估计方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比基于小波的方法具有10倍以上精度提升。在已知码频率情况下,利用联合码频率和码相位优化函数,给出码相位解析解数学推导。经仿真验证在低信噪比时本文方法相比于LOGN等方法有近5倍精度提升,而且本文方法估计精度受过采样率、卷积因子等影响更小。在高信噪比时本文方法能够逼近修正的克拉美罗下界。(3)信号调制特征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高精度星座坐标估计的QPSK信号正交偏差估计方法和基于频谱分析的USB测控信号调制指数估计方法。推导了本文方法的理论估计精度,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通过对实际采集的数据进行特征参数估计获得了稳定的估计结果,以及通过USB测控信号调制指数估计结果再生信号与实际信号进行频域一致性比对,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4)非合作连续信号的同步参数高精度跟踪方法研究研究了非合作连续信号的高精度载波跟踪和码跟踪方法。1)基于同向-正交环模型提出了针对于非合作信号的高精度载波跟踪方法——拓展同相-正交环方法,结合长时间累积前馈载波同步模型提高载波鉴相精度。同时采用相位修正反馈方法,使得初始频率偏差的容忍范围增加两倍以上。2)基于扩频信号码跟踪模型提出了超前-延迟分段积分码环跟踪方法,利用码频率和码相位联合优化函数构造“码鉴相器”。将码频率引入环路滤波使得本文方法具有抗码频率偏差特性,同时码同步参数跟踪精度比传统M-GAD方法高10倍以上,且受卷积因子变化的影响更小。最后给出本论文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频域检测的分布式局部拓展频谱检测方法;2)提出了基于码频率和码相位联合优化函数的高精度码频率和码相位估计方法;3)提出了基于星座坐标估计的QPSK信号正交偏差估计方法和基于频谱分析的USB测控信号调制指数估计方法;4)提出了基于同向-正交环结构的非合作信号载波跟踪方法和基于扩频码环路结构的非合作信号码跟踪方法。

李珊珊[4](2020)在《极区捷联惯导系统的快速对准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极区的恶劣自然条件使得极区导航困难重重。地磁力线迅速收敛、极区磁场异常、严重的干扰和多径效应等问题导致了地磁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等中低纬度地区常用的导航手段在极区不能正常使用。能够全天候、全时间自主导航且具有较强隐蔽性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几乎成为极区导航的唯一选择。初始对准技术是SINS在导航开始前的重要步骤,初始对准的精度会直接影响SINS的导航精度。目前,如何在极区完成精度较高、对准时间较短的SINS初始对准仍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这项工作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且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实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高纬度地区的SINS快速初始对准进行研究,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实时输出完成SINS的精对准。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分析了基于指北方位机械编排的传统SINS初始对准算法在极区失效的原因并提出新的基于椭球地球模型的伪地球系机械编排。目前常用的极区机械编排有格网坐标系机械编排和横坐标系机械编排,然而前者计算较为复杂且方位解算有发散的可能性,后者采用球形地球模型有原理性误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由载体的初始位置建立伪地球坐标系并采用椭球地球模型参数,减小了采用球形地球模模型引起的发散问题,也解决了高、低纬地区机械编排频繁切换导致的工程实施困难。经过仿真验证了该机械编排在中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可行性。其次,在建立极区适用的机械编排的基础上,提出了静基座下基于观测向量扩充的快速初始对准算法。本文提出基于观测向量扩充的快速对准算法,在不改变系统状态方程的前提下,将地球自转速度在伪地理坐标系的投影扩充为卡尔曼滤波的观测量,在不影响对准精度的基础上达到了缩短初始对准时间的目的。半实物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纬度88.5°,粗对准失准角3°的情况下,方位失准角也可以在60秒内迅速收敛于0.2°以内,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针对大失准角状态下传统卡尔曼滤波模型不准确和对准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强跟踪滤波的快速双位置解析对准方法。通常,SINS初始对准首先利用粗对准将失准角控制到小失准角的范围内并采用线性误差模型,才能进行精对准。本文利用反馈校正与强跟踪滤波结合的方法,省略粗对准的步骤,在大失准角状态下直接进行精对准。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对准精度与小失准角状态下的对准精度差别不大,且节省了粗对准所用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双位置解析对准方法,确定最优两位置对准的旋转角度并设计了最优两位置对准流程,进一步提高初始对准精度。经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适用于极区大失准角状态下的初始对准。

薛晶晶[5](2019)在《具有不确定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力定位系统作为海洋能源开发的重要利器,广泛应用在科学考察、石油开发、钻取岩心、海底采矿、铺缆/管、海上消防等海洋作业中,因此,对于船舶动力定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船舶模型的不确定性、多变的环境干扰、时间延迟、执行机构饱和、状态约束等问题更是给船舶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设计增加了难度。本论文针对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这几个控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船舶的定位能力提供理论指导。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和内部模型参数引起的不确定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两种控制律。先是构造模糊系统对不确定项进行有效逼近,然后设计自适应律对模糊系统中的参数进行在线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律。另一种是常规反步控制律。通过仿真对比结果可得,设计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律可以改善系统的定位性能,提高船舶的定位精度。在动力定位系统中不仅存在不确定问题,还存在由于执行机构的物理限制而引起的*饱和约束问题,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的不确定和饱和约束问题,设计了两种控制方法。利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补偿器和估计器分别对饱和约束和不确定项进行估计和补偿,然后设计自适应律对RBF神经网络中的参数进行在线更新,将自适应RBF神经网络与滑模反步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反步控制方法。另一种是滑模反步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对比试验可知,设计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滑模反步控制律可以加快系统的响应时间,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在动力定位系统中不仅存在不确定和饱和约束问题,还存在由于工程作业需要而对船舶位置进行约束的问题,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的不确定、饱和约束和状态约束问题,提出了两种控制策略。一种是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策略,通过选择合适的障碍Lyapunov函数对船舶位置和艏向误差进行约束,进而达到对船舶位置和艏向的约束,运用自适应模糊系统对不确定项进行逼近,将障碍Lyapunov函数与自适应模糊系统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律。另一种是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的反步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对比试验可知,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良好的动态品质。最后,着重研究了动力定位系统中由于执行机构物理因素而引起的时滞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时滞补偿方法。该方法与自适应模糊控制相结合,利用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对时滞项进行补偿,利用自适应模糊系统对不确定非线性项进行逼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律。然后,该方法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控制相结合,运用Lyapunov-Krasovskii函数来抵消系统时滞的影响,利用自适应RBF神经网络对系统中的执行机构饱和约束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滑模反步控制方法。此外,该方法与障碍Lyapunov函数相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障碍Lyapunov函数对系统中的位置和艏向进行约束,利用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对系统中的时滞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和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的不确定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律;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的饱和约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滑模反步控制方法;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的状态约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策略;针对动力定位系统中的时滞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时滞补偿方法。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控制可以对不确定项进行有效逼近,自适应神经网络滑模反步控制可以降低饱和约束带来的影响,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可以实现系统对状态的约束控制,基于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时滞补偿方法可以对时滞进行有效补偿。

崔军[6](2011)在《河口湿地围垦后长期耕作下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碳固定机制及细菌群落演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发育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了解土壤在长期农业利用下如何演变,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及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生态学研究很少涉及农业土壤发育,而传统的土壤发育研究又偏重土壤发生学方面,很少关注土壤发育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土壤生物的动态。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着眼于探讨土壤矿质-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共同驱动农业土壤的长期发育;从基本土壤理化性质演变、土壤碳固定机制以及土壤细菌群落演替等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位于长江河口的崇明岛湿地围垦后500年内耕作土壤的发育过程和模式,同时分析了近年土地利用方式(水-旱轮作和纯旱作)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在崇明岛的湿地及围垦距今时间为8、16、40、75、120、300、500年的土地上,对近年土地利用方式较稳定的水、旱田(持续时间约8-100年)进行了广泛的土壤采样(主要在表层),分析其主要理化性质的演变,研究土壤基本发生过程;用碳分组技术探讨土壤碳的固定机制;用16S rRNA基因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及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的分类组成、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探讨了土壤细菌的演替模式。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500年内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呈现出清晰的发育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的分析表明,围垦后土壤在长期耕作下的基本土壤发生过程包括:土壤颗粒的细化和团聚性的提高、铁氧化物的积累和老化、土壤有机质的增加、盐基离子的淋溶、脱钙。土壤发育过程中多数土壤指标与有机质显着相关,表明土壤有机质是指示和影响围垦后耕作土壤发育进程的最关键因子。在发育500年后,土壤肥力整体上升,但在湿地围垦后的短期内(本研究中约16年),多数重要土壤指标(如SOC、TN、CEC、铁铝氧化物等)下降,出现一个土壤肥力整体恶化的阶段,这与湿地围垦导致的土壤有机质急剧丧失有关。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围垦后耕作土壤理化性质的长期演变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近期的土地利用导致了演变路径的偏移,但未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的整体方向。围垦后500年内,农田土壤有机碳初期(本研究中约16年)急剧丧失、其后长期积累。在此过程中土壤的碳固定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土壤有机碳在围垦初期的急剧丧失主要与Fe/Al-键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有关,二者的下降分别占全土有机碳下降的60%和30%;前者的下降可能跟非晶质铁氧化物的淋溶有关,后者则由于未得到土壤保护而被迅速分解。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积累主要是由于土壤矿质对碳的化学保护作用和土壤微团聚体(<50μm)对颗粒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这两种机制所保护的碳分别占全土有机碳(SOC)的74%和15%,对SOC随时间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75%和19%。此外,化学保护对碳固定的重要性随时间有上升趋势,物理保护的重要性则随时间略有下降。这些都表明土壤矿质的化学保护对崇明岛农田碳固定的作用比微团聚体物理保护更大。但是,土壤微团聚体内部粉-粘粒(S+Cμ)的碳浓度高于团聚体外的游离粉-粘粒(S+Cf),且S+Cμ占SOC的比例随土壤发育时间上升,S+Cf则不变或下降,这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化学和物理保护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不仅对颗粒有机碳有物理保护作用,还通过增加其内部粉-粘粒的碳固定促进全土SOC的积累。在土壤矿质化学保护的有机碳中,Ca-键和Fe/Al-键碳占全土SOC的比例平均分别为11%和49%。Ca-键和Fe/Al-键碳对碳固定的贡献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湿地及围垦后16年内,二者共占SOC的74-88%;而在最老的土壤中,二者仅占SOC的31-36%。可见,随土壤发育,Ca-键和Fe/Al-键对土壤碳化学保护的重要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土壤矿质其他部分的作用则逐渐上升。在整个土壤发育过程中,水田土壤的SOC高于旱田,且这一差异在土壤发育后期最为明显。水、旱田土壤SOC差异的25%可由微团聚体物理保护碳的差异解释,60%可由矿质保护碳的差异解释。可见,土壤矿质的化学保护才是造成水田土壤更强固碳能力的主要原因。在矿质保护的碳中,水田Fe/Al-键碳含量比旱田高约10%,除Ca-和Fe/Al-键外的矿质部分结合碳比旱田高约23%,表明铁铝氧化物对碳的保护并非水田化学固碳能力强于旱田的最重要原因。此外,水田的轻组碳比旱田高约28%,表明水田土壤更高的碳投入也是导致其更高SOC的重要机制。围垦后500年内农田土壤细菌群落随时间发生了明显的演替。T-RFLP和UniFrac分析一致表明:围垦后500年内,农田细菌的群落结构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变化。同时454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至少4个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的多度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其中变形菌门(尤其α-变形菌纲)和疣微菌门与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最为相关。这些都表明土壤细菌群落演替的发生。围垦后耕作土壤细菌的演替呈现与土壤理化性质演变呈现类似的模式,即都有明显的方向性;且在围垦后短期内演替速度较快,此后则较为缓慢。为此可将细菌演替划分为围垦初期的“快速演替阶段”和此后长期的“渐进演替阶段”。在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的整体多样性(以Shannon指数指示)、物种丰富度(以Chaol值指示)和均匀度(以Simpson指数指示)皆呈明显而快速的上升,而在渐进演替阶段,虽然土壤微生物量随时间上升,细菌的整体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却有轻微下降的趋势。此外,T-RFLP和UniFrac分析都表明,近年的土地利用并未改变土壤细菌群落演替的整体方向,只是导致演替路径发生了偏移。在整个演替过程中,水田比旱田具有更多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旱田则具有更多的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总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农业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土壤矿质部分理化性质的演变、碳过程和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复杂的促进或反馈关系。一方面,土壤矿质部分随时间的演变深刻影响了有机碳的固定,如微团聚体含量随时间的增加提高了S+Cμ碳库,脱钙降低了Ca-键碳库,铁氧化物的老化则降低了Fe/Al-键碳库。另一方面,土壤发育过程中多数土壤指标的时间动态都与有机质显着相关,这似乎表明土壤碳过程对土壤矿质部分的演变具有一定反馈作用。另一方面,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发育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60%可由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解释。围垦所导致的土壤细菌群落变化主要与土壤盐度和非晶质氧化铁(Feo)含量下降有关;围垦后长期耕作下的土壤细菌演替与总磷(TP)、可矿化氮(PMN)、铁活化度(Feo/Fed)、铵态氮(NH4+)和pH等土壤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这表明,土壤发育通过改变土壤矿质和有机质的性质驱动着细菌群落的演替。可见,土壤矿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农业土壤的长期演变。

刘玮琦[7](2008)在《保护地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保护地栽培措施的一些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其多年连作、过量施用化肥、高温高湿、蒸发量大等特点,形成了有悖于露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性,从而造成了土壤板结酸化、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次生盐渍化、土传病害的严重发生、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壤根结线虫为害严重等各种问题。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的群落组成失衡将直接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对土壤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应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研究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区系结构的组成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弄清保护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给土壤和植物带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于保护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土壤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土壤中氮循环的不平衡将影响到其他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乃至全球环境的变化。保护地栽培环境改变了其覆盖地区土壤的生态环境,高温、高湿、高肥以及CO2浓度增高等都直接影响土壤中与氮素循环密切相关的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因而通过对保护地和露地土壤氨氧化菌amo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研究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可能对土壤氨氧化菌群落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研究农田氮素循环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保护地(根结线虫发生地)和露地(健康)菜田土壤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对两地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应用ARDRA技术对两地土壤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多样性分析表明,露地土壤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均高于保护地栽培条件下两种群的多样性。(2)利用∫-Libshuff等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两地土壤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系统发育和比较分析表明:两地土壤细菌(Bacteria)群落区系结构组成没有显着的差异,但保护地根结线虫地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其中能引起植物根癌病的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数量很大。保护地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的克隆数目是露地土壤农杆菌数目的3.66倍;利用∫-Libshuff计算两地土壤古菌(Archaea)克隆文库的P值均为0.0000(P<0.05),因此得到两古菌(Archaea)克隆文库存在显着不同,其中Euryarchaeota在保护地土壤和露地土壤古菌16S r RNA克隆文库中比例相差非常大,分别为19.0%和1.92%。(3)两地土壤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分析表明,露地土壤中的多样性组成均高于保护地土壤。土壤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其功能也很不同,因此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到各种微生物不同功能的发挥,以及相互间的互作。从而对土壤各种营养元素的循环、有机物的分解利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破坏植物正常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各种植物病害普遍发生。2、通过保护地和露地土壤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amo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对两地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多样性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利用DOTUR软件对克隆文库丰富度(richness)和Chao1评估的丰度(Chao1-estimated richness)参数的比较分析表明:露地菜田土壤中的氨氧化菌(AOA和AOB)的种群多样性均明显高于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氨氧化菌的种群多样性。(2)利用∫-Libshuff等生物信息技术对两地氨氧化菌(AOA和AOB)amoA基因克隆文库的系统发育分析和比较分析表明:两地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克隆文库的P值均为0.0000(P<0.05)。则得到两克隆文库显着不同;同时保护地土壤氨氧化细菌克隆文库与露地菜田氨氧化细菌(AOB)克隆文库的P值也均为0.0000(P<0.05),两克隆文库也存在显着的不同。因此得出保护地环境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中与氮循环有关的氨氧化菌的群落组成情况发生了显着的变化。(3)露地土壤中氨氧化菌的多样性组成均显着高于保护地土壤。本研究推测在保护地这一环境条件下由于氨氧化菌的多样性的降低,很可能使硝化作用变得脆弱和敏感,并且很容易受到干扰,硝化作用的效率降低,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显着减弱,进而严重影响土壤氮素循环的正常运转,从而进一步对土壤自身的养分循环、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王毅,喻鑫,牛瑞卿[8](2021)在《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改革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为例,深入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等4个方面探索了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为地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陈曦,王少康[9](2021)在《环境可持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的主流化——意义、现状与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发展援助是实现联合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改善全球环境可持续治理需求和供给空间错配的主要实践途径。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也是维护中国总体国家安全、打造绿色发展引擎、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迫切需要探讨环境可持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的主流化,进而通过对外援助促进全球绿色复苏。环境可持续在对外援助中的主流化是指将环境可持续置于对外援助政策制定和项目执行的优先位置。从实践路径来看,应将环境可持续充分纳入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其前提是提升援外主管部门的环境可持续意识并制定系统的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专项规划,其基础则是充足的融资支持。

李明珠,张文超,孙振涛,赵永敢,王淑娟[10](2021)在《不同提取剂对盐碱土壤氟形态测定结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盐碱土壤氟形态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浸提液中的干扰离子为监测对象,对各种形态的氟的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选出了一套简单易行且干扰小的提取方法。研究表明,采用超纯水常温振荡法提取水溶态氟,采用1 mol/L MgCl2法提取交换态氟,采用0.5 mol/L盐酸羟胺法提取Fe-Mn结合态氟,采用双氧水氧化-乙酸铵(3.2mol/L)法提取有机束缚态氟,可有效地降低浸提液中的干扰离子对氟形态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此方法对某市的16个盐碱土壤样品中的氟含量进行检测,平行样之间氟含量无显着差异。因此,该方法适用于盐碱土壤中的氟测定。

二、保护地球的方法(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球的方法(二)(论文提纲范文)

(2)低轨纳米卫星的星载GNSS精密定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精密定轨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导航卫星精密定轨
        1.2.2 星载GNSS精密定轨及低轨卫星介绍
        1.2.3 轨道确定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章 低轨卫星轨道确定的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2.2.1 时间系统
        2.2.2 坐标系统
    2.3 GNSS观测方程及其线性组合
        2.3.1 基本观测模型
        2.3.2 主要误差改正
        2.3.3 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2.4 椭圆运动方程及开普勒轨道根数
        2.4.1 椭圆运动的基本关系式
        2.4.2 轨道根数与状态向量的相互转换
    2.5 低轨卫星轨道确定
        2.5.1 卫星运动方程及其数值解
        2.5.2 初轨确定
        2.5.3 精密定轨
        2.5.4 Bernese GNSS软件及其改进
    2.6 小结
第三章 一种适用于CUBESAT轨道确定的GNSS有效载荷
    3.1 概述
    3.2 CUBESAT轨道确定有效载荷的设计及试验分析
    3.3 小卫星入轨快速识别
    3.4 GNSS接收机星载导航解
        3.4.1 导航解参数估计
        3.4.2 导航解数据质量分析
        3.4.3 基于导航解的接收机时钟在轨表现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GNSS有效载荷在轨导航试验及定轨分析
    4.1 概述
    4.2 低轨卫星轨道摄动
        4.2.1 轨道摄动力的先验模型
        4.2.2 高斯摄动方程
    4.3 GNSS载荷在轨导航性能评估及定轨分析
        4.3.1 星载导航解精度评估与分析
        4.3.2 利用星载导航解卫星速度信息完善CubeSat轨道确定及系统误差分析
        4.3.3 轨道沿迹向经验常加速度的估计
        4.3.4 基于星载导航解数据的精确轨道预报
    4.4 GNSS载荷在轨导航试验分析
        4.4.1 四个GNSS接收机在轨并行运行试验
        4.4.2 GPS+Galileo试验
        4.4.3 GPS+GLONASS试验
    4.5 卫星轨道机动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CUBESAT单频GNSS轨道测定及SLR轨道检核
    5.1 概述
    5.2 GNSS单频观测值的误差及改正
        5.2.1 接收机测量误差
        5.2.2 低轨卫星单频观测值的电离层误差及其改正
        5.2.3 低轨卫星单频观测值的码偏差改正
    5.3 事后轨道确定及结果分析
        5.3.1 Kiwi原始观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5.3.2 Hawaii原始观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5.4 SLR CAMPAIGN及轨道检核
        5.4.1 SLR链路预算的模拟计算分析
        5.4.2 预报轨道的精度分析
        5.4.3 SLR观测值检核Cube Sat轨道
    5.5 小结
第六章 精密钟差产品综合方法及综合产品在LEO定轨中的测试
    6.1 概述
    6.2 IGS钟差产品的综合及验证
        6.2.1 IGS钟差综合的原理和方法
        6.2.2 IGS钟差综合的数据处理和比较分析
        6.2.3 IGS综合钟差的PPP试验
    6.3 IGMAS四系统精密钟差产品的综合及验证
        6.3.1 iGMAS钟差产品综合的问题及策略
        6.3.2 iGMAS钟差综合的数据处理和比较分析
    6.4 综合钟差用于LEO精密轨道确定的试验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3)非合作卫星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卫星类型及特点
        1.2.2 通信信号发展及现状
        1.2.3 信号分析技术的发展
    1.3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复杂噪底的功率谱检测
    2.1 信号检测分离问题
    2.2 检测方法梳理
    2.3 分布式局部扩展方法
        2.3.1 功率谱预处理
        2.3.2 局部拓展检测
        2.3.3 算法整体介绍
    2.4 算法参数理论分析
        2.4.1 理论模型基础
        2.4.2 算法过程理论分析
        2.4.3 理论公式化简
    2.5 仿真验证和算法效果对比
        2.5.1 理论的仿真验证
        2.5.2 实际信号的检测效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同步参数瞬时估计
    3.1 载波频率估计算法分析
        3.1.1 单载波信号频率估计方法
        3.1.2 调制信号频率估计方法
    3.2 载波初始相位估计算法分析
        3.2.1 估计算法机理
        3.2.2 算法对比分析
    3.3 码频率估计算法分析
        3.3.1 基于频域的估计方法
        3.3.2 基于优化函数的估计方法
        3.3.3 算法对比分析
    3.4 码相位算法分析
        3.4.1 码相位算法分析
        3.4.2 数值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制特征参数精细估计
    4.1 QPSK正交偏差参数估计
        4.1.1 QPSK正交偏差模型
        4.1.2 QPSK正交偏差估计方法
        4.1.3 仿真与验证
    4.2 USB测控信号调制指数估计
        4.2.1 USB测控信号模型
        4.2.2 调制指数估计方法
        4.2.3 仿真与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步参数连续估计
    5.1 连续信号载波跟踪
        5.1.1 载波鉴相改进方法
        5.1.2 改进方法性能分析
    5.2 连续信号码跟踪
        5.2.1 系统模型
        5.2.2 多码周期平均的GAD方法
        5.2.3 分段积分码跟踪方法
        5.2.4 基于数值实验的性能分析
    5.3 载波和码相位的联合定位方法
        5.3.1 观测量的获取和分析
        5.3.2 联合载波相位和码相位定位
        5.3.3 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的成果及创新点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极区捷联惯导系统的快速对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极区导航方案可行性分析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极区机械编排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极区对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滤波估计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捷联惯导初始对准相关知识
    2.1 捷联惯导初始对准基本知识
        2.1.1 对准常用坐标系及参数
        2.1.2 惯导坐标系变换
        2.1.3 姿态矩阵的更新
    2.2 捷联惯导系统的误差方程
    2.3 捷联惯导对准原理
    2.4 传统指北方位机械编排及其在极区的适用性
        2.4.1 旋转角速度误差
        2.4.2 姿态更新误差
        2.4.3 经度更新误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捷联惯导系统在极区的机械编排
    3.1 常用的极区惯导机械编排工作原理
        3.1.1 游移方位惯导编排
        3.1.2 格网坐标系惯导编排
        3.1.3 横地球坐标系惯导编排
    3.2 伪地球系机械编排
        3.2.1 伪地球系定义
        3.2.2 伪地球系误差分析
    3.3 基于椭球模型的伪地球系惯导编排
        3.3.1 位置微分方程
        3.3.2 速度微分方程
        3.3.3 姿态微分方程
    3.4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观测扩充的快速对准
    4.1 伪地球系初始对准存在的不足及总体思路
    4.2 基于状态向量扩充的快速对准
        4.2.1 扩充观测向量
        4.2.2 引入观测向量扩充的失准角误差分析
    4.3 可观测性分析
        4.3.1 奇异值分解(SVD)分析方法
        4.3.2 姿态精度因子(ADOP)分析方法
    4.4 半实物仿真试验
        4.4.1 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噪声提取
        4.4.2 极区初始对准半仿真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失准角下的快速双位置对准
    5.1 极区双位置对准
        5.1.1 最优双位置对准
        5.1.2 双位置对准仿真
    5.2 大失准角下的快速双位置对准
        5.2.1 反馈校正技术
        5.2.2 强跟踪滤波技术
        5.2.3 大失准角下的极区双位置对准仿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具有不确定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
        1.3.1 非线性系统不确定问题的研究进展
        1.3.2 非线性系统时滞问题的研究进展
        1.3.3 非线性系统输入饱和问题的研究进展
        1.3.4 非线性系统状态约束问题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和相关控制理论
    2.1 引言
    2.2 参考坐标系
    2.3 动力定位船舶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
        2.3.1 动力定位船舶运动学模型
        2.3.2 动力定位船舶动力学模型
        2.3.3 船舶运动模型的不同表达形式
    2.4 环境干扰模型
        2.4.1 海风干扰模型
        2.4.2 海浪干扰模型
        2.4.3 海流干扰模型
    2.5 相关控制理论
        2.5.1 反步法
        2.5.2 自适应模糊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定位不确定时滞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3.1 引言
    3.2 动力定位不确定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3.2.1 动力定位不确定系统模型的描述
        3.2.2 动力定位不确定系统反步控制
        3.2.3 动力定位不确定系统自适应反步控制
        3.2.4 稳定性分析
        3.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动力定位不确定时滞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3.3.1 动力定位不确定时滞系统模型的描述
        3.3.2 动力定位不确定时滞系统反步控制
        3.3.3 动力定位不确定时滞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3.3.4 稳定性分析
        3.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输入饱和和时滞的自适应滑模反步控制
    4.1 引言
    4.2 具有输入饱和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滑模反步控制
        4.2.1 具有输入饱和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模型描述
        4.2.2 具有输入饱和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滑模反步控制
        4.2.3 具有输入饱和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滑模反步控制
        4.2.4 稳定性分析
        4.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具有输入饱和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滑模反步控制
        4.3.1 具有输入饱和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模型描述
        4.3.2 具有输入饱和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滑模反步控制
        4.3.3 具有输入饱和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滑模反步控制
        4.3.4 稳定性分析
        4.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具有状态约束和时滞的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5.1 引言
    5.2 具有状态约束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5.2.1 具有状态约束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模型描述
        5.2.2 具有状态约束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反步控制
        5.2.3 具有状态约束和不确定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5.2.4 稳定性分析
        5.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具有状态约束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5.3.1 具有状态约束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模型描述
        5.3.2 具有状态约束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反步控制
        5.3.3 具有状态约束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自适应模糊反步控制
        5.3.4 稳定性分析
        5.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河口湿地围垦后长期耕作下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碳固定机制及细菌群落演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土壤发育的重要性及其研究方法
        1.1.1 本研究对土壤发育的界定
        1.1.2 土壤发育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发育的意义
        1.1.3 时间序列:研究土壤发育的重要工具
    1.2 土壤发育的控制因子
    1.3 土壤发育研究及湿地围垦后的土壤发育
        1.3.1 土壤发育研究概述
        1.3.2 湿地围垦及围垦后的土壤发育
    1.4 崇明岛的自然概况和湿地围垦
        1.4.1 自然概况
        1.4.2 湿地围垦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围垦后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设置和样品采集
        2.1.2 土壤分析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土壤有机碳含量
        2.2.2 土壤团聚性和土壤粒径
        2.2.3 碳酸盐含量和pH
        2.2.4 盐度、有效性盐基离子和阳离子交换量
        2.2.5 土壤氮和磷
        2.2.6 铁、铝氧化物及其络合物
        2.2.7 土壤沿时间序列的排序
        2.2.8 各年龄土壤母质来源均一性判定
    2.3. 讨论
        2.3.1 湿地围垦后土壤长期耕作下的土壤结构变化
        2.3.2 铁、铝氧化物随土壤发育的变化
        2.3.3 土壤发育过程中的有机碳动态
        2.3.4 围垦后长期耕作下的土壤营养状况变化
        2.3.5 围垦后土壤在长期耕作下的发育模式
        2.3.6 土壤发育的可能干扰因素
        2.3.7 对湿地围垦后土地管理的启示
第三章 湿地围垦后土壤碳的固定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采集及预处理
        3.1.2 碳分组方法
        3.1.3 土壤有机碳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碳组分随时间的变化
        3.2.2 土地利用对碳组分的影响
        3.2.3 团聚体内、外粉-粘粒碳组分的比较
        3.2.4 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
        3.2.5 两种分组方法所得碳组分间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围垦后短期内土壤有机碳迅速丧失的原因
        3.3.2 农田土壤碳的长期积累机制
        3.3.3 水稻土和旱地土固碳机制的差异
        3.3.4 土壤发育过程对农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
        3.3.5 土壤微生物对碳固定的可能贡献
第四章 围垦后土壤细菌群落的演替
    4.1 材料和方法
        4.1.1 采样方法
        4.1.2 土壤理化分析
        4.1.3 T-RFLP实验步骤
        4.1.4 PCR-454焦磷酸测序
        4.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 结果
        4.2.1 土壤理化性质随土壤发育时间的演变
        4.2.2 细菌分类地位的鉴定
        4.2.3 细菌多样性随土壤发育的变化
        4.2.4 土壤细菌群落的演替
        4.2.5 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CCA分析
    4.3 讨论
        4.3.1 细菌群落随土壤发育的演替
        4.3.2 围垦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和演替的阶段性
        4.3.3 围垦后土壤细菌演替的环境驱动因子
        4.3.4 土壤有机碳动态对细菌群落演替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拟投稿的论文
致谢

(7)保护地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
        1.1.1 物种多样性
        1.1.2 遗传多样性
        1.1.3 生态多样性
        1.1.4 功能多样性
    1.2 农业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1.2.1 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2 养分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3 保护地(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3 根结线虫及包含病原线虫的复合病害
        1.3.1 根结线虫及其危害症状
        1.3.2 包含根结线虫的复合病害
    1.4 农田氮素循环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1.4.1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
        1.4.2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输出
        1.4.3 硝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1.4.4 异养硝化作用的关键酶及其基因
    1.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5.1 土壤微生物DNA 的提取与纯化
        1.5.2 16S rRNA 技术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5.3 土壤微生物群落总DNA 指纹图谱分析研究进展
        1.5.4 土壤细菌和古菌16S rRNA 基因文库的构建研究进展
        1.5.5 土壤氨氧化菌amoA 基因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1 科学问题一
        1.6.2 科学问题二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总DNA 的提取和纯化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土壤DNA 的提取
        2.2.2 土壤微生物粗提DNA 的纯化
        2.2.3 DNA 浓度和纯度检测
        2.2.4 PCR 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 提取结果
        2.3.2 PCR 扩增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保护地和露地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土壤微生物总DNA 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同第二章方法二)
        3.2.2 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 RRNA 基因PCR 扩增反应,克隆和测序分析
        3.2.3 16S RRNA 克隆文库的ARDRA 分析
        3.2.4 16S rRNA 克隆文库的测序
        3.2.5 16S rRNA 克隆文库的分析
        3.2.6 系统发育分析和克隆文库间的比较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直接提取土壤微生物的DNA(方法二)
        3.3.2 土壤细菌的16S rRNA 基因PCR 扩增、克隆文库的建立、系统发育分析
        3.3.3 土壤古菌的16S rRNA 基因PCR 扩增、克隆文库的建立、系统发育分析
        3.3.4 基因序列登录序列号
    3.4 讨论
第四章 保护地和露地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同第三章)
    4.2 方法
        4.2.1 土壤微生物总DNA 的提取和纯化(同第二章方法二)
        4.2.2 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amoA 基因PCR 扩增反应,克隆和测序分析..
        4.2.3 丰富度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文库统计比较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直接提取土壤微生物的DNA(方法二)
        4.3.2 氨氧化古菌(AOA)amoA 基因文库分析
        4.3.3 氨氧化细菌(AOB)amoA 基因文库分析
        4.3.4 基因序列登录序列号
    4.4 讨论
第五章 保护地土壤放线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土壤微生物总DNA 的提取和纯化(同第二章)
        5.2.2 放线菌16S rRNA 克隆文库的建立
        5.2.3 放线菌16S rRNA 克隆文库的ARDRA 分析、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微生物总DNA 的提取
        5.3.2 放线菌16S r RNA PCR 扩增结果
        5.3.3 放线菌16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
        5.3.4 土壤细菌和放线菌16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系统发育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北京典型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
        6.3.2 PCR 扩增土壤细菌 16S rRNA 基因
        6.3.3 北京地区土壤细菌 16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
        6.3.4 土壤细菌 16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系统发育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现状与问题
2 教学改革实践
3 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
4 结语

(9)环境可持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的主流化——意义、现状与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环境可持续与环境问题
        1.环境可持续——人类福祉的基础
        2.环境问题——人类生存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环境可持续国际发展援助对于全球的重要意义
        1.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改善全球环境可持续面临的治理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配
    (三)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1.维护总体国家安全
        2.打造绿色发展引擎
        3.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二、全球环境可持续国际发展援助融资分析
    (一)多边援助融资
        1.环境可持续多边基金匡算
        2.环境可持续多边银行匡算
        3.多边融资总体匡算
    (二)双边援助融资
        1.年度融资规模匡算
        2.国家层面的融资规模匡算
    (三)整体匡算
        1.全球环境可持续援助融资规模匡算
        2.中国作为受援国接受环境可持续援助融资规模匡算
三、概念界定和路径探索
    (一)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环境可持续界定
        1.环境可持续的涵盖范围
        2.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环境可持续议题
    (二)环境可持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的主流化路径
        1.环境可持续主流化的界定
        2.环境可持续主流化的路径选择
四、环境可持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主流化的政策建议
    (一)总体政策建议
        1.提高援外部门环境可持续意识
        2.制定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专项规划
    (二)具体实施建议
        1.将环境影响纳入发展援助项目评估
        2.将环境可持续纳入人道主义援助
        3.增加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项目的规模和力度
    (三)融资支持建议
        1.进一步盘活“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2.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资金
        3.加强环境可持续对外援助的多元化融资支持

(10)不同提取剂对盐碱土壤氟形态测定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及试剂
    1.2 供试土壤
    1.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温度对土壤水溶性氟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2.2 不同提取剂对土壤交换态氟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2.3 不同提取剂对土壤Fe-Mn结合态氟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2.4 不同提取剂对土壤有机束缚态氟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3 方法验证
    3.1 方法的精密度
    3.2 实际样品的氟精度分析
4 结论

四、保护地球的方法(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三江保护区植被类型识别的最佳波段组合研究[J]. 姜怡,刘华,赵峰,马永康,刘浩栋.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 [2]低轨纳米卫星的星载GNSS精密定轨研究[D]. 陈康慷. 长安大学, 2020(06)
  • [3]非合作卫星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 李优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1)
  • [4]极区捷联惯导系统的快速对准算法研究[D]. 李珊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具有不确定和时滞的动力定位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 薛晶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河口湿地围垦后长期耕作下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碳固定机制及细菌群落演替的研究[D]. 崔军. 复旦大学, 2011(03)
  • [7]保护地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D]. 刘玮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8]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改革初探[J]. 王毅,喻鑫,牛瑞卿. 地理空间信息, 2021(12)
  • [9]环境可持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的主流化——意义、现状与路径探索[J]. 陈曦,王少康. 阅江学刊, 2021(06)
  • [10]不同提取剂对盐碱土壤氟形态测定结果的影响[J]. 李明珠,张文超,孙振涛,赵永敢,王淑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10)

标签:;  ;  ;  ;  ;  

保护地球的方法(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