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 CSRZ 和 CSRZ-DPSK 信号传输的光谱模式分离方案

一种用于 CSRZ 和 CSRZ-DPSK 信号传输的光谱模式分离方案

一、A Spectral-Mode-Splitting Scheme for CSRZ and CSRZ-DPSK Signal Transmission(论文文献综述)

徐贵勇[1](2021)在《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饱和特性及波长转换技术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通信是为当今电信网络的最终用户提供宽带服务的驱动力之一,能够覆盖更大的地理区域,光纤被用作传输介质,与传统双绞线电缆的铜线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光纤的线径细、重量轻、原料丰富,有利于资源利用,正是这些优点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轻松。为了支持不断增长的互联网流量和多媒体通信服务,未来的光接入网系统将具有超高传输速度和超大容量的特点。目前接入网面临着光网络不透明、频谱效率低、带宽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易集成的半导体光放大器为波长转换提供一种透明光网络方案;利用高阶调制方案替代传统的直接调制来提高频谱效率;利用相干检测技术接收高阶调制信号并为‘λ-to-the-user’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从而缓解目前带宽严重不足的问题。全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基于迭代算法的稳态模型。以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OA)宽带理论模型为基础,在考虑载流子浓度和放大自发辐射噪声变化的情况下,对In P-In Ga As P均匀掩埋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实时更新其载流子浓度、放大自发辐射噪声、受激辐射等参数,最终通过该稳态模型得到了在一定偏置电流、输入功率下,器件的增益和噪声指数。2、利用SOA来实现快速波长转换。在前期建立的SOA宽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波长转换中SOA四波混频的理论模型,并对该理论在10 Gb/s传输速率下进行全光波长转换的理论验证实验,并针对某一信道实现波长转换;然后进一步搭建了4×10Gb/s的双向传输系统,通过观察其在多信道下的传输误码率和眼图来分析系统的传输性能。3、实现差分相移键控(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DPSK)高阶调制的相干检测。首先讨论了光调制的工作原理,对基于强度调制和相位调制下的几种新型调制格式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几种调制格式的优劣。然后利用DPSK调制和解调方案,在40 Gb/s传输速率下对平衡检测和相干检测方案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相干检测在误码率、接收机灵敏度等方面的优势。

陈佳龙[2](2020)在《基于光学物理层网络编码(OPNC)的全光网络研究》文中指出在数据中心采用光学物理层网络编码(Optical 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OPNC)实现全光网络通信,是目前光纤通信研究的热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为提高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效率并减少时延和波长资源的浪费,将OPNC技术应用于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联,并对技术方案所需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深入分析和评述了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联结构的工作原理和现状,并对已有的OPNC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基于SOA全光逻辑门系统占用波长资源多、基于偏振复用系统可靠性差、基于相干通信系统结构繁琐且实用性差等缺陷,重点分析了基于波分复用的OPNC技术方案,并针对其无法适用于超高速系统和精度过高等缺点进一步改进系统。将OPNC技术引入无源光互联,分别对平均时延和丢包率进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波长资源不足且系统高负载时,采取OPNC技术可大幅降低丢包率并且时延降低近100倍。(2)提出了在无源光互联中利用基于萨克纳克(sagnac)干涉仪的全光逻辑门实现OPNC的技术方案。深入研究了基于sagnac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通过将基于sagnac的逻辑门与已有OPNC技术方案中的基于SOA的逻辑门进行对比,指出基于sagnac逻辑门在开关速率的优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萨克纳克(sagnac)干涉仪的全光逻辑门OPNC超高速传输(20Gb/s)系统在同步/异步通信时可以实现无误码通信,波长资源占用量减少了50%,对接收/发送器件的精度要求更低;但耦合器的成本有所增加。(3)提出了在无源光互联中基于开关键控(OOK)和差分移位键控(DPSK)调制的相干通信OPNC技术方案。对相干光通信的现状进行评述,分析了光源线宽对相干通信的影响,利用MZ调制器对OOK和DPSK的调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不同偏置电压下的调制模式。分别对基于OOK和DPSK相干通信OPNC技术方案的系统进行了设计,并针对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传输速率为30Gb/s的系统在光源功率差和线宽等影响下依旧可以达到无误码通信,波长资源占用量同样可减少50%,并且对光源功率要求不高,结构简单实用,无需增加耦合器成本,更加适合于数据中心中基于耦合器的无源全光互联结构的使用。

李俊奇[3](2019)在《基于新型调制格式的DCF色散补偿方案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据量在翻倍地增长,大容量高速率的光纤通信无疑是现代通信的最佳选择。限制光纤通信系统向更高速更长距离更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光纤的损耗(或称衰减)、色散和非线性效应;而现代的光纤的损耗已经低到接近光纤材料理论上的最低损耗,光纤的损耗问题已成为次要问题,故色散和非线性效应成为了影响光纤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为了减少色散对光纤通信的质量的影响,就需要对光纤进行色散补偿。在色散补偿技术中,DCF(Dispersion Compensation Fiber)色散补偿是一种成本低、易实现且应用广泛的色散补偿技术。另外,将在电域应用成熟的调制格式应用到光域的新型调制格式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因为新型调制格式相对普通的光强度调制有许多优点。例如,具有高传输速率、高频带利用率、降低信道间隔、一定的抗色散性能和抗非线性性能等等优点。本文研究的就是基于不同的新型调制格式下的DCF色散补偿方案。本文针对三种码型的BPSK、DPSK、QPSK和DQPSK调制格式提出四种色散补偿方案:前补偿方案、后补偿方案、对称补偿1方案和对称补偿2方案。本文对每一种方案进行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传输速率为40Gb/s下,传输距离为360km时,对于不同码型的BPSK调制格式来说,CSRZ-BPSK的对称补偿2方案的色散补偿效果最佳;对于不同码型的DPSK调制格式来说,33%RZ-DPSK的对称补偿2方案的色散补偿效果最佳;对于不同码型的QPSK调制格式来说,33%RZ-QPSK的对称补偿2方案的色散补偿效果最好;对于三种不同码型的DQPSK调制格式来说,33%RZ-DQPSK的对称补偿2方案的色散补偿效果最好。另一方面,在输入光功率为5dBm的条件下,当传输距离在60km到280km左右的时候,CSRZ-DPSK的对称补偿2方案具有最佳的传输性能。当传输距离在280km到600km之间的时候,33%RZ-DPSK的对称补偿2方案具有最佳的传输性能。总体来说,对称补偿2方案对DCF色散补偿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张哲铭[4](2019)在《DPSK光调制系统中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速率、高质量、大容量信息传输的需求日益提高。由于光通信具有带宽大、速率高、灵敏度高、传输距离长、保密性好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信号调制方式中,相位调制与幅度、频率调制相比,产生的非线性损伤较小且有较高的光信噪比,而在相位调制中DPSK有着灵敏度高,可避免倒相现象等优势,在通信传输领域被广泛应用。如何调制出高质量的DPSK信号为改进传输性能的关键。电光相位调制器作为光调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驱动的好坏至关重要。本文根据DPSK调制特点对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光通信技术及DPSK调制发展的现状与研究意义,对电光调制器研究现状以及调制器驱动技术发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电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DPSK信号产生原理和特性,设计了DPSK光调制系统,调制速率为2.5Gbps。对设计的DPSK光调制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完成差分编码模块的研究与设计;分析自动增益控制理论与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基本理论,运用ADS软件设计了满足相位调制器各项参数要求的增益可控的射频驱动器。设计了基于FPGA的自适应增益控制模块与眼图交叉点控制系统,确保放大器输出电压工作在设定值处且波动范围较小,同时保证眼图交叉点在50%,调制信号相位稳定,解决了DPSK光调制系统中相位漂移的问题。最后对DPSK光调制系统进行搭建与测试,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运用FPGA设计的自适应增益控制与眼图交叉点控制系统改进了传统DPSK光通信发射系统中放大器需人为控制增益大小,系统内部控制参数不能实时调整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DPSK光调制系统速率达到2.5Gbps,提出的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能有效的将驱动电压稳定在调制器的半波电压处(7.2V),并且浮动小于0.1V,眼图交叉点稳定在50%处,有效的改善了通信性能。

冯翰林[5](2016)在《WDM-PON中的瑞利后向散射(RB)噪声抑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宽带宽网络业务如超高清视频点播、网络云存储/计算、企业专用网等逐步应用,终端用户的接入带宽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波分复用无源光接入网(WDM-PON)通过采用波分复用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网络的整体容量,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带宽资源大:WDM-PON的用户采用特定的波长,可以独享该波长上的全部带宽。当用户数量增多时,只需要在系统中增加新的波长资源,避免了由于共享带宽而导致的单用户带宽减少;(2)升级简单:与采用复杂同步和定时协议的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和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系统相比,WDM-PON系统对业务透明,可以兼容不同的传输速率,在升级时不需要更换系统的全部设备;(3)功率预算高:WDM-PON采用波分复用/解复用器,具有较低的损耗,ONU数量的增加不会导致系统传输损耗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4)安全性好:与采用广播的方式发送下行信号相比,WDM-PON的每个ONU工作在不同波长上,不能接收其它ONU的信息,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降低WDM-PON的部署成本,可以沿用现有的单纤双向传输结构,同时配合“无色化ONU”,能够简化WDM-PON系统的复杂度。但是,基于单纤双向传输的WDM-PON中存在严重的瑞利后向散射(RB)噪声,会限制系统的传输性能和覆盖范围。本论文主要围绕WDM-PON系统的RB噪声抑制技术,提出了几种新颖的RB噪声抑制方案,以提高WDM-PON的性能,具体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DPSK解调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能够增强光纤通信系统的抗色散和非线性性能,但是将DPSK信号应用到WDM-PON中还存以下挑战:(1)现有的DPSK解调方案对比特率灵活的信号支持性较差,难以满足在WDM-PON中的应用;(2)在基于单纤双向传输WDM-PON中,RB噪声将降低上行方向DPSK信号的接收性能,针对这两个问题,本论文开展以下的研究:(1)提出了基于注入锁定法布里-佩罗激光器(FP-LD)的比特率透明DPSK信号解调方案,对FP-LD在自由发射和注入锁定时的偏振态进行了研究。利用相位调制器(PM)产生DPSK信号的频率偏移,实现在相位变化时FP-LD的注入锁定不稳定状态,获得了对应于每个相位变化的偏振态改变,最后通过提取出特定的偏振态信息,完成DPSK信号的解调。实验验证了从1.25 Gb/s~10 Gb/s范围内,比特率透明的DPSK信号解调,能够适用于比特率可变的WDM-PON。(2)提出了基于自注入锁定FP-LD的波长转换和RB噪声抑制方案。在FP-LD注入锁定不稳定状态的基础上,利用外部PM产生的DPSK信号实现FP-LD的纵模红移,破坏原有的稳定自注入锁定状态,而在每个相位变化时,FP-LD的自注入锁定都会恢复,导致在原有的自注入锁定纵模上产生功率差异,在接收端提取出这种功率变化,就能完成DPSK信号的解调;同时利用自注入锁定纵模作为上行重调制光载波,能够降低与下行外注入DPSK信号之间产生RB噪声,消除了 25 km单纤双向传输导致的误码门限。2.基于“无色化ONU”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无色化ONU”技术能够降低WDM-PON用户端的成本和复杂度,简化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功能。利用“无色化ONU”技术实现WDM-PON中RB噪声的抑制,可以有效降低RB噪声对上、下行接收信号的影响。现有的基于“无色化ONU”的RB噪声抑制方案在系统结构上还较为复杂,需要重新设计整体网络结构或者采用成本较高的光电器件。为此,本文提出了两种“无色化ONU”结构用于WDM-PON中的RB噪声抑制:(1)基于级联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载波RB噪声抑制方案。对级联SOA结构的高增益饱和效应产生的类高通滤波特性进行了研究,将其应用到了“无色化ONU”中,对下行多子载波信号的中心载波进行抑制,实现了与调制器偏置点无关的中心载波抑制方案,降低了与下行种子光反射的信号在中心载波处的载波RB噪声;并与光线路终端(OLT)中的微波光子滤波器(MPF)相结合,同时抑制了高频频段的载波RB噪声,实现了 45 km的10 Gb/s光环回上行传输。(2)基于级联反射式半导体光放大器(RSOA)的信号RB噪声抑制方案。在重调制WDM-PON中,利用级联RSOA结构改善了单级RSOA的增益饱和效应,提高了对下行高消光比幅度调制信号的擦除性能,使下行信号的消光比增加到11 dB,增强了下行方向的抗噪声性能;在上行方向,该级联RSOA结构还可以抑制反射回ONU的信号RB噪声,实验验证了 30 km的光环回无误码传输。3.基于上行实时外差接收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在WDM-PON中,采用基于外部种子光的光环回结构,能够简化用户端的光源部署,并配合ONU中的调制器实现上行高速传输。但是,由于种子光经过上、下行双向传输,会产生较高的插入损耗。此外,光环回结构WDM-PON的RB噪声也会限制系统的上行性能,所以需要在OLT的接收端采用特殊方式进行上行信号的接收。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吸收调制器(EAM)的干涉噪声抑制方案,设计了基于EAM的上行实时外差接收机来抑制WDM-PON系统中的RB噪声:(1)基于EAM的干涉噪声抑制。对EAM非线性调制曲线的零斜率区和线性调制区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用于压缩噪声幅度和放大信号幅度。分析了不同偏置电压下EAM的噪声抑制性能,利用基于EAM的接收机实现了从2.5 Gb/s~10 Gb/s的比特率透明干涉噪声抑制。(2)基于EAM上行实时外差接收WDM-PON中的RB噪声抑制。将EAM用于外差接收机中,实现了 5 Gb/s的上行外差接收,提高了 WDM-PON的上行接收灵敏度,并利用EAM的非线性调制曲线改善了系统的载波RB噪声抑制性能,实现了 45 km的光环回传输。

郑卓文[6](2014)在《光纤无线融合组网及其网络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类型的业务,如话音、数据和图像信息等,需要传输、处理,光接入网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并且近些年来对无线网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多,PON可以和RoF完美结合,构成光纤无线融合组网,提供有线和无线服务。光纤通信网络容量不断在扩增,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漏洞,因而光网络的安全性备受关注,需要从网络各层进行安全保障。本论文主要着眼于光纤无线融合组网,也分析了光纤网络技术,并且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1)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实验验证等方法研究了基于CSRZ-DPSK光调制的光纤无线融合组网,简称PON-RoF,采用连续激光作为载波,经过CSRZ-DPSK光调制后产生两个功率大的边带,承载下行数据信息,在接收端可以通过平衡相干解调出来,同时CSRZ-DPSK模式的下行光信号可以直接用PD或PIN光电检测产生拍频,得到倍频的纯净射频载波,擦除掉调制信息,可以重新用来承载无线数据,这就是RoF,并且上行信号可以直接重新利用下行光作为载波。经实验验证,本方案是能覆盖长距离的高速通信系统,性能稳定。(2)在第一部分中提出光纤无线融合组网方案后,这部分主要研究光学虚拟专用网络(OVPN),在现有的光网络硬件设施上,实现一个虚拟专用网络,提供高安全性、低延时的信息传输通道。本文在第一部分的网络结构基础上,可以对用户进行升级,在下行方向上光信号可以提供有线、无线接入,只是在上行方向上,有所改动。对于OVPN用户,利用下行光的一个边带来承载上行信号,OVPN信号通过下行光的另一个边带来传输,在远端节点RN处,通过FBG光栅和WB(waveband,波带)反射回OVPN用户群,其中OVPN用户群由不同的WB来区分。经实验验证,该方案可行,能提供安全保密的光纤通信。

何琴[7](2013)在《WDM-PON中基于MZM的先进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用户端网络接入速率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DM-PON)技术已逐渐难以满足应用要求,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因其高带宽、易扩容等优势,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提高光纤接入网络容量的重要发展方向。无色化光网络单元(ONU)是进一步降低WDM-PON安装、运营及维护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已提出了多种实现无色化ONU的技术方法,其中在光线路终端(OLT)使用集中式光源,在ONU端对下行数据再调制被认为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案。本文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LiNbO3)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的再调制方案。将MZM作为ONU端的调制器,充分利用了MZM适合高速调制的特性,并结合新型光调制格式,实现再调制的高速WDM-PON。论文首先从WDM-PON的基本结构入手,分析了相对于传统TDM-PON的技术优势,介绍了WDM-PON中的关键技术,对WDM-PON中实现无色ONU的一些常用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介绍了新型光调制格式和调制技术,对基于LiNbO3的MZM结构和调制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几种相位调制格式如差分相移键控(DPSK)、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等的原理以及产生、接收方法进行研究,仿真分析了各种调制格式的性能。接着,研究了基于RSOA的再调制WDM-PON,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关键器件RSOA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并仿真分析了上行传输速率为1.25Gb/s时,注入RSOA的光功率及下行信号消光比和传输速率对上行传输性能的影响。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提出了采用MZM实现再调制的高速WDM-PON方案,其中下行使用DPSK调制格式,上行数据通过MZM实现再调制,采用NRZ强度调制格式。通过在Optisystem8.0仿真软件中搭建网络,对基于RSOA和MZM的两种单纤双向再调制WDM-PON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1.25Gb/s,2.5Gb/s和10Gb/s双向对称速率的上行传输性能,证明了基于RSOA的WDM-PON适合于低速远距离传输,而MZM再调制方式则更适合于高速短距离传输应用。

吴冰冰[8](2012)在《基于有源半导体非线性器件的全光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全光通信网络能够突破“光-电-光”转换过程中电子瓶颈对速率的限制,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资源,一直是光通信界梦想的终极通信网络。全光信号处理技术是实现全光通信网络的关键,涉及到传输、交换、路由、接入和业务处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技术涵盖全光波长变换、全光码型变换、全光逻辑、全光超宽带(UWB)信号产生等等。目前,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的主流实现方式是应用非线性器件中的光致非线性效应,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应用新型的非线性器件,实现单波更高速率或系统更大容量,支持新型的调制码型和复用方式,实现新的信号处理功能,以及兼容更全面的信号处理功能等。电吸收调制器(EAM)和半导体光放大器(SOA)是两种典型的非线性器件,两者均具有功耗低、尺寸小、工艺成熟、易与其它器件集成的优势,近些年在全光信号处理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EAM和SOA非线性效应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一套动静态相结合的量子阱(QW) EAM理论模型,QW材料可以取自不同组份的In1-xGaxAsyP1-y或In1-x-yGaxAlyAs材料体系。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光波传输方程和载流子数量及能量速率方程,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光经过EAM传输后其强度、相位和偏振态的变化情况。这一模型不仅能为基于EAM非线性效应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提供仿真平台和理论指导,还有利于对EAM进行器件的优化、设计2.借助“泵浦-探测”结构,数值研究了In1-xGaxAsyP1-y和In1-x-yGaxAlyAs两种材料体系QW-EAM的光致非线性特性。具体分析了EAM在不同反偏电场作用下的吸收恢复特性;一些主要参数包括:泵浦脉冲宽度、入射光波长、入射光功率和量子阱结构等对EAM交叉吸收调制(XAM)非线性效应的影响;以及探测光经过EAM传输后,产生的非线性相移和偏振旋转。在对EAM非线性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数值分析了基于EAM-XAM效应的波长不敏感的40Gbit/s波长变换技术,当输入数据光波长在1535nm到1555nm范围内变化时,输出转换光的码型效应和消光比的变化都非常小。3.扩展了已报道的SOA理论模型,通过求解光波传输方程和载流子速率方程,能够分析SOA中3波长输入四波混频(FWM)效应相关的12个光波分量,输入光是强度或相位调制信号均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FWM效应的多功能全光码型变换子系统,能够实现NRZ,RZ及CSRZ之间的多种强度和相位调制信号的码型变换功能。该系统结构简单,具有不需要任何额外操作即可兼容对多种不同码型进行变换的优点,能够有效解决光网络间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问题。论文仿真实现了40Gbit/s的多种码型变换,并对10Gbit/s的几种变换进行了实验验证。输入直流光除参与FWM效应以外,还起到辅助光作用以减弱SOA的码型效应。此外,该系统同时具备波长变换功能,可将一路输入信号光所承载的数据信息复制到三路波长各异的输出信号光之上,可应用于多播网络。4.提出了一种基于SOA-FWM非线性效应的多功能全光逻辑子系统,能够支持NRZ-OOK, RZ-OOK和CSRZ-OOK三种调制码型,并对每种调制格式信号都能够同时实现两路与门(AND)和一路或门(OR)的逻辑功能。不同调制格式间的兼容性可以通过简单地控制马赫-曾德调制器电驱动信号的“开”、“关”状态来实现。论文仿真实现了40Gbit/s的多功能逻辑门,并对10Gbit/s的多功能逻辑门进行了实验验证。该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多功能和低成本等优势。5.研究了基于EAM和SOA的全光UWB信号产生技术,分别提出了SOA-EAM并联和SOA-SMF串联这两种技术方案。在基于SOA-EAM并联结构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入射SOA和EAM两路泵浦光之间的时间延迟,可以产生极性相反、带宽可调的monocycle UWB脉冲,该方案实现容易、优化简单。在基于SOA-SMF串联结构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四只激光器的开、关状态,可以实现极性相反的monocycle和doublet UWB脉冲,可应用于脉冲形状调制。

吕梅利[9](2012)在《基于GMPLS的光标记交换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多种类的业务信息,如话音、数据和图像信息等需进行传输、交换和处理,更高(Tbit/s)的传输速率、交换速率和信息储存能力也需要得到满足,光交换技术在此方面表现出电交换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成为下一代全光网络重要的支撑技术之一。现代传输网中,单纯利用WDM技术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网络节点的电子速率“瓶颈”。从整个网络结构上看,高速传输速率与低速交换速率不能匹配,所以克服电子“瓶颈”的办法是避免在ATM和SDH层而直接在DWDM上进行IP数据的传输,即建立全光以太网(IP over DWDM).在此背景下,作为建设全光以太网的基础,光标记交换(OLS)技术是近几年国内外光交换技术研究的热点。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是为了实现智能光网络的动态控制及满足传送信令的要求而在传统的MPLS基础上做的扩展和更新。GMPLS的产生使IP网和传送网的管理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进而使IP和光网络的无缝结合成为可能,所以以GMPLS为基础的光标记交换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着眼于以GMPLS为基础的光标记交换技术,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1)对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几种调制格式进行分析,从抗色散和抗非线性两方面比较了它们在40Gbit/s系统中的传输性能。然后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OLS系统中的两种光分组包的产生方案,即Manchester-SCM/CSRZ-DPSK联合调制光标记方案和Manchester-SCM/CSRZ-DPSK专用波长光标记方案,验证了它们的可行性并分析各自的性能。(2)在第一部分中提出光分组的产生方案后,这部分主要研究对分组在网络中转发和交换的控制,即流量工程TE。分析了GMPLS流量工程机制,包括其对路由协议和信令协议进行的扩展,并通过仿真分析网络吞吐量和链路利用率两方面的性能指标验证了GMPLS流量工程在网络中的应用。

黄进[10](2012)在《DPSK光纤通信系统非线性效应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大容量、长距离的通信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40Gb/s的光纤通信系统已经逐渐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用。随着容量和距离的增加,非线性效应对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采用DPSK调制方式被认为是降低非线性效应影响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DPSK光纤通信系统的非线性效应问题。为了对DPSK光纤通信系统非线性效应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提出采用补偿线性效应,降低线性效应对系统影响的方法。利用OptiSystem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设计了单信道DPSK光纤通信系统,观察自相位调制(SPM)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多信道DWDM系统,观察信道间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对DPSK光纤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然后,建立DPSK光纤通信系统理论模型,通过OptiSystem软件平台模拟40Gb/s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单信道DPSK光纤通信系统传输系统,分别输入RZ-DPSK信号与CSRZ-DPSK信号,比较了不同入纤功率的仿真结果,确定了最优的入纤功率和阈值功率;接着比较了不同距离单信道系统RZ-DPSK与CSRZ-DPSK的Q值、误码率与眼图,得出了RZ-DPSK与CSRZ-DPSK抵抗SPM差不多的结论;最后,设计基于DWDM的DPSK光纤通信系统模型,比较在8信道和16信道中,不同传输距离RZ-DPSK与CSRZ-DPSK的Q值、误码率与眼图,结果表明,CSRZ-DPSK抵抗XPM,FWM性能优于RZ-DPSK,更适合应用于DWDM系统。

二、A Spectral-Mode-Splitting Scheme for CSRZ and CSRZ-DPSK Signal Transmiss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Spectral-Mode-Splitting Scheme for CSRZ and CSRZ-DPSK Signal Transmission(论文提纲范文)

(1)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饱和特性及波长转换技术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新型调制格式
        1.2.2 全光网络波长转换技术的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迭代算法的半导体光放大器模型构建
    2.1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半导体光放大器基础理论方程
        2.2.1 常用的半导体光放大器模型介绍
        2.2.2 半导体光放大器材料模型介绍
        2.2.3 半导体光放大器行波方程
        2.2.4 半导体光放大器载流子密度速率方程
    2.3 半导体光放大器模型的增益饱和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SOA-FWM效应波长转换的单纤双向传输研究
    3.1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四波混频的波长转换研究
        3.1.1 半导体光放大器四波混频的理论基础
        3.1.2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四波混频波长转换的仿真研究
        3.1.3 波长转换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波长转换的单纤双向光纤通信系统
        3.2.1 单纤双向传输系统
        3.2.2 基于波长转换的单ONU单纤双向传输性能分析
        3.2.3 基于波长转换的多ONU4×10 Gb/s单纤双向传输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PSK编码原理及40 Gb/s DPSK系统仿真
    4.1 光调制原理
        4.1.1 基于强度调制的新型光调制格式
        4.1.2 基于相位调制的新型光调制格式
    4.2 40Gb/s DPSK信号调制
        4.2.1 NRZ-DPSK信号的产生
        4.2.2 RZ-DPSK 信号和CSRZ-DPSK 信号的产生
    4.3 40Gb/s DPSK信号解调研究
        4.3.1 DPSK信号的平衡检测接收性能研究
        4.3.2 DPSK信号的相干接收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光学物理层网络编码(OPNC)的全光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偏振复用的OPNC系统
        1.2.2 基于全光异或门的OPNC系统
        1.2.3 基于波分复用的OPNC系统
        1.2.4 基于相干通信的OPNC系统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2章 数据中心传统无源光互联物理层网络编码
    2.1 数据中心网络
        2.1.1 数据中心的光互联结构
        2.1.2 数据中心的流量分布特点
        2.1.3 数据中心的能耗分布
        2.1.4 数据中心的低能耗结构
        2.1.5 不同交换类型之间的能耗对比
    2.2 无源光互联结构
        2.2.1 基于AWG的无源光互联结构
        2.2.2 基于耦合器的无源光互联结构
        2.2.3 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模型
        2.2.4 OPNC的网络增益
    2.3 基于波分复用的无源光互联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agnac全光逻辑门的OPNC系统
    3.1 全光逻辑门的研究现状
        3.1.1 基于SOA型全光逻辑门
        3.1.2 基于非线性光纤型全光异或门
        3.1.3 基于纳米波导型全光逻辑门
    3.2 基于Sagnac型光纤干涉仪型全光逻辑门
        3.2.1 基于Sagnac光纤干涉仪型全光异或门
        3.2.2 sagnac光纤干涉仪耦合器分光比
        3.2.3 波导中的非线性效应
        3.2.4 光克尔效应
        3.2.5 逻辑门的开关功率
    3.3 基于Sagnac型全光逻辑门的OPNC系统
        3.3.1 基于全光逻辑门的OPNC系统模型
        3.3.2 在同步情形下系统的仿真结果
        3.3.3 在异步情形下系统的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相干通信的OPNC系统
    4.1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研究发展
    4.2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
        4.2.1 光源
        4.2.2 调制器
    4.3 基于OOK的 OPNC相干通信系统
        4.3.1 系统模型
        4.3.2 服务器通信仿真
        4.3.3 接收机灵敏度分析
    4.4 基于DPSK的 OPNC相干通信系统
        4.4.1 系统模型
        4.4.2 服务器通信仿真
        4.4.3 接收机灵敏度分析
    4.5 系统性能扩展性研究
        4.5.1 加入传输链路扩展性分析
        4.5.2 多服务器扩展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新型调制格式的DCF色散补偿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光纤的色散补偿与新型调制格式
    2.1 光纤的色散特性
    2.2 研究色散的数值方法
    2.3 光纤的色散补偿
    2.4 新型调制格式
    2.5 马赫-增德尔调制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SK调制格式的光纤色散补偿系统
    3.1 BPSK调制的基本原理
    3.2 光BPSK调制格式产生原理与分析
    3.3 仿真方案与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PSK调制格式的光纤色散补偿系统
    4.1 DPSK调制的基本原理
    4.2 光DPSK调制格式产生原理与分析
    4.3 仿真方案与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QPSK调制格式的光纤色散补偿系统
    5.1 QPSK调制的基本原理
    5.2 光QPSK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与分析
    5.3 仿真方案与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DQPSK调制格式的光纤色散补偿系统
    6.1 DQPSK调制的基本原理
    6.2 光DQPSK调制格式产生原理与分析
    6.3 仿真方案与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不同调制格式的色散补偿方案的对比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DPSK光调制系统中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光调制器及DPSK理论基础
    2.1 电光调制器理论基础
        2.1.1 电光效应
        2.1.2 电光调制器类型
        2.1.3 电光调制器参数
    2.2 电光相位调制器工作原理
    2.3 DPSK信号产生原理
    2.4 DPSK信号特性
    2.5 基于MZM的 DPSK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DPSK光调制系统
    3.1 DPSK光调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指标
        3.1.1 系统总体设计原理框图
        3.1.2 DPSK光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3.2 差分编码电路研究与设计
        3.2.1 差分调制的引入
        3.2.2 DPSK差分调制
    3.3 增益可控射频放大器研究
        3.3.1 增益自动控制理论
        3.3.2 射频功率放大器理论
    3.4 增益可控射频放大器设计
        3.4.1 可控增益放大电路
        3.4.2 功率放大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益自适应控制与眼图交叉点控制
    4.1 电光调制器驱动信号增益自适应控制实现方案
        4.1.1 增益自适应控制结构框图
        4.1.2 增益自适应控制软件部分
        4.1.3 增益自适应控制硬件电路
    4.2 眼图交叉点控制实现方案
        4.2.1 眼图交叉点基本概论
        4.2.2 眼图交叉点控制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DPSK光调制系统实验步骤
    5.2 差分编码电路实验与分析
    5.3 驱动放大电路实验与分析
    5.4 眼图交叉点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有关成果
致谢

(5)WDM-PON中的瑞利后向散射(RB)噪声抑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源光接入网技术简介
        1.1.2 WDM-PON中的RB噪声分析
    1.2 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采用新型调制格式的RB噪声抑制技术
        1.2.2 采用新型结构的RB噪声抑制技术
        1.2.3 采用新型接收方案的RB噪声抑制技术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3.1 基于DPSK解调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
        1.3.2 基于“无色化ONU”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
        1.3.3 基于上行实时外差接收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DPSK解调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
    2.1 研究背景
        2.1.1 现有的DPSK信号解调技术
        2.1.2 基于DPSK解调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2.2 比特率透明的DPSK信号解调
        2.2.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2.2.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2.3 基于DPSK解调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
        2.3.1 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
        2.3.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无色化ONU”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
    3.1 研究背景
        3.1.1 “无色化ONU”技术原理
        3.1.2 基于“无色化ONU”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3.2 基于级联SOA“无色化ONU”的WDM-PON载波RB噪声抑制技术
        3.2.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3.2.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3.3 基于级联RSOA“无色化ONU”的WDM-PON信号RB噪声抑制技术
        3.3.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3.3.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上行实时外差接收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
    4.1 研究背景
        4.1.1 应用于接入网的光电探测器分类
        4.1.2 基于上行接收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4.2 基于EAM的干涉噪声抑制研究
        4.2.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4.2.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EAM上行实时外差接收的WDM-PON中RB噪声抑制技术
        4.3.1 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
        4.3.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一 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光纤无线融合组网及其网络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文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纤接入网技术
    2.1 接入网
    2.2 光接入网
    2.3 无源光网络技术
        2.3.1 PON的功能模块
        2.3.2 FTTx技术
    2.4 PON技术分类
        2.4.1 A/BPON技术
        2.4.2 EPON技术
        2.4.3 GPON技术
        2.4.4 ROF光载无线通信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网络安全技术
    3.1 网络安全技术
        3.1.1 网络安全分层
        3.1.2 网络各层安全技术
    3.2 PON安全漏洞
        3.2.1 PON数据链路层漏洞
        3.2.2 PON物理层漏洞
    3.3 PON安全技术
        3.3.1 PON数据链路层安全技术
        3.3.2 PON物理层安全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无线融合组网
    4.1 引言
    4.2 光纤无线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
        4.2.1 光载波调制
        4.2.2 新型调制码型
        4.2.3 光纤的色散
        4.2.4 上行链路的调制
    4.3 光纤无线融合组网系统设计及分析
        4.3.1 系统方案设计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光纤无线融合组网中安全性方案-OVPN
    5.1 OVPN(光学虚拟专用网络)
    5.2 光纤无线融合组网OVPN结构
    5.3 光纤无线融合组网OVPN系统设计及分析
        5.3.1 系统方案设计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WDM-PON中基于MZM的先进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源光网络概述
    1.2 本文的工作
        1.2.1 选题意义
        1.2.2 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2章 WDM-PON技术原理
    2.1 WDM-PON的基本结构
    2.2 WDM-PON的关键技术
        2.2.1 下行光源
        2.2.2 无色ONU技术
        2.2.3 波分复用器
    2.3 无色ONU的实现方案
        2.3.1 ONU端有光源技术
        2.3.2 ONU端无光源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光调制格式
    3.1 新型光调制格式分类
        3.1.1 基于强度调制的光调制格式
        3.1.2 基于相位调制的光调制格式
        3.1.3 基于偏振调制的光调制格式
        3.1.4 光正交振幅调制格式
    3.2 基于MZM的外调制技术
        3.2.1 光外调制技术
        3.2.2 光外调制的关键器件
    3.3 DPSK光调制格式
        3.3.1 DPSK光调制格式的调制原理
        3.3.2 RZ-DPSK光调制格式的仿真
        3.3.3 CSRZ-DPSK光调制格式的仿真
        3.3.4 DPSK信号的接收
        3.3.5 DPSK信号的特点
    3.4 DQPSK光调制格式
        3.4.1 DQPSK光调制格式的调制原理
        3.4.2 DQPSK光调制格式的仿真
        3.4.3 DQPSK信号的接收
        3.4.4 DQPSK信号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SOA的再调制WDM-PON
    4.1 RSOA的原理和结构
    4.2 RSOA的性能分析
    4.3 基于RSOA的再调制WDM-PON实现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ZM的再调制单纤双向高速WDM-PON
    5.1 基于DPSK/OOK型系统结构
        5.1.1 系统实现
        5.1.2 性能分析
    5.2 基于DQPSK/OOK型系统结构
        5.2.1 系统实现
        5.2.2 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有源半导体非线性器件的全光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面向网络IP化的光网络技术发展
    1.2 全光通信网络中关键光信号处理技术的实现基础
        1.2.1 常用的非线性器件
        1.2.2 SOA和EAM的工作机理
        1.2.3 SOA和EAM的光致非线性效应
    1.3 全光通信网络中关键光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全光波长变换技术
        1.3.2 全光码型变换技术
        1.3.3 全光逻辑技术
        1.3.4 全光再生技术
        1.3.5 WDM-PON关键技术
        1.3.6 全光超宽带脉冲产生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吸收调制器基础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EAM理论模型
        2.2.1 基本物理参数
        2.2.2 材料吸收光谱
        2.2.3 光波传输方程
        2.2.4 载流子速率方程
    2.3 EAM静态特性研究
        2.3.1 In_(1-x)Ga_xAs_yP_(1-y)QW-EAM静态特性研究
        2.3.2 In_(1-x-y)Ga_xAl_yAsQW-EAM静态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吸收调制器光致非线性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IN_(1-x)GA_xAS_YP_(1-Y)QW-EAM光致非线性特性研究
        3.2.1 EAM的吸收恢复特性
        3.2.2 主要参数对EAM-XAM的影响
        3.2.3 探测光相位随载流子浓度的变化
        3.2.4 探测光偏振态随载流子浓度的变化
    3.3 IN_(1-x-y)GA_xAL_yASQW-EAM非线性特性研究
        3.3.1 EAM的吸收恢复特性
        3.3.2 主要参数对EAM-XAM的影响
        3.3.3 探测光相位随载流子浓度的变化
    3.4 基于EAM-XAM效应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3.4.1 基于EAM-XAM效应波长不敏感的全光波长变换技术
        3.4.2 基于EAM-XAM效应和辅助滤波的全光逻辑技术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SOA基础理论研究
        4.2.1 SOA理论建模的基本方程
        4.2.2 SOA-FWM效应的理论模型
    4.3 基于SOA-FWM效应的多功能全光码型变换技术
        4.3.1 操作原理
        4.3.2 实验验证
        4.3.3 仿真研究
    4.4 基于SOA-FWM效应的多功能全光逻辑技术
        4.4.1 操作原理
        4.4.2 仿真研究
        4.4.3 实验验证
    4.5 基于EAM-SOA并联结构的全光UWB脉冲产生技术
        4.5.1 操作原理
        4.5.2 仿真研究
    4.6 基于SOA-SMF串联结构的全光UWB脉冲产生技术
        4.6.1 操作原理
        4.6.2 实验验证
    4.7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工作展望
缩写词索引
本论文资助来源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GMPLS的光标记交换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标记交换技术
        1.1.1 光交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1.2 光标记交换技术
        1.1.3 几种典型的光标记技术方案
    1.2 GMPLS技术概述
        1.2.1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1.2.2 下一代网络(NGN)中的MPLλS
        1.2.3 GMPLS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调制格式的研究
    2.1 影响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主要因素
        2.1.1 光纤的损耗
        2.1.2 光纤的色散
        2.1.3 光纤的偏振模色散
        2.1.4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2.2 各种调制格式的特点和产生
        2.2.1 调制器的选择
        2.2.2 各种调制格式的产生方法
    2.3 各种调制码型在光纤传输系统中的仿真模型及系统参数
    2.4 各调制格式在40Gb/s系统中的传输仿真与结果分析
        2.4.1 色散容限的比较
        2.4.2 非线性容限的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GMPLS的光标记交换系统中光分组包产生方案
    3.1 典型的光标记交换系统
        3.1.1 2.5Gbit/s SCM光标记交换系统
        3.1.2 DPSK/ASK联合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
    3.2 Manchester-SCM/CSRZ-DPSK联合调制光标记系统设计及分析
        3.2.1 Manchester-SCM/CSRZ-DPSK联合调制光标记系统结构
        3.2.2 Manchester-SCM/CSRZ-DPSK联合调制光标记系统仿真及分析
    3.3 Manchester-SCM/CSRZ-DPSK专用波长光标记系统设计及分析
        3.3.1 Manchester-SCM/CSRZ-DPSK专用波长光标记系统结构
        3.3.2 Manchester-SCM/CSRZ-DPSK专用波长光标记系统仿真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GMPLS流量工程的研究
    4.1 GMPLS中的流量工程
        4.1.1 GMPLS流量工程机制
        4.1.2 GMPLS流量工程结构
        4.1.3 GMPLS对路由协议的流量工程扩展
        4.1.4 GMPLS对信令协议的流量工程扩展
    4.2 GMPLS流量工程在网络中的应用
        4.2.1 网络拓扑结构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DPSK光纤通信系统非线性效应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DPSK 光纤通信系统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方程
        2.2.1 传播方程的线性部分
        2.2.2 传播方程的非线性部分
    2.3 光纤信号的线性传输特性
        2.3.1 衰减与补偿
        2.3.2 色散与补偿
    2.4 光纤信号的非线性传输特性
        2.4.1 受激拉曼散射
        2.4.2 受激布里渊散射
        2.4.3 非线性相位调制
        2.4.4 四波混频
    2.5 DPSK 光调制原理
第三章 DPSK 光纤通信系统仿真
    3.1 仿真模型
        3.1.1 发射机
        3.1.2 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
        3.1.3 光纤与放大器
        3.1.4 接收机
    3.2 数值模拟算法
    3.3 系统性能判决方法
第四章 DPSK 单信道光纤通信系统模拟
    4.1 仿真方案
    4.2 入纤功率的选取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多信道DWDM 光纤通信系统模拟
    5.1 实验方案
    5.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A Spectral-Mode-Splitting Scheme for CSRZ and CSRZ-DPSK Signal Transmiss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饱和特性及波长转换技术的理论研究[D]. 徐贵勇.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光学物理层网络编码(OPNC)的全光网络研究[D]. 陈佳龙. 深圳大学, 2020
  • [3]基于新型调制格式的DCF色散补偿方案的优化[D]. 李俊奇.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4]DPSK光调制系统中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研究[D]. 张哲铭.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WDM-PON中的瑞利后向散射(RB)噪声抑制技术[D]. 冯翰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光纤无线融合组网及其网络安全性研究[D]. 郑卓文. 山东大学, 2014(10)
  • [7]WDM-PON中基于MZM的先进调制技术研究[D]. 何琴. 西安邮电大学, 2013(11)
  • [8]基于有源半导体非线性器件的全光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吴冰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9]基于GMPLS的光标记交换技术的研究[D]. 吕梅利. 山东大学, 2012(02)
  • [10]DPSK光纤通信系统非线性效应问题的研究[D]. 黄进.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一种用于 CSRZ 和 CSRZ-DPSK 信号传输的光谱模式分离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